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常见的统计学问题

时间:2023-08-18 17:38:46

导语:在常见的统计学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常见的统计学问题

第1篇

 

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应以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科研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使研究生形成正确的和严谨的统计学思维方法和技能,帮助医学研究生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正确运用医学统计学方法,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以及将来在工作中的科研任务。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一、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生统计学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虽然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本科期间学习过统计学,但多数人仅学习过较简单的统计学基础知识,进入研究生阶段医学统计学学习后,学习比较吃力,并且由于总学时数的限制,教师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对单个统计学方法的使用讲解较多,而对一些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期间或将来毕业后较为实用的统计学方法却没有时间讲解,这就造成了研究生对学过的统计学方法一知半解,而将来可能用得上的统计学方法却没有学会。笔者在解答一些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研究生的问题时,发现有些问题十分基础,本应该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掌握而没有掌握。

 

(二)课题设计统计学缺陷较常见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一般安排在研一上学期,而研究生应用统计学知识进行课题设计要到研究生二年级才启动。许多研究生在课堂学习阶段对统计学知识本来就没有彻底学透,又要再经过一年多才进入课题设计有实验研究,对学习过的统计学知识已经有一些遗忘,所以在进行课题设计时不能正确运用学过的相关知识,造成课题设计中有较多的统计学缺陷。而课题设计如果不正确,无法保证后续的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性。

 

(三)学位论文统计学错误普遍存在

 

国内外期刊对论文中的统计学方法要求都很高,因此研究生的科研论文需要正确运用统计学知识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研究生不能把学习过的统计学知识正确运用到研究论文中。尤其是学习临床专业的医学研究生,很多研究资料和数据来源于人群研究,涉及样本量、对照组的选择等基本的统计学常识,这些基础性错误却在研究生的论文中大量存在。这些问题与现在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已经不相适应,需要加以改进。

 

二、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课堂教学,巩固医学统计学知识基础

 

巩固基本统计方法和知识是医学统计学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原理、计算过程和结果解释。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讲解,使研究生切实掌握基本的统计学知识,在论文写作中不出现低级的统计学错误。在此基础上,老师在课堂上应该由简到繁,深入浅出,逐步增加难度和深度,讲解一些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和将来工作中有用的、较为高级的统计学方法。目前,科学技术更新速度很快,同样统计学的重要工具——统计软件也更新很快,因此,老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并向学生介绍最新、最先进的统计方法和软件。

 

(二)注重学用衔接,提升研究生课题设计的科学性

 

研究生的课题设计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强调其重要性,让学生带着课题设计中的问题进入课程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做好论文前期的准备工作,完成科研选题,为毕业论文开题做好准备。要指出课题设计中应当注意的统计学问题,如样本量、对照组选择等,使学生意识到统计学的基本知识是保证自己课题设计科学性的关键,在今后的课题设计中自觉以正确的统计学方法作为指导,从而保证课题设计的科学性,为其成长为高层次的医学科研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采用实例分析,减少研究论文中的统计学错误

 

在课堂上以一些已经发表的高水平论文为例,详细讲解医学统计学方法的具体应用,使研究生在撰写论文时,减少论文中的统计学错误,减少文章因为统计学问题而被拒稿;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用一些已经发表的、但是有明显统计学错误的论文作为反面教材,给学生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知道避免论文中的统计学错误的重要性。另外,要注意提醒学生,在数据处理和论文撰写过程中,运用统计学方法时要注意其使用条件,切不可误用,对审稿人指出的统计学错误要认真进行修改或答复。

第2篇

相关热搜:统计学  统计学教学  统计学应用

医学期刊论文的统计学质量是医学研究科学性与严谨性的重要标志,但目前国内高水平医学期刊的论文中统计学误用和滥用问题却较为普遍。本文总结了《山东医药》近年来中的统计学问题,就其中实验设计、统计分析方法选用、数据表达等方面作一些分析与讨论,希望能引起各位专家学者和临床医生的共识与重视,促进我国医学期刊质量的提高。

1.实验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实验分组仅从专业角度考虑问题,未从统计学角度考虑问题。作者仅从专业上想如何设计分组,而没有想到其涉及的实验因素以及每个因素包含的水平,组与组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等一系列问题。

1.1不遵循或不重视随机化原则随机化是科研设计的重要原则,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可信度。随机化既要随机抽样,还要随机分组,并有足够的样本量作前提。然而,在医学论文中许多作者对此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论文中统计处理随机化不突出,随机化缺失情况比较常见,有的论文甚至将随机误解为随意、随便,不采用随机化处理方法,导致结果缺乏可靠性。还有些文章中没有提出“随机”抽样的设计与方法,没有排除标准,给人随意选择病例之感,且病例数少,因此没有代表性,所得出的结论不可靠。部分文章虽然注明了“随机”,但未提及采取什么方法进行随机化研究或两组间的例数相差甚远,不符合随机化的一般规律,没有临床参考价值。

1.2缺少对照研究或对照组设计不合理正确设立对照是临床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设立对照的意义在于说明临床试验中干预措施的效应,减少或防止偏倚和

机遇产生的误差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目前,国内许多期刊发表的论文对照组设计不合理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有些作者对某种新药或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观察研究中,不设对照组,缺乏对照观察,得出的结论缺乏科学性,令人怀疑。有的文章虽然设立了对照组,但在分析结果时,却没有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而仅将各组间的自身前后进行比较,从而使该研究失去对照意义。

对照组选择不当,还表现在两组间重要的临床特征和基线情况相差太大,无可比性,如性别、年龄、病情、经济情况和文化程度等不一致,如有些论文将健康人或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使结果受到非处理因素的影响,产生偏倚或系统误差,使结论不可信。

