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7:14:29
导语:在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金融与经济关系;金融体系建设
[DOI]10.13939/ki.zgsc.2015.43.021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建设与发展,金融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金融体系与金融企业规模的不断完善与扩大,使中国金融行业的生产总值也在大幅度提升,金融行业的国际地位也不断的提高,但是在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一部分产业及金融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错误发展倾向,这就给金融行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与危害,所以及时把握金融业的正确发展方向,处理好经济与金融行业的发展关系,才能真正促进中国经济的长久发展。
1 金融行业与经济发展关系
1.1 金融业是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核心
金融业是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核心。核心指事物的中心,核心事物在整个事件的发展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占有主导地位,现代经济主要是指市场经济发展相对成熟的时期,在发展中具有很强的科技性以及完备的法律法规制度等基本特征,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整体发展较为平衡的发展阶段。金融行业是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核心,在中国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他的市场经济发展因素无法取代其核心地位[1],因而使其掌握着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势,支撑着中国现代经济的有序发展。
1.2 现代经济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行业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其地位也有很大的差别。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向市场经济的转化,金融业在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所以,金融行业的发展要根据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二者之间的经济因素要保持相应的平衡,才不会引起经济危机,真正促进经济发展。
1.3 中国经济发展还未进入现代经济发展阶段
金融业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这个过程需要长时期的探索与研究。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实施,其经济的总体水平也在不断的上升,经济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还存在很大的距离,所以中国必须要对自身的经济状况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不和谐因素进行正确的认识,不断地完善经济发展体系,真正促进自身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不断转化与发展。
1.4 现阶段中国不应将金融行业的发展作为经济的发展核心
根据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现状而言,其经济还未真正地进入现代经济发展阶段,所以为了将金融业的发展风险降到最低,中国还不应将其作为经济的发展核心。
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实体经济,虽然目前中国还不应将金融业作为其经济发展核心,但是金融业在经济方式转变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等领域中,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如在资源配置方面,以及促进经济稳步发展中都有一定的作用。
2 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资本向金融行业大量渗透
近年来,由于金融行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各个行业的产业资本逐渐向金融行业渗透,导致中国部分产业资本在发展中出现逐利或者投机取巧的现象,导致企业经济与主业发展方向逐渐偏离,这样不仅不利于企业资本经济的融合,导致企业不能真正的做大做强,同时还会加大企业的资本风险,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
2.2 政府对金融业的发展具有盲目性的认识
现阶段,中国已经有很多城市提出建立城市金融中心的想法以及设计规划,但是根据中国当前经济以及金融业的发展现状,显然政府在对金融城市的设计规划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认识。一方面政府在对金融城市建设过程中,金融业难免会与现有经济存在设施设备以及功能划分的重叠,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利于该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过度的重视金融行业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文化等软实力的建设,这就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2.3 炒作风潮日渐严重
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中出现了大量非正常的过度炒作,这就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平衡发展,如对农产品的大肆炒作,严重扰乱了农产品经济的平衡发展,影响了市场价格以及人民群众的切身经济利益。炒作风潮是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表现,不管是普通的劳动者还是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不重视对资本的积累以及投资,都想通过炒作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这样不但会逐渐影响中国经济实体的发展,还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
3 正确处理中国经济发展中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
3.1 对金融行业的经济地位进行严格的定位
金融行业本身属于虚拟经济行业,与实体经济行业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并不具备将金融行业置于核心地位的条件,但是它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3]。在“十二五”规划政策中,政府就对金融业的地位进行了相应的规范,其要求发挥大型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并对中小型金融机构进行相应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科技以及绿色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对金融产品以及金融发展模式进行相应的创新,可以充分发挥金融业的融资、证券等服务功能。现阶段,中国不应过分强调金融业的产业作用,而应该重视金融业的制度作用,不断发挥其先导作用,不断实现经济发展的主动性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逐步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
3.2 不断推进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建设
现阶段,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地域不平衡性,东部等发达城市的金融建设远远领先于西部等落后地区的金融建设;另一方面,金融参与企业的市场地位有很大差别,大型企业获得金融服务的渠道以及方式要比普通公众简单以及便利得多,因而这种不均衡的格局会逐渐阻碍国家经济发展。
所以,我国应该不断地促进金融业体系的多元化建设,不断地促进不同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形态的共同发展,这样,会大大提升弱势群体的经济地位,不断促进金融市场准入的便利性。同时政府还可以对相关政策进行完善,不断出台激励政策以及优惠政策,促进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建设。
3.3 充分发挥金融业对国家战略措施的影响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中国要想在国际上立足,就必须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金融业的发展是综合国力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对金融业方面的改革中,本国要重视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不断深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不断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从而不断扩大中国在国际中的经济以及金融的利益空间,加快金融业的改革,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实力。
4 结 论
金融行业作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功能核心,不断地影响着其经济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水平,因而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国应该对金融业以及国家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认识进行不断地更新完善,厘清经济发展中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仲深.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结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12.
