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次贷危机的背景

时间:2023-08-18 17:38:31

导语:在次贷危机的背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次贷危机的背景

第1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监管;金融创新

一、引 言

关于次贷危机的成因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做出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通过国内外研究分析,关于次贷危机成因的相关研究已经比较丰富,但是用四年后的视角重视次贷危机的研究比较少。

文力图用四年后的视角重视次贷危机,首先对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再探讨次贷危机对中国目前经济发展仍存在的影响,最后得到一些启示。对保障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防范金融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二、次贷危机的成因

20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使全球经济衰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不可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背景及成因并吸取经验教训,对我国应对金融风险意义重大。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背景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分为三类:优质抵押贷款、次优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的对象为信用分数较低的个人,其首付比例较低、月供占收入比例较高。由于美国政府想带动下一轮的经济增长,所以想通过房地产刺激经济,但优质客户开发殆尽,于是低收入人群成为其目标客户。更重要的是次级抵押贷款利率比其他贷款高2%到3%,在巨额利润面前,许多金融机构禁不住诱惑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后来,这些次级抵押贷款在投行的设计下进入证券市场形成次级债,这些次级债以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卖给全世界,在地产繁荣的情况下,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被很好的掩盖着。但当美联储为防止经济过热开始提息时,这种次级债演变成的次贷危机就愈演愈烈,利率大幅攀升导致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大加重,很多贷款人无法按期偿还贷款甚至利息,次贷危机便产生了。当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全面的金融危机后,由于次级债卖向全球,因此美国的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

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演变为一场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震惊了全世界,国内外学者对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的来说,次贷危机的爆发有内外两个层面的原因。

1、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产品自身和运行机制的缺陷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内因。具体而言,次贷市场机构道德风险蔓延,经纪商、贷款公司或银行、贷款投资机构和证券化产品投资机构等各个主体,都存在于道德风险中,这个产业链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参与者真正关心住房抵押贷款的质量。

2、房地产市场状况及美国的利率环境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外因。多数次级抵押贷款基于浮动利率,一旦利率上升,次级抵押贷款人将面临无力还贷风险。第一,货币政策逆转,利率持续大幅提升,提息导致还贷成本巨增,超出借款人的还贷能力,次级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被诱发,在房市变冷、利率攀升的联合压力下,次级抵押贷款拖欠、违约及停止抵押赎回权数量不断增加。第二,房地产市场需求减少,房价下滑,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上升抑制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并且次级抵押贷款发放机构收紧了次级抵押贷款的发放政策,对住房需求也产生了抑制,形成了房价下滑—利息提升—借款人还贷困难—贷款人收紧房贷—住房需求下降—房价继续下滑的循环紧缩链条。

除上述提及的原因以外,这次次贷危机的根源与往次危机是相同的,都是生产相对过剩而有效需求不足。而次贷危机的生产相对过剩表现为贷款导致的过度消费,而次级抵押贷款和次级债是解决需求不足的手段,其结果必然导致危机的发生。

三、当今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一场全球金融危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不能独善其身,其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是深远的,而且影响至今远远没有结束。

(一)通货膨胀严重

次贷危机影响了我国的实体经济,中国30年来一直采用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中国出口受阻,失业率上升,政府必须采用扩大信用规模的方法刺激经济增加就业,然而扩大信用规模将导致货币供给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物价便会上涨,而政府未能控制上涨,物价持续走高,于是通货膨胀便产生了。另外,受次贷危机的冲击,国际市场上的石油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工业品生产成本激增,导致物价上涨。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

神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金融格局下,美国次贷危机向全球蔓延,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希腊出现经济危机导致了整个欧洲债务危机,后传导到爱尔兰,欧洲债务危机给处于复苏期间的欧洲金融业带来了影响。经济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就业市场的影响很大。由于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中国的出口大幅下滑,加之外国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及其他贸易壁垒增加,很多企业面临外需减少,则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减少。与此相反,毕业大学生每年的数量增加,供给大于需求,则大学生就业困难。

(三)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

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与2005年7月21日汇改之前相比,人民币对各国货币的汇率中间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高达22%,与此同时,人民币对其他非美货币升值幅度也大大提高。虽然2010年6月19日央行宣布重启汇改,人民币对外币升级幅度减缓,但是汇率在未来还是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的情况下,美国当局对人民币施压,以增加出口,平衡中美贸易失衡,增加本国就业。于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大。

四、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也是巨大的。我们在分析此次危机的成因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以防重蹈覆辙。

(一)采取降低依赖的进出口战略

中国作为对美最大的贸易盈余国,必须降低对美的出口依赖,在危机面前进行主动调整,尽量减少对经济和国内出口企业的打击。中国必须主动调整出口地区结构和进出口比例结构,逐渐减少顺差,适当创造顺差。中国应该积极谋求在东盟和拉美地区建立自贸区。

(二)采取策略性处理与美元关系的外汇储备战略

作为目前最大的对美贸易盈余国和最大的对美债务持有国,中国应该停止增加美元资产,战略性地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如战略性的增加黄金储备和白银储备,提高实物资产的储备。购买以美元计价的实物资产,维持美元对人民币的适度稳定,是暂时维持人民币与美元之间平衡的重要手段。

(三)实施人民币国际化

产中国应建立可信的货币金融体系,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黄金和多元储备支撑下的货币体系,实现未定的货币度量,为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做准备。在人民币发行体制中适当引入“锚”,逐步提高人民币自由兑换程度,发展稳定的人民币国际流通渠道,抓住时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延喜.次贷危机与房地产泡沫[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216.

[2]翟晨曦.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思考[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319.

第2篇

[关键词] 经济危机 中国经济 影响

一、前言

2007年7月,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这场危机对全球银行业、金融市场带来巨大冲击,花旗、贝尔斯登、美林、摩根、瑞银等一大批著名金融机构,都因次级贷款发生巨额亏损,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低价收购,成为危机发生以来第一家倒下的大型金融机构。全球股市出现大幅下跌和剧烈动荡,因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市场危机还在加剧。据有关研究机构估计,次贷危机的损失可能超过7万亿美元,为了缓解市场危机,一些国家央行通过注资、降息等手段向金融系统紧急“输血”,一场全球范围的救赎行动正在上演。在这一背景下,此次危机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时至今日,尽管距美国金融危机已经近2年,然而在美国金融危机向更深层次、向全球演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我们不仅仅要应对因美国金融危机造成的在美国直接投资的损失,更要应对因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经济衰退甚至全球经济大萧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因此,研究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对我国防范次贷危机的风险,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消极影响

(1)国内金融市场动荡

美国金融危机必然会使其国内资金供应变得紧张,一方面,会直接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外部市场的持续动荡会从心理层面影响经济主体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预期,势必会有一部分国际投资从我国流出。2009年1月份,全球股市有5.2万亿美元市值被蒸发,其中,发达国家市场跌幅为7.83%,新兴市场平均跌幅为12.44%,中国A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这将会对我国的金融市场和经济造成冲击,尤其是在当前我国股市经过了长时间的熊市,房地产市场处于下行压力的敏感时期,海外资金的突然抽出,可能会有扳机扣动效应,同时美国金融模式和金融体系结构调整对我们的金融改革和发展造成影响。这将使我们的金融改革面临更加困难复杂的局面。

