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7:14:26
导语:在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究
高校不断地扩招与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已经被社会异常地关注。由于高校体制改革程度不断深化,大学生的就业方式随之也发生转变,因而使得职业生涯规划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高校大学生在学习中应该规划好自己的未来,为自己步入职场做好充足的准备。但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在企业环境中的职业生涯规划相比较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在高校环境中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备企业独特的优势。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连续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对于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伴随学生的一生,因此,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学生在大四阶段的工作和任务,而是需要贯穿大学生四年的高校生活中,所以,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应该是连续性的,应分阶段、分任务地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由此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项短暂的工作,它所具有的连续性,对于高校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瞻性
高校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合理的规划职业生涯做好充足的准备,从而体现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瞻性。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定位之前应该对自己进行综合评价,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社会实践能力和自己的特长,才能科学地进行自我定位,才能够使学生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之前,应该充分了解自己,明确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道路,对自己准备选择的职业进行认真的调查和了解,从而使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做好职业规划。总而言之,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过程中应该做好自我定位,使学生选择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社会发展情况、学校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发展情况密切相关,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自我认识。但是,大学生要进行自我认识往往是最为困难的一项工作,很多学生都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科学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在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指导下,才能有效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总之,高校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应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促进学生科学的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充分体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性的特点。
二、科学地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高校为了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应该根据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特点,科学地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
高校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前提,因此,高校应该系统性地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大一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学生养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学生的大学生活更有针对性,为学生步入职场做好充足的准备。由此可见,高校通过系统性的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于高校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学生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体制
高校在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中,应该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体制,从而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帮助学生合理的规划职业道路。由于大学生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对于自己的职业道路非常模糊,缺乏对职业规划的认识,无法科学地选择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道路。因此,高校通过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格咨询体制,培养一批专业化咨询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自我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咨询指导,对于学生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具有重要作用。
3.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机制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中应该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机制,帮助学生做好自我定位,选择好职业发展道路。高校通过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机制,能够对学生的心理、性格、兴趣、实践能力进行全面的测评,使学生全面的认识自己,科学的进行的自我定位,对于学生合理的规划的自己的职业生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应深刻地认识到高校通过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对于高校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使学生选择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职业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魏晓华,程春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刍议[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徐昶斌.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初探[J].惠州学院学报,2002(5).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问题;举措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110-02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通过对自身优劣势以及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职业,并制订相应的教育、培训以及工作计划,采取一定的行动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系统过程。大学生恰逢职业生涯发展探索期,亟待及时、准确地了解、认识并发展自我,并在学习及实践中做出一定的尝试性职业选择及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直接关系到其的发展与定位,还会对以后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亟待关注与重视。鉴于此,本研究在对北京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就调查中所显露出来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理性审视与深层追问,以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所裨益。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
(一)研究方法及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主要调查当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自我认识能力、就业指导获取路径等三个方面。在综合考虑大学生的个人特性、专业背景以及家庭环境诸因素的基础上,随机抽样被试,共选取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共计24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实际回收1943份,其中有效问卷1793份,回收率92.3%。
(二)问卷主要结果分析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是衡量其是否具有职业生涯规划需要的有效根据。在问及是否考虑过自己的未来前途或工作时,多数大学生都表示考虑过这个问题,仅有5.3%的被调查大学生从未考虑过自己的未来前途或工作的问题。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多数大学生都考虑过自己的未来前途或工作,但仅仅只有O.1%的被调查大学生考虑且又为此付诸行动了。
2.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大学生对自己客观、全面的认识是科学、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和前提。在本次调查中,仅有9.6%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的优劣势非常了解,绝大多数则停留在较为粗浅的认识上,甚至有11.4%的被调查大学生对自身优劣势不了解。
3.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获取路径。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获取路径是指大学生通过何种路径获得相关的职业生涯辅导。本调查发现,在这些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其职业生涯辅导获取路径主要有学校所开的就业课程、校就业指导中心讲座、学长或学姐的指导、校内外媒体宣传以及辅导员的日常点滴辅导。以上五条路径是当前获取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主要路径。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大多数大学生均通过诸种路径获得了相应的职业生涯辅导,但仍有11.7%的大学生表示未接触过职业生涯指导。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大学生至关重要。大学生恰逢职业探索期,是否具备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其的职业选择以及生涯发展均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不少大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视为职业选择,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必要的认识,且意识较为薄弱。一般只有在面临毕业择业时才会想起去询问相关教师或家长的意见,希图从他们那儿获取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规划。本调查结果也显示,尽管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大学生会考虑到自己未来出路问题,但真正能够认真考虑且为此付诸行动的仅是少数,仅有0.1%的被调查大学生认真考虑且为之付诸实际行动。
(二)自我认识能力较弱
自我认识主要是指大学生从兴趣、能力以及深层面的价值观等方面深入了解自我,这是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基础与前提,不仅必要而且必需。本次调查所反映出来的当前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不甚理想,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普遍较弱,未能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价值观等有个客观、明确的定位。这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自身优劣势的认识上。仅有9.6%的大学生对自身优劣势非常了解,其余大多数则不甚了解或仅仅了解一点,甚至有11.4%的被调查大学生坦承对自身并不了解。这种认识上的不到位或模糊会直接影响并制约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大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辅导较为被动
