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58:43
导语:在经济发展的成就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我县济发展现状
小城镇经济发展概况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空间分布不均衡,我县小城镇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中心县城与一般城镇等级规模落差巨大,相互间的职能关联度和互补性较低,造成城镇经济发展缓慢。虽然近几年小城镇及农村有一定的发展,且发展较快,但还没能构成经济发达、产业密集小城镇群。而我县大多数规模较小、位于农村区域的中心镇产业基础弱,城镇建设投入不足,缺乏经济动力。
二、当前城镇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一)资源利用不足,区位优势不突出,造成整体经济规模小
我县地域辽阔,资源比较丰富,尤其是农牧资源,为城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城镇经济依托资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粮食产品加工、畜牧产品加工形成一定规模,一些产业成为城镇经济的支柱。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我县小城镇经济发展中资源利用不足,我县城镇经济成分中涉农、牧、林加工企业规模小,运行效率低,对小城镇经济整体贡献不足,我县的城镇中还没有以资源为依托的大型交易县场,大资源小市场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贬值。我县是西南北部地区最大的发展中城县,巧蒙公路、巧鲁公路、沿江大道等干线公路贯穿全县,全县相当一部分城镇集中在巧家这个中心城县周边和干线公路延线,应该说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但是我县大多数城镇的区位经济优势并未显现出来,环中心城县的城镇群及干线公路沿线的城镇二、三产为特征的优势并未得以发挥。
(二)投资不足,人才匮乏,形成了城镇经济的软肋
城镇经济效应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规模。近年来,通过“撤乡并镇”、“撤乡建镇”等途径,许多地方的小城镇镇域面积有所扩大。但是,真正能推进城镇经济发展的投资却无根本性的增加,投资规模过小仍然是多数城镇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城镇经济规模过小,导致城镇功能不健全,基础设施投资成本高,使用效率低,配套服务能力弱。这势必妨碍城镇集聚效应的发挥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影响城镇的产业升级和产业优势的形成,从而导致小城镇对周边地区缺乏辐射带动能力。许多地方的小城镇远看像城镇,近看像农村,多与小城镇规模过小有关。近年来,在某些地区,由于小城镇规模小,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不突出,加之城镇本身的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小城镇对企业和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出现了相对下降的态势。
调查中发现,我县小城镇中从政府的管理机构到产业和行业的服务机构,乃至到城镇的企业都缺少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因为经济规模小,城镇经济运行效益低,造成了城镇经济体系中的各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收入低,域外人才难以引进,就地取材很难适应现代经济管理与运行的需要,形成了落后——人才空位——更落后——人才更空位的循环。
(三)城镇经济体系布局水平低,宏观规划布局尤其薄弱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小城镇发展中问题,县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强调要提高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迄今为止,这方面的工作已经有了很大进展。但是,从总体来说,小城镇整体布局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仍是一个突出问题,在许多地方,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马路经济”,多与小城镇规划缺乏长远考虑、小城镇建设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有关。此外,小城镇的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不协调的问题也比较严重。重单项城镇规划,轻小城镇经济体系的宏观规划。一些小城镇政府在推进小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以镇论镇,很少考虑小城镇在区域经济和区域城镇体系中的科学定位,导致不同的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不同层次城县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与协作,难以发挥整个城镇体系的综合效益。实际上,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及小城镇群体规模的扩大,小城镇宏观规划的重要性已明显增强。在许多小城镇密集的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已成为所在城镇群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小城镇的运行效益,越来越取决于它在城镇群中具体定位。
(四)资源利用效率低,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以土地资源利用为代表,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重平面扩张,轻挖潜改造;用地粗放,效率较低,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小城镇资源利用效率低,不仅表现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的实体化倾向加剧了农村要素县场、产权市场的分割,阻碍着小城镇之间资源、要素和产业的优化重组。加上小城镇发展缺乏有效的经济体系规划布局,从整个小城镇经济体系来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比较困难的。
三、推进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相应措施
(一)建立有助于城镇经济发展的管理体系
现行体制上的镇不是完备一级的政府,没有完全的财政、行政权,这严重妨碍城镇独立地制定和履行规划、进行建设和管理工作,难以构建适应经济发展的环境。实际上,城镇基本上没有自主的经济发展规划权力和完整的财政调控能力。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要逐渐强化城镇的城县化服务和管理功能,根据城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需要,应赋予镇政府必要的经济和行政管理权限,明确划分镇政府与上级政府时事权,使镇政府由传统单纯执行机构转变到城镇综合调控和规划机构,并逐步建立健全城镇经济管理和服务体系。例如,土地收益应按规划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镇建设维护税和市政、公用、环卫、园林设施配套费,应实行哪里收取哪里使用的原则,全额留镇,用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管理费应按比例返还镇,用于市场建设和维护等。
要采取积极的财政、信贷政策,促使乡镇企业由分散、小型、先序逐步向集中、规模、有序过渡,刺激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集中,引导人口、企业向城镇镇区聚集。牵动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以使调整中的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成为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
(二)改善投资环境,重点培育中心城县周边城镇经济群
