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58:53
导语:在人际关系调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仁爱”思想──海关人际和谐的文化指引
在海关人际和谐的形成中,文化建设具有其独特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先进文化的指引,可以为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坚实的道德基础。因此,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对人际关系形成的引导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那么,从影响我们的“和谐人际关系理念”的角度来看,什么文化思想才是先进的呢?这必须从作历史的分析。所谓文化的先进与否,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是一个价值评判问题,而不是一个功利效用问题。两千多年来,尽管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文化的歧出与偏离,但最终都必然回归主流价值,回归文化的正统。按照中国文化的评判标准,先进文化必须是把追求“仁义道德”放在第一位的文化,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把善与公正放在第一位的文化。
“仁爱”是儒家人际关系理论的核心。“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际关系学说中的首要内容。“仁”强调在相互交往中要体现出仁爱之心,并将其视为做人最基本的准则。孔子认为“仁”即“爱人”,孟子讲“仁者爱人”。由此可以看出“仁”的核心是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同情心,要和谐、友爱相处。儒家以“仁”调节人际关系,并使得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交往几乎都遵循着这一定律。儒家认为仁爱是人固有的道德情感,爱人的根本途径就是推己之仁爱于他人;而要推己首先必须正己,儒家学者所追求的“君子”之方,就成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仁不是偏爱、滥爱,一团和气,姑息养奸,必须爱人以德,这样“礼”与“义”的内涵就成为规范人们言行的准则。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之上,经几千年的积淀便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稳定而又和谐的人际关系。应当说,儒家文化正是海关人际和谐形成过程中具有指引作用的先进文化之一。
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爱人则是这种情感的外显。通过什么方式、怎样去爱人,就成为仁德的具体行为规范。儒家提出的行为模式就是孔子倡导出的“忠恕”之道。南宋解释说:“尽已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就是说,对人应尽心尽力,奉献自己的全部爱心;同时又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不苛求于人。“忠”是积极一方,即自己所追求的、希望得到的东西,应当使别人也同样得到;“恕”是消极一面,即当你的行为可能给他人带来影响时,必须考虑它的后果是否能为他人接受。在海关的人际关系中,我们看到,是海关事业这一崇高的理想将我们这些原本不相识的个体组合成为有机的整体,善良友爱是我们共同的道德追求,发展提高又是我们向往的共同目标。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既恪守道德理念,又实现自身价值呢?说:“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我为人人”的付出会营造出一个“人人为我”和谐氛围,而集体与个人价值追求都会在其中实现最大化。同时,每个人都不希望在集体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即使扪心无愧,也惧“三人成虎”。在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背后非议是最大的诟病,正如常言所道“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那么又该如何解决呢?孔子有句话是一剂良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当然,儒家思想中也存在诸多消极的东西,但只要我们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批判地继承,那么,这一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就能在当代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中发挥其应有导作用。
二、诚信友爱──海关人际和谐的道德基础
诚信友爱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而且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和普遍价值。诚信友爱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一个社会、一个集体要实现和谐发展,仅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不够的,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诚信友爱就是社会系统和人际关系运行中的纽带和剂,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使社会的运作成本大大降低,从而实现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使社会、集体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海关人际和谐的构建中,如果说海关是一个组织严密、功能齐全的系统,那么,诚信友爱就是这个系统内部各个构件之间的纽带或剂。没有诚信,人际关系紧张,就不会有友爱;没有友爱,就不会有和谐;没有诚信友爱,和谐海关就无从谈起。
海关的人际和谐首先是一种诚信的人际关系,如果没有诚信就没有相互的合作,就没有相互的团结,就不能形成海关人的普遍认同,自然也就没有海关的人际和谐。和谐海关必须有海关人之间的认同与接纳,其深层基础就是相互的信任,人与人之间的不睦说到底就是信任的缺失。在海关的日常工作中,无论是关员之间、各部门之间、海关与管理相对人之间彼此相互联系的纽带就是诚信,无信则不立,失去诚信,个人将被孤立,集体将变瘫痪,整个海关也只能成为死水一潭。只有以诚感人,以信当先,我们的事业才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
海关的人际和谐还应该是一种友爱的人际关系,是全体成员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以温情取代冷漠,对他人存在的顾及,对人友善都是和谐人际的基本表现。我们提倡为人民服务,倡导宽容、谦让、奉献的公共道德,主动对他人奉献爱心,关心他人的疾苦,在自己行为中表现出爱人、利他、自尊而又尊人的品德,努力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和睦友好和信任的关系。相反,如果我们的人际关系没有平等、诚信、友爱等观念作支撑,我们就会整日纠缠在控制与反控制的争执中,情感上细小的裂痕就会化作一道道难以逾越的心灵鸿沟。
三、和谐的海关人──海关人际和谐的前提要素
海关的和谐总体上应包括三方面的和谐:一是人与制度的和谐;二是人与人的和谐;三是人与自身的和谐。其中人与自身的和谐又是上述两种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因为人与制度的和谐主动性在人这边,所以人自身的和谐是人与制度实现和谐的关键;同样,有了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也就成了必然。所以人自身的和谐,即和谐海关人的培养应成为建设和谐海关的重要环节。
海关人自身的和谐应主要由思想、品质和人格的和谐构成。一是思想和谐。思想和谐的主要表现在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信仰不冲突,信念不动摇,能够认识到客观世界的物质第一性,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对待客观事物产生、存在与发展;能够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能够理解贯彻新时期海关的工作方针,把握好“把关”与“服务”的平衡点。在思维方式上,看问题全面,不偏激,能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况,能理性地处理遇到的问题,做事中允,和为贵,以双赢为目的,而不是采取各种极端的办法,害人又害已。二是品质和谐。品质和谐的核心是能否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正确的原则应当是均衡,既要维护集体利益,又要顾及他人利益,还要照顾个人利益。因为大家对利益的追求都是平等的,所以,每一个人都应与别人一样平等的看待自己的利益追求。个人利益固然重要,但必须首先考虑集体利益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应使自己的利益融入其中,并努力推动集体总体利益水平的提高,同时,还要注意照顾到他人的利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别人得到的并非是自己失去的,应是平等均衡的基本原则。三是人格和谐。所谓人格和谐,就是人自身的灵与肉的和谐,也就是人的肉体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平衡与协调。一方面,肉体是有限的,但对肉体的欲望却常常呈现出无限的特征;另一方面,精神是无限的,但对精神的追求境界并非总是表现为无限。这种有限与无限的不对称,其结果往往造成一个人人格的分裂和精神的失常。合理的选择应当是:用有限性去追求有限性,用无限性去追求无限性。应当看到,无论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是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其基本要求都应体现对称原则,即有限的供给必须对应有限的需求,无限的供给应对应无限的追求。对称本身就是一种和谐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更多的人享受到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产品;另一方面,有许多人的精神却显的越来越空虚与贫乏。即物质的“实”与精神的“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关键是要坚持对称原则。一是应当合理节制人的肉体欲望,应当将肉体欲望限制在有限的界境内;二是应大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应当用无限的精力去追求无限的精神享受。
四、“和而不同”──海关人际和谐的显著特征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和”指和睦相处、齐心协力做事。“不同”是说不盲从苟同,有自己的见解。合而不同就是既能齐心合力做事,又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世上万事万物,生生息息,都源自于“不同”。不同才能创造新物,不同事物共存才有新的发展。构成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一切和谐,都是“不同”的统一体,都是“不同”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没有“不同”的存在,离开“不同”的统一,自然界就不可能发展,人类也不可能进步。同样,单位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个人也丧失了生存的空间。较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深刻,违背“和而不同”规律的情况时常发生。常常表现为强求一致、一律。讨论问题、研究事项,总希望“意见一致”、“一致通过”,不喜欢有不同意见,不允许有不同声音。事实表明,这种“求同”是唯心的形而上学的,一些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就是这样出现的。
