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业灾害应对措施

时间:2023-08-20 14:58:58

导语:在农业灾害应对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业灾害应对措施

第1篇

关键词 气候特征;气候变化;烤烟生产;应对措施;贵州开阳

中图分类号 S1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2-0236-01

烤烟是开阳县主要经济作物,其对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比较敏感。近年来,随着我国烤烟生产不断发展,种植烤烟效益也不断提升。因此,要想取得烤烟作物高产及稳产,就要全面了解开阳县的气候变化,并综合分析气候变化对烤烟生产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保证烤烟优质高产。本文结合开阳县气温、光照、降水等气候特征,探讨气候资源对烤烟生产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以及气象服务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开阳县烤烟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增加广大农户的经济收入。

1 开阳县气候特征

1.1 气温

通过对开阳县历年温度的统计分析可知,由于受到开阳县独特的地理位置的影响,开阳县气温变化整体上有上升趋势,但是上升幅度比较小;春、冬、夏季风交替,气温回升缓慢,寒潮频繁,天气多变,气温波动大,呈现出四季分明的特点;年平均气温保持在一个较舒适的水平,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尤其是有利于烤烟的生产。开阳县的历年平均气温13.0 ℃,最热月是7月,平均气温为22.3 ℃,极端最高气温为33.7 ℃;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平均气温为2.3 ℃,极端最低气温为-8.0 ℃,≥10 ℃的年积温为3 562.7~4 278.2 ℃,开阳县气温总体上情况相对较好,与该地区的经度以及纬度特征相符。

1.2 降水量

开阳县降水量基本上可以满足当地农作物生长要求,但是该地区的降水量特征大体表现为夏季降水最多,其次是春季、秋季,冬季降水量偏少。开阳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 161.6 mm,但是分布不均匀,夏季降水最多,平均降水量为529.5 mm,几乎占全年平均降水的1/2。因此,开阳县降水主要依靠夏季降水,这种降水分布不均会对烤烟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1.3 日照和无霜期

开阳县全年无霜期224~295 d,对烤烟生产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年平均日照时数为898.1~1 084.8 h。从这些条件来看,开阳县具备了烤烟生产的优质高产条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烤烟优质高产将不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干扰而产生波动。

2 气候变化对开阳县烤烟生产的影响

2.1 气温变化条件有利于烤烟生产

烤烟喜温,在≥10 ℃的年活动积温

2.2 降水可以满足烤烟生长需求

当降水量分布合理时,月降水量100~200 mm就能够满足烤烟的生长需要。成熟期最适宜降水量为100 mm左右,若降水量过少,烟叶含糖量低而烟碱与含氮化合物含量太高;若降水太多,日照不足,造成烟叶太薄且不易烘烤,烟碱含量低,香气平淡。开阳县降水量能够满足烤烟生产的需要。

2.3 日照时间以及较长无霜期有利于实现烤烟优质高产

烤烟喜光,充足而不强烈的日照可以使烟株生长茂盛,有利于生长出优质烤烟。开阳县充足的日照时间给烤烟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无霜期基本可以满足烤烟生长周期要求。因此,开阳县日照时间及无霜期长为当地烤烟优质高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2.4 灾害性天气影响烤烟的产量与品质

农业气象灾害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开阳县出现暴雨、干旱、大风、冰雹、霜冻等灾害性天气频率增加,制约着烤烟正常生长,影响烤烟的产量与品质,严重时甚至会绝收[3-5]。对于开阳县的烤烟生产来说,气象灾害已经成为阻碍烤烟生产的关键影响因素。

3 应对措施

3.1 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

应不断提升天气预报准确性,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一是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对烤烟进行科学种植;二是做好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工作,使烤烟种植户提前做好准备,降低灾害性天气对烤烟生长造成的影响;三是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提升其防灾减灾意识,让农户可以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利用科学合理的措施抵御灾害、减少损失。

3.2 加强人工增雨防雹

冰雹和干旱是制约开阳县烤烟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应优化人影炮站布局,在开阳县北部乡镇烤烟主产区增设人影作业炮站,加强对冰雹、干旱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及时开展上下游联动联防作业,以有效减少冰雹灾害带来的损失。

3.3 加烤烟生产的科学管理

科学种田已经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应该结合开阳县的气候变化特征,充分利用气候条件,采取先进的栽培以及管理方法,使烤烟生产从种植方法、栽培方式以及单位面积产量上均实现质的飞跃。另外,为了降低气候变化对烤烟生产所造成的危害,可以对烤烟品种进行改良或者优化生产结构,以有效应对暴雨、干旱、大风、冰雹、霜冻对烤烟带来的危害。

4 参考文献

[1] 黄廷炎,沈长华,邱泉成,等.南平市烤烟生产气象条件分析与气象服务[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9(3):188-192.

[2] 杨仕贤,张好艳,张春红,等.气候变化对新安烤烟种植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4):276-277.

