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时间:2023-08-20 14:59:08

导语:在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第1篇

对于现代农业经济而言,只有适应环境变化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否则只能在日渐激烈的产业经济竞争中失去地位。这就需要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具有内部结构整合能力、外部关系重构能力和发展态势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正常运作、持续演进的基础则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发展愿景、使命和目标及实现路径选择。因此,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为了建立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能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获取持续高效的竞争优势,最主要的是拥有战略思维和规划能力,尤其是对外部环境中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辨识,并在此基础上能够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规避发展劣势,准确确立发展目标,规划发展愿景,构建发展战略体系,设置发展战略环节。参照企业战略规划理论,可以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划分为战略思想、目标、重点、措施和基本阶段等内容。战略思想统领整个战略规划,发挥着基础性、引导性和指领性作用,对于战略目标的确定、战略重点的把握、战略措施的选择以及战略阶段的划分具有重要作用。

战略目标是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具有统领全局和宏观指导的作用。战略重点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环节和关键内容,战略重点实施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稳步推进。战略措施是反映战略思想、实现战略目标、保证战略重点的主要策略和措施。战略阶段是基于战略过程的阶段划分,不同的战略阶段具有不同的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各战略阶段的有机衔接组成战略实施过程。虽然用于指导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理论、思路和知识大致相同,但是由于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基础的差异,使得战略规划在内容、形式和表现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体现出明显的区域性。

2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既要体现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本质,也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这种结果也可以视为是二者有机互动的过程体现。不论是结果体现还是过程体现,都必须借助特定、固定的信息符号,这些特定化、固定化的信息符号之间的内在联系有限体现着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多体现为一种客观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信息网络体系的稳定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否则只能说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不适合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首先要体现现代农业经济的地方特点,也就是区域性,没有区域特点的战略规划必然不会给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推动作用,其次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和背景条件,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和提高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值得一提的是,各地方社会经济环境较为复杂,组成经济环境的各种要素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也具有复杂性,且各种经济环境因素之间又存在复杂关系,这就使得经济环境与现代农业经济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多元,只有系统梳理和规整这些复杂多元的内外环境关系,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才能实现科学化与合理化。同时,也要树立动态观点来考察和分析这种复杂多元的内外环境关系,通过考察和分析得出准确有效的环境信息,用于指导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

对于各个地方而言,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由地方经济环境条件的差异所决定,且这种差异又是别的地方所难以模仿的地方,可以说是特质,这种特质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能够给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竞争力,甚至塑造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品牌力。与企业组织相类似,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也拥有固有的资源,按照表现形态可以分为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主要是发展品牌、发展理念、发展历史等,有形资源主要是人财物资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够被量化。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紧密联系,形成有效合力,共同决定现代农业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甚至决定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取向、价值指向和行为方式。尽管如此,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相互支持的,也有的时候表现为相互妨害、摩擦和冲突。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之间的关系态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对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而言,不论是难以量化的无形资源还是相对有限的有形资源,都会制约和影响现代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必须要抑制各种资源的负向作用以及各种资源之间的负向联系,采取有效措施规避负面影响,保证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及其战略规划的制定。具体而言就是,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分析和系统研究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有利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意见建议。尤其是对于领导者而言,这种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这些意见建议很可能是战略规划决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3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践指向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形成可以说是一个动态过程,但将其置于战略管理的理论视野中加以审视,战略规划的是一个静态的阶段或者说是战略思想转化的结果体现。也就是说,战略规划不能够停留在静态层面,必须使其具有一定实践指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战略规划的内在作用。可以将战略规划的实践指向概括为战略实施。在战略管理理论中,战略实施是战略规划实践的过程,也是战略规划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正是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同样,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也是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

第2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定价:69元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11)》

2011年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深化阶段和“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基于此,《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11》的主题是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并对西部大开发进入深化阶段西部重点经济区发展的基本思路进行分析研究。

“西部重点经济区发展研究报告”是以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深化阶段以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由前十年以全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经济发展初始条件为主逐渐转向后十年以重点经济区率先突破和改善民生为主的这一战略转变为背景,重点对西部地区具有发展潜力的六大经济区,包括呼包银经济区、兰西格经济区、兰白经济区、陕甘宁经济区、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区、黔中经济区的发展基础、发展重点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加快各经济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作者:刘国斌编著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定价:49.8元

