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心血管病的防治

时间:2023-08-18 17:38:41

导语:在心血管病的防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心血管病的防治

第1篇

一、重视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记者: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它的发病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吴教授:随着现代生活水平升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吸烟、大量饮酒、高热量饮食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压抑、紧张、焦虑等社会心理因素均会引起体内代谢失衡和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从而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发生,而这些都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危因素。

高危因素人群血液内存在大量的“垃圾”,主要是增高的血脂,尤其是对血管破坏严重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这些增高会使血液变得黏稠,血流速度减慢,时间长了还会破坏血管内皮,使内皮变得不光滑,血液中的垃圾就会附着在血管壁上。

内皮受损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始动因素。人的血管内皮就像河堤护坡,护坡平滑坚固,河水就能顺畅地流淌,如果护坡不坚固,在河水的侵蚀下就会出现塌陷、管涌、河道堵塞,造成洪水泛滥。高危因素人群,往往血管内皮表面凹凸不平,血管内皮细胞的连接也由紧密变得疏松,就像护坡遭受腐蚀变得坑坑洼洼。血液中升高的脂质、凝集的血小板透过内皮细胞附着在不平的血管壁上,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影响血流供应心脏、大脑。血管内皮受损,血管的弹性也会变差,有时还会出现血管痉挛,进而可以影响心脏和大脑的血液供应,导致心脑血管病发生。降脂抗凝,保护好血管内皮是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二、保护心脑必须先保护血管内皮

记者:怎样保护血管内皮,修复损伤的血管内皮呢?

吴教授:首先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低脂饮食、戒烟限酒、坚持运动、心理健康、心态平和,对于高危人群,他的血管内皮已经受到了损伤,所以就需要用药物修复损伤了的血管内皮。中药通络药物尤其是通心络胶囊对各种高危因素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均有良好的保护及修复作用,它首先是通过降脂、抗凝、抗炎清除血液内的垃圾来保护血管内皮,第二是通过增加血管内皮的扩血管物质一氧化氮的含量、减少缩血管物质内皮素的含量来增加血管弹性,缓解血管痉挛,第三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平衡,加强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所以通心络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是多靶点的。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长期服用通心络胶囊或者通络中药,可保护并修复受损的血管内皮,截断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始动因素。

三、心脑血管病人血管中存在的粥样斑块是心梗、脑梗突发的“不定时炸弹”

记者:对于心脑血管已经出现问题的人群最担心的是心梗和脑梗的发生,那会危及生命,如何防止呢?

吴教授:其实,许多中老年人的血管内都会存在粥样斑块,尤其是心肌缺血、脑缺血患者。动脉血管内的粥样斑块就像存在于人体的一颗颗“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为什么呢?因为粥样斑块的表面有一层膜包裹,就像薄皮大馅的饺子,内有脂质、胆固醇、炎性物质及血小板等。其中包膜坚韧的斑块不易破裂,只会堵塞血管,造成血流不畅而引起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表现为心绞痛、头晕、肢体麻木等;而包膜不结实的斑块极易破裂,医学上称它为“易损斑块”,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酗酒、寒冷等刺激以及血压升高、血流冲击或血管痉挛时,这个炸弹就会“引爆”,包膜突然破裂,内容物涌出,形成的血栓碎块顷刻间就会随血流运行堵塞住心脑血管,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或脑梗塞。

所以,治疗心脑血管病就需要缩小斑块的体积,避免“炸弹”爆炸。国内许多科研单位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不仅能减少脂质沉积,防止斑块形成,缩小斑块;并且能增加易损斑块包膜厚度,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这样就能防止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发生。

四、急性心梗、脑梗放支架、

溶栓后仍要长期服药

记者:急性心梗、脑梗介入或溶栓治疗后为什么有些患者并没有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怎样进一步治疗呢?

吴教授:急性心梗、脑梗后患者的功能恢复不良主要是心脑微血管的损伤没能很好修复造成的。心脏和大脑的血管堵塞发生在相对较大的血管,大血管受阻,下游分支血管则血流不畅,相应灌溉的区域因缺血、缺氧造成微血管内皮损伤,继而微血管内血栓形成。放支架或溶栓治疗后虽然疏通了血管主干,而微血管损伤很难恢复,微血管阻塞,心脑组织仍无血液供应,医学上称为无复流现象。这种现象就造成了梗死的心肌不能恢复正常功能。脑局部微血管损伤,神经细胞就会坏死,就会遗留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目前尚没有有效的微血管保护剂,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跃进教授等通过对通心络胶囊的研究表明:通心络能保护心脏微血管内皮结构,明显缩小再灌注后心肌无复流面积,并促进微血管新生,这样冠脉大血管再通后,实现了真正的心肌再灌注,促进了心功能迅速恢复。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周东教授等联合11家医院研究证实,通心络可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复发率,缩短恢复期。因此,国内许多专家建议把通心络胶囊作为急性心梗、脑梗放支架或溶栓治疗后防治无复流、预防复发的长期用药。

五、“金三角”方案是心脑血管病防治方案

记者:心脑血管病的预防最重要,服用什么样的药物效果最好呢?

第2篇

[关键词] 贵阳市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及防治对策

1.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特点

1.1潜伏期长。高血压病在出现症状以前患者可能有几年至十几年血压升高的病史。在高血脂、吸烟等冠心病易患因素的作用下,往往要经过数年至数十年患者才出现明显的心肌缺血症状。在出现症状以前患者往往对易患因素并不重视。

1.2病程长,不易根治,需要长期的医疗及护理慢性心血管疾病不仅造成患者身体上的损伤,而且导致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慢性心血管疾病发展到后期,医疗费用急剧增加,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专人照顾,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1.3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 多数慢性心血管疾病由多种病因长期作用而致病。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慢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和护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1.4突然恶化危及生命的可能性大,当心血管疾患者出现心肌受损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机率大大增加,随时有猝死的可能。

2.社区护理的必要性及其对策

2.1开展社区护理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慢性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长期性必然对患者本身及家庭和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独生子女将面临着赡养两对老人的局面,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这个负担将由家庭转给社会。慢性心血管病人处在反复“住院一出院”循环往复的过程中。社区护理是将临床、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生活护理等融于护理学之中,把保健送到千家万户,因此社区护理对于促进慢性心血管病人康的复,为患者提供方便、有效和连续性的服务十分重要。

2.2开展社区护理有利于慢性心血管病人的康复慢性心血管疾病一经诊断均可在社区进行治疗护理和康复。病人住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里会感到安心舒适,可以与家人在一起,得到家属、朋友的关照,同时病人不改变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各种权益不受限制,对慢性病人的康复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而且,社区护士通过进入家庭,缩短了与病人的距离,加深了感情的沟通,有利于护士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更详细的了解,便于心理护理的开展。