1.3均衡性原则掌握不够均衡性原则要求实验中的各组之间除处理因素不同外,其他可控制的非处理因素要尽可能保持一致。特别对疾病预后有重要影响的临床特性一定要在组间分布均衡。各组间越均衡,可比性越强。有些作者在对病例进行分组时,忽视了均衡性原则,两组之间没有可比性,结论自然是错误的。具体表现在:有的文章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相应统一指标没有设在均衡的水平上。对治疗组情况交代的比较详细,而对对照组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不予交代,或所选对照组的年龄与治疗组不在一个年龄段,影响了作者对指标的观察。

2.统计分析方面存在的问题

统计方法选择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结论的可靠性。临床资料的结果变量可分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计数资料指将观察对象按两种属性分类,

如生存、死亡,治愈、未治愈,有效、无效等,通常转化为率。如果是两组间的比较,则采用四格表x2检验或其校正公式,如果是多组间率的比较,则采用行X列表资料x2检验。计量资料指对某一个研究对象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得到的资料,一般均有计量单位。通常资料呈正态分布时,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当资料不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也可用秩和检验等非参数检验法。

2.1统计方法描述不清,结论欠科学文中未交代所用统计方法,如是配对设计的t检验还是成组设计的t检验,是Ridit分析还是x2检验,是作相关分析还是作回归推断。统计方法交代不清或根本不予交代,使读者对论文结论的正确与否无法判断。有的作者只提一句“经统计学处理”后,就写出结论。有的甚至直接用P值说明问题,笼统地以P<0.05或0.01、p>0.05便称结果差异有无显著性,值的大小不说明差值的大小,它还与抽样误差大小有关[5]。因此,还应写明具体的统计方法,如有特殊情况,还应说明是否采用了校正,应写出描述性统计量的可信区间,注明精确的统计量值和P值,然后根据P值大小作出统计学推断,并作出相应的医学专业结论。

2.2假设检验方法和结果的表达不交代假设检验方法或假设检验方法交代的不具体、不清楚是医学科研论文中常见的错误。如果不交代假设检验方法或假设检验方法交代的不具体.读者就无法考察论文的统计学方法选择的是否正确,无法核对计算结果是否准确。每一种假设检验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条件和严格的适用范围。对于同一组资料,采用不同的假设检验方法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如将配对设计的资料按成组设计资料的方法处理,将会损失样本提供的信息、降低检验效率,可能使原本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

在论文写作时,不但要交代选用的是什么统计学方法,而且统计学方法要尽可能具体。如选择t检验,要说明是配对t检验,还是成组t检验;选择方差分析时,要说明是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还是配伍组设计的方差分析。对于四格表资料,应说明是一般四格表x2检验、配对四格表x2检验及四格表资料的精确概率法等。

第3篇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护理专业;问卷调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111-03

医学统计学以医学理论为指导,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探讨生物医学现象和医学理论的内在客观规律,贯穿于医学研究的整个过程[1]。学习医学统计学可以培养学生形成统计思维,掌握基本统计分析方法,借助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正确地理解和表达分析结果,是医学生进行科研和实践的重要工具。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和卫生事业的高速发展,社会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知识、专业能力和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研能力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2],因此医学统计学逐渐成为护理专业教学和科研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本文结合对护理专业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实践及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了解护理专业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认知态度、教学感受和学习意见,分析该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提供依据。

一、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以刚完成医学统计学系统教育的187名2014级护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授课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医学统计学》(第6版),理论课授课20学时,内容主要包括不同类型资料的统计描述和统计图表、总体均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t检验、χ2检验等,配套计算器实习16个学时。调查结果采用Epidata 3.1录入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调查对象基本特征及对医学统计学课程的认识和态度。在187名被调查对象中,56.68%高中主修文科,43.32%主修理科,普遍认为自己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偏差,详见表1。

在学科特点的回答中,超过一半以上(56.68%)的学生认为医学统计学抽象难懂;但大部分学生(69.52%)对于该课程还是呈现肯定态度,认为相关知识点对将来有帮助,可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及专业技能;也有一部分学生(30.48%)认为该课程对于护理专业来说没有帮助甚至不知道学习该门课程有什么作用,因此在学习该课程主要目的回答中,43.32%的学生认为学习该课程是为了应付考试或其他,详见表2。

2.调查对象对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感受。在对医学统计学的学习感受方面,61.49%的学生表示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多困难,碰到的主要困难是上课听不懂(59.36%),课程内容太难、看书看不懂(54.55%),数学基础不好(46.52%),没有兴趣(38.5%)等,其中认为参数估计(56.68%)、假设检验(56.15%)、t检验(62.03%)、χ2检验(53.48%)这些统计学知识难以理解;仅有20.32%的学生认为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能够掌握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的基本技能。在t学统计学的授课感受方面,针对目前课程设置比较符合护理专业培养目标这一观点,44.38%表示赞成,26.20%表示中立,大部分学生(75.4%)认为该课程教学内容偏少,不足以支撑将来的实践应用,详见表3。

3.调查对象对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建议。调查显示,仅有66.85%的学生对教师使用板

书和投影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比较满意,在更能接受的教学方式回答中,选择结合实际案例师生共同分析的有70.05%、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56.68%、参与统计调查的有47.59%、小组讨论的有39.57%、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只有12.83%。说明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学生更希望课堂活跃,多方互动,参与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于考核方式而言,大部分学生(65.24%)认为应该增加平时和实践成绩所占比例,减少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应更加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和应用,而不是一味看重考试成绩。

