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7:14:39
导语:在高效灌溉方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有困境
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教学目标,即紧密结合国内外重要形势和大学生思想实际,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最新的重大路线、方针和政策,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和正确认识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问题及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帮助他们形成的形势观和政策观,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些目标的实现并非易事,尤其是面对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有的“三无”困境,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1.无足够的专职教师
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是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构成的。党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专职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其中专职辅导员居多且均为兼职。地方高校的辅导员本身就有很多事务性的工作,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投入到该课程备课、上课等环节上的时间和精力,久而久之,也必将影响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且兼职教师又多基于岗位聘任或职称评聘的考虑来教课的,这使他们难以形成对教学的真正重视和全身心投入,加之自身又缺乏必要的形势与政策知识,教学热情无从激发,从而使这只教师队伍缺少专业性和可持续发展。此外,教师队伍结构也不尽合理,教师的学历层次、学科背景和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这就很难形成一支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的相对稳定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这也是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2.无稳定的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顾名思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极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教学内容很多都要求密切联系当前国内外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大时政事件,它不是去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理论和系统地介绍各种政策,而是通过分析当前出现的国内外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来阐明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和主张,使学生形成对形势的正确认识,对政策的正确理解,并逐步确立的形势观和政策观。这些课程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内容要顺应形势的变化,因而也就很难确定固定的课程教材、稳定的教学内容、完整的课程体系。没有了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相对固定的教材,不仅使教学内容缺少必要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而且使教材和课程建设难以科学合理地进行,增加了教学难度。加之由于每个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同,侧重点不同,教学内容的变动性和随意性较大,会造成不同教师讲授同一专题内容千差万别的情况,影响教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3.无完善的评价体系
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由于该课程一般都不需要闭卷考试,大都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评价,而对课程论文的好坏优劣的评价,主观性较大。同时,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一般在大一大二年级都要开设,换言之,学生上形势与政策课至少上两年(一般两周一次课,每次两课时),而不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其它思政类课程只上一个学期。因此,跨度达到两个学年四个学期的《形势与政策》更应该注重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而不是由任课老师各自为政、全凭主观好恶判断。鉴于此,高校专职的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可以指定统一的课程考试标准,将实践、教学、平时等环节全部纳入统一的标准,并给予具体的量化,并提供参考样卷。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必修课,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要从该课程所特有的“三无”困境着手,综合分析,各个击破,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并为其他思政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教师,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前提。为此,一是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中选取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担任这门课程的专职教师,同时也可以从部分教学单位遴选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熟悉学生工作且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教学功底的兼职教师,尤其是注重从辅导员队伍中遴选,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业务熟练的教师队伍。二是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教研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事实上,由于该课程往往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国际关系等其他学科,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经常化、制度化地举办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培训活动,对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形势与政策课最大特点就是时效性,这也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要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授课内容。
2.筛选一系列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
尽管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特点决定了该课程建设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对该课程加以最大可能地规范。具体而言,可以将形势与政策课的知识点大致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结论等信息的表达;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具体就形势与政策课而言,可以将有相对固定答案的、主要讲解“是什么”的知识点,整理之后形成体系,甚至编写成教材,供学生上课使用;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学习内容是需要知识的迁移和发散性思维的,主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他们往往没有固定答案,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究、分析、提炼甚至是实地调研,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整理成一系列的开放性问题,供学生课后思考。这样不但可以解决形势与政策课空谈各种国内外形势和政策,而没有核心知识点的问题,而且能够切实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规定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法
