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38:46
导语:在低碳经济的目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生产流通消费
到2025年,沧州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比2020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15.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累计提高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11%
河北日报讯(记者王雅楠)日前,《沧州市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印发,其中提出,沧州市将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根据实施方案,到2025年,沧州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比2020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15.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累计提高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11%。
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推进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等重点行业和园区实施工业节能低碳改造、绿色化改造,打造一批绿色制造典型示范。推行产品绿色设计,争创省级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推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领域再制造产业发展,加强再制造产品认证与推广应用,加快推进河间创建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进度。以绿色产品为导向,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加大认证开发力度,2025年“两品一标”认证产品达到100个以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保持100%,2025年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探索构建“一张网、两本账”机制,推进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加强肃宁县、吴桥县地膜回收试点建设,2025年农膜基本实现全回收。实施土壤改良工程,开展轻中度盐碱耕地治理试验,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2021年至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80万亩。加快发展壮大信息智能、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各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等9家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搭建能源互济、资源共享、废物协同处置的公共平台,推进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废物综合利用。
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流通体系。推进港口集疏运铁路、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等“公转铁”“公转水”项目建设,推动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水路有序转移。加快铁水、公铁、公水等联运发展,加快布局建设“无水港”,2025年具有铁路专用线的大型工矿企业大宗货物绿色运输比例达到95%以上。继续推进港口岸电设施建设和电驱动货物装卸。加快5个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引导企业使用单元化、厢式化物流载具,鼓励采用“挂车池”“托盘池”等共享模式。健全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合理布局建设“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三级回收体系,推进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以汽车产品为重点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引导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建立信息平台,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发展智能回收终端,创新商业模式,提升行业竞争力。优化贸易结构,鼓励企业扩大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农产品出口,严控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出口。强化绿色丝绸之路合作,引导企业对接多双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合作机制,带动先进技术、装备、产能走出去。
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大力宣传绿色消费,倡导设立绿色产品销售专区,鼓励企业和居民选购绿色产品,提倡有条件的县(市、区)采取补贴、积分奖励等方式促进绿色消费。引导企业开展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等高端品质认证,探索创建质量认证示范区,强化认证机构信用监管。严格执行机关食堂制止餐饮浪费管理规范,大力倡导“光盘行动”,提高收储运等各环节节粮力度。推进生活垃圾分类,2025年沧州市城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和处理系统。继续推动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加大监督执法、替代产品推广和宣传引导力度。组织开展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执法行动、计量监督检查执法行动,严厉打击计量器具不准等违法行为。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2025年电商快件基本不再二次包装。
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加快新能源发展,积极开发利用光伏发电、地热能、生物质能、氢能等非化石能源。推动黄骅市南排河镇140兆瓦渔光互补、泊头市齐桥镇120兆瓦农光互补复合发电等光伏项目建设,合理有序推进农村地区分布式光伏发电。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推广“厂—网—河(湖)”一体化、专业化运行维护,因地制宜布局污水资源化利用设施,2025年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7%、95%以上。全力推进城市黑臭水体长治久清,对城区内5条河流开展全面排查“回头看”,杜绝水质反弹。确保建成的7座垃圾发电项目稳定运行,肃宁县垃圾发电项目开工建设,2025年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实现全覆盖,“原生垃圾”零填埋。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集约利用土地、海域、岸线等资源,加强生态红线区域与交通线网规划协调,积极推进绿色铁路、绿色公路、绿色港口建设。
关键词:低碳能源 低碳经济 发展 措施
低碳经济指的是基于低的能耗、排放及污染所进行的一场经济模式的伟大创新,是人类社会创建绿色生态文明的一大进步。虽然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但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应对环境问题,它同时也是我国发展社会经济的内在要求,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低碳能源经济在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中的重要性
我国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换言之,促进能源经济革命是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1]。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针对现代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开展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建立起最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低碳能源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能源的根本目标在于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实现两大本质转变:其一,基于碳基能源的现代不可持续发展经济要彻底转化成低碳甚至是无碳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其二,以往的高碳黑色型能源消费结构要彻底转化成低碳甚至是无碳的绿色消费结构。由此,我们发现发展低碳能源就是要促进能源生产、消费的低碳转变,全面实现能源生态化经济,这是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能源基础。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低碳能源经济革命应包括三个阶段目标:其一,近期目标,即把煤炭的清洁利用及节能减排作为重点,坚持提高利用能源的效率,加快开发新能源、低碳固碳等技术;其二,中期目标,即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坚持推广新能源技术,如氢燃料电池等,还要广泛应用碳收集、埋存等技术;其三,长期目标,即建立可持续能源体系,其主体包括洁净煤、可再生能源、先进的核能等。这是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对低碳能源的发展实践而言具备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促进低碳经济健康发展的低碳能源发展措施
(一)建立健全能源消耗标准,重视对节能减排的激励
当前,我国能源行业面临市场价格不合理,刚性的、高能耗的能源消费结构的敏感度偏低,在能源的利用上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就务必建立健全能源消耗标准,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把高能耗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刚性减弱,引导能源行业不断创新节能环保技术,发展低碳能源,真正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首先,应加大改革能源产品市场价格的力度,抑制能源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把能源的稀缺程度更全面地反映出来,并加大处罚高污染企业的力度,给予产业创新、升级更多的支持、激励。在约束各行各业的能源消费时,应完善制定相应的标准,并采取法律强制措施,如建筑节能标准、机动车燃油标准、家电能耗标准等,同时大力宣传、普及低碳制度,让消费者、生产者都能更好地了解低碳制度,引导消费行为变得更加绿色、低碳,为国家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2]。
(二)创新绿色低碳能源技术,构建低碳经济技术体系
不管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创新都是进步的灵魂。为此,我们应充分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积极开发低碳新能源技术、低碳产品,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条件。如企业可以自身战略环境为基础,构建起合理的、科学的低碳营销模式。当前,低碳新能源消费已经演变成必然的市场趋势之一,企业只有把低碳能源元素融入到以往的生产经营模式中,按照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做出改变,才能真正降低生产经济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使资源利用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大力践行低碳理念的低碳能源经济战略,大力开发并利用清洁能源。从当前我国的国情来看,水能、太阳能、风能、植物能源等应用比例的提高具备较大的可行性。新型能源的普及与推广需要面对市场化技术、市场化能源的难题,只有提高低碳能源技术的含金量,建立低碳经济技术体系,才能把低碳经济带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轨道中。为此,我们要坚持推广先进的低碳、无碳能源新技术,构建低碳经济技术体系,为实现低碳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三)发展低碳新能源经济,提升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
