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音乐微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3-08-18 17:38:42

导语:在小学音乐微课教学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音乐微课教学设计

第1篇

文/何?山

摘?要:在如今的数字化“微”时代,微课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本文结合中职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结构,分析微课教学媒介,设计课程内容,探讨其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关键词 :中职旅游文化?微课?教学实践

一、中职旅游文化课程结构

本课程整合了旅游概论、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地理四门课程的相关内容,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学习要求,设置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园林建筑、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旅游诗文等内容。这些内容知识繁杂,各成体系。

二、微课应用于旅游文化课程的优点

在信息化以及中职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微课教学的推行有着深远的意义。

1.微课教学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微课一般为5~10分钟左右,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高效学习;通过微视频的播放,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微课教学能满足学生多层次发展的需要

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设计的,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旅游文化的个性化学习;视频播放快慢可以调节,也可以反复播放,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是为后进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途径。

三、中职旅游文化微课教学实践

1.微课选择

选题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微课的使用有效与否。微课选取的主题一般是核心概念,由众多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提炼出的重点、难点、疑点或兴趣点;是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理解的,适合用微课这种方式呈现出来的。

在旅游文化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知识点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出现,缺乏形象性和直观性,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学生需要借助微课,提前预习,反复学习,增强直观效果,从而进一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点。同时,作为导游讲解的基础必备知识,本课程中的知识点也可以通过导游技能课以讲解的形式呈现出来。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上述情况,在旅游文化每个项目中精心选择了一些课题,将其制作成微课教学系列,学生学习后反响较好。

2.微课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接下来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都无法正确设计。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习者通过本微课的学习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及最终达到的效果。

以微课“园林构景手法”为例,本节微课是在学生理解园林各种构景手法含义及欣赏角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导游带团中游览园林时所运用的观景审美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是理解构景手法的含义容易,而将构景手法应用到实际园林游览中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生仅通过课堂学习不足以熟练掌握这一技能,因此这一技能点借助微课,能够让在课堂上没有完全掌握的学生在课后通过微课进一步熟练。本次微课的教学目标也呼之欲出——能利用园林构景手法为园林导游讲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在旅游文化教学中,按教学目标分类,设计以下微课类型(表)。

3.微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微课设计的主体部分,体现了本节微课的教学策略以及具体的教学活动组织过程。良好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微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基于教学目标,针对学习者的分析、学习内容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等进行微课教学设计,确保微课能满足学习者实用、易用和想用的直接需求。

以中职旅游文化“园林构景手法”为例。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教材中一共阐述了借景、框景、对景、漏景、透景、添景、障景、夹景等八种构景手法。在内容设计上,需要对八种常见的构景手法进行微型化处理。也就是说,需要设计在微课中集中表现或传递给学生什么样的内容,并不是均匀分配。

片头环节,显示教学主题、主讲教师信息,用时7~8秒;正文讲解从创设情境开始,激情导入,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从不同角度欣赏苏州园林美景,用时10~30秒;然后切入主题,逐步深入,通过两组构景手法的对比——框景和漏景、添景和障景,揭示教学重难点,用时3~5分钟;片尾环节总结回顾,反思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游览中对园林构景手法进行比较和运用,用时30秒至1分钟。

4.与微课相配套的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的设置要注重高密度地呈现知识,通过在微课的前、中、后三个阶段提出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明确精简的任务驱动下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在中职旅游文化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将学习任务单设计为以下内容:学习目标、学习资料、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反馈。以“园林的构景手法”为例,学习目标定为掌握园林中常见的八种构景手法,理解两组构景手法的对比。学习资料包括教学PPT课件、任务素材、微视频等。学习方法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反复观看微视频、尝试动手操作。学习过程分三个阶段:课前阶段,预习园林构景手法相关内容,收集整理园林导游讲解词,观看微视频;课中阶段,观看微视频,讨论分析不同构景手法;课后阶段,梳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实地参观一处园林,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引导观景赏美。最后根据学习效果写出学习反馈意见和建议。

5.合理的媒介技术支持

微课的教学实践离不开形式多样的媒介技术支持。它决定着微课最终的表现形式,直接反映微课的质量。制作中职旅游文化课程微课时,可充分运用摄像、录屏等媒介技术。在制作方法上,采用PPT+录屏、演示白板摄像、视频剪辑等方法。针对不同章节内容,如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等内容,还添加了相应的背景音乐,效果明显。

四、小结

微课以其简单实用的方式,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但它并非十全十美,不是所有中职旅游文化的课程内容都适合制作成微课,同时教师设计能力还有待提升,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探索。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微课在教与学中的积极作用,深入挖掘微课教学资源,实现教师之间的借鉴交流和学生的自主自助学习,以实现旅游专业优质微课资源共建共享,使微课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广泛应用、实用高效、快捷方便的学习以及教学资源,最终促进中职旅游文化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育,2013(4).

第2篇

[关键词]学习科学;非线性;微课程设计;PLC模型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0008(2013)05-0032-06

一、引言

最近,可汗学院、TED公开课和中国微课网等掀起了一阵微课程学习的世界性潮流。这一现象引起了教育教学者的广泛关注。笔者将从微课程设计的角度展开研究。在讨论微课程设计之前,首先必须为“微课程”正名。毫无疑问,微课程是课程的一个下位概念。有学者认为:“课程是一个经验系统[1]”。而微课程产生于“空间虚拟化”和“时间碎片化”的学习型社会。鉴于此,笔者将微课程定义为:微课程是学生在混合学习环境中随时、随地、随需获得的全面、个性化发展的经验系统。

从内容上看,微课程既包括静态的教学内容,也包括动态的教学活动。从结构上看,微课程学习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将知识经验传授给学习者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者自身建构意义的过程。而“微”仅仅是为了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随需学习需求,在时间和体量上对课程的限定。

为了进一步厘清微课程的本质,笔者认为,国内外学者将微课程定义为小学习资料,数字化学习资源包,小课程都是片面的、肤浅的。更有甚者,将微课程等同于微课,则是一种重“课”轻“程”的历史偏见。这些不科学的定义将会严重影响微课程的教学实践,让微课程实践者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混乱状态。

在厘清这一概念后,如何对微课程进行设计是摆在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理论研究工作者来说,这一课题的意义在于为教师提供一个合理和规范的微课程设计框架。同时,作为课程建设的参与者,每一位学科教师都必须有“微课程设计”意识、培养自身“微课程设计”能力,开展微课程设计。正如黎加厚教授指出:微课程设计是21世纪教师必备技能。本文将以微课程设计作为研究主题,一是因为,在文献调研中,笔者发现目前,诸多微课程设计研究仍然采用线性设计模式,但是微课程不适合采用线性设计模式。二是因为微课程是一个比较单一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对学生学习发生机制和轨迹进行探索,基于学习科学的微课程设计意义重大。三是因为广大教师需要一个能直接指导微课程设计的模型。

以下,笔者将从学习科学找到对微课程设计的若干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微课程设计的点链圈(简称PLC)模型,进而对模型的设计原理、基本框架、设计思路、设计内容、主要特点和局限性及应用范围进行详细描述。为了让一线教师了解具体的微课程设计过程,本文提供该模型的设计应用模板,并在一堂小学音乐课《四季童趣》中进行了实践运用。

