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劳动教育与就业

时间:2023-08-18 17:38:37

导语:在劳动教育与就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劳动教育与就业

第1篇

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劳动力培训就业一、学生的内涵、教育者的任务

教学是伟大的事业,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向知识的需求者传递知识,令其成长,达到传道、功成、解惑、果就。每个需要知识的人都是被教育者,对于教育者来说,他们没有年龄的差别,没有职业的不同,没有素质的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随之而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随之而生。这部分人群缺乏文化知识,没有任何独特的技术,面对当前社会的发展,一片茫然。因而难以获得社会上更好的就业机会,从而给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困难,造成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脱节。如何传授给这部分人新的知识,实现贫困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增加他们的收入,维护社会的和谐,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现状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多方研究农村劳动力的规模与结构,掌握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的人数,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与特征,研究市场需求,然后对证下药。根据我的了解,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最近一些年出外打工的数量不断增加,在打工的人中间,不断有人返回本地,但是他们仍然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已经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根据调查资料,在这些打工的人中间,他们大部分是初中以下的文化,甚至很多人没有小学毕业。他们的平均年龄在35岁,虽然没有过高的文化,但是他们大部分人都头脑灵活,吃苦耐劳,善于学习,他们见过一定的世面,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也非常能够希望去外地谋求职业增加自己的财富。在他们过去所从事的行业里,基本上以制造业、商业、饮食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最普遍的是,他们到低层次的商业饮食服务业打工,有一部分人到了县城,有一部分人到了省城,甚至有一部分人远走他乡去了广州、上海等地。在这些人中间,在农忙时候,他们忙里偷闲地赶回家乡从事农业生产。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作用和意义

如果大部分人没有职业,在社会上游荡,存在的危害不言而喻。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事关重大,不仅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的繁荣,和谐他们的家庭,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相当的作用。作为教育者,要看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优势,他们吃苦耐劳,对薪水的要求并不奢望,他们善于忍耐,他们从事的工作是城市人所不愿意做的,这些工作又是非常基础的,是日常生活所离不开的,为城市人的生活提供着便利。城市经济的“扩散效益”,为农村的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注入更多资金、技术、信息,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拓宽了思路,很多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提高了生活质量,缩小了城乡的生活差距,带动了更多的人外出打工,造成了良性循环。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策略

1.加大宣传,健全机构,配置专门的工作人员和教育者,制定专门的计划,组织有规模的培训,加大考核力度,提高机构培训效率,要求多管齐下,稳扎稳打,步步推进。

2.关注培训质量,杜绝形式化,注重农民的利益,严格按照政府的要求,增强教师的认识,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监督主办学校,认证审核师资力量,加大硬件设施的投资,保证农村多余劳动力能够顺利利地转移就业,确保培训工作省时高效,及时地完成教学任务。

3.培训之前认真地考察,做到有的放矢。比如说,做问卷调查,培训之前作走访工作,经常开一些会议进行探讨,认真地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思想的状况,研究他们的心态,激发起他们对培训的热情,研究市场动态,解决技术难题,增强他们的信心,鼓励被培训者带动更多的人来接受培训与外出务工。

4.实行订单培训,提高就业率。对于剩余劳动力,有多方面渠道进行培训,要不断地摸索经验,整合社会资源,根据实际就业的情况,打造最佳的培训模式。利用现有的学校作为培训基地,利用现有学校的培训设施设备,一方面,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由政府出头联系就业部门,实现了包培训包就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培训的后顾之忧。需要投入资金的,也按照需要给予实际的解决。在培训期间,建立集吃、住、教学于一体,由必要的时候进行封闭培训。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和缩小培训的规模,节约培训资金。如政府出面和用工单位签订就业合同,和用人单位协商好用人的条件,根据用人条件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培训,有的放矢,由于就业渠道的畅通无阻,极其有力地促进了培训工作的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培训掀起一片。

5.拨出专用款项,施行专款专用政策,加大经费支出,严格实行财务监管,执行财政报账制度,由财政、扶贫、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一起出面进行监管,为培训创造有利的条件,有力地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让所有的人都能够掌握实用技能,这样就有效地督促了培训基地提高培训质量,提高所招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率。

五、面临困难与问题,迎头而上,周密解决

虽然不断地取得成绩,但随着成绩出现的,是一系列的难题。一方面,有些劳动力观念差,他们认识不到学习的用处,认为只要自己勤劳肯干,有用不完的力气,就可以赚到大钱就可以养家糊口。有的人是在培训的过程当中,也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培训者的认识不到位,有的培训者任教多年,一直以来是对着学生们上课,面对这样的一群学生缺乏耐心;有的培训者原先没有做过教师,教学经验不够。还有政府的组织协调不力,一部分的工作人员是走过场。目前,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主管部门有扶贫、农业、科协、教育、劳动等五个部门,妇联、共青团等部门也有所涉及,但是这些部门没有有效地联合起来,他们单独地开展培训工作往往是顾此失彼,有时候又造成重复的劳动,资金也造成一定的浪费,使本来就不多的资金更加捉襟见肘,从而培训效率不高。因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提高各级政府对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的认识,让所有的社会剩余劳动力都有效地经过职业培训而成为人力资源。

