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16:53:59
导语:在传记文学的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高中Z文;传记文学作品;优化策略
一、明确传记教学的基本目标
结合传记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根据新课标对传记文学的要求,我们可以明确高中传记文学作品的基本目标是:(1)了解传记文学作品的文体基本特征以及这一文体不同体式的特征。(2)结合写作背景,理清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经历,把握典型事件细节,走进传主内心感情世界。(3)揣摩重要词语与句子的含义,理解作者对传主的评价,把握作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倾向。(4)学习传记选材与组材的艺术、结构文章的方法,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寄寓褒贬、富有文采的语言;学习传记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积累写作素材,并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5)在了解传主生命轨迹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认识传主对社会的价值与影响,客观辩证地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并以优秀人物为榜样,砥砺志向、健全人格、规划人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中,前三点是传记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目标;第四点是传记文学作品的写作教学目标;第五点是传记文学作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针对某一传记文本进行目标设计时,教师要要紧扣传记的文体特征,同时,目标设计也要有整体性:既要观照语文课程目标,又要观照传记单元目标;教师需要将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整合,教师需要将阅读目标与写作目标进行整合,在传记文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要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就要给予写作应有的位置,给学生练与写的机会,实现传记阅读教学与传记写作教学的结合,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写作教学的现状,避免写作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在传记文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写作目标设计不仅要体现在写作技巧的学习上,还要体现在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写作实践的学习上。例如,《苏武传》的教学目标可设计成:(1)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子,积累相关的文言基础知识;(2)把握文章的思路,领会苏武坚持民族气节的形象内涵;
(3)学习传记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鉴赏力;(4)尝试把本文改编成一则苏武小传。教学重难点:领悟苏武的精神品质。
二、选择合适的传记教学内容
1.教师要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重构传记文学教学内容。要想选择合适的传记文学教学内容,语文教师首先要熟悉传记教材内容。在对传记教材内容熟悉的基础上去进行选择,才更具科学性。如在进行传记文学作品教学之前,教师要对教材深入研读,在此基础上对作为教学内容载体的传记文本有所选择。
2.教学内容的问题其实就是“教什么”的问题,而“教什么”,合理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还要依据学情去确定和明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基于学生“学生学情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深度”。不同的学生,可能存在着学习动机、认知结构、个性特征、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明确传记文学教学内容时需要关注的。如对基础较差、综合能力较低的学生,可引导其梳理人物的主要事迹,在其人生历程中把握做人风范;对基础较好、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引导其在学习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探讨。总之,要依据学情,对传记文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重构。
3.合适的传记文学教学内容必须是符合传记文体特征的内容。王荣生教授指出,要“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文本的体式是这一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特质所在,因此,它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取,这就要求选取的教学内容要依据文体特征。冯为民老师在执教《项羽本纪》时,就选取了紧扣文本特征的内容,下面是冯为民老师执教《项羽本纪》的教学思路:先让学生将课文所写一千多字的“垓下之围”压缩到三百字左右,接着引导学生品读“垓下之围”,重点评析被学生删改部分司马迁是如何“摹形传神”,让其笔下人物“千载如生”的,然后引导学生探讨被删掉部分体现了刻画人物的哪些艺术,最后,学生探讨“巨鹿之战”和“少年言志”两部分是否也体现了这些特点。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观赏教学法。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传记类影视作品,如《鸿门宴》《荆轲刺秦王》《霸王别姬》《英雄》《鲁迅》《少年》《建党伟业》《恰同学少年》等。这些根据传记文本改编的影视作品,为进行传记文学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时,教师可选取一些与传记文本联系较为紧密的、艺术性与欣赏性较强的作品让学生欣赏。
2.戏剧表演法。一些传记文学作品中,往往有着较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这在中国古代传记作品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类的作品,很适合用戏剧表演法开展教学。教师可以课本剧为载体,开辟传记文学教学的新天地,使传记文本从内容到形式都生动、鲜活、立体起来。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把传记文本改编成课本剧,然后进行表演。
3.专家讲座法。传记文学作品教学时,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或对传记文学有独到认识的老师开设讲座,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对传记学习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4.围绕问题,多元探究。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针对教师提出的或课堂生成的多角度多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如在学习《太史公自序》时,就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究: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写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结合你自己的认识,谈谈司马迁著成《史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可以从“时代”“家族”“作者自身”“前人”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探讨《史记》的成书原因。
