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

时间:2023-08-21 17:14:34

导语:在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

第1篇

关键词:中医儿科学/发展趋势;推拿手法;绿色消费;绿色医疗;儿童

小儿推拿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治疗方法,可以说与人类的文明史共存,在人类抗击病魔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到近代由于西医的传入与发展,特别在儿科领域,抗生素等药物的出现与应用,使人们看到许多急症和感染性疾病能得到有效医治和及时控制,于是对包括推拿在内的中医治疗有所忽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如西药的毒副反应、大量耐药菌的出现和非器质性病变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等,西医的某些不足之处日渐显现,从而使人们对这两种医学体系有了审慎的思辨,在重新认识西医的同时,也重新发现了中医的闪光点。

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健康概念的更新,使人们对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目前采用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替代部分化学药品,已成为国际医药发展的普遍动向和趋势。近年来,人们开始倡导整体治疗观念,提倡自然疗法和绿色医疗,推拿作为自然疗法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自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绿色消费理念促进小儿推拿的发展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讲,就是人类消费行为、消费方式与对自然的开发、利用、破坏的关系。如何将资源保护和发展。结合起来,既要使目前一代人得到最大的、持久的利益,又要保护其潜力,以满足后代的需要,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一些生态学家在1980年提出的。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把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结合起来,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新模式,很快取得全人类的共识,并成为人类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明确选择,于是出现了一种以简朴、方便和健康为目标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以“绿色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生活方式。

绿色消费是人们在对生存环境的担忧、对人们行为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而绿色医疗消费是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概念的更新和对抗生素的担忧,逐步形成的一种新型医疗消费[1]。由于绿色消费才开始兴起,其本身尚未呈现出稳定的特点,特别是绿色医疗消费对许多人来说依然是非常陌生,再加上绿色医疗中主要是针对慢性疾病、亚健康患者,对急症、重症存在一定缺陷,致使许多人在生病时首先选择静脉用药。但从青岛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就诊患者家庭分析,家庭生活水平较高,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对儿科绿色医疗消费格外关注,他们对抗生素的应用非常慎重,在孩子生病时,首先选择推拿。在医生告之需要抗生素时,也配合推拿而缩短抗生素的应用时间。这说明绿色医疗消费的形成是随着其生活质量与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形成的,而绿色医疗宣传教育、科普知识推广具有提高人们绿色医疗意识的作用。当然,绿色医疗消费意识的上升不是一种从天而降的偶然现象,也不仅仅靠宣传教育手段就能达到,它本质上是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产物。绿色医疗消费是一种有益于人类自身健康发展的新思想,也是21世纪的主要潮流。

2临床疗效确定了小儿推拿的学术地位

以三字经流派推拿为例,阐明临床疗效对小儿推拿的作用。青岛市中医医院儿科自1955年建科以来,以三字经流派推拿治疗小儿疾病,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系统的治疗方案。如三字经流派推拿治疗小儿风热感冒,临床取穴:平肝清肺10min,清天河水10min(热重改用退六腑10min),顺运内八卦5min,治疗3次,有效率96%,治愈率72%;临床观察了60例伤食呕吐患儿,治愈5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90%,有效率为96.7%。总之,对小儿常见病、多发病采用推拿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赢得了家长们的信任,其经济效益近5年来,平均每年以33.8%的速度持续增长。对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在急性发作期采用药物控制症状,在临床症状消失后,进行保健推拿以提高患儿自身抗病能力,待3~4周后再次进行推拿,以减少感冒次数,从而起到治病及预防保健作用,扩大了临床治疗范围,提升了小儿推拿的学术地位。

3小儿推拿的发展方向

3.1继承前辈在小儿推拿领域中的诊治经验,向更高、更新、更广的医疗技能空间发展所谓更高,就是指小儿推拿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疾病的原因、病机、辨证施治手法理论等的研究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这是小儿推拿向前发展的根本任务;所谓更新,就是指小儿推拿疗法的适应范围将向新的领域挑战和拓展,象当今较为多见的小儿肥胖症和被世界医学界公认的疑难杂症——小儿脑性瘫痪等将会在未来取得较好的疗效,这是小儿推拿向前发展所追求的新目标;所谓更广,就是指小儿推拿在未来将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成为盛况空前的世界性医学,这是小儿推拿学科向前发展的美好前景。

3.2为小儿保健养身、增强体质提供全新的医学途径,这也是时代赋予小儿推拿的历史新使命当今,小儿推拿疗法正以它独特的手法、神奇的功力、显著的效果,为儿童保健要从小儿抓起,尽早打好健康基础方面,小儿推拿有着许多潜在的优势。小儿推拿疗法并不是以消除原始致病因素及逆转病理变化为特长,而是从总体上对小儿的各种机能状态进行整体性调节,从而起到治病及预防保健作用,消除疾病前的“亚健康”状态,这对增强小儿体质和提高防病能力起着决定作用。

3.3小儿推拿的发展前景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健康概念的更新,使人们对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目前采用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替代部分化学药品,已成为国际医药发展的普遍动向和趋势。

小儿推拿迎合了人们的医疗保健需求,作为一种非药物、无痛苦、易接受且有效的自然疗法,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被人们所认可与接受。其操作简单,凡通过系统学习和培训者,基本上都能掌握手法操作,当然要求施术者做到“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并非易事;其施术方便,不论何时何地、条件优劣,都能对求诊儿童施治;其疗效灵验,在诊断正确和手法得当的前提下,通常都会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其费用低廉,比起针、药来要相对便宜,既免除患儿的服药困难,惧怕打针之苦,又节省医疗费用,迎合儿童的医疗和保健需求。因此,小儿推拿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倍受世人瞩目,也将成为较有潜力的国际医学交流热门学科。

【参考文献】

第2篇

论文摘要:《推拿学》是一门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课程。《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的构建与应用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具有链接巧妙、使用方便、内容详尽、真实直观,应用广泛、实用性强等特点,还可以应用于其他中医临床课程的教学。

《推拿学》是一门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课程.然而,简单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正限制着合格推拿人才的培养。笔者从事《推拿学》的教学多年,发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具有直观性好、图文规范、声像清晰、易于理解和记忆、信息量增大川等优点。因此,在多年教学经验和临床体会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的设想,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构建的目的与意义

2004年8月于北京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达成共识,当今现代化教学的工作重点应转移到各门课程的素材库建设上来,只有丰富教学素材,实现资源共享,才能从整体上切实提高各教学单位的教学质量。《推拿学》作为中医临床学科,对实践技能掌握的要求较高,从疾病的查体到诊断,从单一的手法操作到治疗过程中手法的组合,都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书本作为单一的平面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局限,只有在收集大量病例和进行充分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将病人的病史、临床表现、查体体征、辅助检查、推拿操作手法以及推拿治疗过程等信息加以整合,形成完备的教学资源素材库,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丰富授课内容,灵活授课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目前国内的教学资源素材库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部分西医课程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构建完成,而《推拿学》及其他中医学科还没有此类素材库的建设。因此,《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的建设不仅可以切实推进教学发展,对于整个中医学科素材库的建设,都具有指导和示范作用。

2.《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的结构与内容

《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模块:推拿手法模块、推拿治疗模块、小儿推拿模块。其中,推拿手法模块分为摆动类手法子模块、振动类手法子模块、摩擦类手法子模块、按压类手法子模块、叩击类手法子模块、活动关节类手法子模块。推拿治疗模块包括伤科疾病治疗子模块、内科疾病治疗子模块、妇科疾病治疗子模块,每一个子模块各收录常见疾病十五种。小儿推拿模块包括小儿推拿手法子模块、小儿推拿穴位子模块和小儿常见疾病治疗子模块。其中,推拿手法模块和小儿推拿手法子模块中既包含有手法相关内容的文字描述和古代医籍的相关论述,还包含有手法操作的视频录像;推拿治疗模块和小儿常见疾病治疗子模块中的各种疾病,都包含有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查体体征、辅助检查、推拿操作手法以及推拿治疗过程、预后康复锻炼等内容,并且每一部分内容都配有视频录像。各模块相关内容之间联系密切,设有链接,方便查阅。素材库还包含了涉及到的古代医家和著作的相关知识。如在推拿手法模块摩擦类手法子模块中“运法”条目中,有“运则行之,谓四面旋绕而运动之也”的论述,点击此论述,立刻显现此论述出自于《厘正按摩要术·立法》,点击书名,又会显现《厘正按摩要术》的成书年代、作者信息、主要内容、学术价值等,拓展了相关信息。 3.《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的特点与应用

3. 1链接巧妙,使用方便。《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设计巧妙,通过链接手段使各个模块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方便操作。如在推拿治疗模块的伤科疾病治疗子模块中,点击“颈椎病”条目,立刻显现该病的症状、检查、治疗等全部信息,每一条信息都链接有相关视频,如在“查体体征”中有“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条目,点击此条目,立刻显现臂丛神经牵拉试验的操作视频,让人一目了然;在治疗过程中有“揉颈项”的条目,点击此条目,立刻显现颈项部揉法的操作视频,再点下去,还会出现揉法操作的动作要领、注意事项、操作视频等推拿手法模块中的内容。

第3篇

【关键词】 小儿推拿;小儿便秘;经验总结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2.085

【Abstract】 As an external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ediatric manipulation contained advantages of convenient, quick, feasible and low cost in treating pediatric constipation, comparing with oral administration decoction. As a natural physical therapy, this method was safe without side effects, and it was acceptable by children patients and parents. This paper provided summary of experience in Cui-featured manipul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pediatric constipation.

