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时间:2023-08-20 14:58:50

导语:在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第1篇

【关键词】地理课外实践;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8.6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9-0014-01

学校地理教育本身就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有人认为: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只需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就行。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不容置疑,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育始终是关键环节,但在封闭的教学中,课堂被侠义地局限在教室之内,这里成了知识传授的主要场所,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地理综合素质的培养。事实上,地理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实感,则教材中的知识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理解,一些地理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的补充和延伸,而且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它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课堂。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必须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在搞好地理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地理素质的提高。

一、课外实践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巩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巩固、理解课堂学到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如:在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时,我就带领学生到学校工地的沙滩做实验,让学生观察在强雨和弱雨、无草皮和有草皮等不同情况下水土流失和泥沙沉积的不同结果。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同时,也理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又如,在学校组织的一次九锅箐山春游的活动中,我给学生布置了明确的任务:观察从山脚到山顶由气温的变化和引起的植被被生长的变化,并让他们思考其原理。这样在讲自然带垂直分布时,学士也就不难理解随着海拔的增高,水热出现变化,与此对应的植被也出现相应变化。实践证明: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既巩固理解了书本知识,有拓展了知识面。新颖活泼的学习形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

2、开阔眼界,促进思维发展。

在地里教学中,我们广泛的使用各种地理教具,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巨大的现实作用。而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将从外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思维,体验转化为情感,可以在一定范围和限度内学生接触、观察地理环境,学习和研究地理环境,这是教学中最生动的直观,可以大大地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如在教高等线时,学生很难将一座山体转化为几个圆圈的平面图,也很难将只有几个圆圈的平面图想象为一座山,更难在图上认识各种地形。我就安排时间带领学生出去观察河谷、山谷、山脊、鞍部、山顶:并让学生在山顶上反复观察周围情况,在纸上用笔沿勾勒池塘与耕地的分界线、耕地与竹林分界线、竹林与树林的分界线:这样,一幅类似等高线图的图就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在以后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一遇到等高线示意图,就可以立即在脑海里想象出其他地形模样,从而在图上辨认各种地形。这时再让学生在不同界限内涂上不同颜色,这样,一幅等高线分层设色图就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一来学生对以后分层设色图的辨读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同时,学生每到一个观察点,都会提出“是什么?”“为什么”????????“如果??????会怎么样?”等等各式各样的问题、各种各样的设想和联想。这些都是在课堂上鲜见的提问。这些都说明有计划、有目的的、循序渐进的课外实践活动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眼界,还大大激发了学生进行思维的兴趣,丰富了他们想象力,调动了他们的思维潜能,促进了他们的抽象思维,获得了课堂上口授笔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3、加强实践,培养地理技能。

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方面,课外实践活动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制作学校平面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定向、使用经纬仪、平板仪、罗盘等仪器测绘学校平面图,放大或缩小地图等有关地图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不仅巩固和加深课内学到的基础,同时还学到与生产和生活有联系一些技能。

4、培养志趣,树立远大理想。

每次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进行,学生都表现出浓烈的兴趣和热情。当我们尝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甜头时,当我们每天把天气预报向全校师生报告时,当我们把所测绘的学校平面图呈现给校长时,当我们的地理小制作摆上学校展台时,那份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这种热烈的反应极大的孕育着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理想。事实上,许多终身愿意献身地理事业的中外学者,多是中小学阶段就爱好地理学科、爱好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如李四光、陈国达、徐霞客等地理学家就是如此。因此,为了我们的地理事业的发展,我们还应加强并长期坚持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及选择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非常丰富,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引人入胜的地理书刊:讲述生动的地理故事:指导学生制作地理教具、模型:带领学生进行地理观擦和实验等等。但无论什么样的活动内容都要符合学生的文化水平和接受程度。同时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样的活动内容是值得考虑的,因为恰当的选择活动内容才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才能保证实践活动的质量。此外,选择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还应根据季节、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典型特点:根据学习内容的进度与学习单元的内容等实际。也就是说在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时,必须贴近四个要素: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即参加活动的学生)。

三、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

第2篇

中学地理课外活动是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地理课程标准规定:“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因此,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

