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7:14:25
导语:在影视文学的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联系实际
谈到应用问题,最大一个特点莫过于“应用”了.应用问题大多来源于生活,或是贴合实际生活当中的情景来设计问题,因此,联系实际几乎成了应用问题的一个标签.也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学生们大多比较喜欢解答应用问题.在这种联系实际的状态下,学生们可以明确找到所学知识的导出点,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也让原本抽象的知识具体明确了很多.
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内容过程中,我带领学生们解答过这样一个应用问题:如图所示,校园当中有一片三角形的空地,且恰好为正三角形,边长20米.现将其改造为草坪,DE为在草坪上铺设的水管,并将草坪划分为面积相等的两个部分.已知,点D和点E分别在AB和AC两条边上,且AD长为x,DE长为y.那么,若想让水管长度最短以节约成本,应当怎样确定它的位置?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大家在解决问题时就像在为自己的校园进行规划一样,兴趣大增.
应用问题当中联系实际的特点,给了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启示.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内容比较抽象晦涩,学生们常常不知道学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加之知识内容的难度不小,学生们的学习动力便逐渐减弱,随之带来的就是课堂教学效率的下降.而如果教师能够树立起联系实际的教学意识,尽可能多地在每个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都穿插一些相应的实际应用内容,效果定会改善很多.
二、巧妙建模
应用问题大多是以描述性语言的形式出现的.然而,想要顺利解答其中的数学问题,仅靠文字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将这些文字翻译成数学语言,并构建出相应的数学模型,作为以数学方法解答应用问题的桥梁.而这个重要环节就是我们在数学教学当中经常会提及的“建模”.建模过程进行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应用问题的解答效果.
例如,学生们曾经遇到过这样一道应用问题:某地正在为本地的民生发展问题进行规划.已知现有的耕地数量为1万公顷,计划十年之后,该地的粮食单产增加22%,人均粮食产量增加10%.若本地区的人口年增长率保持在1%,那么,想要达成预计民生目标,耕地的减少量每年最多能达到多少公顷?粮食单产=总产量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总产量总人口数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建立起一个抽象数列模型.于是,我不断启发学生,将耕地每年的减少量设为x,并将当前的粮食单产与人口分别设为a和m,则当前的占有量、十年后粮食单产及人口数都可表示,耕地面积也随之得出了.在这样的数学模型建立下,求解思路变得十分明晰了.
巧妙建模既是应用语言向数学语言进行转化的第一步,也是实际与理论之间的承接者.应用问题当中的建模行为也为笔者提供了一个适用于整个高中数学教学过程的启发,即善于并巧于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答抽象数学问题.学生们总会感到很多数学问题无从下手,原因就在于没有找到一个有力的切入点让思维发力.一旦养成建模的习惯之后,复杂的问题便可以瞬间具化多了.
三、有效阅读
前文已经提到,应用问题大多是以文字叙述的形式予以呈现的.近年来,应用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出了篇幅逐渐增大的新趋势.学生们必须在“长篇大论”当中明确题目之所求,并且从中准确捕捉到有助于问题解答的有效条件.这对于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来讲也是一个同步的考验.
例如,在函数学习中,学生们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右图所展示的是轮滑运动员在跑道上滑行、飞行的过程.助跑道ABC和飞行轨迹CDE均是抛物线,且处于同一平面之内.已知点D为飞行轨迹的最高点,E为降落平台,离地1米,点A坐标(0,4),点B坐标(2,0),点C坐标(3,1).若两段抛物线在点C出有相同切线,且运动员的飞行距离控制在4~6米之间,则飞行中距平台最大高度在什么范围内?想要准确解答,对于题目的理解至关重要,要严格把握抛物线的位置、相同切线代表的含义、飞行距离与距平台高度的意义等.
【关键词】大众文化视角;影视文学;审视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289-01
影视文学是指运用传统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结柯情节与塑造人物,并将观众听觉和视觉传达设计作为影视文学创作的着眼点,通过电影、电视等声画媒介传达给受众以审美情趣的文学类型,所以影视文学在本质上也是文学的一种形式,而且影视文学与其他文学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共同规律。影视文学在创作过程中以关注社会焦点、迎合大众情感需求作为主要方向,利用广大人民群众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描述叙事,所以当前影视文学已成为最具大众文化品性的艺术载体,同时影视文学在发展中也逐渐承载了更多的影视媒介特点。
一、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影视文学作品
现代社会受到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很多青年人、中年人都无法向以前一样去推敲、寻找潜藏在语词背后的意蕴,也没有那么多时间进行自我心灵内省和思想反刍,人们在接收文化时更愿意通过直观感受而不是经过书本阅读,所以在大众文化视角下图像文化已成为了一种主流趋势。现阶段我国社会以文字为主的文化形态开始向图像、影像文化进行转型,图像媒体所进行的文化传播在我国当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关注社会焦点、迎合受众情趣已成为影视文学的主流方向。新时期大众文化的转型降低了对文字世界的解密能力,同时影视媒体追求市场化、商业化的行为也导致影视文化开始出现单一化、类型化倾向,导致影视文化中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以及商业开始弱于娱乐,所以影视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必须以大众文化视角来自我审视,只有从我国优秀的文学艺术中不断汲取精华才能保证其艺术生命。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中依旧在奉行以文字为主的影视叙事策略,利用色彩、图像以及音乐来配合文字对影视文化进行传播,但如果影视文学创作如果彻底脱离文学创作,那么影视作品就无法创作出高质量的影视艺术文本,所以现代影视文学在创作中无法脱离大众文化。