1、报告调查的原因
2、调查的结果
心理的闭锁性少年期开始出现到高中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再加上过去生活中的经验和教训,使其发现逢人不可再全抛一片心,加上自尊心、文饰、内隐的需要及各种顾虑,使其嘴上相继都加上了一把锁。有许多问题被作为个人的内心秘密隐藏起来,给自己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特别在非同龄的人群中,尤其是对父母、老师等成人保持心理闭锁。但另一方面,这时期他们客观上又存在有强烈的归属的心理需求及与人交往的愿望,希望广交知心朋友。但相互的闭锁,尤其是异性间相互的闭锁,更加使其产生特殊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心中的苦闷很想找人倾诉、讨教,于是常处于左右两难的矛盾之中。闭锁性既是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是适应力提高的表现,但也加大了对他们了解及把握的难度。使其不敢与人倾心相交而感孤独,于是大都述说于锁于抽屉的日记之中,致使有些老师变得困惑不解,倍感学生变了,不信任自己了。
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对高中生人际关系优化策略的指导几乎很少涉及。高中生在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过程中,同样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人发生人际交往,但是,在当前高级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与知识技能及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对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指导则往往被忽视,而弃之一旁。这样,不能进行正常交往的学生则往往就会处于被孤立与嫌弃的地位,轻者,导致产生自卑心理,情绪低落,重者,产生严重畸变心理和人际交往障碍。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人际交往指导涉及很少。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加上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方面对子女溺爱,过于放纵,另一方面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导致学生各种不正常心理行为增多。他们任性、倔强、刁蛮、目中无人,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同学间、师生间、亲了间关系紧张。
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一贯的教育理念、教育机制在新时期的新需要下需要怎样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集顺应人性的发展。
二、调查方案设计
1、内容设计:
高中生人际沟通技巧的培养包括那些内容;现今高中生人际交往与沟通的现状如何;高中生人际沟通心理发展的规律性是怎样的;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形式有哪些,使用的情况怎样,各有什么特点、作用和效果;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又该采取怎样的方式。
2、过程设计:
阶段
时间安排
任 务
第一阶段
1、 查阅有关文献,如《教育心理学》等著作,为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通过问卷调查,找学生访谈和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交往能力与交往状况进行自测等形式,了解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通过调查分析,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
3、 随机选取实验班,讨论研究方法、形式、研究进度
第二阶段
实行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交叉进行研究
1、 面对学生实施人际交往心理辅导和行为训练,形式有: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班队活动、讲座、家长会、宣传、心理信箱等;
2、 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特别是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矫正训练,即个案研究;
3、 组织研究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向兄弟学校学习、借鉴、交流研究经验;
4、 每学期上交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
1、对实验学生进行人际沟通状况测试,与第一阶段进行对比;
2、对上阶段积累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和提炼,结合每时期的结果逐步完善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结论,逐步完成高中生人际沟通技巧培养的调查报告
4、调查方法设计:
(1)访谈法:通过对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学生等访谈,更清楚了解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为全面考虑研究范围和方法提供有力建议;
(2)文献法:通过查阅和分析已有的有关学生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技巧的研究,了解目前的研究状况,作为研究的借鉴;
(3)问卷调查法:用已有的量表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对学生进行施测,同时也将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学生的结果进行对比,作为实验结果的一个证明;
(4)课堂情景实验法:通过系列的教学活动,如班会课,心理健康活动课,有针对性地组织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和能力;
(5)个案研究法:结合课任教师的观察和调查的结果,选取个别学生运用心理学的辅导知识进行辅导,并做好相应的跟踪记录。
三、调查的实践意义
1、调查意义:
有利于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方面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为学生、家长、教师共同提供良好的沟通机会与桥梁,让教师掌握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技巧与方法,让学生与人的沟通达到情感上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掌握与人沟通交流的方法与技巧。
2、理论价值:
使教师对心理学知识中有关人际沟通技巧有更深刻的教学实践和感悟,从现实教学探讨培养人际沟通技巧的最优化手段,为高中生人际沟通技巧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
四、调查总结
正确处理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应当正确引导和促进高中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帮助高中生健康地成长,指导学生进行健康的人际交往,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心理氛围,使各个学生在班集体的学习和生活中,充满自信,情绪高涨,精神振奋。使他们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或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人际沟通基础。
五、调查参考文献
1. 沈阳市第八十五中学 高凯 《浅谈高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差异分析
一、前言
人际交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学对于我们青年来说是一个学会为人处世的重要成长阶段,能否处理好我们的人际交往关系,对于我们自身的发展是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在当前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处于这个时代的大学生来说,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学会人与人及之间的交往,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发展自己的人脉关系,是很重要的。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本项目通过调查大学生在班级,寝室以及社团等不同生活圈的人际关系现状入手,研究探索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人际关系危机的原因,以期正确引导大学生正视人际危机,为解决人际危机提出建议。通过实地调研,整合收集资料,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此次调查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范围
西华大学本部学生157人,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48人,攀枝花学院27人,西华师范大学32人,共计264人,有效问卷共计237份,调查人群结构如下:按科类不同:工科121人,文科116人;按性别不同:男生114,女生123人;按出身不同:城市134,农村103;按年级不同:大一182人,大二至大四55人。
(二)调查工具
本次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情况分析通过采取线上线下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本次问卷调查共计16题,包括性别差异、出身差异、年级差异和科类差异四种情况所引起的不同人际关系现状。这四个方面分别包括性别不同所引起的处事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出身差异所引起的交往心理和交往行为的差异;年级差异所引起的人际关系认知和重视程度的差异;科类不同所引起的交友观念和与人交往意愿的差异。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性别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差异的原因分析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沟通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人各有别,男生和女生在个人性格,交友态度,交友意识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导致了男女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差异。男生性格普遍情况下较为开放,对交友这个问题的心里防线比较低,容易接纳信任他人,促进了男生与男生之间的交友,无形中拉近了之间的关系。但女生却恰好相反,大多女生的性格都是敏感的,在人际交往方面更为谨慎小心,女生的性格也使得她们对朋友的要求更多,但女生和善温柔的性格也会为初步的交友奠定基础,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交友。男女之间的交往是大多数人从小就面临的难题,男女生大多会因为性别原因排斥异性,产生了异友的障碍问题。男女生间因为故有的性格特征都各自抱有不同的交友观念,而不同的观念下形成了不同的交友方式,从而形成了人际交往之间的差距。[1]
