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59:07
导语:在如何加快经济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那么我们基层水利单位应如何加快经济发展呢?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作一些探讨。
—、盘活企业,向民营经济要效益
发展水利经济,要融合民营资本渗入。对于现有的各基层水利单位的企业,应争取上级支持,实现股份制改造,由单位控股,同时要积极倡导和动员基层水利系统职工参股开发经营,但又不能只限于本系统职工参股经营,要发展民营经济,挖掘并联合社会资本和其他行业资本从事水利经营,共同开发水利市场,将水利项目做大做强,谋求双赢。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水利项目涉及国计民生,涉及社会公共利益,为此要保障社会公共事业的安全。同时基层水利部门一定把好特许经营审批关,把好水利市场准入关。
二、依法收费,向政策法规要效益
发展水利经济,要寻求法规政策支持。水利部门通过《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确保有效的保护水利水利行业自身的利益,扭转竞争中所处的劣势局面。只有这样,水利经济才能在比较完备的法制条件下健全发展。行政事业性收费是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利工程良性运行能力的重要资金来源,也是水利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不少有利于水利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为依法收取水利规费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但此项工作步履维艰:一是存在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二是存在对法规政策贯彻不力、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三是存在收费难的问题。因此,落实好现有政策,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水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1.小水电费。小水电价格,要按照《电力法》中明确提出的“制定电价,应当合理补偿成本,合理确定收益,依法计入税金,坚持公平负担,促进电力建设”、“上网电价实行同网同质同价”的原则,改革现行小水电价格。这样不仅仅促进水利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可利用价格这一杠杆推动全社会水利事业,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隐形经济效益。
2.水资源规费。水资源费主要有二个部分:一是地表水;二是地下水。坚决实行依法收费,就可以形成水利经济收入的稳定来源。
3.水土保持规费。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开发速度加快,土地资源破坏面积的增大,水土保持工作尤其突出。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依法收取水土保持规费和水土保持治理费是搞好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发展水利经济的重要途径。
三、抓大放小,向规模经济要效益。
发展水利经济,要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1.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发展供水、发电产业,形成合理的水利基础产业格局。
2.优化产业结构。改变水利产业组织结构分散化的格局,建立以主干工程和工程群为依托、以流域为单位的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集团,以加强水利企业的协作和经济联合,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组织形式,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效益。
3.依托水资源,发展水利资源的深加工。积极招商引资,开发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产业。
4.坚持股份制,走集团化发展路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积极考察论证,引进高科技项目,抓大的工业企业项目,形成支柱产业,逐步建立主导地位。
5.深挖潜力,壮大自身经济实力,积极鼓励基层水利单位职工发展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结合市场需求,鼓励各基层单位大力发展五小经济,即“小庭院、小家禽、小圈养、小鱼塘、小菜园”经济,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福利待遇,并在发展过程中,根据条件的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调节种养、殖业的比重,逐步形成各种专业、规模的种、养殖基地,使五小经济成为基层水利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应鼓励基层水利单位职工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林业作为基层水利经济收入来源,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好林业关乎基层水利单位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应充分利用现有堤防禁脚地,因地制宜选择栽植品种,并实现品种的多样化,达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四、打造团队,向深化改革要效益
发展水利经济,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要以加快水管体制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抓手,切实推进管养分离,实现真正的绩效考核机制,改变当前干部职工中普遍存在的等、靠、要;庸、懒、散现状,彻底贯彻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思想,真正形成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良性运行机制,要加大对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和反腐倡廉教育力度,提升干部职工思想和业务素质,打造一支同心协力,风清气正,奋发有为的基层水利团队。
五、重视人才,向经营管理要效益
发展水利经济,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信息社会中,产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其科学技术含量。长期以来,水利系统造就了大批懂工程建设人才,但经营管理人才屈指可数。今后,要像过去一样重视抓建设管理人才培训、培养和任用。向经营管理要效益:一方面要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下功夫,特别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引导和带领全体职工重视水利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创造人才成长的新体制。同时要大胆引进和重用一批德才兼备的经营人才,有重点地培养造就人才,提高经营素质,使他们适应未来高技术的挑战,成为世纪之交的经营主体力量。
六、提高科技含量,向科技进步要效益
一、迪庆州目前招投资现状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和冲击,迪庆州深入贯彻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齐心协力、迎难而上,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工作在逆境中取得了超预期的好成绩。据统计:2009年共有新签和上年结转经济合作项目131项,实际到位州外资金43.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完成省政府年初下达总任务22亿元的120.1%;利用外资项目5项,实际利用外资616.25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6.2%。外来投资对迪庆州经济社会的贡献进一步加大,对促进迪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加显著。
二、迪庆州招商引资现阶段呈现的特点
(一)国内、国外合作呈增长态势
2009年,投资项目呈增长态势:一是全州共实施国内合作项目144项,较去年同期增长7.5%。二是独资项目成为主要合作形式,达到125项,占总项目的86.8%。三是项目实施率比较高,已开工132项,占项目总数的98.7%。
(二)优势产业项目占较大比重
2009年,全州实施工业项目96项,实际到位州外资金32.56亿元,占实际到位州外资金总额的75%;优势产业项目103项,实际到位州外资金33.53亿元,占实际到位州外资金总额的77.3%。
(三)省际合作比较活跃
