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59:02
导语:在简述德育的途径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艺术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方式
一、艺术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中华民族发展和兴旺的力量之本。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世界惟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传统,它表现为哲学、伦理、文学等等。文化里最根本的东西是哲学,因为哲学讲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和思维方式的问题,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它的思维方式在文化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高速发展时期,如何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园,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实现“中国梦”强大精神力量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动力在于教育,因此,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润物无声的教育熏陶、引导示范作用,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艺术教育,不仅可以立足中华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汲取营养精华,大力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不断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达到汇聚精神力量、引领社会风尚、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的目的,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构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党的十报告中提到要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其内涵是要依托于文化。高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教学树人、科研育人的活动中,在教学、科研体系中始终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血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和课堂中,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相结合。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进而构建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样,不仅可以向大学生通过专门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类的通识课程,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平台,而且还有利于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播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有效平台,共同构成现代大学传承知识、播撒文明的教育体系。
(三)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的根源即是文化,任何对于艺术的教育和创作都是基于对文化的理解与剖析。当代高校教育中,艺术教育对于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促进大学生进行文化创作、文化交流、文化思考有着积极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化中独领,其原因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我国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主要包括琴、棋、书、画、艺等众多文化瑰宝。因此,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艺术教育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到艺术教育中,通过艺术132教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以艺术的强大吸引能力为出发点,充分利用艺术在民族文化中的深远影响,以艺术教育价值挖掘传统文化的深远价值,进而建设、发展、传承传统文化。
二、艺术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式
(一)树立教育目标,坚持正确方向
1.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具有丰富而深远的教育意义。[3]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紧密相关。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好梦想的渴望、中华民族光荣梦想的特质、中华民族逐梦的坚韧顽强,这些都与“中国梦”文化内涵有机契合,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宣传,展示中国梦的内涵与意境,努立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者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责任心,激发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书写精彩人生的无限潜能和奋斗动力。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紧密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据五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教育和宣传,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归属感,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政治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理解,进一步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刻理解。此外,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创新人才都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2.建立一整套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特点,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环节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在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挖掘文化内涵,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精神。[4]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拓宽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此外,在艺术教育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中,应拓展艺术教育范围,将众多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纳入到艺术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过程中,如传统民居、传统服饰、传统民间工艺、地方戏剧等,不断丰富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3.坚持艺术教育中技艺与人文并重的方向目前,艺术教育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即是注重技艺教育,轻视人文内核。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思想应该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感受文化底蕴,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所以在艺术教育中传承优秀文化,首先需要坚持一个正确的方向,那就是注重传统文化的人文教育,注重技艺与人文并重。技艺在于科学文化知识、操作技艺的培养,人文注重思想道德、文化品行的塑造,这两者是促进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两翼”。将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教育相融合,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成立艺术与人文相关的大教研室,专门从事艺术与人文的研究。与此同时,也可成立相关“艺术与人文大讲堂”,聘请相关研究者或艺术名人来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还可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精品社团”建设等文化艺术活动。同时,加强一、二、三课堂的联动互促,树立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课外与课内、普及与提高的教学理念,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教育,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二)完善教育机制,优化教育保障