正如上文所说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并非全部都在变化,其中有一部分观点和提法是相对固定的,也就是所谓的陈述性知识,其答案往往是某一明确的知识点,例如“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带一路”等知识点,它们既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熟悉掌握的基本内容,同时又有较为准确的内涵,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与此相对应,程序性知识则需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究、讨论、分析甚至是实践才能完成,这部分知识往往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通过知识迁移和运用来实现,而答案在符合的形势观与政策观的前提之下,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充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鉴于此,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陈述性知识部分可采用闭卷这一客观评价形式,而对于程序性知识可以采用课程论文、答辩讨论等主观评价形式。将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其一方面避免了全部以课程论文形式进行评价而导致的主观随意性过大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倒逼学生切切实实的学到一些有关当前形势与政策的基本常识。
[关键词]图书馆 阅览室 管理自动化 工作效率
高校图书馆阅览室是读者学习知识、查阅图书文献资料的重要场所,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最大载体,也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前沿阵地,起着图书馆的窗口示范作用。因此,图书馆阅览室的读者服务工作至关重要,它是读者评价图书馆工作的核心,也是衡量图书馆工作好与否的重要标准,它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各种职能作用的发挥。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系统软件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使传统图书馆向着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方向迈进。许多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已普及于中外文书刊的采访、分编、典藏、流通以及检索等部门。但是作为高校图书馆最重要的服务窗口――阅览室,却没有得到很多的重视,很多高校的阅览室管理方式很落后,不仅影响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更与图书馆的整体形象不符。
以我馆为例,图书馆阅览室现有的管理服务方式已经严重制约了整个图书馆的运行效率,改善管理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图书馆阅览室自动化管理已势在必行。
1 目前我馆阅览室管理服务方式的现状
1.1 阅览室分布情况
我馆现有阅览室7个,分别为社科期刊阅览室、科技期刊阅览室、图书参考阅览室、文献检索室、过期期刊阅览室、报纸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每个阅览室有工作人员2名,实行倒班,每次上班岗上只有1名工作人员。
1.2 阅览室服务方式
阅览室实行开架阅览,只阅不借,对有科研需要的教师可以办理借阅手续。没有专门的门禁系统,实行读者手工登记,期刊的登到也是采用手工登记,现刊没有进行编目,阅览室工作人员的工作仅仅是期刊登到,上下架等简单工作。
1.3 弊端
落后的管理方式造成馆员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大部分工作时间馆员都在喝茶看报或者处理自己的私事,串岗脱岗的现象也非常严重,更有甚者上班时间一两个小时不在岗,造成期刊丢失,新书刊不能及时上架等等严重问题。
2 造成阅览室管理方式落后的原因
2.1长期以来对阅览室的重视程度不够,从领导到员工,甚至一些上级主管部门都将重点放在了图书的采访、分编、典藏、流通等环节的建设上,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入到它们身上,造成了图书馆部门发展建设的严重失衡。本校今年面临很重要的本科教学评估,但是从专家给出的评估指标以及学校做出的工作安排来看,阅览室的各项要求都是最少的。
2.2图书馆馆员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图书馆长期以来各部门发展的不平衡,造成阅览室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学历高水平的馆员少之又少,大部分馆员对图书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缺乏必要地认识了解,很多馆员连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熟练。基于这些情况,学校领导即使想加大阅览室的投入,也要考虑馆员的素质能不能达到要求。最后恶性循环,终于造成了阅览室管理方式的极大落后。
3 实行阅览室管理自动化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3.1 实现阅览室管理自动化可为馆藏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馆藏文献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服务的物质基础。馆藏建设的好坏关系到服务的质量乃至图书馆的生存。馆藏建设依据各馆的性质、任务、服务对象的特点等进行,但图书馆采购人员购进的书刊是否满足了读者需要,其利用率到底如何,没有一个比较客观准确的统计数据来反映。虽然外借系统的统计数据能反映进人外借的部分书刊的利用情况,但是期刊没有进入外借系统,这部分书刊也就不知其利用状况。图书馆每年在订购期刊时,期刊的新订、续汀、停订都必须十分慎重,其依据之一利用率从哪里来?有的图书馆对外借复印的期刊进行登记并统计,以外借复印期刊的统计情况来反映期刊的利用率,但外借复印的期刊只是被读者利用过的全部期刊的一部分,故其统计并不全面;多数图书馆都采取定期向读者发放调查表的形式,由阅览室工作人员向读者调查,但其统计数据只能反映部分读者在某个时间段的利用情况,因而统计结果不全面、不客观,而且调查工作非常繁琐。阅览室实行自动化管理后,运用阅览室管理系统软件可记录每种书刊被哪些读者所利用、读者利用了哪些书刊的情况,我们的统计数据来源于读者每天实际的借阅行为,因此其统计数据相比调查表要客观全面得多,其统计结果为馆藏建设提供了客观科学的依据,对馆藏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3.2 实现阅览室管理自动化可为图书馆岗位设置、工作考核、人员管理提供客观依据.
阅览室实现计算机管理后,阅览室管理自动化系统可准确地记录各个阅览室接待读者的人数、读者阅览书刊册数、读者外借、复印册数,从而统计出各个阅览室工作量的大小、所接待读者的层次类型,作为图书馆考核阅览室工作人员工作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馆长可根据各个阅览室的工作量为阅览室工作岗位定编,根据工作量发放奖酬金,根据所接待读者的层次配置不同知识、职称层次的工作人员。将阅览室工作人员的工作考核与其所接待的读者数量、借阅数量挂钩,增强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对工作量不饱和的库室,对工作人员添加其它工作或削减人员。通过对工作人员的量化管理,提高图书馆人员管理水平,实现图书馆的科学管理;同时通过对馆藏利用率分析,用数字反映采购人员所购书刊是否基本满足了读者需要,从而考核采购人员的工作质量。这样对采购人员工作不仅可从采购数量,而且可从采购质量两方面进行考核。
3.3实现阅览室管理自动化有利于读者。
阅览室实现自动化管理后,读者可在任何一个阅览室的计算机工作站上通过公共查询子系统查询全馆的馆藏书目,方便了读者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工作人员为了吸引读者,增加接待人数,使工作量饱和,必须改善工作态度和服务方式,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给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采购人员为了提高工作质量,也更加注意读者的需求、书刊的利用情况、馆藏建设的效益,从而使馆藏建设更接近读者的要求,读者能够得其所需;使馆藏建设更好地满足读者的要求,更有力地支撑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
3.4 实现阅览室管理自动化有助于提高阅览室工作人员的素质
阅览室管理自动化后,新的工作方式和现代化设备对阅览室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阅览室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汉字输入法、基本的网络技术等;第二,阅览室工作人员要掌握应用系统的操作,要会使用阅览室管理自动化系统,掌握系统软件的每一操作步骤。因此有必要对阕览室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操作和系统软件使用的上岗培训。这些对馆员素质的提高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4 阅览室管理自动化实践
基于为馆藏建设提供客观科学依据、对阅览室进行量化管理的思路,我馆从去年年底开始进行了阅览室自动化管理的实践。我馆信息技术部根据我馆的实际情况,在我馆已使用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网络系统软件ILASS的基础上编制了阅览室管理系统软件
该系统包括读者签到、阅览登记、外借复印、书目查询、统计报表、系统维护等环节,系统软件现已进入测试阶段。这只是向管理自动化迈出的第一步,与软件系统匹配的大量工作还需要我们去做,如各个阅览室的计算机等硬件配置,馆员的素质培训等工作,但是我们相信图书馆阅览室管理的自动化是势在必行的,它的实现也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1]高校图书馆新校区阅览室管理工作的实践 赵淑萍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6年第9期
[2]高校图书馆阅览室的管理导读工作 刘维洁 《中国西部科技》2004年12期
[3]浅谈高校现刊阅览室服务管理工作 聂科 《高校文献信息研究》2003年1期
关键词:高层建筑 消防设施 管理