(一)从学习的发生机制看,微课程设计需要包含六要素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都强调微学习的“短、平、快”,是否学习者观看一段5分钟微视频,学习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又或者说只是娱乐了呢?黄荣怀教授通过跨文化背景下中英网上学习的比较研究提出了网上学习发生应当满足五条件:即以真实问题为起点,以学习兴趣为动力,以分析性思考为内隐行为,以学习活动的体验为外显行为,以指导、反馈为外部支持[3]。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应具备六条核心特征:积极的、建构性的、累积性、目标指引的、诊断性和反思性,具有所有这六条特征的学习才是典型的建构主义学习[4]。结合以上学习发生的条件和特征,笔者认为,微课程设计至少包含学习需求、情境、微内容、工具、微活动和评价六要素。

(二)从学习的发生轨迹看,微课程设计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顺序

一般说来,课程内容是按照学习者认知的逻辑顺序,而不是按照知识发生的逻辑顺序,进行组织和安排。Kolb的体验学习圈是指由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教授大卫·库伯(David Kolb)提出的四阶段理论模型。它界定学习是基于体验的持续过程,包括具体体验(concrete experience)、反思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抽象概括(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和行动应用(active experimentation)[5]。借鉴“微博”的视角,如果仅仅是录制一段简短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自己观察和思考,这与我们平时看叙事电视是毫无差别的。因为,两者共同的地方是观察者只是停留在了体验学习圈的“具体体验”阶段,并没有将体验后促进其“反思”、“概念化”或“应用”等循环走完,看似热闹的“体验”并没有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因此,微课程设计需要遵循这一程序化、科学化体验学习过程,要遍历体验学习圈的每一个环节,完成体验学习的主要过程,按照“具体体验、观察反思、抽象概括、行动应用”这一线索展开设计。

(三)从学习的发生结果看,微课程设计应注重深度学习效果

在“娱乐至死”的时代,面对资源碎片化、媒介技术草根化、思维平面化,“李克东难题”①也日益受到重视。实际上,高度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更要求学习者能够深度加工知识信息、深度理解复杂概念、深度掌握内在含义,并进而建构个人化、情景化的知识体系用以解决现实复杂问题。深层知识是否可以在微课程中被整合?高阶思维是否可以在活动中习得?灵活迁移是否可以在体验中实现,这些成为了微课程设计的要点和难点。

以下学习理论能为微课程设计提供深度学习的策略:一是可以根据情境认知理论来创设真实化的、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来支持和促进深度学习;二是分布式认知不仅能提供更多认知工具来分担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从而为发展学习者的高阶能力提供更多时间和精力,还能创设丰富的认知情境来发展学习者的认知活动,提升其认知的理解水平;三是通过探究的学习共同体来促进条件化知识和元认知发展实现深度学习[6]。

三、微课程设计的点链圈(PLC)模型

(一)设计原理

除了以上学习科学给微课程设计三点启示外,Selander的学习设计双循环序列模型成为了点链圈模型的直接来源。瑞典学者Selander在学习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其对学习本质的认识提出了双循环学习设计序列(Learning Design Sequence)模型。该学习设计序列模型把在一定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过程分为两个转化循环,每个循环又包含不同的认知学习活动。在该模型中,学习被看作是一个符号转化和形成的活动序列。第一个“转化”循环主要涉及利用不同的媒介和学习者已有的符号系统解释新任务,并形成新的知识符号。在第二个“转化”循环中,学习者通过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经过讨论和自己的元反思,再次进行陈述,形成新的认知结果[7]。笔者认为,微课程设计同样需要依次经历从知识习得到能力迁移的两个转化过程。但是,由于微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循环圈的内容作了系统的调整和改造。

(二)设计思路

传统的教学设计按照“新三论”的系统方法的指导,不管是客观主义教学设计还是主观主义教学设计,都未能充分考虑教师与学生之间始终存在的非线性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而是比较孤立地强调教师这一方或学生这一方的地位与作用[8]。笔者结合上述的理论框架,第一个循环转化采用客观主义教学设计;第二个循环转化采用主观主义的教学设计。整个微课程设计采用“双主型”教学设计思路,笔者认为这才是实际意义上的第四代教学系统设计(ISD4)。具体说来,在第一个循环转化圈中,倡导客观主义教学设计思路,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反思,重点是让学生习得知识;在第二个循环转化圈中,倡导主观主义教学设计思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讲习得的知识进行应用迁移,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总之,微课程设计模型将教学观念由原来的“以教为主”或“以学为主”转向“学教并重”;教育思想则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转向“主导—主体相结合”,从而较真实地体现了教学系统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五)主要特点

在微学习时代,因为学习时间被碎片化,学习空间被虚拟化,学习被看作是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连续统一体。笔者的微课程采用了非线性设计方式,适应了微学习的特点,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突破了传统线性教学设计思想的桎梏。本模型是一个动态交互网络模型,第一个转化循环圈是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自组织的初级阶段),第二个循环圈又是从有序走向无序(自组织的高级阶段),整个设计过程是学习者、教师、微课程和技术四实体要素的动态交互过程。

第二,以学习者体验为中心,整个设计过程是控制和释放的统一。整个设计模型以学习者的体验学习过程为线索展开,由于遵循学习发生、学习路径和深度学习的学习设计规律,从而保证了微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从教师的经验体系到学生的经验状态的转化过程中,涉及两个主体,即教师和学生。这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即教师有目的的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建构,在第一个转化循环圈以教师有目的的教学为主,第二个转化循环圈以学生主动建构为主,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控制性和释放性的完美统一。

第三,为学科教师进行微课程设计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方案。从模型设计理念、思路、框架和内容,笔者进行了系统解析。这样,学科教师能深入理解,并直接运用此模型开展微课程设计。另外,该模型还能为教师开展课例研究、资源开发和教师培训提供一个可参考的框架。

第四,支持混合学习。因为本模型采用“学教并重”和“主体—主导相结合”思路进行设计的,所以,它不仅支持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非正式学习,而且支持面向现实课堂,尤其是一对一数字化学习。

四、基于点链圈(PLC)模型微课程设计的实践案例

为了方便一线教师理解微课程设计的理念,使用微课程设计的方法来教学、记录以及和其他教师分享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通过研究和实践,构建了基于点链圈(PLC)模型的微课程设计应用模板(如表2)。

(一)案例来源

本案例《四季童趣》是在第三届全国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区COP学术研讨会上,由湖南省长沙市桂花树小学胡妍瑛老师执教一堂小学音乐优质课。在此基础上,笔者和胡老师重新对此进行了微课程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一开始,有人认为《四季童趣》这首歌曲结构是回旋曲式A-B-A-C-A-DA-E-……在春、夏、秋、冬四季四个片段中,存在一个主题,同时每个季节又有不同的插部,并且每一个部分又有不同的知识点和新材料,所以,可以将《四季童趣》设置成四个微课程。胡老师认为,这首歌曲是二段体结构,若把本课机械地分割为四季,则破坏了音乐形象。本节课教学的微课程究竟如何形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特点,胡老师不是选择最难唱的“切分”节奏,而是将歌曲4/4节拍、速度和力度等旋律的变化与情绪的表达作为微课程的知识点。她认为音乐是一门以审美为中心的学科,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同,体验教学是音乐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因为单一的乐理知识会让学生很“纠结”,如果让学生在反复聆听、感受和记忆中学会歌曲,那么学生就会在喜欢音乐的同时也喜欢上音乐课。于是,《四季童趣》的微课程形成了。