三、讨论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专业学生对医学统计学这门学科总体表现出肯定态度。但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和实际性较强,涉及大量数学公式、抽象概念和复杂内容,对于数学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的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学习存在较大困难,导致学习信心明显不足。加上对统计学价值的认识缺乏,未能深刻了解统计的用途,导致学生对统计的兴趣不大,缺乏学习主动性,造成学习过程过于机械化、程序化甚至学习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或取得学分,这样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造成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存在如此“距离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全面,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与护理专业融合不够。传统统计学教学比较注重统计分析方法原理的讲授和运用公式计算能力的训练,忽略对学生统计思维和科研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碰到实际医学问题时无从下手。而且无护理专业专用的统计学教材,学生学习过程中使用国家统编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医学统计学》教材,该教材缺乏相关护理研究实例的展示,无法达到专业化教学目的[2]。教学内容也和其他专业相似,跟护理科研工作密切相关的统计学方法介绍较少,导致学生在护理工作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统计分析方法的误用[3-5]。

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体系不完善。医学统计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应用型学科,国内大多数护理院系开设了该课程[6],但只设置这一门课程,缺少科研设计、统计软件应用等相关辅助课程的支撑,无法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统计思维和系统的医学科研思路[7]。加上该课程课时不断被压缩,大量内容无法在课堂上讲解,学生缺乏探索精神,认为所学的就是全部,使实际应用比较困难。

三是教W方法落后,考核内容方式陈旧。在教学模式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只重视知识传授过程,忽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考试形式上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内容大多注重对基本知识点的测试,忽视对统计方法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学生往往可以通过考前短期突击强化知识点获得较好成绩。这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设计,缺乏对统计综合应用能力客观真实的评价,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发展受到限制。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学生无法体会统计学在本专业的应用价值,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因此迫切要进行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基于本次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改革的建议。

明确教学目标,构建课程群。医学统计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该课程教学,使学生逐步养成科学统计思维,掌握基本的统计知识,具备统计软件的操作技能,并能够在自身的专业领域内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的医学科研问题[7]。对护理专业学生统计思维模式和从事医学科研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同时引进科研设计课程,结合SPSS统计分析课程,构建以医学统计学为核心的课程群,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并重。

选择适宜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在教材的选用上根据护理专业的主要研究领域,结合护理专业知识构架,选择适宜的统计学教材进行授课或者编写适合护理专业的辅助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建立包括基本统计方法、高级统计方法、科研设计、统计软件等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不仅介绍与护理专业息息相关的统计基本理论和常用方法,还增加SPSS统计软件的教学,处理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

案例式、网络化、实践性教学。在教学模式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采取已取得显著教学效果的案例导向型教学[8,9],即用护理专业典型案例引出问题,进行方案设计,处理方法选择,使用软件实现,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结果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式。使用sakai网络平善本课程网络资源(课件、教案、视频、图片、作业等),实现网络授课、答疑、提交作业和资源共享,方便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除此之外,增加课外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申报国家、省或校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挑战杯项目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深化加强对统计学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面对这样的教学模式,考核的内容和方法都要发生相对的变化。考试内容应该包括学习态度(出勤、课堂表现)、技能考核(科研实践、上机操作)和理论知识考核;考试形式除了卷面之外,还采用上机操作、调研报告、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成绩根据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程度、实践过程中提交的调查报告或论文、上机操作和期末卷面成绩等进行综合评定。

目前护理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专业培养的质量,应对护理专业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康.医学统计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王睿,吴美京,等.护理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J].护理杂志,2011,(12):73-74.

[3]安胜利,郭萃.《护理学报》作者所投论文常见统计学方法误用分析[J].护理学报,2013,(01):8-11.

[4]李亚琴,寇丽红,等.护理论文中常见等级资料的统计学处理方法分析[J].护理研究,2013,(36):4224-4225.

[5]徐婉,陈莉,等.综合性医院护理工作中医学统计学的应用现状分析[M].甘肃医药,2014:952-954.

[6]张立颖,李亚洁,等.国内15所护理院系开设护理科研及相关课程现状调查[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2):293-295.

[7]孙亚林,贺佳,等.构建《医学统计学》课程群的实践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6):1166-1168.

[8]马洪林,王良君,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案例式教学法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19-21.

[9]王培源,范万峰,等.案例式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实施与效果探讨[J].当代医学,2011,(28):148-151.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edical Statistics for Nursing Specialty Based on Questionnaire

ZHANG Li-ju,ZHANG Na,LU Yan-xin

(Zhuhai Campus,Zunyi Medical College,Zhuhai,Guangdong 519041,China)

第4篇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急诊科;护理教学;教学质量;护理本科生;临床教学

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不断提升,对医护人员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实习作为护理专业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对护生临床护理知识与实践技能、专业态度、临床综合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1]。常规的临床实习教学侧重于学员基本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忽视护理本科生基础知识扎实临床能力薄弱的特点,缺少整合急救知识技能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其面对疑难疾患时,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评判性思维等临床能力,不能在临床实习环境中迅速做出决断并及时解决患者的护理问题。因此存在着教学时数与教学容量相矛盾的情况。新的临床教学需求催生新的临床护理教学模式,持续改进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帮助本科实习护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2-3]。本研究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持续改进教学模式对急诊科本科实习护生临床带教模式进行改进,探讨在特殊的环境及有限的时间内,以问题为导向的持续改进带教模式对急诊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8年7月—2019年5月来我院急诊科实习的78名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2015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2018年7月—12月实习的护理本科生为常规组,共38名护生;2019年1月—5月实习的护理本科生为改进组,共40名护生。两组学生实习时间、轮转区域相同。两组学生临床实习均由具有急诊临床带教资质的老师完成。

1.2方法

1.2.1常规组。按照常规的临床护理带教管理模式:1)由急诊科护理本科生总带教老师进行整体带教管理;根据实习教学大纲,统一安排理论培训及操作示范;根据临床带教老师班次情况,进行临床带教老师分配和本科实习护生临床实习排班。2)临床带教老师负责对本科实习护生进行临床实习指导,包括急诊工作流程介绍、临床技术练习与讲解、急诊常见病护理知识讲解、急诊常见仪器设备使用方法培训;3)实习结束后进行出科总结、出科考核。