《县域经济学》

县域经济是近十年才有所开拓的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虽然时间较短,但成就喜人,已经逐步从早期的案例介绍走向规律总结。而眼前的这本书,应该说是县域经济研究满园春色中的一枝奇葩。

本书特色之处在于从县域经济活动的运行入手,探讨了县域内经济及其与区域发展、区际关系等的内在联系。

作者:王等主编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定价:22元

第3篇

一、扶贫有利于加强社会安定和社会团结,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二、扶贫可正确处理和增进民族关系,发扬革命传统精神;

三、扶贫在构架和谐社会,增进城乡居民亲情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更为突出。

第4篇

在经济结构调整急迫性日益凸显的同时,我国对于调整的方向也越来越明确。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结构调整被列为2011经济工作的第三大任务,提法也发生了新变化。

与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相比,首先今年会议将结构调整提高到战略高度。会议提出:“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其次,在结构调整的内容上,更加强调需求和市场的导向,体现了从政府“主导”到政府“引导”的转变,具体强调了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城乡结构五方面人手,详细阐述了结构调整的思路和方向――这或许能让结构调整最终落到实处。

以需求为导向,调结构与扩内需相统一

记者采访的某权威专家表示,以扩大内需来引导结构调整,是促进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实现调结构与扩内需相统一,也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的有效途径。

而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将聚焦在扩大消费需求上,即: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引导消费规模的扩大,形成新的消费热点,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同时要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促进需求结构转型升级。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战略重点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从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三方面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上述专家表示,这也是基于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及国内需求结构变化趋势来确定的产业结构调整之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首先,要将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作为现阶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首要任务。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要实现“由大变强”,必须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增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发能力,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尽快使我们的制造业从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第二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述专家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潜力大,前景好,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尚在培育中,要在短时期内形成支柱产业还有一定难度;其次,新兴产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没有市场,新兴产业就发展不起来;最后,各地在发展中要注意相互协调和合理规划,不同地区要有不同发展重点,不能搞新的盲目、重复建设。

第三应该提高服务业比重。“十二五”建议提出,要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将成为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由于服务业的发展对软环境的要求更高,因此,要不断完善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改善投资环境应作为各地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措施。

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为抓手

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顶着“世界笫一排放大国”的帽子使我国深切感受到了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压力。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上述专家指出,要将减排压力转变为推动结构调整强大动力,把节能减排与结构调整更好地结合起来。如何更有效地推动节能减排,使之取得更重要的成效,2011年将在机制上做更多文章:

首先是要强化政府责任,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健全明确的考核日标,尽快把一些好的做法形成法律法规,努力使节能减排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其次要强化市场引导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作用,增强企业、全社会减排的内生动力,使他们从被动减排变为主动减排,可以借鉴国际上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推动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最后还有一个观念转变问题,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使低碳理念和节能减排深入人心。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管是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均离不开科技创新。我国的创新潜力很大,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变为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尤其是要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国家应加大科技投入,尤其是对重大科技专项的投入,突破共性、核心关键技术,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技支撑;其次应不断强化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地位。上述专家表示,今后我们强调的创新不再是简单的高精尖技术,而应该是以企业为主体推动的科技创新,是能够实现产业化的技术,这是解决好科技和经济两张皮问题的根本途径。

以空间的合理布局为基础

该专家表示,经济结构调整要以现实生产力在区域间、城乡间的合理布局为基础,这样,我们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才能落到实处。

经济结构的空间布局首先要直面的就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我们应该通过产业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更好地在区域间协调分布,尤其是目前,我国东部经济发达,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应该更好地发挥西部幅员辽阔的优势,通过全面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经济的区域布局,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使各地区经济发展更均衡,实现社会协调发展。

第5篇

人民论坛记者:您认为五中全会公报最大的亮点在哪里?

王一鸣: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我认为这是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的灵魂,也是全会公报最大的亮点。

人民论坛记者:《建议》中提到,“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如何理解以上表述?

