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投资决策的方法

时间:2023-08-23 16:53:54

导语:在长期投资决策的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长期投资决策的方法

第1篇

文章运用中国上市公司2006-2010年数据,对中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股票期权激励与公司投资决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股票期权激励与公司的投资决策具有内生性的决定关系,股票期权激励对长期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公司的长期投资也反过来积极地影响股票期权激励。在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及内生性问题下,通过引入股票期权的Vega,指出股价波动会增加高管人员股票期权的收益,减轻管理者对风险的厌恶,从而增加了他们对公司长远利益的追逐,增加了公司的长期投资。

关键词:股票期权激励;Vega;投资决策;内生性

中图分类号:F224,F2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3)06-0065-07

一、研究背景

公司管理者与股东实际上是一种委托的关系,股东委托管理者经营管理资产。但在委托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契约并不完全,这导致股东和管理者追求的目标往往不一致,股东希望其持有的股权价值最大化,而管理者则希望自身效用最大化。为了使管理者关心股东利益,需要使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追求尽可能趋于一致。对此,股权激励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股权激励是一种通过管理者获得公司股权形式给予管理者一定的经济权利,使他们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的一种激励方法。股权激励对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引导其长期行为具有较好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股票期权激励是股权激励的主要方式之一,指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条件购买公司一定数量股份的权利。

中国股权激励制度推行的比较晚。在2006年之前,中国在股权激励的实践中也有一些尝试,但是发展进程相对缓慢。这主要是由于原《公司法》禁止公司回购本公司股票(回购注销的除外)及禁止高管转让其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票,这些规定极大地束缚了股权激励制度的发展。2005年12月31日,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为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提供了政策指引。此后,国务院国资委和财政部分别于2006年1月27日和9月30日颁布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外)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对国有上市公司建立股权激励制度作出了进一步的政策指引。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上市公司推出了股权激励方案,其中以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为最多,占到了70%以上。

本文运用中国上市公司2006-2010年数据,实证分析了股票期权激励与公司投资决策的关系,发现股票期权激励会使管理者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使他们立足于公司长期价值,从而增加长期投资。本文的创新之处是不仅发现了这样的关系,而且分析了其中的缘由,在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及内生性问题下,通过引入股票期权的Vega这一因素,指出未来股价波动会增加管理者股票期权的收益,减轻管理者对风险的厌恶,从而增加了他们对公司长远利益的追逐,增加了公司的长期投资。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Myers和Majluf 指出由于信息不对称,管理者会放弃一些净现值为正的项目,产生投资不足[1]。Jensen指出管理者会利用企业现金流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这是由于他们可以从控制更多的资产中获得私人收益,由此导致了过度投资行为[2]。而Amihud和Lev则认为股东与经理在投资方面的冲突源于风险偏好的不同[3]。 Jensen和Murphy[4],Hall和Liebman[5],以及Perry和 Zenner[6]指出股权激励方案被运用得越来越多,使管理者的收入与公司的股价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从而使管理者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也越来越趋于一致,这一方面会促使管理者更加勤勉地工作,实现公司股权价值的最大化,但另一方面,相对可以进行分散化投资的股东,管理者承担更多的个人职业风险,导致管理者厌恶风险,从而使管理者会放弃一些净现值为正、但风险相对比较大的投资项目。

Core和Guay使用经Merton修正的Black-Scholes公式计算出反映高管股票期权激励的期权价值对股票价格以及股票价格波动的敏感值Delta与Vega。Delta是指当股票价格增加(减少)1%时,期权价值增加(减少)量;Vega是指当股票价格波动性增加(减少)1%时,期权价值增加(减少)量。他们指出股票期权激励一方面通过Delta使管理者厌恶风险,另一方面也通过Vega使管理者可以在股价波动中受益,从而减少他们的风险厌恶程度[7]。Guay发现Vega与公司规模、研发、股票收益的波动性正相关[8]。Cohen,Hall和Viceira也发现了Vega与公司杠杆、股票收益的波动性正相关[9]。Core和Guay[10],Aggarwal和Samwick[11] 等通过研究Delta与公司投资政策、债务政策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确定。

Ryan和Wiggins运用联立方程检验了研发投资与高管股票期权激励的内生性关系,发现研发投资与股票期权的使用正相关,股票期权对研发投资有正的影响[12]。Kang,Kumar和Lee研究了高管人员激励与公司长期投资的内生性关系,发现在控制内部融资约束与投资机会质量的情况下,公司长期投资与股权激励在总报酬中所占的权重正相关,高管人员的激励补偿结构受到代表公司治理强度的影响[13]。王艳等的理论模型也证明了高管股权激励与投资决策是内生决定的[14]。罗富碧等使用中国上市公司2002-2005年数据,发现了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投资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但正像其文中所描述的,当时股权激励模式以业绩股票为主,更容易导致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在投资决策上产生更大的非理性[15]。

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是间接地分析股权激励对管理者决策过程的影响。主要集中于研究针对不同的法律法规、公司特征等因素所应该采用的股权激励方式,以及公司绩效与股权激励或者高管持股的关系等内容,而直接研究股权激励,特别是被广泛采用的股票期权激励与公司投资决策、债务政策等方面的文章比较少。因此,本文立足于直接研究股权激励对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并着重实证分析其中的缘由。我们提出如下两点假设:

假设1:股票价格的波动会通过Vega增加股票期权的价值,从而增加股票期权激励对象的收入,减少他们的风险厌恶程度,从而增加公司的长期投资。

假设2:高管的股票期权激励与公司的投资决策存在内生性决定关系。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股权激励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公司治理及财务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部分数据笔者通过巨潮资讯网公布的上市公司公告中手工收集得到。样本公司为2006年1月1日-2010年6月30日之间公布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司。2006年1月1日-2010年6月30日,共有160家公司公布了196份股权激励方案。其激励方式包括股票期权激励、股票激励和股票增值权激励,其中采用股票期权激励的占到了70%(表1),可见2006年以来股票期权激励已是公司最常采用的方法。采用股票期权激励的137例方案中,处于董事会预案环节的有27例,经股东大会通过的有7例,正在实施的有43例,实施完成的有5例,未实施终止的有55例。另外,行权股票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定向发行的股票。

在股票期权激励方案处于实施中或已实施完成的48例中,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如下筛选:(1)剔除2010年刚开始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公司;(2)剔除ST类公司;(3)剔除B股公司;(4)剔除数据不全的公司。最后共有35家样本公司,时间跨度为从2006年至2009年的4年年度数据。

(二)变量定义

本文沿用Demsetz和Lehn [16]、刘任帆[17]的方法,使用资本支出与总资产的比率(CAPEX),即公司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与总资产的比率代表公司的投资行为。按照Guay[8]、Core和Guay[7]的方法计算了中国上市公司中高管所获股票期权激励的Delta和Vega,分别为总经理股票期权激励的Delta(CEO_Delta)和Vega(CEO_Vega),全部股票期权激励的Delta(Total-Delta)和Vega(Total_Vega),以及剔除总经理以外的其他股票期权激励的Delta(ExCEO_Delta)和Vega(ExCEO_Vega)。

在分析股权激励对公司投资决策影响时,需要控制影响公司投资决策的其他因素,如:公司规模、投资机会、行业因素等。参照Barclay和Morellec[18];Coles,Daniel和Naveen[19] 等文献的处理方法,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定义与计算方法见表2。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3描述了资本支出与总资产的比率,总经理任期、现金年收入、股票期权激励的Delta和Vega,以公司的投资决策,特别是长期投资决策往往是集体商议决定的,除了总经理,其他管理人员也会参与其中,甚至董事会相关成员、核心技术人员等也会有参与,所以我们分析了公司长期资本支出与所有股票期权激励的Delta和Vega的关系。如表4第(2)列所示,Total_Delta在1%的显著水平上对CAPEX有正的影响,这与上述结论是一样的,股票期权激励减少了激励对象对风险的厌恶,从而增加了公司的长期投资。

