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典经济学原理

时间:2023-08-20 14:59:04

导语:在经典经济学原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典经济学原理

第1篇

大家上午好!

在这秋风送爽、金桂飘香的季节,我们金融工程专业又迎来了来自祖国各地的莘莘学子。我代表全体教研室老师表示对大家的欢迎!

今天参加这个见面会的老师有:。以后四年,他们将是你们学习上的导师,是你们生活上的朋友。

金融工程专业,是经济学院新设专业,XX年开始招生。其实早在XX年,我们学院就在金融学专业里设立了金融工程方向,进行单独培养。算下来,金融工程专业前后已有5年的历史了。现在,金融工程专业教研室有9位专业老师,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博士学位获得者6人,博士后1人,硕士学位获得者3人;教师队伍非常年轻,是一个前进的、团结的新集体。

有的同学也许还不明白金融工程是一个什么样的专业?举一个例子,最近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动荡不安,华尔街遭遇百年大风暴,全球政府联手拯救和抵抗金融危机。其实,这场新型金融危机祸起次级按揭贷款债券,简称次级债cdo。它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它是美国的一些贷款公司,把贷款贷给那些信用低的人群后,再把这些零散的“债权”“地契”“借条”改造、包装,转化成标准的债券,然后卖给全球的各类基金、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包括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贷款变成一种债券,一种金融产品,在市场上进行买卖投资。那这个产品卖多少钱,收益率多大,有没有风险?还可不可以开发更新的产品出来?这些问题,这个金融产品的创造、定价、销售过程,就是金融工程专业所干的。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金融工程专业制造了这场全球金融危机。我只是以这个例子说明,金融工程就像一门专业的建筑建造技术一样,构思框架、设计产品、风险估计、会计核算、生产产品、销售出去、后期监管,是一个系统工程学问。所以,我们的金融工程专业具有理工科特征,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只不过是应用在金融领域。

我们这个专业主要是为培养金融管理和投资理财类新型高层次人才,它侧重于金融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金融学基本理论,并有较高的数学推导、计算机运用能力、以及金融产品设计和推销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金融部门从事调研、策划和管理工作,也可以到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公司从事金融管理及投资理财等相关工作。

我要说的是,金融工程专业是我们学校的新专业,也是整个中国高校的新型专业。国内只有一些综合性排名靠前的高校开设这个专业。目前,各个高校所使用的教材也是刚刚从国外翻译和影印过来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专业的学生要学好两门基础课程,一门是数学,包括高等数学、更包括金融数学。金融数学有一系列的辅助课程,《随机函数》、《时间系列分析》、《动态规划》等等,如果你在课堂上没有学好,那么,你在课外就要补起来。第二门是英语。不仅是因为大学要过四六级,而是我们专业的教材很多是从国外引进而来,即使老师没有要求,你也要熟练地读几本国外的原版金融工程教材。

第2篇

【关键词】血液透析;透析液;电导度;透析机;报警

【中图分类号】R45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38-01

血液透析是清除血液中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毒素的最有效的血液净化方法,是抢救急、慢性肾衰患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透析液又是血液透析治疗肾衰竭患者的必备条件,它能有效清除代谢废物,超滤过多的水分,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电导度是透析液中阳离子的总和,钠离子在透析液中占绝大部分,故电导度主要反映的是钠离子浓度。透析液的钠离子浓度在135―145mmol/l,当高于或低于此钠浓度的3%―5%时,透析机会进入自动保护状态并报警提示[1]。一些常见电导度报警原因及处理措施血液净化专业护士应当熟悉并掌握,当机器发生报警立即查清原因并采取措施,如果是机器故障等专业性故障报警还应报请工程师或技术人员检修。

1. 对象与方法

观察并统计我院血液净化室2011年7月1日―2011年9月30日期间1625人次在透析治疗中电导度报警次数及报警原因。患者均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每次4小时。透析机型号分别是3台贝朗Dialog+血液透析机、3台费森尤斯4008S血液透析机、3台尼普洛NCU―10血液透析机、1台尼普洛NCU―12血液透析机。浓缩A、B液为浓缩干粉在使用前用配制搅拌桶加透析用水配制。浓缩液配制人员均为我院血液净化室护士。

2. 结果

在3个月时间内1625人次透析中电导度报警47次。

3. 电导度报警处理措施

①固定人员负责浓缩液的配制和更换等工作,人员应由经过培训的护士或者工程技术人员实施。当电导度引起透析机报警时应立即能查找原因,及时处理。

②浓缩液配制前严格核对,核对包装有无破损,配制的浓缩干粉份数与透析用水比例等。

③配制搅拌时查看浓缩物是否完全溶解,未溶解增加搅拌时间直至完全溶化才能接出使用。

④透析中检查浓缩液管接头是否紧密,有无漏气,A、B浓缩液管吸头是否反接,浓缩液管有无扭曲折叠。

⑤查看浓缩液的使用情况,浓缩液是否吸空,浓缩液吸管是否架空在浓缩液液面上方,发现后及时更换、添加浓缩液。

⑥电导度阈值设置是否正确,设置是否过高或者过低。

⑦发现A、B液泵故障,立即通知技术人员维修。故障维修后应检测透析液浓度,符合透析液标准后才能使用。

⑧透析液现用现配,每班透析治疗后应对透析机作消毒脱钙,定期除铁,定期维护保养。

⑨排除故障后,做好解释工作,安慰患者[1-2]。

4. 讨论

血液透析是清除血液中各种毒素有效的血液净化方法,血液透析治疗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血液透析机的改进,碳酸氢盐透析液在市场上得到了推广应用,透析机不但可以保证处理水和浓缩液的准确比例,还可以持续监测透析液的成分。这就要求透析液达到以下几项标准:

① 可以有效清除人体内的代谢废物。

② 能够维持体内的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

③ 能够保留或补充机体所需要的物质。

④ 透析液温度维持在36.5℃―38℃。

⑤ 维持与血浆相同的渗透压。

⑥ 透析液容易配制和保存,各种成分之间不产生化学反应。

⑦ 透析液质量达到要求,对人体无害[3]。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为了达到血液净化和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目的,透析液的准备及其成分对于透析的成功进行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统计3个月我院血液净化室透析中电导度报警,总结报警原因,我院血液净化室制订了系列的措施,固定了浓缩液配制与质控管理人员。A、B浓缩液配比、成分不正确;A、B浓缩液吸管反接;机器电导度报警阈值设置过高或过低;浓缩液管路扭曲折叠等原因报警基本杜绝。固定透析液配制和质量控制管理人员后还减少了交接班。

