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时间:2023-08-21 17:14:37

导语:在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的意义

1、多层次的学生群体要求因材施教。

遗传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的研究结果都指出,人的资质千差万别,这是因为遗传基因的不同以及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造成的。人先天的资质(天赋)的形成与其遗传基因有密切的关系,人的有些方面才是与生俱有,这种天赋就决定他能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如有人天生对色彩敏感,有人天生节奏感强,有人天生有一副好嗓子,有人天生长于计算,有人天生有适于运动的身体结构等,此外,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学校教育,使人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行为习惯,情感表达,审美观和生活观念等等,这就是后天形成的材,可见人的先天的天赋和后天的材,这两项本身就千差万别,因而由其构成的人的资质也就千差万别,所以对如这样一个复杂的学生群体,我们的教学显然不能整体划一,简单机械,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法。

2、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因材施教。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种日趋势繁杂的分工,必然需要有不同特长的人来完成。要培养出这些不同特长的人,我们必须“因材施教”。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对教育必然带来深刻的变革,只有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教育的产业才能快速发展,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为社会尽快和尽可能多的培养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资质,因材施教。

3、“因材施教”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具体落实的重要措施。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就是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最根本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成才。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尊重人的个性、理想和愿望,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尽量满足人的教育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展挥教育“关照和促进生命发展,提升生命质量” 的功能。

4、因材施教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素质教育。其核心是提高民族素质,也就是要极大地、最有效地使人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和发展,使人在人格、道德、智力、身体等诸方面健康发展,成为符合现代化社会需要的,适应现代生活和工作的高素质的人。可是人的素质不是可以“硬”造出来的,而是在先天具有的资质和后天自然、半自然中形成的材的基础上,由教育者去开发、引导、培养或孵化出来的。即教育是生长生成而不是制造或铸造,就是说教育应使受教育者能够充分地自由地生长发展。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与教育的实质完成吻合,与“因材施教”根据人的资质进行相应的教育也是一致的。

二、因材施教的策略

“因材施教”既然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来实施因材施教呢?以下从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各个环节进行阐述。

1、备课 备课要钻研教材,更要了解学生。要依据上、中、下各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特长确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学法指导诸方面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努力做到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有机结合。在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在了解并分析各种程度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的知识和心理障碍的基础上,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安排相应的教学步骤:或读或议,或讲或练;或重点讲解,或放手自学;或班级授课或分组教学亦或个别点拨……从整体的角度对每个教学环节作精心设计和周密安排,这是因材施教的关键。

2、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安排不同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内容。对于程度差的,应以一般性的属记忆和理解水平的训练项目为主,而对于程度好的,除了一般性的项目之外,还可相机进行一些属于运用水平的难度较大的项目的训练。

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要有坡度,要通过课堂提问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开辟通往教学目标的渠道。

3、作业

作业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迁移学法的重要教学环节,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作业内容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与教学内容相一致,难易有别,呈阶梯式,可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深化题,符合各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

批改作业的要求应因人而异。扩词,数量上应有区别;抄词,程度差的,只要求写正确,程度好的则要求分类抄写;复述课文时,程度差的,只要内容差不多就可以了;程度好的,则要求自己组织语言生动复述。课外阅读要每天有十五分钟的时间,程度差的,多鼓励;程度好的,则要求读一些经典。

第2篇

摘 要:随着新课改内容的逐步深入,一些过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开始变得越来越不适合当下的课堂环境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由于学生在基础内容以及学习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使得老师在教学中难以做到统一对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是指老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个别差异的角度出发,有的放矢地展开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从而获得最佳发展。相比较初中的生物学习内容,高中生物变得更加复杂,内容理解起来也比较的抽象,针对这样的情况,可能有些缺乏适当学习方法、未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就会在学习中出现障碍。为了达到全面性的教学方法,老师在教学中应当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来强化生物教学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区别对待,凸显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

一、进行因材施教前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前,需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结合教学内容,按照策略一步一步地进行,这是实施因材施教策略的前提,也是实施教学的基础。针对高中生这个学习群体,由于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并且在心智上也趋于成熟,老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考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外,还要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所照顾。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选择他们比较熟悉的内容,另一方面针对学习情况也要帮助他们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

对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来说,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学方案的设计。当然,在具体的设计中,老师还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内容来。比如说,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混淆一些相近的概念,那么老在教学中不妨利用“树状图”来帮助学生理清各项概念内容的关系。也有的一些学生理解能力较差,针对这样的问题,老师不妨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软件将微观变化的内容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理解。

二、利用因材施教来消除两极分化的学习现状

高中生物的学习内容,具有严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和初中生物教学相比,高中学习的内容更加抽象,难度系数也相应地提高,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两极分化的学习情况。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避免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改善两极分化的学习情况,既要因材施教,要把学生的学习情况搞“实”、搞“活”,在教学中,可以先把课程标准化为具体的要求,将每个课时的教学教化落到实处。老师在讲授的时候要避免出现空话、套话的现象,可以以每个单元的具体内容来对学生进行考查,利用问题分析学生在学习中的症结。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遗传”一章的内容时,老师可以以基因显性、隐性等内容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考查,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将学生整个章节的实际学习情况反馈出来,掌握学生在学习中是否存在问题,对于那些表现优异的同学,老师一方面要给予表扬,另一方面也要鼓励这些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合学习,对学困生不明白的知识点进行辅导,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利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消除生物学习中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三、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来进行因材施教