接下来,我们对总经理的Delta和Vega,以及其他激励对象的Delta和Vega同时进行回归,如表4第(3)、(4)列所示,其中第(4)列比第(3)列增加了总经理任职年限和现金收入控制变量,发现CEO_Vega依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对CAPEX有正的影响,ExCEO_Vega的系数虽然为正的,但并不显著,说明总经理在公司投资决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可能是由于目前中国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主要还是行政任命,导致了下级服从上级现象的产生,而中国民营企业也由于刚发展不久,主要还是由创业时的所有者或者其亲属管理,导致了总经理权威的树立。

(五)内生性检验

股票期权激励的Delta和Vega会影响公司的长期投资,同时,公司的长期投资也会反过来通过公司绩效影响股票期权激励,从而影响Delta和Vega,所以上述回归必然存在内生性问题,从而影响最终的结论。

为了克服内生性问题,我们采用Coles,Daniel和Naveen[19];Kang,Kumar和Lee[13]的处理方法,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并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5。

由表5所示,CEO_Vega依然在1%的显著水平上对CAPEX有正的影响,CEO_Delta的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这和我们之前的结果是一致的。另外,CAPEX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股票期权激励与投资决策存在着内生决定关系。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发现股票期权激励与公司的投资决策具有内生性的决定关系,股票期权激励对长期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公司的长期投资也反过来积极地影响股票期权激励。本文在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及内生性条件下,通过引入股票期权的Vega,指出股价波动会增加高管人员股票期权的收益,减轻管理者对风险的厌恶程度,从而增加他们对公司长远利益的追逐,增加公司的长期投资。

管理者会根据个人的私人利益和风险偏好选择符合其自身效用的投资、经营、负债等政策。本文研究发现股权激励与公司的投资决策具有内生性的决定关系。因此,公司应该根据本身的情况,使得股权激励计划的有效期、激励授予条件与期权行权条件及其指标等有关项目的规定符合公司的实际情况,使得股权激励方案真正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从而最大化股权激励所产生的正面影响,消除或者减轻它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参考文献:

[1] MYERS S C,MAJLUF N S.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13(2):187-221.

[2] JENSEN M C.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and takeover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323-329.

[3] AMIHUD Y,LEV B.Risk reduction as a managerial motive for conglomerate mergers[J].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1,12(2):605-617.

[4] JENSEN M C,MURPHY K J.Performance pay and top-management incentiv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2):225-264.

[5] HALL B J,LIEBMAN J B.Are CEOs really paid like bureaucrat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113(3):653-691.

[6] PERRY T,ZENNER M.CEO compensation in the 1990’s: Shareholder alignment or shareholder expropriation[J].Wake Forest L. Rev,2000,35:123.

[7] CORE J,GUAY W.Estimating the value of employee stock option portfolios and their sensitivities to price and volati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2,40(3):613-630.

[8] GUAY W R.The sensitivity of CEO wealth to equity risk: An analysis of the magnitude and determinan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9,53(1):43-71.

[9] COHEN R B,HALL B J,VICEIRA L M.Do executive stock options encourage risk-taking[EB/OL].[2012-01-11].http://people.hbs.edu/lviceira.cohallvic3.pdf.

[10] CORE J,GUAY W.The use of equity grants to manage optimal equity incentive level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9,28(2):151-184.

[11] AGGARWAL R K,SAMWICK A A.Empire-builders and shirkers: Investment,firm performance,and managerial incentives [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6,12(3):489-515.

[12] RYAN H E,WIGGINS R A.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r&d investment decisions and compensation policy[J].Financial Management,2002,31(1):5-29.

[13] KANG S H,KUMAR P,LEE H.Agency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The role of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Business,2006,79(2):1127-1148.

[14] 王艳,孙培源,杨忠直.经理层过度投资与股权激励的契约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13):127-132.

[15] 罗富碧,冉茂盛,杜家廷,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投资决策关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8 (8):69-76,95.

[16] DEMSETZ H,LEHN K.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hip: Causes and consequence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5,93(2):1155-1177.

[17] 刘任帆.股权结构、投资行为与公司业绩[J].商业研究,2006(10):39-47.

[18] BARCLAY M J,MORELLEC E.On the debt capacity of growth options[J].The Journal of Business,2006,79(1):37-60.

[19] COLES J L,DANIEL N D,NAVEEN L.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risk-tak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79(2):431-468.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ock Options Compensation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LIU Yu1,GU Feng2

(1. School of Management,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411104,P. R. China;

2. Propaganda Department,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P. R.China )

Abstract:

第2篇

关键词: 现代企业 投资决策 问题 对策

一、投资决策的相关概述

投资决策是指投资者为了实现其预期的投资目标,运用一定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程序对投资的必要性、投资目标、投资规模、投资方向、投资结构、投资成本与收益等经济活动中重大问题所进行的分析、判断和方案选择。投资决策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针对性。投资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如果没有明确的投资目标就无所谓投资决策,而达不到投资目标的决策就是失策。第二,现实性。投资决策是投资行动的基础,投资决策是现代化投资经营管理的核心。投资经营管理过程就是“决策―执行―再决策―再执行”反复循环的过程。第三,择优性。合理地选择就是优选,优选方案不一定是最优方案,但它应是诸多可行投资方案中最满意的投资方案。第四,风险性。投资环境是瞬息万变的,风险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客观性,是无法避免的,投资决策应顾及到实践中将出现的各种可预测或不可预测的变化,人们可没法去认识风险的规律,依据以往的历史资料并通过概率统计的方法,对风险作出估计,从而控制并降低风险。

二、企业投资决策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投资决策属于战略性决策,其核心内容是依据投资主体的发展方向及行动方针确定投资总规划。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受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外部因素,以及企业自身的投资决策组织机构、机构责任体制等内部因素的影响,投资决策风险的科学化、民主化、合理化水平还很低,投资决策风险控制约束较为软弱。目前,企业投资决策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投资信息不对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信息对任何投资者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全方位的投资信息,才能及时、灵活地处理投资中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才能有效地确定调控的手段和力度。然而,由于投资者获得信息的渠道不同,容易造成信息的不完整,甚至是扭曲的信息,这就使得投资调控和决策上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科学性和预见性。

2.投资决策者素质低,决策水平不高。目前,有的企业对投资决策问题重视不够,没有专门投资决策部门,缺乏投资决策方面的专业人才。企业所谓的决策层,也只是一些不懂或只懂一些投资决策知识的人临时聚集起来。由于缺乏决策方面专业知识,对决策的过程和环节也缺乏认识,往往导致技术性决策失误。

3.对投资分析预测不够。有的企业在分析预测企业的投资时,没有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机会成本、边际效益和投入产出,也没有考虑投资回收期的长短,在决策时没有超前意识,使所投资的项目不具有前瞻性。这样,使得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具备竞争性。

4.投资决策制度不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不规范,内控制度不健全,也是投资决策失败的重要原因。有的企业投资决策者为满足强烈投资欲望,没有对投资进行严密的可行性论证和实事求是的研究,而是按照领导事先确定的意图,编造出一份令领导满意的报告,最后导致无效投资,使企业背上债务的包袱。

三、避免投资决策失误的对策

1.正确分析政策环境。国家经济政策,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及投资等政策往往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基本手段。只有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才能大胆地作出政策允许的投资决策,以减少风险;企业还可从国家的优惠政策中获得多方面收益。如果不研究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主观片面地决定投资,十有八九就是要失败的。

2.强化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国家应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投资决策失误应承担的经济和刑事责任,以法律的强制手段约束投资者行为;另外,企业也应强化预算约束,建立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导体系,增强投资风险意识,强化投资需求的自我约束。

3.培养高素质的决策队伍。在企业投资决策中,专家、技术人员、管理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决策的成败,要保证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必须有一支作风好、技术硬、懂管理、会经营、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决策者队伍。这支决策队伍既懂党的方针政策,又有较高驾驭市场的能力;既看重企业眼前的利益,又有发展企业的长远规划;既讲个性,又讲团结;既讲竞争,又讲合作。这样的决策队伍就能使投资决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4.创造市场需求。企业的投资决策必须以市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产品价值实现的程度的高低是直接衡量投资决策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志。当前,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的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不但是多样性的,而且是不断变化的,企业的投资行为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那就要求投资者必须很好地了解市场,捕捉市场信息,在市场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引导下,正确做出投资决策,以此成为市场竞争的赢家。如中国的海尔、长虹等明星企业的产品之所以能占据国内市场或打入国际市场,取得骄人业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都是以市场为导向,创造了市场的需求。

5.充分重视投资风险。在投资决策中,必须将风险和它的预期收益进行权衡比较。只有充分估计投资决策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才会使投资者考虑得更加周密,才使企业经受时间的考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投资是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长期投资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由于投资决策对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影响,是一个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决策问题,受到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变动的影响,因此企业不可避免地要尽可能全面考虑其影响作用,以保证决策的有效运行。但只要决策者们真正把决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来做,克服投资决策中的问题,把握好投资的时机,企业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收益。

参考文献:

[1]陈伏.企业项目投资决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中国科技信息,2007.19.