人民网重庆视窗2008年l1月9臼电记者今天从重庆市消防总队获悉,重庆全市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检查目前已经结束,其中有5650栋高层建筑存在隐患,已超过全市高层建筑总数量的一半。据统计,目前,重庆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高层建筑总共有8664栋.数量仅次干上海,位居全国第二。在这些建筑中,高度超过l00米的就有84栋。在今年下半年,重庆开始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夫检查。在历经近半年的检查中发现,有565O栋高层建筑存在火灾隐患22706条。
以上报道只是重庆市的现状,这种现状在全国其他城市也是会存在。今年国外和国内也发生了几起高层建筑火灾,所幸没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这是一种侥幸,只要高层建筑的火灾隐患不彻底解决,火灾随时会发生。
1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的常见问题
(1)消防设施配备不符合规范要求。依据高层建筑防火设计规范,高层建筑在建设时,应设有较完善的消防设施,以便为火灾预防和火灾扑救、自救工作提供有利条件。但是,在工程竣工验收或日常监督检查中经常会发现,高屡建筑或多或少存在着消防设施欠缺、质量性能低劣和功能全等违规行为。有些建筑由于缺少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事内消火栓等消防设施的经常性维修保养工作导致了部分消防设施长期处于故障或瘫痪状态,不能正常使用。
(2)擅自降低消防技术标准,将按规范要求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高层建筑物擅自取消,有的取消了消防水池、消防水泵、屋顶水箱以及联动控制装置的设置,仅靠市政室内消火拴管网,更有甚至靠生活用水管网供水,根本不考虑系统的可靠性,导致消防水源、工作压力无保障。有的管道材质、管径不符合要求。部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管道未按国家规范要求采用热镀锌钢管。有的连接方式不规范,自动喷水系统未按规范要求采用丝接或构楷式机构连接,而是大量焊接,未对焊接处进行二次镀锌。更严重的是部分场所出现“假喷淋”现象,将喷头置于吊顶而不与供水管网连接;有的受管道材质和施工质量影响,产生漏水,业主干脆将其关闭。
(3)应设控制中心报警系统的高层建筑改设集中报警系统或区域报警系统,有的根本不设火灾向动报警系统。有的高层建筑消防水泵、防排烟设施、消防电梯、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和电动的防火门、窗、防火卷帘、以及非消防电源的切换等无法实现联动控制。
(4)消防电源无法保证消防用电设备需要。按照设计规范要求,应设计满足电力负荷的高层建筑,不考虑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防排烟设施、消防电梯、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和电动的防火门、窗、防火卷帘,以及其它消防用电设备的消防用电;个别高层建筑在无自备发电设备的情况下,都仅有一路供电;且消防用电线路的敷设未按要求,应穿管保护的消防用电线路,穿管不到位,造成大量的线路裸露。
(5)防排烟系统设计施工随意性大。按照规范要求,一些本应设置机构加压送风防烟设施的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问、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却不设加压送风系统;有些虽然设置了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但防火门未安装或损坏严重,达不到防烟楼梯间压力要求。
(6)消防电梯功能不具备。消防电梯的消防电源、消防电源线路敷设、末端自动切换、消防电梯前室设置、消防电梯载质量、消防电梯运行速度、井底排水和电梯门挡水设施以及前室内的室内消火栓、应急照明或正压送风系统等不满足规范。消防电梯缺少上述条件,不能起到保护作用,会危及消防队员生命安全。
(7)防火门、防火卷帘材质各异。一些防火门、防火卷帘门的填充材料违规采用可燃材料;一些防火门的木制品只经过了的阻燃浸泡处理,耐火极限达不到规定要求;有的防火门装饰面层未经过阻燃处理,采用普通油漆,降低防火门耐火极限;闭门器回弹力度不够,导致无法正常关闭;复合防火卷帘达不到背火面温升要求采用喷水灭火系统进行保护时,未设置独立的喷水保护系统;用作防火分区的防火卷帘无消防电源和联动控制装置,发生火灾断电后只能靠人为手动关闭。
2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
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是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和业主消防安全意识不够,对高层民用建筑防火一无所知。二是经济制约了消防安全的发展。为了“节约”成本,降低消防技术标准,将应当按规范要求设置消防设施大量节俭,埋下大量火灾隐患。三是执法不严,不廉,给少数人可乘之机
3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管理整改对策
加强高层建筑消防工作必须把重点放在管理措施的落实上。
(1)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60号令等法律法规,就消防安全责任作了具体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应严格遵守,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消防安全艾务,努力提高全体人员消防安全意识,增强抗御火灾整体能力。高层建筑涉及多家产权位,承包、出租或委托经营时,又涉及多家使用单位。各产权单位、租赁单位在房地产商签订购买租赁合同时,必须与房地产商签定相应的消防安全责任,明确各自责仟,共同维护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房地产商应提供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建筑物.产权单位与使用单位应在订立合同中明确备方消防安全责任,特别是各产权单位在消防车通道、涉及公共消防安全的疏散设施和其他建筑消防设施方面明确管理责任。同时,针对高层建筑的管理特点,产权单位、使用单位和物业管理单位要细化消防安全管理,落实自主管理,严格日常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确保高层建筑安全。
(2)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针对高层建筑内部功能复杂、使用单位人员多、消防设施多、危险性大、火灾后果严重的特点,督促高层建筑产权单位应重点要抓好规章制度的建设落实,消防安全人员值班、培训制度,消防设施的检杏保养制度和应急预案必须落实。同时,高层建筑产权单位还要组织人员加强对那些已投入使用消防设施维修和保养,提高消防设施整体安全系统使用性能。
关键词:金融改革;民办高校;财务管理
当前,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漏端倪,同时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步伐正在加快,与之相对应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资源配置的变化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变化等等。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加速了金融环境的发展变化,传统的管理方式和制度受到了挑战和冲击,新的金融手段不断的推动财务管理的前进和变革。金融改革形式下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所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快了其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进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知识结构均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同时,高新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对于高校的教学方式和目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民办高校中,财务管理所占据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在全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大环境中,我国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做出了极具历史意义的变革,衍生出了适合高校特色的金融体制和因素。
一、当前我国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现状
1、不健全的内部控制
由于受到落后的预算管理体制的影响,民办高校尚未出现与之相匹配的奖励惩罚机制,以教学为中心这一侧重点难以在财务预算中体现出来,甚至出现很多预算内容不全面不真实的现象。在民办高校的实际执行过程当中,由于缺乏一定的约束力,导致出现较大的执行弹性,致使工作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和形式上。不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到位的执行力度,使得预算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失效,量化管理的公正和公平就很难实现。也就是说,缺少执行流程上的规范性,缺少调查跟踪的预算,就不会形成满意的财务预算控制和反馈。在风险控制方面,民办高校对于风险的抵抗能力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例如筹资方式组合不当、方式单一、尚不明晰的法人产权、资金利用率过低、难以到位的实收资本等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办高校的财务风险抵抗能力。另外,在高校内部,由于管理层上出现的问题,例如盲目的乐观、对于风险控制在认识上的不足以及不加以重视,都无形中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在民办高校的财务监督方面,很多高校还尚未建立起来完善成熟的监督评价机制,在高校的管理层面就很难保证内部控制在各级的贯彻和执行,缺少对于事前和事中的额控制,将太多的希望寄托于事后的监督,在事后监督中又缺乏一定的重视程度,以上诸多问题导致了财务信息的失真,在内部控制上形同虚设。这些原因都成为了民办高校向前发展的瓶颈,成为了影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负面因素。
