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7:14:15
导语: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07-01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发展,学校体育的地位相应的得到了加强,体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改革比较开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更加多样化,注重发挥学生学习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基础教育与发展特长个性增进身心健康与培养体育兴趣意识运动能力并重。自实施新课改以来,不少地方和学校对小型多样的群体性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开展的相当活跃,与实施素质教育相适应。但实施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贯彻也是多渠道的,尤其是体育课堂教学,它是学校体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现行体育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因素,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仍然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致使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从而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全面培养,导致体育课教学长期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地位,体育锻炼得不到保证,体育课课外活动被复习课考试挤占。这些学校即使开展体育活动,也不是面向全体学生,而是培养少数几个体育尖子来应付体育比赛,这仍然是应试教育的表现。因此,要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还要进一步对体育课教学过程和体育课外活动进行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研究建立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原则的课程体系。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首要问题是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是教师面对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基本上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简单知识传递,这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体育教学的需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禁锢下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许多课外活泼好动的学生课内却变得死气沉沉,学生的智力不仅得不到发展,就连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争取不到,使一些学生(特别是女生)产生了厌学思想。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出适应时展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新课标的强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角,体育课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体育教学应围绕着学生主体展开,使学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营造一个宽松的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和体育素养的提高。当今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仅靠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指导,培养出来的人往往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树立体育素质教学观念,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树立全面的体育教学观念。
第二,体育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好与坏,决定了教育事业的成与败。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一条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需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丰富的知识水平,超人的教学能力,优秀的心理素质,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格精神艺术修养和现代化观念意识。这些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缺少哪一方面都会是一个缺陷,并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教师自身良好的素质和精神面貌影响学生,使学生喜欢教师,喜欢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锻炼,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校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通过学校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来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三,优化体育教学过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体育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提高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只有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实到体育中去。
要优化体育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体育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明确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选择和安排好教学内容,备好课,抓住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要认真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学生学法,并注意学生学习的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有兴趣有乐趣的氛围中去学习。体育教师要正确运用组织教学法,充分利用教学任务与方法使之和谐,更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让他们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素质教育 教学效果 自学能力 学习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摆在每个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转变观念,增强意识
实施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倾向而提出的改革举措,其目的在于真正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九年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国民最基础的素质教育。小学数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要通过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利用数学所具有的价值和数学思维的特点来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师要竭力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教学中应坚持联系教学实际,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学生的主动性、促进个性发展,坚持打好基础、发展智能、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和紧迫任务。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而教学活动也必然会对学生身心的每一个方面都产生影响。因此,制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要科学合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了包括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教育在内的目标结构。并在“前言”中指出:“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制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一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二要加强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主要有:组合、归纳、联想、集合、对应等。这些思想和方法隐含在小学数学内容中,它们比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因而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思想,紧密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三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从一年级起就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养成主动地从数和形的角度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四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情感、意志等目标既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与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与价值。