【Key words】 Pediatric manipulation; Pediatric constipation; Summary of experience

近年来, 便秘在小儿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小儿便秘已成为儿科临床常见病之一, 其中尤以功能性便秘更为多见。便秘指以排便困难为主诉, 表现为排便间隔时间延长(2 d 1次), 两天以上一次, 排便困难, 粪便干燥坚硬, 可伴少腹胀急、神疲乏力、胃纳减退等症。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所致的排便困难[1]。西药治疗小儿便秘效果不佳, 且药物多有副作用。中药治疗有一定效果, 但因其味道苦涩, 小儿服药依从性差, 疗效难以得到确切保证。小儿推拿是医生用双手在小儿身体表面进行推拿、点穴等手法操作来治疗疾病的综合套路手法, 属于纯天然的物理疗法, 治疗儿童便秘不但疗效显著, 而且具有简、验、便、廉的特点, 小儿及家长容易接受。

崔述生教授系北京第四批百名名老中医, 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40余年, 善于应用推拿手法治疗骨伤科、内科及部分儿科疾病, 其手法动作柔和轻巧而力道厚重, 在治疗小儿消化系统疾病方面, 崔教授承固求新, 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 形成了以“崔氏腹部按摩八法”为基础的系统治疗方法。作者有幸师从崔老学习数年, 在崔老的指导下, 结合小儿便秘的病因病机, 将崔老治疗小儿便秘的经验手法整理如下, 求证同道。

1 病因病C

1. 1 小儿便秘病因 小儿便秘的病因无外乎先天和后天两大因素。

1. 1. 1 小儿先天不足则脾肾两虚, 生化乏源、涵养不足。先天之精是生命活动的本源, 其充实则利于后天之精的滋养, 故先天不足则生化之源更为亏乏, 脾胃推动乏力, 肠道失于濡养而致大便秘结。再者, 若孕母孕育之时过食肥甘厚味使胎热素盛, 母病及子, 则小儿肠道素有积热, 以致便秘。

1. 1. 2 小儿后天因素则有外感六、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 这些固然都可以引起小儿的便秘, 但崔老认为其中尤为要紧的是勿将小儿喂得过饱、穿盖过暖。《活幼心书》曰:“四时欲得小儿安, 常要三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 自然诸疾不相干” [2]。早在元代就有医家明确提出小儿若想安好, 平时就要“带三分饥与寒。”崔老认为, 新生儿降生之后, 往往带有母体的偏性, 孕期母亲大多食肥甘厚味, 穿得暖、运动少, 母体本有积火, 母病及子, 则小儿容易肠燥津亏, 而成便秘。又小儿体质特点为“四不足, 三有余。”小儿“肝常有余”, 肝主生发, 儿童身心快速生长发育, 少不了有余热要散发, 倘若此时情志不遂, 则会余热停滞, 化燥伤津。小儿“脾常不足”, 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 消化能力弱, 此时尤要警惕品种多样的“零食”, 如果喂养过饱, 饮食过丰, 就容易食积上火。除此之外, 崔老还发现近年来儿童对于电子设备的兴趣愈加浓厚, 有时在排便时也要观看、把玩电子设备, 不利于注意力的集中, 不能专注排便过程, 长此以往意识控制渐淡, 则会引发便秘。这也是造成小儿便秘的主要原因之一。

1. 2 小儿便秘病位 小儿便秘病位在大肠。《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论》曰:“小儿大便不通者, 脏腑有热, 乘于大肠故也”[3]。《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大肠者, 传道之官, 变化出焉” [4]。这与现代医学对于便秘的发生与小儿肠道解剖、生理的认识相当近似。小儿肠道相对较长, 肠壁弹力纤维及肌层的发育尚不完全, 肠道蠕动动力不足, 肠肌张力降低等易造成食物残糜在肠道停留时间过长, 水分被吸收, 粪便变得较硬而难以排出。

1. 3 小儿便秘成因 小儿便秘成因与五脏皆有相关, 而以肺肝脾作用突出。其病机关键是气机失调、消化传导功能低下, 或热结大肠而津液亏涸, 而致糟粕停留、粪质干硬, 大便不通或难排。肺与大肠相表里, 故与便秘关系密切。《幼科铁镜・大便不通》曰:“肺与大肠有热, 热则津液少而便闭……血虚燥滞不通者……”[5]。这里指出了肺与大肠有热而致便秘的病机。《幼科释谜》曰:“肺家有热……流入大肠。以致秘结不通” [6], 指出肺热下移大肠, 引发大便干结。另外, 肝与小儿便秘的成因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临床上常表现为小儿情绪不稳定、性情急躁。使肝气郁结, 疏泄不畅, 气机壅滞, 同时也影响了脾胃的运化, 气机失调, 上下不畅, 传导失司, 则导致糟粕留滞, 而成便秘[7]。

崔老通过长期观察发现, 现今家长对小儿宠爱有加, 娇惯成性。稍有所愿不遂, 则易哭易闹。有些小孩因环境改变后不适应, 或因家长奉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 致使其学业紧张、压力过大大, 也可造成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另外孩子心愿不遂之时, 与家长难免多有摩擦, 更会造成情绪及病情的恶性循环。综合以上因素可以看出, 在现代社会, 小儿便秘往往与生活习惯、环境压力及心理因素多方面有关, 并不止局限于外感寒热及饮食因素[8]。

2 治疗方法

2. 1 腹部按摩八法 崔老根据便秘患儿的临床特点, 治疗以疏肝健脾、助运通便为法, 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及独到的推拿手法, 应用于临床中颇有佳效。以下手法是以崔老的腹部按摩八法为基础进行治疗[9]。

2. 1. 1 顺气搓摩 术者拇指指腹按在患儿胸胁两侧, 顺肋弓之走形做往返的搓磨运动5~10次, 要领在力透轻柔。

2. 1. 2 开四门 术者分别在患儿章门、期门、滑肉门、梁门以指针点穴法各轻点10 s, 揉5 s[10]。

2. 1. 3 推三脘 术者以掌根推法在患儿膻中至下脘上以推法做3~5次, 推至上脘、中脘、下脘三穴时各轻轻点按。

2. 1. 4 补神阙 术者以掌心劳宫穴按在患儿神阙穴上轻行振法1 min左右。

2. 1. 5 透天枢 术者两手中指指尖点住患儿两侧天枢穴, 轻轻透入, 往对侧用力1 min左右。

2. 1. 6 行气海 术者以指针法点住患儿气海穴行点振法30 s左右。

2. 1. 7 轻抖腹 术者双手轻提起患儿腹部中线, 从上向下捋, 同时配合抖法3~5遍。

2. 1. 8 轻摩腹 掌根按在患儿腹部, 以神阙穴为圆心, 顺时针摩腹7次。

2. 2 手法操作流程 ①准备工作, 一张舒适(软硬、高矮合适)的床, 一把高矮合适的凳子, 房间内人员不宜太多(医生、患儿及直系亲属、助手4个人为佳), 一次性床单和治疗巾。②嘱患儿家属协助患儿仰卧位平躺床上, 双手掌心相对置于身体两侧或两手叠加轻放于丹田(气海), 身体放松, 意守丹田, 闭目养神。③医者端坐于床旁或立于床旁, 调整呼吸, 意守丹田, 开始腹部按摩手法治疗。注意开始手法宜轻柔、和缓, 力度不宜太重, 速度宜缓慢、沉稳, 切不可急躁、慌乱, 治疗时尽量不与患儿及家属交谈, 应通过观察患儿面部表情或生理反应来感受、调整力道的轻重。通常做腹部按摩治疗时, 手法之间的连接没有间隙, 但次序及每个手法的应用次数可以随具体情况增减。一般每次治疗时间控制在15 min以内[11-13]。④嘱患儿家属予患儿易消化饮食, 少食多餐。配合运动锻炼, 排便时集中注意力, 放松心情。

3 讨论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 且机体经络较成人敏感, 故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小儿便秘疗效快捷肯定, 且简、验、便、廉, 安全而无毒副作用, 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崔老认为, 腹部为人体脏腑之居所, 脾胃司中州, 是饣升降之枢纽, 肝主疏泄, 是气机调达之关键[14]。因此, 腹部按摩手法可以调节人整体的气机升降, 使脏腑气血的运转归常, 六腑以通为顺, 则自然传导有度, 排泄有常。崔老这套综合治疗手法的治法纲要为疏肝健脾, 助运通便。小儿便秘病位在大肠, 又与肝肺脾三脏关系密切。崔老的腹部按摩八法中第二步分别照顾到了肝经、大肠经和脾经[15]。崔老认为“门”这个字很有寓意, 其实这些穴位相当于人体的小开关、小机枢。人体的气机不调, 升降失司, 导致中焦气机壅滞, 大肠气化不通, 以致糟粕传导不利, 津液亏涸, 形成燥屎。开四门就是要疏通气机, 条畅脏腑, 使气机通畅。临床上若一味攻下, 糟粕虽得暂行但木郁未达, 气机仍旧不利。症状虽有缓解却容易反复。所以在应用推拿手法治疗时, 既要疏通糟粕之阻, 又要畅达肝木之气, 以固疗效[16-18]。