(三)案例反思

1.微课程形成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

作为一个新事物,微课程需要综合考虑学科特点、知识类型和学习者特征等影响因素。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是通过微课程设计与实施,让学生能随时、随地、随需获取一个完整的经验。微课程的形成既要把握好知识粒度,又要确定好时间单元。在内容上,要保持知识的相对独立性,避免人为分割而破坏知识结构。在时间上,要遵循学生注意力规律,又不能“偷工减料”,将心理时间和物理时间统一起来。

2.微课程设计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虽然PLC模型为微课程设计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框架,但是微课程设计有很大的创造性空间。从微课程设计过程看,本课采用“点链圈”设计思路,以下主要介绍两个转化循环圈的设计。

第一“转化”循环圈:在这节课开始,通过图片情境和声势律动,让学生自然地投入到这首非常欢快歌曲的学习中。在老师的伴奏下,通过律动训练和画图谱,既理解了歌词内容,又进行了节奏演练,为歌曲学唱做铺垫。通过旋律模唱和合唱等学唱形式学会歌曲。最后,通过情绪处理,在笑声中感受着歌曲带给他们的快乐,并突破了渐强音这一教学难点。整个教学环节循序渐进,有一根隐性线索贯穿始终。

第二“转化”循环圈:在学生学会了轮唱的基础上,为了促进知识应用迁移,把知识融入到音乐实践中。在长音反复出现的情况下,让学生完成“即兴创编演唱形式”任务。教师搭建“节奏填充”和“轮唱”脚手架,学习者进行大胆地创编。在这一创编的过程中,训练了学生音乐记忆力、注意力和领悟力,同时,培养了学生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3.微课程成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形式

在该微课程设计案例中,教师、学习者、课程和技术四个实体要素构成了一个动态交互网络。信息技术不仅是音乐知识可视化的工具,更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支架,尤其是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熟练应用,实现了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教师通过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和任务,使得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再从有序到无序的动态平衡过程,完成了教学信息自外而内的循环传递。

五、结束语

笔者从微课程设计的角度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以“新三论”和学习科学为指导,提出了基于微课程点链圈(PLC)模型PLCM设计框架图、设计内容表和设计应用模板。一方面,以求教于诸专家进一步指导和完善;另一方面,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个微课程设计的参考框架。

微课程作为一个新事物,它的内涵、意义、形成、设计和应用都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因此,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微课程具备可操作性,仍需处理好与中观课程的关系,具有大课程视野,以便于建立课程整体性。

[参考文献]

[1]杨志娟,蔡淑兰.课程定义的新视角———基于系统论视角的新经验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25.

[2][美]R.基思·索耶,徐晓东译.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黄荣怀,张振虹等.网上学习: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跨文化背景下中英网上学习的比较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7,(6):15.

[4][6]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9-21.

[5]严奕峰.体验学习圈:体验与学习发生的过程机制[J].上海教育科研, 2009,(4):59.

第3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构建情景;分层教学;借助平台

教师教学观念越来越向素质教学转变,它不同于以往生硬枯燥的教学目标,而是开始转变为对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师思考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微课就是一种能够很好地培养和锻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通过微课精炼教学内容,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学生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从激发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营造课堂自主学习氛围、因材施教等角度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课,丰富教学方法,让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

一、构建情境,移情入境

由于微课的时间较短,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喜欢直入主题,没有注意知识的引人环节,使得视频内容过于突兀,大量的重难点会让学生在学习时难度过大,渐渐失去对微课学习的兴趣,浪费了微课教学资源。所以教师自己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就要注意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让学生能够移情入境,在教师创设的虚拟环境中感受课程的重点,强化自己的学习意识。

例如,当教师在教授学生如何利用计算机来搜索指定内容时,可以将搜索的操作流程制作成微课来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微课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我为学生根据微课的播放内容来讲解搜索步骤和流程,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熟练掌握计算机搜索文件的步骤和方法。由于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学生掌握起来不是很难,为了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搜索方法,我为学生继续播放教授学生学习“复制”和“粘贴”操作的微课,让学生能够掌握“复制”“粘贴”的操作方法,学习完“复制”“粘贴”的方法后,让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计算机搜索方法,搜索学生喜欢的文字、音乐、图片等,然后在“复制”和“粘贴”到特定的文件夹内。

二、注意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微课教学,教师都需要进行分层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尤其是在微课教学过程中,由于视频中所包含的重难点非常多,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很高。学习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他们能够很快理解和吸收视频中的知识点,但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他们不能关注到视频中的知识点,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教师讲的不知所云。对此,教师在设计微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微课视频。教师可以将其分为基础版、强化版和拓展版三个版本,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培优补差,从而提高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授“制作特色贺卡”时,这节课主要学习PPT的使用,教师可以制作三个版本的微课视频。基础版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习认识幻灯片的定义,认识Powerpoint界面的主要功能,了解多媒体作品设计的基本框架,能基本掌握对幻灯片的处理,包括背景和图片的插入和更换;强化版的微课需要学生学会分析和设计,能自定义动画和超链接,能进行图片大小、类型、显示的处理,能学会合作交流,学习别人设计作品中的优点;拓展版的微课内容主要是对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进行牵引,让学生学会欣赏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注意选材和多媒体设计的结合,能相互评价作品,从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让学生自行完成多媒体设计作品,拓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也能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三、借助平台,自主学习

由于微课时间较短,内容比较精炼的优势。因此,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对视频内容进行学习和探讨,这一学习状态可以很好的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此,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将微课线上、线下教学联系起来。在线上,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平台的互动功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从而为教师及时获得教学反馈提供帮助:在线下,学生可以不断观看教学视频,在这个过程中自主思考,自主练习,增强各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授“观摩校园小报”时,这节课的内容主要在于使学生观察、讨论如何利用word制作校园小报。而校园小报的内容又不尽相同,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搜集一些精美的样板。并且使学生能够分析它运用了什么样的基本元素,整体的呈现效果又如何?只有学生细致地掌握了每一个步骤,他们在自作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

综上所述,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激发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营造课堂自主学习氛围、因材施教等角度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课,丰富教学方法,让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微课;高职英语;理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96-02

一、背景

近几年,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信息化发展的产物,微课的出现也是顺应了“微时代”的发展需求,它对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认为:“微课符合时代的要求,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充分的、有趣的讲解,符合当今紧张的学生生活节律”。

2006年,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发起人萨尔曼・可汗录制的微视频在美国基础教育中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2008年秋季,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创了一分钟的微课程,影响力极为广泛。国内微课的概念最早是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信息中心的胡铁生老师提出的,他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1]。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授张一春指出,微课是为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2]。我国最早的微课应该是2012年底由华南师范大学和凤凰卫视联合推出的“凤凰微课”,每个微课时间为5~10分钟不等,特别适合学生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在线学习。

