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21 17:14:35

导语:在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冲突平衡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56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发生了很大转变,特别是“突出生本教育,落实高效课堂”。教师要逐渐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合作探究”“语言表达”。新课改非常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但更重视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知识都是学生合作探究的结果,导致部分学生逐渐依赖小组,忽略了独立思考,到了考试时,束手无策。面对这样的冲突,必须探索二者的有效平衡机制。 

一、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合作学习能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表达自己对知识的认知度,了解和借鉴他人的观点,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并在合作探究中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实现兼容互补。 

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合作探究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独立思考学习成果的反思、升华和完善。新课改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群众史观”时,学生合作探究的结果是“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源泉”,第二节课一个学生却提出了一个观点:人民群众本身不能成为财富的源泉,这个源泉只能是实践。这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所以,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并不矛盾,要联合应用。 

二、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的现实冲突 

部分教师对新课改存在误解,认为每堂课都不能缺少小组合作探究这一环节,认为小组合作能打造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而把让学生独立思考看成是一种封闭的孤军作战,不论教学内容难易都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然而经过课堂反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因为对于难点部分,积极发言的总是小组内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只是一个缺乏独立思考的“听众”。 

曾有过这样的比喻,自然界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而与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共生效应”。其实这也彰显了合作探究的重要性。但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合作探究时是“十根筷子紧紧抱成团”,到了独立考试时,却是“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这就要求教师在让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减少或消除两者的冲突,寻找一个有效的平衡点。 

三、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在课堂中的有效平衡 

(一)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采取恰当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灵活选用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合作探究之前,教师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并要求学生整理知识体系。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基础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当问题的难度不大时,可以让学生自学、独立思考,按先独立后合作的思路进行;对于思维发散度要求较高的问题,可采用先合作后独立的方式进行。 

(二)根据教材内容,寻求结合点 

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有不能独立解答的问题,这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能促进学生个人与小组形成良好的关系。在教学重难点知识时,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样不仅能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还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联手” 

第2篇

一、前言

教育事业的改革,使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发生变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思维锻炼,培养学生全面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逻辑思维,提升抽象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改革,让数学教师不得不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让这成为了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实施数学教学,才能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对初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是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表现,也是推动数学教育质量提高的实践。下面,我们就来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进行几点分析:

第一,有利于数学教学创新发展。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为了将课本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给学生,只顾着自己授课,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很少调动自己的头脑思考数学问题,也很难成为数学课堂中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需要将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做学生的评价者与观察者,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教师不再像原来一样直接给学生呈现问题与答案,让学生模仿。而是让学生动脑筋去想办法,对学生的解决方案加以评价。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课堂教学,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初中数学教学事业的发展。

第二,有利于教师个人成长。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方法。教师要接受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要转变师生观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此同时,教师不能用灌输式的方法继续教学,而是针对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反应即时更新教学手段。这些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说都是教育业务上的挑战,能够落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正在由传统型教师向创新型教师转变。

第三,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是否具有数学学习兴趣,直接关系着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课堂中独立思考问题,可以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让他们一直心系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之前完全无法解决的问题,会明确自己的力量,找到数学学习的动力,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对策

1.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死板的课堂活动,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与操控者,平衡好课堂活动的动与静,适当活跃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能够促进其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游戏,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将游戏活动与初中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复杂数学问题的简化,也能够让数学问题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学习《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我与别人不一样”的游戏。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数据,像全班学生的个人信息,身高、体重、三围等,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统计图表形式制作一张信息表。之后,让学生四人一组,与他人表格不同的学生胜出,采取车轮战的方法决定胜负。胜者所用的统计图表,会是课本学习内容中的一部分。利用游戏的方法组织学生思考,展示与竞争,能够让学生尽自己所能去深入思考问题,用尽可能多的角度发现不同。将游戏与课堂活动结合起来,会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实现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2.组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合作学习模式并不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目标相冲突,在合作中,学生不只能够独立思考,还能在他人的引导下进行不同角度的独立思考。初中数学中有许多问题具有一题多解性质,一个问题对应着多种解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解决问题,调动每一位小组成员的独立思考积极性,促进他们发言,分享观点,会让独立思考行为变得更加自然。合作,能够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动力,更能让他们发现更多独立思考的空白。