二、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影视文学解读
(一)真实性
现代影视作品中的线条、色彩、光感、图像、形体以及声音等,都可以看作是影视文学的主要媒介,主要寄托了影视文学中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在面对同一事物时影视文化在描述方式上更注重其真实性,但是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层次的挖掘使其具有很多不同的特性。例如,一部由我国著名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文学作品《红楼梦》,其利用鲜活的图像符号将经典的文学影响直观的传达给受众,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留下的空白,尤其是其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角色的形象,满足了人们对文学作品中对这几个人物的心里期待。影视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是通过肖像、服饰、表情以及人物性格等因素,将人物形象通过最直观的角度展现给大众,其对现实物象的艺术复现是影视文学最大的特点。
(二)时空性
影视文学在本质上既有时间的延续性又有空间的伸展性,可以通过独有的艺术手段呈现在时间的延续中的时间片段,所以影视文学就是再反映和再现空间,可以帮助大众通过直观的角度观看到时间延续中的空间图景,而影视文学所塑造出的空间是无法脱离社会生活本身,只有利用虚构世界和观众想象部分共同构成的影视空间,才能使大众在审视影视文学过程中产生可信的连续感。影视文学作品展现给受众的视觉图像是由连续的动态画面组成,而在这些具有空间性的视觉幻象中很多物体都存在于现实生活,只是通过影视光学技术的处理将其转化为屏幕上的平面图像,3D影片的出现可以帮助观众更深的体验到了影视文学的空间幻感,通过画面的剪辑和时间交替等暗示行为可以使观众产生时空上的幻觉,所以影视文学是具有空间性、时间性的艺术幻觉。
(三)重构性
大部分影视文学作品都可以为受众提供华丽的视觉冲击,在搭配精致的听觉感受以及曲折的视听进行叙事,大部分改编原著的影视作品都承载了其特殊的内蕴,同时也通过一些特殊的影像手段对文学作品的内在含义进行重构,从而使受众在体验影视作品中可以获得不同于文学作品的感悟,而影视文学作品的这一特点也无法脱离大众文化。现阶段大部分影视文学作品都流失了文学作品的深度,但是这些影视文学作品都充分体验出其对文学作品新的理解,可以帮助广大群众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重新体验,例如,《浮沉》这一部热播电视剧就是改编同名文学作品,利用符合时代特点的思想与情感揭示出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同时也加以自身理解重构了作品与社会文化、意识形成之间的联系,而针对文学作品的这一重构行为是无法脱离大众文化的。
三、结束语
现阶段大众文化在广泛普及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时代特色,但是大众文化在本质上是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这便要求影视文化在发展中必须融合文学底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影视文化作品可以为受众不断传播正能量,也是实现影视文学在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龚见明.文学本体论:从文学审美语言论文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网络文学 影视改编
网络文学的高性价比激发影视制作公司的关注与投入
自从2000年在网络上风靡一时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后,具有高人气的网络文学作品便成为众多影视制作公司争夺的目标。然而,在高调的版权争夺宣传大战背后,不能掩盖的是一部部在网络,甚至在图书出版领域大获成功的网络文学作品在影视领域频频遭遇“滑铁卢”。无论是开网络文学影视改编之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亦或是曾经引起一股“遗忘”热潮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都摆脱不了同名电影票房失败,同名电视剧收视率平平的结局。
这一“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使网络文学影视改编陷入了某种低潮,直到2007年华映电影高调购入盗墓小说《鬼吹灯》的影视改编权,近两年来,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又一次形成热潮。网络文学相对低的版权费和高人气所形成的性价比激发了影视制作公司的投资热情。网络文学的性价比体现在其相对低的版权费和高人气所形成的综合效益上。勿庸置疑,一部好的剧本对于影视作品的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知名作家和编剧的版权费较高,一般作家与编剧的创作质量相对较低,因此,网络文学为影视制作公司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或者说新的方向,即用相对便宜的价格获得已具备广泛受众基础的作品。
网络文学在网络阶段就已累积了较高的人气。虽然很多网络文学作品在很多方面与知名作家和编剧的作品有一定的差距,但高点击率背后的强大读者群,以及由此产生的话题效应与关注度却有效地缩小了这一差距。此外,网络文学的创作是一个极其动态的过程。从作品开始在网上到结束,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命运的变化,甚至最后的结局安排无不渗透着读者的影响。最为直观地体现了读者的喜好,受众的审美期待,这正是影视制作公司求之若渴所在。
理性化运作使网络文学影视改编日益成熟
在影视制作公司与网络文学原创网站的共同推动下,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在近两年形成新一轮的热潮可谓是顺理成章。同时,与网络文学影视改编早期发展相比,这股热潮显得更为理性和成熟。为了避免相当一部分由网络文学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在实际播映中的反响平平,影视制作公司在对网络文学作品的选择和运作方式上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措施,这也使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呈现出新的倾向与特点。
关键词:影视艺术;综合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32-01
