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38:43
导语:在临床实践教学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检验医学不断发生可喜的变化,全新的临床实验室管理的模式和内容,让临床实验室已不仅仅是单纯分析来自于患者的各种样本并提供检验信息的医疗单元,同时也是配合医院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之一。临床实验室的服务范围也日趋扩大,服务对象涵盖医生、患者及其家属、健康人群以及感染控制部门、疾病控制中心、社会福利机构等医疗相关管理部门。特别是“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为临床实验室的服务内容带来了挑战与机遇。据统计,临床实验室提供的检测信息占疾病诊断治疗辅助信息量的70%以上[1]。如何确保实验室提供的检测信息是最合理、准确的,依托的是对组织所拥有的人、财、物、时间、方法、信息等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最终达成最优的目标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我国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开展较晚,专业指导书籍相对匮乏。虽然国内临床实验室的环境和仪器设备条件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已大大缩小,发展速度亦趋于同步,但国内很多临床实验室内部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尚有待提高。从事医学检验专业的技术人员迫切需要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知识,以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检验医学发展的需求。
1强化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教学
2006年6月由原卫生部制订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开始执行,标志着我国临床实验室的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2]。培养既懂检验专业技术又懂实验室管理的综合人才,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医药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必然要强化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研发。我校为中医药大学,首次招收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专业学生,开设《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也是刚起步。在实施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吸纳同行的先进教学经验,优选具有临床实验室管理经验的教授任教、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与内容、注重结合临床实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临床实验室管理的知识。
1.1优选授课教师
由于我校是第一次开设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授课教师的授课能力直接影响着后续的教学工作,因此聘请授课老师是非常关键的。我们聘请的授课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实验室工作经验,对实验室管理有着切身体会,授课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举例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将临床更多管理学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调动起学生对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兴趣,最终获得良好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评价也是非常好的。
1.2教学安排与专业课契合
学生经过近3年的大学课程学习,对医学检验专业有较全面了解,具有一定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并掌握了检验专业技术基础知识,但在校生毕竟没有接触检验科,对临床实验室认识比较模糊。因此,我们将《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安排在实习前最后一个学期,同时还有一部分专业课教学正在进行,学生已经可以结合各专业课教学内容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比较容易理解相关知识;再者也可以把临床实验室管理知识内容与即将学习的本专业知识进行联系,达到融会贯通作用。目前,在我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本课程的理论课为36学时,设为学生必修课,教学进度为每周3节课。
1.3精炼授课内容
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涉及内容广泛,涵盖实验室的方方面面,章节之间缺乏较好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大多数学校安排授课时间较少,一般为20~40学时[3]。我校安排为36学时,课时安排还是非常紧张的。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第3版有15章,内容涉及组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学选择与评价、检验项目临床效能评价、仪器与试剂的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管理等各方面[4],法规律条多,抽象理论多,学生们理解困难。要在36学时中把这些条条框框、管理方法全都灌输给学生很难,听课效果也不会好。我们采用教师重点讲授与学生自学结合的方式,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依托“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5]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对临床实验室的具体要求,重点讲授方法学章节,法规性文件章节采用学生自学并预留有作业,课堂提问检验学习效果,同时将学生课后的自学作为考核评分的依据,纳入到期末考评成绩中。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改进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教育思想。采用学生自学及导师指导小组学习,强调基础医学结合临床实际[6],已成为全世界医学院校一致公认的教学方法。我们将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引入到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中。例如标准化操作文件是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讲授又是很枯燥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要领,将来到工作岗位中能够用到所学的知识,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直观的优势,将ISO15189达标实验室标准化文件管理经验介绍给学生,逐一对应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编制要点[7],学生听起来既感到新奇也比较容易接受。为了考察听课效果,我们在课堂上让每位学生自行设计标准化操作文件模板,对照标准化操作文件编写内容和要领,让学生评判标准操作文件编写是否规范、可行,教师对学生编写文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加深了学生对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认识。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的尝试也获得了学生的认同。临床实验方法的选择和评价是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基础工作。这部分内容知识点多,在校学生很少接触到具体实验方法,学生理解实验方法性能评价比较困难。教师将临床实验室实际应用的实验方法做教学示例,结合现代最新检验技术,用方法学评价指标来验证临床检测系统的可靠性及是否满足临床使用的需要。分析不同临床检测系统的性能指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引导者角色,通过启发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多媒体图像系统演示临床检验工作中不同检测系统的原理、参数以及实际应用效果,讲授新仪器设备如何进行方法学的评价,结合验证数据帮助学生理解书本中的知识。讲授全面质量控制内容方面,注意联系医院检验科室内质量控制与室间质量评价的常态机制,结合图形图表讲授临床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的操作技能,室间质量评价的评价方法,最新的质量控制技术,将临床检验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拿到课堂上讲,请学生一起分析讨论,通过扮演管理者,亲身参与实际问题的处理,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责任感增强
本届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仅有少数学生听说过这门专业,学生对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充满了好奇和敬畏,甚至多数学生认为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离自己很远,将来走上检验工作岗位也用不上,认为是领导者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介绍检验结果误差引发的医疗纠纷,对实验室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生物安全隐患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室质量不仅限于检验结果本身,而且包括影响分析结果检测的全过程和全方面;质量管理不只是质量管理人员或质量管理部门的事,而且是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的事,增强学生对检验工作人员在临床实验室管理中的地位、职责和作用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实习及工作中较好地适应科室管理,自觉地按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开展工作。
4教学考核与效果反馈
将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列为考察课,采取60%考试成绩+40%平时成绩的方式。平时成绩为出勤、课后作业加课堂互动。考试试卷涉及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和分析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认知度,特别注重结合临床工作实践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考试成绩合格率为100%。对我校首届检验技术本科毕业班133名学生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显示98%学生理解和充分理解授课内容,99%以上学生对授课教师满意,85%的学生认为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重要,100%学生认同没有规范化的临床实验室管理就没有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医院检验科的建设和发展与科学管理密切相关。学生对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希望走出课堂多接触临床实验室,近距离了解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知识在医学实验室中的应用。学生们的建议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是一个鞭策,我们将逐步增加临床实践机会,开放实验室,更多地将教学研究新成果运用于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实践中。
作者:程宇航 李南 刘燕 张丽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检验与实验中心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检验学系
参考文献:
[1]申子瑜,李萍.临床实验室管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
[2]陈英利,于洋,吕跃山,等.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1):82-84.
