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市政工程施工专业

时间:2023-08-20 14:58:46

导语:在市政工程施工专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市政工程施工专业

第1篇

1.1市政工程技术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市政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的人才,对市政工程结构及基础理论较为熟识,同时能够直接参与到市政工程项目施工活动当中。通常来讲,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需要进行市政工程技术的专业理论学习,在具备给水、排水等多种基本理论之后,掌握经济管理相关内容,并能够自主进行市政工程和市政设施的设计和规划,真正能够处理市政工程项目中的核心难题。

1.2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特点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属于工程类专业,虽然对数学等基础知识的要求不多,但是在实际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学习中,若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则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学生需要具备自主管理、自主设计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其二为具备市政工程的造价估算能力,学生需要在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和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基础上,还需要学会如何借助技术经济理论进行造价成本的评估,这对于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具有广阔的视野,掌握较多的相关知识和先进理论,进而才能够科学评估造价成本,保证市政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质量。

2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存在着市政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市政工程专业学生存在学习和实践脱离情况等问题。

2.1市政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

当前很多学校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只是按照课本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学生的知识学习质量较差。传统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理论框架结构难以满足课程设置的最初目标,市政工程专业教学活动实际应用价值变小。同时,知识经济时代下,各类先进的市政工程技术和市政工程管理理念频出,也对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前时展的需求,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创新市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十分必要。

2.2市政工程专业学生存在学习和实践脱离情况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实践技能水平,能够将所学习的理论基础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但是当前很多学校在市政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这种市政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下,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实践技能水平较差,学生空有满腹的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应用,这对于市政工程专业学生的未来工作和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3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新时期背景下,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以及构建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等方式来具体开展。

3.1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时展的特点以及当前社会对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将现代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观念融入于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活动当中。结合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毕业后的学生实际工作情况可以看出,当前市政工程对人才的定位较为明确。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学需要结合当前实际发展情况进行职业定位,选择适合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未来选择的职位,并需要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有效整合,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定位。例如当前新疆市当前市政行业建设、管理以及养护单位中,比较缺乏的是市政工程施工员、预算员、安全员、资料员、监理员等,人才规格应定位在高职高专。结合新疆市的人才需求结构可以看出,当前新疆市的预算人才、监理人才等较为匮乏,学校即可以根据市场所需多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注重对学生相关知识与技巧的指导。学校需要将“以学生未来工作和发展”为主要导向,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培养面向市政行业的建设、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市政工程技术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毕业生需要掌握丰富的市政工程技术相关知识,同时还需要能够从事各类市政工作的评估、管理和养护等工作,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充分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

3.2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

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主要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开展,其一为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其二为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3.2.1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

比如教师可以将相关的理论知识课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方式进行展示,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跃然于屏幕当中,变得更加生动而直观,视频、动画的形式能够快速吸引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教育的质量,使课堂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活动当中,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将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结合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实际的案例,明确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构建生成性、互动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3.2.2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学生需要将所学习的知识真正灵活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才能够发挥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当前很多学校中忽视了实践的价值,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这种市政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下,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实践技能水平较差,学生在毕业后难以快速找到适应的岗位,还有一些学生会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针对这种问题,可以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模式。比如可以在指导学生完成“公路工程测量”相关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几个学生为一个小组,进行实际公路工程测量,学生可以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实践教学方式能够将合作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有效结合,不失为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实践水平的提升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另外,学校还可以增加选修课、课外讲座、学习兴趣小组等,构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践教学模块,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相关实践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能力。

3.3构建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是建立学校、企业和个人三方合作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拓展学生的综合实践场地,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种三方共赢的方式受到一致好评。校企合作的模式是近些年来所广泛应用的教学模式,在各大高校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够将学生所学习的理论基础知识充分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并通过实际的工作氛围和工作任务,使学生能够对未来的工作环境产生明确的认识,通过努力的工作证明自身所学知识,通过努力的工作不断提升自身水平,通过努力的工作为未来的实际工作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活动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和发展平台,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于实践活动当中,结合当前市政工程技术职位的实际要求,明确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在实践活动的当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够将企业管理的理念和工作的模式融入于教学活动当中,使学生能够一改往日里懒散的行为和思想,尽快适应到岗位当中,使市政工程技术教学能够更加贴合实际、贴近生产和生活。学生在实践工作中的表现将会直接和学生的学分及期末成绩相联系,这种方式也能够增加学生对实践工作的重视程度,真正发挥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的价值与意义,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4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工科;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校企协同;教赛展联动

目前,部分高校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的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几个突出问题:第一,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产业融合不够深入,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支撑企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强;第二,工科类高校的育人理念多是学“术”,而非传“道”,理念和认识上普遍存在偏差,人才培养更注重专业性、实践性、创新性、科学性,在人文情怀培养、职业素养训练、科学精神塑造等方面与人文学科相比具有明显差异[2]。鉴于此,“专业技能训练”教学团队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与总体要求,结合社会与行业需求,增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坚持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挖掘梳理思政元素、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在强化工程实践教育的同时,努力提升思政育人实效,希望为工科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一、“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技能训练”为校级一流建设课程,该课程是专业实践类课程,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理论后,在大四第一学期开展为期四周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至今已连续开设12年。根据学校现有实验和师资条件,课程分组进行,每组6~8人,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选题、市场调研、文献查阅、产品定义、造型设计、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工艺设计到实物加工制作,最终完成一件或一套木质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任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现有的实训设备陈旧,更新速度慢,滞后于行业发展,实践教学目标无法完全实现;实训题目多以教师虚拟为主,并在校内实训中心完成,没有与产业融合,导致教学和行业发展与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且工程教育相对薄弱;实践教学方法与形式单一,人才培养能力结构不合理;教学过程“重术轻道”,忽视了学生文化素养、理想信念、人文精神与情怀、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健全发展和终身受益局面的形成。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双一流”建设驱动下,课程团队围绕立德树人要求,全面推进了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拓展和深化。