参考文献

[1]文艳秋.实用血液净化护理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张婉词,李寒,张桂芝,等.血液净化操作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第3篇

本文主要根据电力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实际情况,制订与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发展相匹配的培养方案,建立新的课程设置体系以及提出实训室建设方案。

一、基于新能源和智能电网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

电力高职教育主要为电力企业培养生产一线所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其培养方案应有针对性、直接性、实用性和与时俱进性。因此,要依据电力行业目前发展的趋势以及高职教育的规律办事。

1.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的弱势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的开发和智能电网的发展,无论是电力人才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训的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的培养都滞后于电力事业的发展,这种弱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材陈旧不能融入行业新技术;第二,学科体系痕迹太重,内容过于空泛;第三,技能项目不能结合现场。而电力企业对电力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不断发生质的改变,这就要求电力高职院校必须根据社会经济、技术人才结构和需求的发展来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调整的同时,务必从电力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既不能照搬本科“强调理论完整性,淡化技能”的培养模式,也不能照抄专科“翻版型”,应与时俱进地按照电力行业的发展规律对电力高职教育进行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优化改革。

2.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思路的确立

电力高职院校在主干专业设置上主要分为:电力专业和热动专业。智能电网发展与能源变革、城市发展及现代生活等方面密不可分,智能电网已融合了信息、控制、电力电子等技术,使效率进一步提高,是实施低碳经济的基础。电力高职院校的主干专业已成为一门交叉学科,传统的培养方案显然已不能满足电力企业对一线员工的要求,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福建省唯一的电力高职院校,在电力人才培养方面应放手大胆尝试,将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新技术合理地、有机地加入新的培养方案。以现有的条件,采用“以实训为促进,深化教学;以企业为依托,升华教学”的培养模式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的高素质新型电力人才,即向学生灌输电力安全知识,强化职业道德,提升职业操守。通过打造新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的新型课程体系,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拓宽学生专业宽度,解决发电企业、供电局、企业动力部门、电力建设单位对一线员工日益增长的专业要求与落后的培养方案之间的矛盾。

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是能够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因此培养方案的确立是基于培养目标而设定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确立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深入了解学科前沿发展趋势以及电力企业对一线员工的需求;第二,整合优化课程,改革不适用的课程,融入学科前沿的新内容,形成专业体系;第三,建立结合现场的实训基地,使技能实训具有真实性、综合性、先进性和可开发性,真正体现了实践教学环境与现场接轨,与时代接轨。

3.新型电力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

根据电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电力企业对一线员工的要求,电力高职院校体现时代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可概括为:一个原则,两个更新,三个协调,四个引入。

一个原则:以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与时俱进,以电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的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合理增加学科前沿课程和技能训练方面的实训,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不追求系统性和完善性,从实践课程上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两个更新:一是更新理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特征;二是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突出技能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结合学科的发展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更新。例如,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电网监控与调度自动化”、“核能及新能源发电技术”、“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技术”等反映学科前沿知识的课程;结合目前电力行业生产现场的实际,对电力系统实践环节的综合自动化、微机保护内容进行更新,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个协调:一协调理论课和技能课的比例;二协调校企合作关系;三协调校内理论教师和技能教师的比例。

四引入:一引入第二课堂,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二引入学科竞赛,通过竞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三引入电力企业的专家定期做学科前沿讲座,增进学生对目前电力行业发展的初步认识;四引入职业技能认证。

围绕着上述四个特点,建立确保满足电力企业对一线员工在理论和技能上日益增长的要求的培养方案,同时要兼顾考虑培养学生的就业弹性与可持续学习能力,形成“理论知识+职业能力+专业特长=就业能力+发展能力”的新型电力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于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的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和微观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桥梁,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使学生定向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与培训机构进行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1]

1.传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电力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电力高职教育培 养的学生是否能服务于电力企业,是否适应电力企业的发展。经过对电力企业和新能源发电以及智能电网的发展的深入调研,我校目前的课程体系劣势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理论教学内容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导致学生对于每一门课程掌握不精、针对性不强;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结构与电网发展脱节;技能培养缺乏先进性,不能与现场结合。原有的课程体系技能项目过于陈旧而且技能实训时间较长,技能项目不能实现与电力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后对现场和工作环境非常陌生,还必须进行长时间的岗位培训或再学习才能胜任工作。可见,为提高我校毕业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就必须打破旧有的课程设置体系,建立新的突出职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2]

2.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原则以及特点

对课程设置的一个原则:课程设置应给予学生精炼的专业教育和技能训练,以适用于目前电力企业岗位发展。例如:智能电网中的数字化变电站、配网自动化、电网监控与调度自动化、新能源发电(风能发电、核能发电等)、智能电表等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3]课程设置体系既要为学生以后在电力行业的工作岗位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知识储备、技术能力,又要为倾向于有能力跨学科的学生提供进修的学习机会和具备跨学科进修的条件。[4]

新型人才课程设置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部分。新型人才理论课程体系应具有下述特点:理论教学体系要求保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完整性,应把生产现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时充实到教学当中;知识结构具有面宽、内涵丰富、多学科交叉、对外延伸性强等特点;体系设置必须保证新型人才具备其岗位再培养的基本知识。

实践教学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环节,包含技能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技能鉴定、毕业设计等。以我校为例,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缩短学生不必要的技能课时,摒弃陈旧过时的项目。通过调研,确定了本专业所覆盖的岗位群并结合智能电网的发展情况进行岗位分析,引入新的实训项目。例如:风力供电系统的调试、自动化厂站端调试检修实训、直流系统实训、智能变电站调试实训等,从而加强技能课程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三、实训基地的建设

1.实训基地的建设的重要性及原则

实训基地是针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并结合新能源发电企业和智能电网发展中专业岗位群的技能而设立的工作环境,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模拟环境。而实训基地的建设理念、技术、资源、教学手段、实训教学展示的先进性决定了在校学生技能能否满足电力企业的岗位要求。

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以为电力企业培养高技能一线员工做为主线,以行业技术革新为发展方向,建设集教学、实训、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为电力企业培养新型人才队伍做出积极贡献。

2.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新能源与智能电网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我校自2008年开始筹划实训基地建设以来,主要围绕“高技术含量、结合现场、结合学科前沿、结合电力企业需求”的思路,目前实训基地建设成果如下:

