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7:14:27
导语:在农村发展困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组织;困境;对策
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农耕文明,在世界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工、商业的金融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农业金融由于受到相应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无法得到良好发展。例如:盲目与滞后的生产、人口分散、闭塞的销售市场等,致使我国农村金融长时间不能得到显著发展,只能处于政策性的初级阶段,这样会对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1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通常是将国有的商业银行当作主体,并将农村信用社当作中心,然后利用民间信贷进行补充。作为农业强国,农业发展对我国整体发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只有重视农村金融、经济的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有效调整,才能够使我国社会、经济得到良好发展。目前我国正在对农村市场进行有效开发,以有效推动农村经济的较好发展,不仅制定了多项惠民政策,而且对每个与农村金融有关的机构开放了相应的金融业务,这样有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与成长。但是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对农村的实际发展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不仅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相应工作的顺利实施造成严重影响,而且还不利于金融机构的良好运营,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2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困境
2.1供求关系不平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的生产方式以及经营模式得到了有效调整与改革,出现了众多新型的农业生产、发展方式,改变了古老、单一的农耕生产模式。在这一重大的转变过程中,生产经营所需要投入的资金不断增长,并且农业相关的经营活动越来越多样化,更具备层次性,农户需要在采购农资以及相应的先进设施方面需要投入更多资金,同时需要对农产品进行有效销售的渠道进行有效扩张。但是目前为农业发展给予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缺乏为农业贷款提供有力支持的政策,所以农村信贷所提供的资金力度不能有效满足现在的农业发展要求。与此同时因为无法在正规的金融机构获取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许多农户为了可以集得足够进行农业生产的资金,只有向民间的非法借贷进行筹资。而民间的非法借贷不具备强有力的依托与保证,所以通常都会出现高利息、还款时间长等不利情况,从而显著提升了农户需要承担的经济压力,这样不仅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秩序的良好建立,而且会对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2.2供给不充分
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供给不充分的状况主要是因为,首先,商业银行主要是将盈利作为经营目的,利用多种金融负债方式对资金进行筹集,并以多种金融资产作为自身经营的重要对象,同时商业银行作为对盈亏进行自行负责的企业,为了能够对自身利益进行有效维护,提升自身的经营效益,所以取消了许多在农村地域所构建的营业网点。而这样做虽然可以有效降低商业银行所需要投入的成本,但是对农村金融的良好发展却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更是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其次,农业生产有着其自身盲目、滞后的特性,而且自然灾害对其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通常需要承担很大的系统风险与个体风险。因此,在银行的经营发展过程中,部分银行为了对坏账风险进行有效规避,通常会将吸收存款作为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主要业务。同时由于农业贷款具备利率低、时间长、金额少的特点,所以银行通常不愿对农业贷款进行支持。此外,农业贷款过程中所需要办理的手续十分繁琐,这样不仅严重影响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会明显降低农户实施农业贷款的积极性,从而严重阻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3运作风险较大
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虽然国家构建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主体,以农村信用社作为中心,以民间借贷作为补充的金融系统,可是随着农村金融的不断成长,需要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而其原因主要包括:第一,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完善的法律机制。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中依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且其所具备的准入门槛十分低,缺少相应法律地位的明确规定,这样会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十分容易出现工作漏洞。许多人可以利用这些不明确的界限规定构建非法的农业金融机构,从而为自己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与此同时会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带来相应风险;第二,农村金融机构在经营业务方面缺乏创新意识,并且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良莠不齐。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借贷款是农户对金融机构产生的主要印象,而对新型电子化金融产品的应用效率却不高。同时工作人员缺乏较高的文化水平,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很少,并且工作人员有着较强的流动性,这十分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在内部的有效管理与成长;第三,农业金融机构中缺乏强有力的监督管理力度。为了减少企业需要投入的成本,农业金融机构通常都不会构建内部的监督管理制度,没有办法对个人责任进行有效落实与明确,没有制定相互牵制、制约的工作岗位,这样非常容易出现违规借贷、私自构建小金库、违规承兑等状况,从而显著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
3解决农村金融的困境的对策分析
3.1构建良好的金融环境
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有效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首先,以当地发展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对农村金融发展进行大力支持,在各个县市的相应农村增建新的金融机构,从而扩大农村金融机构的辐射范围,增强其工作、服务效率;其次,需要注重地域性的服务差异,以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恰当分配,从而做到“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因地制宜的落实相应政策,进而显著增强金融机构的发展效果。同时政府需要对多项惠民政策进行有效制定与落实,从而对财政资金所具备的导向作用进行有效发挥。此外,还需要提升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对多种经济策略进行联合应用,并对农村中所拥有的闲置资金进行吸纳,以有效提升农户贷款的便利性;再次,提高农业信贷的额度,以充分满足农村发展的资金需求,甚至是高于其需求额度,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可靠保障;最后,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有效革新,对农业贷款的门槛进行有效简化,帮助农户利用适当的抵押物成功获取贷款。而国家可以对农业贷款给予相应的利息补贴,以显著减小农户所承担的贷款压力,构建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从而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2提升相关机构的监督管理能力