尽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群策群力,但大学生自己始终是其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肩负到不可让渡的责任,是他人不可替换的。事实上,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大学生也理应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充分彰显主体性,不能一味坐等学校、家长或社会给予的帮助或支持,而应积极寻求发展机遇,主动参与到职业生涯辅导中去。尽管当前高校业已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诸多辅导路径,如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课程、举办相关讲座、提供职业测评与咨询等,这固然对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现实中大学生实际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普遍不高,极少有大学生会主动使用职业测评工具。本次调查还显示,有不少大学生未接触过职业生涯辅导,大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辅导较为被动。
三、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举措
针对本次调查所发现的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大学生和高校两个方面人手。既要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又要切实提高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力度,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强化意识,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前移
在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毕业或工作以后才需考虑与付诸行动的问题,日常不注重相关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以及经验的总结。事实上,不光大学生如此,高校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亦如此,存在较为显著的起步晚问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系统化过程,诸环节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绝非只是临近毕业或工作以后才需着手的问题,而是紧随着大学生入学甚至更早时期就该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有鉴于此,高校应着力强化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并将其并人大学生培养体系中去,力争在大学生入学之初就开始对其进行逐渐深入、持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作为大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诸种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活动,尽早制定切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付诸行动。
(二)积极引导,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虽然需要外力的支持或强加,但关键还在于作为主体的大学生自身。大学生应结合所置身的社会环境以及现实情况,主动制订个人的职业发展计划。为了充分彰显大学生的主体性,高校应重视与加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与引导,帮助大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优劣势等实际情况,激发他们职业生涯规划的愿望。在发掘、发挥大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只有这样,高校为大学生所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辅导才切实发挥其应有之效。此外,大学生自己也应该积极探寻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在积极参与学校提供的诸多就业指导之外,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主动寻求其他可能的路径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对策
0.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中职教育的招生规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中职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人们的重视。同时,随着各类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困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中职生在严峻的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就业形势很不乐观。在中职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利于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和明确人生目标,使学生顺利就业。但是,在实际的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1.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述。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和人生目标进行规划,然后依照这种规划,有目的地为提升个体的综合职业能力而开展的各项活动的统称。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让个体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从而使个体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对职业生涯进行合理和科学的规划,是实现个体顺利就业和提高个体技能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随着我国院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中职院校的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职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努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部分中职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不合理,没有上进心,这导致中职学生就业问题突出。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1]。
2.我国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
2.1我国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
影响我国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职业的定位模糊不清。部分中职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准确,对所学专业的选择很盲目,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需要学校和社会对中职学生进行指导。
(2)没有很强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部分学生在这方面的意识都比较薄弱。
(3)存在较低程度的自我认识。很多中职学生对择业存在过高的期望,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自我认识的程度不高,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足[2]。
(4)就业环境的认识不够具体。很多中职学生在择业时,其观念受家庭或其他环境的影响较深,不重视职业自身的价值,对所选的工作的环境认识不够具体。
2.2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影响因素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虽然中职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是实际的效果不是很明显。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观念和方法比较落后,对改进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没有提出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
(2)家庭成员在中职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中指导不足。很多中职学生出身农村,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另外,还有一部分中职学生的父母与子女之间较少存在交流,很少与子女讨论职业生涯规划。
(3)中职学生自身素质不高。这主要体现在:心理素质较差、依赖性较强、专业知识不足和缺乏理想等。此外,中职学生还缺乏主见,在择业时逃避现实,不脚踏实地[3]。
(4)现在的中职学生缺乏竞争意识,在父母的保护和决策下已经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没有自己的选择,未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择业,在报读职校时一般都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所报专业以后就业的薪资水平和福利等方面。
(5)大部分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高谈阔论,把未来想象的过于美好,对自己未来工作的预期太过理想,不切合实际,基本停留于空谈的状态,一出社会,职业生涯就变了。
3.加强我国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加强我国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别为:
(1)争取社会、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请求得到政府的支持,让政府创造条件以提供给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例如: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对教师进行培训和促进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交流等。
(2)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引导家庭教育。具体的做法包括:第一,编写相关的教材,规范和引导家庭教育,促进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第二,与学生家庭充分交流,把学生所报读的专业及其相关情况告知学生和学生的家长,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第三,开展相关的会议,让学生和家长同时参加,既可以让学生与家长之间进行良好地沟通,又可以使家长之间进行交流,开拓家长的思维[4]。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针对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主要包括:第一,职业醒悟。第二,职业生涯规划方式。第三,职业探索。第四,职业生涯规划实施。
(4)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避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成为一纸空谈,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督促,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撰写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第二,学生上交职业生涯规划书,教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指导,并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第三,教师督促学生按照职业生涯规划书中的内容,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第四,可以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多参与社会实践,初步践行职业生涯规划书中的内容。第五,学校可以依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机会。
(5)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化和多样化。全程化指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渗透到中职院校的各个年级,教师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多样化指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4.结语:
职业生涯规划对中职学生未来的择业和就业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中职学生应重视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本文从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述、我国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和加强我国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三个方面对影响中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对策和进行了思考,希望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2,39(10):901-902.