1.2.2改进组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持续质量改进带教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临床教学问题分析:根据学生对临床教学的反馈意见,对急诊护理本科生临床教学中现有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根据现有的问题,针对性进行教学模式改进。2)计划阶段:①设立急诊带教专职岗位,负责护理本科生急诊科临床实习期间教学管理工作。②改进急诊科带教计划,结合急诊工作特点及护理本科生实习时间、临床学习需求,把临床带教计划渗透到带教任务中,以确保本科实习护生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③实行区域护理本科生临床导师制:确定临床实习导师准入资质,选拔护理人员担任区域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导师,负责护生在各区域临床实习的全程临床教学。④临床实习导师/带教老师培训:由急诊护理教学组人员对临床实习导师进行临床带教方法与技巧培训,不定时在临床教学过程中予以指导。3)执行阶段:①入科教育,让护生全面熟悉急诊科室文化,使护生在实习过程中心中有数,有条不紊。②由区域临床实习导师根据教学计划完成临床实习带教任务,结合护生学习需求,实施个体化施教,积极解答护生在实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帮助护生解决临床实习问题。③采用多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护生急诊基础理论与专科操作的同时,以学生为主导,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帮助护生建立起临床护理思维,扩展知识面、巩固基础;培养护生应急应变能力;发挥护生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着重培养其临床综合分析能力4)检查与处理阶段:①实行周总结、出科总结,及时了解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②实行教学双向评估制,临床实习导师/带教老师对护生、护生对老师的双向评价,根据老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模式持续改进。

1.3观察指标

以出科理论考核、实践操作考核、综合能力评分以及学员教学满意度为评价指标。出科理论考核、实践操作考核为护生出科考核实际得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数据分析软件SPSS26.0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首先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资料以(x-±s)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

本次共纳入78名本科实习护生,其中常规组38名,包括33名女护生和5名男护生;改进组40名,女护生36名,男护生4名。常规组年龄在21~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92±0.53)岁,改进组年龄在21~2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2.20±0.72)岁,学历均是本科。两组护生在性别、年龄、学历均没有差异(P>0.05)。

2.2两组教学效果比较

常规组和观察组出科理论考核得分无差异;两组技能考的得分和综合能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3讨论

3.1以问题为导向的持续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急诊护理本科生临床教学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改进组出科技能得分(96.00±1.50)分,高于常规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说明采用持续教学模式对急诊护理本科生临床教学方法进行改进能够提高临床教学效果。传统临床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学对于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要求[4-5]。持续教学改进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一种新的教学管理方法,注重过程管理和环节质量控制。研究显示[6-7],采用持续改进教学模式,临床带教老师能把“带”与“教”切实落实到实处,能够弥补急诊护生临床教学管理体中的缺点与不足,提高急诊护生临床教学效果。在急诊应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持续改进教学方法,促使护生实习积极性、主动性更强,知识、技能的掌握度更好,急诊临床能力更高。

第5篇

[关键词]杏坛镇;居民;死亡原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身心健康的需求也明显增加,国家对于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的加大,对于居民死亡原因的关注也明显增加。80年代初人口学研究投入兴起,在人口、公共卫生、统计学和医学等方面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对于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统计学情况也不断深入。本研究通过对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居民死亡原因情况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2015年3月~2016年2月死因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人口资料采用我市公安部门统计数据,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死因数据,采取县(区)及县(区)级以上医疗机构诊疗报道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查的双轨制报道形式进行死亡原因的调查。

1.2方法

数据收集是利用《国家死因监测网》杏坛镇死亡监测数据,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IO标准分类标准,对录入的数据采用Epidate双录入法,检验数据的一致性。

1.3观察指标

观察杏坛镇居民年龄比、性别死亡率;杏坛镇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状况;杏坛镇居民常见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居民死亡医学报告卡由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人员审核合格后,市级专业人员对死因链的逻辑性和编码进行复核,使用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DeathReg2005死亡统计软件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死因顺位指按照各类死因构成比的大小由高到低排列的位次,说明各类死因的相对重要性。

2结果

2.1杏坛镇居民年龄、性别死亡率比较

各年龄段死亡率情况,85~居民死亡率最高,其次是

2.2杏坛镇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状况

主要疾病死亡状况中,循环系统死亡率最高,其次为肿瘤死亡率,其他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损伤和中毒死亡率和传染病死亡率,精神和行为障碍死亡率最低。各年龄段死亡率中,肿瘤死亡率、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最高,其中肿瘤死亡率主要分布在

2.3杏坛镇居民常见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杏坛镇居民常见恶性肿瘤中肺癌死亡率最高,其次是肝癌、胃癌、结直肠癌。见表3。

2.4杏坛镇居民主要疾病去死因寿命分析

对男性寿命损失影响居首位的是恶性肿瘤,将恶性肿瘤死因去除后,男性平均寿命增加3.81岁,其余去除死因寿命损失排位依次是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道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女性寿命损失影响居首位的是心血管疾病,将恶性肿瘤死因去除后,女性平均寿命增加2.95岁,其余去除死因寿命损失排位依次是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损伤和中毒、内分泌系统疾病、消化道疾病和感染性疾病。见表4。

3讨论

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方式、出行方式、活动范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随之而来带给居民死亡的原因也逐渐增多,了解居民的死亡原因,减低这些因素带来的死亡影响,是减轻社会负担的迫切需要。疾病死亡原因分析属于医学统计学的重要内容,死亡率可以对当地影响居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进行评估,从而为卫生行政部门更好的进行区域卫生规划和有效分配卫生资源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第6篇