1.重视传统文化教材编写与审核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就必须要有完善的教材作为内容支撑。近年来,教育部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体现国家对传统文化教材的使用高度重视,有关大学和出版部门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书籍,部分已经使用到了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课堂,[5]作为优秀文化传播者就可以通过这些书籍积累丰富经验。但总体来讲,高等院校的传统文化教材还很不规范,有些都是本校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缺乏专家指导,加上资金不足,大多教材都比较粗糙,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6]因此,要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编写、审查和指导工作,成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门组织和评审机构,应该对中华优秀文化在教材中的使用进行审查和监督,使相关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发扬其优秀文化的精华,去其已经过时和不符合时展的部分。同时,还应结合本地域特点,编写规范化的、突出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教材,从源头上解决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问题,逐步将传统文化教学引向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2.规范艺术教育师资队伍艺术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而老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同时也是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取决于传播队伍的实力。一支强大优秀的教育师资队伍,能够有效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要。一方面,建立起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培训机制,搭建平台,定期开展培训研讨,促进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发展。[7]另一方面,建立优秀传统文化名人库,包括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研究者等,邀请他们到高校进行现场讲解。同时,在高等院校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学历、高水平、学者专家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把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把相关理念融入到高校管理服务体系之中,学校的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用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对广大学生产生影响、示范和教育作用,借助实际的管理和言行形成对学生的良好影响与引导。3.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制度评价机制在教育教学中占有很重要地位。教育评定机制作为教育教学中一种重要的监督手段,一种较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必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保障作用。[8]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良好的教育评定中加大艺术教育的成分,从制度建设推动文化进步,这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机制,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尤其重要。评价机制体系中要包括众多因素,要包括评价机制的执行者,也就是艺术教育的传播者,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者,也就是学习者,还要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监测评价高校老师教学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大学生德育建设、综合素质考评,以及各项大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评价标准,以此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以激发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建立四维教育阵地,扩大传统文化影响
1.紧抓传统课堂教学阵地在艺术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入手,紧抓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不放松。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注重其文化历史、文化根源、发展路径,将之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有效地展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文化的背景意义和作为展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充分调动课堂教学气氛,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要重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重视课堂教学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关系。不断探索在艺术教育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途径新方式,确保课堂教学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为。2.营造传统校园文化氛围中国传统道德修养历来重视外在环境对人的品性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同样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建设则是更为隐形的教育。建构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熏染体系,并将艺术教育融入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营造深厚的传统文化传播氛围。如成立国学、文史等传统领域的学习研究社团,成立书法、国画、传统乐器、戏剧戏曲、诗词歌赋等方面的兴趣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实践活动。在校园相关场所树立先贤雕像,镌刻传统格言,营造带有浓郁的、具有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校园风光,将有形与隐形的教育方式有机结合,从课堂上到生活中全方位渗透传统文化,使两者达到相得益彰之效,用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9]3.搭建艺术创作实践平台艺术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为主观性极强的艺术活动,其中体现出创作者的思路、意图和所想要表达的主旨。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背景下,应积极搭建艺术创作的平台,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与思考,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可利用全国各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利用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特色,在众多的平台上来展示和挖掘优秀艺术作品。此外,艺术教育还可以与文化艺术产品公司合作,打造实践平台,充分挖掘与开发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使之时尚化、现代化,不仅可以产生良好效益,还可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发扬。在现在众多数字媒体传播的高效高质进程中,众多的网络艺术作品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其中也不乏传统艺术作品创新,这使得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与现在文化艺术市场得到很好的结合,通过这些文化消费品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培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和社会风气。4.拓展社会实践艺术渠道社会实践是更为生动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融入环境、深刻感受、提升领悟,将社会实践与艺术教育相结合,能让学生领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拓展视野、激发学生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建构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体系,要引导高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乐闻、乐学,更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乐用、乐行。如吸纳大学生自愿参与到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等传统文化场所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中去,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研讨,对重大历史文化名人及重大历史事件开展纪念活动,组织大学生在社区中送温暖、献爱心,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发扬敬老慈幼、帮扶互助等中华传统美德等等,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大学生在参与、体验、实际践行中更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以优秀传统文化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演变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者,成长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创造者,转变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挖掘的推进者。拓展艺术传播渠道,让艺术教育融入于大学校园,在大学生身上真正达到内化于性情,外发为事功。在众多重要场合表现出对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0]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11]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高校作为培训国家栋梁之才的中坚力量,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加大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式研究,将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凝聚起“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力量,从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李燮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5.
[2]兰心.传统文化缘何进校园:传统文化的教育之旅——解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心事,2014(11):10-12.
[3]袁正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强化影视作品的责任担当[J].电视研究,2015(1).