一、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造就新世纪人才的需要。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课堂知识得以验证和运用。并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如举办地理科普讲座、地理知识竞赛,进行气象观测、地理小制作、地理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这样一方面让学生接触社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地理行为素质,另一方面努力做出成绩,创出地理课外活动的新路,赢得人们对地理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最终更好地发挥地理教育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二、培养合作精神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一个班的学生坐在一起,组合成学习群体。在地理课外活动中,学生形成的集体是一种处于动态的群体。这种群体有活动、有生气,其中的个体,则处于开放或半开放状态,他们之间有很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他们的思想、观念可以经常互相碰撞、融合。在这个群体中,教师往往不是站在讲坛的高居学生之上的讲授者,而是走下讲坛,成了活动群体中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一员。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情感关系。例如在地理参观、调查、考察等活动中,学生会热烈交谈、交换看法,而且在与社会各界人士的接触中,培养交往的能力。

三、培养意志与毅力

在地理课处活动中,学生往往会面临一系任务,如进行当地天气预报、测算交通客流量、调查社区的人口状况、考察当地的资源与环境,等等,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资源与环境等。有些任务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坚韧性。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气质、性格、意志都会经受锻炼,逐渐走向成熟。有的学生不畏艰难,步行野外考察地质地貌、岩石矿物;有的学生数年如一日坚持收录抄记电台的“天气形势分析”的气压、气温、降水、风力等数据与资料,并在小气象里认真观测,坚持预报。这些学生,有的后来成为了地理学科学领域的科研骨干,有的即使从事其他岗位的工作,也成了有用人才。

四、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在地理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活动,接触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现象与事物,对于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蕴含在地理课外活动中的许多技能、技艺,均与社会上的一些相关职业对口,例如,地理文章撰写、地理小报编辑、地理访问等活动,与作家、编辑、记者的工作相类似;地理小报编辑、地理访问等活动,与作家、编辑、记者的工作相类似;地理观察、实验、设计等活动,又与科学家的工作方式相一致。另外,地理课外活动中的摄影、绘画、制作、平面测绘、计算机操作等技能,对于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丰富生活,陶冶精神情操,均是受益匪浅的。

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改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指导和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应积极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整个活动过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在活动中,教师更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增进相互了解,加深师生情谊,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表现出他们的真实思想、情绪、观点、行为,更便于教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思想、言行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教师在课外活动中接触学生、关心学生、诱导学生,有助于建立一种稳固的、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六、增强德育效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第3篇

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目的。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良好条件,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多接触自然、接触社会。

二、学生实践活动与地理教学的关系。

1、实践活动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学生在野外对照地图实地观察具体地区方向时,就对学生理解地图上的方向有很多帮助,2009年至今本人多次组织学生对昭苏县气象站进行了参观,使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知识有了很大的了解,并获得了许多课外知识,收到了很的效果。

2、学习一切知识的目的都在于应用。学生实践活动中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例如,学生对社区环境调查时,会发现建设如采暖锅炉的位置设置,社区绿化建设方案等都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

3、社会实践有益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如学生根据对学校的测量,绘制学校的平面图,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4、实践活动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有积极意义。(1)关注地球家园、自然环境以及与自己命运息息相关有事物。例如学生对校园环境的关注程度、对近年来沙尘暴的关注度、对节水、节电的认识等等。(2)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是每个人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了履行责任,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

三、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创造型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创造性能力,才能产生创造性构想并以此解决问题。

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提高创造力最为有效直接的途径。因为地理学科内容既涉及自然科学,也涉及社会科学,综合性很强,而地理的教学,在综合性的基础上,更强调了实践性,因而课外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从而为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可能性。

地理教学要求通过具有实践特色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认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点,了解人民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初步懂得如何注意协调好人地关系以及经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美好前景,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围绕以上教学目的而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既可开展野外考察、又可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等活动活动。由于地理考察所接触的一些问题,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是紧密结合的,远比地理课本知识复杂,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多方面、伸缩性思维的现实地理问题,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地理课外活动中,集中讨论是经常采用的好方法。学生经过积极的思考、酝酿,就同一问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往往在热烈的中讨论中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例如发昭苏经济为题要求学生认真思考,提出切实可行方案。然后,召开小组讨论会,学生经过充分准备,各抒己见,激烈争论,互相启发,新方案不断被否定或被补充,最终达成共识,选择出满意的答案:要想富,先修路,要先解决交通问题;利用天马故乡历史文化底蕴、夏塔大峡谷发展特色旅游业,利用荒坡草地,植树造林,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防止水土流失。学生在方案的讨论选择中,会提出有创造性的独特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途径,如在讨论中就有学生指出特色文化是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优势,昭苏县就应大力发展天马文化,宣扬天马文化,从而推动昭苏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在讨论中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对提高创造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四、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