【关键词】 生殖道感染;健康教育;干预;效果

作者单位:532200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妇幼保健院 生殖道感染是指由于受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霉菌、滴虫等多种病原体的侵袭,引起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的一类传染病总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患病率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同,均处于较高水平,给妇女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严重伤害。为了解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对农村妇女生殖道感染疾病控制工作的效果,我们对我市某乡镇已婚农村妇女1500人进行了健康教育强化干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市某乡镇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年龄23~45岁,职业以务农为主。

12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1500名农村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检查, 常见生殖道感染的诊断、治愈标准参照参考文献[1]。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干预措施如下: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干预措施如下:编写有关知识宣传稿,印制成宣传小页,发放给居民群众;结合广播电台、广播站等方式宣传,确诊患者给予正规治疗,利用生殖健康查体时机广泛进行就医、用药、心理、生活指导及生殖道感染知识的教育。教育内容:①就医指导:指导育龄妇女到妇幼保健院做生殖健康检查正规治疗,切忌自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②指导患者严格遵守医嘱,坚持用药注意复诊,停药要经过各项检查证实痊愈,并在医生指导下实行,切忌症状减轻或症状消失而自行停药。对夫妻同时感染者,建议双方同时用药治疗,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以免交叉感染。③对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心理负担重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转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和态度,消除不良情绪,以一种积极稳定的心态对待疾病。指导患者定期更换消毒会阴垫, 便后冲洗,会擦洗时坚持由前向后的原则,坚持每天清洗外阴,保持外清洁;建议患者穿宽松、全棉的内衣,勤洗勤换,保持外干燥;月经期间禁止盆浴,内衣、外衣分开洗涤,清洁外阴有专用用具,并定期消毒;外阴瘙痒患者切忌抓挠,以免损伤皮肤黏膜继发感染;要注意对患者的卫生指导,性生活前后双方都要注意清洗外阴,包皮过长者要进行手术治疗。

13 调查方法 使用调查问卷方法,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婚烟、文化程度等;对生殖道感染防治知识的了解程度。统一培训调查人员,对交谈内容要严格保密,熟悉相关知识,掌握咨询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强调尊重和不评判被调查者的原则;采用调查员现场一对一问卷的调查方式。

14 研究内容 生殖道感染的患病就诊情况、生殖道感染相关防治知识的知晓等情况。

15 伦理学问题 调查过程由于涉及敏感问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尊重原则:尊重每一位被调查者,建立充分的信赖关系,以使基线调查及随后的预防、干预等工作得以顺利进行。②知情同意原则:调查前向调查对象讲明调查目的、意义、方法与内容、好处与风险等。在取得调查对象的同意后才能进行调查。③自愿原则:调查对象可在任何时候拒绝参加和退出调查,不强迫和诱导对方参与调查计划。④保密原则:保护调查对象的隐私。调查人员在任何时候均不得泄露调查对象的资料;调查环境保密安全,无无关人员在场,保护被调查者隐私。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生殖道感染相关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 干预后妇女相关防治知识知晓率及就诊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生殖道感染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我国农村妇女的生殖道感染患病率较高,大多数研究报告在25%~60%之间[24]。尽管患病率较高,但就诊率较低。高博等[5]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四川农村妇女生殖道感染症状出现率达766%,而求医率仅为415%。这与轻型病例较多、症状不明显,基本不影响日常生活及经济状况有关,与不懂生殖道感染有关知识,不知其危害性、羞于启齿及惧怕检查有关。超过50%患者认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够,尤其充分和满意的咨询服务[6]。还有研究认为,在各种生殖道感染疾病中,滴虫性阴道炎的患病率较高,可能与农村妇女及其丈夫/的不良性卫生习惯有关,妇女在同房前后,及丈夫/在同房前后能经常清洗外阴者,其生殖道感染的患病率均较低[7,8],可见普及生殖道感染有关防治知识,增加就医率尤为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妇女相关防治知识知晓率及就诊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 考 文 献

[1] 乐杰 妇产科学. 第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84302.

[2] 书姝, 周涛, 冯丫娟,等农村已婚妇女生殖道感染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10,26(3):319320.

[3] 肖远兰 万州天城移民开发区农村已婚妇女626例生殖道感染患病率调查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6,21(6):807808.

[4] 陈会波,刘洪庆,郑薇,等 山东省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疾病抽样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8):583587.

[5] 高博,刘丹萍,任晓辉,等农村生殖道感染妇女求医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3,19(1):14.

[6] 袁彦玲,叶汉风,龙雁,等云南省农村妇女对生殖道感染干预服务的需求和利用.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6,14(7):407409.

第7篇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复方鹅芪鼻腔冲洗液;鼻黏膜纤毛

[中图分类号] R7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2-195-02

变应性鼻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以打喷嚏、流清涕、鼻塞和鼻痒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在世界范围内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为10%~40%,睡眠、鼻部症状等问题严重影响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变应性鼻炎既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该类疾病具有复杂的发病原因及机制,免疫学、环境及遗传等多种因素均会影响变应性鼻炎的发生[1]。临床上多采用西药对这种疾病进行治疗,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症状能够得到基本控制,但是根治较难,容易反复发作[2]。目前鼻病治疗中鼻内局部用药成为一种主要的治疗手段,而鼻腔冲洗是一种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本研究收集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并使用复方鹅芪鼻腔冲洗液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0月~2012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变应性鼻炎患者124例,按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修订,海口)诊断。男66例,女58例,年龄17~56岁,平均(35.2±6.9)岁,病程1~17年。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采用本院自行配置的复方鹅芪鼻腔冲洗液进行治疗,使用去掉针头的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复方鹅芪鼻腔冲洗液5 mL(0.046 g/mL),对患者鼻腔进行冲洗时对准鼻腔外侧壁,每侧5 mL/次;对照组患者采用生理性盐水进行喷鼻,每侧2喷/次。两组患者用药频率均为3次/d,1个治疗疗程为3周。