关键词:体育产业;经济;创新方法
新时期下,强化对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视,除了能够促进相关产业良好发展之外,还可以有效的对人力资源进行提升,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体育产业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区域方面发展问题以及专业人才方面发展问题等。因此,为了可以更好的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应该强化对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够依照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解决办法。
1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1.1法制建设层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一些企业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对体育产业经济企业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除了在现有的发展层面上加大了关注之外,企业也认为体育产业经济在未来发展中的形势以及前景非常良好[1]。所以,在具体经营阶段,也加大了对体育经济产业的投入力度。然而,从整体的角度上分析,虽然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相对繁荣,但是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尤其是在法制层面,我国的法制建设本身就存在一定漏洞,而对于体育产业经济来说,其作为一个全新的发展形式,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因而在法制建设层面还不够完善和健全,一些企业在投入到体育产业经济以后,经常会存在“打擦边球”的情况,致使体育产业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和隐患。
1.2区域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我国的具体发展过程中,针对体育产业经济而言,其发展相对繁荣,并且前景良好。然而,在区域模块层面,其却并没有得到一个全面的进步。所以,在不配套的情况下,区域发展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和弊端。在实际的发展阶段,部分区域的原有经济体制受到了很大干扰,从整体的角度上研究,其除了不完善之外,也没有积极的进行革新和优化,从而出现了进退两难的现象[2]。同时,区域发展虽然能够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但仍然处于不太乐观的状态,原有的问题不能够得到全面的解决,而新的问题又逐渐产生,进而对区域发展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
1.3专业人才方面的问题分析
在体育产业经济的实际发展阶段,虽然成果相对良好,然而,相关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专业人才方面的问题。在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一般是侧重对体育人才以及经济人才的培养,而针对体育产业经济人才,则基本上是“半路出家”,很多人凭借着多年的专业经验以及相关领域的人脉来对体育产业经济进行发展。虽然,这种手段能够取得一定效果,但却不能够长久的应用。因为体育产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发展速度非常快,如果长期应用原有方法,势必会阻碍体育产业经济的整体发展[3]。
2体育产业经济的创新方法分析
2.1强化对体育改革层面的创新
面对现阶段体育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有效的提升经济水平,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除了要侧重表面之外,还应该从根源方面着手。一方面,体育产业的产品以及总体经营结构应该科学的进行调整,制定具有较强可行性的方案和措施,不断的对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空间进行扩大。另一方面,针对体育产业所应用的各种材料以及性价比方面,需要加大创新,除了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之外,还应该积极的对正规合格的材料进行应用,以保证能够从整体的层面上提高性价比。通过这样的手段,除了可以保证当前体育产业经济问题得到解决之外,还能够不断推移动体育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
2.2强化市场调控方面的创新
通过对体育产业经济的进一步分析得知,当前,虽然其已经对以往的计划经济模式进行了更改,切实达到了市场经济的效果。但是,从宏观的层面观察,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的对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进行强化。同时,应该科学地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职能进行利用,有效对市场经济中的一些负面作用进行革新。并且,在对体育产业经济进行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借助政府这一大背景,科学的对全新管理模式以及体制进行创新,辅助体育经济市场,让其能够稳定运行。通常情况下,对于体育产业经济来说,其之所以能够取得相对良好的成果,与政府调控有着非常大的关联[4]。因而,在今后的政府调控期间,一定要积极的进行创新,抓好每一个细节,以便可以为体育产业经济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3强化对市场体系方面的创新
在实际的体育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发展水平,除了要强化体育方面以及政府调控方面的革新力度之外,还应该建立相对完善的市场体系,加大创新力度。一方面,应该将市场作为导向,紧随市场发展的步伐,合理的进行发展和创新。另一方面,应该加大市场体系建设力度,主动的对人民群众进行服务,针对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标准,以保证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实际需求。此外,还应该强化宣传,借助现代化信息平台,有效的辅助市场建设,以确保能够进一步的提升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效果。总体来说,建立全新的市场体系,除了能够解决以往的问题之外,还可以让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对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转轨经济学 华盛顿共识 激进式变革 渐进式变革
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基本特点主要包括:从经济体制方面表现出来的内容来看,是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而从经济发展模式方面来看,则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地依靠于市场机制校正跳跃式发展所形成的社会生产结构,而缺乏经济核算和生产者激励机制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则更多的表现为社会再生产循环的困难程度,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变正是从解决这些矛盾的实践中开始的。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两分法,主要是针对计划经济体制排斥经济核算、不注重生产者物质利益等重要问题,从而最终采取了放权让利的改革方式。
转型经济学:超越渐进与激进
本文所指出的所谓的转型经济学就是指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学视角下的转换,即经济学范式转换。从人类社会有经济这一现象开始,人类的经济增长方式就依次经过了多种转化形式: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而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很多理论界学者也把知识运营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来运作。因此,可以看出,我国由改革开放以前到现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转型:其一就是经济制度的转型,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其二就是现在理论界一直都在提倡的经济增长方式与人类实践模式的转型,即常见的宏观与微观的相互转型。这两种转型都是局部与整体、个别与一般、微观与宏观的相互关系。本文以转型经济学的两个重要的代表流派为切入点,分析这种部分与整体、个别与一般以及微宏观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详细阐述我国经济两分法的走向历程。
(一)华盛顿共识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多数拉美国家陷入了长达10余年的急剧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爆发的经济困难时期,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认为的实行紧缩的政策防止通货膨胀、削减公共福利开支、金融和贸易自由化、统一汇率、取消对外资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的限制,以及国有企业私有化、取消政府对企业的管制等方式,在当时均得到来自于世界银行的大力支持,即“华盛顿共识”。后来这些观点又被称之为“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随着全球化的日益盛行,“华盛顿共识”从而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可。
“华盛顿共识”在最初的时期,受到了来自于国际金融组织的热烈欢迎,其中的很多政策都是以经济学的教科书知识为基础的。“华盛顿共识”认为,国家经济的转型必须依靠三大支柱的支持:即价格的自由化、私有化、宏观经济的稳定化。价格的自由化也就是在本国经济中实行自由价格,让市场价格能在经济中起引导作用,并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私有化的支撑与实行可以使最大的市场主体—企业产生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激励效应,稳定化主要是指宏观经济在价格上的持续稳定性,使价格体系能够随时对市场上不同的商品稀缺起调剂作用。“华盛顿共识”还认为,国家经济在转型中一旦引入市场体制的改革,将很快收获利益,生产效率也会大幅度提高。因此,转型必须是激进的、爆炸式的发展模式。