为不断推进节能减排,我们还应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力度,推进资源、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把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降低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首先,要大力推进生态化的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高碳的能源,完成建立低碳绿色消费体系、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其次,要积极促进新能源产业的绿化发展,围绕低碳能源产业群,为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提供支撑点;另外,要把低碳经济政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碳排放纳入经济政策的范畴加以执行,利用政策的力量督促企业节能减排,并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避免过度开发,为发展低碳能源经济保驾护航。
在产业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国家应加大宣传低碳能源产业光明前景的力度,把低碳能源产业经济的发展作为未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扶持,促使低碳能源经济在我国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把低碳能源经济变成低碳经济中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同时,要坚持发展和扩大低碳能源产品的出口贸易,鼓励低碳能源消费,并对低碳能源工业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进行合理的调整,把低碳能源经济变成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从而不断提升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三、结语
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低碳能源经济在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中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通过建立健全能源消耗标准、创新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发展低碳新能源经济等措施对节能减排进行激励,并及时构建低碳经济技术体系,从而不断提升低碳经济健康发展水平,为全面实行低碳经济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关华,赵黎明.低碳经济下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分析与调控[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5):84―89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机制;发展模式;行为主体;异质性;转换成本;转换收益;对称性分布;合作博弈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4-0107-04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正处于重工业化发展阶段,高投入、高排放和高污染所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技术范式和经济发展方式,其顺利发展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技术范式对旧的技术范式的替代,也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方式对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替代,而且意味着整个经济技术和社会系统发展的理念的彻底改变[1]。低碳经济具有环境的正外部性,一方面,从世界层面分析,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全球碳排放的减少和气候变暖趋势的减缓,是一种典型的国际性公共产品;立足于国家内部,低碳经济的发展结果是区域性公共产品,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层面上低碳经济带给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的利益是一致的,而且这种利益在消费过程中不存在竞争性和排他性。另一方面,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经济活动主体的低碳转型成本却非一致。如果没有相应的一系列补偿机制和约束机制作为基础性条件,那么低碳经济成本与收益的非一致必然会导致经济活动主体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的动力不足[2]。如果说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涉及到国家、地方、企业和消费者等众多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选择,那么其发展必然需要一种合理的制度体系安排来激励与约束行为主体的低碳行为和非低碳行为,避免出现集体行动的悖论。中国建立了多层级的政府体系,存在着不同属性的区域体系,区域之间无论是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均存在差异,这构成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客观背景①。理论上,中央政府可以利用政府权威将不同地方政府的冲突、矛盾行为调适整合为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合作、协调行为,从而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3]。然而回到现实中,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以异质性区域之间的合作行为为基础,其本质是异质主体之间通过合作来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4]。这种合作行为需要什么样的机制设计既是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形成过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中国低碳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
二、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架构
低碳经济是为应对环境、全球气候的不利变化,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建立的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5]。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在面临一系列的环境压力下的强制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一是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赋予了低碳经济的技术属性,涉及到低碳技术的演化路径和扩散效应;二是低碳经济是以化石能源的低碳化和可再生能源为基础而形成的以低碳转换、产品服务以及消费领域的低碳化为特征的经济运行系统,这赋予了低碳经济的经济和社会属性。低碳经济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属性必然会引发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竞争。然而低碳经济最为本质的特征是其公共性,其发展结果具有外部性。理论上,外部性的治理一是基于私人视角,强调将外部性内部化,科斯定理和法律制度是私人治理的主要手段;二是基于公共部门视角,强调通过罚款、税收、治理补贴、可交易的许可证、行政管制等措施对外部性进行治理,其中对污染征税和可交易许可证是最为常见的方法。在中国现行的治理结构中,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不仅决定于国家相应的政策法规,而且也决定于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个体行为,如果将中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纳入到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框架内,区域之间异质性及其合作行为就成为其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制度决定主体行为,影响着主体绩效,影响着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总和[6]。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政府新的发展理念在生产、消费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是保证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外源性制度安排,是行为主体内在动力产生的源泉,其协调性表现在区域经济政策体系、要素市场、产品市场上。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涵盖了原则、目标、主体、工具和手段。首先,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应按照“平等共处、互惠互利、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市场主导、政府调控、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的原则来构建其协调发展的机制。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将发展低碳经济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形成与行为主体转换成本相一致的补偿机制,以保证各行为主体的成本—收益的一致性。在区域范围内受产业布局和资源禀赋的影响,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产业分布和产业结构。理论上,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既是产业组织发展的必然,也是分工的必然,在不同区域之间表现出异质性是客观现象,然而将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的差异性纳入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去思考,如果在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下,淘汰落后的高碳产业,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必然会有转换成本的存在,必然会给区域的经济总量和就业带来短暂的影响,那么这势必会导致区域地方政府、企业等行为主体自觉发展低碳经济动力的不足,如何弥补一定区域范围内因高碳产业转型而产生的经济、社会成本,是跨区域低碳产业协调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它客观上要求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经济系统之上应有专设的协调主体,其主要职责是根据不同区域之间因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转型而产生的成本、风险的评估和相应的补偿制度的供给。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多重性决定于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的实现,是以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产业分工协调性和利益协调性为支撑体系的。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应该包括基础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三大机制体系。基础机制的内涵和着力点是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政策体系、共性技术体系的一致性,在基础性机制的作用下,不同区域的经济形态虽有差异,但其发展内涵却是高度一致的,具有低碳经济的形态特征。动力机制是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分享机制,是保证不同区域利益和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条件,涵盖了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低碳经济是以低碳产业为支撑体系,低碳产业涵盖了能源供给、能源需求以及低碳服务,能源供给包括化石能源的低碳化和可再生能源;能源需求方面包括低碳交通、节能建筑、节能工业、绿色农业、能源回收利用处理等;低碳服务主要是碳交易市场、低碳发展咨询等[7]。显然地,由于低碳经济系统中各行为主体的成本—收益的非一致性,在跨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机制的体系架构中就应该建立相应专设区域机构,作为经济活动主体行为的协调机构,也就是低碳经济的行为协调主体是地方政府,或是在行业协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专设机构。产业协调发展机制是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机制。显然地,基础性机制、动力性机制和保障性机制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三者之间的协调一致和作用发展才能保证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