(1)风光互补发电实训室。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主要由光伏供电装置、光伏供电系统、风力供电装置、风力供电系统、逆变与负载系统和监控系统组成,适用于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力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进行综合实训,可以进行光伏供电装置实验、光伏发电系统实验、风力供电装置实验、风力发电系统实验、逆变与负载系统实验、力控组态软件实验、PLC开发实验、变频技术开发试验、追日系统开发实验、DSP技术开发实验等。

目前,可完成的实训项目有:离网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规划;根据功率要求,光伏电池组件的选择、安装和连接;根据功率要求,风力发电机的选择、安装和连接;基于MCU的光伏电池组件最大功率跟踪程序设计;基于MCU的风力发电机最大功率跟踪的程序设计;蓄电池容量匹配计算与选型;蓄电池充放电参数设置、保护参数设置;逆变器参数设置;监控系统组态及操作;光伏供电系统的调试;风力供电系统的调试;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调试;电能质量的监测、调试和分析。同时,风光互补发电实训系统可以作为我校技能竞赛的设备,并为参加省赛和国赛提供实训平台。

(2)继电保护实训室。本继电保护实训系统按电压等级分 500kV、220kV和110kV 变电站三部分,本期建成 220kV和110kV变电站继电保护实训系统,500kV仅上自动化部分,保护部分不上,预留二期扩建 500kV 保护及智能变电站实训系统的位置。

变电站里的一次设备断路器、刀闸、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等均采用模拟断路器、小开关、小互感器来代替真实设备,监控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与实际变电站相同,为了模拟正常的各路电流、电压及故障时的各路电流、电压量,考虑采用仿真模拟测试系统,模拟系统正常及故障方式下多路同步的电流、电压量。仿真测试系统、监控系统、继电保护装置、测控装置、模拟电流互感器、模拟电压互感器 、模拟断路器组成了一个软、硬结合的、具有完整的二次回路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继电保护与自动化实训系统,本系统主要完成的培训项目有继电保护实训、自动化厂站端调试检修实训、直流系统实训、智能变电站调试实训。

(3)反窃电、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室。本实训室完成的实训项目:单相直通电能表的窃电演示;单相带互感器的电能表的窃电演示;三相四线直通接线方式的窃电演示;三相四线带互感器的电能表的窃电演示;三相三线直通接线方式的窃电演示;三相三线带互感器的电能表的窃电演示;两户联合窃电演示;改变单、三相电能表内部结构和参数的窃电演示;在电流回路叠加反相工作电流、升高表尾零线电压窃电演示;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的故障设置及排查;供电系统的保护形式;无功功率补偿电路故障设置与排除;动力回路正反转电路的故障查找与排除;动力回路星型启动三角型运行电路的故障查找与排除;供电系统中的漏电故障设置与查找;供电系统三相不平衡的测试与调整功能培训;三级剩余电流 动作保护装置动作时间与动作电流整定实训;总保护装置的远程监控和控制、报警演示;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分级试送投运与退出操作实训。

通过上述“教、学、做”一体的实训室的建设丰富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该实训基地立足学科前沿、立足于岗位、立足于实用性的优势。

四、结束语

本文就新能源和智能电网发展的技术革新给电力高职院校新型人才培养带来新的变化进行了探索,通过对电力企业岗位群的深入调研,打破旧有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结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把电力行业的前沿技术、新技能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中。

科技为电力行业带来的技术革新是永无止境的,对电力教育者意味着要不断调整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以及保持实训设备的更新,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艳萍,李晓波.浅析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2).

[2]汪祥兵,余建华,张家安.职业导向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22).

第4篇

(1.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2.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摘要】从实际教学出发,揭示独立学院学生在高等数学学习上缺乏知难而进的决心和能够学好的自信心,对问题产生的根源作了分析,并为学生自我消除心理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心理障碍;教学改革

作为一门科学,高等数学有其固有的特点,这就是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抽象性和计算性是数学最基本、最显著的特点。有了高度抽象性和统一性,我们才能深入地揭示其本质规律,才能使之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所以说,数学也是一种思想方法,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数学这门科学的广泛应用是分不开的,现代数学正成为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了社会科学领域。因此,学好高等数学对我们来说相当重要。

1独立学院高等数学开课现状

高等数学是独立学院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其重要的原因不仅在于可以学到一些数学概念、公式和结论,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数学可以培育人的理性思维和思辨能力,因而数学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高等数学成绩的优劣,不仅取决于学习方法,还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心理状态。分析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高等数学的心理障碍,将会对独立学院高等数学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以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为例展开教学改革与研究。

通达学院的学生与一本、二本的学生相比,在学习上遇到的挫折多,在数学上的学习表现为缺乏信心,对数学没有兴趣。缺乏意志力,遇到困难容易放弃。从他们的日常表现看,他们更愿意参加各种活动,兴趣广泛,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对各种新事物有独到的见解和想法,这些特点有的时候是一本、二本学生无法比拟的。从以往的总结来看,独立学院学生整体的智力水平与普通本科生相差很小,在学习上的差别主要是非智力因素。

2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探析与对策研究

高等数学虽然是基础学科,但应用的领域日渐扩大,已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然而怎样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改变数学教学效果低下的局面呢?由于生源的差别和学生特点决定了通达学院与南邮母体的区别,直接照搬母体高校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合理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适当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做适当改进,以适应通达学院高等数学的教学。

高等数学是理工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通达学院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除了学习方法不得当,还有一些心理因素。为了提高高等数学成绩,本文研究了通达学院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心理障碍及应对策略,使高等数学教学能够顺利进行。本文着重分析了通达学院学生学习高等数学中所存在的自信心不足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模式的改革:(1)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2)做好衔接教学,(3)实施分级教学,(4)改变教学方法,(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并在通达学院进行教学实践,使学生增强克服学习高等数学心理障碍的自信心,提高教学效果。我们用图1直观表示:

在众多的学科中,高等数学被学生公认为是最难学的一类课。独立学院学生在学习中尤其感到困难。我们发现,心理问题是造成各种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通过剖析这些学习困难,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作分析,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也是教学研究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

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多方面的,其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所以,引导独立学院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也是多样的,没有固定模式。我们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使其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3结语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教师应该把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作为正在形成的某种智力的契机来培养。本文主要分析了通达学院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信心不足的问题,并给出了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的改进对策,分享了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教改经验,探索更加适合于通达学院的具有院系特色的新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黄保军.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讨[J].大学数学,2012,28,3:8-11.

[2]宁桂英.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6:79,82.

[3]马矜烁,潘文杰.浅谈独立学院选修课现状及发展前景[J].科技视界,2015,12:149.

