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59:03
导语:在高中素质教育评价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一)实行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制度。将初中学生学业考试作为初中学生学科学习目标评价的主要手段。初中学生学业成绩,一是用来反映初中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并依据成绩对学科教学情况进行评价;二是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结性考试,未参加学业考试的学生不得领取《义务教育证书》;三是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新生的依据。实行初中学业考试后,不再组织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初中学业考试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市教育局要建立学业考试工作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考试组织、成绩管理的制度化、信息化、规范化。学业考试成绩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合格标准,采用等级和实际分数进行记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按考试成绩对学校、学生排队或排名。
学业考试的命题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要建立和完善命题工作机制,落实命题人员资格认定和动态管理制度、试题征集制度、命题与审题分离制度、阅卷质量过程监测制度、试题评价反馈制度等,确保试题质量。
学业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由学生在校期间各年度成绩和毕业时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测试成绩组成,其他学科考试形式均为闭卷考试。“六三”学制学校生物、地理学科在学生初二学业完成后进行学业考试;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历史学科在学生初三学业完成后进行考试;“五四”学制学校地理学科在学生初二学业完成后进行考试,生物、历史学科在学生初三学业完成后进行考试,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学科在学生初四学业完成后进行考试。
学业考试考查科目为音乐,美术,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由县(市、区)教育局指导学校组织实施。
(二)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制度。依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精神,把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综合实践能力、学生特长等8个基础性发展目标,作为评定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等级的主要内容。评价结果包括等级和综合评语两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一个学期为一个评定时段,在初中最后一个学期依据学生每学年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按照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4个等级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要坚持内容全面、主体多元、方法多样、注重过程、结果客观的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综合评语由班主任在征求其他任课教师意见并汇总全班同学意见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做出描述性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将作为学生毕业及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评为D级的学生不得领取《义务教育证书》,不得被普通高中学校录取;报指标生录取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定必须达到B级以上。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由各县(市、区)教育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具体工作由初中学校组织实施。学校对初中毕业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于每年5月初完成。各初中学校要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德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各地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评价办法向社会公示、公布,评价结果根据需要向学生公示。公示时间应在5天以上,公示无异议方可记录。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力求评价结果科学和公正。
(三)建立和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长档案。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初中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档案包括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综合评语以及初中阶段发展的突出表现(或标志性成果)等内容。要严格限定学生发展标志性成果的种类,可能加重学生负担和大量占用学生校外活动时间的项目(如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结果等),不作为标志性成果和认定特长生的依据,不与升学挂钩。
(四)实施初中学校素质教育工作评价制度。初中学校素质教育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更新教育理念、实施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制止学生辍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既能横向分析学校现实的工作情况,又能纵向分析工作进展。要加大重点指标的评估权重,促进学校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规范办学行为。初中学校素质教育水平评估成绩,作为分配普通高中指标生计划的重要依据。
二、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
(一)以学业考试取代升学考试,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依据录取新生。实行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后,取消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普通高中以学业考试成绩为主,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作为高中录取新生的限定条件。
(二)将普通高中半数以上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从2010年起,将普通高别是优质高中或省级规范化高中招生指标的60%(不含指标生)以上分配到高中服务区内各初中学校;各初中学校指标生的分配数额,根据该学校初中毕业生人数和素质教育工作评价得分各占50%权重确定。
为充分发挥招生指标分配对初中素质教育的引导作用,提倡对指标生录取不设限制性条件。对录取指标生设限的,应以不同批次最低录取标准条件为设限标准。初中学校要根据学生报名情况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按照多于招生指标的一定比例向普通高中推荐。招收指标生的高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对初中选送指标生的质量做出评价,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将评价结果作为初中素质教育工作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据此增加或削减初中学校的分配指标。
对在素质教育工作评价过程中或日常工作中发现有严重违背教育规律、违反办学行为规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和引起严重后果的学校,要调减其指标生分配名额,直至完全取消其按照素质教育评价情况分配指标的资格,同时给予学校负责人以必要处分。
