时间:2023-08-17 17:51:36
导语:在实体经济金融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金融生态的基本含义
金融生态指的是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徐诺金,2005)。
简而言之,就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二、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产权制度性缺陷阻碍了我国金融业的正常发展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转轨时期,现有的国有商业银行都是在以计划经济为大的背景环境下建立并成长起来的。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一直都肩负着支持国有企业发展与解困的重任。由于行政上的不当干预、政策性贷款等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中国人民银行曾作过专门的抽样调查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过程中,由于计划和行政干预而造成的约占30%,政策上要求国有银行支持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违约的约占30%,国家安排的关、停、并、转等结构性调整约占10%,地方干预,包括司法、执法方面对债权人保护不利的约占10%,而真正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占全部不良贷款仅为20%(周小川,2004)。
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是一种以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制度安排。按其表面形式,银行经营者应代表国家对银行进行管理、经营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但事实是,由于产权主体权利缺失以致形成了“重权轻责”的怪现象。这严重削弱了我国银行自主经营权利和抗风险能力。
(二)法律环境不完善加大了我国金融业的信用风险
我国已经颁布实施的与金融生态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合同法》、《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等。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立法进展有明显的提高,基本上能与金融业的发展实现同步,为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法律框架。
然而,目前还有一些法律条款存在过时和约束力不强等问题。主要表现在《破产法》上,我国《破产法》是1986年颁布实施的,当时主要是针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政策性破产,随着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相关规定已与时代不相适宜。由于其缺乏对债权人的合法保护,后果是导致大量的逃废债事件发生,加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另外《刑法》在对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够,难以对违法乱纪行为产生足够的威慑力。
(三)社会信用缺失加剧了我国金融业的不稳定性
孔子曰:“民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社会无信则乱”。
市场经济应该是一种信用制度高度发达的经济。但由于我国还处于经济的转轨时期,市场经济法制还不成熟,社会信用水平仍很低下。正是由于社会信用缺失已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企业和个人逃废债务而蒙受直接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由于三角债务和为避免信用风险而进行的现金交易而增加交易成本约2000亿元(刘秀林,冯彦明,2005)。
信用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金融创新效率和金融的稳定。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信息征集系统、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还得不到有效的归集和评估,金融机构在作出相关决策时难度很大,使“骗贷”事件屡有发生。与此同时,失信惩戒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三、优化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措施
(一)积极推进金融业产权改革,构建多元化发展的金融业
金融生态的生命力就在于金融生态中存在自由竞争的机制,使金融生态主体在自由竟争中优胜劣汰。建立和完善自由竟争机制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使金融生态中的参与主体多元化。这正是目前我国完善金融产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其目标是构建以“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管理科学、高效运转”为基本特征的,兼有国有和外资,全国性和地方性,大银行和中小银行,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多元金融主体的金融市场。
首先,要继续推进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使国有银行产权明晰化,各级经营者对其经营成果真正负起责来。杜绝一切将经营失败成本转嫁给国家的可能,让国有银行预算约束全面硬化,以实现完全意义上的金融产权。其次,规范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同时,积极探索对农信社、城信社等产权改革的方案。放低民营资本进入金融行业的门槛,这样才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
(二)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
法律环境是金融生态主体最为重要的外部环境之一。构建和谐金融生态要以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为前提。现阶段,当务之急是要对《破产法》、《刑法》相关条款进行修订,从而使银行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使银行在面对违法违规行为时能有最后的“杀手锏”。
另一方面,为了保护金融机构债权人的利益,督促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有效引导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应尽快出台一部《金融机构破产法》。金融机构的破产要以市场原则为基础,使金融机构的破产成本由其股东和相关利益人来承担,而不能再由国家财政来“兜底”。当然,为了保护广大民众储蓄者的利益,还要建立一套存款保险制度与其配套。
这样,金融机构对于欠债不还的企业和个人享有无条件破产权,同样,金融机构的债权人也具有对金融机构的破产权。
(三)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基础上的信用经济。一个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是金融生态有序运行的基本前提。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方面,重点要放在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上的建设。加快整和银行和有关部门的信用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分割。同时要加快信用立法进程,实现信用市场的有法可依,以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和规范的社会信用秩序。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大力发展专业化金融中介机构,严格行业准入和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促进金融机构提供高水平的服务。
信用体系的有效建立,将极大程度提高金融机构决策的准确性,将信用奉贤降到最低。从而确保资源的优化配置。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提出将对我国金融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起到极大的作用。但是和谐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和共同努力才可能实现。要调动包括立法机关、地方政府、银行、企业、个人等在内的所有方面的积极性,以推动法律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的深刻变革。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摘要:随着“金融生态”概念的提出,金融生态领域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金融业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随着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推进,我国金融体系已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文将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这个角度,分析我国金融生态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并提出优化我国金融生态的几项措施。
关键字:金融生态产权信用
参考文献:
[1]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2)
[2]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善金融生态[N].金融时报,2004-12-7.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金融中介; 金融体系