影视的诞生与发展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结果,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出现电影、电视这两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就影视的技术性而言,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技术成果,当这些现代科学成果不断地被迅速吸收到影视艺术的制作中,便使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语言日益丰富,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媒介,经过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共同构筑起令人瞩目的影视文化,而影视文化本身涉及到传媒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各种社会科学领域,它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综合性文化,因此,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首先体现在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应用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与艺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
此外,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还体现在它吸收各种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并充实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上。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化、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当这些艺术元素进入影视之后,便被融合改造,形成了影视的新特质,使影视艺术成为了一种可独立的艺术,影视艺术之所以能将其他艺术的精华吸纳到自身的系统中,固然是由于影视作为最年轻的艺术种类,它必须向其他早已成熟的艺术样式学习和借鉴经验,更重要的是,影视本身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既是静态艺术,又是动态艺术,既是再现艺术,又是表现艺术,正是影视艺术自身的这种集大成、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影视艺术必须是一种集体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它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剪辑、美工、道具、服装、化妆、录音、音响等多种职能部门的艺术创造者集合在一起,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共同完成摄制任务。
影视艺术还深受文学的影响,电影与电视从文学中汲取并借鉴了许多叙事手法和结构方式,文学融入电影、电视。构成了故事片、电视剧和电影专题片深厚的文学底基。影视艺术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剧本,影视文学剧本在整个影视艺术创作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很作用。继而,文学的各种体裁都对电影与电视产生过直接的影响,影视艺术向诗歌学习,产生了抒情性的诗电影,如美国的《金色池塘》,苏联的《战舰波将金号》,我国的《黄土地》、《我们的田野》等。影视向散文学习,产生了散文电影或纪实电影。电影、电视向小说学习,产生了小说电影和小说电视,如苏联的《战争与和平》,我国的电视连续剧《围城》、《雍正王朝》等。
一、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关联性
影视艺术和文学都是作者通过自己的现实生活的感触,对于现实生活进行描述和思维形成表达作品的一种方式,同时影视艺术和文学都是作者通过媒介,影视艺术通过图像,文学通过文字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作者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作者思想感情,来唤醒观众和读者对于社会生活审美的一种艺术表现。总之不管是作家通过自己的笔来进行现实生活的描述,还是导演通过自己的摄影镜头来对现实生活进行拍摄,都无非是想通过这样的媒介来完成对于生活艺术的升华,让人们在实际的生活中来去品位艺术的真谛,来去体验和回味生活的滋味,达到艺术回归到现实生活中的目的。
另外影视艺术在传播的过程中,在使用现代媒体的广告效应的情况下,能够做到迅速及时的传播,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大面积的传播,让大多数的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影视的文化特性。而文学作品却存在着不一样的地方,由于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的限制,不能够和影视艺术相比,文学作品需要印刷、销售等方式进行传播,在时间的限制上面就出现了间隙,让文学作品慢于了影视艺术的传播。影视与文学在时间推进上彼此相似, 文学才有可能反过来学习影视的表现手法。由于文学与影视同有时间艺术的美学特征, 所以它们将继续在互相影响中并肩而行。
二、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待影视艺术
现代社会的生活脚步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们对于影视艺术的期待值在上升,人们往往很难从文学作品中去吸收和构建自己的文学欣赏,但是影视艺术的发展却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增添了文学的色彩。很多的时候在影视艺术都是有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艺术,人们可以通过电影院进行文学的熏陶和文学传播。将影视艺术大众化的过程其实就是高雅的文学进行广泛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自己的欣赏,对于其中的电影艺术进行思考和评述达到文学性的欣赏。
从影视艺术的规律和特点来看,将其他的文艺形式的作品进行影视艺术的创作,改编是影视艺术创作的重要来源,从编剧和导演进行影视题材和文学名著进行选取的过程就是影视艺术创作和发展的过程。文学与影视创作通常是影视艺术将过去的文学作品经过改编而搬到银幕上来,同时也是我国电影创作的重要来源。我国在长达500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都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文学可读性,从《三国演义》到《水浒传》、《红楼梦》这些历来的经典名著为影视艺术的发展奠定了文学欣赏的基础。当受众通过这些电影的传播,可以从里面找到文学欣赏的动力,这样不仅仅让影视的受众增多同时也能够让文学作品达到家喻户晓的作用,同时文学转化为影视的过程使影视艺术的受众人数增多,这样可以扩大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提升人们的文学欣赏水品。在影视艺术的传播过程中,用文学欣赏的角度来去看待影视艺术的传播过程,是影视艺术传播的重要使命,文学作品搬到银幕上来的过程就是文学欣赏大众化的过程。