(三)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招生录取。除采用指标生审核录取外,也可采取以下形式进行招生录取。一是统一招生录取。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在规定时间内,由高中学校根据初中毕业生报名情况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集中录取。二是推荐录取。初中学校可对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推荐,至少两名教师写出推荐信,由高中学校通过调查、面试、综合能力测试等方式考核后,予以录取。三是特长录取。特长生录取的主要依据是综合素质评价加特长考核。对有特殊才能或潜能但无实证性材料的学生,高中学校应提供考生展示特殊才能的条件,并建立相应的组织对考生的特殊才能进行评定。四是划片招生录取。鼓励高中教育资源和普职比例相对均衡、高中段教育普及率高的地方,在认真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采取区域内划片招生办法,合理划分各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招生服务片区,促进生源平衡,搭建竞争平台,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五是注册录取。部分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可采取注册招生的方式,由初中毕业学生持成长档案,在规定时间内到校报名,由学校根据学生成长档案决定是否录取。
(四)扩大优质高中招生自。对办学水平高、有特色、在当地能起示范作用的优质高中,教育行政部门应扩大其招生自,在学校招生计划中安排一定比例,由学校自主招生。取得招生自的学校,要制定自主招生工作方案,报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优质高中自主招生的比例,应不低于招生计划的5%、不高于招生计划的30%。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改革和完善评价与考试制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做好本地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阶段招生制度改革工作。要建立完善公示、诚信、监督监控、复查复议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维护公平竞争。
(二)严肃招生纪律。对在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等级评定、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过程中违反规定的,一经查实,严肃处理。涉及学校的,在评先评优、年终考核、考点设置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是“规范化学校”的取消其称号,是初中学校的减少或取消其指标生分配数额,并追究学校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的责任;涉及教师的,取消其当年度评先评优资格和参与学生评价工作资格,不得作为推荐生的推荐教师。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评价
在高中教学体系中,历史学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非常清晰且庞大的知识脉络,内部所承载的人文内涵也是高中教育的核心与关键。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历史学科的教学并不重视,加之历史学科的教育理念、方法以及评价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较低,历史学科的真正作用也无法得到凸显。因此,基于素质教育视角,对高中历史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一、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定义也随之发生改变,应试教育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素质教育正在我国全面兴起,因此,教师需要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提升。对于历史教师来说,需要转变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社会认知能力。作为教师,也要明确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意义,改变传统的应试心态,注重教学成果,而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只有从根本上更新教育理念,历史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运用创新的教育方式
在应试教育视角下,教学课堂普遍以教师或课本为中心,教师所扮演的是课堂主体角色,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课堂上很少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教育方式过于陈旧与死板,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必须得到转变。从素质教育的视角出发,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课本知识相融合;也可以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转变为鲜活的图像,在还原真实历史的同时,消除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抵触心理。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一些讨论活动,如演讲、辩论等,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从而加强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学生对历史的学习能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自豪感,与此同时,需要学生在传承文化的同时,铭记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素质教育的视角下,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以课本为基础进行扩充,与时展相结合,将学生关注的时政知识引入历史教学中,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转变古板的教育评价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分数是决定教学成果的唯一指标,这是应试教育留下来的弊端,长期以来只注重分数的教学评价会使历史教学走入歧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在乎学生的分数,而忽视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脱离了课本,学生便无法对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运用,这种做法丧失了历史教学的真正作用与意义。因此,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教学评价需要更加全面与客观,评价时要注重过程,而并非只看结果。在进行历史学科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标准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使评价的整个过程更加动态化,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只有这样,高中历史教育才能真正朝着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实际上,历史记载着人类发展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奋斗,还是抗争,它都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来,学习历史,不单是为了继承中华文化,更是为了学习经验,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基础。重视高中历史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历史教育在高中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综上所述,我国历史教育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理念上比较古板、教学方法上相对滞后、教学评价上片面单一,这使得高中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效果欠佳,其真正的作用与意义得不到充分发挥。而素质教育的步伐已经在我国逐步推进,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高中历史教育需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革新,更加重视教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各方面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社会实践,将历史学科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尹高兵.“鱼与熊掌”的兼得: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9(05):132-134.
