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语文教育思想

时间:2023-08-18 17:38:48

导语:在语文教育思想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语文教育思想

第1篇

关键词:语文 教育思想 叶圣陶 研究

一、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一)语文工具说

在吕叔湘先生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写的序言可知:“通观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叶老从关于语言本质的观点中得到启发,总结出:语文“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是人与人之间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简单说,语文这个工具具有交际和思维双重功能。

(二)语文育人观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学生对课本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叶老认为语文教育并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辅导,让学生发展其个性,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全面的、善于处理生活的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三)“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内涵

叶圣陶的教学主张就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该思想起源于三个方面,其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宝贵经验,其二是中外思想家的理论建树,其三是叶老自身的品格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句话的内涵在于“不需要教”,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只是传播课本知识,而是引导学习独立思考,养成一种学习习惯,从而到达能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以学为本”的思想

语文的能力是学习者逐步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是只教会学生具体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认为,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放在主要位置,从而指导学生学习。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逐字解释”,那么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一旦离开学校或者教师,对于事物的理解将会手足无措。简言之,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五)“务实为主”的思想

在1946年,叶老就提出“以务实方面为主”的主张。主要是要求学校和学生学习语文不单只是为了最后的考试,而是应该为了增长知识,表达思想,抒感。这就要求学习好语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进行“训练”。叶老提出的关于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极为重要,并在1980年6月《关于听和说――语文教育书简》中提到:“讨论语文教育,只谈读写,不顾听说,实为一病。比善于听未必善于读,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故而应当一把抓。”

二、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对现代的影响

(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新课改的标准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一理念就是从叶老的“以学为主”的思想中升华而来。在目前的整个教育教学中,课堂教育教师还是用讲授式为主。教师把自己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不是“空瓶子”等着教师把盖子打开,然后教师往里面倒知识。

“以学生为主体”是重要的教学论,是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为教育目的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自由、合作、探索”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不过于依赖教师和其他人。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作为学习的主体,在生活中也是学习的主体。

(二)“启发式”教学模式

叶老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就是启发式教学的提倡。叶老认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并适应社会变化,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因此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启发、引导为主。就目前而言,新课改标准要求教师用启发式教学,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比如小学课本中《丑小鸭》一文的学习,教师首先可让学生思考其日常生活中或者在电视上看到的小鸭子的长相,并进行描述,学生会描述出“黄黄的毛、红色的脚掌、小小的嘴等等一系列词汇”,然后教师在用幻灯片给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小鸭子的模样,然后启发学生找出课文中对“丑小鸭”的描述“灰色的羽毛、扁扁的嘴、又大又丑”,放出图片,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学习初步了解“美”与“丑”的区别。

(三)培养学生的自悟和习惯

“自悟”是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教学论的基本观点之一。叶老认为,“写作知识短文不列在单元末尾,甚好。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谈知识。或以为多讲知识即有裨于写作能力之长进,殊为不切实际之想。”这段话不仅适用于写作,也适用于阅读,更适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人生漫路中,人们会遇到各种磨练,在磨练中学会领悟并不断改进,从而在领悟和改进之后养成许多良好的习惯。

语文博大精深,不是课堂上所能够学习完的,语文的学部分是学生在课堂外的自悟学习,那么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则极其重要。目前有些学校的语文教师会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改错本和一个摘抄本。改错本是针对自己平时做错了的题进行誊写,方便于学生期末进行总复习。摘抄本则是要学生养成在课外阅读时,看到优美的句子进行摘录,在不断累积的过程中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

结束语: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不能独立的进行分析,其每个思想的内涵都是融会贯通。虽然本文对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进行了上述分析,但是都只是浅尝,没有进入深层次的分析。就目前的语文教育问题,语文教育者更应该好好研读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从而改进自身教学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徐龙年.简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J].社会科学战线.2007

[2]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 张洪波.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前瞻性[D].云南师范大学.2006-06

[4] 肖莉娟.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及意义[D].沈阳师范大学.2005-10

第2篇

关键词:吕叔湘;语文教学

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70多年以来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育方面的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一、语文教学的目的性

吕先生认为,搞清楚语文教学是教什么的问题,就等于抓住了教授这门学科的根本问题。“往往会使头脑更加清醒,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我国的语文教育具有一些其它学科所没有的特性,我们可以从对这些特性的了解过程中开始了解语文教育,进而了解语文教学中,所需要教授的东西。

我国的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民族性特点。民族性主要表现在,汉语汉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汉字的变化历经无数变化,可以说我国的文明发起,就是伴随汉字的变化的。我国人民通过用汉语汉文来表达社会生活、思想情感。汉字和汉语言是我国人民所无法割舍的。