为了有效促进农村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就需要提升相关机构的监督管理能力。首先,政府部门需要对相应的农村金融改革策略进行有效落实,并对相应的政策法规进行明确规定,以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监督管理政策。同时对农村金融机构中的入、退标准进行明确制定,从而在根本上杜绝非专业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与发展。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的部门需要采用有效的检查方式,以开展有效的监督管理工作,在发现问题时一定要及时进行相信调整与改革,并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进行追究,从而有效构建一个公平的发展环境,为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良好秩序提供可靠保障,以显著提升农村金融的效率;其次,增强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的监督管理能力,并构建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以现代企业的监督管理制度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结构进行有效完善,以提升信贷管理的工作效果,同时对坏账项目进行定时盘查。落实责任制的监督管理策略,对权利与责任进行有效明确,使每个工作人员所需承担的责任得到有效落实,从而得到相互监督与制约的效果。此外,还需要有效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所具备的信息化能力,从而可以避免由于手工操作所出现的错误,显著提升其工作质量与效果。
3.3增强相关机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
为了有效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质量与效率,就需要聘用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工作人员,并要求其拥有相应的专业基础以及管理能力。为了能够有效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流动性,需要尽可能对长期居住的本地居民进行选用,这样不仅可以对当地工作人员进行有效培训,可以更好的对农村金融进行发展与落实,还可以使金融知识在农村得到有效普及,从而提升工作人员的稳定性,为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队伍的良好成长提供确切保障。从事农村金融工作的人员,需要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以及专业能力,以更好的适应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此外,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增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以及对公司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制定相应的奖励、惩罚制度,以对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进行激发,并对其行为进行有效规范。然后还可以通过相应有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遵从有错必纠,有功必赏的原则,进一步增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促进农村金融的良好发展,提升农村经济状况。
4结束语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状况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直接影响,甚至对我国在国际中的经济、政治地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并且农村金融与经济的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只有建设全面的金融市场,才能够为我国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可靠保障。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较慢,并且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需要对农村金融的发展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在发现问题后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策略,使农村金融与经济都能够得到良好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以及新农村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余涌波 吴玉萍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荣.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2003-2014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02).
[2]李林,张颖慧,罗剑朝.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3]周才云,张毓卿,夏蔚平.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发展的现状、缺陷与创新路径[J].农村经济,2014,(10).
[4]刘丽.经济新常态下促进我国县域金融组织发展的对策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劳动力;教育科技
引言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然而在发展中产生了新的问题,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小农经济是否仍将是农业发展的出路”“明天的地谁来种”,这些都影响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本文在借鉴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莱西市夏格庄镇3个农村(西夏格庄、夏南庄、杜家疃)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从多角度对农业及劳动力的充分利用提出了措施,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研究内容分析
早期对于农村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学者李翠红(2016)在《莱西如何跳出农业看农业》中指出:农业的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农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减少等问题,但莱西夏格庄镇出现的农业困境与之存在差异。其次莱西夏格庄镇的农村存在农业劳动力断层,但学者们的研究缺乏对农村劳动力断层中中年妇女的分析,在调研中发现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较多,其普遍缺乏就业意识和就业渠道。莱西市夏格庄镇3村经济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莱西市夏格庄镇3村农业发展现状
合理的农业补贴有利于分配国家财政支出,能够使农民获利,提高生产积极性。但在走访中发现夏格庄镇三村普遍存在农业补贴少,农民积极性差的现象。夏格庄镇农业补贴只给种植小麦的一亩地补贴163元,无化肥、农籽的供给,163元的补贴对于农民来说已是微不足道。其次农业对农民的收入增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农民所获收入入不敷出。在走访中,村民称粮食的收成越来越差,承包土地种植胡萝卜的亏损严重,收购粮食的价格也呈现廉价化。农民在农业生产上失去了积极性,除种地之外又无其他合适工作,仅仅依靠农业来发展农村经济略有不足。
(二)莱西市夏格庄镇3村农业劳动力断层现状
莱西夏格庄镇农村农业劳动力断层有以下两方面。首先年轻劳动力外流,出现空心村现象。在走访的90户人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占多数,家中基本都是老人,孩子们均外出打工。26岁至33岁劳动力转移占36%,35至45岁劳动力转移占20%,独留老人守护村庄。其次是务农妇女多,缺乏就业渠道。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年妇女,围绕她们的无非是日常琐事,洗衣做饭闲来聊天等,这一部分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缺乏职业技能,同时思想观念滞后,缺乏走出去的勇气和信心。
(三)莱西市西格庄镇3村教育科技现状
莱西市夏格庄镇的三个农村有2000余人,但是教育资源与之相差甚远,每个村只有一所幼儿园,无图书室等文化场所,村里务农人员文化水平低。其次科技水平落后,农业生产方式未与新技术结合。农村的生产方式主要还是依靠劳动力体力劳动,从播种到收割为农民自己完成,缺乏新技术的辅助,使农业发展缓慢,农民体力负担重。政府也未将农业技术设备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莱西夏格庄镇农村经济发展的困境主要在于农业、劳动力和教育科技这几个方面,经济类型单一,缺乏产业链,未对农产品精加工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村经济转型仍困难重重,新型产业走向农村路途遥远,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的道路也是布满荆棘。
二、影响因素分析
(一)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国家政府对其支持力度欠缺,首先农业补贴少,服务项目单一,只停留在为农民提供一些微不足道的补给,导致农民积极性较低,农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也下降;其次高新技术走进农村和全方面的服务项目均未出现,未对农民进行科学种植方面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农业生产也缺乏高新技术的扶持以及先进生产工具的帮助。
(二)教育科技水平落后