巧家县周边城镇地缘环境和资源优势比较突出,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1、中心城市功能结构正在改良和优化,城市中心区正在大力推进退二还三,由于城市规模快速扩大,城市近郊区不再是一些大中型工业企业新的落脚和发展的选择,因而巧家县周边城市正面临着一种产业的转移机遇。2、由于我县特殊的投资环境,一些知名企业已经落户和正在酝酿落户我县周边地区的小城镇,随着国内新的经济格局的成熟,巧家县周边城镇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机会。因而我县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措施,加快城镇建设的规划管理,提高周边城镇的城县化建设管理水平,为外来资本和产业的嫁接提供发育土壤,注重把搞好城镇技术和规划管理作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城县化建设的重点,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效能管理的原则,提高建筑设计水平,注重环境与发展的协调,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府推动、县场运作、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方针,加快周边城镇的建设步伐。切实提高城乡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的整体建设水平,通过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小城镇新经济元素聚集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
(三)坚持“工业立镇”发展思路,创建新兴工业城镇
我县小城镇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加快小城镇经济发展,发挥区域、地缘、政策、人文优势,走工业立镇之路,必须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宣传力度,树立新形象。二是扩大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坚持外向经济带动战略,利用工业园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初具规模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四是建立招商引资信秘专业队伍。坚持以商引商,以诚招商,建立招商信息网络,优化服务功能和服务体系。五是依靠科技进步,加快镇属企业技术改造和体制改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切实把乡镇企业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对现有企业实行技术改造和科学管理,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上,对骨干企业进行新一轮技术创新改造。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科学管理方法,走集约经营的路子,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科技附加值,打造产品品牌。六是要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高、用得上、留得住的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是支撑和发展企业的重要生产力。依靠人才,企业才能生存与发展,技术才能上水平,产品才能上质量,竞争才能出品牌。同时,要抓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提高城镇企业的县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四)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建立涉农加工业经济体系
我县有相当一部分城镇是农业大镇,如白鹤滩镇、药山镇等,农业资源丰富。要转变农业单一、低值、弱化的现状,关键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商品化、工业化发展,要加大资源依托型经济发展的投入,并注重优化投资结构,从以往的经验教训看,政府的政策扶持性资金应更多地投入开发资源基地,龙头企业的发展应由民间和外来资本投入。要注重龙头企业的建设和改造原来相当一部分农业大镇都有一定规模的粮食、油脂、畜产品加工基础,但是由于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问题,一些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加工能力弱,运行质量低,应该由主管部门联手相关行业的经济技术部门加快企业改制,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激活原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制定有效招商引资政策突出物产资源的优势宣传,建立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包括种植养植,农产品加工、大型农产品交易县场在内的农业产业发展基地,以市场需求为产业发展导向,以现有的糖业加工、畜产品加工、粮食产品加工为龙头,带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
(五)实施跨越式经济发展战略,走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发展之路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金融市场 发展路径 战略投资
城市商业银行在我国起步较晚,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相关研究在我国的开展也较迟,目前,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的研究是我国学者较为感兴趣的方面。城市商业银行这个名称产生于中国,国外也有类似性质的银行,但不叫做城市商业银行,其主要是一些储蓄机构与合作机构。在国内城商行的发展路径选择上,其他国家相关机构的成功经验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研究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路径,不断发现和改进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这能够使我国城商行在新时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效益。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概述
目前,我国城商行发展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竞争优势弱
城市商业银行属于地方性商业银行,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或者个人客户,特别是对一些与城商行通过其特有地理与经营优势建立密切联系的中小企业与个人方面有较大的自由。相比较之下,我国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于客户资源则没有太大的地域局限性,其经营对象地域分布非常广泛,而且具有多元化的盈利渠道,这使得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不足日益凸显,其发展前景也受到很大的挑战。到现在为止,国内的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都还处于中小商业银行的范畴。
(二)资产规模持续扩大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都在不断寻求将自身的资产总量和业务范围扩张,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下我国社会经济总量的不断发展。相对于传统的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近年的发展速度较快,其潜力也不断增加。2010年,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为7852亿元,而到2015年5月底起总资产达到226800 亿元,提高了3.4个百分点。
(三)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创新性需求增多