学习风格,简单来说就是学生的学习个性。在高中生物的课堂学习中,要想从学生的学习风格上入手,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情况,老师要认清一个道理,那就是学习风格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可能从学生的学习风格方面进行引导,时间上耗费的较长一些,但是老师要有耐心,不能盲目的追赶进度,把握住学生的学习风格来进行因材施教,可以引导学生更为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避免他们产生排斥的学习情况。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大都具备了自己固有的学习方法,老师在根据学习风格进行因材施教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特有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组成细胞的分子”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可能有的学生习惯从理论方面着手,进行记忆和推断;有的学生则习惯从试题中进行摸索,总结出相关的知识点。像这两种方法各有长处,老师在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中,首先要肯定他们的学习方法,然后,针对注重理论的学生,老师可以将某条概念内容进行变形,来对其进行提问,可能换了换形式,学生对内容就不是太了解,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鼓励他结合一些例题,了解概念定理的变形规则以及实际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对于那些讲究试题内容的学生,老师可以让他们在解题中,针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总结出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帮助他规范自己的解题想法,理清各知识概念间的关系。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教学计划,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循序渐进地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强化高中生物的教学质量和成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影评;因材施教;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086-01

电影《Ramona and Beezus》中,小女主人公Ramona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仅仅是一个九岁的小女孩,本来就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纪,我们能要求她时时刻刻都规规矩矩的吗?然而老师却大写批语:Ramona同学精神不集中,常作白日梦,总不把认真拼写放心上,也根本不在乎语法规则,还有学校的规矩。爸妈也说她经历旺盛,但是要学会控制,有时候也会觉得她不够懂事,惹些麻烦。大人们总把她的奇思妙想,古灵精怪,聪明伶俐,精力旺盛说成是刁蛮任性,顽皮捣蛋,惹是生非,冲动固执。难道一定要抑制孩子的天性,泯灭她们的个性,然后按照我们成人的要求把她们塑造成所谓“优秀”的乖孩子吗?

我觉得Ramona虽然相比一般的孩子有点莽撞,调皮,但却令我十分的喜爱和欣赏!特别是面对家庭的变故,固执的小家伙决定动用自己全身上下所有的聪明细胞来“拯救”全家。卖自制的柠檬水;拉着工具箱挨家挨户的问别人是否需要洗车;去参加广告公主的竞选。虽然每一次都以一种令人十分搞笑的方式失败了,但我仍然被小姑娘的独立,聪明,坚强和强烈的责任感所感动。她很自然地,大方地做了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和无法承受的事情。能说这样的小孩不乖巧,不优秀吗?这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一个大问题:如何实现尊重学生个体以及个性?也可以说是在素质教育下如何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下面我将谈一些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实施的具体策略。

一 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白实施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实施因材施教有很重要的理论依据,就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智力差异,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正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我们在教育中就不能“一刀切”,不能以同样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位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意味着面对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权利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者。所以,教师施教就是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育引导。

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引入,使因材施教思想更加理性化,科学化,内涵也更加丰富。这个理论带来的新的教育内涵,对我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实施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例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目前可以确证的智能有八种: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认为,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教育,那么每个人都能使自己的全部智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所以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的这八种智能的基础上,给每个人多样化的选择,因材施教,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

二 那么如果我是一名教师,我想我会这样去具体实施因材施教

1.了解学生个体。这是面向全体,实施因材施教的必要准备阶段。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模拟测验、问卷调查、家访等对学生进行实际情况的了解。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因为只有先了解了我们的每一位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才能心中有数,不至于盲目施教!

2.把我们了解到的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记录下来。按照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记录,以便我们日后归类和查阅。

3.对每个学生的状况进行成因分析。对于那些“优等生”,我们要通过分析原因来总结他们成功的经验,供大家借鉴学习。而对那些“差生”进行成因分析尤为重要。根据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学生的个别差异大多是人为的,偶然的,只要有了适当的条件,一个学生能学会的东西,其他学生都能学会。这说明,只要找准了这类学生的学习障碍或其它形成“差生”的原因,然后给他们创设消除这些障碍的条件,给予他们足够的学习时间,一般学生都会学好。所以我认为原因分析很重要,就像医生给病人治病一样,找准病源,才能药到病除。

4.把学生进行分群。依据以上的分析准备,将具有相近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上中下分群。并且对那些性格格外突出的学生单独列出。这样有利于克服班级授课制中不能照顾个别的弊端,也有利于克服个别教学中存在的效率低的弊端。

5.实施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特点等因素,有区别的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式,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累学生进行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化发展。并且分层后,我们要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中等学生可接受的水平上,这样我们才能用提高作业要求等办法来照顾上等生,用适当补课或辅导之类的措施来照顾到“差生”。同时我们还应设置一系列分层教学的程序,如分层备课,分层上课,分层辅导,分层布置作业,分层考试评价。