通过对于影视艺术的欣赏提高影视艺术的欣赏能力,受众感觉自己在欣赏大众化、娱乐化的影视艺术作品的同时,其实就是利用文学欣赏的角度来进行电影的观赏,影视艺术是一门集文学、现实生活、理想化的想象与一体的文艺形式,它传达给受众的是生活的艺术和精神领域的上层建筑,而受众应该本着去欣赏文学作品的角度进行影视艺术的欣赏,这样才能够将电影艺术上升到精神需求的高层次发展,文学欣赏的角度进行电影艺术的述评,也是对于影视艺术欣赏的一个新的角度。总之在电影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抛除了文学欣赏的角度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将会使原本活生生的影视艺术空洞化,不能达到原有的传播艺术、提升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手段。每一次对文学作品的改编,都是在运用创造性思维, 挖掘文学作品背后深刻的内涵,使广大观众对其进行一次新的心灵感受及审美享受。
三、影视艺术应该在文学的视野中成长
影视艺术的发展是来源于文学作品的,就应该从文学的视域中发掘创作的源泉,影视艺术的生命与文学基础是高度紧密联系和不可分割的,离开了文学性的支撑,电影只会变成空洞的想象,而不能够高雅的进行传播,人们对于影视的需求不仅仅是故事情节的欣赏,而是对于故事情节后的人性的思考和哲理的阐述,这才是影视艺术在传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所在。我国的文学作品通过历史经典故事和优美的文字来描述故事情节,透过文学作品把人们共同价值的存在内炼提升达到传播的目的。文学的心灵诉求、理性思索、人性关怀精神, 提高了影视作品的艺术品位和思想的丰富性及深刻性。影视艺术的发展需要在文学的视野中成长和发展。
四、结语
我国影视艺术的发展在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进行着不时的改善和发展,同时透过文学欣赏的角度进行影视艺术的创作和欣赏,对于提升影视艺术的创作和完善,让影视艺术能够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共有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够使影视艺术更加长青不老。影视艺术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们直观或迅速地通过感官传达着咨询、情感、刺激, 使人们能通过视觉、听觉去感受图像画面传导的信息。站在受众的角度,利用文学欣赏的角度来去看待影视艺术的发展,给影视艺术创作更加贴近文学作品,让影视艺术不仅能够在场面上打动观众,更能从故事情节和蕴含的哲理中来打动观众,这样的影视艺术才是人们所追求的影视艺术,透过文学作品在影视艺术中的渗透和发展,让受众在文学欣赏的角度来完成对于影视艺术的欣赏,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影视艺术更加贴近生活、更能在受众的心中占据一定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程天飞.论影视艺术的跨文化传播. [J].新闻传播.第33页.
一、时代文化原因
影视作品进入中国现代文学课堂有其客观的时代文化原因。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人类时刻生活在网络和媒体交织的环境中,我们的文化也日益直观化,图像化。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当代文化正在成为一种视觉文化”[1]。影视艺术综合了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美术、雕塑等艺术样式的风格特点,是时代的产物。面对这样一个传播快、覆盖广的艺术样式,传统的以印刷符号为中心的文学阅读和教学活动已受到冲击和挑战。但是,当我们立足于当前的文化语境中时,就会发现二者之间的对立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从现有的影视作品的历史来看,影视剧的发展不仅对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也为经典作品中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影视作品消解了文学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且这一消解过程是“后现代的全部精粹”[2]。那么,当我们把影视作品引进大学课堂的时候,就不能再以文化精英主义的视角对影视作品嗤之以鼻,报以不屑了。如今学生的阅读兴趣、途径和能力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传统的纸质书籍的沉重、不可重复、易破损和携带不方便相比,今天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可复制、携带轻便、可以重复使用的电子音视频阅读材料。可是,我们目前的教学活动还仍然以纸质的传统资源为主,势必会导致学生厌学,缺乏学习兴趣。但是,我们的教学活动也不能一味的依赖影视剧作文本,影视剧虽然改编自文学经典作品,但是改变过程中毕竟掺杂了导演和编剧的主观因素。并且我们传统的纸质文本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如含蓄、能激发读者想象力等。为了取得更好教学效果,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要将两种艺术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引导学生寻找异同,对比差异,评判艺术特色。因此,传统的印刷符号构成的“文本文化”,与网络、电影和电视等以图像符号构成的“影像文化”,构成了一种互动协作关系。另外,国外对影视作品引进文学课堂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有了丰硕的成果,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国内在20世纪90年代初也开始对影视作品辅助大学文学课程教学的研究,发展势头强劲。面对这样的客观环境,影视作品进入中国现代文学课堂教学中,是大势所趋。同时,对推动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推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
影视剧作品进入课堂,可以推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讲为主,学生缺少参与,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学习太枯燥乏味,失去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如果选用影视作品进行辅助教学,不但有助于加强学生理解作品的语言和人物形象,更能改变传统单一、机械的教学模式。