正所谓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譬如基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就是记录全世界奇奇怪怪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有的挑战人类运动的极限,有的超乎人类的想象,有的惊世骇俗,有的荒诞不经……
程维来的宝塔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做出来了,在全社会公开展出,吸引了众多的眼球。人们好奇的不是这座宝塔做得如何的雄伟和壮观,而是啧啧赞叹这座宝塔镶嵌着他从医50年来积累下来的近百斤的离体病牙,啧啧赞叹的是他用半个世纪的心血和成就铸造出这么一座美轮美奂号称的“中华人牙第一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座宝塔已经超越了美学范畴。
在这本书里,程维来向读者披露了他圆“宝塔梦”的初衷: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他在安徽省潜山县悬壶济世,为数以千计的牙痛患者解除了病魔的折磨。当他把患者口腔里的病牙一颗颗拔下来时,半个世纪以来竟然积少成多,积累了40多公斤。
一般的口腔医生对于这些血淋淋的牙齿的处理方式,大多是视为秽物丢弃在垃圾筒里,哪个都没有想到这些离体病牙能派上啥用场。而程医师却不,他视这些离体病牙为“宝物”。他经常去察看,担心这些“宝物”被老鼠搬走。90年代,他得知某医科大学口腔系教学时缺少离体病牙,还曾经多次无偿赠送一些给医科大学做教学使用。那么他保留这么多的离体病牙用来做啥呢?他在书中这样袒露出他的心路历程“……我想了很久,这些‘离体牙’现在在我本人手中,我认为还是一个宝贝。在世人眼里它们这种怪样子,没有什么用处,也不值钱,也不是金银财宝。我要把它变成金银财宝,这是我多年来的梦想。我想把这些‘离体牙’加工制作成一座美术工艺品牙齿宝塔,这样不仅是变成金银财宝,而且还是一个珍贵的美术工艺品,可成为永久收藏品,也可能是中国没有的,世界没有的奇迹!万人牙齿做成美术工艺品宝塔,将填补中国口腔牙科事业一项牙齿美术工艺品收藏品的空白。”
当我为作者那种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精神而为之深深折服的同时,我认为这本书在文学创作上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
《宝塔梦》一书有以下三点艺术特色,值得称道。
一是真实。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说过:“词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否则所谓游词也。”在书中,我们不难看到,作者以传记文学这种文学体裁,集结着自己所有的情感和人生体验,去驾驭着文字的千军万马,作一次酣畅淋漓的情感宣泄。细心的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体味到作者并没有“为赋新诗强说愁”,也没有矫揉作做,更没有沉湎于小花小草的闲情逸致。他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使得读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率真与质朴,同时达到了读者与作者的“互动效应”,经读者跟随作者的感触,去承接他的所有喜怒哀乐,这种情感的链接,也就产生一种文学的共鸣。众所周知,真实是传记文学这种体裁的生命,既然是“生命”,那么我们就不可以等闲视之,视作儿戏。当我们在驾驭这种文学体裁时,就要注意,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个情节、一个细节,甚至一段对话,都不能人为地去杜撰,否则“生命”都没有了,何谈什么作品质量?在这一点上,程维来很好地遵循着传记文学的写作规则。
二是具有科普性。在书中,作者还煞费苦心地运用大量的实物图片来说明他的“宝塔梦”,从一颗颗离体病牙,经过能工巧匠,怎样变成一座美轮美奂的工艺艺术品。我们通过图片展示,不仅了解到离体病牙的名称、形状,而且还知道这座宝塔的结构等制作过程。为此我要说《宝塔梦》一书,不仅是一本抒发真情实感的自传,而且也是一部不乏教化作用的科普读物。
三是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程维来的“中华人牙第一塔”,最大的艺术特点是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塔中的底座平台,用离体牙镶嵌着飞天(也称为八仙音乐),表达了古代人们飞天的梦想,生动地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奇思妙想。在第一层中,外墙运用“离体牙”镶嵌“八仙过海”的人物局部,我们不难看出设计者和作者的匠心独具地运用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表达了人们向往自由的神仙生活。塔中“八仙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此外还选自《西游记》中唐王饯行、取经归来等片断。
中华人牙第一塔,以其经典的绝妙创意,独特的材质,精美的图案,表达了一系列“风调雨顺”、“富贵平安”、“福禄寿财”等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内涵,堪称为“举世无双之珍宝”,“史无前例之吉祥如意物”。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华儿女创新创造、敬业奉献的精神和不懈追求美好生活的时代风采。
关键词:史记;秦昭襄王;互见;典型细节;对比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虽是一部史书,但其在文学上的成就同样也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可永雪在《史记文学研究》一书中就指出:“司马迁和《史记》对中国文学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在广泛吸取和融会先秦文学在写人叙事上一切精华成果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开创了传记文学。它不但为我国的传记文学确立了规模,树立了样板,而且在塑造人物、刻画性格等方面为后世小说和戏曲创作提供了活生生的范例和题材宝库。”[1]从中可知,作为传记文学的《史记》,其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自然是司马迁苦心经营的产物,成就亦是颇高。前辈学人已经有过很多关于《史记》中对于主要人物形象塑造问题的讨论。其实,《史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仅仅成功地刻画出了一系列传主形象,就是一些仅仅作为某些列传配角出场的人物,同样也会有鲜活、立体的例子出现。从这些配角人物中,我们更可以看出《史记》对于人物塑造方面的典型手法运用之纯熟与成就之卓越。下面我们就以秦昭襄王形象的塑造为例,简单进行《史记》人物塑造时的多“面”成一“人”分析。
一、通过互见的方式来表现人物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是一位颇具雄才大略的君主,其在《史记》中并没有单篇的传记,事迹仅散见于数处。而这些地方也没有过多的正面描写,只是作为某一事件的参与人物出场,往往只有两三句话、三四个动作而已。虽然仅仅从这寥寥数语中看不大出昭襄王之形象,但我们却可以通过他处关于具体史实纪录的参照,互见出一个昭襄王形象。
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那段被世人所津津乐道的“蔺相如庭叱秦王”一段,其曰: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
一般人多认为“司马迁在这里流露出对有作为,有骨气的壮士的崇敬”。的确,司马迁对于蔺相如这样的人物的赏识,使得其不吝啬笔墨地渲染出蔺相如的铮铮铁骨与凛然正气。相应地,秦昭王就呈现出一种贪婪、软弱的形象,似乎猥琐不堪。但这只是从此传中得出的结论,我们如果参照他处的记载,则会得出一个与之不同的秦昭王形象。首先让我们想一想,秦王为何提出“十五城易璧”之说?