学生实践活动锻炼了能力、积累了经验、增长了见识。由于中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经验待方面和局限,完全自发地、独立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因而我校新学期开始,由地理教师动员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专门的某项活动;也组织了班级性的地理课外活动,收到了可喜的效果,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和积极性。

五、效果

1、增进了解,加强德育效果。

我在带领学生共同参与的各项地理课外活动中,始终和学生融入一体,师生间增进了相互了解,加深了师生情谊,成为同学们的知识朋友。在每次的活动中,他们的言谈举止都远比课堂更容易流露,表现出他们的真实思想情绪,也有个别学生马虎缺乏认真负责态度,我就此针对性地加以正确引导和帮助,同时表扬那些好学上进的学生,增强了德育工作的效果。

第4篇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地理课堂 活动教学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学活动看似重视学生主体,其实不然。一节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的课,学生只是教师思想的表达者、表演者,被剥夺了思考的权利,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被忽视了,久而久之逐渐形成对问题的惰性和思维的僵化。一线教师应深刻懂得:教学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自己学,教学生从“学会”提升到“会学”和“能学”。

一、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的特点

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是采用一定的活动,开展和参与地理课教学。开展一些学习活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读书背书学习;需要在课外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但不是所有实践活动都能称得上高中地理课教学活动。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特点如下:

1.目的性。活动教学服从于高中地理课教学目标,一定教育教学内容规定和制约着活动形式、规模及时空。每一次或每一项活动的方案设计、活动过程和反馈评价,都与相关联的学习内容相呼应和相匹配。

2.参与性。活动教学在一定时间里给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空间,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活动向每位学生开放,全员参与,体现教育公平;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是活动教学本质的要求。

3.实践性。活动教学即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认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地理课活动教学不完全等于创造物质财富的实践活动,尽管它可能产生一定的生产力,但衡量标准是精神方面及学生综合素质能否得到或多或少的提高。

二、活动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内容依据学科教学目标划分,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依据学科教学内容划分,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高中地理课活动形式分课内、课外,主要有以下多种。

1.课堂内活动教学形式。

(1)课堂讨论。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探究情境(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如图片、漫画、背景材料、社会热点话题、名人名言、名片名段欣赏等),并根据情境设置创造性地设计出进行探究的问题。

(2)主题辩论。按照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设定某一辩题,由学生组合成正方、反方、评价方、观众方等,开展辩论,要求恰当运用知识、科学分析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及团队精神。

(3)角色扮演。依据一定学习内容创设一定情境,围绕某一具体问题,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开展演出活动,其他学生作为观众,观看并思考表演的内容寓意,从中得到启迪。

2.课堂外活动形式。

(1)社会调查。把学生组织起来,组成活动小组,走出课堂,开展专题调查。一般程序有:定题―选点―拟纲―分工―调研―总结―成文―考评。社会调查是中学生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增长才干的最佳途径之一。

(2)参观考察。从实际出发,配合一定的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博物馆、海正药业、烈士陵园、名胜陵园、名胜古迹等参观考察。此项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入社会,不忘历史,了解自然,热爱家乡,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3)信息处理。要求学生每日收听收看电台电视播出的时政新闻,是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同时指导和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报纸、上网搜索、图书馆借阅书刊等多种渠道,学会收集、筛选信息,处理利用信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其科学精神和综合素质。

三、活动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学习行为的动力系统,促进学习者认知有效转化为行为,使学生学习达到最佳状态。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陆游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若要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让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3.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活动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拓展课堂所学理论,在实践运用中检验理论,从而避免学生读死书和死读书的现象,做到学用一致,强化学习效果。例如:讲农业区位因素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农民,自己考虑种什么庄稼,种这些庄稼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等等。

四、活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准确确立教师的角色地位。活动教学中,教师将不再是“专家”、“讲师”、“教授”,而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合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形象地讲,教师就是“六导”,即提高思想觉悟的“导师”、教学活动的“导演”、创设情境的“导游”、发表见解的“导播”、释疑解惑的“导航”、明理教育的“导行”。