(一)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而文学作品作为特殊的文艺样式,对其美感的阐释需要结合语言特点、人物形象刻画和情节的开展。但是,老师受自身能力和场景、性别等客观因素的限制,难免会有挂一漏万,分身乏术之感。影视作品以现代传媒技术为叙事媒介,重视画面、音响效果的呈现。影视剧词设计、场景刻画鲜活,人物形象立体,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中国现代文学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平面的,需要结合读者的想象力的积极参与才可以激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平实,富有韵味。文学作品被编剧和导演改编后,经过演员富含艺术性的表演,使原著更加精彩感人,直观生动,富有魅力。学生们将文学原著和改编后的影视作品进行多层次比较,首先体会到的是二者在语言上的差异。文学语言富有表现力,具有蕴藉属性,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影视语言具有直观、具体性的特点。如:在讲述小说《骆驼祥子》时分析虎妞外貌时,小说中在描述虎妞形象时说她长得“像个大黑塔”,老师在给学生分析到这里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象虎妞长的到底是什么样,你可以首先确定她长得黑,再结合塔的形象可以想到她长得很高。而在电影中虎妞的扮演者是斯琴高娃,就不需要你发挥更多的联想和想象就可以确定,“虎妞就是斯琴高娃那个样子”,很直观。通过类似的比较,学生们对原著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充实了知识,增强了表达的方式和技能。影视作品进入课堂后和教师的传统讲述结合,会产生一种视听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样,传统文学教学过程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艺术特色的归纳等枯燥的内容则变得生动有趣,如此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了传统教材内容单一的缺点,同时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二)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影视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中最为核心的艺术样式,深受大众文化的消费性和娱乐性等特质的影响,在思想深度、厚度与艺术追求等方面大多不及原作。但是,文学经典原著所处的时代又离我们现在太久远,经典作品的思想性又很强,学生们很难理解和走进作品,先让学生观看直观、浅显的影视作品,再慢慢引导学生走进原著,循序渐进,在语言表现,人物形象彰显和情节的渲染等方面又不及影视作品。二者的结合便于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参与,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另外,正如经验所证明,比较事物之间异同点的最为直观的方法便是对比。正如接受美学理论所认为那样,文学作品中包含很多空白点需要读者去填空,文本的意义具有不确定性需要读者的参与互动来完成。导演和编剧在改编原著的时候,同时也是原著的读者,他们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原著可能的意义的一种表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这一角度,去激发学生对文本进行大胆的评论,抛开传统和常规的束缚,合情合理地论述自己对原著的感受和理解。这样既深入地理解了原著的内涵,又同时感受了影视作品的魅力,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三、具体使用
同为艺术形式,文学与影视作品既彼此联系,又各自独立。影视作品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正确、恰当地使用是最为核心的议题。
(一)引领学生感受人物和主题的变化
经典原著改编成影视作品后人物和主题如果发生变化,老师在运用的时候应该提醒学生特别注意。以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为例,改编成电影后导演增加了《明天》里的人物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和《药》里的人物阿义等人物。这种改编与原著通过对未庄的人、事和生活状况的描写来突显革命——由于没有发动群众,最终造成革命的不彻底这一主题时更具有悲剧意味。同时还增加了一些故事情节,如阿Q谈论城里杀夏瑜等,这样就使作品的悲剧氛围更为浓郁,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再比如电影《边城》在改编过程中为了突出了翠翠和爷爷这两个主要人物,弱化了杨马兵这个人物形象。电影里,杨马兵只出现过一次,是在大佬天保死后,他跟祖父说起二佬与翠翠。但是在小说《边城》中这个人物是很关键的,关系到每个故事情节的开展。如他以祖父好友身份告诉祖父大佬喜欢翠翠,后来又撮合傩送跟翠翠等等。这样的改编虽然突出了主要人物,但是杨马兵是翠翠爱情悲情的见证者,弱化了他的形象就使故事更加扑朔迷离,缺少了真实感。同时也就弱化了作品的悲剧意味,淡化了主题。老师在讲述过程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影视作品和原著之间的变化,然后引领学生分析这种变化的优缺点,最后要分析这种变化对主题开展的作用。
(二)学会分析艺术形式上的差异
影视与文学是风格迥异的艺术样式,各自具有自身独特的叙事媒介和艺术表现形式。文学是通过语言媒介进行叙事的艺术,影视作品则是通过现代传媒技术进行叙述的表演艺术。文学按照时间顺序对事件和情感展开自由叙述,影视艺术通过演员进行表演,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时空的限制。所以,读者与受众对两种艺术进行阅读的时候产生的审美感受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例如茅盾的《子夜》,小说中主要采用网状结构来表现,主线与副线之间是平等、交叉发展的。电视剧中只是通过吴荪甫与赵伯韬斗法这条主线来带动吴荪甫与工人的矛盾冲突。电视剧中以主线的发展来带动副线,为了表现主线,副线就需要尽量简化,这样才可以使主线鲜明突出,茅盾更为紧张激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同一思想内容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所产生不同艺术效果的问题”。例如在讲述张爱玲作品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张爱玲小说中电影技巧的运用,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很强的影像性和表现力,极大地提高了她小说的艺术层次与思想内涵。在她的《金锁记》、《沉香屑:第一炉香》等作品中,就使用了大量的电影语言,如蒙太奇般的场景描写——写实性的客观镜头和感受性的主观镜头之间不断地跳转。除了张爱玲以外,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感觉派作家如穆时英和刘呐鸥等人的作品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电影的影响,教师在给学生讲述此部分内容时,可以结合影视作品的特点去分析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激发学生主动性,翻转课堂