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水平发展需要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相匹配,这就让城商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任务变得刻不容缓。这些年来,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城市商业银行也将自身和科技的发展相结合,大力拓展网上银行业务,使得工作效率和业务范围得到了强有力的发展。业务种类方面,城商行将自身业务种类进行多元化经营,扩大了银行盈利渠道,提高了银行的利润收入。当今社会的经济结构正在经历着大范围、深层次的调整,加之政府对金融市场逐年放宽的政策的促进作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下的经济环境。但在把握机会的同时,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区域单一
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影响着甚至阻碍着城商行的发展,其经营范围缩减到单一城区里,严重制约其发展以及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将城商行的优势集中到单一区域或者机构中,不能保证处于劣势地位的企业发展,其次若城商行将资金聚集在小部分企业中,城商行将会承担很大的发展风险,这更加有损于城商行的发展空间。
(二)金融市场占有率偏低
当前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不仅从规模上不断扩大,而且发展速度也在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并不壮大,并且发展时间也较晚,根基并不牢固,与中小型银行比较,其规模与之差不多,在金融市场上也没有占据较大规模,与国有股份制银行相对比,还需要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其影响力。
(三)市场定位偏低
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较低层次的竞争领域中,其中有很多商业银行不重视成本以及发展规划,不积极培养客户,忽视客户的需求,发展业务没有目标,甚至利用违法违规手段吸引客户,这种发展之道的做法将要限制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
(四)内控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聘用的风险经理没有达到要求,并且多数商业银行没有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机制,更加没有对部门设置进行现代化管理。因此,城商行无法应对风险更无法防范风险,同时授信部门和运营部门不能达到风险权威的管理工作。
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路径选择
各种矛盾随着国际国内的金融市场不断改革不断涌现,城商行发展面临着重重阻碍,只有针对客户的实际需求,适应市场变化,才可以在市场中立足,才可以巩固自身提高竞争力。城市商业银行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发展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改变适应时代进步。
(一)在设立异地分支结构的基础上加强合作沟通
城市商业银行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可以达到扩散风险,提高能力的作用。扩展分枝异地银行,也使得银行有了异地的客户群,加强交流、减少信息不对称、互通情报,从而也减少了额外费用的开支。城商行的业务种类受当地环境所影响,一般在外地分支机构员工待遇比本地区好,激励完善,能够加强员工的工作效率及稳定性。同时,在业务方面,主动性高、比较灵活,使分支机构能够更好地立足。
(二)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没有当地政府的支持,同时也对当地客户资源信息状况不熟悉,容易使地理优势变为地理劣势,容易发生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定位不准,就会打破原有管理模式。客户在异地办理业务花费时间多,因为异地网点设立少,并且不易完成。
(三)城商行在异地设立的机构应该与当地银行联合,有利于资源分享,更加有利于资源的配置
使得本地城商行实现跨地域经营,扩大经营范围,减少信息成本,减少信息交流,促进合作,同时提高城商行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四)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跨区域经营
引入战略投资者可以使银行自身获得先进管理发展模式、信息技术及现代化公司管理制度。引入战略投资者,是银行获得资金融入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样一来,银行可以使自身股权结构得到优化,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公司形象。除此之外,公司的资源整合能力也能通过外来战略投资者的先进经验来得到大幅改善。
参考文献
[1]李农.发展我国跨国银行的充要条件分析[J].计划与市场,2011年02期.
[2]尚教蔚.中国跨国银行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3]桑艳玲.我国发展跨国银行的前景浅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01期.
[4]王向荣.试析我国跨国银行的发展[J].甘肃金融,2012年07期.
关键词:吉林省;城乡经济发展;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07-1
由于受到中国旧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吉林省的城乡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多种因素的困扰和阻碍当中。作为中国东北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吉林省如何面对城乡经济不协调发展的问题,如何探索出解决城乡经济不协调发展的对策,将直接决定着吉林省的经济社会是否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
1现阶段吉林省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的表现
现阶段吉林省城乡经济发展极为不协调,导致在城乡产业化发展、城乡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社会保障、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经济政策的统一性,致使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在城乡间的流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1.1城乡收入水平的差距逐年提高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吉林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根据2007年、2009年和2011年三年的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例调研,可以看出在2007年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为2.7∶1,而到了2009年和2011年这个比例就提升到2.9∶1,差距增速之快超过了辽宁和黑龙江两省。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差距仅仅是体现为货币形式的收入差距,如果将城市居民所获得的各种实物或隐性的奖励、福利与补贴计算在内,这个差距将更加悬殊。
1.2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日益突出
随着城乡收入水平差距的逐年增大,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也日益彰显出来,而这种差距所表现的主体就集中在消费上。虽然在2001年~2011年10年间,吉林省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均有了稳步提升,可是两者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地扩大,相对差距比例达到了2.8∶1。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城镇居民可以得到医疗、低保等福利政策的保障,一定比率的收入可以用作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而农村居民受教育、医疗、生产物资等各项支出的限制,加上本身收入水平的限制,导致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都在降低。
1.3城乡公共事业发展的差距非常悬殊
