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38:55
导语:在辩证思考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化工实验 辩证关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课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化学实验课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实践活动,认识、应用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对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检验,同时也让学生掌握化学专业的基本实验技术、实验研究的各类方法原理、规范的操作方法技巧,奠定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础和养成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1]。高质量完成实验课教学目标,需要理论与实践、教与学各方面的有机配合。本文从如何看待、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辩证关系入手,分析了化学实验课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方法。
1.台上与台下
对于实现教学目的来说,这是潜在的基础性辩证关系。教师既是实验内容的安排、引导者,又是实验活动的组织、管理者。教学的总体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角色的扮演。学生在实验台前的表现,往往与台后教师对专业知识扎实充分的积淀、对教学对象的准确分析,以及精心恰当的教学设计有着密切关系;台前的教学活动,也有助于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教学经验的丰富和积累,即教学相长。
可以细化为这几点处理这层关系。
(1)台下精心安排实验内容的选择和进度。把握好课程的内在特点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实验内容可以和理论教学和谐地组合起来,实验课程框架要有一定的系统性,选择贴近社会生活的典型题材等。
(2)台上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针对技能培养型、问题解决型、体验型或探索型等不同的实验内容,安排采用层层递进或多角度对比、正向强化或反向刺激等方式,强调手段的多样性、有趣性、启发式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短短一堂课的效能。
(3)加强台上示范与台下个别指导的结合。面对学生实验操作中的个性特征和差异表现,加强针对性分析和指导,对于重要环节、关键问题或普遍性、经常性错误,突出示范性效应。
(4)注意台上与台下互动性和反馈性。从教学认识论角度来看,实验不仅是一种实践活动,还是一种重要的感性认识方法。化学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提高对课堂常见问题的预见和应对能力,控制课堂教学进程,同时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探索。
2.课前与课后
课前准备是为了实验的顺利开展,课后的总结反思是教学过程的完成,它们都是确保教学效果得以增强的必不可少的步骤,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哪一方面都不可失于偏颇,否则会影响其他工作的效果和意义。
这里不谈教师在课前课后的布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主要分析学生常见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1)实验前后的态度不认真。有些学生课前预习、准备不充分,课后整理、小结的态度不认真,认为能顺利做完实验就满足了,有些甚至消极对待实验课,觉得只要吃透理论就可以了。
(2)实验中盲目无序,或犯一些不应有的错误。出现不清楚实验内容和原理、实验中发生低级错误、反复失误或操作不流畅的情况。
(3)思考不深入,独立思维能力差。实验时简单模仿或人云亦云、漠视一些重要的化学现象、不探究出现错误的深层次原因、对化学原理的掌握浅尝辄止等问题比较普遍。如酸碱滴定实验,有些同学只注意颜色的突变,不思考观察时间与解离常数的关系;有些做完实验了还不知道pH值突变与是线性关系还是非线性关系;不懂酸碱性为什么常用C(H+)的负对数表示,与突变有何内在联系等。
教师除了在教学设计中应脉络清晰、突出内容的侧重点外,还应制订详细的分配布置、指导督促、检查评比等计划,确保每个环节的任务、目标明确清楚,同时要注重教学方法,多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其善于深入剖析、积极思考问题。
3.细节与全局
细节不只关系到全局是否完美,是否有瑕疵的问题。有时细节决定成败,不注意、不抠挖细节,反而会造成全局上的主次不分和舍本逐末。
实验中有些现象细节、操作细节直接关乎关键节点、本质原理或实验成败问题,教师应分别对待。
(1)安全方面,要反复提醒。实验室守则、危险性化学品的安全知识、危险性化学反应的注意事项往往规定很多很细,关系人身和仪器设备的安全,需要自始至终牢记,严格落实。
(2)原理方面,要突出强调。有些化学反应,从气味、颜色、温度等细节的细微变化就揭示了一定的理论原理,必须紧抓细节问题;有的随试剂的纯度浓度、环境条件、仪器设备、反应时间等因素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反应结果,只有搞懂原理才能成功。
(3)作风养成方面,要常抓不懈。化学实验要有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一丝不苟、准确细致的作风,这些都得从预习、操作、数据处理等环节上开始培养,特别要从细节抓起。
(4)行为习惯方面,要善于发现。有些不太规范的操作习惯,不太良好的协作精神、行为个性等,为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老师有义务帮助纠正。
4.单个与体系
对于实现实验课的教学目标来说,这是最终的根本性辩证关系。从课程的系统观点出发可以更好地把握单次实验的意义和要点,从单次实验又可多角度理解体系的思想和精髓,其意义在于让学生从“被动”转化为“觉悟”,可让学生逐步深入地考虑以下几点。
(1)要较圆满地完成本次实验,让学生掌握此次实验所用的技能和知识点。
(2)更重要的是要理清其在整个实验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如果在找到这个线索的基础上,还能逐层深入牵出和融通其上的知识原理或找到与之平行的线索进行对比分析,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思维能力就会很有帮助。这在综合性实验中的作用更为明显。
(3)随着课程的进度,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整个体系的精神思想,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目的性,提高专业素养。
教学安排上,按科学探究的模式,能更好地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系统思维;采取多重联系的学习策略、多因素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2],则能强化学生类推、对比分析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按照课程思想自行设计实验,对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则大有裨益。