目前, 小儿推拿的治疗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小儿推拿易学难精, 需要深厚的学术造诣及经验积累才能发挥确切效果。现有的临床报道多为经验总结或介绍, 具体机理阐释不清, 尚需进一步研究。因此, 今后在本病的研究中应重视设计的严谨性、科学性, 深入探讨各类中医外治法在小儿便秘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4 附病例报告

患儿, 男, 6岁, 2016年7月23日初诊。主诉:大便干结难下3个月。3个月前患儿曾更换班级, 不久后便出现大便干燥, 粪干如羊屎状, 2 d甚至更长时间排便1次。刻下:面色无华, 体型瘦弱, 伴见纳差, 烦躁易怒, 偶有憋气, 口苦口臭, 舌淡红, 苔白腻, 脉弦数。指纹紫滞至风关。中医诊断:便秘, 辨证为脾虚肝旺。治法:疏肝健脾、助运通便。手法操作:以腹部按摩八法为治疗基本手法治疗15 min。加用指针点穴法, 取穴膻中、双下肢足三里。从腰骶部向大椎单方向捏脊3遍, 腰骶部3捏1提, 胸椎部只捏不提。虚掌轻拍、揉腹部1 min, 1次/d。2016年7月27日二诊:患儿家属诉7月23日治疗当日患儿粪质明显改善, 为腊肠样, 大便2 d 1次。食欲转好, 无头晕、胸闷等不适。后几日患儿粪质转硬, 仍有排便困难, 口臭、口苦, 烦躁易怒改善, 白天稍有疲劳。舌苔腻, 黄白相间。仍以原治疗方法为主, 加清大肠10次, 推下七节骨10次。2016年7月30日三诊:家属诉患儿粪质显著好转, 大便呈黄色条状, 排便顺畅。食欲佳, 面色转为淡红, 性格较前随和, 自诉口干不苦, 仍有口臭。继续手法治疗。2016年8月3日四诊:大便呈黄色细条状, 排便顺畅。食欲佳, 面色有华, 目睛有神, 在家中发火次数明显减少, 仍有口臭。因上学不便请假, 嘱其注意饮食运动, 治疗改为1次/周, 不适随诊。2016年8月9日电话随访, 患儿母亲诉其排便良好, 食欲佳, 口臭较前大为缓解, 无腹痛、憋气等。稍有好动, 余无异常。嘱其注意饮食运动, 不适随诊。

参考文献

[1]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编审委员会.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1.

[2] 曾世荣(元). 活幼心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67.

[3] 巢元方(隋). 诸病源候论.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

211.

[4] 郭霭春.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505.

[5] 周仲瑛, 于文明.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温病卷)――广瘟疫论. 湿热条辨.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14:165.

[6] 沈金鳌(清). 幼科释谜(中医经典文库).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341.

[7] 林悦. 健脾平肝治疗小儿便秘的临床观察及分析. 大理学院学报, 2004, 3(5):64.

[8] 杨文海. 许尤佳教授“儿为虚寒”学术观点辨治小儿功能性便秘经验总结.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

[9] 利玉婷. 推拿手法辩证治疗婴幼儿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10] 杨秋波, 吕高燕. 推拿治疗小儿便秘178例. 中国民间疗法, 2016, 24(9):20.

[11] 李佳明, 郭文凯. 推拿手法治疗婴幼儿便秘的经验. 光明中医, 2015, 30(1):115-116.

[12] 姜光绪. 中医推拿治疗儿童便秘疗效分析. 亚太传统医药, 2015, 11(15):96-97.

[13] 白潇敏. 轻松推拿 防治小儿便秘.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13(8):

17.

[14] 严伟, 穆海峰. 刺四缝穴结合推拿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58例. 陕西中医, 2009, 30(7):814-815.

[15] 田云龙, 韩新民. 韩新民教授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经验. 中医儿科杂志, 2013, 9(3):3-4.

[16] 冯淑芸. 推拿治疗小儿便秘(食积内热型)的临床观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

[17] 沈红岩, 李宏丽, 王雪峰. 王雪峰教授推拿治疗小儿便秘经验:附106例效观察.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2, 4(5):396-397.

第4篇

[关键词]反复感冒;中药足浴;小儿推拿

1中医如何认识感冒

感冒是因外感风邪为主的六之邪和时行病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气候骤变及冬春时节发病率较高。本病的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因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神气怯弱,感邪之后,易出现夹痰、夹惊、夹滞的兼夹证。

小儿反复感冒的病因是因小儿正气不足,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外邪易于乘虚侵入而成感冒。以感受风邪为主,常兼杂寒、热、暑、湿、燥等,亦感受时邪疫毒所致者。在气候变化,冷热失常,沐浴着凉,调护不当时容易反复发生本病。

2小儿感冒的常见中医证候

2.1风寒感冒

2.1.1风寒表实

证候:轻者仅见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喉痒,咳嗽,痰白,苔薄白,脉浮,重者可伴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脉浮而紧或指纹浮红。

2.1.2风寒表虚

证候:恶风发热,汗出,头痛,或有项强,咳喘,咯痰稀白,脉浮缓。

2.2风热感冒

2.2.1风热表实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咽痛,口干欲饮,无汗,头痛,或有咳嗽痰黄,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2.2.2风热表虚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有汗,头痛,咳嗽心烦,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3时令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状重。高热、恶寒、无汗,头痛,心烦,目赤眼红,或有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脉数。

2.4兼证

2.4.1夹痰

证候:感冒兼见咳嗽较剧,痰多,喉间痰鸣。

2.4.2夹滞

证候: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苔厚腻,脉滑。

2.4.3夹惊

证候:感冒兼见惊惕哭闹,睡卧不宁,甚至骤然抽风,舌质红,脉浮弦

2.5体虚感冒

2.5.1气虚感冒

证候:恶寒发热,或热势不盛,但觉时时恶寒,自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语声低怯,气短,倦怠,苔白,脉浮无力。

2.5.2阳虚感冒

证候:阵阵恶寒,甚则蜷缩寒战,或稍兼发热,无汗或自汗,汗出则恶寒更甚,头痛,骨节酸冷疼痛,面色白,语言低微,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

2.5.3血虚感冒

证候:头痛,身热,恶风,恶寒或汗少,面色不华,唇淡,指甲苍白,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结、代而浮。

2.5.4阴虚感冒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或寝中盗汗,头痛,心烦,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舌质红,脉细数。

3小儿生理特点

3.1脏腑娇嫩干,形气未充

3.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4小儿病因特点:

以外感、伤食和先天因素居多,情志和其他因素也值得注意。

5中医防治小儿反复感冒病证主要原则

中医防治小儿反复性感冒的原则和中医防治其他疾病的原则都是一样的,都必须建立在中医养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反复感冒性疾病进行积极有效的防治。这种养生防病的原则以及具体的方法,完全基于中医传统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6辨证施治的原则

6.1对于小儿体质虚弱,卫外不顾,外邪很容易侵袭人体而形成感冒病证的治疗大法,应该以扶正补阳补气为主,禁用或者慎用任何属于泻法的治疗方案。

7常选用中药足浴的外治方法。

中药配方:黄芪30g、白术30g、防风30g、板蓝根30g、蒲公英30g、红景天15g

每天足浴一次,每次20~30分钟效佳,足浴1~2月。

本方在临床工作中应用观察100例患儿,治疗结果:精神、睡眠明显改善,食量增加一半,喊出明显减少。对反复感冒、哮喘、过敏性鼻炎总有效率80%以上。现代药理研究黄芪、白术、防风均能较明显地增强人体细胞免疫及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配以清热解毒中药,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同时,又增强了机体自身的抵抗能力,从而起到预防反复感冒的效果。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固本之功。

小儿反复感冒常兼夹惊、夹食可采用推拿方法治疗。小儿推拿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小儿推拿的特定手法作用于小儿的机体或小儿的特定穴位,以调整脏腑、经络气血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1)手部操作:补脾土,揉板门,运内八卦,推上三关,清肺平肝

(2)头面四大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

(3)下肢:揉足三里

(4)摩腹

(5)捏脊

小儿推拿频率一般为160~260次/分,推拿时间大多在20~40分钟/次。在临床工作中观察100例患儿,最短治疗时间15天,最长治疗时间3月,有效率85%左右。

《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上诉中医外治疗法治标同时固本,在临床应用中增强了小儿免疫功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汪受传.中医儿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第5篇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推拿;小儿秋季腹泻;临床效果;

小儿秋季腹泻多因感染轮状病毒所致,易发人群为2周岁以下易感人群。该疾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呕吐、发热、拉蛋花汤样便,每日患儿排便次数可高达数十次,情况严重者还会引起水电解质紊乱,不利于患儿健康。因此找出安全的、无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案很有必要。近年来,我院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采用参苓白术散结合推拿治疗该疾病,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对参苓白术散结合推拿、仅推拿在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中的临床对比治疗结果展开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来我儿科就诊的所有患者中随机选取61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8例,女23例,患儿最大年龄4岁,最小者仅有11个月,平均年龄(2.2±1.3)岁;病程(1.8-6.2)d,平均病程(3.1±1.9)d;轻型24例、重型37例。另选取61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34例,患儿最大年龄3岁,最小者仅有10个月,平均年龄(2.1±1.5)岁,病程(1.5-5.9)d,平均病程(3.3±1.2)d;轻型28例、重型33例。所有患儿入院后均依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血检等确诊为小儿秋季腹泻,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程度分型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推拿治疗。主要内容包括:(1)基本穴。顺运内八卦100次,再相继按摩胃俞、足三里、大肠俞、脾俞等穴各100下。(2)清补大肠。一手固定患儿食指、另一只手拇指指尖从患儿食指指尖处向虎口处推拿200-300次。(3)揉龟尾。取中指或拇指指端在患者龟尾穴处旋揉100次左右。(4)摩腹。要求患者取仰卧位休息,再用四指指腹正确放置患儿腹部处,在按照逆时针方向旋转摩腹200次左右。