(二)制度经济学对转型经济的观点
制度经济学研究是主要以制度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制度对国家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以及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又是如何影响制度的演变和发展的。西方现代经济学各发展流派在不断的发展完善,而制度经济学在现当代的转型经济学发展领域里是一支特别引人注目的经济学分支。它强调立足于个体间的互动经济关系来解释其所产生的经济活动,它最先确立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以此经济关系作为研究的重要起点,并反过来确定以一个总量的标准如何对整个经济活动做出一定量的安排后果这一研究思路。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中,制度经济学在研究方法论的领域中,颇为引人关注。
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现代微观经济理论中所提供的制度经济学这一特殊角度的基础上的。当前在西方国家对制度经济学做出很大贡献并同制度经济学共同发展的经济学家主要包括:科斯、诺斯、威廉姆森等。这几位学者认为:市场之所以能够充分的发展主要是依赖于足够的制度建设。在经济学中最前沿的理论是现代微观经济学,这一理论包含了市场信息不完善这一特点。所以,市场良好、持续的运作必须依靠市场提供的完备的信息,这样才能使市场的经济主体对一切信息了如指掌。反之,不完善的市场信息将无法保证市场良好作用的发挥。
反思:转型经济学的两种改革道路
回顾我国30多年以来的经济改革历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性表现为1979年底召开的以后我国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第二阶段是在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时所提出的在我国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三阶段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的我国改革目标,即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三个阶段被形象地誉为中国经济的三座里程碑,更是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改革开放的开始阶段即改革实践过程的设定阶段、双轨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形成和渐进式改革道路发展的确认阶段、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的阶段。从我国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经济改革理论必须是以指导改革实践、服务于改革实践为研究对象的一种规范性理论。
(一)经济改革理论
经济改革有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即经济改革理论这个基础性要素,社会在对待经济体制改革的态度一般是首先强调利益关系,但是并不受自身利益决定,更取决于人们对经济改革所采取的根本措施是否符合社会公正性的判断。换言之,亦即社会公众对社会问题中的公正性的某些基本价值,即国家意识形态的认识。而一旦当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发生变化,那么必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的变化。这就表现为经济改革理论研究要受到经济实践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在各个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由于段性特征不同,相应也有不同的理论出现,但由于理论本身还存在着一定的反复性,势必导致经济改革很难从时间上来划分出清晰的、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
纵观我国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历程和我国经济改革理论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必须沿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方向来发展经济,这点已经在我国学术界得到了共识。这个过程不仅是对原来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大胆突破和扬弃的过程,更是对市场经济重新认识的过程。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普遍认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三大特征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这也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对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定义。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学术界以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形式和体制模式的高度,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的关系、价值规律和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剖析,得到结论: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仍旧是商品经济。同时,还进一步提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的,从而摒弃了传统的计划经济观点。而对于我国公有制的改革理论探索,始终贯穿于经济改革和体制转型的整个过程中。对于这方面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中只能是单一公有制的理念,提出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局面必须是混合经济的共同发展,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经济制度进行了重新定义;第二,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上,对原来传统的国营经济形式进行了否定,提出了多种公有制形式的观点,并使股份制逐渐成为一种公有制的全新形式;第三,在所有制关系方面,面对从宏观到微观企业财产组织层面的发展这一主要问题,提出了两权分离的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理论。并引入了西方经济学对于产权的理论和方法,对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和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研究和实施,最终解决了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
如果从收入分配这一社会现实来看,这一改革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按劳分配的平均主义观念,并在很大程度上对效率以及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问题给予了关注。同时还对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提出了理论思考,充分地肯定了劳动力个人所有制和劳动力市场是现实存在的,并提出了要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紧密结合起来的经济体制。
(二)商品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
30多年的改革开放,让理论界对经济体制的发展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经济改革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理论,这一理论是通过经济改革理论的发展而奠定的理论基础,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启动和局部突破提供了重要以及必要的理论基础。其实这一商品经济理论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初期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原型,这就是所谓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的学术观点。进入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学术界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理论。以市场取向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改革理论是建立在改革开放全面启动的基础上的,并根据当时的经济体制运行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是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彼此之间关系的一种深入探索,并具有倾向性和过渡性。
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依赖于我国农村的和非国有经济体制的迅猛发展,我国一方面在实行改革开放,另一方面又在借鉴国外的经济理论,使得我国的经济理论由改革初期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理论内容,转变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要取向的改革内容。市场经济理论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更加突出了市场的本质、市场的有效调节以及市场经济在发展运行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还充分肯定了市场的主导可以决定大量的经济活动这一社会现实,并对生产要素应该进一步商品化、市场化给予肯定。这一过渡性的改革理论为我国更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随着西方比较经济学的引入,以经济改革理论为理论基础,理论界重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存在着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明确将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划分为宏观调控、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微观基础企业主体这三个互相有机结合的层次。经过多达十几年的经济改革理论和社会实践的探索和激烈辩论,我国经济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逐渐被确立起来,即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