[2]张存英.对企业长期投资管理中问题的思考.交通财会,2001.1.

[3]孙向前.企业投资决策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4:34.

第3篇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就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不断地在增强,近几年,我国经济开始进入了 “新常态”,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高速平稳增长期过渡,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球性的竞争日益激烈,出现了“互联网+”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离不开的工具。而在企业发展当中互联网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互联网出现的这种新的形式,便捷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得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人员之间的交流会更加的频繁;另外,各行各业都在追崇“以人为本”的思想,“经济人”的年代已经过去,“社会人”的时代正在大步的跨来,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影响着全世界很多的大型企业。企业的发展需要依靠每一个员工的行为,因此行为科学在企业管理会计中的作用是越来越突出。

二、简述现代管理会计

现代管理会计是从传统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的,它的前身是传统管理会计,他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着重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资产服务的信息系统,它是企业管理系统中决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管理与会计交叉的综合性学科。现代管理会计划分为“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两大领域。决策与计划会计是以“决策会计”为核心,利用所掌握的多层次信息资源,对可供选用的各种方案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权衡利弊,帮助企业决策者客观地掌握情况,以促进企业决策最优化。执行会计主要是以“决策与计划会计”为基础,着重于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控制。

相比传统的管理会计,现代管理会计满足企业管理更多的需求。现代管理会计更多的体现在以人为本方面,现代管理会计强调“人本主义”思想,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地球已经逐渐变成了地球村,而企业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更是全球化的竞争,在这样一个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下,造就了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企业的产品生产要满足顾客的需求,“以人为本”已经变成了现代管理会计最显著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环境的变化,比如服务业的不断出现、作业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等,促使了现代管理会计这一信息系统不得不更加完善,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

三、行为科学对现代管理会计的意义

(一)简述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这门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广义上说行为科学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人的各种行为;狭义上说它是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主要是研究企业员工的各种心理活动过程,根据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去发现并学会掌握员工的行为规律,从中找出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

(二)行为科学对现代管理会计的意义

对于行为科学对现代管理会计的意义,首先举个例子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就比如在现代管理会计中常用的方法―平衡计分法,它倡导全民参加,每一个员工都是企业的一份子,通过激励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来提高工作的效率,这需要员工之间的相互配合,现代管理会计中的每一个信息数据都需要由人来操作,所以想要使得现代管理会计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巨大的效益,研究人的行为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近些年,“以人为本”已经成为管理会计的一个新特点,在企业管理当中每一个决策都是人的作用,每一个决策都有着他的动机,研究人的行为动机总结规律,可以有效地控制人的动机,来引导他的行为。如果仅仅只是强硬的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而不去尝试用方法改变动机,长久以往,员工工作积极性就会下降,最终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行为科学在现代管理会计中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要想充分发挥现代管理会计的作用,行为科学首当其冲。

四、行为科学在现代管理会计中的具体应用

本文主要是通过委托关系问题分析的应用、长期投资决策的应用、成本预算的应用以及企业绩效考核平衡计分法的应用这四个方面来研究行为科学在企业现代管理会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委托关系问题分析的应用

委托关系是指在市场交易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处于信息劣势的委托方与处于信息优势的方,相互博弈达成的合同法律关系。而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就会造成委托关系的问题,双方各自想要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可能在行为上并不会按照对方要求的那样做。在中国很多企业在董事长和经理之间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董事长的目标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而希望经理可以努力认真的工作去尽可能的增加股东的财富,而经理可能只是希望自己的工资可以拿到最多并不关心股东财富的问题,这样他们的行为就可能出现委托关系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就应该通过分析研究双方的动机,来发现双方的需求,用一定的方法满足双方的需要来使得双方目标一致,比如这时股东就应该根据经理的业绩来分发股权,这样经理与股东的目标就可以达到一致。这就需要整顿体制,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学会科学合理的开采方法,并且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去建立合理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二)长期投资决策的应用

长期投资决策是指长期投资决策是指拟定长期投资方案,用科学的方法对长期投资方案进行分析、评价、选择最佳长期投资方案的过程。这种决策需要全方位、战略性以及多层次的考虑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进行长期投资决策的方法有很多,但是一般大多数企业采用净现值的方法,即如果该投资项目未来流入的现金流大于流出的现金流,企业应该投资该项目。但是现实往往并不是这样。企业的管理者可能并不会投资净现值大于零的项目,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投资不足,二是投资过度。

在股份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背景下,面对以上这些情况,更需要管理者考虑各方的行为动机,权衡利弊,通过运用行为科学的知识,去做出相对合理的投资,从而避免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三)资本预算的应用

企业通过资本预算可以了解企业在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的需要,并且为企业的未来做出一定的规划,编制预算可以有效地评估决策的可行性,帮助企业管理者提早发现问题,及时的解决问题。资本预算在很久之前采用的是传统预算的方法,传统预算方法主要是以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为基准,再考虑本期增减因素原因来编制的预算,传统预算只注重财务指标,对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客户信誉等一些重要的非财务指标很难进行预算安排。

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倾向于使用参与性预算方法,它要求全员参与的方式进行预算,预算的编制分解和执行都充分尊重预算者的意见,这种预算要求充分考虑到预算执行着的意见,采取“上下结合、分级编制和逐级汇总”的“混合式”方法进行编制。但是与此同时,参与性预算也有其弊端,可能这种参与性预算执行时间长了之后,员工的心理就逐渐对那种满足感麻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员工就不会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目标,而是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员工可能会为了降低自己的工作压力,超额的完成目标获取较高的收入,而虚报预算额,这就是预算松弛行为。这就是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结果,企业领导事先并不知道其虚报预算的动因。

因此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调研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以及不同时期员工的归属感,并从中发现本企业员工的工作规律,并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法,必要时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

(四)平衡计分法的应用

平衡计分法起源于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Kaplan与诺朗顿研究院的执行长David Norton对十二家大型企业的业绩评估体系的接近完美的经验总结,它是一种绩效评价体系,它是从财务、顾客、内部经营以及学习和成长这四个维度来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估。而行为科学在平衡积分法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提倡共同参与,加强团结意识

在平衡计分法当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是企业的综合评价,而企业综合评价的指标确定是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而这一过程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而参与在行为科学中认为它是一种激励的行为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另外这种平衡计分法使得员工的利益与组织的利益紧密相关,员工能够快速地意识到自己是组织的一员,加强了员工的团结意识。

2、通过学习来提高员工工作热情

在平衡计分法中学习和成长就是通过投资于各部门员工,对他们进行培训,通过改进他们的技术以及提高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快速的完成企业领导交给他们的工作任务,从而提高员工成就感和归属感,进一步点燃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完成工作业绩。

3、通过支持系统提供自我的反馈

平衡计分法中的支持系统可以对计分卡上的数据进行过滤分析,经过整理处理之后将所形成的有用的信息提供给员工,有助于员工可以自己去了解自己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这种来自自我的监控的反馈比外部来的反馈更加具有激励的作用,可以激励员工更加努力认真的工作。

这三各个方面就是通过对行为科学方面的应用来对企业的总体业绩进行考核,这是目前来说相对成功的考核方法。

第4篇

加权平均 某项资金来源在投资 该项资金来源

=σ(  ×

资金成本 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的个别资金成本

例1:设长城公司拟投资建设c项目,投资总额为1000万元,其中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各500万元。股东期望的投资报酬率为40%,借款利率为10%。项目建设期为0,生产经营期为10年。每年现金净流量为285万元。试对该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作出决策。