[3]王惠民,倪红兵,崔明.《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优化组合教学[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4(1):88-89.
【摘要】我院在办学过程中通过采取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管理,强化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及考试的管理等措施,促使我院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关键词】临床教学;管理工作;实践与体会
我院在办学过程中始终重视教学质量管理,把“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质量为核心,争创一流办学水平”作为学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教学管理规范,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先总结如下。
1 强化教学管理,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1.1 加强师资队伍素质的培养:近年来,我院根据本单位师资队伍情况,结合当前学院教学实际需要,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并作出决定:(1)有目的地选派有关专业科任教师到区内外参加培训班学习;(2)有计划地选送一部分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深造;(3)临床科任教师分期分批到医院进修学习;(4)组织教师听课评课,互相学习;(5)组织教师到同类学院去听课、参观学习等。通过进修学习,使教师开阔了视野,知识得到更新,教师的教学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1.2 抓好师资的常规管理:我院健全了由院长――教务处――系部――教研室――教师的管理体制,协调各自职能和权限,保证了各项制度的落实,并制定了“教学常规”工作制度,从教学各环节组织实施管理,如备课、书写教案、实施目标教学、实验、考核、学习等,均提出了基本要求,保证正常教学秩序,有效地保证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院通过竞聘和择优聘任等激励机制,增强了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增强了竞争意识,优化师资队伍,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 强化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几年来,学院领导在强化内部管理上狠下功夫,建立并完善了一整套管理制度,促进了学校教学的规范化,使教学管理逐步从管人为主转化到管事为主;从随意管理转化到计划管理;从经验管理转化到科学管理。
2.1 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在课堂教学管理上,我院主要加强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规范教案书写,学院对教案首页经过多次修改,形成了比较实用的统一格式,要求教师课前要认真做好教学设计。备课笔记的书写对新老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提倡集体备课,并把集体备课列为学科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2)实施督导性听课,“督”与“导”相结合,重点放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引导上。由院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教研室和系主任组成督导小组听课和同科教师相互听课,通过听课、讲评、反馈,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3)强化教学媒体使用,如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以新颖、直观、立体、形象的特点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而且能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学习兴趣。(4)实施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由教务处专人负责。(5)课后辅导既强调主动参与,也在制度上作了明确规定。
2.2 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是我院近几年来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学院一方面增加设备投资,以提高实验开出率,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在实验室及高档仪器的管理上,打破学科分隔的管理模式,由教务处统一协调,并建立了中心实验室,高档仪器集中管理,统一使用。
在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上,加强了实践能力培养。我院在实施目标教学过程中,在注重充分发挥教师的各种示范教学的同时,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如基础护理操作课,先由教师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演示,然后带领学生操作,再让学生自己反复练习,直到真正独立掌握为止,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外科的实验操作课,练习切开、分离、止血、打结、缝合等操作,由学院亲自组织,买来一些动物,首先由科任教师示范,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在动物体上练习,教师与学生一起反复操作,教师因势利导,共同投入“教”与“学”活动中,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外科的基本操作技能。
2.3 加强考试的管理:考试既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又对学生起到重要导向作用。因此,根据目前的形势要求,必须加强学生考试的管理,以提高教学质量。
2.3.1 考试制度的完善与加强,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强化和严肃考场纪律。在考试中,通过加强考纪考风的教育,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考场纪律,从而保证考试与考核的准确性、可靠性,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客观地反馈教师的教学质量。
2.3.2 建立计算机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对考试科目实行教考分离,规范命题及成绩上报制度,在阅卷方式上采用教研室集体流水阅卷,提高了学生考试成绩的可信度。通过教考分离可使不同学科或同学科不同年度的考试之间具备了可比性,评卷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成绩,做好卷面分析工作,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教改意见,进一步加强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
3 今后发展的思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卫生职业教育需求的改变,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谁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谁就能赢得人才市场。因此,学院应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深入社会调查,把握社会需求动向,把握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适宜人才。
3.1 加强对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的学习与研究,尤其是教学管理干部和管理人员,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3.2 进一步加强对教学管理制度执行的监督和教学管理评估,保证各项制度的规范执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9-0148-03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9.082
随着现代医学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发挥认知主体的作用,已不能达到心血管内科的医学教育的要求,而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医学教育的根本要求[1-2]。临床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从注重知识的学习改变到注重能力的培养上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身临其境不断地积累经验[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监护室(cardiac care unit,CCU)实习的60名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将所选实习学生随机分为案例组及传统组,每组30名,再以每6名为一学习小组,并指定
1名组长(根据学生以往的学习成绩及表现,每小组安排1名优秀学生,3名中等学生,2名中下等学生),每组均分成5个小组,组员之间可以进行交流、讨论、资源共享,组长负责协调各组员之间的讨论,汇集组员意见,教学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1.2 研究方法
传统组对学生采用传统的单向式信息传递的教学模式,也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授课、学生听讲的教学方法。
案例组对学生采用临床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具体方法步骤为:(1)备课。教学主任组织带教老师进行备课,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2)选择病例。依据教学大纲及临床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以学生实习期间心内科监护室现有的病例为基础,选取心内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及典型的病例,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冠心病等。根据教学需要针对每个病例提出8~10个问题,再把每个病例及相应问题在授课前发至小组公共邮箱,由组长分配并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3)查看患者。带教老师带领全组学员于床边查看患者、采集病史、查体等,并展示患者所有检查报告,以重现临床场景。(4)病例讨论。全组学员根据提出的问题及病例的特点、诊断、鉴别诊断、诊疗计划等进行讨论并依次发言,最后由组长结合病例及查阅文献结果对该病进行总结。(5)老师引导。带教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适当引导以避免离题,待全组学生均发言讨论结束后,带教老师再针对每一问题与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