第5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工作 精细化水平

从1999年开始,全国高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扩招后,因为家庭、社会的多重影响,学生生源整体水平相对下降,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尤为明显:集体观念欠缺、学习态度不端正、组织纪律性差等问题不断暴露,这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现状

随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富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呼声中,相当一部分高考分数较低的学生“迫不得已”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完成学业,很多学生进入学校后没有了目标,就等着熬完三年拿到那一纸文凭,或者单纯为了了却父母的心愿,这样的动机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暴露出种种问题。

(一)思想意识不稳定,集体观念不强。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初步形成但仍不牢固,其对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没有成熟,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对于自己的将来没有明确的定位。作为“90”后的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于独来独往,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缺乏团队意识及集体观念,做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其他人的感受,经常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好。

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入校时的分数较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以2010年江苏省高考录取分数为例,普通高校本一批次的录取分数线是文科345分,理科355分,而第一批高职分数线文科类210分;理科类200分,两者有100多分的差距。考试分数虽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目标不明确。具体表现为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不高,“60分万岁”;作业不能独立完成,靠抄袭交差;“平时不努力,考试就作弊”,平时课堂上下没有多少积累,临时报佛脚又嫌太辛苦,为了考试合格,打起了歪主意:夹带资料、传递纸条、手机作弊、找人代考,这些现象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学风建设。

(三)自我约束力不强,组织纪律性差。

“90后”个性张扬,因为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自我约束力不强,喜欢“随心所欲”,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做事不考虑后果,易冲动。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很好地遵守,迟到、早退、旷课,违反宿舍管理规定,打架斗殴等现象时有发生。犯了错误不反省自己,反而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为自己开脱。这些现象向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育与市场接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现状与这个目标相距甚远,这就要求学校在三年中要对学生进行“改造”,通过教育教学把低水平进来的学生培养成高起点的社会有用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夯实基础,把握重点,努力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水平。

(一)把握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工作。

行为以思想为主导,要规范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稳固的“三观”,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业,为将来踏入社会积累资本。

1.关口前移,开展“入学教育从学业生涯规划开始”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刚入校对学校、专业都不了解,处于迷茫状态,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完成角色转变,稳固专业思想,可以通过举办“入学教育从学业生涯规划开始”主题教育活动,邀请企业人员、专业主任、教研室主任为学生做就业、专业教育报告会,讲解就业现状及专业发展前景,为新生打开一个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专业的窗口;同时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代表与新生进行经验交流,为新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提供借鉴;召开新生家长见面会,解答家长疑问,间接稳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2.以节假日为依托,加强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

利用重大节假日的特殊意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清明节祭扫缅怀先烈、“五四”青年志愿者活动、“十一”讴歌祖国、“一二・九”纪念活动等,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远大的理想,把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节日化,提高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3.健全报告制度,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因为环境、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改变,容易出现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倾向,继而引发各种问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管理教育的重点。在日常管理中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进宿舍;根据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凸显的实际情况,可以建立班级信息员制度、班级情况一日一报制度,从不同层面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特别关注“三困生”的思想教育,给予他们更多精神上的关爱。

4.利用信息网络,发挥网络的教育服务功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在学生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可以建立育人信息服务网,充分利用网络的教育服务功能,通过宣传学习生活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树立典型,展现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服务网在思想教育、服务学生、促进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二)稳固基础,做好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1.从日常管理与教育入手,扎实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和稳定工作。

安全稳定是学生工作的第一要务。要高度重视学生安全工作,学生管理人员经常深入班级、宿舍进行安全大检查,倾听学生反映问题,消除安全隐患;平时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严格落实学生请销假制度及晚就寝检查制度;在日常工作中教育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注意“防火”、“防抢”、“防盗”、“防骗”。通过组织消防安全知识竞赛、消防安全演练、观看消防安全科教宣传片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消防安全技能,营造“时时讲安全,处处抓安全,人人保安全”的良好氛围。

2.从抓学生基础文明入手,切实推进班风与学风建设。

大学生作为接受过或正在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是掌握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但随着高校扩招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生的基础素质出现很大滑坡,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需要从基础文明入手,推进班风与学风建设。

(1)开展大学生文明养成教育活动,深化文明礼仪教育,强化学生的文明意识,提高学生文明程度。通过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创建和争当“文明大学生”等活动,要求学生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责任意识,树立创新意识,摒弃生活陋习,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新风。

(2)推荐先进,树立典型,发挥示范作用。要注重舆论引导,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来教育、引导、激励学生。通过各种评奖评优及先进表彰活动,宣传报道校园的先进个人及事迹,努力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3)开展诚信教育,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引导学生诚信行为。通过催缴学费,召开考证、考级、考试教育,助学贷款催款等相关工作,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意识;利用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引导学生的诚信行为,比如通过诚信征文、诚信演讲、诚信辩论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规范行为。

3.从关心学生入手,加强学生资助管理工作。

虽然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的家庭情况较好,但仍然有部分学生来自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家庭。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这部分学生存在更多的学业压力和思想负担,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对象。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这些学生树立信心,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一是要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保证认定工作的公正、公开、公平;二是要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让有限的资助费用发挥最大的作用;三是要鼓励、引导、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勤工助学等自立行为,通过诚实劳动自食其力,既减轻家庭负担,又增强自信。

参考文献:

[1]刘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港航论坛,2007,(1):72-75.

[2]孙家春.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存在问题的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9,(4):88-91.

第6篇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 随着近年来国际国内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就业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探索本科电子商务专业在工学结合环境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对研究如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及当前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的问题,针对工学环境下如何校企结合,紧跟企业岗位需求,进行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

关键词] 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4?0137?02

电子商务自1990 年诞至2015 年以来,电子商务一直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其对人才的需求也一直居高不下。据艾瑞咨询统计,2014 年电子商务整体交易规模已达到万亿元。随着电子商务规模的壮大,电子商务人才已经成为全球各大公司抢夺的焦点。千金易得,一将难求的境况在电商行业日趋严重,人才短缺已成为了困扰各大电商企业的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就业单位对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的人才并不满意。大多数企业认为学校传授的电子商务知识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企业需求的人才并不指望从学校直接获取[1],高等院校已经开始反思这种需求错位。

一、存在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各大高校及职业院校虽然都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同时仍有相当数量的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深究其原因,还是学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理想,学校在专业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没有和市场需求有很好的衔接,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传统的电子商务专业存在着专业定位不清的问题,有些高校将电子商务人才放在计算专业培养,而有些高校把电子商务专业当作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开设的课程大部分注重理论的完整性,没有考查市场的需求,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模式也是简单的课堂教学,从而使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如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也存在着上述的共性问题。近年来,很多院校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专业课程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专业建设的经验积累和对电子商务行业认识的加深,在专业建设过程学校也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一定要工学结合,才能培养出特色人才。