比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这一主题进行讨论。一些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只关注边的关系。但小组其它成员提出角这一影响因素,就会给他们的独立思考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合作学习中的独立思考更加轻松,更加多样化,有利于初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

3.利用创新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形成,是其独立思考增多的必然结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创新的引导,让学生主动提出一些问题,给自己的独立思考创造前提条件。在教学时,教师用探究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一起开拓课本中的知识,了解数学原理、技能与学习方法,可以带动学生思维运动,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比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在引出移项法时,可以利用“4x-3=-2x+7”这样的例题,让学生帮助数字或者未知数找朋友。将未知数归为一类,放到一起,将数字归为一类放在一起。让学生思考、分类与移动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解方程的方法。

第3篇

Abstract: Albert Einstein was not only a remarkable scientific giant, but also a preeminent ideologist and educator; his proposal, which stated that the education emphasis should be on the ability of individual thinking, trainings of scientific method, and establishment of free and comfortable circumstances of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inspiration in how we reform the education system, cultivate creative talents of quality.

关键词: 爱因斯坦;科学;教育

Key words: Albert Einstein;science;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232-02

0引言

爱因斯坦不仅是非凡的科学巨人,也是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在科学教育方面的很多思想,在我们今天强调科教兴国、科学发展、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对我们搞好教育改革,更好地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和价值。

1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对于有价值的教育生命攸关

一个不习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老是人云亦云,以别人的思想为思想的人是不可能在科学上有所作为的。爱因斯坦对独立思考非常看重,他说:“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1]他非常强调在科学教育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认为“使青年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关的”。[1]在《论教育》一文中,他主张在学校教育中,“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认为“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内容失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1]

爱因斯坦说:“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做是一种工具,靠它来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个性应当消灭,而个人只变成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仅仅是社会的一种工具。因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1]

爱因斯坦在谈到他所敬仰的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时说“马赫的真正伟大,就在于他的坚不可摧的怀疑态度和独立性。”[2]在纪念哥白尼的讲话中,他不仅赞叹哥白尼的成就,更推崇哥白尼“具有罕见的思考的独立性”。[2]在谈到与他同时代的许多卓越科学家时,他非常看重极力赞美的优秀品格中也都包括了他们敢于挑战传统、不拘成见的独立思考精神。

爱因斯坦自己在少年时代就爱好穷根究底地思考各种问题,包括大自然的奥秘和人生价值问题。他在阅读书籍的时候,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以独立的批判精神,认真吸取各派哲学精华,不拘泥于任何一派哲学体系,不盲目附和任何哲学教条。[3]

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他反对学校给学生制造过重的课业负担。认为“太多和太杂的学科(学分制)造成的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地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承担。”[1]

在强调独立思考的同时,爱因斯坦也没有忘记交流合作的重要。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日益密切,需要更多合作和相互依存的社会。在科学研究中也是一样,它需要独立思考和探索,但也需要交流。爱因斯坦说:“一个人要是单凭自己来进行思考,而得不到别人的思想和经验的激发,那么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他所想的也不会有什么价值,一定是单调乏味的。”[1]爱因斯坦对美国科学研究机构的成就十分钦佩,认为“专心致志、坚韧忍耐、同志式的友好精神,以及共同合作的才能,在它的科学成就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1]14因此,他重视独立思考在科学中的重要性,同时,他也重视合作精神,他说“健康的社会状态取决于组成它的个人的独立性,也同样取决于个人之间的密切结合。”[1]他不主张过分竞争,反对将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以及同它相关的选择的理论,引证来作为鼓励个人竞争的根据。认为这样的引证是伪科学的、错误的,他认为人在生存竞争中的力量全在于他是一个过着社会生活的动物。[1]

2形式逻辑和实证方法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必须注重培养和训练

什么是科学呢?按照爱因斯坦的说法,就是用系统的思维,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现象尽可能地联系起来。[1]就是“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1]

而要“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现象尽可能地联系起来”,形成能够反映“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必须要有恰当的方法。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探索最重要的方法,一个是思维要遵循形式逻辑,一个是实验。他认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它们一个是包含在欧几里得几何中由古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一个是文艺复兴时期发现的通过系统的实验找出因果关系的方法。[2]