1.3 观察指标
调查问卷:培训结束后,给每位参与临床案例教学法的同学(案例组)发一份调查问卷表,其中包含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对自身能力培养的评价及学生认为带教老师在此中所起的作用,及对该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借此了解示教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评价。
出科考试:学习结束后两组以同样的试卷及同样方式进行考试,出科考试均分为理论知识考核、临床实践操作考核、病例分析考核三部分进行,理论知识考核使用传统理论题型试卷方式,试卷混合采用双盲批改。临床实践操作考核及病例分析考核模拟临床医师资格考试形式,邀请同批专家双盲进行考核。最终比较两组学生三方面的出科成绩,以作为教学效果的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出科考试成绩取均值,以( x±s)来表示,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
2 结果
2.1 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自身能力培养的作用评估
案例组中,所有学生都认为临床案例教学法能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96.67%学生认为临床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及学习效率,93.33%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自身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大部分的同学赞成并喜爱临床案例教学法的教育模式,临床案例教学法明显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及自身综合素质,取得明显教学效果。见表1。
2.2 带教老师在案例教学法中对学生的作用
案例组中,96.67%的学生认为带教老师在教学中可以起到判断学生发言对错及总结归纳的作用,93.33%的学生认为带教老师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及为学生解惑答疑,几乎大部分学生认为带教老师仅起到引导作用,主要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见表2。对该组学生民意调查有29名(96.67%)认为案例教学法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沟通,且所有同学均满意该教学方法。
3 讨论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更加切实地面向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新情况必须有新的思路和方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实习和基地建设也不例外,结合我校农林经济管理是国家第二批特色专业建设的实际需求,必须要有新思路。
目前,由于学校在教学实践环节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即便有一些关系松散的实习地点,也只能是临时应付一下实习的任务。不稳定的实习地点,加大了每次实习的准备成本,而且使教学实习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加之实习经费短缺等诸多因素,使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受到相当的影响。在新形势下,如何在现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实习模式创新,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走出目前的困境,实现学校与实习地联手双赢、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一、面临问题
1.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还没有稳定的校外教学基地,每次实习都可能另选地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过去5年的教学实习分别选择了4个不同的实习地点。实习单位大多把接待学生实习认为是一种负担,有时极不情愿又无可奈何地接受我们的实习要求。学生实习往往是“走马观花”、“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靠“打游击”来维持,每次实习前教师总是为联系实习地点奔波犯愁,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也不利于实习内容指导的连续性和长期性。这种情况与重点院校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教学实习标准和要求极不相称。
2.教学单位的一厢情愿,根本没有考虑实习基地的的需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不像其他的工科专业能解决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教学单位仅仅只是从“我要实习” 的需求出发,而从来不顾及实习单位的实际生产需求,所以实习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也就自然在情理之中。
3.校内外教学、科研、生产各个模块相互脱节,没有形成系统的、一体化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校内外这些教学实践资源本来是非常有限的,它们之间本来是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可以共同建设和利用的关系,而现在的教学管理体系既没有对校内应有的教学实践资源进行有效优化和整合,也缺少对校外教学实践资源进行更多的投入和建设,现在一些我校自己建的试验站就借口学校没有给他们专项实习经费而拒绝前来实习的学生,使各环节脱节,不能相互融合,严重影响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生产实习这一环节的教学质量。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模式创新的目标
彻底解决教学实习难的问题。使教学实习由现在一般性的、松散的、低标准的实习向将来学生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教师参与生产实践、生产管理人员参与教学的相互渗透、高标准、紧密型实习转变,形成特色。经过几年的实践,一方面会形成稳定的、积极的教学、科研、生产相互联络的一体化实习模式;另一方面,教学科研部门会形成对实习基地基本农业信息、资料的数据积累,反过来对教师科研提供样本点的基本信息和资料,以便他们进行跟踪研究。最后,长期的实习积累和规范研究对当地解决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问题将产生积极影响,为当地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当地形成我校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实习的特色、品牌和声誉。
三、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模式创新的内容
1、将校内外的科研资源尤其是校内外科研平台纳入实习体系
例如,把我院现有的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等研究平台和研究中心和学生的教学实践进行结合。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参加部分研究工作,完成毕业论文。通过教师指导,研究课题,使学生能接受科研工作各个环节的实践锻炼,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参与生产”。教师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基地这一特殊的区域和条件,结合实习,选择多项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带领学生参加专业实习,吸收实践成果,充实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科研。
2、构建整体化的校外实习基地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实习一体化的组织机构、后勤服务、管理、工作、联系、交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保证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健康发展和教学实习工作质量的,以保证完成教学部门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随时的而不是临时的实习任务。以保证双方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积极参与教学实习的激励机制(如聘请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发放聘书,给与一定报酬,给与实习基地接待学生实习一定的专项费用等)
3、选择能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实习单位
综合考虑地缘、距离、经济、社会生产条件、规模、类型、性质等多种因素,力争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统一管理。要充分考虑实习单位的实际利益和需求,找到双方的共同所在。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联合建设实习基地。变临时性实习地点为长期性学生实习、教师科研的实践基地,变单纯要他人尽义务为互利互惠,变
转贴于
学校独立负担为场校共建基地。选择能满足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要求的合作单位,进行合理布局,精心选点。
4、创新师资队伍的培养模式
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光是学生而且是我们人文社科类的许多教师的“软肋”。比如,经济管理类的许多老师讲授企业管理课程,却从来没在其企业中工作过一天,人文类讲授经济法的教师可能没有完整参与过一起企业因经济纠纷涉及法律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这样,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创新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对我们教师提出来新的挑战,教师应在思想、观念、行为方进行的革新,学校要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5、创新教学实习模式
改变以往教学实习学生的选题模式、考核模式和组织模式,改变以往单一的实习环节,集调研、参观、讲座、研讨等多环节为一体。激励使学生、教师、校外实习单位都积极参与其中,使者三方充分结合成为教学实习的主体。
由校外实习基地提前提出拟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许多乡镇、县市都需要对当地某一农业经济问题的进行调研),以此为依据,结合学院相关课题的研究需要,指导学生的选题,以项目的形式,完成实施。将来实习的结果不仅由实习指导老师进行评定,也要交由实习单位进行评价(以前只是出具一个实习证明),实习结果要一定程度满足实习基地研究、生产、实践中解决农业经济实际问题的要求,