第2篇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地方高校;实践教学

1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具有知识性、政策性、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能从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具体工作,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等管理工作,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以及为在职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都要由受过系统教育的劳动保障专业人才完成,同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也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

目前,我国专业化的劳动保障人才缺口较大。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该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大体分为三类:一是,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这类学生往往需要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二是,进入劳动和社会保障政府部门及其他公共管理部门,成为各级政府公务员。三是,进入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从事具体业务工作。从1998年我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来,培养了大批该专业毕业生,为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操作方面还存在很大缺陷,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不能很快胜任工作,究其原因在于学校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

2 原因分析

2.1 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当前地方高校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实践课程开设过少,实践学时过少。此外,地方高校一般将各种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中,但是对于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监督、实践效果的评估等往往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制度作支撑,较主观、随意,并且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较陈旧。

在课程开设方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中一般涵盖了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教材数量多,更新快,但是偏重于理论的介绍。有些教材虽然名为××理论与实务,但是实务部分一般都是具体某省市的社会保障管理条例、细则,缺乏实际操作方面的阐述,教师在授课时或者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或者根本不讲授,只是讲授理论部分。

2.2 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近年来学校对教师的招聘普遍重视学历,近年来招聘的教师多是年轻没有经验的教师。这些教师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但缺乏实践经验,大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工作经历,也没有实践经验;一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急需的课程,师资更是严重缺乏,如社会保险精算等。

经历了几年的扩招,高校普遍存在教师短缺的现象。当前人们只看到大学教师工资高,待遇好,工作清闲,却不了解上好一门课要付出多少精力。在社会上普遍存在这样的观点,认为高校的老师是太多了而不是太少了。人们对扩招后师生比例认识不足,大家都知道扩招后学生增加了多少,却没有多少人关注同时老师增加了多少。我国的高校生师比例比国外高出很多。在2012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我国705所高校平均生师比为16.60U1,地方高校形式更为严峻。相比较而言,欧美发达国家的生师比要低得多,例如美国11所著名大学生师比平均为6.7:1。

一名成熟的教师约需要六年的讲课经验,一些落后地区的地方性大学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流向大城市,导致学校在短时间内较难找到优秀的或者合适的教师人选,大量的课程压在其他教师身上,一名教师承担多门课程,负担过重,导致教师无暇在实践上花心思,下功夫。

2.3 缺乏实践教学平台

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训软件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实训软件往往偏重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缺乏专业特色。很多高校误以想当然的认为该专业不需要实验室,在实训室的建设和实训软件的开发引进上不愿投资。

另外,目前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基地数量少、接收能力有限;关系不稳定,缺少可控性;方向单一,选择范围狭窄,内容重复等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较快地适应市场发展和需求。

2.4 重科研,轻教学的高校管理制度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学校和教师关注拿多少项目,发表多少篇论文,导致教师无心恋战教学,理论课教学相对较简单,上完课就离开,自身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是被忽视。这主要和当前的高校制度导向有关,教师只要有了科研项目、发表了高层次学术论文就有了就会顺利的通过评职称,受到学校的重视,导致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投放在科研上,对于教学本身敷衍塞责,更谈不上搞好实践教学了。

3 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许多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过于草率,没有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而是简单的将任务交给某位教师去完成,结果导致培养方案目标不科学具体,课程体系不合理。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应为地方服务,但是由于事前没有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无法把握地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样制定出来的人才培养方案势必存在很多问题,诸如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毋庸置疑,按照此种方案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3.2 改革高校教师管理制度

针对当前一些高校存在的教师教学任务过重的情况,学校应通过大力引进人才、留住人才,降低生师比,减轻在校教师的工作压力,确保教师有足够精力投放在实践教学上。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除了具备专业理论知识与一定的研究能力,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对行业的了解,当前许多高校在招聘教师时对学历有明确的要求,而对实践经验方面大都没有要求。面对这种局面,高校应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加大实践人才的引进力度,同时为了激发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积极性,学校在教学工作量计算上,应增加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标准。除此之外,在教师职称评定方面也应加大实践教学经历在此中所占的比重。

3.3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校应加强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鼓励骨干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如安排教师在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经办机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实习锻炼,提高其业务能力;鼓励老师参加劳动保障部门的政策讨论相关的会议,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的有关职业资格的培训考试等。

此外,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地方高校还可聘请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经办机构从业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担任本专业学生的各种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或兼职授课教师,建设专兼职相结合、优势互补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4 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为培养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在课程设置中需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可引导教师在授课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现场观摩法等,让学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从执行层面了解实务知识,从而更好服务于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领域。同时,应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3.5 建设实践教学平台