二、“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

(一)校企协同拓展思政育人维度

校企协同,全员参与,有效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实现校企育人无缝对接,从“技”与“道”两个方面强化育人成效,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单一培养的不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化“三全育人”效果。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关系密切,学生的培养不能缺少企业的参与,为了克服学校因地域限制、社会资源有限以及教育的局限性等因素对人才培养的诸多不利影响,多年来,课程团队一直积极挖掘社会优势资源,建立并健全了校企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依托这些平台,完成了专业认识实习、综合实习等校外实践教学与就业实习等任务。从2017年9月起,为了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充分发挥校企平台作用,提升育人质量,专业教学团队又拓展了校外专业技能训练实践基地,与企业共同探索了“专业技能训练”实践教学的方法、内容与模式。每年向企业分流3~5组学生,由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指导完成产品造型、结构、工艺设计到加工各个环节的实践任务,至此,实现了专业实践环节(除专业课程内实验)校企协同全覆盖。企业的参与,增加了思政育人的维度,实现优势互补,更好地落实了“三全育人”理念。学生接受企业管理,遵守企业纪律,感受企业文化,在完成实践任务、锻炼实际能力的同时,被企业人员严谨的工作态度、工艺匠人精湛的技术、员工的敬业精神所感染,潜移默化受教育,做到润物无声。此外,为了强化思政育人效果,还在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主题座谈会、安全教育、与设计师面对面交流等,经过四年的改革与实践,实现了校企无缝对接,校内外优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在强化学生实践、工程、创新等能力的同时,真正做到“道”与“术”有机结合,使思政育人不流于形式。

(二)因材施教构建合理的思政育人体系

“专业技能训练”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授课群体包括专业教师、实验人员与企业工作人员,授课对象是即将毕业步入社会的学生。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双一流”与“新工科”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框架,围绕本专业“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课堂+校企协同育人”的价值引领体系,结合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技报国、科学思维、科学伦理、工程伦理、工匠精神、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爱岗敬业等思政元素,再依据实训具体项目内容、实习地点、授课群体、培养目标梳理这些思政元素并进行分类,最终实现了专业点和育人点的契合,构建了以“家国情怀与人文素养、工业强国的民族追求、精工细作的工匠品质、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四个元素为主,兼以培养良好的协作、诚信、责任担当和工程伦理为辅的思政育人体系。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为了更好地实现多元与个性化的培养目标,灵活设置各教学活动,如弹性设置选题,即为学生提供多个实践项目,可以是蕴含传统文化的中式家具,也可以是体现科技强国、智能制造的板式家具及相关制品,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与特长选题;实践地点分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企业,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另外,课程任务分组完成,学生可自由组队。总之,通过一系列方法,实现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并且灵活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教学团队依据课程实际,结合“新工科”人才能力培养,开展了课程思政创新方法和手段的探索与改革,除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了实例教学法、演示法、讨论法等。1.实例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入具有思政育人的教学案例,达到思政育人目的。如选题环节,设置中式家具主题,学生在选题前,以明清家具为例,通过分析其造型美观、用材考究、制作精良等特点,向学生展示我国明清时期在家具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及在世界家具史上的重要地位,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传统中式家具的热爱与创作热情,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并在后续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引导其自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一种自觉。2.演示法。“专业技能训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设计实践中,完成一件或一套家具或木制品的设计制作。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学习对象的认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使其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通常借助演示法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深入理解、记忆和巩固,该方法在家具结构设计与加工制作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传统木质家具通常为榫卯结构,对于一些复杂的家具结构,需要借助一些实物家具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各类结构关系,以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后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另外,传统木作家具的加工制作通常由经验丰富的匠人完成,通过匠人演示家具的加工制作过程,学生既可以学习工艺加工的方法与传统加工技艺,加深对家具工艺的理解,也可以在实践动手过程中深刻体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3.讨论法。讨论法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各组从草案构思、方案筛选、优化、深化到最终加工制作,每个阶段都由团队成员、指导教师和企业人员反复讨论与论证,完善方案,完成实物制作,这个过程是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环节。

(四)创新“校企协同+以赛促教+教赛展联动”的教学模式

教学团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了“校企协同+以赛促教+教赛展联动”的新模式,即通过校企协同,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保障实训作品外观与加工质量更加精良,学生的创意在企业得以更加完美的呈现,教师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如陕西省家具设计大赛和广东省家具设计大赛等,并在西安国际家具博览会和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等国际展示平台展出大赛中获奖作品的实物,为学生提供国际化、高规格的学习交流和展示机会。2018年至今,课程作品已斩获3项陕西省家具设计大赛金奖,3组新中式作品参加广州国际家具展,作品“玄绛椅”获全国新锐设计奖。通过“校企协同+以赛促教+教赛展联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以赛促教,将教学与社会和企业需求相结合,促进专业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设计与竞争意识,提高其文化素质和设计实践能力[3],通过专业平台展示学生作品,对于强化学生全球视域,树立学生文化自信与专业信心等均有积极意义。

三、教学效果

通过“专业技能训练”实践,可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同时对其价值观、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均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增加学生专业热爱度,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在职业素养训练、人文情怀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塑造等方面有明显帮助,思政育人效果得到学生、同行专家与企业的一致认可。作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技能训练”与其他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同向同行,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均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12月,教学团队成员在全国高校专业教育交流会上作了“家具设计方向实践教学探索”线上推广交流,线上参会人数65000多人,会后多位同行专家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能力提升、产教融合、产品落地”的实践教学模式给予肯定,并表示要进行交流学习。

四、总结

“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是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课堂+校企协同育人”的思政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立足于行业需求、贯穿创新发展意识、培养家国情怀的人才理念,深度融合产学研,以赛促教,教赛展联动,有效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思想品德方面教育,实现了“政治思想教育、职业素质培养、专业技术技能提升”的新工科三维立体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崔艳雨,武志玮,陈媛媛,等.工科专业实践环节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20(3).

[2]章小峰,杨永,谢谦,等.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研究———以工科类专业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3).

第3篇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专业教学档案建设的特点

(一)专业教学档案建设针对性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档案建设要贯穿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理念,即学生中心理念、产出导向理念、持续改进理念;专业教学档案收集应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工程素养和职业发展能力,对涉及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持续改进、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模块进行整理,其目标就是对该专业的学生培养是否符合认证标准通过教学档案进行举证[2]。

(二)专业教学档案建设逻辑性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理念是“产出导向”,认证标准和模块也围绕“产出导向”开展。专业教学档案要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模块建设,认证标准模块的各项指标系统性比较强,存在如下逻辑关系,即国家社会及教育发展需求、行业产业发展及职场需求、学校定位及发展目标。学生发展及家长校友期望决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决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通过持续改进在校内达到毕业要求。在校外满足国家社会及教育发展需求、行业产业发展及职场需求、学校定位及发展目标、学生发展及家长校友期望,在校内外各形成一个闭合循环[3]。

(三)专业教学档案建设周期性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注重持续改进,要求必须有明确可行的改进机制和措施,能持续跟踪改进,形成“评价—改进—再评价”的闭环管理。另外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办法》中规定,认证结论有三种情况,分别是通过认证,有效期6年;通过认证,有效期3年;不通过认证。结论为“通过认证,有效期3年”的,每年向认证委员会及秘书处提交改进报告;结论为“通过认证,有效期6年”的,每两年向认证委员会及秘书处提交改进报告,汇报专业进展和改进情况。以上两项就决定了专业教学档案建设的周期性特别强。