(2)出口增长放缓

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可以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我们国家的居民消费习惯是高储蓄低消费,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外需求,美国是我国重要的贸易出口国,其独占了我国出口贸易中的50%。只要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中国出口就有可能明显放缓。2008年10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了19%,11月陡然下滑至-2.2%。时光进入2009年,降幅从个位数扩大至两位数,5月份达到了-26.5%,创下了当年月度最低值。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外贸出口也曾经一度遭受重创,但当年外贸出口仍实现了0.5%的增长。2009年,中国出口累计降幅达到16%,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最低点。全年贸易顺差1960.7亿美元,减少34.2%。 一石激起千层浪。出口的寒意迅速波及工业生产,随后又影响到企业利润、财政收入,一批企业生产停顿、销售下滑,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

(3)境外投资风险加大

次贷危机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货币紧缩,无疑加大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融资风险和投资经营风险。而且,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深入,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和离场情绪会引起更高等级的抵押支持证券的定价重估,从而危及境内金融机构海外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如今,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它对我们中国经济有何影响还需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观察。然而,可以明确的是,在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影响,防止外部环境恶化作用于国内整体经济运行。

(4)我国就业萎缩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经济委靡造成我国许多行业发展的不景气,从而对我国就业问题造成了很大影响。首先遭受冲击的是东部沿海地区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其次是制造型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然后是农民工和低技能劳动力最容易遭受冲击。最后,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增长下行,对城镇新增就业也产生了挤压。一方面,在一定的就业弹性下,经济增长率的下滑必然导致就业增长率的下降;另一方面,我国很多进出口企业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企业经营困难,部分企业倒闭,从而造成企业企业用工需求出现下滑,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受冲击较大的行业部门,其就业形势将会相对严峻。房地产、金融证券、进出口行业是整个金融危机中被卷入最深的领域,相当多的企业也放缓了招聘计划。

(5)外汇储备面临风险

美联储采取连续调低联邦基金利率的措施来应对次贷危机,导致美元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大幅贬值。我国拥有外汇储备资产2万亿的美元,美国下调联邦基金利率,美元相对于人民币快速贬值,造成中国外汇储备国际购买力的显著缩水。一方面由于美元是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最重要的计价货币,美元大幅贬值直接导致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额升。由于价格上升的幅度超过了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升值幅度,这客观上向中国宏观经济注入了外生性通胀压力,推动国内资本品价格的上升,影响人民币有效汇率的稳定,导致中国外汇资产实际购买力下降,产生更大的投机泡沫;另一方面给中国的货币政策运用、宏观调控带来很大困难:

2.积极影响

次贷危机在带给我国诸多不利因素的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凋。

(1)在次贷危机下,美元大幅度贬值,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也不断下降,这为人民币及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全球流动性厘乏而中国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允许外国金融机构和著名企业到中国资本市场上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和债券,也是扩大中国资本市场广度、深度和国际影响力的明智之举。

(2)全球资本市场在次贷危机下不得不进行价值重估,使得众多跨国金融机构大幅亏损,从而为中国机构投资者提供了开展海外投资与兼并收购的良机。在危机冲击下,发达国政府也改变了过去对新兴市场国家股权投资一贯持有的怀疑与抵制态度。

(3)在次贷危机中,欧洲金融部门的次贷损失虽然比美国要小,但是法国等金融机构却在金融市场其他领域遭遇重大损失,日子并不比美国好过多少。在欧美金融机构面临的这种形势下,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欧美市场的紧张,基金一度被寄予厚望。由于我国财富基金此前较少涉足次级抵押贷款支持金融产品,因此次贷危机对财富基金的负面冲击有限,却为我国财富基金提供了难得的投资机会。这也就是我国机遇的另一个层面。

(4)次贷危机为我国经济提供了实施结构性调整的外部机遇,有助于促进我国政府改变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以及缓解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各方面因素表明,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已经不可持续,然而,向内外平衡发展战略的转型意味着既得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遭遇利益集团的强烈抵制。次贷危机的爆发则使得调整变得紧迫而必然,对外资外贸政策的调整有助于缓解当前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促进资源更加合理地分配以及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三、结语

总之,次贷危机不仅给中国金融机构带来了在全球金融市场加快发展的机遇,同时也警示相关的风险。时至今日,次贷危机的影响依然深远存在。研究次贷危机对我国的警示意义就在于要从源头上控制风险,保证市场信息的公开对称,保持有效的监管力度,这是对我国警示意义的第一个层面。另一个方面来看,我国金融机构参与全球金融市场,同样存在涉足次贷市场的风险,且也有在其他金融领域遭受损失的风险,不管是美国还是日欧的金融机构教训都十分深刻,这一点无疑警示中国金融机构拓展国际市场首先需要健全风险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侯同娣 陈晓奕:目前我国A股市场大幅调整原因浅析.华商,2008(6)

第3篇

一、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 、外部需求减少,中国经济增长将放缓。

在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净出口对 GDP 的贡献超过 1/3 ,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由于次贷危机影响导致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增大,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拉力将减弱,直接影响我国出口;同时外需减弱会间接影响我国投资,加上较长时间以来国家加强了对投资信贷增长的控制,拉动经济增长的另一架马车——投资也会受到影响。自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连续三季回落,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 (GDP) 同比增长 10.6% ,为 2006 年 10 月以来最低,外贸顺差同比下降 10.2% 。另一方面,人民币相对于欧元贬值,短期内有利于我国扩大欧洲市场出口,但由于在我国出口总额中,对美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 20% 以上, 2005-2007 年我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占全部贸易顺差的比重分别为 112% 、 81% 和 62% 。 2007 年净出口拉动中国经济 2.7 个百分点,其中对美贸易顺差拉动中国经济增长 1.7 个百分点。在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经济衰退必将从整体上抑制我国外贸出口增长。从就业方面看,目前外贸领域企业的就业人数超过 8000 万人,其中,加工贸易领域就业近 4000 万人。据人民银行测算,美国经济每降低 1 个百分点中国出口的增长将会下降约 6 个百分点。在外贸依存度较高,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尚未根本转变的情况下,外需放缓虽然有利于我国经济降温,但也可能引起经济较大波动和失业增加,不利于经济平稳运行。

2 、通胀的国际传导压力增加,物价调控难度加大。

随着次贷危机不断加深和危机效应的不断扩大,为了解决次级债带来的银行流动性匮乏问题,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进一步实施宽松货币政策, 2008 年已连续 3 次降息,这一方面使得美元汇率出现持续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商品价格不断上升。另一方面随着欧盟、日本等国货币政策的松动,必将进一步强化全球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在全球能源短缺、粮食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国际资金大量涌入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后,推动有关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为紧密,国际物价的上涨必将进一步加大国内通胀压力。特别是我国是资源产品进口大国,尤其是石油价格上涨,将会增加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原料、动力生产成本与运输成本,进而推动物价总水平上涨。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国际能源价格每提高 1 个百分点,将导致中国的 CPI 上涨 0.1 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PPI )分别同比增长 8% 和 6.9% ,国际输入型通胀压力依然较大,进一步增加了我国物价调控的难度。 3 、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减弱。