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导致城镇居民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医疗卫生资源的不合理分布和高素质医务人员的匮乏,导致农村医疗存在缺医少药、及时救治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的落后和缺乏,导致农村居民缺少像城镇居民那样享受文化提升的机会。
1.4城乡保障及福利事业的差距日益彰显
在城镇中日趋完善的就业、医疗、养老等保险体系,却没有在农村得到大幅度地开展。相比较之下,城镇居民的养老、医疗等主要保险的参保范围在不断扩大,而农村居民却只能享受到小范围或者低回报的限定险种。这种保障体系的滞后性和小作为性,导致了城乡居民在保障利事业方面所获得的待遇存在差距。
2如何解决吉林省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吉林省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受到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所以,要想实现吉林省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将它列入为一个系统化、长期性的工程,常抓不懈。
2.1规划好城乡产业布局
基于吉林省的省情和城乡规划的特征,制定吉林省的城乡规划应该走多元化的新路子。在稳定发展大城市的同时,要重点发展中小城镇建设,依附于老工业基地的基础,重点发展效益农业和环保型工业,稳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投放力度,促使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高度密集型经济带。
2.2统筹好城乡产业发展
从吉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出发,制定以乡镇企业发展为龙头,以城乡经济发展为目的的一体化发展新战略,在加速城乡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加快农村的产业化调整。
2.3保护好城乡市场发展
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制定城乡统计的价格机制,完善各类产品的价格体系,打破部分农产品的价格垄断,缩小工农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异,营造自由平等的价格制度,使工农产品按照供求关系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
2.4利用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
为了能够更好地转移吉林省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资源,我们应该着力发展乡(镇)、村企业,提升乡(镇)、村的工业化水平,加快乡(镇)的城市化进程,为剩余劳动力提供有针对性且就业空间广泛的技能培训,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5完善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完善农村的教育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逐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城乡居民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的差距。积极满足农村文化事业的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通过对农村公共事业的不断完善,将使农村在教育、医疗、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得到有计划的投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得到大规模的建设,从而提升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村居民生活的社会保障体制,让农村居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免除后顾之忧,在文化生活中陶冶情操。
3结论
【关键词】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服务业;济南
2013年8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实施《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提出要依托省会济南,连同周边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6市,加快建设山东省中西部崛起的战略平台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同时也对济南市提出了建设服务经济发展高地的定位要求。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西部经济隆起带三大区域板块不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圈层结构明显,不仅有利于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同时也为济南市更好服务周边、加快自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济南市服务业发展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35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特别是工农业发展、城市建设对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济南市服务业快速发展,1979-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4.8%,高于同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9个百分点。特别是1998年实施《济南市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纲要(1998年-2000年)》,提出要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确保第三产业增长速度高于整个经济增长速度,再加上近年来全市工业结构调整艰难,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优势地位更加突出,成为支撑济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1.总量规模稳步扩大
2000年济南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33.4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超出第二产业,开始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从总量规模看,2006年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2010年突破2000亿元,2013年进一步提高到2892.3亿元。从增长速度看,2006-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6%,超出同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4个百分点。从增加值比重看,2000年达到45.9%,2008年突破50%,2013年提高到55.3%。从市场主体,2013年登记各类服务业市场主体26.9万户,占全市市场主体总数的87.5%,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增加到3588家,其中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639家,其中过100亿元的8家。
2.结构层次逐步提高
在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的同时,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2013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429.8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49.4%,初步形成以金融、信息、会展、旅游等产业为主要支撑的现代服务业体系。2013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61亿元,各类银行类金融机构34家,全省信贷资金调度结算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占山东省的60%。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5225.3亿元,全省交通物流港的枢纽地位初步形成。全年累计接待旅游者5126.5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28.9亿元,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旅游营销统一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举办各类展会156场,文博会、信博会等会展服务品牌形成。