2、不明确的管理目标
当前,不少民办高校在管理目标上还不明确,没有认识到最大化学校的价值的意义,将学校的社会责任以及社会意义忽视了,同时忽视的还有高校教育的公益性和民办教育的投资寻利性之间的关系。不少民办高校急功近利,只看重眼前的小利益,缺少了对于高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同时更加没有意识到高校发展的递进性和实践性,这些错误观念的存在,势必会造成高校在宣传上的虚假性,不利于其长远的持续发展,也影响了与其他民办高校之间的公平竞争关系。同时,高校目前的财务管理还仅仅是停留在会计核算上,在工作比重上来讲,财务管理工作的比重较小,管理制度上还尚未得到完善,原本的“报账”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新阶段民办高校的需要,高校财务运行能力遭到了削弱,也扰乱了财务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一点对于民办高校的负面影响极为重大。
3、缺乏财务激励机制
当前,民办高校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教师流动性太大,每一个学期,部分民办高校就会有60%的人员离职。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进行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最大因素就是毫无竞争力的薪酬。鉴于民办高校的特殊情况,其竞争的关键因素就是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民办高校由于缺乏完善的财务激励制度,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流失,不仅削弱了高校的竞争实力,同时还对高校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提升财务人员素质
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同时伴随着民办高校的不断向前发展,对于财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另外一方面,院校领导班子的经历往往放在了院校建设等日常事务上,对于财务管理缺少相应的知识和明确的态度等等,较少提出对于财务管理方面的要求,在观念上也极为不重视,弱化了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对于这些工作人员的日常培训和继续教育上的力度不够,使得高校发展和财务管理的发展不在同一水平,更不要说什么推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了,使高校难以掌握最新的有效数据。
5、落后的财务管理理念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科技进步也是日新月异,发展速度的节奏越快就显得思维和观念的更新越迟缓。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例如江苏、温州等地的民办高校,其财务管理人员在观念上仍然缺乏“效益”这一理念,更有甚者的高校一味的认为资金来源的手段就是生源,一个常用的手法就是扩大招生量,然而这也导致了预算的增加,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造成学校资金周转上的困难。在财务管理工作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记账和报账上面,而欠缺财务分析、估测财务风险和财务决策方面的工作量。
三、新形势下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探析
1、创新管理模式
人才竞争是当前社会竞争的核心,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最为稀缺的人才之一当属高水平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于这一点,要想实现改变和创新,就要从高校内部入手:首先,民办高校要突破过去的财务管理模式,结合自身实际创建新型完善的财务管理模式,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为财务管理增添新的血液,激发其生机,焕发其活力,提供给财务管理人员以全新的发展空间。第二就是要在人才上下手。重视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以及不失时机的引进专业的人才,利用考试或者是培训的机会,对于财务人才进行考察和选拔。最后,重视对于财务人员的后期培训和后续教育,将服务意识融进岗位培训当中,锻炼业务能力,加大力度学习财务相关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不断学习各种高科技的知识,与时俱进,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2、转变管理理念
新时期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还应主要从管理观念入手。积极转变固有的财务观念,重视财务管理,转变原有对于财务管理观念认识上的误区,认识到财务管理并不仅仅是报账记账这些工作。通过一系列的转变,实现民办高校在资金管理上的平衡管理和统筹安排,同时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利用好经济杠杆,促进民办高校在效益和教育两个方面的平衡和双赢。另外,加强改进和提升预算管理能力,将预算管理紧密地与学校发展结合起来,以预算管理来作为支撑,指导高校战略的发展,实现民办高校办学资金不仅仅能够满足学校人员经费和教学的需要,同时还能够维持学校的发展和教学建设的开展。对于财务预算制度,要严格加以执行,学校领导不能以特殊身份或者是特殊事情加以干扰。同时还要重视财务分析,精确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确定财务目标,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
3、提高管理效率
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即是预算管理,民办高校的各项财务活动也是围绕着预算来开展的。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民办高校再借鉴与公办高校的成功的预算经验,进一步来规范自身的预算方法和预算程序,对于数据的收集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使预算的编制充满科学性。预算已经批准,就要给予其一定的严肃性,按照预算严格执行实施,不能任意更改,有效控制收支。对于确有必要对于预算进行更改和调整的,也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进行。
4、提高分析能力
当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所提供的报表主要充斥的是财务数据,对于其中所隐含的资金的使用效益所进行的分析还不够深刻和全面,这种数据还不能够帮助管理者提供参考,也可以说是缺少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通过这些数据,管理者很难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高校的管理,给学校带来损失。所以说,加强和提高财务监管和分析能力就显得势在必行。作为财务管理者,能够及时地掌握本校资金的收支以及使用情况,在执行过程中按照规章制度严格进行,坚守财务人员的职业操守,维护学校的切实利益,合理利用资源,并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5、关注政策变化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变革,还要时刻密切关注政策环境的变化,以此来保证所制定的财务管理相关制度合理合规。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前提就是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调整,将相关的法律政策融进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当中。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政策的制定,首先要遵循的是国家的财政法规和财政政策,同时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只有及时、深刻地了解了国家的总体方针,并结合了当地的政策,才能够保障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结语:在民办高校的发展壮大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可谓是起着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工作做得好,就能够推动学校的向前发展;反之,如果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做好,那么就会直接的影响学校的生存发展。当前环境下,经济迅猛增长以及全球的金融改革,都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本文中,对于目前民办高校所出现的一些财务问题作出了深入的分析,同时也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方案,为民办高校的良性发展和健康成长作出了贡献。(作者单位: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苏武俊.加强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设想[J].教育财会研究,2007(2):13-15.
[2] 李宝荣.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6):120-121.
[3] 赵彦志,万丛颖.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1):111-115.
[4] 李瑚.建立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提高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水平[J].经济师,2007(6):150-151.