王一鸣: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期。1979―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大大超过同一时期全球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可以说,过去30年我国最显著的成就就是经济快速发展,使中国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由人口大国变为经济大国。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相当突出。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使我国经济遭受巨大的外部冲击,而且使原有发展方式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凸显出来,这不仅表现在内需和外需不平衡,投资和消费不协调,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也表现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如果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发展的成本会越来越高,代价会越来越大,空间会越来越小,路子会越走越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不仅要化解过去高速增长时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后再上新台阶创造条件,还要为我国今后协调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路径,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比以往更加复杂艰巨,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

人民论坛记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有舆论认为,“摸着石头过河”已经过时了,这种深刻变革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对此,您有何看法?

王一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是分不开的。中国的改革不同于国家采取的“休克疗法”,是一种渐进式的增量改革。所谓“渐进改革”,就是改革从小范围开始试验,成功了再推广到其他地方。所谓“增量改革”,就是在保持“存量”利益格局的情况下,培育新的“增量”,以市场化的“增量”推动“存量”调整。渐进式的增量改革模式,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进行更多的探索和试验。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今后一个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由过去渐进的、先易后难的、局部的增量改革转向战略性突破,改革还将从经济领域向政治、文化、社会领域拓展,这不仅要求推进全面改革,也要求不同领域的改革相互促进、共同推进, 这就更加需要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人民论坛记者: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是什么?为什么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王一鸣: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表现在需求结构上,就是内需和外需不平衡,投资和消费不协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表现在供给结构上,就是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为战略重点推进需求结构调整,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消费能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要以加快发展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开发人力资源为重点推进要素结构调整,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着力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以科技创新和劳动力素质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科技支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路径

人民论坛记者: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民强民富”的呼声很高,您如何看待民富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关系?

王一鸣:保障和改善民生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相辅相成的。扩大内需重点应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消费增长率和居民消费率,增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为此,必须加大收入分配调整力度,较大幅度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等,这些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人民论坛记者:推进经济发展战略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未来发展30年具有长远意义。请您谈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路径选择。

王一鸣:第一,立足于国内需要特别是居民的消费需求是我国需求调整的基本方向。

首先,调整两个结构,一个是消费和投资的结构,一个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就是由外需驱动转向内需驱动,并不是简单地降低进出口的规模、减少出口。投资大国向消费大国转换,不是简单压缩投资,因为投资里面有40%的消费转换成劳务收入。最重要的是培育新的消费动力,在动态中调整这种比例关系,不能静态地去看待此问题。因此,我们要保持投资的合理增长,降低储蓄率,提高消费率。其次,因为工业企业产能过剩,企业的储蓄率会相应的下降。再次,由于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支出加大,政府的储蓄率会下降。

第二,以发展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首先,生产业已经成为价值链增值的主体。产品增值环节主要在技术创新与服务环节,不在制造环节,而我国几乎都是在制造环节。其次,制约我国生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附加值环节被跨国公司控制。我国企业大多是低附加值企业、初级加工业。所以,我国必须促进战略性信息化产业的加快发展,通过展开组织调研,提出战略性产业的发展规划,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6篇

一、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转变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改变服务贸易发展思路,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要建立现代服务贸易体系。目前,应实现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三大战略转变:

(一)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变为服务贸易优势

努力实现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转变,把以普通型劳动力资源为主的传统服务贸易输出转变为以技术知识型劳动力资源为主的现代服务贸易输出。当前,中国已经具有发展技术知识型人力资源为主的现代服务贸易的基础和条件。

近十几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338万,已经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金融、医疗、教育等现代服务贸易,实现由以普通型劳动力资源为主的传统服务贸易向以技术知识型劳动力资源为主的现代服务贸易的战略转变,扩大知识型服务贸易出口,积极开发新的现代服务贸易国际市场。

(二)把对外政府援助行为转变为对外服务贸易行为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在很多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必须把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服务贸易,作为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重点。