[关键词]临床工作能力;教学方法;教育改革
临床实践能力或临床基本能力是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也是评价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1-2]。目前,由于多种原因,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为了进一步强化医学生医德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深化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培养卓越医学人才,本研究对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中,由于教学观念落后、临床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内容体系不完整、对临床见习和实习的认识不足、病人的保护意识增强以及缺乏严格训练等,直接影响了临床教学质量和卓越医学人才的培养。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1重理论知识轻临床实践
在1~2年级缺乏早期接触临床、了解医学的机会;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教师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临床见习、实习过程中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只会背操作步骤,不会动手实际操作[3]。
1.2重临床技能轻人文素养
临床实践能力不仅包含临床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医学人文精神,也就是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患沟通技巧等[4-5]。目前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只注重操作技能,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2]。
1.3重实训训练轻临床培养
由于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病人的保护意识增强等原因,目前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在实验室内进行,只重视实训训练,而缺乏床边教学。实训只是床边教学的补充,绝不能完全取代床边教学与考核,其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差距极大,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2]。
1.4重单一技能轻综合能力培养
由于模拟技术的发展,目前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单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技能的综合运用,也就是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注重操作,而忽视了思考,也就是忽视了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决策能力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1.5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
目前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注重课程结束、见习结束或实习结束的考核与评价,甚至只有毕业时的理论知识考核,无平时学习、培训的考核,无实习时出科考核等形成性评价。同时,也缺乏考核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考核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和考核评价主体的多元化。1.6重医疗轻教学教学工作对医疗、科研工作的促进作用是隐性的和滞后性的[6],再加上繁重的临床工作,使临床教师的教学意识淡漠、教学积极性不高。另外,大多数教师重视理论授课,忽视临床实践能力培训,致使临床教师重医疗和科研、轻临床教学的现象十分严重,也影响了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2强化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2.1提高认识,更新教学理念
临床实践能力是临床工作的基础,是正确临床决策和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1]。要充分认识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真学习教育部等部委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深刻理解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意义,积极实施“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深厚的医学文化素养、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过硬的临床基本能力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卓越医生。
2.2构建临床实践能力教学内容体系
开设《临床技能学》课程,将分散在不同临床专业课程中的职业素养、沟通技巧、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诊断性检查结果判读、病例分析等内容进行重组。构建了以问诊方法与技巧、常见症状为基础,以临床基本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为重点,医学人文素养培养贯穿始终的教学内容体系[7]。
2.3创新临床实践能力教学方法
坚持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的教学理念,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采用“基本技能与综合技能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模拟教学与床边教学相结合、教师指导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7],通过亲身体验、研读经典、名师指导、模拟训练、临床实践、反思强化等方法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①从1年级开始,利用寒暑假组织医学生参加社会医疗实践,通过早期接触临床、走进临床的活动,使医学生亲身感受、感知医学,了解医生的责任、医生的工作,实现感受临床、接触临床、实践临床和服务临床的目标。②通过学习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和循证医学等课程,以及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材料研读等活动,将具有鲜明特色的优秀医学文化纳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体系,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7]。③聘请医德师德好、教学水平高、临床能力强的名师(医)指导临床实践能力培训与考核,使医学生感受到名师(医)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专业精神,增强其求知欲望和学习的动力。④利用模拟技术训练具有创伤性的操作,如各种穿刺技术、注射技术、清创缝合技术;采用床边教学方法,如查房、病例分析、死亡病例讨论、疑难病例讨论等方式,训练无创伤性检查,综合训练医学生的职业精神、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选择和运用诊断性检查、临床思维与临床诊断能力和临床治疗能力等。
2.4改革考核评价方法
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即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实现考核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8-9]。①考核与评价内容包括医学人文素养、临床基本技能和临床岗位技能。②考核与评价时机有平时考核、阶段考核与期末考核。③考核评价项目有单一项目、组合项目和综合能力。④考核与评价方法有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计算机模拟病例分析和床边考核,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在考核与评价过程中,严格无菌要求,注重医患沟通能力和医学人文素养,并实行全程考核与评价。
3强化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3.1加强教学组织管理
一是加强医教协同,即学校与各附属医院形成共同体,学校主要负责医学人文技能和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各附属医院提供临床环境,负责并指导医学人文技能和临床岗位技能的培养。二是师生协同,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组织共同体,定期开展交流、讨论、训练、观摩与合作等,提高临床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三是加强临床实训、见习和实习教学管理,确保临床实践能力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3.2建设现代化的教学平台
一是强化校内实训实验平台建设,构建现代化的模拟教学平台。二是强化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床边教学,共同建设“以床边教学为核心、以模拟技术为补充”的临床实践能力教学平台,以满足临床岗位技能培养的需要。
3.3提高教师教学的能力和教学积极性
培养一批热心教学的中青年骨干临床教师,在保证医疗安全、维护病人利益的前提下,尽量为医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培养医学生扎实的临床实践能力。①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各附属医院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进行培训,提高其教学能力。②开展观摩教学,促进互相学习,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实际问题。③组织校级青年教师临床实践能力大赛,强化青年教师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促进临床实践能力的规范化和熟练程度。④将临床教师的教学工作纳入临床工作考核与评价体系,强化医教结合、医教研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3.4建立督导反馈机制
在临床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督导反馈机制。一是建立由教学督导员、教学管理人员、临床资深专家组成教学督导组,全程督导检查临床实践能力教学与考核评价,定期反馈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督促教师按时整改。二是建立由学生组成的教学反馈小组,随时给教学督导组和教学管理部门反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建议等。由教学督导组和教学管理部门整理后及时反馈给教学团队,组织教师及时整改或采纳。三是坚持期初、期中和期末临床实践能力检查与评价制度,坚持考核评价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日常监控与周期性评价相结合,全面督导与监控临床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与质量[10]。
