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地理教学建议

时间:2023-08-18 17:38:33

导语:在地理教学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地理教学建议

第1篇

初高中地理教学产生衔接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其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有很大差异。初中地理课程主要讲区域地理,强调对区域地理事实现象的客观描述,由于知识较为浅显,多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进行逐一讲解;而新课标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在知识深度、广度、难度上都有了很大提升,侧重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中的原理、规律、方法的重点解释,对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很多初中学校虽然开设了地理课程,但对地理学科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课时少、占课现象普遍,致使学生课上松散,甚至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地理教学效果低下。最后,当前我国初中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初中生地理基础较差。很多地理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担任,对中学地理课程缺乏严谨、科学的认识,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也无从谈起。由于上述情况,使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地理学习阶段后,难以快速地适应新的、更高的课程要求,从而使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变得更加困难。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和建议

1.深入研究和把握新课标教材内容

中学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知识框架一脉相承,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也存在必然的联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了实现中学地理课程的有效衔接,一方面,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把握,对教材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抓住初高中地理教材的衔接点。在高中地理教学前,可以先带领学生有系统、有重点地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为学生接触和学习高中地理知识,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要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统一起来,要注重课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密切结合,使学生明确地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其地理学习的热情和持续性。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把控,有效降低初高中地理衔接的难度,从而有效地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水平。

2.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引导

相比于初中地理知识,高中地理课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要求学校具备空间思维能力、读图析图能力以及理解记忆能力等。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学要把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作为重要教学目标。首先,充分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等形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读图析图训练,增强学生从地理图像中快速、准确地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并使其能够结合已有知识对有关地理问题进行分析、描述和探讨。然后,还要强化对高中生的理解记忆能力的训练,摆脱初中阶段养成的依赖形象思维与机械记忆的习惯,引导学生使用抽象思维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理论进行理解型记忆和应用。此外,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对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进行适时点拨,帮助其减少负担,增强学习信心。

3.优化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

第2篇

论文摘要:课程改革中地理教材的改进只是新课改迈出的第一步,同时还需要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学习评价方法同时改革来配合地理新课程改革。该文针对这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方法方面的建议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在地理教学方法中也进行了多方尝试,希望教学方法有所创新而且能够切实可行。如开放式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身临其境教学法、自主教学法等。

1.开放式教学法

开放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讲授一节课之前,将印制好的教纲、考纲和自我评定的细则与学习资料一起发给学生,学生提前预习并进行自我评价后,将自我评价的标准交还教师,教师针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这样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这种教学方法着重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受灌输教育方式的影响由来已久,学生习惯于应试教育。这种方法给了学生发现问题并且第一时间自己思考的机会,也使得教师的教学变得有的放矢。

2.探究教学法

探究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学基本程序为:创设情景—引导探究—发现规律—迁移巩固。这种教学方法比开放式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方法对教师有极高的要求,例如研究课题的选择和设置、在课堂上操作的具体流程及评价方法等方面都要经过仔细的研究和培训。

3.比较教学法

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直观性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内容如果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会让学生觉得地理是个学之有用的学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但是地理教学的内容十分广泛,不可能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能体验到。比较教学法要求我们在认识乡土地理的基础上,分析地物和现象的异同,有能力将身边已知地物或现象迁移到其他方面,这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迁移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4.自主教学法

自主课堂的教学流程是设疑引趣、自主探究、练习运用、评价总结。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我效能感。这种方法适用于难度中等的学习内容。因为过于简单的学习内容学生不经过努力很轻松就能学会,过于困难的学习内容学生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学有所得,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产生,只有学生经过一定努力能够找到答案的学习内容才是最理想的。

二、教师能力素养方面的建议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现代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角色的变化,将课堂交还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对教师能力素养方面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能力

现代教学方面的理论都是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都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但是理论与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于是就要求“教师善于按地理学科的逻辑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定律、原理等进行有意义的改造,并在应用过程中表现出应有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这样有助于教学理论的创新与验证。”首先,要求现代教师要熟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体系,能及时地将教育现象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相联系,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其次,教师要学会教学反思,能够将自己丰富、庞杂的教育经验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

2.组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能力

地理的特殊性在于地理教学内容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野外实习、观察、测量等活动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教师必须具备策划野外实践活动的能力,比如地点的选取,野外考察的内容、程序、形式、评价等方面。

3.独立研究地理教学问题的能力

教师是教育一线工作者,也是教育问题最早的发现者,而这些教育问题有些是共性的,有些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产生的。共性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是个别的教育问题就需要教师能够发现并独立研究解决,并将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论高度,以便与更多的教育研究者交流。这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三、学习评价方面的建议

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难点就在于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教学内容紧跟着高考指挥棒是我国教育的一种常态,如果这种学习评价的方法不改革,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课程改革就是纸上谈兵。