原因很简单,这是对赵国的试探!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军事实力大增。但此时赵武灵王已死,赵国现今的实力以及即位者赵惠文王本人的性格,对秦昭王来说都是未知的,故他借此机会提出“以城易壁”,实则为察看赵国反应。
若赵王毫不理睬,想必实力强大,那今后还须同赵国修好;而蔺相如已经说了,赵国是“悉召群臣议”,“斋戒五日”,表现出一种对秦十分恐惧状态。至此,秦昭王的目的已经达到,其余诸如“十五城易壁”之事,已不重要。
况且若秦王真欲得璧,完全可刺杀蔺相如于馆舍中而夺璧,但他没有,可见其意不在璧。
果然,此后,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赵惠文王十七年,“秦拔我两城”,十八年“秦拔我石城”,十九年“秦败我军,斩首三万”。[3]秦昭王立即着手展开军事行动,三次伐赵,皆获大胜,而之前五年内,秦赵没有发生过大的摩擦。
同样,黾池之会,蔺相如再屈秦王,秦昭王同样没有因此而击赵以泄愤,为何?“赵亦盛设兵以待秦”,[4]秦昭王已经发现赵国目前实力还较强,若逞一时之勇,尽管可击破赵军,但已方想必也损失巨大。秦昭王完全清楚这一利害关系,故他先与赵修好,将兵力集中在楚、韩、魏等实力稍弱的国家上,不断开疆拓土,扩大实力,然后才在整整十九年后的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白起破赵长平,杀卒四十五万”[5],一举消灭了赵国的主要力量。
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可见,司马迁笔下的秦昭襄王,是一位多谋,善思,能忍,收放自如的雄才大略之主。而这样的形象,并非如同塑造项羽那样以本传大篇幅大事件大场面来正面完成,而是通过《廉蔺列传》中数笔言行、他人对待秦王的态度和《六国年表》中的史实相互映照来塑造的。之所以在《廉蔺列传》中呈现出一个贪婪、软弱的形象,那是由于《史记》互见法的体例所致。朱东润先生就说过:“太史公的办法是首先认定这个人的主要部分是好的,那么在他的本传里叙述他的优点而把他的缺点放在别的部分叙述了。”[6]王树范更是以刘邦为例,详细阐述了互见的特点,其云:“按《史记》的体例,一般地说,读其传则可以知其人了,然而对于刘邦尚需通过其他许多有关人物传记加以补充、验证。这是因为人物非凡、事关重大,有奈难言者,有不可不讳者。于是写《汉高祖本纪》,虽然基调不离‘帝王中心论’及歌功颂德模式,但却巧妙地利用了组织剪裁上的此详彼略和此舍彼取等‘散见’手法,才赢得统治阶级关卡放行。例如刘邦在鸿门宴上的表现,《汉高祖本纪》不宜‘实录且无隐’,所以仅以短短的百八十字略过,而在《项羽本纪》则以十倍的文墨作了非常详细的描述,把刘邦虚伪狡诈,嘴甜心狠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再如《高祖本纪》置酒洛阳宫一段,崇扬刘邦知人善任而得天下的美德,但在《萧相国世家》、《淮阴侯列传》以及英布、彭越、等一些功臣名将的传记里,却把他的妒贤嫉能、可以共患难而不可以共安乐的种种行径做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给人留下难忘印象。”[7]因此,这篇列传作为蔺相如的本传,蔺相如的人格又是司马迁所推崇与欣赏的,故而在这里自然会极力地烘托出蔺相如的伟岸人格,作为蔺相如映衬者出现的秦王,自然需要一种软弱、猥琐的面貌。因为如果将秦昭王心中的算计在这里公布出来,那么蔺相如的形象不仅其高大性会大打折扣,而且极有可能被扣上审时不明,徒逞匹夫之勇的帽子,这自然不是司马迁所想得到的。
二、通过典型细节的把握来展现人物形象
除去上述这般跨越篇章界限的表现外,司马迁对于秦昭襄王的塑造也常用对于特殊细节的反复强调的手法。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形象,是《史记》中常用的方法,韩兆琦在《史记讲座》中就明确指出:“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作浓墨重彩的渲染外,还非常注意选择一些典型细节作精雕细刻,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风貌。”[8]如陈胜辍耕陇上发出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慨叹,陈平为乡里分社肉而想到分天下,韩信早年忍辱负重钻市井无赖之裆下等等,皆是能够体现人物的个性气质与才干 抱负的典型细节。在秦昭王这么一个人物形象上,《史记》中也能发现通过典型细节的把握来体现突出其个性特征与情感状态的例子。且来看《范雎蔡泽列传》中“秦王五跪得范雎”一节,文中道:
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雎曰:“非敢然也……”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辟远, 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辱至于此,是天以寡人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是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孤也,先生奈何言若是!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9]