[3] 黄中艳,张明达.云南烤烟种植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7):107-112.

第2篇

关键词 气象变化;农业生产;影响;应对措施;新疆新和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260-01

农业生产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一旦气候条件发生变化,尤其是大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则会给当地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危害[1-3]。为此,要加强气象研究,认识其重要性,高度重视气象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根据各种气象灾害的危险性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有效避免或降低气象问题对农业造成的危害。气象问题对新和县农业生产发展有很大影响,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例如,气候变化会导致热量资源和降水量分布不均匀,甚至导致干旱、高温、强降水等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限制了新和县农业生产的发展,给新和县农业生产造成较大隐患,是农业生产中的不稳定因素[4-5]。

1 新和县气象状况分析

1.1 总体气候特征

新和县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东隔渭干河与库车县相望,北隔勤格山与拜城县相邻,南连沙雅县。属大陆性暖温带干旱气候,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夏季干热,冬季干冷,气温的年较差比较大。

1.2 历年气候状况

1981―2010年30年平均气温11.3 ℃,气候呈现增暖的趋势。极端最高气温为40.5 ℃,极端最低气温为-25.1 ℃;≥35 ℃日数平均为8.3 d,≤-15 ℃日数为7.0 d。年日照时数为2 905.8 h,年平均相对湿度54%,年蒸发量为1 904.7 mm,历年≥0 ℃积温为4 570.6 ℃,≥15 ℃积温为3 473.4 ℃,≥20 ℃积温为2 263.4 ℃,历年平均沙尘暴日数为2.8 d,扬沙日数23.9 d,浮尘日数72.0 d,大风日数为7.0 d,最大冻土深度为73 cm,最大积雪深度为14 cm,年极大风速为23.6 m/s。历年开春期平均为2月24日,入冬期平均为11月24日。

1.3 2012年与历年气候状况对比

通过分析2012年新和县的气象状况发现,新和县各个月份的气象差距很大,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降水分布极不均匀;各个月份的温度差别非常大,冬季最低温度达到-20 ℃以下,对农业生产不利。气象状况的对比分析,可以从气温的月变化、降水的月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通过分析1981―2010年30年和2012年的气象地面资料发现,与之前30年相比,新和县2012年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升高,这表明该地区的年气温小幅升高;月降水方面,各月的月降水量差异缩小,各月份的降水量都比较少,这表示该地区的干旱程度加剧。此外,与前30年相比,新和县气温不稳定状况进一步加剧,气象条件不稳定状况进一步恶化。

2 新和县气象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变化将会给新和县的农业生产带来不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加大;二是带来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的变动;三是引起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

近年来,新和县年降水量越来越少,这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困难。新和县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历来偏少,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用水的需要,随着降水量的进一步减少,新和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将会增加,农业的产量波动会加大。通过分析新和县最近几年的气候状况可以发现,该地区夏季干旱程度明显增加,气温的月变化较之以前也发生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气温上升。气温上升,干旱程度加剧,从而影响新和县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主要是农业种植物的改变。通过以上2个方面的分析可知,气候条件的变化将给新和县的农业生产带来的2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使其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另一方面是将改变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因此,为了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资,避免出现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下降的情况。

3 应对措施

3.1 积极转变农业气象服务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的经济结构也发生巨大的变化,要在结合区域特点和地域优势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经济形式,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此,要将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不断细化,促进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使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符合地域发展特点,符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整合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各种资源,树立服务观念,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树立“为农服务”的工作理念,以适应新时期气候变化的要求[6]。

3.2 健全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服务体系

鉴于近年来新和县气象灾害频发的现状,新和县农业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区的气候特点,满足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的需要,建立健全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并建立系统、科学、规范的农业气象灾害应急服务体系。具体说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一是相关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关键地区、关键时期的气象预报工作,对当地气象变化情况分为长、中、短3个阶段进行预报,使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工作更加的准确、全面、及时。二是做好与国土资源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工作,对地质灾害进行精细化预报,尽可能减少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三是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构建气象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为新和县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气象信息支持,有效防范气象灾害。四是建立健全乡镇村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加大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建设,通过建设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的方式,为农民群众及时传递气象信息,并提出具体的制度意见与建议,为农业增收、农民增产提供保障。

3.3 积极开发与利用现代化气象服务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已应用于气象服务工作中,提高了气象服务工作的效率与水平。为此,相关部门要加大技术投入力度,积极引进与推广GIS、GPS、RS等气象信息技术系统,开发和利用新型的技术手段为农业发展服务。此外,要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力度,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更好地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服务。

4 参考文献

[1] 褚超.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21):418.

[2] 潘根兴,高民,胡国华,等.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30):8-16.

[3]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4] 周长江,薛新慧.克拉玛依冬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设施农业的影响[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1,5(2):50-53.