[2]邱小禾.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89(12):890-892.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129-0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属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范畴,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规划主体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高素质、见识广、年轻化、高期望以及心智逐步成熟等特点,是否能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好,直接影响到就业求职和职业发展的成败,但仍然存在不可忽略的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比较茫然,对自身认识不深。大学生经过寒窗苦读,走进大学校园,有的突然迷失方向,对于大学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都不会处理。有的学生没有在自身的爱好、特长、潜力、价值观等方面着重考虑来发展自己,盲从出现了考证热、考研热、出国热、考公务员热的相应准备。据北森网相关调查统计有50%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了解不深,在择业时很大的程度存在盲目性,忽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并发展和变化的,只认为职业生涯指导是简单的职业形象指导、求职前准备、如何面试、就业信息如何获取等方面的指导。对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定位不准确,忽视个人专业能力、单位专业需求和个体发展前景,不能对自己进行正确评价,也不通过专业的测评系统进行测评,择业时好高骛远,致使难以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
2.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业性。长期以来高校最关注教学和科研的两个关键问题,没有把职业生涯指导摆在教学的重要位置,重视程度显然不够。在理念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没有普及,学校职业生涯指导工作中偏重就业导向,忽视创业精神的培养。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要求人们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改造环境,创造未来,使环境、社会与人处在一种良性互动的状态;在时间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滞后,我国大学教育中的职业生涯指导还仍然是帕森斯式的“就业安置”,辅导工作对象太窄,主要面向毕业班,对毕业生进行突击教育;在指导内容上,缺乏切实可行的教育,长期以来主要面向毕业班的高校就业指导的指导内容大都停留在理想教育,对招生、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政策法规的诊释,而对学生职业观和择业观的引导、心理调适的培养、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等方面进行的辅导还不够,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自我实现的需求;在规划步骤上,缺乏有效修正,许多学生根本就没有反馈修正这个步骤。没有评估自己的计划执行情况而布置下一个情况使得这个步骤过于简单化;在投入上,没当做是一个专业性要求极高的职业领域,导致资金、专业人员上投入极少。大学生在接受教育阶段接触职业生涯的机会少,就业求职时就会出现困惑。
3.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与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矛盾。大学生需要丰富的、个性的、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是学校却未能提供。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停留在开设相关的指导课程、讲座、报告,进行集体指导,提供就业信息、解说就业政策、就业形象指导、求职面试技巧指导等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与学生需求的时间不同步。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的时间一般是三年级或四年级的时候,但是很多大学生希望能够从大一开始就接受这方面的教育。这从根本上说是符合大学生发展需要的。但很多高校却集中在毕业之前,没有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高校对职业指导课程在职业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这只能给毕业生就业提供应急帮助,满足求职时的部分需求,但是从一个人的整体职业生涯来看,却忽视了早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不少大学生对自己向往的职业缺乏客观的认识,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水平,就业去向上只瞄准了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的“三大”和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的“三高”单位,对于外界职业环境认识的不够,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针对性,不利于学生的快速成材,任职不能充分地实现人与职业的最佳匹配。
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措施
1.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克服大学生从众心理。增强意识,不仅包括学生,同时也包括学校。由于从小学到大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学校的象牙塔中了解社会、认知社会的机会并不多,对市场的运行机制,对人才的需要缺乏具体的认识。学校可以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成才的意识,更新其发展观念;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看清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引导学生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明确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要在受教育期间,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逐步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促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今后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2.构建基于发展理念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有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关键,是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资质队伍,共同来运转的良好体系。一是个体系。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不同需要,提供职业测评、求职技能训练、职业规划个案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成长档案的建立等个,以提高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择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由专业人员利用职业测评软件进行测评,利用心理测量技术对学生的能力素质进行科学、标准、客观的系统评价,测评结果由专业人员进行分析指导,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科学、客观的自我评价。二是课程辅导体系。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全面了解其理论及内涵,掌握其正确规划方法,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系统地职业生涯规划。以职业环境认知、择业创业技巧、职业素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认证考试指引等模块构建网络课堂;邀请人资专家、社会名流、企业高管、优秀校友来校作报告、开讲座;以大学生职业生涯协会为载体,定期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使学生对未来职业进行美好展望。三是社会实践体系。让学生在校期间尽可能有更多的机会融入社会,系统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工作经验,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实现高校与就业单位之间形成“订单式”的“无缝对接”。
3.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要有三部分组成,一是专职人员,主要为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人员和专职的就业工作人员。二是兼职人员,由普通的任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以及思想政治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三是校外各层面专家,负责对学生进行集中讲座辅导。目前,高校应当加强专职人员队伍的建设。教学[2002]18号文件中强调:“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职业生涯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指导人员必须既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的知识,职业生涯规划才能科学规范地进行。高校应当加大投入,培养一批又一批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强化这支队伍的学习与培训,才能全面开展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4.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政策、法律支持。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美国、英国等,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大都是通过政策作支持、立法作保障的,进而使职业生涯规划在社会中有序顺利地进行。在这一方面,我国也应该向这些国家学习,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法律建设、政策学习,用以规范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工作,为高效率地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创造强有利的条件。
三、结束语
大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迈向成功的十分重要的一步,它能为大学四年和人的一生指明前进的方向。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和潜在优势,对自己的能力素质进行定位,对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学校和学生自身都应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意识,更应该把职业生涯指导作为学校教育与管理的重要内容,共同研讨,不断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学生工作)《“模块+项目式”高校德育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53xs403)]