3.贡献能力大幅提升
从税收贡献看,2013年实现服务业税收458.5亿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57.8%,占地税收入的75.8%,单位增加值提供的地方税收是工业的2倍以上。从就业贡献看,随着服务业规模的扩大,服务业领域的拓宽以及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服务业吸纳劳动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服务业从业人员近180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48%。从服务业对城市品牌建设的影响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济南市城市品牌建设,2008年以来济南市作为主赛区承办了第十一届全运会、举办了第七届中国(济南)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首届和第三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其中全运会带动服务业相关行业新增直接营业收入14.8亿元,园博会带动服务业相关行业新增直接营业收入6.9亿元,同时还改善了全市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服务行业服务意识和质量,美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二、当前济南市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总量规模不大
近年来济南市服务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与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201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仅位居第11位,比省内的青岛市少1120.6亿元,这也是造成济南与青岛两市经济总量差距的重要原因。
2.产业层次不高
济南市传统服务业占比较高,现代服务业比重仅49.4%,特别是研发设计、中介服务等高层次服务业发展滞后,直接影响竞争力的提升。由于部门行业较多,布局较为分散,产业链条较短,产业间渗透式发展态势尚未形成。如在制造业链条中,研究开发、人员培训、经营管理、信息服务等上游环节,以及物流、仓储等能够实现价值、满足最终需求的下游服务环节不完善,也影响了整体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济南市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济南市服务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服务业层次不高,与周边城市结合不够紧密。而服务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济南市比较优势以及区域发展格局的变化,决定了现代服务业应当成为济南市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所在。根据现有基础条件,适应未来发展要求,应坚持围绕周边、服务周边的思路,按照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建议重点抓好以下方面。
[关键词] 体育经济 发展 对策研究
一、我国体育经济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
1.体育市场主体不成熟。目前,我国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体育产业系,现有体育产业主要是从计划经济下的体育事业改革转轨而来,仍存在明显的双轨制痕迹。一方面,在改革过程中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这一举动虽然带动了一定的市场经济成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另一方面,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办体育赛事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效益却每况愈下,形成了“居民低收入-政府投资-福利分配-投资萎缩“的经济流程,制约了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
2.体育经济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国家政策缺乏对体育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科学的管理造成市场竞争力弱。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比较,我国体育产业资产明显处于弱势。对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比赛、体育组织接受的捐赠和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不同程度地减免税收,修建体育场馆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优惠政策和低息贷款在这方面我国的扶持力度远远不够,缺乏对体育产业发展上的激励制度和优惠政策。
3.缺乏高素的体育经济人才。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化人才流动等需要,迫切需要体育经济专门人才的参与。中央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分别在2004年和2003年开始招收体育经济本科生,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开始招收体育经济硕士研究生,上海复旦大学2003年开始招收体育MBA学生之外,到目前为止,其他普通高校没培养体育产业经营人才。由于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数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他们一般熟悉体育工作,而缺乏对市运作及其规律的深入了解,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市场的调控,导致了我国体育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4.体育市场管理不够完善。目前我国体育市场管理缺乏高层次立法,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甚至法规性文件很少。虽然大多数省市己径了地方性体育市场管理的法规,但是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仍需高层次立法予以明确。从目前来看体育市场在存管理权限不明确,法律责任界定不清楚,管理不规范,有的体育项目还存在交叉管理。另一个问题是尚未普遍建立行业管理标准,除个别地区进行尝试以外,全国大部分升范围内尚未启动行业管理标准。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实现市场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效益化、建立行业服务标准体系,使体育市场管理更加完善。
5.体育消费意识薄弱。我国体育消费意识相对滞后,目前,我国除了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等大城市以外,其他城、填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不强。据报道:我国城市居民对体育的投入主要是以运动服装等体育用品消费为主,占体育消费支出的81%,有不少青年人情愿把钱花在卡拉OK娱乐场所或者是网吧,却不愿花钱参加体育锻炼。
二、促进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