北京、浙江、福建、湖南、广东5省市到位资金共计20.56亿元,占年度省外到位资金的77.8%,居省外到位资金的前五位。北京、浙江、福建、湖南、广东、湖北、贵州等省市投入迪庆州的到位资金均突破1亿元。
三、迪庆州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由于迪庆州地处“三江并流”核心区和“香格里拉”所在地,环保问题较为敏感,部分旅游、水电、矿产项目的开工受到影响。
第二,项目前期工作薄弱,没有成熟的项目论证。由于经费、人才、技术等因素,招商项目的编制工作缺乏力度,可行性研究的深度不够,且项目涉及的产业结构较单一,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支撑力度明显不够,许多项目信息不准,资料粗浅,让人感到心中没底,难以确定投资。
第三,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迪庆投资企业融资困难,部分项目进展缓慢,资金到位率低;部分企业投资意愿和投资信心下降,项目在开工或投入、投产上存在观望心理,有的甚至放弃了投资计划。
第四,在迪庆投资企业开展项目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与项目实施地群众发生利益纠纷的现象,影响了项目施工建设,延长了投资周期,加大了企业投资成本。
第五,向外推介力度不够。走出去是招商引资的重要途径之一,招商部门由于经费制约,向外推介力度明显不够。
第六,引资质量不高。招商引资工作缺乏强劲后续增长点,外来企业投资主要集中在水电、矿业等支柱产业,且多以资源初级开发为主,水电开发和矿产业资源开发投资占了七成,随着可开发资源的逐步减少,迪庆州招商引资工作将面临缺乏强劲后续增长点、难以保持快速增长的问题。
四、改善迪庆州投资环境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1、创新观念,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
总理在中央第五次藏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继续执行并完善“收入全留、补助递增、专项扶持”的财政政策,加大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对特殊民生问题实行特殊政策并加大支持,继续实行“税制一致、适当变通”的税收政策。要倍加珍惜中央第五次藏区工作会议为迪庆州提供的历史性发展机遇,用好机遇。
2、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把服务企业作为改善投资综合服务环境的首要任务
增强服务意识,大力实施服务带动战略,要切实抓好政策宣传和宏观指导工作,采用多种方式及时将国家、省相关政策传达至企业,建立咨询窗口,用好各项扶持政策。
(二)提供良好政策扶持环境
1、加快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建设
坚持政务公开,确保公正透明,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实行政务信息社会共享,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站建设。
2、加快激励创业的人才环境建设
加强招商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招商人员的专业培训,努力造就出一支层次高、业务强、方式多、能奉献的招商引资队伍。严格执行招商引资奖励办法,提高人们的招商积极性。
3、加快招商引资的舆论环境建设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对改善投资环境的宣传教育力度,广泛深入地报道改善投资环境的典型事例,大力宣传迪庆州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好典型和资源优势。
(三)进一步改善投资配套环境
1、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交通基础建设可以使各种州内资源得到更为便利的利用,提高投资者的信心。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兴修一批水利工程,这样不仅可以稳定农村经济,同时解放一部分劳动力,参与到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
2、抓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通过政策扶持、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对接企业用工需求、新增更多就业岗位等办法,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机制,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出稳定的社会内部环境,又可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后劲。
3、抓好环境保护工作
要加强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措施,强化环境保护。
4、抓好社会稳定工作
营造良好治安环境,进一步提升安全感。要认真研究社会稳定方面的问题,严防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分裂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创造良好的社会安全环境。
(四)积极引导外来企业与迪庆州实际相适应
在迪庆州的“四州建设(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中,生态是一大亮点也是强项,当然也是资源。必需承认一些外来企业在投资迪庆过程中,有直接利用资源从而达到少付成本多出产值的心态,当然也会有直接使用资源从而一本万利的倾向。要大力向外地企业宣传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并引导企业做好环保工作,减少与当地群众的冲突。
第一,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乘势而上,加快航空港实验区发展。
推进航空港实验区建设与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要自觉主动地把航空港实验区建设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把服务国家大局和促进自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东联西进”、借势发展.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提出要把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实施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密切结合起来,做到“东联西进”、贯通全球、构建枢纽。这方面航空港实验区首当其冲。要把航空港实验区建设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一部分,积极实施“东联西进”。“东联”,就是通过建设无水港,发展铁海联运、公铁联运,推动陆海相通,实现向东与海上丝绸之路链接;“西进”,就是通过提升郑欧班列运营水平,形成向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融合。通过“东联西进”,强化郑州航空港国际物流中心作用,以航空网络贯通全球。现在航空港实验区建设已经出现了这样好的兆头,日本、韩国的商品上岸后,通过郑欧班列运往欧洲,并且沿线国家可以上下货。要强化战略思维,确立“东联西进”、贯通全球、构建国际枢纽的战略目标,乘势推进,完善落实措施,争取更大突破。
二是区域联动、带动全局。航空港实验区建设目的不是抓一个局部区域的发展,而是一个全局战略。作为一个全局战略,就要体现与其他区域的联动发展。要通过航空港实验区这个战略突破口的发展带动实现郑州都市区、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域和更大范围辐射区的发展,同时通过扩大腹地纵深,支撑港区自身的发展。首先,要通过航空港实验区的发展带动郑州都市区的发展。郑州的发展格局似应是三个层次,航空港实验区是一个突破点,也是一个制高点,由此带动“一中心、三支撑、六组团”的发展。“一中心”就是郑州中心城区;“_支撑”,就是郑东新区突出金融功能,高新区突出科技创新功能,经济开发区突出陆港物流和高端制造功能;“六组团”,就是中牟、新郑、新密、登封、荥阳、巩义六个组团城市。其次,要通过航空港实验区的发展带动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域的发展。核心区域的范围要进一步研究,起码应包括开封、洛阳、焦作、新乡、许吕、济源等城市,要研究如何推进这些城市之间进一步密切连通。其一,要通过航空港实验区的发展实现与我省其他城市及周边所能辐射到的区域互动发展。总之,要通过这三个层次,形成区域间的互动,使周边城市都能借助航空港实验区的服务功能、窗口功能加快自身的发展,同时这些城市的物流需求、消费需求也是航空港实验区发展的腹地支撑。加快航空港与郑州都市区及周围城市的一体化发展,首先要促进交通一体化,形成便捷的交通通道,依靠“米”字形快速铁路网或高速公路网实现辐射和连通。我们下大气力加快“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建设的原因就在于此。对这个问题要进一步研究,可以考虑在积极推进“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建设的同时,适时谋划和推进郑州都市区和中原城市群核心区之间的轨道交通建设。