3.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内容。

慢性心血管病患者的社区护理除了执行医嘱等常规护理外,更重要的是开展下列工作。

3.1发掘和评估健康问题。每一个慢性心血管病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不尽相同,社区护士必须先行判断,确立其问题,然后再研究解决其问题。如高血压病或慢性心衰患者喜吃咸食,冠心病患者好吃高脂饮食,必须尽快让其改变饮食习惯。

3.2进行健康教育在询问和评估的基础上,让患者和家庭了解他们的病情,对医疗保健作出决定,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如吸烟、饮酒是心血管病的易患因素,要让患者了解其危害性,从而自觉地改变这些不良行为。在健康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仔细听取患者的诉说,找出其最关注的问题和想法;(2)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清楚准确的信息;(3)教育是个连续的逐渐的过程,指导行为改变从小量开始;(4)患者是参与者,共同承担责任完成预定目标。

3.4药物管理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赖于病人对药物的依从性。有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住院期间的药物依从率为63.4%,出院后对出院带药依从率为77.3%,门诊随访期间的药物依从率为43.7%。心衰患者也有20%~58%不遵医嘱服药。病人往往因自觉症状消失而中止服药或因外出和旅行等不服药,也有的病人认为与感冒药并用效果不好,而暂时不服心脏病药。医护人员应调查病人不遵守医嘱服药的原因,反复说明遵医嘱的重要性,还应进行服药指导,说明药品名、用量、目的、功效、主要副作用,提高患者的医嘱依从性。

4.结论

由于贵州地形地势的限制,导致了交通上的不便利,所以社区的护理工作只有在较大的城市有所开展,还有很多的小城镇几乎没有社区卫生室。所以开展全面的社区护理工作还得靠国家的惠民政策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努力。所以全省还有很大部分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没有得到护理。而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决定了其医疗护理的长期性,医院的护理远远不能满足其健康需要。只有开展方便、有效和连续的社区护理,才能向患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护理服务,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使慢性心血管病人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立红,许萍.对冠心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的研究[J].齐齐晗医学院学报,2001,21(7):165-167.

[2]姚崇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1,17(7):410―415.

[3]李良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及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8):354―355.

第3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防治;综合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30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18-02

最近几年,老年患者中心血管疾病属于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心血管疾病有着较高复发率、致残率、死亡率以及发病率等基本特征,不但对老年患者的健康存在危害,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1]。由于心血管疾病有着较为复杂的病因、较多的种类,例如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冠心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这种类型的疾病与营养方面的因素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并且通过综合护理对患者进行干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我院2010――2012年收治10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1――2012年收治10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55例;最小年龄59岁,最大年龄90岁,平均年龄70.3岁。本组患者中35例高血压患者,52例脑血栓患者,40例冠心病患者,10例双侧中枢性瘫痪,5例蛛网膜下隙出血,3例脑出血患者。本组100例患者通过相关检查进行诊断,均符合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别,具有比较性(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临床上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本上通过综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宣传健康教育知识首先向观察组患者宣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积极宣传相关健康教育的知识,同时将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症状告知患者。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全方位展示疾病的相关知识,重视对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性、危险因素的强调工作,对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对老年患者宣传健康教育知识应该要有合适的时机,并且有着多样化或者个体化的方式,医护人员还应该将心血管疾病相关预警因素向患者与家属全面讲解,让患者对自救方式、保健知识以及自我观察等全面了解,将生活上不良的习惯全面改变。

1.2.2心理护理措施由于老年患者因为年纪问题有着行动不便等状况,常常会出现自卑、悲观等心理[2]。医护人员应该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全面了解,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心理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以轻松愉快的语气与患者交流,对患者的心理起到疏导的作用,确保能够将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负面情绪全面消除。

1.2.3家庭舒适护理措施由于老年心血管患者因为血压波动、生物钟紊乱、睡眠颠倒、治疗时间长、有着较长卧床时间以及年纪较大等因素,较为容易出现复发性脑卒中疾病,所以,医护人员布置相对舒适、安静以及温馨的环境给患者接受治疗,使患者有着相对放松的状态,同时还应该制定合理的作息表,让患者生活周期处于正常的状态。另外,重视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药物治疗效果,对患者血压变化严密监测,患者在治疗时应该对患者的意识、判断力等方面进行观察,避免患者出现跌倒的情况。倘若患者有着较为严重的病情,那么则应该每隔一段时间给患者叩背、翻身处理,避免出现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如患者无法正常服用食物,那么则应该通过鼻饲给予合适的营养。

1.2.4预警护理干预由于老年患者有着较为迟钝的反应,发病时出现的疼痛情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症状的掩盖,导致无法及时发现疾病。因此,医护人员应该重视采用早期预警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患者一旦出现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则应该在最快的时间内将救治方案全面启动,在防治疾病上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另外,老年患者在早上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意外发病的主要原因,心肌梗死、心绞痛以及血压高峰等有着一致的节律。患者长时间使用钙离子拮抗剂进行控制,能够有效降低血压,对血压升高的情况起到控制的作用。医护人员应该合理地指导患者将生活上不良的习惯改变,并且通过相应措施对代谢综合征与高血糖等疾病进行预防,确保能够通过护理措施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干预[3]。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出院时间、发生危险因素的概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康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数据比较有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3防治措施

3.1高血压的防治措施现今,我国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医学上对高血压疾病进行防治是以不饮酒或者少饮酒、食盐量限制、肥胖控制为主。主要是通过充足体力活动、饮食节制等方面控制体重。同时还能够通过相应的预防手段对高血压疾病进行治疗,通过免除用药等方式应用在病情较轻的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上进行干预,通过辅助疗法应用在病情中度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上,采取相对措施对降压药的副作用、用量起到降低作用。

3.2制定饮食计划良好的饮食计划对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启到良好的防治作用,给予患者摄入低胆固醇、低饱和脂肪酸、低脂肪等食物能够有效控制脂蛋白胆固醇、血清总胆固醇等指标[4]。因此,医护人员应该给予患者制定良好的饮食计划,确保患者的临床指标能够控制在良好的范围内。

3.3通过药物治疗与预防首先,医护人员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时应该将用药的副作用、正确方式详细地向患者介绍,心血管疾病患者通过抗血小板药物进行临床治疗,对血栓形成起到预防的作用。其次,对于患者的药物应用与危险因素应该给予纠正处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该长时间使用抗血小板、阿司匹林药物进行治疗。最后,让患者根据医生的嘱咐服用药物,让患者随身携带缓解心绞痛的药物,确保患者在出现心绞痛的情况时给予服用。

3.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3.4.1重视温度改变、身体保暖等,一旦温度出现下降的情况时,患者的血管则会出现收缩的情况,特别是在冬季有着较大气温改变的情况下,血管收缩会导致血栓堵塞,出现危险的情况。

3.4.2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合理的运动能够使血液得到有效循环,对血压启到降低的作用。

3.4.3控制患者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由于患者饮酒、吸烟等均会对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损害,会引起慢性病、心血管病的病发,所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有着较大的威胁,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并采取综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防治工作、综合护理措施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尤其体现在无法将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合理的改善。所以,根据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将防治措施合理的改变,并采取综合护理完善的措施进行干预,能够获得较为明显的效果,从根本上加快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速度,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艳玲.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12(08:638-639.

