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7:14:37
导语:在统计学定性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 ;可溶性Fas(sFas)
[中图分类号] R5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2(c)-055-02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sCD40L and soluble Fas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LI Jinliang1, YANG Zhaoying2#, WANG Weimin1, KONG Jian3
(1.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Heilongjiang Province Hospital, Harbin 150036, China; 2.Department of Gerontal Cardiology, Heilongjiang Province Hospital, Harbin 150036, China;3.Department of Cadre Ward, The First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s of serum sCD40L and soluble Fas(sFas)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Methods:Serum sCD40L and sFas(with ELISA) levels were measured in 60 patients with UAP(every stage of Ⅰ,Ⅱ,Ⅲ:20 patients) and 40 controls. Results: Levels of Serum sCD40L and sFa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patients of Ⅱ, Ⅲ stage of UAP than those in controls(P
[Key words]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 soluble CD40 ligand(sCD40L); soluble Fas(sFas)
目前研究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的发生主要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斑块不稳定。细胞凋亡和炎症免疫反应可能参与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1]。我们通过检测UAP患者血清sCD40L和sFas水平变化,探讨其与UAP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病例来自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4月的住院患者。根据辅助检查,严格按照2007年ACC/AHA及ESC指南[2]的诊断标准,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60例,男30例,女30例。按照Braunwald不稳定型心绞痛分级[3],每级入选患者20例,分级标准,Ⅰ级:严重的初发型心绞痛或恶化型心绞痛,无静息疼痛;Ⅱ级:亚急性静息型心绞痛(1个月内发生过,但48 h内无发作);Ⅲ级:急性静息型心绞痛(在48 h内有发作)。
1.1.2 正常对照组入选40例,男20例,女20例,均为我院体检中心经健康体检合格的正常人,无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疾患,肝肾功能正常,无心脑血管疾病史。以上2组性别、年龄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 血清sCD40L水平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可溶性CD40L,试剂盒购自美国USCN LIFE公司。其检测灵敏度为0.095 g/L。sCD40L测定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步骤执行。在酶标仪上读出OD值,绘制标准曲线,并查出各自浓度。
1.2.2 血清sFas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盒购自上海森熊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操作按说明书。
1.3统计学方法
所测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相关分析采用直线回归,以相关系数(r)表示,均以双侧P
2 结果
2.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sCD40L与sFas含量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sCD40L与sFas含量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UAP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sCD40L和sFas含量(x±s)
Tab.1Comparison of serum sCD40L and sFas levels
in UAP group and controls(x±s)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
Compared with controls,P
2.2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sCD40L水平与sFas水平相关性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sCD40L水平与sFas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呈明显正相关(r=0.573,P
3 讨论
近20年来,随着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治疗手段的成熟与推广,以及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所占比例的不断升高,NSTEACS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2007年ACC/AHA及ESC指南更对其诊断和危险分层进行了深入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占NSTEACS中的重要比例,对其早期进行危险分层主要在于指导治疗策略的选择,这不仅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而且使患者得到最大的治疗效益与费用比。
白细胞分化抗原40(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0,CD40)及CD40配体(CD40 ligand,Cd40L)系统作为重要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物质参与粥样斑块的形成和进展[4],储存于血小板α颗粒内的CD40L在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在几秒钟内表达于血小板表面,几分钟或数小时内可被水解释放进入血液循环,成为可溶性CD40L(Soluble CD40L,sCD40L)[5]。在嵌合7E3抗血小板常规治疗无效的难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chimeric 7E3 Fab Antiplatelet in Unstable Refractory Angina,CAPTURE)的研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血浆可溶性CD40L浓度升高与非致死性AMI或死亡的风险增高相关。2001年Carlichs等[6]在研究血清sCD40L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时指出,AMI患者血清sCD40L水平显著高于UAP患者。本文结果显示,Ⅱ、Ⅲ级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sCD40L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
Fas抗原主要表达于激活的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的表面,与FasL结合后介导细胞的凋亡。sFas是由Fas抗原在转录水平的不同拼接而成,游离于血清中,可阻断Fas配体传导的信号。Boylle等[7]提出sFas增高介导的VSMCs凋亡增多,纤维帽张力下降可直接导致斑块破裂,参与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本文结果显示,Ⅱ、Ⅲ级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sFas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
本研究中还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sCD40L水平和sFas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呈明显正相关(r=0.573,P
[参考文献]
[1]Hansson GK. Immune mechanisms in atherosclerosis[J]. Arth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1,(21):1876-1890.
[2]Anderson JL, Adams CD, Antman EM, et al. ACC/AHA 2007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J Am Coll Cardiol,2007,50(7):1-157.
[3]王吉耀,廖二元,胡品津,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9.
[4]周启林,田国平.CD40-CD40L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心脏杂志,2006,18(2):239-241.
[5]Henn V, Steinbach S, Buchner K, et al. The inflammatory action of CD40 ligand(CD154) expressed on activated human platelets is temporally limited by co-expressed CD40 [J]. Blood,2001,98(6):1047-1054.
[6]Carlichs CD,Eskafi S,Raaz D,et al.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express enhanced CD40 ligand/CD154 on platelets[J].Heart, 2001,86(5):649-655.
[7]Boyle JJ, Bowyer DE, Weissberg PL, et al. Human blood derived macrophage induce apoptosis in human plaque-derived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by Fas-ligand/Jas interactions[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1,(21):1402-1407.
[8]黄玉江.血清可溶性Fas及炎性因子与冠心病不同表型的临床相关性研究[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9(6):457-461.
[9]胡可淦,蔡鑫,包宗明,等.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Fas和TNF-α水平变化[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6,4(2):133-135.
[10]葛长江,胡申江,郑霞,等.冠心病患者血清sFas和sFasL及sIL-2R的水平[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1(5):337-339.