三是关键在做、提升实力。要靠实际作为和贡献提升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以积极有效发挥作用争取国家支持、增强对市场主体的吸引力。如果我们建成重要的国际航空枢纽,能说不是空中丝绸之路吗?如果郑欧班列运营水平更高、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能说不是重要节点吗?所以,做成了不是也是;做不成是也不是。要把功夫放在做上,靠实效业绩提升地位、发挥作用、作出贡献。
第二,抓牢关键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发展、整体发展。
建设航空港实验区千头万绪,要分清轻重缓急,善于抓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靠重点突破带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务必保持头脑清醒,不能打乱仗。推进航空港实验区建设,要注重以下方面。
(一)起点是交通,要完善现代交通枢纽。这是我们要抓的第一件事。没有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一切都无从谈起。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航空要抓拓展,保持客货运吞吐量增速的领先。我们不但要抓量的增长,更要坚持指标服从口标。指标就是数量,目标就是战略目的。对我们而言,在现往这个发展阶段,如果不能做出比别人更明显的成绩的话,地位就确立不起来。正因为这两年的超常规发展,我们才有底气说航空港实验区潜力巨大。当然我们不能搞凑数的事情,但是也要努力越过规模的门槛。“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建设要尽快形成定局,现在还差“一撇儿”,要不遗余力地加快推进,千万不要错失时机。将来对河南前途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是航空港,一个是“米”字形快速铁路网,这是我们可以创造出的有可能不可替代的优势。高速公路要完善网络,形成便捷通道。
(二)物流是撬板,要打造国际物流中心。我们之所以提出要研究国际商都战略,就是要进一步找到推动发展的撬板。靠什么撬动发展?根据河南地理交通优势,物流是可做的文章.物流起来了,才能支撑交通枢纽;没有物流,枢纽很难稳定住。物流可以撬动产业集聚。现在我们招商引资的一个很大优势,就是有航空港,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要充分认识物流的地位和作用,配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打造国际化的物流中心。
(三)产业是基础、是核心、是目的,要加快培育高端产业集群。打造国际商都,按罗兰贝格公司的分析,我们有很多短板,但归结起来还是本地产业规模不够、技术水平低。没有发达的制造业,不仅枢纽地位不稳固,也很难形成物流中心。要继续把培育产业集群放在实验区建设的突出位置,把培育智能终端研发制造基地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同时发展一些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要把制造业发展与物流业发展结合起来,以物流促“制造”,以“制造”带物流,多抓一些龙头型企业,带动产业链集聚。
(四)城市是依托,要打造航空大都市。没有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品位的提高,交通、物流、产业等都会受到制约。这两个方面我们都存在不足。要继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位。
第三,着力创造优势,努力打造区域经济制高点。
如果按照建设航空港和国际商都的客观条件来讲,我们有独特的资源因素,但谈不上绝对优势,更谈不上不可替代的优势。航空港实验区建设我们在谋划上抢占了先机,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必然会成功。成败在于是否形成真正的优势。面对区域乃至国际的激烈竞争,航空港实验区建设要想取得成功、实现战略目标,必须增强竞争观念,要有比别人做得好、做得快的强烈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发挥内在潜力,努力创造出比较优势。为此,要高度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解决回货问题。货物进出不平衡是影响成本的最大因素一不管是郑欧班列还是航空货运都要着力解决这个问题,保持进出货物平衡,降低成本。郑州航空港通过与卢森堡机场合作打造“双枢纽”创造了经验,航空货运要拓展这个经验,郑欧班列要借鉴这方面的经验,进一步研究如何打造若干“双枢纽”、如何完善货运联盟,推动进出货物平衡。二是推进通关便利化。时间就是效率,效率就是金钱。因此,要着力解决好制约通关便利化的问题,不断提高通关效率。在这方面,推动关检合作“三个一”机制等取得了明显成效,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三是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发展。电子商务对航空物流、铁路公路运输有可能成为极大的支撑因素。要深入研究这个战略问题,紧紧抓住智能化、网络化等商业模式变化带来的机遇,在电子商务、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等方面加快发展。这方面我省与其他省份差距不大,抓住了就能创造优势,抓不住就可能被赶超。四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业要形成完善的物流体系,这方面是引力点。因为个性化、服务型制造业发展,必然依赖高度的信息化和快捷的物流系统。五是创新体制机制,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等外地的做法和经验,加快申建自贸区,努力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六是继续发挥我省的人力资源优势,强化人才支撑保障。这几年,我省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要坚持好的做法并不断完善。特别是高度重视各类专业人才问题,系统研究人才政策,形成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长集聚的有利环境,如此等等。总之,要审时度势,千方百计抓住可以打造优势的突破点,努力形成比较优势,并尽可能做到难以替代,我们才算真正取得了成功。
“第二财政”
宁东能源基地的建设,不仅仅是宁夏发展新型工业化,走上循环经济的一个缩影,更是宁夏工业即将实现历史性突破的起点。
上任厅长之职不久,王和山就带领财政厅所有处室的负责人到宁东调研。宁东工作人员对财政厅这一庞大而整齐的队伍不无惊讶,而王和山说了一句让他们更惊讶的话:“宁东将来可是宁夏的第二财政!”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实力和经济总量要上去,经济后劲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必然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而宁东则是新型工业化跨越的新战场。” 财政厅副厅长路芳说。
“宁东将被打造成一个产值翻番的地方,再造一个宁夏的总产值,实际上就是在为跨越式发展夯实基础。” 路芳说,财政将全力支持宁东能源基地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为支持神华宁煤集团、青铝集团等骨干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增强核心竞争力,财政共拨付企业技术改造资金18亿元,补充项目资本金3.2亿元,努力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支持了大型水轮机叶片、风力发电机核心装备国产化、钽铌铍稀有金属材料、多晶硅关键技术研发等一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今后五年,自治区财政每年将至少安排1.5亿元,加快以宁东基地为龙头的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打造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平台。
一个基地的经济总量正与一个区域的财政收入良性互动。
新型谋划
支持新型工业化的跨越,王和山坦言,这是财政厅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重要问题。
财政厅正在制定的第一个政策是,财政如何去支持企业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经济后劲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如果经济的基础没有打好,你去跳跃跨越就会栽跟头的。”
第二个政策是政府如何融资,和银行如何联动。“如果财政只把眼光放在财政那两个钱上,是跨越不过去的。财政介入经济发展不简单是投入的问题,财政如何跟金融联合也不简单是一个借款问题。”王和山强调。
第三个政策是如何支持装备制造业。工业的基础是装备制造业,宁夏如果没有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工业很难强起来。
第四个政策是支持产业集群的形成。如果产业没有实力,就很难和全国甚至国际竞争。