1.3 记分标准及治疗效果评定

(1)症状记分标准:分为1~3分,具体标准如下:其中1分为患者1次喷嚏连续3~9个,每日擤鼻次数不高于4次,在有意识吸气时有鼻塞的感觉存在,鼻痒呈间断性;2分为患者1次喷嚏连续10~14个,每日擤鼻次数5~9次,有间接性或者交互性鼻塞感觉存在,鼻痒有蚁行感但是仍可以忍受;3分为患者1次喷嚏次数不低于15个,每日擤鼻次数不低于10次,鼻塞严重,几乎全天用口呼吸,鼻痒有蚁行感并且难以忍受。(2)体征记分标准:分为1~3分,具体标准如下:其中1分为患者下鼻甲肿胀程度较轻微,能够见到鼻中隔、中鼻甲;2分为下鼻甲紧靠鼻底或者鼻中隔,中间只存在较小的缝隙;3分为下鼻甲紧靠鼻底、鼻中隔,中鼻甲不可见[3]。(3)治疗效果评定标准:治疗效果采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记分总和的差值与治疗前总分的比值作为改善的百分率,并以此进行评定,其中显效为改善程度不低于51%,有效为21%~50%,无效为不高于2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病情评分比较

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症状、体征及病情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3.14;3.65,2.71;3.40,2.37;4.25,2.62;5.32,3.47;5.04,3.77;P

2.3 两组患者鼻黏膜纤毛清除时间比较

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的鼻黏膜纤毛清除时间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鼻腔冲洗这一局部治疗方法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治疗,鼻腔冲洗是指将冲洗液借助某种装置输送到鼻腔,使药液接触到鼻腔靶组织,从而达到鼻腔得到有效清洁的目的[4]。目前我们还不能清楚的解释鼻腔冲洗的机制,但是大部分的学者认为黏膜纤毛功能、黏膜水肿、炎性因子及物理或机械的清除等均与鼻腔冲洗的机制有关。但是关于使用何种鼻腔冲洗液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由于鼻黏膜自身的生理特性,故对鼻部给药的要求更为严格,冲洗液的理化性质与鼻黏膜的生理特性必须相符合为使用药物的关键点,否则不仅不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对鼻黏膜造成刺激,使黏膜炎症及损伤加重[5]。

本研究收集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复方鹅芪鼻腔冲洗液冲洗鼻腔,效果较好,并且具有较小的副作用。复方鹅芪鼻腔冲洗液基于传统经方苍耳子散,加上蝉衣、荆芥、防风、鹅不食草等疏风宣肺通窍,黄芪益气固表,徐长卿、石榴皮等起到清热收敛的作用,复方鹅芪鼻腔冲洗液具有疏风宣肺通窍、益气固表的功效[3,6]。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症状、体征及病情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后的鼻塞、鼻痒、鼻部体征及病情评分降低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果提示,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复方鹅芪鼻腔冲洗液冲洗鼻腔可以使患者症状和体征积分得到明显的改善,鼻黏膜纤毛清除时间明显缩短。

综上所述,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复方鹅芪鼻腔冲洗液治疗临床效果较好,能够对患者鼻黏膜上皮的修复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本研究中样本量较小,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还需要深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史春和,韩福谦.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2,34(7):1094-1097.

[2] 王笑.成年变应性鼻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73-74,99.

[3] 吴飞虎,朱丹华,刘钢.复方鹅芪鼻腔冲洗液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鼻黏膜纤毛清除时间的影响[J].中医外治杂志,2012,21(5):8-10.

[4] 施磊,李巍,阎艾慧,等.联合应用生理盐水鼻腔冲洗与盐酸西替利嗪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4):76-77.

[5] 关洁,郝建营.鼻腔冲洗结合补中益气汤治疗变应性鼻炎100例[J].当代医学,2011,17(13):12-13.

第8篇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人民医院分院,云南会泽 654200

[摘要] 目的 当前,躯体与精神共病已成为常见的医学现象。本文针对综合性医院中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从实际角度出发,对综合性医院精神卫生服务情况进行探究。以供精神卫生服务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2000 例精神科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将符合要求的1854例患者设置为研究组,并开设精神科室。与此同时随机抽取X医院2000例精神科门诊患者的资料,选取其中符合要求的1728份作为对照组。结果 综合医院已开设精神卫生科室,并督导临床医生接受精神卫生的培训。结论 在综合医院的就诊患者中,符合(DSM-1V)诊断标准的患者比例偏高。综合医院的临床医师识别心理障碍的水平偏低,有时会对已识别的患者处理不当,综合性医院的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及现状有待改进。

[

关键词 ] 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现状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b)-0157-02

综合性医院缺乏对心理障碍处理的正确认知[1],因此对其识别水平不高,在各综合性医院均存在精神医学问题的住院患者,而精神障碍涉及各种疾病,老年患者尤为明显,为社会生活和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治疗躯体疾病时应结合心理和药物等多种疗法,加快患者全面康复的进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对一些有躯体主诉却未被识别的患者,医院通常会进行很多不必要的检查,进而给予不对症的药物,导致了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也使得就诊费用明显增加。因此,综合性医院的精神卫生服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容人们忽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实际情况,以 2012年6月1日为调查起始点,随机抽取本院2000 例精神科门诊患者以及X医院2000例精神科门诊患者的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在25~70岁之间,平均年龄(42±3.5)岁,病程为8个月~30年。将我院符合本次试验标准的患者设置为研究组,X医院设置为对照组,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根据疾病诊断以及首诊选择医院等来制定《精神科门诊患者调查表》。