6.及时调整。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各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变化,教师应该多多观察,然后对学生所在的层次进行及时调整,进而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对那部分进步的同学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明白努力是会有收获的,即进行积极的归因。对那部分落后的学生给予信任和鼓励,告诉他们之所以没能取得进步是因为他们努力还不够!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2] 王华女.论“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及其具体运作.[J]台州学院学报.2004年2月第一期

第4篇

关键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适应与超越

自17世纪以来,班级授课制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而且由于其自身的优点,当前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由于影响人的发展的多因素性和人的发展的复杂性,每个人的发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历程,具有个性差异性。这就为以人为中心,特别是以现实的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带来了疑问和麻烦:在一个班级里,究竟以怎样的人为中心,如何以人为中心?多年来,因材施教被认为是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有效方法。但对一个班级来说,能否做到因材施教?如何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对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效果如何?特别是当代社会,十分强调教育民主化,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强调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这种背景下,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如何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本文在对个体差异的涵义和变量分析的基础上,将对以往以适应为主处理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并提出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新思路。

一、个体差异的含义及其主要变量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1]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或行为特点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全面”的差异性,才使得人与人之间各有千秋,千差万别。但另一方面,个体差异又是有限的,人与人之间,特别是教育教学情景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只是在部分心理特征上有明显的或根本的差异。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教学工作者只关心或关注部分主要的个体差异变量。那么究竟哪些心理特点或个体特征是主要的个体差异变量呢?或者具体说,哪些是影响教育教学特别是影响学习的个体差异变量呢?

(一)能力的个体差异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具有多种因素的复杂结构。要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备多种能力。而这些不同的能力往往又是融为一体的,多种能力的综合称为智能。由于能力是一种外显的、对活动或工作任务具有直接影响的特征,因此被认为是最主要、最明显的个体差异变量。

能力的个体差异,有着不同的表现。其中最为主要的是量、质和发展三个方面。量的方面主要表现在能力的高低之别,即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质的方面主要表现为在相同的活动中或相同的成就中,不同的人可能用不同的能力或不同的能力组合来完成活动或取得成就,即能力类型的差异;从发展的特点来看,有些人能力的发展较早,有些人则较晚,即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二)思维的个体差异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是个体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人类的思维,就其发生和发展来看,既服从于一定的共同规律,又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此,思维也被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看作是一个重要的个体差异变量。

思维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品质上,即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也就是说,思维的品质就是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三)兴趣的个体差异

兴趣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定向、维持和激励作用,特别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兴趣往往导致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兴趣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兴趣发展水平上的个体差异、兴趣品质上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稳定性上的个体差异。

(四)性格和气质的个体差异

性格是个人稳定的态度体系和相应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的结合,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个体特征。由于它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部分,因而也是最重要的个性差异变量之一。性格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个体对现实的态度不同,存在着差异;不同个体在活动过程中意志力的表现不同,存在着差异;不同个体在活动中的情绪情感反应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在活动中的理智不同,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上述四方面既相互独立,又共同作用,从而使每个人打上了明显的个体烙印。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如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大小、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气质是主要的个体差异变量之一,它使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涂上个人独特的色彩,显示出不同的动力特点。通常,气质可以分为四种主要的、典型的类型,即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大多数人由于其先天的遗传,特别是神经活动类型的不同,以及后天的环境影响等,形成了不同的气质特点,属于不同的气质类型。

近年来,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仍然是心理学、教育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学习风格、内部动机、认知方式等个体差异变量逐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二、适应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的反思

在教育学、教学论中,对个体差异进行研究,主要在于为教育、教学服务。如前所述,教学活动应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活动。在以班级授课为组织形式的教学中,同一班级中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个体差异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古今中外,人们一直在寻求一条能较好地处理个体差异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的有效途径,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

(一)因材施教思想和策略的主要内容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就已提出的一种处理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并受到了国外的推崇和重视。[2]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积极倡导并十分重视因材施教。后来的学者对这一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将其发扬光大。朱熹认为,因材施教的含义有三层:第一,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第二,分科教学;第三,各因其材教人。[3]由于孔子在教育、教学中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朱熹就将其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后来简化为“因材施教”,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优良传统。

今天教学论中所讲的因材施教,与古代的含义基本相同,即“因学生之材而施教”“教学要照顾个别差异”,[4]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5]其基本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二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教学;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得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3]

以上可以看出,因材施教的本质和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摸清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优势和弱势及已有的知识基础等,然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

(二)对因材施教思想和策略的反思

这一思想和原则的科学性、合理性究竟如何?在实践中的效果如何?

