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38:41
导语:在小学德育最基本的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多年的小学教育中,想想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有过困惑,有过思考,也取得一定的进步,真是几分快乐几分忧,面对一群天真烂漫、童心无染的孩童让人感慨万千。下面我谈谈自己对小学教育教学的一些感悟。
一、教师运用心理学辅助教育行为
心理学一词源于希腊文,在19世纪末,心理学被定义为研究心理活动的科学。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我国的具体情况,我们把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这一提法的好处有两点。第一,它反映了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因为教育中包括师生的双向活动,不仅有学生的学,也有教师的教。教育心理学首先要研究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同时又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第二,我们这里提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便于明确区分教育心理学与学科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与教的一般心理学规律,而学科心理学研究各种学与教的特殊规律。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举例如下。描述:描述心理实施,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心理现象虽然纷繁复杂,但有其质和量的特点。因此,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描述,将心理现象的具体事实客观地用口头或文字陈述出来。描述要解决“是什么”,只求事实的真实性。策略是描述心理现象的一种具体方法,例如,用注意策略方法可以较准确地描述小学注意的特点;用记忆测量方法可以较准确地描述小学生的记忆力;用智力量表、人格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和心理卫生量表可以较科学地描述小学生的质量、人格、成就动机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特点;还可以用社会测量法比较准确地描述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和人际关系的能力。预测:预测是指根据已经掌握的心理学原理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进行推断和测定。比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推知他以后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根据学生智力和个性的测量结果,预测他将来的学业成就和发展方向。预测对教育工作者是必要的和重要的。有了准确的预测,教师才能总揽全局,采取措施,达到教育目的。
二、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电教媒体成了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工具。这就要求教师提高信息素养,这样才能发挥电教媒体的优越性。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技能是指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处理媒体资源信息;会使用、设计、开发教学媒体的应用软件;能把不同的信息资源进行必要的信息形式的转换;会利用搜索引擎在局域网、Internet上查找本学科的学习资源;能从网络上下载学科教学中需要的信息资源。信息素养的核心就是信息能力,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教师信息素养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不管你的信息意识有多强,信息知识有多么丰富,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能力,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那就是空中楼阁。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是多样的、复杂的、多变的,信息在随时更新、组织和移位,这就要求教师要主动地养成自觉分析信息和认知任务的习惯,培养信息运用和获取的能力。1.最基本的信息能力是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包括计算机的启动和关闭方法、操作系统的使用和维护、常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此外,教师要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一种中文输入法。2.信息采集的能力。教师能在短时间内根据教学目标高效地收集与之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料与信息,能对与学科知识关联较紧密的信息保持很强的敏感度。现在的信息大多以网页形式存储,用户可以通过使用IE浏览器来浏览;还有一些以光盘或数据库的形式存储。教师要学会使用相应的搜索引擎,从互联网或者内部局域网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教师要会比较熟练地使用谷歌、百度等常用的搜索工具,能够比较准确地归纳关键词。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培养的学生要具备全面的素质,让学生从小不仅有文化,还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做到智育和德育的齐头并进。德育是五育之首,从小让学生有正确的道德观,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俗话说:“智育不合格是废品,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期,学生处于发育过程,具有可塑性,缺乏对错的辨别能力,模仿力强。如果不给予正确的引导,会给他们的心理成长蒙上阴影。因此,站在教育一线的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中抓德育教育。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不能板起面孔进行说教,理论的教育对于感性思维的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可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或者开展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受到启发。例如,讲一些名人成长的故事,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习的动机;组织小组学习活动,如做游戏、竞赛活动、角色扮演等,学生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认知到与同学合作的重要性。
四、师生之间相处融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方式,心理辅导在德育工作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1.补偿功能。(1)观念补偿。学校心理辅导教育者的作用使人们认识到,教育者的地位不仅是主导者、权威者和塑造者,更应是协助者和治疗者。因此,它丰富了德育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内涵:第一,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不仅是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第二,教师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内在信息的接受者。所以说,德育过程不仅是以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为主的过程,还应该是学生内心世界的发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学生潜能开发、能力培养及其它人格因素发展的研究过程。(2)方法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运用说服、榜样、陶冶、评价、实践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虽然这些方法在德育中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在具体运用时往往过分强调社会要求等外在影响。而在心理辅导中,教育者的地位由主导者、权威者变为协助者和治疗者,因此,教育者要根据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和认知分析等理论中的具体方法,如疏泄、自由联想、暗示、系统脱敏、厌恶疗法、辩护训练等来发掘学生的潜意识,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不良行为等问题。另外,通过心理辅导中常用的测试、疏泄、自由联想等手段和方法,掌握学生的内在冲突、心理危机、行为障碍及人格特点,有利于分析研究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可以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3)内容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使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实现正确的价值取向,主要培养学生的政治立场、最基本的和最一般的人格。而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寻找自己人格发展中的优缺点,使学生能够和谐发展,健康地生活。因此,心理辅导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德育内容提供了补偿。