[4]王怡.9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83-86.DOI:10.3969/j.issn.1672-7991.2011.02.017.
[5]康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融入课程教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4(5).DOI:10.3969/j.issn.1003-8787.2014.05.023.
[6]王立刚.对传统文化教材内容体系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4(19):20-23.DOI:10.3969/j.issn.1001-8476.2014.07.005.
[7]路阳.思维之花智慧之果——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现实意义[C]/“/学习贯彻十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高领导文化发展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2012.
[8]胡海舟.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教育制度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J].教育探索,2013(3):3-5.DOI:10.3969/j.issn.1002-0845.2013.03.002.
[9]崔利民,王灵芝.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谈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N].学周刊c版,2013(15):22-23.DOI:10.3969/j.issn.1673-9132.2013.05.019.
关键词:人本主义;高校;和谐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018-02
根据我国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所规定的实现和谐社会,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把教育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同时,教育育人也是整个教育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作为传播文化知识的阵地――图书馆,更要贯彻教育育人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作为立足点、出发点。努力创建和谐的图书馆氛围,让读者充分体验图书馆的良好学习环境,在和谐的氛围中增长见识、陶冶性情、提高素质。高校图书馆的目标是满足广大学生和全体教职员工读者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高质量服务。罗杰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是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体性,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人类存在,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没有压力、没有威胁的安全环境下,学习效果最好,从而达到大学教育培养人的目标。
一、人本主义与高校图书馆和谐发展相呼应
人本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末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ogers)等。人本主义教育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它继承了人文主义“全人教育”的哲学思想。因此,关注完整的人和受教育的对象就成为教育问题的核心。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把人视为主要对象和最重要的资源,围绕人的行为和需求进行服务。就高校图书馆而言,在管理过程中是以文献等实物为主要管理对象,围绕文献典藏而开展工作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以物为本”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人(读者和馆员)的因素则处于次要位置。图书馆是高校全体师生重要的教学与科研阵地,因此,当代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要确立读者和图书馆馆员在图书馆中的主导地位,把人的因素当作图书馆发展的首要因素和本质因素,要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考虑本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水平以及各种需求等情况。适当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来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挖掘馆员的潜在能力,搞好信息和流通服务工作,以实现图书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创建和谐图书馆。
二、高校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1.读者方面。高校图书馆不仅承担着借书还书职能,还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场所的机构。但有些读者大肆用课本、作业本、书包等占座;有些读者在阅览室内高谈阔论、大声喧哗、接听手机影响其他读者阅读;更有甚者任意挪动图书馆内的桌椅板凳,以占为己用;还有些读者乱丢垃圾、饮料瓶;有些读者用他人的借阅证借阅图书;还有少数读者由于缺乏爱护公共财产的意识,而使一些馆藏书籍发生少页、条形码与书标损坏的现象,甚至于书籍遗失;有些读者不用代书板,随意频繁抽取、翻阅,阅读完毕后将读书随便乱放,而不归架,以致影响图书的流通和再次使用。
2.管理方面。高校图书馆实行流通开架阅览后,图书馆书籍乱架错架的现象时有发生。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仍存在着旧观念“图书馆,管图书”,并没有把读者服务放到适当的位置,对读者服务的认识不足,在馆员的价值观念中没有“读者满意”的服务理念,面对读者时,不能为读者着想。图书馆的工作仅仅被看作是管理图书、图书的保管与收藏,如何发挥图书的作用仍然是重中之重,却忽略了读者在图书馆中的重要性,没有将图书的收藏与阅读结合起来,导致图书与读者之间的脱离。
3.馆员方面。由于高校图书馆的流通开架服务增加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部分工作人员有怨言怨愤;高校图书馆馆员学历相对较低,素质的缺乏提高等现象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缺少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并且有些图书馆领导与馆员都是非图情专业出身,对图书馆系统业务缺乏了解;图书馆馆员没有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没有意识到高校教育教学与自己的岗位是息息相关的,这些是现在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建设和谐图书馆的几点建议
1.积极引导读者,创建和谐环境。读者始终处于图书馆的中心地位,所以,加强读者教育,对积极引导学生读者和谐用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读者的引导应从大一新生开始,可用图书馆的老师开设校园讲座、选修课以及图片展示等各种形式,给学生读者介绍图书馆的特色、布局以及如何检索文献和查找书籍。并积极引导学生读者和谐用馆、规范用馆。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墙上粘贴一些规范用馆的标语和图片,从而杜绝学生占座,在阅览室中大声喧哗,乱扔果皮纸屑的现象。学生读者可以在图书馆协会以及馆员和学生助理的帮助下,来熟悉图书馆的业务和布局,熟悉读者规章制度。同时,图书馆协会可选出读者志愿者一起参与由图书馆部门领导参加的馆内巡视,发现违规使用图书馆的读者要对其提出批评、教育和帮助。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育人理念,我们要用以读者为本的积极态度,对那些阅读行为不规范和不遵守图书馆规章制度的读者进行积极引导与教育,使其规范用馆,从而营造出和谐有序的、良好的、和谐的阅览及学习环境。
2.“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上必须实现“以人为本,以馆员为本”的理念。真心诚意地倾听馆员的内心需求、人生目标、个人价值,并在具体的、细微的行动上有所体现,在生活上关心、关爱馆员,在工作上激励馆员,促进馆员的个性化发展,帮助规划馆员的职业生涯,为馆员提供更多、更广的学习交流机会。以人为本、服务第一在新时期的核心将是知识、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培养,它要求图书馆建立起让每一位馆员都有机会施展才能的激励机制、奖惩机制和用人机制。使每一位馆员把工作的过程当作是实现组织和团体目标的过程,使每一位馆员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
3.增强馆员人本主义理念,服务读者。人本主义教育观更加注重学习者的地位,它的目标是帮助学习者发展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的潜能;学习者在没有压力,没有威胁的安全环境下学习的效果最好;重视学习意义,提倡自由探索;提倡以学习者中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关注学习者的自我评价。馆员要对待学习者要真诚、尊重和珍视,从内心深处了解学习者的反应,要赞赏学习者。作为高校图书馆馆员,要贯彻这样的教育理念,高校图书馆也应该树立相适应的办馆理念。首先,馆员就必须先转换观念,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学习者身上,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创建和谐安全的阅览学习环境,而不是单纯管理藏书,服务于学习者才是办馆的最终目标。其次,作为图书馆馆员,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积极了解本领域的科研动态,作好学术工作,提高科研能力。如此一来,在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从资源管理、服务理念、环境建设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围绕“以人为本”这一中心进行改进。
总之,构建人本主义理念的高校和谐图书馆,代表着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在图书馆系统中,读者服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这个话题中“人”始终是最重要的因素,不能只重视服务,而忽略读者,二者有机结合与和谐统一是做好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化和学校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必须引进先进教育管理理念,构建以人为本的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领域,为读者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服务,为教学科研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营造一个良好的、充满学习氛围的人文环境,是实践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林君庄.浅谈高校图书馆阅览对新生的人本服务[J].图书馆,2012,(3).