自2013年全国高校第一届微课教学大赛举行以来,微课在高等学校很多教师的心目中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各级各类的微课大赛层出不穷,微课的数量不计其数。2014年全国第二届微课教学大赛的作品数量虽不及第一届,但质量普遍提升很多。我系有几位教师参加了全国、省微课大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种新兴的教学资源方式已经走进高职院校,它将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带来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二、微课与高职学生

微课是以流媒体的形式展示某个知识点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它突破传统教学“满堂灌”的特点,将知识的重难点、问题及相应对策等贯穿于微课中,通过教师精彩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来,必要时辅助一些音乐、动画,使问题得以具体化。这种新型传授知识的方式比较符合高职学生心理需求。微课给教师教,学生听,课后做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指明了改革的方向。目前,很多教师都在研究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研究微课的定义、特点等,从而能通过微课平台更好地传播知识、创新教学理念和设计。笔者经过分析研究,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对微课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供交流参考。

(一)微课主题明确,短小精悍

关于微课的时间长度专家意见不一,对于高职学生,相比较课堂通常50分钟的时间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研究,成年人10~20分钟专注于一个视频没有问题。微课内容精练,主题明确,突出讲解某一个知识点,语言简洁明了,深入浅出,符合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差异较大,部分高职学生高考英语成绩甚至没有达到及格线,传统课堂上教师很难做到兼顾每位学生,使其把握知识的难点、重点和疑点,课堂气氛易沉闷,师生互动效果不佳,积极性受挫。微课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没有听懂的学生课后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视频,查漏补缺,同样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真实,实用性强

今年第二届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提交的作品中,77.6%的作品是关于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教学知识点,专业课程中78.3%的作品获得奖项,这些获奖作品的特点是突出了情境教学。旅游主题的微课拍摄点会选在景点或大巴车上,体育主题的拍摄点选在学校操场或体育馆,酒店服务为主题的则选在酒店大堂、餐厅或客房,教师和学生会根据主题统一着装,职业性特征非常明显,整堂课的情境性十分突出,这是很多日常教学活动场所无法达到的[3]。以笔者所教的导游英语课程为例,我们课程组将导游英语教学内容分成模块,从机场接团到最后办理离店手续送团,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各个场所进行拍摄,将每一个模块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融入到10~15分钟的微视频中,纳入真实的工作环境,内容更逼真,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拓宽了他们的职业视野。这些微课视频可用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播放或课后操练,它们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时空无限,便捷高效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有智能手机、iPad或电脑等移动设备,通过连接互联网,随时随地选择相应微课内容进行学习,进行真正意义上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教师也可通过微课平台和学生进行互动,答疑解惑。由于我们导游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班级人数多,在课堂上还不能做到让每一位学生有模拟导游的机会,必须在课后自觉完成,在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可以通过观看微课视频来解决,或与教师、学生交流,进一步完成知识内化的学习过程[4]。

(四)声图文并茂,设计精美

“文字、画面、音乐”是组成微课的三个最直观的要素,一个好的微课设计必须结构紧凑、布局合理、文字精练、画面美观、音乐动听,这样的微课才算是真正精美的教学成果[5]。制作微课时,配上与内容相一致的图片、动画等元素会大大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致,简洁的语言、动听的声音会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微课视频中的重难点,使他们有兴趣完整地看完教学内容。例如,在导游英语课程途中讲解中,关于大巴车上英文导游可能出现方向指错的问题,我们通过flas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导游员方向指错导致游客出现的尴尬窘境,令人捧腹,但给我们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掌握如何应对此类问题的策略,再要求学生根据视频反复操练,掌握这一环节的任务就轻而易举了。

三、微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理性运用

微课的主要优势在于“微”,有利于促进碎片化学习,有利于与其他教学资源融合,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在新一场教学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如何制作优质微课资源,理性使用微课资源,促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使微课成为我们教师的好帮手,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

(一)建立适合自己学生的微课资源,确保微课质量

目前公开的高职英语微课视频并不多,也不成系统,微课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制作适合自己学生的高职英语微课视频,彰显职业特色并把它们系统化十分必要。一个好的微课制作团队是优质微课资源的保障,应该由专业信息技术人员、老教师和年轻教师组成。高职英语教师信息技术掌握不够,通常只会制作一些简单的课件。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功底深厚,他们能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知道讲什么及怎么讲;年轻教师精神饱满充满活力,思维活跃,创意多,英语语言地道标准,深受学生喜爱;好的微课视频更离不开精美的设计,是音频、图片、动画等多种信息技术集成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在高职英语教师信息技术短时间内不能提高的情况下,还需要一些技术行家,三管齐下,精诚合作,确保微课资源质量。

(二)微课仅是教学辅助手段,防止盲目使用微课

北京吉利大学朱冰老师认为:微课以短为特色,它在广度、深度和复杂度方面存在不足,因为是提前录好的,不能支持动态临时性的问题。因此,微课应该配合其他教学手段共同完成教学活动,而不能盲目地要求所有课堂全部采用此种形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可以将如何撰写商业信件、邀请函等知识点制作成微课视频,学生课后反复学习观摩,也节省教学学时。但互动性较强或操作性较强的内容适合在课堂进行,如学生演练对话等。现阶段,微课的设计制作所需的时间、精力远远超过常规课程,不要由此轻视课堂教学设计。微课应该是常规授课的有力补充,正确处理好微课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才是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三)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确保微课的有效性

高职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致不浓,且缺乏持续度。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微课视频进行有效监督,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微课的作用和价值。建立评价体系网络平台,教师随时上网查看哪些学生学习过微课视频,哪些学生完成了相应的练习等,同时由于微课是全英文讲解,防止一些学生没有完全理解部分要点,课堂上可以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但也要避免简单重复微课内容,让学生感觉微课看与不看一个样,使他们出现惰性情绪,造成微课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新兴的教学资源,微课在中国教育改革过程中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微课的建设逐渐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高职英语教学微课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建设适合他们的优质英语微课资源,理性对待,合理使用,使其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2-63.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3]吴婵.关于微课对优化高校教学效果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3,(10):17-18.