2.调节功能。(1)克服意义障碍。由于学生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其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理解受到阻碍,从而对教育目的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消极行为,如反抗老师或逃学。学生产生意义障碍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如果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如压制、惩罚等,可能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果采取心理辅导中的一些方法,如疏泄、暗示、角色变换等,效果肯定会好些。(2)矫治轻度的心理问题。目前,许多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如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如果采用心理辅导中的某些行为治疗方法,能帮助他们改善情绪和心理症状。(3)建立良好的心境。心境具有弥散性特点,如心情愉快时感到周围的一切充满生机,抑郁不快时,就可能“见花落泪”“对月伤心”。良好的心境有利于调动人的主动性,提高活动效率。心理辅导能改善学生的不良心境,指导学生用一些适当发泄、转移注意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境。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凤巢乡溪头街小学,浙江温州,325404】
学校工作,德育为先。德育工作是小学教育的重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网络多媒体的不断兴起,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随之加大,并出现了一些和时展相脱离的不足之处。党的十七大会议中提出了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给我们小学生德育工作开辟了一块新的领域,如何将现在的德育工作和优秀的传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时期小学教师的一个新课题。
1.当代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两点不足
1.1 现代德育目标贪大,小学生德育活动往往脱离实际。我们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提倡雷锋精神,对此投入很大精力,效果却不容乐观。我认为目标之大是制约小学德育成效的一个不良心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的学校门口树立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爱你的妈妈。所以德育目标应从身边开始。其实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孔子就已提出:"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一个不爱父母的人怎会爱他人?一个不爱家的人怎会爱国?孝悌之德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并且得到了普遍的奉行。德育的目标不应再是"大"而"空"。另外我们的德育活动往往脱离实际。道德是超越功利和现实的,是自觉自愿的,我们现代小学德育不能仅凭数字思维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德育量化,在貌似精确的数字统计和考核下,得到的只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道德符号和精神空壳。
1.2 现代德育淡化了传统的"安贫乐道"精神,导致小学生中间也是"拜金主义"盛行。在当今商潮澎湃,我们的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金钱至上观念的挑战,就连教育这方净土也受到了污染。"人们向'钱'看,功利意识、拜金主义日趋泛滥,德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科学而理性地审视传统德育思想,仍可发现很多可取因素。"孔颜乐处"就是道德的一种高妙境界。
2.校园德育工作与传统德育的有机结合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既强调社会的道德教育,又强调自我的道德修养,使社会道德教育融为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巩固道德教育的成果,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对我们现代小校的德育工作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2.1 孝道教育。倡导"孝悌"有助于中国传统美德的发扬,在儒家思想中,孔子提出"不敬,何以别乎?"。在我国的传统道德中,"孝"被看作是一切美德的根本, "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敬爱父母,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但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人们功利心的增强,西方文化的渗透,淡化了家庭成员中的融融亲情,削弱了东方传统中最根本的孝道精神。1999年春节晚会上的一首《常回家看看》唱红整个中国说明什么?由于当今中国老龄社会的提早来临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滞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更使人们对传统孝的观念有了强烈的呼唤。而孝道教育的核心便是爱心教育,这就要求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结合起来,在学校教育中应把孝道教育、爱心教育贯穿于道德的始终。在社会中更应宣传强调"孝"的可贵,实行全民孝道教育,使中国的传统美德能够延续下去,发展下去。
2.2 诚信教育。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信"虽然不像"仁"处于"德"的核心地位,不过在孔子看来,离开了"信"就无所谓"德",更谈不上"仁"、"行"、"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失去诚信的人是可悲的,而一个失去诚信的民族是可怕的,我们要把诚信融入全民素质教育中,融入社会的各个角落,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一贯美德,我们必须强调修"信"的重要性,并借此对小学生开展广泛的教育,使"信"的思想切实得到发扬光大。
2.3 生态教育。长期以来,人们对自然破坏,造成了今天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已成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危机之一。中国古代儒家讲究"天人合一",道家倡导"道法自然",这两种思想都认为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这种生态道德就是中国古代的"天人之学"。人与天地万物本来就是有生命的整体,血脉相连,自然界受到损害,如己身受到损害一样,应有切肤之痛。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要懂得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理,还要有热爱自然,与之心心相印,同气相感的深厚感情,并在行动上促使各种生命健康蓬勃地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道德教育 语文素养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标指出要“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那么如何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呢?