[2]吴瑕.老年心脑血管病预防及护理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2010,7(04:645-646.

第4篇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脂;临床实验

目前,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在不断的上升,已居我国人口病死率的首位,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危害健康最严重的心血管病之一。大量的流行病学、基础及临床研究已经公认,血脂异常是CHD发病与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对血脂异常与冠心病关系方面认识的提高,调脂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

1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CHD的关系

研究表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CHD危险存在密切关系,并且是对数线性关系[1]。基础研究发现: LDL-C颗粒小,可透过内膜,进入动脉内皮下层。潴留在此的LDL-C被氧化修饰后可被巨噬细胞摄入,继而变成泡沫细胞。后者融合并破裂,释放出大量胆固醇,构成粥样斑块核心(脂质池)的主要成分。由此可见, 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的必备条件。我们既往"降脂达标"治疗模式已沿用了15年,放弃以LDL-C目标值达标的模式会有一定的困难。但众多的高质量研究证据明确证明ASCVD事件的降低是通过最大可耐受的他汀治疗强度实现的[2]。

2他汀类药物

2.1药理作用

2.1.1降脂作用 他汀类药物是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由Endo[3]等人首先发现。它们来源于桔青霉素的培养液中,分离出可抑制HMG-CoA还原酶的菌株。他汀类不仅具有最强效降低血浆胆固醇的作用,而且也能发挥全面调节血脂的疗效。这类药物不仅能大幅度地降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而且能有效地降低轻至中度的高甘油三酯血症,而且还能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总而言之,他汀类是一类较全面的调脂药物。

人体的胆固醇来源有两条途径:①由食物中摄取;②体内合成。机体内胆固醇的合成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因素有饮食成分、消化道吸收情况、胆汁酸中胆固醇的排泄、体内胆固醇的转化及各种胆固醇合成相关酶的活性等。影响细胞内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

他汀类的化学基团与 HMG-CoA极为相似,对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早期限速酶即HMG-CoA还原酶有特异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因此可以抑制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而胆固醇在肝脏中的合成一旦受到抑制,就会造成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含量减少,通过细胞内胆固醇调节元件的作用,刺激肝细胞表面 LDL受体的数目增加。细胞(主要是肝细胞)表面 LDL受体代偿性上调,会加速摄取血浆中的 LDL,最终导致 LDL和其他富含载脂蛋白(apo)B的脂蛋白颗粒包括中间密度脂蛋白和较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摄入和分解加速。同时,有研究观察到他汀类还抑制肝脏内富含 apoB脂蛋白的合成。

2.1.2降脂外作用(非调脂作用)[4-10]

2.1.2.1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有报道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长期辛伐他汀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内皮功能。Tsunekawa[11]等给老年糖尿病患者短时间内服用西立伐他汀,在血脂水平未改变的情况下,已有改善损害的内皮细胞功能作用。Vasa[12]等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以增加循环血中的内皮前体细胞的数量并增加其功能,并认为内皮前体细胞参与缺血损伤后的再修复作用是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之一。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不同作用机制而直接影响内皮细胞的合成与分泌,从而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2.1.2.2抑制炎症反应 他汀类药物抑制巨噬细胞趋化因子(MCP-1)表达和分泌,阻止单核细胞及其它炎性细胞浸润,显著减少动脉硬化内膜、中层的巨噬细胞和新生血管数量。

2.1.2.3对血管平滑肌的作用 他汀类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可从细胞及分子水平上加以阐明。由于在抑制胆固醇合成的同时,也使甲羟戊酸途径的其他产物如非甾醇的异戊二烯类(长萜醇、辅酶Q、异戊烯基tRNA)等生成受阻。这些异戊二烯类物质,可使细胞内的某些蛋白质异戊二烯化而活化其功能,致使细胞增殖信号表达增加。他汀类通过减少某些蛋白质的异戊二烯化而抑制细胞的增殖。

2.1.2.4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他汀类药物抑制巨噬细胞表达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栓烷A和血栓烷B,抑制血小板聚集。此外,它还可直接抑制血栓形成。

2.1.2.5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可增加粥样斑块的稳定性。粥样斑块是由增生的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纤维组织和脂类等组成,其核心是一些坏死物质和沉积的胆固醇及胆固醇酯,外周包绕着纤维组织帽。许多研究表明,他汀类可降低斑块中脂质含量,减弱纤维组织帽所受到的血流剪切力,减少泡沫细胞释放蛋白水解酶而分解细胞外基质,从而稳定斑块,甚至可以使斑块回缩变小。

2.1.2.6其他 改善血液流变性、预防骨折、抗肿瘤作用和预防痴呆等。

2.2他汀类药物的种类 迄今为止,我国已广泛应用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主要包括:洛伐他汀(Lovastatin)、辛伐他汀(Simvastatin)、普伐他汀(Pro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阿托伐他汀(Atrovastatin)和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匹妥伐他汀(pitavastatin)是我国并不常用的品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国产的他汀类药物"血脂康",它是以特种大米、特制红曲霉菌种为原料,运用现代生物科技发酵而成,不添加任何人工合成的成分。血脂康富含洛伐他汀等多种 HMG-CoA抑制剂、多种不饱和脂肪酸、麦角甾醇、1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锌、锰等多种微量元素。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2.3不良反应

2.3.1一般不良反应 他汀类药物耐受性好,一般不良反应有口干、腹痛、便秘、流感症状、消化不良、转氨酶升高等,发生率≥1%。偶见过敏反应、视力模糊,停药后均可消失。