加权平均 500 500

= ×10% + ×40% = 25%

资金成本 1000 1000

净现值(c)= 285×(p/a,25%,10)- 1000

= 285×3.571 - 1000= 17.74(万元)

根据285×(p/a,r,10)= 1000,(p/a r,10)= 3.509,求得项目的内含报酬率r = 25.68%。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c项目的净现值大于0,内含报酬率大于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故该投资项目可行。

笔者分析研究后发现,以上决策过程和结论是错误的,举例分析如下:

[例2]设上例长城公司的c项目系由a、b两个配套项目构成,a项目投资额为500万元,以借款方式筹集资金,每年现金净流量为80万元;b项目投资额为500万元,以自有资金投资,每年现金净流量为205万元。试分别对a、b项目的可行性作出决策判断。

净现值(a)= 80×(p/a,10%,10)- 500

= 80×6.145-500

= -8.4(万元)

净现值(b)= 205 ×(p/a,40%,10)- 500

= 205 × 2.414 - 500

= -5.13(万元)

500

根据(p/a,r,10)= = 6.250,求得a项目的内含报酬率r = 9.62%;

80

500

根据(p/a,r,10)= = 2.439,求得b项目的内含报酬率r= 39.59%。

205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可知,a、b两个项目的净现值都小于0,内含报酬率都小于其资金成本,故a、b两个投资项目都不可行。这与例1的结论正好相反。

表1 投资项目决策分析表 单位:万元

项 目 a项目 b项目 c项目

投 资 总 额 500 500 1000

建 设 期 (年) 0 0 0

生产经营期(年) 10 10 10

资 金 成 本 10% 40% 25%

每年现金净流量 80 205 285

净 现 值 -8.4 -5.13 17.74

内 含 报 酬 率 9.62% 39.59% 25.68%

可 行 性 决 策 不可行 不可行 可行

为什么就同一个投资项目会得出两种不同的结论呢?笔者认为,问题出在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上。资金成本是按年计算的每期用资费用(不考虑筹资费用)与所筹资金总额之间的比率。在筹资决策中,通常假设用资费用按期支付,本金到期一次偿还。所以,按照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计算的各期现金流出量与按照各种资金来源的个别资金成本计算的各期现金流出量完全相同。

[例3]假设上例中长城公司向银行贷款1000万元,银行现向长城公司提供两个贷款方案,甲方案为向长城公司按10%和40%的利率分别提供2笔金额为500万元的贷款,共计贷款1000万元;乙方案为向长城公司按25%的利率提供贷款1000万元。问长城公司应作何种选择。

(1)如果利息按年支付,本金到期一次偿还,则两个筹资方案的还本付息现金流出量分别为:

甲方案每年支付利息 = 500×10% + 500×40% = 250(万元)

乙方案每年支付利息 = 1000×25% = 250(万元)

两个方案每年支付的用资费用都是250万元,加权平均资金成本都是为25%,从筹资的角度看,两个方案完全一样。

(2)如果采用等额本息还款方式,则两个筹资方案的还本付息现金流出量分别为:

甲方案每年 500 500

= + = 288.5(万元)

还本付息额 (p/a,10%,10) (p/a,40%,10)

乙方案每年 1000

= = 280.03(万元)

还本付息额 (p/a,25%,10)

甲方案每年还本付息额为288.5万元,乙方案每年还本付息额为280.03万元,乙方案每年还本付息额比甲方案少8.47万元,从筹资角度看,长城公司应选择乙方案。

(3)如果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则两个筹资方案的还本付息现金流出量分别为:

甲方案到期一次还本付息额= 500×(1+10%)10 + 500×(1+40%)10

= 500 × 2.5937 + 500 × 28.926

= 15759.85(万元)

乙方案到期一次还本付息额= 1000 ×(1+25%)10

= 1000 × 9.31323

= 9313.23(万元)

甲方案到期一次还本付息额为15759.85万元,乙方案到期一次还本付息额为9313.23万元,乙方案比甲方案到期一次还本付息额少6446.65万元,从筹资角度看,长城公司应选择乙方案。

可见,在等额分期还本付息或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条件下,按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计算的年现金流出量并不等于(一般要小于)按个别资金成本加权计算得到的年现金流出量。

表2 筹资方案还本付息现金流量表 单位:万元

年 限

方 案 1 2 …… 9 10

按期付息

到期还本 甲 方 案 250 250 …… 250 1250

乙 方 案 250 250 …… 250 1250

等额分期

还本付息 甲 方 案 288.5 288.5 …… 288.5 288.5

乙 方 案 280.03 280.03 …… 280.03 280.03

到期一次

还本付息 甲 方 案 / / …… / 15759.85

乙 方 案 / / …… / 9313.23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只适用于按期付息到期一次偿还本金的筹资方案决策,而不适用于投资方案的决策。因为投资决策需要考虑时间因素,按资金成本将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换算成同一时点的价值(通常为现值)。根据前面的举例可知,同一现金流量按照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计算得到的现值要大于分别按个别资金成本计算得到的现值累加,按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计算得到的终值要小于分别按个别资金成本计算得到的终值累加。所以,不能用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来判断投资项目经济上的可行性。

一个项目投产后,回收的现金首先要用于偿还负债的本息,然后才是回收的投资成本,向股东支付投资收益。当企业长期投资的资金来源于多种渠道时,决策者应站在股东立场评估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一个投资项目的优劣以股东净现值(或股东净现值指数)的大小或股东内含报酬率高低来判断,而不是按投资总额计算的净现值(或净现值指数)大小或内含报酬率高低来判断。即应采用股东净现值(或股东净现值指数)和股东内含报酬率指标来进行投资决策。

设z1为负债投资额,z2为权益投资额,i1为负债资金成本,i2为权益资金成本,x为每年全额现金净流量,x1为负债的还本付息现金净流量,r为股东内含报酬率,则:

z1

负债还本付息现金净流量(x1)=

(p/a,i1,n)

股东净现值=(x-x1)×(p/a,i2,n)-z2

z2

根据(p/a,r,n) = 计算股东内含报酬率r。

x-x1

如上例c项目的股东净现值和股东内含报酬率分别为:

负债还本付息 500 500

= = = 81.37(万元)

现金净流量 (p/a,10%,10) 6.145

股东净现值(c)=(285-81.37)× (p/a,40%,10) - 500

= 203.63 × 2.414 - 500

= -8.44(万元)

500

根据(p/a,r,10)= = 2.4554,可计算得股东内含报酬率r = 39.30%。

285-81.37

第5篇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投资决策就是投资主体在给定的资本约束和其它客观条件下,对所有可能的投资项目进行科学评价选择,以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而企业的投资决策是指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对各种可能的投资项目进行评价,从而选择最优的投资项目来实现企业的最大投资收益。企业的投资项目是企业盈利和未来现金流增长的主要来源,也是企业风险的直接来源,因此,企业的投资决策在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决定着企业的财富创造和积累。而且投资项目的成功与否甚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因此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根据财务管理学的一般理论,企业的投资决策主要涉及到投资方向、投资规模、投资时机、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等内容。按照投资对象的不同,企业投资可以分为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实物投资就是投资于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或项目,如厂房、机器设备、黄金、土地、古董等实物。实物投资具有投资风险低,投资收益稳定等特点。而金融投资则是指投资于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虚拟产品或项目,如股票、债券、期货、期权、远期等金融衍生品。金融投资基本上不涉及到实物,都是一些抽象的无形资产,其只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本文所指的投资决策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实物投资决策而言的,它涉及到企业的投资决策规则以及投资决策程序等内容。

二、投资决策在企业可持续增长中的重要意义

企业可持续增长是指企业实现永续生存,企业现金流量和利润持续稳定增长,从而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状态。企业的投资决策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现金流向和资金周转速度,因此,它也就决定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盈利水平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从价值创造的角度而言,投资决策是公司三大财务决策中最重要的决策。