金融中介对全社会的资金资源起着基础的配置作用,当前我国金融中介主要包括以商业银行、信用社、储蓄贷款协会和互助储蓄银行为代表的存贷款机构,以保险公司、社会保障基金为代表的契约型储蓄机构,以财务公司、共同基金、货币市场为代表的投资中介机构。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金融业对资本的配置作用也更加明显,对金融中介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中介体系建设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使得在全球化金融竞争中捉襟见肘。在新时期,建设更加完备、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金融中介体系已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
一、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我国金融中介体系面临的形势
伴随着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当前世界已进入“后危机”时代,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放缓。2012年二季度美国GDP环比增长1.9%,三季度环比增长1.6%,分别较上季度减少1.1%和0.3%;欧元区二季度GDP环比0增长,三季度环比下降0.3%;日本二季度GDP环比增长1.2%,三季度环比增长0.2%,比二季度放缓1%。在这种大背景的影响下,我国经济也处于低迷状态,2012年全年GDP增速为8%左右,全球经济增长缓慢使得我国金融中介机构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在不断减少的市场份额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难度加大。
(一)全球金融体系融合度不断提高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全球金融体系的融合,国外金融形势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蝴蝶效应”作用下波及我国金融业。例如: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高杠杆率所伴随的极高风险使得国际各大投资银行大规模地减持、压缩信贷投放,出售部分资产、裁员及进行业务收缩,也使我国金融业广受波及,使得我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股价大跌。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传统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面临着向综合型和全能型银行转型,在未来的发展中,全能型银行将成为世界的主流,其运作过程更加透明合理,资金来源稳定,较容易受监管部门的监督和保护,提倡业务的混合搭配,而我国当前在这些领域尚处于空白状态。
(二)客户的服务需求日益强烈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金融中介市场处于一个大体系之中,客户的选择机会增多,呈现出多元化竞争的大趋势。由于市场主体众多,也增加了客户选择的机会,传统的被动式“等客上门”的金融服务已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使得“满足客户的需求”成为金融中介竞争的热点问题。例如:美国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为了获得更大的投资规模,增加收益,提高竞争砝码,推出了“管道(SIV)”结构化投资工具,积极引入CDO和CDS等新型融资运作规则,这种投资工具使得贷款更加便捷,以满足不同融资者的需求。对我国而言,这一领域明显不足。
(三)对金融中介的规模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金球金融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资产证券化和融资证券化更加迅速,金融中介的信用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也日益频繁。例如:第三版《巴塞尔协议》中要求资本充足率和最低充足率分别为4%和8%,不断调低风险系数,给予了银行业金融衍生品创新更大空间的同时,也对银行的规模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国际上产权、技术、制度等新型金融中介手段不断涌现,也使得金融业务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全社会的储畜功能不断向投融功能演进,在这种形势下,我国金融中介体系只有形成规模化效应才能够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取胜。
二、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中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中介服务质量水平不高
由于我国金融中介机构长期处于“国有”状态,金融中介服务是典型“等客上门”的卖方市场,金融行业由国家垄断,在经营理念及营销推广方式上都较为落后。与国际上个性化、周到化的服务相比,我国金融中介差距较大,使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大量的客户流失。如何在国际市场中抢占更多的份额,建设更加完备的“市场+客户”的二维服务体系,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成为我国金融中介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金融中介的管理机制不合理
当前我国金融中介市场表现为市场化不足、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在金融中介行为最为活跃的间接融资市场上,“公有制”金融中介机构占有约60%的份额。例如:当前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其产权制度是资本金全部为国家中央政府所有,即实行国有独资。企业缺少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了金融风险,使之成为金融中介发展的巨大瓶颈。虽然《公司法》也要求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并设置三权分立的模式,但是当前法律却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损害投资者利益,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不争事实。2012年,我国股指缩水到2 000点就是一个鲜明的事例。
(三)金融中介布局及金融产品发展不均衡
一方面,从我国金融中介布局上看。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金融中介发展并不均衡,“南强北弱”、“东强西弱”是我国金融布局的特点。我国金融中介机构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等地,而在中西部内地,金融中介机构基础薄弱,数量较少、规模小,实力弱,无法发挥协同效应,降低了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从金融产品来看。当前我国的融资产品以股票为主,期货、企业债券、期权、产权等其他金融衍生品发展滞后,所占市场份额不多。相对于国际竞争下的多元化产品和服务,我国金融中介机构在这方面明显缺少比较优势,弱化了金融中介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降低了竞争力。
(四)规模集中程度有限
与经济全球化对金融中介规模化的较高要求相比,我国金融中介总量较小,缺少核心竞争力。以证券业为例:2012年11月,沪深股市总市值为20.82万亿元,并且由于近几年资本市场形势不明朗,总市值十分不稳定。2011年,我国资本市场资产总值在金融市场(包括银行)金融资产总值中的比例仅为29.4%,而美国的资本市场资产总值占金融市场金融资产总值的比例为62%。2011年,我国资产的证券化率仅为38%,并且一直在低位徘徊,远远低于美国72.1%的证券化率。在这种形势下,国外的金融中介机构凭借着资金实力雄厚、服务完善、经营理念成熟、网络发达等显著优势,与我国金融中介进行竞争,使我国金融中介机构处于不利地位。
三、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我国金融中介体系构建的策略
(一)树立金融“营销”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我国金融中介机构必须摒弃传统的“等客上门”的经营思想,积极树立“营销”理念。首先,金融中介的营销要人本化。以客户的需要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主动出击,积极为客户建立信息档案,记录客户的投资偏好,根据客户的差异性需求实施“一对一”的服务,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做好客户的咨询服务,做长服务链条,为客户提供投资规划生涯指导,引领客户的投资行为。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做好售前服务、售中服务,更要做好售后服务,提高服务的连续性。其次,金融中介的营销要个性化。积极与国际金融中介进行对接,推进金融中介信息化,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积极探索CDO和CDS等新规则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借鉴美国的SIV结构化投资工具,使服务更加贴近客户的需求。最后,大力推进金融创新。进一步培育金融创新产品,增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通过金融创新来优化和完善全国的金融体系,优化金融衍生品的结构、规范资本市场行为、加强资本市场监管与预警,逐步构建成熟的金融体系。
(二)建立健全金融中介激励、约束与竞争机制