观察组在对照组推拿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参苓白术散治疗,即莲子肉10克、山药15克、党参6克、白术6克、山药6克、炒扁豆3克、茯苓3克、薏苡仁6克、甘草3克、桔梗3克。此外,临床还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加减辩证治疗。对食滞内停患者添加山楂3克,腹部胀痛患者加木香3克、严重呕吐患者添加半夏6克,表热明显患者添加连翘3克,一日一剂,加水煎熬,取水100ml温服,一日三次。在治疗期间严密监测两组患者体征状况,如若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持续治疗2周后进行效果评定。

1.3 标准判定

1.3.1分型标准 (1)轻型:患者排便次数低于10次/日,且每次排便量低于10ml/kg,表现出轻度恶心、呕吐,轻度脱水;(2)重型:患者排便次数高于10次/日,且每次排便量高于10mg/kg,表现出重度恶心、呕吐,重度脱水。

1.3.2 中医诊断标准 依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小儿泄泻疾病判定标准。

1.3.3 纳入标准 (1)患儿发病时间均在2周内;(2)血常规检查,患儿白细胞数目低于10.0×109/L,(3)年龄均在0.6-3岁之间;(4)均符合小儿秋季腹泻临床诊断标准。

1.3.4 排除标准 对伴有其它肝肾功能疾病、全身性疾病、严重营养不良、高热惊厥患者;大便镜检显示因寄生虫、细菌所致的秋季腹泻患者;依从性较差的患者;未能按时用药、用药信息资料不全者等。

1.3.5 疗效判定标准 依照我国1998年制定的全国小儿腹泻病疗效判定标准分为四大类。痊愈:临床体征完全消失,患儿大便次数、性状正常、血检、尿检等各项指标值均恢复正常;显效:临床体征明显消失,患儿大便次数减少、性状较正常、血检、尿检等各项指标值基本正常;有效:临床体征部分消失,患儿大便次数有所减少、依然拉蛋花样水便;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显著改变或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x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痊愈31例,占总例数的1.63%,显效24例,占总例数的39.34%,有效4例,占总例数的6.56%,无效2例,占总例数的3.28%,总有效率96.72%;对照组:痊愈30例,占总例数的49.18%,显效12例,占总例数的19.67%,有效6例,占总例数的9.84%%,无效13例,占总例数的21.31%,总有效率78.68%;前后对比差异显著(x2=9.1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小儿秋季腹泻的致病原多为柯莎奇病毒、轮状病毒、ECHO病毒等,但以轮状病毒侵袭居首,部分患儿因自身消化系统、免疫功能不成熟而发病[1]。小儿秋季腹泻的典型病症为腹泻、感冒、呕吐。对于症状较轻患者,需早期适当用药,有利于尽早恢复,影响不大;倘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等不良现象,严重威胁患儿健康。在治疗时,一定要找出患儿腹泻原因、体征、舌苔脉象等,因此临床需辩证施治、对症下药。但需注意该疾病临床治疗切勿滥用抗生素,否则不仅不能达到治病的效果,还可能会影响人体正常菌群,加重腹泻。参苓白术散结合推拿治疗该疾病无副作用,但在服用时还应先查看其注意事项,并在临床医师的指导下科学用药,并切勿与其它多种药物同时服用,如有必要,需咨询医师。此外,在参苓白术散基础上辅以饮食治疗,选用莲子、山药、薏米等熬制成粥,食之,效果更佳。在此提醒家长,秋冬季节一定的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用过期食物,少外出饮食,少去人流较多的公共场所,督促小儿饭前便后及时洗手、所用餐具需及时消毒,及时添减衣被,以防感冒。

小儿秋季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该病多因外感风寒所致。小儿“脾常不足”属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加之患儿饮食不洁、易脾失健运,极易患上该疾病[2]。治疗的关键在于抗菌消炎、促进消化、安肠止泄。参苓白术散中的党参、山药、莲子肉益气健脾-和胃止泻为主;白术、茯苓、意仁、扁豆渗湿健脾为辅;甘草益气和中,砂仁和胃醒脾理气宽胸为佐;桔梗为使,用以载药上行,宣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此外,山楂在治疗肉食积滞、泻痢腹痛中效果显著;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之功效;木香在脘腹胀痛、哎吐泄泻、痢疾后重的治疗中功效显著;连翘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所有药材相结合,可达到渗湿止泻、健脾益气的目的,在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中效果显著。临床辩证治疗时,还应随症加减治疗。本文将参苓白术散结合推拿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观察组与仅用推拿治疗该疾病的对照组效果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72%VS78.68%),前后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参苓白术散结合推拿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治愈率高,无不良反应,患儿无痛苦,不影响其正常学习、生活,可消除家长顾虑,经济实惠,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腹泻,小儿 推拿治疗 研究进展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在国内外皆呈现高发病率。如克利夫兰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儿童每人每年发病1.52次[1],中国每年为1.76次/人,农村高于城市[2],估计中国5岁以下儿童每年有3~4亿人次腹泻。其病原有细菌、病毒、原虫等,以病毒为多见,尤其是轮状病毒[3,4]。其中夏季多发细菌性腹泻,秋冬季节则多发轮状病毒肠炎,据统计中国秋冬小儿腹泻中有半数为轮状病毒所致,可见轮状病毒是中国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与外国的报道一致[3,4]。轮状病毒感染以6月~2岁婴幼儿为多见(约占93.5%),2岁以后小儿感染轮状病毒逐渐减少。至于其它病毒,尤其是肠道腺病毒,在小儿腹泻中的病原地位,墨尔本调查占6%[4],中国是小于5%[5]。同样,诺瓦克病毒、星状病毒、杯状病毒、冠状病毒、小圆病毒也能引起腹泻。

1 病因病理

小儿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特殊的生理病理,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神经调节系统尚未完善,胃酸及消化酶分泌较少,活性较低,但营养需要却相对地多,小儿的胃肠道负担较重;同时,婴幼儿免疫功能也不够成熟,肠道分泌型IgA量少,胃肠道防御机能低下,因此,婴幼儿更易于发生肠道的功能紊乱和感染[6]。而感染亦会影响小儿的免疫功能,肠道感染后,首先引起局部免疫应答反应。有人通过动物实验证实[7],感染后抗体产生受抑制而降低,原因是T细胞功能抑制。在发病后,同时引起全身免疫应答,1周内血清IgM明显升高,IgG降低;常氏[8]对100例急性腹泻患儿做了空腹IgG、淋巴母细胞转化率等测定,结果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明显受损,尤以IgG为著。提示小儿腹泻的发生与免疫功能关系密切。

小儿腹泻还与胃肠激素有关,随着对胃肠道激素研究的深入,已发现不少消化道疾病时有胃肠道激素分泌异常。其中,血浆胃泌素和血浆胃动素含量与小儿急性腹泻关系密切,胃泌素能引起小肠蠕动增加,这是胃泌素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胃动素则通过多种方式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功能,可引起小肠、结肠及结肠袋的收缩并减少小肠传输时间。因此,腹泻时小儿的血清胃泌素及血浆胃动素均较正常时高。李氏等[9]测定了49例腹泻患儿的空腹血清胃泌素含量,并与50例健康儿童比较,腹泻组明显高于正常组;刘氏等[10]对10例正常小儿和38例急性腹泻患儿血浆胃动素水平测定,结果发现小儿急性腹泻病血浆胃动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小儿急性腹泻病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变化与其病理生理机制有关。

《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生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而下降,而泻痢作矣。”因此,中医学认为[11]小儿腹泻主要与脾胃有关,其病因以外感时邪及内伤饮食最为多见。由于小儿具有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特点,其阴生阳长均需脾胃化生更多的水谷精微充盛机体,小儿脾胃的负担相对较重;同时小儿兼具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特点,脾胃相对较薄弱,无论感受外邪、内伤乳食、久病脾虚等其他原因均可引起脾胃失调而腹泻。

2 诊 断

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中国对腹泻病的控制非常重视,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订“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12]: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脓便或脓血便;大便次数比平时多。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包括霍乱、痢疾、及其它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包括饮食性腹泻、症状性腹泻、过敏性腹泻及非特异性溃疡性腹泻、糖原性腹泻等其它腹泻。

3 治 疗

中国自50~60年代以来治疗小儿腹泻的原则是禁食、补液、及用抗生素等,但疗效不佳;近年来在WHO倡导下,各国对小儿腹泻病的主要病原、发病机制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提出新的治疗方案,我国也确定了腹泻病的治疗原则[12]为:(1)预防脱水(2)纠正脱水(3)继续饮食(4)合理用药。目前,临床上治疗腹泻病滥用抗生素的现象仍十分严重,后果是造成小儿肠道菌群失调,破坏了肠道生态平衡,使腹泻迁延或加重,且可造成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因此,西医治疗小儿腹泻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小儿腹泻有较好效果,但要取得患儿的配合较困难,往往采用灌服等强制措施,给患儿造成痛苦,剂量也难以准确,常影响临床疗效。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概况