欧几里德几何学所包含和展示的形式逻辑体系,并不只是一种数学所遵循的特有的方法,而是研究所有学问都应当遵循的普适基础和方法,是所有探索科学的人都应遵循的思维规则,因为形式逻辑实际上是人类理性借以展开的唯一方式,理性实际上也就是思维的逻辑性。

爱因斯坦盛赞欧几里得几何所展示的形式逻辑体系,认为它“使人类理智获得了为取得以后的成就所必需的信心”。他说“如果欧几里得未能激起你少年时代的热情,那么你就不是一个天生的科学思想家。”[2]

爱因斯坦强调形式逻辑对于科学探索的重要性,但他同时也认为,单靠纯粹的逻辑思维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实证和实验,他说“一切关于实在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终结于经验。”[2]所以,爱因斯坦反对空谈,主张切实的行动,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

爱因斯坦自己从小对动手的技术和抽象而又逻辑严密的数学都非常感兴趣。10岁以后,他就读了一系列数学、科学和哲学书籍。在苏黎世瑞士联邦工业大学读书时,他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里度过,迷恋于同经验直接接触。[3]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取得那么高的科学成就,与他从小就培养起了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爱因斯坦曾给教育下了一个有趣的定义:“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1]他希望学生能够留下来的东西,无疑包括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以及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勤于动手的习惯和能力。

3科学教育离不开宽松的环境,必须呵护和培养自由的心灵

科学并不是凭空就能够产生和发展的,它需要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和前提。爱因斯坦认为:“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1]

爱因斯坦在回答“学术自由的根本性质是什么?为什么它对于追求真理是必需的?”这个问题时说:“我所理解的学术自由是,一个人有探求真理以及发表和讲授他认为正确的东西的权利。这种权利也包含着一处义务:一个人不应当隐瞒他已认识到是正确的东西的任何部分。显然,对学术自由的任何限制都会抑制知识的传播,从而也会妨碍合理的判断和合理的行动。”[1]

爱因斯坦除了强调科学发展要有宽松自由的外部环境,还强调探索科学要有自由的心灵。他说:“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进。”[1]

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教育要健康正常地进行,必须要有宽松自由的环境,必须在教育中注意呵护和培养学生自由的心灵。爱因斯坦非常强调想像力对于科学研究和创新的重要性,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2]然而,想像的翅膀要能够充分展开,是需要有自由的心灵,更需要有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的,如果在教育当中过于强调统一,强调标准化,对违反人们成见和“常识”的奇思妙想不加宽容和善待,学生的心灵得不到自由的天空,被束缚起来,想像是会被窒息的,想像的翅膀也是很容易被折断的。

爱因斯坦也很强调好奇心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探究科学必须要有对科学的强烈好奇心,他将这种好奇心比做是脆弱的幼苗,认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他认为,对于学校来说,一切祸害中最坏的祸害,就是用强制手段将学生变成顺从的人。[1]

爱因斯坦回忆他少年时代在瑞士苏黎世的阿劳中学上学的情景时说:“这个学校以它的自由精神和那些毫不仰赖外界权威的教师们的纯朴热情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使我深切地感到,自由行动和自我负责的教育,比起那种依赖训练、外界权威和追求名利的教育来,是多么地优越呀。”[2]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对自然奥秘的强烈好奇心,能够发展起杰出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造就了非凡的创造力和卓越的成就,与他受到的这种比较宽松自由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爱因斯坦文集[M].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9,310,147,143,310,303,14,145,181,253,146,179-180,323,180,144.

第4篇

关键词:独立 思考 分层 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实效性的教学形式被教育界认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它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更宽松和宽容的学习环境,把小组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同的成果,以集体智慧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智力、情感以及培养社会合作精神都会产生积极地影响。如何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教师茶余饭后的话题,我认为先独立思考再分层合作是实施有效小坐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指单独地深入思索、考虑。不知老师有没有发现,当直接把一个问题抛给学生去解决时,有很少的学生能直接说出解决的方法,需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他们才能想出方法,所以我认为合作前的独立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效率是很低的,相反效率会提高,方法也会得到很多。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的合作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国教育家重视学与思的统一,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代教育家程颐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更是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的地位。从数学发展史看,独立思考的意义,不仅表现在结果上,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结果的过程之中,使学习者的知识、能力、意志、毅力及人格等方面得到了提升与和谐,从而为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问题讲了许多次,可学生还是出错。原因就是学生只是听了,大脑里有老师讲过的概念、相似的题目,但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东西,只是印象不深。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一个人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谈不上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也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存在的问题