(二)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差异的原因分析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大一的学生刚进校门,对学校的各个方面都充满了好奇,大一的学生刚刚从高中过度到大学,高中的学习、生活方式都与大学截然不同,需要刚进校的学生好好适应,结交一些心得朋友,所以大一的学生对人际交往方面比较看重;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他们处于对学校比较了解,对社会没有太多的需求与向往的状态,他们的重点关注在专业课上,好好学习,所以大二、大三的学生对人际交往沟通不是特别在意;对于大四的学生,他们面临着就业的压力,需要迈出校园,迈进社会,处于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需要接触不同的人群事物,不仅要在学校里与指导老师、同学处理好关系,同时也要在自己的工作单位里与上司,同事处理好关系,所以大四的学生对人际交往沟通尤为看重。[2]
(三)不同科类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差异的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不同科类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与沟通中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文史类和工科类大学生无论是在交友观念,还是在与人沟通的意愿方面,都各自不同。文史类学生由于受到文学方面的熏陶相对更多,在与人交往中持一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态度。这使得这一类的学生更愿意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同时文史类学生也更善于将自己的意愿表达给他人并倾听他人的想法,和其他人进行观点以及情感的交流。[3]使得文史类学生更善于扩展自己的人际关系,建立广阔的人际网。
工科类学生由于长期与公式和机械打交道偏向于技术性的操作,他们很多时候更愿意将时间花费在实验室或者图纸之上,我们发现,他们的朋友圈很多时候都是一个实验团队的伙伴,在与人沟通的时候,情感的表达和交流明显差于文史类学生,与不认识的人沟通时显得有些紧张,甚至会选择回避;他们更愿意和和自己的团队交流实验或者项目相关的内容,这也使得工科类学生的人际网络较为狭窄。
(四)不同家庭背景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差异的原因分析
根据收集的来自农村和来自城市的同学的调查结果反映,不同出身的同学在人际交往关系上存在一定差异;[4]城市学生由于家庭可提供资源较优,接触事物较多,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较好;城市学生的人际关系现状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上交往心理表现得较为大方和随和,交往行为也能够较好的把握节奏,因此交往行为也更为频繁,在拓展人际关系时也表现得更加积极,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性格也相对表现得更加外向和积极;但同时调查也反映出城市学生的交友圈更换也相对较快较频繁,人际关系的稳定性不足。
农村学生由于接触事物相对较少,家庭环境相对差于城市学生等原因,导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性格较为内向,甚至有极少部分学生会由于攀比心理而怯于与人交往,因此人际关系现状差于城市学生,但同时来自农村同学更加朴实和纯真,与人交往更为友善和真诚,其朋友圈相对较为稳定,人际关系的稳定性优于城市学生。
综上几点并不能完全概括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各种因素,但以上四点是根据问卷调查后的数据显示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最重要因素。
四、结束语
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我们作为大学生只有将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交往的效果,才能改善人际关系。这学问包括人际交往所必须遵循的规范、礼仪、风俗、习惯,还包括沟通的技巧及谈话艺术[7],此外,良好的交往态度和心理准备也是非常重要的,从心理学角度看,一是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得失荣辱,把自己的得失荣辱看做发生在别人身上,不因自己情绪的变化而影响他人的心情;二是设身处地角色互换,善解人意地去乐别人之所乐、痛别人之所痛;三是即尊重别人,不随意干涉他人的隐私,内外,男女有别,不随意冒犯对方的私人空间;四是在自知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尊和自信,扬长避短,更成熟地与别人交往。[5](作者单位:西华大学)
参考文献:
[1] 桑作银.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7).
[2] 陈最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05).
[3] 王秀阁.大学生人际交往理论与方法[M].人民出版社,2010,(23).
[4] 汪菊娇.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J].法治与社会,2010,(2).
[5] 曾仕强,刘君政.人际关系与沟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1).
关键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现状;归因倾向;应对方式
1.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好坏更是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况。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金盛华老师指出:人们的人际关系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的,人际关系高度影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但其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比之对身体健康更大[1]。因此,探究大学生的寝室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不仅是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而且从长远而言,对寝室人际关系的研究以及对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与社会氛围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研究意义
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问题,而严重的人际交往问题也将给大学生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其中,黄希庭老师的研究结果就表明,大学生同性朋友交往场所的排序是寝室、教室和校内其他场所,去的最少的地方是舞厅、校外各种场所和电影院[2]。综合可见,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寝室人际关系的重要程度。
3.学院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现有存在情况的反馈
3.1 研究目的
主要目的为以下三点:首先,了解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对寝室人际关系在主观上的满意度情况,以及分析此满意度分别在性别、家庭和年级三个维度上的差异情况。其次,了解大学生对量表中的各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的看法,并对被试的在校学生所认为的前10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进行以上三个维度(性别、家庭和年级)上的差异检验。最后,了解他们对各因素的归因倾向及应对方式。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学院的一到二年级的学生中选取被试。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342份。
表1 研究对象
年级男女城市农村总计
一85939583180
二67978282174
总计152190177165674
3.2.2 研究工具
本调查研究的研究工具采用的是池州师范专科学校杨荣老师[3]编制的《寝室人际关系现状调查问卷》,该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问卷共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寝室人际关系主观满意度。第二部分调查影响寝室人际关系的归因倾向、影响程度以及应对方式。
3.2.3 数据处理
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并采用了频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的方法处理所收集问卷数据。
3.3 研究结果
3.3.1 学院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满意度的情况
表2 满意度状况
编号满意度次数百分比累计百分比
1很不满意30.90.9
2不满意144.15.0
3有些不满意4714.019.0
4无所谓247.026.0
5有些满意6920.246.2
6满意14742.989.1
7很满意3811.1100.0
总计342100.0
从表2信息得出结论,目前在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对寝室人际关系的主观满意度的体验中,消极体验者(编号1、2、3)占比例19.0%;而积极体验者(编号5、6、7)占比例74.0%;中性体验者(编号4)占7.0%。另外,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处理,见下表所示:
表3 满意度在性别、家庭上的T检验
MSDt
性别
男5.261.392
女5.041.4431.439
家庭
城市5.051.448
农村5.211.394-0.919
从表3中可以得出结论,满意度在性别和家庭两个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表4 满意度在年级上的差异检验
MSDF
一5.331.4173.831*
二4.791.503
注:***P<0.001,**P<0.01,*P<0.05。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寝室人际关系满意度的主观体验上存在显著差异。
3.3.2 对影响寝室人际关系的因素的反应结果
3.3.2.1 均分最高和均分最低的前10项影响因素
均分最高的前10项是:“5因态度行为损伤他人自尊”、“6言语冲突言语伤人”、“3不良生活习惯”、“4个性自私”、“14说话挖苦刻薄”、“8对问题看法与室友不同”、“12为人处事态度与室友不同”、“29休息时仍打电话”、“17爱背后说室友坏话”、“47不顾及室友感受”。这些因素在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被试的在校学生看来是影响寝室人际关系影响最重要的几个因素。
均分最低的前10项是:“53性格害羞”、“46为竞选拉选票”、“43与室友贫富差距大”、“31外寝室人员言语挑拨”、“26方言差异”、“49乱管室友事务”、“13兴趣爱好差异”、“7性格不合”、“27吸烟”、“9爱占便宜”。这些因素在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被试的在校学生看来是影响寝室人际关系影响相对不太重要的因素。
3.3.2.2 影响程度排名前10位的因素在性别上的差异
表5 前10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性别上的差异
因素
男女
M SDMSDT
因态度行为损伤他人自尊2.831.6332.361.8722.389*
言语冲突言语伤人2.711.5932.441.7431.469
不良生活习惯2.751.2562.231.6143.302**
个性自私2.531.6492.281.6111.400
说话挖苦刻薄2.441.5872.321.6930.689
对问题看法与室友不同2.411.0732.191.2261.729
为人处事态度与室友不同2.431.2232.121.4392.137*
休息时仍打电话2.531.7042.021.8012.590*