这样的目标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它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它们不仅服务于、从属于认识活动,而且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价值和地位,是学生基本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途径。我们主张“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堂课往往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多种方法配合运用,整体优化,从而发挥最佳功效。例如对于概念、法则,以及规律性内容的教学,可采用讲解、讨论的方法;对应用题的教学,可采用谈话、演示或尝试练习等方法;对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可采用直观演示或实验操作法,让学生在数数、量量、摆摆、画画、拼拼、剪剪中积累表象,逐步理解几何图形特征,应用计算公式。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长期坚持并有机地把各种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应用,才能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学法即学习方法,指的是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程序、学习途径、学习手段和技能等。学生的学习由过程到结果,都离不开学法,要学生掌握、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就需要教师的指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因此,在教学中要落实“素质教育”,教师首先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关键。由于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作为实现基础教育理论的重要途径之一的生物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那么,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1.生物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生物学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很好载体。生物学教学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应不断改进教学思路,尝试多种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1.1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教育下,特别是在学校德育教育的熏陶中形成并发展起来。
在生物教学中不断地挖掘教材中德育素材,渗透德育,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宗旨。
1.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在生物教学中教给学生已确定的生物事实、生物原理,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生物基础知识,这些知识虽不能较大地确定学生创新能力,但能积极地向学生灌输科学意识,使学生自觉地意识到生物的发展对社会及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生物,因为人们每天都要接触到营养和食物;环境保护、水源、能源、资源等问题;此外,国防工业与生物有着如同"鱼与水"的关系。所有这些足以激起学生的心智和想象直接朝向未来,使学生潜意识地树立攀登科学高峰而不断地努力学习。
1.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实验技能的培养是重要任务之一。
指导学生一丝不苟地做好教材中的每一个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基础。生物学科的内容丰富,生物实验形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随时会对知识提出质疑,而在教的过程中,教师随时会对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从而诱发学生活跃的思维活动;分析、归纳、推理、比较、总结等等。
最后由学生自己灵活地获取科学知识,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伴随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和结构,引导学生将所看到的形态和结构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并进行归纳、推理,由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生物科丰富的内容决定了在教学中有较多的问答活动,组织学生相互讨论、相互争辩、相互补充,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2.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目前,基础教育最深刻的改革就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即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1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成败。著名文学家、科学家张衡说得好:"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我们要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并在教育事业中取得成功,毫无疑问地要求每个生物老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例如:积极参加教师队伍的普通话、多媒体教学培训、新课改教研等各类继续教育活动。每个学期订阅两至三种有关教育的书籍,不断地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收集生物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信息,进行知识更新。
2.2全面更新教学观念。过去,教育界以"落实双基"为口号,把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教学上却只采用生硬的"灌输法",把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本和课堂之中,甚至不开设学生实验课,更没有开设对提高学生动手技能有益的课外实验活动,从而导致这样的局面;教师死教书,学生读死书。
面对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许多事实告诉我们:劳动者的高素质及生产环境的有机匹配,决定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程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从要求学生学会转变为引导学生会学,使知识从抽象学习变为实践学习,从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量变为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从"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关键,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
因此,作为实现基础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的生物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我们只有齐心协力,坚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大胆摸索教学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具备社会发展需要的优良素质,提高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才能为培养21世纪的建设者作出应有的贡献。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素质,我们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探索。
【关键词】语文;阅读;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中的主旋律。素质教育理论,已成为中学各科教学的指导思想。作为带头学科的初中语文课,更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初中语文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明确什么叫素质?什么叫语文素质?何为素质教育?
我们知道,素质通常是指以学生的天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的整体质量水平,涵盖自然素质(生理解剖特性、生理机能特性)、心理素质(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社会文化素质(政治、道德、科学、审美、劳动、交往)等三个层面的人的身心组织要素的整合体。而语文素质,则是指语文方面的吸收能力、内化能力、思维能力、语文行为能力、语文潜力等诸要素的能动整合体。它包括语文的语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两个层面。其中语言素质突出表现在语文既是交流工具,又是思维工具。语文的人文素质突出表现在语言还是民俗文化、民族文化、人类文化的载体,是人们思想的媒体,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进而推知,语文素质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初中语文课教学中,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呢?根据初中语文教学课标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理论原则,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自己多年语文教学的实践,我认为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制订全面的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原则”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具体的说,可以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依据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并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着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鉴赏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