一是提高准入门槛。对金融中介的注册资金及业绩进行全面考查,解决好“数量”与“质量”的问题,将不合格的金融中介机构拒之门外。同时,要为所有金融中介机构建立“信用档案”,并建立由各金融中介机构代表组成的“第三方监管机构”进行管理,对信用等级较低的中介机构实行清退制度,全面提高金融中介体系发展质量。例如:英国针对金融中介机构的监管,成立了金融服务中心(FSA),该组织属于民间组织,独立于任何机构,由全国各大金融中介机构的代表组成,依据《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案》对各类银行、证券、期货公司等中介机构进行统一的监督管理,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二是创设完全竞争环境。国家应出台统一的金融中介管理标准,对资产规模、信用等级、服务产品进行全面的考查,不断弱化国有金融中介的特权,最大限度地消除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实现更加开放的金融中介发展格局。三是做好金融机构重组。通过重组与兼并,淘汰发展质量较差的金融机构,实现“推陈出新”,发展产权交易,完善股权融资机制,通过产权与股权的融合,开展股权质押业务,为金融租赁、金融担保、财产保险、集合信托等金融机构的兼并与重组提供更加灵活的方式。
(三)切实完善金融中介机构公司治理结构
一要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积极对国有金融中介机构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建立股东大会制度,完善董事会与监事会,加强公司的内部治理,全面实施金融中介机构的法人管理,使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监督、互相制衡;要强化监事会,建立一个民主有效的监督机制,使金融中介机构获得健康发展。二要大力实施股权交易,积极探索产权社会化和产权公开化,建立与债权人的互动与沟通机制,在治理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注重满足债权人的需求,增强债权人的投资信心。例如:推进我国金融中介的重要部门之一的“证券公司”的股权结构多元化,要逐步削弱资本市场领域的公有制基础,强化非公有制运作模式,广泛吸纳民间资本,促进“全民参股”,共享股市发展成果,积极推动证券公司上市,通过上市加快股权结构改造。
(四)实现金融中介体系的规模化、多元化发展
第一,要积极扩大我国金融中介体系规模,扩大资本市场总量,推进证券化率,提高资本的调配能力。推进传统的商业银行向综合型和全能型银行转型,积极推进境内金融中介公司的境外上市步伐,力争把我国建设成为国际的金融节点,促进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增强我国金融市场的活力。在夯实传统股票领域的基础上,推出国债、股指、外汇、期货等金融产品,做强做大企业债市场,支持非金融企业发行债券,鼓励企业利用短期债券、中期票据、集合债券等多种形式进行融资,扩大发行规模。第二,加强空间布局,改变金融中介布局不合理的现状。推进“南资北移”、“东资西移”,在中、西部地区打造“金融飞地”,改变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金融中介机构数量较少、规模小,实力弱的局面,发挥协同效应,使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更加均衡。第三,加强与国际金融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发展运作中国特色的“金融中介产业集群”,使我国成为全球的金融中介产业集聚区和孵化器,大力建设金融中介产业聚集区,使不同类别的金融中介项目在基地中得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做大金融中介这块“主板市场”,调整金融中介产业结构,使中介机构的整体实力得到增强,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金融业对资本的配置作用也更加明显,对金融中介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全球金融体系融合度不断提高、客户的服务需求日益强烈、对金融中介的规模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当前紧迫形势下,我国金融中介市场却存在着金融中介服务质量水平不高、金融中介的管理机制不合理、金融中介布局及金融产品发展不均衡、规模集中程度有限等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积极树立金融“营销”理念,建立健全金融中介激励、约束与竞争机制,切实完善金融中介机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金融中介体系的规模化、多元化发展,才能使我国的金融中介体系更加健全,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董琦.中国金融中介功能完善的战略研究[J].复旦大学学报,2008(4).
[2] 龚智强.开放条件下我国银行业经营机制转型与风险防范[J].西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4).
关键词:市场经济;文化产业;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01
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中介和文化企业都是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主体,金融(主要指商业性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实质是投资者和筹资者二者之间运用金融工具直接或间接交易的过程,交易的达成是双方在相互博弈中使彼此各自不同的目标趋于一致的过程,金融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取决于二者之间的匹配情况。
一、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文化产业链前端的内容原创环节多是分散化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工作室,产业链后端的制作和传播环节则由大型传媒机构垄断。由于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有效担保抵押不足,且产品的市场销售易受大众审美观、价值观、政策等复杂因素影响,需求弹性大,预期收入很不稳定,一旦创意不符合市场需求,价值毁损严重,金融机构介入其中难以图利。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也表明,随着企业成过程中信息、企业规模、抗风险能力等约束条件的变化,融资渠道和融资结构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处于不同周期阶段的企业需要不同的金融中介。
二,文化企业核心资产和主要产品估值难,影响资金投入。文化产业主要依靠知识和技术投入,拥有的主要是版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普遍缺少土地、厂房等能作抵押的不动资产,文化产品往往具有独一性,确定标的物的真伪和价值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而目前知识产权抵质押制度不完备,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不健全,缺乏优质的中介机构和评估人才对文化产品价值进行准确评估和后续监测、管理,缺乏专业性的文化保险机构与融资担保机构,缺乏健全的产权交易市场使银行能够将质押的版权变现,造成文化产品价值和风险很难确定。
三,金融机构创新产品较少,无法适应文化产业融资需要。在风险控制约束下,金融机构产品创新步伐较慢,传统抵押担保形式的贷款仍占绝对主导地位,特别是次贷危机以来,金融机构经营更趋谨慎,使得金融服务水平无法适应文化产业的融资需要。同时,金融机构考核体制及责任追究机制有待完善。
二、国外主要国家的文化产业支持政策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真正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政府财政支持和市场融资发展均很充分。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博物馆学会对文化艺术业给予资助,州和市镇政府以及联邦政府某些部门也提供资助。国家艺术人文基金会每年将持有基金总额的35%以上用于资助和奖励。中小企业管理局(SBA)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提供三种类型的中小企业贷款。英国对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实行“政府陪同资助”,即当企业第一次投资时,政府“陪同”企业资助,其比例是1∶1;对于第二次资助,政府对企业多出上次资助的部分实行1∶2的比例投入。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成功运用了产官学模式,由政府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学术和研究机构负责提供市场预测、发展前景等信息支持,企业通过与政府和研究机构合作谋求文化产业发展。日本知识产权的融资担保业务,由承担政府政策性任务的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机构承办。为提升产业技术水准,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对于增添研究设备、引进新技术等给予长期低息贷款。
三、相关启示
(一)政府部门要积极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我国文化产业要形成竞争优势需政府对文化产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持续支持。积极文化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企业债、中小企业集合债、融资租赁以及文化产业项目未来收益证券化等工具融资。引导有实力的大型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大力推进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成立文艺振兴基金、文化产业振兴基金、信息化促进基金、广播发展基金、电影振兴基金、出版基金等,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国外资本积极参与投资文化产业,改善文化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有效地提升文化企业的信用等级,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利用集团优势拓展文化企业资金来源渠道,通过集团担保提高文化企业信用等级,从而获得银行信贷支持。利用国际直接投资,推进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二)财政金融等部门既要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又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文化产业涉及门类众多,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组织协调工作非常重要,各相关部门既要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又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银行应坚持以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重大文化项目为切入点,加大对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财政资金可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引导资金,采取资本金投入、无偿资助、贷款担保、税收优惠、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积极投入文化产业。