第五个政策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经济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财政厅副厅长路芳说,财政部门将综合运用税收、以奖代补、政府采购等财政手段,形成激励鲜明、约束有力的财政政策体系,变“要我节能减排”为“我要节能减排”,鼓励资源消耗少、高利用、低排放、生态型的工业产业以及循环经济发展,加快资源节约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在经济发展所需与地方财政所能矛盾突出的条件下,如何把有限的资金和政策用足用活、用在刀刃上?路芳说,改进财政支持方式,建立部门间“项目推荐、信息共享、综合评价、共同确定、各有侧重”的支持企业发展的部门联系制度,实现对财政资金“集中管理、集中使用、突出重点、体现公平”的管理目标,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现象。
转促发展
截至去年11月底,宁夏全区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这是我区财政由‘保吃饭型’向‘促发展型’转变的最好明证。” 财政厅企业处处长陈志磊介绍说。
“善理财,谋发展”是财政实力整体实现战略性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财政部门对企业利税增长、市县税收收入增长和金融企业支持中小工业企业发展制定奖励政策,积极培植新兴财源,拓宽融资渠道,搭建政府信用平台。
2003年以来,宁夏自治区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4.4亿美元、国家开发银行贷款31.9亿元,用以加快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同时,积极主动争取中央财政支持,2003年以来,共争取中央财政各项资金430亿元以上,形成了地方收入、中央补助和政府融资“三驾马车”的财政资金新格局。
于是,从2003年到去年底,宁夏财政办了一件件大事:
工业方面,投入19.88亿元用于支持自治区重点骨干企业等技改,安置破产企业职工,支持工业园区发展、企业自主创新、循环经济、节能降耗等。
建设方面,投入125.21亿元用于“一号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
一、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2014年《中小城市绿皮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4)》,杭州市余杭区位列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市辖区第八。这是余杭人民加快建设“美丽余杭”取得的重大成就。而建设“美丽余杭”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抓手。这不仅契合了《经济生活》“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的教学内容,也为该课的开设提供了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余杭经济新形象,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和举措。
2.思考余杭经济新发展,理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和要求。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素材的解读和教材的研读,初步学会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增强自主阅读的能力。
2.通过参与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技能。
3.通过生活素材和教材文本的有机结合,尝试生成知识和运用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谈余杭、探余杭、析余杭、建余杭”等学习活动的体验,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怀和自豪感,增强建设“美丽余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对余杭经济全面的了解和剖析,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认同感和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举措。
教学难点: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教学方法】
主题教学法:在教学中以“主题导人——主题剖析——主题深化——主题升华”为逻辑,依托本土资源,围绕“余杭经济新水平”、“余杭经济新形象”、“余杭经济新理念”、“余杭经济新希望”等四个环节,通过实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
二、课堂实录
(一)主题导入——余杭经济新水平
师问:同学们,我们生长、生活在余杭,作为余杭人,您自豪吗?
生答:自豪(非常自豪,很自豪)。
师追问:你们能用一个数字概括出为余杭经济自豪的理由吗?
生1答:余杭经济全国第9;
生2答:第8。
师:这两位同学非常关注余杭经济的发展,很好。确切地说:根据《中小城市绿皮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4)》,2014年余杭区位列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市辖区第8,比2013年第9又进了一位。
师:同学们,这是全体余杭人民加快建设“美丽余杭”取得的重大成就,代表了余杭经济发展的新水平,为进一步了解余杭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一起来探究。
(点评:从“本土情节”切入,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生活与理论的距离,有利于快速形成和谐、共鸣的课堂氛围。家乡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激发了学生关注家乡发展、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主题剖析——余杭经济新形象
【探究1】
教师呈现预设的表格(见下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时间6分钟,讨论后各组代表发言。
(学生四人小组在小组长的召集下,分工合作,认真而又热烈地开展了讨论和分析。教师指导、参与个别小组讨论,并大致掌握各组讨论情况。)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一边点拨、归纳,一边将重要信息录入表格。
第一维度——知名企业
组1代表:阿里巴巴、老板集团等。阿里巴巴坐落在余杭的海创园内,是余杭的知名企业,不仅在美国成功上市,而且马云成为中国首富。原因是因为有了淘宝网。
师引问:阿里巴巴除了淘宝网,还有哪些产品?
学生1:.支付宝、快的打车软件等。
师追问:这些软件的研发得益于什么?
学生2:这些软件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的研发得益于阿里巴巴的不断创新和科技进步。
师引问:阿里巴巴企业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
生齐答:走自主创新道路。
师归纳: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经济发展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二维度——特色产业
组2代表:塘栖枇杷等。塘栖每年举办枇杷节,枇杷知名度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塘栖枇杷把种植、采摘、餐饮、住宿、农家乐等结合起来,带动休闲旅游业发展。这启示我们把农业与服务业结合起来,调整产业结构,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师点评:这位同学对枇杷产业甚是了解,看来塘栖枇杷后继有人了。(生笑)我看了其它组的同学也写得很好,如仓前掏羊锅等,时间关系,大家可以课后多多交流。
第三维度——农村变化
组3代表:农村发展快。农业丰收、农民富裕、农村面貌大有改变。如,私家车多了,房子漂亮了、道路宽敞了、交通便捷了、设施完善了、文化生活丰富了。原因是经济发展快,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好。启示:国家要重视“三农问题”。
师引导:对,农村的巨大变化离不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这是有目共睹的。为了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行了一系列好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具体有哪些,知道吗?
生1:实行粮食保护价。
生2:科技下乡。
生3:取消农业税。
生4:工业反哺农业。
生5:户籍制度的改革。
师:大家知道的还不少。这些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推动城乡一体化。
第四维度——生态环境。
组4代表:生态环境应该两面看,一方面,在经济发展中,由于工业排放废气、废水,汽车尾气、生活污水等,确实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在努力改变生态环境,如“五水共治”等,有些地方山绿了、水清了、空气清新了。这启示我们:企业要节能减排,利用清洁能源。我们要树立环保意识,低碳出行,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师点评:这位男生回答得太精彩了!尤其是能够一分为二看问题,既客观又全面,思路清晰,掌声鼓励!
