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58:55
导语:在翻译美学研究综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翻译 标准 理论 发展
翻译标准理论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历史脉络,但根据目前的现有研究尚缺少一些清晰的勾勒与合理的综述。有鉴于此,本文从各时期重要的翻译标准理论入手,归纳总结出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演变的历史。
在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翻译标准是学术界一再探讨却一直没有定论的话题,如果从汉代的翻译佛经算起,翻译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而翻译标准问题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诠释。抛开古代经书的翻译不论,仅从近代开始,从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到“直译”、“意译”,从郭沫若提出的“风韵译”到傅雷的“神似”说和钱钟书的“化境”说,再到后来辜正坤提出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等,本文通过对每一时期的重要翻译标准理论进行梳理,力求呈现出20世纪中国翻译理论的演变历史和时代特质,为今后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些的参考。
直译是为了保持原著的外国味,意译或归化译是为了保持译入语国的文化特点。回顾中国翻译标准的演进历史,我们会发现郭沫若应该是最早找到其平衡点的理论家和实践者,因为从郭沫若的“风韵译”翻译标准论发展出了后来的“神似说”和“化境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界和翻译界的多产者,郭沫若大量成功的翻译实践在促进我国新文学尤其是诗歌发展进步的同时,也显示了他翻译理论的完备与合理。郭沫若的翻译理论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谈文学翻译工作》、《论文学的研究与介绍》和《讨论注译运动及其它》等几篇谈论文学翻译的理论文章中。郭沫若最早在1920年发表的《附白》一文中阐发了他的文学翻译标准观:“诗的生命,全在他那种不可把捉之风韵,所以我想译诗的手腕于直译意译之外,当得有种‘风韵译’。”
“风韵译”可以说是郭沫若的翻译标准。“风”是对文章美学特质的一种抽象说法。“韵”指文章的雅致,它常与“神韵”、“风韵”相连,要求诗歌写得空灵,给人“悟”和“品”的空间。这与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意境”说有直接的关系,有“韵”者必有其意境。就狭义的范畴而言,“韵”与音韵相通,指文章的一种外在形式。因此,“风韵”主要还是一种形式美学,包含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混沌和感悟性特点。郭沫若主张风韵译主要是从译文的美学角度来要求翻译不仅要通达和雅致,而且要具备形式美。注重译文中的美学要素可以说是郭沫若对前人翻译理论的突破,也是他对中国翻译理论的重大贡献。在郭沫若之前的翻译理论中,很少有人专门就译文的形式和其它美学要素发表过观点,而在郭沫若之后,人们才对翻译的形式和美学加以重视,所以说郭沫若在中国翻译标准的理论演进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衔接性作用。风韵译不同于严复的“雅”,因为雅仅仅是文字层面的标准,但和傅雷、钱钟书的翻译标准观有相通之处,极端地说有一致之处,因此,我们今天很难说傅雷和钱钟书的翻译观没有受到郭沫若风韵译直接和间接的启示。
在当代翻译史上,傅雷在1951年提出了翻译的“传神论”标准,这较先前的翻译标准更加完善,他说:“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神似而在形似。”他把“意似”——译文同原文在内容上的一致性——视为翻译的最低标准,以为如果译文能在形式和精神上同时一致,即达到了“神似”,才是翻译的最高标准。傅雷提出的“传神论”标准看似很好地解决了意译和直译的不足,但要真的实现译文的神似却是很难的,就连傅雷本人也说:“‘神似’和‘形似’不能同时兼顾,我们应大胆地摆脱原文形式,着意追求译文与原文的‘神似’。”
1964年,钱钟书先生提出了“化境”说,他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文学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化为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保持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有人说:“‘化境’是比‘传神’更高的翻译标准,或者说是翻译的最高标准,因为‘传神’论要求的‘神似’实际上是译文与原作精神上的相似或近似,而‘化境’则要求译文与原作在除了文字形式以外的所有方面相等一致。钱钟书学贯中西,是中国文坛上少见的大师,但不是说他的所有观点都比别人高明或值得提倡推广,也不是说出现得越晚的观点就比出现得较早的观点全面周全。钱钟书的“化境说”的确应该每一个是翻译的最高境界,是我们翻译工作者的努力方向。但化境说可能只是翻译的一种“理想”和“方向”而已。
总的说来,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这样三类:
第一类属翻译技巧与翻译艺术范畴,旨在探讨对外语的理解与表达,如对英语中某些特殊句型如何理解、如何译成中文的讨论,或是研究翻译的修辞艺术,诸如外译中时长句的处理,某些外语结构的汉译分析,等等;
第二类属翻译理论范畴,多结合现代语言学、交际学、符号学等各种理论,或结合民族、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对翻译现象作理论性的阐发,或从理论上进行归纳和提高,总结出能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如等值论、等效翻译论,等等;
第三类属翻译史范畴。这一类研究除了对翻译活动和翻译事件的历时描述外,还有大量的对翻译家、文学社团、翻译流派的翻译主张、成就得失的探讨,对同一原作的不同译本的比较、钩沉、溯源,等等。
回顾我国的漫漫翻译历程,各种有关翻译标准的经典命题都不可能是绝对正确或错误的:“它们都会依时间、地点、认识主体之间的不同而不同,亦会依观察者角度、层次、目的不同而不同。万理万教,虽有理、亦无理,全取决于认识主体在认识坐标系统中的位置。”但随着译介学的成熟、翻译文学国别归属的划分以及翻译学自身的发展深化,相信人们对翻译标准的问题还会提出新的看法。
参考文献
[1]谢天振,译介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2]季羡林,季羡林谈翻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4.
一、现有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视角的综述
上述论文和论着运用的研究视角主要可以分为类:第一类是对翻译家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第二类是对特定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第三类是对儿童文学翻译原则、策略、技巧的研究;第四类是结合文学、哲学、美学的理论而进行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第五类是儿童文学译本的个案研究或比较研究;第六类是从外国儿童文学翻译对中国的儿童文学的影响角度进行的研究;第七类是从译者、读者的角度进行的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第八类是从文化的角度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的研究。详细情况如下表所示:
二、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新视角
近年来关于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多数属于结合文学或哲学的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审视或诠释,其实,我们不妨从以下六大视角为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翻开新篇章。第一,按儿童年龄分段的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蒋风认为:一般情况下,儿童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是不同的,而且年龄越小,特殊性越大。[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表现为感知运算、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其中处于感知运算阶段的儿童的语言还未形成,而从前运算阶段开始,儿童的语言开始出现并逐步发展,能用表象、语言以及符号来表征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由此看来,不同阶段的儿童对儿童文学语言有着不同的要求。西方工业社会普遍接受的一种儿童年龄分段为:婴幼儿期(0-3岁),儿童初期(3-6岁),儿童中期(6-11岁),青春期(11-20岁)。[2]我们把儿童文学翻译作品进行分类归纳,例如,把适合婴幼儿听或读的归为一类,然后根据这些儿童的语言认知能力,或对儿童文学语言的总体特点进行宏观的研究,或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技巧与策略等方面进行微观的研究;把适合3-6岁儿童的译作归为一类,如把《灰姑娘》,《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青蛙王子》等归为这一类,并对它们的语言结构等微观层面以及在中国的接受情况等进行系统研究,以此类推。第二,按儿童文学体裁分类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儿童文学被定义为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体裁包括童话、儿童故事、儿歌、儿童诗、寓言、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和儿童影视等形式。我们可对某种体裁的儿童文学翻译进行系统的研究。如研究寓言翻译,以《农夫和蛇》,《狐狸请客》等作品为对象研究伊索寓言的翻译;如研究童话翻译,以《小红帽》、《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糖果屋》等为对象研究格林童话的翻译,以《皇帝的新装》、《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为对象研究安徒生童话的翻译;如研究儿童影视翻译,就是研究跨媒体的儿童文学翻译。儿童影视的流行,打破了传统的儿童文学翻译从文本到文本的局限。如外国儿童故事被拍成电影后,影屏字幕是改编后的文本,影屏字幕的翻译值得研究,例如,最近几年比较火的动画片《美食总动员》、《加菲猫1》、《哈利?波特》、《功夫熊猫1》、《功夫熊猫2》均可作为研究对象,尤其是《功夫熊猫2》的内容体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译者更是受到了译语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字幕翻译中出现了很多体现中国文化语境的词汇,如China翻译为“中原”,soothsayer翻译为“羊仙姑”,Nice翻译为“给力”这个时尚流行语。另外,翻译配音和外语发音的口型是否大概吻合也是值得研究的方面。第三,按国别分类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文军较早有这方面意识的萌芽,但他只对抗战时期我国对苏联等主要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数量作了不完全统计。[3]至于每个国家被译介的作品中,包括哪些体裁、涉及到哪些作家和翻译者、对抗战时期的我国产生了何种影响等并未能论及。李丽按洲别(亚、非洲,欧洲,西欧,中、东西欧,中、北欧,美洲)和国别把我国1911-1949年期间翻译的外国儿童文学的数量进行了不完全统计。[4]26-33但笔者认为,她和文军一样,只做了初步的数量统计工作而已,并且只涉及到那段特定的历史时期,其他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怎样,我们也可按国别进行系统性的研究。第四,儿童文学理论翻译的研究。我国对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远远超过对他们的儿童文学理论的翻译,而对儿童文学理论翻译的研究则几乎空白。其实,对儿童文学理论翻译的研究反过来会很好地为我们的儿童文学翻译服务,也帮助我们了解儿童文学翻译的一些现象。如,我们不妨对李丽翻译的儿童文学理论着作《唤醒睡美人:儿童小说中的女性声音》进行研究,可能就有助于我们理解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性别意识。第五,对儿童文学转译的研究。有些儿童文学作品不是直接从源语文本翻译而来的,而是从英语、日语等转译过来的。例如,1898-1919年期间,梁启超译的法国作家凡尔纳的《十五小豪杰》就是由日本森田思轩的日译本《十五少年》转译的;包天笑所译的《馨儿就学记》、《苦儿流浪记》等也都是由日文转译的。[4]246-314那么转译过程中所造成的文化语境等的缺失如何弥补等问题值得研究。第六,国内外对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翻译及影响研究。域外儿童文学的大量引进,对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家们针对中国儿童文学的未来进行了交流,多数认为堪忧。