关键词 人文素质教育 高中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62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education. Aiming 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lish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in the middle school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modern English educators. Combined with the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suggestions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order to have a certain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 humanistic education;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英Z是高中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科目之一,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关键,高中英语教学课程本身包含诸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教育内容,在保证学生语言和交际能力提升的同时,也为其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途径。但一直以来,高中英语都被作为一个语言工具在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训练,而较多忽视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殊不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渗透,不仅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能拓宽学生的英语学习视野,培养良好的国际文化意识,对实现其全面发展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总之,在全球化经济发展时代下,高中英语教学不能单纯地以应付考试为主,必须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1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英语作为我国当前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其在应试教育中占据主流地位。在应试教育中,高中英语教师常常为了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而进行盲目教育,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工具化与机械化。教师对学生的灌输式教育,让学生成了一部“机器”,这种教条式教学很难达到教学启人心智的目的,忽略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如果学生继续进行这样的公式化教育,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为了避免这种不可设想的后果出现,高中英语课堂务必要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此外,我国社会热点问题中对高中教学中有关学生学习与生活问题的报道屡见不鲜,小到逃课早退、大到凶杀诈骗,这些问题的出现为高中教育教学敲响了警钟,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已经迫在眉睫。而英语作为一项基本的人文学科分支,对其进行人文素质的渗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首先,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教育质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高等教育不仅仅要求教学生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综合性人才的关键。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技术的进步,还有人文思想的进步。作为新时期高素质人员,除了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再次,人文素质教育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对教育的改革不断推进,我国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基础专业能力,能够终身学习的能力,还有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素质。其中提出了要在课程计划中安排人文素质教育课,使学生能够自觉维护人文素质,有良好的人道主义精神。最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教育模式改革的需要,当代教育的基本路线是顺应人文的倾向,主要是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人文情怀。人文素质不仅是一项知识体系,更是一个关于伦理、关于价值的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颈部,各专业学科发展已经从单纯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综合模式转变。科学技术带来的伦理、人性、心理等社会人文问题也日益严重,需要加强对人文素质的教育。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2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策略
2.1 融入文化教育,激发学生英语兴趣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最主要的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广泛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两者是一脉形成的。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仅仅进行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传授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其中掺杂富有趣味的文化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各国开放的多元文化,在满足学生猎奇心理的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当前高中英语教学多是以教材中的知识点讲解为主,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较为欠缺,这既不符合当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因此,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注意文化教育的渗透,让学生不断对多国文化进行融会贯通,真正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如在讲解Welcome 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视频、音乐、图片或者知识链接的形式,对美国的风土人情、文化氛围等进行展示,让学生在感受异域风情的同时,更能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2 充分挖掘教材,丰富人文教学内容
作为英语知识的载体,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本身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知识和高尚的思想情感,内容广泛涉及到了民族精神、人物思想、历史政治、天文地理以及风土人情等多个方面,可谓是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一个窗口。教师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气息,丰富教学内容,陶冶情操,有利于学生增长人文见识,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如讲到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的题材,教师可以结合当前发生不久学生较为熟知的地震、暴雨灾害等进行讲解,以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讲到Brave heart,也可借此让学生进行为自由为正义而献身的坚韧品格的领会;讲Hobbies、Sports、Pop music等,教师也可以深入挖掘相关文章中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热爱生活的情感等。总之,高中英语教材中富含着多种多样的文化知识,都可以用作教师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素材。
2.3 创新教学方式,注重人文知识延伸