(二)师资力量不足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的专业,大部分从事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教师都是从计算机专业或经管类专业转型而来,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都在摸索如何把两类学科有效结合。计算机专业知识厚实的老师可能经管类知识就相对薄弱,都没有在电子商务类企业从事工作的经验,无法承担专业实践课程,从而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的国内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都是以理论为主,实践薄弱,而普通院校大部分教师又都缺乏企业生产实践的锻炼[2-4],因此在课堂授课方式中,教师做为课堂的主导,只负责将书本知识传达,而学生只会机械地听理论、背理论、考理论。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只将知识的传授局限在课堂里,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电子商务专业如能通过工学结合,设置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及实践教学是专业创新和改革的关键。

二、建立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是金融、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现商务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5]。电子商务专业的工学结合必须要通过学校、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以及教师和行业专家的共同参与,将教学过程与相关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分析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按照电子商务相关岗位对人才能力的实际需求,确定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一)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目前就业市场上对电子商务人才的专业培养的需求及岗位需求,以及根据国内大部分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方向,可以将电子商务人才划分成三类[6,7]:技术类人才、商务类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其中电子商务技术人才应该掌握的技能包含有电子商务平台设计、商务类网站设计和电子商务平台美术设计;商务类人才应该具有的技能包括有网络营销、网络国际贸易等;综合管理人才应该掌握的技能有电子商务平台综合管理能力和企业电子商务综合管理能力等。如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根据自身情况,将技术类岗位做为本校电子商务专业重点培养方向,同时,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修商务类及综合管理类的课程。根据实际情况为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设定长远的目标。因此,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系统掌握电子商务应用技能,能熟练应用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工具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电子商务运营与管理知识, 具备自主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创新理论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的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分成两个方向,一个为电子商务技术开发类,另一个为电子商务运营类。这两种方向的理论课程体系都分成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两大模块。其中基础理论模块包括计算机及英语等及教育部规定的相关公共课程,而专业理论根据专业方向不同包含网络营销、移动商务、市场调查等专业课程,也包括网页设计、动态网站设计、JAVA 语言编程等技术类课程。不管学生在日后选择哪个方向,《电子商务概论》《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管理学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都作为电子商务专业必须要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以上这些课程是以企业电子商务岗位专业能需求为依托,贯穿“工学结合”的思想,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例如《网络营销》课程,传统的授课以课堂讲解理论知识体系及案例为主,而在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这门课程的教学场所可扩展至专业实训室及校企业合作单位,从而使课程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

(三)创新实践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

"以工促学”的专业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增加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目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分为课内实践、校外实践和生产实习。

1. 校内实践

校内实践课程主要开设相应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每个学期选择一门专业课程作为实践主课程,将本学期所有专业课程进行提炼,开设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整个学期实践采取“三段式”工学结合模式,主张在多次的授课过程中交替完成“真实——仿真——仿真——课堂——真实”的渐次提升,具体安排时可在校内专业实践室。

2. 校外实践

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组织进行校外见习实践,学生到电子商务相关企业现场观看电子商务运营,增加对电子商务专业的直观感受,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电子商务,从而给予学生宽泛的电子商务概念,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角度理解电子商务。在每个学期学习过程中,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岗位实践实操,例如学生单独或组队开设网店,把网店的运营情况纳入学分考核,或者参加全球“吉姆斯”商业大赛及全国大学生“三创”大赛的相关赛事,学生在电子商务大赛期间,自由组队,可以为参赛充分组织课堂教学时间进行辅导讲解,鼓励同学积极创新,使所学知识得以活用。这种以竞赛为实践的教学方式能够实现课程教学与企业真实问题完全的融合。

3. 生产实习

电子商务生产实习可由学校推荐单位或学生自主选择单位,时间一般安排在专科的第五学期的下半学期或本科的第7 学期的下半期。学生、学校与实习单位间签订实习协议,由企业及学校教师共同辅导学生进行上岗操作,学生将在生产实习期间完成企业布置的生产任务。生产实习期间,企业即把学生视同正式员工看待,并给予相应的待遇。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结束后,如果企业及学生双方达成就业协议,学生即可马上就业。

第7篇

【关键词】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路径选择

一、引言

二战后,经济复苏,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双语教学。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经济全球化以及加入WTO对外开放政策不断深化的影响,对于双语专业人才需求的迫切性使得教育部将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普及性,高效地培养双语专业人才的任务提上了日程。2001年我国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指出:“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明确要求高校要积极开展双语教学。2007年《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7]1号)文件指出:“要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这一要求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要求,并指出了双语教学的具体目标。

以清华、北大、复旦等为代表的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已经在学科教育中逐步形成了衔接紧密、符合学科教学计划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走在了专�I课双语教学的前列,而大部分地方类院校如上海政法学院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类院校因为种种原因,双语教学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缓慢。本文将依据学界现状与本校实际状况,着眼于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经济学原理双语课程的建设,根据经济学原理自身学科双语教学的相关依据与条件,实践背景与问题,借鉴学界在双语教学发展与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本校经济学原理双语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经验分析,提出适合本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实践的发展路径。

二、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的定义与教学模式

学界关于双语教学内涵界定基本实现了统一,认为双语教学是以非母语的第二语言为教学手段来获取知识,与第二语言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指在具有一定的第二语言掌握的基础上,除了获得语言技巧外,还可以同时获得相关专业知识的过程。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是指在具有一定第二语言(在我国,第二语言通常指英语)运用水平的基础上,以第二语言为手段,进行的经济学原理教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专业知识,也掌握了专业英语的运用逻辑。

学界对双语教学实践模式的认识也较为统一,普遍认为分为三种:一是过渡式双语教学,此种教学实践模式主要运用在学科教学初期,以母语为主,第二语言为辅,具体地表现在学科教学中,体现为专业术语往往采用第二语言模式,而具体原理的讲解则采用母语的形式,对第二语言水平要求较低,但是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此种模式在双语教学形成初期运用较多,虽然学生的接受度较高,但是语言与学科双重教学目的的效果并不明显;二是保持型双语教学,此种教学模式主要运用在学科教学的中期,平衡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应用,具体地表现在学科教学中,体现为除专业术语外,较为简单的概念、原理的讲解也逐步减少母语的使用,加大第二语言的使用,本阶段对于第二语言水平有一定的要求,除了要有较好的阅读能力外,主要是对第二语言词汇量和听力的要求,随着我国对第二语言重视度的提升,学生掌握第二语言的能力越来越强,此种模式逐渐成为了双语教学的主流模式,其教学效果明显优于第一种模式;三是浸没式双语教学,此种教学模式主要运用于学科教学的晚期,其实践模式中母语成为了次要教学语言,第二语言成为教学的主要语言,其对第二语言水平要求较高,对于阅读、词汇量以及听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该模式主要适用一些以第二语言为背景的科目教学,以及具有较高语言能力的学生对象,此种模式在地方类院校中运用相对较少,在涉外专业中运用较多,其教学效果往往参差不齐。