结论:我国经济转型的两分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由原来的农村经济改革转移到了城市国有企业的经济改革,并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铺开。经济改革的理论研究重心已转移到了经济改革的战略如何选择的问题上。这一理念主要包括:改革目标的探索、经济改革的基本思路、经济改革的基本策略以及主要步骤等问题的涉及和选择。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传统的社会文化、思维模式、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着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是需要在一段漫长的时间积累中培育和引导的。更主要的是,这些内容上的经济体制是与正式的经济制度的变化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的。总之,经济改革理论是与经济实践互相作用并不断发展的,它向前迈进的每一步都是由于随着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遇到的需要解决的新问题而提出的,那些不能按照传统的理论来解决的实际经济问题都将是理论发展的新起点。
参考文献:
1.莉.转型经济学的“转型”:超越渐进与激进的两分法.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状况
房地产经济在我国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大量的市场需求令房地产事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宏观经济策略的不确定性也映射出房地产经济建设中的一些弊端问题。主体体现为,对生态环境没有进行良好保护,对于资源的利用分配存在一定不合理性,且构建的基础金融体系包含一定不完善性。一些开发单位为了最大化追求效益目标,令建设工程建筑过于密集,容积率水平较高,形成了钢筋混凝土构成的“丛林”景观。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本来就欠缺良好的绿色空间,令市区逐步蓄积的污染无法快速向四周扩散,城市空气质量则每况愈下。倘若人们再长期生活在密集分布的建筑环境中,将更加感到紧张压抑,无法舒缓心情,将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一些房地产项目在快速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民族特色以及文化内涵的渗透,无法创建内涵气质、体现人文特点、乡土特征的优质精品建筑。加之开发方无法注重对社区环境的良好建设与保护,而是过分注重安居,忽视了乐居建设,令居民欠缺良好的公共活动场所与绿地空间,无法令其放松身心、自由的亲近自然。当前,我国较多房地产注重粗放型管理,其效益目标的增长则主体靠土地、水资源以及能源的过度消耗,对于空间资源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房地产金融领域在我国虽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阶段,然而其仍需促进信贷整体结构的继续优化调整,应由重视开发贷款逐步向消费信贷扩充更新,并应拓宽房地产资金来源,提升贷款资产合理流动性,扩充二级金融市场的发展建设。
二、房地产经济建设发展趋势
我国房地产经济建设发展,在未来会持续保持投资增长趋势,但其幅度将会有所回落。导致这一现象的成因在于我国宏观政策的良好调控。同时我国在今后的几年时间中,将继续调控投资增长。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则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股票上市手段基础上,还会涵盖企业债券发行、开发商及购房业主合伙入股建设等方式。同时还可基于资本市场,继续促进金融产品的优化创新。基于宏观政策方针的有效调控,我国房地产行业经济适用住房将持续发挥效用。其主体改革发展目标在于促进住房供应与分配的合理商业化,并实现良好的社会化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策略方针的实施正是基于特定条件,为合理实现该目标应用的措施。
1.房地产开发发展
房地产开发阶段中,其土地市场将向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且建设用地总量的提升管控将更为严格。我国对于地方政府单位的应用土地以及管理工作应提升监管力度,做好预审管控,并有效抑制利用土地低价策略进行的招商引资发展行为。另外应有目的性抑制空置商品房的不良现象,应对其同销售商品房不断提升的价格矛盾问题做好有效处置。在一般竞争市场发展中,价格机制体现的作用为,一旦产品供给大于需求,将令产品形成较多的积压,这时厂商便会采用降价策略应对。而当产品供应无法满足需求时,厂商便会令产品价格提升。然而当前房地产发展的状况为,产品空置现象同价格提升一同存在。导致该矛盾现象的成因在于,一些地方在分配土地阶段中包含违规黑箱操作现象,势必为特定开发房地产项目区域范畴增加了较多进入壁垒。一些有一定发展实力的单位则无法实现健康良好的成长。同时一些小规模、运作不规范的企业却能够依据特殊关系实现生存发展。为此,我们应创建良好的管控机制,制定法律规范,加强政策宣传,做好资质审核,严格杜绝违规操作现象。
2.房地产销售经营发展
房地产在销售经营阶段中,其价格水平将会持续上涨。由需求层面审视,当前对其产生变动影响的成因主要包括,我国上调银行贷款与存款利率,对二次购房行为进行调控,并抑制投机购房,做好拆迁建设规模的良好控制等。当前,我国居住水平仍然呈现出平均较低的特征,市场住房刚性需求较大。房地产市场则形成了首次购房以及改善购房需求为主体的发展环境,因此通过利率上调以及管控投机与二次购房行为,则无法对根本需求量形成显著影响。而在调控拆迁规模阶段中,虽然可影响需求状况,同时也会对供给状况产生影响。为此,我们应做好预测管理,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较快发展,城镇居民生活用于可支配的收入持续提升。加之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深入,近期房地产市场的综合需求将继续保持旺盛状态。由供给层面来看,我国政府近期采取的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土地严格管控、做好存贷款与项目资本金相关比例的调控,管理拆迁规模等宏观策略,则会对房地产发展的市场供给形成较大程度影响。由供求关系特点不难看出,近期虽然房地产价格将持续攀升,然而其升幅将形成一定回落。这是由于,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中,其自身含有价格机制影响,可发挥资源配置调整的良好功能。房价的攀升将会令市场供给有所扩充,并形成部分需求。而政府单位则通过调控扩充了中等与低价位的房地产产品供应,对投机炒作行为形成了一定控制,并进一步抑制了房价的过高上涨。再者,政策调控初期阶段中,会对市场预期形成显著的影响,因此将进一步减缓房价增幅步伐。另外,房地产经济发展阶段中,做好二手房市场调控,可进一步令其对新楼盘开发销售价格的提升形成一定抑制作用。目前,我国二手房市场逐步呈现出房源丰富性、购买人群多样性、整体消费需求呈现升级发展、热点地区呈现扩大提升等特征。然而由于银行借贷政策的不完善,形成了一定申贷难度,令二手房源无法充足释放,并形成了有效供给欠缺的状况。为此,我国应由中央至地方继续拓展一系列有关二手房市场交易管控的有利政策,并应推进已购公房的扩充上市,令二手房源呈现持续放量的发展状况,并伴随购房需求的显著提升,将令二手房市场提升活力,呈现出价格趋稳、合理上升的良好发展趋势。
三、结语
总之,针对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实践阶段中存在的不良问题,我们只有科学探究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并做好预期发展策略制定,才能营造良好的房地产发展环境,促进房地产经济实现优质、健康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房地产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过去的几年,是房地产经济快速发展的几年,房地产行业在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房地产行业作为涉及范围广。关联性高的行业,在行业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带动了家电、装修、建筑、金融等行业的发展,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从而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2、房地产经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住房问题一直是关系着人们生存的重大问题,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行业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住房问题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而积极的推动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满足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更为重要的是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3、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不健全虽然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很快,但是,现阶段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很不健全,很多大型城市存在着房产泡沫现象,房价大幅上涨,与人们的生活水平严重不符,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质量的改善。另一方面就是,房地产经济的巨额利润,使得大量的企业纷纷进入,冲击着并不完善的房地产市场,使得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不健全、不合理。4、房价上涨幅度大近几年,房价大幅上涨,尤其是几个大城市,房价更是出现了不合理的增幅,还有就是房地产的供需存在很大的问题,高端住房供给较大,商品房出现供不应求额的现象,保障性住房却供应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不利于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房价的大幅上涨,也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使得房地产的发展很不合理。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势