为了锻炼学生的思辨分析能力,老师在播放视频之前,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讨论题,让学生观看后展开讨论。例如在组织学生看《阿Q正传》作品之前,给学生提出一个小问题如“找出小说《阿Q正传》和电影《阿Q正传》之间的异同”。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有倾向性地阅读原著和观看电影,然后进行讨论,会收到与众不同的效果。以本人的一次课堂实践为例,有些同学看完原著后对小说中王胡与阿Q两人捉虱子比赛的情节记忆深刻,但是电影中缺删掉了这一情节,把阿Q和王胡之间矛盾的产生源于王胡故意绊倒阿Q。学生认为这样改编不好,因为阿Q的性格的最大特点就是妄自尊大,即使是捉虱子、咬虱子这样无聊的事,也不能输给王胡。改成王胡用脚绊倒阿Q,更有点像王胡故意找事,而对阿Q形象的塑造就没有什么作用了。有些同学则认为电影结局改得也不好。因为原著结尾阿Q被杀之后未庄里的人对阿Q的议论几乎都是负面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突显未庄人的愚昧麻木。电影的结尾未庄人的态度与此恰恰相反,大家都认为阿Q是好样的,这样就忽略了对当时人们愚昧麻木这一主题的烘托,学生们认为这样改编实际上破坏了原著的主题。
四、注意事项
【关键词】激活兴趣 影视作品 阅读
首先,影视作品的多元特色决定了它能迅速具有强大吸引力,这是文字名著所不能及的。影视文学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刻等多种艺术形态,以及现在的电脑合成等科技手段,无论是画面的动感、质感还是音响效果都足以牢牢吸引学生的眼球。大肆宣传的海报、对电影大片的追逐、对流行明星的膜拜都让我们的学生紧紧追随在影视作品的后面。相反我们的文学经典名著脱离了喧闹文化主流,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反复咀嚼,才能心领神会。然而,这样的静心阅读对于习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效率、高压力生活方式下浮躁的学生们来说,实在是极难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的。因此,我认为影视作品在吸引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原著有着十分巨大的作用,值得我们去挖掘,好好利用。
其次,影视文学的剧本本身就来源于文学,但又不同于文学。好的影视作品可以成为文学的镜子,也成为生活的镜子,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感悟,它可以将文学名著的精华以生动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迅速消化,同时教师恰当的引导往往可以调动学生主动阅读名著本身。我们如果能有效地利用影视多元综合的特点,就能吸引学生主动投入文本原著阅读中,改变了学生对经典原著产生的枯燥感、厌烦感,调动了他们的阅读动力,变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主动投入文学名著的仔细品读,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枯燥文字的学习激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审美鉴赏等能力,加深他们的人文素养。
当然,我们看到现在的许多影视作品的商业化气息过于浓郁,很多影视作品都脱离了作者的处衷,这是我们常常批评的。但是既然学生如此喜好,作为教师为什么不投其所好,掌握引导学生的主动权,引导学生正视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调动学生的主动阅读、深层分析文学原著,对比影视作品与文本原著,寻找二者之间有何不同,更深层次剖析原著,展开理性的分析,并投入到审美鉴赏活动中去,学生将从中获得极大的收获。既然影视作品有如此可用的资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怎样充分利用,使其成为学生阅读文学原著的新动力呢?
①我们可以运用影视作品突破学生在文学经典作品语言、人物性格的阅读难点。高中课文中总有一些文学性较强的课文,学生最初阅读总是十分不耐烦的,课堂常常出现沉闷的现象。这时强大的视觉冲击的影视作品就可以丰富学生感知,补充文字教材无法传递的空白,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阅读原著文本的兴趣,主动寻找原著经典阅读,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课本节选了《雷雨》的两幕剧,话剧的阅读对于学生而言本身就十分困难:要在简练的对话中掌握人物的性格,分析作品现实意义,对高中学生来说基本上是“对牛谈琴”。面对如此沉闷的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动力呢?我首先播放流行一时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激发了学生对话剧《雷雨》的阅读兴趣,然后从学生的流行偶像周杰伦扮演的角色谈起,引导学生从《雷雨》原著中寻找他的原形;寻找电影中人物与《雷雨》中原著人物的不同之处,学会赏析电影作品的优劣,更深层次阅读《雷雨》原著。
②我们可以利用影视作品激发学生对产生浓厚的外国经典的阅读兴趣。外国文学经典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尤其薄弱校的学生而言,是个极其难啃的硬骨头。外国文学名著描写的社会与我们学生不仅生活的时代相距甚远,而且在文化上还存在极大的隔阂,这样的作品学生常常感到艰涩难懂。对仅有十多年阅历,同时生活、文化、风俗截然不同的学生来说是的确很难准确把握,尤其对文学修养不高的学生更是产生极大的限制作用,学生阅读欲望极其低下。因此,这时影视作品就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激发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完全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引导学生阅读《哈姆雷特》时,我深深感受到影视作品的极大魅力,当学生观看了电影《夜宴》后,其中一些同学早已经迫不及待地阅读起莎翁的原著了,还有不少同学对莎翁的其他几部巨著都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班级萦绕着阅读外国名著的浓厚氛围。
[关键词]触电 广西作家 文学影视化
在当代电子传媒技术充分发展的背景下,以图像为主要特征的影视艺术蓬勃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以文字为媒介的文学作品受到冷落,而以图像为媒介的影视艺术受到大众青睐。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文学作品频繁地被拍摄成影视作品的潮流中,广西文学作家也纷纷“触电”。广西桂军崛起,广西“三剑客”东西、鬼子、李冯的作品从广西走向全国,作品被拍成全国热播的电影、电视剧。广西文学在短短十多年中形成一股冲劲。风风火火几年之后,鬼子、李冯等作家渐渐转向电视剧的创作与改编。