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既决定于国家相关制度安排,也决定于区域之间的不同行为主体的异质性程度和合作意愿,这客观上要求不同行政区域范围之间的各地、各部门要打破地区和部门的界限,由各地政府或行业组织在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框架下,成立专设区域机构作为协调主体,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协调手段,从整体利益出发,树立全局观念,加强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实现各地区相互之间的联动效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各地利益,通过产业分工和利益协调机制使各地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三、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机制
(一)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性机制
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是以运行有效的一系列外源性制度安排为前提条件的,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是其低碳经济总体目标实现的基础。首先低碳经济的外部性客观上要求在交易市场上建立起以碳计量为基础的标准谱系和碳交易市场。其次从低碳经济系统组织演化过程来看,低碳经济的发展将经历低碳型企业、低碳产业链和低碳产业生态网络三个阶段[8]。任何经济体系都有一定的投入和产出为基础,低碳经济既要求整个经济系统投入环节的低碳化,也要求其转换环节的低碳化和产出产品使用过程的低碳化。低碳经济的生产组织特征及其所内含的生产组织活动的特殊性、客观性要求微观层面的生产组织的能源应由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换,需要相应的低碳生产技术和低碳产品市场作为支撑,离不开跨区域低碳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它客观上要求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应该有一体化的低碳能源供给市场、低碳技术市场、低碳产品市场。碳交易是跨区域低碳经济市场一体化的核心,其建立和运作目的是要打破区域封锁,促进低碳经济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的自由流动,从而实现低碳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确保低碳产业的形成,引导产业由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的有序转变。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一种新的经济生产组织方式对既有生产经济活动方式的替代,它不仅表现为微观层面上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而且也表现为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经济活动组织生态的变化,这表现为具体的经济活动组织的外部基础设施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一致性,它包括了跨区域之间的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在时间维度上不仅要体现未来的生产活动的低碳化,而且应该包括对既有的生态足迹的低碳化处理,前者是在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框架内进行的,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低碳生产的激励和对高碳生产的惩罚,后者就包括对已有污染环境的综合治理的内容。
(二)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
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除对一般性的资源要素和产品要素有着内在要求外,更为重要的是政策、法规的配套,它客观上要求在国家整体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框架和相关法律、法规外,区域之间应围绕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制定一系列兼顾各方利益的更具操作性的政策、法规以规范和约束不同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跨区域低碳经济的利益表现是经济、社会、环境利益的复合体,不同区域经济社会活动主体的利益最大化是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一般地,随着跨区域横向层面范畴维度的增加,行为主体的异质性必然会增加,受各行为主体利益独立性的影响,如何在保证各区域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个体利益最大化基础上,又实现更大区域范畴的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就需要一套动力机制来保证对受损地区利益的补偿以及对整体利益损害的约束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与运作离不开专设机构的协调以及正确的协调手段和组织架构。不同区域实则为一个巨系统,发展阶段、构成要素、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必然会导致不同区域在发展形态上的差异。从演化角度看,跨区域低碳经济需要经过形成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需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构成要素是不同的[9]。基于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运行绩效:一是要促成行为主体的行为与国家低碳经济发展预期目标一致;二是要促成行为主体在低碳技术创新、政策体系、产业发展与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一致;三是促成跨区域低碳经济活动行为主体之间的行为一致。
(三)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性机制
低碳经济的发育程度与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伦理密切相关,低碳生产方式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形式。在生产领域,低碳经济直接反映在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上。因此从这一层面上分析,合理的产业分工协作是跨区域低碳经济的重要保障性机制。受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的历史惯性影响,虽然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能够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其演化升级规律,能够反映政府干预的作用痕迹,但却不能完整地反映出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一个地区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不仅意味着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在优化升级的过程中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性矛盾,也就是一个地区的低碳经济转型会因不同区域的不同转型成本而面临着不同的压力,这不仅是一个区域由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矛盾所在,也是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产业分工协作机制是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性机制。由此可见,基于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而形成的低碳产业体系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是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性机制,它涵盖了低碳能源供给机制、低碳能源需求机制和低碳服务咨询机制。总体上,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为主,不同的经济区域的能源结构不尽相同,在能源日益短缺的大环境下,煤炭、石油能源市场属卖方市场,凭借其市场实力,拥有煤炭、石油能源的区域极易将低碳化的成本转移到煤炭、石油净进口区域,造成能源低碳化成本在区域之间非对称分布。低碳能源供给机制的建立的目的一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使高碳能源的低碳化,二是要在相应的政策支持下增加清洁能源的供给,改善整个能源供给结构。低碳能源需求机制着眼于能源的节约和节能技术的应用,倡导交通、建筑、工业、农业的低耗性。低碳服务咨询机制既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也属于虚拟经济的范畴,跨区域的碳交易或建立在碳交易基础上的碳金融既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减碳行为,也是区域层面上新的经济增长点,它的发展可以较好地弥补一个区域因低碳转型而造成的经济成本[10]。在这一机制系统内,它的正常运行客观上要求跨区域的地方政府、企业在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和目标框架内,并在专设机构的协调作用下,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对跨区域的不同区域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实行产业集聚和错位发展,在达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优化不同区域经济布局,确立主体功能区,从而达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见图2)。
四、结论
中国的低碳经济是以地方政府的横向竞争为现实背景的,在横向层面的行为主体低碳经济发展过程的合作行为决定着低碳经济的成败。如果将低碳经济的正外部性与微观层面上的经济活动主体的转换成本纳入到经济活动主体决策变量中,我们不难发现,横向层面的行为主体缺乏自主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动力,这客观上要求有一套完整的机制来促进低碳经济在横向层面的异质主体之间形成。立足于低碳经济的经济、社会、技术和环境属性,这套机制可以归纳为基础性机制、动力性机制和保障性机制,三者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三者之间的共同作用可以实现低碳经济在跨区域层面上形成,同时三者之间共同构成了我国低碳经济机制系统,它不是简单的要素叠加,其系统化程度决定于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和运作绩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J].经济研究,2009,(3).
[2]曼瑟尔·奥尔森著.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王璟珉,聂利彬.低碳经济研究现状述评[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4]余敏江.生态治理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际间协调:一个分析框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2).
[5]胡志伟、刘勇.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省域竞争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4).
[6]卜国琴.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设计的实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3).
[7]于刃刚.低碳经济与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3).
[8]于林.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
[9]熊焰.低碳转型路线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10]刘鸿渊,孙丽丽.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3).