吕叔湘先生说:“从事语文教育就必须认清语言和文字的性质。”这也反映出吕先生对于语文教育的民族性特点的认可,这是所有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所无法动摇的根。任你教学方法千变万化,仔细明白的教授汉语言、汉字,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师所必须做到的。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用嘴说出来的语言是口头语,用笔写出来的字是书面语,吕先生的观点是“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一个用嘴说,用耳朵听,一个用手写,用眼睛看”。 其实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想吻合的。

书面语和口头语本质上就是一种“信息符号”,我国人民在表情达意上需要借助于符号,用嘴出声来传递声之符号,用手写字来传递行之符号,我们的生活圈就是社会,我们人类本身就是社会群体,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为了适应在这个社会群体中交际的需要。“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此话十分准确的指出在语文学科中,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学习到语文作为工具所传达的情感、道理、志趣等多方面的表达。

学生学习语文,不是为了“讲语文”,而是为了“用语文”,这是吕先生在语文作为工具性的作用认识之上所发展的认识。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告诉学生汉字怎么发音,怎么书写,关键是指导学生,汉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应该如何使用。学生知道的知识,不是自己的知识,学生会用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起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深刻认识到讲授语文的目的,语文是中华名族的魂,语文教学是一项神圣的工作,是传递中华民族文化的手段,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奉献自己的青春所从事的伟大的事业。

二、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吕先生认为语文学习的目的“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习一套技能”。他还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乒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杂罢了。”这一观点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特点,作为工具,就应该被人们拿来使用,语文学习可以作为一项技能来使用,而不仅仅是讲授一些知识。学习语文技能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既然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就应该把它使用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做到得心应手,拿来便用,从而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而习惯的养成需要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所以语文教学要注重实践性,在不断实践中强化学生们语文能力。因此,吕先生提倡教师应该少讲、精讲,而以学生的训练为主。

前面所提到的“正确的模仿”对养成语言习惯是十分重要的,由此,吕先生提出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其中模仿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人学习语文从模仿开始,而且一直在模仿,不仅模仿书上写的也在模仿四周围一切人说的和写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能做到频发接触的,那么教师就是学生所模仿的对象,教师的穿着,语言习惯,甚至拿笔的姿势,都是学生竞相模仿的地方,所以教师的语文功底有多高,学生的水平就会上升到一定的层面,如果教师的水平平平,哪怕使用的方法是最前沿的教学方法,也无法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所提高,言教不如身教。

前面也提到通过“反复实践”来养成语言习惯,语言的实践和训练跟整个学校、整个社会这个语文学习的大环境有关。也可以说语文就是生活,语文教学不应为语文而语文,而用为生活而语文。语文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必须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深入生活,既“导流”,又“开源”,语文不等于《语文》,把语文限定在一个学科内,就扼杀了语文作为社会学科的巨大作用,语文教学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把学生引入广阔的生活中去,让学生懂得生活的到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教学只有先融入生活,这个大实践的环境中去,才能作为一项技能来使用。在生活中使用语文,反复的使用语文,才能提高语文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育 德育思想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103-02

一、德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育渗透的意义

(一)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新课标实施后,德育在小学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小学教育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还要注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国家相关部门积极倡导要加强小学生的德育工作,特别是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借助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推动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小学阶段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语文课程中渗透德育思想对小学生的个人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和道德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决定着小学生未来的发展水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有助于把陶冶小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下明确提出要将小学德育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小学语文教育富含人文性和艺术性,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最佳武器。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们可以看到祖国壮阔的山河、也可以感受到名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也能感受到华夏千年文明的历史积淀,也可以体会到仁人志士昂扬的爱国热情。通过德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小学生高昂的爱国热情、高尚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在此基础上,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阶段的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教育,更是学生品德和综合素质的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积极渗透德育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塑造学生的品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的策略

(一)将语文课堂作为德育渗透的第一"战场"

课堂不但是实施小学教育的主要"战场",还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教师通过传授知识将书中蕴含的德育理念传递给学生,比如课文透露出的爱国思想、节约思想和助人为乐的高尚思想等等。所以,课堂应当成为语文德育思想渗透的第一"战场"。第一,语文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调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知识背景丰富的情感素材,借助绘声绘色的故事将文章表述出来,打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让学生在真情实感中体会并理解课文中的道德情感。比如笔者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切的理解爱国主义的精髓,在讲台插上一面国旗,并播放爱国主义歌曲,然后再动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意义。第二,教师要激励学生向先进的人物学习。这种先进人物可以是课本中的高大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在和学生生活相关的领域塑造先进的人物形象,有助于小学生深刻的理解并学习。第三,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要注重全面、具体和精致。由于年龄较小,小学生对事物还缺乏科学的理解,所以无法客观全面的把握课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厌其烦的讲解,让学生领会到课文中的中心思想,并不断的将德育理念渗透进去,实现文化课程和德育思想的充分融合。