[5] 唐万宏.试论新时期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改革与机制转换[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4)
关键词:行政管理;改革;创新;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
高校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后勤管理以及行政管理,而行政管理在整个高校管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高校的行政管理,是高校为了实现学校教育工作的目标,依靠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地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但是,随着高校教育的迅猛发展和规模的日益扩大,行政管理面临很大的挑战,如何改革和创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成为当前高校管理面对的首要任务。
一、地方高校行政管理现状
随着教育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管理水平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在改变创新方面有了长足进步。然而地方高校行政管理还略显落后,仍许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1队伍素质不高,政管理效率低下
随着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日益凸现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实际中,各级领导往往不太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在行政人员安排上,也不讲究科学性,随意上岗,这就使得高校行政管理效率低下,整体管理水平难以提升。
1.2行政权力泛化,有碍学术创新
目前高校教育在管理上主要沿用的是机关行政管理体制,这使得行政权力易于泛化在高校组织当中;从而也使行政权力挤占学术权力。高校行政权力泛化直接导致学术权力萎缩,进而造成了“官本位”观念在一些地方高校盛行,弱化了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学术地位,影响与阻碍了学术的创新与发展
1.3工作意识淡薄、服务态度轻慢
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职能,是指高校行政职能部门为教学科研、基层、教职工、学生等各方面提供服务。但在当前高校的行政管理中,普遍存在着工作意识淡薄、服务态度轻慢、服务效率低下等旧式机关作风,服务不到错位现象普遍。
二、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策略
高校行政管理虽在不断改革,但政府机关模式的影子仍然存在。从目前情况看,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仍有很大的空间。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目标应是建立起精简、高效的组织结构;应该是强化为教学、科研服务,形成一个以人为本,充满人性化管理机制的管理形态。
2.1提高服务质量,坚持服务第一
管理改革就是为更好履行管理职责。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应实施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位行政人员的责任和权力,责权相应,强化行政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效提高服务质量。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在岗位分析、工作重点,必须正本清源,将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职能摆在基本职能的首要位置,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行政管理既有管理的职能,又兼有服务的职能。使服务真正成为高校行政管理的最终目的。
2.2强化执行能力,实行动态绩效管理
政管理的实效应该取决于行政人员的执行能力,执行能力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部过程,可以说,它是实现管理目标的一种手段,也是高校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作为高校的决策层,必须严抓行政人员的执行能力,以此提高行政人员的办事效率,如果没有有力的执行,即使再好的、再正确的决策都将变得毫无意义。实行动态绩效管理。动态管理为当今高校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视角。首先,由于高校必然会受到校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也对学校目标的制定与达成和各种管理都产生动态影响,因此,高校行政办公的绩效管理必须遵循动态管理原则。
2.3树立全新管理理念,提高行政队伍素质
要实现学校实现管理模式的根本转变。是必须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并进行管理制度的改革与落实,因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学校高效率运转的基本条件。要健全管理制度,要落实决策层的负责制;是要落实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制;要改革人事聘用制度,缩减庞杂的行政队伍。同时还要提高行政队伍素质,必须做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高效管理化,符合高校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与程度发展的需要,还要不断加大对行政管理队伍的培养力度,大胆、果断、适时提拔和起用那些专业知识功底扎实、管理能力强、品学兼优的年轻人,把他们放在重要岗位上进行历练和培养,打造一支高效率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
2.4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和谐高校
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工作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能把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服务教学、科研的管理改革目标和定位能得到全校师生员工的认同。制度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载体。对人才爱护和尊重人才,是调动人才积极性的关键。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和谐高校的发展,构建和谐高校也是维护高校稳定的必要举措。因此高校行政管理必须解决好矛盾和问题。随着招生人数的扩大和就业制度的改革,一部分学生毕业等于失业或就业质量不高,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为高校的稳定增添了新的变数;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学生必然受到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高校要稳定,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有效化解风险,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大力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总之,地方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这就需要地方高校每一个行政管理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进一步统一思想,增进共识,为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费琛.浅析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5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 实训 改革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国家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坚持以能力为重的战略主体,要求教育改革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2009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也特别强调:要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实践活动,确保高效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各地方高校都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然而,其实践教学环节不如技术职业院校,仍存在诸如教学理念守旧及教学方法单一化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2010年出版的《中国就业报告》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则是其专业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毕业时虽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进入企业后实践与动手能力普遍较弱。因此,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要服务目标的地方高校而言,如何突破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素质的高素质应用型经管类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是我校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班)的骨干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课程本身的特性与企业用人的趋势决定采用课程实训教学的重要性。本文拟以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班)为例,探索适合地方院校经管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训教学模式。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训教学模式改革必要性
1.教学理念守旧
地方院校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单向理论知识传递方式,普遍重理论而轻实践,且在课堂实践教学中一般以教师为主导、进行“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灌输,缺乏对其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只是被动学习,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往往被压抑,导致高校培养的经管类应用型人才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现象。
2.教学方法单一化,考核方式单一化
在传统实践教学理念影响下,《人力资源管理》实训方式单一化。《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的教学过程一般为:教师制定并讲解操作步骤,学生严格按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这与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要求不相适应,更体现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紧迫性。 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训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外引学科,其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笔者基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借鉴海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培养我校经管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2014年-2015年在工商管理专业进行了颇具意义的实训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1.实训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的基础
(1)良好的实验室支撑。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实验室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已建成有两个分室,即经济管理综合室和会计业务模拟室。实验室有70台DELL的电脑设备,且安装了专用《人力资源管理模拟软件》,可提供学生从招聘到绩效考核全部的模拟教学实践。
(2)自行开发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网站。课程网站运行良好,教学资源丰富,辅教、辅学功能齐全,并能有效共享。本课程网站资源可以有效、切实可行地辅助《人力资源管理模拟》教学软件实施课程实践教学。
(3)实训教材配套。编写和开发了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教材,操作内容完善。
(4)良好的项目团队支撑。实训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和高年级学生组成,实训教师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与能力,参与的学生已具备基本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方法和技能。
2.实训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措施
(1)把“项目教学法”引入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训教学。将实训项目对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任务,如制定HR规划、撰写工作说明书及招聘广告等。让学生在解决人力资管理与开发任务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书本上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从而形成良好工作习惯。通过学生更多地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实际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2)把科学研究引入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训教学。第一,在学期初由各班的学习委员将学生6-8人分成一组,并由各小组成员推举一名小组长,在任课教师的帮助下选取专题研究题目。第二,跟随《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学习进度,如讲到培训章节时,要求学生针对“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开发的方式”、“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的途径”、“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企业有效培训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专题进行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最后在课堂上,小组代表宣讲自己的报告,教师点评。第三,各小组对作品交叉学习、讨论及评价。第四,任课教师基于学生撰写质量、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综合评分。第五,评选优秀论文,并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网站上展示,作为下一年级学生进行本课程专题研究的参考。这种实训模式主要以招聘与甄选、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以及薪酬管理四大项目展开的,各大项目又结合实际需要分为几个子项目。