2.提高活动的含金量。“以活动促发展”是对活动教学精髓的高度概括,是活动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切入点。活动的开展既要依据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应依据大纲,立意新、定位准、讲实效,体现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把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课堂活动与课外活动各有千秋,但又是统一的,主体都是学生,基础都是学生的实践和社会生活,目的都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总之,课改是挑战,需要勇气;教学是艺术,需要大胆而不懈创新。活动教学并不排斥或否定教学其他形态,而是强调各种形态的相互补充和有机结合,它们统一于现实的教学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张金萍.如何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2]钱茜.论地理课堂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第5篇

关键词:职校 地理 教学实践 课外活动

课堂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职校老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结合教学活动的过程,创造一些必要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要注重与教学形式的结合

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最突出的特色,不仅要让学生观察地图、识记地图,还要让学生绘制地图。因此,在教学中,可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进行地理绘图、计算等实践活动。

地理计算能力也是地理教学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地理数据,计算出两地间距离、时间差、高度差、温度差、气压差、太阳高度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不断的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还用简单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小实验,通过地理小实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进行大气运动的教学时,对于大气运动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流动,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等问题的讲解,从书本上看,理论比较抽象,职校学生基础差,学习起来十分困难。于是笔者就运用蜡烛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大气的受热和气流上升运动,进而向学生阐明大气运动产生的原因,再结合我国冬夏季气流活动的特点,进而分析南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高压系统和低气压系统的形成。

二、要注重与教学内容的结合

实践教学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合,运用书本的理论知识做指导,让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同时,主动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深入浅出,由易到难,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在教学中,笔者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让学生去收集资料,观察并进行归纳分析。如在讲农业生产时,为了让学生把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结合起来,并认识这些地理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除举例说明外,笔者还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各种土地资源所占比例、发展农业优势和劣势等,让学生去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这些活动,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能够激发学生去认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认识能力,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要注重与第二课堂活动结合

地理课的综合实用性很强,涉及的知识丰富,内容广泛,因此课外活动的内容也应是丰富多彩的。地理课的第二课堂能更加直观、生动地反映地理事物,开阔学生视野,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

1.社会调查活动

通过这一活动,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社会交往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组织学生开展环境调查,根据学生来源,具体分工,让学生到工业园区、农村、城镇生活区、旅游区等地方,收集各种环境污染资料,然后回到学校进行归纳整理。在学生中开展讨论,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会,提出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办法,最后写出有关环境保护的小论文。

2.小组活动

根据学生对地理知识兴趣爱好的不同,组成若干活动小组,如气候观测小组、环境观测小组、土地利用观察小组、农村变化考察小组,每小组制定具体的方案、目标任务,按计划开展,最后教师对各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评定,并指出活动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通过这些小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同时又增长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3.地理知识演讲活动

要求学生从网上、图书馆收集资料,在每次地理课前进行归纳讲演。这一活动,既能活跃地理教学气氛,又能增长学生的见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要注重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

当今社会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我们对人才的培养是向“复合型”“实用型”“技能型”方向转变。因此,地理实践教学也应该重视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培养。

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根据课堂进度开展一系列的职业技能实习,使学生由“会知”转变到“会做”。在进行河流水文特点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到当地水文站,学习如何测量水流速、含沙量、计算径流量等。通过一系列可行的职业技术操作训练,逐步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以致用。

第6篇

关键词 地理教学;德育教育

当今时代道德理性被提至重要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多元文化纷呈、个性张扬的时代做好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地理教材中蕴含的德育素材是极其丰富的,几乎在每个章节、课时里都存在显性或隐性的德育素材,为学生价值观的确立和品德行为的养成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和坚实的知识基础,因此地理学科在加强德育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因此,做为一名地理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素质教育责无旁贷,下面仅谈谈我个人的体会和做法。

一、寓德于教材,让学生信服,适时增强热爱祖国、家乡的情感

1、联系国情,加强爱国信念教育。比如,自然国情中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国情中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概况与特点等,都是地理教育的基本内容。它所涉及的资源、环境、生态、人口、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等问题,都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寓国情教育于地理课堂教学之中,通过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来渗透国情教育,在由知识向情感、意识、观点的迁移中完成国情教育任务,实际就是进行自我国情教育的过程。所以,地理学科在国情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一个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如讲到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美国》时,其中阅读材料《华人对美国的贡献》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教育的最好内容。