关键词:统计学;辩证统一;统计规律;思想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统计学为探索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必须正确处理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总体中诸个体某种数量标志表现偶然,而诸标志值平均则为必然。重复测量某种同一客体出现不同的数值属偶然,而同一客体本身真实数值则为必然。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的数量差异为自己开辟道路。统计研究中经过综合平均,将大量偶然性所形成的数量差异,互相抵消,显露出平均则为必然。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统计抽样调查问题上表现极为明显。客观事物极其复杂,表现千差万别,同一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也非常大,从个别单位,往往因偶然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探索其本质和规律性。然而,通过大量观察,排除偶然性因素影响,就可暴露出事物的真象,显现其本质。在进行抽样调查时,只有随机抽取的个体足够多,消除诸多偶然因素影响,才能通过抽样总体的数量特征正确地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2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实践和科学都证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着的事物是普遍存在的,况且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性。而对于每个事物或过程的矛盾也各有其个性。因此说,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或普遍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统计学中存在着各种矛盾,每一矛盾具有不同特点。在统计认识中,个体的差异性中蕴含着总体的同一性。统计方法就是运用科学的手段抽象掉各个个体的差异性,探求总体的同一性,并用差异性去标志同一性的内在质量。差异性是统计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没有差异性就没有统计;而同一性则是统计的目的,为了求得同一性才需要进行统计。因此,统计研究要运用大量观察法与个别观察法相结合使用的统计方法。
统计研究中运用大量观察法,实现从个别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认识过程。同时,根据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统计研究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运用个别观察所搜集的资料来说明总体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使认识更深刻、更具体。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规律指导统计研究必须是将统计中的平均数与分组法结合,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用反映现象的离散趋势的变异指标与反映现象集中趋势的平均数结合使用,以使研究更全面,更完善。
3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统计学的研究着眼于总体,着手于样本,立足于个体;同时从总体出发,分解剖析,认识局域(类、层、组)甚至个体,并对其进行调查研究,观察计量,搜集资料。接着对个体的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或归纳演绎,用样本来推断总体,达到对总体的系统性认识。即为“统而计之”和“计而统之”的总和,以实现以统定计,以计达统的目的。所以,统计学的思维是一种系统思维,要求一切认识对象不仅它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而且它还要作为某个更大系统的要素来认识。这种对系统客体的“主体”认识,是一种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度量的系统思维方式。
因而,统计认识充分体现了整体和局部的有机统一,这是统计研究的一大优点,也是统计认识比较接近客观、真实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它认识方法往往是就某一要素而研究某一要素,就某一系统而认识某一系统,忽略或没有充分重视各要素的整合作用和系统环境对系统的制约作用。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统一
从统计认识过程而言,充分体现着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立统一的关系。定量分析研究是统计研究的特色所在,但统计的定量分析不是纯粹数量意义的,即不是就数量论数量,而是基于所研究事物本身的特点,并且从所研究事物的有关联系或现实背景中,紧紧扣住认识所研究事物内在本质这一主题来展开的,他注重的是定量分析背后的具体含义和意义,这也正是统计学与数学的区别所在。那么统计研究怎样才能通过数量来体现其具体含义与现实意义?这就必须结合定性分析,即以定性分析为起点,并以定性分析为终点。具体来说,统计研究总是按照“初步(感性)的定性认识——客观科学的定量认识——高级(理性)的定性认识”这一过程来进行的,即从定性开始,确定认识事物有关方面的指标,经过定量过程,搜集,整理,进而对其分析研究,上升到更高的认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质,完成定性认识。统计认识活动遵循质与量对立统一规律,从初始的定性入手,依设计的科学的方案一整套统计指标体系,按要求搜集有关数据资料,经过整理和分析对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也就是说统计的定量分析是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个飞跃的重要途径,是避免产生认识主观偏差的重要手段。
因此,统计研究最终是为人类定性认识服务的,是为了定性认识才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前面所讲的统计的方法性、应用性也正体现在这里。实际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统计研究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才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重点。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探求质与量变化的规律和界限,研究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的关系,将质与量同一与度中,即量的规定性定性于度中,质的规定性定量于度中,以实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真正统一。
5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在统计研究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个基本方法。统计认识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在各个局部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达到对总体的认识,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性。
所谓分析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分别加以研究,从而认识事物的基础或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任何事物的整体都是有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将客观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成各组成部分,分别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点以及在各种外界条件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属性和特点,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及内在规律性的认识之目的。可见,分析方法是以客观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关系为客观基础的。在统计研究中诸如分组分析、因素分析、因果分析、结构分析、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比例分析等等。这些分析在人们的认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要把分析所得到的认识变为对整体的认识,揭示整体的本质和规律性,就必须进行综合。
所谓综合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办法。与分析方法相比,综合方法认识过程的方向完全相反。它是将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结为整体,通过全面掌握事物各部分、各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概括和上升。从事物各部分及其属性、关系的真实联系和本来面目,复现事物的整体,综合为多样性的统一体。在统计中,诸如人口统计的将分组、结构、比例分析化为对整个人口状况分析;商品销售总额分析时分解为价格和销售量变动的影响,进而从总体上分析其因素影响;社会总产值的变化,分解成各个部门行业的影响,进而综合研究其全貌等等。
合是对立统一,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统领分析。没有具体的分析,就不能具体深入地把握事物的各部分、各侧面和各种属性与诸因素,从而也就无法综合;同时,分析也离不开综合,它在综合统领下,以综合为目的,达到确切地揭示事物的总体和本质和规律性,使认识升华。因此,没有分析的综合,其结论就只能是空洞的、无根据的,是一个混沌的、外在的、直观的整体。“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的要素。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1页)。”分析的结果,也就是综合的出发点。统计认识的发展总是沿着“分析——综合——新的分析——新的综合……”轨迹不断前进的,促使统计认识活动不断深化,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6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给出新认识;但新认识是不确定的,可能是错的;特殊材料的组合不同,给出的认识也不同甚至矛盾;基于不完善甚至劣质信息作出决策。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前提(公理)到命题,不提供超越前提的新知识;容许选择多个前提,但前提可能是错的;大前提里的不同小前提(公理系统里的不同子集合)会给出不同甚至矛盾的结论。以观察为基础对事物的不确定性进行度量主要属于归纳推理问题;但若已知各种事件发生的结果和发生的概率,不确定性下的决策则可以转化为演绎推理问题。
统计认识是通过个别研究认识一般的,所以统计思维必然是一种归纳(即必须通过归纳才能实现)。统计不仅要根据所构建的原始信息通过统计推理获得一般的“知识”,而且还必须进行假设检验、机理检验等,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论证。所以说,统计思维是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归纳方法论强调了方法和外来信息的重要性,而演绎方法论则强调了问题和先存知识的重要性。实际上,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相互补充和协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在统计思维中的回归分析既是归纳,又是演绎。所以说,统计思维将归纳和演绎高度而有效地结合运用,收到了很好的认识效果。也只有通过归纳、演绎和实践的相互作用才能找到可靠的科学真理。
7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按照统计认识要运用材料来看,统计学的实际应用具有具体性,它是依据一定的数据和事实,使人们得到启发,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作出迅速的识别和直接的理解,并对对象的总体状况作出判断。统计认识在取得统计数据之后,首先就是根据数据的特点,运用一定的数据整理手段(如分组、直方图、茎叶图、频率图等)和统计研究人员积累的统计认识经验,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获取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统计数据的背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必要时还要进行典型剖析或抽样验证。所以说,在统计认识的数据收集、分析与所做结论需要具体化。同时,对统计理论方法研究时具有抽象性,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数理研究,是具有抽象思维的特点。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它舍弃具体向客体的规客规律性逼近。因此,统计学是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8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
统计认识过程不仅是通常所说的实证性研究活动,同时也是探索性研究活动。它自始至终都是理性认识和感性材料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
按照统计认识属于实证性研究来说,它具有经验思维
的特点。经验思维就是运用实践经验、感性认识和感性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它的功能主要是认识具体事物的外部状况、表面联系和现象,通过经验思维能够对丰富的大量材料初步加工,把握事物多种多样的具体状态,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描述性统计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经验思维。它依据的是客体的个体的实际状况或者是客体过去的、现在的状态,是事实的归纳、概括、整理。从推断性统计来看,它在描述性统计提供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概念,依据严密的逻辑规则和推理过程进行假设检验、数理推断、悖论分析,对描述信息、经验认识进行理论思考,使经验认识升华,这又是有理性思维的特点。它抽象掉具体个体数量上的差异,得出有关对象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认识;抽象掉所依据的经验材料的特殊,得出有关“类”的一般的认识。
实际上,描述性统计是推断性统计的重要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讲,推断是另一种描述;有时候描述性统计与推断性统计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统计认识是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兼具有两种思维的成分,两种思维相互交叉,相互补充,使统计认识更系统、更具体和更深刻。
总之,统计学是一门认识方法论,统计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是要研究探索和发现认识客体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方法。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它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它和统计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哲学对统计学起着指导作用,为统计科学研究和统计工作提供一般指导原则和思维方法;统计学是哲学一般认识方法的具体化。所以,对统计思想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和归纳,有利于推进统计理论研究,廓清人们对统计的认识,有助于更合理、广泛的运用统计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金昌.关于统计思想若干问题的探讨[J].统计研究,2006,(3).
[2]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5).