[参考文献]
[1]潘祥林,王鸿利.实用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刘成玉,王元松.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的利弊分析与建议[J].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2013,1(1):55-57.
[3]刘成玉,魏武.诊断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刘成玉,李云芳,王元松,等.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调查分析与培养措施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3):329-332.
[5]王元松,刘成玉.强化临床基本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131-133.
[6]李荣梅,孙慧哲,李继,等.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思考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5):514-515.
[7]刘成玉,李云芳,王元松,等.以临床基本技能培养为核心的临床技能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3,49(5):461-464.
[8]刘成玉,王元松,李云芳,等.医学模拟教学在临床技能学教学中的作用[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47(2):173-175.
[9]刘成玉,严瑛,程德刚,等.我校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与思考[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4,50(2):177-179,182.
关键词:康复临床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从目前的高等医学学院来看,康复临床教学活动是学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临床教学活动是指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的从事各项临床医疗和护理工作,是提高学生临床操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在高等医学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该校学生在毕业以后实际工作能力,关系着学生前途以及病人的生命健康大事。所以,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的康复临床教学水平,是培养新型医学人才的重要举措。
1.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高等医学院的学生作为将来的康复治疗师,首先自身应该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从而培养自身具有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技术。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树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基础,是实现病人的早日康复的前提。在医学领域,“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将学生作为中心,在尽量遵从学生的特点以及性格的前提下,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高等医学院在康复临床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将病人作为中心的思想,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尊重病人的意愿和权利,帮助病人摆脱疾病的困扰。要做到以上两点,不仅需要学生能够掌握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能外,还需要他们不断创新。另外,学校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以人为本”的教学大环境,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拥有一颗仁爱之心。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各项教学的落实
2.1培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康复临床教学实践的意义在于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次在康复临床教学中可以采用病例为单位的讨论小组,让学生通过总结临床实践,不断查阅相关资料对相关病例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并进行总结和完善,最后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做总结发言。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了语言表达能力,为以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加强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
根据学生不同科室适当的训练学生操作技术。对于刚进入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选择一些具有丰富带教经验的教师进行操作演示,例如:怎样给病人换药,怎样拆线,怎样打结等等,让学生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外科学生,还可以让学生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一些小型手术,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手术过程,增加自身对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
2.3加强教与学的沟通
在康复临床教学中主要是以临床实践工作为主,特别是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论基础、基础知识以及基本能力的综合训练从而实现将理论知识正确的运用在临床实践中。在学校开展临床实习的刚开始,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环境以及学习的角色发生变化而不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在临床实践中表现出孤僻,不愿意和同学以及带教老师进行沟通的现象。针对这类典型的问题,高等医学院的相关领导、实习负责人以及带教老师应该开展专题会议进行讨论,通过学校的座谈会、交流会等等及时掌握学生在临床中存在的疑惑,并针对学生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另外,还鼓励学生能够在业余时间多到科室进行走动,加强自身和同学、带教老师之间的交流。
3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质量
3.1提高认识,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康复临床教学工作的指导
医学教学和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该学科更加重视实践,因此康复临床教学是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在实践并不断强化自身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康复临床教学工作在高等医学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医学临床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部门以及领导者加强对康复临床教学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自身领导作用,在加强康复临床教学基地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康复临床教学基地的软件设施。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康复临床教学中,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决定康复临床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在高等医学院中,为了提高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要针对部分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开展医教相结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先进经验的教师从事带教工作;二是邀请相关医疗相关科室的医生到现场对学生的临床实习进行指导,从而加强康复临床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3.3加强带教老师的责任心和带教意识
在康复临床教学中,带教老师是经过康复临床教学基地以及相关学校进行审核的,承担康复临床教学和人才培训的执业医师。在整个教学中,带教老师是学生的直接负责人,因此他们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及道德素质是影响整个教学的关键。一名合格的带教老师,应该是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带教意识,能够深刻明白自身工作的意义是不予余力的做好上级部门安排的各项工作,能够认真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计划。除此之外,在进行教学中,需要带教老师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能够说服相关病人配合教学。
4.不断完善康复临床教学管理体系
由于不同的高等医学学校的规模不同,在医、教、研这三个方面的水平也不一样,因此为了保证康复临床教学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就离不开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于高等医学学校来说,可以制定出各种管理制度,例如:《临床实践管理办法》、《教学医院管理细则》等等保证教学管理工作有效、持续、健康的进行。另外,还应该进一步强化高等医学学校的教学意识,不断转变观念,理顺教学和医疗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教学和医疗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爱国,王东光,林永超.2l世纪初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4):20.