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研究——以秦皇岛市为例
提升辽西地区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的对策研究
葫芦岛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思考
公文筐测验探析
论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及其主要特点
试论马克思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思想对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几点启示
中英文字历史文化隐义探寻
重构语言学理论的象牙之塔——评《语符学语言模型研究》
论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旅游文本英译研究误区初探
状语省略与汉语文学作品日译中的误译
工人底层叙事——工业题材小说的另一条道路
激情年代的爱情之殇──王蒙小说创作初期的爱情叙写探析
解析赫胥黎《美丽的新世界》中的反乌托邦主题
论锦州民间美术造型理念的传承与进新向度
锦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评述
构建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机制
高校网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干预
科学发展观——实践哲学的当代实现形式
论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
股份制债权人权益弱化问题的解决途径
论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完善
辽宁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辽宁外贸企业应对知识产权壁垒的对策研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路径——基于浙江宁波的调查与分析
“后改革时代”农民工问题的深化
循环经济中外部性控制的保障制度研究
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潜在客户开发研究
辽西化石旅游开发探析
我国转基因水稻争议述论及主体责任分析
解读“李约瑟难题”应有的理论视野
李昂小说在大陆的研究综述
试论广播黄金时期的新闻评论类节目
浅议流行歌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从《坏男孩》看后现代主义绘画
论色彩在VI设计中的作用
水景设计地域性研究——北方水体景观设计
科学发展观对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践行正义——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新视域
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
试论推进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意义和有效途径
科技风险与科学技术的公众认知
黄静案与鉴定冲突
自主创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高校后勤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浅谈导师的遴选和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科院校学历留学生工作
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创新
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师培训
禁忌语的语用理据分析
列维翻译理论的词汇、句法、美学审视——以英汉诗歌互译文本分析为例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浅析中诗英译现状
关联理论下汉英亲属称谓语的翻译
关键词: 文化传播 异化翻译 重要作用
引言
翻译研究的走向已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而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因此,译界引入了异化与归化的概念。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的两种策略。前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
异化与归化之争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主张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化派”认为,翻译的目的是文化交流,有必要让读者了解异国文化,目的语中移植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主张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派”则提出翻译就是交际,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不应把源语的语言规范和文化体系强加给目的语。
异化翻译使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有价值的信息能够完整地融入另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使后者因吸收崭新成分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更充分地发挥语言在当代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和渗透的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对国内外异化与归化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尤其着重异化翻译。
2.国外研究状况
首先提出翻译中的两种方法的是德国古典主义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Scheiermacher),即一是尽可能让作者按兵不动,引导读者接近作者;二是尽可能让读者按兵不动,引导作者接近读者。真正提出异化与归化这对术语的是美籍意大利裔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他将施莱尔马赫的第一种方法称为“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为“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1995年韦努蒂在其专著《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dslation)一书中,将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放入社会文化、政治、历史、意识形态等大背景中,考查了从17世纪到当代的西方翻译状况。他发现在英美文化中外国文学的译入通常采取的是归化策略,即采用通顺、流畅、自然的英语进行翻译,译作看上去不见翻译的痕迹,译者隐而不见,译文因此而变得透明。此外,韦努蒂还发现,对译本的选择则遵从的是欧美本土的美学标准,那些选中的译本还要加入许多适合读者接受的大量解释性的材料,随意对原文进行删减,使译语在内容上归化于目的语(英语)的偏好与规范。这种归化的翻译在语言的表现上看不出翻译的痕迹,译者隐而不见,语言因此透明通顺,但绝不是忠实的翻译,因为归化的翻译总是依据译入语语言、文化、文学的规范对译文进行调整。在一切为了接受,为接受者的口味,为接受方的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的需要原则指导下,忠实早已不是归化策略的首要标准了。增删、改写都成为在归化策略下为欧美所用的功利上。为了挑战英美文化中占主导地位并一直被认为是唯一有效的归化翻译法,韦努蒂提出“阻抗式”翻译,即异化的翻译策略,使译语读者和译者在阅读和写作上摆脱来自强势文化的文化限制。这种异化的翻译思想认为,翻译应该表现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并提供实现和研究差异的场所。
“后殖民主义译论”是由英国学者罗宾逊(D.Robinson)在《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阐释》(Translation and Empire: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中提出的。在他看来,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原先处于边缘地区的旧殖民地国家的知识分子迫切需要寻找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文化身份的认同,因而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翻译(尤其是译介)的作用越来越大,后殖民理论的一些因素就不可避免地渗入翻译研究的领域。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建立在解构主义、阐释学、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基础上翻译研究的新视角。该理论“从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审视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关注隐藏在译文背后的两种文化间的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认为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力差异,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真正平等的对话”。
综观我国的历史,我们经历过昔日的封建帝国的辉煌,也饱尝过半殖民地的屈辱,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空间,因此引进后殖民翻译研究对我们反思中国的文化和翻译研究,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国内研究状况
在我国,异化派的代表人物有孙致礼(2002)、刘英凯(1987)、许崇信(1991)、鲁迅、董秋斯、卞之琳等译家。鲁迅曾说:“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是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相象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的洋气。”而以梁实秋、傅雷、钱钟书为首的一批翻译家则主张“归化”,认为直译以辞害意,提倡保持原作的“神韵”、“化境”、“神似”,使译作犹如原作的中文写作,看不出任何痕迹。
1987年刘英凯在《归化—翻译的歧路》论文中,尖锐批评了归化翻译法,并且把“归化”的表现形式归纳为五种类型:(1)滥用四字格成语;(2)滥用古雅词语;(3)滥用“抽象法”;(4)滥用替代法;(5)无根据地予以形象化或典故化。他还提出“要把移植法——旨在传达异国情调并输入新的表现法的译法——在翻译中应占有的主导地位确定下来。”