关键词:经济金融化;趋势;问题
一、导言
金融产品的出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使得整个世界的金融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经济现代化、市场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趋于发达是一种必然趋势。金融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能够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货币信用是一种衍生经济,其扩张速度与规模必定要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前提,不能任其自我膨胀,形成货币信用的过度扩张。实践不断证明,当国民经济活动中超出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货币交易活动量过度增大,特别是金融虚拟资产交易量过度扩大,使金融系统风险激增时,金融危机的爆发就为期不远了。
二、经济金融化的涵义
经济金融化是近20多年来世界经济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所谓经济金融化,是指包括银行、证券、保险、房地产信贷等广义的金融业在一个经济体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对该经济体的政治、经济等产生深刻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股市市值与其国内生产总值基本相当,而现在其股市市值已普遍是国内生产总值的3倍以上。经济金融化是一种积累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利润主要通过金融渠道而非贸易或商品生产生成,金融关系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阶层结构在社会经济关系中不断地扩散和渗透,已经成为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金融政策日益成为经济政策的核心。
经济金融化是随着经济发展、金融抑制的缓解、金融深化的推进而产生的,其本质是虚拟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向实体经济不断融合、渗透的过程。经济金融化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但在发展中国家只是刚刚开始形成。金融化在经济结构合理的框架内是积极的,但如果超出了这个框架和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将会对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危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美国“次贷危机”、冰岛“经济虚拟化”、希腊“债务危机”等均是由于经济金融行为超出本国的经济承受能力而导致。
经济金融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与金融相互渗透、融合,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故人们常将今日的市场经济称为金融经济。
2、经济关系日益金融关系化。社会上的经济关系越来越表现为债权、债务关系,股权、股利关系和风险与保险关系等金融关系。
3、社会资产日益金融化。资产的金融化比率一般以金融相关率,即金融资产总量/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来表示。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初最高曾达3.26—3.62,90年代后期有所下降;同期发展中国家一般在0.3—1.5之间,少数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曾高达4.36,中国最高曾达2.34;90年代后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反映这一比率并不是越高越好。
4、融资非中介化、证券化与金融倾斜逆转。我们将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间的不平行发展和不均衡发展称为金融倾斜,实质是金融大幅度向间接金融倾斜,社会融资以间接金融为主。这种金融倾斜不是任何人为设计或构造的结果,而是商品经济、货币信用、银行制度、金融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国民储蓄量、收入分配结构与方式不断变化发展的产物。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全球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历史性巨大变化,产生了非银行金融的迅猛发展,融资非中介化、证券化的发展,这一切最终导致了原有金融倾斜的“逆转”,即直接金融的发展速度大大地超过间接金融,直接金融所占比例日益增大,迅速赶上乃至接近或超过间接金融所占比例。这种逆转,是经济金融化、社会资产金融化、融资非中介化和证券化的反映。
总之,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经济金融时代,抛开经济的金融化来观察经济的全球化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三、经济金融化的动因
1、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发展
二战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巨大的国民财富,这是社会财富金融资产化的前提和坚实基础。经济的增长和飞速发展使得社会分工加剧,储蓄和投资日益分离,由此产生了金融资产的供给和需求动因。
2、股份制和政府国债的增长
股份制凭借其具有的优越性,成为现代企业主要的企业组织制度,这导致了股票资产的大量供给;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干预宏观经济运行而大量发行国债是证券市场迅猛发展的又一个强大动力。
3、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始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全面展开,80年代达到。一大批新型金融工具或货币替代物不断涌现,如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货币市场存单、期货和期权等,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国民财富增长速度,使得金融相关率直线上升。
4、非银行金融机构迅猛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迅猛发展,导致融资非中介化,直接金融发展速度大大高于间接金融,直接金融比例也赶上和超过了间接金融,机构投资人的出现加速了储蓄和投资的分离,促进了社会财富的金融资产化和经济关系的金融关系化。
四、经济金融化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经济金融化是一个金融与实体经济持续融合的过程,是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现代经济中,随着经济的市场化发展,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渗透力日益增强,经济金融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1经济金融化概述
在经济活动这一过程中,经济金融化充当着一种有效的工具,而依靠其产生的两种总值,即经济总值和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两者之间比值逐渐上升的趋势就是所谓的经济金融化趋势。当经济金融化发展态势越好,意味着两者之间的比值就会越大,反之则越小。如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工具(包括货币性和非货币性的金融工具)都有着其非常重要的作用。
2经济金融化对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探讨
2.1金融总量和金融结构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在实体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据有关资料表示,近些年来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动和金融总量的发展之间具有比较明显的关系,相关性高达0.9266。由此可见,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经济金融化的到来为其带来了非常重要的积极性意义。但是与此同时,金融结构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相关性程度仅为0.5839,也就是说金融结构和实体经济结构之间的匹配性并不高。而经济结构的调整状况如何,实际上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这其中就包括金融总量和金融结构的变化。目前,国内在金融结构方面的变化具有比较显著的无序性以及滞后性,无法提高金融的贡献率,必须提高对金融总量和金融结构优化等方面的重视。