教育水平的高低制约着经济发展,夏格庄镇的3个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农民在专业技术和知识方面掌握的少,对于农业科学技术有主观排斥心理,加之农村受教育层次高的人才外流较多,使得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与普及难以进行。其次农村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大多中年妇女不愿外出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农村人在经济发展中缺乏敢闯敢干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很难形成创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三)缺乏村办企业,经济结构单一
村办企业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实地观察发现,夏格庄镇这三个村庄无村办企业,村内只有一条主要干道通向外界,与县(市)级交流少,不利于村办企业的开展,导致务农妇女无就业渠道,劳动力资源浪费。村里的经济结构单一,缺乏新型产业,难以增加村民收入,未能对农村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经济发展谋求新出路
(一)政府鼓励农业,支持农业产业
政府首先应给予较多的优惠政策,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其次增强农业科技支撑,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最后,农村生产者大多处于基层,对外界信息了解相对较少,政府应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农民做出准确的决策。政府在鼓励农业发展的同时应支持农业大生产项目,形成规模化种植,方便机械化作业的使用与普及,形成规模化经济。
(二)创办村办企业,增加就业机会
鼓励创办村办企业,村民可自由选择资金入股与技术入股,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尝试将新兴产业与传统农业相结合的方式,比如“互联网+农业”、“互联网+传统工艺”,实现农业信息的数据化、精品化,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开展订单业务等,发展传统工艺———雕花葫芦等,可用互联网走向世界,为农村妇女等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三)农民提高素质,创新发展思路
在知识科技高速发展下,农民不应该沉浸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首先应主动学习农业生产新技能,学习手工艺品加工,创造经济价值。其次农民应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培养农村知识型人才,这样在一代代的的努力下,农村的整体素质才会提高。最后对回乡工作的外出劳动者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创业,拉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翠红.莱西如何跳出农业看农业[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06:39-40.
[2]刘丽伟,高中理.“互联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基于农业产业链视角[J].世界农业,2015,12:18-23.
[3]徐鲲.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内在机理及制度创新[D].重庆大学,2012.
关键词:农民积极性;特色农业;新型农村合作组织;政策引导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以来的近40年间,山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层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日渐多元化,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种种困境,遭遇发展瓶颈。我的家乡是一个革命老区,对这个问题体验更深刻,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找到发展的新路径?这个问题是政府决策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山区出来的大学生应该关注的问题。
从现实情况看,我所在的县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数据看,农民的实际收入增长缓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我县2013年统计局数据,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4229元,农村居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0.22元。但农村的纯收入统计往往会忽略人力成本,再忽略农村在数据统计中的取样、地方政府的政绩需要等,农民的实际纯收入还会低一些,脱贫致富还行走在路上。
二、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近年来,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仍显落后,突出表现在水利设施建设的严重落后。地方政府重视了大中型水利建设,但农村实用型的水利设施大多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年久失修、产权不明、管理混乱,导致了水利灌溉难以为继。私人新建的一些水利灌溉设备都是单纯的商业运作,规模小、效益低、成本高。凡此种种,导致了农村的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差,农民增产增效的期望值很低。
三、农业资金投入难度大。随着生产成本的加大,农民的生产投入需要资金支持,尤其是要在进行生产经营时的资金缺口很大。农村信用社贷款手续繁琐、数量不足。投入的不足,影响了农业的经营性发展和生产领域的拓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大发展举步维艰。
四、农村发展的体制存在。如今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但依然存在一些制度性的障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资产资源盘活利用不够,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流转交易等仍在探索试点;政府在农产品的销售环节工作力度不大、方法不多,不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政策性支持;农村金融体制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即使最基本的支农资金也难以足额到位;农村尚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合作组织,农村没有基本的社会保障机制,没有农业新技术推广机制;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个体贩运规模小且不稳定,区域市场发育不全,大宗农副产品难以及时有效地销售出去,远远不能适应农产品的流通要求。
五、劳动力相对贫乏。随着农村与城镇生活质量差距的加大,尤其是教育与医疗资源的严重不均衡,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尤其是青壮年长年脱离农村,这就造成农村劳动力多为留守妇女和儿童,留在农村的男性农民的老龄化严重,加之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开始出现抛荒现象。
六、农业生产投入大,产出小。近几年,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加,化肥农药和人力成本的增幅远远大于农民的产出增幅。经济类林木如苹果、樱桃、葡萄、桃子等项目收益稍好一些。单纯种植农作物,丰年尚能维持成本,若遇干旱,即使加上国家粮食补贴,也是入不敷出。以苹果生产为例,从化肥农药、苹果套袋、人力成本、灌溉浇水、储存销售各个环节的投入看,要占到毛收入的35%。一些劳动力不足的农户,不得不忍痛割爱,减少经济林木数量。
七、农民的生产收益相对偏低,农业的回报率低。相对其他行业,农业投入产出比例差距大,与工业、服务业相比,从事农业的收入相对较低,生产周期长、见效慢、收效低;受资源环境约束,农业规模扩张难度大,依靠转型升级提高效益效果不好;种粮的比较收益比其它经济作物低,出现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务农,从而出现农民大量逃离农村和农业,间接引发耕地面积减少、弃耕撂荒等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山区农村不能完全依赖“工业强县”的政府决策来改变现状,更迫切、更现实的是立足农村实际,创新发展农业,拓展生产和经济领域,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农村经济发展的困境,找到实现农民增效增收的新路径。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仍然是工作首位。投入大、收效低的现实和城乡差距的加大,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新农村发展要尊重农民的利益和意愿,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准;要靠政策调动、经济引导和生态依赖,为农民搭建一个适应新形势下能实现自我价值、能发家致富的舞台。
促进特色农业的开发合作。以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成果应用,逐步建立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以土地经营权抵押实现融资;依托区域苹果展览会、有机蔬菜展览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农业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引进一些农业深加工企业,展销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扩大区域内农产品知名度,提升农业效益。