师:(引导学生阅读板书上的表格内容,重点强化启示中的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城乡一体、节资环保等字眼)问:这些重大举措的目的是什么?
生:(在快速翻阅了课本P88-90页后)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师总结:对!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条主线。
(点评:通过学生合作探究余杭知名企业、特色产业、农村发展和生态环境四个维度的表现、原因和启示,生成并利用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本土资源,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讲,加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学习有广度、有深度,实乃本课一大亮点。)
师:同学们通过合作探究,我们了解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你们觉得最难理解的是哪个举措?
生:(异口同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刚才我们在探讨“特色产业”的时候有所涉及,但经济结构不仅仅是产业结构,还有如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交换结构等。老师希望通过下面的自主探究活动,帮助大家了解余杭是如何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树立经济新形象,并进而理解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和要求。
【探究2]
师引导:第一步,精读教材P89最后一段,并运用“3W”法思考和标注;第二步,利用导学案提供的材料,划出关键词,获取有效信息;第三步,“材知结合”,口头阐述。(PPT出示材料)
材料一:余杭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园以及各类行业研发设计中心、孵化器等平台建设。围绕“人才强区”战略,引进和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
材料二: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余杭出台推进企业“机器换人”等扶持政策,鼓励工业企业进行装备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改造。
材料三:余杭抢抓与杭州主城全面融合的历史机遇,集中资源要素建设临平新城、杭州北部新城、未来科技城三大区块,切实增强塘栖小城市和瓶窑等中心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运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知识,结合材料,说明余杭是如何树立经济新形象的?
生1:材料一中余杭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园建设和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说明余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要依靠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人才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生2:材料二中余杭推进企业“机器换人”,鼓励企业进行装备智能化、信息化改造,说明余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道路。
生3:材料三中余杭建设三大区块和美丽乡村,说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走城镇化道路。
师点评:同学们回答得非常精准,余杭确实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努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树立余杭经济新形象的。
(点评:调整经济结构的具体要求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精读教材和分析典例,比较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并初步学会如何“材知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知识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当然,由于文本本身的抽象性和理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仍处于“浅层次”,有待强化和拓展。)
(三)主题深化——余杭经济新理念
师:余杭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思想的指导,余杭经济新形象的塑造,必定蕴涵丰富的新理念,让我们继续深入探究吧。
【探究3】
师: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一起,一方面快速阅读P87-P88有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另一方面,结合我们上述的探究成果(黑板显示图表一新理念)思考:余杭经济的发展是如何体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6分钟后请各组代表踊跃发言。
师:时间差不多了,谁先发言?(在发言过程中教师一边点拨、归纳,一边将重要信息录入表格)
组1代表主动举手回答: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注重科技进步与创新,塘栖枇杷等特色产业发展迅猛,都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说明余杭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为了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说明余杭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五水共治”等环境治理举措,说明余杭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师点评:这位同学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余杭经济发展新形象的举措,讲得很有道理。
师启发:是不是某个维度与某个要求只能一一对应呢?如知名企业、特色产业只对应发展是贴近实际的本土资源,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讲,加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学习有广度、有深度,实乃本课一大亮点。)
师:同学们通过合作探究,我们了解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你们觉得最难理解的是哪个举措?
生:(异口同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刚才我们在探讨“特色产业”的时候有所涉及,但经济结构不仅仅是产业结构,还有如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交换结构等。老师希望通过下面的自主探究活动,帮助大家了解余杭是如何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树立经济新形象,并进而理解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和要求。
【探究2]
师引导:第一步,精读教材P89最后一段,并运用“3W”法思考和标注;第二步,利用导学案提供的材料,划出关键词,获取有效信息;第三步,“材知结合”,口头阐述。(PPT出示材料)
材料一:余杭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园以及各类行业研发设计中心、孵化器等平台建设。围绕“人才强区”战略,引进和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
材料二: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余杭出台推进企业“机器换人”等扶持政策,鼓励工业企业进行装备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改造。
材料三:余杭抢抓与杭州主城全面融合的历史机遇,集中资源要素建设临平新城、杭州北部新城、未来科技城三大区块,切实增强塘栖小城市和瓶窑等中心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运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知识,结合材料,说明余杭是如何树立经济新形象的?
生1:材料一中余杭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园建设和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说明余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要依靠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人才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生2:材料二中余杭推进企业“机器换人”,鼓励企业进行装备智能化、信息化改造,说明余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道路。
生3:材料三中余杭建设三大区块和美丽乡村,说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走城镇化道路。
师点评:同学们回答得非常精准,余杭确实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努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树立余杭经济新形象的。
(点评:调整经济结构的具体要求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精读教材和分析典例,比较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并初步学会如何“材知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知识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当然,由于文本本身的抽象性和理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仍处于“浅层次”,有待强化和拓展。)
(三)主题深化——余杭经济新理念
师:余杭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思想的指导,余杭经济新形象的塑造,必定蕴涵丰富的新理念,让我们继续深入探究吧。
【探究3】
师: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一起,一方面快速阅读P87-P88有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另一方面,结合我们上述的探究成果(黑板显示图表一新理念)思考:余杭经济的发展是如何体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6分钟后请各组代表踊跃发言。
师:时间差不多了,谁先发言?(在发言过程中教师一边点拨、归纳,一边将重要信息录入表格)
组1代表主动举手回答: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注重科技进步与创新,塘栖枇杷等特色产业发展迅猛,都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说明余杭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为了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说明余杭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五水共治”等环境治理举措,说明余杭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师点评:这位同学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余杭经济发展新形象的举措,讲得很有道理。
师启发:是不是某个维度与某个要求只能一一对应呢?如知名企业、特色产业只对应发展是平、探余杭经济新形象、析余杭经济新理念和建余杭经济新希望,共同学习了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的内容。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牢牢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定能在“美丽余杭”建设中再创辉煌!让我们一起为余杭经济的未来喝彩吧!谢谢大家!