爱背后说室友坏话2.391.3102.931.4353.040**
不顾及室友感受2.011.6632.171.782-0.834
注:***P<0.001,**P<0.01,*P<0.05。
3.3.2.3 影响程度排名前10位的因素在家庭上的差异
表6 前10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家庭上的差异
因素
城市农村
MSDMSDT
因态度行为损伤他人自尊2.481.7562.671.808-1.152
言语冲突言语伤人2.651.6032.421.7741.062
不良生活习惯2.371.4332.551.557-1.075
个性自私2.281.5562.511.711-1.269
说话挖苦刻薄2.401.6222.341.6700.296
对问题看法与室友不同2.211.1582.331.174-0.716
为人处事态度与室友不同2.271.3202.221.4120.261
休息时仍打电话2.341.7292.121.8211.139
爱背后说室友坏话2.171.3752.081.4280.556
不顾及室友感受2.241.7371.951.7181.545
3.3.2.4 前10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年级上的差异
表7 前10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年级上的差异
因素一二F
因态度行为损伤他人自尊2.29+1.912.62+1.671.199
言语冲突言语伤人2.29+1.882.63+1.530.961
不良生活习惯2.36+1.512.42+1.514.061**
个性自私2.09+1.652.68+1.472.821*
说话挖苦刻薄2.16+1.672.61+1.522.008
对问题看法与室友不同2.40+1.092.22+1.211.503
为人处事态度与室友不同2.11+1.402.18+1.343.931**
休息时仍打电话1.81+1.842.30+1.703.650*
爱背后说室友坏话1.82+1.312.31+1.446.843***
不顾及室友感受1.84+1.772.33+1.721.949
从上表分别可以看出,对于“3不良生活习惯”和“17爱背后说室友坏话”这两项来说,对男生的影响程度要明显大于女生,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对于“5因态度行为损伤他人自尊”、“29休息时仍打电话”、“12为人处事态度与室友不同”这三个因素来说,男生认为这些因素对其影响大于女生,存在显著差异。而前10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家庭上并无显著差异。“17爱背后说室友坏话”这一因素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在年级这一维度上存在特别显著的差异,“3不良生活习惯”和“12为人处世态度与室友不同”这两个因素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在年级上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4个性自私”和“29休息时仍打电话”这两个因素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在年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3.3.3 对影响寝室人际关系的因素的归因倾向
从问卷中得出结果,学生在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的归因上,归因为“室友”的排在了首位,紧随其后的是“自己”,极少的人归因为“自己和室友”。
把行为或现象归因为“室友”的选项因素前5位依次是:2擅用他人物品,3不良生活习惯,54打呼噜说梦话,4个性自私,29休息时间仍打电话。
其中,学生们在面对影响寝室人际关系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前10个因素时,归因为“室友”的仍然排在了首位,紧随其后的是“自己”,归因为“自己和室友”的最少。
3.3.4 对影响寝室人际关系的因素的应对方式
从信息反馈中得出结果,被试学生在处理寝室人际关系问题时采取的前5种应对方式中,按前后排名依次为“沟通”、“包容”、“忍耐”、“反省”和“回避”。
当中,采用“沟通”来应对最多的是“8对问题看法与室友不同”,采用“包容”来应对的最多的是“2擅用他人物品”,采用“忍耐”来应对的最多的是“3不良生活习惯”,采用“反省”来应对最多的是“24性格太直率”,采用“回避”来应对的最多的是“12为人处事态度与室友不同”。
“沟通”、“包容”、“忍耐”是被试采取最多的应对方式。
3.4 分析与讨论
3.4.1 学院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满意度的情况
纵观整个调查结果(从表2信息得出结论),目前在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对寝室人际关系的主观满意度的体验中,消极体验者(编号1、2、3)占比例19.0%;而积极体验者(编号5、6、7)占比例74.0%;中性体验者(编号4)占7.0%。这表明,学院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情况总体是乐观。
3.4.2 学院被试学生对影响寝室人际关系的因素的归因情况
从整个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影响因素进行归因时都认为原因多数在于室友,只有当这些因素客观看来是比较中性的时候,才会把问题归因为自己,归因为双方的不多见。这种现象也反映出被试在处理寝室人际交往中,更多会着眼于别人存在的不足之处,较少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比较没有换位思考的意识。
3.4.3 学院被试学生对影响寝室人际关系的因素的应对方式
从信息反馈中得出结果,大多数学生在面对寝室人际关系问题时,他们采取的应对方式以“沟通”、“包容”、“忍耐”、“反省”和“回避”为主,也正是由于此原因,学院学生在寝室人际关系中采取的应对方式是较积极的。
相反的,在采用的一些被动或消极应对方式中,“回避”、“争吵”比较常见,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结论与建议
寝室是高等学校学生环境中最基本的一个元素,因此,积极探索构建大学生寝室和谐人际关系的对策,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所要面临的挑战,任何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要重视起来。本研究调查发现这一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大学生自身、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因此从这三个方面来探索构建和谐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对策。
4.1学生――不断提升和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只是语言上的交流与沟通,更是思想与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整体相互作用。因此,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深刻道理,重视身边的大小事,才能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寝室人际关系。
4.1.1.包容与沟通
包容,是维护和谐寝室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对待室友要宽容大度,善于换位思考,牢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沟通的定义是人与人之间或者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以及反馈的过程,目的在于使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达成通畅。在寝室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不应冷战回避,而应积极主动地沟通,大家坦诚相待,才能最快最好地解决问题。
4.1.2.学会欣赏与赞美他人
每一个平凡的人身上都会有不平凡的优点。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发现他人的优点与长处,以真诚的心赞美他人,并从中不断学习进取,完善自身不足之处。
4.2学校――不断倡导和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4.2.1.进一步完善科学的寝室制度
要倡导和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寝室氛围,首先,设置专项负责的行政管理机构。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服务工作,构建一个舒适、文明、安全的第三课堂。其次,建章立制,制定管理规范。只有规范的制度和严格的管理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教育。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管理者,必须严格落实相关制度,建立起健全的管理机制,做到有章可循。
4.2.2.进一步加强寝室文化建设
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同样也是高校特有的文化氛围。首先,各院学生会可举办各种以寝室为单位的评比活动来增强寝室的凝聚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寝室的所有成员,让人际关系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各个寝室的舍长应及时发现寝室成员问的矛盾,协调好寝室成员间的人际关系。
4.3 家长――不断指导和规范文明的成长道路
众所周知,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因素之一,也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同样还是人生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的启蒙教师,在家庭教育中,应为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人际观念,尤其是对于在进入大学之前较少甚至没有寝室生活经验的学生家庭,家长最好能在孩子入学之前与刚入学阶段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与关注。
4.3.1.家长也应注重自身修养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家长也应当与时俱进,多关注现在孩子们的生活习性,倾听孩子们的内心想法。与此同时,也应该要不断的提高自我层次,争取做一个“四心家长”(对社会有责任心、对他人有宽容心、对孩子有耐心、对世界有爱心),给孩子们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
4.3.2.注重家庭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更好地促进子女社会化
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容易使学生在面对寝室生活中高度集中的人际关系时表现出不适与冲突,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情绪问题,造成子女在校难以处理好寝室人际关系,最终无益于子女的社会化。因此,家长要时常关注子女的心理变化,教会子女懂得理解爱、回报爱,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及时进行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子女社会化的良性发展。(作者单位: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基金:本文系2012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社科项目B类课题《民办院校“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项目编号:JB12617S
参考文献:
[1] 金盛华等.当今中国人人际关系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社会心理医学研究 [J].心理学探新,1999,19 (71) :47―52.