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是有效表达农民利益诉求的非政府组织,能够通过规范的渠道与政府平等“议价”,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是实现和保护农民自身利益的有效途径。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存在邻里效应,当前农民合作组织的发起人往往是农村能人,有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大的号召力、说服力,对村庄有较大的影响。这些“懂理论、会操作、留得住、用得上、养得起”的农村能人,是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这类组织可以加强农民与各界的经济联系,可以缓解了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可以减少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和积累,可以扩大产业链条,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长效机制。
【关键词】农村小学;义务教育;现状剖析
我国的主要教育之一便是农村小学教育。教育的发展与农村教育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关系,关系到整个国家生活质量的提高。尽管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改善教育状况,农村的小学教育质量也有所提高,但根据作者的说法,中国农村的小学教育的弊端并未消除。如果教育观念,学生资源,学校条件和教师没有完全改变,阻碍了农村基础教育的顺利发展,从而继续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作者现在将在本文中逐一讨论这些问题。他提出了几项建议,希望以此为开端,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全面改善。
1农村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学校教育也不能因材施教。学校监督和家庭监督也是学习障碍的主要问题。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大大降低了儿童教育的效率。尽管在某些家庭中只有父亲或母亲上班,但留在家里的单亲父母被迫独自做农活和家务活,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教育和养育。由于缺乏与家人的合作,老师很难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很难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此外,在周末教学和周末管理学生更加困难[1]。
2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2.1经费短缺影响教育质量提升。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部门所提供。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始终侧重于保持财政支出中的教育经费,但是教育经费与社会发展之间仍然存在差距。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资金不足。解决必要的财政资源是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农村学校的现状只能满足文化学科的基本需求。与改善素质教育的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例如,一些学校有图书馆;配备实验室,自修室和计算机实验室等辅助设施,但由于长期无法购买新书,实验材料以及更新计算机软件和设备使其处于停滞状态。有关的培训服务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教学方法中使用了原始的黑板和粉笔,因此无法进行一些需要多媒体技术展示的教育活动;在师资培训方面,许多农村学校由于过高的财政压力而不能为教师提供支持,参加适当的技术培训以及教学和研究活动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另外,由于最近学校的撤离,建设新学校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学校建设资金的缺乏问题变得越来越紧迫,甚至影响到正常的教育和教学。2.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师资力量薄弱。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我国当前相对短缺,教师整体素质较低。2017年,中国政府宣布,私人教师将通过“调动,招募和解雇”离开历史舞台。过时的知识和落后的方法,从而很难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城乡教育仍在扩展。所以这些老师在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农村地区有很多代课教师。地方政府和农村小学更喜欢使用代课教师代替员工。这大大降低了代课教师的热情,责任感和专业性。这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首先,教师不稳定,农村教师蒙受严重损失。农村地区的教师薪水普遍较低,但即使在某些地区也无法得到保证。此外,由于缺乏教育和技能发展的机会,农村教师正在参加各种建设浪潮。这加剧了农村教育的薄弱环节。其次,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技能水平较低。农村学习环境差;由于教师薪水低和缺乏培训,很多教师正在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迁移。最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老化正在恶化。由于历史和时事的原因,农村教师,特别是中小学的农村教师年龄太大,没有受过教育。残疾和缺乏真正有用的培训严重阻碍了农村教育发展。2.3激励奖励机制缺失,学校管理水平不高。一所好学校要有一个好校长,乡村学校素质低下,治理薄弱,与校长及其团队成员管理不善或工作极不负责任密切相关。由于校长的管理技能太弱,学校管理的方法,措施通常只是形式。他们仅需要文书工作,而没有取得实际结果。之后,它返回到其原始状态。有些人在任用策略中使用裙带关系,不想在激励机制上花钱,并且在评估体系中不合实际。导致结优的进不来,劣的淘不出;好的上不去,差的罚不了。这样的学校不可避免地是混乱的,教育的质量是可以想象的。
3农村小学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3.1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农村学校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学校教育质量的总体提高与现代教学方法的使用成正比。恶劣的条件,粗糙的设施和过时的方法限制了提高总体教育水平。教育发展的主要条件便是教育经费的充分投资。因此,我们建议,首先,进一步改善“地区水平”管理体系,增加对弱势农村学校的投资,并改变过去。优先为重点城市学校分配人力,才华,物力和其他资源的政策已将重点转移到管理弱小的农村学校,在该地区建立优质教育资源的循环流动,平衡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并允许弱小的农村学校访问城市学校。在同样的政治支持和额外资源的支持下,我们将不断改善学校的工作环境,加快发展步伐。其次,可以解放思想,开放思想,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用于学校的维修。学校不能完全依靠政府,不能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来打开多种渠道进行学校筹款。我们可以积极与企业、民间组织和社会名流互动,动员他们积极支持农村教育并帮助农村学校改善学校条件,充分广泛开放资金来源,并再次充分利用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作用,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实现长处和短处的结合,充分利用重点学校的辐射作用,帮助和促进弱势农村学校的快速发展[2]。3.2充分利用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现代教学方法的使用水平决定了整体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水平。由于局限性和方法落后,难以提高教学水平。在一些城市学校和小学,教育机构的升级非常高。学校网站;多媒体教室;在线课程;图书馆;现代远程学习资源的使用水平很高。因此,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能力强,学习成果良好。不言而喻。农村基础教育机构的现代化不依赖于我国的主要投资途径。仅依靠农村学校是不可能找到基本解决方案的。因此,各级政府应实施综合规划和全面升级,并发展适合农村小学规模和条件的设施。我们建议增加对农村小学现代化和现代化学校以及农村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的投资[3]。3.3增加农村小学的教育投入需要端正思想。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是持续更新以及持续创新。无论是学校的各级教师,还是学生的父母,甚至是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他们需要开阔胸怀,充分了解培养高质量的教育需求和基本素质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首先,在全国人民努力下,素质教育理念正在每个老师的心中传播。其次,为更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提供在校外学习,扩展知识,开阔视野和创新教学的机会,最后,学校可以通过家长或定期的家长会新的学校思想和学习观念,为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的有效互动创造平台。