参考文献:
1.李洪雄,朱廷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教育,2009(1)
2.谭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管理体系的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钟国祥,胡轶众,杨宇孛.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就业咨询,2008(18)
4.张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2008
5.刘学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人力资源管理,2010(3)
6.德国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集体经济,2011(6)
[关键词] 高等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
在高等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不只是高校毕业生个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培养规划、人才资源配置和人才使用等方面的问题。在高校学生中,高等师范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和其他类别学生相比,他们就业目标相对来说更有针对性,专业对口的可能性也更大。由于教师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且近年来教师待遇逐步提高,促使高等师范生就业的压力增大、竞争加剧。因此,开展高等师范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愈来愈显示其重要性。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英文“Career Planning”的意译。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主体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由定义可知,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并且是一个包含了生涯目标的确定、生涯措施的实施及目标实现的长期的、动态的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应具备可行性、适时性、灵活性、和持续性等特征。
2.高等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
高等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高等师范生在大学期间,在全面认识自身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当前环境形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的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计划安排及行动措施以期实现良好的人职匹配,为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高等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涉及内心及行为的一种动态过程,包含确定与实施的整个过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相关性、持续性、动态性、前瞻性等特点。
二、当前高等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通过自我意识来认识和调控自己,由此在环境中获得动态平衡,以求独特的发展和自我实现。因此,高等师范生的主体作用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尤为重要,关系着职业生涯规划实效的成败。但当前,高等师范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虽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应用上看缺乏自主规划意识,不能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在就业过程中也缺乏对个人职业生涯的整体规划。
2.自我评估不足,自我认识具有片面性
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自我评估就是对自己做全面分析,通过自我分析,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高等师范生自我评估足,了解自我的主要方式,要么是单纯的通过各种测试来认识自己;要么只是根据友人、同龄群体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容易产生两种认识误区:第一,过分肯定,第二,过分否定。前者只看到自己的优势,忽略了自身劣势,使自己陷入自负的境地;后者看不到自己的优势所在,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让自己陷入自卑的低谷。进而导致两种规划结果:第一,职业规划期望值过高,职业定位是“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而不愿去欠发达地区,职业生涯规划带有理想化的倾向,不合实际。第二,职业发展期望值过低,找不到自己应有的价值,对前途失去信心,自暴自弃,产生心理隐疾。
3.职业生涯定向模糊
对高等师范生而言,生涯设计与定向关系着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高等师范生的校园生活与学习的重点。生涯不确定的高等师范生经常会出现焦虑、目标与兴趣模糊不定、缺乏求学动机,学生角色投入不足、学业成绩偏低等现象,进而不能适应今后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高等师范生生涯规划定向模糊的情形较为普遍和严重,相当一部分高等师范生缺乏清楚、明确的生涯及职业发展方向。
4.高等师范生规划与行动的脱节
虽然高等师范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所了解,也有了初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许多人也制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没有把自己的行动与规划统一起来,认真按规划执行,自我激励和自觉行动,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而是规划完就了事,把制订的职业生涯规划束之高阁。在具体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时不能合理的分解和有机衔接总体目标与分目标,导致高等师范生普遍存在一种计划制定操作性不强,行动不够的状态。
三、高等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等师范院校缺乏正确的对学生职业准备指导的意识
高等师范院校对职业准备指导的重视不够,学校教育与职业定向脱节。学校认为职业准备指导工作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工作,只重视就业问题,忽视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一味地追求就业率。实际上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反而适得其反,帮助学生就业是职业准备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但缺乏职业教育这个前提,没有正确的择业观,就容易在就业过程中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或缺乏自信悲观失望,很难顺利地就业。即使是现在就业,今后还会面临下岗和再就业的问题。
2.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化不足
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只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辅导和咨询等更全方位的服务还没有全面展开,许多高等师范生接受不到专业的个别咨询和指导,不能从客观现实出发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影响日后在社会中的发展。同时,由于缺乏专业化的职业测评工具,使得高等师范毕业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前不能很好的进行自身条件分析,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虽然个别学校选择了某些价值不菲的测评工具,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测评,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测评工具的选取不科学。由于测评工具很多是从西方引进来的,而中西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因此很多测评脱离我国的实际,测评结果不科学,导致测评者怀疑测评的准确性和必要性。
3.高等师范生职业规划定位不合理,对自身条件了解不足,对未来的生活没有目标。职业目标应该是务实的而不是虚幻的,不是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即的,脱离自身条件的目标是没有激励价值的目标,是空想而不是理想。自身条件是确定目标的重要依据,根据自身条件来确定合理的奋斗目标,要做到“知己”和“知彼”。只有了解了自己、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想要从事何种职业,才能在大学期间为这一职业目标而做好准备。
以笔者所在青海省为例,青海藏区对教师需求相对比较大,而由于条件艰苦,部分高等师范生,宁可打工也不愿意就业,尤其是外省学籍的更是如此,就其原因就是职业规划定位不合理,期望过高造成的。
4.部分高等师范学生有改变目前职业定向的准备
高等师范生在高等师范院校里接受师范教育,但是学生的职业目标却不是教师这一职业,学生的实际需求也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存在着冲突。这样造成高等师范生在职业准备中偏离了方向,过分热衷于学习英语、计算机等课程,由于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不具备教师所需要的本领,不能很好的胜任工作岗位。
四、改进高等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的培养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应该是到了大四才开始着手,而应该从读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做思想准备,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高等师范生要逐步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要求和过程不能仅仅停留在自己的想像中,而是要切实地和现实相结合。作为高等师范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2.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既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充分体现高校的教育功能,需要配备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队伍。这就需要通过集中培训和学习,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经常开展职业指导、咨询、推荐等服务工作,成为高等师范生的“灯塔”。只有这样才能满足高等师范生求职的需求,才能帮助高等师范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3.根据高等师范生专业特性规划职业生涯