为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积极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的探索,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当然,教师作为学生英语知识的传授者,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是创新教学方式,实现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只有加强自身的学习和素质的提升,才能真正掌握英语知识相关的思想精髓,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渗透。此外,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也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如对学生的单词掌握程度进行检验,可通过“词汇接龙”“小组互赛”等活动形式进行,并在评价的同时巧妙进行人文素质的结合,促进学生自我学习的反思,以较好地_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再如,讲解English around the world一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英语知识接受程度,对其中的某一知识细节进行延伸,或者设置诸如“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英语?英语哪些地方优于汉语?”等较为开放性的提问,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在加深英语语言了解的同时,也能对英汉异同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对英语学习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
2.4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课堂上,而且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便是言传身教。因此,要想实现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必须先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从实际生活而言,英语教师不仅扮演着一位知识传播者的角色,还扮演着塑造学生三观的启蒙者角色,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表现在知识传授与品质塑造等多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中,应该从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与人文素质培养等方面综合抓起。英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的过程中,还要对其进行人文精神与社会文明的教育渗透。当然,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并不能单纯地停留在说教上,而应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人文修养,通过自身人格魅力的影响帮助学生完善性格,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5 培养人文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在高中英语教材中,不乏表达高尚的献身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境界的内容,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以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都有极强的教育启发意义。教师在课堂上加以适当的引导,也能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增强其爱国情怀。例如讲解某些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或者科学大家等,教师一定要善于启发诱导,让学生对这些优秀精神产生思想上的认同,并自觉从心底形成一种向上的追求目标。通过学生的思想认同感,形成积极向上的力量,从而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如Going West一文讲述了作者的父辈行至加利福尼亚途中遇到的艰难,经过教师对历史背景的讲解,学生很容易对其中人们面临困难时的决心和勇气所感动。借此,教师就可以渗透相关的爱国情感,以激发学生树立爱国意识,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感。
2.6 创新多元化评价模式,保障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单一的卷面考试评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的要求,试卷上单一分数的参考作为教育评价依据具有不科学性,要想保障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一定要进行多元化评价模式的创新。例如,教师与学生评价的双向结合,这样的评价更侧重于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高中课堂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此外,学校还可以实行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把学生从机械化评价方式中解救出来,实现多角度、多方位的动态考核,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作为高中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并积极进行人文素质的渗透和探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英语技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健兰.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10:63-65.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注重情感教育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营造一种氛围轻松、关系融洽、自由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疑惑、质疑以及猜想,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自信心。首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较强的自我认知意识,思维活跃,目的性明确,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说出来,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讨论,这样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发展能够产生积极影响。角色互换作为一种活跃课堂气氛的方法,让学生扮演临时教师角色,将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分享,然后展开讨论,教师给与合理解释和指导,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而且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在心理上热爱数学学习,而且教师能够在互动交流过程中更加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刺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另外,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独立解决问题、查阅资料、研究探索的习惯,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完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不仅包括知识能力方面,还包括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创新精神、探索精神等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过去单纯的以成绩评判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无法对素质教育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需要对高中数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进行完善。根据素质教育的目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除了要通过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还要关注学生在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和阶段性进步,也就是说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对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和情感进行评价,也要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和大胆质疑等进行评价,建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另外,要用相对进步原则对学生的进步进行客观评价,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发展特点,通过学生自身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对学生形成客观合理的评价,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努力,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以及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结束语
(一)中考制度改革的背景与目的
中考“指挥棒”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导向素质教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助力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考制度面临着如何正确发挥考试的督导功能,使之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导以正确方向;如何有效控制考试关系,使人才评价、甑选的依据准确可靠;如何充分发挥考试的调节功能,借以调控人才的合理流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如何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如何突出地为“寻求适合学生的教育”服务以适应全民教育时代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要求。