4结论
农村中小学生现象将呈现持续发展的趋势,为了解决农村中小学生的家庭问题,有必要制定适当的法律法规以建立农村父母与农村中小学生的道德标准。我国农村中小学生的问题正在转型。将来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影响力的规模也会增加。中国政府需要关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因为他们需要健康成长,以确保社会的稳定过渡。社会和政府必须更加重视这些群体,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中小学生家庭匮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跳云.农村中小学生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
[2]范先佐.“农村中小学生”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7).
【关键词】农村教师 专业发展 困境 对策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提出了全面而深刻的挑战,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内在的要求。特别是对在我国小学教师队伍中占有绝对比例的农村小学教师来说,由于受师资基础条件、地域限制等因素的制约, 使其专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进而影响到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走好教师专业发展这条路,已成为当前教育界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 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
农村小学教师之所以存在着专业发展不足的诸多问题,其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主要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事业编制受限,教师数量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问题比较显著。这一问题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编制有限。我国现行的是2001年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城市、县镇和农村分别规定小学生师比为19:1、21:1 和23:1。这个标准没有把农村地广人稀、生源分散、学校规模较小、成班率低等因素考虑进去。二是新教师来源匮乏。由于中等师范学校的取消和地方政府提高对教师学历的要求,新教师来源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调查的几所农村小学中,老教师或者代课教师依然处于主导地位,数量稀少的新教师无法取代他们。
(二)教学工作量大,进修机会减少。
随着教育改革的完善和拓展,农村小学“每个班增加微机课、外语课、法制课,科目增加,但教师编制没有增加”,为开齐课程,又不占用其他主要科目教师的编制,农村小学教师在课时工作量上几乎是城市同类学校教师的两倍左右,农村小学教师在目前的超负荷工作状态下身心俱疲,再加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会不定期的进行教育检查。“应付好日常教学已勉为其难,要提高,实在是没时间、没精力”。因此,为应付考核,达到学历水平要求,好多教师都开始应付工作,“绝大部分教师进修专业都为‘汉语言文学’,因为好毕业”。
(三)工资待遇不高,学习积极性降低。
由于受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政府部门支持农村教育的经费有限,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与职称水平严重脱节,与城市教师相比,甚至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而且,由于经费限制,农村小学教师外出培训的经费无法得到长期、稳定的保障。
(四)工作环境简陋,发展条件有限。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要求,在教学的过中要多运用媒体教学,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偏远农村小学大部分老教师无法及时进行思想的转变,对于多媒体教学也不关心,讲课模式一如既往;而对于年轻的新教师而言,大多数都是从中高等师范类院校毕业,虽希望借助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当他们身临其境的时候,教室里除了一块质量一般的黑板之外别无他物,难免会让年轻教师感到失望,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工作积极性。
二、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施对策
鉴于以上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困境,我们建议今后要更加深入地开展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优先发展的长远规划,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化优先发展,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和教研合作,以及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进而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一)深入调研,准确把握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
为有效促进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建议今后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期准确把握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优先发展”研究的深入性意味着今后的研究要从多个层面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行深入地探讨,研究的内容应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深入挖掘和分析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
(二)深思熟虑,制定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行动规划。
调研是基础,行动是关键。科学合理的行动规划可以有效提高政府资金投入的产出效益,高效提升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根据前期广泛、深入的调研所得到的结果,结合教育实际,建议由政府主持、教育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合理设置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优先发展的目标,制定有条不紊的工作步骤,配置人力、物力、财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 满足需要,激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内驱力的激发对于主体的行为具有强烈的驱动作用。相当多的农村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理解和重视态度不够,没有个人明确的专业发展规划,对自己要求也不高,比较安于现状,缺乏专业发展的内驱力。这是不利于教师的职业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实现的。
1.唤起农村小学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与意识
专业发展的需要与意识是指教师个体认同“教师”所具有的专门职业的性质,了解专业标准及其对从业者的要求,能够清醒意识并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与方向,具有主动更新自己专业结构的主观愿望。唤起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与意识,使之认识到“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应成为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的方式;认识到自己是自觉创造自身职业生命的主体;认识到自身的专业发展对于学生、自己、社会的重要意义。
2.提升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的成就感
成就动机是人们追求卓越、力求成功的一种内驱力,它可以激发人的奋斗精神,对人们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尊重教师的专业自,对教师工作绩效给予合理的评价,使教师在其教育生活中体验幸福与满足,从而激发其内在的专业发展的需要和动机,调动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愿望。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世纪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探究型”的学生;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因此,教师专业化将是教师技术特征和地位特征的体现,也是教育行业吸引力产生的内在条件之一,有待于人们给予更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周红.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0).