关键词:政策法规;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
近年来,河北省保定市作为河北省的大城市之一,经济发展迅猛,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具有了较大规模,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力量,因而有必要借鉴国际国内经验,大力推进低碳经济,探索一条对自身有益并适合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一、国内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及经验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也应运而生,与世界其他国家所面临的境遇相同,我国也面临着经济调整,由“高碳经济”转为“低碳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了。当前国内低碳经济存在着一些矛盾和不足。
作为全国大省之一的河北省近年来同样面临着低碳经济的挑战。低碳经济在许多领域实现了突破性进展,但大部分是点和块的试验,还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当前河北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富民强省进程的关键阶段,低碳经济逐步成为经济远景,同时还是一个社会性的大工程,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着较多制度上、发展上的约束。我们只有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做到既要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又不以损害环境为代价进行社会发展,已经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严峻问题。
二、保定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保定市作为河北省的大城市之一,较早的认识到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市政府将节能减排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制定出两个阶段性目标,到2010年和2020年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提高新能源产业增加值的阶段性目标。2009年,保定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实施意见》,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方面达到了创新, 同一年,保定市专门印制了《低碳城市家庭行为手册》,倡导市民更多的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这些相关政策和建议的实施,为保定市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技术改造的同时推进新能源开发、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同时,市政府力求探索一条符合保定发展实际,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制定了三项任务,一是发展低碳经济,培育低碳产业。二是树立低碳理念,建设低碳社会。三是加强低碳化管理,强化节能减排。
保定市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总体上低碳经济发展的规模较小,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水平仍需要提高,竞争力不够。地热资源秸秆资源和其他生物能源利用不够充分,虽然新能源产业在国内市场的潜力很大,但是目前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并网的难题和成本的难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无疑如果国内产能过剩的话,保定市发展新能源产业也会出现这个问题。虽然太阳能、风能行业在国内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其他的新能源行业及传统行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仍然不足。
三、保定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1、根据保定市的具体情况,制定近期及远期规划,强化与低碳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法规,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量强度评价,指导政府、企业乃至居民的行为方式和行动方向。做好日常宣传,使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挂钩,使得政府重视、企业行动、市民习惯低碳,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形成惯性,持之以恒地发展低碳经济,而不停留于表面,不只是一阵风。
2、努力提高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了加大力度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政府拨款,有选择的减轻税收,鼓励企业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开发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侧重于研发工作,同时将目前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整合,并迅速推广和应用。加强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兄弟省市联手,促进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和技术转让。近期内保定市在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开展力度很大,然而政府对于这些企业的补偿政策和具体的实施办法很不明确,这就导致企业的积极性降低,同时又影响到市场的稳定,民心不稳。因而政府要两手抓,一方面为了稳住民心对被淘汰的企业进行补偿,另一方面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改造没有被淘汰的企业,奖励和优惠利用先进技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高竞争力的企业,减免税收、直接财政补贴或优先获得融资,提高企业改造的积极性;对于那些依然不进行技术改造、对环境造成污染、能源耗费较多的企业则直接毫不留情地不给予机会融资。真正做到有奖有罚,并加大惩罚的力度,用以实现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
3、进一步提升新能源的利用效率。虽然保定市在新能源利用方面走出了可喜的一步,太阳能技术有了一定进步,但是其他低碳技术尚不成熟,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还要不断研究创新,进一步提高低碳能源的比例。保定市作为国家级低碳示范区应起到示范作用,在改好自身低碳经济的同时,应与周边区域合作,协调发展,共同建立低碳城市,共进互促,一起提升,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
4、城市化进程中也应加入低碳经济的概念,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建设中,应尽量以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的形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尽量直接消耗企业出产的废物用于城市建设。促进城市产业减排,注意大气污染的治理以及污水处理和中水利用,废弃物再利用等领域的发展,特别是电子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循环利用率方面能有所收获。
低碳经济引领着中国的未来,也是保定市发展的根本,保定生态文明的体现。保定市以低碳为调整产业结构的目标,用环境要求调整产业方向,通过技术创新,结合保定市具体情况,就可以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2008.12.《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试行)》
关键词:低碳经济;交通运输;影响;措施
中图分类号:TD561文献标识码:A
一、交通运输领域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就全球而言,电力行业无疑是最大的碳排放行业,占总量的40%,紧随其后的就是运输业,占总量的21%。由此可见,运输业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领域。
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的规模逐年上升,能源消耗的增速高于全社会能源消耗量的增速,成为我国用能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交通运输系统节能减排方向与途径研究》预计到2020年,在乐观情景下,道路机动车、民航、铁路、水运船舶的总能耗比2007 年增长约1.5 倍,交通运输领域CO2总排放量将达到15亿吨左右,届时交通运输领域CO2排放贡献率将提高到18%~20%。而如果不加控制,交通运输的能耗和排放增长将更为惊人。
2.交通运输领域发展低碳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交通影响着生活质量、经济发展繁荣程度,交通运输领域的低碳化不应阻碍人们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调整的。例如,当前英国的GDP增长与货运增长已经基本脱钩,客运出行也达到了相当高的稳定水平。对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说,发展低碳交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比较小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程度还远低于发达国家。初步估计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运输量与GDP 增长的关系无法分离。尤其我国正处于私人小汽车跨越式增长的阶段,更使交通领域的能耗和排放量直线上升。由此可见,交通运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低碳转型对社会经济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发展阶段越高级,低碳转型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就越小。
3.交通运输领域的低碳化潜力
低碳交通的实现需要从交通领域内、外同时入手。例如能源领域的低碳供给可以使交通的低碳化产生质的飞跃,这是需要在交通运输领域外解决的问题。在技术没有革命性突破的情况下,发展低碳交通更需要关注交通运输领域内能够采取的措施,包括对运输需求进行合理引导,优化综合运输系统的结构,提高运输工具的能效等。交通运输领域有较大的低碳化空间,可以从控制规模和提高效率两个方面入手,采取各种措施,进而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掌握各种措施的低碳效果,了解交通运输领域的低碳化潜力。
二、道路运输企业的低碳经济评价层次结构
通常运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专家评价方法、数据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法等。对于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评价而言,考虑到所涉及的因素具有层次性,难于准确计量,因此选用层次分析法对交通运输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程度进行评价更有意义。