(二)将课外活动作为德育思想渗透的第二"阵地"

在小学教学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强化所学知识,深化道德理念。教师要激励学生投入到课外活动中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学习。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孤儿院或者养老院参加活动,让学生主动的关心和关爱别人。当前,大部分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较为普遍,通过这种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小学生更 "接地气",更好的领会到高尚道德品质的实际意义。

(三)重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

除了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外,课外阅读对小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激励学生更多的阅读,更好的阅读。教师要为学生选取难度适中,富含道德知识的语文课外读物,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提升思想品德水平。比如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首先从总体上为学生概括文章的大意和阅读方向,并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阅读。通过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阅读方式,学生不但领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还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更好的把握文章的道德思想。

(四)强化教师在小学语文德育渗透中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不但担负着传道、授业和解惑的任务,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与伙伴。对小学生而言,教师更像是一面镜子,其言行举止很容易被当成模仿的典范。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课渗透德育思想的时候,要拥有宽阔的道德思想和胸怀,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用实际行动去引导和感染学生。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语文教育;结合;策略

[作者简介]陈冀东(1982.9-),男,汉族,甘肃静宁人,硕士研究生,深圳职业技术学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等

大学语文课程对于教育学生而言是一科最为基础的学科,在组成高等教育的众多部分中占据着极其关键的位置,它依靠自身的优势以及独特性在学生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追捧。生活在高校中的大学生经过不断的学习语文知识,不单单掌握了应该知晓的文化知识,而且通过对于语文知识的不断汲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会在潜移默化间使自己的人文精神得到升华,更重要的是与此同时可以使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升,完成自我的升华。

一、大学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

(一)人文特性是大学语文具备的独特优势,它在培养高校大学生人文修养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涵盖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资源,而且是遍布全世界的文化知识,有利于使大学生的个人情操、合作意识以及爱国信念得到提升,而且还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辨别出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以及假恶丑,与此同时更是决定了大学生在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世界观以及人生观方面的建立与完善。所以,要在高等院校的语文教育上投入更多的关注,对学生进行更加完善和全面的语文教育和引导是势在必行的工作。

(二)大学语文是以一种十分感官和形象的教学方式展开对于大学生的人文教育的,说服力与侵染力极其强烈,学生大部分都会以一种十分认真和积极的心态去学习语文学科,而且还会以所学到的知识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进行相关的活动,使自己在思想道德方面拥有更加高尚的修养。

(三)大学语文学科对学生而言非常实用,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最佳渠道。就是由于它这个强有力的渠道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所以,站在大学语文作为强有力的教育渠道的角度而言,大学语文的任务不单单是为了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相应改善,还从另一个角度使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以及应对处理困难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从而使其具备了更好的综合本领,十分有利于培养和完善大学生自身的精神与道德境界。所以,在大学语文教育这一方面,一定要在结合好它所具备的独特优势的背景下进行语文教育,尤其要发挥出它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为了达到对于大学生全面教育的目的,一定要在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展开相应的语文教育。

二、准确定位大学语文更好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就当今大学语文发展的情况而言,尚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难题,最为明显的就是对于大学语文教育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截至目前,虽然有许多的学校在自己学校的公共必修基础课一栏中添加了语文学科,同时还为语文学科的实施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但是一旦落实到实际的课程实践时,就会很明显地看出没有给予大学语文教育一个准确的定位,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度。所以,在生活以及社会上会出现一些令人困惑的情形:从一个方面而言,汉语的发展愈来愈受到国际的关注以及重视,随之而来的便是愈来愈多的学习汉语的人群,仿佛马上就要拥有英语在国际上同等的地位。但从另外一个方面而言,大学语文的发展却呈现出一个比较颓势的状态,将会随时间的推移慢慢走出人们的视线。最近这些年,愈来愈多的高等学校把大学语文视为具有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可是即使这样语文教学也日益变得更加冷清,慢慢地脱离人们的视线。相比较一些不同于语文学科的课程,大学语文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而且更为严重的是逐渐成为学生心目中并不重要的基础课。大学语文教学走到今天这般境地,究其关键原因就是由于众多高效的领导以及教师没有把语文摆在一个起眼的位置,站在他们的角度而言,语文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学科,对语文没有一个准确的价值定位。虽然还存在高效将语文教学视为一种必要的教学渠道,但是作用仅仅是针对于学生听说读写的提高上面。所以,要想使语文教学起到更加关键地作用,就要从根本上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意义和内涵。大学语文教育中,不单单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是要从更深的角度去开展语文教育,即要结合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伟大的民族精神以及高尚的人文精神去实施大学语文教育。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语文教育工作,一定要在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实施语文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语文的建设以及进步,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政教育达到高效化以及语文教育达到多元化的目的。因此,我们应该投入更大力度到大学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上面,并对其结合策略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位,在这样完善结合的基础上,再进行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以及教学内容,加速改革大学语文教育的模式,最终给出具有自身优势的教学方式,实现大学语文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起到的最大作用。