[2]马楠.论人本管理模式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J].衡水学院学报,2011,(10).
【关键词】初中数学 高效课堂 途径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教学改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在前进。然而,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仍随时存在的。比如课堂以教师为主,对学生要求太多,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在学习上依赖性强,厌学情绪明显,学习效率低下等等。如何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呢?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现行的初中数学教材无论是从版面设计还是章节安排,都做了很大的调整,从对学生发展来看,更具科学性和人文性。教学内容的设计更注意生活化,这对学生来讲本身也是一种吸引。如我在教《与数学交朋友》之《人人都能学会数学》这节课时,课前就让学生去做准备:(1)搜集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2)到银行了解定期储蓄半年期、1年期、2年期、3年期和5年期的年利率;(3)找一个正方体物体或自己做一个正方体模型,观察正方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的形状。我布置的这三项任务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完成这三项任务的同时学生也从中得到了很多乐趣,特别是第三项任务还在班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学生对这堂课饱含期待,教学效果可想而之,每个学生都在这堂课上得到了锻炼,愉快的获得了新知。如果课前不做这些准备,相信这节课难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故事可由教师讲,年利率可由教师抄给学生,正方体影子的实验也可由教师在课堂上做,但两者所达到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前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乐趣,促使他们主动的去学,而后者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二、营造民主的氛围,构建和谐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表现出来。新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的新型关系,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实现情感的和谐统一起来,使课堂成为一个和谐的场所或平台,使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学习的兴趣得到提升、学习的潜力得到发挥,课堂学习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三、改变传统的教法,注重知识的引领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创新课堂组织形式,对许多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在教学中我做了这样一些探索和尝试:(1)利用学案进行导学,设计温故知新部分,内容简单,面向全体学生,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让学困生体会得到知识的快乐。同时,联系实际,讲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讲课时注意增强趣味性,重视课堂练习的教学;(2)借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3)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需要学生联系实际,做生活听有心人,学会归纳整理好习惯,从而学习数学获取兴趣的有效途径。比如:如何解决同底数幂的乘法,学生掌握容易忘记快的问题?根据教学实际,这个问题我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法则的规律,例如: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可以让学生总结底数是乘法,指数就是加法,指数的运算比底数的运算低一级。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强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用和逆用法则。俗话说:熟能生巧。这样就不会忘记了;(4)尽量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意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用顺口溜、故事等引导需要帮助的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特别对于数学中不易表述清楚的难点,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展示或演示教学,能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们能及时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转变传统的评价体系
1、要有明确的目标,制定图书馆发展战略
做正确的事情,胜于正确地做事情。先把事情做对,再把事情做好。这是每一位管理者,必须牢记的原则。把事情做对,是保持与组织目标一致的关键。而把事情做好,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途径。如果方向错了,工作效率越高.偏离组织目标越远。
图书馆一定要制定长、中、短期计划与规划,要制定发展战略。制定战略性长期规划是管理的必要程序之一。此规划通常也称作战略计划,一般是对今后3至10年所他的长远打算。它考虑的是机构将采取哪些步骤,如何取得预期的变化和效果。有专家给战略计划下的定义是:通过规划在给定的一段时期内,机构将通过哪些行动步骤改变现状,达到期望的目的。相比之下,短期计划覆盖的时间范围比较小,比如今后一两年。年度预算、设施更新计划、某项特定业务的开发计划――如网上搜索服务上马计划,都属于短期计划的例子。
制定战略计划的动机很多。它可以是寻求改变机构的发展方向;把资源(人力、经费等)转移到更重要的项目上;获取更佳的决策信息;优化内部部门之间的协调;更好地了解周遭环境变化;制定现实的、可能实现的、或是更高的目标;刺激一个“疲软”的机构等等。通过制定战略计划,机构希望明确自身的意图,确定方向和发展重点,提供一个制定政策和决策的框架,帮助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识别关键问题和局限因素,收集关键性的决策信息。图书馆则可以更紧密地和机构的使命及各项业务相结合,通过服务用户和机构,展示信息带来的优势相对生产力的促进.使自己成为重要的团队成员。
在美国,图书馆之所以要制定战略计划,很大一个原因是出于当前经济形势带来的压力。图书馆必须努力证明自身的存在价值。上级部门在做战略性检视时,也会对图书馆加压。战略计划有助于图书馆在各组织部门中保持战术性优势。越来越多的专业文献开始探论图书馆的规划、组织战略、战略管理和战略计划等命题。
知识、信息与通讯技术革命给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作为图书馆管理者,制定图书馆发展战略显得十分重要与紧迫。而目前有些图书馆的现状却是管理者在上任之初总是要做出一些形象工程,在图书馆的发展、服务、竞争及人才的素质结构定位方面出现错位和偏离,盲目发展、忽视长期规划。由于缺乏发展战略及方向所造成的时间浪费是图书馆在时间管理上的最大失误。
2、要忙于其它事务而偏离组织目标
有些图书馆管理者和馆员,长期从事与图书馆无关的业务和事务,偏离了图书馆的目标。在参加这些活动之后,在图书馆管理和工作方面会显得力不从心,出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错位,最终造成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难以双赢。
3、要合理安排,劳逸结合
图书馆要合理安排馆员的作息时间,要劳逸结合。在辛苦工作的情况下,要保证馆员的休息时间。要给馆员提供体育锻炼、休闲娱乐的空间和时间。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馆员工作,不重视馆员的健康,将会引发严重的后果。这种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来换取事业的发展,并不是一个量完美的选择。
4、认识和把握时间的价值性
在管理当中时间是有成本的。馆员在图书馆的工作时间,是图书馆以支付工资和各种福利的方式换来的。馆员把自己的时间以上述方式交换给图书馆,在规定的上班时间内,不可能再同时在另一个单位的另一个岗位工作。即使馆员在图书馆做的是极其平凡的工作,因为他放弃了可以从事更好的职业或更多赚钱的机会,图书馆也应该尊重他的劳动和奉献。而不应该因为他的平凡的岗位和有时微不足道的业绩,而轻视甚至蔑视他。
5、要掌握沟通的技巧,善于管理情绪
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时间就是管理情绪。因为良好的情绪会产生正确的行为,导致正确的结果,也最节省时间。反之,不良情绪产生错误的行为,导致错误的结果,也就浪费了时间。聪明的管理者,应该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善解人意。及时沟通,及时解决,不留后患。馆员情绪好了,才有好的服务态度,才有好的工作质量,才会节省时间。
6、图书馆时间管理的方式
管理者要熟练掌握时间管理的不同方式,才能成为时间的主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时间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消磨时间是最无聊的行为。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需要合理地安排和利用。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每一天,安排好工作和休息,这样不仅会增加我们生命的广度,也会增加生命的长度,同时为社会、为图书馆、为家庭做出更大的贡献,带来更多的欢乐。
7、设置并管好图书馆自由时间
所谓自由时间,是指容许员工在上班时间段以内,抽出一定的时间自由支配。自由时间又叫“自控时间”。所谓图书馆“自由时间”管理,是指图书馆领导拿出一部分工作时间完全交给图书馆员自己自由支配。
图书馆管理者总是想充分利用图书馆员的工作时间,但实际上图书馆员的一部分工作时间总是会损失掉。聪明的图书馆管理者应该知道,即使不给图书馆员自由时间,他们也会想办法偷懒,与其偷偷摸摸,弄得两边都不灾,何不让图书馆员公开地、自由地支配一小段时间?变“偷懒时间”为“自由时间”,这是对图书馆员的尊重和信任,同时更彰显了图书馆管理者的管理智慧,可以很好地体现其人性化、柔性化管理的人文情怀。
自由时间制度,一般来说在采编等不接触读者的部门比较容易实行。大不了到了一定的时间段,宣布休息一会儿就是了。流通阅览等部门接触读者的工作岗位,一般很难设置自由时间。因为工作性质所决定,馆员要面对并服务读者,是不允许脱离岗位的。也就是说所谓守摊的,离不开。譬如阅览室看门人,就须臾不能离开。流通办借还书手续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这方面。这就要采取灵活的办法,在作息制度安排上想办法,使其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或者,多安排一些人手,大家轮流休息一些时段。在休息时段,可以自由支配。还可以奖励一定的时间,让其休假,或进修、学习等等。还有些工作岗位,譬如说在书库取书的岗位,在没有读者要求取书的时段,在完成了图书上架、整架和卫生工作以后,与其聊天说闲话、眼睛看天花板,倒不如允许他们学习一会儿来得划算。特别是搞参考咨询的岗位,在没有咨询的时段,你不让他看书,把时间浪费掉,下班回到家里洗衣做饭带孩子,累了休息看电视,还哪有时间学习啊。不学习提高不了,拿什么为读者参考咨询。只能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结果是节省不了读者的时间,反而浪费。