三、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1、实施双语教学是顺应时展的必然

上海开放的历史背景,便利的港口口岸以及国际金融中心集散地等特征,为本校实施双语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首先,从经济环境方面看,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第三大城市亚洲第一大都市,天然良港,亚太地区的经济枢纽等区位优势得以充分放大,上海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大量外资的进入以及国内企业的跨国投资经营,极大地扩大了双语能力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上海高校学科双语教学的步伐。

其次,从社会文化方面看,发展对外经济伴随而来的是社会文化的融合,外籍务工、留学、游学及旅游人士不断增加;全球经济不景气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坚挺,使得本土留学人员大量回沪就业;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国际双语学校规模化出现,人们对第二语言愈加重视。至此,大量的外籍人员、具有留学语言背景的国人以及国人对第二语言重视度的提高,使得沪上相配套的软硬件逐渐匹配,形成了普遍的第二语言日常社交环境,造就了沪上各专业第二语言的广泛需求与被需求,学科双语教学成为了必然。

第三,从生源环境看,上海高校非本市招生的名额同期望进入上海高校深造的国内学子的数量相比是极其稀缺的,这就使得占据地理区位优势的本校非本市招生的门槛极高,并且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对于生源的英语成绩尤其重视,大批高分英语成绩的非本市生源进入我校,高分英语成绩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相对较强的外语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为学校实施学科双语教学奠定了客观基础。

第四,目前双语教学课程设置具有较高的自主度,为本校实践双语教学提供了机会。2001年起,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要求高校在本科教育阶段努力创造条件,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并以一定的双语课程比例为指标来对高校进行教学评估,但是对于开展双语课程教学相关具体指标的要求相对模糊,例如开展双语课程教学的师资配置、双语课第二语言的使用比例安排、双语课程的具体评价指标、双语课程效果的考核指标等,使得上海政法学院开展双语教学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度,可以根据本校具体状况进行摸索式实践双语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2、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实践现状

目前本校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实践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留学生全英文经济学原理教学,这部分教学,目前是处于储备课程状态,由于经管学院生源等方面的问题,尚未展开。另一部分是普通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经济学原理双语课程,于2013年秋季稳定展开,出于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考虑,学校规定,学生入学第二学年,方可进行双语课学习,因此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实际上是针对经济学原理中的宏观部分(以下统称宏观经济学)展开的,具体现状如下:课程开设方面,学生自主选课,20-50人小班授课,课程人数超过20人开课,在过去几年的教学中,宏观经济学双语课程长期稳定在一个班,40-50人左右,占全部选课学生的8%-10%;课程教学方面,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用Mankiw的PrinciplesofEconomics英文原版教材,课程大纲授课老师自行拟定,考核方式为全英文闭卷考试。课程效果考核方面,通过教师观察课堂反馈、课堂问卷、学生期末成绩以及学生期末评教进行综合考察。

3、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共性问题。学界普遍认为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双语语言环境匮乏、双语教材缺失与师资不足三个方面,而这三方面的问题也正是上海政法学院开展双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一方面,相对于移民国家来说,我国普通家庭的双语语言环境相对缺失,除在课堂上、学习中或者一些极其少有的涉外社交场合,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很少接触和运用母语以外的语言;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国对第二语言的重视度逐渐加强,双语公共资源,如公共场所的中英文指示牌、外文报纸、广播、电视节目等不断增多,但是双语资源环境依旧贫乏,不利于双语第二语言的运用。

其次,经济学双语教学教材的来源有两种,一是直接引入国外经典经济学原理教材,国内常见的主要是Mankiw的PrinciplesofEconomics与Samuelson的Economics,这些教材很好的承接了西方�济学的历史发展背景,但是与我国经济发展历史背景脱节,缺乏实践联系。二是使用国内学者自编英文版双语教材,其语言应用能力的限制,往往使得教材理论内容较多,案例与应用较少,并且更新很慢甚至没有。因此无论是直接引入国外经典教材还是自编教材,都不能够准确描述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背景的双语教材严重缺失。最后,国内地方高等院校,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师资匹配状况并不理想,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的主流师资教育背景导致了现阶段主要师资基本上都是单科型的,不能很好地将经济学与英语这两个学科很好地融会贯通,从而熟练地运用英语技巧来深入讲授经济学原理,最终导致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基础目标难以实现。

(2)自有问题。本校实施经济学双语教学除了要克服上述的共性问题外,自身的一些背景条件也为开展双语教学制造了难题。首先,上海政法学院(以下称“本校”)系政法类院校,经济学学科地位相对弱势,二级学院难以吸引具有双语学科教学能力的名校海外留学人才的加入,因此很难从引入师资方面解决双语师资匮乏的问题。并且,对于非主流学科课程建设及投入相对较少,激励机制不足,而进行双语专业课教学,教师往往要付出多倍于普通专业课教学的努力,因此有潜力或者有足够双语能力的教师缺乏投入双语教学的动力。其次,对于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培养机制与激励机制的缺失,培养机制方面主要体现在缺乏双语教学教师的第二语言运用的相关培训缺失,例如学校提供的半年以上相关培训进修名额较少,短期出国培训虽然名额较多,但效果并不理想。激励机制缺失主要体现在教师自主性语言深造激励机制不足上。教师自主进行一年期以上国外访学交流以及国外学位学习计划资金配套不足,教师主动申请缺乏积极性。最后,双语教学考核方式不科学,目前双语课程还是以传统的期末笔试考试为主要考核方式,学生往往通过临时抱佛脚的快速短暂记忆模式进行背书,应付考试,难以实现双语教学目标:专业英语逻辑养成、掌握专业知识、理论运用于实践。教学效果验收难以反映课程真实效果。

四、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的路径选择

针对本校开展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所面临的学界共性困难与本校特有的困难,个人认为,本校实施经济学原理教学的路径选择要从三个方面开始。