2 面向全体学生
现代教育科研成果已表明,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具有学好文化知识的基础和潜能。换句话说,导致“差生”的存在,是因为教育思想(包括教师和家长)有误,教学方法落后等人为因素造成的。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转变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其中包括“差生”。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2.1 因人而异,分层要求。即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把教学要求分成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两个类型。这一点,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编排就很讲究,课后练习分层次要求,分必做和选做,由教师掌握。这也给教学带来了方便,选做题,明显是难度较大的提高练习,这类题型,教师就不宜要求全体学生完成,只能交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完成。
2.2 共同合作,全面提高。即在教学过程中,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共同学习,互相启发。1994年我便开始了这项实验。问题的讨论回答,作业的批改,作文修改推荐,都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验班的成绩明显好于非实验班。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发展和发挥人的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的产品,而应当视学生为能动的主体,要重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学生的学习不仅是承继性的学习,更是创新性的学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体现。
3.1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导入课题中,置疑设难,但坡度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要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3.2 铺设引导。
在教学中应注意设铺垫,为学生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铺路搭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不予回答的“冷场”现象,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此时只是埋怨学生太笨,干脆越俎代庖,自己现身说法,搞成自问自答。其实,这种“冷场”有时候就是教师问题设计坡度过大造成的。此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更要注意讲究铺设艺术,教会学生寻求解答问题的途径,特别是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并从阅读教材中寻求解答途径,把读书方法交给学生。
3.3 发挥小组作用,引进竞争机制。
我们可以把学习目标,教给小组完成,使小组的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帮助全组成功。如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小组成绩、办墙报等都可以进行竞赛,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3.4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增强开放意识。
素质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不仅要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更要重视直接培养学习终身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着眼一般发展,增强开发意识。
传统教育中,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主要是课堂,知识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教师和教材。这就形成了封闭的教育空间和单一的信息输送渠道。我们要树立开放意识,将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实现开放式的教学,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可以从三个结合着手。
3.4.1与课外结合。
我们在教学基本篇目时,可以事先布置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以利解决本课的问题。如教《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可事先让学生阅读《红楼梦》前四回,了解其中的有关人物,情节。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为解决本课的教学目标作铺垫。
3.4.2与其他学科结合。
各种知识技能之间存在着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也就存在相互迁移的可能。人们在探求更深层次的知识体系时,单靠一门学科的知识是难以获得突破性进展的,而借助于相关学科的知识,则常常可以向某一领域作深层次的探索。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注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政治、历史、地理、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知识的联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3.4.3与生活结合。
关键词: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实施
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职业院校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越来越重视,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和提高。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通过在校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为就业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是,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必须重视素质教育,成功的素质教育是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实施好素质教育,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
一、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是我国“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具体体现,是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措施。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人的素质是先天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环境影响接受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学生的优秀素质一旦形成,将推动他们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取,远航;在人生旅途中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当今社会,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呈现综合化、高速度的趋势,这就要求年轻一代不仅需要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需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科学素质和身心素质。职业教育的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视野广阔、有发展潜力的新型的技能型人才。所以,素质教育是百年树人大计的职业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绝不可以忽视的教育内容。
二、职业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
目前在着在部分职业教育者当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狭隘的、缺乏前瞻性的教育理念:重视技能培养,强调操作水平,忽视素质教育;认为职业教育看成是单纯培养技能操作工的教育,完成了职业技能传授便完成了教育任务,把职业院校当做成批出品“技工”和“技师”的工厂。单纯的技能培养限制了学生的学科视野,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降低了学生的创造力,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也偏离了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操作型、技能型和实用型的层面上,这种教育理念是极不可取的。为社会培养人才,必须把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层面。要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教育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懂得做人的基本伦理;培养学生独立创新、与人为善、乐于合作的优良素质;帮助学生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教育者要转变教育理念,要认识到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认识到素质教育是百年育人大计中最重要的手段,在职业教育中把实施素质教育放在首位。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教育水平