关键词:生命 生命教育 实施途径
生命教育是20世纪5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理念, 并在较短的时间内波及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逐步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思潮。而我国大陆生命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开展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1.生命教育的目的
一方面,青年学生个体需要生命教育。据“2005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披露,在青少年的死亡事件中,自杀已成为第一死因,约占26.04%。另外,近几年来,诸多媒体报道校园伤害事件,在校学生惨无人道杀害同学、亲人等案件令人触目惊心。再者,学生面对各种生活问题时无力接受挫折、自暴自弃,甚至犯罪、轻生,他们不能理解生命本身的存在及其意义,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人类生命历程的升华,只有重视生命质量,才能提高生存发展能力。因此,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社会栋梁的青年学生个体就更需要接受生命教育。
另一方面,教育本身缺乏生命教育。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生活,获得身心全面发展。但是,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就业的困难,现代教育越来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越来越缺乏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也就是说,凡与“升学”和“就业”无关的东西,学校可以不教,学生也可以不学。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往往教育学生见义勇为、奋不顾身,却很少教育他们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极为迫切和必要。印度大诗人、哲学家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者珍爱生命并更好地生活,是当代教育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教育的核心所在,生命教育应运而生。
2.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当代的教育学家中,有学者认为生命教育应侧重于对生命伦理和生命价值的教育,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缺乏对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关照。因此生命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生命意识教育、生命挫折教育以及生命价值教育。
生命是价值的本源,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基础,没有生命一切就无从谈起。生命是价值的基础,一切客体价值都是生命价值的外衍、对象化①。《老子・二十五章》云:“故道大,地大,天大,人亦大”。四大之中,人居其一。所谓“人命关天”更为世人所熟知。西方国家更加强调人的生命的意义,重视人类生存的权利,把人的解放和人的基本权利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心理学家马斯洛1955年提出需要层次论,把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作为最基本的需求,这两个需求主要是维持生存的需要。可见,对生命的渴求是人的本能,生命在人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最高的地位,只有珍爱生命,才能成就自己,要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的重要,从而自觉地珍爱自己的生命。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学生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充满希望,力图创造完美的未来,但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着一些差距,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这种差距,遇到一点挫折就认为自己“无能”,就会使自己陷入悲观的、消极的状态之中。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着一些差距,一个不能正确面对困扰和挫折的人总是很难成功的,也很难享受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我们要教育学生乐观向上,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让他们明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遭受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没有哪一个人敢说自己从来没有受到过挫折,或者今后也不会遇到挫折。因此,要正视挫折,锻炼自己的耐挫力,乐观面对人生。
生命价值的教育是基于“生命”基础上的价值教育。首先,生命价值的教育不会通过贬抑“肉体”的价值来提高“精神”的价值。生命价值的教育认为生命不是别的,它就是人生本身,就是人们从中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血肉存在,就是我们当下的生存状态。其次,基于“生命”的生命价值教育认识到生命意义的生成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一个认识、实践和体验的过程。再次,生命价值的教育并不推崇某种单一的价值观,而是尊重价值的多元化。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必定有不同的生命意义,因而必定有不同的价值观。
3.生命教育的原则和实施途径
3.1生命教育的原则
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是指个体生命身心各方面,是基于个体内在潜能的、适合自己特点的一种个性发展。任何形式的生命教育都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和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的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健康而自由地成长。
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教育的重要原则。生命教育必须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高度尊重儿童。只有改变无视学生的生命发展的教育方式,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内容,采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儿童的生命真正获得一种自由、舒展的发展。
生命教育是开放性的教育,在时间上要贯穿个体终生,是一种终身教育;在空间上要向社会各个层面全方位拓展,促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相互配合,形成教育的良好生态系统,实现整体效应。
3.2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在中小学教育中,生命教育开展的途径可谓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途径,即生命教育课、综合课、渗透式。
生命教育课指学校通过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来实施生命教育,每个学期有固定的课时,有专门的教师。首先,学校要融合课程规划发展制订生命教育课程纲要;其次,在保证教学课堂教学活动相配合。此外,规划制订各年级生命教育教学的主题,并配合主题设计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
综合课是指一些学校没有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而是将生命教育作为综合课程中的一个单元进行讲授。这是因为一些学者认为,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环境教育、养育等存在交叉关系,在内容上容易出现与其他学科课程重叠。综合课正好有效整合和充分发挥学校生命教育资源的合力。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生命教育知识,另一方面又能与其他跨学科课题有机联系起来加以实施。
渗透式是指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学校的其他活动中来实施,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来完成。在课堂教学中,与生命教育有关的各科教师有机地渗透生命教育,可以调动更多的参与和关注生命教育,充分挖掘和利用一切生命教育资源,增强教育效果,针对生命教育实践性很强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和掌握生命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增强生命意识。
参考文献:
[1] 杨乃虹、王丽,论学校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策略,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2] 杰・唐纳・华特士,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 刘济良等,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吴增强、高国希,生命教育--上海市中小学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要把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上来,就必须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坚持教书育人,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
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少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都有密切联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数学教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克服困难的性格,是社会主义公民的良好素质之一,需要从小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整洁、严格认真细致,自觉检验修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勤于思考、不怕困难、敢于竞争的精神。