1.评价目标
交通运输业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即对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进行评价。道路运输企业的低碳经济体现了企业内部的低碳经济实现,企业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社会目标是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废弃物资源化,而低碳经济恰恰将二者统一起来。因此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的评价目标为:
(1)评价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达到了解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状况、水平,以及影响发展的各种因素,能为交通运输业或其他行业提供发展经验的目的。
(2)监测目前的发展状态并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根据能全面反映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评价数据的分析整理,通过评价可以监测目前的发展状态并预测未来各个方面的变化趋势。
(3)为道路运输企业提供优化管理决策的依据。依据以上评价结果并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运用相关决策原理来为道路运输企业优化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2.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构建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基于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及设计原则来构建指标体系层次结构。遵循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机理,将目标层设定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同时按照低碳经济的基本原则,将一级子目标设定为减量化指标以及再利用和资源化指标。再考虑到清洁燃料车辆的使用可实现无害化生产,也将无害化指标设定为一级子目标。在一级子目标下设定指标层,即相关具体指标如单位周转量固定资产、单位周转量直接生产资源、单位周转量占地面积、单位周转量辅助生产资源、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废旧资源再利用率等。
3.评价指标计算
(1)减量化指标
减量化指标即为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资源的产值,包括单位周转量固定资产、单位周转量直接生产资源、单位周转量占地面积、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单位周转量辅助生产资源等。各指标数值越小越体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效果越好。
(1)单位周转量占地面积=企业占地总面积周转量;
(2)单位周转量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总额/周转量;
(3)单位周转量直接生产资源=直接生产资源总量/周转量;
(4)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能源消耗总值/周转量。
(5)单位周转量辅助生产资源=辅助生产资源总量/周转量;
以上计算指标中,占地面积为企业占用土地面积总和,固定资产以企业财务报表中固定资产科目所列资产总值计,直接生产资源包括汽车、轮胎等,能源包括燃料、电等能源,辅助生产资源包括维修、安检、清洁设备等。
(2)再利用及资源化指标
再利用指标是指道路运输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要延长资源的使用时间以及使用时效,达到较高的使用效率。这主要包括直接生产资源以及辅助生产资源的利用率。相关计算为:直接(辅助)生产资源利用率=已用直接(辅助)生产资源/直接(辅助)生产资源总量。
资源化指标主要是指在在生产过程中对陈旧落后的生产资源的再利用程度,主要包括废旧资源再利用率等。相关计算为:废旧资源再利用率=再利用资源/废旧资源总量。
(3)无害化指标
无害化指标反映着清洁低碳能源的使用状况,评价指标为使用清洁燃料载运工具比率,相关计算为:使用清洁燃料载运工具比率=使用清洁燃料载运工具数量/载运工具数量。
再利用及资源化指标、无害化指标越接近1,说明低碳经济的发展效果越好。
在构建层次结构模型以及建立标评价体系后,便可根据层次分析法,运用专家调查法、标度法等来确定各层次以及各元素的权重并建立判断矩阵,最终评价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效果,并实现评价目标。
在进行低碳经济评价时,考虑到各道路运输企业的经营特质不尽相同,可以结合企业独特的特点设计相关指标,修正完善上面的指标体系以及层级结构,对自身发展低碳经济进行全面的评价。
三、交通运输领域发展低碳经济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1.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只有人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提高, 才更有利于环保等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各种宣传手段, 比如电视媒体的公益广告、 公益演讲、 发放公益宣传手册、 挂宣传条幅标语等, 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尤其是对小学生、 中学生等, 因为他们是未来世界的主人, 提倡人们工作、 旅游等出行的时候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从而减少尾气的排放。
2.加强对尾气排放的严格监控
对于造成大气污染的各种气体进行实时监测, 制定详细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与尾气排放过量的处罚标准。
3.限定汽车的数量
许多城市的汽车数量早已超过这个城市能够承载的能力。 可以根据每个城市不同的情况, 限定城市汽车的购买数量, 将汽车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并限制每天汽车出行的数量, 建议人们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或者是节能环保的出行方式, 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量。
4.倡导低碳生活,构建低碳城市
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低碳城市、 低碳经济发展所必然经历的过程。应在社会中大力宣传与提倡低碳生活, 比如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出行距离不远的可以骑自行车等。
5.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大量生产以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 研究利用新技术, 解决传统天然气汽车存在的问题, 减少汽油、 柴油的使用。 因为天然气的燃烧只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对空气的有害气体少, 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同时可以研发二氧化碳的处理装置,使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到更少。
关键词:节能;区域性;低碳经济;措施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99-0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增长带来了全国变暖、严重雾霾等环境方面的代价,而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变革产业结构,发展高效能、低污染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区域性发展将完全更新企业经营模式。它是与我国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人文价值观念和经济权益紧密相关的战略性革命。低碳经济的区域性发展模式措施探析为我国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区域性发展格局
现阶段,我国建立了的低碳经济区域性发展模式特点是“自上而下”,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是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指导模式。我国的低碳即经济区域发展模式主要包含聚集在沿海地区的新兴产业技术以及金融市场等行业、聚集在中部和西部的手工业和旅游行业和聚集在北方重工业和能源供给地区的高碳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特点。
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引发的雾霾等严重问题并没得到根本的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气污染物,也包括能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低碳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三低”即低排放、低消耗和低污染,在绿色经济的基础上进行新能源和二次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根据我国地域性特点建立不同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对自然的依靠和环境的污染程度降低到最低。
二、我国低碳经济的区域性发展模式措施探析
(一)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归入区域管理评价体系
倡导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建立区域管理评价体系,树立低碳经济和科学的发展价值观念,将传统的独立经济考核模式变为“经济+环境代价值”,降低经济模块在考核中比重,应该逐渐形成高效的评价机制。通过新闻媒体对低碳经济的宣传与倡导,鼓励居民形成绿色经济的生活习惯,逐步接受“经济+环境代价值”的评级体系。
(二)根据区域的经济状况,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为完成我国在全球气候大会上承诺的“至2020 年,国内的排放量将比2005 年减少40% ~45%”的目标,我国相关部门应根据各个地域经济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碳排放指标”,建立相应的统计和考核方案。对东部的低污染、低消耗的地域使用严格的考核标准,允许少量排放指标,并实行相应的奖励方案。应该稍微放宽中西部地域的碳排放量,可以允许个别地域在一定变化内进行“排放量交易”促使各省之间快速发展低碳经济模式。
(三)各地方优化的财税制度,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力实行节能减排技术,尽可能减少多环境的“剥削”等代价。建立“谁低碳,谁受益”的模式,对于“高排放、高消耗、低产能”的产业施加财政压力,促进企业转型。适当利用财政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引进低碳发展的新技术,让企业树立绿色观念,逐步抛弃经济发展必须牺牲环境的思想,从而真正实现低碳发展目标。
(四)加强低碳经济理念的教育,建立绿色消费的理念