关键词:腊尔山区;追高鲁村;田野调查;苗族;血缘关系
一、调查地点及方法简介
追高鲁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腊尔山镇政府西南方向4公里,距离凤凰县城约39公里,与所德村、夯卡村、流滚村接壤,毗邻贵州省松桃县正大乡塘边村,占地面积350万平方米左右,全村海拔700―800米。地势平坦,水资源相对充足,主要以大米、玉米、蔬菜等农作物为主。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和民族学的重要研究方法,而对于人际关系的考察是田野调查的重要方面。在此次调查中主要采用定性的研究方式,以家族支图为切入点,对该村每个村寨的部分村民进行了深度的非结构式访谈,收集到大量的一手资料和相关数据,力求深入探讨本村寨的人际与家族关系。
二、追高鲁村人口数量及分布概况
追高鲁村是一个具有约有100多年发展历史的村落。全村共有5个自然寨,分别是追高鲁、中油麻坪、下油麻坪、板都和高井坪,这5个自然寨分为9个村民小组,245户共计1195人。追高鲁寨共有236人,50户。中油麻坪共有178人,28户。下油麻坪共有172人,33户。板都共有215人,44户。高井坪共有394人,90户。人口主要聚集在追高鲁寨和高井坪寨,通过后期的访谈也了解到,这两个寨子一直是势力较大的村寨,而大部分村干部也来自追高鲁寨和高井坪寨。
(一)人口结构特点
人口结构是指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其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这些划分标准包括年龄、性别、民族、教育程度、收入等。我们利用有限的数据主要统计了老年人口比、男女比、弱势人口数量状况。
(二)各寨大姓家族关系概括
1、追高鲁:追高鲁寨包括两个村民小组,分别为一组和八组。根据统计的姓氏分布数据可知,追高鲁有吴、龙、杨三个姓氏,吴和龙是主要姓氏,根据户数的统计,吴姓为第一大姓,龙姓是第二大姓。大约在解放前,由于所德村人地关系紧张,而追高鲁寨土地大多原本是所德村地主所属地产,吴姓和龙姓从所德村迁移而来,从此在追高鲁寨安居下来。
2、中油麻坪:中油麻坪只有一个村民小组,为第2组。根据统计的姓氏分布数据可知,中油麻坪有龙、隆、吴、唐四个姓氏,根据户数的统计,龙姓为第一大姓。清朝晚期,为了谋求更好的生计,龙姓家族从贵州迁居至此。
3、下油麻坪:下油麻坪跟中油麻坪情况相似,只有一个村民小组,为第3组。根统计的姓氏分布数据可知,中油麻坪有吴、龙、唐三个姓氏,根据户数的统计,龙姓为第一大姓。此龙姓家族是最早迁移过来的,大约在清朝中后期。
4、板都:板都是由六、七两个组组成。村秘书居住在本寨的七组,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寨的情况,我们分别对村秘书、两个组的组长及该寨的一位老人进行了访谈。该老人名叫隆和生,出身于地主家庭,所以对当地的情况比较了解。
5、高井坪:高井坪是由四、五、九三个组组成。根据表2-5的数据可知,高井坪共有欧、龙、吴、唐、王、隆与巳七个姓氏,根据户数的统计,欧姓与龙姓为大姓。
三、总结与反思
(一)乡村精英政治的力量
精英历来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传统精英理论认为任何政治都是精英政治。“精英之所以是精英,因为他是能人,能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获得更多的权威认可,这是精英作为个体的内在条件和本质属性。”(《乡村精英与农村发展》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政治决策中,由于精英阶层占有了大量优质的社会资源,享有统治阶级内部较大的发言权,因此他们在推动中国近代政治乃至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以村支书和村长为代表的村级领导干部,构成了乡村精英,他们几乎拥有村中大小事务的决策权,能够更大规模地调动村中的社会资源,在广大村民心中树立了绝对的权威。
随着基层组织工作的开展,追高鲁村逐渐形成了以村支书、村长、村秘书、维稳专干、妇女主任(即五大村干)为核心的村级领导,他们构成了本村的乡村精英。据村秘书石明清说:“村中大小事务都由村民委员会委托‘五大村干’决策执行。”
在与笔者的访谈中,追高鲁村村支书吴春生指出,由于目前党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针对本村的各项扶贫项目逐渐展开,这既为本村脱贫致富计划的落实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也对村里原有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秩序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村支书曾经语重心长地对笔者讲道:“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村民的经济发展意识也各有千秋。等到全体村民都意识到机会已经到来的时候,机会已经消失了。”
(二)农村发展的内动力的缺乏
农民进城务工确实给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是城市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力量。但是从农村的角度来看,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不仅造成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也让农村成为了一池缺乏生机的死水。一个地区的发展必须要当地人积极参与其中,只有这种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
近几年来,追高鲁村确实发展了很大变化,新式的楼房,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房蔬菜产业也在蓬勃发展。但是这一切的发展还是有赖于政府的协助和投资商资金的注入,对于外在力量有严重的依赖性。楼房外观虽新,但多数楼房内部装潢十分简陋,家用电器。道路虽通畅,但拥有代步交通工具的家庭屈指可数。产业虽在发展,但是普通家庭只能拿到低廉的土地出租费。
(三)农村特殊弱势群体亟待关注
一谈到农村弱势群体时,大家都会联想到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这两个群体确实是农村中典型的弱势群体。青壮年外出务工,这为城市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却无法顾及自己的家庭,让小孩与老人留守家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留守老人的养老与医疗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农村中,除了这两个弱势群体外,还存在一个群体,他们缺乏劳动技能,受病痛折磨,无法正常的参与社会生活,他们就是农村残障人士。在入户调查过程中,就遇到三户有残障人士的家庭,其中两位已经成年,父母称之为智障,而具体是什么病可能他们也不清楚。其中一位是未成年,有弱听,交流也有障碍。经过访谈了解到他们并不是天生残疾,而是因为小时候有疾病没有医治造成的后遗症。或是因为爷爷奶奶的疏忽没有及时注意而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间。在乡村中这种群体还有很多,访谈中也有一些被访者提到其子女或亲戚因残疾无法独立生活,婚姻自然也成为这个群体所奢求的事了。
农村残障人士相对于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来说,比较少地出现在媒体和学界的关注下,但他们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具有人文关怀的学者需要呼吁广大群众、社会各界对他们给予广泛的关注。(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庭硕《生态人类学导论》[M]
[2]杨庭硕《人类的根基―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水土资源》[M]
在现代国家里,警察是与公众打交道最多的执法人员,警察的形象往往代表着政府的形象。中国过去曾长期处于权力本位的管制意识之下,特权观念影响深远。而今,中国已然迈入千年未有之大转型,新的时代以法治为政府运行的基本规则,权利本位意识在社会层面日益生长。当特权观念遇上公民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矛盾与冲突难以避免。以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等形式为公权力设定运行的轨道,有助于社会秩序的构建与维护,也有助于避免权力滥用伤害民众利益,从而真正做到服务于民。
此次“条令”的颁布之前,也有各种“禁令”,如中央政法委的“四禁令”、公安部的“五禁令”,等等。地方公安部门下发的类似“禁令”就更多了。从特征上来说,“禁令”多属于因应某一时段违法违纪行为多发的态势,临时针对特定现象发出特别强调。“禁令”并不能替代法律规范本身,要做到令行禁止,还亟待规范的跟进。