高等师范生都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具有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每个人的优势所在。如高等师范生都要经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普通话培训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且都有自己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一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这就是高等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依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一般首先选择的是毕业生某专业方面的特长,高等师范生迈入社会后的贡献,主要靠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实现。如果职业生涯规划离开了所学专业,无形当中增加了许多“补课”负担,个人的价值就难以实现。
需要强调的是,高等师范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要精深、广博,除了要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或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相近的若干专业知识和技术。例如会唱歌、跳舞的老师一般比只会讲课的老师受学生喜欢。
4.加强人才测评建设的力度,促进全面客观的职业定位
自我评估要客观、准确,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面对自己的缺点,这样才能避免设计中的盲目性。在国外,人才测评是作为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必备的指导手段来使用的,而在我国目前只有较少的高校使用了这一手段。只有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测评,才能进行一个更为科学、客观的自我评估。学生掌握了测量结果,就能很好地认识自己,消除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迷茫。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要探究其真实状态需要借助于科学的心理测试工具。学校可采用心理测量及自我评定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兴趣、个性等方面心理特质,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生涯规划,激发他们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宋荣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2)
[2]王菲武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思考[J].社会市场,2006(5)
[3]荀萍丁伟:高等院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1(2)
[4]刘冰张欣平:职业生涯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s increasing rapidly. So, it is can not be ignored to strengthen student management and improve graduates' quality. Career plant can help students to know about themselves and career atmosphere, establish career ideal and goal, formulate developing plan, and stimulate them actively improve comprehensive ability; its moral function is obvious.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德育功能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career plant; guide; moral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185-02
0引言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人数越来越多。高职学生的质量,关系到高职院校发展前途,关系到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整体素质,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现在各个高校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笔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是一种激励学生提高素质、具有德育功能的有效方法。
1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职业生涯规划又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实现一生的职业理想目标而确定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并进行相关努力的过程。即个人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为自己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路径。
职业生涯规划的五大要素是知已、知彼、抉择、目标和行动,是个体为未来所做的策划和准备。它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分析个体专业兴趣、特点、特长、性格特征等;二是确定阶段性或其职业目标;三是确定适应个体的发展道路、方式方法;四是明确将要进行的调整和各项准备等。职业生涯规划以分析自我为出发点,通过认识客观环境,确定适合“我”发展的目标,找出实现目标的途径,在个人的努力下,扬长避短,实现最佳人生职业状态。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以职业为依托、实现人生价值为导向的自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寓德育于职业生涯规划之中,既帮助学生解决了求职择业的实际问题,又提高了学生的德育品质,可谓一箭双雕。
2职业生涯规划的德育功能
2.1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高职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从不成熟趋向成熟的重要发展时期。随着青春期到来的自我觉醒,主体性的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自我意识容易产生高估或低估自己的偏差。据调查,在高职院校一些学生将自己与升入本科院校的同学相比而产生自卑;一些学生来到高职院校后,发现理想与现实间存在差距,觉得校园环境、人文素质、师资力量等与自己想象的不完全一样,强烈的心理落差使他们产生一种失落感;还有一些学生自我意识超强,遇事出有“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性独立,反对长辈和教师的教育和干预等。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应有内容,而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是正确的自我意识。职业生涯规划以职业生涯为目标,需要学生首先进行自我评估,通过相关的量表测量、自我反思、成长回忆等方式,对自己做全面认识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价值取向等,客观全面地正确认识自己,克服自我认识偏差,消除自卑和自负等不健康心理,为成功地走向社会、走进职场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2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所学专业,培养职业情感,树立职业道德意识高职院校德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而职业道德意识是建立在对职业的认识和了解基础之上的。如果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不了解,或者了解的不够深入,那么些职业道德观也就无从谈起。而职业生涯规划,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认知,要求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进行全方位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文献等查找资料,也可以进行职业人物访谈、市场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获取对相关职业最直接的认识。这些活动都是从学生的最想获得的信息出发的,学生自然愿意去做,克服了以往那些脱离学生、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德育方法的缺陷,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感情,树立一定的职业道德意识。
2.3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动力,提升职业能力和素质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第一线工作的各类技术服务人员、管理人才和熟练劳动者,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与素质为基本原则。学校的德育也要围绕着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转“要我学习”的被动型为“我要学习”的主动型学习态度。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学生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的前提下,解决“我想干什么”与“我能干什么”这样的问题。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我想干”与“我能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且这种差距许多学生认识不到,所以就出现了学生在校期间不知道自己上大学的真正目的,有的学生甚至荒废了学业,到毕业时感到非常后悔。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认识到了这种差距,从而引导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弥补“我能干”与“我想干”的差距,就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和素质。
2.4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理想教育历来就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树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更能激发学习的动力。进入大学以后,许多学生有松口气的想法,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带有极大的被动性和盲目性,感到前途渺茫。上网成瘾、逃课、恋爱、生活懒散等现象屡见不鲜,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自我的认知和对职业的了解,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客观实际情况,进行职业选择和决策,确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并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这个过程实际是对学生进行的理想教育,更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可以向往自己未来的职业状况,找准自己奋斗的目标,激励自己去努力实现。