受次贷危机影响,各主要经济体出于刺激自身经济发展和产业保护,将加大对从中国进口产品的控制,贸易磨擦不断增加,特别是由于人民币对欧元的持续贬值,欧元区要求人民币升值呼声越来越高,进一步助推了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同时,由于我国受次贷危机影响相对较小,正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投资市场之一,国际资本出于寻求市场安全性的动机,热钱流入中国的倾向进一步加大。另外,随着美国持续降息政策的实施,中美利率倒挂和利差的不断拉大,再加上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资本的逐利性必然加剧热钱的流入,在我国现行的有管理的弹性汇率制度下,最终造成事实上的人民币升值,从而削弱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4篇

关键词:信用风险;次贷危机;原因

一、引言

美国一直堪称世界上金融市场最发达的国家,其信用体系的发展自1837年算起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市场化运作的各类信用服务公司以及市场对信用产品的巨大需求,都被世界其他国家颂为榜样。然而,正当全球如火如荼地借鉴美国模式进行自身信用体系建设的同时,由于信用制度的自我衍生、膨胀,一个始于美国次级贷款市场的问题催生出了房地产和金融衍生产品的巨形泡沫直至破灭,并迅速扩散到全球金融市场,造成美国多家住房抵押贷款机构破产,许多全球知名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陷入流动性困难。这让全世界开始重新审视信用风险的多米诺效应。

二、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本质上,次贷危机是在利率上升、房价下降的双重压力下,此间接贷款的单个借款人违约的信用风险,通过证券化的渠道演变为系统性风险。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次贷危机是由以下原因共同导致的。

(一)低利率条件下授信放宽带来信用风险

本世纪初,美国遭遇了高科技股泡沫破灭以及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双重打击,为防止经济下滑,美联储连续大幅降息。宽松的货币环境创造了过剩的流动性,推动了房价攀升,也大大刺激了抵押贷款供需双方的胃口,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业务开始迅速发展。美国商业银行在创新房贷产品的同时忽视了其根本风险,放松了对信用风险的管理。

次级贷款的对象信用差,没有可靠的收人来源,贷款风险大。次贷的利率结构在期初通常较低,借款人甚至只付息不还本,而后实行浮动利率,根据市场利率水平重新确定贷款利率,还款方式设定不合理,诱导了潜在高风险客户借款。还款的起初几年,每月按揭支付很低而且固定,而到后期则加收比普通房贷高出2%一3%的利息。这样的设计使很大的还款压力都集中在以后年度,一旦以后年度的利率上升,则进一步加重贷款者的还款压力。加上此种贷款又是“零首付”、“无抵押、无担保”的,使得贷款者违约对借款人造成的损失很小,从而贷款的信用风险大大上升。

(二)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不匹配扩大信用风险

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银行的经营模式也有了很多的改变。国际化大银行业务活动和盈利更多的来源于贷款发起和信用风险管理服务,而不是只限于资产负债表内持有贷款产生的利息收入。 “资产证券化—再证券化”机制提高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弹性,在更大范围内分散了风险;同时也导致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金融工具风险计量和定价机制主要取决于金融市场的有效运作,增强了金融工具对系统性风险的敏感性,并加速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风险传递。

另一方面,风险监管的完善跟不上资产证券化等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活动的变化步伐,许多银行低估次级贷款和与此有关的结构化金融产品的信用风险,且未充分考虑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之间的传染性,没能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和交易对手风险之间的综合监控和管理机制,导致实际信用风险的增大。

(三)信息不透明提高信用风险

由于证券化技术在次贷市场的广泛应用,次贷市场存在着突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道德风险。一是随着次贷债券产品创新的深入,提高了交易复杂程度,加剧了授信者与受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二是基于贷款出售和证券化技术的“发放—转移”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应用,使贷款人降低了贷款标准和放松了对借款人的申请审查和贷后行为监督,进一步加剧了借款者的道德风险和借款人的信用信息缺失;三是提高了投资者对于信用评级信息的依赖,但是信用评级存在偏移问题,这就使得次贷投资者难以对次贷借款人信用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对次贷资产信用风险进行客观评价,次贷投资具有较大的冒险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次贷市场中授信者和受信者之间的委托关系被扭曲,更多的次贷借款人出于市场房价上涨的预期,以及信贷市场次贷标准的放松和“过度放贷”行为,获得更多的次贷,次贷规模迅速膨胀,同时也积累了更多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受信方对于次贷资产运用的损失只承担有限责任,而对于资产运用于高风险项目所带来的高额收益则享有完全占有的好处,这就迎合了机构投资者追求收益的偏好,这些机构过度放贷并进行衍生品的开发设计,放大杠杆比率,降低自身抗风险能力。次贷借款人和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及利润的追求,增加了次贷市场需求,但也加速了危机传导。

三、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启示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说明,信用制度是金融市场的生命线,无论发达成熟的市场,还是新兴发展中的市场,都面临着不断健全和完善信用制度的客观需要。即使在信用制度较为完善的市场上,严重的信用缺失同样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并造成严重的恶果。

(二)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很稚嫩,还不够开放、缺乏创新,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从信用风险的角度学习、观察金融系统的建立、监管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只有深刻思考次贷危机的成因并以之为鉴,加强信用制度基础建设,建立覆盖整个市场的信用制度体系;建立严格的信用约束机制、信用处罚机制;防范各种可能的风险才可能实现我国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第5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次贷危机的发生及其原因

(一)次贷危机的发生。次贷又称次级按揭贷款,是给信用状况较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个人提供的住房按揭贷款。

次级按揭贷款主要发展于本世纪初。当时,美联储为刺激美国经济复苏,采取了短期迅速减息的政策,在短短的3年内,连续14次降低再贴现利率,13次降低联储基金利率,使美联储的隔夜拆借利率在2003年6月份达到1%的超历史最低水平,并维持了整整一年。与此同时,短期利率水平在短短一年间由6.5%减至1.75%。宽松的资金供应环境,加上如此低的利率导致即便定价较高的次级按揭贷款成本也相当低,大批信用级别不高的购房者利用次级按揭贷款购买住房。贷款机构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也乐于向信用分数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次级按揭贷款,而且这些贷款机构不必持有到期就可以将这些次级按揭抵押证券出售给一些机构进行资产证券化,打包成不同等级的按揭抵押证券出售给特殊投资人。此时,衍生产品的定价已经实质性地脱离了原有按揭产品的风险,而仅取决于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评定的等级。

这种风险与价值不相符合的现象必然会成为日后危机的隐患。果然好景不长,在美国次级贷款繁荣了几年之后,2006年由于次级贷款而产生的危机就爆发了。一方面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房价升值速度放缓,次级借款人利用房屋升值再贷款的资金链条出现问题,一些次级按揭贷款开始出现迅速恶化的现象,导致购房者只好卖掉房屋偿还贷款;另一方面由于美国短期利率水平上升,美联储两年内连续17次将联储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了5.25%,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提高,导致购房者的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无法承受利率大幅提高后的偿还义务,只能选择违约,不良贷款迅速积累。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二)次贷危机的实质原因。次贷危机的产生有着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刻的原因。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美国梦”、“贪婪”、“消费习惯”等都是其发生的原因。