1、学校软硬件方面

首先,改革双语人才引进方案。应该加强本校经济管理学院的人才招聘宣传力度,不拘一格的引进双语教学人才,吸引优秀海归人才加入。本校招聘长期以来年龄成为最大障碍,对于没有职称的应届毕业生无论是海归还是本土博士往往要求35周岁以下,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具有较强经济社会经验的双语人才的加入,因此适当放开年龄限制对于人才的引入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

其次,加强法学类双语课程建设投入。设置或加大本校法学类双语课程建设经费,积极主动学习借鉴国外教育的先进手段,从硬件上匹配双语课程,例如建设经济学原理双语课程计算机多媒体教室,配置课堂互动的多媒体选择答题系统,购买相关软件,方便师生随堂交流,完成双语课堂的教学任务。

第三,加强在职双语教师培养的投入力度。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力度鼓励学科专业知识渊博且外语基础好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目标国家进行长期留学与进修,以及参加国内外的语言培训的长期项目学习,营造积极的双语氛围,培养教师的语言直觉,为双语教学的开展奠定语言基础

第四,建立健全双语师资准入和淘汰机制。双语教师资格是双语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的资格准入与淘汰机制是双语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将体现双语教学资格准入与淘汰的机制同教学与课程考核有机匹配,可以有效地淡化甚至彻底消除高校双语教学可能存在的盲目跟风现象,稳定双语师资队伍,确保双语教学取得较好的成效。

2、基础教学方面

首先,分阶段分级式实施双语教学模式,因材施教,选择性小班上课目前是符合本校实际状况开展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模式。一方面,韩建侠,俞理明(2007)研究表明,一般通过CET-6考试或者CET-4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浸没式双语教学中,可以基本实现教学目标,获得一定的专业英语逻辑与较好的专业知识的掌握,而其他学生由于听力或词汇量的障碍,导致教学目标实现困难。本校的经济学原理课程设置是大一下学期进行微观部分学习,大二上学期进行宏观部分学习,而本校学生在大一下学期的英文水平距离上述标准差异较大,因此基于学生自主选课(中文课与双语课多元化选择)的基础上大一下学期微观部分的学习,应采用过渡式双语教学手段,而大二上学期的宏观部分学习,在微观部分的过渡式双语教学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英文水平进行考核和测评,选择性的进行保持型双语教学,对于英文能力突出、考核优秀、积极性高的同学进行侵没式双语教学。另一方面,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应采取小班上课模式,增强课堂互动,提升教学效果。本校传统的经济学原理教学模式是根据学校自有的教师和教学条件,以大班(100-150人)授课的模式展开的。“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现象历经多轮教学改革,依旧无果,而开展双语教学,其特殊性使得问题更加突出,因此缩小课堂规模,也是实现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容。个人认为,开展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初期,普遍化并不可行,应采用小班授课(20-50人)模式,进行分阶段分级式实验试点,利于“双主教学模式”[1]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双语教学的效果。其次,强化教辅,系统性地增加经济学案例分析学习,理论联系实践,深化内容加深专业理论的理解与应用。现阶段对于国外教材的引入要持学习借鉴的态度,应借鉴Mankiw经济学原理的生动与Samuelson经济学原理的广度,结合我国实际经济发展的历史实践,丰富教辅来弥补教材自身的缺陷。可以采用原版教材自学模式,以习题进行自我巩固,激励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并以此为前提进行理论原理的系统讲解与难点解析,在此基础上更多地进行现实案例剖析,将一般原理同中国实践对比分析,这一过程一方面充分强化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巩固了理论功底,另一方面将理论更贴近现实,为学生进入现实经济社会奠定了较好的运用专业与语言的能力基础。

第三,明确开展经济学原理双语课的阶段性目标,系统化衔接课程设置,以动机性来提升双语教学的效果。语言心理学家蒂托恩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大,儿童(成年人更是如此)变得越来越受所获得的习惯和先前学习经验的影响,变得更加依赖于具体的动机和系统化的学习。[2]本校开展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一是要保证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学习;二是让学生开始适应第二语言专业课堂,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三是通过双语专业知识的学习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开课目的,逐步完善同经济学原理双语课程相衔接的系统化的双语课程体系设置,并让学生充分相信学院有足够的准备和信心开始系统化的双语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双语教学效果。

3、考核方面

经济学原理双语课程的考核除了是对语言与专业知识的检验,更多地应聚焦在对经济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效果上,据此,考核方案改革如下:

首先,改革平时成绩的检验方法。传统的平时成绩通常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三个方面,大班授课由于学生众多,学生的课堂表现难以全面覆盖记录,加之教师精力有限,作业难以系统地布置与批改,因此出勤成为平时成绩的主要部分,课堂表现和作业只能成为平时成绩的参考部分。小班授课模式改革,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课堂互动以及系统地作业训练的机会,学习方法以及思维方式的培养在互动中较易实现,课堂表现与作业水平将成为平时成绩的主要部分,考核结果较贴近实际,更为科学。

第8篇

视频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已经被很多学者证明及认可。相比文本案例,其突出特点在于能够动态、多维、直接、快速的传递信息,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知识刺激,从而达到更持久的掌握知识的目的。从目前与视频案例相关的文献来看,对于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医学、政治学、心理学、法学和化学以及数学等相关课程当中;而对于在经济管理类课程中如何运用视频案例的相关研究则相对缺乏。事实上,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视频案例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由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相关特点决定的。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西方经济学课程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课程教学特点如下。

1.理论性强。在西方经济学中会涉及到很多较为抽象的、理论性强的经济学原理。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开篇便提到经济学有十大基本原理。而在后续的微观经济学中会涉及到供求定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等;在宏观经济学中教学重点有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及其相关模型,等等。这些抽象性的理论知识如果纯粹使用文本案例口头讲授,可能会显得比较枯燥乏味,便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与实际经济生活联系密切。西方经济学作为一「〕社会科学,其很多原理就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经验和经济现象的总结和升华。比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是从消费者的心理出发,总结归纳得出:随着消费者消费某一商品的数量的增加,其从每一单位该商品上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再比如宏观经济学重点阐述了通货膨胀、失业及经济衰退这三大经济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而这些宏观经济政策在现实经济调控中正在被广泛应用。这说明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运用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国内外教材风格迥异。目前,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通常将国外教材和国内教材结合使用。国外教材的特点是行文通俗易懂,案例丰富多彩,易于为学生接受。但国外教材所引用的生活案例或经济现象通常是国外的事例,与中国的国情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别。国内本土化的教材则通常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行文的规范,但往往不阐述经济理论与日常生活及经济现象的联系,因而显得与现实生活有些脱节。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若能吸收国内外教材的优点,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视频案例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因而若能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视频案例,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经济理论更加通俗易懂、更贴合中国国情。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视频案例的应用类型