2.5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准备,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前途和社会的稳定。黄炎培先生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起者,对职业教育目的的“三个准备”非常准确: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社会服务之准备、为增强社会生产力之准备。充分说明了职业教育把就业谋生作为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究其原因就是有许多毕业生在择业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不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不了解到哪里找工作。这样就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职业生涯规划从学生入校开始就有意识有目的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职业选择,在校期间就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准备,那么毕业时就业就水到渠成了,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是其它德育方法所不能达到的。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寓德育于职业生涯规划之中
职业生涯规划是伴随着我国就业政策的变革和大学生就业问题而从国外引进而来的。但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其本身的德育功能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就业问题,在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寓德育于职业生涯规划中。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上好职业生涯规划课,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从学生开学就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对每一位学生都是必要的,不是可有可无的,所以要把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学校的必修课进行安排。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上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让每个学生能够为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在上课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环境和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目标,激励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
3.2 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坚持集中授课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相关的正式或非正式评估方式对每一名学生进行职业倾向测试,建立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相关的社会关系、职业价值观、性格、能力、兴趣、职业目标、实现路径和计划等内容的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并据此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使指导工作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更符合学生个体的实际。
3.3 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市场调查、生涯人物访谈等职业认知活动把对职业生涯规划感兴趣的学生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组成活动小组,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市场调查,这种调查既可以到人才市场上去实地调查,也可以利用网络查找资料,了解相关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和劳动力供求行情,使学生对职业有直接的认识。开展生涯人物访谈,获取第一手的职业信息,使学生对职业的具体要求和现状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和职业情感。兴趣小组的学生把获得的职业信息用书面或板面的形式在学生中进行展示,使信息共享。
3.4 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可以用校园网络,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文献资料、职业信息、专业发展动态等,帮助学生树立一定的职业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沛.大学生职业决策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刘占年.开展职业认知教育,促进学生理性就业[J].职业教育研究,2008,(7):57-58.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131-001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求职成功的导航仪,只有预先通过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够在就业之前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并扬长避短;才能在大学期间,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评估自己的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确定具有前瞻性并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发现更多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因此,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要提早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设定明确的目标,并且始终坚持,不断完善自己,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2.有助于提高就业质量
大学生可以通过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求职目标,并设定阶段性计划,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并实事求是地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使自己以后就业时更能处理好发展空间与薪酬、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关系。大学生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降低了机会成本,更能有效地利用求职时间,而且还增强了未来工作的持久性。同时,提前了解自己即将从事的工作的性质,这样一开始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时,就会加大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并更加投入工作,对工作的主动性也会大大增强,这就充分提升了个人职业竞争力,且会取得更好的工作满意度,并获得更高的回报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以提高自己的就业质量。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认识不够,职业生涯规划于20世纪90年代才由欧美国家传入我国,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比较晚,重视程度不足,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认识更为薄弱。一方面,体现在许多高校尚未提供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也仅仅局限于毕业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投入极少,或即使学校方面举办了相关的讲座和比赛,但却基本上流于形式,没能真正把职业生涯规划落实在每个学生的身上,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缺乏系统性、动态性和持续性;另一方面,不少大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和内容,也尚未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2.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大批具有心理咨询、职业发展、人才测评、良好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 而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一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思想政治辅导员来指导,而这些指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比较滞后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入我国高校教育体系时间较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滞后。对国外的一些理论,如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职业锚理论、职业匹配理论等难以消化和吸收。其相应的课程建设滞后,职业规划专业设置针对性不强,缺少基础理论支撑。 其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力度不够。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只是停留在口头和书面上,实践指导工作严重滞后,而且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的功能没能充分发挥。再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队伍过于单一化和老化。职业生涯指导教师专业技能不强或缺乏相关理论和资格认证,不能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最后,职业生涯测评力度不足。我国高校目前的测评工具和方法大多从国外引进,并没有真正结合本国实际实现其本土化,因而在测评时有一定的盲目性,测评力度和信度严重不足。
三、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及对策
1.构建科学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和辅导模式。
2.高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应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三大方面内容。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阶段设置从大一到大四的就业指导课程,使就业指导真正落实到“全过程”。
3.在生涯辅导模式上应注意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要求体现全程性和全体性。学校应为每个学生建立全程的生涯发展档案;并且使职业生涯教育惠及每个学生,而不仅仅限于“遇到困难”的或“需要帮助”的学生。
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起着关键作用。为保证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需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专业的知识,指导人员应逐步专业化、专家化,只有这样,才能科学规范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参考文献:
