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社交媒体的分类

时间:2023-08-20 14:59:08

导语:在社交媒体的分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社交媒体的分类

第1篇

只要不超预算,你可能会在你能想到的任何传播渠道上都留下自己公司产品的足迹,比如:找百度做竞价排名;在淘宝买广告位;找明星代言;找网红在直播中使用你的产品;找公众号投软文;在知乎上蹭蹭大号;在微博上发段子;在LinkedIn、陌陌、脉脉、滴滴、拉勾、电线杆等一切有可能促进交易的地方撒饵钓鱼。

不过,这要求你的公司够壕,市场部也都精力旺盛,否则这种遍地撒网式的推广是很难有可喜的成效的,因为你违背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市场聚焦。

同一个产品,在不同的渠道投放,成本与收益的比例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不同的渠道对用户来说就意味着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环境,而不同的环境就会对用户的行为产生影响。

为了简化信息,我们暂且将网络上的投放渠道分为两种:

1.搜索型:用户主动来找你,比如百度和淘宝等;

2.社交媒体型:你主动找用户,比如公众号和微博等;

如:用百度指数和FOOADS这两个工具(前者主要做搜索数据分析,而后者主要做社交媒体的数据分析),输入“王思聪”和“王健林”两个关键词。在搜索平台上,王思聪的搜索量明显高于王健林,而在社交媒体上,王健林被提及的次数又反超了王思聪。

结论是:大部分人对王思聪更感兴趣,但王健林身上的素材更多。

二者是有差异的,那么,什么情况下更应该投搜索广告?什么情况下更应该投社交媒体广告?

缺乏关注的新产品,应该侧重于社交

什么是缺乏关注的新产品?

举个例子,活性炭雕花。顾名思义,它就是将活性炭作为装饰品,可以放在家里,即美观又能吸甲醛,非常适合刚装修完的土老板。但是,生产商只是把它默默地挂在淘宝上,除了公司自己的产品宣传册,几乎没有在任何渠道进行推广。

问题出在哪儿?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世界有多少人会突然脑洞大开,想到活性炭能做成装饰品并且去搜索呢?

淘宝属于搜索型平台,是用户主动来找你。但如果用户根本不知道有这种东西,请问他该找什么?所以,对于这种缺乏关注的新产品,更好的选择是投社交型广告,比如与家居、健康有关的公众号。毕竟,搜索是按照品类进行分类,而社交是按照场景来进行分类的。

消费升级的产品,应该侧重于社交

什么是消费升级的产品?

20年前的消费升级,主要是指奢侈品,而这一次的消费升级,主要是指高端品。奢侈品是用来体现身份的,而高端品是用来奖励自己享受更好生活的。

无论是奢侈品还是高端品,都应该把营销重点放在社交上面。奢侈品本身就是为了在朋友面前显摆,当然要基于社交来做;而高端品,比如Swell bottle水杯,它就强调要把普通的水杯定义成“装饰品”,让人们享受身边的美好事物。

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它放在搜索平台,一是大部分人不知道它的存在,二是相比于其他水杯,几百块的Swell bottle实在是太贵了,我为什么要买一个这么贵的水杯?

所以,更好的策略是走社交路线,让一位热爱生活的网红来展现它的美感,营造出一种热爱生活的氛围,消费者才更容易接受。

搜索是按照品类进行分类,而社交除了可以按照场景分类,还可以按照人格来分类。

高频次购买的产品,应该侧重于社交

所谓的社会化营销,无外乎三个字――套近乎。其实很好理解,人们天生会对熟悉的事物产生感情。

对于高频次购买的产品,一般都有一个特点:用户往往习惯于重复购买同一款产品,比如饮料,大部分人都是长期购买固定的品牌。

所以,如果你的用户正长期购买别人家的产品,一般情况下,他很少会去主动搜索第二套购买方案,这时候更需要你自己主动出击去影响他们。

而对于低频次购买的产品或服务,则更应该走搜索路线,比如饮料和装修:

在百度搜索指数上,饮料/装修=1280/12793=0.1;

而在FOOADS上,饮料/装修=19664/24707=0.8,

高频次的饮料明显在社交媒w中的表现更好,而低频次的装修则在搜索指数上更好。

有些产品可能同时属于缺乏关注的新产品,但又属于低频次消费的中低端产品,这时候该怎么选?难道是“少数服从多数”,选搜索广告?

显然这不合理。

因为除了上述产品本身的因素,还应该综合考虑产品的推广阶段(初期还是成熟期?)、推广的内容(外周信息还是中心信息?)、整个品类的现状(没有竞争还是竞争激烈?)等很多因素。

你还要从这些因素中找出现阶段的“关键限制因素”,并将其列为当前应该克服的主要因素。假如你要在一块地上种庄稼,为了能让庄稼长得更快更好,你买了大量的肥料和除虫剂,但是你却忘了浇水了。这时候,“关键限制因素”就是“没有水”,所以施再多的肥也没用。

第2篇

关键词:社交媒体;企业营销;消费者

近年来,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范围也逐渐向社交媒体扩展,社交媒体营销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知,未来的企业营销必将会以社交媒体营销作为营销的主要方式。社交媒体由于平台的广泛性、自由性、不受制约性等优势特点,为企业社交媒体营销工作的开展及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最坚实、最便捷的基础。通过社交媒体,企业能够实现与客户、潜在消费者的双向沟通,可实现即时沟通交流互动,增强彼此的依赖性。此外,社交媒体还在塑造品牌形象,进行产品宣传,进行危机公关等多个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社交媒体的定义与分类

社交媒体的原始技术是web2.0系统,该系统包含了大量的与网络相关的应用。主要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移动平台技术实现公司组织机构、政府机构、社区和个人之间的沟通联络,用户可以达到创建、交流、消费等目的。Wikipedia网站上对于社交媒体是这样定义的:社交媒体其实是一个虚拟的社区和网络平台,用户借此来实现创作、交流彼此观点和意见。相较于一般常见的社会大众媒体,社交媒体的显著特点是可以让用户享有自己的创作权及言论自由权,自由进行各种编辑创作工作,并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分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社交媒体可以以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当今国内比较流行的社交媒体的形式十分众多,诸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支付宝、微信、QQ等。国外比较流行的社交媒体的形式主要有Facebook、Twitter、Line、Google+等。