三、追求好方法,使大学语文教育达到好效果

为了使大学语文教育的效果得到改善,一定要在详细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而对于学生而言,在语文教育期间不单单是以接受学习的身份出现的,而且另一个身份就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参与者;不单单是使教育更好进行的主体,更是表现人文知识与修养的主人。所以,一定要在把握学生特征的前提下实施大学的语文教育任务。大学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方面,也要在结合科学有效的方式的前提下进行。

(一)主要以个别案件结合一般理论规律的语文教育模式,来使大学生自身的文学欣赏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在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的背景下,社会上呈现出愈来愈多的新颖信息,所以,在大学语文教育期间,给教师带来的首要难题就是会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遇到许多类比较过时的信息和资源。教师在对大学生传授语文教学知识时,不单单要对学生传授简单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针对每个不同特征的学生给予他们一个合适科学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为学生只有拥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文化知识,使他们的思想觉悟得到更大的提升。

(二)把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以课题化的形式呈现给大学生。在目前的大学语文教育中,把语文教学内容以课堂式的方式传授给大学生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起来是比较先进和有效的教学方式。何为课题式的教学方式?它指的就是首先制定一个教学的目标,然后围绕着这个目标制定出一个专题式的教学模式。更为详细地说就是围绕着文本内容展开,收集起来与之有联系的一切资源和信息,经过后期的整理宠儿形成课题式的教学方式。以这种教学方式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从更加广泛的方面去教育学生,最终使学生得到综合性的教育目标。但是这种教学模式,首先给交是提出的要求就是他们要拥有比较好的专业素质与综合修养,教师不单单教学资料充足,还要把自己具备的丰富知识整理成为一个全面合理的课堂式知识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授学生以文化知识和思想政治素质。

(三)教学内容要选好。大学语文教育所涉及的内容五彩缤纷,所以最重要的是要在有限的大学语文教育时间里,传授给学生最为关键和有用的知识与技能,那么这就要求一定要用心选好教学的内容。在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期间,一定要有据可依,选择出那些特征显著的内容进行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获取最大限度的知识。与此同时,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带有一定的计划和目的性,通过文学佳作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带着一种兴趣去学习,只有学生以一种积极自主的心态去学习,大学语文教育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的目的。并且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以那些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相关内容为主,这样方可达到进行大学语文教育的同时,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落实。

四、完善教师团体,发挥教师的光和热

一个教学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教师只有拥有了进行教育的充裕能力与高尚素质,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才能相应地得到提升。大学语文教育期间,针对教师而提出来的最基础要求为其一定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要举着的旗帜充分地挖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踊跃性,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先进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最佳的结合方式。大学语文教材涉及到方方面面,不但有从古至今的无数名言佳句,而且还有产生于不同时代和国家优秀文化资源,如许多文学作品中渗透出来的为人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个人修养观等;所以综上观点,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有机地使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块,首先给教师的要求就是其务必拥有超高的思想政治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从五花八门的作品中挑选出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学素质以及道德修养的佳作,相反,就会使教学的目的和方向偏离正常轨道。

五、结语

大学语文教育在培养高效学生的整体素质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高效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在它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最终目的,但是大学地时间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毕竟还是有限的,这个时候把大学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会在有限的大学时间里发挥出最高效的功能,而且考虑到课时受到时间的控制,这种结合起来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属于非常先进的教学模式。但是结合的时候一定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一定要合理而准确地定位大学语文教育,并对其运行情况能够很好的把握,与此同时还要有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以及一批个人修养比较高的教师群体,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预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重视发挥“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

[2]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衡水学院学报,2012.