之后中国译界的异化与归化之争愈演愈烈。2002年,孙致礼在《中国翻译》第一期发表了《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走向异化》一文。他回顾了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的一百年间,中国的文学翻译以归化为主调;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间,中国翻译界受西方翻译理论的启发,对异化、归化进行重新思考,异化译法开始受到重视,所以他预言21世纪的文学翻译将以异化为主。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译界反响很大。
反对者有之,如蔡平博士,他在《中国翻译》2002年第五期发表了题为《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一文,提出“无论是从翻译的本质目的还是从翻译的实践来看,翻译的方法(特别是文学翻译)只能以归化为主调,否则,翻译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同期,许建平、张荣曦也发表了《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一文,主张文学翻译以归化为主,提出“跨文化翻译的英译汉可适当采用异化作为归化的补充,而汉译英则宜尽量归化,以期达到便于沟通、促进交流的效果”。
赞同者也有之,如刘艳丽、杨自俭在《中国翻译》2002年第六期发表了《也谈异化与归化》,明确支持孙致礼所主张的翻译以异化为主,21世纪的文学翻译是异化的翻译。而孙致礼先生也不甘示弱,接着在《中国翻译》2003年第一期上发表了《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文章“主要从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国情、国策以及文学翻译的基本使命,进一步分析了‘异化为主,归化为副’策略的可取性和可行性”。
王东风教授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指出“直译与意译所造成的结果并不仅仅是语义和形式的得失那么简单。从文化的角度看,其中涉及负载于语言形式之中的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文化的平等交流和历史感等问题;从诗学的角度看,涉及负载于语言形式之中的文学性(literariness)问题;从政治的角度看,涉及殖民化和非殖民化、霸权与反霸权的问题。于是,直译与意译之争在新的层次上演变为归化与异化之争。在全球化语境中,这一层次的论战从某种意义上可看做是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的交锋,弱势文化和强权文化的交锋,抑或东方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交锋”。
4.结语
目前,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现象。中国文化更多地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华,而西方国家对东方文化的精髓却知之甚少或宣传不够普及。这种现象导致了西方文化中心论,使中国文化处于边缘地带,引发了“中译外”、“外译中”翻译策略的偏执,即“外译中”往往异化占主要地位,而“中译外”归化占主要地位。笔者认为,“外译中”异化占主导地位,使中国文化更多地吸收西方文化精华,有助于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另外,应以后殖民翻译理论为基础,从文化传播与交流角度来讲,在“中译外”中也要提倡异化翻译,从而有助于传播中国特有的文化精粹,使中国优秀文化遍及世界各地,进而消除中国文化的边缘地位,使中西文化平等交流,互相借鉴,共同进步繁荣。
参考文献:
“第五次国际传统医学美容大会”于2010年3月21~26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会议由马亚西亚万仪驻颜美容学院承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和《中华中医药杂志》社将组织中医美容行业的专家参加会议。现将征文内容通知如下:
1.征文范围:①中药化妆品、中药美容产品、养颜药膳、外用中药的临床应用研究及实验研究;②中药在药浴、外敷、香薰、灌肠、内服排毒中的应用研究;③中医各种诊疗方法在美容、保健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④中医美容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⑤中国民族医药及世界其他民族传统医学在美容领域的应用研究;⑥中医美容人员资格教育、培训制度研究及课程设计;⑦中医美容行业标准化方案研究;⑧美容院中医服务项目范围研究与限定;⑨中药化妆品、中医美容仪器、中医美容产品的研发和应用研究。
2.征文及参会要求:①未正式公开发表过的论文;②稿件篇幅在3000字以内,关键词3~8个,附400~600字中英日文摘要,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详细通讯地址、邮编、电话、手机、电子信箱等;③论文请发送电子版,邮件以“作者姓名+马来西亚会议”命名。收到必复,若无,请与我部联系,请自留底稿,恕不退稿;④报名截止日期:2010年1月18日,请自血因私护照并填写出国人员情况表;⑤费用:论文翻译费300元,报名费每人500元,因故不能成行者报名费不退。
3.省略
第五次国际传统医学美容学术大会筹委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
股骨头坏死修复与重建国际研讨会暨辉瑞骨科镇痛高峰论坛
第二轮通知
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和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主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承办的“股骨头坏死修复与重建国际研讨会暨辉瑞骨科镇痛高峰论坛”将于2010 年4月8日~10日在上海市光大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会议邀请知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并举行《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第5 届“三优”评选的颁奖仪式。参加本次研讨会可获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Ⅰ类学分10 分。会议将邀请美国杜克大学Virginia Flowers Baker 骨科主任、骨与关节外科杂志(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JBJS)董事长James Randolph Urbaniak 教授、Current Opinion in Orthopaedics 杂志主编Vincent D. Pellegrini 教授和总医院骨科王岩教授、中日友好医院骨科李子荣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骨外科王坤正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王义生教授等多位知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1.会议内容:①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②股骨头坏死研究新进展;③表面置换与保留股骨颈的人工关节置换。
2.省略,联系人:张老师,电话:028-85422431;截稿日期为2010 年3 月15 日。优秀稿件将优先在《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正式发表。欢迎广大骨科临床、教学、科研人员及在读研究生踊跃投稿及参会
3.报到时间:2010 年4月8日(8:00-20:00);报到地点:上海市光大国际会展中心(上海市徐汇区漕宝路66号B座)。
4.会议时间:2010 年4月9日~10日;会议地点:上海市光大国际会展中心(上海市徐汇区漕宝路66号B座);会务费:800 元。
5.省略;燕晓宇 13671725441,E-mail:。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2010年《中国美容医学》征订启事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和国内外多家大型数据库和检索机构收录期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整形美容、皮肤美容、颌面美容、齿科美容、眼耳鼻美容、中医药美容、护理美学、综述、讲座、国外美容最新动态、国内最新书讯会讯等,并将继续增设美容医学焦点研究专栏。本刊为全彩铜版印刷,图文并茂、内容涵盖面宽、信息量大、理例兼容、实用性强,是从事美容医学及相关专业医务人员的必备读物。
2010年征订工作现已开始,定价15元,全年180元(含邮费),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52-27,编辑部亦可直接订阅和投稿,地址:西安市188号信箱 《中国美容医学》编辑部收,邮编:710043。咨询电话:029-82218513,82251091-8833,网址:省略,E-mail:zgmryx@163.省略。投稿时请寄稿件审理费30元,并在稿件后附第一作者详细联系方式(包括详细通讯地址和手机号码)。
2010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年会
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20周年庆典
暨第三届两岸四地美容医学学术论坛
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20周年庆典暨第三届两岸四地美容医学学术论坛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主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亚韩国际医学美容医院承办,总医院、湖南省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协办,会议定于2010年6月3-6日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大会期间还将举行第三届“两岸四地美容医学学术论坛”和第二届“医学美学艺术展”,颁发第四届“学科贡献奖”。举办本分会各学组的继续教育学习班、手术演示等活动。本次大会是中华医学会全国Ⅰ类学术会议,也是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参会者可获得国家级Ⅰ类学分。欢迎广大专家学者踊跃投稿,征文内容如下。
1.征文内容:学科建设:①美容医学整体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经验、前景;②美容医学学科发展的国际化方向等; 美容外科学: ①美容外科程序标准化探讨;②面部年轻化、面部轮廓美容;③吸脂、美容;④常见美容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防治等; 美容皮肤科学: ①非手术面部年轻化技术疗效评价;②损容性面部皮肤损害及修复;③化妆品与皮肤美容科学等; 美容牙科学: ①牙齿正畸与面部轮廓美容;②牙齿修复美学;③种植牙美学;④牙齿色彩学;⑤牙周美容等; 美容中医科学: ①中国针灸与中胚层疗法的关系探讨;②黄褐斑中医药治疗进展;③中医抗衰老;④中医减肥等;美容医疗技术: ①色素沉着性皮损的光学治疗回顾与展望;②血管性皮肤病激光治疗进展;③无创嫩肤除皱技术的评价;④局部注射美容技术;⑤文刺与祛文刺技术的安全性;⑥美容术后护理效果的评价等;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人文科学: ①中国人的美容心理评估;②美容心理,美容医学心理学;③中国人面部轮廓特征的美学探讨;④各类艺术形式学;⑤医学审美教育;⑥美容医学伦理等;⑦美容医疗中的医患关系及相关法律问题;⑧美容医疗纠纷及事故的定性与处理等。
2.征文要求:①文体形式不限,论著、综述、评述、个案等均可;②来稿请寄500字以内的摘要1份;③投稿方式,一律采用网上投稿,网址:省略.省略;④投稿截止日期:2010年4月30日(录用与否恕不退稿)。
・消息・
《中国美容医学》被以下检索系统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知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国内外读者可以在:省略、 省略、 zgmryxzz.省略等网上查阅、下载《中国美容医学》全文。其中中国知网和万方数字化期刊群同时收录中外各类医学期刊近百种,可查阅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医院管理等医学论文资料。欢迎登陆查阅《中国美容医学》,并欢迎国内外作者读者积极投稿!