提倡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和原则的人们普遍认为,因材施教是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这一规律的反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由于每个人的素质、环境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不同,以及主观努力等诸方面的差异,使处在同一年龄阶段中的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又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因此,教育、教学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特殊措施,以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这种以“适应”为主的教育、教学思想,看似合理,实则既不合理,也难以实践。

第一,从个体差异的年龄特征来看,儿童早期的个别差异并不是很明显,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其个别差异分化得越来越明显。布卢姆通过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儿童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在自信心、想象力等智力因素方面的差异是很小的,随着年龄的增加,个体在这些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6]这些加剧了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造成的。也就是说,正是我们所推崇的以强调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基本特征的因材施教,反而扩大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既有个性的,也有智力的和学业成绩方面的。

第二,从因材施教的产生来看,它形成和发端于我国古代个别教学的情景之中,是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后虽经不断完善和发扬光大,但始终是在个别教学的范围之内演进变化的。在今天以班级授课为主的学校教学中,已显得无能为力。尽管我们对此仍在一贯倡导并对其作了新的诠释,也有人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现代化问题,[7]但由于其产生的条件及其根本特征,仍然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需要。

第三,因材施教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因材施教是在个别教学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教学思想和策略,但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班级授课制是在大工业条件下产生的教学形式,对于大批量地培养人才具有个别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改变了以往几千年的手工业方式的个别教学的历史,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班级授课从产生那天起,因为它符合了时代的需 要,因而得以广泛实行,经久不衰,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这便在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和原则与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之间产生了不相容的问题。有人指出,[8]这种不相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班级授课中,因材施教没有具体明确的标准。在个别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个别学生,可以很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但在班级授课中,教师面对的是几十名学生,而且教师并不是固定地去教一个班级。教师要想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实在是太困难了。从班级授课制的要求来看,也不允许这样做。退一步来说,即使能够因材施教,但一个班级的几十名学生之间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该因哪个学生或哪类(些)学生的“材”来施教呢?二是因材施教原则与提高教学效率之间是矛盾的。现代社会既讲求公平,也讲求效率。因材施教如要真正得以落实,就势必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尽管我们将因材施教修改成“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但这只不过是“对一种理想教学原则的美好追求而已。归根到底,班级授课制排斥因材施教原则”。[8]

第四,“因材施教”与教育的伦理性要求相悖。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性的民主化进程,教育民主化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潮流之一。教育机会均等的呼声越来越高,并已成为评判各国教育发达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每个人都应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二是每个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是平等的,都有享受必要教育、教学条件的权利,以及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方案不因某个学生的特殊需要而任意改动。

第五,因材施教在实践中已蜕变了其原来的含义和要求,推行的结果违背了倡导者的初衷,造成了很大的失误。而其中的许多误区正是素质教育所要纠正的。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而许多教师打着“因材施教”的招牌,眼睛只盯着少数尖子学生,人为地加剧了两极分化现象。也有不少教师以“因材施教”为借口,只顾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某一学科的学习,而放弃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追求,导致了片面发展,甚至是畸形发展。

三、从适应到超越──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新思路

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承认差异存在,尊重学习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超越个体差异,即树立超越性教学观,在适应的基础上逐步超越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是我们努力的新方向。

那么,什么是超越性教学呢?它是相对于以往以适应为主的教学而言的,更强调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的持续性发展。其主要特点有:

(一)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强调学生的持续性发展

以往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教师传递知识,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因此,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在于传递知识,分数成为衡量教学好坏的重要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通过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获取知识的方式,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等,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取得较高的分数。

超越性教学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认为知识的传递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手段,是中介,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特别是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持续性发展。

(二)以全体学生为对象,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以往的教学由于强调适应学生的需要和已有的差异,虽然倡导因材施教,但实际上是以大部分中间水平的学生(即中等分数的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即便是中间水平的学生,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学习后进生则完全成了牺牲品。

超越性教学摆脱了知识和分数的制约,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认为在正常情况下,每位学生的发展水平大体相同,即使有差异也不足以影响后续发展。而且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身的努力,都可以达到现有水平上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超越性教学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每位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

以适应为主的教学如果付诸实施,则使学生的长处更长,短处更短。而超越性教学观则认为学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完整的人,教学要促使学生在知、情、意等各个方面,特别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方面得到整体和谐的发展,使长处更长,短处变长。

(四)以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为手段,强调师生双方的共同作用

以往的教学,要么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因素,从而使教学变成了没有学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化、程序化活动;要么片面强调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知识水平,认为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符合学生当前的现实特点,从而又使教学活动成为没有教师的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效率低下的学生自由活动。

超越性教学观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组成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通过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以及给学生作出示范和榜样等,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与他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等,不断发展,不断提高。

上述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四个方面的内在统一,构成了超越性教学的目的、机制和条件。其中,形成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超越性教学观的根本所在,目前国内主体性教学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明确指出:“在现存条件下,我们对孩子所能做到的唯一可能的调整是通过使孩子完全拥有自己的能力而实现的那种调整。”[9]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根本上要通过孩子自身能力的获得,以及基于此的内部努力,而不能发自外在控制。杜威的这一观点也可看作是处理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新思路──超越性教学观的一块基石。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超越是在适应中的超越,而不是毫无基础的超越。因为教学活动只有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适应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超越,为最大限度的发展而服务的。

*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大面积提高西北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与效益的实验研究”(课题批准号为DGA01024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33.

[2]L Corno,R E Snow.Adapting Teaching to Inpidual Differences Among Learners[A].M C Wittrock.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C].N.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6.

[3]吴建琛.旧的课题,新的探索──对因材施教的粗浅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1987,(8):23—26.

[4]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62.

[5]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94.