1.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的问题提出后马上让学生小组讨论,课堂一片喧哗。老师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没有给以有效地指导和监督。大部分学生没有进行独立思考,其他同学已经说出了答案或教师草草收场,全体成员的所获是靠别人喂给自己的,学生的个性思维得不到发展。

2.问题设置的深度把握不准。教师准备的问题要么太深要么太浅,太浅就会造成孩子很快就能说出答案,整个合作的过程乱七八糟;太深学生怎么合作也讨论不出问题,收不到成功的喜悦。

3.学生依赖教师和课本,不敢进行独立思考。这主要是教师一位的追求标准答案造成的。每个问题只想让学生说出标准答案,如果不是教师就会不高兴或者发脾气,长此以往,学生以后就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以后就不敢独立思考了。

4.学生只知照抄照搬,不会独立思考。这主要是由于长期死记硬背和反复机械练习造成的,限制了学生独立思

(二)让学生更好地独立思考

1.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当直接把一个问题抛给学生去解决时,有很少的学生能直接说出解决的方法,需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他们才能想出方法,所以我认为合作前的独立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

2.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从教材、学生实际出发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所有学生收获独立思考的喜悦。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独立思考,就要允许有不同见解,对于学生的分析,不要一棍子打死,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研究、发现课本中作品中与众不同的地方,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4.告诉学生集体精神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方面需要人们合作才能完成,但在个人领域,也应当要有独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哪些是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背书、写作业、考试等等)让学生理解个体独立的必要性,那么对于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足够的独立思考能力,那么我们才能有效进行自己的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二、分层合作

独力思考,必定知识有限,如果自己所听的,所了解到的,是一个方面,那么多几个人,知识面就越广了,采取有用的,加入自己的逻辑中,这样有助于思考范围,我相信人人都有这种经历,有时想反醒一下自己,但是不知识从哪些方面,也不知道该思考哪一些,因为没有那么多的线索。这里的多几个人并不是越多越好,否则就不用分组学习了,直接集体讨论就可以了。我认为分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能得到体现,让他们各抒己见。在思维体现的过程中锻炼了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懂得在集体中要团结合作。

分层合作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按照学生的素质、性格、脾气进行分组;(二)不同课型选择不同的分组方式。

(一)按照学生的素质、性格、脾气进行分组

分组的方法:四人为一个大组,分为两种类型的组:(1)AABB式分组。同桌的水平差不多,小组之间是有分层的,这样的组合能使优者更优,互相帮助,互相进步;(2)ABCD式分组。其中AB是同桌CD是同桌。AABB式适合比较张扬爱炫耀的学生。ABCD式适合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两人(同桌)为一小组,(1)AA式;(2)AB式。

(二)不同课型选择不同的分组方式

第5篇

关键词:语文;创造性思维;质疑;思考;想象;实践

“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任务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当前新课改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和潜移默化,在于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大胆想象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1.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独立思考的源头与开始,质疑能够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中,老师要努力营造宽和的质疑环境,消除学生怕被批评、被嘲笑的顾虑,鼓励学生多疑多问、有疑必问,使学生敢于开口、敢于提问、敢于说“不”,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打破常规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敢于释放自己的见解。

经常会有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兔子怎么可能跑不过乌龟?二月份的天数为什么比别的月份少?下水道的井盖为什么都是圆的?近视眼为什么要配戴眼镜?粥煮开后为什么会溢出来?为什么吸管可以把饮料吸上来?这些问题稀奇古怪,使语文教师疲于应对,往往对学生敷衍了事。但是,正如上海纽约大学美方校长杰弗里・雷蒙跟学生所说的那样:“我们不是要告诉你们某个正确答案”,生活中很多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教育的目的旨在引导学生发表精深独到的见解,无疑,质疑正是这个目的的出发点。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不可或缺。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独立思考,是不依赖他人,能够独自进行比较深刻、完整的逻辑性思维活动。独立思考,意味着思想上的自立,不因循守旧,不盲目跟从。语文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启迪小学生去独立思考,去接触不同的文化和知识领域,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需要多维度的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开放性和扩散性,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能够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人类历史上的创造性劳动,无一不是想象的结晶。正是因为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冲破局限,以新奇、独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没有想象,科学预见和发明创造无从谈及,更不会有我们今天五彩缤纷的生活。