2.2金融渗透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作为经济金融化的一种重要表现,金融渗透在金融活动中,是在不断开拓其深度以及广度,并且将金融资源占据的主导地位应有的作用进行发挥的一个客观的过程。通常情况下,金融资源更容易被高次产业和安全性以及实力强的产业所获得,与其他低次产业和发展前景不够好的企业之间形成一种金融渗透的差异。在充满竞争的企业行业之间,存在着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基于一定程度上的金融渗透差异,能够为产业升级带来其积极的意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规模小和前景安全性不足的中小企业也许会排斥金融渗透差异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升级带来阻碍。而且国内金融对国内产业升级的支持一般是基于产业政策的有关指导来完成,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着主体地位,再加上采取的是间接的金融方式,在客观上使得金融对微观经济主体渗透的差异增大,导致大多数中小企业融资上出现困难。如今资源配置效率比较低,也许跟整体金融渗透程度不高存在联系。
3民营经济金融化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如今民营资本日益增加,已然快速地渗透到了金融体系中,而且正在努力通过民营金融机构推进产融结合,总体表现为民营经济的金融化。它能够为金融机构中的资本结构以及治理结构带来新生的力量,能够有效提高金融机构经营的效率。但是在民营经济金融化趋势下,金融体系内部所有制结构出现了相应的变化,既促进了金融经济的市场化以及层次化的发展,又对传统垄断金融业带来挑战。另外,在关注到民营金融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多元化发展战略下出现的风险聚集、盲目扩张以及掣肘消耗等一系列消极的影响。
4经济金融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效策略
4.1抓好经济结构调整的相关重点在今后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应该将其重点定在以下几个方面:(1)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内部实现产业升级,通过现代化的进程为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提供推动作用,促进其发展(2)加大生产要素向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流动的速度,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提高,从而实现服务业比重的上升。但是这些方面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靠金融渗透的相关程度,还有其效率水平。
4.2针对金融渗透自然差异采取有效策略低次产业要想向高级化发展,普遍有着一定的资金缺口,我国应该通过适当的政策性金融对其进行弥补,为更多的低次产业提供一些外部融资渠道,构建合理的价格机制,吸引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对金融工具进行更新,构建健全与完善的小企业融资体系,为技术创新以及更大规模的企业资产重组提供条件。金融渗透程度的提高可以通过成熟完善的金融体系来实现,金融工具、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交易机制、金融市场等方面应该更加多样化和多层次化,从而实现金融资源配置上的有效性,最终消除金融渗透在自然差异下带来的负面影响,达到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有效保障的目的。
4.3针对产融结合的负面影响采取有效策略民营化金融化虽然能够提高效率,但是在看到起融资的便利性以及利益的可观性的同时,需要充分做好应对其带来的消极影响的准备。企业在向着多元化以及多层次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要避免采取盲目扩张规模的策略,要识别风险集中带来的危机,及时采取应对风险的措施,还要防止掣肘消耗。实现健康安全的产融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微观主体经营以及宏观经济运行的安全持续性。
5结束语
金融热、实体冷的现象与原因
金融热、实体冷,是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表现。究其原因,多种多样。
中国人民银行7月12日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5万亿美元,再度创出历史新高。自199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2000年起,外汇储备呈快速增长趋势;2005年末,居全球第二位;2006年起,外汇储备达8537亿美元,超过日本,开始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大持有国;现今,已稳居全球第一位。
外汇储备作为一个国家经济金融实力的标志,能够弥补国际收支逆差,抵御金融风暴,稳定汇率以及维持国际信誉。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往往持有高于常规水平的外汇储备,但这并不意味,外汇储备越多越好。据统计,中国每年引进大约50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为此,国家要提供大量的税收优惠;同时,又持有大量外汇储备,闲置不用。一方面是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吃俭用借钱给国外,其潜在的机会成本不可忽视。陈享光指出,“通俗来说,外汇储备就是将一国资金借予另一国,而另一国会用这些资金支持其国家建设,包括国内、国外。我们把钱借到国外,由于我国为吸引外资有各种优惠政策,总量一定的基础上,我国企业相应的支持比例就变少了。”同时,近年美元持续贬值,我国的人民币在持续升值,相对应来说,意味着我国大量的外汇储备面临贬值。
其次,虽然社会融资规模大幅放量,但是与之相关的投资到位资金却未同步增长。
另外,由于实体经济自身利润率不高,将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的回报率就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群体,并不愿意将钱投入其中。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货币资本兼具流动性和收益性的特点,易于投机获利。4万亿政策,表面上是支持中国实体经济,但是并没有真正用到实处,多数是在效益低下的地方滚动,反而刺激了资本金融化。
此外,我国实体经济自身缺乏竞争性、生存能力弱。
支招中国经济
为避免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的持续扩大,陈享光建议:
第一,防止过度金融化。一国金融的发展应当与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过度金融化不仅达不到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而且还将带来过度的投机和难以控制的风险,留下危机的隐患。简单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比如期货等,有利于分散和规避风险,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度的金融化将会极大地强化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相对独立性,造成难以控制的经济不平衡性和金融的不稳定性,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复杂金融工具的反复衍生和过度证券化不但不能最终消灭风险,还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传递和放大风险,进而引起全球性金融危机。要认识到金融市场特别是衍生金融市场的两面性,它既能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但也能制造巨大的资产泡沫,对仍处于发展中的我国来说,金融化的发展必须是有节制的,要避免盲目推动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和证券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同时,还应该加强审计和信息披露的力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盲目投资。
第二,鼓励资源向生产性部门流动,避免金融资本的过度积累。货币资本的积累实质上是对货币形式或对货币索取权的积累,在其积累过程中总会在一定阶段出现货币资本的过剩,并且这种过剩会随着信用的扩大而发展,结果导致贸易过剩,生产过剩,信用过剩。因此,需要通过适度的管制或调控措施控制货币资本的积累,如控制货币的资本化,避免货币资本的过度累积。虚拟资本的膨胀从本质上来说是非生产性的,它并不增加一国的实际财富,各种金融游戏在浪费了大量的实物资源的同时,还吸引人力资本向金融部门集中,大大降低了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所以,政府在一开始限制复杂金融衍生工具使用的同时,还应该出台各种政策鼓励资本、人才向生产性部门的流动。特别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要避免对外国货币形式或货币索取权和虚拟资本的过度积累,否则国外金融资本的过度积累所引发的危机会给我国造成重大的损失。
第三,加强对国际储备和国际投资的管理。全球化条件下,国外金融资本的过度积累不可避免地导致其他国家对其货币或货币索取权的过度积累和虚拟资本的积累,当金融过度积累引发危机时将对引起所代表的货币资本的大大减少,从而造成资本的损失。为此,必须加强国际储备和对外投资的管理。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也是美国的最大债权人之一,次贷危机和美元的贬值将导致美元资产价值的缩水。为减少我国国际储蓄的损失和国际投资的损失,一方面要加强对国际储备的总量控制和结构管理,避免过度累积和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加强对外投资和对外投资的管理,控制金融性投资,增加对战略性资源和产业投资,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没有根本性改变之前,我们必须防止对他国货币或货币索取权的过度积累,防止对国际虚拟资本的过度积累。
流动性短缺吗?