大凡法律规范,无一例外地应包括行为模式、条件假设和法律后果这三要素。行为模式即规定人们如何具体行为的方式。条件假设是指法规在什么时间、空间,对什么人适用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具有约束力。法律后果则是指人们在作出不符合行为模式的行为时应承担相应的结果。这三要素是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难以称之为“规范”。如果“禁令”缺少法律后果这一必备要素,势必导致“老虎虽威猛,奈何缺了牙”。近年来,令虽行但禁不止的情况常有所见,个中原因不能不引人深思。
【关键词】 西昌; 生活意识; 习惯; 常见疾病; 认知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长,尤其是中老年患者的数量在逐年增长。然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1]。因此,提高居民对生活意识及习惯与疾病联系的认知度迫在眉睫,通过一系列的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让当地居民更多地了解相关疾病的知识以及预防方法。
良好的生活意识及习惯是预防常见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约有20%~30%的常见疾病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近年来由于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常见疾病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2]。因此选取西昌市居民生活意识及习惯与常见疾病的认知度进行调查,以提高当地居民对常见疾病的重视程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川西南地区西昌市川兴镇、高枧乡、西郊乡、小庙乡等自愿接受调查的居民共544名。年龄8~74岁,调查时间为2012年7月5-10日。
1.2 方法 (1)自行设计关于居民生活意识及习惯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三部分:①基本概况:性别、年龄、体重、家庭人数、家庭结构、文化程度;②对食品采集、加工、处理阶段中的卫生意识;③对常见疾病的认识;④居民生活习惯。(2)课题组由专家教授亲自带领与指导,22名经统一培训的学生调查员组成,调查员入户调查,采用自填方式,为确保问卷与调查顺利完成,调查员根据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予以解释。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身情况完成问卷后由调查员随即收回。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44份,有效回收率90.67%。(3)数据经核查后录入Excel,计算各项指标的百分比。
2 结果
2.1 被调查居民对心血管系统疾病高危因素的预防意识 知道吸烟会增加循环系统疾病风险的比例占92.48%,知道二手烟会增加疾病风险的占78.72%,知道超重或肥胖会增加高血压患病风险的比例占89.55%,知道饮酒会增加循环系统疾病风险的比例占82.57%。居民对循环系统疾病的高危因素的预防意识均在78%以上,对吸烟的危害认识相对高,但对二手烟的危害的认识相对低,见表1。
2.2 被调查居民在饮食过程中对疾病的预防意识 居民知道应该食用完全煮熟食物的比例占86.06%,知道做生食和熟食的用具应该分开使用的比例占91.93%,知道食用以污水为食物的动物会引起患病的比例占87.52%,知道家人患传染病后应该实行餐具隔离占81.65%。居民在饮食过程中对疾病的预防意识均在80%以上,其中对做生熟食用具应该分开使用的认识相对高,但是对家人传染病后应实行餐具隔离的认识相对低,见表2。
2.3 被调查居民的生活习惯 畜牲圈远离厨房的比例占91.19%,生吃瓜果之前清洗瓜果的比例占93.94%,饭前洗手的比例占83.12%,不常食用滚烫食物或不常过快食用食物的比例占66.24%,每天刷牙次数两到三次的比例占52.02%。居民的生活习惯普遍较好均在50%以上。但是居民中有经常食用滚烫食物或食用食物过快,以及每天刷牙次数少于两次的生活习惯的比例分别33.76%和47.98%,见表3。
2.4 不同文化程度的被调查居民对常见疾病的认知度 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居民对肺癌、地方性甲状腺肿、呆小症认知度也升高,而且每个文化层次的人群对三种疾病了解程度以肺癌最高,其次是地方性甲状腺肿,对呆小症的认识最低,见表4。
3 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和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增多、宣传增加,居民生活意识和习惯已经得到了改正和提高。从这次调查中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卫生知识宣传、医疗结构改善的重要性。并且从调查中还发现文化程度的高低对于疾病的认知度、预防意识也有很大关系,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群对自身保健意识更加强烈[3],所以人们对生活中对疾病的意识以及防治认知度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4]。
疾病的发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于疾病的认知度和预防意识,良好的认知度和预防意识能防患于未然,大大地降低疾病的发生率[5]。在另一方面自身的文化程度也决定自身对于疾病的重视程度。心血管系统疾病是现在发病率最高的疾病[6],通过对循环系统疾病预防意识的调查可反映出人们对疾病的预防意识,表1显示出人们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预防意识较高。表4显示文化程度越高对于疾病的认知度也越高。说明人们对于疾病的预防意识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卫生宣传力度的加大而加深。调查有力地说明了医务工作者相关政府应该坚定不移地加大对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国家应不断加大教育力度,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增加人们预防疾病的能力[7]。
“病从口入”是人们都知道的常识,表2中显示受调查人群在饮食方面对于疾病的预防意识情况较好,在调查中对饮食安全知晓度在81.56%以上。生的食品原料,尤其食用肉、家禽以及鱼等进入厨房时,常被食源性疾病病原体污染,因此,对食品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不正确的烹调习惯。在室温下贮存食品、不适当的重新加热以及生熟食品间的交叉污染[8]。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是公共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公共卫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人身体健康与长寿的基础,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避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9]。表3在对居民生活习惯的调查中可看出人们的生活习惯较好,大部分调查项目结果都在90%以上。但在调查项目中还是有结果偏低的,经常食用滚烫食物或食用食物过快,将增加其患食管癌的风险[10]。所以医务工作者要更加深入地让人们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调查结果表明,川西南地区居民的生活中对疾病的意识以及防治具有较高认识度,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普及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各级部门应大力开展疾病预防相关知识的卫生保健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疾病的知晓程度;加强疾病防范意识教育,实现二级预防向一级预防过渡,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为指导,帮助获得更多预防疾病的相关知识,教授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保健意识,将疾病扼杀在源头。
参考文献
[1]李怀章,满清霞,席强,等.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病患率调查[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4):65-67.