上述各关系会体现在每次实验教学中,但重要性往往各异,且错综交织,例如在基础训练实验中,关系二、三较明显,关系一、四在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中作用更为突出,需要教师在教学时综合把握考虑。从这四个方面的辩证关系来入手探讨,能提纲挈领,抓住要点,在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上,发挥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1.1研究设计
研究分为四个步骤:
(1)开展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大三年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2)开展教师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看法与态度;
(3)对可能涉及人文知识较多的课型,如高级英语、英美报刊阅读课型,随机抽取3-5名教师进行课堂观察;
(4)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课堂观察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
1.2研究样本
由于英语专业大三年级学生的教学中更多地涉及人文素养,因此本研究将大三11名英语专业教师和三个自然班9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分析与讨论
本文将样本学生和教师的问卷结果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课堂观察结果进行辅助分析,讨论结果如下:
2.1问卷调查分析
通过对英语专业大三年级学生问卷调查,学生人文素养各方面的掌握情况并不尽人意。学生的人文素养单项均未达到较好。中国文化、历史、文学和思辨能力的掌握情况一般,而英语语言学、西方文学、历史及文化均不太好,这说明学生对自己母语人文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对西方的人文知识更知之甚少,只停留在对西方文化、文学知识了解的表层。学生的思辨能力均值为3.01,这说明学生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一定辩证思维的能力,但是该项能力还亟待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巩固。学生人文素养各方面情况并不乐观,尤其是西方文学、文化和历史。那么,学生是否在课外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知识补充和自我学习呢?对学生课外自主培养的频率调查发现,除了英美文化的均值大于3以外,其他各项值均较低。这说明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在英美文化方面掌握比较欠缺。但是,对英美文学和西方历史的自主学习频率并不高。通过与学生访谈,研究者了解到由于大三专业课中涉及较多的英美文化知识,学生受到老师的引导与课堂内容的熏陶,所以对英美文化知识的自我学习要多一些。其次,可能由于学生认为汉语是本族语,故在课外没有加强关于中国历史、文学和文化的学习。此外,对辩证思维的培养也没有得到重视。访谈中,研究者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辩证思维也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由于平时学习任务较重,忽略了对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提到关于除了英美国家文学或文化素养的培养方面,均值分别为2.19和2.31,这说明学生在进行英语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对其他国家了解较少,知识的综合性较弱。在访谈中,学生指出这是由于平时专业学习中对其他国家文学和文化知识涉及不太多。由于主修英语专业,所以忽视了对其他国家人文知识的学习与了解。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样本学生普遍认为人文素养对学习产生了非常正面的影响。因此,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英语专业学习中增加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能够更好地将自己培养成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已经认识到人文素养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该数据与教师问卷中的调查数据较吻合。在学生看来,学校对学生英语专业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程度一般,这说明样本学校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培养,但是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此外,本研究调查了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有新颖观点的反馈(该项为多选),数据显示: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会给予鼓励(80%)或积极引导(73%),但是部分教师也存在忽略(17%)学生意见的情况。受调查的所有教师均认为,人文素养对学生学习产生了积极的正面影响。
2.2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通过对人文素养涉及较多课程的科目进行课堂观察,研究发现,在大三的英语各专业课程中,英美文化、英美文学、英美报刊阅读和高级英语课程最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这与《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关于这四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大致相符。此外,在英美报刊阅读和高级英语课程中,课文内容较多地涉及关于英美国家文化、地理、历史和社会的内容,但关于其他国家的信息涉及不太多。这也从侧面提醒承担这些课程的教师应多加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2.3影响因素分析
在所列举的14种可能对学生人文素养学习有影响的因素中,受调查学生认为影响因素最大的是:学习兴趣(74%)、提高自身修养(67%)、学校重视程度(50%)、学习风气(49%)、英语专业八级考试(41%)。这些因素包含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学习兴趣和提高自身修养,也包括了外在动力的影响,如学校的重视程度、学风以及英语专业八级考试。这说明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刻认识提高自身人文修养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此外,学校优良的人文学习氛围和学风,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调查还表明,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也给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带来了正面的反拨作用。