一般情况下,流动性缺乏,会引起通货紧缩,令实体经济受损。我国面临的是企业在货币资本意义上的流动性短缺,这种短缺造成的危害更严重。陈享光指出,实体经济缺乏货币资本这一驱动力,整个资本运动的联系性被破坏,实体经济必然下滑,必将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更多企业破产、推出市场,失业增加,金融风险加剧等。
但是另一方面,我国的企业却缺乏货币资本。企业经济运行中,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需保持一定比例。当企业货币资本缺乏时,将难以正常循环周转。只有资金进入高效而诚信的企业,才是中国经济之福。
但是,为什么流动性不缺,但是企业货币资本却短缺呢?
这是因为,我国现阶段过度的金融化、货币化,本应投入到实体经济的资本,被过度投入到金融业,在金融领域自我循环,更有甚者,变成投机资本。陈教授指出,“实体经济游离出来的资本不断投入金融领域,金融机构把从实体经济中游离出来的资本和社会集中的储蓄更多地提供给消费者购房,而房子是消费品,不是生产资本。一些房地产商虽然自身发财了,但是整个实体经济由于缺乏资本补充而受到影响。”本应投入到其他实体经济的资本被用于投资房地产。资金投入到房地产未尝不可,但是也应发挥正常作用,而不仅仅是投机待涨。
同时,陈教授认为,钱荒在我国其实并不存在,因为我国还存在通货膨胀问题,CPI还在上涨。短时间的股市暴跌、二级市场债券大量遭抛售等,并不是缺乏流动性造成的,与实体经济困境、人们对实体经济发展信心不足、国际环境还没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有关。“仅仅流动性趋紧,不会产生这么剧烈的反应。”
中小企业何去何从
金融的本质是嫌贫爱富,因此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很多。
中小企业由于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很难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这些企业多数是民营企业,在很长时期内,我国对不同所有制采取不同的政策,同时经济结构变革、金融结构的变革并不是同步的,存在结构性偏差。国有金融对国有企业,大金融机构对大企业的服务相对较多,小企业则缺乏这种对称金融机构提供对称金融服务。
要想突破困境,首先要破除人为的制度或政策歧视性,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发展与之匹配的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开辟更多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如发展中小融资机构或微型金融,给中小企业以政策性金融支持和扶植,进一步发展二板市场和中小企业板市场。
一、影响分析
(一)阻碍产业升级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并存,并在各自轨道上运行和发展。金融资本以期自身特殊性、垄断性等特点确保了金融领域的超高利润率。正因如此,吸引了大量产业资本,如果产业资本始终停留在金融领域,那么将会出现过度金融化现象,直接挫伤实体经济与产业升级和转型,进而导致整个市场经济缩水,最终阻碍经济健康发展。在整个过程中,值的我们关注的是,将美元作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国家能够享受到不受约束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等优势,继而创建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因此这些国家会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推进资本进一步扩张,为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人力资本匮乏
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就是创新驱动,众所周知,创新建立在人力智力基础之上。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30多年才步入到高速发展阶段,虽然物质资本积累较为深厚,但是人力资本却远远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人力资本投入。事实并非如此,企业在发展中过于关注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导致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发挥。加之在收入分配领域并未全面意义上实现公平,导致地区、行业及个人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们心中积累了很多不满,无法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创造力,进而影响了产业升级和转型。
(三)结构不合理
一直以来,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产业与金融结构直接进入到资本密集型趋势当中,影响经济发展持续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与要素之间相契合,但是由于金融市场存在滞后性,国有银行依旧占据主导位置。因此在新兴产业、服务业等迅速发展趋势下,现有金融结构、融资模式等已经无法跟上科技金融发展脚步,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难上加难。
二、产业转型升级对策
(一)重视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金融化趋势下,国有企业应顺应时展潮流,调整自身结构,朝着公益类等方向发展,将核心放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加大对国有出资人实际缺失、委托等问题,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级别等弊端,从根本上避免国有企业过度追求政绩、树立形象工程问题,从而促进资金能够朝着高效率国有企业方向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二)增加人力资本
为了给予我国经济发展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我国政府应适当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尝试将初中义务教育延伸至高中阶段,进一步强化基础教育。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需求,重视高等与职业教育的市场需求导向,通过人才结构调整,以此来达到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具体来说,可以从科技创新角度,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本保障基础,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更多创新型人才。另外,还可以加强对中低收入群体人力资本的投资,适当提高该部分群体经济收入,缩小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形成良性循环,引导和鼓励人们适当转变消费方向,为我国产业转型和升级提供更多支持。市场经济趋势下,我国应彻底打破垄断格局,实现市场化转型,构建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三)优化金融结构
现阶段,我们正处于利率市场化阶段,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建立并完善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核心的利率形成机制,推进资本市场朝着深层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引导金融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具体而言,第一,促进资本市场创新,促使金融机构能够创新更多金融衍生品,促使资本市场能够适当朝着实体经济倾斜,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第二,创新是新时期下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所以我们应积极创新担保机制,适当规避风险,提供更为高效的银行信贷,为未上市企业构建更加科学的股权交易平台,从而促进产业升级转型进一步发展。第三,针对民间资本来说,我们应适当放宽民间资本金融准入要求,适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激活资本活力,以此来环节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逐渐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为了能够尽可能为本国产业结构转型争取有利时机,应积极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投资定领域的发展。图深化“一带一路”货币合作,同时支持我国政府向外国提供贷款等,合理划分一定的额度以此来支付人民币,形成常规流通渠道。