以上两种实训教学法对实训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老师必须去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和收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保证教师所设计的项目符合企业的实际,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四、主要教改成效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我校经管类工商管理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国际班)开展了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实训教学模式教改实践,不仅得到了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缩小了学生培养与企业要求的差距,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目前,这种实训教学模式也辐射运用到我校经管类专业的其他课程。通过在11级工商管理和11级国际班共110人的调查表明,95%学生表示喜欢这种科学研究、项目与实践教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93.5%的学生表示收获很大。
充分利用试验室平台和人力资源管理模拟教学软件,探索并提出了科学研究与实践教学互动模式以及实训项目对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任务的实训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延展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合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填补了我校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实训教学研究空白,为今后开展一些《人力资源管理》后续课程如《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培训》、《薪酬管理》等课程的实训教学奠定基础,并提供借鉴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光.浅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问题[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6)
[2]刘国华,彭芳.浅议如何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J].高教研究,2010(1)
关键词:创新创业;旅游管理;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F5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3-0149-02
1 引言
党的十以来,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国务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对高校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虽然自2010年5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来,各地方高校积极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
2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意义
旅游业已被确立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但随着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不断推进,“互联网+”、“旅游+”、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不断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旅游局、教育部出台《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出“当前旅游职业教育与旅游业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专业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国际化水平不高,办学保障有待加强,质量有待提高”。传统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造成学生创新能力弱、就业能力差、“眼高手低”,出现“低就业率与高流失率”供需错位、“人才流失”等供大于求的假象。
地方高校应立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特点,推动专业教学紧贴旅游技术进步和旅游服务实际,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凝炼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旅游创新创业教育,加快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步伐,与时俱进,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旅游专门人才成为新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3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内容探索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王淑娟(2013)从旅游学科对接社会需求出发,构建了“认识实践―模拟实践―专业实践―管理实践―研究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牟燕妮(2015)从创新创业能力的基本理论入手,提出构建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王恒等(2015)则认为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整体在基地建设、教师实践经验、教学成果评价等方面存在问题,提出了要改革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搭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等对策,以期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程冰、赵霞(2015)则认为在新常态背景下,应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知识体系等三个方面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而R.A.Goodenough(2010)则指出旅游教育要以旅游业发展需要为导向。Hugh Wilkins(2012)分析了旅游业管理者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学生之间的供需差异,提出旅游业需要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良好专业技能的优秀专业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如何适应旅游业发展新要求,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应把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贯穿每个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内容应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4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施路径探索
4.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新时期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升为主线,调整和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和方式,通过合理制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可以掌握本专I基本知识与实践技能,能从事旅游管理、旅游规划与策划、智慧旅游、旅游市场营销等工作的“双创”型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4.2 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4.2.1 基于“双创”能力提升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三结合”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双能力”提升,培养“双创”型(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实践教学的总体培养目标,并构建分层次、分环节、分阶段的本科四年不断线式实践课程教学目标体系,递进式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4.2.2 基于“双创”能力提升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地方高校应立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特点,推动专业教学紧贴旅游技术进步和旅游服务实际,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将专业实践教育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在强化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学科之间融会贯通能力。可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置为四大模块:基础性实践教学、专业性实践教学、创新性实践教学、综合性实践教学,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让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符合学生认知。
4.2.3 基于“双创”能力提升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从“校内”和“校外”两大环节重点研究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体系。校内教学条件主要包括模拟实验室、实训场所、创新创业基地、智慧旅游基地、协同创新平台、旅游产品研发中心、专业竞赛、论坛、讲座等,校外教学条件主要包括实习基地、政府机关、旅游企业、旅游观测站场等,形成校中厂(店)、厂(店)中校、校企协同育人的多维、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4.2.4 基于“双创”能力提升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以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与质量。高素质和实践技能强的师资队伍,是实现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掌握较高的实践技能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应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积极推广实行“三双”(双师、双向、双轨)策略,优化师资队伍。通过内引外联、联合培养、借用外脑等方式,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行业一线学习交流的制度与机制,积极发展“双师”型教师。通过“双向”交流的方式,与国内知名院校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推进人才交流和联合培养进程。完善外聘生产一线、著名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专家兼职授课制度,实施工程师进课堂、校外导师制及企业助教与奖学金等举措,实施双轨教学。
实践教学评价则是根据实践教学的目的,运用系统的方法收集和分析资料,对实践教学活动及成效进行价值性评判,并为实践教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科学的评价不仅具有激励功能、导向功能、改进功能、决策功能,而且也是考察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最有效的方法。建议从实践计划实施过程中阶段性评估、以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型评估、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竞赛式评估、企业用人单位的反馈性评估等四个层次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5 结语
“双创”背景下,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充分把握未来高等教育和现代旅游业发展趋势,不断深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应用型旅游人才的教学实践体系和人才培B模式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初步构建基于“双创”能力提升的“双能力”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两环节”“四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四层次”的时间教学评价体系等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以期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双创”能力的提升,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旅游管理专业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淑娟.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3):146~149.
[2]牟燕妮.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7):266~267.