2、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热爱家乡教育。如在讲七年级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中的天气与人类关系时,可以引入唐朝贯休的诗句“日出而作兮日入归,如彼草木兮雨露肥。”作为导语,教师简单地解释:白天出门辛勤地工作,太阳落山了便回家去休息,这里风调雨顺,草木都肥料充足。如在讲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澳大利亚》中“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时,可以注意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从穿衣入手:多媒体投影有“100%澳毛”标签的羊毛衫图,教师讲解如果经常逛商店的话,也许你会发现,在一些羊毛衫的标签上,标有“100%澳毛”的字样。学生通过看图,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教师采用这样的导语,使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发展与自身的关系较为密切,使知识的学习更贴近生活,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简单的生活问题,既作为导语引出新课或新知识点,又激发起同学的好奇心,让同学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从而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二、寓德于活动,让学生亲近,适时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1.适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社区环境,社区不仅是学生校外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学校教育信息、教育效果向外辐射的接受区。这种联系决定了社区最有可能也是最愿意为学校提供服务和方便的社会环境。学校花费不多的精力、财力,就可以就近获得社区的教育资源。因此,我们根据汾湖高新区的区域特点,积极挖掘一切能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社区资源,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适时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例如,学生在对耕地流失的考察中观察到了“过度开发房产”造成的危害,在对小论文中提出要“科学地合理利用耕地资源、保持最根本的耕地”。在对城市环境的调查与监测活动中,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个社会问题,只有整个社会行动起来,才能维护环境”;“从前只恨旁边工厂排放毒物,认为迁走就好了,实际上如工厂排放的毒物不加净化,即使迁往别处,照样会污染别处环境,毒害别处人民,要重在治理、防治结合”;“通过环境分析,使我们从现在起就关心,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将来到了工作岗位上,也将为保护环境做出最大努力”。这都是学生在通过地理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后建立的比较正确的环境保护思想。这种效果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所不易达到的。因此,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又深刻的思想教育的好课堂。

三、寓德于练习,让学生可敬,适时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操

课外辅导如开展培优扶差,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地理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课堂教学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对知识分析、理解及德育渗透难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而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他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例如培优补差,因为学生人数较少,这就方便了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直接。作业批改,教师可以通过评语,知道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

地理学科蕴涵着丰富的、全面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其他学科学习和社会生活都有很大作用。教师适时将地理德育与地理知识能力有机地渗透在一起,内化为学生的个性德育素质,才能长久保持、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停留在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知育层面上,还应提高到德层面上。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中学地理 问题 对策

地理是中学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教育结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深化,中学地理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普遍存在。因此笔者就以上观点进行分析,以求可以改变中学地理教育模式。

一、地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理论素质不高,教学观念陈旧

中学地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着眼点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有一直高素质的教学队伍,教师教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地理教学效果的水平与质量。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仍普遍存在,大部分的中学课堂拘泥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成为知识的接收器,思维始终处于抑制状态,师生之间没有互动,学生思维僵化,最后必然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并且地理课堂教学直观教具和实践活动太少,大部分老师常常是“一册课本,一张地图”讲满一堂课,一些乡镇中学甚至连挂图都没有,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而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2.教学深度欠佳,课程结构单一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文化各方面差异很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不能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生活经验来构思,设计教什么,怎样教,对课程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落实不全面,主要偏重知识设计和形式的多样化,导致课程教学结构单一,欠缺情景与案例的过程式教学,并且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求不严。

3.地理学科思维实践能力欠缺,教学效果华而不实

学校的实践活动还是全部在教室里上,大多局限于在教室里听教师讲授一些诸如自然灾害防治、海洋开发之类的地理科普知识,没有组织学生外出进行地理考察活动。比如,风力、风向和降水量的测定,这些可作为课外实践活动来实施,难度也不太。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此类实践活动被一些教师跳过了。其次在课堂上的教学互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双边关系显得生硬被动,教师激情主动地提问,而学生只是简单回答是与不是,教师的提问缺乏趣味性与焦点性。例如日本地震引发的海啸,以及最近的北美和欧洲国家的极寒天气等等。