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实际业务工作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因此打造实践教学平台非常重要。为此,高校应建立劳动保障业务模拟实验室,引进诸如“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等相关教学软件,让学生模拟和实验我国劳动保障体系结构和运作模式,在实验室中开展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方面的实训操作,以提高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社会保障工作的能力,更加真实、形象地消化所学知识。

第3篇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本科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教学活动应是专业培养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全国范围看,目前在该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讲解比例过大、可操作性不强、理论与实际严重脱离等问题,这也是造成该专业毕业生供需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拟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探讨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其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个层次进行探讨,希图为制定与之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调整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提供思路。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堂实践教学

1.加强校内模拟仿真实验学习

可模拟社会保障登记、基数核定、缴费申报、社会保障费征缴及个人账户等业务运行模式。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可以对社会保障理论有更为深入地理解,也为校外实习和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在《专业统计与信息系统》课程中可以引进社会保险电子申报系统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实验教学。鉴于全国各地实用的申报系统软件不同,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使用全国性的“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也可介绍当地社会保障部门所使用的软件系统,作为校内模拟仿真实验课程来讲授。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使用的是“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单机版软件和网络版软件),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则引进济南市社会保险电子申报系统软件。

2.延伸现有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实训课程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要进行一些调整,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如国家出台《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后,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劳动合同管理的人员去思考和掌握,如劳动力成本、解雇员工风险、不签劳动合同的风险等等,还有制定厂规厂纪、解雇员工等应当有一定的法律程序。在讲授《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规》这门课程时,除了要介绍《劳动合同法》的条款之外,还要将法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入“劳动全同管理软件”,注重实务操作内容。在讲解劳动争议等内容时,可以组织本专业学生在校内模拟法庭进行劳动争议、保险案例裁决,培养他们独立判断的能力。而《保险精算》课程可适当增加实训学时,《人事测评》课程可以介绍“人力素质测评软件”等。

3.努力不断优化研究方法类的课程

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管理定量分析》等为代表的课程群,包括从选题、文献评述、研究设计、问卷设计、抽样方案的制定,到调查访谈的实施,直至问卷录入、统计分析到最后撰写报告,应该让学生全程参与。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大量问卷调查和调研报告,选题可围绕劳动保障方面的问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得到提高。

在保证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前提下,压缩甚至淘汰演示性、验证性、模拟性的基本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校园实践教学

校园实践教学是指有教学计划、教师有明确要求的学生在校园从事的实践活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校园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将专业内容融入到如文艺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技能比武、校内科技服务、创业设计、公益活动和各种社团活动。各地和多个高校曾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竞赛,极大地普及了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学生就业劳动保障政策等咨询服务。

高校可将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作为完整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培养体系进行要求和规定。科技竞赛也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展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平台。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对于推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要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挑战杯”、“新苗计划”、校内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研比赛项目。

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社会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教学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和校园实践教学的指向,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本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课程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1.实习与社会实践

实习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增长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和责任感,培养独立工作能力。课程实习时间安排较短,可以采取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见习等形式,时间较长的还有阶段实习或短学期(也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的两个暑假)和毕业实习。

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弱势群体的疾苦;也可以让学生在一周内按照当地领取最低生活补贴的标准生活一周,体会穷困家庭成员的感受;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去参观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流程,也可以以客户的身份访问社会保障机构,谈对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的感受,并提出可以改进之处;还可以请学生去养老院等机构做义工,这些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加强对其所服务对象的认同感、树立服务民众的信念非常重要。大学生们利用暑期,结合专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大学生将来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重视学生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实践,本专业应建立有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能够直接在社会相关机构进行实习,使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实习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本专业毕业走向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应该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扩大实习基地建设范围,除了原来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心、企业事业单位外,还应该将民政局、慈善机构、社区服务中心、职业介绍中心等纳入进来。在实施手段上也要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使实习逐渐由单纯教学实习向科研实习、就业实习转变。

另外,在实习模式上要灵活多样,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实习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专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迫于就业压力,目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把毕业实习阶段甚至阶段实习阶段作为就业的试用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分散实习、与就业结合的实习是必要的。

2.毕业论文与实践的结合

毕业论文是实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训练基本科研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提升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组织管理毕业论文工作中,可规定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要保证一人一题,切实做到选题要尽可能多地反映劳动和社会保障理论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坚持“真题真做”并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学术性;鼓励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密切结合。选题,由学生确定或学生与指导教师共同商定。在保证基本训练、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功的基础上,尽可能安排做一些提高性、拓展性的研究专题,提升毕业论文总体质量。

在我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要求在学生选题确定后由指导教师下发毕业论文任务书,主要是对学生提出和规定毕业论文的各项工作任务,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起引导、启发及规范的作用。任务书指明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大体上可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和论述该主要问题的具体要求,计划进度,推荐的参考文献(5篇左右,含外文文献至少2篇)。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外文资料,进行外文资料翻译,了解选题的国外研究进展情况;通过检索和阅读大量相关国内刊物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预答辩等环节,保证选题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建立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采取二次答辩、学校及教育厅两级论文抽检等举措,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