运用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操作简便、疗效肯定、经济安全。

小儿推拿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治疗小儿腹泻主要以辨证施治为原则,其分型主要是以小儿腹泻的病因病理为依据,辨证为三型至六型,不外乎伤食型、寒湿型(风寒型)、湿热型、脾虚型、肾虚型、脾肾阳虚型和惊吓型[13~17]。临床施治时选取小儿特定穴为主,使患儿得到整体治疗。小儿腹泻主要与脾胃有关,推拿治疗诸法均注重调整脾胃而达止泻目的。

(1)直接依据分型选取不同的手法和穴位:

先辨证分型,然后根据每一分型选取不同手法和穴位进行治疗。分型虽有不同,由于感受外邪、内伤乳食、久病脾虚是小儿腹泻最主要的病因病理,因此,伤食泻、湿热泻和脾虚泻三型是基本分型,刘新年等[13]仅分此三型,崔克田[14]则增加了寒湿泻,分为四型;康立君等[17]则又增加了肾虚泻和惊泻,分为六型。治疗时均选用小儿特定穴为主如推脾经,推大肠,揉脐及龟尾,推上七节骨,推三关,揉外劳,退六腑等,依据不同分型相互配伍,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达健脾益气、消食导滞、温阳散寒、清热除湿、理肠止泻之功效。结果刘氏等[13]治疗252例痊愈159例,好转76例,无效17例;崔氏[14]治疗544例痊愈455例,占85%;康氏等[17]治疗35例痊愈30例,占85.7%,好转4例,占11.4%,无效1例。其中分三型施治的治愈率最低,四型、六型的治愈率的差别不大。由于各家治疗原则及治法基本相同,因此,提示了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一定程度上与分型有关,太少则不够全面,太多又过于烦琐,不利于临床推广。

(2)选取基本手法和穴位,根据分型加减:

临床上亦有先选取基本手法和穴位,然后根据分型加减,疗效显著,由于方法较分型施治法简便,易于临床推广。

齐氏等[15]以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捏脊为主,辨证四型加减;孙氏等[18]选用基本方:补脾经,推大肠,清小肠,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辨证分三型加减。前者是选择腹、背部的特定穴为基本方,再以手部的特定穴辨证加减;后者则是综合手部及腹背部特定穴为基本方,再行加减。结果都取得满意疗效,以前者为佳,可能与分型有关。本人在临床中对50例腹泻患儿辨证分为四型治疗,使用基本方:补脾经,摩腹,揉脐,推七节骨,捏脊等,然后辨证加减。结果三天治愈41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0%,疗效显著[19]。

(3)辨证治疗疗效优于非辨证治疗(常规操作)的疗效:

刘永俭[20]对195例婴幼儿腹泻分常规推拿组和辨证施术组,结果常规组113例治愈86例,好转15例,无效12例,有效率 89.4%;辨证组82例,治愈59例,好转18例,无效5例,有效率94%,统计学处理P<0.01,说明辨证施术可以提高疗效,并可缩短疗程(辨证组少1.7天)。本人通过临床实践,证实了采用辨证治疗小儿腹泻,较之非辨证治疗(常规操作),疗效更佳。

(4)少量取穴治疗:

有些著者在临床上只选用两、三个特定穴进行治疗,具有取穴少、易掌握、疗效好等特点,打破了取穴多变、手法复杂的传统推拿模式。

怀善峰等[21]用三穴推拿法治疗小儿腹泻,选用掌揉肚脐,指揉龟尾,点揉承山或捏脊,其中点揉承山单泻不补,捏脊单补不泻,结果治疗105例,5次痊愈103人。刘秉哲[22]仅采用腹壁按摩与手掌按摩法,对126例患儿施术,痊愈121例,好转4例,无效1例。旷时恩[23]采用先按摩龟尾,同时以另一手掌在脐上对揉,后在龟尾处拔罐,治疗65例,第三日大便即恢复正常。

(5)单一手法为主治疗(捏脊为主疗法):

捏脊疗法历史悠久,其临床应用也较广泛,由于脊背部为督脉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巡经之路,为五脏六腑阴阳之所会,脏腑经气之所注,经络气血之所归,各脏腑俞穴之所在,因此,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可以通过捏脊来治疗小儿腹泻。

钱兆莉[24]对216例患儿先揉推足三里,按揉神阙,推少商至列缺,最后捏长强至大椎,自下而上,共4次,中间可提插,不可倒捏。结果总有效率88.1%;王赐华[25]对40例腹泻患儿摩腹,捏脊,推脊,提捏1遍平推36次,提捏3遍平推108次即可,每日两次,结果3天后治愈32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朱竞红[26]将110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选用捏脊法配合穴位按摩法(揉中脘、脐部、足三里);对照组选用中药七味白术散加减。结果,治疗组治愈7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7%;对照组治愈7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6)经穴按摩治疗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除了采用以小儿特定穴为主的治疗方法外,还有人采用经穴按摩为主的方法,依据经络俞穴理论辨证施治。

朱金山[27]用推拿阴阳面治疗122例小儿泄泻,痊愈90例,显效23例,好转5例。其要领为虚寒型按摩腹部上中下三脘为主,顺时针为序,点抖神阙、气海、关元,点揉足三里、三阴交,而后从右至左横抹腹部,再从上至下反复几次;属实热型推拿背部自大椎至尾椎三次,并落脾俞、胃俞、膈俞、八等穴,然后自尾椎至大椎反复捻皮三次,据病情对俞穴采用提拿法。江学森[28]选天枢、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治疗,一般3-5次即可痊愈。解乐清等[29]对200例腹泻患儿选用曲池、合谷、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胃俞、脾俞、大肠俞、肾俞等穴位,以拇指、食指、中指在所取穴位旋转、揉按,顺时针方向揉按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结果痊愈193例,好转5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96.5%。

4 机理研究

推拿治疗小儿泄泻,与改善神经调节功能和胃肠功能,促进肠管蠕动和吸收有关。陈惠敏[30]对迁延性、慢性腹泻50例,测定了木糖吸收率,结果提示本病的发生和小肠的吸收功能下降有关,而推拿能显著提高小肠吸收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实验证明捏脊能使大脑皮层植物神经活动得以改善,使消化液、消化酶分泌增加,血清蛋白存留率增高,活跃造血功能,并能调节机体酶活力,改善小肠吸收功能[31、32]。推拿不仅能对脾胃起调整作用,从而促进人体消化、吸收和排泄的功能,而且对全身各个组织、器官起到调整和促进作用,是整体疗法。其机理决不是局部受到机械刺激所致,而是通过神经、体液因素,反射性地提高某些防御机能,同时与经络的传导作用也有一定的关系[33]。姜宏[34]据近十年研究报道表明,推拿后神经系统、组织器官可释放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并以此改善血液循环,加速致炎物质和酸性代谢产物的清除,从而产生治疗效应。动物实验已证实了在泄泻时,经过推拿,可以增加动物的体重、血红蛋白及使小肠损伤的黏膜、炎性细胞浸润及时修复[35],表明,推拿手法有消炎作用。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作用机制比较复杂,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探讨和研究,近十年研究表明,小儿腹泻与其免疫功能及胃肠激素也有密切关系,因此,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机制是否与小儿的免疫功能及胃肠激素有关,将成为研究方向。

5 问题与展望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肯定,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由于存在较多流派,方法不尽一致,对手法操作和疗效标准等尚无统一认识,不利于科研发展;目前报道大多以临床观察为主要方法,缺乏客观的科学依据,难取得突破性进展;另外,小儿腹泻合并中重度脱水、酸中毒和严重电解质紊乱(如低钾)时,均未提到推拿疗法是否适用于此类患儿,疗效如何,尚无明确报道。因而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注重统一操作和疗效标准,制订出相应的监控指标,搞好科研设计,把临床观察同实验研究结合起来,多科学、多层次地开展研究,使之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相信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Kapikian AZ,Chanock RM.Rotavirus in Virology Field BN.eds,Philadelphia:Lippincott-Ravenpub,1996.1657~1798.