(点评:本环节立足于课外实践,引领学生亲近实际、关注社会、学以致用,打破应试桎梏,彰显新课程理念,有点睛之功效。当然,对于高一学生,事涉政协、议案,略显陌生,如有具体实例抛砖引玉,则更具操作意义。)
三、教学反思
本次参加优质课评比,承蒙专家与同行认可,拿到一等奖。备课、磨课、上课过程中虽多有曲折,但收获颇丰,现总结以下几点以自勉:
(一)资源开发本土化。好的课堂犹如一出好戏,剧本的好坏直接关乎戏的成败。本课在设计之初原本是立足于中国宏观经济谈主题与主线的,虽契合教学内容,却过于“高大上”,不接地气,效果不佳。几经反复,才落地于余杭经济这个切口。对于家乡实情,学生多了一份熟悉,也平添了一份热爱,娓娓道来,层层推进,兼具效度与信度。
(三)情境设置主题化。好的课堂应该“形散神聚”,既注重情境的广度,又挖掘素材的深度,尽量做到“一例到底”、“一材多用”。本节课围绕余杭经济这一主题,以“主题导入——主题剖析——主题深化——主题升华”这一路径展开教学,主题明了,容量可控,受到听课专家与同行的肯定。
(四)学生参与主体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理念已达成共识,但如何搭建平台、提供机会来激发学生潜能、提高有效参与仍是一个课题,这也是本课教学力图突破的地方。在本课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桌互助、合作探究、阅读文本、课后调研等活动,有话可说,有例可找,有书可看,有问可思。
【专家点评】(徐晓芸,浙江省余杭区教研室,政治特级教师)
卞巧娣老师是一个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技能熟练、综合素质较好的青年教师。她执教的《围绕主题抓住主线——建设“美丽余杭”》-课,在余杭区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中无可争议地获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其奥妙所在可以用“高、大、上”这三个关键词概括,具体表现在:
(一)教学立意有高度。该节课从谈余杭、探余杭、析余杭到建余杭,始终让学生以一个主人翁的角色,紧紧围绕余杭经济的发展,去学习、理解、把握和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精要。尤其是第四个环节余杭经济新希望的设计,引领学生关心余杭的未来,参与余杭的建设,打破了应试的桎梏,立足学以致用,着实让人敬佩。
(二)教学设计现大气。该节课的大气首先表现在对教材的处理够大胆,先主线、再主题,主线体现主题,顺理成章。其次还表现在教学的手法以小见大够大度,从余杭经济发展的典例中探索、剖析科学发展的大道理,比起那些纯粹的阐述更来得令人信服。再次还表现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以“放”为主够大方。一般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比较难以把握,不知道学生会想什么、说什么、问什么,而卞老师放中求活,驾轻就熟,可见其扎实的功底和聪慧的机智。
(三)教学成效显上位。这节课的最可贵之处在于三维目标的达成上。围绕主题层层推进、学生探究生成资源、教师点拨方向引领……,不仅将“高、大、上”的知识安全着落,学生能说会用;而且学生的合作、探究、阅读、分析、阐述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重要的是在惊叹、赞许、“冲动”和跃跃欲试中流露和构筑的“余杭情怀”更是难能可贵。
一、如何理解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按产业化的要求组织发展农业生产,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相对于兵团的农牧团场来说,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在稳定职工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对农业和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要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发展各具特色的“龙”型产业实体,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生产经营新格局。
兵团的农牧团场经济发展目前正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如果我们牵住产业化这个“牛鼻子”,解开思想束缚,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机制,加快产业化进程,就可以推动兵团的农业和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跃。
从某种意义上讲,产业化进程的快慢、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团场经济的兴衰成败。我们必须从这样的战略高度来深化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二、如何按照产业化的要求进行布局
农一师十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夯实主导产业,体现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夯实主导产业。棉花是团场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坚持发展棉花战略不动摇,不断优化品种,朝着优质细绒棉,中、长绒棉的方向发展。二是发展特色产业。十团种植红枣的历史比较悠久,以其个大、色鲜、味美而著称。2000年,在山东乐陵举办的全国红枣交易会上,十团的赞皇枣和辉枣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这些荣誉为十团今后发展特色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大力发展设施园艺业。依托阿拉尔市这个大平台,瞄准阿拉尔市这个大市场,大力发展设施园艺业,将南区作为设施园艺蔬菜基地。
三、如何尽快把农业产业化抓出成效
从已有的实践看,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形式是一体化经营。具体说,就是要发展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龙”型经济。要把农业产业化尽快抓出成效,就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住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
一是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牵动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决定着产业化水平的高低。
二是狠抓基地建设。建设稳固的原料生产基地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是推动农业生产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转变的有效途径。没有基地,“龙”型经济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是努力拓展销售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要树好“龙头”,建好基地,更重要的是开拓好市场。因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农业的市场化。可以说,搞活流通、开拓市场是发展“龙”型经济的命脉。有了市场,实现了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才能昂起“龙”头,挺起“龙”身,活起“龙”尾。
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时提出,要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之后,这一词汇立刻成为我国经济学界和媒体注的焦点。今年4月14~16日召开的“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更是将主题设定为“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区域内以及全球经济共享发展的愿景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论是对于国内经济发展还是对外经济发展,实现内外包容性发展应该成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
包容性发展的实质内涵
“包容性发展”的概念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提出,它是在世界银行早期的“广泛基础的增长”、“对穷人友善的增长”以及“共享式增长”等概念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而形成的世界经济发展主题。与之前的经济发展概念不同,包容性发展理念强调经济发展不仅要普惠穷困群体,而且要对中产阶级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质上来说,包容性发展概念是一个操作性的战略方针,其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嬗变。因此,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仍然存在诸多模糊的地方。但是,就现在人们对包容性发展的认识而言,应该对两个层面的问题有正确理解。首先,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包容性发展并不是通过牺牲经济效率追求社会公平,其实质包含两个层面:从公平角度出发,包容性发展提倡的是所有个体分享参与经济发展和获取经济发展成果的机会;从效率角度出发,包容性发展则暗含了通过社会公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从战略实施覆盖的范围出发,包容性发展是一个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概念,其内涵不仅包括一国国内经济的协调和共享发展,更包括了全球不同地域的个体享有平等的经济参与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和权利。
为什么我国要实现包容性发展
对于我国而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论对于国内经济发展还是对外经济发展,实现内外包容性发展应该成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
首先,实现国内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战略方针,实施了非平衡发展战略,通过战略性产业政策使生产要素向出口部门集聚,快速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同时推进沿海开放战略,加速释放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潜力,由此创造了30年平均经济增长率接近10%的“中国奇迹”。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开始逐步突显出许多负面问题,比如收入分配格局失重、投资消费结构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区域差距扩大等结构性问题层出不穷,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特征。在这些问题的困扰下,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支撑我国过去3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全球化红利”、“人口红利”、“技术后发红利”以及“体制变革红利”等正面因素正在衰退和消失,按照现有研究所表叫的经济发展现实规律,人均GDP刚刚超过4000美元的我国很有可能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由此,如何从非平衡和非均衡发展转变为包容性发展,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其次,实现对外经济的包容性发展应该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核心。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大贸易体。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15年,我国在全球GDP中的比重将上升到16.9%,与美国的差距将缩小到1.4个百分点,我国与美国将成为全球经济的两个“极点”。虽然我国经济的人均相对总量还远远不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但是巨大的绝对经济规模使得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经济影响力开始逐步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必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过去30多年,我国能够轻松享受全球化分工带来的“斯密增长”,但是随着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来,我国要保留现有的“分工存量”都十分困难,更不要说创造新的生产份额了。可以预见,我国在仍然没有进入富裕国家行列的情况下将担负更多全球经济协调发展的责任,如何在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分享我国经济发展成果,在一定区域和范围内主导实现包容性发展,将成为未来我国对外经济战略的重要内容。