3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英语专业大三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辅之教师的问卷调查与课堂观察,研究者发现学生已经意识到人文素养对学习和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并认识到自己人文素养各方面都有待提高。基于以上分析,为提高我国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学校应增强人文素养氛围,加强人文素养学习的引导,积极提供各种方式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我,开设更多文学或文化课程,如欧洲文学与文化;开设更多的讲座,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平台;
(2)英语专业教师,尤其是涉及人文知识较多的课程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识,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着手拓宽学生的人文知识,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能辩证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一、当前初中历史课堂的现状
(一)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在实践中,多数初中历史课堂仍然以传统的教学形式为主,即教师单一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形式很容易引发“填鸭式教学”的消极后果。即使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初中教学的重要手段,但初中历史课堂对于多媒体的应用往往简单地停留在课件的单一播放之上,课堂氛围很难真正活跃。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单一的主导者,其对于知识点的陈述往往起到了“权威”作用,而学生只是将其听到的知识进行机械的记录,随后予以“死记硬背”,以应对考试的现实需求。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很难在课堂上调动自我的主观思考与辩证能力,教师也很容易在知识的多遍复述中降低教学热情,从而形成教师难以创新、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核心价值的恶性循环。
(二)缺乏启发性的引申讲解
除了单一的教学模式,引申讲解的缺失也是影响课堂氛围的一大问题。由于初中阶段对于历史课程学习实效的衡量往往单一地依赖于卷面成绩,因此学生常常将记录好相应的单一知识视为“万事大吉”,基于此,部分初中历史教师仅仅将讲解完课本与课件内容视为教学任务,忽视了一些与课程内容紧密联合、有利于启发学生理解与应用理论知识的引申内容,而这些启发性的引申讲解恰恰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初中学生正处于渴望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的新奇时期,但其理解能力尚不完善,对于一些复杂的历史理论问题难以通过自我能力形成感性认识。如果教师不加以有效的引申讲解,那么学生很难形成对于人生价值、社会理论、世界风潮等重要内容的认识。
(三)没有认识到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家长及学校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不重视也是影响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重要原因。对于一些教学观念相对保守的学校来说,其管理者仅仅将初中历史的设置视为一项“任务”,对于其启发意义则不够关注,甚至部分管理体制不严格的学校会占用历史课的时间进行语文、数学等所谓“主课”的教学;学生和家长也常常将历史视为可有可无的副课,多数学生和家长即使在历史学习中投入时间,也仅仅是为了在应试中取得相应的分数。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忽视严重影响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
二、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对于未知的知识充满新奇感,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充满热情,如果把握好这种心态,使得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契合其兴趣点,那么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初中历史教学强大的理论性特点,多数学生将其视为枯燥、单调的理论课程,难以形成深入学习的兴趣,初中历史教师应充分理解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坚持兴趣导向,做好兴趣引入的开端,从而使得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路途上走得更加轻松与扎实。例如:在每节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具有生活气息、内容趣味性的材料调动起学生的关注与兴趣。在谈及个人情绪的管理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模仿达人令人忍俊不禁的情绪表演,使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排除畏难情绪,对于情绪这一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事物产生感性认识。再比如关于家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经典的家庭影视剧片段,或是提问几位同学,让其回忆家庭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从而激发起全体同学关于“家”的共鸣。这样的兴趣导向与引入,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得学生集中精神投入到高效的学习中去。