1.现行学习评价方法的弊端

现行的学习评价方法过于强调人才选拔的功能,评价方法以终结性的笔试评价为主,注重学习结果。这种学习评价方法在我国根深蒂固,弊端显而易见。首先,学习评价的标准单一。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直接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对学生身心发展及能力的培养没有任何好处。其次,评价目的过于单一。学习评价的目的在于筛选人才,提高升学率,这已经偏离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智能包括肢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语言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空间智能、自然观察认识智能”,并且这些智能的内容不断扩大。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只是多种智能中的一方面,我国过于强调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为此放弃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再次,学习评价方式单一。主要是通过笔试并根据成绩排名,笔试只是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方法,考查的范围也过于狭窄。成绩排名注重跟其他人比较,忽视了学习者与自身的比较,不利于及时发现学生自身学习情况的变化。

长期以来,以上这些弊端制约了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教育走进了死胡同。

2.改革建议

(1)评价的目的应从注重人才选拔向激励学生学习转变。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要求,而不是单纯地选拔所谓的人才。选的成绩优秀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被学习成绩牵绊住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或被现行的教育忽视,甚至放任自流,同时他们也失去了发展其他方面能力的热情。所以,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给学生定性,而是为了促进他们进行反思,朝更好、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2)评价主体应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过度。

学生一直是学校教育的评价对象,长此以往容易造成评价者的抵触、厌烦的心理。评价分为内在评价和外在评价。内在评价是指自我学习评价,外在评价是指来自其他主体的评价。在具体实施中,学习评价已经由单一主体的评价过渡到多元主体协商评价,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四心评价”,即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被评价的学生本人、学生的伙伴、家长。评价主体的多元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

(3)“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

“地理学习发展性评价不是对传统地理学习评价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以‘促进发展’为核心理念的统领下,广泛汲取传统评价的合理性并加以整合和创新。”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新的学习评价方式不断涌现,虽然这些方法比终结性评价方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操作起来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加强可行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比较成熟的“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包括成长记录法和学习契约法。1)成长记录法虽然是新兴的评价方法,但是使用范围比较广 ,在各学科都能应用。它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重要性等同起来,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常态。2)契约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将商定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程序以契约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严格执行。根据完成的情况由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按照契约上的内容进行评价。这种方法建议在课后使用,比如假期、野外活动等课程中使用,在以上这些时空环境中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契约就可以使学生在较长的时间段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进程。

以上这两种方法的运用都要求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观察、了解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上,这样有助于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

四、小结

新地理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改革是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技能和观念以及学习评价等各方面的变革,只靠改教材这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能够达到的改革效果显然是有限的。从零散的教育现象上升到教育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生力军,同时,社会各界的人士包括政府官员、教育者、受教育者、关心教育事业的个体都应该积极投身于这场教育革命,为课程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李雪燕.建国以来中学地理教学方法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霍益萍,张人红.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3]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童竹君.初中地理的自主教学模式[j].教育导刊,2001,(15):68.

[5]袁孝亭.地理教师的十大教学能力及其要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7,(5):11.

第3篇

[关键词] 人教版;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教学建议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依托, 新教材的开发使用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在这次课程改革中, 首批通过国家审定的高中新课标地理教材有4 套, 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分别简称为人教版、地图版、湘教版、鲁教版,均已于2004 年秋季投入使用。江苏省作为第一教育大省,除江苏南通高中地理使用湘教版教材外,苏南地区基本使用人教版教材,苏北地区基本使用鲁教版教材,人教版和鲁教版两大版本的教材各有特点,各市区对教材的选择也有所不同,但是最终的高考是统一试卷,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注意:

一、结合教材,认真钻研地理课程标准

不论什么版本的教材,在编写时最根本的依据都是课程标准,因此,对教材的使用首先是要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

按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规定,《地理1》教科书的编写以忠实体现课程标准为准绳,在梳理各项内容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按照行星地球(天文背景)、自然地理过程(大气、水、地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三个方面来组建教科书的知识结构;并参考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选择典型案例,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有些地方,为了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适当做了扩展,为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人教版教材内容虽然关于地理课程标准部分重点突出,但是教材编写在全面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知识结构。因此,教师依然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而不认真学习地理课程标准,鲁教版教材更是如此,依据地理课程标准恰当运用教材,不仅对学生来说学有所重,更是为高中生减轻了极大地心理负担。如果教师对教材全盘照搬,超负荷的知识学习很容易让学生心中生畏,产生什么都要学,什么都学不会的想法。也就是说,不能恰当地运用教材,采用知识讲的越全越好的这种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其实反而会造成吃力不讨好的结果。关于教材的使用,教师不仅要认真研读地理程标准,把握住重难点,更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二、结合教学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我国,多数省市的中学地理因成绩不被计入中考总分而被长期作为“副课”,高中地理教材的掌握需要初中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然而很多学生因为初中地理知识极为薄弱,加之两大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这部分本身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很不容易,导致学生很难适应教材,这给教师的教学工作无疑增加了难度。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紧紧抓住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并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以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实行零起点,降低进入门槛,循序渐进,但据调查研究,使用鲁教版地理教材62.23%的学生反映对必修1地理知识接受仍存在困难,人教版则更甚,达到71.81%。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在上课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更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的知识储备查缺补漏,以便更好地使用新教材。因为人教版教材知识点较鲁教版粗,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学生需要在新课开始前,不仅要像使用鲁教版地区的学生那样认真研读教材,最好拥有基本可以供自己随时查疑的参考书或互联网设备,这同样适用于鲁教版学生。如果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的学习工具为自己答疑,不仅获取了地理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信心。很多地方的学生和教师之所以较鲁教版而言很喜欢人教版教材,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编写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留给教师很大的发挥空间,留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