职业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最终实施者是教师,所以只有提升教师职业素质,才能提高其素质教育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切实推行素质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崇高的师德是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内容,对学生具有最直接的表率作用。为人师表者,必须具备敬业爱岗、甘愿奉献的精神。要爱护学生,激励学生充满自信,积极进取,不断提高,引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为创造性人才。广博的学识,精湛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技能,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教师要用“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竭尽全力地追求职业成就,展现自己的美德和才华。
教师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因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进,强调教师 “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进而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拓展学生职业生涯中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在课堂教学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上扎扎实实地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
(三)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强化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目前,个别院校过分强调专业理论课和实习实训课的数量,而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德育课内容单一,教法单调,教师积极性不高,学生没有兴趣,不能发挥德育课应有的作用。要使德育课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课堂,一定要科学地设置教学内容,优选教师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发,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授课,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把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贯穿到职业教育的全过程。要树立良好的校园道德风尚,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从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加强引导,教育学生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能承受压力,能与人友好相处,善于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宽容、感恩、乐观、自信的阳光心态,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教育学生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激励学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四)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强化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素质教育是将知识的传播、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三者为一体,使学生在思想、文化、身体、心理等方面全面发展,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融台,从而完善人格、开发潜能、发挥特长。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职业教育是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只注意强调加大知识量,忽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地培养和训练,一些学生虽然考试成绩优秀,但运用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低。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强化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与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体验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积极表现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现实阿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职业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工程,不仅需要职业教育者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形成一个各级党政领导挂帅,政府督导,部门导航,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学校具体实施,全社会全力支持的素质教育大环境。营造一个“党以重教为本,政以兴教为责,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志,生以得教为乐”的良好风尚,教育的目的就会得以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浅谈如何加强大学素质教育》唐娜 2011-02-25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如何实施?其实,素质教育就是以锻炼学生的自身能力为中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情商、智商为基本点的教育,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锻造一个内在气质、品德兼备,外在健康活泼的知识型人才。近几年来,我们的教育把一些好的传统丢了,新的教育模式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还处在摸索、探究阶段,因此走了一些弯路,如以应试教育为中心,忽视了育人,一味育才,造就了很多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人。现在,我国又重新把素质教育提了出来,通过种种措施和手段来普及素质教育。但在素质教育实施中尚存在一些不科学的认识和做法。为此,我们有必要在观念上对素质教育有个全面而科学的认识。下面就谈谈素质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错误认识。
一、认为素质教育需要专门的实施途径
有的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唱歌、跳舞、画画、跑跑跳跳。因此只能通过学校的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才能实施素质教育。
诚然,素质教育需要载体,但载体不仅是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利用其他科目也能进行素质教育。如数学课上,有位老师在讲黄金分割点时,他拿了一个密码锁,说这个密码锁的密码丢了,但是知道密码是六位,问哪个小组能用最快的方法把这个密码试出来,学生各尽所能,开始了探索研究。有个小组取黄金分割点为基准点,分工合作,最先试出密码。事实胜于雄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会到了黄金分割点的用途和妙处。他们不但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还提高了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位老师在准备这节课时,他正是以提高学生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为中心,以传授知识、强化学生合作能力为基本点。这不正是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吗?
其实,只要我们把教书的目的定位在锻炼和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有利于学生成长的途径都可以用来开展素质教育。
二、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对立的
有人认为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否定应试教育。这是以偏概全的错误认识。我国自恢复高考以来。有一套很完善的应试教育教学理念,也造就了一大批有用之才,我国在各个学科的世界奥林匹克竞赛上屡战屡胜就是佐证。这证明应试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它要求基础知识全面、扎实、准确,逻辑严谨,思维周密,这是应试教育的优点。但应试教育发展单一、智育目标狭隘、学生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学生分化严重、阻碍学生个性发展、扼杀人的创造力等弊端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素质教育也并不是万能药。由于实施素质教育,有些地方淡化了考试,结果造成了教学质量滑坡的现象出现,学生不敢考试、不会考试。还有的地方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淡化了应试教育,造成学生的个性过于突出,一切以自身的喜好为辨别事物的标准,自私、独断。美国是素质教育开展比较好的国家,但前些年也加大了考试的难度和密度,强调应试教育的作用。这说明素质教育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各有千秋,需要互相取长补短,只有把握好分寸,才能发挥出各自优势,那么如何把握分寸呢?