[1]陈龙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2]田飒.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与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8)
[3]王璇.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0(4)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医学生 成长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用人单位的需求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长,就业难度不断增加。因此,做好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使他们及时了解医学学科的规律和特殊性,培养医学生的专业意识,做出合理的决策,确定专业发展目标,明确职业方向,增强医学生的竞争力,对医学生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1.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与起源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帮助个人根据自己的资历找到合适的工作,找到并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而且有助于我们真正认识自己,树立自己的职业信心,规划未来,制定职业发展方向。职业定位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一步,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1]。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1908年的美国。有“职业指导之父”之称的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针对大量年轻人失业的情况,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咨询机构――波士顿地方就业局,首次提出了“职业咨询”的概念。从此,职业指导开始系统化。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舒伯等人提出“生涯”的概念,于是生涯规划不再局限于职业指导的层面。
国内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入较晚,而且在教育水平方面仍处于研究的水平,但在许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都有重要的地位,在众多流派中又以学院派和实务派为主。学院派是以心理学为背景,从心理学的角度,促进个性发展,并制定一个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实务派有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实践经验,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研讨,强调实际工作技能,帮助学生找到工作[2]。
2.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现状
2.1医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不足
根据北森测评网、新浪网和《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实施的一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显示,当前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相当普遍。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和工作没有规划,33%的大学生不够明确,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规划设计。而在求职时,大多数学生选择自己查阅资料或者寻求家长和亲友的帮助学习职业规划相关知识,作为解决就业困惑的主要手段,而专业的辅导机构和教师反而排在次要位置[3],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选择工作时相当盲目和不负责任,也就是说,在职业选择时对该职位的职业性质发展、个人与职业的匹配度均不了解,甚至不充分考虑自己的专业特长、专业知识、兴趣、优势和劣势,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工资、工作环境等问题上,忽视职业前景和长远发展。因此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教育,引导医学生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自己职业的发展地域范围,把握自己的职业定位,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增强职业竞争力。
2.2大学生自我意识能力不足
大学生自我认知与理解是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重,但仍有部分学生缺乏自我规划的意识。某些毕业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只有少数毕业生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而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以薪水作为衡量职业的唯一标准。在与用人单位沟通时,过多关注经济利益,而不考虑专业前景和长远发展,就业十分盲目。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缺乏理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对自己的人格、兴趣、能力等认识不清。在许多情况下,个人的情商被忽视。一些大学生很少谈论他们接触的特殊情况,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忽视自己的专业和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脱离实际,太多依赖于理论,缺乏实践性的培养。有的人甚至在毕业后过于依赖就业指导中心,没有独立的个人意识,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因此,大学生要实现自我认识、自我评估,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价值观,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2.3职业生涯规划制度不完善
我国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在计划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构,这是发展的理论模型,具有统一性、单一性、封闭性和专门化的特点。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机构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完整,师资队伍不专业,配套体系不完善。许多毕业生仅能参加就业指导中心的一些讲座获得职业指导,教学形式和教学课程缺乏相对性和独立性。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一般都是来自学校党政部门或辅导员。他们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内容更倾向于升学与就业形势的分析,对就业情况缺乏实际认识,缺乏个性化指导,个案分析不够,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4缺少正规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初入高校的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往往是茫然的,只对社会就业形势有所耳闻,直到大三、大四才接触到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指导教育。因此,低年级的医学生缺乏职业意识,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明显不足,学习成绩滑坡。而毕业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强调学生的求职和面试技能,将职业指导教育与思想教育混为一谈,从而影响大学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以致毕业时找工作感到困难。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能简单等同于就业,因此在学生进入大学时,要尽早确定未来的职业规划目标和计划。且职业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规划过程,必须不断修正和改进。
高校就业指导专业人员的缺乏和人员素质不高的现实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高校应从大学生入学就开始培养、引导和培训,以便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职业生涯规划对医学生成长的影响
3.1职业生涯规划为医学生提供明确的目标
人的一生不能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目标与方向主导了我们一生的命运与成就,它是驱使人生不断向前迈进的原动力。有了目标,就有了奋斗的方向,才能激发内心的斗志,向着自己理想的方向不断努力前行,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若一个人心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会虚耗精力与生命,蹉跎岁月,一事无成。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系统地向医学生介绍职业生涯的相关理论,阐述医生职业素养和医生职业生涯中各个阶段的特点,以提高医学生对医生和医学专业的认识,让医学生明确认知自己将要掌握的知识及所能触及的领域,从而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逐步树立大医精诚的职业观,为未来实施的行动计划夯实基础。这是医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医学生职业追求的指明灯[4]。
3.2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当今社会正处于变革的时代,充满激烈的竞争及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物竞天择。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这样你就可以知己知彼,不打无准备之仗。然而,很多大学生未能认真做一份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盲目地学习、盲目地获得各种资格证书。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充分意识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单纯地认为是浪费时间。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犹如事前磨刀而不误砍柴,在清晰地认识和明确目标后再求职,这样取得的效果更好,更经济,更科学。
3.3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和职业价值观正在逐渐转变,他们把对前途和成才的长远期盼转化为对工资收入、住房、职称、发展机会等具体条件的要求,以致在择业时,不同程度地存在追求利益和功利化的倾向。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来说,几乎所有毕业生都会选择大城市的三级医院,男生多选择外科系统,女生多集中在内科系统或辅助科室,直接造成毕业生就业日益困难。同时,不少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对就业单位、工作环境、经济收入等方面有过高的要求[5],导致就业市场更雪上加霜。