第5篇

关键词:小学;兴趣;语文;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01-01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ALA),它是关于信息的综合性素养即建立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的综合体。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是一项重要的个人素质,它同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受教育者进行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培养是大学文科类本科阶段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碎片时间,是指零散的,短暂的时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生活节奏加快了,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如何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竞争力,已成为日趋重要的问题和日渐增长的需求。所谓的“微课”就是一个微型化,碎片化的视频学习资源。它是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长度为5-10分钟的微型教学视频片段,此外还包含与该学习视频内容相对应的教学设计、练习测试、教学反思等辅教与学的资源。微课是通过多个微课程内容内在的语义连接形成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具有内容精、模块化、情景化、半结构化的特点,适合网络平台的共享和传播,旨在为学生提供易用、易得、适用、实用的学习资源。

一、文科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据调查,大部分文科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偏低。信息意识方面,许多学生上网的目的不是为了专业学习和查找学习资料,而是休闲娱乐,上网随意性比较大,缺乏专业性的指导;分享和传播信息的愿望较强,但专业信息分享较少。信息技能方面,过半数的学生反映对专业文献检索一知半解,所掌握的信息利用知识比较零碎,不够系统;三分之二的学生在论文写作中论证资料匮乏,不会利用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论文进行广泛阅读和批判性的深入思考。信息道德方面,论文写作中不规范的现象较多,例如,错误引用或随意改变引文内容、文献引用格式不规范等。以上问题主要被归纳为两点:一是信息素养课程没有与专业结合讲授,缺少与专业课教师及学生之间的沟通;二是教学模式比较单调、教学单元复杂冗长、网络课程体系不够完整、学习资源不够丰富。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专业文献检索能力、以及信息道德水平;

二、微课应用于文科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首先,信息技术课程比较适合开发成微课。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很强,但知识点零散,教学内容独立性较强。例如,文献检索课的内容可以微课形式呈现,把专业期刊数据库、图书数据库、自编试题库等教学资源,传递给学生。其次,高校具备实施微课教学的硬件基础。平板电脑、移动终端的普及率很高,移动终端的持有率高达100%,此外,电子阅览室或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也可以供学生利用来观看微课视频。最后,师生对微课的了解和认同度越来越高。

三、文科专业信息素养碎片化视频学习资源的开发

1、视频学习资源碎片化可以归纳为两种方式。(1)可视化的教学。按照知识或技能的体系结构,罗列学习点,一个学习点拍摄一个视频,对时间不做限制,讲清为好。这种方式就是从物理上做到碎片化,条目化,可检索,同时从整体看,知识或技能的体系又是系统化的。(2)视频课程的逻辑分割。将一节完整的视频课程,从逻辑上以学习点作为单位进行划分,对每一个学习点对应的播放时间,设置检索点。学习者首先看到的是一张学习点的菜单,可以从头至尾观看,也可以按学习点各取所需,也就是从逻辑上做到了碎片化。

2、微课课程资源开发。(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成功构建一节微课的关键,从本体特征来看,微课是一种以视频为载体,主题突出、短小精悍、易于扩充的微型课程: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微课是为学生提供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那么,基于微课的教学设计行为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两点,选择一个主题突出、重点明确的教学内容,并充分调动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2)微课件设计。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微课件是微视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分析学习者认知特征要依据学科特点,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精心选择和组织媒体,同时也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微课件是以一个知识点(重点、难点和疑点)展开呈现相关内容,因此,保持每一页简洁明了,最好每一页说明一个信息点或一个信息块。根据教学过程和课程内容,合理采用导航菜单或清晰的学习路径,尽量减少页面间的跳转。要设计对应的学习单,便于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检索。(3)录制和后期编辑。录制前,要求教师和摄像者沟通协调好,熟悉教学的流程,摄像者确定分镜头设计,教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用相应的录屏软件,把教学演示过程录下来。后期编辑,首先需要完成的是拍摄的视频和录屏内容的整合,这部分要反复斟酌,再者要考虑片头、片尾、添加背景音乐等,美化微课视频,以达到较好的效果。(4)信息技术教师和各相关专业教师要协商合作,对微课开发进行整体规划。要本着逐步深入的原则,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将每一个问题的教学设计、微视频、辅助学习资料等组成一套完整的微课程教学和学习体系,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课程知识。

第6篇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新课程倡导“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打破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更为客观真实的教学情境,通过课内微小视频的播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微课教学使教学过程情境化、形象化、趣味化,从而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到自然、真切,甚至可以如身临其境,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开辟全方位立体的思维通道,加大信息的接受量,促进学生分析力的形成、理解力的增强、鉴赏能力的提高。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还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有着非常强烈的愿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微课手段将课本的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利于小学生去注意去理解。鲜明的色彩,直观的形象,立体的动画,将小学生的兴趣引起,小学生在绘声绘色的微课展示中,通过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身临其境。课本知识变得鲜活,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享受学习乐趣的过程,从而变得爱学习语文了。例如在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时,教师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语言将月光照进茅屋的景象刻画出来,但是这么富有意境的清幽的月光美景还是无法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这时教师通过微课将这个情境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一下就被微课引起兴趣了,学习过程入情入境,学习的灵性被激发,这样就容易开启学习之门。

二、利用微课感受童话故事的美好,让识字教学童趣化

借助微课,学生可以在阅读童话故事中认识字。例如教学《小熊住山洞》一课,可以用微课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呈现六幅图画:小熊想建造一间木头房子;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小熊想砍树却不舍得砍;小熊一直住在山洞里,森林里的动物都很感激小熊一家。上课时先让学生看微课视频,说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然后进入识字的教学过程。通过直观动感的视频画面与轻快富有生气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在视觉冲击中领悟生字的意思。这样既可以轻松地引导学生认识字,又能享受童话故事里的乐趣。微课能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直观形象与想象、联想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字。利用微课,培养学生的认字能力,童话是创作文学作品的源泉,识字因为童话故事而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突破重难点,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展开教学,但有可能会因为课堂突况或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转移而偏离重难点教学。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内容精简、主题突出,有利于学习重难点的攻克。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形设计的两种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是这篇课文必须突破的难点。只有将难点解决了,学生才会认识到詹天佑“杰出的才能”,也才能从实质上理解本文的中心意思。教师可以从课文内容的实际出发,利用微课进行教学,这将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将“人字形”线路用微课展示,先出现整个地形图像,伴随着一阵汽笛长鸣,一列火车下山时前拉后推,上山时后拉前推驶向远方。通过微课的展示,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了“人字形”线路,并体会到“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巧妙。微课的运用,视听结合,声像并茂,新颖有趣,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轻松气氛中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

四、放飞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第7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创新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实践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目前高校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首先,从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课程方案等等都是和普通本科颇为相似,缺乏创新。其次,专业课教学模式比较陈旧,专业课程都是以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向学生灌输知识,师生互动较少,学生也基本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使学生面对以前传统教学时,不再有兴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每学期都会到学校或者培训机构见习,导致本课程的课时量也不足,达不到集体授课的教学目标。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来看,有以下不足之处。第一,教师队伍的“双师”较少,结构尚未完备。教师队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得太少。第二,目前最重要的是探索出一条符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需求的改革之路。经调查研究,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所学内容与毕业以后的实际工作岗位脱节,大部分学生都从事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他们毕业以后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们应该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探索出符合专业音乐教育教学需求的改革之路。第三,学校的实训基地、实践基地等条件需要进一步地打造,进一步加强和培养职业精神。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即学生在课外进行线上自主学习,通过学习教师上传的网络资源,获得初步的知识,自主完成知识点和概念的学习。课中以学生为主体,与教师就不懂的或有疑惑的问题进行研讨学习,在最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习效果。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不断革新,教育教学也迎来了智能化。教育信息化促使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不断发展,需要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细致和全面地研究,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信息化水平,切实提高音乐教育专业课教学的实效性,加快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目前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快教学模式的发展,提高学生在专业课中的获得感。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根据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开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了科学深入的调查研究,需要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专业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与教学实践相适应,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紧随信息时展的步伐,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优势互补,进一步发展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的普遍应用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方式、内容等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的实效性。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将混合式教学纳入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中,在信息化社会,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有效促进音乐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完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