首先,要搞清两者的关系。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互为补充、互相渗透的。我们培养一个学生,最终是要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他要有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有很强的自理能力和生存能力,牢固掌握科技知识。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协同发挥作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将其简单地割裂开来。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以成绩为单一标准,而应该建立一个以身体健康指标、情商发育指标、德育指标、操作技能指标、知识指标为主体的综合评价体系。 其次,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应试教育为手段。用应试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以素质教育提高应试教育的效果,让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来全面促进教育的提高和发展。
三、认为素质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无关
有的人认为素质教育是在学校实施的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无关。这种认识是唯心的。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儿童和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对善恶、是非、美丑的判断,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高尚的品德,能够在诱导感化中让其获得向善的品性。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从大量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结论,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能够使子女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使他们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岳母刺字激励岳飞,孙叔敖成为著名的政治家,王陵、赵苞等宁死不屈。这些正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果。家庭教育一般特别注意对幼儿的教育,认为“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因此,要在幼儿时期通过对他们的教育,使他们“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教育的效果来看,古人认为,在幼儿童蒙之时,如果“蒙养不端,待习惯养成,始识补救”,就悔之晚矣。
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所特有的育人环境。这种环境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向心理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健康而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这种环境能催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积极因素,因此对课堂教学来说,只有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形成一种团结进取、协调融洽的心理气氛,才能激起相同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教师传授知识为学生愉悦地接受和自觉地掌握。
二、差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教育职能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因而素质教育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就是差异教育。注重差异教育、个性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开展“差异教育”须做好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改变用学习成绩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教育思想和对学生“一刀切”的旧观念,树立因材施教的正确观,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注重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分析各种心理状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如,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是怎样成长进步的?“双差生”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有的调皮学生在班上具有号召力?为什么有的差生在一般能力上的发展并不差?教师要善于掌握“第一手材料”,这样才能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教学中正确处理整体与个别的关系。要把精力放在班集体教学上,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他们的接受能力进行教学,只有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得以落实。
三、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应试教育”的教学是教师的“一言堂”,他们最大的弊端在于夺走学生的主体地位,逼迫学生被动学,忽略学生的主动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主动地学,主动的发展。如何实现学生学习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的学呢?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关键词:课题;教学;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007-01
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正是当前广大数学教师非常关注的新课题。学生在数学上受到的素质教育如何,将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全面发展。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传授一些知识,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数学才能。将学生的所有良好的潜能保留在一个广阔的结构之中,并通过教师不断的提供释放的时空而得到健康的发展,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全部价值功能。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当前开展的素质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体系,全面建立和完善这个体系决非易事,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遗余力去探索。
一、培养自学能力
学法即学习方法,指的是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程序、学习途径、学习手段和技能等。学生的学习由过程到结果,都离不开学法,要学生掌握、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古人强调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时,就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比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国外有些学者预言:“未来的文盲是那些没有自学能力的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素质教育”,教师首先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关键。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学法指导呢?我认为至少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如何预习,如何观察,如何有效地思考等。由于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注重社会实践
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追求的是个体智力的优异性和学问的卓越性。因而教育的价值似乎就在于更快更多地完成人类科学文化遗产的积累。于是,我们自上而下地人为地从文化中编选主题、语言和材料,学生则被动地面对和自己生活相割裂的生疏的学术性文化――社会精英们谙熟的知识与经验。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技术和观念地传授,努力的将这些文化堆积起来。这样,教育就成为一种游离于社会现实的封闭的自我积累与发展过程。学生只需要掌握这些知识并储存起来,并不需要了解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了解知识对社会的发展和自我适应的价值。这种认知的积累好比在个体与社会之间砌一堵墙,知识砖块叠砌越高,个体与社会的割裂似乎就越严重。学生即便有了丰富的知识,却因为各知识都随相应不同的传递通道而存入大脑不同的“储蓄箱”中,而存储的知识又是面对着教师人为编制的与“储蓄箱”中相应的知识对应的各种特定的问题情景,因而无法在自我反思、探究、融合与重组中建构新的文化,也就难以面对来自复杂社会各种无法预见问题的挑战。要知道,教育的价值在于使知识社会化、使个体社会化。“注重社会实践”,就是要使小学数学教育成为开放的在对社会探求活动中自我积累的完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的发展与其社会的价值,认识知识探索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在社会活动中进行决策和参与改造的基本能力。