总之,使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学生比使用鲁教版地理教材的学生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无论哪本教材,只要教师能够正确处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方案了。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自主探究

为促进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高中地理教材编写时注意改变过于注重地理知识传承以及导致学生机械学习、死记硬背地理知识的状况,转向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教材在编写时为教学留下广阔的空间,对有些问题不直接给出结论或分析过程,而是通过一定方式的组织和内容设计,留给教学过程处理,使得教师教学不能照本宣科;教材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材料、选学材料等,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条件,也体现了课程标准上不封顶的精神;并且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可以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打破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顺序,更换教材中的事例、图片和活动题等,从而为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而灵活采取教学方法提供条件。如,人教版必修1中涉及了如下地理小实验,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做”中理解概念,感悟道理。

教材内容内容动,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环流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环流环流模型 又如,鲁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所设置的情境问题: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困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赵亮分析一下原因吗?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是编写者设置情境问题的意图所在。当然,学生在学完单元知识后,就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了。

四、重视活动的效果,强调参与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部分是与老版教材相比最大的区别之一,具有时效性、新鲜性、实用性的优势,对于学生地理知识的建立与应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充分利用“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两大教材“活动”部分学生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并不是太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不仅需要教材编写工作者的努力,还需要任课教师的努力。首先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在传统的地理教学只注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重视学习成果,而并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活动”给予学生不同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此外,在至今评价系统仍不明了的情况下,针对鲁教版教材中的文字部分表述较为简单而在“活动”部分中有较深阐述的部分知识点和地理规律,“活动”部分的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让教师难以把握的问题,个人认为“作为教师只有加强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同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针对人教版教材的“活动”部分更多的是对文字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更易于学生掌握知识。人教版必修1地理教材的“活动”部分对学生来说更多的一本很好的知识点参考读本,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表现的却不是特别突出,这就需要教材的编写者更多地考虑在现代这个社会大背景下高中学校的设施条件,实践性“活动”的可操作性,教师应针对为数不多的这类“活动”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教他们如何观察、收集、整理、总结资料,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原理来思考现实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结论与讨论

两大版本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一各有特色,常规内容又有所不同,教师在使用时要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正确的对待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取舍教科书内容,准确把握教科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建议教师在地理必修1授课过程中同时参考这两本教材,甚至更多版本的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性化,而且让学生便于接受,乐于探究、思考。

第4篇

一、更新教学观念是前提

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灵魂。教学观念直接左右着教师的教学行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启动与实施,首先必须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等。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地理教学观,不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能力的培养,忽视个性的发展,阻碍素质的全面提高,不再出现高分低能的状况。我们要通过学习、实践、反思、交流等方式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要注重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克服以知识为本的传统教学观。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而且要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确有什么作用,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能否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的能力发展转变。学生学习,既是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2)师生互动的教学观。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体,在教学中师生交往、交流和互动是高中地理教学必须践行的理念。

(3)注重过程的教学观。要让学生在研究、思考、探究问题和科学实践中获得知识。

(4)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特别尊重学生的人格,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使课堂教学在真情的涌动中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总之,更新教学观念为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创造了前提条件,扫清了思想障碍。

二、改变教学方式是关键

教学方式的优劣是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改变教学方式就是要彻底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大力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等符合课改精神与要求的教学方式。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要充分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方式的设计要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北京市中学地理教研人员和许多中学地理骨干教师,认真学习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实验,尤其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构建了多种以学生为主体,真正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感知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景观等感性知识,理解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等理性知识,跨越时空的限制,将地理知识浓缩在有限的课堂中体验模式;实践式教学模式:将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和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知识、技能、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用于实践,通过地理观察观测、地理制作、地理调查、地理实验来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地理年代的久远及空间的宏大与学生有限的感知是相矛盾的。地理学习仅在课堂内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地理事物的美感及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的关系,进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观念,获得相应的技能和能力,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新一代公民,应让学生走入自然,走入社会,走入自然与社会的情境与场景中去,进行体验式学习、角色扮演、正反方辩论、当小老师等;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问题解决学习是高层次的探究和研究式的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范例式教学模式:在地理学习中,借助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对其进行剖析和研究,得出地理规律和原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范例研究联结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使学生不仅理解地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而且找到应该“怎么办”的方法和途径,进而体现地理教学的实用性和教育性。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氛围。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如果不改变旧的、落后的、低效的教学方式,那么,这种改革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第5篇