一、有机结合,教书育人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这就充分表明了小学语文教学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把在阅读中进行思想教育放在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来认识。我们的语文老师必须坚定这样的认识。语文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应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仔细地观察,细心地认识社会,去寻找美,歌颂美,弘扬美,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增强认识问题,识别事物的能力,由稳中有降到行,知行统一,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比如学习了《落花生》一文,学生懂得了做人不仅要做到外表美,而更重要的是心灵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去寻找心灵善的人,并写成文章讴歌美。让学生既深入生活锤炼了语言,又丰富了情感锻炼了思想。另外,还可结合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真实的思想实际开展有关的课外活动,不断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道德行为。
二、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美学原则,渗透德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后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生字,特别是低年级。加之现在电脑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在学生中常有写不写汉字无所谓的情绪流露出来。并且学生的字迹也越来越变得潦草。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那么在写字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在教学《飞向月球》中“膏”这个字时,教师故意把“膏”字上半部写高大些,而将下半部的“月”写扁小些,看上去给人一种“月”身上背负了“高”大之物,有不堪重负之感。再让学生跟写的规范的“膏”相比较,看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哪种写法好看。通过一番比较学生便能得出:上下结构的字,为了紧凑,写时要尽量“上紧下松”些。教师对学生的观察所得加以肯定,并及时加以点拨:字也有高矮强弱之分,它们也要创建和谐社会,两个字组成一个新字,它们不争不吵,互相谦让,互相协作,为了适应新环境,其中某些笔画还主动发生了变化。由于它们识大体,顾大局,很顺利地就组建成一个和谐而美好的新家庭。就这样,教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具体分析字型、同做人处事之间的联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三、在挖掘教材内容中渗透德育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了解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按照课文的实际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相应的德育计划,设计出适宜的施教方法。
(一)把握中心,提高道德认识
要提高学生某一道德素质,应该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中心思想和道德认识。如《两只小狮子》,用对比的手法讲了一只勤奋的小狮子刻苦锻炼掌握本领,另一只小狮子怕吃“苦头”,想依赖父母、依仗父母的权势生活。联系实际:现在独生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有的小朋友应当自己做的事,如:穿衣、吃饭、整理书包等都还要父母代办。在讲课时,引导学生向勤奋的小狮子学习,从小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地锻炼自己,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重点理解狮子妈妈说的话: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让学生明白“真正的狮子”应该具备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只有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才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借助教材,训练道德行为
思想品德只有在实践锻炼中才能逐步形成与发展,如果光局限于理解好课文内容还是不够的。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讲的是小白兔和小灰兔帮老山羊收白菜。小白兔收下老山羊一包菜籽回家自己种白菜。小灰兔收下老山羊的白菜回家不干活,饿了吃送的白菜。小白兔对小灰兔说:“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这句话含意深刻,意思是说:“只有靠劳动才能创造无穷无尽的财富”。让学生学完课文后明白:只有热爱劳动,靠自己才能生活得好。一年级的小学生,依赖性较强,劳动能力也较差,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理解,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现存的问题,教师提出一些相应的具体劳动实践要求。如在校做好值日生、大扫除,在家利用双休日自己收拾房间,打扫卫生等,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做有心人,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研究学生思想品德状况,抓好德育渗透点,明确内容,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找好的方法,就能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参考文献:
[1]孙进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戴昌贵.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J].成功(教育),2008,(02).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与创建和谐校园的教育目标下,落实感恩教育理念应成为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从探析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基础地位出发,推导其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
素质教育;小学德育;感恩教育
感恩指有感于获得的帮助与关爱并乐于回馈的倾向。它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修养。不懂知恩图报之人会被群体所谴责与排斥,而感恩之心的匮乏必将导致人情疏离、社会冷漠。鉴于此,人人都应学会感恩,甘于回报和奉献,并乐于收获感恩,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和谐社会氛围,并成就个人的品格升华。所谓感恩教育,就是通过情绪的感化与理性的教化,传递知恩的认同感与报恩的责任感,营造相互关爱与尊重的氛围,最终达成人格健全、价值观完善与精神升华的一种主题教育。当前,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与普遍存在的过分包揽与溺爱的养育模式,致使不少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式,不仅过度依赖别人的扶助与照顾,还将获得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知足、回报与付出的意识严重缺失。这是道德的失落,更是教育的缺位。学校有责任通过教育培养学生互敬互爱的意识与个人责任感,帮助其构建健康的人格与良好的品德。因此,在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呼唤下,在小学教育中推行感恩教育犹为迫切。
一、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基础地位与重要价值