此篇中秦昭襄王亦非传主,只是作为传主范雎生平事件中的一位配角出现,但“跽而请曰”这一细节在这短短的段落中重复出现了四次,很好地将秦昭王求贤若渴的急迫心情给展现出来。再加上秦昭王所言语气的诚恳、态度的谦恭,一个尊重贤士,气度不凡的秦王形象就这样塑造出来了。可以说,这段文字中的细节描写是司马迁精心选择的结果,秦昭王的言辞与跽请的频繁也确实是秦昭王在那个时候内心情感的必然外现。毕竟,作为一位由大臣拥立的新晋君王,怀着高远的抱负志向,但面对的是内有太后和大臣的局束限制,外有东方六国欲乘此机将秦国势力一举打灭,其怎不会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心急?怎不会去努力寻找一位属于自己的贤人辅佐?现在范雎来了,正好是一根救命的稻草,因此其内心的活动就不断地在一言一行中显现出来。这正是张新科在《〈史记〉与中国文学》中所提到的“司马迁能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为人物安排一些言辞动作,让其内心自我暴露。”[10]的人物塑造手法之特色。
三、在对比中见人物
除却上述两点之外,《史记》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还有一个非常典型与普遍的手法,就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比,以此将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地展现并在对比之中蕴含对于人物的褒贬。如项羽与刘邦,信陵君与平原君,窦婴与田等均是《史记》中有名的几组对比人物。温瑞萍亦云:“司马迁常常运用比较的方法表现人物的悲剧,迎合社会、迎合世俗的人,往往得到幸福;反之,坚持理想、追求光明的人,往往遭遇坎坷。劳苦功高、骁勇善战的李广横刀自刎,而平庸无为、名声不佳的李蔡却步步高升;才能杰出的苏秦被人刺死,他庸庸碌碌的弟弟苏代却得享天年……比较是随处可见的,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物有对比,身份经历相似的人物也形成比较,使我们对那时的风云人物有形象立体的认识。”[11]在秦昭襄王这位论述不多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能发现使用对比手法的影子。且来看《楚世家》中关于“秦楚之争”的叙述:
秦昭王初立,乃厚赂于楚,楚往迎妇。二十二年,怀王入与秦昭王盟,约于黄棘。秦复于楚上庸。二十六年,齐、韩、魏为楚负其而合于秦,三国共伐楚……二十八年,秦乃于齐、韩、魏共伐楚,杀楚将唐,取我重丘而去。二十九年,秦复攻楚,打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杀我将军景缺。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于齐以求平。三十年,秦复伐楚,取八城。
(史记《楚世家》)[12]
此处,明是秦楚两国相争,实则是秦昭王与楚怀王之争。秦昭王工于心计,先与楚约黄棘,散其合纵之盟,再待国力已复,挥兵强袭,连克楚城,楚怀王的软弱无能由此也一览无余。试想,秦惠王方卒,秦昭王初立,秦国的实力定然大损。此时合纵之盟若乘虚而入,秦必遭大祸。然而秦昭王通过“厚赂于楚”,先同合纵之盟中的楚国修好,这样不仅保证了局势的暂时稳定,还成功地把斗争的矛头引向了楚国,散了合纵之盟。秦国也得以休养生息,以图再战。楚怀王目光短浅,便衬出秦昭王眼光长远;楚怀王见利忘义,便衬出秦昭王老谋深算;楚怀王左右支绌,便衬出秦昭王指挥若定。虽是《楚世家》,秦昭王的形象便在这同楚怀王的对比中被塑造出来,这就是对比手法的效果。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可谓是驾轻就熟,以至于在秦昭襄王这样一位在整部《史记》中所占篇幅极少的人物上亦能体现出多种典型的艺术手法,从而使得这位君王的形象立体、丰满。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写到:“(司马迁)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故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贾列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也。”[13]正是司马迁成功地运用了包括本文所述方法在内的各种艺术方法,才为后人塑造了如此光辉的一道历史人物画廊,而这道画廊也一直焕发着动人的异彩。
注释:
[1]可永雪.史记文学研究,张大可,安平秋,余璋华.史记研究集成・第九卷.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2.
[2][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75:2446.
[3][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75:739-741.
[4][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75:2452.
[5][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75:745.
[6]朱东润.传记文学能从《史记》学到些什么,施丁,廉敏.史记研究(下册).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73.
[7]可永雪.史记文学研究,张大可,安平秋,余璋华.史记研究集成・第九卷.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27.
[8]韩兆琦.史记讲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6.