长期以来,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各种援助。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市场化的今天,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的政府援助,不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和国际关系发展大趋势。中国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的政府援助有三大不妥之处:一是不符合中国国情。近十几年,尽管综合经济实力逐年提升,但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和经济水平有限,尤其是西部地区和8亿农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并不高,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政府援助,不符合中国的实际能力。二是不利于发展国家之间的正常关系。国家之间关系是以经济合作和贸易交往为基础的,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政府援助是一种政府政治行为,不属于国家贸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影响了国家之间的正常关系的发展,甚至制约国家之间正常的经济合作和贸易交往。三是不利于提高政府援助效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政府援助,其中大多数是无偿援助或低价帮助,由于有些受援国认为其他国家的政府援助来的容易,往往不珍惜援助国的援助行为,造成援助效率低下。

如果把对外援助行为转变为现代服务贸易活动,一是可以扩大中国现代服务贸易规模;二是可以维持正常的国家关系;三是可以实现资源互补,互取所需;四是可以充分发挥中国现代服务贸易资源优势;五是可以减轻中国的经济负担。因此,要根据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化大趋势,适当减少对外政府援助行为,把发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服务贸易作为对外合作的战略重点。

(三)把对外交流活动转变为现代服务贸易活动

文化贸易是现代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必须把文化贸易作为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当前,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但是,中国的对外文化活动仅仅停留在文化交流的层面,绝大多数属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性质,不具有主体性贸易地位。也就是说,这些现代文化交流活动仅仅是中国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附属物,处于配角地位,而不是中国现代服务贸易的一个组成部分。

目前,中国对外文化活动与国际文化贸易的发展状况也是不一致的。因此,如何扩大中国对外文化贸易额,是中国完善现代服务贸易结构和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的战略任务。

从完善服务贸易结构和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角度,我们应该转变对外文化交流观念,确定文化服务贸易在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把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作为对外现代文化服务贸易活动,提高企业在文化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实现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产业化。

二、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积极利用国际资源发展现代服务贸易

中国应该把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开放战略的重点,使现代服务业成为中国吸收外资的主要领域。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服务贸易部门开放覆盖率为60%。这还不能满足服务贸易发展的需要,应该进一步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目前,外商直接对华投资的三分之二仍然集中在制造业。因此,各级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产业政策措施,大胆引导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现代服务业,鼓励外资从事现代服务贸易。

通过利用国际资源和外资力量,加快国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能力,使中国成为全球现代服务业外包的重要基地;在现代服务贸易领域,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中国现代服务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把信息技术服务贸易作为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

对外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要根据现代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空间、技术含量、市场价值来确定。我们认为,信息产业技术服务贸易拥有这些特点,可以作为中国对外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重点之一。

在现代服务贸易领域,随着全球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已经成为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的“领头羊”,而且其技术含量高、价值也颇高。尤其是服务应用于各个经济部门和生活领域的“软件业”,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竞争的服务贸易重点市场。因此,把信息技术服务贸易作为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不可避免的。

(三)积极拓展对外医疗卫生服务贸易

医疗卫生业是重要的现代服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只重视援外医疗工作,而忽视了医疗服务贸易的发展,使中国丰富的医疗资源在国际社会和国际医疗市场的作用受到限制。

目前,中国医疗卫生专业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约有20万人。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医疗资源,开拓国际医疗卫生产业市场,促进现代服务贸易的发展,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我们认为,必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业在对外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地位:一是转变观念,在重视援外医疗工作的同时,强化发展对外医疗服务贸易,把医疗服务贸易当作重要的现代服务贸易产业来对待;二是提高中医中药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尽快把中医中药服务业推向国际医疗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医疗市场;三是调整援外医疗政策,在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医疗服务领域的基础上,适当减少对外医疗援助规模;四是通过医疗服务的高质低价方式,抢占国际医疗市场,尤其是要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贸易。

(四)把高等教育作为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新领域

在21世纪,高等教育产业化、国际化和服务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2006年5月,英国大学联合会公布的《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的经济影响》的调查称,高等教育每年为英国创造450亿英镑的产值,其重要性已超过航空业和制药业,仅次于法律服务业与金融服务业。这份报告说,英国高教产业拥有28万名全职教职人员,占全国整体劳工人数的1.2%,每年的出口收入达36亿英镑;在过去4年中,高教产业为英国经济创造的产值增加了100亿英镑。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具备走向产业化、国际化和服务化的基础和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实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专业结构和教育方式日益向国际现代高等教育靠拢,在很多专业领域已经具有国际竞争能力。