一是过度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的产生有其重要的意义,它本来是为了加强资产的流动性,使其更好地参与金融市场的各种活动。但是在当时的美国,由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人们想尽各种办法,把一些一时还不上的债务,转化为证券后再卖给投资者。这样,凡是有风险的资产,都可以摇身一变为证券。在这样的背景下,次级贷款的放贷机构把他们手中大规模的次级贷款债权转化为证券后,卖给各国的投资者。这些次级贷款的放贷机构为了提高其信誉,采用种种方法,甚至花钱供养许多信用评定机构,从而可以轻松地拿到最高为“AAA”的信用评级,这样泛滥成灾的“AAA”证书使各国投资者失去了对风险的敏感性,进一步造成危机的全球化爆发。

二是通货膨胀。由于次级贷款表面的繁荣,导致人们“财富”的迅速积累,富人们看着自己手里拥有越来越多的纸面资产而放肆地挥霍;穷人们看到自己的房子每天都在升值,也开始购买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人们的消费增多,进一步导致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也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美联储不得不提高利率,借以压制通货膨胀。可是,利率提高后问题就来了,那些本来就缺钱的穷人就变得更加还不起贷款了,进一步导致次贷市场还贷拖欠比例迅速上升。至此,美国经济一下子坠入货币流动性很低的状态。经济发展进入低速徘徊状态,穷人就更难还清那些堆积如山的次级贷款债务。

二、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会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而带来诸多影响。此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直接影响主要是由出口下降带来的投资和服务业等萎缩;间接影响主要是在金融风暴影响下金融市场的冻结、企业融资的困难、房地产市场的风险、证券市场的冲击等。

(一)危机对中国出口造成巨大影响。次贷危机的爆发对我国最直接的冲击便是出口贸易增长速度的迅速下降。一方面由于危机爆发导致美元的贬值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使得我国的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内缺乏价格上的竞争优势,这种价格效应必然会给我国出口行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美国作为中国出口贸易的一个重要伙伴,在危机爆发后,其国内经济的不景气使得其进口需求明显下降,导致我国出口贸易增长速度减缓。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出口导向型的企业面临着巨大挑战,对我国出口造成巨大影响。

(二)危机将影响我国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人们对市场的信心和预期发生了很大变化。危机的发生改变了许多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加剧了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波动性。由于美国其独特的金融地位,危机的产生导致全球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大和风险的不断上升,再加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美元持续贬值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我国,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和对投机性资本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

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世界主要经济体几乎同时进入衰退。对于我国来讲,这些重要贸易伙伴的衰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之所以大是因为我国过去几年中经济的增长对海外市场的依赖越来越高。在2007年,我国的出口占GDP高达37%,贸易部门在GDP的贡献已经高达9%。如此高的比例充分说明危机对中国出口以及经济造成的巨大影响。沿海地区、广东、江苏、浙江这些过去曾经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省份,都出现了大量外向型中小企业关门倒闭、失业率上升的问题。

虽然说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造成了巨大影响,但从目前披露的数据来看,我国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完全有能力消化此次危机造成的损失,不至于对中国的金融体系造成严重的冲击,不会引起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但我们应该从此次危机中吸取教训,进一步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次贷危机的启示

次贷危机的产生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作为一个刚刚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新兴经济体,在金融方面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必然会由于此次次贷危机的产生变得更加困难,因此我们更应该从这次次贷危机中得出一些启示,以避免重蹈覆辙,陷入美国同样的危机之中。

(一)建立和完善金融法律框架。明确不同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分清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的特征。金融监管部门应进一步严格创新审批程序,建立高效的审批制度,及时提示承办此类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具有的基本条件。美国次贷危机就是由于过度的创新加上金融机构没有严格的按照承办该业务的条件而操作所引发的。

(二)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监控水平。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让我们看到,即使在美国那样发达的市场机制条件下,金融危机也会发生,更何况在我国。我国当前正处在深化市场体制改革的历史新时期,资产价格大幅上涨,面对自由市场机制下的持续发展,具有前瞻性的风险调控与监管极为重要。这就进一步要求我们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监控水平。

(三)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制度。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就是由于他们过度迷信于“美国梦”的神话。根本没有考虑过要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通过评估,我们可以全面综合地了解一种金融创新对以后造成的影响,从而得出对金融产品或金融机构的风险状态、程度、评价和未来做出准确结论。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风险预警制度,通过及时对金融风险进行测评、辨识和度量,全面地做出该风险不同阶段的预警评价,寻找风险内在因素和形成机理,确定风险现状和未来,以此对金融机构进行告诫和对风险演化过程做出预警性报告。

(四)审慎经营金融机构。美国金融危机的产生是房屋抵押贷款被证券化后带来的直接后果,这种次级贷款的证券化会调动银行或次贷公司在重新获得现金流后扩大信贷规模的积极性,衍生出各种金融产品,并分配到各种投资组合中,在高财务杠杆的作用下放大其风险。这样的金融创新、证券化远离了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原则,必然促进金融危机的形成。因此,我们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必须很好地坚持审慎经营的基本原则。

(五)加强对原始产品和客户的持续管理。美国此次金融危机造成的巨大损失,究其源头却是银行在房价上涨过程中如何衡量零首付住房贷款的风险问题。因此,无论金融产品包装多少次、多么复杂,进行了怎样的创新,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原始产品的风险管理要规范,对原始客户和风险的跟踪要及时。

四、综述

短时期看,我国不会发生类似美国的次贷危机。但我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应该在控制住房抵押贷款金融风险和提高抵押贷款金融危机处理能力上作进一步努力。我们应注意:必须加强和完善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稳定房价,防止房价发生大幅度波动;提高个人房贷资产质量,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监管,防止风险贷款产生;商业银行应加紧研究和推行住房按揭证券化,以分散市场风险,提高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来防范“次贷”危机引发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篇

论文摘要: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从金融层面传导到实体经济层面,进而演变为金融危机,危机的国际传导效应增大了全球经济的风险,国际经济形势更趋复杂。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出口贸易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文章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美国金融危机概述 

 

自2007年下半年起,美国开始爆发次贷危机。继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因濒临破产被摩根大通收购之后,2008年10月初,美国政府宣布接管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2008年10月中旬,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国的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向美联储寻求短期融资支持。至此,在美国资本市场前五大投资银行当中,仅有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两家公司幸存下来,且也摇摇欲坠。美国出现的金融动荡和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增长投下了浓重的阴影,引发了全球经济全面衰退。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把这次危机称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也认为,世界正面临罕见的“全球金融危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实体经济和人们的生活,并向世界扩散,将不可避免地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从而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国的出口贸易。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中美两国是交往甚密的贸易伙伴国,近年来,中美两国间贸易发展迅速,发展势头良好。目前,中国是美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三大出口对象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市场,美国市场在我国的出口市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金融危机已经使得美国经济衰退,引起了美国消费疲软,消费的抑制不可避免要影响到我国对美的出口,从而影响我国整体的出口贸易情况。 