3.各实践环节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实习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的方式,让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实际部门工作人员,结合某课程教学内容在课堂内进行讲授,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上,也了解一些实际工作情况。可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环节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结合起来。

《管理定量分析》实验项目由操作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组成,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实验课题,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针对劳动社保热点问题,设计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每学期的第1周布置下去,第15周上交,学生可自行组成小组,自行选择课题方向、设计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并做统计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笔者对本人指导的近几届毕业生,要求将《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学年论文(第三学期)、毕业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写作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论文普遍存在的空洞与摘抄的现象。

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看,有校级科研项目的同学,由于有科研项目任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多于一般同学,且因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数据翔实,其所提问题和对策更有针对性,毕业论文质量普遍高于一般同学。如一名同学的学生课题是“浙江省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实证研究”,他组织其他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利用暑期从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的多个方面入手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各位小组成员完成这个项目的子课题并分别作为各自毕业论文的选题,从而较为成功地将学生科研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结合起来了。

四、结语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实践教体系应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等子体系构成,而开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有益于全面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并为教学条件和实践管理提供较为具体的科学指导。充分挖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的整体,为学生的能力的拓展和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爱国: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创新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08.18

[2]张玉平等:浅谈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3

[3]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索.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1

[4]郭水兰: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广西社会科学,2004.10

第4篇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 劳动教育 人事管理 互动研究

1前言

当前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面临着这样的形势:一是人口和劳动力流动日益频繁,跨地区业务办理需求愈发迫切。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限制,完善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的政策措施,探索解决人员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问题的有效办法。二是社会各界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

2.1形势分析

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要与这些要求相适应,为跨地区的人员流动、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社会保险待遇享受及跨地区的管理服务提供技术支持;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了解劳动保障的各项政策和办事程序,为他们提供方便的网上直接办理各项劳动保障事务的服务;通过网络架起劳动保障部门与广大劳动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及时地了解社情民意,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主动应对安全的挑战,在化建设中同步实现安全。在此形势下,加强信息化建设与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的互动研究是必要的。

2.2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工作需要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要求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保障化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民服务”这一理念。三是安全变得愈发重要。劳动保障系统管理着数以万亿计的资金和数以亿计的人员,牵涉到每一个劳动者和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出不得半点问题。同时,随着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系统的用户范围将急剧扩大,通过互联网的访问和传递将逐步增多,系统面临的风险逐步增大。

2.3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保障化建设必须适应劳动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

需要将系统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劳动保障各项业务;将系统的覆盖人群从城镇参保人员和就业职工扩展到进城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村参保人员等,部分地区的覆盖人群还要从从业人员逐步扩展到全体城镇居民,甚至全体城乡居民;通过系统整合,实现各项劳动保障业务之间、劳动保障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业务之间的协同办理,为建立劳动保障工作长效机制提供技术支撑。社会经济和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对劳动保障化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也为劳动保障化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两个问题的化也关乎国计民生。

3对策分析

3.1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

逐步实现就业比较充分,分配格局比较合理,劳动关系基本和谐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管理服务规范高效的发展目标。劳动保障化建设要适应劳动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努力满足事业发展中的新要求。这就迫切需要将系统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劳动保障各项业务;将系统的覆盖人群从城镇参保人员和就业职工扩展到进城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村参保人员等,部分地区的覆盖人群还要从从业人员逐步扩展到全体城镇居民,甚至全体城乡居民;通过系统整合,实现各项劳动保障业务之间、劳动保障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业务之间的协同办理,为建立劳动保障工作长效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3.2技术与劳动保障业务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劳动保障化水平

通过形成财政投入为主体的经费保证机制、实施三项重点行动计划、理顺化工作机制、健全劳动保障化标准和规范体系、建立和完善化规章制度、加强化队伍建设、加强对化建设的宣传等措施,重点完成金保工程一期建设,开展金保工程二期建设,强化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全网整合,突出公共服务功能,切实提高各项劳动保障业务化水平。社保的网络是面向多种不同应用的网络,需要无故障,无中断地运行;社保的网络要能够面向未来,能够应对未来的应用的增加,有很强的扩容能力;社保数据的长期保存需要建设稳定的数据中心,还要抵御病毒和黑客,并建立灾难备份的机制等。随着劳动保障系统建设的日趋完善以及基础数据的积累,宏观决策问题显得更加重要。

3.3利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技术支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宏观决策

通过统计分析和查询手段实现预警功能。劳动保障工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势必要求劳动保障化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民服务”这一理念。通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了解劳动保障的各项政策和办事程序,为他们提供方便的网上直接办理各项劳动保障事务的服务,通过网络架起劳动保障部门与广大劳动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及时地了解社情民意,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参考文献:

[1]毛丛群,赵新龙.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权利体系探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

[2]陈焱光.农民基本权利保障与新农村建设[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01.