联系地址:西安市新科路1号东兴科技大厦12层《中国美容医学》编辑部,邮编:710043,联系电话:029-82218513,82251091-8833;网址:省略,投稿E-mail: 。
・告作者读者・
投稿数字写作须知
根据《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本刊采用三位分节法(即从小数点算起,向左向右每三位分一节,节间留出一定空隙),不用千分撇分节法(如3,216改为3 216)。但年份、页数、仪表型号、标准号不用三位分节法。中文出现的数字,凡属计数数值,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关于中英文摘要书写格式的要求
本刊中的论著文稿正文前应附300字以内的中英文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并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得使用“作者”、“我们”等主语。关键词3-8个,撰写应正确选用中国医科院情报所出版《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MeSHAAL)内所列的词语,必要时可采用自由词语,每个词组(汇)间用逗号(,)隔开。英文摘要要与中文摘要基本对应,略有扩展以便对外交流。英文摘要格式要求:文题首字母为大写,作者需要全部列出,姓名及省、市名用汉语拼音,姓氏每个字母均大写,名字首字母大写。文题及单位用英文书写英文关键词均小写,不能使用缩写词,应与中文关键词序一致。
希望作者读者在投稿或(和)修改稿件时,按上述要求认真补充完整,并注意规范使用医学专业词汇。
版权转让声明
凡向本刊所投稿件,全体作者需在收到编辑部发出的稿件回执时签署《论文投送介绍信》,将该论文的复制权、发行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被《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凡被本刊录用的稿件将同时通过因特网进行网络出版或提供信息服务,稿件一经刊用,将一次性支付作者著作权使用报酬(包括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各种使用方式的报酬),并赠送当期杂志两册。
常用参考文献书写格式要求
参考文献,请选您亲自阅读过的最近5年以内发表的文献(经典文献除外),序号请按正文中引用先后排序,并与原文仔细核对、在原文以相同序号标注。文献书写格式如下:
1.如果参阅的是期刊其书写格式为(除了虚线部分其他包括标点符号都按以下格式书写,不能缺少):
[序号]作者名(三位以内者全部列出,超过三位作者的只列前三位,中文后加“等”,英文加“et al”;尤其英文文献要求名在前,姓在后,如“Morris PJ,BradleyJA”等). 文题[J]. 刊名(外文缩写按Index Medicos格式),年份,卷(期):起页-止页.
示例:[1]杨 瑛,顾伟英,杨彩霞,等.凡能斯提尔美容切口在妇产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03,12(5):509-510.
2.若参阅图书:
[序号]作者(主编姓名). 书名[M]. 版次. 出版地: 出版者, 年份: 起页-止页.
示例: [2]王 炜.整形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73-474.
3.若为析出文献:
[序号]章节作者. 章节文题. 见: 作者(主编姓名). 书名[M]. 版次. 出版地: 出版者, 年份:起页-止页.
示例:[3]刘德伍,吕润华.抗瘢痕增生药物研究进展.见:蔡景龙.现代瘢痕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42-444.
4.若为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关键词: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
文学关注人的心灵与想象的世界。比较文学通过对不同民族、社会、时代、语言的透视,通过比较分析人类的心灵取向和想象力空间,关注全球视野下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有跨越了民族、语言、文化和学科的文学现象和文学问题,才能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可比性的强弱是决定这种文学想象与文学问题是否成为比较文学的关键。文学始终是比较文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过程是国际化和民族化相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其发展的三阶段包括:
1.以法国学派为代表的影响研究,主张实证研究,即以确凿的事实和严谨的考证和思考揭示不同民族文学间的各种关联和影响。梵•第根、基亚为代表人物。研究内容包括:以文学影响的起点考证放送国的放送者,从文学接受的到达者考证接受国的接受者,然后从两者之间的事实材料考证经过路线,再从经过路线追踪传递者。文学影响的过程是多样复杂的,在影响过程中,放送者和接受者往往要通过中介完成接触和联系。涉及领域包涵渊源学(由接受者溯源)、流传学(由放送者出发)、媒介学(中间路线)、译介学及异域形象学。影响的类型包括正影响、负影响、反影响、超越影响、回返影响、虚假影响、精神气质影响。除了文学现象之间的事实联系外,精神联系和精神影响也是研究者很难把握的。
2.以美国学派为代表的平行研究,通过类同和对比,不仅寻找作品的相同之处,而且研究其不同之处。美国学者威勒克、雷马克、为斯坦因、奥尔德里奇是代表人物。他们通过对不同国别文学作品的评价和阐释,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和美学价值;对不同体系的文学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研究,以其他民族文学为参照,也可以清晰地认识自身民族文化学的特点,有利于不同文学体系间的对话与沟通。方法上,平行研究注重美学分析和科学理论的运用,强调寻求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包含类比研究和对比研究两种模式。平行研究的视角有文类学(文学体裁)、主题学(对考察对象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不同表现形态的手段和形式的外部关注)、形象学(一个民族不同文化体系中的他民族文化形象)、比较诗学(不同民族文化体系文学理论及发展史的比较)等。
3.以俄国为代表的历史学派,反对文学“欧洲中心论”的统治地位,着重研究各国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异同之处。不同于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是,历史学派尤其关注文学史上相似历史条件下的主题、情节、形象、典型、题材等方面的类同想象。为此,不仅需要收集和挖掘外来影响经过路线的历史事实,还需要从民族历史和传统内部探寻其内部根源及作家的个性独创,揭示其发展规律。
4.以中国学派为起点的阐发研究,认为可以用一种文学理论和模式解释另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是文学理论相互阐发。阐发研究是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提出的比较文学类型及分支。它以某种理论批评模式对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学作品及创作原理进行相互阐释和印证,以期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获得新角度和新视野,得到具有更新的借鉴价值和审美欣赏结论。作为中国学者的创造,翻译佛经的僧人使用的“格义”附会佛教教义。明末清初诗论家王夫之将阐释佛学唯识思想引入诗学理论,用“现量”二字阐释自己诗学理论中“心目相取”、“即景会心”的观点。这些均被视为我国比较文学的萌芽。钱钟书的《谈艺录》和《管锥篇》、古添洪的《中西比较文学:范畴、方法、精神的初探》、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均为中国学者在比较文学领域的贡献。不同于平行研究强调的中西文化差异矛盾,中国学者主张以一种平等的立场看待中西文化与文学,倾向于“双向阐发”法。
综上,自比较文学的诞生,随着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及阐释学的先后出现,学者们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研究。概括起来有:
1.历史实证法:既注重事实依据,更强调历史沿革。这种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的实证式研究是影响演剧中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
2.美学批评法:各类具有可比性的文学现象都可以进行美学意义上的再评估和再审视。
3.异同比较法:从相同或相似的文学现象着手,通过表层的类似寻求深层的类似,通过外在的“同”寻求内在的“同”。基亚曾说: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的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因此,他的工作方法就要与其研究内容的多样性相适应。在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仅有比较是不行的。
比较文学应该在中西基础上走综合研究之路。作为跨越了民族、语言、文化、时代和学科的比较文学学科,通过比较,我们要达到融通,以世界文学为语境,在比较中重新认识自己和他者的文学与文化,实现不同文化和文明的汇通。为此,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界限并具有开拓的视野。
参考文献:
[1]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83.