1.美国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出口增长趋缓。我国是一个对外依存度较大的国家,对美国出口和对美国经济的依赖较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和对美出口贸易的依存程度都有所提高,其中出口依存度每年高于20%,对美出口贸易的依存度(2001-2007年)七年平均为6.72%,已经逐步形成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国民财富大幅缩水,信用规模急剧收缩,使得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减少。而美国个人消费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样由次贷危机演变而成的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减速,产出和需求下降,由此引起的私人消费、公司开支以及产出的下降导致美国从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外市场进口的消费品、资本货物、农矿产品以及其他原材料减少。金融危机还影响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从而减少当前消费。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下降5%~6%。目前美国消费者对就业市场以及薪酬的预期都比较悲观,而信贷紧缩和就业市场的恶化使美国消费者对经济前景感到担忧。据2008年3月25日美国经济咨询商会报告显示,2008年3月份美国消费者信心继续下降,从2008年2月份的76.4降低至64.5,远低于市场预期的73.3,是2003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预计未来就业机会减少的人数,由28%增至29%;而消费者对于收入水平的预测,同样并不乐观,认为收入会增长的人数,从18%下降到14.9%。而我国对美国出口的主要是消费品,美国政府的一些数据已经表明,美国消费者在购买必需品方面已经紧缩开支。消费和进口需求的下降,必然导致对我国产品需求增长速度放慢。据海关统计,2008年1-11月,我国对美出口2330.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6%,增速回落了5.6个百分点,低于同期我国出口总体增速9.7个百分点。 

以上是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直接影响。如果考虑到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那么,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2.美国金融危机使得国外加大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力度。金融危机已经导致美国经济增长趋缓,失业率上升。在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美国贸易逆差高居不下的情况下,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将更加频繁。虽然美国一直倡导自由贸易,但当其利益受损时,往往就会违反自由贸易的规则,以“公平贸易”代替“自由贸易”。这样各种名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将纷纷出笼。同时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经济放缓,导致美国“需求内部化”的微观要求不断增强,这也使得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可能持续抬头,对中国设立更多的贸易壁垒,这一切便构成我国食品、机电产品、纺织品和服装以及玩具鞋类对美出口的障碍。比如,前一段时间,美国不断炒作我国玩具、牙膏、水产品、轮胎、宠物食品等产品的安全问题,限制对我国有关产品的进口,严重损害我国产品的国际声誉和相关出口企业的利益。在对待我国输出的纺织品上,为了移植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美国除了压价之外,还通过抬高技术测试标准等非价格手段极力将市场风险转嫁给我国纺织出口企业,如故意提高产品测试标准,有些标准明显超出我国企业能力范围,从而制造出大量“不合格”产品,客户先“勉强”接受,一旦日后因产品品质问题而滞销、退货,就将全部责任推给我国出口企业,这种技术性软条款,给我国纺织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订单风险。 

这些便是美国加大贸易保护主义力度的很好的例证。另外,美参众两院还相继出台针对我国汇率问题的议案,要求美国政府对通过“汇率失调”而获取对美国大量贸易顺差的国家进行制裁。因此,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对华贸易壁垒有进一步政治化的趋势,对华经贸政策将更趋强硬。除了美国加大贸易保护主义力度以外,其他国家也因为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不稳,为转移国内经济和舆论的压力,也利用我国出口的个别产品的安全问题大做文章,借此打压中国的商品出口。 

这些都显示,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已经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我国商品的贸易壁垒或会层出不穷。在美国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外贸出口会遭遇到更多的艰险。 

3.美国金融危机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经济增长乏力,为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美国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这样,美联储不断降低利率,美元不断走软。美联储的降息政策导致人民币和美元利率出现倒挂,使得人民币和美元息差进一步拉大,从而导致美元资本持续流入我国市场,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从而推动人民币对美元加快升值。人民币升值不利于我国商品的出口。由于人民币升值,我国企业出口的商品按美元计算的价格会上升,这样便降低了我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从而导致我国出口的下降。另外,在金融危机下,美元走软还影响了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的价格,比如原油、铁矿石等,使得这些商品的价格都出现了大幅度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一些出口行业的生产成本。为了获得原先相同的利润水平,出口企业势必要提高价格,这样就减弱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的提高,也向其他国家包括我国输出了通货膨胀,加大了我国国内通胀的压力,促使我国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势必会影响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出口企业的融资,从而影响其出口。 

 

三、化解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对策 

面对美国金融危机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应该积极应对,采取一些措施来消除或减轻这种消极影响。 

1.优化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我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美国等贸易大国,一旦这些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我国的出口都会受到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调整出口市场,尽快优化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这是目前最主要的办法,而且,调整的步伐要在稳健中尽量加快。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同时,也要大力开拓新的市场。2008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对美国出口的下降,很大程度上被其他市场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所消化了。

放眼全球,近年来,拉丁美洲、南亚、南非、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这些市场拥有巨大商机,进口需求也越来越大,值得我国外贸出口企业更加关注,把这些市场作为自己较好的出口市场加以考虑,适时调整自己的出口市场。因此,要缓解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造成的压力,就应该摆脱单一的贸易依赖,考虑更加广阔的出口渠道。只有通过优化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开拓多元化的出口市场来拓宽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空间,增加贸易渠道,才能分散我国出口过度集中少数发达国家的风险。 

2.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美国需求萎缩等因素共同作用的背景下,外贸出口企业可以把低附加值的订单进行跨地区转移,从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以进一步降低成本;还可以把订单向一些关税政策优惠的国家转移,享受与所在国企业同等市场待遇,以获得资源、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另外,出口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降低贸易成本,从而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在美国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外买家为了减少一些成本支出,势必会减少商务旅行和参加展会的数量,进而更依赖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采购。这给我国的外贸出口企业提供了一次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的契机。通过电子商务直接与外商面对面交易,不仅可以减少交易环节、降低贸易成本,还增加了拼单的胜率。 

3.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我国的出口产品必须围绕世界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加速升级换代,紧跟当今世界一些新兴产业发展的潮流,力争在外贸增长途径上实现新跨越和新突破,彻底摆脱资源、技术的束缚,使产品结构往中高档方向调整,坚持不懈地推动企业加大创新和研发的投入与力度,由产业链中利润最低的加工环节向高端发展,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营销等环节延伸,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赢利空间和整体竞争力。 

4.继续加大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力度。我国应继续加大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力度,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以多种手段开拓国际市场,不要局限于单纯以贸易方式来扩大出口。毕竟单纯以贸易方式扩大出口的作用比较有限,并极易引起反倾销、反补贴等限制措施,增加贸易纠纷。目前,以投资带动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因此,我们要鼓励相关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以到国外投资等多种方式来扩大我国的出口。 

综上所述,面对美国金融危机,我们既要清醒认识到它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严重性,又要进行理性的分析,积极采取对策。把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明.次贷危机波及我国外贸发展[j].经贸观察,2008(3) 

2.陈雨露,庞红,蒲延杰.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j].中国金融,2008(4) 

第7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创新;资本市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新世纪房贷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为开端,随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其影响程度波及全球。美国破产的中小银行有十多家,随着雷曼兄弟面临破产,美林公司即将作价440亿美元出售给美国银行,aig深陷财务危机,再加上此前轰然倒塌的贝尔斯登,美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已经出现松动。而次贷危机的影响远未结束,相反,由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向金融市场蔓延、实体经济辐射的趋势。全球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遭遇到了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大的危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美国金融制度长期存在问题,最终积累的结果,这些制度包括金融监管,创新等。次贷危机的发生,让我们看到,美国做为全球最成熟和发达金融市场在金融危机面前变得如此脆弱。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处在艰难的转型期,次贷危机不仅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也使中国资本市场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与考验。在应对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影响的同时,应该吸取此次危机的教训,得到启示。使我国金融改革平稳的进行,以确保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一、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次贷危机形成