[3]曹绪红.发展权视角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J].农业经济.2009,12.

[4]姜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浅析[J].商品与质量.2012年S5期

作者简介:

第5篇

面对当下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劳动观念淡薄、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的素质教育短板,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导致孩子们不劳而获思想蔓延的成因,并非只有学校教育缺失的一个方面,家长的教育引导之责同样不可或缺,否则,劳动教育或会沦入“5+2=0”的尴尬怪圈(是指星期一到星期五,孩子在学校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周六周日回到家里却由家长替代,造成对学生劳动观念的冲击与抵消)。

众所周知,“劳动”有别于其他教育课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孩子们对劳动本领的获得和兴趣爱好的培养,不是来自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传道授业,而是需要其通过亲力亲为地操作去感悟,尤其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育劳动情感和劳动习惯。

但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许多家长却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陷入某种教育误区。比如,由过度溺爱导致的越俎代庖行为;以成年人的视角怀疑孩子的劳动能力,从而衍生出太多的不放心和不放手;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而形成的“学习是任务,劳动是不务正业”的观念扭曲等等。因而在一些不明智家长的家庭教育中,孩子们却难得有这种劳动机会。对于孩子未来就业意向的引导,不少家长更是只倾向于身居管理层的脑力劳动,而对体力劳动的“蓝领”却不屑一顾,比如“不好好学习就让你去扫大街”!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劳动现状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 on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IU Li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4)

AbstractLabor creates human, labor is the most basic condition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labor, the most basic human survival way is far from college students of new gene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consequences for the lack of labor of university students of the new generation, especially research on how to improve the lack of labor, hope can cause the concern of the industry and make up this lesson in time for the new genera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reflection

众所周知,与过去的大学生相比,现在的大学生具有更鲜明的特征。他们追求时尚与个性;生活散漫不拘小节随意性强;政治与劳动观念淡漠;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本文在分析了新生代大学生劳动缺失的原因以及劳动缺失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之后,对如何改善这一现状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希望能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并能及时给新生代学生补上劳动一课。

1 大学生劳动缺失原因探究

劳动是指人们使用工具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它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个方面。本文中“劳动”一词,仅指“体力劳动”。劳动创造了人类,人并不是天生就不爱劳动,但当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中缺失了劳动这一课时,他对劳动的漠视与排斥就毫不稀奇了。

1.1 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缺位

家庭劳动教育是指在家庭中家长树立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培养劳动习惯以及从事一定家务劳动的教育活动。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将来成为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意志和品质,发挥其聪明才智及动手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在现代家庭中,主张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劳动的并不多见。教育的偏颇与社会流俗使得很多家长在价值取向、教育观念和教育心态等方面走入了误区。大学生不爱劳动在很大程度上与之从小缺失家庭劳动教育有关。

1.2 基础教育中劳动教育缺失,高等教育中劳动平台欠缺

中国的小学、初中虽然是义务教育,但始终脱离不了应试教育的樊篱,这使得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以学为主。尽管新大纲对中学生劳动技术课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明确规定,但大部分学校的劳动技术课形同虚设,常常被挪作他用。更令人伤心的是,在中小学教育中,劳动技术课不仅没有正常进行,反而被某些老师当成了一种惩罚受教育者的手段,于是,劳动的真实面目及意义在学生心中便成了一个模糊概念。而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则一味地看市场脸色行事,完全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在“工具”与“人文”兼顾的《大学语文》课都“疯狂瘦身”的情况下,劳动教育当然更无法在大学课程中有一席之地。

1.3 社会价值体系的嬗变

“劳动光荣”这句话正在不断被人们质疑。在很多人看来,这不过是一句过时的口号。的确,劳动和劳动者在这个现实的、时髦的社会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在影视作品中,占中国公民绝大部分的劳动人民形象也越来越单薄,甚至不见其踪影,即使偶尔露脸,也是畏首畏尾、充当配角,甚至成为被取笑的对象。这些现象不仅导致了年轻学子们对劳动的轻视和蔑视,导致了学生对劳动价值的否定,甚至还左右着他们的人生方向。

2 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的后果

笔者曾以下列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对大学生做过调查:

第一,作为大学生,你怎样看待校园劳动?劳动光荣吗?为什么?第二,作为大学生,你参加过的校园劳动有哪些?你认为还有哪些劳动你们可以胜任?你主张在读大学时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吗?为什么?第三,你怎么看待学校将一定的劳动任务承包给一些家境相对贫困的学生?为什么?第四,在大学生活中,没有适当的体力劳动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第五,对在校期间的劳动内容与形式,你有什么建议?