一、广西作家“触电”状况
1997年12月,中国作协创研部、广西作协、《南方文坛》、《花城》杂志社、广西师大中文系联合召开东西、鬼子、李冯作品研讨会,拉开了广西文学作家“三剑容”集体进军中国文坛的序幕。广西作家崛起于文坛之后,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成绩。一大批文学作品被拍摄成电影,广西作家也参与改编文学作品。
在下面关于东西、鬼子、李冯、凡一平等作家的作品“触电”情况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广西作家作品的“触电”动向。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广西作家是。“触电”作家有近20个,改编为影视剧的作品有50篇以上:广西文学作品“触电”现象的确呈鼎盛之势。
二、“触电”对文学创作的促进
作家“触电”是一种扩大文学影响的手段,也是实现文学经济效益和扩大社会效益的一种方式。
“触电”可以提高作者的经济效益,为作家创作提供物质条件。作家创作一部20集的电视连续剧,酬劳超过写10部小说。这种经济效益上的保障,能让作者有进一步创作的基础和动力。从古至今,很多作家都是在贫寒苦境中创作。衣食之忧一方面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另一方面也为创作带来阻碍和压力。广西作家鬼子曾经因为生计不得不进行“地摊文学”式的创作。这些创作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他在生活无忧之后才走上自己喜欢的自由创作之路。
“触电”可以提高作家的读者意识。作家和导演的结盟的基础是受众的接受。“触电”使作家在创作时,从选材到表现,心里都惦记着读者。为了让自己创作的作品能够更容易地改编成影视作品,作家们开始关心文化市场的经济规律,并且关注观众的审美趣味和心理需要。凡一平在谈到影视和文学创作的苦与乐时曾经说到:“我每写小说之前之后,总是希望首先它能发表,然后被转载,再然后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我有几个小说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有的人说我很幸运。而导演就是给我带来幸运的人,影视界则是我的福禄之地,因为如果不是影视的推动。我就不会有现在的名气,我的书也不会有人抢着出版,我的生活更不会比过去好。”
“触电”可以为作者引入影视艺术的思路与技法。作家从事文学与影视的双重创作,有利于引进影视艺术的视野与技法,改进小说构思中的不足之处。影视艺术中的一些常用手法可以移用于小说写作,影视剧中的情节的强烈冲突可以丰富小说的艺术表现力,有利于小说创作思路的拓展。东西说:“我觉得很多作家都是会受到其他艺术门类的一些影响的。”凡一平说:“这些年接触影视,我觉得它除了对我生活上有帮助外。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具体来讲,影视的介入使我写小说更加注重简洁而少赘笔、废话。”改编成影视剧的意识会促进文学创作的故事化、情节化、画面化。
“触电”能促进文学作品的宣传。在精英文化被边缘化的文化氛围下,小说以影视化的形式有利于小说的接受。在文学艺术相对边缘化的今天,用以影促文来扩大文学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保持一定文学深度的基础上。如果文学能通过影视化的方式更深一层地影响他人。使文学在终极价值、人文关怀方面实现其影响,也不失为一种创作的成功。
三、“触电”对文学创作的冲击
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能够使作品迅速传播和接受,作家也能名利双收。但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会使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消减,使精英文学的精神深度向电影的通俗性转化。
第一、商业化冲击下作家的转向
在文学作品影视化的潮流中,能否名利双收成为一个重要的创作因素。一部分作家有目的地为影视创作,一部分作家开始从事专门的影视剧本改编工作。凡一平自己改编《理发师》,东西为《没有语言的生活》编剧,鬼子写了《幸福时光》的电影剧本,李冯为《英雄》和《十面埋伏》当编剧。作家忙于创作影视剧本和改编,在原创小说方面大大减弱。2006年,东西主要埋头于20集电视剧《没有语言的生活》的剧本创作,仅创作了一个短篇《伊拉克的炮弹》。优秀的作家转向,影响文学创作的阵营壮大。
广西作家逐渐转行为剧作家,这是一种个人行为,但是也能反映当代文学创作的一种走向。文学创作被边缘化实际上是人的想象空间的边缘化。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冷淡,对影视图像的热衷,反映了视像的娱乐受人们欢迎,值得反思的是,文学作品是人们得以审美、反思的空间,人们远离文学作品,从一定程度上说是远离了充分的想象与反思。在一种如同巴赫金所说的“狂欢化”状态中淡化了对现实的关注、对社会主题的思考、对人性的思考、对精神家园的探索。从长远来说,这种方式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作家由创作走上改编之路,要再走回创作小说之路就很难下决心。一边是寂寞和贫困。一边是热闹与繁华,很难回到清苦的创作之路上去。
第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影视化的追求会影响文学创作的质量
在文学作品影视化思想的影响下,一些作家在创作的过程把作品是否能影视化作为创作的动机和目标之一。这种观念会限制作者的创作。
电影剧本是一种商业化的操作,如果作家受到的限制太多,在创作的时候就会丧失对文学本身的尊重。作家苏童坚持作家在创作时必须坚守“小说意识”,他说:“我写小说之前不会考虑能不能改影视。专门为影视而写的小说,我认为是不能成功的。”作家余华也说过,“任何商业的行为不要介入到写作中来。就艺术本身来说,这两者是不同的艺术样式,电影能够把小说无法表现的画面轻而易举地表现出来,但语言的魅力却是在电影中无法充分展现的。”作家李冯在《拯救逍遥老太婆》一文中也表示,不喜欢商业性写作,宁肯花时间敲五分钱一个字的纯文学。
影视艺术对文学深度的消解。与图像相比,文字表达的优势地位在于,它与人的 思维直接相关,有对问题的反思功能和深刻性。这种性质有利于人的高层次思维。图像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因素,一个镜头到另一个镜头的切换是一种距离和视角上的变化,缺乏图像内部的逻辑上的关联和思想线索上的沟通。图像表达越显得异彩纷呈,充满视觉美感,就越远离文字表达对于深度的追求。
长期从事影视剧创作的作家,很难再写出好小说。因为影视剧写作和改编有它的特点,重视镜头感和画面,为了提高收视率,强调情节,俗化语言,甚至力图实现媚俗的效果。这些思维使作者的创作方向改变,不再把追求精美的文字、立意的深远、思想的教益放在重要地位。长期的影视剧创作与改编,会限制作家的文学创作思维,也会弱化作家的个性。
第三,文学受商业冲击会影响到整体审美素质的提高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一直有着教育、娱乐等多种功能,影视却没有充分抽象地揭示灵魂深处的能力。电影剧本是一种大众化的审美观。在这种形势下,人的整体审美素质的提高无形中会受到影响。