[关键词] 临床教学;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b)-164-02
高等医学教育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教学三部分。而临床教学阶段由临床理论教学、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三部分组成。临床教学阶段是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医学院校学生从学校跨入工作岗位的桥梁课程。临床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医学院校毕业生的质量[1]。各教学医院的教学工作是学生医学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它既是基础医学教学的延伸,又是不同教学形式的转换点,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初始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过程中价值取向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等,临床教学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是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值得学校、医院、教师共同关注[2]。因此,研究此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深化临床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制定合理的教学质量控制规则,是保证临床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
1 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增多过速,病员相对不足
由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健增长,国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因此,政府部门实行快速扩招政策。其结果是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进修生等各层次学生数目急剧增长。与此同时,虽然医疗教学资源在不断增加,但比不上扩招所致的学生增加速度,而导致教学用病种、病源相对不足,每个学生管的床位数达不到要求,医疗文书写作和操作均不够。
1.2 价值取向偏离
由于思想观念、独生子女、个人兴趣爱好影响学生的专业选择,导致临床学习中的不到位。医学专业学生中有些人对选择医学专业存在不同程度的后悔,认为做医生风险大,太辛苦,收入不高,与付出不成比例,而且学习压力大,工作自由度低[3]。由于这种价值取向的偏离导致部分学生在临床学习中不愿多干,不愿做脏活累活,重利轻义,缺乏献身精神,不能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等。
1.3 伦理、法律中的问题
由于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因而医院、医生也在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由于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心理的变化,伦理道德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患者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非常强。而医学生由于年龄、阅历、伦理道德及法律等修养和教育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常将“病”与“人”分离,只重视局部器官、组织,将患者当成单纯的实习对象,因而在工作中易受挫折和委屈,不被患者理解,甚至遭到非难。无疑,这将影响临床医学的教学质量,特别是临床操作能力。
1.4 教学方式的僵化
现行的理论教学仍以“填鸭式”教学法为主,枯燥乏味,学生被动接受,使之灵活运用能力差,创新能力低。应付考试能力强,但不重视应用,实践能力低。在临床实习中学生往往对某种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纵向思维清晰,而具体面对病人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的横向思维十分欠缺。在考试考核方面,学生关心的是考试成绩,而对临床工作热情不够,而且临床考试仅包括病历书写、诊疗计划制定、基本技能操作等,考评制度的内容不够全面。
1.5 就业、考研的影响
由于就业市场不乐观,由原来的供方市场转为需方市场,医学生从一入校就面临着压力而不得不考虑毕业去向问题,越往后越表现明显。为摆脱就业压力的困境和达到社会对高学历的需求,很多学生将精力放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备上。在一份调查中发现,有88%医学生报考研究生,有53.3%认为考研或找工作更为重要,20.5%认为实习更重要[4]。特别是在临床实习阶段,一部分学生以报考研究生为主要目的,他们用于外语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的准备时间远远多于临床学习时间。另一部分则忙于外出联系单位,使实习时间大打折扣,即使在临床也只是应付,出工不出力,能少做则尽量少做。
1.6 临床教学主体(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临床教学与课堂教学有重要区别:教师皆是临床一线工作者,在完成繁重医疗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完成教学任务,所以难以完全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教学,难以满怀激情地融入教与学的交流中;临床教师教学理念更新较慢,教学技巧培训不够,教学手段不甚超前,易固守多年既定的模式。临床教学是现场教学,对教学质量自身影响大,病人不配合,病人条件不允许,医疗保护制度使教员现场阐述不能充分、准确,病人不可能由多个学员反复地询问、检查和操作,使得实践性极强的临床教学不能体现实践――学习――再实践的经典教学模式。加之近年来高学历、高职称的年轻教师明显增多,而这些教师的临床教学训练不够,对教学原理、教学规律的掌握欠缺,所以也导致其教学能力差,教学效果不理想。
2 临床教学质量管理思考与对策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已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包括职业价值观、态度、职业行为和职业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交流技能;临床技能;人群健康和卫生保健系统;信息处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要求以“能力导向的教育”为宗旨,指明了全球化背景下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临床教学质量关系到高等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针对影响临床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设计考核指标,明确考核时间,量化考核标准,确定评估的原则。
2.1 建立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控制系统
包含三个子系统,即教学管理质量控制系统、教师质量控制系统及学生实习质量控制系统。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构成了系统性评估模式的内涵。临床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是巩固和提高所学的基本理论、临床知识和实践技能,加强学生临床诊疗技术综合训练的重要阶段。它要求实习学生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广阔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防治常见病的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及外语水平,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等。因此,临床实践教学是为实现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为学生今后从事医教研打下扎实基础的阶段,全面性的质量控制目标应包括德、智、体三个方面,三者不可偏废。
2.2 全员性质量控制和全过程性质量控制
质量不是由某一或某些个体来决定的,也不是由某个群体决定的,它势必涉及到教学管理人员群体、教师群体、学生群体等各个方面。只有提高个体素质,充分发挥个体工作或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个体有机地整合成群体,再通过各群体间的密切配合和相互合作,才能使临床教学管理质量得到保证与提高。