根据奥美中国对社交媒体类别进行的研究,社交媒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专业社交网络(professional SNS);移动聊天(Mobile Chat);即时消息(Instant Messaging);在线交易(Online Trade);微博(Micro-blogging);博客(Blogging)图片分享(Photo Sharing);视频分享(Video Sharing);知识问答(Q&A);百科知识(Wikis);在线音乐(Online Music);签到(Check-in);留言板(Message Board)等。

2.企业社交媒体营销的特点

企业社交媒体营销通常以微博、微信、支付宝等平台为基础,通过社交媒体企业需求或企业产品信息,从而达到市场营销的目的。企业社交媒体营销通主要有以下特点:

2.1自媒体化

企业的客户不再只是局限于受众群体,客户同样可以参与产品的营销。

2.2互动化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互动交流。

2.3全媒体化

企业、客户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对产品进行描述、营销。

2.4信任化

社交媒体特有的性质使得企业和消费者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

2.5关联化

在互联网时代的环境下,社交媒体可以实现多种媒体之间的相互关联。

3.企业社交媒体营销的实际应用

3.1展示企业品牌

口碑传播的力量是在营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口碑传播更贴近于日常生活,是人际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形式的广告,而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因此,相比于广告的信息,我们更倾向于相信口碑,尤其是来自亲朋好友的推荐。当我们的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上有人晒出自己使用的并且觉得很好的某种产品或服务时,我们大多数人如果自己有需要都会去进行购买或尝试。所以说通过社交媒体可以广泛展示企业品牌、营销企业产品或服务。

3.2 创建忠实用户群

企业可以依靠社交媒体的营销方式槟勘昕突Т罱ㄒ桓龉餐的交流平台,即忠实用户群,使目标客户群能够从中得到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比如企业相关的行业新闻、企业动态、生活小贴士等信息内容。从而企业可与目标客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及时进行沟通交流,消费者可以快速准确的获得企业相关消息。忠实用户群的创建有助于企业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尊重。

3.3 提升企业服务水平

社交媒体平台使得企业与客户间的交流更为透明化,客户可以对企业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得企业可以对自身进行及时改正和产品升级优化,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3.4 提高企业销售业绩

企业中一个合格的销售人员不可能离开社交媒体的帮助。每个销售人员都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并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潜在客户,不断提高企业的销售业绩。

3.5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广告费用的投入是企业进行产品服务宣传必不可少的,而通过社交媒体软文、广告等信息内容可以帮助企业节省大量的广告宣传费用,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和回报。因而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具有低投入、高回报的特点。

结语

社交媒体由于平台的广泛性、自由性、不受制约性等优势特点,为企业社交媒体营销工作的开展及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最坚实、最便捷的基础。因此,未来的企业营销必将会以社交媒体营销作为营销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张淼.社会化媒体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研究――以消费电子行业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彭兰.社会化媒体与媒介融合的双重挑战[J].新闻界,2011(01)

[3]斯科特 斯特莱登.强关系――社会化媒体营销制胜的关键[M].魏微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邹立清.论社会化媒体发展趋势下的营销变革[J].科学科技社会,2012(01)

[5]唐兴通.社会化媒体营销大趋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3.

第3篇

社交媒体个人信息分享与社会资本提升

 

王秦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北京 100024)

 

摘要:就信息内容而言,社会媒体与此前大众媒体的一个最大不同,是普通人的个人信息大量进入了传播领域。个人资料、个人体验与个人生活等三种主要的个人信息类型,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与传播分别产生不同的效应,从而作用于不同的社会资本类型,并最终促进对个体社会资本的提升。

关键词:社交媒体 个人信息 社会资本

 

社交媒体是一种web2.0技术的应用,是指“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1],最大的特点是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就其传播内容而言,社交媒体与此前大众媒体的一个最大不同,是普通人的个人信息大量进入了传播领域。尽管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等巨大风险,人们还是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和传播个人信息。根据隐私计算(Privacy Calculus)理论,个体在披露个人信息的行为时,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当个体认为披露信息的总体收益超过,或者至少相当于所感知到的风险时,他就更有可能披露个人信息。现有文献表明,用户之所以愿意在社交网站上分享个人信息,最主要的原因是用户认知到这些网站是(有用)的,能够满足人们在娱乐、人际交往、信息获取以及消磨时间等方面的需要。本文以“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l)为视角,对个人信息分享给个体带来的价值予以分析。

“社会资本”是由经济社会学演化出来的一个理论概念,由法国学者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于上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科尔曼(James S. Coleman)在90年代前后的著述《创造人力资本的社会资本》等,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纳入到主流社会学的研究视野,而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则将这一理论引入对媒介使用的研究之中。尽管对于什么是社会资本,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总体来看,这一概念的着重点是指通过社会联络而获得各种资源或利益的能力。

普特南在2000年出版的《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崩溃与重现》一书中将社会资本区分为连接性社会资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和团结性社会资本(Bonding social capital)。前者是指“弱连接(Weak ties)”提供的有用的信息以及角度,但不包括情感支持;后者则是指家庭好友等“强连接(Strong ties)”提供的情感支持或对稀缺性资源的获取。密歇根州立大学的Nicole B. Ellison等人又提出了维持性社会资本(Maintained social capital)这一类型,即一个人在经历生活变动时维持有价值的关系的能力[2]。这三种社会资本的划分同样可以成为我们观察私信息传播价值的维度。

我们首先对社交媒体上的个人信息进行分类,根据其包含的内容,我们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个人资料(姓名、性别、联系方式、籍贯、曾就读学校等)、个人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情绪感悟等)与个人生活(个人经历、生活细节等)等。我们认为,这三种信息的分享与传播分别产生不同的效应,从而作用于不同的社会资本类型,并最终促进对个体社会资本的提升。

 

表1 个人信息类型与对应的社会资本

个人信息类型

包含内容

产生效应

社会资本类型

个人资料

姓名、性别、联系方式、籍贯、曾就读学校、工作单位等

公开、真实

连接性社会资本

保持性社会资本

个人体验

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情绪感悟等

亲密

团结性社会资本

个人生活

个人经历、生活细节等

真实、可信

亲密

第4篇

#1门户网站日渐衰落,社交媒体蓬勃发展门户网站的受关注程度正逐日下降,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其中的原因在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社交网站而非门户网站开始他们一天的网络生活,尤其是FACEBOOK。90%的受访者每月都会浏览社交网站;每个小时中,有16.6%的时间被贡献给了社交媒体。从12月的数据来看,FACEBOOK以每人每月7小时的平均在线时间拔得头筹,同比增长率为32%。而在过去的一年中,TWITTER和LinkedIn一直在为夺取第二名进行激烈的争夺。