文学作品在改编过程中。会导致文学审美因素的流失。文学创作有它独特的评价标准,有对于语言文字、塑造形象的要求。对于这种文学作品来说,就像作家毕飞宇所直言的“影视创作再完美,对小说作者无疑都是一种蹂躏”。而对于情节性强、胜在构思的文学作品来说,能改编成电影并不会损伤文学作品的表达力度。黄伟林在《“身份焦虑”与“浑身是戏”――壮族小说家凡一平小说论》一文中,认为凡一平的小说特色为“身份焦虑”与“浑身是戏”,但是“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哪一位导演能够把这种身份焦虑和‘变性’技法以影视形象的语言传达出来。”这些审美元素的流失,使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无法充分地表达出来。
小说的影视化改编会使小说中包含的想象空间缩小,使小说中深刻的内蕴和含意消解,使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解读成为一个单一模式。在小说欣赏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在影视作品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由一个演员扮演,演员形象就是人物形象。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利用影视资源的缘由
1.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教学资源越丰富,学生就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这种知识量的积攒可以为学生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提供较大的帮助。与传统的教学素材相比,影视资源更加直观、形象,在这种动态影视频的欣赏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会出现较大的转变。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影视资源的观看与收集,这对于语文教学的有序开展非常有利,教师可以在教学大纲的引导下进行影视资源的删选,通过公共平台进行共享,以此来达到其教学的目的。同时,基于部分古典文学自身存在的难度较大,通过影视资源的观看下可以减少教学中的难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思维能力。
2.影视资源自身具有较大的优势
影视资源是集美术、服装、音乐、历史等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不同人物的诠释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文风貌。受中国传统阶级观念的影响,部分文学作品在词语的组织及语句的选用上较为严谨,与现代人简洁、直接的表达方式有较大的区别,在影视资源的欣赏,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直观的了解到主人翁所处的环境及内心情感的变化,这对于文章主旨的了解及人物角色的分析都非常有利。学生可以在这些影视作品中学会些许为人处世的技巧,重视个人语言组织能力的提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雨巷》的分析来讲,其字面上表达出的是一位孤独的雨中行者,他盼望遇到一位丁香一般的姑娘,但是,通过相关影视作品的鉴赏我们可以发现,其潜在想表达的是革命黑暗时期诗人渴望光明与希望,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内在感情线索的牵引,学生能够对文学作品有更加深层次的了解,逐步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影视资源利用的策略
1.阅读教学中影视资源的利用
语文教学的主线是通过教材中文章的阅读及分析来开展的。因此,学生需要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章大意的分析及结构的划分,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及写作的技巧。但是,受社会环境限制,各时期的文学作品风格各异,相关影视资源的欣赏可以很好的弥补教材的缺陷,通过教学氛围的营造及音乐的渲染,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水平。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呈现了我国古代文人骚客较高的文学水平,与其他文学表现形式有较大的差别,无论是用词还是结构上,其独具一格,寓意深远,因而学生在理解及分析上存在较大的难度。如司马迁的《鸿门宴》中是这样描绘樊哙不惧生死,于危急中与沛公共同进退,“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_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学生可以通过字面无法准确的了解到樊哙此时的形象特征,而影视资料的观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在特定的背景下樊哙的心理动向及鸿门宴氛围的紧张。这对于加深学生对鸿门宴的映像及角色分析非常有利。同样,在现代文学的分析及讲解中,其优势也不容小觑,如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都极具代表性,因而在这类角色的分析及文章的讲解中可以灵活地运用现有的影视资源。
2.写作教学中影视资源的利用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语文功底及充足的写作素材,对多种文学结构有一个全面的认知,这样才能将多种写作技巧融合起来,创作出优美的文学作品。
较为常见的文体类型有说明文、应用文、记叙文等,这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习惯,通过生活素材的积累为语文写作提供支持。教师可以通过对部分表述较为清晰、意境优美影视资源的灵活运用给学生写作提供灵感。如央视播出的纪录片《走遍中国》《动物世界》《百家讲坛》等都可以起到借鉴作用,这些纪录片中的配音,镜头的捕捉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从中了解到自身不知道的世界。同时,也可通过对经典影视作品片段的观看了解影视作品传递出的讯息,这些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利。
3.口语教学中影视资源的利用
在观看影视作品后,语文教师可以选出一些学生进行课堂模仿与练习,通过这种课堂表演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学习兴趣。课堂表演要设定好具体时间,在这一时段内,几个学生各自进行表演,然后进行对比分析,做出一个大致的评价,从而让学生产生竞争心理,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影视作品进行续写或改编,然后将续写或改编部分表演出来。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能使学生心情放松,从而轻松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