第3篇

关键词:气象灾害 灾害防御 探讨

中图分类号:[ S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2-0083-01

一、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主要影响的气象灾害

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主要影响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台风、冰雹等,在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干旱,洪涝居第二,其次是风雹。

1.干旱

是指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使农作物和牧草体内水分亏缺,影响农作物播种和牧草返青,影响农作物和牧草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农牧业减产以及河流干涸、人畜饮水困难的一种气象灾害。我国发生的干旱特征是普遍性、区域性、季节性。

2.洪涝

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其影响是综合的,还会危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等.我国洪涝发生具有类似性、普遍性、区域性、破坏性、可防御性。

3.台风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在气象学上,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在12级至13级(即每秒32.7米至41.4米)称为台风.我国台风发生具有季节性、登陆地点不定、旋转性、损毁性、发生时伴有灾害性天气、不可抗拒性。

4.冰雹

冰雹灾害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性气象灾害,冰雹来临时常常伴有大风、暴雨、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具有局地性、历时短、受地形影响显著、年际变化大、发生区域广等特征。

二、气象灾害的防御与调控

1.干旱

应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进行防旱抗旱工作: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改进耕作制度,改变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增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等。

2.洪涝

从整个流域上、中、下游、山区、平原、丘陵、洼地全面规划和治理,做到河库相通,塘堰相连,大、中、小水利工程结合起来,化水患为水利。

3.台风

针对台风发生季节性强、登陆区域集中的特点,可以根据台风发生的历史规律、路径特征、强度和潮汐变化等情况,对不同程度的台风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加以科学设防,从而在台风防灾抗灾中争取主动性,减少盲目性,降低灾害危害程度。

4.冰雹

根据冰雹发生的特点,可以采取有效的方式,消除形成冰雹的自然条件,从而降低冰雹灾害。还可以根据对强对流天气的准确预报率,在冰雹发生前,通过人工消雹作业避免冰雹灾害。

参考文献

[1]孙杭生,徐芃.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4).

[2]杨尚英,张梅梅,杨玉玲.近10 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10,19(7)..

[3]刘玲,沙奕卓,白月明. 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区域分布与减灾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11,12(2).

第4篇

>> 大安市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河池市农业气候资源对核桃生产的影响 2013年益阳市夏季高温干旱对双季稻影响分析 丘陵双季稻区不同机插行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不同抛秧密度对双季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的土壤培肥措施对双季稻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氮磷钾肥对鄂东南双季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秸秆还田与减施钾肥对双季稻区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气候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湖南双季稻区耕作模式的环境影响评价 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对成县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的研究与探讨 2015―2016年济宁市秋冬季异常气候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1961―2015年延边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旅游气候资源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研究 石嘴山市惠农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点及应对措施 忻州市农业气候资源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 湘潭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气候资源对蓝莓种植的贡献意义 对湘潭市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调查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江南屏.湘潭统计年鉴-2015[M].湘潭:湘潭市统计局,2015.

[4] 陆东魁.湖南气候与作物气象[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15.

[5] 陈家金,陈惠,马治国,等.福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7(1):1-4.

[6] 马永忠,黄英华.近50年建昌县霜期设施农业生产中光热气候资源变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1(15):9069-9071.

第5篇

关键词 高温天气;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应对措施;四川崇州;2016年

中图分类号 S1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211-01

中国气象学上把日最高气温≥35 ℃时称为高温。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之热岛效应,高温天气频发,高温热浪的社会关注度突出。高温天气是崇州市夏季常见灾害性天气之一,对电力、供水、交通、农业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显著影响。现阶段,加强高温天气预报及相关防御对策至关重要,准确的高温预报和及时的高温气象服务对防御高温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1 崇州市气候条件及高温天气概况

2016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崇州市持续高温天气。其中,8月中旬高温现象显著,中旬前期短时强对流天气较多,过程伴随大风、短时强降雨等;后期持续高温,白天日最高气温大部分乡镇达35 ℃以上,羊马、桤泉等乡镇最高气温高达40 ℃以上,8月11―25日日平均温度为28.5 ℃,较历史同期偏高3.7 ℃;总降雨量为10.2 mm,较历史同期偏少107.8 mm。26日受冷空气影响,崇州市气温下降明显,持续多日的高温天气结束。

2 2016年崇州市高温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高温天气对大多数农作物生长不利,导致土壤严重失墒,影响农作物开花授粉,造成空壳猛增,加速植株蒸腾,破坏水分代谢活动而发生萎谢,甚至死亡,农作物生长后期高温受热粒重减轻等。据了解,持续高温期间,崇州市水稻、葡萄以及部分蔬菜正处于生长关键期,对其生长影响较大。

2.1 水稻

2016年8月中旬,崇州市水稻正处于抽穗扬花至灌浆乳熟阶段,持续的高温天气引起颖花的高度不育,不利于正常扬花授粉。同时,开花期叶温升高,植株呼吸速度增加,物质供应水平下降。高温易使水稻在灌浆期根系早衰,吸收养分能力减弱,叶片功能下降,最终造成空开花、不结实、秕粒多,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1-2]。