学生的质量不是原来就具备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出来的。它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临床实践教学是学生质量形成过程的一个“组装”阶段,是由一系列教学环节来保障的。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规范的临床教学活动,完整的带教过程,严格的教学管理,必备的教学条件,就不可能有好的实习质量[5]。某一环节的故障就可能导致教学管理的质量滑波。对临床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性质量控制不仅包含了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包括了对教学管理质量形成过程的监控。
2.3 全局性质量控制和反馈性的质量控制机制
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形成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动态过程。它可细分为若干阶段,而每个阶段的矛盾又不尽相同。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既善于抓住全过程的主要矛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又善于抓住每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如临床实践教学后期考研、供需见面与正常教学计划的冲突),采取有效的措施,妥善处理各种关系,才能实现质量的整体控制。在建立好完善的教学质量考评机制以后,对教学质量实施效果的评估及相关信息的反馈,可以进一步评价该系统的完善及可靠性[6]。同时,建立教学质量反馈机制也能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差距,还能评判教师实施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状况,也便于管理人员了解教与学的需求、现状及问题,更好地有针对性地评估教学质量,针对教学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2.4 改变人才评价方法,引入竞争机制
对学历、文凭的重视体现了国家的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但如果过分看重学历和文凭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医学是强调临床实践的,也只有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人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才有立足于社会的资本,才能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如果为考研或为了找工作单位而消耗太多的时间,肯定影响临床学习和实习,影响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对将来的临床工作造成损失。因此重文凭而忽略实际工作能力的用人体制不利于人才培养。
2.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变教学方式
要有一流的教学质量,必须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作为医学院校的教师,应当具有较好的临床工作能力,外语水平,科研素质,还要具有很强的教学意识。因此,教师应当有较高的学历,合理的专业结构,包括具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以通过教师的期望、举止影响学生,达到以身示教的效果;医学院校要给学生创造优秀的学习环境,实验场所。结合本单位实际进行教学研究,开展医学教育学术交流,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
在临床教学中,结合临床学习一些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特别是医学心理学和与医学关系密切的社会学内容,以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改变单纯被动枯燥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生动、有趣、多种多样的灵活方式,如引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标准化病人等方式进行临床教学。
加强临床考核工作,在理论考试时增加口试方法,注重学生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技能,及临床思维方式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病史采集、体查、辅助检查的选择、结果的解释、疾病的综合分析的诊治水平、医德医风、医患交流与合作技能、临床操作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建立起科学的评估方法。
高等医学教育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教育,而是人们终身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临床教学中既要考虑学生对传统知识的继承,还要为其继续学习、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应高度重视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使其适应新的科技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曹永鹏,王华.加强临床教学管理促进医院的建设和发展[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0,20(9):40-41.
[2]杨作成,陈淳媛,邓长柏,等.临床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3):614-615.
[3]刘铁桥,郝伟,徐利敏,等.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态度职业取向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8(10):1399-1440.
[4]常淑芳,钟玲,昝志,等.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7):893-894.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医院和学校双方领导的高度重视,为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医院和学校共同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成立由护理部、科教科、学校护理系、教务处领导共同参与的护理教学质量改革管理委员会(简称教改委员会),其中医院科教科、学校护理系、任课老师、临床带教老师负责组织、分配、实施各项教学任务及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医院护理部和学校教务科负责监督管理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院校双方共同制定授课计划和临床见习实践指导手册,要求任课老师和带教老师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课堂教学和临床带教。院校双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密切配合,全程跟踪教学质量,及时通报反馈,共同协商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介绍
教改委员会根据高职护理岗位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在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时始终坚持以护理操作技能为中心,加大临床实践的比例,优化实践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与临床的融合。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特点,九院班上午半天下临床见习,下午和晚上进行专业课程学习。与同年级学生相比,九院班在教学活动时间分配上相对缩短临床实习时间,延长学生临床见习时间,使学生边理论学习边操作实践,将更多的理论知识引人到临床实践中,在操作实践中全面提高职业能力。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通过学生参与、合作,融学、做、教于一体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半年学生返校进行护士执业综合实训,为护士职业考试做准备。
教学管理体系的运行
教学管理体系的实施
医院护理部和教务处根据授课计划和见习指导手册,制定“理论教学进度检查表”、“授课计划完成情况统计表”、“专科见习实践情况完成表”、“专科知识综合能力测评”等,其中“理论教学进度检查表”、“授课计划完成情况统计表”主要考核每月各专业课程在时间段内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通过班级5名学生的核实和对教室日志的抽查来完成。“专科见习实践情况完成表”主要根据各专科的临床见习带教计划,通过每月检查学生的见习日记、见习鉴定、科室护理教学台账查看学生的临床见习实践任务有无完成。“专科知识综合能力考核”是每半学期护理部和教务科对学生进行各专科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道德素养三方面考核,其中理论知识考核选用学校老师出的试卷,相同的章节内容,同等难易程度,通过与学校同年级同专业学生的平均分、成绩分布直方图的比较,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提出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指导医院任课老师授课。“实践技能考核”采用专科疾病操作技能考核(如内科护理的吸痰、外科护理的备皮、妇产科护理的会阴护理等)、小组病案分析与讨论、护理查房、制定护理计划表、健康宣教等形式进行,旨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职业道德素养考核”是临床见习科室护士长、带教老师和病区患者对学生的德育考评,学生通过临床护理工作的真实感受,激发对护理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培养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学管理体系的反馈