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权掀起了“新自由主义”潮流,推动金融自由化。1980年《银行法》废除了q条款,逐步实现利率自由化。1999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新法案的实施结束了已经实行了66年、对金融业进行严格分业管制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新法案最大特点是放宽对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的限制,允许各金融机构可以跨行业经营各种金融业务,废除了银行不能直接经营保险、证券业务的禁令,扩大了银行的经营范围。新法案成对美国的金融体系及国际金融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金融经营模式的“分业管理”被打破,“混业经营”成为了一种趋势,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由于允许各金融机构的业务交叉、相互渗透,多元化的金融机构纷纷出现,直接或迂回地夺走了银行业很大一块阵地;再加上银行业本身业务向多功能、综合化方向发展,同业竞争激烈,存贷利差趋于缩小,使银行业不得不寻找新的收益来源,改变以存、贷业务为主的传统经营方式,把金融衍生工具视作新的利润增长点。

    2000年以来,美国国内的金融创新活动大大增加。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后一直到2005年5月,美国短期利率一直处于3%以下。在长时期的低利率环境下,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房地产经济业的发展。美国的房地产业成为了拉动美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同时,也推动了贷款证券化的迅速发展。

    次贷证券的形成是以次级贷款的债权为抵押,整合、分割、编制成一系列的证券化商品,并通过层层分割、再打包、评级、衍生出更多的金融产品。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比一般贷款高2%~3%,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放贷机构不顾替在的风险,发放大量的次级贷款,最终形成巨额的次级证券。美国国内的资产泡沫化现象越演越烈,2005年美国金融相关率为381%,2006年达到401%,金融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所需。美国的巨型金融机构大肆使用创新技术,创造出大量的金融衍生商品,形成了一个远离实体经济的“虚拟的金融世界”,如图1所示。

    为了抑制经济过热,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美联储2004年开始大幅上调基准利率。截至2006年6月,连续17次加息,联邦基准利率从1%提高到5.25%。与之相对应的是住房抵押贷款的还款压力陡增,违约率的持续上升,相应地,消费者信心丧失,房地产的价格开始大幅下滑。最终次级抵押市场出现丧失抵押品赎回权和拖欠还款比例增加,导致次贷危机的发生,如图2所示。

    二、次贷危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一)对我国银行业的直接影响有限

由于资本市场还没完全开放,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战略程度不高,对于投资国外债券缺乏积极性,更重要的原因是中资银行在于国内市场提供了稳定的利差收益。中资银行较为单一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其收入较为稳定,也不易受国际大背景影响。根据公开批露的信息,截止到200年末,涉及次贷相关产品的国内银行有中行、工行及建行,持有的总额分别为49.9亿美元、12.26美元、10.62美元。而中行2007年的税后利润为560.29亿人民币,即使次贷资产全部损失,也不会

出现亏损。而工行和建行的次贷产品投资额有限,截至2007年末,工行次贷的拨备比例约30%,建行约40%。另外,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投资的次贷相关资产的信用评级均较高。其中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均投资于aa级及以上的资产,而中国银行也在a级以上。可以看出,次贷危机对国内银行的影响是一次性的,不会对以后的公司运作产生深远影响,如表1所示。

   (二)我国股票市场发生剧烈震荡

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与人们的心理预期有着紧密的联系,尽管我国股票市场相对封闭,但随着国际资本流动性的日益增强,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对我国股市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股票市场不能独善其身,而且还成为了全球跌幅最深的股票市。由于次贷危机影响全球,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严重,市场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不足,加上中国股票市场近两年涨幅较大,上证综脂从2007年11月份最高的6 124.04点开始调整,一直到2008年10月份的1 771.82点,跌幅达71.07%。由于次贷危机过程中,金融机构损失较大,其股票成为资金大规模减持的重点。国外金融股价格大幅下降使国内投资者对国内金融股信心下降。虽然国内银行在次贷危机中损失不大,但在这次调整中,金融板块调整幅度一直引领大盘的走势。工行、中行、建行股票的跌幅也超过了60%。另外,香港作为开放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对其影响是直接的,而香港股市中有大量内地上市公司的h股,香港股市的下跌必然通过比价效应引起内地a股市的下跌。

  (三)我国资本市场面临国际资本大量进出带来的风险

次贷危机的发生,使得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8765432101614121086420mar-07sep-06mar-06sep-05mar-05sep-04mar-04sep-03mar-03sep-02mar-02sep-01mar-01sep-00mar-00左轴:gdp同比增长(%)右轴:房指同比增长(%)图1 2000-2007年美国gdp和房价指数变化资料来源:彭博资讯mar-08sep-08mar-09sep-09mar-00sep-00mar-01sep-01mar-02sep-02mar-03sep-03mar-04sep-04mar-05sep-05mar-06sep-06mar-07sep-07次贷违约率(左轴)联邦基金利率76543210171615141312111098%图2 1998-2007年美国利率变化与房地产市场违约率变化数据来源:ceic表1中国主要银行持有次贷资产情况工行中行建行次资总额12.26亿美元(abs)49.9亿美元(abs)10.62亿美元(abs)评级aa-aaa、aa、aaa占总资产比例000.1%000.6%0.117%占总股本比例02.68%14.36%003.2%数据来源:各银行年报、季报。

    的金融市场发生剧烈动荡。由于资本的趋利性,使得会避开处于动荡中的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而象中国、印度这样高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国际资本寻求新的增长机会的发展中国家。所以这次金融危机使得国际资本从北美和欧洲向东亚流动。根据亚行的数据,在去年的次贷危机背景下,流入亚洲股市与债市的资金首次超过了流入美欧的资金,达4 50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了80%。由于近几年来,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加,加上人民币利率与美元利率的倒挂现象,中国会对国际资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2008年1月份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融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09.78%;1-2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181.28亿美元,同比增长75.19%。由于至今没有一个对所谓的“热钱”的一个统计方法,这些外资里面有多少是热钱的流入,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

    国际资本如果通过投资实业,通过创造财富来获得资本的收益,那么资本的流入对拉动一国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如果国际资本通过金融市场大肆进行投机,以高风险博得高收益,那么最终会加剧国内流动性过剩,促使我国资产价格的泡沫的形成,隐藏着巨大风险。同时,当美国次贷危机好转,美元起稳,国际资本中的投机热钱势必大量撤离中国,将对我国金融体系造成重大冲击。当前,必须做好针对这种投机热钱的大量进出的防范,以免对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对我国发展资本市场的启示

此次金融危机给我国的金融改革的警示是深刻的,对我国发展资本市场敲响警种。既要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又要警惕各种风险的出现。既要敢于金融创新,又要不断完善金融监管制度,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运行。

 

;   (一)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

金融创新是2000年以来世界金融业快速增长发动机,正确利用其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可以起到规避风险的效果;但如果投机过度,则金融衍生品又会带来巨大风险。近年来,随着金融自由的推进,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大量涌现。金融投资过度的依赖数学模型,其理论假设脱离市场真实情况,当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时,模型的假设和市场现实严重偏离,导致金融市场最核心的风险定价功能失效,引起金融产品的价格大幅波动,并通过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效应放大风险。金融创新使金融风险更为集中和隐蔽,增强了金融风险对金融体系的破坏力。金融创新工具在为单个经济主体提供市场风险保护的同时却将风险转移到了另一经济主体身上,对整个经济体系而言,风险只发生了转移,并没有被消除,风险仍然存在于经济体中。金融全球化促进了金融资本的自由流动,也使得金融风险全球性的转移。