(二)巧妙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辨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设置问题,将单一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深入思考、提出自身感知的具体情况,可以极大地启发学生思辨,培养其应用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技巧性与基本原则。首先,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具有针对性与深度,同时给予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这一原则使得学生可以将问题个人化、简单化、理解化,从而带着问题去联系生活中熟悉的具体情境,在结合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个人认知,激发自身的思辨能力。例如:在高雅情趣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课本对于高雅情趣与庸俗情趣的定义,设置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思考问题,如高雅情趣与庸俗情趣的界限一定是分明的吗?看各种各样的书难道一定是高雅的吗?这样的问题使得学生辩证思考,不简单地肯定与否定某一问题,这也是初中历史辩证观的核心所在。除此之外,还应注意问题答案的开放性,初中历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综合素质,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念便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要注意开放性答案的设置,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独特观点表达出来,使他们在观点的碰撞中总结出一般性的认知规律,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自信、思辨的学习态度。
一、思辨能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高中生思辨能力的现状是:(1)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绝大多数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思维缺乏独立性、批判性,不愿也不会有任何质疑,不主动思考问题,没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即使掌握了一些知识也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欠缺。(2)辩证思维能力弱。思考问题容易走极端,不能运用联系、发展和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的思维看问题,不会从多方面、多角度以及事物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中把握事物,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逻辑思维能力弱。课堂口头语言表达吞吞吐吐、词不达意,文字语言逻辑混乱。(4)深刻认识问题的能力弱。说明问题时往往浮于表面,不能透过事物现象抓住本质,思维没有深度。(5)创造性思维能力弱。思维方式单一,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欠缺,即使有认识也只是“人云亦云”,毫无个性化,更谈不上创造性的见解。
造成高中生思辨能力弱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来自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教师方面:新课改至今天,大多数教师已认识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也尝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可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启发,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效果不佳,使得在教学活动中培养思辨能力存在困难。因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依然以“讲授法”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听得更累,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没有兴趣,不愿主动去思考和辨析,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思辨能力得不到锻炼。学生方面:多年来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已然让学生在思维上养成了惰性,上课时一味的“等、靠、要”,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自主性弱,不愿主动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不去质疑任何问题,没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自尊心增强,上课想问又不敢问,怕问的不合适,会被同学和老师耻笑。不愿问、不会问、不敢想、不敢问,更不敢标新立异、提出不一样的见解,学生的思维没有开启,思辨能力自然很弱。
二、高中政治课堂如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1、创设平等的课堂沟通氛围,让学生敢于思辨
课堂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师生交往的过程、对话的过程,师生地位平等,交流很容易进行,学生才有参与的兴趣和勇气,才会主动思考、讨论、回答,表达自己的见解,思辨能力也就得到了锻炼,因而教师应创设平等的课堂沟通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敢于思辨。在课堂上教师以“平等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思考、讨论、交流,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敢于质疑教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敢于和他人进行争辩。当然,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不要嘲笑提出错误观点的同学,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对于那些平时胆小、不大发言的学生要给与更多的关注,鼓励他们要多说,不要担心说错。这样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学生从“想讲”到“敢讲”到“会讲”最终到“能讲”,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都得到提高。
2、巧妙设问,让学生善于思辨
课堂上设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很重要,设计的问题不宜太难也不宜太易,要有挑战性,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让他们有话说。我们可以针对一些政治经济现象,设置以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如果不同意,请谈谈你的看法。如果同意,是否还有补充?这样提问,不能简单说“是”或“否”,这些问题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在思考中,教师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思辨、各抒己见,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质疑,自己解疑,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参与讨论研究,深入思考,提高思辨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30-01