投资决策是企业实现盈利和增长的基础,各个投资项目的价值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总价值。只有当一个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量超过初期的现金投入,即净现金流量为正值时,才会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一旦企业的投资决策失误或错误从而导致投资项目失败,则之前的投资都将损失,从而导致企业盈利下降或亏损,而且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特别是对于一些长期投资,由于其投资金额大、周期长、变现能力差,一旦决策失败,将会使企业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轻则企业亏损,重则企业破产倒闭。可见投资决策对于企业经营和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意义。一个企业能否保持可持续增长,很重要的一点的就是看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能否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从实践来看,我国的企业制度一直存在许多问题,并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已经解决了很多体制上的问题,但企业的经济绩效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改善。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企业财务的角度来分析,主要原因是企业过分关注融资决策,而常常忽视了投资决策的制定。企业一直将融资问题作为企业关注的核心。很多管理者一直错误的认为,只要企业有充足的资金就必然实现增长。但实际上,如果企业选择了错误的投资项目,融资越多,损失将越大。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选择正确、有潜力的投资项目,才能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正确的投资决策才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

三、传统投资决策原则及其缺陷

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管是理论界的研究还是企业的实践都慢慢意识到净现值原则所存在的固有缺陷。首先,根据净现值的计算公式可以发现,在计算企业的净现值时首先要确定企业在未来各期的收益水平,但实际上企业未来各期的收益水平目前是很难确定的,因此,所计算出的净现值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次,贴现率的确定也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一些长期的投资项目,在投资过程当中,市场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贴现率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计算出的净现值也不是完全准确和具有说服力的,采用不同的贴现率会得到不同的净现值;最后,净现值法意味着企业管理者在作出投资决策时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接受,要么拒绝,投资决策的刚性过大。由于净现值法投资决策原则存在的上述缺陷使其在实际投资决策中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四、基于企业可持续增长的投资决策原则分析

投资是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它是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的基础,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根本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是决定投资成败进而决定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关键,而投资决策原则在规范投资决策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投资决策原则的正确与否决定企业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

传统的投资决策原则是建立在投资决策刚性的假定基础之上的,反过来也极大的限制了企业的投资决策。而在实际的企业投资决策实践中,灵活性的投资或具有选择权的投资则是更为常见的现象。而且在投资项目的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具有灵活性或更多选择的投资项目可能会带来更高的收益,人们也更加偏好于这种投资项目,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选择权是有价值的。

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选择权具有价值,但其价值到底有多大,则无法准确的度量,只能从定性的角度做出初步判断。例如,人们可以判断出在净现值相同的条件下,有灵活性的投资项目肯定比没有灵活性的投资项目要好,但这种灵活性的价值有多大则无法知道。而近年来日益兴起的期权理论则为则为这种选择权的价值衡量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人们可以利用期权理论计算选择权或灵活性的价值。

期权是一种特殊的金融衍生品,期权买方为获得日后行使某项权力而向期权的卖方支付一定的期权费用的行为。期权买方获得这种权力以后,其决策就有了灵活性和弹性,并且会使投资项目价值增加。项目价的价值就等于项目的净现值加上期权价值。根据项目价值的计算方法可以看出,不确定的因素越多,期权价值就会越大,同时项目的价值也越大。并且有关机构测算引入期权价值以后,项目的价值提高了83%左右,由此可见,期权价值在项目总价值中的比重是很高的,忽视期权价值将导致投资决策出现严重失误。

将期权作为企业投资决策的原则,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的投资决策原则,而只是对其存在的缺陷所进行的一种弥补和修正,使其更好的规范投资决策,从而提高投资决策的合理性,并推动投资决策分析方法的进步。传统的投资决策原则,也就是之前提到的净现值原则,是从静态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将各期投资产生的现金流量作为确定的,管理也过于僵硬,对于投资只有采用与不采用两种决策;而期权的灵活性以及在时间上的弹性,恰好反映了投资项目的特征。传统的投资决策分析只进行投资项目分析,并不考虑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期权分析将未来可能存在的投资机会也考虑进来了,使投资决策更全面。另外在贴现率方面,净现值原则的贴现率是人为的根据风险变化而进行调整,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而期权原则使用的贴现率是无风险利率,更加客观和准确。基于以上分析,依据期权原则来制定投资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其使企业更充分的认识和利用一切可能存在的投资机会和增长机会,从而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增长。

五、基于企业可持续增长的投资决策过程分析

企业只有制定了科学的投资决策才能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而要制定科学的投资决策就必须遵循科学的投资决策过程。根据企业投资理论,企业的投资决策主要分为识别、评估、选择、执行和补充几个环节,并且各个环节在企业投资决策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

首先是识别阶段。识别主要就是通过收集相关信息,从而发现企业具有潜在投资价值的投资机会,这是投资决策的第一步,并且从对企业可持续增长的根本性影响来看,这一步是投资决策的基础。根据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一般企业都要经过成长、成熟到衰退的过程,企业必须不断发现新的有价值的投资机会,持续不断的给企业注入新的动力,才能使企业一直保持在成长阶段。因此,识别阶段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当企业通过识别找到了有潜力的投资机会以后,紧接着就要对项目进行评估。特别是对于长期投资而言,由于它具有投资金额大,投资期限长的特点,一旦投资失败,将给企业带来非常巨大的损失,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因此,这一步可以说是企业投资决策中最为关键的一步,评估的结果将直接决定项目是投资还是放弃。对投资项目的评价涉及到预期寿命周期、现金流量以及贴现率等内容,这些评估都需要采用复杂的复杂的财务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这一切都是企业正确进行投资决策的关键环节。因此,为了能够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增长,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对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估,从而确保投资决策的成功。评估操作完成以后,就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投资项目进行选择。其选择的标准主要就是已经估计出的各个财务变量。根据采用标准的不同,选择的方法也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有投资回收期法、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获利指数法等几种。企业在进行投资项目的选择时,一定要围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等方面来考虑,从战略的高度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增长。投资决策的过程是对投资决策的执行与补充。随着项目的实行和推进,所得到的信息会不断增加和完善,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对现金流量的大小和时间进行监控,确保它们与预算相符,对于一些零时性调整,要及时反馈。

六、结论

企业尽管应该追求增长,但是在追求增长的同时,更应该考虑企业增长的可持续性,只有可持续性的增长对企业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本文从财务的视角去研究企业的可持续增长,主要就是由于企业追求增长失败的根源往往源于企业高估自身的可持续增长能力而造成公司财务资源的无法配套,从而致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倒闭的命运,导致了企业增长的不可持续性。因此,将企业的可持续增长问题纳入财务研究的视野,对确保企业增长的可持续性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还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文浩、朱吉琪:《增发新股对公司可持续增长力的影响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12期。

[2]陈晓红、刘剑:《不同成长阶段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06年第1期。

[3]陈海声:《财务数据及其其他因素与上市公司成长潜力的关系》,《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3期。

第6篇

(一)项目决策的过程中没有考虑营运因素

投资决策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范畴之一。投资决策方法方法主要有回收期法、会计收益率法、净现值法、内部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等方法属于传统的投资评价方法。在平时的运用中,净现值法显示为最佳选择,但是在应用时必须存在一系列的前提条件:首先,作为计算的依据,在生命期内各年所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必须能够准确的估计出来,并根据市场状况确定相应的贴现率;其次,在估计项目的期间内,对于项目有影响的内外部环境不会发生意料之外的变化;第三,决策者只能在“投资”或“不投资”之间做出二选一的抉择;最后,在项目进行分析、决策和实施过程中,投资主体并不能够灵活的进行项目管理,一旦做出决策后便不能针对市场条件和竞争状况的变化变更对项目的投资决策。

(二)对投资方法的战略性选择权考虑

然而该方法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发现存在与现实情况相比较大的差异:首先,现实经济生活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因素以及其特有的本质特征,由于在应对高度不确定的战略问题上面,企业将重点集中于项目的灵活性上,因此在进行项目分析时,灵活性的价值必须成为决策者充分考虑影响因素;其次,决策的互动性成为直接影响决策制定关键因素,特定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竞争地位,决定了该企业与其竞争对手的互动关系,进而决定了投资可能派生的投资价值,这部分价值在投资评价中也应得到重视。