[2]唐松林.中国农村教师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农村非政府组织;发展困境;出路
“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这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农业、农村和农民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1]。而发展农村非政府组织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1 农村非政府组织的概述
农村非政府组织又称为农村草根组织,还有的称作农村非营利组织,它是一种集传统文化、地缘关系、群众基础结构、行政组织单位、社会实体、情感归属和社会归属于一体的综合型概念[2]。即主要是指在乡村范围内活动的,由农民组织和参加的,并以维护、实现和发展农民利益为目的的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社会组织。它秉承了非政府组织的宗旨,即具有自愿性、非政府性、公益性、非营利性、自治性等特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村一系列政策的改变为农村非政府组织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农村在实行后,农民有了自主选择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权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国家对农村资源的控制与调配方式也随即改变,国家通过对农村权力的放松,为农村非政府组织的生长发芽培育了沃土。
2 农村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困境
2.1 经费和人才难以保障,人均拥有量不足 农村非政府组织由于其性质特征的非营利性与公益性表明其与城市非正政府组织或经济型组织不同,它基本得不到政府的财政拨款或企业的捐款,差不多全部费用都需要由本村村民自行解决,这使相当一部分的农村非政府组织规模偏小,经费来源没有可靠保障。
2.2 农民组织意识不强,成员素质不高 相对于一些大名鼎鼎的城市非政府组织或民间社团来说,农村非政府组织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草根组织,前者的组织成员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人才,而农村非政府组织的成员则基本是当地农民,很少受过高等教育。教育水平的落后使其成员无法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不利于组织自身的建设,成员也就不能根据组织运行状况来改善组织管理,创新组织制度形式,这些严重地制约了农村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创新。
2.3 法律地位不明确,国家的相关制度法规不完善 目前为止,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委会有法律上的明确阐述外,至今还没有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村非政府组织的性质、特征、功能、地位、表现形态、作用范围、组织形式等作出明确规定,这使农村非政府组织在登记、注册、变更、扶持、维权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和统一标准。外加我国农村非政府组织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由于其组织者和参与者知识的匮乏和法律意识的不够强烈,加上各政府主管部门对农村非政府组织在登记注册等方面的管理较为严格,使其在资金、场所、构成上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
3 推进农村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出路
3.1 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其生存基础 经济系统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发展状况决定着社会各上层建筑的发展状况。农村经济的自主性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基本要求的内在性支撑条件,是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源泉。“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才能带动农村的社会发展。由此可以说经济是农村非政府组织存在的基础。
3.2 培养农民组织意识,提高成员综合素质 首先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农村非政府组织的政策宣传。同时,注重吸引优秀人才参与农村非政府组织的建设,并要要加强对农村非政府组织成员的培训,组织的领导者也可以请来一些专家对成员进行集体的教导,定期推荐给农民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书,以此弥补其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不足。
3.3 确立法律地位,健全法律体系,加强监督 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对农村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最重要的体现是依法管理的思想理念。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建立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来推动农村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而不是仅仅依靠行政命令,对其直接强制地下达命令。
农村非政府组织由于享有丰富的社会及自然资源,而且各种资源的使用情况关系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以农村合作基金会为例,其资金是由村民投入,如果发生问题就会直接地损害到农民利益,进而引起农民的普遍不满。由此可见,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失败也给了我们一警示:必须要加强对农村非政府组织的监督管理,而且必须要落到实处。
总之,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需要我国政府宏观政策的指引,还需要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也需要农村非政府组织向更高程度的发展提升。
参考文献
[1] 向安强.黄进强.新农村社会大系统[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低。农村经济发展多面临的最大的技术问题就是机械化水平低。一是农村的生产收入少,并且生产能力低,很难引进一些先进的机械用来生产,越不能够大型的机械化生产,农民的盈利更加少,农民更难以摆脱贫困的苦海。很多地区还收、受天然自然因素的限制,地形不适宜使用机械化生产或者是土壤的特征不适合大规模的集约化生产。较低的机械化生产,甚至部分地区只是单纯依靠人力生产,使生产的效率极低,难以满足于平日的生活所需。
一、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
1.搭建山海协作工程。该工程是我县为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通过山海协作,我县欠发达乡镇166个新农村建设项目顺利得以实施,农业产业也得到较好发展,欠发达乡镇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同时,该工程资助了我县欠发达乡镇的95名品学兼优贫困生和28个五保户、低保户、孤寡老人。此外,该工程投入20万元对欠发达乡镇的富裕劳动力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和转移,使我县欠发达乡镇的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促进了地区间的和谐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资金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资金的充足才能够保证各项建设和技术引入的水利进行。对此,平阳县政府加大对资金的投入,协调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通过动员更多温商回乡创业,同时也大力支持投资于农村的特色产业建设的“筑巢引凤”形式,先后建成了平阳水头南湖荷花观光农业示范园、革命老区山门雁水生态农庄项目,在这个社会建设美丽农村的大背景下,实现绿色生态产业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3.加大科技投入。农村科技的投入既可以减少农村的生产人员,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村生产的经济效率。平阳县根据新农村建设实际情况,投资540万元,在平阳县南麂镇新码头村和国圣岙村,建立了与宁波大学等单位合作的技术服务平台;研发、集成、推广了厚壳贻贝育苗、保苗及养成,以及大黄鱼围网养殖、新产品开发等关键技术,提升了南麂岛海水养殖整体产业水平;建立了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改造了村居生产环境,改善了村容村貌。