一、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而企业金融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发展,在企业实际运行过程中,金融受到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而随着中国加入WTO与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同样增加了企业金融风险,比如08年的金融危机,直接击垮了很多企业。而造成企业金融风险的因素不尽相同,不仅有企业自身问题,同时还受到国家以及国际金融政策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对企业金融问题中做出分析,并对存在的金融风险提出合理的防范措施,促进企业健康的发展[1]。
二、企业金融的经济效益
企业金融就是指企业和金融的相互结合,其本质就是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的结合,关系到社会经济制度的改变,根据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目前存在着,利益同享与风险同担的特点,根据全球企业金融发展特点,不同国家的经济政策不同,且之间存在的差距较大,在发达国家的产融结合模式较为成熟,成为各个国家发展的典型。相比于前几年,随着资本市场在我国的发展,我国金融制度也在快速变革,但是产融结合仍是发展的难点与重点,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是我国实体经济投资还不成熟,存在着局限性,也受到政策的影响。现阶段,国家的经济制度和相关政策对企业金融的发展及规模有着重要影响,分析企业金融的现状,其经济效益主要包括这些:
1.企业金融对于提高国家经济影响力及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总结其他国家成功经验不难发现,金融及实体经济的结合对于增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及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进而帮助企业向强大的企业集团发展。
2.企业金融可以使金融与企业实现有效协同
将金融资本和实体企业进行结合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借助金融化,金融机构的相关部门和企业之间能够完成有效协同,使资源共享程度更进一步,并且有效的减少了市场风险及成本[2]。
3.企业金融化可以增加金融机构的风险抵御能力
企业金融化非常有利于金融资本的充实,进而大大提高企业的风险抵抗能力,可以有效的推动金融单位的业绩。此外,对于金融单位产权结构的优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4.企业金融有助于健全我国金融市场主体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的金融市场也逐渐放开,各种形式的金融市场不断出现,这能够很好的提高市场经济效率,并且将金融市场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企业金融风险
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相关的市场及金融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并且我国的监管体系也不够健全,这种形势下就难免会出现各种企业金融风险。
1.企业金融导致企业出现多元化风险
如果企业还没有满足多元化经营的条件就开始不断扩张,将导致企业资本在各个行业中分散,进而影响企业核心业务的发展,造成企业没办法做强做大。特别是对专业技术有较高要求的金融行业,一旦企业开始盲目投资,就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金融风险。
2.企业金融会增大金融机构经营风险
高风险本来就是金融领域的特点,为了能够有效控制风险,就要求金融机构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但由于很多因素都会对企业金融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大大增加了金融风险的突发性,给企业带来了更多金融风险[3]。
3.企业金融可能会扰乱金融市场
企业金融的出现造成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有了巨大变化,从之前的外部关系向现阶段的内部风险转化。此外,实际的经营中,企业通常会涉及各种各样的金融业务以及实体经济,难免会导致各种不正当交易的出现进而扰乱整个金融市场,加大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
四、防范企业金融风险的策略
1.完善企业金融的相关政策及制度
政策和制度水企业金融规范性的重要保障,并且对于减少企业金融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一,优化企业融资渠道,保障企业融资渠道的高效、快捷;第二,不断完善金融市场的准入标准,提高准入门槛,尽可能的避免金融风险的出现。第三,采取相应的策略来不断完善和强化金融企业内部的监管力度。第四,不断健全金融企业市场化体制,建立完善的市场退出制度,来保障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长久发展。
2.不断规范企业金融化
第一,不断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相关部门必须要严格执法,来保障整个金融市场的规范性,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法制建设。第二,加强企业金融的监督及管理力度,保障企业金融健康快速发展[2]。
4月25日,奥朗德先生展开他当选法国总统后的首次中国之行。在两国可能推进的合作中,“人民币离岸中心”再被提及。
金融危机以来,巴黎、伦敦、法兰克福、纽约、新加坡等金融重镇都加入到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的争夺中。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中国与世界各国双边贸易也越来越频繁。之前中国跨境贸易的结算主要用美元,从2010年起,中国开始试点实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尽管人民币国际化道路还很长,却已引起美国的高度警惕:“中国正逐步使人民币成为美元竞争的对手。”
货币是一个经济体的血液,货币体系左右着全球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国家利益因此高度金融化。
由于以美元本位制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现行世界体系的基石,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震荡非同一般。
危机何时走出尚不得知,但改革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秩序正成为国际热点话题。
5月11日,为期两天的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英国结束,包括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和加拿大等在内的各成员国一致同意推进金融改革,建立机制解决银行“太大而不能倒”的问题。
国家利益金融化
事实证明,包括美国在内的七国集团代表一致认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前景依旧不明朗。
不妨先来勾勒一下全球经济的总图景。从地缘角度,世界存在三大经济区域:美国、欧洲和亚洲。从经济总量看,亚洲最大,欧洲次之,美国最小。然而,从金融方面看,美国最强,欧洲次之,亚洲最弱。如果集中到国际货币和国际储备手段上看,这个问题更严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分析说,对外贸易中,无论是计价还是实际的移转,亚洲国家都必须以美元和欧元为载体。汇率稳定与否,永远是这些国家(地区)宏观调控难以回避的挑战。
由美元和欧元主导的全球货币体系,已影响了全球资源的配置和利益分配。有学者甚至提出“币缘政治”的概念:“币缘”是各国围绕全球货币体系形成的关系,它影响甚至左右着金融化时代国际体系的运行。“币缘政治”是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是撬动当代全球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主要杠杆。
无论“币缘政治”这个概念是否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但在对外经济交易中,因涉及汇率,亚洲国家确实是时时谨慎地处理着与美国和欧洲之间的关系。“我们免不了要仰他们的鼻息,而且常常还会遭受无端指责。”李扬在其论文中曾写道。
金融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应缘于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成为一种信用货币。“货币本位从黄金本位到纸币本位后,金融国际化随之加快。”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记者说。