作文教学中,为了开拓写作思路,我们经常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东西,促使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的翅膀,敞开奇妙的心灵世界,在想象的天地里驰骋,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实际的教学中,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很多,比如看图写作、故事改写、课文续写、古诗扩写、童话编写、展望未来等。想象,能让景物活起来,让情节丰富起来,让情感激荡起来。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不但是写作训练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育是多么的重要。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有意义的发明创造和科学预见都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没有实践,奇思妙想也会沦为空谈。教学中,仅仅对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是完全不够的,教师更应当适时适当地让学生“手脑并用”,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手脑并用”有过精辟的论述:“教育要‘手脑并用’。在用脑的时间,同时用手去试验;用手的时间,同时用脑去想,才有可能去创造。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齐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课堂潜能,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实践。

我们之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将来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所面对的问题,而善于质疑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大胆想象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分别是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实施方案各个阶段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和素质。

第6篇

关键词: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小学数学

独立思考能力不但在学习中很重要,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去思考,遇到什么问题都去问别人,那么,他最终是不会成功的,他也失去了人生的最大乐趣。如果一个人尝到了思考的乐趣,他就会不断地思考,也渴望得到知识,不断地追求,成功就不再遥远。所以,应该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着想,从小就把这种独立思考的好习惯灌入学生的脑海里,不断地提高这种能力,为学生的将来打好基础。下面笔者就简单来谈一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领学生提出问题

在小学的数学课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提出学生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归纳总结,最后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找到一些最基本的解题方法。学生还要多做数学活动,在活动中能够不断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进步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善于观察能力的过程。针对于小学生的数学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老师也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地配合学生,融入学生中,和学生一起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仔细的观察、分析,从那些有趣的游戏中获取数学信息,进而分析数学信息,从信息中提出问题,然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数学就是不断思考的过程,在长时间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形成学生善于思考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为了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老师应该多和学生交流、讨论,并用一种疑问的语气和学生交谈,让学生学会反问,不断地提出问题,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这样学生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乐意把自己这种独特的想法说出来,和学生、老师一起交流、讨论、分析,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如:老师给学生一组数据,然后问学生能否从表中发现什么规律,你和其他学生得到的规律一样吗,这样就会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就会发现许多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空间,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三、设计有趣的情景,生活与思考相结合

设计情景模式也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师不能忽视这一点。有时候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知识,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产生对知识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在小学的课堂上,老师应该多和学生做一些有趣味的数学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老师还要帮助学生沟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科学的思考问题,能发现更多的解题途径,实现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个性的塑造。现在大多数小学老师在课堂上只是很死板的教学生教材,课堂的氛围一点都不活跃,老师是主体,学生成了配角,失去了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老师应该改变这种死板的教学模式,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个丰富、活跃、科学性、有趣味的数学课堂。老师要紧紧地和学生联系在一起,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学生掌握的知识出发,将生活融入课堂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在数学中发现生活的乐趣,了解数学,这不仅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好了基础,还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造一些有真实性的情景,不要设计一些不切合实际、和数学没有关联的情景,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抓住这一特点,设计情景要符合以下几点:(1)真实性是很重要的,也是创造情景的前提,学生才有兴趣参与进来。(2)设计的情景要符合数学理念,这是设计情景的本质,抓住本质,才能发散学生的思维。(3)设计的情景必须要有趣、生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样才能够吸引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4)设计的情景必须能发挥动力机制的作用,能够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引领学生,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受到老师的表扬,这是对学生的鼓励,也是对学生最大的认可。许多教育家说过,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只是现在没有开发出来,老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引领学生开发潜能。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把这种题的解题思路在课堂上讲出来,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更容易掌握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遇到难题时老师应该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样的学习才有乐趣,这不仅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情,还学会了知识,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教师也要在思想上进行教育,认识到思考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很差,老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小就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培训,让学生明确独立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让学生能受益终身。因此,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课堂中,老师应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老师还要给学生讲一些成功人士的事例,激励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提高学生的自主思维,最终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引导学生正确的观念,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就是老师一直在课堂上讲,不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老师要改变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应该换位思考,和学生交换位置,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听众,老师就可以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错误,并及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这样更便于学生牢记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更要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同时老师还要多和学生交流、讨论,这样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在现今的数学教学中,老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下子就有的,它需要不断地培养,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的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教学生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个独特的学习个性,将会受益终身。作为小学的数学老师,老师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着想,在教学生知识的基础时,还要抓住小学生这种好奇的心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塑造学生独特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陈家林.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研论坛, 2008(12).