2.3.2肌肉毒性 一般来说,肌病的发生率约为0.1%~0.2%,且与剂量相关。若出现肌病后继续用药,则可进展为急性肾衰和横纹肌溶解。临床表现为:肌痛、肌触痛、肌无力、肌病、跛行,严重者引起横纹肌溶解症。除肌肉症状外,还表现为:血清肌磷酸激酶(CK)升高达正常高限10倍以上;血清 ALT升高到正常高限3倍以上;肌肉活检为非特异性炎症改变;肌电图显示肌病表现等。肌肉毒性是他汀类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

2.3.3肝毒性 所有他汀类药物都可产生肝毒性,其发生率为1%,且呈现剂量依赖性。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洛伐他汀都有引起ALT升高的报道。

2.3.4其他不良反应 有报道他汀类药物可引起阳痿。

3近期5项关于他汀的大规模的、随机化、设对照的临床试验(RCTS)[13-16]

《美国胆固醇宣教规划 (NCEP)》的"成人高胆固醇血症查出、评估和治疗专家委员会"的第三个报告 (Adult Treatment Panel Ⅲ 简称 ATP Ⅲ)的执行总结发表于2001年 5月,报告全文发表于2002年12月。ATP Ⅲ根据科学证据,提出了高胆固醇血症及有关诸种异常的处理建议。建议的提出,主要根据是大规模的、随机化、设对照的临床试验 (RCTS)的结果。近10年来,一项接一项大型的 RCTS 的结果,为这些建议提供了大量资料;其它的论据,如多项前瞻性流行病研究以及规模较小的一些临床试验亦为这些建议的精心拟制提供了依据。历次的 ATP报告均确认降胆固醇治疗的主要箭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许多前瞻性研究均已表明,高 LDL-C血浆浓度是冠心病(CHD)的一个主要危险因子。还有大量的 RCTS证明,降低了 LDL-C水平,主要冠脉事件的危险性就降低。ATPⅡ中,降 LDL-C裨益的证据主要是一些 RCTS的荟萃分析,而这些 RCTS观察的是他汀以外药物的降脂治疗的效果。ATP Ⅲ温习了5项大规模他汀的 RCTS 的新资料,还分析了几项规模较小的他汀和其它药物的 RCTS。ATP Ⅲ根据日益增多的流行病学研究和 RCTS科学证据,提出了一个降 LDL-C治疗的规则系统。5项大规模他汀的 RCTS如下:

3.1心脏保护研究 (Heart Protection Study) 这项临床试验共观察英国(年龄40~80岁)的 20536名发生 CHD事件的高危成人。选入标准为冠心病、其他闭塞性动脉病或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40mg/d 舒降之组和安慰剂组。第一终点为总死亡率(总分析)和致使及不致使的血管事件 (亚组分析),同时探明癌和其他主要病发生率。结果表明:随机分入舒降之组的患者,各种原因的死亡率显著降低13%(P0.01),重大血管事件减少 24%,冠心病死亡率降低 18%,非致使性心肌梗死加冠心病死亡减少 27%,非致使性或致使性脑卒中减少25% ,心血管血运重建减少21% 。各亚组事件率降低相近似,包括无冠心病诊断而患及血管病或外周动脉病、糖尿病者。患者无论男、女,无论选入时年龄是否超过70岁,服舒降之事件率的降低均相近似。并且未见报告舒降之治疗有明显不良副作用。肌病、癌发病率或因其他非血管病住院均无明显增多。HPS的研究者们对糖尿患者的结果进行了更细致的检查。HPS研究者的结论为:总的看,糖尿患者用他汀类降胆固醇有效,包括无 CHD表现及LDL-C水平相对地低的患者。

3.2老人服普伐他汀的前瞻研究(Prospective Study of Pravastatin in the elderly at risk, PROSPER) 这项研究观察普拉固治疗对患 CVD和脑卒中或发生两者高危的较老年男、女的效果。观察对象(5804例,男性2804例,女性3000例),年龄70~82岁,有血管病史或 CVD危险因子。随机分入普拉固 40mg/d或安慰剂组。第一终点为冠心病死亡、非致使性心肌梗死、致使或不致使性脑子卒中的复合终点。作者们称,PROSPER的结果说明他汀治疗可以应用于年龄较老者。

3.3抗高血压及降脂治疗预防防心肌梗死试验--- 降脂部分(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Lowering Treatment to Prevent Heart Attack Trial-Lipid Lowering Trial,ALLHAT-LLT) ALLHAT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现有的高血压治疗。其中的降脂部分,是该项临床试验的一个分题,目的在评估普拉固(与通常的治疗比较),能否降低中低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还另有至少一种心血管危险因子、年龄较老患者的总死亡率。ALLHAT-LLT的这两组的总死亡率相近似,6年死亡率普拉固组 14.9%,通常治疗组 15.3% ,两组CHD事件无大差异。

3.4心脏预后试验--- 降脂组(Anglo-Scandinavain Cardiac Outcomes Trial-L-ipid Lowering Arm,ASCOT-LLA) ASCOT-LLA试 验 与 上 述 ALLHAT-LLT降脂部分的结果不同,它的高血压患者的结果明显不同。它选入19342例高血压患者,年龄 40~79岁,至少还有 3种其他的危险因子。患者随机分入2种抗高血压方案中之一。其中10305人又随机分入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10mg或安慰剂组。实验提示,有多种危险因子的患者,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降LDL,进行一级预防,降低CVD危险具有相当潜力。

3.5普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评估和心肌梗死 的 感 染 一 溶 栓 22(Pravastatin or Atorvastatin Evaluation and Infection-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22,PROVE-IT) 此研究旨在探明高危患者用他汀积极降 LDL-C能否减少重大冠心事件,包括死亡率,优于"标准"的他汀降 LDL-C治疗。比较不同剂量的二种他汀:80 mg 阿托伐他汀和 40mg普拉固。结论:在此实验中,阿托伐他汀仅有优于普拉固的中等趋势,未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性。

4项新临床试验表明,有效地降低 LDL-C,在相当程度上降低 CHD 危险,一项则反映治疗组和对照纽之间的 LDL-C水平差别不够大,危险的降低不明显。

详细分析五项大的临床研究和其它资料,得到的启示是:治疗高脂血症靶目标 ①明确降脂治疗主要靶目标是降低 LDL-C。这是基于大量的基础研究、动物实验、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试验资料基础上的,无论高危患者 LDL-C水平如何,只要有效降低 LDL-C,就可以进一步降低心血管病危险性。②第二个(次要)治疗靶目标是非 HDL-C。对于甘油三酯高, HDL-C低患者,可用贝特类、烟酸治疗,或与他汀类联合用,可降低 TG、升高 HDL-C、降低 CHD危险性。

4 AHA/ACC中关于降血脂的标准

2013年11月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科学年会上颁布的2013版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ACC降低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ASCVD)风险胆固醇治疗指南颁布。