[2]基亚(著),颜保(译).比较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4.
对传统武术价值功能和发展走向的思考 李龙,李伟,许子安,Li Long,Li Wei,Xu Zi-an
加强乡土武术发展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 陈永辉,潘春娥,Chen Yong-hui,Pan Chun-e
竞技武术商业运作模式的研究 马文杰,Ma Wen-jie
武术礼仪与武术精神 曹琼瑜,刘丰,Cao Qiong-yu,Liu Feng
儒家学派的辩证思维方式对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 曾凡鑫,Zeng Fan-xin
太极拳文化与现代思维 李富刚,侯俊,Li Fu-gang,Hou Jun
试论太极拳对人文精神培养的价值 黄树梅,Huang Shu-mei
传统武术推广模式的探讨 向玮,Xiang Wei
少儿武术训练损伤机制及预防对策研究 王伟,朱永光,Wang Wei,Zhu Yong-guang
竞技武术套路动作创新理论探析 董刚强,Dong Gang-qiang
试论对立统一规律在武术套路中的运用 刘期努,Liu Qi-nu
大负荷专项训练对散打运动员铁代谢影响的研究 漆振光,QI Zhen-guang
试论孙子军事战略思想与散打战术 王芹芹,高东清,Wang Qin-qin,Gao Dong-qing
散打比赛中男子与女子侧踹腿技术的比较与分析 高振兴,Gao Zhen-xing
关于小学武术兴趣班教学的几点思考 岳春林,黄敏,Yue Chun-lin,Huang Min
多媒体技术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徐瑛,Xu Ying
技击方法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及研究 张广华,Zhang Guang-hua
学拳、用武、育德——武术三探 姜周存,Jiang Zhou-cun
我国传统武术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徐武,黄光丽,Xu Wu,Huang Guang-li
影视传媒——武术发展道路上的一柄双刃剑 刘尧峰,Liu Yao-feng
武术散打运动的美学初探 吉洪林,Ji Hong-lin
浅析太极拳休闲的文化内涵 付郁,蔡利敏,Fu Yu,Cai Li-min
"少林武术名天下"的原因探析 赵红波,秦瑞瑞,Zhao Hong-bo,Qin Rui-rui
武术的奥运历程探析 刘晓玲,Liu Xiao-ling
形意拳拳学特点之研究 董新亚,郝建峰,Dong Xin-ya,Hao Jian-feng
福建鹤拳技术特点的对比研究 朱月明,唐照莲,刑登江,Zhu Yue-ming,Tang Zhao-lian,Xing Deng-jiang
劈挂拳及其劲力特征 刘志兰,张正红,Liu Zhi-lan,Zhang Zheng-hong
太极拳影响大学生传统文化态度的实证研究 陈善平,闫振龙,吴健,Chen Shan-ping,Yan Zheng-long,Wu Jian
呼和浩特市武术现状的研究 张彩琴,Zhang Cai-qin
浅析合气健身操的存在价值及健身作用 侯明英,杨爱民,Hou Ming-ying,Yang Ai-min
长拳第二套国际竞赛套路动作的技击性分析 陈光玖,Chen Guang-jiu
武术散打力量新探 李龙,Li Long齐鲁武术简论 李成银,Li Ming-yin
关于21世纪全球武术和谐发展的竞赛构想 谢明川,Xie Ming-chuan
以史为镜才能展望未来 张君贤,Zhang Jun-xian
我国武术运动产业化研究 赵静,Zhao Jing
太极拳运动变化中的矛盾关系研究 张天熙,段宝林,Zhang Tian-xi,Duan Bao-lin
秦汉社会与中华武术 徐香梅,Xu Xiang-mei
老庄学派的养生思想研究 庄昔聪,Zhuang Xi-cong
武当兴衰史古诗考证 向武云,白萍,Xiang Wu-yun,Bai Ping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价值探析 李俊,卫志强,Li Jun,Wei Zhi-qiang
孙禄堂武学研究综述 万会珍,Wan Hui-zhen
经营性健身场所搏击操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赵海波,李永明,Zhao Hai-bo,Li Yong-ming
浅论传统导引健身法在现代应如何发展 史俊梅,刘玉红,Shi Jun-mei,Liu Yu-hong
对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在太极拳练习中存在的呼吸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牛晓梅,周惠新,Niu Xiao-mei,Zhou Hui-xin
业余散手运动员训练中损伤产生原因及预防研究 吴祖会,Wu Zu-hui
加速武术散打发展的战略措施——包装与宣传 吉洪林,Ji Hong-lin
高校武术课双语教学的实验研究 沈辉,张宏伟,常生,Shen Hui,Zhang Hong-wei,Chang Sheng
教学目标的设立在太极拳教学中的作用 王军,Wang Jun
应重视"三视图"在武术类教科书中的合理运用 张宗豪,马建桥,Zhang Zong-hao,Ma Jian-qiao
在武术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王红芳,王艳,Wang Hong-fang,Wang Yan
武术谚语英语翻译的技巧与原则 李永刚,Li Yong-gang
全球化悖论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建 张力,张大志,Zhang Li,Zhang Da-zhi
论舞龙的兴起与发展 陈喜福,黄振鹏,Chen Xi-fu,Huang Zhen-peng
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因素分析 常保荣,石海燕,Chang Bao-rong,Shi Hai-yan
浅析影响女大学生公体课积极性的因素 李萍,Li Ping
传统武术的继承应从"短"字入手 王岗
论武术科研的创新意识 康戈武,Kang Ge-wu
现代意义武术概念的探讨 范鸿雁,Fan Hong-yan
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竞技武术论文综述 郭,Guo Wen-ge
浅析中华武术当代价值观 张军,王健全,Zhang Jun,Wang Jian-quan
论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中尚武崇德的内涵 王军平,Wang Jun-ping
明代武术发展与明代社会 关彦莉,Guan Yan-li
太极推手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任斌,Ren Bin
李小龙武学思想之透视 王遂振,Wang Sui-zhen
武当武术养生探源 刘代荣,吴建军,刘大伟,Liu Dai-rong,Wu Jian-jun,Liu Da-wei
太极拳真功夫机理探讨 田桂菊,Tian Gui-ju
浅析形意拳的"劲力" 韩丽云,Han Li-yun
西安市武术表演市场开发研究 薛龙,Xue Long
对提高散打运动员战机把握能力的探索 周维方,Zhou Wei-fang
武术教学与学生创新人格的养成 朱施成,Zhu Shi-cheng
加强课堂"有效教学"促进高校武术教学改革 刘旭东,刘朝生,Liu Xu-dong,Liu Chao-sheng
对普通高校学生进行武术裁判员培养的探析 刘巧芳,王永胜,Liu Qiao-fang,Wang Yong-sheng
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研究 王楠,马琳,Wang Nan,Ma Lin
普通高校武术套路"趣味教学"法浅探 段晓霞,Duan Xiao-xia
大学教育中的武术美学 孟庆袖,Meng Qing-xiu
武术教学对学生情商的培养 朱清华,Zhu Qing-hua
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姜玉泽,高丽,Jiang Yu-ze,Gao Li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研究 张玲,Zhang Ling
试论太极拳与健身防病 陆卫良,Lu weiliang
跆拳道在中国成功推广的因素分析 邬宝坤,Wu Baokun
对十运会武术套路比赛的观察与思考 曹琼瑜,Cao Qiongyu
旋转性练习对武术套路运动员平衡能力影响之研究 王占涛,Wang Zhantao
少年规定拳动作结构分析 宋桦,Song Hua
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董芳,Dong Fang
武术套路运动员在攻克指定难度训练中易伤部分的治疗与预防 许华,Xu Hua
浅谈如何提高散手摔法的有效性 刘期努,文春辉,Liu Qinu,Wen Chunhui
江苏省散打教练员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 张宗豪,,Zhang Zonghao,Chen Zhong
济南市散打俱乐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侯嫣然,Hou Yanran
论太极拳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白刚,Bai Gang
试论高校高水平武术教练员专业素质构成的理论研究 吕墨竹,Lv Mozhu
高校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张吉祥,Zhang Jixiang
浅析24式"简化太极拳"的教法 张守升,杨润琴,Zhang Shousheng,Yang Runqin
对高校公体课武术项目设置的反思——兼论传统武术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 张金,Zhang Jin
浅析武术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价值 王志朋,罗贤忠,Wang Zhipeng,Luo Xianzhong
浅谈音乐在武术套路训练中的作用与配用方法 赵涛,Zhao Tao