化学键的学习将学生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原子可结合成分子、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可以变成离子、离子可结合成物质、但不知道原子是怎样结合成分子的,离子是怎样结合成物质的。化学键概念的建立为学生从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打开了一扇窗,是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化学键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有些抽象,不能很好地理解。本节虽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氧化还原反应等内容后学习的,对学生理解化学键有一定的帮助。但我课堂上面对的是中考420到450的学生,所以把问题降低难度尤其重要。因此教学中采取了在老师知指导、铺垫下,小步伐、小起点的由学生逐步分析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为学生配有学案。

三、教学过程及分析

①新课引入分析。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大千世界新物质、新材料,层出不穷,那么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哪些?原子是怎样结合成分子的?离子是怎样结合成物质的?(直接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②注重让学生体验,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后加以简单的验证。让学生上自主提出问题时,组织该活动碰到一些困难。结合以下学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并发现问题,在头脑中形成知识脉络。

四、教学小结及分析

本节课的小结一部分由学生谈收获和体会,一部分由老师总结提升。学生们都感到收获很大,体会到学习化学键以及学习化学是有用的。老师则从化学键学习的意义(帮助我们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原子层面、化学键层面、能量层面讨论化学反应的实质)及化学键研究的意义(回扣新课引入)。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思路清晰,问题、活动和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关系强,活动开展扎实,问题讨论深入,任务驱动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基本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学生思维活跃,积极而投入,思维不断碰撞。从后续课中看出学生的概念形成、知识接受、用语落实都比较好。

五、应改进之处

本节课给学生的空间比较小,整体教学的时间把握仍然有一些困难。本节课后部的化学键与化学反应实质之间的关系部分,没有能够使学生充分理解。面对课上学生的突发问题,教师的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对课上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下多学习,多提高,多一些知识的储备,才能更好地回答学生的问题,真正促进学生的提高。

第6篇

新手教师一般是指大学毕业从事教师职业、教龄在三年以下的教师。他们取得了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走上教育工作岗位,进入教师队伍,但自身尚处于专业发展的初期阶段,还没有达到成熟的专家水平。[2]笔者对已有研究进行了分析,结合自己作为新手地理教师的经历,分析了新手教师遇到的各种困难,在此基础上主要针对高中新手地理教师提出几点教学建议,目的是能为新手教师尽快适应角色提供帮助。

一、实现角色转变

新手教师多数是从师范院校刚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原来的身份一直是学生,其主要任务是学习,是单纯的学习者、被管理者,更多地受家庭的照料和学校的引导;走向教师岗位之后,其角色由学生变为教师,由受教育者变成了学生班级的管理者、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变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人员。然而,由于很多新手教师缺乏思想和心理准备,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常会出现角色混乱和自身定位错乱的现象,面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手足无措,缺乏灵活有效的处理能力。因此,帮助新手教师实现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那么,教师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呢?首先,教师应实现观念上的转变,明确教师的职责,形成相应的责任感。具体应实现以下四种转变:由学生时代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教师的主动状态,由学生时代的效仿状态转变为教师的表率状态,由学生时代的放任状态转变为教师的严谨状态,由学生时代的从众状态转变为教师的独创状态。[3]态度是影响人的行为及结果的重要的心理成分,只有在正确的工作态度的指引下,教师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其次,在行动中履行教师的责任,牢记教师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尽管新手教师在大学中接受的是关于新课程、新理念的灌输,但新手教师大都是在以教师、课本为中心,以考试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模式中熏陶出来的,所以其现代教学能力先天不足,在参加工作以后,可能仍然是走传统教育的老路。[4]因此,新手教师的角色转变还包括从传统教育理念到新的教育理念的转变。

二、掌握教学技巧

教师不但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教书育人的技术技巧。对新手地理教师来说,后者更为重要。新手地理教师刚刚完成本科或研究生学业,他们的专业知识过硬,并且对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较多。但具有挑战性的是,他们怎样把所学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地理知识更利于学生接受、消化、吸收,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

具体来说,一方面,新手地理教师应该多探讨地理知识的讲法,把从学校学到的知识体系转化为课堂中讲授的知识体系,把书本的知识加工为适合不同学生认知风格、情感需要和个性特点的知识;另一方面,要研究学情,研究学生的学法、学生的思维特点,思考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准备相应的对策。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反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讲授的技巧。对于新手教师来说,学生课堂行为的错误和偏失,是非常可贵的教学资源,关键在于教师要敏于发现和善于指导。[5]例如,在讲到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时,教材上的插图标明了各个风带的风向,许多教师可能会只是把风向说一下,让同学记住。但是,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同学不理解箭头所代表的风向,甚至有些学生还没有掌握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判定方法。原因是他们缺失先行组织者: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即风的来向。于是,笔者根据学生的反馈,详细地讲解了风向的知识,强调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用箭头表示时,箭头指向的反方向是风向。建议学生画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指向标,把箭头移到指向标上来确定风向。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对风向理解透彻了,记忆各风带也简单起来。因此,新手教师切忌想当然地认为某个知识点很简单,不用详细讲解,而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根据学生的反馈适时调整讲授内容和进程。