1.2方法

1.2.1 研究组 以 2012年6月1日为调查起始点,随机抽取本院2000 例精神科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其中1854例符合要求,即有效率为 92.70%,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DSM-Ⅳ)。将该927例患者设置为研究组,并开设精神科室。

1.2.2 对照组 与此同时随机抽取其他医院2000例精神科门诊患者的资料,选择与研究组相同的方式诊断,其中1728份符合研究要求,即有效率为86.40%,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DSM-Ⅳ),将其作为对照组。

1.2.3调查方式 调查前,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对相关调查人员应该进行查前培训,以便调查时调查员可以及时向患者交代本次调查的目的是希望帮助他们恢复健康,在调查过程中应做到所有的问卷必须以匿名方式进行。必须当场收回问卷进行登记处理,并进行及时的核对,确保其真实性和准确性。

1.2.4统计方法 制定EXCEL表格,将数据按分类排列,或者利用EXCEL表格的功能使其呈现一定规律性。应用spss 16.0 数据统计分析。对所有统计均采用双侧检验,如果P<0.05 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进行统计描述。统计完数据后要进行重新审核并及时矫正。

2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患者对综合医院以及专科医院治疗相关疾病的选择情况是不一样的。多数的患者会选择综合医院,其中有79.2%为心境障碍者,87.4%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首诊选择专科医院。精神疾病首诊患者分布:在 286例的首症患者中,多数的患者就诊于综合医院,少数的患者就诊于专科医院。神经症、心境障碍、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患者会选择到综合医院去就诊;心境障碍、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患者则会选择专科医院就诊。首诊患者中,症状不同也导致会有不一样的选择,详见表1。

结合综合医院的资料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女性精神病的发病率是同龄男性的2~3倍;平均年龄低于同等专科医院2~3岁;患者的学历、综合水平以及社会地位都高于同等专科医院的患者(P<0.01)。我们发现在综合医院就症的患者有一个共性,他们人均收入高于同等的专科医院患者,而且其经济负担及家庭收入高于专科医院的患者,因此他们更能承受治疗阶段昂贵的费用。而他们的间接负担和压力与专科医院患者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患上精神疾病的都是那些生活压力过大和经济负担过重的人,其实这些现象不难解释,每个人长期生活在压力之中,都会难免抵制不住精神的压力,从而导致精神异常,进而引发精神病。

3讨论

根据多个资料的调查统计,得出以下结论:综合医院在精神卫生服务方面很大的优势[2]。简而言之,综合医院精神科室在许多方面做得优于专科医院。例如在卫生服务、治疗后社会功能恢复、精神卫生服务要求、在心境障碍、心理因素以及相关生理障碍等精神疾病和未成年人精神障碍问题上的分析与处理等方面的优势都是显而易见。在以上方面综合医院确实做出了相应贡献,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综合医院也担负着精神卫生服务的崇高使命,扮演的角色不可或缺。

通过对综合性医院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的分析,发现存在着许多弊端有待改进。很多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限定了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的范围,例如医疗资源的不足、缺乏系统的会诊、识别水平低等。这些问题为综合医院走向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落实综合性医院精神卫生服务制度迫在燃眉之急。在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制定出一套有效可行的措施:①首先,在综合性医院也要设立专门的精神医学科室,使研究和服务的方向专业化;②加大力度积极开展联合会诊精神病学的工作,使会诊工作深入的渗透到基层;③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向专业化,实效方向迈进;④加大对精神医学知识的宣传,将精神医学的知识植入人心,从而开拓精神卫生服务的范围,以适应当代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当前,心理卫生问题已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阶段。在经济飞跃的时代,我们在未来生活中将要面对的精神卫生问题更加严重。精神障碍的产生、加重以及解决措施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引起了业内学者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精神卫生工作也不应该只限于旧模式。现阶段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做好精神疾病的预防工作,如何降低各类不良心理问题的萌生。通过走访我们发现,多数综合医院的精神科室设置情况不尽人意,使得心理疾患与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问题越发的严重,大多数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据国内外众多临床案例的分析显示[3],在综合医院中开设精神医学科是十分重要的。精神学科的发展需要与众多主流医学相互融合。调查研究发现,精神科患者存在大脑功能和结构的变化,例如未经治愈的精神科患者存在海马萎缩。因此,精神科需要与其他主流学科不断交流,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现代医疗理念应强调精神科与其他主流临床学科的紧密关系。精神因素对躯体疾病的作用是此医疗模式的核心部分,身与心的整合是未来医学发展主要方向。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究精神卫生服务模式,改善其现状。

[

参考文献]

[1] 卢晓娟.探究综合性医院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及现状[D].吉林大学,2013:16-34.

[2] 于德华,吴文源,张明园.上海市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现状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4,37(3):176-178.

第9篇

[关键词]课程特点学科简史学习兴趣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53-02如何上好第一堂课?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文献里有诸多教师就上好第一堂课谈过自己的心得体会。[1][2]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学课程的教学也如此。第一堂课是对教师对所讲课程在整体上把握程度的一个检验,要讲好第一堂课实属不易。第一堂课多为绪论课并且会介绍一些基本知识点,特别是一些基本概念。不下工夫去研究,往往觉得空洞,没什么可讲,或者简单带过直接进入后面知识点的详细阐述。这样效果未必好。实际上,第一堂课追求的效果,我们看来应该是通过对课程的总体介绍,讲明主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让学生产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它将涉及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课程的学科基础,主要内容和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和应用前景等多个方面,使学生能感受课程的应用前景,同时产生学习这门课程强烈的心理期待,激活学生学习知识的渴望。