武术的教育功能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综合能力的培养 梁世强,Liang Shiqiang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教学特征与方法探析 高楚兰,Gao Chulan
新疆民族传统体育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王红蕾,田小从,Wang Honglei,Tian Xiaocong
传统体育养生的现代价值研究 邓跃飞,李炜,Deng Yuefei,Li Wei
对高校女生健美操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李倩,Li Qian
普通高校三级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 宋惠娟,陈丽波,Song Huijuan,Chen Libo
浅谈提高警察体能训练的基本方法 王浩,Wang Hao
论少林武术的价值 刘海科,Liu Haike
中国传统武术与书法 李永明,马会清,Li Yongming,Ma Huiqing
论太极拳欣赏 路锋辉,王飞,Lu Fenghui,Wang Fei
浅谈武术术语翻译 程艳伟,Cheng Yanwei
中国红拳的尚武精神与锐意进取的思想 杨宝生,向玮,Yang Baosheng,Xiang Wei
浅谈武术内家拳中的重力线及其应用 赵珍,Zhao Zhen
太极拳进入社区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谢晓菊,Xie Xiaoju
江西省武术馆校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方斌,左家伟,Fang Bin,Zuo Jiawei
高校开展大学生跆拳道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宋桦,Song Hua
28式木兰拳练习对中老年女性身体形态的影响 朱勇军,张坤,Zhu Yongjun,Zhang Kun
试析太极拳的健身功用 李梁,Li Liang
新疆武术运动员的竞赛状态焦虑的研究与分析 曹庆华,窦彦丽,Cao Qinghua,Dou Yanli
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对武术推广的影响 胡赛风,Hu Saifeng
女子散打运动员训练期间生化指标监测的研究 陈翔,Chen Xiang
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教学模式应用的研究 陈威,Chen Wei
沈阳体育学院木兰拳选修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吕墨竹,Lv Mozhu
江西省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张斌,牛闽生,Zhang Bin,Niu Minsheng
高校武术研究的现状与分析 陈寿忠,Chen Shouzhong
浅论在武术教学中对学生武术意识的培养 呼美兰,Hu Meilan
关于高校体育专业武术课程开设双语教学的思考 王新华,Wang Xinhua
高校公共体育武术选项课开展模式创新之研究 王占涛,Wang Zhantao
龙狮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戴有祥,Dai Youxiang
儒道两家养生思想的比较研究 王卫荣,Wang Weirong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研究 胡杰,胡红霞,Hu Jie,Hu Hongxia
健身气功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 任颖慧,杨润琴,Ren Yinghui,Yang Runqin
美国大学课程改革趋向对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启示 马世坤,Ma Shi-kun
大学生余暇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 张吉祥,Zhang Jixiang
关键词:变译 恩施 旅游翻译 理据
一、前言
恩施全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北依巫山,南接武陵余脉,是中国最年轻的自治州。这里生活着土家族、苗族、汉族、侗族等27个民族。由于被崇山峻岭所包围,恩施州美丽的自然景色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得以保存完好。近年来,随着恩施州经济的发展, 其旅游业也迅速地发展起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加大了旅游宣传的力度。恩施州的自然风光以“雄、奇、秀、幽、险”著称于世,其旅游特色被定位为:“绿色生态州, 民族风情园”,因此,旅游宣传中涉及较多土苗民族风情的简介。总的来说, 恩施州旅游宣传资料的特点是: 有浓厚的独特的土苗乡村文化气息;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一般词藻华丽,语气夸张,声情并茂,虚实结合,四字结构尤其盛行,但整体行文却结构松散。
随着恩施国际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来恩施州旅游的外国游客日益增多,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问题也越来越重要。旅游景点翻译不仅可以向外国游客展示恩施州优美的自然风光,更可以宣传恩施州丰富的人文景观。为让更多的西方游客了解恩施,笔者以为,在恩施州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中采用变译手段往往是非常必要的。
所谓变译(或“翻译变体”)是译者根据读者的特殊要求采用扩充、取舍、浓缩、阐释、补充、合并、改造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中心内容或部分内容的翻译活动, 大致包括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改译、阐译、译写、参译等。变译是全译的重要补充方法,有时甚至变译译文质量超过全译译文。变译是“变”和“译”的结合,但更强调“变”。变译是对原作的部分否定,是“扬弃”,故变译后的旅游信息量或增多,或减少,但质得以优、得以递增。再者,在旅游宣传资料中涉及到复杂难懂的风俗传统时,外国读者大都没有足够的知识通过翻译(全译)完全了解恩施的文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则应该给旅游者提供必要的补充知识,或改变知识结构传递形式,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和读者的接受效果。下面笔者将要从几个方面对恩施旅游翻译中的变译理据加以阐述。
二、 释放语言外信息, 补充文化缺省
所谓语言外知识,指的是话语的非语言语境,它包括情景知识(时间、时代、地理、方位)、社会常识、自然科学常识、说话者的共享知识等。中国与英语国家民族特色各有差异。因此,旅游资料的某些内容, 如:地名、人名、朝代、轶闻等,中国人可能尽人皆知,而外国读者只能望洋兴叹。对这些中国人十分熟悉的内容,旅游资料中可略而不提,但英译时就有必要把这些独特的民族文化补充出来, 以更好发挥“宣传自己”的作用。优秀的译者常常会运用变译方法, 如:类比释义法, 在目标语中最大限度地创造新的文化意象。恩施州的巴渝文化、土苗文化、红色文化和抗战文化纷繁复杂、异彩纷程, 外国游客对此一定感到陌生。类比释义可以缩短这种文化距离, 即用外国人熟知的文化现象去比拟。除类比释义法外, 通常还可用增译或阐译法补充外国游客的文化缺省, 这在旅游简介翻译中尤其常见。让我们以“梭布垭石林”的简介为例进行说明。
【汉语原文】梭布垭石林风景区总面积21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石林。其植被居全国石林之首,被誉为“戴冠石林”。景区平均海拔900多米,遍布奇岩怪石,有的形若苍鹰望月,有的神似仙女回眸,有的恰似龙争虎斗、有的酷肖莲花朵朵……
一年一度的土家女儿会(农历七月十二),土家女儿月半“赶场”,犹抱琵琶半遮面,假借购物挑选郎君,对唱山歌倾诉情怀,土家姑娘编制西兰卡普送情郎,土家汉子粗犷豪爽,丰收之夜抡起臂膀大鼓,跳起欢快的摆手舞,淳朴善良的土家人蒸好了蓑衣饭,斟满了包谷酒欢迎您的到来。
人在石林走,如在画中游,一步一景,让你流连忘返;一步一意,让你尽领土家情怀。
【English version】The scenic spot, Suo Buya (Shuttle Passage) Stone Forest, with an area of 21 square kilometers, is the second largest stone forest in China. It is known as “the green-capped stone forest” because the coverage of its vegetation ranks the top in the country. The area is situated over 9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with spectacularly exotic, naturally formed stones and rocks in various shapes. Every year on July 12th (Chinese lunar Calendar), the local area stages a“Girls’ Gala (Valentine’s Day in the west )”of the Tujia ethnic group during which young men and women sing and dance to their hearts’ content to pour out their feelings and pick out their “Mr. or Miss Right” respectively. Besides this, as visitors you can also relish Suo Yi Fan (a local delicacy with mixed rice and maze) and Bao Gu Jiu (a local spirits made of maze) prepared by the Tujia people.