在高校音乐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线上教学为学生提供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各种资源库学习资源,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比如:视频材料、音乐欣赏内容、教案、PPT、各种演唱家、演奏家的优秀作品视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吸取知识,从根本上改良教学观念、导向、模式及手段,改变传统的音乐传统教学模式,使刻板的理论知识或者是抽象的学习内容得以具体化展现,快速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频繁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不会局限课堂上一对一的学习,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和巩固;也可以组建小组群,在群里展开讨论,针对专业中的某一个技术要点进行讨论;可以提高效率,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答疑,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三)实现学习模式的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死板,都是在黑板上进行讲解板书,但是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收集各种教学资源,建立资源库,其中包括上文提到的各种演唱家、演奏家的优秀作品视频、音乐欣赏的视频,为学生扩宽视野。

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不足

(一)从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来看,课程建设基础较薄弱,课程的相关材料(PPT、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业、测验、讨论、辅助学习资料等)需要有一定积累。可以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组建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梯队。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采取先建设应用,后评价认定的路径实施,所有立项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必须实施1-2轮混合式教学实践后方可申请课程结项。通过结项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应该继续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在线平台,自主开发资源库,依托课程团队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前课后自主学习,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在教材方面,选用国内优秀教材,鼓励选用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引进国内外优秀电子资源,探索丰富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资源建设新模式。资源包括文字教材、电子教材、中外艺术歌曲、中外通俗歌曲、中外儿童歌曲的谱例、音频、视频、教师微课视频、PPT、教案、教材的电子版本、自主学习任务单、中外歌剧音乐会、中外音乐剧歌曲视频资料、大师班学习视频、著名歌唱家音乐会、中外音乐史相关学习资料等线上线下相结合。正确处理单门课程与专业前导后续课程和通识课程改革的关系,课程教学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结合专业特色,支持和鼓励教师使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行教育改革。(二)教师没有做好准备,盲目照搬,将现有的课程转变为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需要进一步进行专业体系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改变,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新的挑战。混合式教学课程活动的设计、组织、管理、评价等各个环节可不断提升教师教学内容设计能力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三)要进一步优化评价体系,新模式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需涵盖线上和线下全过程,应包含学习态度、能力等因素,评价指标分值应根据课程特点灵活设置,但期末考试仍应是主要考核方式,评价主体还需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新模式下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要涵盖线上和线下全过程,要包括混合式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和学生学习效果等,要注重优化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五、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声乐课程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体裁、题材声乐作品的表演与教学。在教、学、做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实践。在实操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艺术个性发展。从而塑造学生适应新时代职业发展特点的核心素养,为社区文化中心、青少年宫、小学、幼儿园及艺术培训机构输送优质人才。课前准备,利用资源,预习知识。自主开发资源库,依托课程团队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前课后自主学习,拓宽学生专业学习知识面。建立资源库的资源。资源包括中外艺术歌曲、中外通俗歌曲、中外儿童歌曲的谱例、音频、视频、教师微课视频、PPT、教案、教材的电子版本。中外歌剧、音乐会、中外音乐剧歌曲视频资料、大师班学习视频、著名歌唱家音乐会、中外音乐史相关学习资料等。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在线答疑整理与搜集资料,录制演唱视频,上传教学平台。完成教学全过程信息采集,根据平台上学生作业反馈情况,明确课堂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组织教学

在组织教学中,我们利用音乐手段进行考勤,如利用音阶演唱练习考勤法,每位同学对应一组音符,二十组音符连续唱完后,不仅确定每位同学到位,同时进行简单的发声训练以及基本音阶的把握,根据歌曲调式选择相应的调式音阶。

(二)作业与预习情况反馈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有效利用数字资源进行综合式教学。课前平台任务学习,主要能够反映同学们对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而有效开展教学内容。一般设计资料查询、小组分析、音视频观摩和学唱评价。教学计划分模块进行,按照模块,提炼出每个模块中的重点进行视频录制。视频采用MOOC、SPOC、微课等适合在线式或碎片化学习的形式制作,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任务,包括: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知识点、课前学习效果监测三部分。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主题内容的学习达成学习目标的要求。同时,通过了解教师关于课堂学习形式的设计,发现线上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关系,从而主动完成自主学习。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后发现的问题和困惑的反馈,教师适当调整课堂授课内容与形式。

(三)课堂教学环节

新课的导入,从作品文化叙事和音乐学分析进入新课讲解,在深入把握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歌曲演唱实践。演唱实践过程,运用各种直观技术手段结合老师讲解分析、训练歌唱能力以及歌曲阐释水平,解决技术重难点。多元形式巩固创编。借鉴儿童歌唱活动教学设计,将与歌曲相关的活动形式融入教学,通过体裁对比、情境设定、形式互动、鲜活表演等途径加深技法基础上的表演水平。

(四)任务与反思

1.布置作业:根据新课讲授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个别训练,视频观摩等形式,完成课程内容,强调技术问题的解决,歌曲演唱的情感;针对下节课内容,按照老师要求提前预习,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2.教学反思:对标行业标准,依照人才培养方案,遵循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学生接受程度、学习效果的达成情况,教学环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教师对各知识点讲解的清晰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问题设计与学生回答的效果,混合式教学理念执行情况,思政元素体现情况等方面的思考、评价,总结经验,有效开展接下来的教学。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混合式教学的建议和策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综合运用教育学、统计学等相关方法,在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基础上,准确反映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规律,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更好地开展教学,提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效性和可行性。

六、结语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依托线上教学、线上建立的资源库,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但是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进一步将混合式教学融入到具体课程中,将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唐鹤鸣.高师音乐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戏剧之家,2021,(11):95-96.

[2]何艺,陈萌.教育信息化时代高校音乐表演课程混合式教学初探[J].艺术研究,2021,(01):130-131.

第8篇

地理课堂中应用微课程教学,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更加有效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因此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学习和应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分析探讨了“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期对地理教学者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

微课教学;初中地理;优势;作用;应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的改进和创新,许多新理念、新方法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微课教学作为新型的教学应用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教学者的关注和重视,被广泛应用于各科教学过程当中,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冲击。初中地理教学应用微课教学,适应教学改革的大趋势,大大提升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一“微课程”定义与特点

所谓“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规频为主要表现形式,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就某个知识点而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通俗来说,就是传统教学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的创新,一般时间较短,控制在10分钟以内,教学目标具体而明确,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形象的说明一个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包。地理“微课程”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较强,目标明确,主题突出,一般围绕一个地理知识重点或难点,进行集中讲解,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主题更加突出。二是注意力更加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是随着时间的加长在不断地降低,时间越长,注意力越逐步下降,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微课程时间紧凑,一般控制在8-10分钟,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三是更容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地理微课程一般由画面、文字和音乐组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个感官,想象力和思考力得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增强。四是高效快捷。初中地理微课程授课方式方便灵活,不受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时间较短,可以占用较零散的时间,学习的场所也不受限制,可以在学校、家中,室内或室外,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授课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随着网络的普及,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利用网络在线学习与远程学习等多种形式,方式灵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方式。而且可以利用电脑、手机或各类设备来观看“微课程”,不仅实现了移动化教学,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的观看,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反复播放,对于较易掌握或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可以选择跳过,极大的提升了教学的效率。