Tip:消费者已经习惯于为社交网站上的内容付费,因此请提供更引人注目的商业内容以供消费。

#2 2011:在线视频网站的初次亮相ComScore的报告对此现象作出了最恰当的评价:“2011年,美国人观看的在线视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在线视频的观众人数增长了43%,超过了1亿人。与此同时,在线视频中插播的广告数量也猛增了20%,达到71亿之多。Youtube占领了视频网站市场的半壁江山。其去年推出的按内容分类的合作伙伴对于受众群体的扩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Tip:舍弃在公司网站和YOUTUBE上那些简单的广告吧,考虑开始创建你自己的商业频道。用节目编导的思维来思考,运用YOUTUBE更精确的衡量指标来观测是哪些人在收看,又是哪些人在上传。#3社交媒体与搜索引擎的结合:SEO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不会有人认为GOOGLE会让出其在搜索领域的主导地位。但是在第二名的争夺上,BING令人惊讶的击败了YAHOO!。目前,80%的互联网搜索行为都通过这两家网站进行。报告中对转型期的搜索引擎作出了这样的评价:“需要特别注意,搜索和社交在技术层面的结合,比如提供来自于Facebook, Twitter和Google+的搜索结果,证明了以新的有趣的方式提高搜索相关度是可行的,而这一结果也将进一步提高搜索引擎在2012年的使用率。”

第5篇

Tip:对于在数字媒体和营销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士来说,ComScore的意见举足轻重。与那些靠争议性标题博取有限关注的趋势预测公司不同,ComScore对于媒体市场研究有丰富的经验。出于对其专业性的信任,越来越多的一线品牌和媒体已成为ComScore的客户,仅Media Metrix这一项产品已在43个国家使用。

“2012美国数字媒体关注焦点”是ComScore近期推出的一份关于数字营销趋势的报告,其观察样本为2010.12-2011.12的网络活动。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摘要:

#1门户网站日渐衰落,社交媒体蓬勃发展

门户网站的受关注程度正逐日下降,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其中的原因在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社交网站而非门户网站开始他们一天的网络生活,尤其是FACEBOOK。90%的受访者每月都会浏览社交网站;每个小时中,有16.6%的时间被贡献给了社交媒体。从12月的数据来看,FACEBOOK以每人每月7小时的平均在线时间拔得头筹,同比增长率为32%。而在过去的一年中,TWITTER和LinkedIn一直在为夺取第二名进行激烈的争夺。

Tip:消费者已经习惯于为社交网站上的内容付费,因此请提供更引人注目的商业内容以供消费。

#2 2011:在线视频网站的初次亮相

ComScore的报告对此现象作出了最恰当的评价:“2011年,美国人观看的在线视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在线视频的观众人数增长了43%,超过了1亿人。与此同时,在线视频中插播的广告数量也猛增了20%,达到71亿之多。Youtube占领了视频网站市场的半壁江山。其去年推出的按内容分类的合作伙伴对于受众群体的扩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Tip:舍弃在公司网站和YOUTUBE上那些简单的广告吧,考虑开始创建你自己的商业频道。用节目编导的思维来思考,运用YOUTUBE更精确的衡量指标来观测是哪些人在收看,又是哪些人在上传。

#3社交媒体与搜索引擎的结合:SEO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不会有人认为GOOGLE会让出其在搜索领域的主导地位。但是在第二名的争夺上,BING令人惊讶的击败了YAHOO!。目前,80%的互联网搜索行为都通过这两家网站进行。报告中对转型期的搜索引擎作出了这样的评价:“需要特别注意,搜索和社交在技术层面的结合,比如提供来自于Facebook, Twitter和Google+的搜索结果,证明了以新的有趣的方式提高搜索相关度是可行的,而这一结果也将进一步提高搜索引擎在2012年的使用率。”

Tip:优化,优化,优化!博客,社交媒体主页,在线视频,三管齐下,最大限度的挖掘公司业务的关键词,通过创造极高的关注度让你的公司出现在搜索结果的首页。

第6篇

一、国内主要媒体在脸谱和推特账号运作现状

因为脸谱和推特没有类似于新浪微博的分类排行,所以无法准确获知究竟有多少中国媒体开设了账号。笔者在脸谱与推特中,以中英文分别搜索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国际广播电台和人民网等五家媒体,挑选其关注度较高的机构主页或账号进行研究。

因为脸谱对机构账号有所限制,要通过个人账号设立机构主页并邀请好友等前来关注。机构主页面向所有用户公开,喜欢的用户可以点击“赞(like)”并订阅,从而实时获得该主页最新信息。所以,机构页面被“赞”的数量代表其被关注的数量,可被视作在脸谱上的人气指数。国内主要媒体在脸谱的机构主页获取“赞”的数量情况如表1所示:

从中可以看出,在脸谱上,各家中国媒体获“赞”数量各有不同,《中国日报(美国)》所获赞数最多,人民网英文和人民网美国公司位列其后,还有一些媒体机构页面的“赞”在几千和几百。

推特上人气衡量最重要的指标是“关注者(follower)”数量,类似微博的“粉丝数”。该指标最多的是《中国日报(美国)》,已超过21万,其次是人民网美国(4万以上)和央视非洲(近6千),如表2所示。

我国主要媒体在脸谱和推特上机构页面和账号运作的情况与国外,特别是英美国家主要媒体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美国电视新闻网CNN在脸谱机构页面“赞”数超过490万,在推特上,仅“@cnn”一个账号的“关注者”数量就超过910万。尽管和国外主要媒体在社交网络上存在着差距,但与2012年底笔者的统计相比,国内媒体在脸谱和推特上受关注程度在迅速提升。例如,《中国日报(美国)》在脸谱上的“赞”数半年前是7.9万,如今已有19.1万,增幅141.8%;推特关注数半年前是14.7万,如今已有21.2万,增幅44.2%。“人民网美国”在脸谱上半年前的“赞”数是169,如今是5.4万;半年前在推特上关注数是60,如今是4.2万。