房地产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未来房地产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是一大趋势。1、房地产市场日趋成熟虽然现阶段,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处于发展的瓶颈期,但是,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房地产经济还处于比较繁荣的发展阶段,房地产市场仍然处于上升的时期,因此,未来的发展,市场的调节作用一定会体现出来,再加上国家政策的调整与积极有效地引导房地产经济在改善人民生活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仍然起着巨大的作用。2、房价将会日趋稳定过去几年,房价增长很快,不仅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带了了影响,还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房价是与国民经济成正向发展的关系的,只要国民经济可以保持稳定的增长,政府的调控措施得当,那么,房价便不会出现加大的波动,近几个月的房价环比下降正是很好的印证了这一观点,因此,未来的房价必会日趋稳定。3、未来的房地产业将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任何行业都是由规律可循的,房地产业也不例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下,在房地产业的发展规律下,未来的房地产业一定会着眼于改善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环境,并逐渐走上一条节约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发展道路,并逐渐为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以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自己的作用。4、国家政策会对房地产经济进行积极地调控针对当前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国家要出台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以保证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首先,是针对恶性囤地现象,要加大打击力度,以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针对市场上供需的矛盾,进行房地产税制的改革,从而为建立房地产市场的良性有序发展奠定基础,合理调整房地产税费改革与比例,从而可以促进其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市场经济;水利经济;发展;改革
我国的经济体制一直在进行改革,现阶段改革的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利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利经济一定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使得水利事业良好的发展。
一、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1.市场经济的概念。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
2.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是早就存在的,它是一种交换和交易的场所,但是市场经济不是本来就存在的,它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地演变而来的。纵观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会发现市场经济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由市场经济,第二阶段是现代市场经济,即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的自身力量来调控市场的经济。这样的经济是在很早之前存在的,在这个阶段国家不干预市场经济,对其采取放任的政策,整个市场经济在自由的运行,是无组织、无计划的。这样的市场经济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果,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不好的状况,会有生产过剩的情况,然后导致资源浪费,或是会出现经济萧条。以上两种情况经常发生,那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对市场经济采取了干预的政策,就到了现代市场经济阶段。现代市场经济是在发达的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国在20世纪初开始了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从制度与运行上看,现代市场经济比自由市场经济更加完善,例如现代市场经济的机制是更加健全的,调控手段是更加完善的,法律方面是更加完备的等。现代市场经济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弥补了市场本身的缺点与不足,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有很大的优越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利的。
3.市场经济的特征。现代的市场经济具有以下几种特征:(1)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自主性,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市场主体可以自主调节,使自身的资源向利益高的方向分配,平衡资源,获取最高利益,能够促进经济的进步;(2)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竞争性、开放性以及统一性。市场是从事交易活动的场所,供给与需求、价格、竞争是存在于每个市场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它们之间彼此影响、彼此联系、彼此一寸,体现了市场的作用;(3)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宏观调控的作用,宏观调控对于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现代的经济现状下,宏观调控是非常必要的,它使得经济能够稳定地发展,快速地发展、可控地发展。
二、水利经济的改革探索
1.水利产业的概述。水利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提供有关水方面的公共设施与产品,例如防洪除涝、减灾抗旱、水资源的保护、水污染防治以及生态建设等。水利产业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是具有公益性的,主要是为了社会效益。目前,我国的水利产业发展的较好,这得益于国家的支持。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突出,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很大的优势,据统计,在国内市场份额中大约占据65%,在国际市场份额中占据约50%以上,是有一定的竞争能力的。“十一五”我国的水利投资是18%的年均增长速度,而到了“十二五”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20%以上,与“十一五”相比,有了一定的提高。“十一五”我国的水利投资是7000亿元,到了“十二五”投资是1.8万亿元,也是增长的。2013年我国在水利产业上的投资为4397亿元,2014年已经达到了4881亿元。在水利投资上也是逐年增长的。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的水利产业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2.水利体制中存在的问题。(1)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晰,司法不统一。水利产业的工作由很多的部门负责,没有特别明确的分工,职责也没有具体的说明,当有问题发生时,找不到具体的部分负责,找不到具体的解决办法,没有明确的规定,使问题无法合理快速的解决。在司法方面,节约用水问题要找城建部门处理,卫生防疫监督问题要找卫生部门处理,水电调度问题要联系电力部门,这样所有水利违法事件都有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了执法的力度不同,方式不同,会有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问题产生。(2)性质不纯。现在的水利产业大致被分为三个类型,它们是生产经营型、有偿服务型、社会公益型。首先是生产经营型,水利产业作为现代的一种产业,是要有现代的经营模式的;然后是社会公益型,水利经济作为一种现代市场经济的一种,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来发展,计算投入及效益,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最后是社会公益型,水利产业是具有公益性的,又不单单只是公益事业,所以也是难以划分的。这三个类型没有严格的界定,概念比较模糊,根本无法满足现在水利的生产。(3)投资不足。在水利产业方面有很多资金不足的情况,经常会总有经费不足、工程设施老化、技术落后等等问题发生,由于水利部门的公益性,水利产业有关部门的收入也很有限,有时甚至职工的工资也难以保证。长期下来,就会导致水利产业部门的职工队伍变小,人才流失,致使水利产业工作更难以顺利开展。(4)缺乏竞争意识。现在有的水利产业部门还是传说中的铁饭碗机制,职工会产生一定的懒惰心里,而且受到现在体制的影响,水利产业部门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职责分布不明确的问题,导致职工工作分布不公、思想低迷、缺乏竞争意识的结果,严重影响了水利产业的良性发展。