我们应该尽快把高等教育纳入现代服务产业体系,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把高等教育推向国际现代服务产业市场。目前,应该采取四项措施:一是适当简化高等院校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审批手续,扩大高等院校招收留学生的规模;二是加大高等院校的国际宣传力度,提高高等院校的国际知名度;三是针对国际社会的需求,增设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四是通过高等教育机构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特别是与大企业、大公司的合作,提高高等教育对国际社会的服务能力。通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高中国现代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五)把体育文化贸易作为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

推动体育、文艺、影视等现代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把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文化贸易总额持续上升,至今已经超过4000亿美元。因此,通过体育、文艺、影视等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是中国完善服务业结构和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的战略任务。

近十年来,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的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体育、文艺、影视等文化产业贸易也有较大的发展,在体育、文艺、影视界有一批名人进入国际文化产业,并获得了良好的贸易收益。但是,在总体上,中国体育、文化产业贸易发展并不理想。2004年,北京市就向国外派出61批演出团队,658人次;引进团组83批,1190人次。表面上看,进出口批次相当,但中国演出团队出国演出收入一般平均每场不到3000美元,而国外同等团队来华演出,每场酬金多在三四万美元。因此,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贸易的价值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7篇

其一,对“政务信息”这个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核心资源)没有充分地发挥其战略价值作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需求与占有不平衡。占有信息的政务部门,没有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需求推进政务信息化,不少的网络仅仅处于信息通道和信息流程的状态,政务信息总量的电子化程度比例不高,特别是对公众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和为企业(商务)信息化建设服务的比例更低。已有的政府业务部门网络应用系统交互性差是较普遍的问题,“信息缺省”和“信息孤岛”,是当前推进政务信息化进程中如何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不平衡侍狻W罱龅囊幌钫裥畔⒒檠鞑橄允荆河行?a href=//jihua.7139.com/881/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计划经济时期就“专有”信息的部门“可以面向社会的政务信?0%以上没有进入党政网和政府公众网”,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村不能有效、正常获取政务信息或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依然是广泛突出的困难。典型的例证就是许多应面向社会公布的政务信息基础数据,却不能正常地从政务信息网络渠道获取。——在这一点上,本该是展示和提高政务透明度、信任度的有效途径之一。而需要对地方党委、政府提供决策支持的及时动态和经济建设基础数据,85%以上无法通过决策支持系统网络获得,大多数“库存”在本单位的电脑或纸质材料中。

其二,对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性重要作用存在认识和行为上的误差,“重建设轻利用”、“重基础轻开发”、“重硬环境轻软环境”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认为只要花钱就能“信息化”,以为全面实现硬件的更新就达到了信息化的目标(目前不少地方的实际操作就是这种思路,甚至有的将其作为赶潮流的“面子工程”),不知道信息化建设的真正战略目标和意义,在实践上表现为投入资金建设电子政务硬件项目,却忽略了对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特别是缺少对“人的因素”的考虑。这是政府信息化进程中除了人员自身因素外,影响政务系统电子化、自动化和网络化的最大困难。而在人员使用层面,必要的技术推广和培训滞后,造成的现象是:“一方面可以用先进的科技装备信息化,另一方面却是高科技的闲置与浪费。”有关的政务信息化调查显示“三低一高一盲区”症状依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即:上网率低、信息设备的有效利用率低、利用信息资源的技术能力低、单机玩游戏高;一些基层政务部门和单位从技术的角度看,至今还是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盲区。而在管理层面依然以旧有习惯的思维方法应对信息化浪潮的冲击,缺乏了创新意识,表现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就是较为顽固的“本位主义”——网络体系坚持“各自为政”、网络资源坚守“信息孤岛”。