[6]布卢姆.如何认识学生的个别差异[A].周南照,译.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学(上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673.

[7]张如珍.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J].教育研究,1997,(9):73—76.

第5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多媒体技术;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23.71

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的音乐教学,不仅对于培育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提升全民素质也有着深远影响。在信息网络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音乐教学面临着更大更多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最新的教育发展态势的需求,高中音乐教师必须通过实践和探索,发掘良好的途径和方式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以下几点将作出比较良好的说明。

一、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作用

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使得多媒体信息技术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重要教学媒介,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学提供更多的活力。具体来说,首先,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诗画融入音乐中,让学生在仿若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感悟音乐与诗情画意相结合的美妙世界,比如在《梁祝》的鉴赏和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将“一对彩蝶在万花从中翩翩起舞、比翼双飞”的动人场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并且逐渐引出轻柔的长笛以及双簧管优美的独奏旋律,再结合由竖琴和弦乐器为背景,在大大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的基础上潜移默化的将所学内容深深地映在学生的脑海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其次,虽然说音乐鉴赏课针对的是高中生,但是大多数学生由于背负着升学压力的重担,很少有机会和时间涉足音乐的艺术世界,这也就使得他们对音乐的认识只是出于浅显的阶段,而教师结合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为学生真正地领悟音乐的真谛打好坚实的基础。再者,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乐器的特点以及外形构造、不同音乐风格的鉴赏技巧、指挥的风格等让学生在观看中做到清晰明了的认识,扎实学生自身的基本音乐功底,激活更多的音乐教材作用的发挥,提高课堂效果。还有,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并不意味着就要彻底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才能获得不可替代的重要教学效果。

二、在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要求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但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个性成长特征的不同,需要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详细一点来讲,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要处理好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班级教学和因材施教的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并非一日之功,教师要必须真正地理解音乐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关系,肯定音乐教育对于每位学生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经常性地深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了解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和学习概况,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及时地调整和改善教学策略。教师要尊重学生对音乐的天赋和爱好,对具有不同音乐天赋和爱好的同学能够做到区别对待,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尝试开展音乐活动课的方式,比如以“我爱听的音乐”为主题,鼓励学生都积极踊跃的说出自己对音乐的鉴赏种类和喜爱原因,教师在活动进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日后的教学中加大对音乐鉴赏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同学或者表现不够积极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对于有音乐特长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引导等,带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积极性和热情,发掘学生对音乐的更多潜能。还有,教师在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的进程中,教师要注意照顾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在进行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的同时,也要在积极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的前提下使得学生不会觉得自己属于一个特殊群体,而是大家共同进步。因材施教不仅是符合新课改具体要求的良好教学方式,而且为高中音乐教学诸如了新鲜的血液,值得音乐教师借鉴和运用。

三、充分发掘教材以及生活中的音乐资源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可用于音乐教学的资源种类以及数目繁多,教师要学会在教学或者生活中充分发掘更多有效地教学资源,为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强而有力的催化剂的作用。当前诸多学校都配备基本的音乐专业设备和专用教室,如钢琴、音响器材以及常用的民族乐器、打击乐器等,教师要根据教学需求合理利用这些教学媒介,发挥它们应有的功能,为音乐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提供不可替代的重要活力。同时,由于社会的发展,音乐电子设备的普及,学生都拥有了诸多电子设备,教师要在进行基本的情况了解和掌握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这些产品,并且在课堂中留有部分时间,让同学们与大家分享自己所发现的良好音乐资源和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学习和进步。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教学策略;动机

关于教学策略有很多说法,总体上看,我国学者将教学策略看成比教学方法更上位的概念,更具有系统性、概括性和抽象性,认为教学策略“具有动态的教学活动维度和静态的内容构成维度”。结合传统教与学的弊端和新课改要求,初中生物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和谐、平等和民主的教学环境

魏书生曾说过:“民主就像是搭在师生心灵的桥,民主程度越高,连接心灵的这座桥梁就越坚固。”教师和学生作为两个独立的活动主体,他们之间的交流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而不能是一方凌驾于另一方之上。同时,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他们也具有独立的思想,也更渴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下,主体性得到了发挥,能动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性思维也更加的活跃,师生的感情也更加的融洽,教学效果也会显著提高。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动机

教学情境能让学生不由自主的进入学习状态,情绪高昂,兴趣浓厚。为此,我们可以以创设问题、故事、音乐、合作探究等活动创设情境。情境创设首先要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为,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才能吸引学生去感知、领悟、体验,综合能力才能得到锻炼,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其次,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而言永远都有一种魅力,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读、兴趣盎然地学,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最后,情境创设中要注意情境材料的新颖性,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创设情境,并时常变换创设情景的方式,这样才能起到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的目的,让课堂成为促进学生自我激睢⒆晕页沙ぁ⒆晕彝晟啤⒊渎活力的和谐课堂。

三、多元交流与合作

新课程下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生生互动为主要取向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有利于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