通过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索新知,经历“感性——理性——应用”的学习过程,意会人类认识的发展辩证过程;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引导学生沟通数学知识,认识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的认识活动中,感知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
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学的一些数据、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数学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
二、贯彻启发式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1)要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设问:看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也看这个数的末位数字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检验后予以否定,教师再设问: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除了计算外,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接着师生比一比,看准能很迅速地判断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总是老师获胜。这时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为什么这样快,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此时,学习兴趣高,教学效果好。
(2)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每个公民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根高的智慧和才能。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双基的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突出思维品质的训练。
第一,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不足,缺乏经验,思维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形象作支撑。所以要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创设情境,运用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促使认识内化。而观察操作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
第二,要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小学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知识的异同点,将知识进行分类,形成知识系统;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法,特点是在解应用题中要经常用到;抽象与概括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数学学习最终目标。
第三,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核心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优劣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3)要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教学中,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要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显示学习方法的“透明度”,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技巧。做到依据学习规律确定教法,利用教法指导学法,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结构,着力引导学生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中学习新知。
关键词:情境感知;智慧图书馆;智能手机
在现代化社会中,日益进步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不断创新的先进技术,使各种各样的知识不断涌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背景。作为信息资源的巨大载体,高校图书馆也在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高校图书馆在长期的实践中创新自身的服务模式,改变服务载体,更新服务观念等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应用,以先进技术为保障的智慧图书馆建设应运而生。
1 智慧图书馆的核心和实现形式
按目前的发展前景,智慧图书馆可以呈现为三个维度:(1)突破时空限制的全方位、高渗透性感知图书馆的环境。情境感知的过程就是通过传感器的数据采集,识别用户的信息和所处的环境,分析用户的情境信息,根据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业务服务。情境感知技术有更人性化的用户体验方式,为用户提供信息推送服务。情境信息的感知和获取在于多样化和多类型的物理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多触点的数据采集,可以在图书馆的安全预警、场景管控和日常业务工作方面实现预见性的调控,实现监控和管理一体化的智慧图书馆架构;(2)畅通高速的信息传输层面,将实时采集到的多源异构的动态信息和数据流,转化为相应的数据格式。通过网络传输到图书馆的数据处理中心;(3)智能化的管理服务平台。由传感器网络等构成智慧图书馆的中枢系统,在对情景感知数据进行存储、分析、计算和预测后,获得高级的情境信息,实现图书馆各个系统的反馈运作。智慧图书馆还能通过移动情境感知的自适应机制,根据预设的规则触发相应功能,调用相应服务。
2 基于情境感知的智慧图书馆建构
基于情境感知的高校图书馆体系的建构,主要是以高校的师生的资料去求以及科学研究为中心和指导思想,借助对图书馆用户类型的分析和聚类,利用灵敏感知多源异构的动态信息,做出对应的反应。这种做法有利于为智慧图书馆独特服务的实现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同时还有利于实现高校以人为本的服务态度和宗旨。
2.1 自动感知层。自动感知层可以说是智慧图书馆感受外界情况的外层。它会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感受和辨识外界的事物,比如会运用到条形码、红外线、摄像头、电子TAG、多样化的传感设备等。能够实现实时获取信息,收集资料。通常情况下,感知到的信息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图书的感知。运用RFID系统的电子TAG感应设施,这种感知的方式的显著特点是无方向性和无接触式;第二个方面是对来访读者的感知。信息感知的主体是读者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使手机连接到图书馆的局域网后,利用手机上的定位系统来辨识读者的需要和动态;第三个方面是对图书馆物理条件的感知。前端会使用智能型的传感设备来调控节点收集的不同数据,并且采用不同方式来调节被控的对象,以此来保证物理条件的和谐性。
2.2 网络传输层。网络传输层是智慧图书馆的运行中心。借助ZIGBEE、WIFI、3G网络来与智能网关连接,以通信网络作为完成传输的媒介,促进跨越时空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同时还能够将收集和获得的不同信息数据上传到云端的服务区中,开始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的工作,并反馈给控制器,促进智能化的调节、智能化的决策。
2.3 应用服务层。应用服务层是智慧图书馆具体的运用体现。它主要包括图书馆中的各类业务的管理工作,以及关于读者的信息的传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OPAC体系和图书馆对于危机的管理和控制体系等方面。
3 智慧图书馆的集成功能模块分析
3.1 运用RFID技术的智慧图书馆管理工作
现阶段,高校图书馆使用的RFID技术已经投入了具体的应用中,不再是过去的条形码扫描形式,取而代之的是电子标签感应形式。运用RFID技术有利于有效的提高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水平和工作的质量。RFID技术可以说是建构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基础。现阶段,我国图书馆中,一般相适应的技术是UHF的超高频电子标签。这种电子标签的识别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和拓展能力好、识读效率高,具备很多优势。同时它的读卡距离能够达到三米到十米,每秒钟平均可读100张卡。RFID技术法运用,促使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的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有利于多方面、多角度的高效服务。比如:(1)读者自助借还书。尤其在假期前后的借还高峰期,自助借还书大大简化了借阅流程,增进流通速率;(2)快速盘点清架。RFID的批量读取标签和无线实时传输数据的特性,使盘点工作达到高效;(3)防盗门禁系统。RFID的EAS系统将防盗信息存储在电子标签中,实现对异常标签的监控,达到防窃目的。
3.2 图书馆环监测与危机管理
3.2.1 馆藏纸质文献的保护。目前,在图书文献资料保护方面,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采集书库内的温湿度和光照强度等实时数据,通过智能化判断,自动控制通风系统的开关、窗帘的开合等,能保证存书环境的最优化设置。
3.2.2 应用环境敏感的安全服务。通过提供安全服务位置感知的传感器,可识别用户的位置、行为和活动。位置感知的传感器可以帮助用户应对危险情况下通过检测人,以确定他们的运动智能空间。
3.2.3 支持移动端的OPAC感知系统。智能化的OPAC系统是将自动感知定位功能赋予在传统形式OPAC系统中,包括图书定位和用户定位。图书定位是通过RFID技术实现的,通过阅读器获取该层书架上所有书籍的标识信息,上传到数据库服务器,根据需要实时调用;用户定位则通过室外GPS定位和室内WIFI+Zigbee定位的无缝结合技术,实现对读者所携智能手机的感知。当读者检索到相关图书后,OPAC系统发起图书定位请求,利用RFID系统定位图书,获取图书标识后,通过内嵌的移动终端地图系统,即可导航到相应的地理存放位置,实现最优化的查找。
结束语
现阶段,数字环境背景下的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工作,主要依赖于基于情境感知技术。基于情境感知技术能够实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模式。智慧图书馆是教育信息和科研资源的传播与核心,因此高校图书馆运用的技术方法和环境升级形式,有利于推动用户开展知识框架的建立和知识体系的完善,创造出以人为本的信息氛围。同时还有利于用户利用快速、方便的自然交互的方式来获得相关的资料信息。基于情境感知技术的智慧图书馆建设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时彦艳.从数字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的构建[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3(6).