可以看出,原文介绍详细,结构松散,虚实结合, 如果照原文全译,势必会显得结构混乱,逻辑不清,语言累赘,因此,有必要采用选译和译述等变译手段,用简洁的语言传达出原文的旅游信息,因此原文中的画线部分都被变译了。此外, 原文中的几个体现土苗文化习俗的词, 如: “女儿会”、“(农历七月十二)” 、“西兰卡普” 、“蓑衣饭”、“包谷酒”都属于语言外信息,如果不采用增译或类比释义手段以弥补西方读者的文化缺省,势必会引起文化误读,最终会影响其宣传效果。
三、提高译文集约化程度
几乎任何语言都存在冗余现象。中文旅游资料,喜欢引经据典以增加文章的形象性和美感。中国的古典诗词是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瑰宝,中国读者读了后,往往会加深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并从中得到艺术享受。而诗词的英译不但难度大,而且外国读者也难以领悟其中之美,反而让他们觉得行文拖沓、生涩。所以, 删减部分内容是一种使译文更显地道, 更适合外国读者民族特色的变通手法。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和谐的民族。这种民族特色反映在旅游资料中即形成了形式上的美与内容上的美的和谐统一。一般说来, 旅游资料都是介绍“美”的内容的,如:山美、水美、景美、人美。为了与内容上的美相呼应, 汉语旅游资料在形式上喜用虚空之词写景抒情, 词藻华丽, 语气夸张,文采绚烂,修辞手法频频使用。然而,这种形式上的“美文效应”如果硬套入英译中,则会让文章形式累赘沉重、意义模糊罗嗦,主题含混不清,令外国读者觉得充满了极度夸张,反而不相信文中内容。因此,在英译中要去除形式和内容上的冗余, 使译文形式上朴素自然,简洁明了,主题突出,从而得到文字信息更集约化的译文。下面请看一个恩施旅游简介的例子。
【汉语原文】清江闯滩景区位于清江中游州府恩施市城区至汾水河大桥段,长38.5公里,最窄处15米。最宽处200米,其特色主要体现于:惊险刺激的闯滩漂流,如梦如幻的清江画廊,古朴独特的土家民俗,歌飞莺绕的人景融合,作为中国江河漂流的一朵奇葩,清江闯滩卓然独立,以其品质和生命力跻身于“中国特色旅游三十佳”
在土家族母亲河清江上,乘橡此舟飘然而下,越5段峡谷,过48道险滩,“与浪共舞”,感受“玩就玩个心跳和刺激”。串起一个急流险滩的是水波不惊的静水区,“峡江无人语,鸟鸣山更幽”,沿江两岸,危崖耸峙,奇石满布,飞瀑流泉,清风送爽,茂林修笪,山花叶香,雄奇险绝中透出清丽妩媚。巴人悬棺的神奇洞葬,山民、村姑浣纱的曼妙诗韵,高亢激越的般工号子,把您领入惊险、野趣、神秘的境地……
【English version】Located in the mid part of Qingjiang river between the urban area of Enshi and Fenshui River Bridge, the scenic spot Qingjiang Surfing extends 385 kilometres, with only 15 meters in its narrowest part and 200 meters in its widest part. It’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its perilous and thrilling drift, dream-like Qingjiang landscape, classical and peculiar customs of Tujia and Miao ethnic groups, the perfect blending of people and nature. Due to its exotic quality and vitality, it has been identified as one of “30 distinguished tourist attractions in China”.
Surfing by the rubber dinghy along the Qingjiang River, the mother river of Tujia ethnic minority, visitors can live through the heartbeat and thrill of dancing with waves in crossing 5 gorges and 48 shoals. Here you can also enjoy Ba nationalities’ mysterious burial by suspending the coffins in the cave, village girls’ rinsing yarn and the sonorous and excited working song sung by the boatmen.
原文中“作为中国江河漂流的奇葩,清江闯滩卓然独立,以其品质和生命力跻身于‘中国特色旅游三十佳’”, 共39个中文字符,显得罗嗦,我们可采用“译述”手段, 用简洁的译语来表达: “Due to its exotic quality and vitality, it has been identified as one of “30 distinguished tourist attractions in China”(共20个字符).” 在下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原文中饱含“虚”词, 包括一些空洞的四言八句式的表达,如:“‘峡江无人语,鸟鸣山更幽’,沿江两岸,危崖耸峙,奇石满布,飞瀑流泉,清风送爽,茂林修笪,山花叶香”,这些话语大多不符合英语旅游文本的语言习惯,如果全译“Astride the river, nothing but the birds’ singing can be heard, which adds its serenity and peace. Along the bank towers perilous cliffs which are dotted with rare stones and running waterfalls and springs. The luxuriant vegetation, along with the flowers and leaves diffusing agreeable fragrance in gusts of breeze, makes the imposing and alarmingly dangerous cliff appear pretty refined and enchanting.”, 则显得罗嗦, 信息功能也不突出, 因此在翻译时可略去不译。经过变译处理后的译文层次分明,信息功能突出, 更易为西方读者所接受。
四、 讲究语言美的需求
前文提到为提高译文集约化程度,通常要采用节译或译述等变译手段化虚为实,使译文朴素自然,简洁明了, 信息突出。但是,我们切不可随心所欲地删除所有的描述性空泛文字。因为,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有着对美的追求,而美的感受首先应该表现在宣传材料之中, 吸引读者,使其产生美的追求。如果将引起美感的所谓空泛之词全部删除,那么整个介绍便只剩下孤零零干巴巴的纯粹理性描述,那就等于说,“我这里有山,有水,欢迎大家来游玩!”这如何能勾起读者的兴趣呢?其宣传效果也会打折。因此,笔者认为, 旅游景点要吸引人, 优美的状物描写必须同信息性文字结合起来,从而打动游客。比如在汉语旅游资料中“四字词组”非常盛行,“四字词组”巧妙地把各种语言要素和表现手段凝为一体,结构严整, 蕴涵丰富,文字洗练,音调和谐,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翻译时应尽可能用排比等手段表现出原文的形式美。
【汉语原文】恩施土司城是以展示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以休闲、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大型文化公园和旅游景点。距市中心1.5公里。
恩施土司城,主要分民族文化展示区、宗教展示区、休闲娱乐三个主要区。
这里建有我州土家族、苗族、侗族三个主要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以展示各具特色的建筑、雕刻艺术。位于民族文化区中心的土家族“九进堂”,将土家族传统的干栏民居吊脚楼、摆手堂、官言堂、书院、月台、戏楼等融为一体,亭榭楼阁错落有致,雕梁画栋赏心悦目,雕花门窗原始古朴,集土家族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之大成,是全国土家族吊脚楼中规模最大、风格最典型、外观最壮观的仿古建筑群。
【version】Enshi Chieftain Castle, about 1.5 kilo miles drive to the inner city, is a large-scale cultural park and tourist attraction. The scenic spot is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exhibition areas, namely ethnic culture, religion and recreation.
It boasts the traditional and unique architecture and engraving represented by the three major ethnic groups, Tujia, miao and Tong. “Jiujin Hall (nine-tier Hall)”, located in the centre of ethnic culture area, is the very blending of such peculiar buildings as “Tujia Suspended Houses”, “Baishou Dance Hall”, “Official Lecture Hall” ,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 “Railway Platform” and “Play House”, etc. Here exhibits the orderly and well-fitted pavilions, terrains and open halls, pleasing and rich interior decorations, primitive and simple carving on doors and windows , all representing the achievements made by Tujia people in architecture, carving and painting. Hence, “Jiujin Hall (nine-tier Hall)” is reputed as the most massive, typical and spectacular ancient building complex among suspended houses of Tujia people nationwide.