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的核心内容是:“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要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求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予以突破。”其中,“学业考试的成绩应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合格标准,提供普通高中录取用的学业成绩应以等级制的形式呈现,等级数和等级标准应由各地根据考试结果,并结合当地优质高中资源的实际情况确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了“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发挥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的导向作用。规范优秀特长生录取程序与办法。”
教育活动中的考试,是教学的重要方面,也是教育的基本手段之一。这对受教育者学业成就、教育效果、教育质量的检验,具有测量和评价的双重性质,测量是考试的基础,评价是考试的目的。新课程改革是中考制度改革的前提,中考制度改革打开束缚新课程改革的瓶颈,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中考制度的性质及功能选择
(1)中考的性质界定。中考的本质是基础教育系统为了实现价值最大化对调整教育资源所采取的一种自我评价,是基础教育系统调控质量的内部质量管理活动。
(2)中考的功能选择。第一,学生选适合自己教育的功能。第二,初中学校选择自己的方向发展办学特色的功能。第三,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第四,调控高中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功能。
(三)中考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了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各地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对中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单独命题,命题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了初中毕业生实验操作技能和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考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了以考试学科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二是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并力求评价结果的科学公正。三是普通高中招生以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录取新生。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实行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优秀初中毕业生推荐招收特长生等多样化的高中招生办法,以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的公平。
二、中考制度改革现状分析
全国各地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以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2005年2号)为指导,开展中考制度改革,逐步构建立既能发现发展学生多方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能科学测量学生学业成绩,科学有效地选拔高一级学校新生的评价体系。
(一)中考命题改革分析
1.命题的依据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参照教材、《考试说明》以及教学实际,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要求的程度。
2.命题的原则
(1)根据《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从多维度考查学生。
(2)根据《课程标准》确定考查内容与要求。
(3)注重试题素材的选择,加强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体现考试的时代性。
(4)注意试题积极的价值取向,注重中考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引导意义,进而充分挖掘考试的教育价值。
3.命题的主要特点
综观多年以来全面各地中考各科试卷,不能发现,各地的试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在试图努力体现教育部指导意见的精神彰显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性: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重视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情况的考查,其中又以考查学科最重要的主干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学生后续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重点,突出发展性评价。
(2)时代性:新课程强调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群体的原则,试卷注重创新,有生活气息。
(3)应用性:新课程改革不仅强调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强调学生运用所过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中考命题尽量避免出死记硬背的题目,提倡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既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和发挥学生个体的潜能,又有利于对学生分析推理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考查。
(4)导向性:命题依据课程标准,充分体现新课标精神,各科各类试题中都有相当一部分的试题信息直接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社会背景中。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许多省区中考命题出现了以能源、环境和物价等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引用当地生产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来命制有区域特色的中考试卷。通过命题引导学校变性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考生也通过试题密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考生这种情境的创设能受教育,提高素质。
(5)创新性:主要表现在:第一,题型创新。命题既有传统题型和新颖题型。中考命题重视发散思维的开放型题的设计。传统题型基本上是常规型题,所求的结果是唯一确定的,通常地解题时也有常规方法可循。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方法是多样的,而非单一性,所以中考考查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第二,试题的内定呈现形式是多样的,有文字、图片、数据、函数图像和实验装置等,比较生动活泼,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第三,考试方法创新。由单一的笔试改变为笔试、加试、操作测试、面试、口语及考查相结合。
(6)有效性:表现为试卷的设计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具有合理的内容结构,题型结构和难度结构,具有一定的效度和信度。试题能确保大部分考生达到及格标准,并能在核心能力方面区分出各层次学生,既有利于发挥个体水平,又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对学生进行选拔。
(二)中考成绩等级制评定
2005年,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学业考试的成绩应根据各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合格标准,提供普通高中录取用的学业成绩应以等级制的形式呈现,等级数和等级标准应由各地根据考试结果,并结合当地质高中资源的实际情况确定。”为了落实教育部的指导精神,全国中考招生中已经把分数制改为等级制由点到面全部开展。
传统的100分制是将成绩分为100个等级,在考试中,分分都是考生的命根,每一分都能决定着考生的命运。但是,一分之差并不能真正说明学生的实际能力及素质上的差异。等级制模糊同一等级之间的差异,为综合考查考生留出了足够的空间。总的来说,采用等级制,将有利于引导学校特色发展,引导教师自主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有差异的发展,更加激发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为高中的多样化录取创造条件。
各地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成绩等级制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学业考试成绩按百分制阅卷,等级制呈现。等级的划分或按卷面分按比例确定等级,或根据当地高中教育资源的情况和报考人数来划分每个等级所占的比例,然后将卷面分数转换成相应的等级。第二种是学业考试成绩采用等级附分的形式呈现。即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成绩按原始呈现,其他学科的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