1.狠抓市场的体系建设。要加强我国体育经济的市场竞争力,毕竟市场是体育经济生存的导向和载体,体育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起点、为目标。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调节作用来优化配置体育资源,并挖掘体育自身的经济功能,以引导和刺激体育消费为核心,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劳动市场、人才市场、观众市场、文化市场、证券市场、广告市场等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体育市场网络。
2.加大政策扶植力度.目前我国经济还处于转型阶段,体制需要不断的创新,产业结构必须优化。除了按市场规律进行发展外,还应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一是要尽快制定体育投资法规,规范财务运作,确保投资者的利益;二是要赋予著名运动员,教练员广告权;三是要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四是要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分散的体育场所,集中建设以利于体育经济的综合开发。
3.加大体育经济人才队伍建设。除了体育院校招收体育经济方向的本科和研究之外,要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对现有的体育经营人才进行强化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管理水平,要广泛的开展国际体育经济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外体育经济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推动我国的体育产业市场改革与发展。
4.大力推进体育产业经营。要不断拓宽和开发体育产业领域,逐步提高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在有形资产的经营方面,商家应认清市场形势,主动进行企业的产品、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发展自己的品牌,在守住国内市场的同时去占领国际市场。在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中,要经营好体育赛事品牌,在中国体育日渐步入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的轨道的大背景下,把一个体育赛事经营成品牌产品一样,同样可以获得品牌效应。另外要充分利用体育设施多种经营,让闲置场充分调动起来,趁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潮,增添花色,服务对路,实行多种经营,提高场馆的使用率,以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需体育场馆可以体育健身经营为主,按市场规律全力开发体育市场走出一条全新的体育产业化道路。
5.加强市场规范运作、正确引导和刺激消费。根据国家制定的发展思路、制定与相吻合的体育经济政策,提高体育部门的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大体育经济人才的培养,使体育产业开发领域不断拓宽,要充分利用各地体育场馆的开发和利用,努力提高其使用效率,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三、结束语
回顾我国体育经济尚处于初级水平的发展时期,要快速有效地发展体育产业,必须狠抓市场体系建设,引导和刺激消费,充分开发体育用品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观众市场、信息市场、文化市场、证券市场、广告市场,让社会主义市场体育经济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高阿平:体育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0.447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景观; 城市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规划建设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对城市环境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城市景观规划是人类为了满足生活和发展的需求而对城市环境进行改造的措施,它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景观规划中要注重对城市中心的建设和城市交通的规划,在经济发展的视角下进行城市景观规划,将对城市的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1.城市景观规划的概念
景观规划主要是指人类在某一个区域对自然景观进行人为的改造和规划。城市景观规划是为了城市人民生活的需要而对城市环境进行一些人为的保护、开发等措施,城市景观规划是城市化建设的一部分。
2.城市景观规划的内容
2.1城市中心建设
自古以来,城市一直都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心,现在的城市发展和城市中心的商业联系在了一起,城市中心往往也是商业中心,它是一个城市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对于城市中心的规划建设是现代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任务。城市中心的景观规划主要是以商业建筑和居民建筑为主,很少有环境的景观建设,这和城市中心人口密度大,绿化面积少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做好城市中心的建设具有很大的挑战。
2.2城市道路建设
城市道路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重要保障,交通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一个大城市往往会拥有一个完善而高效的交通网,自古以来城市都是在交通便利的区域首先诞生的,由此可见道路建设的重要性。在城市除了要对交通道路进行规划外,还需要对城市的林荫道进行合理的景观规划。林荫道能够净化城市的空气,还有隔音的效果,林荫道也是城市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2.3公共场所的景观规划
城市的公共场所是指城市的公园、广场等地。这些地方是城市的一个休闲场所,是一个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会成为一座城市的象征,比如天安门广场。这些地方通常是一个城市的中心区域,交通便利,因此对于这些地方的景观规划也会对城市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2.4社区的景观设计
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居住的地方,对社区的景观规划不仅影响城市的形象,更是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城市社区的景观设计不但要满足居民的生理需要,还要满足居民的精神需要。
3.城市景观规划的原则
3.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城市景观规划的最重要原则。城市景观规划建设最终的目的是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景观规划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景观规划和人类活动联系起来。人是城市的主体,一切对环境的改造必须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否则只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在城市景观规划中要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需要。
3.2尊重环境
城市的景观规划需要尊重自然规律,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环境中的水、土地、资源等都是大自然提供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要学会感恩自然,在城市景观规划中,不能对环境进行破坏,要努力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4.经济发展视角下的城市景观规划
4.1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
在城市的景观规划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城市旅游景点的开发。旅游经济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景观规划可以将城市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统筹规划,将旅游景点的经济效益和景观规划有效结合。这样既能够开发出更加合理的旅游资源,也能够给城市的旅游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4.2商业街的合理规划