(四)专业教学档案的内容更丰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时专家除了审阅学校自评报告,还要到学校进行现场考察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是否以学生为中心,是否与自评报告说的一致,是否按照产出导向组织教学,是否坚持持续改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都需要大量、翔实的专业教学档案来佐证。比如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都有什么企业参与,什么行业专家参与,何时何地参与,应该有照片和签到表进行实证,因此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专业教学档案的内容需求更丰富。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专业教学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学档案建设意识不到位由于院系没有专职的专业教学档案管理人员,一般由教学管理人员或年轻教师兼职管理专业教学档案。这些工作人员的专业教学档案建设意识不强,对专业教学档案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同时各院系专业教学档案管理往往缺乏制度化,即使有档案管理制度,由于人员流动性和临时性,使制度的执行力度有所欠缺,导致各专业的教学档案出现归档不符合要求、不齐全或不及时的现象。

(二)专业教学档案归档范围不科学目前高校存在着专业教学档案归档办范围不科学、归档办法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和逻辑性不吻合等现象,大多数学校没有及时修改专业教学档案归类办法和归档目录范围,各专业教学档案归档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档案归类办法归档,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和观测点不对应,专家调阅时不便于查找,不利于现场考察的专家们对照认证标准和观测点进行印证。

(三)专业教学档案建设不规范由于专业教学档案管理员多数是教师兼职,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档案管理培训,导致在整理档案、档案归档时操作不规范;指导教师整理教学文档经验不够,导致有的文图不清晰,或书绘不工整,标题与内容吻合度不高;有的档案项目不全,考试试卷没附试卷分析,或没附标准答案;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和总成绩不相符;有的教研活动没留存照片、签字记录等原始资料;有的资料没有签字盖章,形成时间没有或不对应,甚至错别字较多,超出了允许范围。

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专业教学档案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深刻把握专业认证实质认识指导实践。要做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教学档案建设工作,相关人员必须全面理解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认证标准、工作流程等,深刻把握专业认证实质要求和工作规律,选择正确的工作路径和方式,有针对性地强化教学档案日常管理和认证档案专项建设,做到有的放矢。因此,高校在开展专业认证工作过程中,应当邀请专家来校开展专题培训,以提高教学和档案管理相关人员对专业认证工作的认识。

(二)重视专业教学档案建设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工科专业要务必高度重视教学档案建设工作,认识到教学档案建设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促进和实证作用,增强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档案意识和教学档案工作的执行力。要将专业教学档案建设制度化,在日常工作中做好教学档案的归档整理,而不是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前进行突击准备。要经常对教学档案的建设进行检查,及时做好归档整理,保证档案齐全不遗漏。

(三)建立科学的专业教学档案归档范围工科专业在教学档案建设应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及观测点,利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逻辑性科学设置教学档案归档范围,并规范好教学档案建设归档一级目录和二级目录。一般而言,应当遵循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持续改进、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七项认证标准设置一级目录,按照具体举证要求和学校的档案管理实际情况设置二级目录,二级目录应涵盖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档案。[4]

第4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理念;讨论式教学;作用;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82-0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协会)组织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教育界学术专家和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以相关工程技术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资格为要求,对工程类专业教育的工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估、认可并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起源于美国,是目前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以“教、教师和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学生和能力素质培养”为中心转变,是一种以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布点数、工程专业类在校生数及毕业生数分别占到高校专业布点总数、高校在校生总数及本科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一。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可以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整体质量的提高。课堂教学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学生能否达到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要适应专业认证要求,关键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有三个:产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产出导向也称成果导向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是被美国、加拿大等教育发达国家采用的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该理念要求教育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这一目标,专业教育的评价基于学校教育产出的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视为学校教育服务的中心并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社会满意度是教育质量达标的重要评价依据。专业认证是一种对工程教育基本质量是否达标的合格评价机制,持续改进要求建立教育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形成持续、有效的质量改进机制。

认证标准规定了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7项指标要求。这些指标要求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理念的具体化,以学生为中心,以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为抓手,以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为依托,以具备内外质量控制机制的持续改进为保证,最终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达到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从而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

二、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学生的毕业要求给出了具体规定,主要包括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和终生学习。传统工程教育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解决的是会不会做的问题,而现代工程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要求学生在解决工程问题时要考虑社会、环境、文化等的约束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等,除了重视会不会做的问题,还注重该不该做、可不可做、值不值做的问题[2]。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还对学生的创新、团队合作、沟通表达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

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是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而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一种目标明确、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3]。传统以“教―教师―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具有教学效率高和知识传授系统化等优点,但存在明显不足:如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不足;如过分强调知识的被动接受,忽略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不足;等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改变基于师生间“主―从”关系的传统培养模式,而是采用师生间基于“主导―主体”P系的现代培养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方式、主动性、结果和质量等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学习者和探索者,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经验、情感意志、思维方式、价值观、兴趣和需要等能动的接受新知识,自主构建起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创新性思维。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建立合作、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共享的过程。在“主体―主导”关系下的课堂,教师的角色由“演员”转变成“导演”,而学生的角色由“观众”转变成“演员”,课堂由“一言堂”变成“百家鸣”。

在“主导―主体”模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中,讨论式教学近来得到广泛关注。讨论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协作意识、民主精神和创造性,适合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方法。

三、讨论式教学的概念和作用

讨论式教学不是一个新概念,是一种适合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学方法,最早可追溯到教育家孔子。讨论式教学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通过预先的设计和组织,促使学生针对教学中的某些问题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讨论式教学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前苏联教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这一内因。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学生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主动思考和发表意见很少。而在讨论式教学中,学生变为知识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学生必须根据讨论课的主题,课后广泛搜集文献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和整理,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讨论课上,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进行发言和讨论,对不同意见会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和辩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式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有效调动,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的水平。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听课的思维受教师的约束,信息接受途径单向一元化,缺乏积极和独立思考。讨论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做、思、论、学相结合的过程;学生需要根据问题去主动搜集文献资料,进行阅读思考,讨论课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大家相互讨论和辩论,最终形成新的认知。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互动多元化,能促使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在讨论课内和讨论课外,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都得到了充分调动,结合课堂的讨论和思辨使学生对所论问题的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显著提高,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讨论式教学中,通过课外的资料检索搜集,提高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文献的检索整理能力,这是目前从事工程设计和研究的基本能力。讨论课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问题的讨论,从而锻炼了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讨论课需要大家发言、相互讨论和交流思想,从而锻炼了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在讨论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文献资料或其他学生的发言提出质疑,从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在相互质疑和讨论思辨过程中积极思维,通过逻辑推理、直觉和灵感,有可能产生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想法,从而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采用讨论式课堂的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学生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讨论式教学的实施