一、基于数学史的发展历程的爱国德育教育
同其他学科分支一样,数学也是基于一定社会环境与社会条件下形成的,最早是由于先民出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为了治理洪水、灌溉良田、推算历法、计算收益田所发明的一门实用性学科。并在长期实践与总结中积累经验最终形成了我们目前所学的学科――数学。作为数学最早发源地之一的中国我们应感到自豪和骄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申一下我们的祖先在数学这一学科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从《周髀算经》到《九章算术》,从“圆周率”到“勾股定理”,都可以作为向同学灌输爱国主义思想、提升民族自豪感、发扬刻苦钻研的精神的良好素材。比如在讲到“勾股定理”时,我们可以通过“勾三,股四,弦五”来告诉同学们,我国有关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论的发现要早于西方国家好几百年。那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大量阅读我国数学史,并将能够体现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事例讲授给同学们,从而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一切对于事物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而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与改造的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从认识中总结经验然后进行再实践,然后再认识的一个螺旋上升过程。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观念,应培养学生实践的意识与辩证思考问题的思维。
1、实践意识的培养
如前文所述,数学是基于一定社会环境与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门将实践过程中所观察到的事物抽象出来的学科。比如据史书记载,最早有关勾股定理的应用与发现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因此勾股定理的最早提出并不是单凭意识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通过我们的实践观察、积累经验后所总结出来的。对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充分说明实践是一切意识形成的源泉,并举出一些类似于“勾股定理”的事例进行论证,让学生有一个实践出真知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善于发现、善于总结的思维方式。
2、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恩格斯认为数学的思维是辩证的思维,其中包含了很多对立统一的关系。比如小数与整数、有理数与无理数都是对立的表现形式,但又相互统一于数的概念。当讲到数的基本认识时,以最简单的数字1为例,当给它加0.1时便由整数变成了小数,当给它减20个0.1时便由正数变成了负数,当给它加10个0.1时又由奇数变成偶数,这明显是一个由于量的变化引起了质的转变的典型事例。同样,数学老师可以在教科过程中给学生讲解数学所存在的矛盾关系,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数学的形成也起源于物质实践,我们应知道数学的理论是不以人的意识而转移的客观规律。通过数轴的讲解让学生们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客观性与对立统一关系,通过相对运动关系告诉同学们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通过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告诉学生质的变化的前提是要有量的积累。同时要注重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意识培养,数学的形成过程就像一部历史书记载着人类发展的实践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灌输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方式,通过感性的认识了解数学中所蕴含的辩证关系,并通过实践与意识的观念去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的同时了解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世界观。
四、充分发挥学科特点
数学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结合体,所囊括的知识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比如正数和负数就是对立统一的,对立表现在如果一个数是正数那么就不能同时也是负数,因此它是对立的;但同时假如没有了正数这一概念那么负数的概念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它是统一的。同样数学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唯物主义观点,比如运动与静止、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等等。因此要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数学问题,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打下基础。
比如在讲解“追击问题”时,要让学生首先有一个运动与静止的意识,然后才能正确的理解这一问题;又比如“点连成线”体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同时作为老师也要起到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榜样的一言一行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的转变。清晰的调理、辩证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了解到了唯物主义观点的重要性,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的为人,也成为了学生做人的标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其影响更为久远。
五、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
作为一门理论严谨的学科,数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我们都知道“一个小数点”的悲剧。因此,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严谨的学术作风。应将社会实践与数学学习相结合,一是要了解数学的应用领域与应用前景,二是要把严谨的科研态度传输给大家。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数学与加工制造类、管理类相关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加工过程的尺寸计算,投资过程中的风险收益问题都需要经过精密计算才能得出最终结论。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应将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中去,以实现由认识到再实践的转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做一个思维缜密,品德高尚的有用人才,将数学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中去。