赞成在读期间有适当劳动的占58.6%;中立的占35.7%;其他5.7%; 44.6%的大学生认为劳动光荣但很辛苦;少部分学生认为劳动不仅不光荣,而且还“耻辱”,因为那是“没本事、愚蠢”甚至“下贱”的代名词;参加过校园劳动的占33.1%(但基本上都是搞寝室卫生);没有参加过的占63.1%;其他占3.8%;主张在大学里安排学生适当体力劳动的占60%;对大学生活中无体力劳动,认为有影响的占50%;无影响的26.9%;影响不大的19.2%;其他3.9%;对校园劳动内容和形式,主张校内劳动与校内外兼职相结合的占26.9%;认为只要不与学习相冲突就可以的占38.5%;认为劳动必须有偿的占34.6%。

3 解决大学生缺失劳动教育问题的对策

第一,纠正错误观念。劳动是光荣的,不劳而获才是可耻的。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改变了世界。劳动能让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劳动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将来能较好地融入社会,都有很好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为学生阐说劳动光荣这个观点。大学生,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大学生,他们的工作岗位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如果没有对劳动的正确态度、情感,那是教育的失败,也是学生人生的悲哀。

第二,了解就业形势。学生和家长都应该全面了解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了解社会对劳动市场人才的结构要求。虽然人才市场供多于求,但在同等专业水平的前提下,任何一家用人单位都更愿意接受具备吃苦耐劳,具备良好劳动品质的学生。家长和学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并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培养这一品质,以便就业之需。

第三,溯源追根,家校结合,修正学生劳动行为。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儿子的信》中专门提到劳动这一章节。他告诫儿子,人的志向和人生的幸福,必须通过劳动才能实现。“只有通过劳动,人的志向才能跨上智慧的、创造的、科学的大道”。“什么是生活的最大乐趣?我认为,这种乐趣寓于与艺术相近的创造性劳动之中……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从事的劳动,他一定会竭尽全力使其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充满美好的东西”。

第四,设置劳动课程、力争全面发展。目前大学课程设置,少有将劳动作为一门课程来体现的,这有悖于大学的培养目标与大学的职能,因此,这必须得到修正:首先,将劳动纳入正式课程。新疆农业大学连续八年组织学生进行摘棉劳动,这一活动的发起人雒秋江(校长)说:“劳动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内容,学校有责任如此做。而且,摘棉劳动是学生了解社会、理解生活的好窗口,劳动是学生立志过程中无言的导师。”他把劳动纳入正式课程,记入学分,这让他的学生和学生家长都受益无穷。其次,我们还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加强对劳动概念、态度、情感的渗透,然后以隐性课程中的体验与体验课程来给学生进行适当的劳动技能方面的训练,还可以给学生安排劳动周。第五,让做义工成为一种制度。国外很多大学,特别是好的大学非常注重对学生个人品格、领导才能及特点的培养,他们认为做义工不仅可对社会作贡献,也是完善一个人美德的途径。你获益于社会,你就应当回馈社会,这样社会才会团结,才会进步。所以,国外中学生必须要做多少个义工,拿多少个学分才能顺利毕业,才能进入著名的高等学府,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兆先等主编.家庭教育词典:58.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

一、高等院校道德教育方面的失信

德育是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理应是接受教育者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也是推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众所周知,道德败落已成为社会隐患之一,即使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学费、偷窃等现象俯拾皆是,甚至出现了大学生团伙、大学生杀害情夫并分尸等匪夷所思的事情。这是中国大学生道德素质低下的反映,深层上也是高等院校道德教育缺失的体现。现在,中国教育育人的意识越来越淡化,其之相关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方式、途径越来越少。虽然大一和大二期间绝大多数院校有《大学生思想品德与修养》这门课,可是教师注重更多的是照本宣科,是理论讲授,只是言传,而非身教。其实,道德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一种无型教育,是一种耳濡目染的教育。

二、高等院校智力教育方面的失信

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中提倡素质教育的呼声已久,但行动缓慢。现在,很多高校仍然保留着传统的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较大,即使有实践教学环节,其所授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由于缺乏企业实践和社会事实的指导也很难相社会需求相融合,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造成现在大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同时也阻碍了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难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其所学知识与培养的能力与社会需求间差距较大,其在更深层次上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三、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诚信方面的缺失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在大学期间吸收更多的文化精华,才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社会做贡献之中。然而,纵观现在的大学,体育课虽然是大学的必修课,但时间有限而且上课体育锻炼的质量不高,平时学生自觉进行锻炼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不仅如此,现在,许多院校大学生还被称为“九三学社”的学生,所谓的“九”即为上午九点起床,所谓的“三”即为下午三点起床。从这一称呼可以看出现在很多院校早已取消了早操活动,即使有也只是流于形式,很难达到强身健体、身心锻炼的目的。所以,现在的亚健康状态、甚至是疾病已开始向青少年漫延,这是缺乏体育锻炼的结果。