    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市场建设还不完善,市场发育不成熟,金融创新应该始终坚持安全与效率并重,把安全和风险控制放在重要位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资本市场发展为需求的金融创新。加强对已经推出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监控,以审慎的原则择机推出创新产品,做到宁稳勿快。

  (二)改变监管的理念和监管模式。

    金融自由化的推进,使得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8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已经不仅仅是出于规避风险的创新,而发展成了有意识的规避监管的创新。

    在金融机构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背景下,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属于表外业务,既不影响资产负债表状况,又能带来收入。大量金融衍生品场外交易及其表外业务不断增加,使金融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大打折扣,增加了监管的难度。而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的监管职能的调整跟不上金融创新的步伐,使得金融创新得不到有效监管,失去了监管的时机和效率。面对金融的全球化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大量使用,作为金融监管部门,美联储(frb)、财政部(occ)、储蓄管理局(ots)、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机构仍然按照传统的监管体制各司其职,出现了大量的金融监管的“真空”地带,使一些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得以存在和发展。

    金融创新的发展,使得原来的监管机制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要。监管部门应更多强化功能监管,监管体系有应从过去强调针对机构进行监管的模式向功能监管模式过渡,即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同类型的业务进行统一监管和统一标准的监管,以减少监管的真空和盲区。此外,应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职能协调。随着金融衍生产品变得日益复杂,传统金融市场之间,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使得传统的各司其职的监管模式不能发挥应用的监管作用。

    (三)金融市场开放要更加谨慎

对待金融改革不能因噎废食,它不仅可以改善金融资源配置,提高资本配置效率,而且还可增加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的竞争力,提高其效率。但过度的金融创新使得金融资产与金融机构的增加与金融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速度存在时间差,将使一国的金融机构置于高风险的竞争环境中,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因此,我国应围绕实体经济更有效的满足资金需求而积极推进金融改革。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金融资本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也使得金融危机传播的速度和发生概率大大增加。作为新兴市场国家,我国还处于转轨时期,国内的金融市场体系还不健全,监管制度有待完善,在这种条件下,金融市场的开放速度和程度应该与我国的监管水平相适应,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相匹配,要有一个逐步开放的过程。以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水平为基础,审慎推进各项金融改革,加快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和完善,使整个金融市场运行效率提高的同时,保持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才能使我国经济获得持久稳定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风京.金融自由化及其相关理论综述[j].当代财经,2007,(6):121-125.

[2]洪宁.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j].经济科学,2000,(5):58-63.

[3]范文仲.次贷危机有四大教训值得认真吸取[.eb/ol].stockinfo.com.cn/paper_new/html/2008-09/18/content_64491871.htm.

[4]王建.次贷危机对国际资本与货币格局的影响[eb/ol].

ht tp://paper.cs.com.cn/htm

第8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不应仅着眼于国内金融机构的投资损失金额大小,更应该分析危机背后的教训及隐藏的启示。

次贷危机及应对措施

次贷是指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主要是抵押贷款机构对没有达到优惠住房抵押贷款放贷条件的贷款。一般认为借款者债务与收入比超过55%,或者贷款价值比超过85%的住房抵押贷款为不符合优惠住房抵押贷款条件。因为支持抵押贷款的资产评级欠佳,贷款机构给定一个专门的级别,称其为次级抵押贷款(Subprime Mortgage)。

次级抵押贷款相比优惠抵押贷款而言,其违约预期率更高,所以风险较大,但是其贷款利率一般高于优惠抵押贷款2%-3%,利润丰厚,并且大部分风险通过证券化分散给了购买证券的广大投资者,因此吸引了大量的私营机构从事此项金融服务。

透视次贷危机成因

观点一:楼市的下跌和利率的上扬

在关于次贷危机的各种研究讨论中,大部分观点分析认为,危机产生的原因在于2006年美国楼市的下跌和利率的上扬。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1年美联储降息以来,美国房价快速上涨。房价的大幅上升导致住房次级抵押贷款需求的快速增加,而低利率政策和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提高了次级借款的供给。

尽管次级贷款利率高于优惠贷款,但并未影响次贷的需求。一方面购房者付出的高利息被房价不断上涨带来的资产升值所抵消,另一方面从事次贷的机构通过复杂的次贷品种使购房者不能客观估计自己的还款能力。如一种贷款方式允许贷款者本月未偿还的利息可以积累到下月,还款额度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从而失去控制。

观点二:不断降低的居民储蓄率

有学者分析认为,楼价和利率对次贷的影响只是表面现象,深层原因则在于美国国内居民储蓄率的严重不足。众所周知,在美国,高昂的违约成本会制约贷款人的随意违约行为。如果说楼价涨幅的放缓和利率的有限上升给贷款人造成了无法承受的风险,次贷危机的根源应该在贷款人的还款能力上。

判断贷款人的还贷能力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贷款人当期的可支配收入,二是贷款人的储蓄。从数据上来看,事实上美国的个人可支配收入一直在惯性增长。因此可以初步判断次贷危机的根源不在可支配收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在5%左右,2000年以来则一直在逐步下降,2004年甚至出现过负储蓄率。美国中低收入阶层的个人储蓄率预计应该比这一数字更低。因此,美国很多次贷的贷款人根本没有抵御任何风险的能力,这是次贷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观点三:次贷市场的扭曲繁荣

另有观点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的本质在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各主体的收益激励结构和贷款品种设计带来的市场扭曲繁荣。

贷款机构将抵押贷款打包出售给特殊目的的机构,降低了贷款机构对贷款者信用资历、还款能力以及对贷款进行监督的动力。同时,由于贷款机构的收益与贷款数量相关而与贷款质量无关的收益激励结构使得贷款机构放松对贷款人的贷款标准。由于高级证券对担保资产的现金流享有其本金和利息的优先支付权,高级证券的投资者在资产违约率较高时也不会蒙受损失,所以对资产质量的监督也缺乏动力。上述两者对资产质量的漠不关心导致次贷市场业务的迅速扩大和资产质量的迅速下滑。

另外,美国次贷市场现有的各种贷款产品设计也是旨在通过降低贷款人初期的偿付额而诱使低收入家庭借款买房。贷款者寄希望于利用由于房价上涨带来的房产权益增值进行再融资来弥补自己未来可支配收入不足产生的偿付能力缺口,因此就使得投资者对自己的未来还款能力的过度高估。而实际上确定的偿还额度的上升与不确定的偿付能力必然导致了风险的过度积累。因此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市场过度扭曲繁荣的必然现象。

面对逐步蔓延的次贷危机,美国及一些国家都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增强市场流动性,挽救投资者信心。具体措施见表1。

这 两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机构通过出售手中其他金融资产来获取流动性,从而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的资产平均价格大幅度下降,也就是金融危机的发生。美联储将注资的“小钱”进行“热炒”,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了危机的扩大速度及影响层面。后两项措施则更多的是在干预市场心理层面的稳定预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纵观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各种分析,不难发现,我国同样存在着房价上涨过快、央行频繁加息、贷款机构金融风险意识不强、市场监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如何避免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在中国出现,现在应该分析总结。