讨论式教学是采用讨论方式为主的教学活动,讨论的有效组织和顺利进行是讨论式教学法的核心环节,是教学目标能否达成的重要保证。讨论式教学法一般可分为准备阶段、讨论阶段和总结评价阶段。

1.准备阶段。为了保证讨论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在正式讨论开始之前,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做充分准备。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不在主宰课堂一讲到底,教师的职责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激励学生思考转变;教师更像是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更加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如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5]。讨论课前,教师首先要根据专业认证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能力对应本课程的指标点确定本次讨论课的目的。其次,教师要结合专业认证的能力培养要求,深入专研教材和参考资料,确定有讨论价值和有启发性的讨论题目。再次,教师要选择好讨论的方式。课堂讨论的方式主要有班级集中式讨论、小组分散式讨论等。班级集中式讨论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前布置的讨论题,在课后进行文献资料的检索、阅读、分析和整理,在课堂展开集中发言和讨论。小组分散式讨论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5―6人为宜,并指定1名小组长负责本小组各项工作的协调和管理,每个组员根据讨论题和经过协商确定的任务,在课后对有关资料进行搜集、阅读和整理,在课堂进行发言和讨论。班级集中式讨论学生人数较多,压力较大,氛围较紧张,而且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言,教师对参与发言的学生要有选择,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讨论充分和深入。班级集中式讨论较适合于问题集中、难度较大的讨论题。小组分散式讨论学生人数不多,压力较小,氛围宽松,学生发言的机会较多,能力可得到充分锻炼。小组分散式讨论较适合于问题分散、难度较小的讨论题。讨论课前,学生要根据教师布置的讨论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搜集,并进行阅读、分析,通过自己的消化和吸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并为课堂发言讨论做好准备。

2.讨论阶段。讨论开始,教师应该阐明本次的讨论目的、讨论问题、讨论要求、讨论程序等。讨论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更像是“导演”或节目主持人,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参与学生的讨论,组织好讨论过程,对讨论循循诱导,层层深入,对学生的发言和讨论多加赞扬和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保证讨论的顺利开展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总结评价阶段。讨论结束前,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本次讨论进行回顾的过程中,对所讨论问题的结论进行总结,特别对有关重点和难点进行强调,使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有统一完整的认识。教要对学生的讨论加以积极肯定,特别是对学生在讨论中产生的好的思想苗头加以积极鼓励和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知识的探究能力。教师还要对本次讨论的准备和过程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以总结和改进,为进一步提高讨论课的教学质量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2):10-19.

[2]李志义.适应认证要求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4,(6):9-16.

[3]孙彦波.讨论式教学法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第5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命科学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学科发展前沿,为学习后续课程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奠定基础。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入生物工程领域,树立学习生命科学的目标,也使大学生了解人的自身,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健康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2基础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组在经过组内集体备课、邀请思政课教师座谈、外出培训后,积极挖掘,专门编写了课程思政版教学融合章节表,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每个章节中。

3基础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

下面以课程第五章节“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中植物部分为例,介绍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过程。

3.1“时代楷模”钟杨事迹简介

利用“雨课堂”向学生提前推送微电影《播种未来》,让同学们了解复旦大学钟杨教授作为杰出的中国植物学家,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援藏16年收集了4000万颗种子,盘点了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他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

3.2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专业知识中

在介绍植物多样性的过程中,以我国为例引入:(1)首先介绍“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野生高等植物有三万多种,名列巴西和哥伦比亚之后,居世界第三”;“中国还是世界栽培植物的四大起源中心之一,是水稻、大豆、山药、苹果等农作物和果树资源的原产地”[2],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是许多植物的原产地;(2)然后介绍植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现状:“资源过度利用、栖息地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使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程度不断加剧;盗采红豆杉、盗挖肉苁蓉和甘草等现象时有发生,南方的兰花和苏铁更是由于多年来的过度采挖而面临资源枯竭的境地[2];”(3)保护植物多样性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与义务,钟杨教授率领他的团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北坡,采集了生长在最高处的植物的种子,这是中国植物学采样的最高点。“别人不愿去,我们必须去”这是钟杨的信仰,亦是中国千千万万科研工作者的信仰。钟杨用脚步丈量这一片广袤的土地,毕生都奉献给了采集种子的事业,钟杨说:“这项工作在短期看不到经济利益,但也许过了一百年,人类可以从采集的资源中找到新药的元素,这将造福全人类。”

3.3课下学生反馈

学生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我国植物多样性的现状有了感性认识,不仅为我国的地大物博感到骄傲,同时也为植物资源的流失和珍稀物种的灭绝倍感痛心,纷纷表示要学好专业知识,今后像钟杨教授一样,为保护我国的种质资源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16生物工程专业的15名同学在我院“海研生物社”的组织下前往宝天曼国家地质森林公园,在中科院植物所相关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上山收集种子雨、室内分拣种子雨等工作。通过短短的两天采样工作不仅使同学们基本了解了野外采样工作的步骤及野外研究工作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同学们独立工作与团结协作的能力,同学们也切身体会到了野外工作的艰辛,认识到做科学研究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为对钟杨教授那样默默无闻,现身科学的科研工作者表示深深的敬意。

第6篇

关键词:英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师职业资格;衔接机制

2016年6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全票通过了中国的转正申请,由此,我国成为《华盛顿f议》的第18个正式成员,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正式踏入了国际互认的平台。这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工程教育更好地满足工业界的人才需求,保障学生接受到较高质量的工程教育,使其获得与工业界需求相适应的技能,并引导其走向工程职业。

建立工程师职业资格体系和注册制度,是为了向雇主、政府和更广泛的国内外社会公众建立对注册工程师和技术员知识、经验和承诺的信心;建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工程师职业资格的衔接机制,对工程教育和工程人才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还缺乏全国层面统一的工程师职业资格体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工程师职业资格之间的衔接机制更有待建立。本文通过介绍英国的相关经验,为我国建立和完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工程师职业资格的衔接机制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

美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由工程及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ABET)负责,工程师注册则由各州工程师注册局管理。各州工程师注册局组成全国工程和测量考试委员会(NCEES),与ABET就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工程师注册的衔接工作进行密切的合作。英国的管理体制与美国不同,这两项工作均由英国工程委员会(Engineering Council)及其下属各专业学会统一管理。

工程委员会是英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工程师注册在全国层面的统筹负责机构。作为英国工程职业的管理机构,工程委员会管理着英国境内22.2万注册工程师和技术员,其使命是在工程职业能力和职业承诺设定方面维持广受国际认可的标准。