三、增强随机应变能力

新手教师通常缺乏教学实践智慧和应变能力。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一堂课很难预先设计得非常圆满。新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不敢让学生“动”起来,怕学生提问,总希望学生的思维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发展。对于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和生成的教学内容,他们常采取压制、回避和否定的办法。而中学生思维敏捷、多疑好问,长期压制必将扼杀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和大胆创新的勇气。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兼跨文理,如此丰富的地理知识对新手地理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难免会遇到“被问住”的尴尬局面。因此,新手地理教师增强随机应变的能力尤为迫切。遇到偶发事件首先要沉着冷静,巧妙迂回,灵活处理。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做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选择当时情境下的最佳的行为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树立教师的威信,赢得学生的尊敬,对日后师生间的教学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讲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时,教材中只提到了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为了与之前的原因(砍伐森林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相对应,笔者补充了植树造林这一措施,当即就有学生提出异议,说树木太多了也会导致全球变暖,因为绿色植物也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因为学生的这一质疑,笔者当时比较紧张,一时忘记了植物的呼吸作用,对于植物为什么吸收氧气表示不解。笔者及时进行了调整,想到了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但是仍无法判断学生疑问的对错。于是,笔者在表扬了学生勤学好问的精神之后,表示该问题有待进一步讨论,鼓励大家课下搜集资料,下节课再具体讨论。课后,笔者查了相关资料,证实学生的顾虑是不存在的,在下一节课时给学生进行了解释,从而化解了尴尬。学生在课堂中的异议是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创新的表现,即使对所谓的“知识权威”提出挑战,教师也应首先对学生的做法提出表扬,对于自己不确定的问题,可以把疑问抛给学生,这样就使学生增加了一次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自己留出了思考的时间。

四、及时反思教学过程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6]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成功之举和失败之处,梳理自己的课堂,可以不断发现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改进教学方法,促使自己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7]反思是促进缄默知识外显化的重要过程,是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是促进新手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因此,反思应成为新手教师的必修课之一。

新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不乏亮点,新手教师在课后反思中,要把亮点记下来,同时结合学生的课堂反应,使亮点上升为一般规律,应用到更多的授课中。比如,在讲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时,学生对于风带的风向不理解。于是,在授课时,笔者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十字坐标画在副板书位置,引导学生把箭头移到方向标上,再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体验,他们就能很容易地读对风向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总结的亮点,通过课后反思笔者认识到,地理教师在讲到比较抽象的概念时,应多用图像展示,或用教学器材进行演示,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同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把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体会到,地理知识的价值是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此外,总结亮点是新手教师对自己的肯定,有利于增加教学的自信心。

授课中的不足是反思的重点。在结束一堂课的讲解后,新手地理教师应该对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把实际的效果与自己备课时的设想进行对比,与教学目标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差距,重点分析原因,尤其是自身的原因;思考课堂教学策略、组织策略的实现情况,与预想的存在什么偏差。通过分析思考,进行再备课,对教案进行及时、灵活的修改。另外,地理科目的教师一般同时带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在不同的班级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地理教师要善于互补。尤其是在新课时的第一个班,遇到的问题往往较多,在第一个班遇到了问题后,教师要抓紧调整,争取在第二个班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而对于第一个班,可以在下节课知识复习回顾环节进行补充以弥补不足。

五、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行为的期望。研究者认为,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能力及对学生影响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和感受,它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8]就教师自身来讲,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以及乐观的心态是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来源;就外部条件而言,外界的表扬鼓励,由学生成绩的提高带来的成就感也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新手教师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增强自信心,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尤其是在遇到难题时,让自己安静一秒钟,对自己说,你可以做到,那么你的表现就会好一些。

在讲授新教案时,笔者经常感觉没有把握,甚至是忐忑不安。为了减轻这种紧张感,笔者的习惯性做法是,利用课前几分钟再一次熟悉教案,对自己说几句鼓励的话;上课铃声响过之后,在向讲台走去时,对自己说几声加油。这样做之后心里就会踏实一些,课上也会从容一些。在授课过程中出现比较棘手的问题时,笔者也会稍镇定一下,暗示自己要沉着,鼓励自己能把问题处理好。通过这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多鼓励自己,自信地认为自己能够把课讲好,增加了自己对于完成教学任务的期望,也就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同时,要抓住一切有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机会,重视外界对你的评价,利用积极评价提高自我效能感,而对于消极评价要进行分析并合理归因,争取把一切因素都化为自己进步的动力。