在数学教学过程进行德育渗透,一定要讲求策略,不能机械的灌输,要提高学生自我领悟能力,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注意反复渗透。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能够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渗透德育教育,一定能够为我国培养出技术过硬,品德高尚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曹才翰 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高中化学 正确使用药物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069-02
〖教材分析〗
一 教材地位分析
本章知识与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共同完成了课程标准的第一个主题──“化学与健康”的教学任务。从内容上看,本节内容和第一节是一个整体,都是阐述化学与健康的关系。从观念上看,本节是第一节以及第一章知识的拓展和强化,在学生了解合理饮食、关注健康的同时,也知晓生病时如何使用药物,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新观念、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在这两章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化学如何改善生活品质、提高生活质量,真正体现了“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二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的核心内容是按药物的来源分为两部分:人工合成药和天然药。通过实例了解阿司匹林、青霉素、抗酸药和麻黄碱成分、结构、功能、不良反应,展现药物背后的化学科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最后通过滥用药物的定义和问题结尾,知道安全用药常识,树立科学用药的观念。该主题的知识体系见下图:
三 教材栏目分析
教学栏目包括:科学探究——抗酸药;科学史话——阿司匹林、青霉素的发现;资料卡片——抗酸药片的成分、的种类;图片资料——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在教材中设计了探究活动的形式学习:抗酸药的成分和原理,让学生在探究、实验的活动中应用已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教材在科学史话、图片资料和资料卡片的应用下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药物研究和开发所做出的贡献,认识药物的毒副作用和的危害,特别是要树立“珍爱生命,拒绝”的观念。
〖学情分析〗
高二上学期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了六类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知道了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这些与本节内容有机结合,形成化学与健康的观念。同时在必修二中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了酯基、羧基等多种官能团的反应特点,这为学生了解阿司匹林的化学性质和制备打下基础。高一学习的常见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在本节探究药物的主要成分中得到复习和应用。这样,学生已有知识螺旋式上升,在设计探究实验中得到了升华,把学生从普通人的用药意识和方法提升到具有化学素质的人的正确用药的意识和方法。
〖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家庭常用药的作用种类。(2)了解阿司匹林、青霉素、抗酸药、麻黄碱的主要成分、结构和疗效。(3)掌握一般正确使用药物的思路和方法,能够用化学知识使用药物。(4)设计探究抗酸药有效成分的实验方案。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交流药品说明书,建立正确用药的思路和方法,学习化学如何帮助我们正确使用药物方法。(2)通过探究抗酸药成分,掌握探究药品成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使用药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意识到医疗保健的重要性。(2)树立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观念,提高科学素养。(3)体会药物的两面性,认识合理用药的重要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形成科学用药、拒绝的正确价值观。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阿司匹林、青霉素、抗酸药、麻黄碱的主要成分、结构和疗效。
教学难点:探究抗酸药的成分。
三 教学过程
1.活动一
教师活动:(1)讲解:药品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2)回忆:曾经接触的药品,说出它们治疗什么疾病?(3)活动:家庭小药箱里放置哪些种类的药品,学过本节课让我们一起完备我们家里的药箱。
学生活动:(1)讨论交流:速效感冒胶囊,板蓝根冲剂等。(2)回答:一些药品不清楚用途,家庭小药箱不知道应该装哪些药。
设计意图:回忆生活中的场景,激发兴趣,为后面教学做铺垫。
2.活动二
教师活动:(1)展示:阿司匹林说明书。(2)分析:阿司匹林主要成分、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疗效、不良反应。提问1:根据分子结构观察阿司匹林有哪些官能团,分析阿司匹林会有怎样的化学性质?提问2:胃肠环境为水溶液环境,阿司匹林不溶水,如何增加疗效。提问3:阿司匹林是怎样制备的?讲解:乙酸酐是由两个乙酸脱水形成的,以及反应的实质。提问4:该反应类型是什么?提问5: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写出水杨酸中毒反应后用碳酸氢钠的解毒的方程式。
学生活动:(1)思考阅读:阅读阿司匹林说明书,根据说明书信息回答。(2)思考回答:有酯基、羧基,可以水解、酯化、与碱反应等。讨论:可溶阿司匹林的改造方法。倾听:思考取代反应。阅读回答:胃肠道反应、水杨酸反应。
设计意图:(1)学会阅读药品说明书。(2)复习有机基础知识,根据结构推测性质。(3)应用化学知识,提高阿司匹林的疗效。复习有机反应的反应类型。(4)意识到药物的副作用,树立科学用药的观念。
3.活动三
教师活动:(1)引入:通过“科学史话”,引出青霉素,介绍青霉素属于抗生素。(2)区别:抗生素和消毒剂。(3)讲解:介绍青霉素种类,青霉素G的功效,水解产物结构。(4)提问:使用青霉素要注意什么?