如何实现国内经济包容性发展
针对我国现实面临的内外问题,以包容性发展作为战略导向,应该从多个层次改变过去的内外经济发展战略,从多个层次实现有效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内外经济的协调发展。
国内经济包容性发展要实现三类发展,即个人公平发展、部门协调发展和地区平衡发展。
第一,实现个人公平发展,即实现个人同等参与经济发展进程和平等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首先,要实现经济发展的普惠共享,加快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形成合理的要素报酬机制;并大力实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扩大社保体系的覆盖面。同时,则要从长远出发,让更多的人自由选择地更好加入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加快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使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社会就业和人的自我实现。
第二,实现经济部门间的协调发展,即建立合乎要素结构和持续性强的现代产业体系。首先,要正确处理三次产业之间的系,在实现工业内部结构优化的同时,大力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从资金和技术两个方面“反哺”农业,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形成结构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同时,要加快攀升全球产业链,利用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调发展。
第三,实现地区平衡发展,即实现区域间经济发展机会均等和经济差距缩小。首先,要消除地区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区际产业分工格局,实现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同时,要逐步缩小不同地区居民所享受的公共产品的差距,实现各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控制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并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在空间上的协调。
如何实现对外经济包容性发展
对外经济包容性发展则要实现四类发展,即与发达国家共赢发展、与新兴市场国家协调发展、与资源型国家互补发展、与贫困国家对接发展。
第一,要调整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系,继续实现共赢发展。随着外部市场需求难以持续以及一些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以及“扩大出口”等战略的实施,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现行的贸易分工系和经济交往方式都难以持续。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要实现和发达国家的共赢发展,就必须加强在技术层面的沟通和交流,而不仅仅局限于生产分工,通过扩大从发达国家的商品进口和加快形成国际技术联盟,构建新的互利发展模式。
关键词:收入分配; 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7
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中首次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概念,指出“许多经济体常常都能非常迅速地达到中等收入阶段,但只有少数国家能够跨越这一阶段”。这些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区间的经济体,或是陷入增长与回落的循环之中,或是较长期处于增长十分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2006年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提出“中等收入陷阱”,其概念为:当经济体的人均GDP达到世界中等收入水平后,极少有经济体能顺利地跨越为高收入经济体,这些经济体由于新的增长动力不足,导致经济陷入长期停滞期。落入“ 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其呈现一些共同的特征,如经济增长不稳定,城市化进程减慢以及收入差距过大等。
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指标比较
1978 年以来,中国以人均GDP仅为183 美元的起点一直列入低收入国家行列,2001年人均GDP达到1041.58 美元,中国成为中下等收入国家,完成第一次历史性跨越; 2009年我国人均收入突破4000美元大关,顺利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此次可以看作是我国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跨越。此后中国将面临如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
世界上最早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拉美地区。这些国家与中国在经济总量、经济增长动力等各个方面均无法比较,而且二者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等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别。因此选取多个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进行比较,找寻二者存在着的差异(见表1)。
首先,对于储蓄率、投资率等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指标来说,中国的指标值要远远高于拉美国家,但其消费率却又大大低于拉美国家。因此,中国若能顺利拉动内需,使其达到一个适宜水平,就会为未来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
其次,虽然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超那些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时的拉美国家,但值得注意的是,拉美那些国家的城市化率水平却已经非常高,如阿根廷在20世纪70年代的城市化率就高达85%,而中国到2011年的城市化率才首次达到51.27% 水平。
第三,尽管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突破国际警戒线,但和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时期的水平相比仍然较低,这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中国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风险
与拉美地区已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不同,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前我国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稳步前进,城市化的进程继续加速。但仍需要注意,近些年阻碍经济发展动力的条件也在增加,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逐渐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依靠外需和投资拉动,中国经济持续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国际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由于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路径的变化,以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加,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而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难以持续较快增长,在拉动经济增长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拉动经济则主要依靠高强度政府投资,这并非长久之计,而且会带来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等问题,因此,增长速度一旦放缓,过去掩盖的低效率问题就会暴露无疑。我国有庞大的国内市场,若国内消费需求能明显增加,必然会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第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如表1所示,2011年中国基尼系数达到0.47,处于0.44的全球平均水平之上。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成为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相比的一个突出特点。初次分配环节,政府和企业收入占比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却不断下降。收人分配不公平致使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拉大,尤其是地区间、行业间、岗位间收入差距扩大。再分配过程中,弱质产业和弱势群体得不到有力的保障,对拉大的收入差距和过高的财产差别缺乏合理有效的调节。
第三,城乡二元制度尚未完全打破。由表1我们知道,我国在2011年城市化率过半,达到51.27%水平,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乡的二元结构却未完全打破。城市居民在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等方面均占有主导地位,其收入一直高于农村居民。而农村居民在管理户籍、市场进入限制、劳动就业、接受教育等方面都有受到不平等待遇。
三、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建议
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与上文对相关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抓住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机遇
我国早在“十二五”规划建议就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的主攻方向,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尽快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经过国务院批准制定了《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制定出台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加强国有企业收入分配调控、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等重点配套方案和实施细则。其意义体现在:一是决心消除初次分配环节中产生的不公现象,健全劳动力要素市场,让劳动者获得合理的报酬和公平的竞争机会。二是要在税收体制、财政支出结构上做出调整,杜绝高收入者偷税漏税现象,减免中低收入者税收,给予低收入者更多的转移支付。同时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消除社会保障上的待遇差异。
3.积极推动城镇化进程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建设小城镇,放宽城乡劳动就业的政策,使城乡劳动者能够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下就业。通过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居民收入的差距,防止两极分化,确保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参考文献:
[1]蔡昉.中国经济如何跨越“低中等收入陷阱”[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1).