[2]周少英.维护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悉心培育“最美的花朵”[J].小学教学研究,1987(02).

[3]李娴.谈数学学习中的操作活动[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8(Z2).

第7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创新思维

为了在残酷的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良好的英语分数成为广大师生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语言本来是灵活而又生动的,但是单词、语法的过于重视使英语丧失本来的灵性。在以考试为中心思想的指导下,英语几乎完全成为学生取得高分的工具,而这与英语科目开设的初衷大相径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只是学到了做题的方法和技巧,而真正的英语交流和运用的能力严重欠缺。为改变这一现状,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的培养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一、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在飞速发展,与世界的融合也越来越密切,这就使高水平的英语人才成为大缺口,而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更应该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我们一定要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英语人才,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合理恰当的教学对思维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意味着高中英语思维教学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水平。由此可见,思维能力的提升对高中英语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高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1.运用情景教学

英语是一门语言,它来源于人们的实际生活。教师要善于创设英语学习的情景,增添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场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英语的思维训练,去钻研教材,理解内容,解答课后的习题。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可以先行设置场景,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2.英语探究活动的展开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进行必要的讨论和交流。在“解袂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实施策略,落实解答过程,帮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师引导下开展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这种讨论模式是一种合作学习模式。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成长,促进思维互补。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师要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仅有利于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更加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动性的激发,独立思考习惯的形成,对一个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的学习氛围。

众多的教学案例表明,加强对高中生英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培养学生英语创新思维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而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因此,高中英语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总结,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独立思考 能力培养

引言

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意识,锻炼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数学这种应用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现阶段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存在着很多问题,不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及时认识到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并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下面我们开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分析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具体现状,探究提高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

一、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学数学领域的现状

(一)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很大影响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大多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服从于

教师的指导跟着教师的思路被动接受式学习,产生对教师的严重依赖,不能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容易产生对数学知识枯燥的印象,逐u失去学习数学课程的兴趣。而且数学习题都有标准的答案,更加减少了小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机会,进而退化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思维能力,大多时候死记硬背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在解题过程中采用生搬硬套的方法,难以灵活运用公式。

(二)受到应试教育背景的冲击

在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中,学生家长过于单一的以学生的成绩排名作为衡量

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的教育目标也只是追求学生的分数以达到较高的升学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巩固学生的知识,通常布置繁重的课业练习,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为尽快完成学习任务,不愿意花费时间主动思考问题,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逐渐成为应试教育下的傀儡。

二、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学数学领域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发挥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淡化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程度。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首先让小学生进行独立分析、研究问题、验证答案的过程,数学教师发挥对学生引导辅助的作用,这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技巧的同时产生学生成就感,激发数学课程的学习热情,高效的掌握数学知识。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注重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让小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锻炼解决

数学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发现解题方法,创新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综合能力的提升,促进小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注重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全面锻炼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

小学生的数学知识技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可见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作为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有利于综合教育素质的提升,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三、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有效培养途径

(一)创建以小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

地位,极大程度的牵制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认清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把课堂交给学生,带动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思考问题,创建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例如,采用有趣上口的段子开展教学:一只青蛙4条腿,2只眼睛1张嘴,扑通一声掉下水。按顺序提问学生两只、三只、四只怎么做。学生可以轻松的回答出来:两只青蛙8条腿,4只眼睛2张嘴,扑通、扑通2声跳下水……青蛙的数量逐渐增加,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独立思考n只青蛙应该有几条腿等,从而引出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选取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营造活泼的课堂效果