受关注程度与日俱增的同时,各主要媒体在海外社交网络上的运作也越发规范,从新闻不定时到逐渐讲究频率,注重用图片和视频丰富内容,想方设法与国外社交网络用户进行互动,如《中国日报(美国)》在推特上每条推文几乎都被转推,甚至被收藏、有回复,这较半年前都有进步。

二、海外社交网络媒体账号运作特点

我国主要媒体在海外社交网络上的运作尚处于发展初期,有必要适当借鉴国外主要媒体在日常社交网络运作中的“他山之玉”,不断适应和调整。

1、海外社交网络间差异明显,媒体账号运作需要因地制宜。

脸谱和推特虽然都是社交网络,但是其特点各不相同。首先,脸谱用户规模更大,数量是推特用户的一倍,有潜在的、更广泛的影响力扩散条件,其用户关系相较推特更倾向强关系。推特用户平均年龄低于脸谱,使用方法简单,不像脸谱对机构有诸多限制,适于新闻信息。脸谱则允许用户在别人贴文后面写评论,而推特只能转发,而无法评论。因此,推特便于更快地最新信息,适合传统媒体自己的信息,展示信息生产能力;而脸谱则有助于进行信息的评论与向线下活动的延伸,适合传统媒体将话题引向深入、获取用户反馈、开展线下活动和媒体品牌与塑造。例如《纽约时报》就注重推特上信息的时效,采取机器加人工形式,按照固定频率每日新闻链接80-120个。而其在脸谱的机构页面的新闻数量远远低于推特,往往选取一些更有深度、易于引发个人账号转发与回复的内容。

2、海外社交网络以海外人士为主,媒体账号运作更需本土化。

我国主要媒体在海外社交网络账号着重面向的对象是海外人士,其运作方式应该更加本土化,即便在同一个平台上,也应为全球不同人群量身定制内容。目前,我国媒体已经在同一社交平台上开设多个账号,如新华社驻各国分社就分别设立账号,主要是从语言上服务不同受众。但进一步发展需要在内容上做到本土化。本土化要揣度目标用户的兴趣,但并非一味地迎合对方,如“《朝日新闻》中文网&鲜活日本”账号一方面侧重对中国内政的分析与评论等“硬”内容,另一方面有关日本旅游推介等“软”内容。又如“纽约时报中文网”账号主要选取中美之间在理念上的冲突点进行信息,推动本国价值观的对外输出。

3、海外社交网络媒体账号举全员之力,组织加个人是最佳方式。

在国内社交网络运作中,媒体账号与员工账号往往各自为战。但在海外社交网络上,媒体账号与员工账号是密切结合的。社交网络体现了个体化、碎片化的特征,媒体以组织、机构的形态出现会显僵硬,所以在脸谱上机构仍是机构,无法像个人账户一样行动自如。而国外主要媒体也想尽办法提高机构页面或媒体账号的个人特性,如转发旗下新闻从业员工的账号内容,以更加个人的方式出现。如CNN在推特上主账号的内容中既有转发个人账户内容,也有转发的频道下各节目账户内容。此外,很多国外媒体将旗下所有员工账号都列为关注对象,如《纽约时报》等,使得媒体账号的个人性更加浓厚,淡化机构色彩。

4、海外社交网络媒体账号更加重视内容形式。

国外主要媒体账号的社交网络运作更加规范,在规律内容频率的基础上,他们更加注重内容形式。《纽约时报》、《卫报》、半岛电视台等在脸谱和推特上的不仅有文字内容,而且还有图片、视频等内容。《纽约时报》的推特账号内容中不仅有“展开(expand)”按钮,还有“查看摘要(summery)”按钮,用户只要点击便可看到该条新闻的主要内容,免去必须点击网站链接的烦恼。而且“查看摘要”都配有颜色艳丽的新闻图片,也提升了视觉效果。《中国日报(美国)》和“人民网美国”等受关注度较高的国内媒体账号也都贯彻了定时和多用图片等做法,效果不错。

三、对国内媒体在海外社交网络账号运作的建议

根据国内媒体、国外媒体利用我国社交网络的经验以及国外媒体利用海外社交网络的做法,本文对国内媒体利用海外社交网络的方法提出以下建议。

1、从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角度重视国内媒体对境外社交网络应用。在海外社交网络建立账号,媒体应摒弃“试试看”、“玩一玩”的心态,将之视为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一项战略。媒体间应密切合作,国家也应适当地予以协调,可将脸谱和推特上“赞数”、“评论数”和“关注者数”作为衡量媒体全球化经营和国际生存能力的指标,不断规范国内媒体在海外社交网络账号的运作。相关部门还可以设立研究海外社交网络应用的课题或项目,加强专项研究。

2、各媒体应制定可操作的阶段目标,逐步提高国内媒体在海外社交网络上的活跃度与受关注度。中国媒体在海外社交网络上是非本土作战,想如同在国内社交网络上很快达到数十万、数百万的“粉丝”数量并不现实。国内媒体可以按照账号关注数破千、过万、过五万、越十万等不同标准设置不同阶段和实现时间,逐步提高其账号在社交网络上的活跃度与受关注度。只要持之以恒地有规律境外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媒体账号在一年内吸引到十万“粉丝”并不是梦想。

3、结合脸谱和推特等社交媒体的不同特点,以不同的内容、方法和目标来进行品牌和内容推广。结合脸谱用户年龄结构偏大的特点,媒体机构页面可设定一些较为有深度、兴趣点丰富的话题,引发个人用户参与网上活动与讨论。在脸谱上不仅注意“赞数”的积累,更要注意“评论数”和“分享数”的提升,培养用户的参与习惯。而推特较为重视事件,人群年龄结构偏年轻,媒体账号可考虑以即时新闻为主,加大流行文化与时尚内容的。多个国外媒体已在实践中将脸谱与推特打通,交叉利用这两大社交媒体,注重二者的配合。

4、以英美用户为主,对内容进行贴近其需求的本土化设计。英文内容在海外社交网络上占有绝对强势,美国和英国用户在脸谱与推特上占据多数,结合这一特点,国内媒体的海外社交网络账号可将英文内容作为突破口,多贴合英文国家受众实际需求的内容。既可以从对方关心的角度介绍中国,也可以就对方所发生的时政内容进行评论,选取中国国内网民评论,会更吸引对方。无论是轻松,还是严肃的话题都可以,关键是要容易引起人们讨论和扩散。在账号创建初期,可多社会、历史、文化等内容,多利用图片与视频等跨越语言隔阂的内容形式,在海外社交网络立足,再谋求更进一步发展。