该指南不再推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治疗目标,而是由临床医生确定患者属于四种相互排斥的高危人群的哪一种,并按照以下方案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见表1。①具有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患者应该接受高强度的(年龄< 75岁)或中等强度(年龄≥75岁)的他汀类药物治疗。②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190 mg/dL的患者应接受高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治疗。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70~189 mg/dL、没有临床ASCVD的40~75岁糖尿病患者应至少接受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④没有临床ASCVD或糖尿病,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70-189mg/dL,估计10年ASCVD的风险≥ 7.5%的患者应接受中等或高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治疗。

该指南有3个显著的变化:①在ASCVD二级预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与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目标值的证据;②在ASCV D一级预防中LDL-C与非HDL-C目标值的证据;③在ASCVD一级/二级预防的血脂管理中,哪些因素影响调脂药物的降脂水平、有效性及安全性。该指南"颠覆"了以往的治疗观点,对以上问题的诠释令人耳目一新,但又引人深思[17]。

另外,我国生产的他汀类药物"血脂康"常用剂量是600 mg/次,2次/d。有研究提示每晚服900 mg血脂康可获得较好的疗效;还有研究比较了血脂康1200 mg/d与1800 mg/d的调脂疗效,结果显示血脂康1800 mg/d可进一步提高调脂的总有效率。

5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的一些研究肯定了他汀类药物的降脂及降脂外作用,日本学者Takahide Kohro[18]关于冠心病的研究表明:他汀类和纤维酸类被认为具有最有效的治疗效果,而钙通道阻滞剂被认为有副作用; Hiroaki Takashima[19]等通过3-D血管超声技术试验来评价普伐他汀通过降脂来缩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发现普伐他汀通过降脂可以显著缩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降低 LDL-C水平。

但是在治疗合理用药方面却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例如学者 Yi-Heng LI[20]等人的研究认为: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入院后48h内给予他汀类药物干预和入院后48h后(出院前)给予干预,在4个月以及1年后的作用无显著差别。应用他汀类药物干预的重点应在于力争这类患者在住院期间就能应用他汀类药物将其血脂控制到目标水平,而不在于入院后开始使用他汀类时间的早晚。

K.M.Fox,S.K.Gandhi[21]等学者关于年龄大于65岁和小于65岁患者应用不同种类他汀类药物的疗效调查提出:瑞舒伐他汀对极高危及高危患者的疗效优于其他他汀类药物,且临床需根据患者的具体化情况选择用药。还有很多相关性的研究不能尽述。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在降血脂的同时能有效地降低冠脉事件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临床上应根据AHA/ACC中提出的标准给予患者规范、合理的药物干预,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该指南推荐适用于评估LDL-C水平为70~189 mg/dl患者的ASCVD风险,用于指导是否启动他汀治疗;以及评估糖尿病患者的风险,用于指导他汀治疗强度。对于我国患者,这一模型是否能够应用于临床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觉,布艾加尔・哈斯木,胡大一,等.心脑血管疾病和高危住院患者血脂异常及他汀类药物干预状况的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3):2358-2360.

[2]Cholesterol Treatment Trialists' (CTT) Collaboration.Efficacy and safety of more intensive lowering of LDL cholesterol :a meta-analysis of data from 170,000participants in 26 randomised trials[J]. Lancet, 2010,376:1670-1681.

[3]朱丹萌,翟所迪.他汀类的非降脂作用及其不良反应[J].中国药学杂志,2008,38(12):969-972.

[4]张旭东,李景龙,王振香.几种新型调脂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2(2):100-101.

[5]何菊英,唐敏,藏雷,等.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8,7(30):4130-4131.

[6]倪春峰,李志欲.HMG-GoA还原酶抑制剂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7,19(8):12.

[7]王松男,张玉东.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强化降脂的研究进展[J].心脏杂志,2007,19(4):488-490.

[8]陈少萍,秦永文,郑兴.他汀类药物多效性的研究进展[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7,7(5):325-327.

[9]李勇.他汀类药物临床治疗:强化降脂与安全性[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5,14(5):268-271.

[10]赵清珍,刘坤申.他汀类药物强化降脂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防治中的作用[J].新医学,2007,38(11):758-760.

[11]Tsunekawa T,Hayashi T.Cerivastatin,a hydroxymethylglutaryl coenzyme reductase inhibitor,improves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elderly diabetic patients within 3 days[J].Circulation,2001,104:376-379.

[12]Vasa M,Fichtlscherer S.Increase in circulating endotheliap progenitor cells by stati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irculation,2001,103:2885-2890.

[13]Grundy SM,Cleemar JI,Merz NB,etal.最近几项临床实验对NCEP-ATPⅢ指南的启示[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5,11(1):64-71.

[14]胡大一.新证据 新认识 新进展--解读NCEP-ATPⅢ指南2004年修订报告[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5,4(2):87-90.

[15]Neil J.Stone.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指南:更新及在实际中的应用[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 心脏病学,2005,1(4):13-14.

[16]赵水平.血脂异常防治指南NCEP-ATPⅢ介绍.中国社区医师,2006,22(297):16-17.

[17]Stone NJ, Robinson J, Lichtenstein AH, et al. 2013ACC/AHA Guideline on the Treatment of Blood Cholesterol to Reduce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Risk in Adults: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J]. J Am Coll Cardiol, 2013,7.

[18]Takahide Kohro, MD; Dobun Hayashi, MD; Yoshihiro Okada, MD;et al. Effects of medication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the Japane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CAD) Study[J].Circ J 2007,71: 1835- 1840.

[19]HiroakiTakashima,MD;Yukio Ozaki,MD;Tatsuya Yasukawa MD;etal.Impact of Lipid-Lowering Therapy With Pitavastatin,a New 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on Regression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A 3-Dimensional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Study[J].Circulation Journal,2007,71,1678-1684.