六、学习优秀教师

实行“师徒制”是促进新手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之一。“师徒制”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是指通过新手教师与资深教师合作的形式,使新教师通过对资深教师教学实践的观察、模仿,通过资深教师的具体指导,逐渐体悟职业的隐性经验或缄默知识,不断掌握专业技能和智慧的一种对新手教师进行培养的方式。[9]指导教师的示范、点拨和指导,可以帮助新手教师在实践中少走或不走弯路,缩短适应教学工作的周期。新手地理教师要与优秀老教师结成帮带关系,定期听课、评课、及时交流。作为新手教师要认真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注重领悟与吸收,与自己的教学特点相结合,尽早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新手教师不仅要观摩指导教师的讲课,还应广泛听评其他学科优秀教师的讲课过程。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在了解地理与其他学科异同的基础上,总结各自教学过程的特点,吸收多位教师教学的长处,使自己的授课过程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可以学习更多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技巧,把不同教师对同一种教学技巧的使用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自己的体会将会更加深刻;对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技巧进行融会贯通,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创新,就可能升华为一种更为高效的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清辉.浅析青年地理教师的培养[J].时代教育, 2007,(27).

[2]李良.中小学新手教师适应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3]卢玮.新教师进入角色的心理障碍及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01,(7).

[4][5]高原.新手教师教学实践智慧提升之策略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6]吕洪波.教师反思的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4.

[7]顾勇革.新手教师的成长过程与特征初探[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8]郭敏,李葆华.教师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策略[J].当代教师研究,2008,(3).

第7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启示;探究式和合作式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意识;评价;思考

本人将建构主义理论和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相结合,实施引导、探究、建构的教学模式,并对两年多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总结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与困惑。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地理教学实践的启示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应用新知识―检查评价。它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讲授占用大部分课堂时间,学生神情漠然,疲于应付课堂笔记。学生抱怨地理课枯燥乏味难学;教师抱怨学生木鱼脑袋难教。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便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有利于教学进度的完成。但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打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那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如何跳出这一怪圈呢?究其根源,我们应该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把课堂主导地位还给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比如,借助地理图像、电视新闻、多媒体信息等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如了解身边的地理,高一地理必修1“太阳视运动”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观察当天太阳升起与落下的方向与平时所谓的“太阳东升西落”在描述上的差异;大气水平运动中的海风和陆风的形成可以用《军港之夜》的歌词“海风轻轻地吹,海浪轻轻地摇”导入,让学生探究其描述的不科学之处。只有让学生带着疑问亲身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他们的主体意识才会被唤醒。他们的学习兴趣才会大大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2.创设地理情境,建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学生通过模仿、背诵和训练来掌握地理知识。教师的权威性和学生的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以至于素质教育难以落到实处。因此,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创设情境、建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逐渐形成发现问题、探究原理、主动建构的学习方式,真正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如,学习《中国的气候》时,先展示傣家竹楼、江南小院、窑洞、蒙古包、非洲房屋、爱斯基摩人的雪屋等民居图片,然后提出五个问题:(1)图片中各种民居主要特征是什么?(2)各种民居反映当地降水和气温的情况如何?(3)中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和特点分别是什么?(4)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季风环流图》分析各种气候的形成原因。(5)中国各种气候类型对民居、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在创设的地理图像情境中,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尤其是探究气候成因,学生在回忆世界气候成因的旧知识基础上结合中国地理位置和地形、季风形成等进行分析、讨论、归纳。这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探究,主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3.分组构建学习共同体,建构合作式课堂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背,为了节约时间,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才有发言机会,更别提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建构主义认为学生通过交流协作才能及时纠正错误或片面的认识。例如,高中地理《城市化》中的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教材中引用上海的例子,学生觉得离我们太远了,感受不到它的变化。因此,我们采用福州城市化的案例,展示福州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图片,然后确定学习的任务,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分别负责收集福州城市用地变化、福州交通发展、福州工业发展、福州人口结构和环境问题等方面的材料,通过走访市规划局、土地局、环保局、交通局等部门,利用网络、报刊、书籍、寻访老人等方式去查找资料,并将查找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类制成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他们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进行分析交流。通过交流协作,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而且共享他人的资源,轻松完成了对知识的建构。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也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注重过程性的评价,巩固教学互动成果

建构主义注重对过程性的评价。在组织交流协作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要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一定的反馈。在组织交流后,教师按事先定好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评价手段可以是反馈练习、活动小结、论文等,教师及时设计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知识让学生检测,并让他们进行互评、互议、互改,对于学生检测中出现的典型性、代表性问题,教师要逐步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检测评估不仅评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从情感、态度、文化、策略等方面进行评定,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进步与问题,及时调控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如此才能有效巩固教学的互动成果。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地理教学实施中的思考