第7篇

最新研究认为(丁家永,2015),今天的80后和90后与70后相比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其使用媒体习惯发生了巨变。80后作为今天中国社会重要力量除了职场上的特点外,最重要的是生活轨迹或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他们再也不像70后还有充足的时间坐在电视机前,而是用更多的时间与更多的媒体接触。至于90后一代的资讯接受模式则已全面改变,互联网和手机或移动互联的智能机已不能离开和不能离手,各种社交媒体已成为80后、90后甚至00后联系世界的最重要方式。

在最近一份关于80后、90后的有关视听媒体状况调查报告中(丁家永,2014),有超过40%的80后、90后受众表示几乎不看电视,25%左右的80后、90后观众3天以上才看一次电视,只有少量的80后会每天看电视而且是他们喜欢的选秀类节目。尽管这些数据还要需要进一步地验证,但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电视对于锁定和覆盖这些80后90后群体,其影响力正在减弱,随之而来的是新媒体或各种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社交媒体,它对于80后特别是90后群体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里的新媒体主要是指包括基于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智能手机的社交媒体。要全面认识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影响与价值首先要从新媒体和社交媒体产生的原因分析入手。

一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下消费者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媒体接触时间与方式的变化。互联网与移动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学习的方式,在消费者的生活时钟里,除了看电视、看报纸、逛街、差旅等传统行为,收邮件、搜索信息、上论坛、写Blog、收发短信、微博、微信以及在线交易等由互联网与移动互联创造的生活方式已成为消费者的生活环节与方式。新媒体的发展导致80后和90后群体的生活形态日益多元化,他(她)们在互联网中长大,沉溺于从网络获取资讯和娱乐,而日常的生活方式又被各种各样的数字户外屏幕所包围,手机更是24小时都伴随的媒体。

二是由于消费者行为变化导致品牌营销传播模式,如精准广告、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网络视频、盒子、网络电视等等新媒体迅速兴起。这表明在互联网下品牌营销关键是通过传播与沟通理解客户需求、满足需求、获得回报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商品买卖。新媒体习惯和社交媒体出现改变甚至颠覆经营者原有的广告投放模式、媒体策略和传播策略,这一点正是我们经营者应该引起高度注视的。调查表明(丁家永,2014),最近两年有超过70%的经营者正准备降低传统媒体的预算份额,大幅增加新媒体特别是移动互联广告的预算,移动互联广告则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数字化新媒体。面对80后和90后受众和媒体格局变化,如何将大部分预算转向更加精准影响80后和90后的新媒体是摆在经营者面前的新课题。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时代,网络上的社群是通过微博、微信等SNS为代表的社交网络行为所组成。它对传播品牌价值格外重要,因为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行为实质就是个“鱼找鱼、虾找虾”的分类分群社交群,本质上讲是以价值观和爱好等形成的社区。而互联网下的社交媒体就是人们与志同道合的人分享信息、建立网络关系的社群所组成。成功的社交媒体有三个基本指标:一是彼此之间的联系强度;二是彼此之间价值观、生活方式的相似度;三是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可信度。品牌社区建立就是依据这三个指标建立的,具体地说,品牌社区是指针对某种特定的品牌建立网络论坛,当相关品牌的追随者们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便会建立虚拟论坛以跨越地理、语言和文化的界限,使网络上的志同道合者获得归属感。基于社交媒体建立的品牌社区是目前品牌营销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也是有效的。

面对新媒体或社交媒体的发展趋势,经营者如何做好品牌营销传播让消费者感受价值呢?目前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好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对微信来说,没有关注者,自己的公众平台肯定是用不上的。能用的只有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附近的人,当然添加好友的话,可以直接接入QQ的用户,有些资源可以找其他的公众账号推荐。对微博来说相对容易些。微博找人可以确定大概的范围,找到目标群关注的大号可以获取精确些的用户,搜索产品相关的词也可以获得产品的用户,有推广资金的可以直接投粉丝通。当然大号推荐可以降低工作量。其他的论坛、群之类的就不说了。记住:微博也好、微信也好,凡是做的好的,都是为社群创造了价值,并让消费者体验到了。

另外如何将互联网下不同广告形式配合社交媒体发挥作用也是十分重要。如广告的植入。将网络广告植入到网络新闻和网友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去,让广告随消费者关注的网络内容一起被浏览和记忆。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将网络广告与网络上的娱乐活动、游戏等结合起来,在广告传播互动的同时,让人们体会到网络的乐趣,成为内容的一部分。激发用户的分享。再如将广告做得带有故事性,或者是形成短时间的注意力焦点,让这些广告成为网络上的病毒一样被人们主动传播的内容,然后以消费者分享的形式,通过SMS、微博、博客、BBS等手段进行传播和扩散,建立网络口碑和影响力。今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上的广告不再是单纯的产品展示的平台,而是一个集分享、互动、社群、口碑传播于一体的网民信息聚合平台,只有整合传播力量才能产生价值。

随着80后和90后甚至00后成为主流消费群体,经营者要把握好新媒体发展趋势,洞悉新媒体规律,积极拥抱新媒体,用好新媒体,与时俱进,抓住未来十年中国消费市场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商机。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中国市场学会 品牌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 专家

第8篇

[关键词]社交网站 传播 模式 效果

一、社交网站的新闻传播模式

(一)社交网站的概念厘定

社交网站即社交关系的网络化,是帮助人们建立运营社会关系的互联网应用服务(Danah Boyd,2007)。社交网源起社会学“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 of Separation),依靠成熟的网络技术,将用户的线下人际网复制到网上,再与他人的关系网互动而形成更大的人际网络,并通过对彼此的关注来维持关系。

(二)社交网站的传播学研究综述

新事物是由结构性的变化所引起的(Charles Wright Mills,1959),研究社交网络传播模式主要就是寻找这种新型网络类型与传统网络类型相比,有哪些“结构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1.以用户为中心,低门槛参与,用户创造并贡献内容,帮助个人运营社会关系,通过人与人的网状关系传播信息。