[2]魏红,曾莉,林芳.老年人不良生活习惯对相关疾病的影响分析与对策[J].福州总医院学报,2011,18(3):147-148.
[3]朱卫东.社区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1,8(10):80.
[4]张子华,汪长生.德兴市15岁以上居民吸烟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3):101-103.
[5]于晓会.妊娠期甲状腺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D].辽宁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08.
[6]蒋捷,洪涛,张岩,等.患者教育对不同病程冠心病患者疾病认知度的影响[C].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62-63.
[7]李攀攀,朱岚.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患者预后的影响[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20(3):287-288.
[8]苏苹,彭秀健.食品污染与人类健康[J].环境保护,2000,12(5):47-48.
[9]张洁,刘宇.不良生活习惯是重要诱因[N].湖北日报,2007-02-16(5).
今年6月21日施行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这部条令的出台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规范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纪律以及对违反纪律行为给予处分的部门规章。然而,“条令”最引人注目之处不仅在于它的开创性和系统性,还在于它在处罚上的刚性。比如,“条令”不但设定了76种具体违法违纪行为,也分别规定了这些违法违纪行为应适用的处分。
在现代国家里,警察是与公众打交道最多的执法人员,警察的形象往往代表着政府的形象。中国过去曾长期处于权力本位的管制意识之下,特权观念影响深远。而今,中国已然迈入二十一世纪之大转型,共创和谐新的时代,以法治为政府运行的基本规则,权利本位意识在社会层面日益生长。当特权观念遇上公民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以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等形式为公权力设定运行的轨道,有助于社会秩序的构建与维护,也有助于避免权力滥用伤害民众利益
“条令”的最大威慑力在于让违法违纪者感觉到实实在在的痛。只有做到了违法必究,违纪必罚,“条令”的规范意义、威慑和指引功能才会显现出来。
如今,经历过共和国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似乎有人开始遗忘了人民警察的作用,也有人开始对人民警察说三道四,挑三拣四,虽然也出了如文强之类的警界败类,但我强烈鄙视这些目光短浅的人。要知道中国人民警察之所以能够自信地立足为国家建设发展保驾护航,并不是因为我们的装备多么先进,而是靠我们抓防范、破大案的辉煌战绩。然而这些战绩的得来,说到底只有一句话,就是要靠严格的警纪,严明的纪律作保证。
事物要从两个方面看:在强调严格纪律的同时,我认为:“矫枉也不能过正,”也要考虑如何让警察有安全感创造一个好的执法环境。从警18个年头,我深深感到如今的警察执法环境越来越差。近年来,通过电视网络看:干警在执法过程中受到阻碍甚至遭受暴力抗法的现象日趋严重。XX年10月22日晚11时许,张心磊伙同堂兄张新亮在北京门头沟区一公路旁盗剪通讯电缆,并驾车闯过盘查的检查站。执勤民警唐成文驾警车追赶上后,被张氏兄弟杀死抛尸。2011年7月1日上午9时许,北京人杨佳持刀闯入上海市公安局闸北分局,袭击正在办公的民警,致9名民警和1名保安受伤,其中5名民警送医院抢救无效牺牲,在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今年7月31日中午,在丹东市兴七路丹东市档案局附近,发生了一起恶性袭警事件,造成一名交警当场牺牲。多年以来,我们全国公安系统每天就有1人以上因公牺牲,而且牺牲数字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在日常执法中干警受到辱骂、推搡的情形更是数不胜数。由于没有严重的后果或未导致执行职务的不能,公安干警都默默承受。狂徒们经常喊的是“打得就是警察”,警察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已经真正成为哪些对社会不满的人“出气筒”。多年来,公安机关一直强调为人民服务,强调“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再加上相关法律规定的不科学、不明确,造成了面对群众的抗法行为干警们不知该怎样处置;不敢使用强制手段,担心使用强制手段会违反有关的规定;或者想防卫可手头没有能保护自身安全的警械;即使有警械也不知道面对抗法的老百姓该不该用。种种原因造成了公安干警面对抗法行为时只能忍辱负重。而抗法人员见警察拿他没办法,气焰会更加嚣张,变本加厉地闹。干警稍有阻止举动,还会受到诸如“警察打人啦”、“你敢动我要扒你的警服”等话语的威胁,或拨打“110”告诬状,干扰执法,影响极坏。警察是代表国家执法,是法律秩序的象征。袭警行为不仅严重伤害警察个人的身心健康,还是对警察执法权威的挑战,更是对国家法律尊严的藐视、挑衅。这与一般的人身伤害罪所侵害的犯罪客体显然是有区别的。警察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决定了妨碍警察执行公务与妨碍其他机关执行职务是有区别的。在国家权力结构中,警察权最具有强制力,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保证其他行政机关执法的一种很重要的担保手段,其他行政机关遇到抗拒执法的情形,必须求助于警察来排除。如果警察执法也遭到蔑视和抗拒,那么,其他行政机关则后果更甚。因此,抗拒警察执法,情节更为恶劣。阻碍警察执法与干警权利受侵害并不一定成正比。目前,各级公安机关都已相继成立了“维权委”“维权办”,基本建成对警察权利的保护体系。但维权机构大都设在督察、纪检机构内。督 察、纪检的职能是监督检查干警是否正当执法,是否有违法违纪行为,而维权机构的职能是保护警察权益。两种相互矛盾的职能由同一机构行使,势必造成顾此失彼。强化一个职能必将造成另一职能的弱化,而两项职能对于公安机关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对抗法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往往由公安机关进行。而由公安机关自己调查 侵害干警的案件,有违自然公正原则,没有公信力,难免会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阻碍警察执法事件频发,不仅伤害了警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影响了基层公安干警的正常执勤、执法活动,影响了干警执法的积极性,影响了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其负面效应已经显现。比如,很多地方的干警怕出警,怕接待群众,甚至怕穿警服,总是担心抗法分子会发难,做事缩手缩脚,遇事能推就推,怕惹麻烦。
[关键词] 瑞安市;健康体检;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9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3-0015-0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中高热量、高蛋白饮食逐渐占据日常食物的主导地位[1],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其中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并引起医务人员的极大关注,也成为人们所关注的公共卫生话题。高尿酸血症是内分泌代谢疾病中的常见病种之一,主要是由于嘌呤核苷酸代谢紊乱,导致其产物尿酸在血液中蓄积或肾功能异常导致排除障碍所致[2],而大量的尿酸最终会以尿酸盐的形式沉积于关节、软骨甚至肾脏,进而引发组织炎性症状,最终引起组织功能的破坏[3]。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国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但大多研究都是针对所有体检人群,未排除肾功能减退者引起继发性血尿酸升高导致患病率升高,鉴于以上原因,我们拟对排除肾功能减退的瑞安市健康体检人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0月期间在瑞安市人民医院红十字分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所有年龄>20岁以上人群,进行相关筛选后,共有55 025例完整的体检资料符合本次的调研内容,其中男34 121例,女20 904例,年龄21~76岁,平均(42.3±1.2)岁。本次筛选的患者的体检项目均相同,包含如下:肝功能、血糖、血脂、肾功能、腹部B超、血尿常规、肝炎筛查、胸片、心电图、内科、外科、耳鼻喉科、身高、体重及血压等检查,若患者在这段时间内有多次体检,则以第一次体检的结果作为研究内容。筛选标准:若存在肾功能不全或异常者应当排除,同时患者的体检结果应该保持完整性而不会对本次的调研造成影响。
1.2 方法
1.2.1 实验室方法 对于本次的实验室生化检测均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北京奥普森公司,型号为AMS-300)进行检测,其中利用胆固醇氧化酶法进行总胆固醇的检测,酶法原去游离甘油检测甘油三酯,己糖激酶法检测血糖,血尿酸采用尿酸酶法进行检测,血肌酐采取碱性苦味酸法进行检测。
1.2.2 数据记录 对于本次检查结果的数据记录需要有专门的两位医务人员进行统一记录,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该两名医务人员需经专门的培训指导后,对体检结果中的内容进行筛选及摘录,内容如下:姓名、性别、年龄、体质量、舒张压、收缩压、血尿酸、血肌酐、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醇(TC)。