工程委员会并不直接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工程师注册的管理工作,而是由在某一具体工程领域获得工程委员会授权许可的各工程专业学会负责。英国现有相关专业学会35个(如表l所示)。例如,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认证和全国土木工程师注册均由土木工程师学会(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简称ICE)负责。英国工程专业学会自19世纪初就开展活动,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自1981年起,英国皇家授权工程委员会在全国层面统一管理和协调英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工程师注册工作,统筹设置全国各行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工程师注册的总体要求与一般性标准,下属各专业学会则负责维护、促进和细化相关的标准,并进行具体的管理工作。

由此,工程委员会与其授权的专业学会之间形成了分工合理、衔接有序的二级管理体系,统一管理着英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工程师的职业资格。管理机构的统一,首先保证了工程教育和职业需求之间的衔接,将工业界对工程人才的需求高效、准确地传达到教育体系内部,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工程教育的针对性。其次,简化了管理流程和环节,避免了工程教育与工程师职业资格多头管理、九龙治水的局面。最后,认证标准和工程师的职业能力标准均由工程委员会统一制定,由各专业学会进行补充修订,保证了专业认证标准和工程师职业标准之间的有效对接。

二、取得已认证专业的学位是获得职业资格的门槛要求

与德国和法国通行的从已认证的专业毕业即可获得文凭工程师的制度不同,英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工程师职业资格之间采用的是“准入门槛”与职业资格阶梯相结合的衔接模式。

英国共有四类工程职业资格:特许工程师(CEng)、技术工程师(IEng)、工程技术员(EngTech)和信息通信技术员(ICTTech)。虽然工程委员会认为在任何一类工程职业中进行注册都能证明一个人的工程能力和承诺受到认可,工程职业资格分类体现的主要是分工的差异,然而,不论从英国工程职业能力标准文件的要求来看,还是从社会地位、收入水平和从业范围来看,“技术员一技术工程师一特许工程师”都呈现出职业资格的阶梯特征。个人职业的进步、经验或其他学习的发展,通常都会使一个工程从业人员逐步从工程技术员晋级为技术工程师和特许工程师,这也是英国工程从业者职业发展的一般路径。

工程委员会明确规定,要想注册为某一类型的工程师或技术员,首先应该取得经相关专业学会认证的、相应层次和类型的工程学位(见表2)。在博洛尼亚进程启动后,英国依据欧洲高等教育资格框架(FQ-EHEA)规定,将国内原有的高等教育资格进行了整合,并明确了与FQ-EHEA相对应的资格水平等级。在工程师注册所需的教育门槛要求上,总体来说,较高层次的工程师职业资格需要具备较高的经过认证的教育资格水平;在同一层级的教育资格水平中,应用型学位通常比学术型学位在注册上更具有优势。以最高层次的特许工程师为例,只需具备经过认证的综合型工程硕士学位,即可一次性满足注册所需的教育门槛要求。

英国通过整合高等教育资格框架和确立工程职业资格阶梯,并利用工程师注册时的教育门槛要求,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工程师职业资格之间构建起了紧密衔接关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保障注册工程师必备的知识和理解服务,而工程师职业资格又反映出其理应具备的教育基础。这一衔接体系为各类型和层次的工程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成为注册工程师或技术员的通道,也为工程从业者的职业发展和继续教育带来了动力和方向。

对于不具备已认证的专业学位资格的申请人,一方面可以通过全职或兼职的方式,在未来的进修中获得符合要求的学位;另一方面,工程委员会也为其保留了注册的“特殊通道”,即申请个别路线评估(Individual RouteAssessment),由相关专业学会对申请人的先前学习和当前表现进行评估,考核其是否达到了申请注册所应具备的知识和理解,并与具备已认证的专业学位资格的申请人达到了相同的知识和理解水平。具体选择哪种方式最为适合,申请人可向所属学会进行咨询。

以工程委员会下属的高速公路和运输特许学会(Chartered Institution Of Highways&Tran-sportation,简称CIHT)为例。若要申请注册成为一名工程师,申请者首先需要提交一个初步评估的申请(如表3所示),根据自身所获得的学位资格,有两条路线可以选择:若具备工程委员会要求的已认证专业的相应工程学位,可遵循标准路线;若不具备,则CIHT会考虑对其使用个别路线评估,而申请者必须清楚地证明已获得与走标准路线的申请者相同的知识和理解水平。具体的证明方法包括:撰写技术报告或进一步的学习报告,以证明对工程原则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的学术性学习;在工作场所环境中的具体学习等。

当申请者的教育基础经过CIHT的评估和批准后,即可进入下一步“职业审查”(ProfessionalReview)阶段。这一阶段需提交证据组合并参加专业评审面试,以证明申请者已经达到了由工程委员会设置的工程师能力标准。

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与工程师注册标准的衔接

工程委员会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与工程师注册标准关系的定位十分明确,二者都是基于工程委员会的英国工程职业能力标准文件(UK Standard For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Competence,简称UK-SPEC)制定的,该文件规定了在英国从事工程职业、注册为各类工程师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承诺的标准。因此,要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习产出标准放在英国工程职业能力标准文件对特许工程师和技术工程师的能力与承诺的描述中去解读,即对工程教育专业的认证和考察,是以毕业生未来所从事的工程职业为目标和指向的。并且,在不同类型和层次专业的认证标准与相应的工程师注册标准之间,对毕业生和申请者的知识、能力要求形成了大致的对应关系,例如与荣誉学士学位毕业生对应的是技术工程师,与综合型工程硕士学位毕业生对应的是特许工程师。

英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遵循的是学生的学习产出标准,如表4所示。学习产出分为一般学习产出(General Learning Outcomes)和特殊学习产出(Specific Learning Outcomes),前者具有普遍性,其认证标准会运用到所有的项目中,它是以可注册为特许工程师的荣誉学士学位项目为基础制定的,对于其他认证项目则会设置适用性标准;后者在不同认证项目中的标准设置均有所不同,可充分显示出项目的特殊性。

与学习产出标准形成对应的是,英国工程职业能力标准和信息通信技术员标准文件(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TechnologyTechnician Standard,简称ICTTech Standard)将特许工程师、技术工程师、工程技术员和信息通信技术员的能力和承诺分为五项(见表5):知识和理解,设计和开发过程、系统、服务和产品,责任、管理或领导力,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职业承诺。在每一项之下又分别设置了细化的标准。

四、英国工程师和技术员的注册流程和职业发展路径

英国工程委员会及其许可的各专业学会对注册申请者的考察主要是评估其能力和承诺是否符合工程职业资格的各项标准,申请者个人发展能力和承诺可以通过支撑性的知识和理解(主要通过教育项目)以及职业发展和经验两部分的组合获得。