[2] 四省市儿童泻病联合调查组.我国黑龙江,北京,湖南,云南四省儿童腹泻病联合调查报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88;9(特刊4):79~83

[3] Rohner P,Pittet D,Pepey B,et al.Etiological agents of in-fections iarrhea:implications for requests for microbiol cul-ture.J Clin Microbiol,1997,35:1427~1432

[4] Barnes GL,Uren E,Stevens KB,et al.Etiology of acute gas-trogenteritis in ospitalized children in Melbourne,Australi-a,from Apirl 1980 to March 1993.J Clin Microbiol ,1998,36:133~138

[5] 夏绿蒂等.肠道腺病毒ELLSA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2;6:54~58

[6] 宋明通.儿科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28~129

[7] 胡仲岳,石铭玺,郭淑玉,等.婴幼儿急性胃肠炎临床病原及免疫状态的观察.临床儿科杂志,1986;4(4):232

[8] 常凯旋,马秀阁,谢秩宇,等.急性腹泻患儿的免疫状态与微量元素改变.陕西医学杂志,1994;23(6):365

[9] 李英娥,展晓梅,申巩平,等.小儿腹泻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4;9(4):218

[10] 刘立,李为明,崔风文,等.急性腹泻病患儿血浆胃动素和血管活性肠肽的变化.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5;10(6):343

[11] 江玉仁,张奇文.实用中医儿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31

[12] 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384

[13] 刘新年.王玉华.推拿治疗小儿腹泻252例.中国民间疗法,1995;(1):27

[14] 崔克田.尹相涛.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544例. 中国民间疗法,1996;(2):12

[15] 齐济生.任洪波.婴幼儿腹泻的推拿辨证施治.按摩与导引,1999;15(6):36

[16] 郑兆俭. 推拿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35例疗效观察.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2):56

[17] 康立君,傅立田.按摩法辨证治疗小儿泄泻.按摩与导引,1996;(3):22

[18] 孙安达.余润明.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50例. 中国民间疗法,1998;(3):23

[19] 陈志伟,王梅芳.推拿治疗小儿腹泻50例临床观察.现代中医药,2002;(3):134

[20] 刘永俭等.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195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884;(1):25

[21] 怀善峰.于庆春.陈东.三穴推拿法治疗“小儿腹泻”绉议-附103例疗效分析.按摩与导引,1996;(3):24

[22] 刘秉哲.按摩治疗小儿泄泻126例.陕西中医,1986;(2):77

[23] 旷时恩.按摩、拔罐龟尾穴治疗婴幼儿腹泻.四川中医,1986;(3):55

[24] 钱兆莉.周惠芳.推拿、捏脊治疗小儿腹泻的体会.四川中医,1995;(10):53

[25] 王赐华.摩腹捏脊推脊治疗婴幼儿腹泻40例临床观察.按摩与导引,1996;(2):30

[26] 朱竞红.捏脊合穴位按揉治疗婴幼儿腹泻90例.按摩与导引,1999;15(2):37

[27] 闻正怡,等.朱金山推拿集锦.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3,72

[28] 江学森等.按摩治疗婴幼儿腹泻的点滴经验.江苏中医杂志,1985;(6):42

[29] 解乐青.慈勤仁.穴位按摩治疗小儿泄泻200例.按摩与导引,2001;17(3):63

[30] 陈惠民等.推拿治疗婴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的临床研究和手法探讨.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6):15

[31] 李江.捏脊治疗小儿厌食症110例临床观察.按摩与导引,1990;(1):16

[32] 冯泉福医师临床经验.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36~538

[33] 董好魁.脏腑经络按摩.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14.

第7篇

【关键词】 刁本恕 小儿咳嗽 治疗思路

刁本恕老师为四川省成都市名中医,中医儿科专家王静安学术继承人,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学验俱丰,擅长运用综合疗法治疗临床疑难杂症,对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了“咳喘厌食同源论”,在临床取得了良好效果。余有幸侍诊于侧,收获颇多。现将导师运用外治法治疗小儿咳嗽的临床思路总结于下,以飨同道。

1咳喘厌食同源论

小儿咳喘、厌食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导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二者关系密切且互为因果,分而治之常反复发作,兼而治之则可速愈而疗效巩固。

导师认为小儿脏腑娇嫩,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脾常不足、肺常虚、肾常弱。一方面,小儿脾胃薄弱,消化吸收功能较差,食养不当,饥饱失常,饮食不洁,偏食择食,过食肥甘、辛辣、生冷,易伤脾胃。脾胃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气血精华化生不足,则发生营养障碍,发育停滞,生长迟缓,抗病能力(免疫功能)下降,易于发生各种疾病。另一方面,脾胃运化失常,所食之物不能转化为对机体有用的气血津液,反成水湿痰浊等致病因素,滞留体内郁而发病。此外,小儿肌肤薄弱,腠理疏松,加上寒温冷暖不能自调,一旦调护失当,气候季节变化太过,则易为六(风、寒、暑、湿、燥、火)所伤害,而易患感冒、咳喘、肺炎等病证。小儿先天的禀赋赖后天充养,如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济,其抗病能力和生长发育皆可受其影响,元气不足,则小儿易发感冒咳喘。

目前独生子女较多,溺爱娇惯,或乳食无度,或过食肥甘、生冷,壅滞肠胃,脾胃受损,或喂养不当,营养失调,或不良饮食习惯,或滥用抗生素等,以致反复感冒、咳喘、厌食,身体羸弱,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形成恶性循环链,即反复感冒ö反复咳喘ö反复厌食ö卫气不固ö反复感冒。以上是临床儿科最常见的症候群,要打断其链,治疗关键在解其“结”,而脾胃则是其“结”。脾气健运,水谷运化正常,气血津液生化有度,上入于肺,卫气实则邪气不能犯。脾与肺为母子之脏,母病必及其子,母壮则子壮,此为土生金之义也。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脾生肉,肉生肺”之说,即脾气健旺,肺气充盈,咳喘必愈。导师在临床实践中,紧紧抓住这个“结”,在治疗中对反复感冒、反复咳喘、反复厌食的患儿,处处顾护脾胃,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2 辨证分型

2.1外感风热型

发热恶风,咳嗽,痰黄而稠,鼻塞,流浊涕,咽红而肿,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或指纹紫。

2.2 湿热咽炎型

咳嗽反复发作1周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或加重。 咳逆有声,咳声重浊,喉中痰声辘辘,咳痰不爽或伴咽痒咳痰,咽喉红肿,痰黄黏稠或白黏稠,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指纹紫红。

3 治疗方法

3.1 外治疗法

3.1.1 腧穴敷贴法

(1)药膏制作 清咽膏:金银花、玄参、桔梗、青黛、红姑娘、冰片等。止咳膏:紫菀、款冬花、麻绒、桔梗、青黛、冰片等。健脾和胃膏:香附、紫苏梗、枳壳、鸡内金、白豆蔻等。

将3组中药分别打成细末,过80目筛,装瓶备用。用时取药末3 g加透皮剂调成糊状,将药膏摊于1 cm×1 cm的塑料薄膜上。

(2)治疗方法 将自制的清咽膏、止咳膏、健脾和胃膏分别敷贴在经过常规消毒后的天突穴、定喘穴、神阙穴上,并用麝香膏固定,敷贴5~7 h后取下,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腧穴敷贴法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随着国外“透皮给药治疗系统”的出现,这一方法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中医学认为经络与体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体表与内脏相联系的通路,但不是简单的体表循行路线,而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机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气散布的所在。腧穴是经气流注之处,故腧穴敷药可刺激十二皮部经穴,通过药粒的压力与渗透作用,激发经气,引起传导和调控作用,使中药发挥治疗相关脏腑疾病的作用。小儿年幼,服药困难,采用腧穴敷贴法合内服法治疗,患儿及家长容易接受和配合,可补救内服汤药剂量的不足,以提高临床疗效,治愈疾病。

3.1.2 钟罩灸疗法

取药用灸条点燃,放在自制的钟型灸罩内,调节好温度后分别放在患儿的上脘、中脘、下脘穴上并用橡皮带固定,温灸30 min,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导师研制的刁式钟型灸罩,其灸治方法是在传统的悬灸基础上加以创新。利用艾灸的温热芳香温经散寒、止痛辟秽、振奋阳气,结合经络腧穴等激发经气,促进肠蠕动,达到健脾运湿、温经通络、行气通腑等作用。

3.1.3 王氏小儿推拿法

令患儿家属平坐,双膝弯曲呈90°,大腿靠拢,将患儿仰卧于上,家属用双手轻握手足。医者以鱼际着力,由上脘、中脘,经建里、下脘,至神阙。推、揉、按、摩,反复推之,致脘腹柔软为度。再将患儿翻转,俯于腿上,由风门起,经肺俞、膈俞、膈关、脾俞、意舍、胃仓,至三焦俞,推、按、震、抖,每日1次。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筋肉骨骼等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均处于幼稚、嫩弱阶段,尚未发育成熟完善,通过特有的推拿手法,以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能被内脏感知。导师采用的小儿推拿法是国医大师、著名中医儿科专家王静安自创的“王氏小儿推拿法”。王老根据中医学的“气机理论”和“导引术”中的“周天运行”,在长期临床实践基础上创立了独特的小儿推拿法。通过小儿推拿手法刺激脏腑经络气血,调整气血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和促进生长发育的目的,具有调理气血阴阳、健脾和胃、消积导滞的功效。

3.1.4 耳穴压籽疗法

取王不留行籽放在约4 mm×4 mm的胶布上,贴于耳穴肺、气管、咽、脾、胃,双耳同时贴压,每次贴压12 h,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并嘱家长每日揉压患儿耳穴数次,每次3~5 min,以增加刺激量。

3.2 内服疗法

3.2.1 外感风热型

治宜清热宣肺、止咳化痰。桑杏汤加减:紫苏叶10 g、冬桑叶10 g、金银花10 g、荆芥6 g、蝉蜕15 g、黄连1.5 g、黄芩10 g、炙麻绒10 g、桔梗10 g、橘络15 g、炙款冬花10 g、炙前胡15 g、神曲30 g(剂量根据年龄酌情增减)。