2.2 葡萄

气温、空气湿度、风速等通过影响果面温度引发日灼病。葡萄日灼病发生严重r,果实表面会出现大小不等的坏死斑块,使果实失去食用价值。2016年8月高温期间崇州市葡萄正处于成熟采收期,持续高温天气导致葡萄果面温度升高,形成日灼病,造成崇州市葡萄产业经济损失。

2.3 蔬菜

夏季是蔬菜病虫害高发多发期,高温天气会影响蔬菜正常开花授粉坐果,导致叶片早衰,影响果实正常成熟,且部分瓜菜极易出现日灼病和病虫害等,影响崇州市蔬菜的产量及口感。

3 应对措施

3.1 大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气象部门要联合农业、水利、环保、林业等相关部门,做好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工作。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农田小气候环境,减少地面蒸发,防止水土流失,有效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同时,要兴修水利,加强水库、排洪渠等水利工程建设,拦蓄河水、减少流量,利用各种灌溉设施,最大程度减轻高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高温热害防御水平[3]。

3.2 加强农业气象灾害天气的预报

要加强崇州市高温天气发生规律研究,逐步完善预报预警系统,包括短期及中长期天气预测预报等。借助于区域自动站及雷达、卫星等观测资料,做好数值天气预报研究开发及运用,完善高温天气数据库及灾情库,全面提升崇州市气象预报水平,更好地开展气象灾害预警工作,落实应急调控机制。

3.3 提升农业气象服务水平

加强气象服务人才培训工作,不断充实崇州市各地区气象信息员队伍,要求气象信息员覆盖全市各乡镇、农村,确保达到100%。定期开展气象业务培训工作,提高气象服务信息员综合素质,更好为农业发展服务。要求气象服务信息员在农业生产关键期深入田间地头,及时为农户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开展田间指导与培训,通过现场观摩交流、发放气象灾害防御手册等形式,切实提高农户气象灾害防御意识,更好指导水稻、葡萄、蔬菜等生产,适时采取降温措施,减少高温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

3.4 加强田间管理

高温天气阶段,农户要积极听取农业气象服务人员意见做好田间管理,在高温时期可用3%过磷酸钙溶液或0.2%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施水稻根外叶面,以增加稻株对高温的抗性,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有条件的地区可根外追施硼肥,或喷施赤霉素药液,以提高产量。对已成熟的葡萄果实需要尽早采收。为防止葡萄贮藏期其他病害蔓延,采后应及时挑出病果集中处理。高温天气选择地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喷水降温,小水勤灌。对于蔬菜,要充分利用遮阳网、防虫网、喷滴灌“两网一灌”设施,降低高温对蔬菜生产的影响,保证蔬菜生产的供应。

4 结语

2016年崇州市高温天气给当地水稻、葡萄、蔬菜等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崇州市气象局要不断完善高温应急机制,加强农业气象灾害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建设,针对高温天气变化情况,为农户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对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适时采取有效降温措施,减少和避免高温天气危害,确保崇州市农业生产健康发展。

5 参考文献

[1] 张磊,张宁.山西省高温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5(11):93-94.

[2] 段骅,杨建昌.高温对水稻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水稻科学,2012,26(4):393-400.

第6篇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

现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灾救灾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明电[]4号)转发给你们,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请一并贯彻落实。

一、切实加强防灾抗灾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地要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进一步提高防灾抗灾救灾工作的认识,全面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主要负责同志要深入一线,科学部署,加强检查。水务、农业、民政、建设、交通、国土资源、林业、气象、地震、电力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加强对各种灾害的防范、抗御和检查指导,切实做好防灾抗灾救灾工作。

二、全面落实各项灾害防御措施。气象、水务部门要密切监测天气和汛情、旱情发展变化,对重要灾害性天气过程要及时会商分析,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网络等媒体和通讯方式。水务、国土资源、林业、地震等部门要加强对山洪、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巡查并及时预警信息。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灾害防御应急预案,组织抢险队伍,做好抗灾资金、物资的储备工作,全面落实各类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做好防汛工作。精心组织好河流、库区的防洪调度。加强查险和抢险,及时排除重点堤段和病险水库、涵闸、泵站的隐患和险情,对山洪灾害易发的重点地段要派专人24小时监测,确保安全度汛。要努力抓好抗旱工作,把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作为抗旱工作的首要任务。一方面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抓好对现有供水和灌溉设施进行维修、配套和改造,提高现有水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抓住一切有利的天气时机,做好人工增雨工作。要抓好森林火灾的防控工作,坚决克服“夏季无森林火灾”的常规思维定式和麻痹侥幸思想,对高火险区要组织全面检查,确定专人,划区保片,重点防范。同时,要进一步组织力量,切实做好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重点加强交通干线、重要通讯、电力设施和重要建筑的防灾保安工作,要做好应对各类灾害抢险准备工作。