对于产品来说,有了市场的需求作为指导,就应对产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市场需求,包括产品的包装、更新换代、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等。统计学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方面也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早年Ina瓷砖公司生产的瓷砖大小不一,尺寸波动大,公司采取事后检验,将不合格产品丢弃,成本很高,经过分析发现原因是砖窑内部的温度差异,在没有放入瓷砖的情况下,砖窑内部设计的加热后温度相同,但放入瓷砖后就不同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直接方法是重新设计建造一个砖窑,这将花费一大笔费用,质量小组使用稳健性设计方法(实验设计中提高产品稳健性的设计方法),从瓷砖的内部结构入手,调整了灰石的比例,不但降低了瓷砖尺寸的波动,而且对瓷砖的质量没有不良影响。所以产品的调整可以多方面入手,不仅着眼于外在因素,也可从内在因素入手,其中提高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统计学在这一方面也有重要应用,应该受到重视。
另外,对竞争对手的调查包括七大方面:第一,产品策略分析,分析竞争对手的产品技术含量、使用的主要原材料与部件、产品质量、产品工艺水平、产品主要性能参数、产品的主要功能、产品主要卖点和优势、产品换代周期;第二,价格策略分析,研究竞争对手的总体价格水平,各细分产品的不同价格标准、价格定位、价格调整频率,进货价、零售价与结算价、返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第三,渠道策略分析,竞争对手的渠道政策及其调整的频率和力度、竞争对手新建渠道与维护渠道的举措;第四,促销策略分析,促销的频率、力度、形式、内容和成效,促销对品牌提升的程度,促销对企业员工和商家信心的提高程度等;第五,品牌传播分析,竞争对手在广告宣传中的投入,在终端卖场的陈列与展示,在当地居民心目中的品牌形象;第六,服务策略分析,竞争对手的服务政策、服务质量等;第七,人力资源分析,竞争对手的培训和教育是否到位、规章制度是否完善、企业员工信心是否十足、厂商关系是否融洽等。全面深入地了解有助于企业取长补短,做出更有利的营销策划方案,更大限度地抢占市场。
关键词:统计分析;预测性;决策性
[中图分类号]F22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3-0025-02
统计分析是对客观现象的一种认识活动,它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经过定量研究,达到对现象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统计数据说话
统计分析的主要依据是统计数据,充分利用统计数据来说话。要依据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客观事实来判断事物的发展变化状况、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运用统计数据形成观点、统帅观点,而不是脱离统计数据空洞地发表议论;要把数据和情况紧密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就数字论数字,搞数字罗列。
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统计分析虽然是从数据人手,但在分析过程中,始终是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统计分析,其研究对象侧重于社会经济现象。任何社会经济现象都是质和量的统一,质是量的基础,而一定的量又是质存在的必要条件。我们在对其进行研究时,必须在研究其质的规律性的同时,研究其量的规律性。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而定量分析则使定性分析更加准确可靠,使人们对质的规律性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从而能深刻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在统计分析中,把这两种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定量证明定性,用定性指导定量,使得对事物的分析既有理论依据,又有量化实证,提高了分析结论的理论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三、统计分析方法具有特殊性
统计分析方法是以总体现象的数量关系为对象的一类特殊科学研究方法的总称。从应用的角度来看,统计分析方法可分为经验方法和数学方法两大类。经验方法是指一些与初等数学知识和人们的实践经验相关联的方法。数学方法又称为数理统计方法,是以数学理论,特别是概率论为基础对客观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它可以通过对现象貌似偶然的变动来探求其必然的规律性。
四、统计分析的对象具有综合性
统计分析的对象不是某种社会经济现象的个体数量方面,而是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分析研究其综合数量特征。从总体上对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分析,可以避免以偏概全,使认识较为全面和正确。
统计分析在一个企业的运转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统计认识的全过程来看,通过统计设计、调查和初步整理所取得的统计资料,可以对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特点取得一定的认识。但是这些认识却只是初步的、表面的,只有对这些资料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使统计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由于统计分析具有深化认识的作用,使得统计分析在企业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统计分析在企业发展中应用广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预测性分析:是将数据系统内涵认识性研究与动态规律性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统计预测中,一般强调静态分析预测和动态分析预测相结合,以静态分析预测为主。首先,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重点进行年度、季度统计预测分析,确保企业目标管理和考核的有效性。其次,要根据企业的计划目标和历史销售数据确定各项数据指标,找出经济运行波动的共性和差异性。再次,要根据企业的总体规划和行业的特殊性,综合运用一定的预测模型来提高分析的科学性。
第二,决策性分析:在我国的经济管理领域,决策性分析方法是最先被引入和普及的定量化分析方法。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企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加深,这就要求企业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一是对市场需求和供给能力的分析。主要包括居民的购买力、商品的潜在和实际市场需求量、品牌成熟度、订单满足率、消费偏好等。通过分析,可以判断企业的赢利空间、供需缺口等,为领导层确定商品销售规模、制定阶段性营销策略等提供依据。二是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分析和影响。主要包括国内、国际的宏观环境对我国行业发展的影响和对地方法规、民风民俗对企业的发展的影响。三是对企业竞争力的分析。通过分析本行业其他企业的经营情况,在对比中认识自身发展的差距和潜力,从而为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第三,产品的质量检验问题。统计方法对产品质量改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合格产品不仅对社会和消费来者产生损害,而且严重影响企业的形象。合理的运用统计方法并作出科学的分析,可以尽可能的改进产品质量,节约成本。
总结:在企业当中,统计分析工作是了解现状、预测未来,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进步的重要方法。做好统计分析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章平.对企业统计工作预测的探讨[J].科教文汇,2006,10.
[2]赵井霞.试谈如何进行统计分析[J].商业经济,2004.4.
关键词:统计分析;企业经营管理;应用
一、统计分析的含义、种类及其特点
统计分析是通过对统计方法与分析对象相关知识的运用,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所进行的研究活动。在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这三个阶段的基础之上,通过统计分析,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研究对象,因此,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同时,在一定的选题下,统计分析通过设计分析方案、搜集和整理分析资料来进行研究活动。统计分析的基本前提就是具有系统、完善的资料。
统计分析方法可分为逻辑思维与数量关系两种分析方法。这两种分析方法在在统计分析中联系紧密、密不可分,需要对这两种方法进行结合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指以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维方法。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偶然到必然,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去观察问题,透过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这样有利于对统计分析的指导;数量关系分析方法是指通过对统计学中论述方法的运用,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一种数量表现分析,包括分析其规模、水平、速度、结构比例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比如对比分析、综合评价分析、结构分析、平衡分析、动态分析、因素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统计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以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统计数据来分析。统计分析的基本前提就是具有系统、完善的资料。通过运用全面的统计信息来对生产经营状况、生产进度等情况来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企业产销增减原因的分析需要生产、盈亏、质量、销售、市场行情等各种统计数据,在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未来前景进预测时,需要掌握企业各方面的统计数据。
第二,统计分析中需结合定量、定性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二者之间是统一、相互补充的关系,定量分析以定性分析为基础,如果是没有定性的定量,那么这种定量则是盲目、毫无价值的,而定量分析能够使定性分析更具科学性、准确性,促进其得出的结论广泛而深入。
第三,统计分析方法的特殊性。统计分析方法是指以总体现象的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类特殊方法的总称。对比分析、分组分析、综合评价分析、平衡分析、因素分析、数量统计方法等是统计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在评价分析过程中,对比分析是经常采用的方法。
第四,分析对象和范围的综合性与广泛性。统计分析的对象主要是分析某个企业或某个工业部门的该种产品而非分析某一产品的成本水平、变动及其原因。按照不同分析的总体范围划分,包括对状态、规律、前景的分析,也可以依据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来进行分析。
二、统计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
首先,统计分析能够把企业在某一时间点或时间段内的状态反映出来。从宏观层面来看,它不但能够反映企业的规模、资产等自然属性特征,还能够反映企业的财政收支、对外负债等社会属性特征;从微观层面来讲,除了反映出企业产品质量、新产品与新技术开发、市场占有率、销售额、财务盈亏等企业的发展状况之外,它还可以评估和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其次,统计分析可以反映出企业的规模与整体结构。从规模上来看,一方面,统计分析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规模、人员配置、资产与销售规模;另一方面,它也能够反映出企业的产业结构、人员结构、质量结构、技术结构等。与此同时,统计分析不但能够为企业发展速度和产业的增长提供全面的统计数据,还能够依据对企业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分析出企业的发展情况,如果能够进行量化分析的,它都可以直观的反映出来。另外,它也可以依据企业的产品质量、返修率和服务质量等情况,以数字化的形式反映出企业的质量。