第5篇

关键词:刘国正 语文教育 现实意义

刘国正是当代著名语文教材改革家和语文教育理论家,在语文教育界有重要影响。他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和审查工作,对语文教材有精深的研究,对语文教育的其他方面也有深刻的见解。他继承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能够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他重视宏观研究,而又不忽视微观研究,主张二者要并重。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比如他提出语文训练要实与活相结合,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相联系等思想,在语文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国教材领域长期实行“一纲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作为主要教材,被全国的学校使用。刘国正作为人教社的编辑,他的思想不可避免要通过所编教材体现出来,这样便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我国的语文教育。而对这样有重要影响的语文教育家,语文教育界的研究是比较少的。理论界对“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和于漪、钱梦龙等特级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得比较多,而对作为教材编者的刘国正研究得比较少。如果说“三老”的语文教育思想反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语文教育的状况,那么刘国正的语文教育思想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语文教育的新发展。研究刘国正的语文教育思想,对于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刘国正的语文教育思想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的思想植根于我国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沃土,根深而叶茂,对当前的课程改革和以后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刘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实”与“活”的思想对课程改革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将会影响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在课堂教学中轻视语文训练,追求“活”而忽视了“实”。如果我们温习一下刘国正的论述,就会发现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

刘国正认为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和思想性,教学要实现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工具性意味着要重视语文实践,要多进行语文训练,而思想教育是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进行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训练进行空洞的思想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以后,有些老师不敢谈训练,以为谈训练就是走老路,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语文教学离不开训练,就好比赛跑运动员离不了跑步训练一样。要正确理解“训练”的含义,它不仅包括做习题、试卷,而且包括一般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练习。

进行语文训练要处理好实与活的关系。实和活的关系是辨证的,只有实没有活是不够的,只有活而没有实也是行不通的。有些教师一味追求活,课堂安排很多讨论、表演,却没有进行最基本的语文训练,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根基的。教学必须在“实”的基础上求“活”。当然,有些老师对改革持观望态度,坚持传统的“五段式”教学方法,语言训练机械呆板,这也是不行的,必须使训练方法灵活起来。总之,要处理好实与活的关系。

(二)语文生活观对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启示

刘国正倡导语文教育要与生活相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无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是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情感教育,都必须以“联系生活”为前提。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上说: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这和刘国正的语文生活观的精神是相通的。

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地区的语文教学仍然局限于课堂、教材,没有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刘国正的语文生活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课改精神,更好地展开教学。刘国正说:“联系生活指的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而不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之中,课堂方寸之地联系着大千世界。”联系生活并不是要求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要与生活相联系,而是要求教师有这样的意识:语文课程教学与生活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在教学中要设法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联系生活的空间是广阔的,方式是多样的,特别是一些绝好的契机,是难以预计的,重要的是教师要处处留心。

语文新课程增加了一项新的学习内容――综合性学习,这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既有课内的学习,又有课外的学习。刘国正的语文生活观对于理解和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启示意义。刘国正认为,学习语文的天地除了课堂,还有校园、家庭和社会,后三个场所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场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开展语文活动,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这些观点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精神是相通的。通过学习刘国正的语文生活观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更好地理解和实施综合性学习。

(三)语文教材观对教材编者的启示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想教育 革命传统 道德教育

近几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良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积极反思除去智力、体育方面之外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该如何开展,是当前素质教育下每位老师都应努力探索并尝试解决的问题。

一、语文与思想教育

在我国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开阔学生视野,全面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这无疑正是思想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语文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继承着我国古代文学“文以载道”的精神思想,文学的内涵多数均以伦理道德、政治文化为主,无论是《诗经》还是四书五经,都十分提倡文道统一,尤其是唐宋时期盛行的古文运动,更是明确提出将文学和思想合二为一,这种将思想教育蕴含于文学的做法,正是当前我们所积极提倡的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内在需求,这对于学生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建设而言都有积极意义[1]。语文学习训练历来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本身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它可以与语文学科积极结合,广泛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带给学生正能量,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完成思想教育目标。

二、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思想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比如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审美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等,将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融合,就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以最终完成思想教育目标。