对于上述两个问题,必须从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意义上来纠正偏差。第一,信息化的战略重点地位来于它的重要战略作用,按照国家《“十五”信息化专项规划》的阐述,信息化的重要战略作用表述为“正在推进一场深刻的全球性产业革命”、“仍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第二,信息化的战略重点地位的价值标志在于它的重要战略作用的实现,而不是其本身。不能光凭主观愿望和热情盲目攀比,不能单纯地认为“政府信息化就是政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不能不顾效益和需求,盲目地追求大规模、快速度、高标准、全功能,不能以硬件建设的“最新”和“第一”目标取代电子政务建设的本来目标。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两个观点,将在很大程度上或者说将在根本上,影响确立政府信息化战略重点和正确有效地实施政府信息化战略。这已经被国际国内许多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所证实。我国重点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示范作用之一,就是要落实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针——“应用主导”的实践意义。

其三,对解决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忽略甚至缺失了对信息化建设的市场经济大背景的战略思考。有两个鲜明反差的现象:一是盲目建设,违背“以用促建”的原则,不是因市场和事业发展需要建设网络,而是建起系统找市场、找服务对象;二是面对电子政务建设的较大投入和超前需求产生的困难,听任其自然发展,放任继续扩大与先进地区在电子政务发展上的差距,等待区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条件解决政府信息化发展中的矛盾、困难和问题。造成此种现象产生的本质原因,就是没有正确理解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的真正意义——市场化的战略资源观。

第8篇

内容摘要:促进我国区域金融、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国家“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现代经济发展史已经证明了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随着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区域金融作为金融表现形式中的主角,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已引起广泛关注,区域金融、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对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影响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促进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金融 经济 协调发展 关键问题 对策

当前,促进我国区域金融、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国家“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特征就是经济结构的急剧变动,即产业结构的转换。而区域经济结构之间存在差异且不断扩大,与区域金融结构的变动有较密切的关系。我国目前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域金融结构处于不断变动和发展之中,表现在按行政区来设置单一国家银行体系的分支机构,按计划要求进行货币与信贷资金的行政性分配,各行政区高度趋同性金融行为的行政均衡性区域金融结构逐渐向市场非均衡性发展。本文对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影响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影响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

(一)区域金融政策失衡致使区域经济差距逐渐扩大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金融政策未充分考虑区域间金融、经济的发展差距,统一实行社会主义计划金融体制,因此整个金融运行在低水平上保持均衡。区域金融政策在施行的过程中,使得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扩大,尤其延迟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这种均衡型金融政策调控的低效率问题凸显。我国区域金融、经济发展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样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并产生“马太效应”,致使区域经济难以协调发展。此外,我国自1979年以来,由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二元结构特征,使得我国金融资源的配置呈现明显的二元格局化,还有东西部地区市场化进程的巨大差异,也使得金融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空间的分布特点呈现出非均衡性。

(二)区域金融信贷资金逆向流动

我国区域之间信贷资金流动的特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优化配置,在对企业配置信贷资金和经营授权时,以其经营效益、经营规模、资产质量、业务发展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此为标准,由于经济落后地区的优势企业不多,部分银行经营效益不够理想,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配置资金中,势必处于不利地位。因此造成了信贷资金多由经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由农村流向城市的现象。由于资金虹吸作用,严重影响并制约着金融、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区域经济实体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资金需求大和供给不足的矛盾

我国区域经济实体资金需求大,而金融机构资金供给不足,造成供需矛盾。主要表现在:营销观念的制约;区域金融服务功能弱化;责任机制与激励机制不匹配;信贷资金供需条件不适应;金融产品创新与服务观念落后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存在贷款难的问题,而作为微观经济主体也存在借贷能力不足的问题,对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益有直接的影响。

(四)重复建设造成金融资产质量低下

重复建设是区域支柱产业的选择与地区发展优势相背离的结果。我国曾确定建筑、机械、石油化工、电子及汽车5个产业为支柱产业,也使各省市区重复建设的产业。由于支柱产业的重复建设,导致支柱产业发展不足与产品的相对过剩,进一步导致地区工业结构的严重趋同,效益自然较低。由于重复建设,势必造成对支柱产业的贷款增加,降低了金融资产的质量,效益随之下降,增加了潜在的金融风险。而且重复建设过程中多个投资主体重复对某一产业盲目投资,也会引起相关产业的连锁投资扩张效应。重复投资引发的后果反映到金融上,必然会导致地方政府硬性规定国有银行为地方建设项目贷款“买单”,加大了不合理的资金需求和占用,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从而危害了区域金融、经济的发展。