3.2.2 湿热咽炎型

治宜除湿利咽清热、宣肺涤痰止咳。自拟清热宣肺化痰汤加减:紫苏叶10 g、荆芥6 g、芦根30 g、炙麻绒12 g、桔梗9 g、橘络15 g、炙旋覆花10 g、黄连1.5 g、姜黄10 g、金银花15 g、炙百部15 g、炙白前15 g、川木通10 g、车前草10 g(剂量根据年龄酌情增减)。

第8篇

【关键词】  中医药;小儿遗尿;综述

           小儿遗尿病(nocturnal enuresis,ne)临床上多指 5岁或5岁以上小儿夜间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发生无意识的排尿,即俗称“尿床”。据国外统计,5岁儿童 ne占15 %,随年龄增长,患病率逐年下降10 %~15 %,到15岁时,ne占2 %~5 %,成人以后仍有2 %~4 %的患者遗尿。小儿遗尿可影响患者自尊心与自信心,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多动空想与幻觉等心理异常[l],进而使体质下降、易罹患心脏、内分泌和变态反应性疾病。本病如经久不愈,可迁延至成年,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和生活,最终导致人格障碍[2]。是目前严重威胁儿童身心健康的疾病之一。目前西医治疗遗尿症常用盐酸丙米嗪、山莨菪碱、遗尿丁、盐酸阿替丁等,但有一定毒副作用,且停药后易复发。中药治疗小儿遗尿有独特优势,通过中药口服、针灸、穴位注射、穴位敷贴、捏脊、铺灸疗法及理疗等多种方法从整体上对小儿进行调整。以下从内服法、外治法和综合治疗3方面进行综述。

1  内服法

   

钟朋光[3]认为遗尿是因肾气虚惫、膀胱约束无权所致,故欲纳其肾,先温其阳。采用自拟补骨脂金樱子汤(补骨脂6~10 g、金樱子6~10 g、鹿角霜10~20 g、防风6~10 g、藁本6~10 g、石菖蒲6~10 g、甘草3~5 g)为基础方,按中医辨证加减治疗小儿遗尿36例,观察其疗效。结果治愈26例,好转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 %。

   

徐正莉等[4]认为湿热所致小儿遗尿并不少见,并多见于继发性遗尿。临床上常选用黄芩滑石汤(黄芩三钱,滑石三钱,茯苓皮三钱,大腹皮二钱,白蔻仁一钱,通草一钱,猪苓三钱)加减治疗小儿遗尿湿热证,收效明显。

   

冯天明[5]认为,小儿遗尿其病虽在下焦肾,然其源在上焦肺,邪热遏肺,肺气无权,脑窍失灵,肾水不摄,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疗上,认为治病必求于本,取下病上治之意,运用麻杏石甘汤化裁清宣肺热,交通心肾,制约膀胱,每获良效。

   

原晓风[6]认为小儿肾常虚,肾阴肾阳均未充盈、成熟,且小儿体属纯阳,心火易炽。若肾水不足,心火失济,则心火偏亢,心火炽盛,又下汲肾水,耗伤肾阴,形成心肾不交的病理变化。采用宁心醒神、补肾止遗法。基本方:黄连、熟地黄、桑螵蛸、益智仁、石菖蒲、远志、五味子、山药、麻黄、莲子等。10 d为 1个疗程,连服2~3个疗程。治疗小儿遗尿(心肾不交型)30例,痊愈8例,显效13例,有效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3 %。

   

吴芳等[7]认为因脾胃积热所致实热型遗尿并不罕见,约占遗尿病人数的40 %左右,采用自拟热遗停方剂治疗中医证属脾胃积热所致的实热型小儿遗尿。治疗组采用中药制剂“热遗停”汤剂和“遗尿汀”胶囊口服,对照组采用“遗尿汀”胶囊口服治疗。方药组成:知母10 g、黄柏5 g、栀子5 g、牡丹皮6 g、石菖蒲10 g、薏苡仁15 g、鸡内金10 g、山药10 g、枳壳10 g、陈皮5 g,每剂浓煎至250 ml。用法:3~6岁,每次45 ml,每日2次;6~9岁,每次90 ml,每日2次;9岁以上每次125 ml,每日2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 %,对照组33.33 %。

2  外治法

2.1针灸法

   

李杰[8]认为遗尿多由禀赋不足、病后体虚,导致肾气不足,下元虚冷,膀胱约束无力;或病后脾肺气虚,水道制约无权。病变部位主要在肾,病变性质以虚证为主。基本治则为健脾益气,温肾固摄。以百会穴为主针灸治疗小儿遗尿30例。主穴:百会、中极、三阴交。根据临床证型的不同,选取相应的配穴。肺、脾气虚者取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肺俞;肾阳不足者取太溪、命门、气海、肾俞。局部的腧穴针刺后加灸;兼有睡眠深沉,不易唤醒者取人中、神门。结果:总有效率为96.67 %。

2.2电针加穴位注射法

   

张爱贤[9]以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小儿遗尿32例。取穴:关元、中极、夜尿穴、三阴交、肾俞、膀胱俞。加减:下元亏损加太溪、百会;脾胃虚弱加脾俞、中脘、足三里。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并对患者做半年的远期随访。结果近期总有效率100 %,明显高于针刺治疗组(总有效率93.4 %)。

2.3外敷法

   

董廷瑶[10]认为下元本虚偏于阳弱是本病的根本,治疗以助阳固元为大法。治疗组用董氏止遗散 (肉桂、覆盆子、益智仁、芡实、五味子等深圳三九中药单味配方颗粒 )15 g加少许醋调匀后外敷于患儿神阙穴和命门穴,每晚1次,夜敷昼去。对照组服用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浓缩缩泉丸。治疗组近期总有效率为85 %,远期总有效率为80 %;对照组近期总有效率为40 %,远期总有效率为38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

2.4捏脊法

   

封建国等[11]认为背属阳,循行在背部的经脉多为阳经,捏脊疗法通过提捏背部的督脉与膀胱经皮肤,能调整脏腑功能,振奋阳气。捏脊法治疗小儿遗尿40例,重点提捏膀胱俞、肾俞处,捏完后用拇指沿督脉的命门至大椎和两侧膀胱经从膀胱俞至肝俞各直推100次,然后在命门、膀胱俞、肾俞处各揉按约1 min。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治愈率为42.5 %,明显高于弥凝口服0.2 mg/d组(治愈率为36.1 %),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2.5铺灸疗法

   

宫玉梅[12]对18例小儿遗尿患儿行药物铺灸疗法。铺灸药方:黄芪、山药、益智仁、金樱子、桑螵蛸、五味子各100 g,肉桂、覆盆子各60 g,甘草梢30 g。上药共研细末备用。腰骶部:以l2至s1锥体为中心,左右涉及膀胱经第1侧线。小腹部:以督脉神阙穴为始,经过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止于曲骨穴,左右涉及肾经和胃经在腹部的巡行线。先灸小腹部,再灸腰骶部。隔日铺灸1次,每次3~5壮,7次为1个疗程。满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统计。结果18例患者中治愈16例,占88.9 %;有效2例,占11.1 %;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

2.6穴位注射

   

程坤[13]采用维生素b12穴位注射治疗小儿遗尿,每次穴位注射维生素b12 2支(0.05 mg/ml),中极、三阴交、太溪,每个穴位0.6 ml,隔日1次,连续治疗5次,共治疗80例,总有效率97.5 %,优于盐酸丙咪嗪口服治疗组(总有效率88.57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3  综合治疗

   

侯捷[14]艾灸配合推拿治疗小儿遗尿52例。艾灸取穴:关元、中极、百会、三阴交。艾条温和灸各穴10 min左右,至皮肤潮红为度。施灸时应将食、中二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测知局部受热程度,以防烫伤。灸百会时应注意防止烧灼头发。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推拿手法:揉丹田,补脾经、肺经、肾经,推三关,揉百会、肾俞,擦腰揉外劳、三阴交。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52例患儿中治愈18例,好转3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15 %。

   

陈玉[15]采用口服止遗汤为基本方(麻黄、益智仁、菖蒲、金樱子、覆盆子、台乌、煅龙骨、煅牡蛎、芡实、山药等),配合推拿基本选穴(揉丹田、肾俞、龟尾,推擦八髎穴,揉按三阴交、承山穴,推掐手足遗尿点)治疗小儿遗尿96例,总有效率97 %。

   

吴力群等[16]采用丁桂遗尿散敷脐结合推拿治疗小儿遗尿42例。治疗组:采用丁桂遗尿散敷脐加推拿。取丁香1份、肉桂2份、益智仁4份、覆盆子4份,共研细末,过200目筛后,装瓶备用。每次取3 g药粉,以黄酒按一定比例调和制成药饼,药饼直径为2 cm,厚0.5 cm,置于医用胶贴上,敷于脐部,每晚1次,次晨除去。然后行推拿手法。①揉百会、肾经、三阴交、关元各100次;②捏脊6次:自长强穴起,沿小儿脊柱用双手拇、食指合力将肌肉提起,沿督脉向上,一直推捏至颈部,每捏推3下将双手间皮肤提起1次,反复5次。捏脊结束后,于双侧肾俞、膀胱俞处按揉6次,每日1次。治疗组有效率90.47 %,高于缩泉丸加味免煎剂口服对照组(有效率76.19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郑鸿波等[17]自拟甘草散:甘草18 g,硫磺5 g,紫河车(焙黄)20 g,菖蒲、桑螵蛸、金樱子各25 g,共研细末,早晚各冲服10 g。配合针刺大钟、通里、三阴交、关元(灸),每日1次,每次20~30 min。1周为1个疗程。治疗本病47例,治愈34例,好转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7 %。