无论是任何国家和民族,爱国教育历来是民族教育中的重点,正如同苏联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那样,“要让孩子们一听到爱国这个词就觉得热血沸腾,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2]。在孩子们的心灵沃土种下爱国的种子,就必须充分利用语文这个学科,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导学生识文断字,语言和文字提供了他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桥梁,他们在使用语言工具的时候就已经有机会去认识更多未知的世界。语文课本中收罗着本民族关于文学的历史和成就,历史上的众多文人或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大好美景,如泰山的雄伟、天山的富饶、黄山的秀丽,有些人描绘了民族文化曾有的辉煌,如铭传后世的大文豪坡、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著名的唐宋家等,这些人的作品通过语文课本将他们内心的情感和所属时代的痛苦辉煌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他们的过去和未来,这些内容的存在不仅仅是学生了解文学历史的窗口,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途径,更是进一步陶冶、深化学生心灵,将爱国爱家的情感传递给学生的最好方式。将这些融入语文教育,让学生了解到古代灿烂的文化、古今优秀的文学作品、先人为国家富强人类文明作出的卓越贡献,都是培养他们爱国精神和情操的途径,他们能够从这些辉煌的历史和艰苦奋斗的现在中汲取文化的力量,为生在这个世界上最古老且传承至今的民族感到骄傲。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我们的课本中有无数记载爱国古人的诗篇,无论是代父从军的花木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还是辛弃疾的金戈铁马、与的英勇牺牲,这些民族英雄的存在都是我们的骄傲[3]。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教育重点就是革命传统教育,在我们的课本中有意气风发的《飞夺泸定桥》与《沁园春・雪》,有《倔强的小》,有助人为乐的雷锋,有《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些素材为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无论是二万五千里的壮阔画卷,还是革命年代不怕牺牲积极抗争的革命勇士,这些人展现了革命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歌颂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于当代学生而言,这是他们了解革命传统增强对党和国家向心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流血奋斗牺牲换来今天幸福生活的歌颂。

思想教育中道德品质的教育是亘古不变的重点,语文课本中对文人武将气节的歌颂、对美好品质的宣传都向学生传达了一个人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通过语文教学将何为真正优秀并受人认可的人做了明确阐述。课本中无论是对吝啬鬼葛朗台的描述、对为朋友捐血的小男孩的歌颂、对麦琪的礼物中爱与奉献的剖析,都会给学生以情感启迪,他们在不同作家的细腻笔触下接触到优秀的人与优秀的品德,了解这些人背后的世界与内心的情感,并与当代社会生活进行对比,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在实际践行中逐渐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审美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无疑是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引领学生欣赏不同形式的美,无论是屈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志趣、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编写史记的坚忍不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蔺相如为国为家的广阔胸怀、焦裕禄的无私奉献、鲁迅先生的犀利批判,这些都能带给学生或志趣、或情怀、或抱负方面美的享受,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中得到思想与精神上的升化,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在成长中积累正能量。

三、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中的方法

语文教学为思想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想要实现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的高度融合,还需要巧妙借用多种方法以达到教育效果。

语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感性,所以,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利用情感的感染力互相影响。众多心理学研究结果证实,情感的传染性会使得人们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这个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就得到了验证,教师们要积极利用蕴含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各类积极情感以唤起学生的共鸣,叩击学生的心弦,获得他们的认同,完成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教学中因材施教理念已有千年,语文课堂更是要积极贯彻这一理念。比如爱国情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等,都不能走上枯燥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要联系事件、人物、故事等以鲜活的姿态、充沛的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挖掘这些情感和背后隐藏的正能量,从而自然接受这些正面思想的熏陶,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们传递的思想情感[4]。

语文课本上每篇课文都有一定的思想核心,围绕核心在教学中寻找突破点,不仅能够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还能够围绕思想核心展开教学,让课堂变得行云流水、顺其自然,消解学生对于各种枯燥知识的抗拒。在语文教学中,语言因素的影响很大,不同类型的课文会带给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有的令人热血沸腾,有的令人哀伤叹惋,有的令人心情愉悦,但是这些课文普遍都十分有教育意义,在教学中,教师们要积极鼓励学生们抓住语言因素从阅读、朗诵、背诵入手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底蕴,不断培养自身的语感并从中获得良好的感知体验[5]。将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要通过多种形式或途径,比如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将作文、演讲比赛、课外阅读与社会调查等相结合。我们以作文为例,在作文材料积累中培养学生细腻的情感贯彻能力,在审核作文题目进行立意的过程中把握主旨思想,引导学生在立意的过程中提炼健康深刻的思想情感,在写作文过程中将具有代表性的正面案例融入写作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达到将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融合的目标,为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结语

将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融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与必然需求,有助于提升语文课堂含金量。在融合探索过程中,要与时俱进,积极钻研教材教法,将思想教育目标与教学巧妙结合,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语

参考文献

[1]王光辉.教育应触及学生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思考与尝试[J].基础教育参考,2007(09).

[2]余晓艳.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探微[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6(01).