三、要全力做好救灾和灾后的重建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救灾资金和物资投入力度。受灾地区要妥善安排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对于因灾绝收缺粮的群众,要给予必要的生活救助,确保他们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医治。要抓紧做好水、电、路、通讯、倒塌房屋校舍等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要积极帮扶受灾群众开展自救互助,千方百计组织和指导群众适时适地改种补种,发展多种经营,并有计划地组织好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要将灾后重建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强化防灾减灾基础,进一步增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第7篇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全面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意见》(宝政办发〔〕90号)要求,经区政府同意,现就我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

气象与农业生产关系紧密,气象为农业服务历来是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对天气变化的依存度较大,需要根据气象要素的变化对大棚设施采取一些调节措施。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农业效益比较低、农民生产生活难、农村环境条件差,极易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和危害。

我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为66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3.2°C,历史极端最高气温为41.7°C,极端最低为零下16.7°C。我区属气象灾害多发地区,干旱、暴雨、冰雹、雷电、大风、寒潮、霜冻、沙尘暴等灾害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城市建设和轻工、民用、国防工业基地建设,也不断影响着城乡的生态环境,给农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加强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对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民生;对做好农村灾害防御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工作目标

到年,形成比较健全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高农民享受气象保障服务水平,基本实现城乡气象服务均等化,农村气象预警服务信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村气象灾害损失和因灾死亡人数减少10%以上。

三、主要内容

(一)强化都市农业气象保障。围绕我区着力打造经济高效、技术密集、特色鲜明的现代都市农业目标,提高保障现代农业安全的气象综合服务能力。在特色农业生产区建立农业综合气象服务站,利用气象监测信息开展专项气象服务,开发科学适用的气象服务产品,加强灾害性天气过程的预测预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优质、高效的气象信息保障。

(二)加快气象监测站网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搞好农业农村气象服务站网建设。要逐步建立农田小气候观测、土壤水分自动观测、作物长势实景观测、气象卫星遥感应用等监测站网,提升农业农村气象监测预报能力。进一步完善乡镇自动气象服务站网,在每个乡镇和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频发的村建立自动气象站。在雷电多发、频发地区,建成农村雷电灾害监测网,加强防雷电设施建设,提升防雷电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健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围绕我区启动实施《农业生态示范区发展规划》,结合休闲观光农业、特色精品农业、体验参与农业、生态景观农业的建设发展,开展农用气象预报、乡镇精细预报业务,加快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年前,气象预警服务网络、气象信息服务站实行全区所有行政村覆盖。同时,建立我区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平台,直接面向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村种养大户,开展专项气象服务。编制区乡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研究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并适当开展农业气象保险试点工作。

(四)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编制出台我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和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围绕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灾后重建等工作做好气候论证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升气象灾害处置能力。抓好乡镇气象协理员和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发挥其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区政府主管领导和发展改革、财政、工信、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民政、气象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我区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气象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做好规划编制、组织实施工作,其他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将农业农村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两个体系”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二)加大经费投入。按照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我区要进一步加强应急指挥、农村气象监测、预警设施、防灾减灾机制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和预警信息覆盖率,确保农民享受更多的气象服务。

第8篇

一、冰冻灾害基本情况

今年1月12日以来,我市遭受到了1975年以来最为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灾害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全市12个县(区)135个乡镇(街道)先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雨雪冰冻灾害。全市受灾农业人口达245.26万人。

__农业种植业经济损失尤为严重。__河谷条件优越,通常引进很多热带亚热带品种,越冬品种(如蔬菜、甘蔗等)多达数十个,数量众多且抗寒性不强,因此损失极为严重,同时此次冰冻灾害对__河谷来说是历史上前所未有,农民及技术员的准备和经验都不足,解冻后的灾害更加严重。而两翼山区平地海拔一般在700米以上,特别是__、__和__等县,由于品种多,涉及的技术措施和技术种类比别的地区都多,客观地看,__的受灾重和灾后恢复生产的难度极大。据3月5日统计,全市12个县(区)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受灾农作物主要是蔬菜、甘蔗、水果、桑蚕、茶叶等,受灾面积达250.63万亩,成灾面积188.09万亩,绝收面积37.45万亩,造成全市农业经济损失16.27亿元,其中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15.01亿元。其中:

1.粮食作物

全市受灾面积26.48万亩(玉米12.07万亩、红薯6.97万亩、大豆4.98万亩),成灾面积17.07万亩(玉米8.19万亩、红薯4.48万亩、大豆2.63万亩),绝收面积9.36万亩(玉米4.90万亩、红薯2.35万亩、大豆1.21万亩),全市粮食因灾减收1.90万吨,其中玉米损失0.98万吨、红薯损失0.49万吨、大豆0.06万吨。