1.引导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

地理作为一门科学性、综合性很强的理科学科,它的一些基本概念是学生进行建构的基础。如何在掌握基础知识后做到层层递进,搭建有效的金字塔形知识体系,是我们实际教学中很难处理的问题。目前,很多教师都采用学案的形式,但大部分只是做题目的简单堆砌,教师追求教学形式的独特而忽视学生对金字塔底部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建构主义的应用就流于形式。

2.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组织要从学生出发。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不但要熟悉讲授的内容,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学的形式进行灵活的设计,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这种既不过于包办,又不脱离教学目的的素养,有待于教师不断探索和提高。

3.更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

教师不仅要做到让学生畅所欲言,而且还应该关注学生发言内容是否重复或离题,学生是否关心他人的阐述,以及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这种过程性的评价有别于单纯性的考试成绩,它要求教师思维敏捷,经验丰富,能及时捕捉课堂中的一切信息,对学生知识的获取过程进行反思性和鼓励性评价。这种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经验的沉淀。

总之,建构主义是教育心理学的革命,对传统的学习、教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它认为学习不是教师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他们强调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勇于实践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启发、探究与合作。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进行教师的角色转换,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尚正永.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地理教学.地理教学, 1998.

第8篇

1.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

根据我校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教学中常选择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内容,如在上投掷这一课时,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孙悟空这一角色创设情境。因为孩子的天性好动,他们往往表现的像猴子一样顽皮,借助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故事情节的情景中锻炼身体,从而激发上体育课的兴趣。开课时问学生:“你们喜欢孙悟空吗?愿不愿意扮演孙悟空这一角色。”在学生高兴之余导入本课,然后创设有利情境让学生学习孙悟空不怕险阻、翻山越岭、跨过火山、钻树林的勇敢精神,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并富有创造性地练习,让学生对本课回味无穷,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以便今后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

2.创设场地情境,给学生以感染力

情境教学是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在体育课中创设不同的情境对学生产生的情感是不同的,因此我在体育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合理的安排,充分利用场地、器材为学生创设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垫上做技巧性教学时可以把垫子摆成不同方向的各种图形,并让学生展开想象,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在投掷教学中,利用布球当子弹……另外,我还尝试适当地变换学习场地,打破在操场上课的思维定势,把体育课搬到大自然中。例如:我带学生花园踢毽、跳绳、做游戏……学生表现出很浓厚的学习兴趣,因而课堂效果好。

3.开展跳绳活动

跳绳器材简单便宜、小巧便携,只需要一根绳子,就能秀出所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花样,因此几块钱一根的绳子就是从事跳绳运动所需的全部装备。并且,不论走到哪里,都能方便轻松地将绳子随身携带,随时锻炼。跳绳活动的安排灵活多样,不受参与人数的影响。

3.1选绳的要求。

3.1.1短绳:跳短绳用的绳子的长度,以学生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脚踩在绳子上,两手握绳两端,两臂于体侧屈肘成直角,以拉直绳子时的长度为宜。跳短绳时一般是每人一根短绳,也可以两三个人轮流用一根绳跳。

2)长绳:跳长绳用的绳,长短要适当,特别是一二年级跳的绳要比一般长绳短一些,长约三四米。跳长绳时一般是每个小组一条(或两条)绳,几组同时做,这样可以增加课的密度,但要经常调换摇绳的人,使每个人都有跳绳的机会。

3.2徒手练习方法。

学生在低台阶上进行左右换跳的练习;学生在低台阶上进行双脚跳上、跳下的练习;在平地上进行双脚连续跳跃的练习,要求:膝微屈、前脚掌着地;徒手的跳绳练习,要求:双手摇动和双脚起跳逐步吻合。

3.3持绳练习方法。

原地并脚跳练习,要求:两眼平视;原地单换跳练习,要求:速度由慢到快;短距离跳绳跑练习;多人跳绳练习。

3.4停绳的方法。

教会学生跳绳时也要教会学生停绳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当绳由后向前摇转时,一脚前出,脚跟着地,脚尖抬起,使绳停留在脚掌与地面所形成的夹角内。

开始练习时,学生每跳一次,都急于知道自己是否跳过去,因而低头看脚,导致身体腾空前摔,无法连续跳跃。所以学习初期一定要强调直体、平视,掌握正确的动作,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进行跳绳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因学生的年龄小,自控能力弱,玩得高兴时就忘乎所以,难免会出现跳绳碰着旁边学生的意外事故,因此要在跳绳练习时特别注意安全教育,必要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防患于未然。

4.重视队列队形教学

队列队形是体育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放在课的开始部分,是教师组织一堂课的开始。在小学阶段,其内容非常简单,如立正、稍息;齐步(跑步)走、立定;原地四面转法简单的队形变换。队列队形练习比较枯燥,但在振作学生精神、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方面,却有其独到的功效。由于体育课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组织教学不同,体育课一般都在相对宽广的室外进行,学生受外界的干扰因素很多,小学学校操场小,班级多的现状居多。小学生对体育课都比较喜欢,经过课间十分钟的调整,注意力不易集中。队列队形练习能让学生从注意力涣散状态迅速进入注意力集中状态,并且通过教师清晰、洪亮的口令,振作学生的精神,从而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准备。