[3]卫慧萍.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渗透[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第7篇

在我国语文教学而言,朱自清先生对于语文教育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朱自清先生27年的实践和研究过程中,他通过不同的视角,对语文教育的多个层面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从而使当时的语文教学工作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同时又具备较强的独创性教育思想。朱自清的语文教学思想具备严谨的理论体系,不仅在当时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同时能够较好的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具备较强的开拓性精神和价值,即便是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时期,其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依然值得推崇,具备较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朱自清;语文教学思想;现代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设置最早的一门学科,从小学阶段直到高中毕业的12年期间,学生一直都要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以至于学生和教师对于语文课都不敢掉以轻心,将其作为学习阶段的重要基础性学科。而国家在语文学科的建设和改革工作方面,也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但是我国目前的改革现状仍不令人满意。谈及目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问题,几乎能列举出各种各样教师存在的问题。例如教学模式过于机械化、程序化、缺乏必要的互动和乐趣性、缺乏启示性和激发性等,从而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足,进而出现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不良因素,最终使得整个课程的教学计划难以完成。

一、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的特点

对于朱自清语文教学思想而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是其最大的特点。朱自清极力驳斥传统观点将语文学科作为一种工具性学科对待的态度,他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以人格教育为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感情培养等多种需求。在师生关系中,朱自清强调要坚持以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教师在其中应该处于辅地位。以及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阅读、写作、语言训练等多方面都应该融入强大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也是朱自清语文教育的内涵所在[1]。在其理论认为,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是一对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共同体。如果单纯考虑语文的工具性作用,很容易将语文的额绚烂多彩的内涵以及独具一格的魅力抹杀,同时也会给语文教学工作带来形式化的不良影响;如果单纯考虑其人文性特点,又会产生对基础性知识和读写能力等环节的弱化,同样也不利于语文教学工作的良性发展。因此,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工具和基础,也是推动语文教学工作人文性提升的内在因素;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延续和发展,同样也是实现其工具性的有效手段,两者的融合发展对于提高现代语文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朱自清的教育理念中,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应该坚持两者兼顾的原则,避免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

二、朱自清语文教学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1、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的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通过开拓出多样化的学习渠道,构建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在中学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通过人际交往已经掌握一定的听说能力。在进入学校学习后,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学习,而且可以利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多种语言环境,来实现语言的学习和应用。有实践研究表明,语文综合能力比较强的人,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课后的自主学习来强化其语言运用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忽视了课外学习的重要性,只是将学习途径局限于课堂之上,视野范围仅停留在教科书之上,忽视了课外阅读。这样使得语文教学比较封闭,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2]。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借鉴朱自清先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加以肯定,使得学生去自助也与,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感悟,积累一定的素材,提升语言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提升语文能力。

2、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也和其他的学科一样,培养学生认识世界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工具性学科,可以培养人们学习知识,认知文明,有着比较高的功用价值,主要是培养人们的独立思考,促进人们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性地想象。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语文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显得更加的重要。中学生正在处于思想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思维比较活跃,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借鉴朱自清的思想,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设计出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同时要对课堂进行监督,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提升语文学习的效果[3]。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化教学理念之下,语文教学工作不在局限在口耳相传和死记硬背之上,而是要求教师应该通过积极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和思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究、创新和研究,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工作之中。语文学习作为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就需要学生在探究、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培养语文习惯和语文能力的过程,实现其培养学生人格的目标。根据这层意义,朱自强的语文教学理念中的教学目标无疑和现代语文教学特征不谋而合,因此必然会对现代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宋珍华 单位:宁都县对坊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想.让你的作文“活”起来——浅析朱自清写作教学思想的指导意义[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2,(2):61-61.

第8篇

【关键词】钱穆;人文教育思想;高职教育

钱穆的人文教育思想是教育界十分重要的教育思想,他追求的是将人文精神深化到学生内在的精神中去,进而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使得高职学生能够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人文教育最基础的课程应该就是高职教育中的语文教学,这门课程十分关键,同时也是提高学生人文思想最直接的一门课程。

一、改变语文教学观念,重新定位目标

高职语文教育应该避免形成“四分五裂”的高中语文课,同时也不要走入“蜻蜓点水”似的精品欣赏课。根据钱穆人文思想的定义,我们更应该确定“为我国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因此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一方面必须保证高职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课堂的活泼性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多方面感染和熏陶学生精神境界;除此之外也不要把学生语言能力抛弃,高职语文教学应该能够达到促进学生综合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从现实情况出发,针对性的修改现有教材

对于我国现阶段的高职语文教学来说,大部分的学校使用的是大学本科的语文教材,但是我们知道本科教材的共性是:一大部分是古文,现代文很少出现;二是教材比较注重文学作品,忽视了一些精美的时代性较强的文章;三是看重作品欣赏能力,不注意语言能力的培养。学习使用这些教材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现在大部分高职学生的文字语言水平很低,理解力低下,学习新事物积极性不高。鉴于上述描述,我们以后高职语文教学中,可以尽可能的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经典并且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同时,应该使得人文教育和语言能力培养结合到一起,教学中渗透进民族精神、道德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内容。使得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达到人文素养提高和语言能力培养的目的。