(三)中考制度改革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档案,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为此,教育部要求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能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标准的重要依据。各学校成立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负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领导和仲裁工作,并制定了相关的考查评价制度。
1.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是: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各地不断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让评价的方法具有可行性,并力求评价结果的科学和公正。
2.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综合素质评价是中考改革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改变了以往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高中唯一录取标准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高中录取新生首先考虑综合素质的评定结果,规定在综合素质评定结果的最低标准,作为高中录取投档控制线。如广西防城港市中考招生方案规定,综合素质评定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综合素质评价为A等或B等者,示范高中及一级学校方可录取,C等能以上者普通高中方可录取。缺少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或综合素质评价为D考级者,普通高中不得录取。
3.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各初中学校成立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其成员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评价工作委员负责制定评价工作实施细则与具体程序。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以班单位进行。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等向学生和家长作出明确的解释并公示。评价结果通知本人及其家长,如有异议,学校进行调研和处理。评价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三、当前中考制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一)学业考试功能定位难以准确把握
初中学业考试如何将促进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学业考试三者有机结合,寻找到最佳结合点,在实践操作中不容易把握。有的地区对考生提高区分度,以满足选拔考试的需要,有的地区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将初中毕业考试与教育质量监测相结合,形成较为完整的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水平检测体系,试题的区分度小,让高中选拔增加一些不确定因素。
(二)考试科目多,各地差异大,学生负担重
有的地区设置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有的设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五科,还有设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和体育共十个学科。考试科目过多,优质高中对考生等级要求高,迫使考生陷进对分数的追求,回归到应试教育的路子。对学生不仅没有“减负”,反而“增负”。
(三)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操作难,结果的准确性受到置疑
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划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等级的做法缺乏统一的依据来规范。其评价程序不规范,级各个等级按照一定比例来划分,人为地划分等级,显然十分荒诞的,虽然各地也作出末等级要控制在一定的数量,但也失公平。其可操作性不强,基本由年级或班主任来定度,缺少公示或申诉制度监督。教师的教育评价能力和教育测量知识水平及方法直接影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个别考生因为不公正的综合素质评价被高中拒绝于校外,常常出现考生或家长的质疑。
四、中考制度改革的展望
(一)创新命题机制,确保命题质量
学业考试的命题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渗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注重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与综合,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要明确命题、审题和阅卷的程序和要求,建立命题、审题和阅卷制度,加强命题、审题和阅卷人员的队伍建设,要注意发挥教育统计专业人员的作用。
(二)学业考试的方式要多样化
可根据考试的具体内容采用纸笔测验、听力测试以及口试、实验操作等多种形式;纸笔测验也可采取闭卷、开卷或开闭卷结合等不同形式。研究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使之具有可行性,并力求评价结果的科学和公正。
(三)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教师的教育评价能力
教学评价坚持以生为本。教学评价要注重过程、激励性、多元性。评价的过程应是开放性的,价值应是多元性的,内容应是全面性的,手段应是多样化的。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是综合性强的工作,其贯穿于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之中,因而教师的课堂测量与评价的水平与素养就决定了教学评价结果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的教育评价能力与水平与中考改革要求很不相适应,教师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专业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已成当务之急,以促进基础教育改革顺利进行,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四)实行多样化的招生方式,让优质高中学校自主招生
在统一中考前,优质高中可以依据本校的特色和优势,通过推荐、保送、自主考试等方式,择优自主招收优秀初中毕业生,被录取的初中生不用参加中考,直接进入高中就读。从问卷中可发现考生和家长特别在意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所以通过学校和考生多途径双向选择,促使高中学校想方设法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办学质量,以吸引到更多优质的学生。
(五)加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科学研究
1.高中生对英语学习中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主体,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对英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在考试压力和适应教学模式方面的局限性,使其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尤其体现在高中矣语教师开展索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不能积极配合。
2.高中英语教学的特点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行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行,食中英语教学逐渐改善学生的强记问题,对高中生在课堂学习上的自我思考和心理素质引导逐渐加深。但是,这也给学生造成了更多的压力。在逐渐加深、培养和教育过程中,素质教育对不同接受程度的学生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时也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这些差距无形中影响了高中英语素质教育的贯彻执行。
在中国现代教育考试制度的影响下,部分老师和学校为了达到一定的升学率和提高考试排名,往往只重视单方面基础教育而忽视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这对引导学生全面体会素质教育重要性有着负面的影响,对学生感受和认识英语以及其文化底蕴有严重的误导和偏执影响。
二、推动高中英语素质教育的相应措施
素质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贯彻和执行需要高中英语教师在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下共同完成,教师需要将素质教育和英语教育相结合,学生需要发挥自身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推动高中英语教育的素质教育效果。
1.学校和教育机构起推动作用
高中英语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推行需要学校以及教育机构的全面支持和引导,发挥其积极性和领导作用。首先,要定期组织参加英语教育工作者学校或者地区性素质教育讲座或者学习,进行学术报告、学术交流,以便互相取长补短,全面提高教学水平,改善自身不足。第二,学校应将素质教育的活动直接开展到英语学习中去,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和讲解,同时学校还要将素质教育考核作为英语成绩评价指标,使学生在了解素质教育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学校要加犬对素质教育方面的投人,提高英语教学的硬件水平,从根本上做到对素质教育的重视。