商业街是城市中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商业中心。商业街的规划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进行商业街的规划时一定要综合分析考虑。商业街要建设在城市中心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流量多的地方。在商业街的规划中,还要考虑环境的因素,即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一般来说,商业街的建设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在商业街还要进行一定的环境美化。
4.3社区的养生业发展
城市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居民住宅区的规划。住宅区是居民居住的地方,具有固定的消费人群,可以在社区发展养生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养生所是居民进行身体放松、促进养生的场所,这对于提高人们生活品质,保证生活健康具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养生不一定非要去养生会所,也可以提供一些养生场地供人们进行身体锻炼。养生业的发展能够刺激居民消费,拉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结语
在经济发展视角下进行城市景观规划建设,可以从城市的旅游资源、商业街发展、社区养生发展等内容进行规划,还需要从其他方面进行综合规划,以保证城市景观规划符合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 将城市景观规划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既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经济发展的视角下来进行城市景观规划,将会使我国的城市景观更加适宜人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阳作军.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景观演变及趋同性的规划对策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
关键词:低油价;低成本;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7-0107-01
一、实施低成本战略的背景及内涵
所谓低成本战略,是指企业在提供相同的产品或服务时,通过在内部加强成本控制,使成本费用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和主要竞争对手,找出成本优势的持续性来源,建立起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长效降本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油田公司竞争力。
二、实施低成本战略的主要做法
(一)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优化油田公司资源配置
1.实行目标成本分解,加强成本费用事前控制。油田公司综合考虑设备、定额、价格等各项因素,合理确定预算指标,将预算管理指标落到每一个生产单元,提高预算对资源配置的基础导向作用。为加强成本费用的事前控制,将成本控制目标层层分解,逐级下达。
2.严格费用支出审核,加强成本费用事中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公司加强预算执行全过程追踪。通过完善资金管理制度,规范审批流程,严格控制预算外支出。每月根据年初资金预算,编制现金流量预算计划,合理安排资金支出。推广单井管理系统、单井拉油费用等系统,实现数据统一、及时共享。
3.实行定期预算分析制度,加强成本费用的事后控制。油田公司建立起全方位的预算管理业务链,完善经济活动分析机制,优化经济活动分析模板,加强对重点单位、重点项目和重点领域经营情况和成本费用情况跟踪,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查找生产经营中的薄弱环节,及时发现预算执行偏差,分析具体原因,制定控制办法,挖掘潜在增效点,为经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二)推行精准成本管理,培育油田公司内生发展能力
1.完善成本预算管理,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成本。油田公司组织相关概预算、审计部门对成本预算指标进行联合审核,提高成本预算的科学性、有效性,将单井成本预算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再进行倒算,编制上报成本预算表。通过对成本控制合理目标的及时掌握,促进基层队伍加强对目标成本的全方位控制。
2.健全基层队伍成本实耗过程管理,提高成本控制的执行力。各基层队在生产过程中,从优化工艺流程等方面入手,通过提高效率,促使施工周期逐年降低。在对变动成本进行过程控制和节约燃料、材料等变动成本消耗的同时,降低人工成本等固定成本的单耗水平,将成本管理工作与现场技术、质量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过程成本控制体系。
3.重点分析单井绩效,挖掘降本增效的潜力点。油田公司开展对标分析,将财务管理向生产经营延伸,充分发挥其服务决策作用,形成由多层次对标成本分析体系。通过加强单井成本对比分析工作,全面分析成本消耗的变动情况,系统研究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通过数据分析及时查找成本控制的关键点,推动基层队伍进一步提升成本控制水平。
(三)加大成本管控力度,提高公司管理水平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 顾客忠诚 顾客忠诚度 战略意义
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型酒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到2010年底,我国经济型酒店连锁品牌已有338个,开业店面已经超过5120家。同时,随着国内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商务活动的频繁,国际赛事举办等都会形成了对经济型酒店的巨大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在未来我国经济型酒店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要在竞争中取胜,酒店必需满足顾客的要求,使顾客满意,使顾客忠诚。培养顾客忠诚是酒店赢利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顾客忠诚和顾客忠诚度
1.顾客忠诚
在营销实践中,顾客忠诚被定义为顾客购买行为的连续性。 它是指客户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依赖和认可、坚持长期购买和使用该企业产品或服务所表现出的在思想和情感上的一种高度信任和忠诚的程度,是客户对企业产品在长期竞争中所表现出的优势的综合评价。
2.顾客忠诚度
顾客忠诚度指顾客忠诚的程度,是一个量化概念。顾客忠诚度是指由于质量、价格、服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顾客对某一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产生感情,形成偏爱并长期重复购买该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程度。
二、提升顾客忠诚度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1.顾客忠诚使企业获得更高的长期盈利能力
顾客忠诚有利于企业巩固现有市场,顾客忠诚有利于降低营销成本。
2.顾客忠诚使企业在竞争中得到更好的保护
顾客不会立即选择新服务,顾客不会很快转向低价格产品,正如忠诚顾客愿意额外付出一样,他们同样不大可能仅仅因为低价格的诱惑而转向新的企业。
三、经济型酒店顾客忠诚的构建过程
从酒店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酒店顾客忠诚的管理涉及到酒店忠诚顾客的产生、发展以及衰亡的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加强这一全程管理必要性的认识和给出相应对策将有利于增强酒店竞争力。
1.消费决策期——承诺忠诚服务