(三)项目决策的过程中的循环经济因素欠缺考虑

现行会计理论体系下,企业投资决策方法不能适应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现有的项目决策是依据对项目财务评价和经济评价进行决策的,对环境评价不足,尤其不适用于目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新形势。循环经济项目投资决策是从经济、环境和社会进行全面评价的,具有一定的探索性。针对项目投资的评价应当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战略的角度通盘考虑。

由于上述原因,传统评价方法虽然能够较好地使现金流趋于稳定,经常使项目的投资价值被低估了低估,造成企业竞争力的丧失。

二、现有投资决策方法存在的缺陷

基于财务视角下的项目投资评价方法传统上面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对静态指标的分析,是指在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因素的指标,包括投资回收期、会计收益率等;第二种是对动态指标的分析,包括净现值、内含报酬率、现值指数等指标。财务评价是在遵守国家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的前提下,计算项目过程中的收益和成本,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和偿还能力。传统项目投资方法理论只是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封闭独立的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单方面的考虑投资项目运营对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影响,而忽视了自然环境、社会对投资项目决策本身的影响。

企业对项目投资的建设运营过程,就是对相关资源消耗的过程。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必须遵循自愿节约和综合利用的原则来进行,投资项目决策者需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对项目建设方案进行优化,并对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做出详尽的分析。这不仅是对企业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费用、减少资源消耗、调高投资效益的内在要求,更是满足国家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要求,但是在目前投资项目评估和决策的实际应用当中,对循环经济因素的考虑都较为缺失。其中主要的缺陷表现在:

(一)财务投资决策目标范围狭窄

传统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股东价值的最大化,简单的以净现金值、内部报酬率的大小来评价项目,不考虑与项目有利害关系的环境及其他的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在传统的投资方法下,投资项目目标忽视往往循环经济条件下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及企业、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在循环经济下,则政府应当主动引导企业将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相统一,使得企业经营活动可持续发展。

(二)在项目决策中忽视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等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是项目决策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现行的会计制度下,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其实并不能充分反映项目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因为传统的会计目标、假设、原则、会计账户的设置以及成本的核算方法到报表的编制都没有能够。完整充分地体现企业在节约和高效综合利用资源方面和减少污染的排放方面的能力。传统的成本观立足于企业微观层面,追求企业层面的成本补偿和资本增值,并没有从整个物质世界的循环发展过程来看待成本耗费及补偿问题,仅仅考虑人类劳动消耗的补偿问题,是根本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自然资源消耗的陈本补偿要求。

(三)计量属性不符合投资决策的要求

在传统的投资决策模式下,大部分采用的是历史成本法和未来现金流量预测法为主的货币计量,对收益和成本统一采用货币计量,因此只能在决策过程中反映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然而在循环经济条件下,投资决策需要考虑的多方面的内容,既包括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又包含有环境因素的性质。因此在循环经济条件下,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投资项目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四)投资决策者的受托责任单一

传统经济条件下,企业投资决策中委托一受托责任关系中只包括了对实物财产的保管和使用,并没有包括生态环境和治理环境污染等内容。由于企业所面临的受托责任较单一,仅局限于“财产托付论”。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人们对环境资源的消耗量不断增大。资源的稀缺性正在迅速显现,因此企业在决策时更多的考虑“资源托付论”。投资决策必须考虑的决策受托。已经不仅只是受出资人之托,而是受整个社会公众之托,是企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为了实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企业投资决策时应当按照循环经济发展对企业投资项目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要求,在环境会计的学术框架下,对企业投资项目循环经济这一综合指标值的最大化作为项目投资决策评价的目标,以协调企业微观层面上经济发展和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

三、循环经济下投资决策的方法

(一)全部成本评价法

全部成本评价方法是在资本预算分析中综合考虑环境成本的一种方法,是对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收益进行长期的综合的财务分析。对于应用环境会计方法进行资本预算、产品设计等方面的决策,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在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中,为了实现投资决策的全面性必须采用全面环境成本计量方法。

循环经济注重长期的生态效益,以及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因此,当前的环境管理措施,其利益是体现于节约未来的机会成本、掌握绿色商机,特别是决策者面临未来企业绿色投资机会是,能够清楚分析项目的全面环境成本,是否符合企业永续发展的投资决策。

对于外部环境成本的计量,主要采用的是以对污染造成损失进行修复的花费作为计量基础的。全部成本评价法是在评价周期、扩大了成本和收益的考虑范围等方面对传统资本评价法进行了改进。所采用的方法仍然主要是现金流量贴现法,但对于长期的成本和效益,金额的估计是不准确的,经过贴现的数值较实际较小。

这表明人们对于未来的环境、生活的状态关注较小,重视程还比较低,这与我们推崇的环境保护的观点是相悖的。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容易形成人们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忽略了长期的影响。全面成本法对于企业的获利能力是没有影响的,但能够比较明显的列示项目的成本、效益的构成,从而使一些有益于环境保护的项目能够和其他一些项目一样获得投资。对于项目周期短的污染预防性投资项目,全面成本法能够更加优于传统的投资方法,增强项目的可行性。

(二)投资风险评价与不确定性分析

项目总是存在风险的,相应的任何决策也会存在风险。实际上,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长期投资决策涉及的时间较长,企业对于未来损益的预测就会存在不确定性。将与项目相关的环境因素纳入考虑之后,项目的未来现金流量变得更加变化莫测,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变得更加突出。由于是对未来项目状况的研究,投资决策中始终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事件发生的概率是估计的,当存在风险时,其概率可以依据风险系数进行估计。在传统的投资决策中,对于高风险的项目,一般采用较高的贴现率。但这个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高风险和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致使环境恶化,这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直接联系,提高贴现率以后很多项目的现金流量现值将出现负数,这就使得很好本来结果很好的项目被流失,以此种方法减少对环境、资源的需求。循环经济下的投资决策在考虑了环境因素后,使项目的不确定性更为明显,风险会随着环境法规的变化而变化。当对项目进行决策以后,由于项目的期间较长,因此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都会受到既定的技术和环境的影响。环境发生变化,则必须投入大量的成本来适应环境的变化。投资所包含的环境风险和不确定性可以通过敏感性分析进行评价。对于概率已知的方案,可以利用决策树和蒙特卡罗模型对不同项目方案的可能结果进行概率预计,进而对项目进行评价。

(三)利益关系人价值分析法

在面对当今企业诸多利益关系人共同的影响下,企业的经营活动越来越需要考虑更多的利益方。总的来说,重要的利益关系人是沿着兼做出资者与经营者的业主、经营者、债权人和为数众多的出资人、客户、政府这样一条线来扩展的。大致上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部分来划分,内部的利益关系人主要包括企业的管理层和雇员,外部的利益关系人主要包括政府、投资者、供应商、顾客、公众。针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组织也成为企业外部利益关系人,企业的经营活动就要受到这些组织所制定的大量的环境法律的约束,企业的投资决策活动也必将考虑这些约束所带来的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能会对公众产生影响,因此这些公众就成为企业的利益关系人。

利益关系人价值分析法有别于传统的财务指标评价法中将所有的成本与收益风险视为相同的缺陷将,而是采用了更加灵活的对于不同的成本和收益分别计量其风险的方法,同时利益关系人价值分析法根据关系人对项目收益期望的高低,来调整相应的权重比例。例如我们在考虑以个与环境相关的长期投资项目中,当财务指标的权重相对有所下降,那么相对的环境业绩指标的权重就应该做相应增加,从而保证了决策结果与利益关系人的要求相一致的结果,最后可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多标准评价法

循环经济模式是一种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既需要我们注重项目的经济效益又要重视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力求三者的和谐统一的发展模式。在对项目进行评价时,采用多目标投资评价方法可以将经济分析、社会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结合在一起。在多目标分析的诸多方法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层次分析法,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复杂的决策问题分解为若干评价指标,形成阶梯层次结构,通过比较各指标的相对性来确定权重,通过对项目投资方案各评价指标的叠加分析,得出方案的决策。对于单一决策和均值决策的企业来说,多目标决策方法可以帮助其寻求到一个最佳的选择方案。但这种方法同样也存在着缺陷,就是不同的利益关系人对于项目目标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因而难以得出一个令所有的利益关系人都认为最优的方案。