[9][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75:2406-2409.
[10]张新科.《史记》与中国文学(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93.
[11]温瑞萍.《史记》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太原大学学报.2004,5(1):16.
[12][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75:1727.
[13]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全集 第八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308
参考文献:
[1]张大可.史记十五讲.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0.
[2]施丁,廉敏.史记研究.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3]杨树增.史记艺术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4]汪耀明. 挥笔传神――《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写人艺术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关键词:初中语文;兴趣;阅读能力
阅读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还可以陶冶情操、端正生活态度,从教学的方面讲,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文学作品,在阅读的时候也是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时候。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很多文学作品,从而学会写作。
一、从兴趣出发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带着动力学习语文时就会积极地配合老师,努力地学习,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时候教师要先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投入地进行阅读,更快地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书籍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会对阅读产生兴趣,喜欢上阅读,为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多读书、读好书
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时候不仅要要求学生多读书,还要读好书,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还不是太繁重,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抓住课余时间多读书。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名著或是古诗词让学生阅读,例如,《老人与海》《小王子》《巴黎圣母院》等,学生会在这些名著中领会到很多生活真谛和社会现象,不仅能帮助学生陶冶情操,还可以使学生更快地成长。
三、设置问题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要让学生阅读,还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所以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就要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使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问题学会从文章中提取信息,学会阅读。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这本书的主旨是什么”“这篇文章中各个人物都有什么样的特点”等这些问题。
正如歌德所言:“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书籍也是学生的老师,教给学生知识、开导学生、启迪心灵,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给学生指明前行的方向。无论是从提高民族文化素养的角度来说,还是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言,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带着对阅读的兴趣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佳.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4).
一、近两年四川省高考语用题梳理、探究
梳理探究近两年的四川省高考语用题,可以发现如下特点:
1.试题稳中有变,题型较为丰富多样。
两年四道语言运用题,涉及①(2013)以“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主题对某老师进行访谈而设计三个访谈问题;②(2013)运用排比和反问修辞手法进行续写(材料为名著导读中人物);③(2014)给《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④(2014)紧扣观点,运用排比手法续写(材料为名著导读中作品)等题型,可以说是稳中有变,题型较为丰富,能多角度多侧面地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选材双管齐下。
四道语用题的选材,包括两个途径:①是“点击”现实生活,如2013年的以“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主题对某老师进行访谈而设计三个访谈问题,这道题直接面对生活,富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彰显了一个“新”字。②是“挖掘”课本资源。这两年的语用题,对课本资源的开发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发“梳理探究”的资源,比如2014年的第19题,给《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该小题资源就是来源于必修一的“梳理探究”部分的“优美的汉字”;二是开发“名著导读”的资源,2013年的第20题“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涉及名著《红楼梦》和《大卫·科波菲尔》。2014年的第20题“请紧扣下面画线的句的观点,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手法,续写一段意思完事的话”,与名著《论语》《三国演义》有关;③是开发“选修教材”资源,2013年涉及到的“贝多芬”出自《中外传记作品选读》,2014年涉及到的《论语》也与《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这几道语言运用题,充分利用了课本资源,也结合了名著导读,精妙的选“点”,符合我们四川省的高考大纲,体现了一个“美”字。
3.知、能同步考查。
2013-2014这两年的语用题的能力层级均为E级,都体现了知能同步,尤其重视能力的考查特点。知识考查的,如要求熟悉“梳理探究”、“名著导读”、“选修教材”等等的文本内容,积累相关知识,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考查的能力,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①想象合理,符合情境;②语言简明,概括准确;③表达生动,语言有文采;④内容充实,释放正能量;⑤接受限制,不超过规定字数。可以说,解答四川省近两年的高考语用题,不仅可以嗅见知识的芳香,而且还能接受能力的历练。
二、近两年四川省高考语用题的备考启示