上图展示了从已认证的工程专业毕业,符合注册所需教育门槛要求的申请人注册为工程师或技术员的流程和职业发展路径。申请者在通过了所属工程专业学会对其教育基础的评估后,就进入了学会组织的“职业审查”阶段。这一阶段申请者需提交大量证据并参加专业评审面试,以证明自身已经达到了由工程委员会和所属专业学会设置的各项工程师能力标准。

职业审查包括两部分:对文献证据的审查和面试。对于所有特许工程师或技术工程师的申请者来说,必须在注册的最后阶段接受面试;对于工程技术员和通信技术员申请者,学会可自行决定是否需要接受面试。学会也有权在职业审查的基础上增加其他的考核项目。对于申请者应如何更好地呈现自身培训或经验的证据,学会可为申请者提供指导;证据不足之处,学会通常也会提出相应的建议,告知申请者应如何处理,以及可能需要的进一步培训或工作经验。

申请者首先需要按照学会的格式要求,提交能够支持其中请的证据。证据必须包括如下细节:教育记录以及拥有规定所需的或其他的学位资格;结构化的或其他职业发展;运用工程和技术判断负责的领域;了解所做决定的技术、金融和可持续性影响的证据;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计划;由其他国家、地区或国际当局授予的职业资格。所有申请者还应在职业审查的过程中证明自身尝试履行持续职业发展(CPD)的义务,满足工程继续教育的相关要求。

职业审查的面试将由两名合格的并经过训练的面试专家主导,他们应至少在申请者寻求注缘睦啾鹬幸殉晌注册者,其中必须至少有一人在相关工程学科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学会将采取一切合理的步骤来选择面试专家,以确保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面试专家应对每一位申请者做出一份总结报告并对申请者进行推荐,这份报告应覆盖能力和承诺的标准,并反映面试官对申请者是否证明了自身具有所需能力和承诺的职业判断。

学会的委员会最终将在职业审查报告基础上做出是否推荐申请人注册的决定,结果应告知申请人,学会也应为未能成功注册的申请者提供申诉程序。如申请人达到了注册标准,学会将代表申请人向工程委员会提交一份注册表格。

对于申请者发展能力和承诺的时间,工程委员会没有规定固定的年限。是否能够通过,取决于很多因素,诸如先前的资历或经验、工作角色和个人环境等。在对申请者所提交的文献证据的评审过程中,学会将会决定该申请者是否已经准备妥当。

第7篇

摘要:随着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工程教育认证已经在我国高等工程专业实施。工程教育认证是高等教育工程观的重要转变,主要倡导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个基本理念。高校应当按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调整培养目标,改进培养标准,重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B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07-03

专业建设是高校本科教学的基础性、持续性、引领性工作。经济全球化带动了工程教育的国际化[1],《华盛顿协议》为工程类学生走向国际提供了质量标准通行证。为推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从而提升工程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力[2],早在2005年,我国就开始了试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2013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国,标志着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得到国际认可,这对促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必须以此为契机,加强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3]。

一、工程教育认证对专业建设提出的挑战

工程教育认证主要倡导三个基本理念:学生中心理念、产出导向理念、持续改进理念[2],这些理念代表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明确了对专业建设的要求。

1.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一致性。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是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工程教育认证强调以产出为导向,逆向设计培养方案,从“教师教什么”转变为“学生达到什么”,以社会需求来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明确支撑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从工程教育认证对毕业生的12条认证标准可以看出,工程教育应注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多学科背景下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重视其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工程教育认证首先要求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合理,并且各项毕业要求必须能够完整支撑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龙头,毕业要求必须围绕培养目标展开,并要能为培养目标提供合理和足够的支撑。工程教育认证看重的是学生广泛受益,因此专业在设定培养目标时要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毕业要求是对毕业生的规格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毕业生的能力和知识必然不同,要注意其差异性。

2.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部分,科学合理、有效运行的课程体系对专业建设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工程教育认证下的课程体系必须在广度、深度及运行等方面有效分解、合并并合理承载各项毕业要求。首先,必须要有足够多的支撑毕业要求的相关课程;其次,相关的课程在教学与实践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必须能够匹配该项毕业要求。例如,在毕业要求中如强调应具备很好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应用能力,那么在课程体系中不仅应规划足够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相关的基础科学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而且必须设置足够的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成型加工实验课程和工程实践环节,并且应分布在不同的学期内,以便形成能力培养的有效衔接。

3.持续改进,建立保障机制。持续改进是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全过程的理念,持续改进效果则有赖于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与有效性。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是培养达标人才的一个关键。工程教育认证提出要有一个能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教学活动实施持续有效的改进体系,包含校内、校外、课内三个循环,并且对这三个改进和三个循环的要素建立互相作用的关系。

二、工程教育认证下加强品牌专业建设

工程教育认证对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有着重要影响,高校在专业建设中要深入工程认证理念,为培养专业型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1.立足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指导,学校应从人才培养的层次、面向和未来三方面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保证人才培养既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同时还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常州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江苏省高校中开设的第一个高分子材料加工类专业。专业自建立以来,以“跟进式教育”理念为指导,坚持目标导向和持续改进,先后获得“十一五”国家级特色专业、“十二五”教育部综合改革项目试点专业、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2003―2010年江苏省品牌专业和2015年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A类建设点。专业根据学校总体办学定位和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结合教育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R到萄е傅嘉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并充分体现自己的特色,将人才培养定位为立足地方,面向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及应用领域,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团队精神,能承担社会责任,具有扎实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具备解决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中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适应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为材料、化工、能源、环境等行业输送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做好准备。

学校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毕业生的毕业要求,面向社会需求,结合学校多年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积淀,提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5个具体培养目标:①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能承担社会责任;②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知识,具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具备解决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过程中工程问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经济、法律、安全、环境和管理等知识,具备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④能够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相关领域成功就业,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交流能力,能够在团队中作为成员或者领导者有效地发挥作用;⑤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具备自主创新创业的能力。

2.产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工程教育认证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现为内容和表现两个层面,一个回答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工程人才”问题,一个回答了“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问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参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依据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特色,提出了12条人才培养标准要求:①掌握高分子材料工程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②能够运用高分子材料工程所需的相关知识,具备对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过程进行工程问题分析和解决的初步能力;③具有创新意识,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技术,能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经济以及环境等因素;④掌握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成型加工实验、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基本技能,具备对产品、工艺、技术和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并能够设计实验及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解释并得出合理结论;⑤具备计算机理论知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方法,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⑥掌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相关的基础科学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并能应用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复杂高分子材料工程问题,理解应承担的社会责任;⑦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⑧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⑨具有一定的参与或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⑩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具备撰写报告、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及有效沟通等能力,并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11}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相关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12}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上述人才培养标准要求完全覆盖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毕业生的要求,能够完整支撑培养目标,并且能够按照地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而适时调整,使其具有可持续性。同时,本专业制定了可供具体落实、过程检查和结果评价的标准体系,确保培养标准切实可行,易操作。