在“探究―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要对班级的同学进行合理的分组分层,从而实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保证内容进度的统一,又能照顾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性,通过交往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的。其次是要创设学习氛围,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构建出互助的和谐的一个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积极进行辩论、讨论和分享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学。多元交流与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对于新发现的问题,学生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之间解决问题。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内部讨论,大组讨论,或搜集资料等等。用学生带动学生,学生教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多元交流与合作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四、因材施教,加强指导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在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迅速切实的提高。近几年由于入学人口的下降,很多地方的学校为了节约办学成本,采用合并学校的政策。同时,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实力雄厚的学校学生供过于求,使得学校不得不增加班级的人数。这种大规模的班级授课制给因材施教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总而言之,教师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培养出具有他们自身鲜明特点的多个性,使校园里的每一位学生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特长得到充分展示,真正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五、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法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习过程和评价过程是密不可分的,生物教师越来越意识到原有的考试制度和学生评价方法,与现有的素质教育和课改的要求相差甚远,主要就是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评价主体过于单一,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是对学习成果的简单量化同时做出判断,而是要考虑到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情景,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可行的方法搜集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和比较,进行全面、详细和综合的诠释,从而达到对学生充分的评价的功能。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例如个人档案袋评价法;专题作业法;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法;学期和学年报告法、观察法、纸笔测试法等。在生物学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7篇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幼儿阶段的教学一直都得到社会各界特别的重视。为此,国家正式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包括对幼儿教学过程、教师自身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也成为提高幼儿教学水平的重要里程碑。但是,长时间以来,我国在幼儿教学中始终不够重视因材施教的理念,更多的还是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而实际上,不同的幼儿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为每个学生的成长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以及个人成长经历的不同必然会造成每个人个性上的差异[1]。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他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需要和兴趣,不管是认知方面、情感方面和社会方面的成熟程度,还是学习风格、知识储备、个性品质等,学生之间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更好的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从幼儿教学方式来分析,拟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融入其中,使我国的幼儿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1、幼儿教育活动中因材施教的策略

(1)顺应幼儿天性,因材施教

天性即为一个人出生就具有的秉性,一个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幼儿的天性有三好:好奇、好动、好模仿。顺应幼儿的天性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必要条件。皮亚杰认为:幼儿的教育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遵照幼儿的认知特点,幼儿只有在一个充满“好奇”的情境中、能实现“好动”的环境中、能满足“好模仿”的活动中才会有兴趣,才会将其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幼儿的兴趣是其天性的先导因素,有兴趣就会产生好奇、好动和想模仿的愿望,才会有了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幼儿的潜能才可能充分释放,也只有在这样的教育情境中才能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所以,要顺应幼儿的天性,设法培养幼儿的多种兴趣,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育活动设计中可以从幼儿感兴趣的方面入手,通过各种形式来萌发幼儿对活动的初步兴趣,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教师利用幼儿对所喜爱的事物和活动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的欲望。其次,教师运用示范讲解法、分步教授法进行教授,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进行指导,这样不仅能达到教育目标,而且还能激发幼儿对学习的热情。第三是教师尽量采用小组活动的教育形式,合理的分组方法是进行因材施教的客观要求,恰当的教育形式、科学的教育方法则是进行因材施教的具体实施办法。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按性别、动手能力及强弱搭配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组,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开展因材施教需要对幼儿之间存在的差异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然后才能制定出适合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优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教师在了解幼儿间的差异时需要做足很多方面的工作,了解幼儿多方面的情况,如幼儿的脾气、兴趣、爱好、性格以及认知等,然后根据上述诸多因素将幼儿划分成多个不同的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为了能够更好地更有计划地了解幼儿的差异情况,教师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QQ聊天、电话咨询、发短信、召开家长会、发放调查问卷以及网上留言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从学生家长口中获得更多关于学生的信息情况。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幼儿直接接触,与幼儿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并对其行为、言语、习惯以及动作等进行认真地观察和研究,从中了解到不同幼儿之间的差异,当教师对幼儿有了细致深入的了解之后便能够采取针对性、目的地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幼儿的教育,从而实现提高幼儿学习效果和水平的目的。然而教师在了解幼儿差异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付出更多的感情和爱心,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幼儿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消除幼儿对自己的戒心,拉近幼儿与自己的距离,才能够更好地亲近幼儿、了解幼儿,更好地与幼儿进行情感、心灵上的交流。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应带着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愉悦的心情为幼儿讲课,经常用自己温暖的双手抚摸孩子的头,每天用微笑的脸庞迎接幼儿稚嫩的脸,用温和、亲切的口气与孩子交流,用一颗宽容、理解的态度接纳孩子所犯的错误,并委婉地指出错误及帮助其认真改正。教师采用这样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够更好地了解幼儿之间的差异,为能够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教育幼儿提供可靠的保障。

(3)因地制宜的调整教学内容

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处于这一阶段。 进入幼儿园学习,是一个人接受学校教育的起点,也是接触社会的开始, 因此,做好幼儿阶段的教育至关重要。 尤其是在现阶段国际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没有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必然就会在竞争中失败,而人才资源的形成良好的学前教育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因此,幼儿阶段所接受的教育不仅直接影响一个人未来的发展,也会影响整个民族未来的发展。目前,很多地方所采用的教材都是规范化的、模式化的,但是,我国面积广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教育环境也是差异巨大。而这些差异又将直接反应到幼儿成长和受教育的环境之中,比如,很多幼儿教材中要有舞蹈、音乐、美术等方面的教育,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师资和硬件条件,无法实现这种要求。因此,我们需要有机的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教学条件, 因地制宜的调整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更好的结合各地区的特色开展幼儿教育,也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因材施教的理念、提高幼儿教学效率[2]。

2、结语

教师在幼儿教学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幼儿之间的差异,即对幼儿的兴趣、爱好、个性以及情感等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及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还应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使之更适应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为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困生;特殊性;教学策略

高中数学是为学生培养数学基础,更好地服务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教育.为了实现全面素质教育,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展开针对学困生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促进学困生成功转化成优秀生.