通过上述考核和考评机制,院校双方定期召开各专科教研活动,如课堂公开课、临床见习带教跟踪等,相互沟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教改委员会每月安排学校教学质量督导小组对合作班课堂授课质量进行检查,每月发放“教师授课情况学生意见反馈表”,了解学生对教师课堂授课的意见。对任课老师实行优胜劣汰制度,凡是总评低于85分的老师不能胜任教学工作。选拔优秀老师任课。定期跟踪见习实践情况,了解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一方面促进医院临床教学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操作水平、教学能力及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学校专业课程任课老师到临床跟踪学生的见习实践,补充临床实践知识的同时,了解了临临床医疗护理新技术新进展,满足课堂教学需要,实现临床与教学的零距离,优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管理体系的保障
为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发展机制,提高院校合作教学质量,院校双方制定和规范了教学管理的配套制度和政策,如“临床见习实践管理条例”、“临床见习带教老师职责”、“带教老师聘任制度”等,将教学质量纳入任课老师的考评体系,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福利待遇等方面体现优势,提高临床任课老师和见习带教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保障教学质量。
教改初见成效
1 护理教学问题反馈及其原因评估
1.1问题评估与反馈 运用预见性思维理念对当前护理教学中的问题,从教学质量监控以及护生评估、通过活动进行问题反馈等多种形式获得当前护理教学的反馈信息,发现在当前护理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护生对护理教学的兴趣与热情不高,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护生自身的能动性与创造能力未受到充分重视,在护理教学中,没有充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操作机会较少;②带教老师带教意识薄弱,责任心缺乏,在教学中,未充分重视实践操作教学,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缺乏规范的操作,教学质量不甚理想;③护理教学知识与临床工作还存在着差距,教学计划与安排缺乏合理性,护理教学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
1.2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①护生思想认识不到位,"重专科技术护理而轻基础护理"的思想大量存在,在学习过程中对基础护理知识学习热情不高,沟通能力不强,安全意识缺乏,易在临床常用操作中产生失误或者发生差错事故;而对于带教老师而言,高年资护士教学理念相对比较落后,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想,而学历相对较高的年轻护士教学意识薄弱,经验缺乏,带教意识缺乏,导致护理教学师资安排缺乏合理性,学生学习方法与自身能力培养未受到重视,出科考核随意性偏高。②在教学中,床位与护士之间的比例缺乏平衡性,带教老师肩负教学任务与临床护理工作双重任务,教学工作无法深入开展。③由于医院与学校教学环境的限制,导致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脱节,技术操作与临床实际差距较大。基于此,优化护理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迫切需要。
2 护理教学管理中预见性思维的应用
2.1完善制度,加强指导 在护理教学管理实践中,总带教或者护士长应针对护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预见性评估与分析,做到对学生情况了熟于心,针对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见性分析,并制定对应的预见性措施。在此基础上,护理部应以各个科室的实际情况为主要依据进行预见性分析,从而确定护理教学各工作职责的分配,形成一个科学的护理教学管理体系:护理教学主任与干事护理教学管理工作组总带教与护士长带教护士。在明确职责分工之后,针对护理教学工作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分配,细化到各个科室。教学管理人员应运用前瞻性与预见性的思想理念,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以提升教学质量与效能为主要目标,积极开展教学反思,强化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另外,管理者还应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交流,实现优势互补。此外,在入科之前,还应针对护生与带教老师进行预见性评估,如对护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以及动手能力的评估,对带教老师的带教经验等进行评估,从而开展预见性的指导。
2.2强化带教队伍建设 带教老师本身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及其责任心与带教意识、方法等直接影响着护理教学水平以及护生的心理与行为,基于此,带教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带教老师的选拔过程中,可通过护生反馈、护理部考核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评价,从而选拔出责任心强、护理理论知识与技术扎实、带教经验丰富的护师,提升带教老师队伍整体水平。同时,还应积极运用预见性思想理念,注重带教老师的教育培训。鼓励带教老师参加专升本考核,或者邀请具有丰富带教经验的专家针对护理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各类关键问题进行培训,提升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
2.3强化预见性管理,提升护理教学质量 在护理教学管理中,应将预见性思维理念渗透在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之中,如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质量监督以及效果评价等环节之中,都应合理运用预见性思维理念。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应前瞻性思想,结合学生实际以及临床工作前沿信息,进行教学计划的合理编制。尤其是在临床教学计划编制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能动性,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2]。同时,在教学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应积极组照召开专项会议,对于教学计划执行以及教学实践中,入科教育、小讲课、出科考核、实习操作等各类问题以及潜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掌握护理教学质量动态,从而及时对护理教学工作进行调整,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另外,在护理实践教学中,带教老师也应运用预见性思维理念,积极鼓励护生主动参与与思考,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有利于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或提出预见性措施,使护生真正成为护理教学活动实践主体[3]。最后,针对当前临床工作实际与发展趋势,对学生开展护理实践操作指导,做到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接轨,以全面提升护理教学质量,实现护理教学目标。
综上可见,预见性思维在护理教学中管理中的应用要求管理者针对护理教学中的问题进行预见性分析,并根据反馈信息提出预见性措施,创新思维、解决可能性冲突,在教学管理全过程中渗透预见性思想理念,在提升管理者的创造性的基础上,提升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农静.改变思维模式搞好护理管理[J].医药前沿,2013,(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