三、人文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领悟民族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

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和人文精华都是存在于我们民族的文学作品中的。例如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民族的高尚情操、品德修养,以及文章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自我的人生价值观、一些兴趣爱好等等,这些都有助于高职学生在精神品格方面的自我提升。如孔子“见贤思齐”的人格品质、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道德境界、屈原“兴国存君”的爱国情感、无不表达出作者高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以及他们对社会人生的积极思考。除了上述以外,我们高职语文教学还要注意讲读方面的改进,注意文史哲放到一起综合研究。通常定义文章作品本身带有的思想和艺术方面称为“文”;一些和作品相关的历史和事件背景称为“史”;文章作品所能体现出来的哲学方面的理念可以称为“哲”。文史哲综合性的研究教学对于扩充教学内容,调节课堂气氛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有很大帮助,这种方式也使得作品和社会自然关系更加密切,间接的达到帮助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目的。

(二)精讲和泛读教学法

根据一些以往的经验,我们也可以将高职语文教学时候的教学内容分为精讲和泛读两个主要方面。比如泛读的任务可以适当性作为课堂精讲内容的补充,算作是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一部分。那么教师在选择这部分内容时候,既可以选择一些本作家其他优秀作品,也可以将同类别作家的其他作品推荐给学生,这样的安排,既可以满足一些爱学同学课上的学习求知欲望,又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追求知识和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目标。

(三)将社会实践结合高职语文教学

教师应该注意将社会实践结合到高职语文教学中去。如与文化素质讲座相结合,安排唐诗系列讲座、文学系列讲座等;与校园文化月活动相结合,开展辩论赛、语言艺术赛、语文知识竞赛等;与学生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创办文学刊物等;与各文学期刊合作,开展小记者采风活动、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等。社会实践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增加了他们对文学的兴趣,也真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

(四)注意语文教学手段的改进

高职学校也应该注意语文教学手段的改进。课本、粉笔、黑板和老师一张嘴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也是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常见手段。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视听组合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和记忆率远远高于视听分别利用之和。对人脑功能的研究还表明,多种感官的交替刺激,可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使之处于兴奋激活的状态。因此,使用图文并茂、声情相生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光盘,可通过制造全方位的人文环境,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审美感染,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家作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根据现在高职语文教学的经验证明,人文教育是其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钱穆的人文教育思想对现在我国的高职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合理的语文教学,能够满足社会对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多方面要求,也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文娜.关于高职语文课程考核改革的若干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8).

[2]杨彦冰.高职语文要重视个性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9(20).

第9篇

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秦汉文到唐宋诗词,如“四书”、“五经”、《洛神赋》、《千字文》、《出师表》、《木兰辞》、《燕歌行》等,到现当代诗歌小说散文,无一不是绝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素材,渗透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个人情操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再次,有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大学语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对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所起的保证和支撑作用。汉字是象形文字,而汉语言又是极易唤起人的形象思维活动的语言,因此,学习汉语言和文学,可以极大丰富想象力,增强形象思维能力,改善思维品质,提升创造力。因而,从工具性特征角度而言,大学语文不仅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还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实力。

二、大学语文课程潜移默化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增强科学文化素质巧妙融合,是我们工作中要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而大学语文课程所具有的特性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具有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优越性。首先,大学语文课程助推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大学语文的授课过程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因而,对于课程繁多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得到熏陶。他们会按照大学语文课程中所强调的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深入人心的教育作用。例如我国著名诗人杜甫,勇于面对现实,身处困境却依然怀抱理想、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呼喊,道出了我国古代文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全面推行大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其与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以达到全面教育的目的。

其次,大学语文课程助推大学生对中国优良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和爱国主义情怀的传播。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教育大学生如何成为思想健全、人格完整的人,更是培养和教育大学生熟知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道德文化精髓,爱人、爱国。而大学生学学语文课程的过程也同样是感悟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思想的过程。这无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助了一臂之力。例如儒家在仁爱观方面,孔子把“仁”作为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提出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等,这些壮志豪情,无不形象体现催人泪下的爱国主义情怀。正因为有了这些优秀的历史楷模,让当代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什么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它不单是通过语言表达爱国热情,而是根深蒂固在每个国人心中永不退去的情怀。再次,大学语文课程助推大学生意志品质和情商的提高。文学是人类灵魂的净化剂,可以使大学生富有同情心和包容心,可以使大学生心胸宽广,志向远大。而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具有极大的精神感召力,能使学生产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激情,形成“宠辱不惊”的博怀,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抗挫力。例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朱自清在贫病交加中拒领美国的面粉,这些都说明文学对人的意志品质和心性具有巨大的培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