二、解决地理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1. 转变落后教育观念,设计新型地理教学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且更要重视学生品德素质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广大地理教师要提高对地理教学的地位和功能的认识,要把地理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阵地,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意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构思,设计新型的地理教学模式,积极创设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教学情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地理课堂教学的每一节课的引言,如果设计得非常有趣,就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提高教师教学素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中学地理教学不受重视,地理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下降,学校、老师、学生等对地理课不重视,视为“副”科,学得好坏无所谓,临近会考时“突击”一下后就算了。由于学校对地理教学不重视,教学时间被压缩,不少优秀地理教师脱离地理教学岗位,有的学校甚至连一名专职地理教师也没有,大大影响了中学地理教学的质量。要转变地理课外活动开展较少的现象,不能将地理课外活动视为额外负担,学校应适当购买必要的直观教具,促进现代化的直观教学了,老师积极去组织学生进行既有趣又有益的地理野外观察活动,学生才能把在课堂教学中学的地理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

3. 强化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第8篇

一、明确学习目的

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是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对于学好地理课程,也同样十分重要。老师在讲授这门课程之前,首先要从明确学习目的入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地理,学习地理知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作用和帮助等。同时,还要讲清楚地理学习的三个层次,即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才能端正学习态度,进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最后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地理课学好。

二、培养学习兴趣

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兴趣是永远排在第一位的。俗话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因为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人们才会积极思考和认真钻研。学生只有对地理知识感兴趣,才会想学、爱学、乐学。因此,教师必须从各个方面,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鼓励他们热爱它,主动学习它,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地理知识是自然与社会有机结合,地理课只有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并尽力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就会从中获得无限乐趣。

三、加强课堂参与

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不断提高教学的单位效率。上课前,老师要认真备课,准备大量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上课时,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或者让学生发言讨论甚至辩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的知识点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形成生动的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鼓励课外实践

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鼓励和动员学生加强课外阅读、调查研究和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学习掌握书本知识,还可以锻炼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公园、植物园、名山大川和社区街道等地,进行考察、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直接同大自然接触和对话,撰写观察笔记和科研论文等,从而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锻炼学生的探索与研究能力。

五、关注社会热点

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追踪最新的地理研究与发展动态,揭示地理与社会经济、人文现象之间存在的联系,是地理学习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与方法。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等。当今社会的三大热点问题,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具体如“三农”、城市化、环境、人口、资源、能源、自然灾害等问题,都与地理学有密切联系。如果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用敏捷的思维、锐利的眼光捕捉与区域地理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分析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地理背景,分析某些地理事物所形成的原因,提出某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与措施等,就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六、善于使用图表

图表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运用地理图表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地理图表的类型有很多,主要有地理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尤其是地图的作用更为重要。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应高度重视地图等图表的运用,引导学生养成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要求学生会读图、析图、说图、填图,学会从地图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解决有关的问题。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引导学生直接把文字放到图表上记忆,在大脑中形成“脑图”,并在平时的学习中重视构建“脑图”的训练,以落实空间位置,发展地图形象思维,提高无图解图的能力。

七、重视电化教学

第9篇

中学地理教材在编排上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大量运用了彩图、插图、示意图,给人以直观、具体的形象。在引导学生欣赏图画的过程中,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思想上引发共鸣,产生强烈的情感意识。比如利用教材中的《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彩图,让学生了解到了祖国疆域广阔,神州处处生机无限,从而激励他们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中华之崛起而勤奋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设可爱的祖国。另外,地理教材中会涉及许多人物,其感人的事迹、优秀的品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良好范例。如在讲授非洲和南美洲时,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补充了迪亚士、哥伦布有关环球探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应该从他们身上吸取优秀的品质,以启发学生认识到,凡事都要勇于实践,敢为人先,才能有所作为。

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

德育应结合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德育的基础和根本之所在。因此,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须要紧扣地理教学内容,抓住培育“三观”这个根本,有效打牢学生的思想道德根基,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真正内化为道德素质。抓好“三观”教育,最主要的是结合学习“人类、资源、环境、社会与发展”等内容,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的物质观、联系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如在讲授“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自然资源的物质属性”等内容时,教师要突出物质观教育;讲授“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内容时,要突出运动观教育;在讲授“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资源”等内容时,要突出联系观教育;在讲授“天体演化”“气象气候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内容时,要突出科学发展、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三、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及道德精神不可能在狭小的教室空间内完全形成,因此,地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选择课程资源,如教材、学具、电影、多媒体课件、录像、图片等,来丰富课堂教学,同时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兴趣小组、社会调查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开发与利用,如让学生看天气预报、参加气温测量、谈天气对生活的影响等;还需要培养学生多关心时事、关注民生,从时事中寻找教学资源,如神七的发射、长江防洪、松花江水污染、三峡工程、四川地震等。

四、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