最后,统计分析得出的结果还可以把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密切关系的外部情况反映出来。由于企业经营活动受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以及企业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不断的变化,企业需通过统计分析来预测和指导这些不断的变化。只有通过全面、真实、可靠的统计分析,真实了解与企业有合作和与企业有竞争的某些企业的情况、消费者反馈情况以及潜在消费者的情况,企业在管理中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
三、统计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首先,统计分析应用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统计分析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通过统计调查、统计整理所获得统计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客观现象的数量特点。但是,如果不想对这些现象的认识只停留在表层,希望可以抓住事物的本质以及内在的发展规律,那么必须深入的整理和分析这些统计资料。唯有此,通过有效的统计分析和不断地深化认识,使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才能得以查出,从而提出改进措施,有利于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这样统计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用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次,统计分析应用在企业预测中。一般而言,统计分析预测强调静态与动态分析预测相结合,主要依据静态分析预测。一方面,当企业自身特点与经济背景发生冲突时,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把它纳入统计数据的范畴,采用相关数学模型对此进行分析,这样会迅速得到结果,根据相关预测数据,企业对年度、季度统计进行重点预测分析,保证有效的目标管理和考核;另一方面,如果要想找出企I运行波动的共性和差异性,那么就需要按照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历史销售数据来对各项数据指标进行确定。
再次,统计分析应用在企业决策中。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不断地深化发展,企业也越来越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这样情况之下,就需要企业分析和处理相关信息。第一,分析市场需求及供给能力。主要包括对当地居民的消费能力、消费偏好、产品的实际需求量以及产品的知名度等的分析;第二,分析整体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国内外环境、法律法规制度、民族风俗等;第三,分析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对同行业其他企业进行分析,找出企业自身与其他企业发展差距和发展优势,有利于更加正确地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
最后,统计分析应用在企业过程分析和阶段分析控制中。由于在企业经营目标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情况,因此,企业必须及时对其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的方法。企业可以按照之前发生的此类情况,运用统计分析工具进行分析研究,在找到相关规律之后与此情况作出比较,获得相关的统计结果,这样企业不但能够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更加准确地对市场需求进行定位,实现发展目标,而且还能够在企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统计分析方法追踪分析企业经营指标,更加准确地确定自己的经营目标。
在企业中,统计分析在其发展中作用巨大。它不但可以分类、处理企业的所有数据,还可以通过对各类数据的综合来进行指标计算对比分析。另外,还可以通过对企业信息质量管理的提高来分析企业效益。因此,企业要高度重视统计分析,以此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在整个企业发展中,统计分析自始至终贯穿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环节,在各个方面已经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管理手段与工具。尤其是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同时,按照统计分析,企业管理者能够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从而增加企业的效益,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统计分析的作用,促进企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菊香.试述企业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城市经济,2010(08).
[2]安文彩.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统计工作的作用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11).
[3]徐占波.统计工作实务[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4]贾富花.统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管理观察,2011(03).
[5]张卿.使用统计学原理网[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 正畸正颌联合矫治; 骨性Ⅲ类错; 前牙; 硬组织; 稳定性;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中图分类号] R 783.5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7518/hxkq.2015.03.011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anterior teeth and hard tissue of skeletal class Ⅲ malocclusion after a three-year orthodontic surgery by systematic review. Methods All studies about skeletal class Ⅲ malocclusion with orthodontic-surgery were searched by computer-based retrieval and manual retrieval; the deadline is December 2013. The literature, filtered according to the inclusion criteria and exclusion criteria, was performed with quality assessment. The same indicators of the anterior location and hard tissue stability were combined and evaluated with meta-analysis and descriptive analysis by Rev Man5.2. Results Four before-and-after comparison study articles with 180 cases were included. The grades of the four literature evaluation were A. The meta-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ing the three-year post-orthodontic-surgery and post-orthodontic-surgery, the total weighted mean difference (WMD) of U1-SN was 4.29 (P0.05). The measurement methods of A and B point position were different, hence the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were as follows: point A remained at a relatively stable position, and point B had some replacement compared with post-operative (P
[Key words] orthodontic surgery; skeletal class Ⅲ malocclusion; anterior teeth; hard tissue; stability; Meta ana-lysis; systematic review
对于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采用单纯正畸治疗难以达到治疗效果,常需要正畸正颌联合矫治,其治疗最终目标是功能、美观及稳定。近年来众多学者对正畸正颌联合矫治严重骨性Ⅲ类错的长期稳定性尤其关注,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软组织、骨组织及牙齿位置的变化。张君等[1]、周彦恒等[2]研究得出术后3年上前牙轻微复发;Jakobsone等[3]、de Lir Ade等[4]研究得出术后3年患者保持了相对稳定的面貌及咬合关系。现今研究主要是各个临床医生自己的病例研究,样本量小,质量参差不齐,结论可信度低,矫治后是否稳定仍需要一个可靠的结论供临床医生参考。本研究拟通过分析术后3年前牙位置及硬组织的稳定性,将相关指标进行系统评价,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1 材料和方法
1.1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文献纳入标准如下。1)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半随机对照试验、前后对照试验。2)研究对象:采用正畸正颌联合矫治的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处于生长发育停滞期,单纯发育畸形,不伴有唇腭裂、烧伤、外伤等畸形,从未进行过正畸或颌面手术治疗。3)干预措施:均同期进行上颌Lefort Ⅰ型截骨术及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且术前、术后配合正畸治疗。4)研究指标:U1-SN(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相交之下内角),L1-MP(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相交之上内角),覆(overbite,OB),覆盖(overjet,OJ),SNA( 蝶鞍点-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角),SNB(蝶鞍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ANB(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MP-SN(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相交之下内角) ,A点(上牙槽座点),B点(下牙槽座点)。
文献排除标准如下。1)研究类型:随机方法不正确的研究,重复报告的文献,个案病例报告,小样本量的研究;2)干预措施:除了正畸正颌联合矫治外还采用其他治疗方法,或者未采用正畸正颌联合矫治仅单颌手术治疗的文献。
1.2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无语言限制。为避免漏查文献,对《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口腔医学研究》、《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dontics and Dentofacial Orthope-dics》及国内外相关会议、摘要进行手工检索,截止时间为2013年12月。英文检索词:orthodontic、orthognathic-surgery、skeletal class Ⅲ malocclusion、hard tissues、anterior teeth、stability。中文检索词:正畸治疗、正颌手术治疗、骨性Ⅲ类、硬组织、前牙、稳定性。中文检索式:(正畸治疗、正颌手术治疗或正畸正颌联合矫治)+(骨性Ⅲ类或Ⅲ类)+(硬组织或牙齿)+(稳定性或复发)。
1.3 资料提取