[2]马骏涛,黄文,宋欣,苏叶.用户情境感知―移动图书馆发展新方向[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5).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西文采访 藏书建设
西文图书是全球最新的、系统性地介绍和传播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图书资料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型机构,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一定量的国外书刊资料,为其必不可少的工作职责之一。在这个知识更迭日益加快的时代,如何利用有限的经费购到高质量的西文图书,并提高其利用率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1.把好采访关,多渠道获取书目来源
1.1书商整理的纸质书目
纸质书目是外文图书采访的重要信息源。国外的出版社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会推出各种类型的宣传广告,国内的大型进出口公司承担着对原版书目进行筛选、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的重任,并以书本形式出版的方式供全国各类型图书馆挑选。国际图书贸易公司、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会定期给有业务联系的图书馆根据高等专业设置寄发国外出版社原版的专题书目小册子,也会按月整理印制纸质书目,这些书目已经对大量海外出版物进行了筛选和浓缩,方便普通高校的图书馆员或读者挑选各类图书。
1.2出版机构的电子书目
很多国际著名出版机构,如Wiley、Springer、Penguin等出版社都有自己的业务网站。通过此类网站,图书馆员不仅能了解出版社的出版特色和重点,同时还能获取网站里的大量的电子书目资源。有的出版商,如Penguin Group还拥有对应的中文站点,高校图书馆西文采访人员可以直接到对应网站下载需要的电子书目资源。国内的大型书商时常会在各自的网站上转载这些电子书目可供客户下载,有的数据甚至可以直接下载导入采访数据库。电子书目编排规范,检索方便,便于采访人员按照主题,出版年份、著者和国际书号等途径筛选适合本馆馆藏的西文图书书目。
1.3网上书店书目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进行图书的网上交易已经成为越来越被人民普遍认同和采用的方式。国外专业网上书店如Amazon、Borders、BookEasy等都建有大型书目数据库,可以提供的书目信息高达数百万种。国内网上最大的外文书店laureatebookstore(澜瑞)能按类别提供近600万种原版外文书的书目信息。网上书店的书目除了题名、著者、装帧、年份、价格、页码、出版社、文献类型和国际标准书号外,还具有专家或读者对该出版物的评论有与其他相关图书的链接,反映图书销售排行名次等信息,特别适合按照主题或学科途径挑选图书,西文图书采访人员可先根据专业设置查找书目,然后进一步筛选出需要的书目,对提高采访质量和效率大有裨益。
1.4商网站书目
有的权威出版商,如Blackwell公司,在图书还没有正式出版发行前就能够看到实物编制书目信息,因此报道的书目信息精确翔实,除了介绍一般书目信息、内容提要、专业深度和读者范围外,还有十多种对非主题信息的介绍,诸如图书的重量,美国国会图书分类号,可销售的地区与相关书目的链接,等等。它们对多卷书、丛书类书目的收集也比较快速完整,有利于图书馆进行回溯采购和补缺。
2.扩展荐购途径,选择最适合的西文图书
2.1定期走访系部教研室
采访人员定期走进各系部教研室,和一线教师面对面,征求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需求。将教师急需的西文及时联系书商购买;每当有新的出版社或者书商的纸质书目时,第一时间将书目送到教师手中,以便他们根据专业发展和科研等方面的需要及时荐购。
2.2及时新书目录
西文采访人员在通过书商或出版商网站获取的新电子书目,按照院系的专业设置经过初步筛选后,及时导入采访系统。广大教师和学生读者就可以通过学校的图书馆网络系统看到新的书目,并根据需要进行网上荐购。同时,每周定期给各系部邮箱和专业教学主任发电子邮件,提醒他们浏览最新书目、及时荐购。
2.3提高系部图书联络员积极性
以宿迁学院图书馆为例,该馆除了和各系部教研室保持密切联系之外,还在各系部按照自愿报名结合教师平时荐书情况在各系部选定固定的若干名图书荐购联络员。他们均为科研工作做得比较好,而且平时荐购数量较多的优秀教师。图书荐购联络员根据自己专业所长,选出符合专业发展和科研需要的图书,是对图书馆工作的支持,也体现了他们对自身职业成长的热忱。图书馆每学期会根据他们荐书的质量和数量对他们进行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鼓励,以提高他们的荐购积极性,进而提高图书采访的质量。
3.把握好西文采购的原则
1981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提出:“高等学校图书馆应根据教学和研究需要及馆藏基础,通过多种途径,有计划、有重点地补充国内外书刊资料。”“采集书刊资料应以教学、科研用书为主,兼顾课外阅读的需要。”全球每年出版的具有学术价值的图书25万种,要从海量的书目信息中甄选出符合学校专业设置的精品,必须把握好专业性、科研性、时效性和经济性的原则。另外,因为高校图书馆的西文采购经费有限,在同一内容的图书装帧形式不同时,应尽量选择平装本,以节约开支,以等量的经费购置更多的图书资源。
4.细化编目程序,切实为读者服务
在西文图书的编目环节,在做到规范编目的基础上,尽量将可做的检索字段做细做全,以提高西文图书的检出率。另外,将原版西文图书的题名的中文翻译结果语句做入246字段,这样读者在用中文题名检索时也能呈现出该书目信息,从而提高西文图书的检出率和利用率。
5.利用多种渠道,做好西文图书的阅读推广
5.1让西文馆藏直面广大读者
在很多高校图书馆,由于西文图书数量比较少、借阅次数较低,西文图书借阅室往往被安置在比较偏僻的房间,很多学生甚至都不知道有哪些资源。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尽量把西文借阅室安排在比较显眼的位置;在进行新生入馆教育时,应将馆文图书的意义和价值传达给学生,本馆西文借阅室和西文阅览室的位置也应明确告知。
5.2推进学科馆员队伍建设
学科馆员模式是图书馆以学科为对象而建立的专业人员对口服务模式,是图书馆实施学科化服务的基本形式。学科馆员定期走访对口院系,通过调查问卷、采访、随堂听课、参与系部的科研课题等多种方式,实时地了解学科读者对文献资料的需要情况,并及时对需求进行分析处理,及时查找相关的馆藏情况。如果有馆藏,及时提炼出学科读者所需的资源;如果馆藏缺,及时采购,在入藏处理后及时发送给读者。这样图书馆除能实现其藏书的功能,还能实现其最新信息提供的功能,大大地提高文献的利用率。
5.3及时到馆的外文图书信息
为了提高西文图书的利用率,让前沿性比较强的学术性著作尽早发挥作用,在图书完成馆藏环节后,通过电子邮件及时向专业教研室相关信息。采编部门还可以建立专门的西文信息微博,及时新书目荐购通知、按时介绍新到馆的图书信息;另外,利用展板和图书馆网站的好书推荐平台,定期做西文的好书推介活动,也是西文推广阅读的必要之举。
总之,高校图书馆的宗旨是为读者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为学校的发展服务,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最新最全的相关书目信息,为读者提供全面、规范的检索条件,为读者打开直接、贴近的阅读推广,从而提高西文图书的购进质量和利用率。另外,西文图书采访人员必须保持学习进取的态度,不断学习和研究相关新技术、探索新方法,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万行明.阅读推广――助推图书馆腾飞的另一只翅膀[J].当代图书馆,2011,(1):7-11.