金融力量已深刻影响全球格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金灿荣教授说,通过货币的贬值和升值,金融已成为一些国家或地区打击其他国家或地区并壮大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
在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看来,金融竞争的最终焦点是货币,而货币本位是未来金融领域竞争的制高点。
美元霸权与“美元圈”战略
上世纪40年代初,美国总统罗斯福急需一种权力来撑开他金融帝国的穹顶,这就是控制世界货币本位的权力。拥有它,美国才能控制世界货币体系,最后推动世界体系的运行。
二战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到全球的48%左右,贸易量约是全球的三分之一。随着贸易量的大幅增加,美国最终凭借其强劲的经济实力从英国手中夺取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地位。
从此,美国向世界提供超量美元、各种债券以及足以淹没全球的金融衍生品,攫取了制造业国家和资源类国家的巨额财富,建立了由债务国美国支配所有债权国的反常规的新型世界秩序体系。
维护美元全球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地位,成了美国的核心战略之一。如美国攻打伊拉克,控制中东石油,就是为了强力维护美元在石油贸易领域的结算货币地位,然后通过石油向全球输出美元,收取美元铸币税。
近年来,美国又通过支持本国跨国公司,深化全球化产业链,强化“美元圈”。
“美元圈”是对以美元为主要结算货币的全球生产网络的形象描述。在这个网络中,跨国公司把产业链顶端环节保留在中心,其他环节则如湖面的涟漪层层外推,从大规模的一级供应商一直到中小规模的底层供应商。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承担加工组装的角色,并用美元从一级供应商那里进口零部件,组装成最终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主要是北美发达经济体)时又以美元结算。
美国则处于美元体系的高端,一方面它消费着中国制造的大量廉价商品,另一方面还需要中国提供大量的净储蓄——即流入美国购买各种金融产品的贸易盈余。环太平洋地区逐渐形成了由“消费国家-制造国家-资源国家”构成的“美元圈”。
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处于财政和贸易双赤字中,面临债台高筑、基础设施破损和经济不振的三重压力,环太平洋地区成为其维持贸易金融收益的重要战略区域。
2010年初,中国与东盟的自贸区和货币互换启动。随后,中日韩三国的自贸区和货币互换开始谈判。东亚地区加快区域经济和货币整合,这无疑对环太平洋地区的“美元圈”构成了威胁。
2012年,美国开始将经济政策的重心放在亚太地区,并宣布这将是其今后 10 年外交方略的重要使命之一。
“金融危机后,新兴国家经济实力增强,金融地位提升。金融全球化的结构布局有了很大变化,开始向亚太、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美国希望以TPP为样板重构亚太贸易版图。”宗良表示,在美国财政政策趋于紧缩、宽松货币政策接近极限的背景下,国际贸易成为为数不多的刺激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的重要政策工具。
翻新国际金融体系的呼声渐涨
“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85%以上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美元、欧元、人民币将成为三大外汇储备货币,英镑、瑞士法郎和日元等也会进来凑热闹,这已不是无稽之谈。”2011年底,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写道。
国际货币制度从金银复本位制到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再到美元本位制,是大国博弈引致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变化的结果。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在于国家之间经济政治的不平衡,各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等,最明显表现就是不受约束的美元霸权及其垄断地位。
目前全球的国际收支失衡主要表现为美国贸易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经济体及石油输出国等持有大量的贸易盈余。这给拥有巨大经常项目盈余和高额外汇储备的国家带来巨大风险。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多数国家喘息未定之际,欧洲最先发出了改变国际金融体系的呼声,开始了对危机本身的反思。
欧洲认为,国际金融体系应来个大翻新,以改变自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后延续至今的体系,确切地说就是美国主导的金融体系。欧洲债务危机及其国际救助活动,正成为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演化与变革的关键力量。
旧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动摇,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还没有完全成熟,新旧体系转变进入矛盾与摩擦更为尖锐复杂的阶段。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黄益平认为,世界货币体系需要改革是无可回避的事实,创立超的储备货币是一个长期改革的思路。而在今后十年甚至几十年内,则有可能出现群雄并起的局面,最可能是“三分天下”:美元、欧元和一个亚洲货币。
自2008年底以来,中国已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此外,人民币已在许多国家可自由进行计价和结算。同时,作为美国国债的第一债权国,中国开始寻求外汇储备多元化,增持美元资产以外的其他资产。
中国还提速扩张与国外企业的贸易,跨境人民币交易的需求增长迅猛。而处于“美元圈”核心区的中国,国际贸易结算仍主要以美元为主,中国不仅面临着汇兑损失风险,在一些稀缺资源和能源的获取上也受制于美元。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自然会加速谋求人民币国际化。今年4月,中国与澳大利亚达成货币直接交易协议。此前,中国还分别与阿联酋、巴西二大资源国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在大宗商品与资源贸易领域开始纵深。
根据央行数据,2012年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为2.94万亿元人民币,较上年的2.08万亿元增长了41.3%。
如果中国开始大量使用本币结算跨境贸易,美元的地位将大大动摇。
金融表象下的核心利益
各国之间金融的博弈是否会主导未来国际政治的方向?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认为,国际政治金融化主导的各国关系只是一个现象,金融只是一种手段,一国发展仍以实体经济为核心。
宗良表示,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是各国经济金融实力的体现。但不可否认的是,“国际货币体系是国家之间利益的核心体现。表面上看是货币的利益,实际上是相关的重要经济利益的体现。”
也就是说,一国的经济利益越来越通过货币利益来表达,一国的经济实力也越来越受金融的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金融危机后,新旧金融货币体系激烈博弈的原因。在亚洲国家看来,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必须改变,否则,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非关键货币国家,就将始终生活在达摩克利斯剑之下。
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室主任陈道富提醒说,一国的金融发展应与该国的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超越实体经济的金融发展,没有跨境金融能力的国际化,都会引发金融危机。”
“推动金融全球化是不妥的,金融危机往往是经济危机最突出的表现和导火索。”连平表示,发生在美国的危机证明,金融化是国家力量所在,也是灾难所在。
制造业是美国立国的根基,在二战后的巅峰时期,美国制造业占到世界份额的 40%。当时的美国金融主要是为需要大量资本的现代工业和服务业提供资金,金融嵌入在产业网络中,从属于实物生产的经济部门。
而到现在,与生产流通有关的金融交易量不足 1%。从 1995 年到 2007 年,金融利润在美国企业总利润的占比中膨胀了 300%。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2009年的报告中称:过去 10 年来,有超过一半的公司收入来源于金融服务。
2007年,美国信贷违约保险(即对抵押贷款的破产给予保险)领域的承保金额达到45万亿美元,比美国整个证券市场的资金量 21.9 万亿美元高出一倍。在这种保险制度下,金融机构为了更多分红,竞相购买证券化的抵押贷款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