二“微课”与传统教学相比的优势所在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微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更容易掌控,主题鲜明。从学生方面来看,突破了传统的“说教式”、“填鸭式”课堂,通过视频观看,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中掌握了知识,学习兴趣更加高涨,学习主动性目的性加强。从教师方面来看,“微课”视频教学使教师从繁重的讲授式课堂脱离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程”,有选择的将适合的资料视频下载保存到电脑、笔记本或手机等设备上,可以进行移动式授课,特别适合观摩课、评优课等教学。相对与传统教学方式,更加灵活自由,一次成功的“微课程”可以反复多次使用甚至一定时期使用,也可以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可以说,“微课程”一经使用便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以其高效、优质、灵活等诸多特点,或将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对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培养和成绩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微课程教学对初中课堂的作用

1.有助于学生思考力的培养。地理虽然是一门文科,但是其很多知识点涉及到理科的思维,很多思维不太敏捷的学生,遇到一些偏理性的知识点便无从下手,很难理解和掌握。教师如果一味地采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可能更加无所适从,甚至出现理解上的误差。采取生动形象的“微课程”教学,展示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和丰富,从声、色、形等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更加直观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疑难问题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2.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度成为教师冥思苦想的重要环节,提问法、故事法、创设情景法、引导法、反问设问法,等等,一代代教育者为此苦不堪言、绞尽脑汁的去尝试和探索。而使用“微课程”教学,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个难题,学生可以身临其境般的,通过视频的观感享受,直接调动起学习兴趣。比如地理教学中一些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各种地理风貌,只要通过视频展现出来,学生可以更直观的接受,更容易被吸引到教学中来。所以,“微课程”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是最简单最直接的一种手段。3.有助于巩固教学成果。“微课程”教学可以将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知识,变得更为直观和形象,学生可以较为容易的接受。另外,初中地理的知识点较为杂乱无章,知识点琐碎,如果不能及时的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概括和总结,很容易漏失知识点。微课的引入,学生可以通过视频的反复观看和复习,更加自由和快捷的学习和巩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对一知半解的问题或者衔接性紧密的知识点,学生可以有所选择的去复习,或者可以系统的去观看整个章节的教学视频,可以帮助学生梳理一个阶段的知识点,使教学知识点更加连贯,通过知识点的串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四初中地理微课程的应用1.初中地理微课程制作设计。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微课程”教学需要精心的设计,首先要确定教学主题,微课程一般针对初中地理知识中的难点或重点进行设计,一般只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时间上要有所控制,内容上不能繁杂。另外设计的教学方案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导入环节、讲解环节、点拨关键点、归纳总结等各个关键环节要条理清晰。还需要注意的是,制作时准备的素材要丰富而实用,要搜集与本微课程内容关联性紧密的素材,视频、音频、图片与文字都要和教学内容相匹配,能让学生形象直观的得到知识点的传授。同一教研室的教师要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共同讨论、设计和制作出优质的微课,更加高效的服务于地理教学。2.丰富地理微课程的内容。初中地理微课程除了优秀的教学设计外,要融入具有一定视觉冲击力的元素,或优美动听的音乐,或活泼形象的动画,或具有跳跃感的画面,都需要地理教学者扎实的微课制作的基本功,熟悉和掌握微课制作的技巧和方法,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断地丰富微课的内容,要使教学的内容有个性、有特色,能被广大学生认可和接受,需要广大教育者不断学习探索和创新,在教学中加入丰富的设计元素,让教学内容更加的形象、生动而具体,活灵活现的展现给学生,并把复杂的知识点通过技术化处理,更加的容易理解和接受,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更加明确,学习地理的兴趣更加浓厚。3.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程”的本质实际上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一种新型的简单快捷的辅的学习形式。在地理学习中,一些学生读图能力较弱、地理问题分析和探究能力水平不高、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地理知识相对较为薄弱,针对这些学生,在具体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微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把“微课程”资源带回家作为自主学习的资源,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实际需要,有目的性的选择某一知识点的学习,从而解决自身学习中没有理解的问题,补足学习的短板,促进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4.合理开展异步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一般只采用同一套教学内容和同样的教学手段,来从事教学活动,整个班的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区别对待。而微课程有效的避免了这一尴尬的问题,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资源的便利性特点,对学生进行异步教学,还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特点,为不同学生量身定制难易度不同的“微课程”资源,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和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学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受到教育,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从而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和能力,提升教学成绩,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5.要重视教学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初中地理微课程的设计要重视各个教学细节,要经过深思熟虑和实践的检验,通过设计者的辛勤制作,设计出一个不仅有深度、有广度、有内涵、有特色的优质微课程,要让学生从微课程中找到一种愉悦的观感享受,不仅能接受知识的熏陶,更能引起深层次的思考。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实时加入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要条理清晰、自然而然的把学生带入到地理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中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想象力和思考力。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起到了更好的辅教学的作用,学生通过微课程的学习,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都得到了“双提升”,因此也符合新教学理念。广大教育教学者今后要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创新,使更多优质的微课程层出不穷,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同.初中地理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7).

[2]胡铁生.微课程的属性认识与开发建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0).

第9篇

《投掷:双手头后前抛实心球》是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写的新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教学丛书――《科学的预设 艺术的生成》中水平三・六年级投掷单元的第1课。

投掷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其中双手头后前抛实心球是六年级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它在小学投掷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本课虽然是投掷单元的第1课,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原地侧向投掷实心球,对投掷项目的动作有一定的了解。因此,笔者通过对课前微视频和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投掷技能,并通过自主探究进行“预习”,从而加深其对双手头后前抛实心球技术结构的认识,为今后进一步掌握投远的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早期,注意力易集中,自主学习、理解能力较强,但表达与表现的欲望有所降低;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但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在发展之中。本次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力顺序与出手角度,难点是动作连贯协调。因此,笔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技能掌握规律,围绕本课重难点,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技术要领,力求让学生体验双手头后前抛实心球时自下而上的用力顺序和45度出手角度,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协调等身体素质,促进他们大胆、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投掷能力,发扬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奋勇拼搏的精神等。

设计

根据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笔者设定了如下达成目标:①知道正确握、持实心球的方法,基本掌握双手头后前抛实心球的动作要领,形成初步的技术概念。②知道双手头后前抛实心球的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③初步理解影响双手头后前抛实心球的成与用力顺序、出手角度、出手速度、出手高度等有关。

在设计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时,笔者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围绕教材和学情进行了如下设计:①根据使用教材填写课题名称,让学生明确本次自主学习的主题内容;②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与重难点提炼达成目标,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具有方向性,减少无用功;③根据达成目标设计教学任务,旨在检测学生自学后所掌握的知识情况,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提高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并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④根据学习任务提供学习方法建议,指导学生高质、高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顺利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⑤“课堂学习形式预告”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教学流程,明确课堂形式,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课前自主学习探究任务;⑥“困惑与建议”旨在让学生记录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微课程的一些建议,进一步促进“教与学”的融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制作过程