德育即是对学生进行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与基本品德,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及素质养成具有深远意义。社会人才评判标准的转变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教育从以往偏重智育的模式逐渐向全面素质教育的方向修正,并开始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随着德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孝敬感恩、团结友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感恩教育与德育具有价值理念上的深度契合,应是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版块。
(一)感恩教育与责任感培养
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和公共意识。懂得感恩是回报与付出的前提,怀有感恩之心才会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奉献他人,进而学会对自己负责。在此意义上,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路径。开展感恩教育可引导学生更加体谅父母师长的艰辛,体会自身肩负的期望和收获的关爱,从而更加具有个人和社会责任感。而责任感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其形成和增强主要依靠道德教育。因此,在个人道德养成的重要阶段,小学德育中的责任感教育和感恩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二)感恩教育与人格塑造
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当前,许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存在方向性误区,过多地包办和过分呵护让孩子丧失了自立自强的空间。没有经历人生的挫折、体味生活的不易,导致孩子只能接受正面教育,欠缺处理负面信息的能力,进而无法成功应对之后的社会历练与人际交往。感恩教育的路径之一就是引导孩子学会正视负面情境,从而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并对给予自己帮助与关爱的他人与社会心存尊敬与感激,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康良好的性格。随着小学德育工作中人格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感恩教育的开展将与之起到互促互进的作用。
(三)感恩教育与生命教育
长期以来对生命教育的忽视,导致学生对生命和死亡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思考。现实的教训告诫我们,教育学生敬畏生命、善待人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当前德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开展生命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珍视生命的重要性,然后结合感恩教育,通过感识父母给予生命之恩,感激社会呵护生命之恩,可使孩子更易了解生命的内涵,领悟生命的宝贵。同时,感恩教育能帮助学生学会互敬互爱、和谐共存,而正确的生命观念只有在相互关爱的社会环境中才有可能形成。因此,感恩教育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必要前提,而生命教育的结果也会最终转化为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恩,从而实现感恩教育的深化。
二、在小学德育中实践感恩教育的系统构想
(一)感恩氛围的营造:识恩
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现象比较普遍,其根源十分复杂,涉及到文化、舆论、经济等诸多因素。就青少年而言,家庭教育失范与学校教育缺位是感恩意识欠缺的重要成因。学校往往把工作重心置于应试教育和教学评估上,在德育方面存在长期的形式主义倾向。即便德育工作已被提上小学教改的重要日程,传统教师本位的教学模式仍然阻碍着德育工作的开展与深化。灌输式、注入式的道德规范传授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意愿与能动性,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感恩之心乃有感而发,感性的教育方法自然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渠道。为充分达成情感认同,首先需要营造感恩的情感氛围,将感恩的理念渗入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拒绝感恩教育的模式化与碎片化。学校可因地制宜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巧妙穿插各种教育素材,通过将感恩典故编入课外读本、制作名人轶事的宣传画报、在集体活动上做主题发言等途径,使学生对感恩有初步认识,为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感恩层次的深入:感恩
在具备感恩氛围的前提后,学校可全面推进感恩教育活动。主要途径为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各种课外主题活动,如班会、阅读会等。在教师主持下引导学生进行小规模交流,讲述身边所见所闻,总结感悟。教师可有针对地对不同年龄段、家庭背景、认知水平的孩子进行特色化指导,达到个别点拨、普遍提高。在此需注意寓教于乐,不可功利性实施,更不能强制性传授,谨防学生产生抵触厌烦的情绪。同时,学校也应适时进一步提高整个感恩氛围的水平,通过举办写作竞赛、朗诵比赛、感恩节活动、电影展播等形式,在激励学生积极争取荣誉、表现自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感恩价值的升华:施恩
从感恩到施恩的转变是通过强化感恩实践达到感恩教育最终价值目标的过程,也是整个感恩教育关键环节。在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感恩意识和一定的情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开展施恩活动,以活动促进认识,以行为促成习惯。学校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向社会施恩的公益活动,如服务社区、帮助养老院孤老、向灾区捐赠等。此外,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在小范围内进行力所能及的感恩活动,如向父母、老师、长辈等进行情感表达和行为表示。对此,学校可进一步制定认定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充分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从而促成学生自觉习惯和优良品质的养成。为了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落实感恩教育,学校也可将评定结果计入学生成绩和档案,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考评依据。感恩教育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取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更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感恩教育需要社会、学校与家庭的长期协同合作,而小学教育对于学生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形成与健康全面人格的建立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因此,感恩教育是当前小学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必须切实落实,有效开展,以感恩教育带动德育,以德育促进感恩教育,从而实现教学工作与学生个人发展的共进共赢。
作者:王玲 单位:安徽省阜阳市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李杰臣.实施感恩教育,突出实践体验[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4(S1):92.