3.学生中心,构建课程体系。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为能够对人才培养标准要求的达成提供有力支撑,构建“211+”课程体系,合理配置基础知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技能课程以及能力素养课程,以满足区域经济特别是高分子材料加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该课程体系借鉴国际化教育方法与先进的教学体系,注重学科交叉,在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特点,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合理优化: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融入化学、机械、环境、管理等学科的相关课程。“211+”课程体系具有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并注重课程的综合性、交叉性、适应性,能够满足社会对高分子材料人才的要求。“2”指化学类和机械类两大基础课程群,多学科融合的知识积淀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基础。化学类指无机与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和化工原理等基础课程;机械类指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制图与CAD、工程力学和电工与电子技术等基础课程。第一个“1”是指专业课程群。瞄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重点支持的高分子材料产业。开设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高分子材料成型模具、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材料现代测试方法等课程,满足区域经济特别是高分子材料加工行业的需求,满足学生多样化专业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的需要。第二个“1”是指实践课程群。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高水平实践平台,开设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物理实验、专业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课程,彰显重实践、重应用的特点。“+”是指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而设置的能力素养提升课程,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改进,做到与时俱进。如为适应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要求,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为增强学生的安全环保意识,开设“安全技术概论”和“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为增强学生的经济意识,开设“新材料经济与管理”课程,为培养专业能力强、富有责任感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4.持续改进,关注人才未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本专业以工程教育认证的教学质量管理要求为指导性文件,全面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督及持续改进体系,大力推进社会、学校、全体老师和学生参与的教学过程质量跟踪管理体系的实施,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制定教学环节质量监督体系、课程教学评价跟踪体系及对培养目标及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评价体系,从整体上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促进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专业实行校、院、专业三级教学管理体制。建立了由校领导、教务处、校教学监督组、学院院长、教学副院长、学院教务办公室、专业负责人等组成的本科教学管理机制。在该管理体系下,根据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督机制,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评估,持续改进教学质量。建立与工程教育认证相符的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制定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建立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采取培养目标与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等持续改进措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校院两级教学工作委员会通过对培养计划的制订(修订)等重大工作的审核、指导等对相应的本科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提高,提供了制度和管理方面的有力保证。同时还建立了毕业生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实现状况进行持续评估和改进。通过应届毕业生座谈会、往届毕业生座谈会、用人单位调查、社会第三方评估四个途径对培养目标的达成与否进行定期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工程教育认证对地方本科高校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加强专业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可以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更好的发挥区域优势和专业特色,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宇,姜松.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5,(6):105-109.

第8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综合创新探索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于1998年把制药工程专业设置为本科教育[1],齐齐哈尔大学于2001年在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开设了制药工程专业,以培养从事药品研发制造,新工艺、新设备、新品种开发、放大和设计的人才为目标[2,3]。2017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包括6个方面26条具体落实措施,在支持临床急需药物研发、引导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提升技术支撑能力等方面明确了具体举措。

 

制药工程专业作为创新药物研发人才培养的重要源头之一,加强创新实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齐齐哈尔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为例,以制药工程

 

专业实验中开设的综合创新性实验为例,对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开设综合创新性实验教育的必要性、创新实验教育的模式以及教

 

学实践效果进行了探讨,以达到培养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团队合作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组织协调能力,能够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有效沟通和交流的人才目的。

 

1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开设综合创新实验的必要性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其认证条件关于化工制药类专业毕业要求中,最重要的一项是能够综合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解决制药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具有团队合作和独立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能够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有效沟通和交流的创新人才。实验教学作为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应简单的配合理论课教学,更应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其也是与未来新药研发方面工作联系的重要纽带。过去,制药专业开设的如苯佐卡因的合成等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工艺路线、反应机理等都已经经过反复验证,操作相对简便,实验步骤不繁琐,实验结果可控。但是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导致未来从事药品研发相关工作时经验不足,不能快速的适应研究工作。

 

在新时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药品研发行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背景下,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应该在做好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设计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尤其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开设的实验内容应该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以专业实验室和教师研究室为依托,开展开放综合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2齐齐哈尔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齐齐哈尔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可以为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制药工程专业综合创新实验教育模式改革与探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本专业不断加大仪器设备投入,实验室面积也有大幅度提高。制药工程专业现有功能实验室7个: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室、药物合成实验室、药物分析实验室、药物制剂实验室、生药实验室、药理实验室、波谱分析实验室,总面积1 800 m2,仪器设备总值1 100多万元。为制药专业学生综合运用现代有机合成的新方法、新技术,并与现代生物合成相结合进行新药研发;对传统中草药药效基础物质进行分离、分析、结构鉴定;研发新型药用辅料和新剂型药物加工、生产工艺条件;探讨生药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抗肿瘤细胞(肺癌细胞、肝癌细胞)活性、抗炎活性以及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研究等方面的创新实验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实验场所和设备保障。

 

3创新实验教育模式建设

 

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在做好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加强了综合创新实验教育模式改革。具体措施为:(1)以专业实验室和专业教师研究室为依托,通过对医药企业的调研和用人单位的走访,制定了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综合创新实验教育的相关制度和训练方向,确定了适宜学生创新实验综合能力提高的课题;且课题同时必须满足医药研发前沿方向,可以是相关前沿问题的文献调研,也可以是相关问题的基础研究。(2)大三开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自愿双选的原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在相关老师的指导下从事综合创新实验研究。从课题文献调研、开题、中期检查到课题的总结进行全程指导,使学生对项目的开展程序进行全面了解,并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和齐齐哈尔大学科技节等活动;(3)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职业规划,对未来可能从事的相关工作进行初步探索,以学生兴趣为引导,进行创新实验教育。

 

4本专业综合创新实验教育模式改革与探索效果

 

经过这几年综合创新实验教育的实施,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实验专业技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应用现代文献查询资源了解相关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培养了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调研、设计、实施、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工程和实验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创新实验教育模式改革与探索,把创新实验教育和研究成果创新化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素质,为其毕业后进行药品创新研发打下了基础。通过企业走访和调研,本专业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得到了一致的好评。

 

5结语

 

经过不断的实践与发展,齐齐哈尔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并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紧密围绕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关规定和新形势下制药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创新实验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华.以教育科研促进制药工程专业课程改革[J].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55(9):50-52.

 

[2]王丽艳,赵明,张树军,等.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化工时刊,2016,30(2):55-56.