由2位评价员独立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制成评价表,并交叉核对,确认结果一致性,通过协商或第3位研究者解决分歧。通过对评价员之间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9,2位评价员对文献评估的一致性较好。资料提取的内容包括:作者、出版年限、实验设计、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样本量、相关结局指标。
1.4 质量评价
根据纳入研究的不同试验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学质量评价标准。随机对照试验、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及EPOC(Effective Practice and Or-ganization of Care Group)[5]的文献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质量评价;前后对照试验采用修改后的EPOC评价标准评价其质量。EPOC评分的项目包括:基线方法、研究对象的特性评估、盲法评估、结果及结论是否有针对性、混杂因素的排除、随访率、研究问题是否清晰。每一个单项评分分为0、1、2分。0分:该评分项目在文献中未提及或说明;1分:该评分项目在文献中提及但未进行具体的研究或说明;2分:该评分项目在文献中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表述。根据得分将纳入的研究分为A、B、C共3个等级,A级(5~6分):高质量,没有严重影响研究结果可信度的因素;B级(2~4分):中等质量,对研究结果有一些不确定因素;C级(0~1分):低质量,存在严重影响研究结果可信度的因素。
1.5 统计分析
采用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5.2软件对前牙位置及硬组织稳定性相关指标进行系统评价。系统评价研究指标均为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或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 mean difference,SMD)为疗效分析统计量,各效应量均以95%CI表示。采用χ2检验对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如无异质性时(I250%),进行亚组分析或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异质性进行部分矫正,必要时进行敏感性分析。合并结果P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初检出相关文献298篇,经阅读文题和摘要筛出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14篇,阅读全文,排除未达到纳入标准的10篇研究[2,6-14],最终纳入4篇文献[1,3-4,15],均为前后对照试验,共180例患者。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详见表1。
2.2 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纳入研究的4篇文献因涉及伦理学,故均未行盲法评估。纳入文献均不同程度上提及研究对象的特性、基线方法、结果及结论有针对性、随访率等,评价等级均为A。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详见表2。
2.3 异质性检验
对4篇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I2为96%,有异质性,进一步敏感性分析发现,张君等[1]研究数据结果变异较大,这可能是由手术前移上颌和后退下颌的距离不同造成。
2.4 前牙位置及硬组织稳定性的系统评价
2.4.1 U1-SN de Lir Ade、Ko、张君3篇文献对术后3年与术后的U1-SN进行了比较,异质性检验(P=
0.26,I2=25%)表明各研究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合并WMD为4.29,95%CI为[2.91,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0,P
0.000 01),说明术后3年患者的上前牙唇倾度增加。
2.4.2 L1-MP de Lir Ade、Ko、张君3篇文献对术后3年与术后的L1-MP进行了比较,异质性检验(P=
0.02,I2=75%)表明各研究异质性偏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合并WMD为-1.58,95%
CI为[-4.36,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1,P=
0.27),说明下前牙的转矩相对较稳定。
2.4.3 OB Jakobsone、de Lir Ade 2篇文献对术后3年与术后的OB进行了比较,异质性检验(P=0.82,I2=
0%)表明各研究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合并WMD为0,95%CI为[-0.09,0.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9,P=0.93),说明覆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
2.4.4 OJ Jakobsone、de Lir Ade 2篇文献对术后3年与术后的OJ进行了比较,异质性检验(P
2.4.5 SNA Ko、Jakobsone、张君3篇文献对术后3年与术后的SNA进行了比较,异质性检验(P=0.23,I2=32%)表明各研究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合并WMD为-0.58,95%CI为[-1.18,0.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0,P=0.06),说明SNA较为稳定。
2.4.6 SNB Ko、Jakobsone、张君3篇文献对术后3年与术后的SNB进行了比较,异质性检验(P=0.90,I2=0%)表明各研究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合并WMD为0.25, 95%CI为[-0.42,0.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3,P=0.47),说明SNB保持稳定。
2.4.7 ANB de Lir Ade、Ko、Jakobsone、张君4篇文献对术后3年与术后的ANB进行了比较,异质性检验(P=0.001,I2=81%)表明各研究异质性偏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合并WMD为-0.70,95%CI为[-1.44,0.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5,P=0.06),说明ANB较为稳定。
2.4.8 MP-SN de Lir Ade、Ko、Jakobsone、张君4篇文献对术后3年与术后的MP-SN进行了比较,异质性检验(P=0.92,I2=0%)表明各研究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合并WMD为0.39,95%CI为[-0.25,1.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0,P=0.23),说明MP-SN较为稳定。
2.4.9 A点、B点位置 Ko、Jakobsone 2篇文献对术后3年与术后的A、B点位置的变化进行了研究。Ko等[15]以S点出发,SN顺时针旋转7o作为X轴,过S点与X轴作垂线为Y轴,测量术后与术后3年A、B点矢状向的距离。Jakobsone等[3]以鼻根点的垂线NP为基准,测量术后与术后3年A、B点矢状向的距离。由于二者的研究方法不同,不能进行Meta分析,仅做描述性分析。Ko等[15]的测量结果显示,A-Y距离术后为(68.5±6.5)mm,术后3年为(68.1±6.0)mm,平均后移了0.5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术后3年A点位置相对稳定;B-Y距离术后为(63.7±9.8)mm,术后3年为(65.3±9.8)mm,平均前移了1.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 发表性偏倚
本研究因最终纳入的研究较少,各个权重相差并不大,未进行漏斗图分析。
3 讨论
3.1 Meta分析质量及局限性
本研究全面查阅文献,对正畸正颌联合矫治骨性Ⅲ类错进行系统总结,最终纳入4篇文献,共180例患者,均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纳入研究对象,有完整的手术及正畸过程的病例记录,数据完整,无失访。与以往的小样本研究相比,本研究能更客观地反映正畸正颌联合矫治骨性Ⅲ类错畸形术后3年前牙位置及上下颌骨的稳定性,对临床医生的医疗决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研究的Meta分析质量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纳入文献数目较少,各研究样本量偏小;2)Meta分析中存在一定的统计学异质性,分析异质性来源后,并不能够完全消除统计学异质性;3)纳入文献均为前后对照试验,因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涉及伦理学问题,无法实施随机对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献质量;4)纳入研究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倚风险,如发表偏倚、选择偏倚等,可能会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3.2 前牙位置的稳定性分析
本研究Meta分析得出,1)术后3年U1-SN减少了4.29°,具有统计学差异,即上颌前牙有复发唇倾趋势,这与周彦恒等[2]研究正畸正颌联合矫治后牙齿位置的稳定性结果一致,这可能是由于术前颌骨骨量不足、去代偿不充分、术中上颌骨前下旋转、术后上颌少量上移等因素导致。术前正畸应将牙齿直立于基骨上,使牙齿在前后垂直向达到正常的位置,并将第二磨牙纳入矫治系统,消除咬合干扰,有利于牙生理功能的发挥和软硬组织的健康。2)术后3年下前牙的位置相对稳定,这与张君等[1]研究术后3年与术后相比下颌骨及颏部位置比较稳定、下颌切牙相对基骨保持直立结果一致,主要与术后下颌骨的稳定有关。3)术后3年覆没有明显改变,说明垂直向的复发较少,但Jakobsone等[3]研究发现上颌大量前移及下颌骨大量后退后有垂直向复发的风险,可通过下颌的自动逆时针旋转及下中切牙的代偿萌出,使前牙覆关系保持相对稳定。4)术后3年覆盖保持相对稳定,双颌手术后上颌水平向复发量小,下颌后退术采用坚强内固定,可减少复发几率,术前术后正畸减少干扰,使咬合关系稳定。
3.3 硬组织的稳定性分析
本研究Meta分析得出,术后3年SNA无明显变化,即上齿槽座点相对于颅部的位置关系较为稳定,未发生明显的复发,这与张君等[1]的研究结果一致,术后3年患者的硬组织相对保持稳定,提示上颌骨前徙效果保持较好。术后3年SNB、MP-SN值无明显变化,说明术后3年上牙槽座点和下颌平面相对于颅部的位置关系较为稳定,未发生明显的复发,患者的高角得到了改善,并保持了长期稳定。术后3年ANB值无明显变化,说明上下颌骨前后向位置相对稳定,正颌手术后维持了较好的Ⅰ类骨面型。Ko等[15]和Jakobsone等[3]研究均得出A点的位置较稳定,B点的位置分别有1.6和1.7 mm的前移复发,即下颌骨有少量复发,但总体上保持稳定,虽二者的研究方法不同,但结果一致。本研究纳入的4篇文献均采用上颌LeFort Ⅰ型截骨术及下颌BSSRO双颌手术。de Lir Ade等[4]研究得出,双颌手术上下颌骨移动的距离相对于单颌手术少,可减少术后复发,即双颌手术后上下颌骨矢状方向的稳定性要优于单颌手术,可能是由于手术区域暴露充分,视野清晰,固定部位较多,而不稳定因素主要来自下颌。而BSSRO后退下颌骨后,下颌骨原有的骨性支架被破坏,与下颌骨相连的肌肉及软组织失去了平衡,咀嚼以及下颌活动造成不稳定因素增加,下颌骨有复发的趋势。Jakobsone等[3]研究发现,术后到术后3年间,B点及颏前点Pg分别向前复发约25%和33%,认为下颌的复发与下颌后退的距离相关。当下颌骨后退量大时可考虑双颌手术,骨断间实施坚强内固定,促进骨愈合,防止骨断的移位,并松解软组织及肌肉,减少软组织的牵拉复发。
综上,正畸正颌矫治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术后3年上颌前牙有轻微唇向复发,但牙齿咬合关系仍保持良好;上颌骨的位置基本保持稳定,仅下颌有少量的复发。正畸正颌联合矫治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后前牙位置及上下颌骨能获得稳定性。该结论提示正畸正颌联合矫治骨性Ⅲ类错畸形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及可靠性,可为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治疗提供依据。本研究中的时限为3年,但该类患者下颌骨受遗传、生长等影响有复发趋势且不能预测,故可以延长研究时限,以增加说服力。影响术后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如术前术后正畸、手术方式、固定方式、颌骨移动的距离、矫治后不同的保持方法、患者对保持的配合度、颞下颌关节的变化、软组织的适应性改变等,对其研究也相应复杂,建议学者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增加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参考文献]
[1] 张君, 王旭霞, 张文娟, 等.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的稳定性研究[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9, 27(1):
60-63.