学生活动:(1)阅读:科学史话。(2)思考:联系生活。(3)倾听。(4)回答:皮肤敏感试验。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于药物研究和开发所做出的贡献,强调皮试重要性。
4.活动四
教师活动:(1)提问1:哪些物质可作为抗酸药?提问2: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可以做抗酸药吗?提问3:写出抗酸药主要成分与胃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创设情境:有两位胃酸(盐酸)过多引起胃疼的病人,一人有胃溃疡,一人没有胃溃疡,常见的抗酸药的成分主要有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铝两种,现在有A、B两种药,你建议他服用哪种药?(3)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探究A、B两种抗酸药的主要成分。(4)提问:给每个病人分别用哪种药,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1)讨论,思考,解答。与盐酸反应的物质;碱性太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碱性太强不能用。(2)设计实验,探究实验,小组合作进行实验。(3)结论:不可以给病人吃碳酸氢钠,因为产生气体增大压强,容易造成胃穿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常见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探究合作,并且将化学知识应用在生活实际。
5.活动五
教师活动:(1)讲解:天然药物的重要性。(2)提问:麻黄碱结构疗效不良反应,通过新闻说麻黄碱是兴奋剂。(3)讲解:正确使用药物的方法,区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并作答。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了解药物常识和天然药物。麻黄碱彰显了祖国中药的重要性。知道药物副作用,学会辩证看待问题。
6.活动六
教师活动:(1)总结:人工合成药物和天然药物的知识。(2)活动:完成家庭小药箱活动。(3)视频:介绍的危害。
一、化学科学知识水平
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包括学生的化学科学的知识水平、能力、思想水平和品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四大知识板块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以确保学生在毕业时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知识水平。
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这两大知识内容的要求。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这两大知识内容的要求,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在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性,教学要求分为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掌握四个不同层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
二、化学科学能力
化学科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因此,对于处在化学教育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应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化学科学能力。
(一)观察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化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能动的、客观的、定性、定量的综合观察,从实验的宏观现象入手,揭示和认识微观变化的本质。观察能力不是单一的知觉感知,而是诸多因素综合性的智力过程。新教材增加了多幅彩图、插图、章头图和多项演示实验,在学生实验前增设了思考题,启发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
(二)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是有目的地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认识和发现化学变化规律的能力。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又包括推理、计算,对数据分析处理以及对实验结论归纳总结、准确表述的能力。
(三)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类在事物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新教材正确处理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在叙述方法和行文方面,注意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以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在介绍“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时,通过实验和类比,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深入到微观结构的本质,通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然后再概括出结论或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化学科学思想水平
(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水平
化学教学中应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要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有机渗透,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量变到质变等观点学习和认识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创新教育 实行途径
创新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展的需要。广大的青少年担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理念为目标的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要适应时代要求,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
一、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营造创新的教学环境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发展氛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是促进者和指导者,又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水平,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在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充分调动自身的有利因素,进行创新性的思考。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信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行为。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例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将表现人们意志力的愚公移山的故事,放到西部大开发的问题中,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将教学活动看做是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索和进行知识扩展的过程,鼓励学生不断探索与实践,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
二、创新教学方式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研究与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是进行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1.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发现和创造。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可以开展小品表演、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社会调查、观点辩论等活动。例如,学习“情绪多样性”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感受进行描述与表演;学习网络交往时,可以让学生对上网状况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通过这些不同的活动,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且拓展思维,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充盈创新氛围与时代气息。
当前,教学手段多种多样。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先进性。这样学生会充满创新的激情与能量,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
3.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促使课堂教学接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
实际生活是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和途径。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关注时事,关注生活,注重从实践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正确的方法分析事例和材料,建立新旧知识和材料的联系,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并且问题的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所有学生都参与。
三、教师要巧妙利用一般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一般的能力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要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1.注重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学生从外界存在的众多信息中,发现自身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学会收集与分析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辩证思维能力是发展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和利用矛盾的分析方法,利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的规律与本质,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逻辑与历史统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很多哲学的思想,为学生进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进行,使学生认识到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让学生能够利用矛盾的观点及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就是将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或指导实践活动的能力。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社会生活实践能力。例如,社会调查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和社会的适应能力等都可以得到锻炼和培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发现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相结合,因为只有发挥思考方法的作用,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创造性。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深入推行的要求,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建立创新的教学环境,灵活采用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创新教育的开展。
一、以学生为本,营造创新的教学环境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发展氛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是促进者和指导者,又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水平,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在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充分调动自身的有利因素,进行创新性的思考。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信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行为。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例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将表现人们意志力的愚公移山的故事,放到西部大开发的问题中,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将教学活动看做是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索和进行知识扩展的过程,鼓励学生不断探索与实践,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
二、创新教学方式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研究与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是进行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1.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发现和创造。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可以开展小品表演、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社会调查、观点辩论等活动。例如,学习“情绪多样性”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感受进行描述与表演;学习网络交往时,可以让学生对上网状况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通过这些不同的活动,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且拓展思维,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充盈创新氛围与时代气息。
当前,教学手段多种多样。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先进性。这样学生会充满创新的激情与能量,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
3.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促使课堂教学接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
实际生活是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和途径。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关注时事,关注生活,注重从实践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正确的方法分析事例和材料,建立新旧知识和材料的联系,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并且问题的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所有学生都参与。
三、巧妙利用一般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一般的能力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要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1.注重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学生从外界存在的众多信息中,发现自身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学会收集与分析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辩证思维能力是发展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和利用矛盾的分析方法,利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的规律与本质,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逻辑与历史统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很多哲学的思想,为学生进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进行,使学生认识到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让学生能够利用矛盾的观点及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