4.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及生态农业。环保型农业是当今社会追求的主流,环境保护也是时代的客观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对此需要以特色的农业为主,建立一个环保节约型的循环系统化经济。例如,在畜牧业、养鱼业、农业同时发展时,可以合理布局场地,循环利用本来要浪费的资源。首先把奶牛养殖放在高处,奶牛的粪便是鱼类生长的最佳饵料,然后最底处发展农业,养鱼所排除的粪便又是种植中最好的饲料,这样既避免了天然资源的浪费,也避免了动物粪便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同时也发展了绿色、生态、无污染的农业。
5.提高农民素质,自主经营绿色品牌。农民的素质提高是保障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环节,农民自身的素质提高,可以主动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投入到生产中,自觉发展绿色无污染农业。对此,平阳县依托品牌带动全县茶叶产业的发展,县农业局与茶叶开发场共同开展合作,开发出“平阳早香茶”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历史名茶“平阳黄汤”等品牌,努力打造一批茶界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其次在加工环节,配备人才、技术、装备、管理作为后盾,在深加工方面形成自身优势,把握并拓展流通环节,不断扩大平阳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6.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大力提倡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农业、低能耗低污染工业、“农家乐”及乡村休闲旅游业等等具有特色发展前景好,对环境污染小的生态农业。以旅游业带动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以平阳县的真实版“开心农场”为例,该项目一期建设已经完成投资5000万,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以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和高科技生态农业为根本,在保证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建设成为面向我县及周边城市,集农业生产、高科技示范、休闲游赏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科技园和旅游风景区。将更有力地推动平阳县旅游经济发展,为西部山区乡村旅游大开发提供优质平台。
二、结语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困境;出路
村集体经济无实力,发展生产无财力,提供服务无能力,干部说话无威力,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大大削弱,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村级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因此,如何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增加集体积累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困境
1.干部思想保守,观念滞后,创新发展能力薄弱。根据调查资阳市雁江区集体经济可知,许多村民大都认为集体经济与他们关系不大,实在的是找到一个工资高的打工机会。而村干部工资低、任务重,有不少村党支部书记整日忙于乡镇的中心工作,很少有时间谋划村里发展大计,有些村干部对集体经济的理解则比较片面和滞后,认为集体经济就是集体办企业、上项目,认为集体经济应该集体管,从而存在严重的“等、拿、卡、要、靠”思想。另外,部分城区村集体因建设占地补偿收益高,觉得集体不缺钱,发展意识淡薄。
2.干部激励机制还不完善,调动不了积极性。有些乡镇只是在认识上赞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实践上没有足够的激励行为。譬如没有发展集体经济的整体规划;没有将发展集体经济的任务落实到乡、村;对于发展好的乡村也没有奖励等,这样难以调动村干部以及村民的积极性,“要我发展”的被动心理没有真正转变为“我要发展”的进取状态。
3.农村资金的缺乏。农村大部分的集体收入来自政府的财政支出,集体经济的收入少之又少,甚至很多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村里的正常工作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支出;而且大部分农村集体负债较多,每年政府提供的财政资金有限,导致农村大都没有足够的资金创建集体经济,另外,银行的贷款难,即使有人想创办企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由于银行的贷款条件严格,贷款困难。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集体经济管理不到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普遍感到困难重重,究其原因是现行政策环境不利于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集体资产在管理上也存在漏洞,少数村发挥村民代表议事不够,缺乏村务公开,造成了部分集体资产的流失,严重挫伤了干部、群众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出路
1.提高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重要性的认识。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实现农村经济腾飞的重要路径选择。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认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为村集体经济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2.以政策扶持为保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办法,大力发展“菜蓝子”工程,打造效益农业和特色产业,采取资金倾斜,政策扶持,积极协调贷款等办法,以切实加大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在项目审批、土地转让等方面,只要符合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优先给予照顾,严格禁止各种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切实减轻村级集体负担。
3.加强村级班子建设,转变思想观念。一是要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在选配上一定要坚持标准,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发展集体经济的强烈意识、开拓精神和无私奉献的人选进班子。要注意从能人、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二是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干部的培养教育。通过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转变他们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水平,用好的典型、经验激发他们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
关键词农村 民办中学 矛盾与困境 路径选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扶贫现己成为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自上世纪90年代以恚我国民办中学如雨后春笋,逐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精准扶贫”战略全面实施,各项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关键期,民办教育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契机,但受其社会观念、教育体制及现行有关政策的影响,发展仍面临较大困境。笔者将以陕西省延长县为例,深刻分析“精准扶贫”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民办中学发展的矛盾与困境,并从师资队伍建设和资金来源两方面提出发展路径。
1陕西省延长县民办中学发展现状
陕西省延长县位于陕西北部,属渭北黄土高原梁峁丘陵沟壑区,全境2368.7平方公里,总人口15.8万。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可利用耕地少,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基础教育落后。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在当地的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偏低,教育观念落后。据统计,延长县中、高考升学率与延安市其他县域相比普遍偏低。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科教兴农”“以教兴县”成为延长县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根本举措。