不同地区根据地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多种节能宣传活动,也可以利用教育机构、新闻媒体与社会组织的宣传方式,凭借公益广告、节能减排形象代言等途径,将绿色消费理念深入到广大居民的观念中。比较发达地域应该采用理念和教育的方式,并认真实行,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广营造良好的环境。比如说,100 瓦的电灯泡,如果使用节能灯泡能够省下约80%的能量消耗,但是节能灯泡的价格比较高,市场上没有竞争的优势。根据这一状况,不同地区政府必须根据当地情况逐步取消生产传统产品,尽可能的用补贴的方式鼓励节能企业的发展。大力开展低碳经济“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节能意识建设。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性模式是改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是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矛盾的一种手段。它的发展必须依靠消费者、政府、企业、三方的联系。国家政府可以按照地域经济发展状况设定不一样的考核标准,各地域政府可以在国家政府的指导下出台相关的法律等政策,推动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模式。
三、总结
在低碳经济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能够确定的基础之上,得到低碳经济的考核体系,引导我国经济长远规划发展;区域低碳技术标准研发被纳入国家科技计划中,促使低碳技术发展达到先进水平;低碳产业规划的完善,可以使低碳目标统一化;通过引导社会消费向低碳转型,保证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等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低碳经济 财务管理 创新发展
新时期下的全球经济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基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全球的发展营造更好地生态环境。尤其是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而言,其管理模式的低碳经济化,是其迎合时展需求的基础。进而,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其需要基于低碳经济的理念,创新发展财务管理。这样,企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同时也是企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
一、低碳经济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低碳经济是以环保、绿色为主题的经济发展理念。并且基于新时期下的全球经济发展,企业财务管理的低碳经济化石适应经济市场变化的有效举措。然而,我国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缺乏有效的环保理念,进而企业对于新时期的管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太适应”。也就是说,在低碳经济环境之下,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诸多的问题。
财务管理的基础薄落。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之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基础薄弱。尤其是对于诸多的国企而言,其在设备和管理上过于陈旧,进而造成了资金管理的较大阻碍。而且,基于现代信息平台的管理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进而使得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基础薄落。
财务管理目标的短期性弊端。当前企业的运营模式都是以短期最大利益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进而使得企业的低碳管理的成本输出减少。也就是说,基于短期的盈利目标,造成了企业以环境为代价的盈利方式。同时,企业的盈利目标的长远性问题,是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性改革的关键。
管理人员的素养缺乏。企业的管理层缺乏一定的环保意识,那么企业的财务改革是非常的困难。而且企业的经营理念过于的利益化,容易造成企业盈利的污染化。因此,企业管理者的素养状况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改革。
缺乏有效地监管。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进而其需要有效地监管。然而,实际的财务管理缺乏有效地监管,尤其是相关环保部门疏于企业低碳财务的监督。进而,我国企业低碳财务管理的执行力度不到位,为企业的高消耗生产提供了空间。
二、低碳经济对于财务管理的要求
(一)财务管理的理念和模式转变。低碳经济更多地注重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上的管理理念,尤其是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诸如管理者需要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同时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求管理者合理的评估各项风险,以及基于现代信息平台对于财务指标进行有效地分析处理。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逐渐的多元化。基于低碳经济环境,企业的管理目标需要从传统的短期目标向长远目标转变。也就是说,在管理目标的确定中,要以社会利益和企业利益并存的方式进行全面的考虑。那么,这一转变必将对企业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三)企业财务管理方式的多样化转变。在低碳经济模式之下,其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企业内部的财务结构优化改革,使得企业的管理方式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同时,基于这一转变,使得企业的管理方式不断的多样化。
(四)财务监管的模式转变。企业财务管理的低碳化,需要基于有效的监管。进而,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监管模式需要发生转变,尤其是关于管理机制的转变,是企业落实监管力度的有效保障。
三、低碳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创新性发展的有效措施
基于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我们知道,我国的财务管理现状不容乐观。然而,新时期的低碳经济理念有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需要对当前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创新性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迎合经济市场的需求。
基于财务的全面预算机制,优化财务管理模式。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的运营目标不仅仅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更多地是基于社会价值的角度考虑。因而,企业需要优化财务管理的模式,尤其是对于财务项目的全面预算,是企业合理配置资源的关键依据。企业基于有效地预算机制,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控制与支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企业预算机制,可以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对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上,全面的预算体制,减少了企业的资源浪费,同时优化了企业的管理结构。因此,基于完善的预算体制,是企业财务管理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方面。
基于投资资金的管理,优化投资的决策力度。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传统的资金投放预算不能满足低碳管理理念的需求。尤其是其在项目的盈利评估中,不仅站在企业本身的成本增加,而把更多的考虑因素放置于环保至上。这样,在资金的投放上,低碳经济的运营、生产都将加大资金投放管理的难度。进而,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优化投资决策的力度,尤其是对于环保因素下的生产运营资金的投放,直接关系着企业的低碳财务管理的实现。同时,在资金投放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的评估各环保因素的运营风险,也就是其运营中的可能成本输出,并且这些风险支出童谣需要纳入财务的管理之中。因此,在低碳的财务管理模式中,其管理的范围增大,所以需要合理的优化投资资金的管理,进而有效的分配企业环保资源。
基于管理目标的创新,优化财务管理的运营模式。传统的最大利益化的生产目标显然再适合低碳经济环境。因而,需要创新企业的管理目标,进而从政策上转变企业的运营模式。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更多的注重其创造的社会价值,也就是其生态的责任价值。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应该以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最主要目标之一,企业的内部利益的最大需要服从社会价值的调配。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需要基于社会价值之下。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需要基于社会价值与企业内部价值的综合考虑,进而对企业的运营模式进行合理的改革。
基于现代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管理的可靠度。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而且,基于低碳环境之下,企业的财务管理范畴更加的广阔。因而,基于现代化的管理平台,可以加强企业的生产情况的监管。尤其是敏感生产技术领域的有效监管,是企业实现低碳财务管理的关键。同时,基于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加强企业的资金投放力度,进而更好地整合了企业生产的诸多环节。因此,基于现代化的信息平台,企业可以“阳光“化自己低碳财务管理。
基于完善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结构。低碳财务管理的领域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进而,在管理制度上也需要合理的创新。尤其是企业的运营活动的有效监管,是企业规范化生产的关键。同时,在制度的完善中,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的提高,这也是制度完善的关键方面。
结语
通过上述,我们知道,我国财务管理的现状令人担忧,而低碳经济对于财务管理又有了更高的需求。因此,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创新改革,是其迎合时代需求的最有效办法。
参考文献;
[1] 王琰.低碳经济领域下的低碳会计相关问题探讨[J].企业导报,2011.21
[2] 刘颖.低碳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绿色财会,2012.1
[3] 肖侠.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学术论坛,2011.12
[4] 徐梅梅.低碳经济下高能耗行业绿色财务管理探讨[J].会计之友,2011.34
[5] 韩探.低碳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改革策略[J].财经界,2011.11
作者简介:
【关键词】低碳经济 政府职能变革 管理