一、提前备考,树立学困生学习信心

学困生由于其基础差,而高中数学学习又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很多时候,学困生容易失去学习信心,导致他们厌学、弃学.而信心是学习的第一步,没有学习的信心,就没有刻苦努力的奋勇直追.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两个方面树立学困生的信心.第一,展开提前备考策略.学生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受到高分成绩的激励之后,就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并且会持续一段时间.对学困生展开提前备考策略,在考试之前,教师提前为学困生准备几套相似考题或者与考试知识相关的试题集锦,让学生进行提前热身,根据遇到的难点,对学生进行讲解.之后,进行正式考试之后,与之前的考试成绩进行对比,就会获得学习的信心.第二,建立成长曲线.学生将自己每次的考试成绩都记录下来,并制成表格或者图表,在每次考试之后,与之前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并总结出学习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收获到实实在在的学习感受.

二、培养习惯,转化学困生学习策略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绩提升的基础.“学而不思则罔”,一般优秀的学生,其学习过程会包括几个方面:预习、听课、分析、练习、总结.这一系列过程,缺一不可.

例如:高中“函数及其表示”这一章节相关知识的学习,第一,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教师要求学生将本章节知识的理论知识整理到笔记本上,比如函数的概念、函数表示法、奇偶性的分类、函数图像的表示等等.第二,纠正学生的听课习惯.听课过程,是眼、耳、口、手共同使用的过程,还加上心的思考过程.在听课过程中,关于函数学习的重点,根据函数定义域、值域、解析式、奇偶性作出函数图像,而又反过来,根据图像分析函数的这些性质.教师在教授函数重点的过程中,学生要边听、边记、边思考,并根据自己的思考过程,找出疑难问题,并课下对教师进行提问.第三,分析过程.分析是心理活动过程,也是知识总结归纳和笔记整理过程.第四,练习过程.教师或者学生自己根据章节知识,找出经典考题和练习题进行作业和练习,尤其以函数图像、函数奇偶性、函数图形变换为练习重点.第五,根据这一系列过程作出总结和分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成绩的基础,在对学困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落实,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因材施教,针对学困生展开教学

“因材施教”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展开的一种教学思想.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和心理特点,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实现不同策略教学,并根据学困生的学习疑惑,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

例如:教师可以总结出常考题型的解题方法.比如,不等式的证明方法一般有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数学归纳法等,数列求和的计算方法一般有裂项法、错位相减、倒序相加等等.根据不同知识点,归纳出常用的解题方法,让学生找出自己觉得比较适用的一种解题方法,并加以深入分析,促进学生掌握解决相关问题的解题策略.因材施教过程,可以是总结出重点题型的解题方法,并找出适合学生的方法;或者是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比如小组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升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并提升教学效率.

四、分层教学,制定学困生个性方案

开展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展开目标分层、作业分层、教学方法分层、考试分层的教学方法.采取分层教学,根据学困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展开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例如:在高中数学关于“空间几何”相关知识的学习中,目标分层是指将学困生的学习目标适当降低,他们只需要认识几何体、学会证明相关的定理等;作业分层,学困生需要将课后习题熟练掌握;教学方法分层,教学对学困生采取课前引导预习,课后指导学习的教学策略;考试分层,在考核成绩的过程中,选择中等偏简单的考试题型对学困生展开测验.通过分层教学,使得学生能够获得自信,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踏踏实实地提升自己的成绩.

总之,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优秀学生的进一步提升,更应该注重对学困生的指导和引导.高中数学教学,应该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找出他们落后的原因,并结合他们的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上的欠缺,因材施教,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分层教学,促进学生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提升,从而更好地提升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9篇

高职院校动漫设计与制作教学现状

当前,动画制作公司、文化传媒公司、广告公司等都需要大量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人员,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毕业生由于能力不足而不能被企业所看重[2],这个现状说明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校内教学与市场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校内实践教学方法和动漫市场技能需求之间具有一定偏差。导致这样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应对市场和复杂生源结构的教学体系

动漫设计与制作行业是一个商业性很强的行业,行业涵盖范围广泛,涵盖行业包括动漫短片制作、3D建模、广告制作、影视制作、UI设计等,这些行业都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和技能方面与市场保持一致,而校内教学大部分时候都是在观望市场的需求,再修改教学内容,这样就导致了学校教学内容的滞后性[3]。同时,由于教学模式单一,导致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仅个别学生能够脱颖而出,但是成功的教育应该是让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这就需要针对市场以及生源结构完善教学体系。