从上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特点来看,视频案例的选择应尽量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其一是日常的生活事件或者身边的经济现象;其二是契合中国国情的经济问题;其三是能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掌握较为枯燥的经济学原理。唯有如此,才能发挥视频案例的优势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应用以下三类视频案例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影视作品类视频案例。影视作品类视频案例可以是电影、电视剧、相声、小品、动画片、歌曲等。这类经典视频本身就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因而若能透过这些作品反映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则更易为学生所接受。比如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事实上可以用陈佩斯和朱时茂表演的小品《吃面》这一视频案例来展现。在小品中,陈佩斯吃面条时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生动地表现出了每一碗面条的边际效用是如何递减的。

2.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具有时效性强、简洁明了、事件真实的特点,是对日常生活或者经济问题的真实报道,因而贴合中国国情。若能结合这类视频讲解西方经济学理论,则会让学生觉得很亲切,并能体会到经济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如此密切。首先,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在微观经济学中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在微观经济学中决定均衡价格的供求定理是一个非常核心的理论。如果上课只是口头向学生讲解该定理,则学生感受到的是一堆枯燥的文字和供求曲线。如果能在讲解中巧妙地运用跟供求有关的新闻视频案例。其次,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更为密切。宏观经济学在重点阐述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同时,也分析了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问题的影响。而时事新闻中对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报道不胜枚举,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比较典型地反映政府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手段的视频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并利用宏观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

3.知识科普类视频。影视作品类和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相对比较丰富,能综合反映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及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与之相比,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在教师讲解经济学单个定义或者概念时,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比如,电视台为了向大众普及经济常识,会有一些解释经济学概念的科普类小节目。这些视频案例会通过实际生活事例或者动画生动地诊释一些较为晦涩的经济学概念。教师可以在讲述经济学定义或概念时适当借助该类视频案例。

三、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视频案例的注意事项

若教师期望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收放自如地运用上述视频案例,则可能有以下几点事项需要予以特别关注。

1.遴选视频案例时的注意事项。在选择视频案例时不仅要关注其类型以及是否适用,同时还需考虑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是视频案例的时长。通常认为视频案例应以简洁明了、不影响整个授课进度为最佳。教师应根据该项教学内容在本节课中的授课地位适当地匹配视频案例的时间。若该项内容为本次课重点,则视频案例及其相关讨论分析时间可稍长一些。否则的话,尽可能地将视频时长控制在几分钟以内。从上述视频案例的类型来看,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主要针对某一个概念,因而时长可控制在5分钟左右。时事新闻类视频主要展现日常生活或者经济现象,本身也比较简明扼要,可以考虑将时长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影视作品类视频案例主要用于说明西方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时长可适当放宽至15一20分钟左右。其次应考虑的问题是视频案例的时效性。对于经典影视作品及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而言,时效性可适当放宽;但对于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教师在选择时应尽量考虑时效性强且是近期发生的案例,并注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随时更新,这样才不会与现实生活脱节。再次,应注意视频案例的知识产权或版权问题,在尊重视频制作者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适当地选择视频案例。2.视频案例的切入时机。适当的切入时机对视频案例而言也很重要。视频案例通常有两个切入点。其一是先入法,在讲解西方经济学概念或者原理之前引入视频案例。学生通过欣赏、讨论、分析视频案例,自己对概念或者原理有一个抽象的理解。然后教师再推出重点的概念或者原理。其二是后入法。教师先给出定义或者原理,然后切入视频案例。学生根据案例去理解概念或者原理,并分析其应用条件、过程和结论,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在之后的学习中,一想起该视频就会联想到相关的概念或原理。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教师可根据西方经济学原理或者概念的难易程度、实际应用效果等考虑使用何种切入方式。

3.视频案例应用过程中的教学活动组织。在使用视频案例时,教师应注意围绕该视频案例组织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步骤:首先,在视频案例切入前做好铺垫工作,可以是前期概念或者原理的讲解,也可以是提出几个关键问题让学生边观看视频,边留心思考。其次,在案例视频播放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陈述观点,或者教师直接提问。第三,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得出结论。根据该概念或原理在本次课中的地位,讨论和总结过程可适当简化或者延长。最后,当然还可以结合该视频案例给学生设计作业题,让其在课后完成,从而起到复习概念或原理的作用。

第9篇

于是,自亚当・斯密以来,人们开始不断完善经济理论体系以寻求经世济民的财富秘诀,经济学也因而终以一门学科的形式问世。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实践的迅速变化与快速发展,现代经济学科分支日益庞杂,学派日益繁多,研究工具日益专业化,逐渐形成浩瀚庞大的学术体系。而在尤其讲究效率的现代社会,如何快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娴熟驾驭经世济民之术,这本身就是把握国民经济走向的舵手和各类市场参与者需要了解的一门学问。

就此,著名经济学教授王东京的新著《与中国官员谈经济学》辟出了另一条既契入经济学理论体系又针对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蹊径。作者凭借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以独到视角对自古典以降的经济学知识体系进行了高度凝练,既可引导读者轻松入门,快速掌握经济学理论精髓:又能在深入浅出中援引他山之石,对读者解决实际问题有所启发。

开篇的“经典引读”部分,作者以独特的经济学说史视角先后引读了古典名篇、新古典理论、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以及旧、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扬弃了传统典籍循章划节的引读方法,改以思想精髓为主线对《国富论》、《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资本论》等经典著作进行导读;又以信手拈来的身边例子解读边际理论等诸多理论知识,演绎了福利经济学的产生及其主张,进而以“政府干预”与“自由经济”的政策交锋,演绎了“凯恩斯革命”及其兴衰成败,诠释了自哈耶克、艾哈德、布坎南到弗里德曼等新自由主义理论及其政策主张,使“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得到完整的理论解析。此外,作者还借助对旧制度经济学到新制度经济学流派脉络的简明勾画来引读制度经济学,对其思想精华进行了归总。

进入“领悟大师”部分,作者通过重现历代经济学大师们的风采,展示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智慧;更为重要的是,作者以其独特的方式,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复杂的现代经济学原理、疑点、模型和工具进行精准深刻的解读,不乏精巧之处。譬如作者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中国典故对国际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里芬难题”问题进行解读,令人豁然开朗。又比如,作者借助“汽车恰好载满乘客”的例子形象解释了复杂的“帕累托最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