第9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电子信息 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07-02

一、地方高校电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背景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来推进高校专业改革是国家长远规划的重大问题,也是院校根据行业发展来推进专业改革的必然要求。2013年6月,我国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极大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界对“专业认证”的重视。2014年5月,教育部表示,全国50%的高等院校将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特别是1999年后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地方工科院校,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高度重视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教学改革。

通信行业是广东省重点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广东省信息产业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通信技术人才,这给通信人才培养带来了战略机遇,也给广东地方高校的电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为指导,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针对我校电信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学改革方向为X轴,以实验教学条件为Y轴,以学生知识背景为Z轴,立体化构建电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新体系。

二、地方高校电信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地方高校电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以我校《光纤通信原理》实验教学为样本,我们发现,地方高校电信专业实验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典型问题:

1.教学体系方面

地方院校电信专业多采用理论讲授教师完成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各门课程之间相互分割,造成学生缺少综合性整体概念,没有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有机结合。由于实验设备较少,实验教师所带学生较多等原因,在短短的实验课时间里,往往要求学生同时完成多个实验,其结果是学生匆忙完成实验。

2.教学方法方面

地方院校教师大多是直接从高校进入高校,学历高,但实践能力较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灌输式的讲授法,不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完成实验后,学生难以通过其他教学平台向教师提出问题,阻碍了师生间的交流。

3.学生学习方面

由于生源质量等原因,地方院校电信专业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偏低,学习主动性较差,学生普遍呈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报告质量较差,抄袭现象严重。此外,随着实验仪器的集成化程度提高,学生只是简单连线,用示波器测量几组数据,让学生觉得实验索然无味。在实验课中,学生重结果轻过程,希望尽快尽早完成实验,遇到问题不愿意独立思考,没有养成良好的科学作风。

4.教学内容方面

我校光纤通信实验教学还停留在“实验箱”时代,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过多的验证性实验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是传统地按照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难以体现光纤通信的系统性和动态性特点,学生积极性不高,实验效果较差。由于实验箱的部分模块损坏,造成实验项目仅仅包括基本信号的测量、模拟信号的光纤传输、数字信号的光纤传输等,不能很好地反映光纤通信课程的特点,也不能很好地解决光纤通信理论课讲解时遇到的难点问题。另外,教师的科研工作未反映到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来,没有达到“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效果。

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地方高校电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路径

针对以上实际问题,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和标准为导向,我校电信专业实验教学可以在以下几方面的优化改革:

1. 转变思想观念,以工程应用引领实验教学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要求及其培养目标放在重要位置,在认证标准中,学生更多的是作为被服务的对象来定位,学生达到专业目标为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我校作为“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高校之一,必须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我校面临的挑战为切入点,努力转变专业教师轻视实验课程的旧观念,把实验教学改革绩效纳入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考评,同时把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纳入重要工作内容。从学生学习认知特点出发,通过《工程管理学》等课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谐工程价值理念、引导学生从行业发展需求出发,提高对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视。

2.搭建良好的实验硬件平台,增强专业的综合作用

首先需要新建“现代通信网络综合实验平台”,缩小实验教学与实际的差距,为我校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多个专业打破专业界限,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平台。通过该平台,学生完成通信网络的设计,培养学生的通信网络调试能力,实现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为了适应将来远程教育时开设课程实验的要求,应重视运用仿真软件或虚拟实验室进行电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目前,光纤光缆的市场价格相对低廉,可以考虑购买典型光纤光缆以及光纤熔接机用于实验教学。学生还可以自己动手完成通信元器件和系统级仿真实验。

3.优化实验教学体系,重新设置实验内容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不仅强调专业知识体系内的知识要素和技术要素,更强调知识要素和技术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因此,首先要整合相关课程,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等基础课程方面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在《通信原理》等专业课程方面以“光纤通信”为主线,促进知识的融合。其次,适当压缩理论课时,加大实验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方面,可以消减电磁场复杂的理论推导,做到适度够用,注重应用技术。探索成立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大对通信前沿技术的介绍。再次,把实验教学与课程设计等其他实践教学形式整合、联动起来,把某个实验项目在多个实践环节中贯穿、综合运用,突出系统性、联动性思维训练。

4.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教师应当好“引路人”,积极引导学生以探究的心态完成学习,主动地投入到实验教学活动中来。首先,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在实验课前必须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组织学生适当讨论,达到信息共享;其次,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边做边想,敢于提出问题,实事求是记录数据,及时采集观察到的信息;再次,实验后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与反思,严格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对于一些感兴趣的学生,最好再进行一些延伸工作,比如将实验与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相联动,进一步拓展学习内容。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做“点灯人”的作用,改革实验成绩考核方法,注重实验过程的考核,包括预习、实验操作规范与熟练度、实验数据处理程度与实验总结等。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和教研项目,开发新的实验教学内容,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参与教师的项目及学科竞赛,充分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实现个性化教学。

5.统筹管理,构建实验教学协同机制

目前,地方高校电信专业改革的最大难题是学生缺乏工程实践,其改革途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积极利用“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经费增加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二是充分发展校内的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因此,首先要依托现有实验室,加强与本地通信企业的联系,形成“校企协同,共创双赢”的合作局面,定期不定期下企业进行实践教学,争取与相关企业共同建设实验室,进而形成产学研的有效机制。应出台制度保障政策,鼓励教师进入相关的企业全职工作和锻炼,并视具体情况给相应的补助。此外,学校还应将行业企业实际工作经历作为岗位聘任的“门槛条件”,这种引导和加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双师型”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以提高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目前,我校以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和教改项目经费为依托,进行多企业多层次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试点,取得了良好的前期效果,许多学生在相关企业实现了高质量就业。其次,要构建校内实验课程协同创新机制。如,大部分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了《信息论与编码》这门课,教师可以采用小型集体备课会的形式进行实验教学的交流。教学时应该大幅度增加讲授具体实验在工程中的应用,采用视频、图片为媒介,让学生把当前实验与工程应用联系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应该建立大学科实验教学协同平台,共享资源,努力探索提高实验室利用率的途径,采取多样化层次性的实验考核方式,继而使得实验教学达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比如,全校公共的“大学物理实验室”、“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可为电信专业学生量身定做合适的基础实验内容。

四、结语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地方高校电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繁杂的任务,这既需要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智慧和辛勤的工作,也需要有学校的宏观统筹、部门协同和资源支持。在具备一定的条件后,教师和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根据所制定的原则和策略开展工作,一如既往,必能取得预期良好成果。教师将引导学生整合、贯通专业课程知识,超越已有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限制,突出综合性、系统性。学生将主动适应电子信息行业市场需求,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形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要求的综合素质。一言以蔽之,此次改革尝试将推动我校电信专业建设努力达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进而为其他地方高校电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明华.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变革趋势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 2010(8):73-78.

[2] 杨红霞.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新动向及其改革趋势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4):87-91.

[3] 周雪芳.仿真软件在《光纤通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