这种职业取向的存在,增加了医学生就业的难度,阻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引导医学生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3.4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今天,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转变,相应的医疗卫生工作要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教育必须作出相应的转变,不仅要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更要培养其人文精神。
医学院校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这是新世纪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医学生需要丰富的医学知识、熟练的医疗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更好的人文修养等。人文精神培养的使命是培养人性,铸造一个健康的人格,教大学生如何做人。目前,我们要不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构建一个全面的人文教育体系,将人文精神融入医学教育中,努力培养出适合新时代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医学人才。
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大医精诚导向作用的影响,以古今中外的医学专家和医学教育家的光辉事迹为指引,向学生展示其深厚的医学人文精神及高尚的医德修养。名医名师大医精诚的事迹及精神和教师的循循诱导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其心中播下仁爱、博爱的种子,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强化医学生的医德情操[6]。
4.措施和建议
4.1提高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并根据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计划。因此,职业教育应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各医科院校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建设,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必修课,有计划地聘请行业专家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和咨询,使学生及早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择业思路。
4.2全面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自我认知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只有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符合自身个性、兴趣爱好、专长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阶段,是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和关键阶段。如果不了解自己,职业规划就会产生偏差,从而导致不必要的后果。
4.3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完善医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应对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进行整合,根据不同的年级特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完善就业指导制度。对于大一学生,应促进他们更好地了解就业情况及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对于大二及大三学生应集中培训自己的基本职业技能,以促进他们充分了解就业方向所需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大四毕业生来说,要注重培养择业技能,了解就业形势和相关的政策法规,鼓励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提高环境适应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学生了解社会环境和职业要求,建立合理的职业目标,明确职业定位。
4.4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的专业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充分体现高校的教育能力,高校应具有一些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通过集中培训和学习,使职业生涯指导队伍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咨询等服务工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专业化、科学化的指导。此外,还可通过各种形式,如兼职、外聘等,引进专业的职业规划专家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并积极开展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泽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青年研究,2007(02).
[2]张红兵,刘娜.论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学习拖延的有效干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
[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学生就业现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2).
[4]刘玉霞.医学生成就动机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高校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意义 对策
当前大学生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要适应这种变化,就要不断丰富实践经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职业规划,能让同学们熟悉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做自己人生的总设计师。为了发掘自身的潜力,提高竞争力,做到职业生涯规划从大学低年级就开始抓起。
1 高校低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校园中,不少低年级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往往感到茫然、彷徨,会经常表现出焦虑,缺乏学习动机,以睡觉、游戏、打牌等方式消磨时光,盲目地参与社团活动,忙于考取各种证书,而对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并不清楚。低年级学生对将自己的兴趣、性格与职业发展相结合的意识不强,更重要的是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是陌生的,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职业意识还比较薄弱,缺乏职业忧患意识,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足够了解,也缺少对自己需要进行职业设计来规划四年的大学生活重要性的认识。
2 指导高校低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大学生一踏入校门就开始着手进行。
2.1 引导低年级学生较早地正确认识自我,挖掘自身的潜力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评价自己的智慧,确认自己的性格,判断自己的情绪,找出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
2.2 引导低年级学生较早地了解职业兴趣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职业测评,及早全面地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兴趣点,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科学定向,以寻求个人理想职业,实现自身价值。
2.3 引导低年级学生较早地定位生涯目标,提升学习动力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及早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从而积极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为获得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而去做各种准备。
3 指导高校低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对策
大学是人生中的黄金时期,也是最容易错过的时期。只有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积极地认识和规划四年大学生活,认清自己,明确目标,才能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和实现自我。我们需加强从低年级学生入手的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3.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学生的规划意识
3.3 建立和发展职业咨询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是一个复杂、持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凭个人经验是很难实现目标的。我们知道,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是有限的,职业选择的每一个步骤都与个人的年龄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借助职业咨询的智力和经验优势,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所大学首先应该成立健全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将一批具有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理论并精通各种科学测评手段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组织到职业咨询机构中来,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指导学生科学地规划自己理想的人生。
大学作为人生新的起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学四年的教育中尤为重要。越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自我完善与弥补的空间越大,自主性发挥的范围也越广。因此,从低年级学生开始,以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为起点,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原则,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大学四年的宝贵时光,树立大学发展目标,准确认识自我,并在良好的自我认知基础上,将自己的目标同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联系起来,在出色完成学业基础上,调整知识结构、完善能力素质的培养,为职业生涯作好充分的准备具有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