第5篇

关键词血管内皮;心血管疾病;防治

1血管内皮细胞的一般生物学特征

多年以来一直认为血管内皮只是衬托在心脏和血管内面的一层单成细胞组织,在毛细血管处的物质通过内皮进行交换,现在认为内皮层不仅是血液和组织的屏障,还具有其他的多种功能[1]。

1.1屏障功能

血管内皮是由不同类型的黏附结构或细胞细胞连接形成的连续的细胞单层,可维持血管内膜光滑,防止血小板和白细胞等黏附及有害物质侵入血管壁,完整的内皮结构还有抗脂质沉积作用。内皮内表面为血液和组织间物质交换提供了很大的表面积,黏附连接则参与循环细胞血管壁通透性的调节。

1.2调节血管张力

内皮细胞通过释放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PG)等舒血管物质以及血栓素A2、内皮素(ET)等缩血管物质来调节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其中,NO和ET为内皮细胞分泌的两种重要的活性物质,在生理状态下二者之间保持着相对动态平衡,一旦内皮细胞受到损伤或内皮功能障碍使之失衡,则会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

1.3抗凝促纤溶作用

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NO和PGI2,具有舒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此外内皮细胞还可摄取与破坏促血小板聚集的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等,因而有较强的抗血栓作用。

1.4参与炎症反应

内皮细胞主导炎症细胞向组织损伤和感染部位聚集,并释放借以于与白细胞交流信号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在内皮细胞表达的多种粘附分子介导下,白细胞从血管内迁移至炎症损伤部位,经过一系列胞浆蛋白酪氨酸磷酸化过程而导致活化,发挥致炎效应。

2血管内皮细胞与心血管疾病

2.1血管内皮细胞与高血压

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实验性高血压动物,均发现血浆ET水平较正常人及动物高,其升高水平与高血压程度相关。高血压时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明显改变,阻力血管的基础的和Ach诱发的EDRF合成与释放均显著降低[2]。

2.2血管内皮细胞与冠心病

Lefer等(1991)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心肌缺血再灌注后VEC的功能可发生紊乱,特征是舒血管物质释放减少,缩血管物质作用增强。在缺血造成的VEC损伤中,白细胞参与并释放损害VEC的物质,这在冠状循环中尤其明显。国内外已有大量的临床及实验资料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浆中内皮素水平明显升高,可升至原来的3倍~5倍,梗死面积越大,内皮素水平越高,而且,这种变化在心肌梗死的早期就已发生。

2.3血管内皮细胞与心力衰竭

Katz等研究了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及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冠状循环中内皮舒张功能的变化,发现心力衰竭时患者血管内皮结构及功能均受到损害,自分泌舒血管物质能力下降,相反,缩血管物质的释放增多[3]。心力衰竭时内皮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包括:①肿瘤坏死因子(TNF)增多减少内皮NOS的合成;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增高加快缓激肽降解;③氧自由基增多减弱EDRF/NO的活性;④血流量的减少使内皮NOS的表达减弱;⑤内皮受体信号传导途径受损[4]。长期的ACE抑制剂治疗可以改善心力衰竭已得到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实。在心力衰竭实验中,ACE抑制剂可以改善内皮功能,VEC功能的改善可能与ACE抑制缓激肽的降解有关[5]。

2.4血管内皮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由于众多危险因子损伤内皮而发生的一系列炎性反应,其中内皮功能障碍即VEC产生和释放的NO,ET,PGI2,TXA2平衡失调被认为是这一过程的始动因素和中心环节[6]。内皮功能障碍使NO,PGI2的产生明显减少,ET-1,TXA2的产生显著增多,而NO有抑制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作用,NO的减少增加了两者的粘附性;内皮功能障碍时还引起合成促凝和抗凝物质的平衡失调,如内皮表面的蛋白聚糖丢失,使内皮的抗凝作用减弱,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合成不足,使内膜表面形成的微血栓不易溶解,有利于斑块的形成和发展,以上多种作用机制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3内皮损伤的防治

3.1一般治疗

戒烟和加强运动锻炼。研究表明,增加运动能显著改善内皮功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规律运动4 w后前臂血流量增加,内皮细胞功能得到改善。运动可促进血流动力学调节机制,促进NO释放及增加其生物利用度。

3.2应用抗氧化药物

由于氧化应激参与了内皮功能损伤的多个环节,所以抗氧化药物一直备受重视。实验证明,血管紧张素抑制剂、沙坦类药物、胰岛素增敏剂以及雌激素均可减轻因氧化应激引起的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叶酸具有直接的抗氧化作用,在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方面发挥一定作用。冠心病伴高半胱胺酸血症的患者,补充叶酸可降低血高半胱氨酸浓度,改善内皮功能。

3.3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动物研究显示,ACEI对内皮功能的改善可能与其减少了内皮细胞合成血管紧张素及内皮素1,并恢复及增强了NO的生物利用度有关。ACEI内皮功能研究证明[7],喹那普利40 mg・d-1 ,6 mo后冠脉内皮功能紊乱得到恢复,从而减少了心血管事件。在老年肾模型中发现,ACEI可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阻止毛细血管减少,以延缓肾间质纤维化。

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整个血管系统的内皮细胞均有促进有丝分裂的作用,是已知最有选择性的血管内皮细胞促有丝分裂剂,可通过诱导Bcl2等抗凋亡分子的表达,抑制内皮细胞凋亡。VEGF尚可刺激内皮细胞产生NO,并使其浓度呈剂量依赖性增加,起到血管维持作用。多项研究证实,VEGF参与了肾微血管的调节及肾血管的重塑。Kang等[8]在肾切除模型中用VEGF干预,发现VEGF可以延缓肾间质纤维化,认为可能与其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延缓肾间质微血管减少有关。但过量的VEGF可以影响血管及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而增加尿蛋白的排泄,亦可使血清蛋白(含纤维蛋白原)渗出血管外,造成纤维蛋白原聚集于血管外基质,形成纤维蛋白,加重肾间质纤维化,显示出VEGF作用的两重性。因此,VEGF真正应用于临床以保持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其剂量大小、疗程长短等尚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姚泰、循环.见人体生理学.第三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 Wu Z,Qian X,Cai D,et al. Long-term oral administration of L-arginine enhances endothelium-dependent vasorelaxation and inhibits neointimal thickening after endothelial denudation in rats[J]. Clin Med J,1996,109(8):592.

[3] Reinhart K,Bayer O,Brunkhorst F,et al. Markers of endothelial damage in organ dysfunction and sepsis[J].Crit Care Med,2002,30(5):302

[4] Stehouwer CDA, Nauta JJP, Zeldenrust GC, et la. 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Lancet, 1992,340:319-323.

[5]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与糖尿病肾病关系的探讨.2000年第4期第16卷.论著摘要.

[6] 康文英、沃兴德.巨噬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997(4):354~356.

[7] Kang DH,Hughes J, Mazzali M.Impaired angiogenesis in the remnant kidney model(Ⅱ):VEGF administration reduces renalfibrosis and stabilizes renalfunction[J].J Am Soc Neprol,2001,12(7):1448.

[8] Kong D, Melo LG,Gnecchi M,et al. Cytokineinduced mobilization of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nhances repair of injured.