第7篇

为了满足经济管理类教育改革的需要,2004年6月笔者编制了一套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软件,并出版了配套教学用书《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于2005年9月正式投入教学使用,现已经由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正式出版,经过二年多实验证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计算机财务管理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了利用计算机建立财务管理模型的方法,解决了过去从事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由于计算机编程能力差,无法建模的问题,利用微软提供的EXCEL财务软件建立财务管理中所需要的模型。笔者建立计算机财务管理模型主要基于以下的考虑:

一、开设计算机财务管理课程的目的

培养学生利用EXCEL建立各种财务管理模型,如:财务分析模型、投资决策分析模型、筹资决策分析模型、流动资金管理模型、销售与利润管理模型、财务预算与财务计划分析模型等,应用财务管理系统,可以解决会计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将来工作中真正发挥管理职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的建立

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共分为七个模块,32个子模块,具体分为:

1.财务报表模型的设计

该模块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销售情况分析表的编制和绘图分析放在一起组成财务报表模型,较好的解决财务管理与销售与业绩管理中的问题。

2.财务分析模型的设计

主要将财务比率分析模型、趋势分析模型、杜邦分析模型、综合评价分析模型这四种模型设计好后放在一起组成财务分析模型,该模型可以较好的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和计算。

3.投资决策分析模型的设计

利用单利、复利的终值和现值及年金函数、长期投资分析模型及多方案长期投资决策对比分析模型,较好解决求单利、复利的终值和现值的计算;各类年金(普通年金、即付年金、永续年金、递延年金)的计算;长期投资模型可以计算长期投资决策中三个动态指标净现值、内含报酬率及现值指数,从而判断投资方案的可行性和最佳方案的决策分析。此外,还利用EXCEL中提供的折旧函数进行折旧分析、利用折旧函数和净现值函数建立固定资产更新模型,并对各个方案固定资产是否进行更新进行决策和投资风险分析模型。

4.流动资金管理模型的设计

该模型中主要将会计学中的流动资金管理模型组合起来形成,其中包括最佳现金持有量决策分析模型、客户信用条件评价模型分析模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模型、应收账款赊销策略分析模型及经济订货批量决策分析模型等,可以解决财务管理中各种流动资金管理决策问题。

5.筹资决策分析模型的设计

该模型将财务管理筹资决策中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模型、长期借款分析模型、多方案决策的双变量分析模型、租赁分析模型以及借款与租赁对比分析模型。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对企业常用的筹资方式:长期借款成本、债券成本、优先股成本、普通股成本、留存收益成本进行计算,并可以计算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6.销售与利润管理模型的设计

该模型将企业在销售过程中进行的销售预测模型、成本预测模型、资金需求量预测模型、销售业绩模型及本量利分析模型组合起来形成资金需求量预测模块通过销售百分比法对资金需求量进行预测;本量利分析模型又对保本点、安全边际量、目标利润的计算,并可以对目标利润进行灵敏度分析,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服务。

7.财务预算与财务计划模型的设计

该模型从财务预算模型编制的基础模型开始从销售预算、成本预算、生产预算等基础数据开始直至编制出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损益表和现金预算表,在此基础上进行财务政策的制定,从而根据财务计划模型制定出相应的财务计划方案。

三、从教育改革的需要出发,进行计算机财务管理的设计

计算机管理会计模型库设计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社会生产的需要

教育的首要职能是传授生产劳动的经验,否则社会的生产将不能发展,人类也无法进步。我国的《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在财务管理系统设计与案例的选取上从企业的需要出发,将财务管理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考虑到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

2.教育目标的需要

教育目标是其他各种因素的一个综合,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的综合体现。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会计教育的目标并非是让学生一走上岗位就成为专业化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一名理财人才所应具有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计算机财务管理的教育也应服从这个目标。因此通过建立模型、设计模型和使用毛线可以更好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3.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知识、新内容不断出现,使财务软件的功能不断扩充,财务软件不仅满足账务处理要求,还应倾向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方面,对财务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因此需要财会人员除了具备现代会计知识外还应掌握计算机技术及各种财务软件的应用,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服务,财务软件的功能大小标志着一个国家财务管理现代化的水平。

4.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先进的管理软件和管理思想伴随着跨国公司进入我国,我国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先进管理软件的支持,同时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化知识背景和视野的会计软件方面的人才。

5.我国国情的需要

第8篇

管理会计的学科内容十分庞杂和琐碎,如成本方法和分析,经营预测和决策,投资决策,全面预算,责任会计,存货决策等等,但是各项内容之间的逻辑性不强,没有一条清晰的主线。与之相比,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科内容主线则较为突出,如成本会计,它关注的是成本的核算及方法,包括成本核算、成本方法、成本报表等以事后成本核算为主线的内容。财务管理则关注的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等以资金运动为主线的内容。

二、管理会计学科的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重复

与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的学科内容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许多内容很相似。如管理会计中的投资决策、存货决策和经营预测,在财务管理中的投资和营运资金管理、筹资部分都有较为深入的探讨。而管理会计中的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则在成本会计中的成本方法中进行了详细地说明。如果将这些与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相似的内容从管理会计中抽去,那么管理会计的内容就所剩无几了,而它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管理会计学科内容的现状令人担忧,从某些层面看,造成管理会计现状的原因之一是其过于庞杂,偏离了管理会计的主线,从而丧失了管理会计学科的特性。无论从管理会计的形成渊源和现存内容的构成来看,它主要是研究成本的制订,成本的分析和成本的控制,也即成本的管理。而成本的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理论研究也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可以说成本管理工作既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着广泛的实践基础。然而管理会计学科从其内容体系上看,部分内容脱离了“成本管理”这一主导线,从而使其内容体系显得很不系统,正是管理会计在内容上的庞杂和琐碎,削弱了人们对成本管理研究的重视和注意力的集中,使得成本管理的研究停滞不前。

第9篇

自1998年我国上市公司开始在年报中披露高层管理者持股状况以来,鉴于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和法律环境,投资者、监管部门与学术界对管理层持股或期权激励非常关注。目前,随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企业投资价值最大化和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两权分离带来的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问题,是传统的委托理论的核心内容。委托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实施管理层持股或期权激励,可以促使管理层在制定经济决策时选择和执行能增加股东财富的行动和投资机会(Jensen and Meckling,1976)。通过薪酬激励――管理层持股激励管理者,使其与股东利益保持一致,减少成本,从而带来公司价值的增长。

从国内现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都集中于管理层薪酬和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业绩关系的研究,然而对管理层持股和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尚未有一个定论。如李增泉(2000)依据规模、行业、区域及国家股比例对1999年799个样本进行了分组检验,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的年度报酬与公司业绩无关,而与公司规模相关,并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魏刚(2000)通过对1999年813家样本公司相关数据的检验认为,公司业绩与管理层激励计划没有呈现出统计上的显著相关关系;黄惠馨(2005)以1997年以前上市的高科技企业1997年~2001年的数据为基础,对特定行业经理人的年度报酬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认为高科技行业经理人持股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姚燕(2006)以2004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设定了管理层持股行业集中度这个指标进行回归检验,认为管理层持股和公司业绩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长期投资是企业长远发展和未来经济利益来源的重要保证,委托理论认为在企业投资决策中存在着冲突。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基本完成,2006年1月4日证监会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允许企业对管理层实施股权激励,以后管理层持股数量以及持股人数将会越来越多。那么,在现实经济环境下,管理层薪酬与管理层持股对企业长期投资是否存在实际影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国内还很少,尚未有学者从管理层薪酬和管理层持股角度实证研究对企业长期投资的影响。就目前而论,大多数学者只是研究了托宾q值、现金流量、控股股东性质、销售收入、管理层学历和年龄对企业长期投资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与检验管理层持股比例、管理层薪酬和任职期限这三个变量与企业长期投资的相关性,完善对企业长期投资影响因素的分析。