2.经济作物

全市受灾面积224.15万亩,成灾面积171.02万亩,绝收面积28.09万亩。其中较为严重的是:甘蔗受灾93.28万亩,成灾82.49万亩,绝收5.00万亩;因灾减收134.94万吨(其中蔗种损失37.42万吨),约占全年产量的28%,经济损失3.90亿元。蔬菜受灾74.52万亩,成灾61.40万亩,绝收18.15万亩;因灾减收30.30万吨,约占全年产量的13%,经济损失达4.85亿元。油菜受灾14.18万亩,成灾9.36万亩,绝收1.82万亩;因灾减收0.26万吨。

3.园地作物

全市果树受灾面积73.55万亩,成灾面积43.91万亩,绝收面积11.11万亩;造成经济损失2.39亿元。其中香蕉受损最严重,受灾13.08万亩,成灾10.83万亩,绝收6.40万亩。

全市茶叶受灾8.23万亩,经济损失2378.18万元。其中__县绝收1.096万亩,__县绝收面积1万亩。

全市桑园受害4.7万亩,桑苗受害645亩。其中__县桑园受灾面积1.6万亩;__县桑园受灾面积1万亩、桑苗受灾400亩;__县桑园受灾面积0.3万亩、桑苗受灾75亩;__县受灾面积0.5万亩、桑苗受灾170亩。

灾情最为严重的是__河谷的__、__、__、__四县(区)和北部山区__、__、__三县。据3月5日统计,__区农作物受灾面积43.57万亩,成灾面积38.38万亩,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22350.77万元;田阳县受灾面积47.0万亩,成灾面积43.43万亩,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35670万元;__县受灾面积30.40万亩,成灾面积23.88万亩,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25116.2万元;__县受灾面积18.76万亩,成灾面积15.35万亩,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24850万元;__县全县8个乡镇全部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3.66万亩,成灾面积5.22万亩,造成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7887.35万元;__县受灾面种14.21万亩,成灾面积5.68万亩,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3866万元;__县受灾面积9.92万亩,成灾面积7.47万亩,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2722万元;__县受灾面积15.26万亩,成灾面积8.44万亩,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10045万元;其次是__县、__县、__县和__县等。

二、应对过程分析

1、加强领导,成立机构

__市农业局于20__年1月29日下午17:25分启动本市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预案四级响应。市农业局领导亲自挂帅担任"__市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预案四级响应"领导小组组长,组长__,副组长__、__。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办公室,由局办公室主任韩勇同志兼任,办公室内设联络组、信息组、技术组、后勤组。联络组负责与市委市政府、上级业务部门、市直有关单位联络,协调有关事项。信息组负责每日灾情收集,每日一报,绿色通行证发放等。技术组负责编写各种农作物的防寒和灾后补救技术措施,负责日常防寒技术指导工作。后勤组负责后勤保障工作,补全补够各种值班器材。联络组按照职责,很好地完成了联络工作。在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__年1月29日晚立即购进传真机1台、录音电话机两部,以及取暖器等其他值班器材,确保24小时值班。在此之前,我市已经启动了ⅱ、ⅰ级响应,对此农业部门都能够按照要求紧急部署,及时报送有关信息。在整个过程中,农业部门领导得力,机构、人员健全,工作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很好的应对了紧急情况,但是,仍然有一些情况值得我们反思,比如基层的县乡政府、农业部门认识不够,领导重视不足,导致部分县区信息不灵,通讯不畅;在工作的上下配合上不够默契,产生脱节情况,比如一个灾情进度,市应急办同时通知各县区和市直部门要情况,市直部门就和对应的县直部门沟通要情况,但是部分县区政府直接和乡镇联系统计,结果,有的县农业部门关系好的可以和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要统计数,否则只能片面了解后估计。因此,成立上下一致的应急办,同时赋予应急时刻的灾情统计、信息、物资资金统一调度等职能,是今后的一个重要课题。

2、紧急行动,市县联动

1月2日,市农业局代拟并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__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霜冻预防工作的紧急通知》,1月2日在冻灾尚未成灾之前就早早着手,成立了5个工作组,由市农业局

领导亲自带队,组织技术人员,分片包干,分赴12个县(区)指导农作物抗霜冻工作,同时督促指导各县(区)农业局做好冬春农业生产各项工作。1月23日农业部门再次印发《关于认真做好农作物防霜冻灾害工作的紧急通知》,指导各县(区)农业部门做好农业抗灾工作,确保冬季农业增产增收,保证春节前后农产品供应充足。1月29日晚,市农业局连夜发出《关于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预案四级响应有关事项的紧急通知》(百市农业电[20__]8号),要求各县区农业局根据《自治区农业厅关于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四级响应的紧急通知》(桂农业发[20__]12号)文件精神。各县区也启动相应应急响应,1月30日上午各县区已将本县的值班领导以及24小时值班人员名单报市农业局。农业部门上下形成良好的联动工作局面,这是值得肯定的。