第6篇

【摘要】:茶多酚是茶叶中含有的多酚类化合物,茶多酚能增强心脏收缩力、减轻心肌重构和减轻炎症反应等,本文将对近年来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茶多酚 心血管疾病 抗氧化

茶是世界上最广泛的饮品之一,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出来的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成分,主要是由花黄素类、花色素类、黄烷醇类、缩酸及缩酚酸类组成的混合物。目前茶多酚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将对近年来茶多酚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1. 对心脏的作用

小剂量茶多酚静脉给药对麻醉大鼠的心脏产生正性肌力作用,但随着剂量的增大,这种强心作用逐渐转为抑制作用[1]。研究还表明给心肌梗塞的大鼠每天补充400 mg/kg的茶多酚后,与对照组相比,茶多酚组的心肌重构和左心室扩大的程度均减轻,肌原纤维中Ca2 +的敏感性也有所增强 [2]。

2. 抗氧化作用

茶多酚分子中带有多个活性羟基,可以与有毒自由基结合,终止人体中的自由基链式反应。茶多酚灌胃90天后,小鼠血清中 SOD 活性显著增加、MDA 含量明显减少[3]。作为茶多酚中含量最高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可以通过抗氧化作用抑制依赖端粒的凋亡通路来抑制心肌细胞凋亡[4]。

3. 抗炎作用

炎症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最重要的发病原因之一,末梢血管障碍和心脏重塑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改变,炎症因子如TNF-α、IL-1β和IL-6等均能导致心肌肥大、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凋亡。近年的研究表明茶多酚能减少心肌炎小鼠动脉内皮细胞中CD4、CD8、CD11b、ICAM-1和NF-κB 的表达,进而减轻心肌重构导致的炎症反应[5]。茶多酚能减少NF-κB的表达。阻断NF-κB的表达就抑制细胞粘附因子的表达,减少白细胞粘附及迁移到血管内皮 [6],从而减轻了心脏移植的排斥反应。茶多酚还能抑制MMPS的表达,可以预防缺血损伤导致的心脏重塑。茶多酚还能增加Akt、eNOS的磷酸化和NO的产生来抑制内皮细胞的胞外分泌,从而减少白细胞的聚集和血管炎症[7]。

4. 其他作用

AngⅡ是机体中强烈的缩血管物质,对心肌细胞和心肌成纤维细胞具有多种调节作用,可引起心肌细胞肥大、 心脏间质纤维化和心脏成纤维细胞的增殖。AngⅡ可使血管内皮细胞的内皮素-1表达水平显著增高,线粒体膜电位的显著降低。茶多酚可呈剂量依赖性的逆转Ang2Ⅱ这一作用 [8]。茶多酚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能有效地抑制由AngⅡ诱导的心肌肥大。花黄素能保护缺血-再灌注的心肌损伤,其机制主要是开放K-ATP离子通道 [9]。

综上所述,尽管茶多酚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效果得到了肯定,但是对于茶多酚其他的药理作用尚不清楚,随着研究的深入,茶多酚治疗心血管疾病一定具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汪华君, 黄新建.茶多酚对麻醉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江苏大学学报. 2009;19(1): 53-55.

[2] Hsieh SR, Tsai DC. Green tea extract protects rats against myocardial infarction associated with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ligation. Pflugers Arch. 2009 Aug;458(4):631-42.

[3] 李继媛, 冯海英. 不同剂量茶多酚对小鼠血清SOD、MDA 水平影响的研究.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 31 (14):2187.

[4] Sheng R, Gu ZL,.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protects H9c2 cardiomyoblasts against hydrogen dioxides- induced apoptosis and telomere attrition. Eur J Pharmacol. 2010; 641(2-3):199-206.

[5] Jun-ichi Suzuki, Mitsuaki Isobe. Tea Polyphenols Regulate Key Mediators onInflammatory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Mediators of Inflammation. 2009; 5:1-5

[6] Shen CL, Samathanam C.Green tea polyphenols and 1-α-OH-vitamin D attenuate chronic inflammation-induced myocardial fibrosis in female rats. J Med Food. 2012; 15(3):269-77.

[7] Shen CL, Samathanam C. Green tea polyphenols avert chronic inflammation-induced myocardial fibrosis of female rats. Inflamm Res. 2011; 60(7):665-72.

第7篇

全麻恢复期尤其拔管时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对高血压患者有相当危害性。我院麻醉科2004~2007年收治伴高血压的手术患者60例,在拔管前用利多卡因0.5~1 mg/kg+艾司洛尔0.5~1 mg/kg预防拔管时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60例Ⅰ~Ⅱ级高血压患者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5~70岁,其中胆管手术42例,胃肠穿孔14例,肠梗阻4例。

1.2 术前常规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 g和阿托品0.5 mg,麻醉方式均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术中均未用降压药。

2 方法

术毕清醒,具备拔管指征时,于气管吸痰及拔管前2分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0.5~1 mg/kg+艾司洛尔1 mg/kg,监测ECG、SpO2、SBP、DBP,记录给药前、吸痰拔管时、拔管后的HR、BP变化。

3 结果

给药前SBP达(160.3±13.5)mmHg,HR达(110.4±14.3)次/分;给药后吸痰及拔管时SBP(130.4±12.7)mmHg,HR(96.5±10.2)次/分,明显低于给药前,拔管后1~2分钟趋于平稳,无心血管并发症发生。

4 讨论

全麻恢复期由于麻醉减浅,患者疼痛,苏醒,加上反复吸痰和拔管刺激往往使高血压患者血压急剧升高、心率明显增快,增加心脏做功和氧耗,诱发心肌梗死和急性心衰等并发症。在防治此类反应时,首先应加强呼吸道管理,排除缺氧和CO2蓄积,进行气道吸引和拔管前应使用适当药物预防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利多卡因1 mg/kg不能有效预防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但对抑制吸痰时的呛咳反应有效,艾司洛尔是对心脏作用选择性强的β-受体阻断药,2 mg/kg艾司洛尔能有效抑制拔管时的BP升高和HR增快,且作用快,但HR、SBP变化大[1]。我们采用利多卡因0.5~1 mg/kg+艾司洛尔0.5~1 mg/kg的混合液有效地预防拔管时的心血管不良反应,使患者安全地度过拔管关。

值得提出的是:高血压患者由于动脉硬化等原因,对缺氧的耐受性较差,在防治BP、HR过高、过快时,亦应避免药物相对越量导致低血压的发生,因此在密切观察的同时应强调用药的个体化和适当的注药速度。

参考文献:

第8篇

5月18日是“血管健康日”。之所以设立这个特别的健康日,是因为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元凶”之一。

5月10日最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心血管病死亡仍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平均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高血压患者数量一路走高