五、结语
翻译活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活动,它涉及哲学、语言学、逻辑学、美学、历史、文化、心理学等领域。旅游资料属于实用性文体, 具有很强的社会实用性,目的是为了让外国读者在看到译文后能对中国的旅游资源产生兴趣, 吸引他们来华旅游, 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由此可见, 旅游资料的英译应紧密服务于这个中心, 时刻从读者的角度来考虑翻译的标准。恩施州旅游宣传资料有浓厚的独特的土苗乡村文化气息,且词藻华丽, 语气夸张,结构松散。因此在翻译中实施变译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注意的是, 变译不是乱译,不是译者随心所欲地任意添减, 如果译者过度张扬其主体性, 必然使文本的解读变成不受限制的愉悦游戏, 其结果不仅破坏了文本的完整性, 而且消解了文本的审美内涵。另外,变译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由于民族特色的差异, 中、英文旅游资料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带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为了让外国读者不光能看懂英译的旅游资料, 还要爱看,译者在处理带有显著民族特色的内容时,要灵活处理,采用各种变译手段, 突出译文的信息功能。其次在处理译文形式问题时,要力求用地道的英文表达形式来翻译。总之,作为一个译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发觉原语与译入语之间存在的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然后还要有深厚的中英文功底来对原文进行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大胆变通。这样才能使译文在译入语中仍保持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更好地为我国旅游业服务。
参考文献:
[1]无 名:《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旅游网:[EB/OL]. 省略.
[2]黄忠廉:《翻译变体研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5。
[3]吴 云:《旅游翻译的变译理据》,《上海科技翻译》,2004.4。
[4]李敏克:《恩施・神奇浪漫之旅宣传画册》(内部资料)。
关键词:音乐教育 思辨主义 形式主义 绝对表现主义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哲学家雷默所著的《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是对音乐教育进行哲学和美学(特别是音乐美学)的思考。雷默认为,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是对音乐艺术的研究,对音乐区别于其他人文艺术学科的特殊性的内在本质的研究,正如他在全书的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地摆出了其基本立场: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价值是由音乐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决定的。那么,这个性质和价值究竟是什么呢?他认为:“当艺术被看作是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了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的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该是艺术的审美作用。”①因此,“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就成为雷默的音乐教育观的核心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音乐教育的哲学》的著作里。
雷默在书中首先摆出了对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影响较大的三种美学观点:思辨主义、形式主义和绝对表现主义,并对前两者中的极端部分进行了批判。
思辨主义属于他律论倾向的美学,它认为:“音乐的内容是那些体现着某种外在于音乐的客观实在,即标志着纯粹音响现象之外的某些东西。它包括人类的感情、思想以及各种社会现实和自然现象。”②
形式主义与思辨主义相反,属于自律论倾向的美学,它认为:“音乐的内容只能是音乐自身的音响现象,它不是外来的,也不是独立存在于音响之外的包括人类感情在内的任何东西。”③
以上就是西方音乐美学在音乐本体问题上根本对立的两种观点,它们影响着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理论的发展,同时对音乐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音乐教育中的思辨主义(所指论)认为,音乐的价值都是非艺术、非音乐的。音乐作品的意义不是人文艺术所独有的;它们不是仅仅通过音乐,也可以通过其他许多途径获得。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中传播出的“信息”使人达到非艺术的目的,其中有两种着眼点:(1)通过音乐获得非音乐的意义内容;(2)把音乐作为工具达到音乐之外的目的,诸如“纪律的形成,社会交往技能的促进,学校的非音乐学科成绩的提高,批判思维能力的增强”④等等。
思辨主义的音乐教育在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中是很有市场的,音乐是培养学生具有优良品德的有力手段,在小学,音乐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思维能力,音乐课成为课业繁重的莘莘学子们的调剂品等,这些都使音乐教育充满了实用主义的功利性。在实际的普通音乐课教学中,试图用概念化的语言“翻译”音乐的内容,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音乐的表现意义上,而这种意义并不一定是音乐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客观的思想感情内容,却更多地是音乐教师感受音乐时产生的种种主观想象。不论是前面提到的“非本体”价值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为智育、德育、体育等方面服务,还是在实际的普通音乐课中出现的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超出音乐表现的范围、把主观想象强加于作品的情况,都使得音乐教育在音乐自身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音乐教育中形式主义的观点(形式论)则与思辨主义的观点完全背道而驰,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抛弃任何与音乐形式无关的其他因素,否定超艺术、超音乐的意义和价值的存在,强调音乐“形式关系的内在感染力,以及它们所提供的无可比拟的体验。”⑤
在形式主义看来,大多数人天生就不具备欣赏纯音乐的能力,他们只能通过非音乐的想象对音乐作出反应;他们认为音乐就是艺术精英的事,为少数人提供一种特殊的心智的愉悦。形式主义“把艺术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首先注意的是信息的积累和技巧的培养。”⑥因此,“以音乐名作为典范的音乐教学内容;以音乐天才为培养对象的音乐教育主旨;以是否能够鉴赏音乐典范之作为评价内容和音乐教育副产品;以是否支持与通俗或流行音乐相对的古典或严肃音乐为文化发展水平。”⑦所有这些,无一不体现着形式主义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雷默克服了思辨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局限性,并吸收两者的积极因素,提出了可以成为音乐教育哲学的第三种美学理论——绝对表现主义(绝对的表情论)。其实在雷默之前,伦纳德·迈耶在其著作《音乐的情绪和意义》中就三种音乐教育哲学观点在音乐意义的阐释方面进行了综述和评价,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中采纳并深化了迈耶的绝对表现主义(绝对的表情论)。
绝对表现主义是自律的,因为它对于音乐意义的阐释和形式主义一样都限于音乐自身的内部,认为音乐内部的意义无需与音乐外部世界的现象相联系,但它并没有割裂音乐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片面强调形式因素,而是承认“只有在符号(形式)融入作品的艺术性时才起作用”。⑧
音乐中的情感问题也是音乐美学理论不可忽视的关键,雷默站在绝对表现主义的立场,既不认同思辨主义肆意夸大音乐作品的情感,也不接受形式主义割裂音乐与情感本身固有的联系,而是与朗格的观点一致,认为音乐中的情感不是指人类日常生活中所产生和发泄的一般实际情感,而是指更具普遍意义、更具概括性的情感。雷默认为如果把音乐看作作曲家个人的情感表现就贬低了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这种把音乐中的“自我表现”绝对化的观点,必然会抹杀音乐中丰富的特定社会——历史内涵,因为音乐总是对特定历史社会现实的反映,总是处于特定历史社会条件中人的精神创造。
该书试图提供一种把音乐作为发展人性以及人类了解自身所必需的手段的哲学。雷默教授采纳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文艺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认知模式,仅仅承认用概念化的理性认知形式是很局限的,“甚至会导致非人性化”。⑨作者站在表现主义的立场,深化了艺术和感觉的关系,得出这样的结论:写和读(也就是语言)培育着推理,艺术培育着感觉。那么,音乐艺术是如何表现人类的情绪、情感、感觉等内心体验的东西呢?雷默教授在书中并没有回答,但是不难看出,隐含在其中的观点是建立在格式塔心理学原则的基础之上的:即音乐作品的形式同人类情感或感觉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同构的。
“人类的所有体验都充满了主官感应……感觉对于人生,犹如空气对于人体……我们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了解……多半都是通过我们对它的感觉来的……人性条件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有感知力的有机体的本质。”⑩书中强调感觉是人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的必要因素,可是如此重要的东西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纯粹主观的东西,而艺术可以通过捕捉和展现其表现性,使人的感觉、情感等主观体验变得客观,从而可以接近。因此,艺术教育是必需的。音乐教育作为人文艺术学科,其价值同样深刻,区别只是音乐是通过声音这一独特手段为中介加以实现的。因此,“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内在表现力的反应来进行的人的感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