2.社交网站是一种深度社会型的非权力网络(Ellison,2007)。深度社会型表现为:社交网络中的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与其他联系人织造网状链接,表现为“去中心化”,即“第三层秩序”(David Weinberger,2008)。社交网站“一对多,多对多”(One to N to N)的传播,因此而呈现出“多向、非对称、幂增长”的裂变式传播特点,网络结点联系的或然性增加。非权力主要表现为:把关人的权利进一步下放,虽然每个人对信息的控制并不绝对,但是每一个节点必然会对信息产生“分流”作用,反过来又促进了信息多向度的流动。

3.整合多样化传播形式。社交网站融传统的Blog、BBS、E-mail、即时聊天等形式于一身,同时开发诸多应用程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质的网络文化生态系统(张炜,2009),多元互动沟通平台的诞生激发了网络能量增值。

4.及时互动的RSS订阅和分享机制。RSS订阅好友,第一时间呈现更新和反馈;而分享机制则进一步实现了信息共享(张炜,2009)。任何一种延伸,都是由于产生了新的尺度(McLuhan,1964)。与传统网络相比,SNS网络将“用户”作为新的尺度,以“网状结构―用户内容―整合传播―及时反馈”作为新的“结构性的变化”。

(三)社交网站新闻传播模式分析

1. 网络新闻传播模式分类

网络新闻传播具有结构性特征,彭兰(2003)提出了网络新闻传播的三种模式,分别是:直线式,队列式,层次式。

直线式是连接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最便捷的途径。可以是点对点,也可以是点对面,不限信息量。直线式包含(1)同步直线式,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基本处于平等地位;(2)异步直线式,特点是信息的者处于主导地位,受者被动接受信息。

队列式指信息是按一定原则进行排列,例如时间。BBS和搜索引擎上的信息通常就会呈现出“队列式”特点。越靠前的信息,越可能被接收。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新闻价值判断标准,是一种多对多的传播模式。

层次式具有明显的大众传播特征,提供多通道出口,把关人通过有意识地编辑信息,达到特定的传播目的。

2.社交网站的五种新闻传播模式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到社交网站的五种最主要的新闻传播模式。

模式一: 直线式点对点传播。在社交网站中,这样的传播模式是最普遍的,传者与受者处于平等地位,如留言功能。

模式二: 直线式点对面传播,如RSS订阅、关注日志、相册、分享、状态。

模式三: 队列式BBS传播,通过论坛和组群功能实现。

模式四: 层次式,由社交网站选择性推送,由上至下传播。

模式五: 媒介融合,新闻网站建立公共主页供用户订阅。

二、社交网站五种新闻传播模式效果评估

(一)为何选择配套熵权决策的SWOT分析

影响媒介效果的因素是多元的,有众多的内因、外因共同作用,需要一种能够考察多重相关的分析方法,SWOT矩阵研究是能够考察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分析法。因此,本研究考虑采用SWOT矩阵,分析社交网站新闻传播模式及策略优选。

在实际操作中,SWOT分析法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尤其是内、外部因素权重和评价的确定往往依赖于专家法。而熵权决策是一种基于客观熵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决策方法,有助于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本研究考虑将其与SWOT分析法相结合,运用实证研究对社交网站新闻传播模式进行评估。

(二)研究框架

采用SWOT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打分法)、数理统计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法,应用过程如下:

1.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确定显著因素并建立标度,考察外部环境,分析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形成能够适用于SWOT分析和熵权决策的指标体系。

3.应用熵权决策法确定备选模式的优先级别和排序,提出最优的模式(或推荐模式);

4.建立推荐模式的SWOT分析矩阵,分析结果(图1)。

(三) SWOT初步分析及备选配置模式确定

1.SWOT优势分析

(1)集人际传播三个阶段的优点于一身。人际传播经历了面对面传播、延时传播和电子传播三种形态。(Donath & boyd,2004)“异地延时传播是对面对面即时传播的否定,而异地即时传播又是对延时传播的否定,所以异地即时传播实质上是面对面传播的否定之否定形式。”(彭兰,2001)社交网站的人际传播既具备了面对面传播的很多特性,又能实现异地性和延时性,完成人际传播新变革。

(2)用户忠诚度高,依赖性强,粘性高于所有新闻网站,调查显示,截止2010年6月,每天都使用社交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64.3%,73.9%的社交用户在一天之内会多次(≥5次)刷新个人主页,在社交网站站中,用户自发结成了稳定的社会群落,互相确认身份归属,传递信息,增进情感。

(3)一个更加真实的拟态环境。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在20世纪20年代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社交网站上的虚拟形象和交际圈基本上成为了现实世界在媒介中的延伸。物理世界中的身体属性、社会属性和地域属性得以在虚拟世界中继续构成主体,物理世界中的角色规范继续有效地影响主体(Donath & boyd,2004)。

(4)传播渠道形式多样,融传统的Blog、BBS、E-mail、即时聊天等形式于一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都能够以简单的方式、收听和浏览。

(5)传播多向性,Web2.0时代的核心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既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One To One),也不是网状传播(One To N),而是一种裂变传播(One To N To N)。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是几何级的,远远高于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王婧,2010)

2.SWOT劣势分析

(1)新闻信息量有限。社交网站一般通过RSS订阅获取信息,因此相比一般新闻网站例如人民网、新华网或者门户网站例如新浪、腾讯等而言,信息量较为局限,通常与订阅对象数量(好友数量)成正相关。

(2)新闻业务素质欠缺。社交网站并非专业新闻网站,可以充当新闻在人群中扩散的渠道而不能越俎代庖成为信源,因此重要新闻的传播一般只能通过转帖到日志、分享,或者在状态、留言中简短描述来实现。这些新闻都是碎片式的,分散存在于社交用户的个人数据中,用户想要进一步了解新闻全景只能登录其他专业新闻网站,浏览通过专业新闻记者采写、专业编辑整合的新闻专题。

(3)新闻内容局限。用户在社交网站上获取到的信息,与订阅对象的信息偏好有密切联系,不同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的人往往会传播不同内容的信息,甚至不同性别的用户所关注和传播的新闻也有巨大差异,用户甚至会因为自身偏好而屏蔽掉一些较为重要的新闻信息。(Dwyer,Hiltz,Passerini,2006)