1.善于体验,多做生活的有心人。
语用题的最大特点就是时代性、生活化,而高考语用题的选材又涉及生活的各个层面,比如家庭生活的聚会交流,校园生活中写启事、做主持,社会生活中的乘车、购物等。考生置身于这些生活的视域,要睁大发现的眼睛,擦亮聪敏的耳朵,留心捕捉生活化的语文,待取用时全不费工夫。象2013年的“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主题访谈,它与近年来中学生和与即将进入大学的学生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有较强的逻辑关系。
2.关注时代,关注文化现象。
四川卷2013第20题是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
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解答这道题,需要考生关注时代,关注文化现象。近年来,人们对一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和价值,日本近年来对历史问题的认识等均成为这道题命题的初衷。从所给出的作家曹雪芹、贝多芬及大卫·科波菲尔这些作家及音乐家的范畴来看,它至少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符合考试大纲对文学类知识的强化,同时也应该看到,对文学类作品的阅读和写作也可通过这种题型来考察。(2)符合新课标对学生文学修养的考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对近年来平板和手机出现后,中学生普遍以电子媒介为基础而忽略传统阅读方式、淡化文学阅读及中学生普遍文学修养下滑的一种适时反拨和强调。(3)从考察的范围来看,不但中外作家都有,而且还将范围拓展到相关的音乐领域,同时还要深知所给人物范围的名人轶事。考察之细,范围之广,可见一斑。(4)既要有对生活本质化的理解,即对“苦难”的理解,同时也要有面对苦难的精神状态,即在苦难中看待希望,看待人生。还有第19题,问题为“如何与陌生人交往”有一个中心词,两个关键词。中心词“交往”一为“如何”,一为“陌生人”。交往极为一种相互的人际关系,本身包含着一种平等和低进位的人生状态,它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及“天何言哉,四时兴也,万物生也”的朴素哲学思想,同时也包含了道家“无为”的元初概念。
2014年第19题,今年探究能力的考查范围有扩大,方式有创新。根据《汉字字形演变表》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立意在走进汉字历史,了解民族文化,也映射当前的文字繁简之争,其结论指向不言而喻。
2014年第20题是“紧扣下面画线句的观点,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手法,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不少于60字。
“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不少名著都蕴含有尚和精神。
从画线句中不难抓住“和”这一中心,要求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即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名著阅读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又考查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继承了2013年首次新课改高考四川卷语文试题的基本思路,体现了课改与考改方向,也体现了语文的追求:宽度、厚度与力度。《论语》《三国演义》对学生来说应该不陌生,也是要求阅读的篇目,下面以《论语》为例,说说《论语》,《论语》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这部儒家经典蕴含了仁爱和谐的尚和精神,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怎么做人;还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行事准则;也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无所争”的谆谆告诫;也有“和无寡,安无倾”的社会理想;还有“以德报怨。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处世准则……《三国演义》中着重体现的是战争与和平的矛盾。
3.回归教材,挖掘课程资源。
[关键词] 汉学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 翻译出版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3-0114-05
Overseas Sinologists and Transl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n Foreign Countries
Cao Weng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235000)
[Abstract] Sinologists’ translation and studie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promote going-abroad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is paper stresses approaches, channels, perspectives, restrictive factor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inologists’ translation and studie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The studie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by sinologists is beneficial supplement.
[Key words] Sinologists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Study
1 引 言
中现当代文学海外翻译与研究主要依靠世界各地的汉学家,比如,英国的卜立德、蓝诗玲等,美国的葛浩文、白睿文、金介甫、沙博理、金婉婷、梅仪慈、夏济安、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叶维廉等,法国的杜特莱、安妮、居里安等,德国的顾彬、马汉茂等,捷克的高利克、普实克等,加拿大的杜迈克、梁丽芳等,瑞典的陈安娜、马悦然等,澳大利亚的杜博妮、雷金庆等,荷兰的佛克马、柯雷等,俄罗斯的李福清、谢曼诺夫、费德林等,日本的吉田富夫、青野繁治,等等。本文仅从发生学的视角探讨如下一些问题:他们翻译与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段?有什么重要渠道?相关影响因素有哪些?有怎样的视角与维度?特点与意义是什么?
2 汉学家翻译与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方式