在现代酒店顾客忠诚管理理念里,酒店顾客忠诚度的管理始于顾客消费欲望产生时,伴随于顾客做出消费决策的全过程中。这一阶段对酒店顾客忠诚的管理侧重于在顾客产生消费欲望、搜索消费信息和选择消费对象时承诺酒店对其的忠诚服务,以期唤起顾客对酒店的忠诚回报。传统2/8的理论认为酒店利润有80%是由数量仅占20%的现有顾客创造的,留住一个老顾客的成本是吸引一个新顾客成本的20%左右。
2.交易初始期——实现顾客满意
顾客满意产生的原因在于顾客感知的从酒店获得的价值超过原来的期望值。顾客价值是感知到的从酒店获得的产品、服务、人员和形象价值的总和其付出的全部金钱、时间、精力和体力成本的总和之同的差。当顾客感知价值超过其感知成本时,顾客就会高度满意。培养顾客忠诚的前提条件是保住顾客,保住顾客的最好办法是让顾客高度满意。具体对策有:提升服务质量,按顾客“需求”定价,提供方便购买,如提供网上交易、方便交通等;打造酒店品牌,减少顾客感知风险成本等。初次交易期的酒店顾客忠诚管理要从顾客价值出发,以追求顾客忠诚为目标,为顾客提供实实在在的优质服务,为顾客的回头打下坚实基础。
3.交易稳定期——培养顾客忠诚
酒店运用关系营销工具与顾客形成的稳定利益合作关系有三种:财务层次(基本层次)、社交层次(提高层次)和结构层次(最高层次)。顾客的二次光顾是酒店培养顾客稳定消费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顾客忠诚的绝佳时期。在产品与服务高度同质化的今天,关系营销作为一种可以建立顾客忠诚的关系被广泛重视,并应用于顾客忠诚管理中。财务层次的管理强调通过价格优惠,刺激顾客购买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受成本和低技术壁垒的影响,这一层次的营销策略往往只能获取短期的“忠诚”回报;社交层次的管理不忽视价格的重要性,但更重视酒店与顾客间的社交联系,强调个性化服务,如酒店建立顾客俱乐部,吸收购买一定数量产品或支付会费的顾客成为会员。这一层次的管理纽带是特殊的社交联系,提高顾客对酒店的信任度和满意度,竞争对手进入壁相对较高;结构层次管理的出发点是基于顾客对高转换成本和高认知风险的下意识回避,酒店通过高科技,精心设计服务体系,为顾客提供更精细的定制化服务,使其获得更多的附加消费利益,从而形成顾客与酒店之间愉快的、稳定的交易关系。
4.加强网络营销,突出订房渠道优势
目前我国已经有了“e龙”“携程”等第三方客房预订网站,本土品牌的经济型酒店也有了自己官方预定网站。虽然国内酒店正在逐步加强网络营销,但是预订系统中的客服跟踪系统还很不完善。因此,不断完善网络营销,通过网络宣传酒店的产品、服务、文化、促销信息,与特定的商业银行合作开发网上预定、支付业务使酒店转换到复合型酒店是信息化时代对酒店经营方式的一次改革,也能够增加企业竞争力,提供顾客忠诚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韩经纶,韦福祥.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互动关系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l.6
[2]顾巍,陈御冰.顾客忠诚的驱动因素及其启示[J].统计与决策,2005.8
主要目标:以成都,重庆为总枢纽建设多层次的交通体系,可以把三栖路线有机的结合成整体的交通网络,形成各层次不同的调通布局,1、从成渝内部来看,形成便捷的快速网路,诸如四川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然后成渝动车再到现在的成渝客专高铁,两个核心成都的距离时间逐渐缩短逐渐便捷。2、对外来看,因为近几年的高速跌路发展,建立起了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武汉,长沙更加密切的联系,未来伴随的成西,渝贵高铁贯通,也西安,贵阳联系也会更加密切。3、以成都“航空第四城”的优势,重庆处于长江的优势,打通各大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还可以利用地处西南的地理优势。
基本目标:形成全方位的对外综合交通体系,打通经济带出海通道,彻底改善向东通道不畅的现状,强化与长三角经济区、陇海一兰新线经济带、南一贵一昆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区际交通联系;建立成都、重庆两市间的快速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走廊,在两大中心城市间形成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加快其一体化发展进程;以成都,重庆为中心,形成城郊快速交通体系。
一、协调发展的形式分析
(一)交通运输是成渝经济圈发展的基础条件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带动了西南地区内外客运和货运的迅速增长,成渝经济圈的农业,工业,人口流动,对交通运输的发展具有较高的依赖。成渝经济圈作为西部地区的中心,其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对于促进整个西部地区对内和对外人员物资流动,满足全省人民和周边地区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交通运输网络完善是成渝经济圈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目前,成渝经济圈的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沿交通干线向两个大城市集中集聚的趋势,在自然资源、政策体制、地理环境等因素不可能在短期内发展改变的前提下,加强对周边地区交通运输通道的建设,完善连接周边大城市的交通运输网络,增强成都和重庆两个经济增长核心对其他地区的辐射领航作用,促使沿交通的方向进行合理的发展,将是解决全省乃至其他地区经济协调和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三)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对成渝经济圈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体系中在是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产业,其优先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如果交通运输发展落后将扭曲。目前,成渝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周边长江三角和珠江三角还有落差,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仍然受到运输的制约;此外,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会带动钢铁、水泥、建材、机械、电力、信息、计算机、精密仪器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其投资拉动是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对促进成渝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优化与发展对策
(一)完善成渝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经济复合系统硬件设施
成渝经济区交通网络框架己初步建成公路、铁路、内河航运、民航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运输体系。其中,公路运输方式居主导地位,其次是铁路,内河运输、航空运输是重要补充,总体来看,成渝地区的内外交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但成渝地区的交通运输硬件设施等级不高,数量不多,密度不大,并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加强成渝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经济复合系统软件保障措施
重庆、成都两个超大城市是成渝城市群的中心,只有合理的使两个城市的作用发挥到其功能和作用,才可以建设成中国的西部中心和中国最有能力的城市经济群。但重庆直辖后,成渝两个核心城市的联系开始慢慢得趋于弱势。在城市功能定位上出现了趋同现象,均称为是西南地区的“三中心、两枢纽”。并且两个核心城市的竞争也逐渐激烈起来,各方产品也越来越难进入各自的市场。都市发展的空间方向也偏离成渝城市群主轴。为了不使恶性竞争和为了GDP而GDP出现,应该着重发挥两个核心城市的合力,带动其他城市融入这两个城市,就必须建设一个能够使两个成渝城市签手合作能够有效的协调发展的机构,比如像大的就是欧洲的欧盟。其实可以尝试一下使行政一体,两个城市政府互相监督,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性,以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建设软件保障设施从而完善成渝城市群的交通运输,两个城市政府可以协调产业规划,基础建设,财政金融,这样才能使节约成本,避免浪费,使以交通运输为基础让成渝城市群发展越来越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