3.机遇分析

(1)传统媒体与社交优势互补的传播形态。报网融合、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成为趋势,比如新华社就将视频业务植入开心网。

(2)媒介融合成功经验可供借鉴。比如美国有线电视网(CNN)与社交网站Facebook合作以来,目前已有39万名“粉丝”,他们每时每刻对CNN的电视节目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人人网公共主页为例,目前一共有50家媒体在人人网上建立了公共主页,其中排名前6的公共主页如表1所示:

(3)新闻传播从“大卖场”到“专卖店”、从宽播到窄播、从大众到小众的转化,对媒体而言,信息做到了最大化利用,充分体现了传播的异质化特性;对用户而言,则充分享受了个性化、人性化服务的乐趣。

(4)舆论理性可控。社交的真实性使网络社交从虚拟走向现实,并推动网络舆论趋向理性。德国学者纽曼认为舆论具有社会性,即要基于社会公众。在社交网站中,活跃着大量的舆论人,通过网络的聚集作用“引起人际间的多级传播行为”,出现广泛的议论,形成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和社会舆论。(Dwyer,Hiltz,Passerini,2006)“媒体与网民的互动,引起网络上议题的不断变化,容易引发公众舆论大讨论。而且由于社交网民身份的相对明确性,人们彼此间比较了解和信任,从而能形成真实的意见表达,而且意见表达趋于理性。

4.威胁分析

(1)社交网站用户流失,由于媒介疲劳引起的社交网站用户流失属于潜在劣势,会减少受众数量,对“大众传播”的传播效果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2)网络审判,社交网站上人与人的距离前所未有地拉近;社交网站很容易成为新闻事件中“人肉搜索”、舆论暴力侵害的原发地,成为新闻事件或者新闻当事人的“审判席”。在新闻伦理道德多元、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时候,往往会造成不利影响。

(3)日益渗入的把关人影响。在大度咨询所作的调查研究报告中,相比2006年而言,至2010年底,社交网站更加限制用户真实性,同时提高了对日志、留言、相册的监控度,增加了对敏感词的删除力度,对新闻传播造成了一些阻力(见表2)。

(四)SWOT分析与熵权决策评价指标的计算

1.基于德尔菲法的SWOT矩阵

德尔菲法依据系统的程序,又称专家意见法,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通过多轮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通过一系列整理作为预测的结果。在本案例中,特收集了五名专家意见,经过两轮征询最后取均值形成专家打分。

2.SWOT建标及模式评价与优选

针对已经提出的五个模式,参考图3中列出的指标体系中的标度层属性值(主要是内部因素指标)。对其他难以量化的指标,则采用专家或权威打分法确定,评估采用很低、低、较低、中等、较高、高、很高7个等级,其对应的打分情况分别为1,2,3,4,5,6,7。最终得到各指标的属性值如表3所示。

结合熵权计算结果,将模式五作为推荐模式,模式二作为备用模式。即,走媒介融合之路是社交网站新闻传播模式的最优决策,要使推荐模式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宏观上应采取WO策略(劣势+机遇)和SO策略(优势+机遇),并以SO策略为主,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消除劣势,在消除其抑制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杠杆效应。

三、研究发现:媒介融合的发展之路

(一) 传统媒体与社交优势互补的传播形态

从本文研究分析可以看出,社交已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人际传播网络,新闻资讯类网站与社交网站强强联合,发挥各自优势,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探索一条新路。

(二)即时交互深度融合

新的网络传播模式的产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报网互动、视频直播、在线广播等“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率和能力。如果说,传统媒体以往多是把传播内容“平移”到网络上,那么社交网站则推动了媒体之间的深度交互融合。

1966年美国学者德弗勒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控制论的核心――“反馈模式”。由于大众传播模式自身具有点对面的传播特点,即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受众的信息反馈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断层,不能做到交互的及时性。社交网站则通常会利用“投票”“留言”等功能,逐步形成媒体庞大读者群,让读者们对新闻进行评价,编辑实时掌握读者们的需求,及时调整报道思路和报道方式。整个传播过程可以呈现非线性、双向反馈、实时动态的特点。

社交熟人社区的舆论环境(Dwyer,Hiltz,Passerini,2006)和高素质用户群也将推动网络舆论走向理性和成熟。

(三)新闻传播落点明确

传播学中著名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用户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大众传播来满足自己的不同需求,以受传者接触媒介信息的动机和目的是否得到满足,来确定传播效果的大小。社交将现实中的社会圈子搬到网络上,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订阅和建立组群。社交的出现意味着互联网在Web2.0时代继续向社区化、分众化挺进。在与新媒体的结合过程中,传统媒体必须更加注重对受众的精确定位,按需提供分类新闻信息。由于信息落点明确、渗透性强,传播具有更强的定向性,用户更乐于接受,传播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李游:《SNS的传播学特征及价值解析》[J],《新媒体》2009年第3期

[2]Ellison, N. B., Steinfield, C., & Lampe, C.(2007). The benefits of Facebook “friends”: 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 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12(4). Retrieved from .

[3]彭兰:《网络新闻传播模式建构》[J],《今传媒》2005年第3期

[4]大度咨询,《2009年度中国SNS网站用户研究报告》[R],2009

[5]特纳:《管理者的管理工具》[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第9篇

【关键词】;社交网站;网站定位;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3-0090-1.5

Social Network Site,即“社交网站”或“社交网”,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ing)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这种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系统思想的网站就是社会性网络网站(SNS网站)。在国外,Facebook是最具影响力的社交网站,在国内,主要有校内网、开心网、豆瓣、新浪微博等等,新浪微博现在是国内较有影响力的社交网站。

中国的社交网站从一开始就缺乏创新的理念,大多是模仿国外的产品,比如校内模仿Facebook,新浪微博模仿twitter,在刚开始的阶段,由于媒介形式新颖,受到了全民的热情高涨的参与,比如校内,开心网,当时开发的偷菜游戏也风靡一时,但只有模仿这种简单的内容形式、形式开发,受众难免会审美疲劳,而社交网站这几年也确实在走下坡趋势,在2011年4月21日的南方周末的文章《中国社交网站何处去》就指出了现在社交网站所面临流量下滑、用户粘性下降的困境。在蓬勃兴起的社交媒体发展的同时,却有着另一个网站在讲述着全然不同的故事:是一家面向中国城市富裕阶层、仅接受邀请入会的社交网站,已经吸引了120万名会员。该网站的成功似乎源自一个反映着“阶级社会”的理念。也许在大众化媒介盛行的同时,定位在小众化也是一条可取的出路,通过对这个网站的分析,或许可以看到未来社交网站的方向。