3.水利经济改革的措施。(1)体制改革。水利产业的体制一定要进行改革,应该理清行业职责,合理分配工作,统一司法问题,做到执法及时,执法公平,执法透明,执法公正,使人民有问题能得到快速的公平的解决,减少怨声载道的情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2)明确水利产业的类型。明确划分水利产业的类型,例如可以分成生产经营型、准公益型、公益型等,让人在此问题上一目了然,不再模糊不清,严格界定水利产业类型,不再阻碍水利产业的生产与发展。(3)投入足够的资金。意识到资金对于水利产业的重要性,水利产业本身是具有公益性的,有的部分无法自己维持,需要政府的支持,只有投入足够的资金,才能改变经费不足、工程设施老化、技术落后、人才流失等等不良状况,资金充足了,才能高效有序的开展工作,且要紧随时代,重视科技的力量,引进高科技的技术、设备,培养高科技的人才。(4)人事改革。在人事任用上,要改变现在的工作风气。工作单位进行公平公正的招聘,让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能力上岗,然后通过绩效考核来任用、升迁或是淘汰职工。而且要根据职责、绩效的不同来进行工资调整,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产生竞争意识。使得水利产业部分有良好的工作氛围,促进工作的良好开展。
三、结语
经济在不断发展进步,我国改革的步伐也从未停止,改革意味着创新与发展,不断创新才能进步,在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要通过目前水利产业的现状,找到正确的水利产业改革方式,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对水利产业进行改革,通过不断的改革来振兴壮大水利产业,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水利事业,努力提高水利产业的经济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宇珍.探究市场经济下的水利工程造价管理控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6,(06):187-188.
一.财政的本质
既然不同社会制度下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有相同之处,那么,从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角度看,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情、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财政也是具有共性的。西方经济学中的财政是"publicfinance",finance本身的含义有许多,可以译为金融、财务、资金,公共的资金即为财政。只是为了与我国的财政作出区别,才将其译为“公共财政”。所以公共财政和国家财政二者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至于社会主义财政支出以前以生产型为主,主要是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当时的经济体制所决定的。而“publicfinance”作为一种现代财政学也是经历过不同经济阶段的发展而形成的。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经济中,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较小的,这与那时提倡国家采取自由放任政策是密切相关的。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激化,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持经济发展和克服日益频繁的经济危机,同时为了防止社会动荡愈演愈烈,才不得不设法提高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由此而导致财政支出的日益膨胀。应当看到从生产型过渡到现代财政学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正符合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著名的“瓦格纳法则”,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公共部门的相对规模也会提高。
西方经济学家将财政学视为一门关于公共部门的政治经济学,旨在描述和分析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他们所说的“公共部门”,指的是与私人部门相区别的另一个经济部门。这里的“公共”,主要就是政府。这对于我们很有借鉴意义。将政府作为一个经济部门,有利于提高政府各项经济行为的效率,按照市场规则来规范政府,同时又加强了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所以研究市场经济下规范的财政理论不必冠以中国两个字,也无须加上社会主义的定语。因为财政是为国家服务的,而经济体制又制约着财政的存在形式,所以不论是任何国家、任何经济体制,它必然要经历市场经济下的财政这一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二.财政存在的必要性
1.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认识财政存在的必要性
财政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财政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只要国家还存在,财政就必然存在,即使说法可能会有改变,其含义仍然是相同的。政府掌握着一系列可使用的政策工具,财政是其中的一种,它具有其它政策工具如直接控制、管制、控制企业、货币和债务政策等无法比拟的优势。另外,财政作为一种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必然要受到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所以财政一端与经济联系,一端与政治联系。
2.市场经济下财政存在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市场上的一切经济行为按照价格机制运作。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可以通过供求双方的自发调节,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即所谓的“帕累托效率”。问题在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毕竟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竞争市场所需的必要条件不可能同时完全具备。而只要缺少一个条件,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就有可能出现运转失灵。导致市场运转失灵的基本原因在于价格信号并非总是能充分地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尤其是共用品的价格市场不能决定,所以只能由政府来为其定价。此外市场还存在着其它一些失灵情况。下面首先来看共用品理论。
(1)共用品理论
共用品是市场机制发生失灵的一个重要领域。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分为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叫做私用品,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叫做共用品。共用品不限于物质产品,更主要的是指各种公共服务,既包括无形资产也包括精神产品。由于私人部门只追求利益及大化,这些产品的公益性较强,所以私人部门一般情况下是无法提供的。
共用品理论对于市场经济下如何提高政府的效率有很重要的意义。它赋予政府提供的共用品以价格。使得等价交换的原则最终适用于共用品,将公共服务与个人纳税等价起来。使得有效利用资源这样一个私人经济原则运用于共用品经济中。
(2)市场失灵的其它方面
微观经济领域的失灵
一是外部效应。即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由于市场主要以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对于带来外部效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供给不是过多就是不足。其原因在于私人边际效益同社会边际效益或成本是不一致的,所以政府应当对外部效应进行矫正。二是不完全竞争的存在。不完全竞争是指某些垄断行业的存在阻碍着竞争。当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减少其所出售的物品的供给量,从而使的物品的出售价格高于该种物品的边际生产成本时,就发生了所谓“垄断”。垄断者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办法是将其产量确定在边际效益等于其私人边际成本的水平上。这会造成社会净效益的损失。如果能通过政府部门的干预,强迫垄断者增加产量,使价格降至同社会边际成本相等的水平,便可因此获得失去的那部分损失。所以政府有责任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保护有效竞争,排除垄断对资源有效配置的扭曲。
宏观经济领域的失灵
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的失灵,不仅表现在微观经济领域,宏观经济领域同样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现象。从微观上考察,资源配置的效率是可以运用帕累托效率准则来评判的。但是,若将该准则推广到宏观,则有些不够用了。宏观经济领域资源配置效率即宏观经济效率的评判,还需要借助于其它的指标。这就是就业、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而自发的市场机制并不能自行趋向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适度的经济增长。市场机制在实现宏观经济水平方面的失灵主要表现在收入分配的不公和经济的波动与失衡。为此,唯有政府担负起对宏观经济的管理职能,经济才有可能获得稳定的增长。
三.市场经济下财政职能的界定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应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为主,以达到资源最充分有效的利用。在市场机制能够完全解决好的领域,政府就没必要再介入。只有当市场发生失灵时政府才应该介入其中,不过政府介入的最终目标仍是为了维护或确保市场的正常运作,使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最大化。而政府干预市场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便是财政。那么财政的职能也应该界定在市场机制失灵的范围内。财政的收支范围是根据政府职能范围而确定的。因此这里实质上界定财政的职能就是确定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它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资源配置职能。也可以称其为提供共用品的职能。因为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是体现在共用品的提供上。共用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决定了它不能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否则就会发生休谟早在1740年就指出过的所谓“公共的悲剧”