汉学家群体中既有专门从事文学研究的,也有致力于其他方面研究的,后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与研究也不容忽视。比如美国汉学家史景迁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历史,他的《天安门:中国的知识分子与革命》涉及萧军等中国现代作家,同样是美国历史学教授的柯文在《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也论及萧军;美国神学家陶普义,在《论老舍对中国基督教会和“三自”原则的贡献》中,从神学的角度研究老舍,他还出版了专著《老舍,中国讲故事大师》。这些海外非文学专业的汉学家大大扩展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术空间,为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翻译远非简单的中文与外文之间的语码转换,它涉及目的语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文化传统、文学观念以及读者的审美趣味、接受心理与思维习惯等传统翻译学之外各种复杂因素。因此,应该从文学社会学、文化翻译、译介学、传播学和接受美学等多种视角加以考察。由此看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翻译是传统翻译学很难解决的难题,其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这使得汉学家除了独自翻译与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外,还采取种种合作互动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汉学家与汉学家之间的合作。汉学家组织合作团队来翻译重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比如,铃木择郎等日本汉学家集体翻译《四世同堂》,在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刮起了一阵“老舍旋风”。 《四世同堂》之所以在日本成为畅销书,是因为这部以为背景的小说,“触动人们心灵的隐痛,加深了人们的忏悔”[1]。捷克汉学家普实克曾与他的波兰学生斯乌普什基合作翻译《老舍短篇小说集》。
第二,汉学家与中国学者或海外华人合作。早在1940年代,罗伯特与白英和袁嘉华及中国学者杨周翰等编译《当代中国短篇小说选》,收录鲁迅、老舍、沈从文、杨振声、张天翼、施蛰存、端木蕻良、卞之琳和姚雪垠的短篇小说[2]。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杨宪益成就卓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与他的英国夫人戴乃迭在翻译中的合作。他们一起创办外文版《中国文学》,向海外推出《熊猫丛书》,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英国汉学家詹纳尔翻译《西游记》时,每完成一章,都由中国学者汤伯文核定。美国汉学家沙博理也是在汤伯文的配合下,才完成《水浒传》的翻译出版。美国汉学家罗穆士对《三国演义》的翻译也得到中国学者任家桢的帮助。有“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3]之称的葛浩文与他的中国妻子林丽君合作翻译毕飞宇的小说《玉米》,使该作获得2010年英仕曼亚洲文学奖。
第三,汉学家与中国作家合作。如以研究萧红著称的葛浩文,对萧军也颇多关注,两人多次互访、通信。葛浩文还从萧军处获得了一些原始文献,在著述中多次谈到萧军的创作。他翻译了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这是第一部被翻译成英文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王际真曾写信向沈从文讨教,以便更好地翻译他的作品。 《四世同堂》的英译本是老舍与浦爱德(Miss.Ida Pruitt)共同完成的。在翻译过程中,老舍亲自念给不懂中文的浦爱德听[4]。杜博妮在翻译阿城的小说时,征求了阿城本人的意见,甚至还到小说中描写的西双版纳进行实地考察。德国汉学家顾彬与北岛、欧阳江河、杨炼、西川、王家新、张枣等中国当代先锋诗人过从甚密,他们的诗很多是由顾彬译成德语,传播到德语国家。除了与被翻译的中国作家合作外,汉学家还请中国作家推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如1932年日本汉学家田增涉为编译《世界幽默全集》的中国文学部分,请鲁迅推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鲁迅向他推荐了张天翼的《稀松的爱情故事》和《皮带》。1933年,朝鲜的金湛然想编译一部“世界文学”,请鲁迅推荐张天翼的作品。1930年代,鲁迅和茅盾与美国汉学家伊罗生共同编选中国现代小说集《草鞋角》推荐具体的选目。
第四,汉学家、中国作家与海外出版机构合作。如赛珍珠夫妇在美国创办的公司出版了林语堂和老舍的很多作品,他们之间的合作为这两位中国作家在英语世界声名远播发挥了重要作用。老舍与浦爱德合作翻译的《四世同堂》英译本以Yellow Storm之名1951年由美国哈科特和布雷斯公司出版。海外主流的出版机构通常会选择合适的汉学家来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葛浩文是英语世界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最成功的翻译家。他为英国企鹅出版集团翻译的中国当代作家姜戎的《狼图腾》,荣获曼氏亚洲文学奖,成为欧美主流图书市场的畅销书,引起西方主流媒体关注。当前,在海外产生较大影响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由海外出版机构策划发行、由汉学家进行翻译的。在英语世界,除葛浩文外,白睿文、杜博妮、蓝诗玲等汉学家也积极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5]。一些在法国取得较大反响的中国作家大多与法国汉学家及出版机构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例如,池莉、余华与何碧玉以及南方书编出版社合作,莫言与尚德兰、杜特莱以及瑟伊出版社合作,王蒙与傅玉霜以及中国蓝出版社合作。
第五,汉学家与中国有关机构合作。苏州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经常邀请海外知名汉学家来中国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探讨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相关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合作出版《今日中国文学》英译丛书。近年来,中国作家协会实施“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翻译工程”,向海外汉学家提供资助。务院新闻办、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启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也面向海外汉学家。
3 汉学家推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介质和渠道
汉学家推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介质和渠道有外文网站、期刊、专集、图书馆、高校等公共空间。外文网站有港书网、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资源中心等。外文期刊有中国的《中国文学》《天下》,美国的《东西方评论》《亚洲》《今日中国文学》《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当代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散文、文章与评论》《哈佛亚洲学报》《东西方文学》和《20世纪中国》,日本的《北斗》《热风》《中国文学》《鲁迅研究》《中国文艺研究会会报》《野草》《未名》《飚风》和《猫头鹰》,英国的《生活与文学》,法国的《欧罗巴》等。英文专辑有斯诺1936年编译的《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王际真1944年编译的《当代中国小说选》,袁家骅、白英1946年合编的《当代中国小说选》,赵景深1946年编译的《当代中国短篇小说选》,米尔顿、克里夫德1961年合编的《亚洲现代小说宝库》,翟楚、翟文伯1965年合编的《中国文学宝库:新散文文集,包括小说和戏剧》,夏志清1971年编选的《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选》,白之1972年编译的《中国文学选集(第二卷)》,芒如1979年编译的《革命的起源: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杜博妮、罗宾逊1979年编译的《遗腹子》,刘绍铭、夏志清、李欧梵1979年合编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1919―1949》,伊布雷1981年编译的《中国文明与社会》,刘绍铭、葛浩文1995年合编的《哥伦比亚中国现代文学选集》,沙博理2002年编译的《中国现代名家短篇小说选》以及王德威与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合作推出的《中国文学翻译系列》等。海外图书馆有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图书馆、美国华盛顿大学图书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图书馆、马来西亚南方学院图书馆等。国外很多高校设立中国文学研究机构,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圣母大学等,日本和韩国也有些大学设有研究中国文学的专门机构。汉学家还经常邀请中国当代作家到国外去讲学、朗诵,进行文学交流。充分利用教堂、城堡、会馆和图书馆等艺术氛围浓厚的公共空间,向国外传播中国文学。