数学具有很强的思维逻辑性特点,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选取有趣的教学素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测量这一技能,讲授《米和厘米》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测量同学的身高,到测量桌子的长度,再到测量手指的长度,建立学生关于米和厘米的基本概念,利用测量数据,进而让学生思考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这样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具体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奖励,来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游戏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一只小鸡有两条腿,10只小鸡有多少条腿?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抢答。再如,对于《列方程解应用题》这部分课程内容,教师可以给出例题:有若干只鸡有若干只鸡和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15个头;从下面数,有40只脚。问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大部分同学会采用列方程式的方法解答。设鸡为x只,兔为y只。

x+y=15,2x+4y=40

解得X=10,y=5。

从而知道鸡有10只,兔有5只。其中一位同学经过认真的独立思考,认为不列方程式也可以快速解答这个问题:

兔:40/2-15=5.鸡:15-5=10。

对积极发言或者可以提出多种解题方法的学生,教师提出表扬并给予加分奖励,有利于让学生更加积极的进行思考,主动探究数学知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办法,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子玉.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分析[J].吉林教育,2016,04.

[2]宋开红.关于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5.

第9篇

关键词 : 信息技术;独立思考 ; 引导 ;

独立思考,就是指个人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不再依赖别人,独自思考或行动,以解决问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爱迪生说过:“一个人年轻的时候若不会思考,他将一事无成”。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一切思维发展的前提。我们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有选择、有目的地将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和交流。不能因为有人听课或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组织一些形式化的讨论。真正会听课的人并不关注上课的热闹程度,而是会去关注学生是否真正进入了学习活动,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和活跃程度。那么,如何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呢?笔者认为,启动学生的学习内需是前提,恰当的引导策略是保障。

在我们学校,不少学生家里都购置了电脑,且都连接了互联网。据笔者调查,很大一部分学生可以用电脑绘画、下载音视频等,但学生对电脑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不妨以自身经验和技巧来触动学生,让学生产生敬佩之情,并将这种触动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学习中暴露认识上的不足和思维上的盲点,从而进入主动思考的状态。如在讲解《计算机病毒防治》时,如果只讲病毒防治的重要性、病毒的危害性以及杀毒软件,不仅内容枯燥,课堂也没有活力。教师可以在课前预先在学生机器内植入一个木马,上课时启动木马,控制学生机器,让学生切身感受病毒的危害。接下来趁热打铁,讲述病毒的危害以及病毒传播的途径。在讲到病毒防治时,可以让学生在本机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并把植入的木马杀掉。这样一来,原本枯燥的问题会被教师讲得深入、透彻,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实战技巧的过程。实战中蕴涵了丰富的内容,但教师往往越俎代庖,把操作过程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所做的只是完成教师的指令,学习的主动性受到抑制如果我们一开始把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会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而努力思考,换来的是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讲解《Word表格设计》这一节时,教师不妨直接布置层次任务(制作课程表制作中国象棋棋盘在棋盘上制作棋子),而后在一边观察指导。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表现活跃,参与热情空前高涨。长此以往,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丰富学生处理、解决问题的策略与经验,还能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积极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要适当地“遗漏”一些知识给学生,让学生寻找教师的“短处”,感受给教师纠错的喜悦,点燃他们表现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变得越来越有洞察力。例如,在教学《表格数据的处理》时,教师当堂给学生出了一道Excel分类汇总的题目,却故意“忘”了分类汇总前要先排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或思考获得知识,感受发现与创造的乐趣。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信息技术学科有着独特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形象生动的画面、简练却富有情趣的讲解、亲切柔和的赞扬等,给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这对培养他们使用计算机的兴趣,消除他们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和恐惧感,懂得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将大有裨益。我们还应充分发挥出计算机的优势,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如学生在利用Photoshop画树时,如果教师教大家画同一棵树,形态和数量都一样,这是美术课的临摹要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则要这样教:只把基本工具的用法以及复制、粘贴教会学生,鼓励学生把想象中的树画出来,再鼓励学生把一棵树变成树林,通过互相交流发现复制的方法(既可以一棵一棵地复制,也可以二变四、四变八地复制)。

当学生具备了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时,教师应针对具体的情况,启发、指导学生去思考,以维持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提高独立思考的效率,使学生学会如何去思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特定的情境下学习,学生就可以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便于保存,还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创设教学情境,不仅使学生容易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而且可以“由境生情”,使学生更好地体验信息技术学习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