。其次财政履行资源配置的职能是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此外还有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当发生这些情况时也有必要通过政府的财政手段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其实现最大价值和最有效的利用。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引文
经济秩序的建立与维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同时还需要市场发展自我调节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市场经济有序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时,政府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就是工商管理,而所谓工商管理,就是指各个工商行政部门各项工商管理工作的总和,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一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
1 工商管理的主要特点
1.1 与其他政府部门存在一定的差异
政府的各个部门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得到一定的资金支持,并具备自己的发展项目。工商管理部门也是政府部门中的一个,不过,与其他部门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工商管理部门并没有单独的资金、项目等,而是通过行政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软环境,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促进经济发展。当市场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完善时,投资主体就会增加,这时,工商管理所积累的财富才会越来越多。
1.2 监督手段多
我国工商管理的使用方式较多,如行政处罚、行政管理、舆论讨论、规范调节等。目前我国法律中一半法律法规都与工商管理有关,这充分的说明了工商管理完善程度高,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前经济市场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监督手段来处理不合理或不合法的行为,规范市场经济环境。
1.3 监督范围广泛
目前,工商管理的监督形式主要有两种,即有形监督和无形监督。在利用这两形式开展监督活动,可以对诸多方面进行监督,如市场交易、市场竞争、市场环境等,促使市场中各项活动的实施规范、合理、有序。
1.4 与消费者关系密切
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是比较重要的经济主体之一,只有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自身具备一定的合法权益,当市场经济秩序比较混乱时,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会受到侵害,因此,为了保护消费者,需要构建良好的市场秩序,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作用。同时,在工商管理所承担的职责中,与消费者权益相关的内容也比较多,因此,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工商管理。
2 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工商管理是我国政府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之一,这间接的说明了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笔者就工商管理与当下经济发展的紧密关系进行分析。
2.1 工商管理工作促进经济发展
在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进入发展阶段。但是由于我国已加入WTO,成为国际组织中一员,必然会受到国际经济的影响。而国际型经济未就出现,将会对各个国家经济有很大影响,这其中也包括中国。我国要想规避经济危机,单单依靠市场调节是不可能做到的。工商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可以对市场环境、市场行为等方面进行监督、控制调整,促使我国市场规范化、合理化、有序化,宏观调控经济发展,降低我国经济受经济危机影响可能性,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所以说,工商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可以促进经济良好发展。
2.2 经济发展促进工商管理工作的发展
之所以说,经济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工商管理工作的发展。从这上文的分析,的确可以说工商管理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工商管理的产生还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就说它的出现是当下市场经济发展作用的产物。因此,在今后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工商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说经济发展可以促进工商管理工作发展也是合乎情理的。
3 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工商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当下,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进行工商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具体表现为:
3.1 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市场是经济发展的载体,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根本存在,因此市场环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发展是否良好。工商管理工作实施的直接对象便是市场,通过工商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可以对市场各个方面进行控制、监督、调整,使市场规范化、合理化、有序化,如此必然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企业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发展经济,需要遵循市场秩序,公平合理的进行营销活动,这将会形成公平的、公正的、合理的竞争环境。工商管理工作的实施,改善了市场环境,杜绝恶意竞争情况的发生,为使企业在市场中发展经济,提供了公平竞争的环境。所以说,工商管理可以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市场基础。
3.2 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持,如此采用有效的控制不良行为或恶意竞争等情况,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工商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因其本身具有制度根据和法律效益,可以对市场中相关章程、制度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其符合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并在市场活动中发挥作用,规范市场行为、控制市场交易、优化市场环境等,促使市场发展形势良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另外,工商管理所提供的法律制度,还能够在市场行为中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证消费者购买到安全放心的产品,让消费者积极的参与市场活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总之,工商管理所提供的法律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3.3 强化市场监督
工商管理部门还具有监督职能,其可以对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和交易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促使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合理。工商管理在强化市场监督方面,主要起到的作用是:其一,监督不正当竞争或垄断行为。工商管理监督市场行为的过程中,会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目的,对市场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如有发现不正当竞争或垄断行为,将对其进行处理。其二,保护企业的商标权。商标作为企业的重要标志,其对企业经营活动有所影响。如若企业商标被他人盗用,不仅影响企业经营活动有序进行,还会损害企业名誉。工商管理对市场行为、环境等方面进行监督的过程中,会对企业的商标权予以保护,避免其被盗用。
4 结语
在我国市场经济处于发展阶段的当下,我国经济发展很可能遭受国际型的经济危机的影响,而使我国家经济遭受重创,不利于促进我国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因此,注意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非常必要。工商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则可以实现这一目的。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有效实施工商管理,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供法律制度保障、强化市场监督,可以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所以,通过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实施工商管理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是非常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唐代芬.工商行政管理对民营经济发展影响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08):198.