(五)经济、金融运行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目前我国虽然各区域内相应成立了一些信贷担保机构,但缺乏经验和足够的实力,运行也不规范,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而完整的信用调查、评价体系以及保障体系,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会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往往缺乏对区域内部优质企业的关注,经济、金融运行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以优质企业为突破口,加强区域金融对企业的扶持力度。

促进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区域金融、经济的货币化程度迅速提高,加深了区域金融对经济的渗透,提高了对经济发展的拟合,使得区域金融、经济融为一体。而构建金融功能和经济功能合二为一的金融经济区,使之成为高效的金融体制和持续、高速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是21世纪我国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调整金融体系结构以实现金融机构多元化

自我国金融业改革以来,竞争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在某些地区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国有金融机构仍然具有明显的垄断特征,他们提供的金融服务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导致部分借贷者转而寻求非正规渠道的金融支持。因此,相关部门应当根据需要调整金融结构,不断引入各种金融机构,打破国有金融机构的垄断状态,使整个信贷市场更加活跃,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在金融市场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民间金融是对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尤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甚至能成为金融主力,因此民间金融对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一定时期内在总量上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二)实施差别化的区域金融政策

从国家层面上来看,应制定规范的区域金融发展战略,逐步将金融支持重心向经济不发达区域进行转移,给予各地区平等的金融发展条件,避免区域金融差距的继续拉大。具体来讲,东、中、西部各地区的区域金融结构空间差异仍然存在,因此应采取不同的区域金融发展思路。首先应优化东部地区金融结构的战略重点,进行自发调节,形成具有市场竞争性的金融结构。其次要优化中部地区金融结构的战略重点,在增加金融资源总量的基础上进行调节,形成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最后要优化西部地区金融结构的战略重点,目标是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形成政府推动型的金融结构。实施差别化的区域金融政策,加快西部金融发展、必须对西部地区实施与东部、总部不同的金融政策。建立区域经济发展基金,实行区域化的金融政策,赋予中央银行在各地区的分支机构一定的地方金融政策制定权和调控权,包括建立中西部地区的开发银行和开发基金,通过国家优惠政策激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到中西部发展,优化中西部的金融机构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保障。同时也要给予各地区平等的金融发展条件,构建公平合理的金融发展环境,努力实施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区域金融差异。

(三)培育发展与区域经济水平及区域分工相适应的金融体制

培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区域分工相适应的金融体制,对资本稀缺要素的生成和区域优势产业的确立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推动并提高区域的经济水平,加强不同层次及规模的区域经济中心的扩散。随着我国金融经济的转轨,金融规模以及金融结构包括金融机构、融资方式和金融交易等会逐步按市场经济规律和区域经济发展结构进行区域间层次性和差异性的配置,并逐步形成多种不同金融结构特点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当区域经济中心与区域金融中心配置在一起时,区域经济金融中心的经济、金融辐射和扩散作用会极大地促进区域金融、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金融、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四)发挥不同层次和形式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资本要素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而充分发挥金融的作用是解决资本约束的根本途径。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两方面的作用,表现在金融在区域资本的形成中具有特别的聚合功效,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还表现在金融能显著调整区域经济的结构,通过利用早已存在的货币及信贷分布的不均衡性,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极其重要,不过在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所起的作用却并不相同。金融资源的供需情况在时空分布上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区域金融有不同的层次和表现形式,具体可表现为:按借贷资金运行的区域化联系程度划分的区域金融;与经济区相关的区域金融;按金融现代化程度可划分为现代金融区与传统金融区;按金融功能区可划分为综合化金融区与专业化金融区。在跨行政区对中央银行分支机构进行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金融区域化的上述所有内涵,除了划分好跨省市区中央银行分支机构外,再在此基础上对各个金融区域进一步按照不同层次和类型划分次级的金融区域,有利于国家中央银行甚至跨省市区中央银行对金融区域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地管理监控,以促进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