   

台杰等[18]用耳穴贴压结合按摩治疗小儿遗尿95例。耳穴贴压取穴肾、缘中、交感、皮质下、神门、膀胱。先用耳穴探测仪在各穴区内找出阳性反应点,用酒精棉球消毒去污,然后将王不留行粘于小胶布上,按压在上述穴点上,用拇指、食指持续按揉,使局部有明显的胀、热、痛感觉为止。每次贴压一侧耳穴,左右耳穴轮流贴压,耳豆2~3 d更换1次,5 d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嘱患儿或家属每日按压3~4次,以局部有明显的胀、热、痛感觉为度。按摩方法取穴百会、关元、中极、三阴交、肾俞。在每次耳穴贴压前进行按摩。患儿取平卧位,用一指禅按揉各穴,每穴1 min,以各穴有酸、胀感为宜。5 d为1个疗程,疗效不佳者,可再增加1个疗程,最多3个疗程。总有效率94.7 %。

   

李志刚[19]运用加减益胃汤配合针灸激光治疗小儿遗尿35例。中药基本方:沙参10 g、麦冬10 g、生地黄10 g、山药15 g、玉竹10 g、石斛10 g、五味子6 g、鸡内金30 g、生谷芽10 g、生麦芽10 g、麻黄3 g、石菖蒲3 g、桑螵蛸10 g、川楝子3 g。每2日1剂,连服4周为 1个疗程。针灸:针双侧遗尿点,垂直进针约2 mm,留针20 min,每周2次,4周为1个疗程。激光:选用上海医用激光仪器厂生产hn8-4型氦氖激光治疗仪。取穴:三阴交、关元、肾俞穴。每周2次,每穴照射10 min,4周为1个疗程。治愈5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7.38 %。

4小结

   

小儿遗尿病是由多种病因而非单一病因引起的疾病[20]。过去曾认为心理因素是主要病因,现在的观点有所改变,认为其是由体质因素导致,心理因素是果不是因。目前常见病因有如下几种:遗传因素,发育迟缓,神经内分泌因素,尿动力学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其他器质性病变的影响(临床研究发现隐性脊柱裂是引起小儿遗尿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采取综合治疗,即生活管理、唤醒训练、药物治疗等。生活管理主要包括医、患、家长的配合以及心理治疗等。唤醒训练包括遗尿报警器或闹钟唤醒训练等。药物有去氨加压素,抗胆碱类[奥昔布宁(奥宁)、托特罗定],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咪嗪,中枢兴奋药氯酯醒(遗尿丁)等。祖国医学认为尿液的正常排出有赖于三焦与膀胱的气化作用。遗尿主要是肾和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常,亦与肺脾的宣散转输和肝的疏泄有关。通过中药口服、外敷以及针灸、推拿、穴位注射、激光照射等方法,调理脏腑功能,有效地提高大脑皮层对排尿反射的敏感性,增强“警戒点”的功能,加强其与植物神经及周围神经的联系,使之功能协调而且引起逼尿肌收缩,膀胱内压升高,调节膀胱功能,治疗遗尿具有见效快、疗效好、不易反复、不良反应小等优点。随着临床治疗机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临床前景必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kanahes w y.epidemiology of childhood nocturnal enuresis in malaysia[j].j paediatric child health,2003,39(2):118.

[2]wen j g,wang q w,chen y,et al.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primary nocturnal enuresis in chinese children and addescents[j].eur urel,2006,49:1107.

[3]钟朋光.补骨脂金樱子汤治疗小儿遗尿36例[j].中医儿科杂志,2007,3(6):37-38.

[4]徐正莉,吴力群,陈爱兰.从湿热论治遗尿[j].四川中医,2007,25(4):22-23.

[5]弓艳玲,李永佳.冯天明副教授以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遗尿经验浅谈[j].光明中医,2007,22(11):40.

[6]刘娟,原晓风.宁心醒神、补肾止遗法治疗小儿遗尿(心肾不交型)30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8,28(3):189-190.

[7]吴芳,姚敏华.热遗停汤剂治疗脾胃积热所致实热型小儿遗尿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5):1572-1574.

[8]李杰.百会穴为主针灸治疗小儿遗尿30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8,26(2):120-121.

[9]张爱贤.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小儿遗尿32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4):27-28.

[10]林洁.董氏止遗散外敷治疗小儿遗尿症6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10):584-585.

[11]封建国,赵锋.捏脊法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8(3):68-69.

[12]宫玉梅.铺灸疗法治疗小儿遗尿18例[j].中医儿科杂志,2008,4(2):45-46.

[13]程坤.维生素b12穴位注射治疗小儿遗尿[j].光明中医,2008,23(10):1552.

[14]侯捷.艾灸配合推拿治疗小儿遗尿52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8,17(3):41.

[15]陈玉.补肾止遗汤配合推拿治疗小儿遗尿96例[j].光明中医,2007,22(1):78-79.

[16]吴力群,王素梅,崔霞.丁桂遗尿散敷脐结合推拿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88-89.

[17]郑鸿波,田志华.甘草散结合针刺治疗小儿遗尿47例[j].陕西中医,2007,28(7):782-783.

[18]台杰,王彦,孙立靖.耳穴贴压结合按摩治疗小儿遗尿95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7,29(6):540.

第9篇

【关键词】  小儿肌性斜颈;推拿;临床总结

小儿肌性斜颈以头向患侧斜、前倾、颜面转向健侧为特点。一般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造成的肌性斜颈[1]。根据肌肉及纤维组织所呈比例,临床分为三种病理类型:(1)肌肉型 以肌肉组织为主;(2)混合型 含肌肉和纤维组织;(3)纤维型 以纤维组织为主[2]。笔者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179例,临床疗效确切,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79例,其中男103例,女76例;年龄<3月120例,3月以上59例;右侧肌性斜颈98例,左侧肌性斜颈81例。

1.2诊断依据

患儿一般在出生后可触及颈部包块,多位于胸锁乳突肌中下段。此肿块呈梭形,无压痛(部分患儿肿块经半年后可自行消退),少数患儿肿块不明显,仅有头部向患侧倾斜、颜面旋向健侧临床表现。所有病例经彩超检查示胸锁乳突肌内可及团块样、纹理增粗紊乱稍低回声区,符合小儿肌性斜颈超声表现。

2治疗手法

(1)患儿仰卧,用滑石粉作介质推揉患侧胸锁乳突肌,手法宜轻柔,治疗时间3~4 min。(2)向健侧牵拉头部,幅度由小渐大,时间约5~6 min。(3)双手托住患儿头部,慢慢使下颌旋向患侧,时间2~3 min。(4)侧卧,患肩在上,推揉斜方肌2~3 min。(5)拿患侧肩井3~5次。每日治疗1次,每次约18 min,总疗程1~6月。

3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拟定。痊愈:头颈部无歪斜,活动自如,各方向活动不受限。好转:头颈部歪斜及活动受限等症状明显改善,头颈轻度倾斜,活动轻度受限。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

3.2治疗结果

治疗的所有病例中,痊愈137例(76.5 %),好转40例(22.4 %),无效2例(1.1 %),总有效率 98.9 %。年龄<3月开始手法治疗的患儿痊愈率高于3月以上的患儿,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见表1。表1开始推拿治疗年龄与临床疗效比较注:与3月以上患儿比较*P<0.01

4讨论

小儿肌性斜颈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不甚清楚,现代医学多认为有以下原因:(1)静脉受阻;(2)胸锁乳突肌先天发育不良;(3)遗传因素;(4)动脉受阻;(5)产伤;(6)血肿。中医基础理论分析,小儿肌性斜颈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产中又逢损伤造成局部气血运行逆乱,瘀血停滞所致[4],属“筋缩”“痉证”范畴。运用推拿手法治疗本病,以达到舒筋活血通络、软坚散结消肿的目的。推揉患侧胸锁乳突肌促进肿块吸收,手法轻柔以放松患侧肩部,改善头部活动功能,并预防适应性痉挛发生。向健侧牵拉头部以伸展患侧胸锁乳突肌,改变痉挛紧张状态,纠正倾斜异常姿势。向患侧旋转下颌可以改善头颈部活动功能。小儿肌性斜颈病理改变以肌纤维化为主,如不及时治疗,时间越长肌纤维化越重,手法治愈难度也越大。由表1可以看出,3月内即开始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疗效较佳,对发现较晚、且开始治疗时间较晚的患儿手法治疗疗效欠佳。一方面胸锁乳突肌纤维挛缩已经发生(对本组疗程6月好转及无效病历摄片示胸锁乳突肌内有钙化点),另一方面长时间向患侧倾斜,家庭护理不及时,患儿也容易养成固定姿势。长时间歪斜还容易造成患儿颜面部畸形、颈椎及胸椎代偿性侧凸。因双眼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还易产生视力疲劳而出现视力减退等。因此,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是本病恢复的关键。本病临床应注意与其他疾病鉴别,如颈椎结核、骨性斜颈、小儿淋巴腺炎、眼性斜颈等,参考影像学及其他辅助检查以避免治疗中的过失。

【参考文献】

   [1]严隽陶.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07.

[2]洪学斌,王玥.小儿肌性斜颈[Z].全国儿科推拿培训班讲义,2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