四、高等院校美感教育诚信方面的缺失

美感教育又叫审美教育,这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美感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大学教育中,只有少数相关专业会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理解和分析,绝大多数院校对其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其结果导致大学生对美的理解与其定义发生很大偏差甚至背离。现在,很多大学生的审美感日益趋向扭曲化、自我化。其表现为过分注重外在美而忽视内在美,过分追求标新立异使另类现象、另类人物层出不穷。美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将造型、语言、表情、文化等各种美感艺术传教于世。

五、高等院校劳动教育诚信方面的缺失

劳动是人的本质所在,是创造社会财富、体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劳动教育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分,纵观现在的大学生身为学生脑力劳动的付出也令人汗颜,现在大学生普遍厌学现象日益突出。对于体力劳动,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劳动教育更可谓寥若晨星,平时的班级打扫卫生的工作分配给勤工俭学的学生,院校打扫卫生的工作分配给临时工或后勤工作人员处理;只有宿舍的卫生劳动由学生自行解决;除此之外,大学生能够参与的体力劳动也就只有在勤工俭学以及专业实习实训时偶有锻炼,但更多地体现在弄虚作假和流于形式,学生从中体会不到劳动的快乐和幸福,换来更多的是抱怨和不满。

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的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聪明机智、强健体魄、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充满阳光的人才。但在市场经济体制大环境下,高等教育的育人环境发生了潜移默化地变化,学校更侧重于教书之目的,使大学生在校期间所感受到的育人的氛围大大缩水,难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学校在完成教书的目的前提下,还要通过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宣传等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多参加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多参加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真正做到“文明其精明,野蛮其体魄”。

第8篇

关键词:青春期;德育教育;品德

青春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生急剧而复杂变化的时期,和健全孩子一样,处在这个时期的聋哑学生对未来有种种幻想,虽然有充沛的精力和一定的探索精神,但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足够的自制力,聋哑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相对于同年龄的健全孩子,他们对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低,兴趣广泛而不能专注,意识超前且不愿接受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有时有抵触、敌视甚至过激的行为。如何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特别是德育工作,使他们能在较为平稳、愉快的心态中度过青春期,为将来的成才、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学习劲头不足,兴趣在网络:

我们处在一个发达的信息环境中聋哑学生听力受限,接受信息容易片面,鉴别能力不强,不论是对我国国情还是西方生活,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真切的体验,往往不加分析地把他们看到的,文艺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象,与国内的某些现象简单地比较引起某种“共鸣”,对学习失去兴趣,长期沉迷于上网,他们不惜欺骗老师、欺骗家长,甚至不惜违反学校管理规定,在半夜翻墙出校甚至夜不归宿,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1.2生活要求过高,缺乏劳动习惯: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但由于部分家长过分溺爱残疾孩子,又加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会做饭洗衣,有的学生把穿脏的衣物攒成堆,等放假时带回家让父母洗。有些学生从小养成了随便花钱的坏习惯,盲目追求高消费、高享受,互相攀比,衣服、鞋子要穿名牌,甚至洗发水也要用名牌。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置于脑后,他们这种种缺乏爱劳动的习惯不能不引起老师、家长的担忧。

1.3生理逐渐成熟,早恋时有发生:

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等因素,青少年发育期普遍提前已成为事实。他们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异,产生对异性的好奇。有些学生出现早恋现象,如果任其发展,不加以正确引导或制止甚至会出现其它不良行为。

2当前问题的教育对策

2.1优化成长环境,以利健康成长:

任何一个青少年的思想成长都受其生活的社会环境所影响。当前,存在着不少与我们对青少年培养目标相悖的消极因素。我们要治理和优化环境,以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首先,要优化社会环境。社会舆论工具,如电台、电视台、报纸、刊物等的宣传要有利学生的健康成长,要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和全面发展。对优秀人物的先进行为和思想,应大力提倡、推广,鼓励、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次,要优化学校的环境。学校要坚持“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彻底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状况。学校要把橱窗、文化长廊等办成精神文明的传播阵地和窗口,用小环境影响大环境,用学校素质教学推动学生的素质提高。学校还要充分利用社会信息的积极影响,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要宣传、学习英雄人物的事迹,大力弘扬英雄主义精神,以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再次,要优化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现在,对于家庭生活不幸的学生我们应给予更多的爱。学校要组织成立家长学校,帮助他们营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子女成长的家庭环境。同时,也要做好贫困家庭学生的思想工作,消除家长因经济困难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2.2加强劳动教育,培养良好品德:

造成部分学生缺乏热爱劳动的习惯,有其多方面原因。劳动教育形存实亡,造成学生片面发展。再加上社会传播工具宣传的片面性,助长了学生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不良习气。要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必须加强和改革学校的劳动教育。学校要根据各自的情况,设置各种各样的劳动课,开设并办好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劳动基地,既能使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又能通过劳动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品德,也利于培养劳动技能。同时,还要加强劳动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者最高贵,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使学生通过劳动,认识劳动的美,劳动价值的美,体现劳动创造成果的关系等。培养学生自治自理的能力。