微课制作步骤包括选题、设计、制作、修改,而高质量的微课=确定选题+教学策略+表达艺术+工具软件+学习借鉴。因选题已经确定,所以该微课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前期进行微课的设计,即收集整合资料制作PPT;中期进行微课的制作;后期主要是对录制的微课进行内容上的编辑与技术上的修改等。在制作过程中,笔者主要应用到三个软件:PowerPoint、Camtasia Studio(喀秋莎)和FormatFactory(格式工厂)。其中喀秋莎是一款录屏软件,简单易学,它既可以对PPT进行录制,又可以进行声音的剪辑、背景音乐的融合、模块之间的特效衔接等。而格式工厂是笔者认为最万能的一款多媒体格式转换软件,它负责将喀秋莎生成的WRF格式转化成MP4格式。本微课最终以MP4格式,时长为7分40秒。此外,该教学视频只需通过安装相应的视频播放软件,如QQ影音、迅雷播放器、暴风影音、优酷等,就可以进行播放了。

教学应用过程

1.第一个环节:课始检测

在课前两天,笔者就将微视频和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发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提前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因此,上课伊始,笔者根据任务单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了快速检测,并及时作出评价。从实施情况看,课前检测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了自主学习的内容,同时教师肯定的评价反馈,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第二个环节:进阶作业

双手头后前抛实心球的完整技术动作主要包括握球与持球、预备姿势、预摆和最后用力四个环节。因此,本课教学根据教学重难点主要围绕这四个环节进行展开。

(1)诱导练习:背弓姿势

在体育教学中,诱导练习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为了促使学生迅速掌握动作、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而采用的过渡性练习。

在整个双手头后前抛实心球的动作结构中,最后一次预摆时形成的“背弓”姿势为最后用力提高实心球的初速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前抛实心球技术动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进阶作业的开始部分,笔者首先设置了“背弓传球”的诱导游戏,既让学生有目的地活动肩、腰、腿部等关节,也让他们充分体会了“背弓”这个姿势。同时,以游戏形式开始的教学既能达到预热课堂的效果,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技能的兴趣。

(2)徒手练习:分解―完整

徒手练习,即无器械练习,其目的是防止学生因初次触球,在不了解技术动作与规则的情况下,私自练习,造成意外伤害事故。

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各环节技术动作,笔者首先采用分解练习法,让学生分别熟悉四个环节的技术动作;然后采用完整练习法,让学生体会各环节技术动作的连续性,初次体会自下而上的用力顺序,即“蹬地、收腹、挥臂”,做到徒手情况下的动作连贯协调,初步形成完整的技术概念;最后采用两人合作的完整练习方式,组织学生再次体会自下而上的用力顺序,并尝试45度的出手角度,初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

3.第三个环节:协作探究

进阶练习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按照课前已分好的小组进行协作探究练习。同时,为了提高学生本课的运动量与练习密度,笔者特地设置了“口”字形的练习队形,要求各小组成员由内向外抛实心球,并提出“同抛同捡”的硬规定,该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1)握、持球练习

因课前笔者发给学生的微课程资源中已详细讲解了这一部分内容,所以在该练习中,笔者不组织、不评价,主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练习与纠错,借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组持球练习1:自下而上的连贯协调用力

在该阶段,笔者先组织学生通过坐姿、站姿和正确的预备姿势向前抛实心球练习,让学生分别体会手臂、腰及全身用力抛实心球的感觉,再组织学生进行正确的抛实心球动作练习,从而让他们进一步掌握自下而上抛实心球的协调用力顺序。前期需引导学生学会听哨音,“短哨抛球,长哨捡球,一切行动听指挥”,以此来逐渐培养学生课堂练习时遵守规则的习惯,为后期的小组合作学练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

(3)分组持球练习2:出手角度与动作连贯协调

该阶段主要以小组学练、教师巡回纠错形式展开教学。笔者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限制线的辅助功能,体会出手角度与投掷远度的关系,做到动作连贯协调。同时,在该环节练习中,小组长需充分发挥“小导师”的作用,组织组内成员在遵守规则的情况下进行大胆尝试,提高组内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发扬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奋勇拼搏精神。

4.第四个环节:展示评价

该环节练习主要分成三个部分:①小组长带领组员到达指定场地进行练习,并组织组员选取两位同学代表本组参加小组展示赛。②未参赛的组员进行现场观摩评价,讨论改进技术动作的方法。③各成员交流本课的学习体验与收获。

该阶段旨在验收各小组在本课教学中的学练效果,促进各小组有针对性地改正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促进组内形成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合作精神,提升“展示团”学生敢“做”的表现能力,提高“观摩团”学生敢“说”的表达能力,发展学生自我教育、自评互评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后反思

在未接触微课程之前,笔者认为利用微课程来上体育课是多此一举,特别是技能课的学习,根本没有可实施性。但通过接触微课,尝试制作微课,并把微课运用到教学中,笔者才发现:针对体育技术课,教师同样也可以制作微课程,利用自主学习任务单进行教学,从而使课堂能“精讲多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试验微课程与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运用效果,笔者选取两个班进行对照试验,一个班采用微课程和自主学习任务单,一个班未采用,得出的结果是前者的课堂教学实施效率更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笔者分析得出使用微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相比传统课堂上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动作要领与方法的记忆与掌握,而不断重复讲解动作要领与技术的浪费时间,学生结合资源通过自主探究得来的知识记忆会更加深刻,而且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也没有被占用。②细化细节,提高学生对动作结构的认知。相比较传统课堂上教师的分解动作与慢速示范,微课程突破了不能分解的技术动作示范的局限性,而且通过视频把技术动作放慢,也有利于帮助学生看清动作顺序、理解动作结构,方便课堂教学顺利开展。③自主探究,提高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相比较传统课堂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微课程等资源的运用打破了常规模式,学生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究”,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学习,带着目标自发有序地参与到各项练习活动中,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附:《投掷:双手头后前抛实心球》微视频二维码

评委印象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微课程教学法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与探索,也充分体现了郭倩老师对翻转课堂理念的认识与微课程教学法的把握。仔细研读郭倩老的《投掷:双手头后前抛实心球》微课程设计,我发现有两个亮点:

1.角色定位:凸显学生主体

做好微课程设计是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前提。从郭老师的设计可以看出,无论是分析、设计、制作,还是课堂应用,都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从学生的认知特征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目标设定来看,能够从学生学习的视角来确定合理的达成目标,其语言表达能够让学生看明白;从微视频制作来看,从“有序开展双手头后前抛实心球的理论知识与技术动作的学习”来确定微视频的核心内容,贴合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相匹配;从课堂应用过程来看,郭老师强化了自主体验与合作训练,让学生在体验与协作中掌握方法、形成技能。尽管没有看到郭老师所设计的课堂实施任务单,但仍然可以从课堂应用过程的解析中构建一个完整的轮廓,体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2.任务设计:聚焦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