一、受众定位小众化,定位于财富阶层

社交网站是现实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反应,其产生与发展与 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创立的“六度分隔理论”紧密相关,既“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按照此理论,通过SNS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会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社会化网络。在社交网站创始初期,这一理论得到了有效验证,中国的社交网站在初始之期的模仿也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与国外的受众在文化水平、媒介素养、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很大差异,如果社交网站不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很难在后续发展上保持不败的地位。

当无数的社交网站正在以各种方式“不择手段”地吸纳会员时,P1网站却“背道而驰”,这个吸纳会员谨慎的俱乐部目前只有两种入会方式:街拍邀请和会员转介绍邀请,它实际上更像是一个封闭的高端社交俱乐部。P1的会员资格是通过筛选选择的,想要成为P1的会员,根据P1网站总裁王宇的介绍,是月消费能力在4000元人民币以上,并且,这4000元只是指吃喝玩乐的消费。这只是第一轮的筛选,这一次的筛选让P1的会员年龄层在20到35岁,年轻、时尚、热爱生活。这一群人汇集到一起形成了一个社交平台群体。目前,P1网站65%是女会员,其余35%是男会员。在最近的2011年6月11日的东方早报新闻中,日前宣布在中国已拥有超过了100万精英会员的总量,取得骄人成绩。

由于中国的人际关系和国外的人际关系不同,中国注重血缘、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但国外人与人之间是相对平淡及冷漠的,所以在国内的社交网站上强化的还是本来已有的关系,拓展的关系较少,而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各个地区间对媒体的需求差异也比较大,所以社交网站必然的趋势是分众化的发展,正是以中国的财富人士为目标受众,打造这样一个社交平台,满足这个阶层的归属感及交流需要。

二、网站内容时尚化、年轻化,注重线上与线下的结合

在web2.0时代,其内涵是人类交往行为的一种变革场域。用户决定生成内容,这也是社交网站为什么能够如此快速发展的原因,这也就是莱文森在《新新媒介》中提到的“每一位消费者都是生产者,”在社交网站中,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浏览者,又是信息的制造者,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个人的影响力。在社交网站的发展过程中个,社交网站的内容是和受众群体有很大关系,因为内容是由用户制造的,比如人人网由于本身起源于定位校内学生,所以内容大部分是关于学校学习生活,开心网定位于白领人群,它所呈现的内容主要是和这个群体的工作及人际关系的反应,而新浪微博主要是作为一种信息的平台,它所呈现的内容是各种大众的声音,通过聚合,代表大众的力量。

通过街拍邀请和会员转介绍申请,并且会员资格是通过筛选进行选择的,网站大致分为个人主页、浏览、P1 杂志、论坛、商城几个板块,在浏览中可以选择会员、相册、博客、主题相册等分类,在论坛中主要有爱style、爱shopping、享乐、P1咖啡馆、外语、站务等相关栏目,在论坛发帖中,也是关于购物、时尚、情感类德话题较多,内容呈现时尚化、年轻化,当然这也是少数人所能理解的区域,他们有着时尚前卫的生活方式,对品牌的迷恋,追逐最新的时尚潮流。

传播模式可分为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线上活动指的是运用大众媒体的传播活动,如广告、公共关系等,而线下活动值得是运用大众媒体传播的活动,比如路演。社交网站如果只有内容而没有其他能够满足人际关系的拓展,那么受众早晚有一天都会厌倦,社交网站的目的不仅是能提供人与人之间关系交往的平台,更应不断提供拓展人际关系的各种形式及应用。有官方的聚会群,而且是公司负责聚会,现在只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五个地方,他们定期举办聚会,可以认识其他会员,关注时尚趋势等等。有时和其他公司提供一些自拍、时尚活动,吸引会员参与进来。通过聚会、活动等等来不断满足会员的在现实社会中的需要,注重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使会员有强烈的归属感。

三、开发商城平台,赢利模式值得借鉴

据国外媒体报道,前ICQ营销主管、社交媒体专家阿叶莉特・诺夫(Ayelet Noff)撰文列举了未来社交媒体的十大趋势,其中之一便是消费品牌最终将可以收获果实,建立社交商业网站,使得Facebook用户在站内就可以购买产品,而不用访问其他网站。Facebook将成为未来网上购物的主要渠道之一。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预测到社交网站的发展趋势将是社交与电子商务的结合,通过线上稳定的人际关系来影响其他人的消费方式,现在的新浪微博就在尝试这种营销模式,企业通过注册新浪微博自己销售信息,从而扩大销售量,实现赢利。

有商城这一版块,这可能是中国第一家具有商务平台的社交网站,主要链接了优品、佳品网、美西时尚、第五大道奢侈品网等网站,这些网站都是高端时尚的商务网站,将西方的潮流及奢华引进国内,这些购物网站也正是符合了会员追逐潮流、引领时尚的理念。而网站通过引进其他商城平台与之进行合作赢利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开辟出了另一中社交网站的模式,虽有创新,但也面临着挑战。比如,会员注册形式能够做到严格把关,现在就有很多彼此陌生的人在网络论坛上交换注册码,那么这种方式进去之后的会员其实是不符合会员规定的,那么这样下去该网站还能是否保持住高端时尚的定位,网站论坛内容也大多是情感、个人喜欢,偏向低俗,高端的追求时尚品味较少。另一方面,链接的其他购物网站进行销售,如果会员对购物结果不满意,是否会影响对该网站的态度。并且,鉴于校内网、开心网一味模仿国外的社交网站模式,只有根据国内的具体社会环境的分析,开发出与之相适应的产品,才能够成就社交网站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EB/OL]..

[2]谢鹏,沈念祖.中国社交网站何处去[N].南方周末,2011,4,21(C13).

[3]李晶.社交网站的发展现状及盈利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0(9).

[4]彭兰.网上社区个案研究.豆瓣网,2007,6,22.

[5]喻国明.传媒变革力[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39.

[6][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新新媒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

[7]李丹.社交网站用户的行为和动机[J].传媒观察,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