纠正楼市“只涨不跌”的错误预期,引导购房者客观评价自己的偿付能力。中国房地产市场自2005年底开始进入了价格快速上升的时期,房价在让普通民众望楼兴叹的同时也对早期投资楼市的获利者羡慕不已,很多普通人加入到楼市投资者的行列中。

鉴于看到的房价持续上升态势,普通投资者寄希望于利用由于房价上涨带来的房产权益增值来弥补自己未来可支配收入不足产生的偿付能力缺口。这种建立在错误预期下的非理性投资观念,已经将很多普通投资者陷入极其危险的财务危机中。因此,如何利用美国次贷危机的案例来纠正普通投资者的错误预期,引导购房者正确认识市场走势和客观评价自身偿付能力,是目前应该关注并实际去做的事情。

第9篇

次贷危机激生金本位复辟梦

越来越像新一轮“大萧条”的次贷危机让很多人重新回想起鲍姆的故事,国际、国内一些略显激进的学者和分析人士认为,复辟金本位是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从混沌和动荡回归平静和稳定的唯一出路。虽然我们不可能对1870年至1914年的古典金本位时代和1919年至1939年的金汇兑本位时代有任何感同身受的触觉,但在许多人看来,黄金真实价值的存在构成了金本位货币体系的定海神针,在“自由兑换、自由铸造和自由流动”的规则指引下,金本位似乎与通货膨胀、汇率波动、国际收支失衡以及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没有任何交集。

必须承认,一旦远离了真金白银这个所谓的“野蛮的遗迹”,信用货币体系中就充满了虚幻的色彩,就像马克思所说的:“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受货币愚弄的人多。”早在1928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就睿智地发现了“货币幻觉”,对“信用货币机器”缺乏了解的人们往往会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和实际购买力产生心理错觉,利用这种幻觉,别有用心的霸权者往往可以通过转动货币魔方不为人知地完成财富再分配的“乾坤大挪移”。对此凯恩斯有过一段经典描述:“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过程,政府可以秘密地、不为人知地没收公民财富的一部分,用这种办法可以任意剥夺人民的财富,在使多数人贫穷的过程中,却使少数人暴富,一百万人中也不见得能有一个人看得出问题的根源。”

次贷危机不知不觉中已经变成了财富蒸发器,从2007年8月1日到2008年12月12日,全球股市市值已经从57.16万亿美元骤减至30.76万亿美元,缩水幅度达到46.19%,而与此同时黄金却依旧炫目,从2007年8月1日的666.9美元/盎司,到2008年12月15目的834.4美元/盎司,黄金在危机动荡中身价徒增。毫无疑问,大多数与次贷危机紧密相关的要素都产生于信用货币体系的框架之中,比如有失审慎的次级房贷、金融衍生品以及格林斯潘的宽松货币政策,因此很多人将次贷危机的危害归结为信用本位的失败,并将期盼救赎的目光投向坚挺的黄金。

复辟金本位为何不切实际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次贷危机的爆发只能说是以“华尔街文化”为表征的一种特有微观金融发展模式、宏观金融监管模式和经济调控方式的失败,更进一步地说,也可能包含了以美元为核心的特有信用货币体系的失败,但并不意味着整体信用货币体系的失败。虽然美元在2008年下半年走出一波令人瞠目的强劲升值路线,但次贷危机从一开始就动摇了牙买加体系美元本位的基础。彭博系统对包括主要国际金融机构和咨询公司在内的56个机构的预测进行综合,市场主流普遍认为美元未来将经历“先扬后抑”的走势,中长期内美元对绝大多数主流货币都将出现贬值,双边汇率拐点大多出现在2009年下半年,美元中长期弱势的原因包括:其一,大量救助政策的出台可能导致美国财政赤字未来难以改善;其二,美元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上半年的相对强势可能导致未来美国贸易赤字重新扩大;其三,次贷危机的纵深发展可能导致美国实体经济中长期的整体受损幅度大于其它经济体;其四,次贷危机在中长期终将逐渐平息,信心恢复将减少美元在非常时期的避险需求。虽然美元走下信用本位的霸主神坛已经不可避免,但美元的失败并不等同于信用体系的失败。

其次必须指出,市场价格在次贷危机中的上升并不必然意味着黄金有能力担负起世界货币的重任,只能说在财富储藏这个属性上,黄金显露出了闪光点,但世界货币还必须发挥价值尺度、国际支付和流通手段的职能,一个闪光点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黄金能够处处闪光。

而且,最重要的是,某种特有信用货币体系的失败并不对应着金本位货币体系的必然成功。实际上,复辟金本位更像是绿野仙踪般的童话,有四个理由让我们相信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发展不会走这段回头路:其一,对黄金总量“有限性”的预期与发挥货币职能所要求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矛盾。虽然金本位和黄金之间并不完全对等,就如一些人所言“哪怕只有一盎司黄金,金本位也能运转”,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此。事实上,制约金本位正常运转的,不是存量数字的大小,而是人们对黄金存量有限性的预期,受制于有限的黄金供应量,金本位下的货币供给必将收敛于一个极限,而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空间及其对应的货币需求则可能没有极限,在所有理性的预期者看来,两者之间必然存在冲突,这意味着金本位货币体系并不能带来安全感,一旦有风吹草动,市场主体往往会争先恐后地挤兑黄金,争取让有限的黄金更多地落袋为安,这种矛盾使得金本位难以稳定维持。

其二,黄金对“总量有限性”瓶颈的突破则将动摇自身的货币基础。非常尴尬的是,虽然黄金总量有限性使其难以有效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但如果突破了这层约束,黄金的未来不仅无法海阔天空,反而会走进另一个死胡同。“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的原因在于黄金作为一般等价物本身也具有真实价值,商品与货币的双重属性使得黄金在作为货币时具有币值稳定的优良特性,一旦科技发展让“人造黄金”不再是梦想,那么黄金稀缺性的瞬间消失也将让表面上的金本位货币体系一夜之间骤然演化为实质上的信用货币体系,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这种随时可能发生的大变化就像一枚定时炸弹,将时刻威胁着金本位下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的安全。

其三,金融危机之中的金本位更像是风险催化剂而非稳定器。由于金本位相比信用本位具有更多的“真实因素”,因此很多人相信金本位对金融危机更有免疫力。且不争论这一观点客观与否,一个简单的常识就是免疫力更强的人一旦生病则更难痊愈。事实上,金本位之下,宏观调控,特别是货币政策几乎无力可施,这使得市场失灵缺乏“看得见的手”的及时纠正和调整。更可怕的是,维系金本位的种种努力很可能会加深危机,当一国陷入金融困境的时候,国际资本往往会出于避险需要而大幅撤出,此时维系金本位必然要求该国货币当局提高利率以吸引资金内流并平衡国

际收支,而不合时宜的紧缩政策对进入下行周期的实体经济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在弗里德曼和伯南克等人看来,大萧条之所以持续43个月之久,并造成了深远的经济影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Roy A.Young维系金本位的行动加剧了通货紧缩。因此,在次贷危机引发信贷市场流动性紧张的背景下,复辟金本位十分危险,就算是在危机平复之后,未来市场与政策共同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互补性也将日益增强,与宏观调控的内在冲突使得金本位不具备回归的客观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