三、智力与能力并重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方法要科学化,就必须与心理学建立密切联系。教学方法只有以心理科学为基础,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既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又是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之下,学生主动参与、充满情趣的实践活动。以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做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并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标。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两个环节:
关键词:小学生 素质教育
一、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常规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出发点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在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改革实践中,积极探索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从转变教育思想,确立素质教育目标入手,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管理模式,构建以素质发展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新模式,从扩充教育本身创造,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出发,建立科学的评估、评价体系,在全省中学实行规范化学校建设,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科学评价。
当前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影响下,从学校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学校与学生身心发展的适应性、学校与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出发,不断地探索新形势对学校管理提出的新的要求,使学校素质教育常规管理系统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提高素质教育常规管理的效率,增强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活力,这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带有根本性的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它的运行机制,其系统内部应不断地进行协调,使之从无序向有序转化。其转化的直接成果表现为:学生整体优良素质的养成,教师素质的提高。对小学素质教育的常规管理,只是学校管理的一部分,是一种基础管理,要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质量和效益,还应使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真正建立起素质教育正常的工作秩序和正常的教学秩序,这是学校常规管理的基本使命。
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小学素质教育常规管理规范化的典型,以推动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创造出较高水平的有代表性的中小学素质教育常规管理规范化的新模式。
二、素质教育实验研究的设想和基本原则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教育领域内一场深刻的革命,也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系统工程。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探索、补充、完善素质教育内涵、任务、目标、运行机制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要把素质教育的理论转化为学校的办学和改革的机制,这就要以常规管理的改革为突破口,构建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的新型的管理模式,从管理方式、方法、内容、机制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具体说从以下五方面实行突破:一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片面性弊端,坚持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全面性;重视基础教育的育人功能,通过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培育实现基础教育的社会功能;重视基础教育对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作用。二要从素质教育常规管理和各种制度建设入手,完善保证素质教育的落实。三要改革和完善基础教育的评估标准、方式和运行机制。四要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师的行为模式,提高教师的素质。五要重视基础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真正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常规管理规范化实验研究要遵循下列原则:
(一)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学校管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整体性原则
把学校视为整体,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指挥,合理组合,争取最佳效果。做到把总目标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层次和个人;机构设置要合理,做到统一指挥,分工明确,协调运作;做到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全面安排,领导统筹全局,做好协调工作。
(三)全面性原则
面向所有学校,面向所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面向所有学生,面向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来研究常规管理工作。
(四)基础性原则
即从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具体基本能力,培养基本修养出发,来构建常规管理的评估体系和标准。
(五)发展性原则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全体学生诸方面素质与个性的充分发展,只有坚持发展性原则,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三、实验研究的内容
传统的“应试教育”学校管理模式,没有把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等进行全面管理,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全面发展上,这严重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此,要构建一个以素质发展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新模式,在实施管理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分析、研究和评价上,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进行系统管理,建立一个综合的、全面的、开放的、多元的管理系统,从而对学生的素质情况进行学校的、家庭的、思想的、道德的、生理的、心理的、智力的、体力的全面管理。
一是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建立对学生的科学评价标准,并以此标准为基准,建立和完善各层次的管理职能。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素质评价(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情况等),身体心理素质评价(包括体质发展情况和心理状况等),思想道德素质评价(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认识、行为习惯、生活能力),劳动素质评价(包括劳动观念、态度、习惯和劳动技能等)。
二是为进行素质教育而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要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制订相关的管理目标和管理制度,以及奖惩办法方面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