[2]陈永菊.德育更应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7):116.
关键词:新形势;创新;小学;德育教育
对人才进行最为有效的培养手段就是对其进行教育,因此当前教育在社会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由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近年来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分数和成绩不再是对学生好坏的唯一评价标准,而是逐渐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环节中。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即便其学习成绩再好、再有才华,如果缺乏最基本的道德,也只能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存在。而小学教育作为所有教育环节中最基础的部分,不仅对学生的三观树立有着正确的指导意义,同时还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帮助,所以在这个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就十分必要。
一、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近年来的德育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和进步,但是还有一些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对这项工作引起重视,因此在这种前提下,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将受到十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一)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由于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一直倡导为学生“减负”,但是实际上教师仍然会将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学工作中的重点环节,所以这也使得教学中,德育教育工作难以受到相应的关注和重视。再加上德育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养水平的差异,因此学校的评价体系也难以得到良好发展和完善,这也使得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难以发挥积极作用。
(二)教学方式和手段相对单一
在对德育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现在有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将孩子送到学校,那么孩子的教育和学习就全权交付给学校和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家长自身需要做到的责任和义务,这就使得教师和学校很多时候不能正确的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即便是出现问题也很难有效和家长沟通和反映,这就造成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出现断档的情况,这对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
(三)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实际认知不符
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并不能有效的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教育通常还停留在社会需求上,这和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出现脱轨的现象,并且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教育工作通常缺乏实践,因此很容易造成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抵触情绪。
二、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进行强化的对策
通过上文的研究和分析,确定当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确还存在很多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严重影响了这项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要想将上述问题进行合理解决,笔者建议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式进行。
(一)加强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在对小学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德育教育和其他教育有效的融合在以一起,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水平。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更应该将自身身上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将家庭作为教育工作的基础环节,通过这种方式形成合理、有机的教育整体,从而更好的实现对德育教育的统一认识,为提升小学生整体德育素养奠定基础。
(二)加强教师的德育素养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的地位不可忽视,因此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理念进行及时更新和优化,对课堂教育的作用要引起必要的重视,从而将其作为对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在课堂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在学科的内容设置中相应的结合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更快、更好的接受德育教育,以便进一步促进其行为方式的规范和提升。
(三)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选择
如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强制性的进行德育教育,不仅很难取得相应的效果,往往还会形成适得其反的情况。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选择,这样学生对德育知识才能进行接收,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比如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课文中的词义进行解释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好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对其进行资料的查阅,并适当的给予学生帮助和鼓励,学生对于文章的词义就很容易进行理解和掌握。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合理选择,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从而更好的德育教学的效果提供有效帮助。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研究,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可以说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因此在这项工作开展中,教师和学校都应该尽自身最大的努力,在加强德育教育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并完善德育教育的方式,让小学德育教育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和魅力,只有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才能起到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顾祯.如何创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J].文教资料,2015,214(4):131-132.