[2] 周彦恒, 孙燕楠. 骨性Ⅲ类错正畸-外科联合治疗后牙齿长期稳定性研究[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2, 37(5):
381-384.
[3] Jakobsone G, Stenvik A, Sandvik L, et al. Three-year follow-up of bimaxillary surgery to correct skeletal Class Ⅲ maloc-clusion: stability and risk factors for relapse[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11, 139(1):80-89.
[4] de Lir Ade L, de Moura WL, Oliveira Ruellas AC, et al. Long-term skeletal and profile stability after surgical-ortho-dontic treatment of Class Ⅱ and Class Ⅲ malocclusion[J]. J Craniomaxillofac Surg, 2013, 41(4):296-302.
[5] Effective Practice and Organization of Care Group (EPOC). The data collection checklist[EB/OL]. [2009-06-17]. http://.
[6] Chou JI, Fong HJ, Kuang SH, et al.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stability and relapse of soft and hard tissue change after 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osteotomy for mandibular setback of 64 Taiwanese patients[J].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5, 63(3):355-361.
[7] Ko EW, Huang CS, Lo LJ, et al. Alteration of masticatory 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orthognathic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skeletal class Ⅲ malocclusion[J].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13, 71(7):1249-1260.
[8] Kim JW, Lee NK, Yun PY, et al. Postsurgical stability after mandibular setback surgery with minimal orthodontic pre-paration following upper premolar extraction[J].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13, 71(11):1968.e1-1968.e11.
[9] Ko EW, Lin SC, Chen YR, et al. Skeletal and dental variables related to the stability of orthognathic surgery in skeletal Class Ⅲ malocclusion with a surgery-first approach[J].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13, 71(5):e215-e223.
[10] Gallego-Romero D, Llamas-Carrera JM, Torres-Lagares D, et al. Long-term stability of surgical-orthodontic correc-tion of class Ⅲ malocclusions with long-face syndrome[J]. Med Oral Patol Oral Cir Bucal, 2012, 17(3):e435-e441.
[11] Kraft T, Boulétreau P, Raberin M, et al. Severe Class Ⅲ malocclusion: long-term stability.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2 cases[J]. Rev Stomatol Chir Maxillofac, 2004, 105
(3):153-159.
[12] Moldez MA, Sugawara J, Umemori M, et al. Long-term den-tofacial stability after bimaxillary surgery in skeletal Class Ⅲ open bite patients[J]. Int J Adult Orthodon Orthognath Surg, 2000, 15(4):309-319.
[13] 梁淑贤.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成人骨性Ⅲ类错的疗效及其稳定性研究[D]. 大连: 大连医科大学, 2009:1-25.
[14] de Haan IF, Ciesielski R, Nitsche T, et al. Evaluation of relapse after orthodontic therapy combined with orthogna-thic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skeletal class Ⅲ[J]. J Orofac Orthop, 2013, 74(5):362-369.
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非常重要,并且学习难度大,因此很多文献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改进办法等进行了积极探讨。李均立、许海平归纳了该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研教改建议[1]。马成文、金露、魏文华强调案例教学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并指出了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2]。张柠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习效果[3]。项后军、隗力从模仿性案例和综合性案例教学两个角度对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4]。刘晓平结合教学实践,阐述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改革[5]。董美双认为应该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验课教学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6]。柯健提出了“写作前引导学生重视、写作中精心指导、写作后严格验收”的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模式[7]。范晓男、戴明华,孙晓程探讨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引入PBL教学方法的必要性、PBL教学方法的组织与实施及效果[8]。已有文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通过对有关文献仔细地梳理后发现,现有文献存在如下特点:其一,关于计量经济学的教研论文大部分将实验教学、案例教学作为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强调弱化甚至取消课程中公式的证明推导过程。其二,将焦点聚焦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上。其三,虽然没有指出,但是已有研究主要探讨如何搞好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上述文献既存在合理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偏见,为此,本文将首先介绍计量经济学的本科教学目的,然后从教学目的出发,引出教学中的困难、如何合理进行课堂教学、布置课外作业以及考核。
2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目的
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一般包含:学习并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研究方法,并能运用计量经济学这一工具,针对实际经济问题,建立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对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分析。例如斯坦福大学指出,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计划的目标之一是教会学生将数学作为经济分析的一个基本工具去思考和描述经济问题和政策。但是计量经济学发展很快,大量新理论的出现使得所建立的模型更能反映实际情况,因此本科计量经济学的另一个目的是夯实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具有进一步学习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模型的基础与能力。