3、灾情日报,畅通信息

从1月29日起,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灾情日报制度,以便于上下信息传递的畅通。信息组专人负责信息收集、灾情动态统计汇总上报。每天积极收集灾情信息,做到每日一报。做好灾情动态统计审核并每周上报一次。每周三到金都菜市、向阳菜市、人民菜市进行主要农产品采价并上报。在灾害发生期间,在__农业信息网各县、区灾情信息、图片等,保持信息通畅。但是,还存在着部分县区对灾害重视不够,不及时上报灾害有关情况的现象,有时还需要上级部门多次催促才能勉强提供,因此,在信息传递方面必须形成一个规范性的制度,有奖有罚,加强一盘棋思想,这样才能让上级及时、准确的了解有关情况,为下一步决策提供正确的参考。

4、抗灾救灾

1月30日起,以农业局为牵头的抗灾减灾技术培训队开灾区农业防冻抗寒工作第一线,开展茶叶、水果、桑蚕、粮食等农作物防寒防冻技术培训,指导帮助灾民采取应对措施,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努力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部分工作组到除夕之夜才匆忙赶回家吃团圆饭。2月13日春节收假的第一天市农业局就组织9个抗冻救灾恢复生产和春耕指导组,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深入县区、乡镇和村屯,开展培训,指导灾后恢复生产和春耕工作、新农村建设工作等,要求工作组要深入基层15天以上,没有特殊事情不能提前返回。在启动紧急响应期间,市农业局除局办公室外全部实行"关门办公",将办公地点下移到村屯、到田间地头,技术服务组保持通讯24小时畅通,确保随时解答灾民的任何问题。自1月以来,农业局系统先后三次组织技术队伍下乡包村服务,建立起了纵到底、横到边的技术服务网,一直坚持在抗灾减灾工作一线和群众共同奋斗。农业部门印发各部门专家编写的农作物灾后技术资料并及时下发到灾民手中。农业部门采取的技术措施得力,但由于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仍然归乡镇政府管,农业部门的技术措施往往到县级就断了链,不能及时传递到农户,因此,加快基层农业技术体系改革步伐,理顺县乡农业技术部门管理关系对今后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灾后恢复生产尤为重要。

5、灾后重建及生产恢复

在中央和自治区的关怀支持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农业抗灾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农业各项救灾以及灾后恢复生产工作有序展开。到3月15日止,各级农业部门组织送发当期主要农作物受低温冻害表现及应对措施资料92.83万份,已经投入抗灾人数221.46万人次,投入抗灾资金1727.5万元,累计投入抗灾机具15027台,清沟排水32.76万亩,已采取覆膜、盖秸秆等保温措施面积82.65万亩,抢收甘蔗36.37万亩,抢收蔬菜25.17万亩。全市补改种各种农作物91.25万亩,占因灾绝收面积(50.43万亩)的181%,其中,灾后补种玉米46.96万亩、补种甘蔗18.89万亩、补种蔬菜16.47万亩,补种西瓜1.02万亩,补种桑苗1.20万亩,补种果树1.96万亩,移栽烟苗1.68万亩,补育烟苗3300亩,补育茶苗20亩,补改种其他作物5.84万亩等。灾后派出技术指导员22410人次。市农业局未雨绸缪,在业务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自筹资金18万元下拨到各县、区,用于防控灾后易暴发大面积农作物病虫灾害的应急资金,3月3日,该笔经费已落实到12个县、区农业部门,并迅速投入灾后农业恢复生产工作中。但是,由于受灾面积大、范围广,加上地方财力有限,灾后恢复生产的投入远不能满足需要。仅农业种植业部分,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所需专项资金就要23775.42万元,目前自治区财政仅到位617万元作为农业种植业甘蔗灾后恢复生产专用资金,其他灾后恢复重建生产资金没有落实到位,资金缺口很大。

6、应急资金保障

在这次灾害中,市农业局在工作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下,通过单位出一点、干部垫资一点等方式自筹经费,先后派出324人次下乡指导,人均28各工日以上。此后仅获市财政下拨2.7万元应急工作经费,下乡专家人均补助不足100元,后勤保障远远满足不了工作的需要。虽然在灾害面前技术干部没有任何怨言,一直坚持在抗灾一线工作,表现出了农业技术人员的高尚情操,但是,由于工作经费难以保障,难免会影响部分同志的工作积极性,对今后面临同样的情况时工作将有所被动。

三、抗灾救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第9篇

关键词:水稻;自然危害;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纵观水稻的整个生育期,其中的自然灾害主要表现为低温冷害、涝害、干旱和倒伏等。本文对不同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情况进行阐述,提出相应的预防、补救措施,以避开或减轻这些灾害的影响,实现高产稳产。