2.缺乏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主要是针对教学主体的复杂性来决定的,这里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就是分层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研究由来已久,但是真正在动漫设计与制作教学中施行,用来解决教学中的差异问题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应该根据教学主体的差异,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设计等都作一个递进的分层。

3.教师缺乏因材施教的职业能力

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可以说是一个交叉的学科,在面对复杂的学生结构、交叉的学科知识时,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需要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构成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就目前来看,教师在这些方面仍需要通过专业培训、企业锻炼、交流访问等形式进一步提升自我,以便更好地应对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更好地指导交叉学科学生创意作品。

改进的分层教学思想在高职院校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应用

1.分层教学的基本理论

分层教学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在我国古代就被大力提倡,代表人物就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时至今日,因材施教仍然作为一种衡量教学体系的重要标准。在国外,因材施教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建立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并提出教育应为不同学生提供个别化帮助[4]。

2.当前分层理论的缺点

就目前而言,一般的分层教学思想就是根据生源的差异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知识构成、技能基础、认知能力等方面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并设计分层次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

(1)根据生源的知识结构分层,不利于学生重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培养

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培养人才的首要目标是熟练掌握产品制作流程以及通过软件制作动漫作品,如果根据生源的差异分层次教学,那么思维灵活的文科生一般是负责产品的创新构思,做事严谨的理科生一般负责产品的制作,当然艺术生是负责作品的美工。那么很可能在毕业时能够第一时?g被就业单位认可的是技能过关的理科生,但是学生所缺乏的创新性以及艺术性也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2)根据学习能力分层使得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根据学习能力分层,一般就是教师通过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不同层级,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任务,但是由于把学生划分成A、B、C等层级,使得部分处于较低层级的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无形中也使得部分学生自尊受到伤害。

3.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分层教学方法

针对高职院校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生源特点以及高职教学首要目标,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分层教学方法。首先,根据生源信息将学生按照文科生、理科生以及艺术生分为三类,再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评估将每个分科的学生分为A、B、C等层级。在教学过程中文科生的A、B、C等层级(以下简称A文、B文、C文),理工科生的A、B、C等层级(以下简称A理工、B理工、C理工)以及艺术生的A、B、C等层级(以下简称A艺、B艺、C艺)在不同分科的A、B、C等级之间交叉组合,组合原则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而定,根据不同任务设计交叉的分层教学模式。学生分层原理框架图如图1所示。

通过横向分科分层,突出重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培养,通过纵向的能力划分确定不同学生学习能力,使得不同的分科学生在横向和纵向的层级之间交叉组合,克服了仅仅以学习能力划分层级造成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问题。如在基础软件操作技能的培养阶段发现一般理科生的操作技能掌握快,使用技能熟练,在分层时可按A理工C文B艺,或A理工C艺B文等交叉形式组合,形成以掌握技能为教学目的的分层组合,理科生以自己在学习技能方面的优势带动文科生以及艺术生;在作品美术技能的学习阶段可按A艺B文C理工,或者A艺C文B理工等形式划分,充分发挥艺术生艺术专业功底的优势。在这个划分中每一个不同的学习任务阶段都要保证每组中有某个分科的A类学生,在学习中起带头作用,这种划分实现了不同分科的交叉,也体现了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交叉分层。既注重培养技能又注重学生艺术创意的培养,确保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本文方法在高职院校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应用

高等职业教育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将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定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技能包括艺术基础技能以及软件操作技能,通过以技能为基础的培养,通过逐级递进的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

(1)设计分层教学任务项目

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以及分层特点设计教学任务,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中按照设计好的学生分层模式,设计分层教学任务模式为“模拟――创新”。该模式设计第一层为基础技能层,基础技能层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像MAYA、PAINTER、影视后期合成、影视特效合成等,课程教学第一任务是学生熟练基本技能,熟练软件操作技能,模拟实例,接着可以再设计第二层、等三层分别加入美观设计、创意设计等。根据学生的分层设计分层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形成了以技能操作为基础层,将美化以及创意作为能力提升的逐级递进的教学层。

(2)设计分层教学组织方法

在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需要学生掌握的技能包括道具与场景设计、动漫角色设计、二维动画制作、3D基础知识、三维模型制作、三维动画等,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按照设计好的分层教学模式,设计分层教学任务模式为“分层动态工作室”。“分层动态工作室”是在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本文提出的分层理论,对工作室的成员实施交叉分层,并且根据项目任务使工作室成员动态变化,应用“分层动态工作室”按照设计好的分层任务将学生分到不同的工作室,工作室中不同程度的学生之间合理分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不同层次的任务工作室成员的组成也在实时变化。

(3)设计分层教学作业

设计分层的作业模式,具体形式为“技能――技艺”作业设计模式,作业是考核分层教学方法效果的重要手段和重要依据,依据本文的思想设计的作业第一层是技能型作业,第二层为技能和美观型作业,第三层为技能美观结合创意型作业。

(4)评价

在应用本文方法教学时学生技能掌握扎实,不同分科的学生都能重视技能的重要性,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同时由于采用工作室组织形式,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