3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差,不仅体现在教师不知道怎么教、教什么方面,而且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学生应该怎么学、计量经济学怎么考核等问题。一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差。计量经济学覆盖三门学科:统计学、数学、经济学,而其基础理论为统计学和数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经济学知识,当然现在其研究对象已经推广到其他各门学科。一般而言,本科生尤其是文科类本科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并且在概率论的教学中,受课时限制,教师通常侧重于概率论的讲授,而对数理统计学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在计量经济学学习中大量遇到的假设检查和区间估计等知识点则一带而过,课程安排在第五、六学期,而相当一部分学习差的学生对大一、大二学过的数学知识已经遗忘,这使得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更差,加大了学习的难度。而对于理科生,由于经济学知识的缺乏,使得学生缺乏对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了解,学生不知道学习计量经济学是为了什么,进而缺乏学习热情。二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毫无疑问,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动力。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由于部分学生缺乏长远眼光,急功近利,不断询问老师计量经济学中公式的推导有什么用、是不是考试内容。而且一些学生自学能力差,继续沿袭过去依赖老师的学习模式,存在惰性,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三是教师授课内容设置不合理。在教学中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纯粹按照西方高等院校教授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从具体经济、金融案例出发,强调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去解决实际经济、金融问题,较少涉及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的知识,而对数学公式更少进行推导,一些老师甚至不讲公式的推导,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从表面上看,经济、金融案例方面的教学有助于改善计量经济学的枯燥性,使得学生入门比较容易,大量的案例分析应该能够提高学生运用计量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缺乏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支撑,不少学生根本不知道为什么采用这样一些统计量进行检验、为什么模型的建立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等等。同时,在没有理清数学逻辑的前提下,对公式死记硬背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本科是最佳的学习阶段,在思维可塑性最强的本科阶段跳过数理推导,而将其推迟到思维模式基本固定的研究生阶段,根本是一种逃避行为,其教学效果不可能很好。事实上,中国研究生在学术论文中存在计量工具滥用、错用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和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理论基础差有关。这种教学模式更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模型的基础与能力。另一种极端是仅仅关注计量公式的推导,而对如何利用计量经济学知识、设定模型、改进模型等方面的内容关注不够,尽管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逻辑性,但是大量枯燥的计量公式的推导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提高利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四是考核与教学脱节。从培养目标来看,本科计量经济学教育应该从理论学习与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个角度进行考核,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学校这门课程的考核重点放在一些计量经济学理论结果方面,而对教学中这些结果是如何得到的、怎么运用这些结论去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很少涉及。这使得学生认为,即使不学习,靠投机也可得到较高分数,这使得考核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力这一效果未能实现。
4教学方法改革
4.1课堂教学改革
计量经济学是数理统计学的一个分支,其理论部分仍然沿袭数理统计的数理理论逻辑。从相当大程度上讲,计量经济学原理的讲授就是向学生传授经济变量之间的非确定性关系思想以及如何建立、估计它们之间的非确定性关系,帮助学生从以前的确定性关系分析、定性分析向非确定性关系分析、定量分析转型,进而初步建立现实和理论之间的联系。因此,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打下定性分析、非确定性分析基础,帮助学生建立起非确定性分析思维,而不是要学生精通计量经济学理论,并能熟练、正确运用复杂的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要达到后面的效果,需要长期的实践训练,而不是短短的课堂讲授能达得到的。计量经济学的讲授,主要基于计量经济学原理的讲授,尽可能让学生知道诸如t统计量、OLS估计量是怎么构造出来的、起什么作用,只有当学生掌握了基本原理,才能够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准确地分析经济现象,避免计量工具的滥用、错用现象。尽管计量经济学是数理统计学的一个分支,但又和数理统计存在较大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注重点不同。数理统计更多的是涉及变量的非确定性关系———如概率分布,较少涉及变量与变量之间的非确定性关系;计量经济学注重在一定假定条件下精确估计解释变量和被解释之间非确定性关系,以及一些假定条件不满足时如何进行修正。其二,数理统计应更注重理论传授,计量经济学教学更应该注重变量之间不确定性关系思想的传授。其三,数理统计课后一般有一些与理论配套的习题可供学生训练,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计量经济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连贯性,其课后习题基本上是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与计量经济学原理论证、推导联系不大。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工具,其最终目的是用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因此,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很有必要引入一些与学生专业知识相符的经济案例。一方面通过计量经济学工具,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建立起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桥梁,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做示范,起到“师傅领进门”的目的。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案例教学不可能占较大的比例,应该压缩在合理的范围内。
4.2课外教学改革
根据上述分析,实际情况使得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占时较少,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一些教师采用让学生交课程论文的办法,这一方面对学生起不到监督作用,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课程论文,从网上下载论文打印交给老师,另一方面不同学生课程论文题目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具有可比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之间进行有益的讨论。为了解决上述不足,很有必要引入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它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讲完后,布置一个和学生专业知识联系紧密的国际热点问题,以此问题为导向,以计量经济学为工具,对学生的专业纵深知识以及专业横向知识进行挖掘,一方面拓展学生的专业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在实践中验证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语
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心胸外科,河南安阳 455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心脏瓣膜性疾病采取磁共振(MRI)诊断的效果。方法 将2012年1月—2014年10月该院接诊的心脏瓣膜性疾病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他们的影像学资料,皆采取超声心动图(UCG)定性评价瓣膜疾病,对比分析MRI与UCG诊断结果。结果MRI与UCG诊断出4例二尖瓣狭窄(MS)、46例二尖瓣关闭不全(MI)、14例主动脉瓣狭窄(AS)、26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4例三尖瓣关闭不全(TI)、18例复合或联合瓣膜病;异常血液湍流信号属于受累瓣膜直接征象,两种定量分析一致性良好。结论 磁共振在心脏瓣膜性疾病中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可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值得借鉴。
关键词 磁共振;心脏瓣膜性疾病;诊断效果;超声心动图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c)-0171-02
超声心动图对于心脏瓣膜性疾病诊断已有多年历史,而且性价比良好、准确性较高,可评估瓣膜病严重程度[1]。但是,以往测量异常彩色血流图评价压差与反流量,仅仅只能作半定量分析。近几年,磁共振(MRI)不断发展与完善,其在心脏瓣膜性疾病诊断中有很好的诊断效果[2]。为了进一步分析心脏瓣膜性疾病采取磁共振诊断的效果,该院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0月来就诊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112例做为研究对象,展开了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接诊的心脏瓣膜性疾病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该研究。其中男性84例、女性28例;年龄22~68岁,均值52.6±5.2岁;临床症状多为胸闷(78例)与气短(71例),并且心瓣膜听诊区闻及心脏杂音者108例。