关键词:经济转型 浙商 对策
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的两次转型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成为开放的、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经济体。无论是经济结构还是体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含综合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和发展阶段等方面。笔者认为,过去30年浙江经济发展已经实现了两次转型:
第一次转型以农村工业化和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为主要内容,具体时间是从1978年开始到1991年。这次转型的主要特点:一是政府直接推动或主导。以后,省委省政府连续3年颁布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并从税收、土地、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浙江重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包括个体私营企业在内的乡镇工业,逐步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轻小集加为基本特征的区域工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从以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转变。三是开放建设以小商品市场和其它各类专业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市场网络,并通过“两头在外”、贸易兴省战略,促进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初步实现了从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变。
第二次转型以城乡结构优化和市场化改革为主要内容,具体时间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开始,到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之前。第二次转型的主要特点:一是以市场化改革为核心。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目标后,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改革战略指引下,市场化改革开始覆盖经济体制的各个方面,如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改制,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深化社会保障制度、金融体制、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二是与市场化改革相适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一方面,政府作为市场化改革发动、组织和实施的主体。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另一方面,作为传统经济体制和经济活动的主导者。在市场化改革中,政府也适时调整自身的职能,在积极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不断减少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控制和干预。三是为适应工业化快速推进。以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集聚、培育区域增长点为内容的城乡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和人口向中心镇和大中城市的集聚明显加快,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中心镇密集的都市带或城市群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
经过两次转型,从体制上看,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培育了一大批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市场机制日趋完善且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得到广泛尊重,作用也不断得到强化。这两次成功转型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与保障,应该说,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浙江已经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发展成为全方位开放的、以工业为主体的快速经济发展体。
二、当前浙江经济转型面临的新趋势新特征
“十一五”规划执行以来,浙江经济已跨过1.5万亿元生产总值关口,预计2009年将跨过2万亿元生产总值大关。但是。在“十一五”规划后半期,浙江经济可能会面临着发展势头减缓和发展动力减弱的问题。“十五”中期(2003年起),消费结构的转变已呈现加速趋势。浙江的产业结构与国内消费需求结构的不协调性问题从“九五”后期开始出现后,浙江的企业事实上在总体上并未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来对付国内消费结构的变化,而是采取了市场调整的策略,用大量的出口来维持企业经营及区域经济发展增速。同时。为增强出口竞争力,以产业向中西部生产要素洼地转移的方式,来维持低成本,实施用国际市场需求替代国内市场需求的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一方面使浙江经济继续保持了近10年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也相应减轻了浙江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的压力。
但是,从“十一五”规划执行的前半期来观察浙江区域经济,浙江经济发展中,以国际市场需求替代国内市场需求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子,有可能已经走到了尽头。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国际经济增长的减缓,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国际贸易摩擦的增加,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已经影响到国际贸易的环境,对出口构成不利影响。降低了外需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力量。
从国内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导致产业结构变动加快,同时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也开始变化,环渤海湾经济区域的迅速崛起。吸引了较大量的浙商投资,导致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2004年起连续5年大幅低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降低了投资需求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力量。
从国内经济运行的环境来看,区域经济发展面临宏观调控的紧缩环境,大量中小企业产业层次较低,又面临土地、劳动力、资金的三重要素约束,且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运行环境趋紧。
综上所述,浙江的区域经济发展。无论从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环境来看,还是从需求拉动力量和供给支持条件来看,都可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发展考验。“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后半期,浙江省应进一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贯彻“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才能促使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加快经济转型的对策
根据浙江发展的现实,要加快经济转型,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实施创新强省战略,促进经济增长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随着原有增长动力的不断弱化,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途径。也是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创新驱动的核心在于突出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积极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联动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使创新成为企业和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核心。
(二)实施人力资本强省战略,提高区域要素禀赋结构素质
区域要素禀赋结构是比较优势的核心。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提升,以低成本。低价格为核心的比较优势已难以维持。无论是构筑新的竞争优势,还是促进新一轮创业创新。都必须依托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实施人力资本强省战略,要把重点放在全面提升浙江省高等教育质量,吸引全国优秀生源到浙江高校就学,从而为浙江省创业创新提供丰富的高素质人才资源。
(三)加快区域产业升级,构筑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浙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以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基础、以浙江创造为核心。要积极把握全球产业发展新趋
势新特点,积极引导和扶持一批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主动淘汰一批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四)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执法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是创造财富的主体而是服务的主体,要努力为城乡居民和各类市场主体提权保护、激励竞争、规范市场秩序、创业创新等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要加快推进资源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改革,完善资源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专业性要素市场体系,积极推进公事的市场化改革。
(五)完善分配体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加城乡居民财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应该说,与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相比较,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在初次分配中能更充分地体现劳动的价值和贡献,公共财政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特别是要尽快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深化改革和宏观调节,规范初次分配秩序。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和企业效益增长相适应: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从而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机制体制。
(六)进一步发展网络新经济
近几年,浙江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数字浙江”全面建设,使得浙江信息化总体水平和信息产业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前列,信息化发展水平居全国第四,已略超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国家信息化平均指数。新浙商代表的n’财界巨子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以其独特的创业创新神话,一改“草根浙商”的传统形象。与老一辈浙商们相比。起点更高、视野更广的新生代浙商演绎着与老浙商完全不同的创富神话,从而成为浙江创业创新的典范。网络新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浙江省经济转型的动力。政府应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IT产业的资金投入,积极引导更多的IT企业家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