研究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现实中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所以研究的理论多与时下热点问题有关,但是,有时会陷入一种误区,就是各类学者们在思考问题时会走入惯性思维的怪圈,因而对于问题看得不够透彻,无法进行深入的解析。2003年,“低碳经济”这一名词第一次被提出,自此,就一直被学者们带入怪圈中,将其固定于经济这一范畴之中,这直接导致了政府部门在实施政策时也将其限定于经济之中,忽略了社会这个整体与这一理念的联系。事实上,低碳经济是现在人们要面临的一项新任务,在走向后工业文明的过程中,低碳经济要求人们在实现社会发展之后也要注意大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作为管理机构,拥有治理权,占据主导地位,低碳经济理念的成功实现,必然要依靠政府正能量的发挥,这就需要政府进行职能变革。
一、政府职能的定位
怎样能把握住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实现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国政府管理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政府要进行职能变革,计划出基本的职能定位,使政府的管理方式与手段能够尽快适应其要求,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点,职能的规划。低碳经济是一项长远的计划,具有全局性,所以想要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政府职能的规划是否明确是十分关键的。与此同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要求政府的主导作用力足够强大,制定出完善的经济发展计划,实现与其他经济发展策略的完美衔接,促进各区域和行业之间的合作、发展、共赢,因此,政府职能的规划要一直加强,不可削弱。
第二点,职能的组织。低碳经济的发展重点在于国家的能源结构是否能够合理调整,所以,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在能源消耗中占据的比重如何合理增加,是政府要加强注意的地方,需要研究并制定合理的战略计划,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节约资源这些行为要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扶持低碳产业,加强相关宣传,尽最大可能发挥政府的组织职能。
第三点,协调控制。低碳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平衡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就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向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面对的各种内容更加复杂,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协调及控制的功能,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对于那些大型碳排放区域进行一定的管理以及调控,同时也要合理管控碳减排和其他诸如环境保护和能源开发等之间的协调发展,提高工作效率。
二、政府职能变革的方向
对于经济,政府一直以来都是以长期控制为主,而现在的低碳经济需要政府由控制转向协调,发挥协调者的作用,这是政府职能变革的重点内容,也是重新建立起政府形象的大好良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政府不能过多干预,以免造成管理上的冲突,要明确政府工作范围,有所为,有所不为,主要注重协调能力,在职责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管理,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在制定关于低碳经济的政策时,要把握好政府职能的边界,确定政府管理的方式,达到最终目标,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的经济模式。
第一,各个区域形成适合当地民情的协调运营机制,加强宏观调配,合理地调整好产业结构,在环保、土地、资源等方面进行统筹,着重强调各个部门、区域以及地方政府的整体协作,共同实现经济发展。
第二,分工负责。明确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所管理的部分,保证权力与职责统一,地方政府也需要加强自身的责任感,积极与其他各地区政府展开协作,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出力,促进其产业发展及升级。
第三,从重点区域开始着手,分步骤来进行高碳产业的淘汰,逐步摒弃高碳的生产方式,重点培养低碳产业,加强能源结构的调整,使其能够尽快形成低碳经济需要的产业结构。
第四,政府需要发挥协调职能,这样能够加强低碳经济的可操作性。充分发挥政府和其他机构、公众等之间协调过后的成果,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这样才能确保相关政策落实到位。
三、如何实现政府职能的变革
想要实现政府职能的变革,就要通过合理规范的手段来制定出能够引导和宏观调控低碳经济的政策。这种政策不同于以往政府直接控制的管理方式,而是将政府的监督调控职责和合理规范的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实施这些手段来实现低碳的目标,而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在制定完相应政策之后,要对各个企业进行碳排放认证和分级制度,加强对碳排放的监测,避免出现政策的实施效率低但管理成本高的问题。
第二,规范市场管理模式。放眼望去,市场机制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因此,建立规范的市场管理模式非常有必要,在这方面来看,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其主要的方式就是完善运营模式,建立规范的市场管理模式。我国实际情况就是新的市场需要政府出面进行调控,重点培养一些产业,并且持续推广实施,达到低碳目标。
第三,行政管理水平需要提高。政府职能变革对于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全管理机制,实行严格的碳检测指标体制,强化行政问责。要量化节能减排的指标,比如空气污染指标、环境保护水平等等,将这些纳入考核指标当中,形成健全的行政管理机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低碳工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只有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在多国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我国经济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政府管理部门必须进行适应性的变革,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郑家昊.论低碳经济理念下的政府职能模式[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关键词]低碳经济公共财政政策链
政策链是一种新型政策模式,对增强政策整体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构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财政政策链(以下简称“低碳财政政策链”),对于提高我国低碳财政政策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一、政策链内涵
从政策链的起源来看,它与“价值链”、“产业链”等链理论有着密切联系。1985年,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指出它是对增加一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实用性或价值的一系列作业活动的描述。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关于政策链,国内一些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多认为政策链是将“价值链”、“产业链”等链理论在公共政策学领域演化运用而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公共政策学是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与系统内外诸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和相关性研究,探索公共政策的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学科。
笔者认为政策链是公共权力机关或社团组织,为了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而选择(或制定)的各种方案按照彼此之间的政策关联性而构成相互促进、协调统一的链状系统。政策链由若干政策根据时间先后、层次高低、内容关联的关系而构成,具有下列特征:整体性。构成政策链的各关联政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联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2)连贯性。为解决相同或相似的问题而选择(或制定)的新旧政策前后连贯,互相衔接;(3)层次性。构成政策链的各相关政策之间具有层次结构,有总体战略、基本政策、具体政策的区分;(4)增效性。政策链的各相关政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能有效发挥政策间的协同作用,增强政策的整体效能。
二、低碳财政政策链
公共财政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主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效”缺陷。《斯特恩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在经济学上提出了独一无二的挑战: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市场失灵现象”。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经济模式,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低碳财政政策链就是为发展低碳经济而选择(或制定)的各种财政政策按照彼此之间的政策关联性而构成的相互促进、协调统一的链状系统。
低碳财政政策链包括纵向财政政策链和横向财政政策链。纵向政策链包括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总体规划、基本财政政策和具体财政政策三个层次;横向政策链包括由各项基本政策构成的第一条横向政策链和各项具体政策构成的第二条横向政策链,构成链状结构的若干政策环环相扣。根据发展低碳经济所采取的财政政策情况,低碳财政政策链的链状形态设计如图1。
三、低碳财政政策链的重要作用
财政政策在推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低碳财政政策链具有下列重大作用:
1.实现政策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与传统政策制定不同,政策链是以政策的整体性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低碳财政政策链包括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总体规划、基本财政政策和具体财政政策,既有中长期战略又有具体执行政策,涵盖了各个层面,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总体规划作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纲领,把握着低碳财政政策的基本方向,从整体上对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进行设计,使基本财政政策和具体财政政策都围绕总体规划来选择或制定,保证了政策的统一性。低碳财政政策由传统形式向政策链转变可以实现政策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2.增强政策的整体效能,提高财政资金效率。政策链的关键作用是最大化相关政策的协同、最小化相关政策的制约,在制定政策时综合权衡各项政策的关系。使各政策相互衔接、相互协调,有效克服单个政策的孤立性与局限性。低碳财政政策链能发挥发展低碳经济的各项财政政策之间的协同作用,增强政策的整体效能。通过低碳财政政策链整合各项基本财政政策和具体财政政策,可以形成政策合力,实现“1+1>2”的政策效果。低碳财政政策链将使相同的财政资金投入获得更多的减碳效果,提高财政资金效率。