2高中英语数师对素质教育贯彻实行的积极主导作用
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个人能力对素质教育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深,对英语水平素质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高中英语教师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英语素质水平的提高贡献力量。高中英语教师应通过不同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措施,针对不同情况,高中英语教育需要分成几个板块,对水平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式教学,并引导提高其自我学习和认识能力;对接受水平较高的学生应给予其充分发挥的空间,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英语水平的教学目的。
三、结论
关键词:数学教师;人文;素养
1.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是数学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体现
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组成部分,它不断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的根本,所有这些研究都是在极抽象的形式下进行的,这是一种化繁为简以求统一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说,数学教育是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文明发展中数学所起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2.高中数学教育中影响教师人文素质教育的因素
2.1目前应试教育对高中数学教师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大教育家韩愈说过:师者,传道解惑也。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形象思维结合逻辑思维,使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教育主要包含对数学知识传授,对数学思维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个体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功能和培育功能。但遗憾的是,现实的数学教育偏离了其本功能,数学成为一种竞争优势,表现在数学教学上是大题量的传授和练习中将数学知识点牢固记忆,其指向只有一个―最终达到数学考试成绩的提高,忽视了数学教育中的其他功能。教师在课堂传授数学知识,学生以听的方式接受教师所讲授的数学内容,数学的教学过程就是单方面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教师作为课堂的控制者,控制并监督学生的学习,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往往缺乏互动交流的过程和共同思考探究的过程。
2.2高中数学教育评价不够,教师人文素质偏低
在学生教育成效的评价体制上,功利性的泛滥是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缺乏的重要原因。数学作为人类发展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表现为对学生数学考试分数,并最终表现为升学率的高低,这种单一评价标准成为社会各界以及学生自身功利性评价标准的源头。目前,我国的高中数学教育评价在实践中表现出严重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如:评价学生的数学成绩在内容上基本上是一张考卷测试学生的解题技能。如果要去综合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人文素养,很多教师自身人文素质影响对学生评价,中学数学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贯穿于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到德与专的结合,培养一代新人。
3.对高中数学教师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3.1课堂互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
“学问”应该像学问本身一样成为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可是,事实上教学生“学问”者并不多见。很多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自问问答,或问一些很简单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这样的“问答”教学法是不利于学生创新和质疑精神培养的。为了使孩子具有全面的数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在数学教学中应将引导学生发问给以足够的重视。作为教师,如何恰当地介入学生的活动,尽可能少地干扰他们的思考和探索,给他们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和时间,这是课堂教学中文化氛围营造的一个重要标志。
3.2开展数学探究活动
中学数学教育由于十分强化学生的解题训练和计算能力的培养,以牺牲学生的时间和创造力为代价,使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恐惧和疲惫。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数理能力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又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过程,从而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不是被动地为了考试接受数学知识。
3.3改善评价方式,巩固情感效果传统评价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体系,忽视人文性,以测试为唯一形式,重结果、重成绩,造成了学校大量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考试转的现象,使本应是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变得僵化。新课程标准中提到了数学评价标准:数学学习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水平的甄别,又要重视其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要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总之,应将评价贯穿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数学教学的评价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教与学活动过程的调控,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综合素质 评价程序 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183-01
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自2005年秋季实施新课程以来,根据教育部精神和市县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在三个年级全面实施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将初中毕业班评价结果作为向高中学校选送新生的重要依据,全面推进了课程改革进程。
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笔者全程参与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我们的做法是:
1 评价模式的操作程序
1.1建立“两册”一袋
一是《家校联系手册》。二是每人一本《学生成长记录册》。三是学生成长记录袋。
1.2成立三级评价组织,规定操作程序
一是学生评价小组。每周一次评价例会:(1)“自评”。本人对一周中的业绩或问题进行小结,经小组讨论后按“小组级”记载于“两册”上;(2)“他评”,根据其他同学的意见进行讨论后按“小组级”记载于“两册”上。二是“班评”。由本班教师、学生代表组成评价小组,每月举行一次评价例会:对每位同学的表现经评议后记载于“两册”上。三是“校评”。由政教负责,学生干部参与。半学期召开一次评价例会:审核各班评价材料经认定后予公示,记载于“两册”。通过努力,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赞许,也获得了家长的肯定。
评价效果表现出明显的成效:一是建立了评价管理体系。学校成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对市县的指导方案进行了细化,使之更加具体,提高了方案的可操作性,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公正。二是“两册一袋”将学生的突出表现进行“物化”记载,让学生随时能体验到实实在在的成就感。三是引入了多元化的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学校审核等评价方式,初步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四是应对了中考改革实践。
同时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1)学生、特别是家长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不高,教师的评价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2)评价标准有待更加细化,便于评价者的操作,保证评价更加公平、公正。(3)家长与社会人士有效参与评价有待进一步探究,他们积极、主动、经常地参与评价,就可以避免学生校内外表现的“两面性”,才能反映学生真实情况。(4)评价结果与高中录取的松散关系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中招生制度,这种评价结果的假使用导致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形式主义倾向,使人们对综合素质评价乃至对课程改革失去信心。这些问题和不足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和克服,必将影响素质教育进程,使课程改革再度陷入应试教育泥潭。