具体来说,第一堂课要达到如下目的:1.使学生了解该门课程的特点以及所在学科的学科简史。2.了解该门课程所在学科的学科体系以及该门课程的课程结构及其思维方法,特别是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3.使学生明确该门课程的学习方法,明确作业规范、答疑、师生互动等内容在内的教学管理模式。简单说,就是为课堂立规矩。4.课程内容的正式讲授,使学生在学习该门知识的同时,产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下面笔者就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个人的教学体验和看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介绍该门课程的特点以及所在学科的学科简史

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程的特点以及相应的学科体系。以《数理统计》这门课程为例。《数理统计》是统计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它和《概率论》 相互联系而又有所区别:二者都是研究随机现象的数学学科,《概率论》研究问题的主要思路是基于某个分布来考察其各种性质;《数理统计》则是根据数据(样本)来推断总体(分布等)。为了便于学生快速了解《数理统计》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列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分别要用到统计学中的“估计”、“检验”以及“回归”的统计知识来解释),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数理统计的处理对象。合适引例的选取十分重要,引例至少要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要体现时代性,能贴近热点问题,特别抓住学生的兴趣;二是引例的合理解释必须借助这门课程所要阐述的思想和方法。而引例的选取则需要教师的平时积累,注意搜集素材并进行思考和加工。

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程的简史,可以结合关联学科的发展史和社会经济发展来简要阐述,比较重要的节点要提到。比如,针对《数理统计》这么课程而言,其简史应包括:在现代数学尚未形成之前, 早期对国家经济和人口等社会问题的数字描述,可以看作是数理统计的萌芽。随概率论发展,Bernoulli(1654-1705)考查了样本均值的弱大数律,拉普拉斯(1749-1827)研究男子出生比例的近似公式时,首次将数学分析用于概率论[3],为后续数理统计的发展打了好的基础。1832年英国在不列颠科学促进会中附设统计学部。1851年在伦敦成立第一个国际统计组织――国际统计协会。高尔顿(1822-1911)在达尔文《物种起源》问世后,首次使用概率统计的数学方法研究生物科学,明确提出了“生物统计学”的概念,并首次提出统计学中“相关”和“回归”等基本概念。进入 20世纪后,数理统计得到快速发展:K.Pearson(1857-1963)是真正开始生物统计研究的第一人,创办了著名的生物统计学杂志《Biometrika》,Gossett(1876-1937) 1908年对 t-分布的发现,开始了统计学的小样本时代。Fisher(1890-1962)提出了许多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如最大似然估计,方差分析和信仰推断法等,为该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Neyman(1894-1981)和E.Pearson(1895-1980)对假设检验理论的理论构建,使得数理统计的基本研究方法有了较清晰的脉络。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经济发展,该学科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如今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在金融、生物医药、公共卫生,工程管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该门课程所在学科的学科体系以及课程本身的结构体系,注重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结合简史,介绍学科体系可以让学生对该门课程所属的学科体系有较清楚的认识。比如,就《数理统计》而言,它是一门数学学科,前期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等。这样,学生们多数会将前面课程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补充复习。通过介绍这门学科体系中《数理统计》的后续课程,如《线性模型》、《多元统计分析》、《非参数统计》等,可以给自学的学生指明一些学习方向。

有了学科体系的整体轮廓,焦点就转至怎样学习这门课程上。比如,翻开目录,带领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章节和主要内容,明确课程的内部结构。以《数理统计》为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描述性统计简介,参数估计、假设检验以及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三、阐明教学管理模式

大学课堂当然不必像中学课堂那样向学生强调课堂纪律,但是针对当下学生“逃课”,课堂玩手机等不良现象,向学生明确教学管理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十分必要的。

对学生的要求可以直接说明,也可以通过透明平时成绩的评价体系向学生明确。笔者倾向后者。为了让学生抓紧学习这门课程,笔者在向学生明确课程的重要性之后,会通过通俗描述该门课程的内容和学分、课时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的紧迫感。通过学生关注的课程考试和平时成绩,笔者在第一次课就明确告诉学生,考前不画范围,重难点都在平时的课堂上讲授、强调,平时成绩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出勤(是否缺席,迟到、早退)、学习态度(包括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以及课后讨论等情形)、课后作业等。针对诸多学生在课堂上抄作业然后课后提交的现象,笔者要求学生在上课前5分钟上交作业。针对上午的第1节课,为了避免学生迟到现象,笔者要求学生提前10分钟到课堂,当然授课教师也得提前10分钟到。

各个教师可以根据自身以及学生的情况,开展答疑活动,同时开通学生对教师的匿名建议等沟通和反馈,加强教学管理。在第一次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不规范的言行,教师一定要加以引导和管理,这对后面的示范特别重要。

四、课程内容的正式讲授

相比较后面的课堂教学,教师对课程第一堂课的课堂教学应该花更多的心血来准备,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使学生对授课教师产生敬畏之心,这对后面的教学工作开展会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

对于第一堂课知识点的讲授,笔者觉得和后续课堂教学一样,要认真准备教学内容:明确这次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构思如何讲解重难点;在教学手段上,板书与多媒体的结合要了然入心:哪些内容借助多媒体,哪些内容利用板书。如何进行板书设计,什么时候设置课堂提问环节,什么时候组织课堂讨论,哪些知识点的讲授使用启发式教学以及布置哪些课后作业等诸多问题都必须考虑周全。此外,个人觉得和后续课课堂教学相比,还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和前面绪论内容的连接,二是下课前做好下次课堂内容的铺垫。

总体来说,在第一次课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通过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程的“美”以及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特别是人格魅力,包括发掘学生的优点欣赏他(她)们,也是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当然,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但作为教师,积极主动去培养和提升自己是必要的。针对第一堂课,教师应尽量展现自己最好的精神状态和具有特色的谈吐,这也是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杨昕,张欢.高校青年教师如何讲好一堂课[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0(7):78-79.

[2]龚绍文.关于如何讲好一堂课的十个问题[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