近年来,延长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系列讲话精神,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把教育脱贫作为各项扶贫工作的重点来抓。截至2015底,全县共建成民办学校3所,其中民办中学1所。
从宏观上看,一方面陕西省延长县民办中学发展己初具规模,教育方法和管理体制与当地公立学校相比有很大优势,受到周边地区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但仍然面临民办中学数量偏少、办学规模小、师资力量缺乏、硬件设施落后、发展经费不足等多方面的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在陕西省延长县民办中学蓬勃发展的同时,作为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相比高昂的学费成为招生困难、生源流失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和人才知识的尊重蔚然成风,家长对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会不惜一切代价。但从当地实际情况来看,家庭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微薄,虽然有学校的资助,但学生接受教育的费用依然会给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高昂的学费更让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大量的家长和学生望而却步,相比之下更倾向于选择全额免学费的公立学校。这样,反而成了民办中学发展的一大劣势。
2农村民办中学发展的矛盾与困境
农村民办中学的出现一方面是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紧密联系的,包括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精准扶贫”战略的启动和实施、社会对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总要求、全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留守儿童问题的凸显等。另一方面是为迎合当地家长和学生对封闭式教育环境和管理体制的需求,弥补公立学校的在管理上的缺失而建立。但由于人们对现代教育人才培养成效的期待与部分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缓慢发展不相适应,农村民办教育发展的环境日益复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扶贫力度不断加大,大量农村公立学校通过“撤点并校”,改变区域学校布局,集中优势力量,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更加剧了这一问题。进而出现了民办中学发展过程中的几组矛盾。
(1)民办教育的商业性与农村教育扶贫的公共性之间的矛盾。即使是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贫困地区,民办中学作为私立事业单位,也不乏其浓厚的商业性,学校在每学期学生入学时要收取相应的费用,以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即使对家庭经济极度困难或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有相应的奖助政策,但受学校发展经费的限制,大多数学生还需要支付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不可避免地给家庭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在振兴当地教育事业的同时也加剧了家庭的贫困,与我国现今的教育扶贫相关政策有所悖离,不利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基于这一问题,农村民办中学在受到当地政府和家长的排斥和抵制,进一步发展壮大面临挑战。
(2)长期以来的封闭式管理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为方便家长教育和管理,前进中学自建校以来,切实考虑学生中留守儿童居多,家长多忙于务工和农活,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不方便接送等;加之家长文化水平低,不能及时辅导家庭作业,课业的预习和复习无法保障的实际情况,采用全封闭的管理模式,不仅保证了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学习质量,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同时,这种封闭式的管理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学生生活的“圈子”,长期以来学生缺少对外部世界的接触和了解,易造成思维固化,不利于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和创新创造能力,当置身于思维比较活跃或环境比较复杂的大环境时,会缺乏自信,无法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常常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给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即使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也会出现成绩下降、学习退步等现象,给学生生活学习带来一定的压力。
(3)生源质量低、基础设施落后、师资短缺与教学质量高要求之间的矛盾。随着国家教育资助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和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在大部分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对于家庭条件较好或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家长往往会让其选择去教育资源雄厚的大城市读书,留在原籍的学生大多为家庭经济条件欠佳和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而这也正是农村民办中学的主要生源。除此之外,性格叛逆、家长难以管理、被公立学校拒之门外的学生也被送往民办中学。总体来看,农村民办中学的生源质量普遍偏低,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面临很大困难。加之,资金投入有限,与公办学校相比,基础设施落后、师资短缺,与实现高质量的教学目标之间存在很大冲突。但作为民办教育机构,教学质量是众多学生和家长选择和评价的主要依据,也是其与公立学校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保证学生学习成绩进步和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便成了民办中学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核心竞争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两方面下功夫,但由于教师的惰性、学生的可塑性等多方面不稳定因素必然给高质量的教学要求带来一定的挑战。
从整个社会来看,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办教育的发展和壮大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近年来,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教育扶贫计划的逐步推广,政府ε宓厍的公办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公办学校更以其费用低、教育资源丰富、教育环境优越等因素,给民办学校的发展带来很大压力。
3新形势下农村民办中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现如今,“精准扶贫”战略全面实施,尤其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促进基础教育健康稳定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焦点。民办中学作为新时期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更不容忽视。
3.1提高教师待遇,引进优秀人才,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优质雄厚的师资力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处山区,经济发展落后,生活条件艰苦,工资水平较低,成为师资短缺的重灾区。民办中学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师资流动性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校发展。因此,一方面农村民办中学要多方联系争取政府支持,切实解决教师户口、子女入学、住房等社会保障问题;实现学校后勤管理社会化、专业化,解决生活上的众多琐碎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和支教等机会,与高等院校加强互动和沟通,广泛接纳有志于服务基层教育的高校优秀毕业生,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3.2吸引大量社会投资,拓宽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