[2]潘来宽,刘虹谷.微博时代下小学德育教育新思路[J].新课程・小学,2014,34(2):2-2,3.
[3]宫兆东.农村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62(27):192.
班级是学校教学的最基本单位,而作为这个单位的直接领导者和负责人,班主任在班级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在小学中,教学对象都是刚刚走进校园的低龄儿童,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尚处于启蒙阶段,这时候的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决定作用。此外,小学班主任除了要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外,还要肩负起学校与家长间沟通、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和教育等职责。因此,对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进行研究和讨论是极具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的。
一、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现状分析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尤其当对象都是一群孩子的时候,班主任的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是每个班主任老师的理想,但鉴于我国各地小学教学水平和不同教师个人素质间的差距,所以小学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依旧显示出了或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过于注重课程教学,忽视品德教育。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现状是许多学校包括许多名校一直以来都过于注重对学生的成绩培养,学生可以考到很高的分数,但却忽视了学校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侧面,即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许多班主任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注意,这很可能会对处于人格培养期的小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学生模仿老师的一些恶劣行为,进而造成的一些教训可能是相当惨痛的。
管理观念落后,以成绩论学生。在当前学校环境中,成绩往往会构成教师对学生印象的第一因素,如果某个学生的成绩优异,似乎他在老师尤其是在班主任心中就是相对完美的,即便该学生犯了某些错误,班主任也会因其成绩好而原谅他;但如果某生学习成绩恶劣,班主任便很可能对其产生不良印象。尤其当该生犯错时,老师会对其进行过度惩罚,这种以成绩论学生的现象现在依旧普遍存在,可以说,这种带有偏见的班级管理方法对班级管理是很不利的。
对临时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不足。小学班主任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尚不具备完全刑事能力的个体,小学生在面对临时突发事件时很容易陷入恐慌和混乱。这时候就需要班主任的帮助和领导,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班主任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临场经验不足。比如在面对火灾或地震等突发灾害的时候,许多地方的班主任并不能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逃生和自救,这种能力的缺失在某些时候是致命的。
二、提高班级管理的对策分析
加强师德教育,弘扬传统美德。道德教育作为一种软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样的道理,班主任应该意识到,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问题和矛盾,而德育作为一种班级文化,便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很好的作用。班主任的品德提高了,自然也会对学生造成积极影响,更重要的是,这种德育教育不仅会在班级工作中起到良性作用,更会对学生日后世界观和品德的形成起到良性作用。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小学班主任尤其应该树立的理念是要公平、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而不能专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判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因素。因为“好学生”也会犯错误,“坏学生”身上同样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综合考量,树立公平、平等地对待学生的理念,把每个孩子都当做自己的亲孩子来看待,这样才能带好班级,培养出优秀、合格的好学生。
增强对临时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创建和谐班集体。班主任应当具备基本的处理临时突发事件的能力,应当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如果遇到突发事件,班主任更应当冲锋在先,以学生的安危为第一要素,在这样的前提下根据所掌握的处理突发事件的知识,沉着冷静地面对所处的情况。当然,临时突发的自然灾害毕竟是少数情况,班主任更多面对的是一些发生在学生间的暴力事件或是恶性伤害等,如学生间因打架造成的暴力冲突甚至流血事件,或是当有外人进入校园时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事件,这些时候班主任就更需要沉着应对。在班级建设上要重点培育班级的和谐文化,教育同学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尽量杜绝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而在面对后一种暴力流血事件的时候,班主任更应主动承担起保护学生的责任。
【关 键 词】 法制教育;小学;数学;教学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普遍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法制方面的引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法制资源。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机地渗透法制教育,使数学课堂渗透知法、懂法、依法的措施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应注重法制的渗透,把一些法制知识有机地深化到数学的知识点中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传授知识、增强学生法制意识的双重收获。
当然,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教好学生的前提,教师只有自己认真学习一些法律法规,才能在课堂上轻车熟路地运用。下面,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法制教育的点滴思考。
一、借助数据对比教学,使学生增强社会法制意识