[2]李洋.论微博与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J].当代图书馆,2011,(2):29-31.
[3]郭颖,关绍伟.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杂志,2011,30:230-232.
关键词:信息技术;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9-0056-02
一、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促进每个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然而,相关研究表明,目前近30%的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不得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阶段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理所应当肩负起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责任。
那么,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如何?经过文献调查与笔者的实践发现,情况不容乐观。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效率低下,学生难以真正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具体分析原因,从教师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还没有全面普及,许多家长,包括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线教师,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认为针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必要。因此,授课常常不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媒体选择,只是采用讲授法甚至直接朗读课文的方式进行。从学生角度看,由于教师的不重视,学习内容枯燥无味,很难激发自身学习的兴趣与产生学习的动力。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
在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还远未受到大众的重视,而一些教师、家长、学生对心理疾病带来的危害没有清醒的认识,因此,在这种情势下,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首先要加大宣传的力度与范围让学生想学,乐于学,产生主动学习的动机,进而加强学习的意识。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实现方式:(1)以教育网站为平台,以多媒体形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2)运用文字、图片处理软件制作心理健康宣传海报,在学校范围内张贴,提高学生及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3)组织观看心理健康讲座,听取专家的建议。
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效率
教育的第一阵地是课堂。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效率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普及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它形象生动、信息刺激性强、时空宽广,使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这样的知识呈现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加关注知识内容。在每周一节的辅导课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儿童心理健康导读》为教材,改教师教授为学生讨论,改课堂座位为圆桌形式,教师时说时问,可以直接和学生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们提问,共同讨论,共同理解,互相倾诉,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心理辅导。
利用信息技术,形成愉悦式的互动课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在心里健康的教学活动中,有些活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像案例活动、谈话活动,而且由于班额大,学生多,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往往把握不准,或高估了,或忽略了,或片面强调了。因此,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快乐、轻松的课堂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是高高在上的监督者角色,更多的是支持者的角色。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先行进行预设,认真思考哪些活动环节较难吸引学生长时间的注意力,然后精心设计情景穿插其中,要巧妙地借助多媒体,不断给学生以外部刺激,使这些能刺激学生感官、视觉的小环节制作发挥作用,使之成为学生持续保持学习兴趣的“玄关”。
3.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校与家长的沟通
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因此,学校与家长应该建立密切的联系,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教师的事情了。部分家长在孩子出现问题后,不能在第一时间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仍然坚信“棍棒底下出成绩”的传统观念。大部分家长非打即骂,而没有采用沟通、理解的方式,走进孩子的心里,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往往结果是孩子的成长与家长的期待背道而驰,越走越远。
针对这种情况,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QQ,可以有效促进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另一方面,家长在遇到教育问题时,可以方便快捷地得到指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