3.保证前后政策的连贯性。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同时期的低碳经济政策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政策必须保持连贯性。同样,不同时期的低碳财政政策也必须具何连贯性。低碳财政政策链中的财政总体规划是中长期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总体战略,不同时期的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是在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根据各时期低碳经济发展情况而制定的,既保证不同时期的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有所侧重,又保持政策前后连贯、互相衔接。
4.加快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随着关于气候相关科学的发现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今天的问题已经不再是是否需要低碳转型,而是转型速度能何多快、幅度有多大。我国提出在2020年前将单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2005年削减40%~45%。低碳财政政策链不仅能增强低碳财政政策的内部协同,而且促进低碳财政政策与低碳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渊,从而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速度,何助于国家碳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政策链视角下我国低碳财政政策的缺陷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但从政策链角度分析,目前我国低碳财政政策总体上仍然处于相互分割孤立的状态,政策体系不够完整,政策问的协同和配套不够,没有形成链状系统。
1.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总体规划。目前我国公共财政已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低碳经济发展领域。如在应对金融危机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与应对气候变
化和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的资金占到相当比重,其中210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3700亿元用于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两者合计占到4万亿元的14.5%。财政通过税收、支出等政策支持节能减排、引导和鼓励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低碳财政政策并没有中长期总体规划,究其原因:其一,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方案、行动路线图等纲领性文件还没有正式出台,造成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总体规划的目标、重点不明确;其二,财政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对政策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关注不够。
2.低碳财政政策不够丰富。随着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逐渐明晰,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也不断趋于完善。现行的发展低碳经济具体财税政策主要集中在财政投资、直接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从目前具体政策的情况来看,仍然不够丰富:一是低碳绿色税种欠缺。目前我国尚没有以降低碳排放为主要目标的特定税种,如碳税、能源税、气候变化税等。二是税收优惠政策的形式比较单一。发展低碳经济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形式主要为减税和免税,没有充分运用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方式。三是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有待充分落实。虽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府绿色采购政策,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由于政策不完善导致绿色采购成本过高,采购人员不能有效的获取环保产品的信息,无法做到真正的绿色采购;四是碳基金、碳预算等政策有待研究出台。
3.具体财政政策横向协同促进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财政政策仍表现为各项政策相对孤立,政策问缺乏相应的协同促进能力,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横向链状体系。主要表现为:(1)各具体财政政策比较零散,不成体系,有的还相互矛盾。如财政在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的同时对化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予以补贴。这种不恰当的化石能源补贴增加了能源消费,降低了能源效率,增加了废气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与支持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相互冲突。(2)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财政政策存在“重激励、轻约束”倾向。目前财政对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的激励、支持政策多,但对高能耗、高排放等行为,则缺乏必要的约束手段。
4.配套制度不完善。低碳财税政策体系是政府为了发展低碳经济而嵌入整个经济体系中的一系列政策工具集合。目前我国低碳财政政策相关配套制度欠缺,能效标准及其审计制度、碳市场交易机制、低碳中介服务制度等配套机制都还很不完善,严重制约了低碳财政政策效力的发挥。
五、构建我国低碳财政政策链的建议
(一)尽快制定支持低碳经济的财政总体规划
要按照低碳经济的要求,尽快制定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中长期财政规划,明确财政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重点。首先,要尽快制定低碳经济的国家方案和行动路线图。低碳经济的国家方案和行动路线图是制定低碳财政政策总体规划的基本依据。应在战略层面上整合当前的“能源规划”、“循环经济规划”、“节能减排规划”等与低碳经济相关方案,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尽快制定出低碳经济的“国家方案”和行动路线图,形成一个可操作性强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其次,明确低碳财政政策的中长期目标。根据低碳经济特点和公共财政基本理论,低碳财政政策的长期目标应该是获取最高的人口和社会福利,实现社会的低碳可持续发展。低碳财政政策中期目标要与“十二五”规划相衔接,保证“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低碳指标的达成。另外,在确定低碳财政政策总体规划时,要注意考虑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差异,增加对西部地区的中央财政投入。对于东部地区,政策的重点应该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对于西部地区,政策的重点应该是合理开发资源,避免过度和无序开采。
(二)充实具体政策内容
充实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财政政策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没立碳基金。建议在整合各项与节能减排相关的资金项目的基础上,专门设置碳基金,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投入。碳基金由政府主导,其投资方向是三大类:即为“高碳改造、低碳升级和无碳替代”。具体用于:节能减排与新能源技术研发支山;节能减排与新能源技术推广应用支出;节能减排与新能源宣传与服务支出。在具体预算安排过程中,应当将每年财政收入增量的一定比例用于该基金。
2.丰富税收措施,形成我国绿色税收体系。(1)进一步推进资源税改革;(2)争取早日开征碳税或类似税收;(3)对现行税制进行“绿化”。如,在企业所得税制设计中,可以将和低碳核心技术相关的研发费用给予更高的扣除比例;消费税应改变简单的以奢侈消费品为课征对象的理念,而采用高碳和低碳标准,更多地对高碳产品消费课征重税等等。(4)丰富低碳税收优惠措施,除减税和免税,应充分运用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方式。
3.完善低碳转移支付。在中央财政、省本级财政设立发展低碳经济专项拨款和资源开发保护专项拨款。制定科学、规范的分配制度,制定合理的使用计划,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中央财政这两项拨款主要应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4.认真落实政府绿色采购政策。目前我国政府节能潜力很大,大力倡导落实绿色政府采购,实为低碳发展良策。要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认真落实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在已经的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基础上,积极研究制订《政府绿色采购实施细则》。要进一步扩大绿色采购清单,增加绿色采购占政府采购的比重。严把政府采购绿色预算关,优先安排采购节能低碳产品的采购预算,禁止采购高能耗、高排放的产品。采购机构要简化低碳产品的采购准入程序,采取优先采购的评审标准。政府应通过减税来降低“绿色产品”采购成本。同时,政府还应支持建立采购信息数据库,成立绿色采购网络组织,向采购人员提供绿色信息,增加采购人员对绿色采购的认知。
(三)加强具体财政政策的横向协同
优化我国低碳财政政策除了充实具体政策措施之外,还应加强政策的横向协同。对现有的具体财政政策进行有的放矢的调整,发挥政策问的衔接与协同作用,以实现低碳财政政策整体功能的最大化。在加强具体财政政策的横向协同方面,一要解决当前具体财政政策相互冲突的问题。要对目前实行的各项低碳财政政策进行梳理,对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财政政策进行合理调整。特别是要对现行的能源补贴政策进行改革,增强能源补贴的针对性。二要平衡我国的低碳激励政策和约束政策。针对低碳财政政策存在的“重激励、轻约束”倾向,未来应构建绿色税制,及时开征碳税或类似税收,发挥税收对“高能耗、高排放”行为的约束作用。另外,还应增加对“两高一资”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财政约束措施,如减小“两高一资”项目的财政投入、取消税收优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