要想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元素,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和渗透点,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数学教学之中。如在教进一法时,有一道这样的应用题,10个小朋友去郊游,只有一辆限乘6人的面包车,应该怎么办?在这里就可以对学生渗透有关车辆超载所造成的危害。数字是表达数学教学最基本的方式。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字和一些生活中的事实相结合,小到我们身边,大到整个国家,乃至世界。如教学“数的认识”时,可出示我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82万平方千米,对于我国13亿人口来说,人均面积为0.0014平方千米。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22%,耕地面积只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学生们通过阅读这组数据,清楚地了解到了中国的严峻国情。因此,以此为契机,适时对学生进行了《土地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的教育:珍惜土地,合理利用土地,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二、借助情境实践教学,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法制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她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法制教育的教学环境,引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走进法制教育的氛围中,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法制教育进入学生的头脑,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加深对法律的了解。如在进行口算抢答游戏时常常出现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故意答错等现象,使游戏无法继续。针对这些现象,我在讲清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我们国家的法律,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如在教学“统计图”时,我设计了“城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和烟尘监测结果统计情况”的题目,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让学生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这样既完成了数学教学目标,又把教学内容与法制教学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借助课外活动教学,使学生主动增强守法意识
法制渗透不应局限在课堂上,也应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利用课外学习、课外活动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和数学主题(下转65页)(上接63页)活动。如在学过简单的运算律之后,星期天,我带着我们班级六个组的学生到市儿童公园参加划船比赛,并出了一道运算题给学生:我们班所有同学参加划船比赛,每组平均有12人,每次比赛中每组只能有3人参加,那么,一共要举行多少次比赛呢?同时在学生划船比赛前,我首先对学生进行了水上安全和水上交通法规的教育。到达市公园后又对学生进行了溺水事件的反面教育,让学生明白在船上相互游戏时如果不遵守水上交通法规,将会出现哪些意外情况。学生通过深刻的思考后统一认识:参加划船比赛,首先要遵守水上交通法规,这是对家人、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因此学生在参加划船比赛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在实际活动中认识到了遵守水上交通法规,注意了水上安全的重要性。
四、借助游戏等方式渗透,使学生的学习中渗透法制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等。在“方向与位置”的教学中,通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大家在一起讨论、思考,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是利己利人的学习,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就会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当然,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还是应以数学知识的传授为主,法制教育为辅,使法制教育与数学教学自然融合,切不可喧宾夺主,把数学课上成了法制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正确把握法律教育的时机和方法,并在课堂上加以灵活运用,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法制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的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渗透方面探索一些可行的途径,把传授科学知识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力争培养出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学生,培养出懂法、知法、用法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 小学法制教育读本[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课程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多路径的,经济环境和教育体制越是发达,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方式、价值取向等元素也会越加多元化,原因很明确,那就是信息技术是培养人在信息社会中的适应与创造能力。这种适应与创造,涉及生活、生产、学习等各个方面,不仅仅是合格信息公民的信息技术基本需求,还有信息创造者对信息技术的创新需要。因此,我们探讨未来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价值观问题,要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那就是多元化。
过去的课程明显区分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虽然没有强调单独教授,但是仍然因为人为割裂而被曲解与诟病,支持者与反对者都是从各自角度看待,没有从全局考虑,因此我们此处仍然借用“价值观”这个词汇,去观察、设想未来信息技术课程中需要面对的法律、道德、态度以及技术情感等,以及它们对技术学习与运用的价值观影响。
法律教育能对技术价值观进行公共契约精神的培养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包括信息社会和虚拟世界,法律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尤其是在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信息技术领域,对于初学者和技术成熟者一样需要把法律观念和法律方法作为首要的学习内容。
以往的技术领域的法律教育局限性主要在三方面,一是在内容上一般局限于信息安全、软件版权等纯技术内容;二是在方式上采用法律条文罗列和反面案例分析等就事论事的说教;三是在评价上达到知道程度后无法提高。另外,随着新情况、新法律的出现,在教育上更是容易滞后或误导。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没有抓住法律教育的本质——“公共契约”,我们的教育缺乏的不是正面宣传、反面警示,缺乏的是公共契约精神的培养。