“十二五”末我国高效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状况
《实施方案》中的高效节水灌溉主要指的是喷灌、微灌、管灌(管道输水灌溉)等灌溉方式。《实施方案》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效节水灌溉事业呈现出发展社会化、技术集成化、建设规模化、应用大田化、服务专业化等特点。各地各有关部门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等项目,促进了高效节水灌溉事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有灌溉面积10.81亿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有2.69亿亩,高效节水灌溉年节水能力约270亿立方米,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
但是,到“十二五”末,我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仅约占灌溉面积的25%。受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农业用水方式粗放等因素制约,我国高效节水灌溉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潜力还未得到充分发挥,还有较大发展空间。截至2015年年底,北京、河北、新疆、天津、内蒙古等省(区、市)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灌溉面积的比重较高,分别为78%、59%、51%、47%、45%;湖南、广东、安徽、江西、、四川等省(区)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灌溉面积的比重较低,分别为0.5%、2%、4%、4%、4%、5%。
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
1. 建设目标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到2020年,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69亿亩左右,占全国灌溉面积的比例提高到32%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14亿公斤,新增年节水能力85亿立方米,同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2. 主要任务
《实施方案》提出了工程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两项任务。
(1)工程建设任务。“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其中:管道输水灌溉面积4015万亩,喷灌面积2074万亩,微灌3911万亩。在耕地上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672万亩,其中大中型灌区新增3200万亩,小型灌区新增1868万亩,纯井灌区新增3604万亩;在非耕地上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28万亩,其中牧区600万亩。
从各省(区)下达的建设任务来看,新疆、河北、内蒙古、山东、河南等五省(区)的任务量较大,分别为1200万亩、1000万亩、1000万亩、950万亩、650万亩,总量达4800万亩,占到“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的近一半。
(2)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任务。《实施方案》明确,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农田水利改革的“牛鼻子”,统筹推进各项体制机制改革工作。一是创新建设管理模式。积极探索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建设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主体。二是建立健全运行管护机制。明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产权归属,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制度和经费,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管护机制等。三是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通过分级制定农业水价、探索实行分类水价、逐步推行分档水价,建立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四是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等。
区域布局和技术模式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自然条件迥异,水资源禀赋千差万别,种植结构繁杂多样。《实施方案》根据东北、西北、华北和南方等四大区域不同气候特点、水资源条件、农业种植结构等因素,确定了“十三五”期间分区发展重点和技术模式。《实施方案》中东北地区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东部;西北地区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和中西部;华北地区指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六省(市);南方地区指长江沿岸及其以南的各省(区、市)。
1. 区域布局
“十三五”期间四大区域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布局状况如下:
(1)东北地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840万亩,其中管灌面积260万亩、喷灌面积855万亩、微灌面积725万亩。
(2)西北地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830万亩,其中管灌面积517万亩、喷灌面积188万亩、微灌面积2125万亩。
(3)华北地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980万亩,其中管灌面积2074万亩、喷灌面积430万亩、微灌面积476万亩。
(4)南方地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350万亩,其中管灌面积1164万亩、喷灌面积601万亩、微灌面积585万亩。
2. 技术模式
(1)东北地区在旱作区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发展滴灌、喷灌技术,积极采用抗旱坐水种等措施;在有规模化耕作条件的地区集中连片发展大、中型机械化行走式喷灌。
(2)西北地区要优先在内陆河区、传统井灌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在地表水过度开发或供用水矛盾突出的灌区,在加快骨干输水渠道节水改造的基础上,田间因地制宜地推广滴灌、喷灌、管灌技术;在水资源过度开发区,适度调减灌溉面e,维护生态安全;在草原牧区,根据水资源条件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饲草料地,严格限制生态脆弱地区抽取地下水灌溉人工草场。
(3)华北地区在地下水超采区严禁新增灌溉面积,严禁开采深层地下水用于农业灌溉,科学开展地下水源置换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合理利用雨洪资源、微咸水、再生水等;在纯井灌区和井渠结合灌区以管道输水灌溉为重点,结合水肥一体化发展喷灌、微灌,推广用水计量和智能控制技术,实现灌溉用水量与地下水位双控制;在地表水灌区大力推广应用高效、管理便捷的高标准管道输水灌溉,条件成熟的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喷灌和微灌工程建设等。
(4)南方地区在传统地表水灌区,积极发展管道输水灌溉;在丘陵山区兴建的“五小水利”工程中,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抗旱减灾能力;在丘陵坡地的果园、茶园、设施农业区等高经济附加值作物区,大力推广喷灌、微灌技术;在糖料蔗种植区大力推广喷灌、微灌技术等。
保障措施和市场投资需求
【关键词】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优化设计
前言
尽管我国地大物博,各类资源储量十分丰富,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非常大,人均资源占有量也就相对较少。尤其在水资源方面,不光存在着缺水问题,甚至部分省区存在着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因此在我国农业灌溉用水较多的地区建设高效的节水灌溉工程,可以促进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更好推动我国农田产业的长远稳定发展,促使其朝向科技化、产业化及工业现代化方向发展。
1工程案例