(五)掐断重复建设的资金支撑并保证融资渠道的集中化、多元化

我国凡是跨行政区设置人民银行的组织结构,均对区域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对支柱产业企业集团建立专门的贷款支持体系,积极制订并实行扶持发展支柱产业企业集团的贷款制度,促进属于重复建设的企业向支柱产业企业集团转化,或者直接因资金短缺而导致破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可注入支柱产业企业集团,起到强劲地拉动作用,使得经济和金融资产效益显著提高,能够对其它的商业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产生好的示范效应,可引导这些金融机构的资金也主动投入到支柱产业企业集团中去。区域金融机构要积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要不断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创新开发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区域金融协作,努力提升金融支持和服务水平。

(六)建立区域经济、金融合作并加强中西部地区金融扶持力度

经济增长的启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积累的能力和引入外部资金的能力。我国经济呈现的典型特征是由东到西,逐步走弱。我国金融发展的特征是呈现区域二元结构。现阶段金融结构的二元化表现,势必决定了经济结构的二元化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因此,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问题,就必须大力提高中西部的金融发展水平,把加强中西部地区金融扶持力度作为一项建立区域经济金融合作的重要策略。

结论

我国区域金融、经济协作在改革开放以来起到了巨大作用。目前我国新的经济形势、新的竞争环境,为区域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要求在区域金融政策上要有所创新,并且在区域金融的整合中寻找新的突破口。区域金融、经济协作是我国各地区搞好金融、经济生态环境建设、实现金融经济稳定的重要环节。由此可见,加强金融稳定,齐心合力促进区域金融、经济通力协作,对于构建更加和谐的金融结构,促进我国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丹华.论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8)

2.马瑞永.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2)

3.陈亮,杨静.中国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进展与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5(8)

4.戴晶,杨立群.关于我国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36)

第9篇

2009年,我县按照《“民营岳阳”--加快非有制经济发展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加快华容发展的战略重点,精心部署,严密组织,民营经济蓬勃、健康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三是发展领域不断拓宽。以二、三产业为主攻方向,带动其它产业和领域的民营经济发展。全县工业企业、乡镇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已全部退出公有制序列,实行民有民营;乡镇集体经营领域的山、水、湖、洲和小型排灌设施等,通过拍卖、拍租,实行“公退民进”;教科文卫等事业单位的非义务教育、乡镇卫生院非防疫部分、电影院、文化站、科研实体等,已有民间资本投入。

我县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够全面、快速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我县发展民营经济起步比较早,1997年我县第八次党代会即确立了“经济民营化”战略,1999年在全市率先开展工商企业改革改制,为发展民营经济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市委、市政府部署实施“民营岳阳”--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程后,我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组织实施。成立了由县委常委、统战部长王文华任组长,县人大副主任沈爱民、政府副县长姜新春、政协副主席蔡宜生任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工业局等19个相关县直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民营岳阳”--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程华容县实施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通过反复调研,五易其稿,制定出台了《“民营岳阳”--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程华容县实施方案》,有序地推进我县民营经济发展工程。

(三)拓宽融资渠道,畅通民间投资。首先是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和破产企业存量闲置资产的产权优势,以资源引资金,以存量引增量,大力招商引资。xx年全县已引进内外资项目185个,其中,工业项目56个,三产业项目35个,均属民营经济项目。有11个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总投资39787万元,已到位资金14035万元。丰盛纺织、华益纺织、华诚纺织、兴华啤酒、兰峰建材等大型工业企业和好又多超市、福润多超市、步步高超市、心连心超市、家电广场、百家电器超市、华联电器超市、益丰大药房等大型商贸企业均是招商引资兴办的民营企业。其次是启动内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或新办民营企业,如本县潘仁志等人合股900万元收购了原县氮肥厂的产权,组建昊天化工公司,潘林华等收购原三封寺协民纺织,组建龙腾纺织公司,刘敏华等人投资在原县丝绸厂新办了华新纺织公司,余志辉与台商合资兴办华奥纺织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