1.2 方法
该组患者除了均采取超声心动图(UCG)、K-空间节段真实稳态进洞快速扫描序列(TrueFISP)、二维(2D)黑血及亮血序列等检查,还予以磁共振诊断,其中UCG按照常规方法处理,而MRI诊断方法如下:所用仪器为具备TM技术的1.5T超导MR诊断仪、相控阵线圈,涉及的技术包括多通道采集技术与无线蓝牙及矢量心电门控技术等。先采取平行血流方向平面内的相位流速编码电影(TR65ms、TE2.8ms、FA30°)作定量评估,扫描平面定在流速最快或者瓣膜水平,一次扫描可获取一个心动周期内20~25帧不同时相相位图,利用西门子血流分析专用软件对血流相位图行手工描记分析。对1帧图像目标血流断面行精确边界描记后,软件自动复制感兴趣区到相位图,最后自动计算出1心动周期相关血流参数,比如最大流速、单位时间流量、前向血流量、平均流速等,同时根据血流相位图确定血流峰值流速,并计算心动周期内血流量与反向血流量,进一步算出反流指数,其中轻度:15%~20%,中度:20%~40%,重度:>40%[3]。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脏瓣膜性疾病诊断结果
MRI与UCG诊断出4例二尖瓣狭窄(MS)、46例二尖瓣关闭不全(MI)、14例主动脉瓣狭窄(AS)、26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4例三尖瓣关闭不全(TI)、18例复合或联合瓣膜病,两种诊断方法结果一致。其中MI病因包括肥厚性心肌病所致22例、二尖瓣脱垂2例、扩张型心肌病38例、单纯型24例。
2.2 MRI定量分析结果
该研究中40例患者予以VEC-MR定量与定性分析,其中AS 14例、AI 26例,AS患者Vmax317.25~529.74 cm/s,均值(412.30±28.46) cm/s,而UCG诊断AS患者Vmax307.22~534.71 cm/s,均值(410.85±29.71) cm/s,MRI与UCG诊断结果并无显著性差异(t=0.132,P>0.05),一致性良好;同时,112例患者反流指数范围15.9%~58.7%之间,均值34.23±2.19%,其中AI患者26例经MRI诊断显示,评价结果与UCG诊断结果基本一致,UCG检出轻、中及重度率为15.38%、53.85%、30.77%,MRI检出率则依次为23.08%、46.15%、30.77%,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磁共振也叫做核磁共振,指的是通过静磁场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射频脉冲,使得人体氢质子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而停止脉冲后,质子在弛豫过程中会产生MR信号(利用对MR信号接收、空间编码及图像重建等技术处理),而MR信号则可以作为疾病病变程度的一种判断方式[4-5]。以往诊断心脏瓣膜性疾病多采取常规超声、超声心动图等处理,但是超声心动图仅能作半定量分析,而随着科学技术发展,MRI不断完善,其在心脏瓣膜性疾病中的诊断越来越完善[6]。
该研究针对该院接诊的心脏瓣膜性疾病患者1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皆采取超声心动图与磁共振定性评价瓣膜疾病,对比分析显示MRI与UCG诊断出4例二尖瓣狭窄、46例二尖瓣关闭不全、14例主动脉瓣狭窄、26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例三尖瓣关闭不全、18例复合或联合瓣膜病;异常血液湍流信号属于受累瓣膜直接征象,对AI与AS患者进行定量分析可知,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RI诊断AI显示轻度、中度、重度依次为4、14、8,而CUG诊断则依次为6、12、8。该研究结果与同类研究基本一致,赵世华[6]针对56例心脏瓣膜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采取2D黑血及亮血序列、K-空间节段Truefisp、flash电影序列与流速编码电影(VEC)对患者进行定性评价,部分患者则予以定量评价。结果显示检出2例MS、23例MI、1例二尖瓣脱垂;7例AS、13例AI,2例TI,9例复合或联合瓣膜病;此外,受累的心脏增大与主动脉扩张属于主要形态学改变,而异常血液湍流信号则属于受累瓣膜直接征象,定量分析结果与多普勒超声基本一致。这些研究中皆指明采取磁共振扫描及诊断主动脉瓣膜疾病,可准确定性与定量评价,对于心瓣膜病术前与术后评估有着很好的临床价值。此外,在该研究中针对CUG与MRI诊断AI患者反流指数程度进行了对比分析,这在以往研究中并不多见,从结果可知,两种诊断方式检出反流指数轻度、中度及重度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很高。
MRI诊断中有一种血流敏感MR技术,其在瓣膜性疾病诊断中作用重大,在该研究中深有体会,尤其是在评价反流性疾病严重程度上精确性较高,虽然在该研究中MRI与UCG诊断结果并无差异,但在一些研究中认为定量评价反流性疾病精确性MRI更高[7-8]。因为UCG对瓣膜性疾病定量分析属于半定量,确定瓣膜反流性疾病往往凭借返流束宽度与长度,为此缺乏确定数值。综上所述,MRI以其丰富的成像序列技术,可从多方面准确定性定量评价心脏瓣膜性疾病,有着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关怀敏,解金红,陈玉善,等. 心脏磁共振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人工室间隔隧道心肌化学消融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4, 34(8): 777-781.
[2] 胡法龙,王成蔚,庄东志,等. MRIL-P型核磁共振测井仪探头磁场数值模拟[J]. 测井技术,2010, 34(5): 424-427.
[3] 赵红领,高绚照,刘惠萍,等. MRI和磁共振波谱在肝性脑病的应用价值[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 25(4): 266-268.
[4] 朱孔博,程中伟,田庄,等. 心脏核磁共振在心肌淀粉样变中的诊断价值[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 39(10): 915-919.
[5] 李佳,刘桂英,杨曦. 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测儿童心肌炎的研究进展[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1): 56-58.
[6] 赵世华. 心脏C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合理应用[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 13(9): 769-770.
[7] 刘群,刘衡,朱克文,等. 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 27(6): 1121-1124.
关键词:意识变化在前;经济体变化;相关性;社会心理;
一、美国主流媒体统计的女性高跟鞋高度变化情况
自08年以来,美国在经济危机的泥潭中反复挣扎,美国主流媒体进行过一项有趣的数据调查,他们发现女子高跟鞋的高度反映美国经济的运行情况。他们的结论是,女子高跟鞋高度与经济运行情况呈反比。既是,经济越好,高跟鞋越低,反之则越高。
我们研究发现,女性高跟鞋的高度在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前确实只有2英寸左右,随后经济危机持续爆发加剧在09年初达到,美国gdp在09年第三季度触底,09年高跟鞋的平均高度也是达到了7英寸。之后,美国经济危机处于稳定以及放缓状态,高跟鞋也与11年初回归2英寸。从总体印象上来说,两者确实呈现一种反比倾向。
二、同时期美国主要经济数据
根据图表现实的内容,美国失业率在09年末10年初达到峰值,其中10年一月份达到10.6个百分点。可见08年以后美国失业率一路走高,在10年初触底,随后开始略微反弹,这与gdp数据大略呈正相关,而与女性高跟鞋走势大致反比。在搜集和处理了这三个主要数据表格以后,我们可以进行着三个变量的相关性分析,进而为我们研究女性高跟鞋高度与经济走势的相关性提供依据。
三、在主要美国经济数据和女性高跟鞋高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女性高跟鞋高度与美国gdp相关性的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非常微弱,只有非常可怜的0.136,基于此笔者基本可以断定它们基本是无关的。
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更加微弱,只有更加非常可怜的0.038,基于此笔者基本可以断定它们更加基本是无关的。而这与我们刚才的定性分析的发现和描述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因为我们的描述定性分析中,认定两者是有一定相关性的,而且变化趋势也是可以看到这种方式的。暂且将这个处理放在一边,我们先看一下美国gdp与失业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在gdp和失业率的处理之中,我们发现两者出现了极高的负相关趋势,虽然在六个自由度的情况下,两者负相关的假设还缺乏海量数据的支撑。但是在我这个小规模的处理上,我基本认定他们是负相关的。因为它的结果和我对它们之间进行的定性描述的预期是完全一致的。正是因为这两个数据之间的高度负相关,更加使我坚信可以通过对高跟鞋高度和gdp、失业率的数据进行合理的时期错开处理,可以有所发现。
四、将gdp和失业率时期错开后与高跟鞋高度的相关性分析
考虑到高跟鞋的高度并不一定和gdp和失业率变化同期,本文将前者的前六个季度的数据与后两者的后六个季度的数据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随后得到了符合预期的规律。我们看到相关性达到了-0.53,呈弱负相关,与之前的值0.136变化了百分之489.7%。也就是说,我们的这种处理方法,不仅找到了负相关还找到了这种弱关系。因为如此巨大的前后处理差距足以使我们相信这两个变量之间必然存在着负相关性。
按照同样的方法处理美国女性高跟鞋高度与失业率的相关性,相关性此时达到了0.5205,呈弱正相关,与之前的值0.038增加了369.7%。也就是说,同样按照这种处理方法,不仅找到了正相关还找到了这种弱关系。因为如此巨大的前后处理差距足以使我们相信这两个变量之间是存在着正相关性的。
总结来看,由于失业率和gdp是同步变化的,那么高跟鞋作为社会个体或总体意识可能不会跟经济实体变化的步调一致。所以我想到要错开这个时期。随后的实验证明了我的这个预期。
五、关于高跟鞋高度与经济数据相关性的社会心理学解释
对于为什么会出现高跟鞋效应,在各种研究报告中有各种角度的解释,归纳起来有下面几种:
第一,女人的“安全感”,它同时带来自信、竞争力和逃避现实的慰藉。
据考证,高跟鞋的发明者是路易十四,这个身高只有156公分的小个子法国国王,为了让自己显得更加挺拔和伟岸,让鞋匠把自己的鞋跟拔高,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高跟鞋一下子风靡起来。如今,高跟鞋演变至今天已经变成女性的一种象征符号,鞋跟的高度也越来越让人“望而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