《报告》显示,心血管病总死亡人数仍在快速上升。人群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肥胖患病率持续增加,遏制心血管病增长态势的任务仍很艰巨。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推算,2014年中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估计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即每天9 590人,每小时400人,每10秒钟1人死于心血管病。

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肥胖、体力活动不足、不合理膳食和大气污染,仍是影响心血管健康的主要因素。

《报告》指出,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以2010年的数据为例,中国因高血压死亡共计204.3万例(男性115.4万,女性88.9万),占全部死亡的24.6%。201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为31 869亿元,其中高血压直接经济负担占6.6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社区防治部主任王增武教授指出,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一路走高,农村与城市的患病率差距日益缩小。

另据估算,全国约有2.7亿人为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前期)。与正常血压人群相比,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前期)人群脑卒中发病危险增加56%,冠心病危险增加44%,总的心血管病危险增加52%。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高血压患病率上升。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19万余名7~17岁汉族学龄儿童血压,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儿童高血压患病率为14.5%(男生16.1%,女生12.9%),且不同性别的高血压患病率均随年龄呈上升趋势。

王增武说,儿童高血压患病率上升,心血管病防控从娃娃抓起非常必要。“儿童高血压与肥胖、血糖和脂代谢异常、出生体重、生命早期营养不良环境、盐敏感、睡眠等因素有关”。

大气污染是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吸烟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报告》指出,仅针对上海的一项调查数据就显示:上海城区40~74岁居民中23.9%的男性死亡和2.4%的女性死亡由吸烟造成。

此外,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对心血管的威胁也不可忽视。全国调查显示,男性45~59岁和60岁以上女性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最高。

而另一项对104家医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综合达标率只有5.6%。

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中,《报告》首次关注了大气污染问题。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颗粒物(PM)大气污染是心血管病的一种危险因素,其中PM2.5被认为关联更为密切。北京市2010年~2012年日平均PM2.5浓度为96.2μg/m3,该浓度每增加10μg/m3,当日的缺血性心脏病发病增加0.27%。《报告》称,65岁以上老年人群对PM2.5更为敏感。

北京安贞医院王薇教授表示,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已明确将大气污染列入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她指出,大气污染是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改善环境,需要强有力的国家行动,也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做好健康规划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润霖院士对《t望东方周刊》表示,面对异常严峻的心血管病发病形势,加强大众健康教育和社区人群防治是关键。

近年来,虽然居民总能量摄入呈下降趋势,但一些膳食特点明显不利于心血管病的预防,如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减少,脂肪供能比呈明显上升趋势,膳食胆固醇的摄入量明显增加;食盐摄入大大超标,蔬菜水果摄入较少,维生素C摄入不足。

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袁志敏,已做了30多年的社区基层医生,她告诉《t望东方周刊》,预防心血管病,最基本的是要做到经常关注血压变化。

袁志敏介绍,若出现高血压就必须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包括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过量饮酒、精神紧张、缺乏体力活动、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偏低等。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唐春平对《t望东方周刊》说,“防止心血管疾病,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降低高血压、降低高血糖、降低高血脂水平”。

唐春平说,高血压可引起脑卒中和心脏病的突然发作,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要做到定期监测血压。

接受本刊采访的医生们建议,预防心血管疾病,需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同时也需做好二级预防,即对已经发生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改善症状、防止病情进展、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病残率,防止疾病的复发。

第9篇

【关键词】 中年人 冠心病 血脂 血脂异常

高脂血症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已经得到临床证实,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年轻化的趋势,据报道,我国心血管病患者人数已达2.3亿,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的约300万人,平均每死亡3人中就有1人是心血管病[1]。而血脂异常作为冠心病和缺心性脑卒中等心脑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对心血管病的发病有重要影响[2]。为了探讨中年人心血管病的血脂代谢水平及治疗前后对其的影响,本文对日常门诊80例心血管病不同健康壮况中年人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1月-2009年12月日常门诊病人,共收集有效病例80例,分心血管组与健康组两组,其中冠心病组40例,男34例,女6例,年龄(55±11.2)岁,健康组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49±10.7)岁,均为常住居民,具有代表性。

1.2 方法

1.2.1 通过制定统一的临床资料表,对患者年龄、既往史、吸烟、血脂检查,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poA1、ApoB等相关资料进行记录。

1.2.2 嘱病人抽血前48小时内少吃油腻食物,空腹12-14小时于第二天清晨抽血,分别用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用直接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HDL-C),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载脂蛋白ApoA1、ApoB,仪器采用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为原装试剂。

1.2.3 诊断标准 以TC>5.72mmol/L、TG>1.70mmol/L、HDL-C

1.2.4 治疗方法 采用心理干预、营养膳食、处方运动、药物配合、健康指导等5项综合措施运用的方法进行治疗,以15天为期进行前后血脂代谢水平检测。

1.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D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前两组间脂代谢水平对比表

表1 治疗前两组间脂代谢水平对比表(x-±SD)

注: 与健康对照组比, **P

从表1可见,冠心病组与健康组对照比较,TC的P均

2.2治疗后两组间的脂代谢自身前后对比(表2)

表2 治疗后两组间的脂代谢自身前后对比(x-±SD)

注: 各组自身前后对比,*P

3 讨论

3.1 血脂与冠心病存在着密切关,但血脂异常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具有多样性,血脂中不同组分对心血管病的影响也不同,仅笼统地用高脂血症来认识血脂与冠心病的关系也会显示理论和应用上的不足[3]。

3.2 高TC、低HDL-C血症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已得到临床证实,本文也得到了证明。本资料说明,中年人冠心病和血脂代谢异常仍以高TC、低HDL-C为主,TG也有影响,ApoA1明显低于对照组而ApoB增高不明显,说明中年冠心病载脂蛋白代谢异常以ApoA1降低为主,这与有关文献报告类似。

3.3 诱发血脂异常的因素很多,包括地区、饮食营养等多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血脂异常发生率的升高,血脂异常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在于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中年人群,面临激烈的竟争和日益巨大的都市生活压力,生活节奏快,往往忽视身体的一些早期预警,因冠心病猝死事件常有发生;对于该人群,应提高早期血脂异常检出率,尽早干预,从而降低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的发生。

3.4 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主的治疗对冠心病的脂代谢紊乱有较好的干预效果,治疗采用5项措施,对心情血管疾病的作用和影响远远大于单一的药物治疗,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合理膳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心理疏导的观点,因此疗效得以提高,虽然对对中年人观察的例数不多,但所取得的效果说明,对中年人心血管病的预防治疗值得进一步的跟踪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胡盛寿,孔灵芝.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7[M].北京: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2008: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