2.3开展青春期教育,树立正确道德观:

青少年的青春期教育是一项学校、社会、家庭都要关心和重视的工作。对于学生中的早恋现象,我们要导不要堵,要耐心劝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理智战胜感情。如果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有力措施”,必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反抗行动,甚至由公开转入地下,由青春萌动升级为两相眷恋,造成严重的后果。当然,学生早恋的情况比较复杂,引导的方法也应因人而异,相机行事,切不能拘泥于一种做法、一种方式,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青春期教育,正面给学生以科学知识,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伴随青春期而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条件的话,还可以举办个别心理辅导。使学生身心素质能健康地得到发展。

2.4家长应重视,与学校合作,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第9篇

现在的高中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其劳动素养和品格如何,不仅关系到今后的产业、产品质地,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为此,我们应基于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出发,帮助其更快、更好地在“大众创业”中寻找到新的定位、创造出新的价值。

一、增强劳动价值认知,拓展学生的劳动认识

一直以来,由于受到工业化初期劳动价值显现为体力劳动为主体的价值创造思想的影响,我们在对劳动、劳动者的定义上存在着狭隘的劳动观,以致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定位为引导其参加如打扫卫生、家务劳动等,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就是尊重工人、农民、环卫工等体力劳动者。还有的老师把“不听话就罚你劳动”作为教育学生手段,变“劳动光荣”为“劳动改造”,使学生无视劳动创造价值,厌恶劳动、鄙视劳动。

心中有阳光,脚下才有力量。时代背景在变化,随着以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等重大变革为特征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的到来,劳动内涵在扩大,简单的体力劳动不再是劳动的主体,社会劳动形态正在从体力劳动为主转向脑力劳动为主;一般性的重复劳动为主转向创造性劳动为主,劳动价值的呈现方式在改变。我们应当引导我们的学生认识到: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不管是集体创造还是个人创造,也都应得到尊重和赞扬。特别是在提倡“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今天,劳动与劳动者的“外延”进一步延伸,劳动者的价值更体现为一种劳动精神的历久弥新,劳动创造价值也以更多不同形式影响和体现着社会的进程。新时代的劳动精神,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爱岗敬业,也需要一种敢于突破的“创业创新精神”。要让他们理解和懂得:个人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满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二、体味劳动价值创造,激发学生的劳动自觉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高中生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都具备适应一定的体力劳动、技能性劳动和认识社会的能力。所以我们对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情感培养不能只是挂在嘴上,更要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性、综合性、迁移性、量力性、时代性原则指导下把思想教育、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劳动的机会,强化学生的行为体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劳动过程,实实在在感受到劳动的滋味,在劳动和实际交流中理解劳动的内涵,促使其知、情、意、行和谐发展,并把学习劳动转化为劳动态度、劳动实践转化为劳动习惯,并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和劳动技能,以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劳动观。

大众创业是更加积极的就业,劳动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劳动教育也可以色彩斑斓。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的自我服务劳动,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也可以增强其岗位责任、岗位意识和增进家庭的团结安定,进而可以让其明白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又如,可以从学科教学中去充分利用和挖掘那些无比丰富和鲜活的素材,在教具制作、家庭照明电路安装、生活中的化学等的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让学生感受劳动乐趣的潜移默化中学习掌握现代公民的社会生存必备技能;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走进生活,在酸甜苦辣的职业体验中了解职业相关知识、从业素质、技能要求,初步学习今后的职业规划,提高对职业能力体系的基础认知,提升自我劳动素质。

三、关注劳动价值保护,开启学生的劳动智慧

现代社会讲究公平正义。我国经济要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常态”,抢占“中国制造”的新高度,调动各方面人才创业、创新的原动力,将中国数量上的劳动力资源有效转化为质的优势,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科研含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此,需要全社会形成尊重创造性劳动和激励创新的氛围,需要我们将珍惜劳动成果上升到尊重劳动价值的高度。

然而,放眼当下的生产与消费环境,我们可以发现他人的智力成果不断地被剽窃,各式各样的“山寨”“克隆”、抄袭屡见不鲜,一些企业、“劳动者”在利益驱动下丧失了本该有的耐心、专注和坚守,急功近利、浮躁纯粹、投机取巧,严重侵犯和伤害了创新创业者的合法权益,如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严重伤害“中国智造”之根基。所以,我们要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就务必教育学生从远离抄袭剽窃、拒绝假冒伪劣开始,培养其对工作的执著、对职业的敬畏,让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劳动价值在他们心田生根发芽,对劳动的价值追求有一个正确判断和选择,学会在脚踏实地、专注持久中珍惜劳动、欣赏劳动、尊重劳动。

总之,我国经济正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让我们在“工匠精神”价值追求引领下,带领广大的高中生心怀劳动之美,用劳动创造奇迹、创造裂变,用奉献书写青春的时代篇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