1.3 与本次调研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
1.3.1 代谢性疾病的诊断标准[4] ①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尿酸是判断的唯一根据,男性血尿酸≥420 μmol/L,女性≥360 μmol/L,诊断为高尿酸血症。②高空腹血糖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 mmol/L或有糖尿病病史者诊断为高空腹血糖。③高脂血症诊断标准:TC≥5.72 mmol/L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TG≥1.70 mmol/L诊断为高甘油三酯血症。④肥胖的诊断标准:国际上通用体重指数(BMI)来衡量肥胖。体重指数等于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结合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群有关数据的汇总分析报告提出的适合中国成人的肥胖标准:体重指数若≥28为肥胖;若≥24、
1.3.2 高血压诊断标准 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或有高血压病史者,诊断基于病史或单次血压测量。
1.3.3 肾小球滤过率(eGFR)降低的诊断标准 肾小球滤过率(eGFR)降低者定义为肾功能减退,eGFR
1.4 统计学方法
将记录的数据均经SPSS 18.0软件进行统一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对于高尿素血症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采取二分类非条件性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P <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和血尿酸水平
本次调研中发现,根据高尿酸血症的临床诊断标准可知共有9 420例高尿酸血症(17.12%)(95%CI:16.85%~17.39%),其中男7 812例(22.9%)(95%CI:21.89%~23.91%),女1 606例(7.7%)(95%CI:6.7%~8.5%),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且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 267.121,v = 1,P = 0.001)(表1)。经本次的统计数据分析可知,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且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发病率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 0.05)(表1)。在本次罹患高尿酸血症的人群中,平均血尿酸水平为(330±85) μmol/L,其中男性患者的血尿酸平均水平为(367±73) μmol/L,女性患者的血尿酸平均水平为(267±63) μmol/L,两组之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t = 136.318,P < 0.05),且血尿酸浓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递增趋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5)。
表1 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和血尿酸水平
2.2 高尿酸血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以高尿酸血症(有=1,无=0)作为因变量,将协变量删除和引入的概率分别设定为0.05和0.1,进行非条件性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性别、年龄、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及肥胖密切相关,而高空腹血糖是高尿酸血症的保护性因素(表2)。
3 讨论
综合对照近年来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文献报道,其临床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这个不利的发展方向吸引了科研学者的眼球,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热门的课题[5]。随着当今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在人们生活的饮食结构中,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占据了每日食物的极大比重,而这些食物进入体内则会进一步分解形成嘌呤核苷酸,该物质的增多是高尿酸血症的“元凶”,因嘌呤经过代谢,会形成终产物即尿酸[6]。而尿酸一旦因机体的排泄功能下降,会随着血液循环蓄积于软骨、关节、肾盂、输尿管、肾间质等部位,可进一步发展成为痛风性结石、输尿管及肾结石,影响重要脏器及关节的生理功能,对人体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据相关文献报道[7],高尿酸血症还与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肾病及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而若能够对高尿酸血症进行综合性防治,可以有效地减少相关脏器的损害及病情的恶化,其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显著的。故本次主要是研究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通过了解并掌握这些危险因素,可以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宣教,让他们能够改变原先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能明显降低该病的发病率,也能够有效地控制原发性高血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可谓一举两得。
本次的调研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在女性中的患病率明显低于男性,可能原因是男性在社会中的应酬、饮酒、食肉等习惯较多,导致体内形成的嘌呤也较高所致,同时女性自身的雌激素还可促进尿酸的外泄,故形成了两组之间的差别。而在结果中,我们也发现了造成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现做以下剖析:①高血压会导致肾小管因血供不足而导致缺氧,使体内乳酸增加,导致乳酸和尿酸彼此相互竞争排泄,使体内尿酸含量增高;②肥胖患者由于饮食量较大,使体内合成的嘌呤也明显增多,当然进一步导致尿酸也有所增加;③据有关报道[8],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会减少肾脏的排泄,故使血尿酸含量在体内增多;④在本次调研中,发现高空腹血糖是高尿酸血症的保护因素,这点跟国内的文献报道结果大致相符,不过对于机制的阐述,目前尚无统一结论,仍需进一步研究。
本次的研究结果与国内外的文献报道内容大致相符,不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调查的样本是健康体检人群,其中大部分人为事业单位职员,生活条件和饮食方式均有一定的自我特色,而这类人群无法代表社区居民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所以还需进一步对社区居民进行区域调查,这是以后努力的方向。
综上所述,瑞安市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较高,注重健康宣教,通过规正生活习惯、倡导运动,降低人群血压、血脂,可能对本病的防治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杨泽福,陈虎,何仲生,等. 某油田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2):285-287.
[2] 周弋,齐慧,赵根明,等. 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病相关性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4):351-354.
[3] 刘志连,范文娟,王淑霞,等. 成年体检人群中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0):2284-2286.
[4] 刘超,狄福松,唐伟. 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12-115.
[5] 范文娟,王淑霞,米娜娃儿·玉努斯,等. 新疆地区成年体检人群中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J]. 中华肾脏病杂志,2011, 27(6):400-405.
[6] 徐建伟,翟屹,殷召雪,等. 我国长寿地区中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3):155-158.
[7] 谢红涛,王峰,周锦,等.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发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因素[J]. 精神医学杂志,2012,25(2):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