按照教育部要求,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评定要力求实现“一改三突破”目标。即:改变高中招生以文化考试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实现在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与高中招生录取三个方面的突破。因此,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选取的价值取向是: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校特色;有利于缓减学校升学竞争,进而缓减在生源上的恶性争夺。一句话,就是要还基础教育以本来面目,全面提高初中阶段教育质量。
2 实施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应努力实现的几个转变
2.1在目标指向上
由甄别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地发展。因此,评价要围绕发展这个核心。评价活动要以促进学生发展这一目来制定,使之有利于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2.2在评价管理上
教育部门不应设统一标准,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活动。
2.3在评价思路上
由评招结合向评招捆绑转变。试行多样化的高中招生办法:优秀毕业生直接推荐、增加重点高中定向名额,促进城乡学校均衡发展。将学业考试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以改变现行的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学业考试成绩分别呈现。要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基础条件,以学业考试成绩为录取依据的招生录取方法,使综合素质评价与学业考试由结合走向捆绑。
2.4在评价策略上
以评促改改变以考促教。初中教育教学中,特别是毕业班,日常教育教学围绕升学考试转的情况屡见不鲜。因而对学生评价的内容上,关注更多的是与升学有关的内容,而忽视与升学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彻底改革高中招生单凭文化成绩作为录取依据的做法,用学业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录取的依据,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在升学中的调控功能,让科学的评价成为教学改革的指挥棒。
2.5在评价手段上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 评价制度
数学课堂落实素质教育的思考林文伟素质教育就其思想本质来说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是一种在新价值观下对理想的追求。可以说,素质教育是对教育发展期望目标的概括。从改变课堂教学中最明显的问题入手,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是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本文拟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的解读素质与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教育要避免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我们就必须认识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的诸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在教育目的上,素质教育追求学生素质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应试教育旨在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在教育对象上,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则把学校工作放在少数所谓优秀的即有升学前途的学生身上。在教育内容上,素质教育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开花”,把几项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应试教育则只重智育,片面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教学生学习如何做人。在教育方法上,素质教育注意在一定共同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因材施教;应试教育则只是对少数学生提出“升学”的统一要求,并没有实现因材施教。在教育评价上素质教育要求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素质水平;应试教育则把考试作为惟一的评价方法,将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在教育结果上,素质教育“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或者每个学生“及格+特长”模式;应试教育则只有少数人升学,获得成功,而大多数学生的才能被忽略,以失败者的心态走向社会”。笔者认为,素质是需要终身修悟却不能教的一个东西。知识和技巧较容易教,态度和情趣很难教,素质基本教不了。笔者的旗帜是:素质只能通过培育而得,而不能通过教、训而得。
上一段给了一个很不错的清单,也就是说,实施素质教育者必须有“目的――对象――内容――方法――评价”的思维框架,但还应懂得什么是培育?培育要求数学教师把学生作为一颗种子,而不是一只鸭子。只有土壤、气候、肥料、水分这些环境都适宜时,种子才能发芽、生根、开花并结果,而且还需要一定的周期。简言之,教强调速度和效率,而育强调环境的营造和条件的获得。这似乎成了一种口号,不足以给我们的素质教育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不足以给有时会偷懒者的心灵一丝震撼。我们对孩子的启蒙和基础教育是否复杂版的揠苗助长?我们一味地应高校招生考试的教育的结果竟然是――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高校从来没有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中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素质很可能作为应试的代价被牺牲掉了,而在今后的学爿和工作中这两种素质的缺损又被表现出来了。孰轻孰重?
二、数学教育应与素质教育融合为一个整体,变成一种日常的行为
数学本身需要教师竭其智慧去求真。教会学生解题只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从高的角度对众多的数学信息进行选择。选择的标准是去掉重复的,舍弃非数学本质的。
数学的教学不能流于无意义的单纯演算习题的训练,这种训练虽然可以发展学生的形式演算的能力,但是,却无助于对数学的真正理解,无助于提高数学思考的能力,更可怕的是,过多的形式上的演绎可能会歪曲数学的可爱形象。教师要想站到高处去,必须进行专业的自我终身学习和思考。素质本身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育,培育的要求是环境的营造。正因如此,才会有近些年的数学教学注重启发式、过程式、情境式。环境的营造需要立美(遮丑),需要讲究艺术性,我们的数学教学要注重每一堂课的课堂情趣。学生是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会有很多的问题,这其中也许蕴藏着一些足以影响其一生的大问胚,然而却在教师的滔滔不绝中快速找到了一个变了形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答案,又或者是学生穷于追寻老师的既定思路,学生的问题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三、实改革评价制度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改革评价制度。评价对教与学的活动具有诊断、反馈、激励的功能,是牵动教育全面性、导向性的一根杠杆,考什么、怎么考制约着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应试教育,就是在统考指挥棒的下面,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争取高分而学,甚至“分数”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评价学校、教师的唯一标准。而素质教育的评价应当是全面的,不仅要有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而且要有对学生思想品德、认知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评价等。
1.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尤其要重视后者。
由于数学具有很强的前后连贯性,利用形成性评价对学习过程进行测查,对学生更有激励作用,也便于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弥补随时可能出现的漏洞,消除隐患,保证整个学科整体的教学成果。
2. 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注重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
通过自我评价,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推动教学的改进;学生可以增进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得主动,学得成功。
3.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测试适当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