我国某县位于广西西部,该地区位属热带季风性气候区,且季节性雨量充沛,但是却出现年度降雨分布不均的问题发生,该地区每年在8月末到次年的2月为枯水期。据传统农业种植的需求,尽管该县市的农作物用水在季节及用量上都是充足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农产业结构调整后,冬季用水作物不断的增加,该地区季节性缺水的现象却成为了困扰农民的最大问题。因此我国针对该地区现状建设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项目,其总投资达到1500万元,项目总面积在8000亩,并主要对柑橘实行了管道灌溉。为了有效降低工程实际造价,只能通过在灌溉工程设计上不断的优化系统流量、灌溉工程制度以及管材的选取上做好相应的设计调整,从而推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不断应用。本文在以下篇幅中着重就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优化设计要点进行如下分析,(图1为某县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图)。
2新时期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计要点分析
2.1田间管道工程设计
在上述工程项目中,田间管道工程设计主要分为干管和支管两部分。在干管输水流量的设计上,参考已经设计好的实际灌溉面积、灌溉制度和调度管理方式等作为依据,并通过管道直径、管材公称压力级别以及水力计算结果来进行详细的确认。管道的布置要同水源和设定的灌溉区位置相一致,按照轮灌组的划分、管道流量来作为参考依据;支管在进行间距设计上,要控制在85~110m之间,水栓间距要留出50m左右。与此同时,在具体灌溉时要采用双向灌水的方式进行,管道按照直线来布置,以此来避免弯道因起伏现象而出现阻力。支管可分为一级支管和二级支管,且一级支管要同干管进行连接,二级支管根据实际分灌片不同来具体设定,通常会与一级支管正交连接[1]。
2.2高效节水灌溉工作制度的优化创新
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中,为了减少投资成本和方便工程管理,通常要进行分组轮灌。在具体实行轮灌组的划分中,一定要确保在每次灌溉周期内完成作物的1~2次灌溉,同时还要尽量争取在一天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分组灌溉。通常情况下,在灌溉定额的情况下,要尽量使灌溉组的实际灌溉面积接近或相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所选择的管径更加的合理,以此来达到节省投资的最佳效果。轮灌溉组所应用到的运算公式为N≤CT/t。公式中的N代表的是轮灌组数;C则为工作一天的运行时间,一般在12~21h即可,且运行时间不宜过长,尽可能不要超过21h;T在公式中所表示的是灌水周期,一般灌水周期的设定按照灌水期的最大浇灌量及灌水定额来相继确定的,一般设定为5~16d为好;t则代表着每一次灌水延续时长。通常情况下轮灌组的划分设计不要过于复杂,不然就会出现额外增至劳动成本,又增添了施工期内的运行成本,最终不利于节水灌溉工程效益的发挥。上述工程中,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共划分成6个轮灌片,54个轮灌组[2]。
2.3管道灌溉工程中的流量优化
在高效节水灌溉过程中,管道灌溉系统在实际的流量设计上通常会参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Q0=eiΣαimiTΣΣAtδ。其中,根据所列出的公式进行参照,管道灌溉系统当中的主管、分干管及干管等具体流量设计,是按照各个灌溉片区最大轮灌组的流量来进行确定的。在上边流量的计算公式中,通常都要特别注意Ti和t的取值,因一般管道本身的灌溉系统是要实现田间输水灌溉,且要与水栓及出水口进行相应的配合。T在工时表中表示为工程系统的工作时间,其选值直接同出水口及出水后的灌溉有关。通常在方案的设计上,在出口位置处接上软管,并采取人工的方式来进行浇灌,其浇灌时间大约是7~11h。从现有的理论上来看,其方案设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如果进行大面积的浇灌,则根本无法做到每一个出口位置上都相应安插一名劳动人员,每天至少灌注7h。基于此,在具体优化设计上,结合出水口位置,将其与需要浇灌的田相结合,充分的实施自流灌溉,其做法是最为可取的。一般说来,自由灌溉时间要保证每天在19~21h以内。结合一次灌水的延续时间来进行考虑,轮灌组在划分上要能保证在灌水周期内,每天必须要对每种作物实行1~2次的灌溉。以上述某地区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为例来继续论述灌溉流量的设计:该工程项目示范区内有一片低压管灌区,所种植的是金银花,其灌溉面积为462500m2(约700亩),灌溉水主要来源于附近的干渠,在日常灌溉之间都会先进行低压处理,其管网主要由干管、支管以及分干管组合而成,每一支管相隔45m处就会设立一个灌桩,共设立185个[3]。结合金银花生长周期的需要,具体灌溉周期为5d,一次持续灌溉23h,根据上述轮灌组计算公式N≤CT/t得知,其轮灌组数不能超过5,结合管网实际情况,秉承着节约成本的管理理念,该示范区被划分成5个轮灌组,每天一组,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规避掉传统灌溉时需要同时打开185个管桩而造成的管道流量递增、水资源大量浪费现象发生。
2.4高效节水灌溉管材选取上的优化
为了快速实现高效节水灌溉优化设计,除了对工作制度及流量实行优化外,还要对实际管材进行择优选取。在其工程项目的设计中,通常都会用到大量的管道,而市场中针对这些管道无论从实用性上还是价格方面,都存有较大的差异。因此这就需要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优化设计上,需要选择适宜的管材[4]。当前国内节水灌溉中经常用到的输水压力管主要分为:石英玻璃管、无缝钢管、镀锌钢管、硬聚氯乙烯、焊接钢管以及聚氯乙烯等。其每种管都有着各不相同的优缺点。但是从整体上来说,钢管自身存有的承载能力较强,且不易被损坏。但是存有的弊端是价格十分昂贵,在长时间的使用中容易被锈蚀,水头自身的损失较大。而市面上的一些塑料水管,因其较为轻便,且最大的优点在于耐腐蚀性较好,不会轻易地生锈,因此不少灌溉基地经常使用它。但是塑料管自身也会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容易老化,并且当直径超过220mm后,其价格会比钢管的价格还要昂贵许多。在上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项目中,在直径小于220mm时,所采用的是塑料管,在其直径超过220mm时,则改换为钢管,并定期对钢管进行防腐锈处理。在上文所阐述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优化设计过程中,结合各类管材自身独有的特性,合理的购置管材类型,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网管工程的实际投资量[5]。
3某地百香果种植高效节水工程实例
某地百香果种植高效节水工程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840亩,百香果种植示范园初步确定采用滴灌的形式。种植模式采用行距2.5m,株距2.0m,滴灌布置方式采用一管一行的形式,毛管沿作物种植方向布置。本次设计滴灌的干管、支管管材材质为PVC,毛管均采用PE管。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如下(见图2):(1)水源工程:在岽包屯东面兴科河水源点处新建一座拦水堰坝及一座泵站,泵站总装机容量150kW;在虎头水库库尾建设高位水池一座及过滤房一座以及配套设施。(2)输配水管网工程:输水管由兴科河水源点引水至高位水池,全段为长1880mDN300镀锌钢管;配水管网包括主干管、分干管、支管等总长16060m,分别引至各个灌片。(3)田间工程:毛管(滴灌管)沿百香果种植行即顺坡方向布置,根据地形条件在支管两侧双向或单侧埋设。整个项目区实现百香果滴灌面积1840亩。
4结语
总之,伴随着我国农业灌溉技术的蓬勃发展,农田水利建设中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得到了深入的推广及应用,继而有效地缓解了我国水资源日渐短缺的问题。但我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在实际建设中会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且大范围的推广仍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国要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进行优化设计,只有将其工程进行合理的规划,才能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更好的进行发展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季春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优化设计要点分析[J].广东科技,2014(18):110~111.
[2]李文斌.浅谈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优化设计要点分析[J].文摘版:工程技术,2015(6):98.
[3]周翠清.浅谈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计优化及要点[J].大科技,2014(2):138~139.
[4]张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优化设计要点[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