4.1经常不断,课课练习。

每节体育课的开始时,安排一定时间进行队列队形练习,内容上做到“精”,形式上突出重点,对于难的练习可连续出现或阶段复习,使其动作逐渐正确、熟练、规范。并在练习中形成自己固定的口令语言和特有的肢体语言,这样可以在教学中更有效地调动学生。所以教师平时上课时应重视教学中安排的队列队形,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有效的作用。让学生明确本学期的队列队形教学内容和秩序,有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4.2通过比赛,层层促进。

为进一步开展好队列队形练习,比赛是种很好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分小组练习,进行各小组分别演示、比赛等手段,增强学生队列动作的正确性、一致性,在班级间、年级间开展队列队形比赛,提高学生队列队形练习的质量。还可利用课间操抓,将学生做操的进场和退场的队列队形列入做操检查范围,使学生养成习惯。

5.将德育渗透于教学内容中

第9篇

一、尝试情景创设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模仿中创造,体验运动的乐趣

在教学中应遵循认知和情感变化的规律,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以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的需要。因此,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让学生模仿"兔跳"和"蛙跳"的动作进行练习,迎合学生的心理爱好,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的。

二、带着爱心上课,用言行影响扩大兴趣

体育教学有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特点。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与练习必须密切结合,教师与学生接触频繁,且须配合默契。因此师生感情是否融洽,就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要保证师生感情融洽,教师自己必须带着爱心去上课,并把这种感情体现在行动上。带着爱心去上课,教师要处处关心、爱护学生。比如,上课时天气较热,教师就要想到减少学生活动量;天气较冷时,教师就应想到学生衣着的厚薄,出汗后是否会感冒;遇到学生头疼脑热,教师就应让学生休息。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处理得当,就能使学生感到温暖,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要有热心和耐心。有些动作学生一时掌握不了,教师千万不可急躁,更不能埋怨,而要满腔热情地帮助、指导学生。有一次,在教支撑跳跃山羊时,有位女生总是不敢起跳,急得直哭。她一哭,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沉闷下来。这时我马上走过去安慰、鼓励她,进行耐心讲解,并专门给她做了几遍示范动作,帮她练习了几次,这位女同学果然有了进步,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了,她也开心地笑了。

另外,还要注意教育方法。当学生出现失误或对教师不尊重的时候,教师应宽容,应冷静,要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主动克服缺点和错误。有一次在练习双手传接篮球时,有个女生边练习边吃零食。我瞪了她一眼,她毫无反应,我就走过去接过球同她一起练习。看着她那漫不经心的样子,我一用力,球打在了她身上,她大发脾气,我当时真想过去训她一顿。可稍一沉思,觉得不妥,就让其他学生继续练习,然后把她叫到一边,告诉她刚才她没有接住球的原因,接着又和她一起练习。下课后,那位同学诚恳地说:“我错了,老师,您别生气,今后我一定好好练”。我也检查了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师生间感情也更融洽了。当然,宽容不是无限度的,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通过爱心感化、换醒学生,行动中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整齐洁净的服装,挺拔自然的体态,热情开朗的鼓动性语言,也是激发兴趣的兴奋剂,干净利落的示范,潇洒漂亮的技术动作等,让学生感叹之余产生“我也试试”的求知心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精神上产生愉悦感,更好地激发了上课的积极性和兴趣。

三、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激发学生的健身兴趣

课外体育活动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民健身运动及竞技体育的基础,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能使学生自觉的、主动的、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生活乐趣,激发学生的健身兴趣,从而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如班级体育锻炼小组、运动队、班级拔河比赛、体育节、“三人”篮球赛进校园等的活动开展。这些活动的内容可以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围绕《课程标准》开展锻炼,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校园及幸福校园的建设。从而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

四、加强教材教法研究,组织教学灵活,提升学生上课兴趣

青少年心理活动的特点,一般是好奇、好动,求知欲强,对单调、枯燥无味、多次重复的动作比较厌恶。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点,认真分析教材,研究教法,使教法灵活多样。在组织教学上,做到严而不拘,活而不乱,使比较单调的教材按照“竞赛性、趣味性、游戏性、技术性”融为一体的原则,创编一些新的练习方法,使学生产生一种好奇感、新鲜感和试试看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自始至终,在心情舒畅、生动活泼气氛中进行练习。如做准备活动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围绕主要教材以游戏、循环竞赛的形式,组织安排活动。如以篮球为教材采用的“滑步数手指”游戏,篮球的接力竞赛等。兴趣性准备活动在体育教学,训练中运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训练的质量。

总之,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教育研究》.教育杂志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