如何在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公共契约精神?试举一个假戏真做的“庭审辩护”项目学习案例。
第一环节,法律准备:首先安排一次小论文、小调查的写作,涉及科技、文化、生活各方面都可以,强调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表观点,比如,《我的校训观》、《电动车的安全改进》、《手机利弊调查》等;然后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分类,从原创度、真实性等挑选有争议或者抄袭的作品,由另外小组进行简要的法律针对性分析,对著作权、肖像权等进行分析,或对发明权、经销权、税法等进行论证,即无论是支持方或者反对方都要找到部分法律依据。
第二环节,模拟法庭:确定几个经典案例,组成法官与陪审团、原告律师团、被告律师团和大众听证团,进行一定约定后模拟法庭辩护,通过诉讼、辩论、合议及审判等相似流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在网上抄作文”、“发隐私图片”、“造假调查数据”等是有法律责任的,或者能够对“修改公共安全设施、工具(如电动车)”、“使用实名反面案例”等寻找法律依据,并且判断不同的行为可能或已经造成的利益损害程度。这样的过程,可能涉及的法律要素不一定全面,但是要有一定的依据。
第三环节,宣判与公约:因为是模拟法庭,宣判侧重在认识的正确与否,以及公共的意见共识达成,而非对个人的处罚。处罚的决定,可以作为对败诉方及所有人的一种意识校正。更进一步,通过公共讨论,形成班级一定的技术学习与运用的公约,如《上课合法应用手机的班级公约》、《作文网络抄袭公诉基本规定》等,达成公共契约之后大家执行,有公诉团体或者个人监督,定期通告或公诉。
组织这样一次或多次项目活动,用时较长,细节繁杂,并非一两节课可以完成,但是可以有一定的准备周期,学生经历后会对法律的核心精神有所领悟,不仅对遵守法律而且对用法律和制定法律都会有一定的感受,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会利用契约或法律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班级制度、学习环境等。
无论技术怎样发展,无论是应用“贴吧灌水”还是应用“作业神器”,大家不再以盗号、拷贝、匿名谩骂等违法行为作为骄傲,也不对法律过度敬畏,而是真切有法律的意识,运用法律去维护权益,制定法规去管理大众,认可、遵守和尊重公共契约精神是最基本的社会人属性。逐步达成法律教育目标,再有技术变化、技术法律变化都可以应对,因为不是被动学习的法律条文,而是主动去寻找法律依据、完善法律需求。
法律条文会变,公共契约精神不变。
道德养成能对技术价值观进行自律意识的促进
法律与道德不相同却有关联,这一点在以往的课程中往往表述不清,致使混为一谈或者前重后轻。于是,形成只要不违法就行,自我意识强的人并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比如,公共人物在隐私权和肖像权方面是存在薄弱的地方,但是从尊重社会道德的角度思考,一方面不宜过度放大问题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不能通过网络暴力对他人和自我心灵造成一种畸形认识观失去道德自律,在幸灾乐祸中忽视生命。因此,法律意识是一种遵守的公共契约,道德意识则是一种尊重社会规范的自律。法律教育不仅是从反例分析,还要寻求法律依据;道德培养更注重正面引导、养成教育,而非反面经验。
在技术价值教育中,道德教育涉及的内容更多,主要是指技术的合理利用(相反的如PS造假、恶搞、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网络虚假信息或谣言,包括不加论证的科普虚假信息等)。
自律的培养靠说教是事倍功半的,甚至起反作用,这一点在未来的教育中必须要克服。试想,我们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进行思想教育,为何效果不理想?原因很简单,就是空话太多,实践太少。道德意识是言传身教,是日常行为的是非判断,是具体的而非理论的。因此,我们要进行细致的渗透教育。例如,通过动漫、绘画、摄影等技术创作作品,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认识、描绘善良、美好和信心,通过技术在向别人表达美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审美,加强自我美育,自律养成就会水到渠成。再如,学习邮件不仅是简单的发邮件技术,而是向学校、市政等主体单位提出工作建议,在发挥民主的技术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和主人公责任感,养成关爱社会、有责任让社会变得更美好的意识,能够运用技术对社会做出有价值的贡献,而非是游离或凌驾社会,这是对自律意识的促进教育。
道德源于自律,自律促进来自主动的实现社会价值中的感受。
态度生成能对技术价值观进行科学认同感的校准态度不仅是学习、求知的态度,而且是对具体技术的态度,态度决定高度正说明态度是方向盘,必须时刻校准。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程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原因,已经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态度,在学生心理上缺乏科学认同感,在学校与社会眼中缺乏课程认同感,原因就是技术的价值显现中严重缺乏科学元素,于是缺乏科学方向,直至缺乏科学精神。
首先是内容要变革,信息技术也是一种科学技术,里面有科学的原理和技术的创造,不能再只局限于应用,要找回“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科学技术价值观。无论编程、动漫创作,还是实验软件、系统软件,都要面向科学。编程方面,从低年级起要在创作中体验、培养如何驱动机器解决问题,而非仅在主题上深化以致与应用软件使用不加区分;动漫创作方面,要在中年级提高交互与自动化技术价值体现,以提高技术对动漫的价值;在实验方面要在各年龄发现问题,系统软件要探索机器运行实质等,不能仅仅把系统软件作为用户界面。如,用系统检测软件可以更清楚地观察、研究、调整计算机内部的硬件、软件运行环境,这是超越使用手册式学习的信息技术科学角度的学习。
其次是教学方式要变革,态度来源于用事实说话,让学生认同课程、认同教师、认同科学技术的方式正是让他们自己去证明、去感受、去创造。认同感的基本需求是“真实”,这是最大的科学原则。我们教师也不要瞎吹,学了电脑多好,用了什么软件会成绩提高多快,这些非理性的商业夸张会在毁掉产品本身的同时毁坏学生的科学认同感。技术就是工具,科学就是规律,不能神化,而是要辩证应用与开发。例如,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络学习方式,而不是统一要求看微课、用在线课程。学生在非强制下有需求了,会主动认同微课、寻找在线课程。
良好的态度来自于民主式的科学认同感,因此形成最重要的科学精神。
技术与德育整合教育的线索与方法基准权衡以上从内容和方式的角度分类对国家的法律规章、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个人的认识态度进行了思考,当然涉及技术的德育内容还有很多,以上仅是举例。目前,国家课程越来越提倡学科的整合教育,那将有更多有关哲学教育、美学教育、劳动教育等元素与技术教育相结合。面对可能繁杂的德育任务,我们需要厘清属于技术教育领域的德育线索与方法,并且要有基本的准则权衡,在内容、方向和时间上有所权重。
技术中德育教育的核心问题,仍然是以“科学精神”的认同感培养为根本。不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我们是要运用科学技术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价值,而非反科学;科学技术一定会不断发展,不存在万能的科学技术。拥有科学的精神与意识,真正实践“实事求是”,一切“公共契约”、“自律”和“态度”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为我们需要科学地面对世界、创造未来。
技术中德育教育的核心方式仍然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脱离课本的束缚,破除网络的瓶颈,把技术运用到生活中去,不论是物联网、创客还是微课,都仅仅是知识的载体与技术运用的方式,需要借鉴这些载体与方式去实践。甚至是平凡技术的应用,比如利用信息采集技术,完整记录、拍摄一种植物或动物的生长,运用信息搜索、交流技术探索动植物生长中的问题与规律,形成很有成就感的认知收获,那么不用说教的一种德育的生成,就更自然、更有力量地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