一、低温冷害

水稻低温冷害是指水稻各生育期在生物学零度以下的零上低温所造成的生理障碍,是一种气象灾害。低温是造成灾害最主要的因素,低温常伴随的连阴雨、寡照则主要起加重危害的作用。秧苗期受低温为害后,全株叶色转黄,有的叶片呈现褐色,部分叶片出现白色或黄色至黄白色横条斑,俗称“节节黄”或“节节白”。日均气温持续低于12℃时,在2-3叶苗期,易产生烂秧。孕穗期遇冷害,颖花数降低,幼穗发育受抑制。开花期遇冷害常导致不育,即出现受精障碍。低温还造成开花期延迟,成熟期推迟,导致成熟不良。成熟期遇冷害,则使谷粒伸长变慢,而遭受霜冻时,成熟进程则停止,千粒重下降,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

应对措施:1、避开冷害,适期播种。根据当地的气候规律,确定水稻的安全播种期、安全齐穗期和安全成熟期,以避开低温冷害。2、选用抗冷品种。不同品种的抗冷性也不同,重点是苗期的抗冷性要强,尤其是直播方式的品种更要注意筛选。3、旱育稀播,培育壮秧。在同期播种的情况下,不同的育秧方式和播种量培育出的秧苗素质和抗冷性差别很大。旱育壮秧在插秧后具有较强的抗冷能力,不仅能防御秧苗期冷害,早生快发,而且也能有效地防御出穗后的延迟型冷害,提早齐穗。4、合理施肥,保早发。秧田施肥要采用适氮高磷钾的方法,即适当控制氮肥用量,施足磷、钾肥。这样可以提高秧苗的抗寒力,而且栽插到冷浸田中也不致因磷、钾吸收不良而发病。5、以水调温,减缓冷害。根据水的比热大、汽化热高和热传导性低的特点,在遇低温冷害时,可以以水调温,改善田间小气候。6、推广水稻地膜覆盖。通过地膜覆盖,使稻田土壤的温、光、水、气重新优化组合,创造水稻良好的生育环境。

二、涝害

涝害是指种植地水位上涨所造成的水稻浸泡对植株的伤害。当稻株完全淹没于水中,光合作用停止,各种生命活动处于停顿状态,导致稻株腐烂变黑。水稻的生长发育时期不同,其受淹时间和危害程度也不同。分蘖期淹水2~3天,出水后能逐渐恢复生长,淹水4~5天,分蘖芽和茎生长点尚未死亡,出水后仍能发生新叶和分蘖。淹水时间愈长,生长愈慢,稻株表现为脚叶坏死,呈黄褐色或暗绿色,水退后有不同程度的叶片干枯。幼穗分化期淹水2~3天,颖花分化受到抑制,幼穗不能抽穗。随着淹水天数和深度的增加,节间延长程度加大,水退后,植株伸长节间缩短,穗颈节也缩短,严重时造成茎秆细弱,植株弯曲、折断。孕穗期淹水,幼穗发育受抑制,形成畸形穗,颖花退化。淹水2天以上,大部分不能抽穗,以后形成的高节位分蘖,即使能抽穗,也不会结实,未死亡的幼穗颖花和枝梗退化严重,抽穗后白穗多,有的只有穗轴,抽穗和成熟期推迟5~7天,穗粒数减少。抽穗开花期淹水2~3天,出水后稻穗颖花尚能开花,部分可结实,淹水3天以上,因花粉、花药被破坏,虽能开花但不能授粉,无法结实。

三、干旱

干旱对水稻不同的生育期,造成的影响不同。水稻移栽后,在三个生育阶段遇旱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一是移栽后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受旱会减少分蘖,特别是有效分蘖,使成穗数减少。二是倒2叶期到孕穗期。在倒1叶期,对水分最敏感,幼穗分化处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到花粉粒形成阶段,干旱可引起花粉不育或不能形成花粉、子房。三是灌浆乳熟期,干旱会影响有机物质向穗部运转,灌浆受阻,导致秕粒增多,千粒重下降。

应对措施:1、抗旱救苗。充分利用有效灌溉设施,全力投入抗旱救苗、保苗。2、加强水稻中后期的田间管理,合理施肥,以提高稻谷产量。在抽穗前15天左右亩施穗肥尿素5-6公斤,有利于形成大穗。齐穗期亩施粒肥尿素2-3公斤。齐穗后施肥2-3次,常用磷酸二氢钾150克/亩,或喷施宝5-10毫升加水60-75公斤/亩,促进叶片光合产物积累,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3、加强病虫防治。受旱水稻生育进程都有不同程度推迟,复水施肥后叶色加深,需加强病虫防治工作,尤其是对稻飞虱、纵卷叶螟等病虫的防治。

四、倒伏

在水稻栽培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倒伏,不仅影响水稻产量,而且影响稻米品质,给收割带来困难,增加收割成本。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基部倒伏,一种是折秆倒伏,前者是水稻倒伏的主要现象。造成倒伏的外在原因主要是大风暴雨,而水稻品种选择不当、耕作层太浅、群体偏大,偏施氮肥、水分管理不当也易造成水稻倒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