二、文献回顾

(一)国外文献回顾 管理层薪酬和管理层持股一直是国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现在由于信息经济学和委托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为研究管理层薪酬和管理层持股提供了理论支持,因此,国外学者基于信息不对称和委托理论对企业投资进行了研究。这方面的文献主要有:Jensen(1986)通过委托理论的分析指出,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由于股东与经理人利益分配机制未必充分有效,从而在他们之间产生委托问题,经理人可能利用多余的现金去从事一些净现值为负的项目,而且经理人有在职消费、不断做大公司规模以提高个人声誉的愿望。这些因经理人与股东之间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委托问题,导致公司过度投资。Lambert.etc(1989)通过理论分析指出,包含股票期权的经理人薪酬不仅影响企业的财务决策,还会对企业的股利分配以及资本支出决策产生影响。Sok-Hyon Kang.etc(2006)通过对美国1992~2000年间9379个样本的研究发现,企业的长期投资与经理人的薪酬结构存在着内生性的相关关系,即管理层薪酬结构对企业投资存在正相关性,经理人持股比例越高,企业的资本支出就越多;同时,经理人的薪酬和持股比例也受企业投资的影响。

(二)国内文献回顾在我国,对企业投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上市公司融资问题,部分学者将融资问题引进公司投资决策模型中,并就公司投资是否存在融资约束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而基于信息不对称和委托理论来研究企业投资的文献很少。冯巍(1999)用Fazzari(1988)的检验模型,检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现金流与公司投资的关系,以此来证明信息不对称假说,检验表明,现金流对每股分红低于0.05元的公司、非国家重点企业和没有实行主办银行制度的公司的投资水平存在显著性影响,从而得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融资约束的结论。郑江淮(2001)从股权结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投资的融资约束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国家股比重越低的上市公司没有受到明显的外源融资约束,而国家股比重越高的上市公司却受到了外源融资约束,说明国家股比重高的上市公司的信息成本比比重低的公司要高。潘敏(2002)则采用模型分析方法对信息不对称影响公司投资的机理作了分析,并结合我国实际指出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制度安排也是影响公司投资的重要因素。

综合以上学者观点,企业投资和企业现金流量、控股股东的性质及主营业务收入存在显著相关性。由于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存在着委托关系,也就存在着成本问题。为了解决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问题,对管理者制定长期的激励计划,使管理者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保持一致,对管理者进行股票期权激励就是其中一种办法。由于我国刚刚完成股权分置改革,虽然以前也有股票激励计划,本质上还不是真正的股票期权激励,但是股票期权激励是一个趋势,可以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对管理层实施股票期权激励。那么,对管理层进行股票期权激励会不会影响企业的长期投资呢?管理层持股与企业投资存在哪些关系呢?下文以管理层持股、管理层薪酬和管理层任职年限三个变量,对企业长期投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三、实证检验

(一)研究假设为减少委托成本,使管理者目标利益和企业长期目标利益一致,采用对管理层实施持股与期权激励,以企业长期目标利益约束管理者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从样本中的数据看,我国管理层持股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因此笔者认为,管理层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和行业持股集中度有关。据此,本文提出:

假设1:管理层持股和企业长期投资存在相关性,在管理层持股集中度高的行业。其持股与企业投资的相关性显著。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管理层激励主要是以薪酬激励为主、股票期权激励为辅,而且管理层基本薪酬一般都是提前制定好的、或提前就签订合同,因此,基本薪酬并不随企业业绩变化而变化。由于理性人都是风险回避者,据此,本文提出:

假设2:管理层基本薪酬与企业长期投资不相关或负相关。

管理者任期长短也会影响企业长期投资。当上市公司总经理任职期较长时,为避免企业收益大起大落往往会采取平滑利润的

方法,保全并注重自己个人声誉;又由于人本身都是有惰性的,不可能长时间保持高效率的工作,所以,管理者更倾向于比较保守的投资、或减少投资或者投资额变化不大。对任期较短的管理者而言,因信息不对称或者个人利益驱使,投资或投资额变化可能较大,据此,本文提出:

假设3:管理者在任期内与企业长期投资负相关。

(二)数据来源与模型设计本文使用的数据全部来自于Wind数据库,其中总经理的任职年限、总经理的基本薪酬和持股数量通过Wind数据库收集。2005年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A股公司中,剔除了金融类公司和数据不全的公司后,得到上市公司326家。本文以这些上市公司2005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并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本文在研究企业长期投资时,严格地说,应该取每一家样本公司的当年实际长期股权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及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投资额,但是由于数据相对难以取得,所以采用了长期股权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及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期末和期初值之差,即变化额来近似替代。单项资产变化额为负数的取0计算。

本文使用的回归方程模型为:

(三)变量的定义及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变量的定义见表l。在表1所示的变量中,投资增加额、管理层基本薪酬、净利润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除以K,采用相对值目的是为了消除公司规模影响,因为公司规模不同,这些数据会有很大的差距。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四)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包括管理层持股分布表、管理层薪酬分布表以及管理层任职年限分布表,分别见表3、表4和表5。

通过表2及表3、表4和表5可知:管理层持股的平均值为0.97%,持股比例的最大值为25.23%,持股比例的最小值是0.00005%,其中持股比例在1%以下的有291家,占了总比例的89.26%。由此可见,我国管理层持股比例还比较低,持股比例超过1%的很少,还可以作大幅度提高。管理层薪酬的平均值为28.24万元,薪酬最大值为275.6万元,最小值为1.99万元,其中在10~50万元之间的占总样本比例的72.39%,这说明我国管理层的薪酬水平不是很高。此外,还可以看到,管理层任职年限的平均值是6.78年,最大值是17年,最小值是1年。其中任职年限在5年至10年间的占总样本的比例为61.96%。

总体样本的实证分析结果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是0.002,回归系数是1.462,这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和上市公司长期投资之间存在统计上的显著正相关,管理层持股是影响上市公司长期投资的因素之一。适度增加管理层持股比例或对管理层进行股票期权激励,能增加上市公司的长期投资额。该回归结果和本文的假设1相一致。

管理层薪酬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是0.001,回归的系数是-37.514,这说明管理层薪酬整体上与上市公司长期投资负相关,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越高,企业的投资额就越低;管理层薪酬越低,企业的投资额就越高,这从另一方面表明了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作为经济人是风险回避性的:当得到的薪酬比较高时,倾向于保守投资,不愿冒险;当得到薪酬比较低时,倾向于风险投资,获得更高的利润。该结果与假设2相符合。

管理层任期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是0.095,回归系数为-0.009,这表明在我国管理层任期和企业投资存在统计上的显著负相关,说明我国管理者在现实经济环境中确实存在没有努力工作的状况,任期越长,工作不努力的程度可能就越大。该结果与假设3相符合。

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制造业的情况。

首先分析总体样本中行业的分布情况。以2001年中国证监会颁布的CSRC行业标准为基础,将上市公司分为13类,即A农林牧副渔、B采掘业、C制造业、D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E建筑业、F交通运输和仓储、G信息技术业、H批发零售业、I金融保险业、J房地产、K社会服务业、L传播与文化产业以及M综合类。按上述行业标准对总体样本进行划分,结果见表7。

由表7可看到,本文样本中属于制造业的企业有199家,所占比重为61.04%,这说明在我国制造业中管理层持股比较常见。

其次,以制造业长期投资作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其一,考虑托宾q值的回归,回归结果见表8。

其二,由于托宾q值在首次回归中不显著,故在回归方程中不考虑托宾q值时,回归方程如下所示,回归结果见表9。

通过表8和表9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管理层持股比例变量的回归t值都为3.832,显著性水平为0.000,与表6中的相比,回归结果的t值变大,显著性水平增加,这个回归结果也证明了本文前面假设1的后半部分。

本文通过上述的实证统计检验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是:(1)管理层持股和企业长期投资正相关,对管理层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将影响企业长期投资;(2)管理层薪酬以及任期与企业长期投资在整体上具有统计上的显著负相关性,这也验证了理论中关于对管理层进行股票期权激励理论的合理性。

四、研究结论及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