[2]马岩.我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及对策[J].经济学动态,2009,(7).
[3]郑秉文.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发展道路——基于国际经验教训的视角[J].中国人口科学,2011,(1).
[4]王一鸣. “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比较和原因分析[N].学习时报,2011-3-28.
[5]李刚.“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现实[J].中国经济问题,2012,(5).
关键词:区域经济 发展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区域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十五计划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这各个阶段的战略部署,产生了一轮又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
一、 区域经济的概念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它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发展,涉及到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区域资金的筹措与投放、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调整以及区域间的经济关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它体现着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布局和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
二、发展区域经济的现实意义
1.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经济区域众多,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如何使各地区都发展起来、使所有区域经济活跃、使我国整体经济效益有所提高,是发展经济首先应该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2.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低,实现现代化伟大使命的任务相当艰巨。经济发展是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内容。而实现现代化应是一个分阶段、分区域、有计划、有步骤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发展区域经济。
3.从中国目前的国情看,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从扩大转为缩小将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我们有理由对其持乐观态度。认真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导区域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的大课题。
三、区域经济的定位
一个地区应该要找到最适合自身情况的发展模式、推进方式和方法,才是区域经济应有之义和科学定位。
在进行区域经济定位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区域的各个影响因素。包括:①定位于区域特色文化,在区域文化的背景下打造特色经济;②定位于区域特色资源,强调资源要素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③定位于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不同区位的特点和优势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④定位于区域人力资源,明确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影响。
四、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如何利用区域的资源、能源和优惠政策,使区域优势发挥到最大呢?下面仅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浅谈对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
恩施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地处鄂西南,国土面积 2.4万平方公里,人口397万人。该州是享受国家西部开发政策的3个自治州之一,是国家确定的武陵山经济开发试验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创新试验区,亦是湖北省确定的鄂西生态旅游圈。这个区域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全州8县市均属国家重点扶贫地区,GDP总量仅占湖北省的5%。2010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居民可支配收入11406元,是典型的贫困山区。
1.最大限度的挖掘区域人力资源。发展区域经济,首先要有强大的人才做支撑。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人才是决定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好坏、快慢的核心因素。恩施属教育欠发达、教育资源缺乏的地区,区域内高级策划和实际操作层面的人才匮乏,这是恩施州发展不快的根本性原因。吸引和培养人才,已成为恩施地区发展区域经济的首要问题。
为此,一是建议国家将部分高校的科研机构迁至恩施。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落户贫困地区,不仅对于增强西部的人气指数有利,更重要的在于这些人气带来的观念、理念的转变与更新将直接作用于西部、服务于西部,从而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长期积极的影响。
二是国家利用“高薪”手段,吸引优秀的大学生扎根西部工作。虽然目前已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但是若能将高薪政策与志愿者结合,将会有更多理想远大、卓越优秀的大学生投身于西部,也将为西部的发展快速集聚人才。
三是注意培养本土人才。通过再就业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措施,一方面增加本土专业人才的数量,另一方面提高其质量,使专业技术人才能够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最大限度地整合区域自然资源。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变成商品优势,将商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继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势胜势,是加快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恩施州有特别丰富的铁矿资源,应大力开发铁矿石,将此资源发展成恩施州的支柱工业;恩施州有丰富的水利资源,目前水利工业已成为恩施州重要的支柱工业,这条路是恩施州的成功尝试,值得推广,风能资源亦可走此路;恩施州有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特色农产品丰富,如烟叶、反季节蔬菜等,发展特色资源产业是理性和明智的选择;恩施州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石油化工工业应是恩施州优先加快发展的工业;此外,恩施生态环境极好,发展旅游业是不可放弃的产业。总之,恩施州适合走“资源型”经济的发展之路。
3.最大限度地整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资源。
一是土地要素。国土既是国民生存的条件,又是地区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国人多地少,土地问题已是关系到土地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因此,我认为要规划和调整好地区的土地资源,在确保耕地不减少的情况下,腾出更多的工业用地和城镇用地,满足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土地需求。
二是资金要素。恩施州目前还有大量的银行存款和财政资金被闲置,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恩施州暂时还没有建立起切实可行、高效的资金运作平台。因此,这里迫切需要资金运作的平台和载体,需要良好高效的监管体系,在充分保障资金流动安全的前提下,加速资金的利用和周转,满足发展对资金的强烈需求。
三是政策因素。目前恩施州对国家的相应发展政策没有很好地研究和利用,这些优惠政策的叠加作用并不明显。我认为应该成立专门的政策研究专班,切实领会国家对恩施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的精神实质,让政策的推动力量得以充分发挥,让优惠政策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