4 汉学家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制约性因素
汉学家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一个选题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作品,左右汉学家选择的因素是什么?汉学家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制约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接近性。文化接近性是J.斯特劳哈尔于1991年提出的一种理论,是指接受者倾向于接受与本地文化接近的传播内容,外来媒体内容若要被本地受众接受,就应该贴近或符合当地的文化。“文化接近性已经成为文化传播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6]在历史上很长时期,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家就是儒家文化圈成员,长期共享汉文化成果。中国与这些国家同文同种,文化交往源远流长,文化根基相同,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因此,这些国家的汉学家对中国文学翻译较多。近代以来,中国的东北与韩国有着相似的历史命运,产生了相似的文学现象,韩国汉学家倾向于翻译“东北作家群”的作品。陆文夫的《美食家》之所以被翻译到法国并成为畅销书,是因为法国有着十分深厚的美食文化传统,法国人同中国人一样崇尚美食文化。
二是政治。政治色彩浓厚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大特色,也是海外读者看待中国当代文学的惯常视角。在二战后“冷战”思维影响下,西方与东方长期思想对立,文学的传播和接受也必然存在着意识形态上的对抗性。这些无疑都形成汉学家翻译中国当代文学鲜明的政治视角。汉学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与研究,要符合他所属国家的政治需要。《狼图腾》在海外出版时,出版商为了迎合某些西方读者的政治口味,刻意强化意识形态色彩,着力渲染作者经历与中国当代历史里敏感“时间节点”之间的联系。有这样一种文学现象,凡是在中国大陆有争议或被禁止出版的文学作品,都受到西方世界的追捧,比如,阎连科的《为人民服务》、卫慧的《上海宝贝》和李晓的《门规》等,诚如葛浩文所说:“美国人对讽刺的、批评政府的、唱反调的作品特别感兴趣。”[7]另一方面,应该承认意识形态差异性的存在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另外一种方法和思路。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西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标志性著作,作者自述其写作动机竟然是“”。这部书以政治敌对的眼光来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像茅盾、郭沫若、丁玲、赵树理这样的解放区或左翼作家大加攻击,充满了政治的偏见。李欧梵、王德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也充满了政治视角。这种政治化的文学研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文学补救的作用。钱钟书、张爱玲、沈从文的被重新发现及其在文学史上应有地位的确立,正是夏志清的功劳。但同时这西方世界与中国政治对立在文学上的表现。
三是审美习惯。西方读者偏爱某些中国作家作品,这与他们的审美习惯有关。他们喜欢苏童的小说。在苏童题材多样的小说中,法国读者青睐其女性小说和新历史主义小说,如《红粉》《米》《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等。而且,译者考虑到法语读者的审美习惯,对小说的叙述方式和结构都进行了改写:将原著中没有加引号的对话都加上引号;用感叹号来代替对话结束处的句号;将一些长段改成短段。为了照顾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葛浩文在翻译《狼图腾》时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他对原著进行了大量删改,删去了小说中的按语和议论部分,对小说进行了改写,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使译本更接近英语小说的结构,便于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葛浩文深知西方读者爱看连贯的故事,这种改写式的翻译,更符合西方读者的审美习惯。
5 汉学家翻译与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视角
因立场、观点、学术背景和客观现实等方面的不同,汉学家翻译与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不同的视角和维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维度。海外汉学家把本体论、公共空间、主体性、民族国家等哲学思想引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促使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研究向纵深掘进。如,普实克研究了鲁迅小说的史诗性与抒情性,认为主体性与抒情性的结合是鲁迅对中国现代小说的重要贡献[8]。韩国汉学家李福熙从哲学层面探讨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识,认为萧红的悲剧精神极具广度和深度,已经远远超越封建礼教、社会不公、阶级压迫、红尘之类的层次,表现为一种生命意识,这使她的小说跨越了人与动物、生与死的界限。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都主张用“日常生活叙事”解构左翼叙事和五四叙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德威、胡志德对晚清文学现代性的省思,打通了晚清与五四,把中国现代文学向前延伸到晚清乃至晚明,正如王德威所言:“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9]。汉学家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阐发,重新厘定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格局,革新了述史范式,形成了晚清叙事、新左派叙事和启蒙主义叙事鼎足而立的三种文学史书写路向。
二是美学维度。美国汉学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了独具特色的美学判断,显示出独特的审美取向和复杂流变。夏志清历来主张发现优美的文学作品,擅长用新批评的方法挖掘作品的审美意蕴。他肯定沈从文在小说中对优美情境的表现,赞赏张爱玲小说中自然意象的美学价值,如月亮这一意象在她的作品中被赋予朦胧、伤感、寒冷、仁慈、同情、光明等多种含义。夏志清褒奖钱钟书善用象征事物,能够将审美剖析与道德批评有机结合起来。李欧梵在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早期,着力探求中国作家的浪漫质素。他的专著《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研究了受西方浪漫主义影响的中国现代作家,如苏曼殊、林纾、徐志摩、郁达夫、郭沫若、萧军、蒋光慈等。后来,他的美学观转向了颓废美学。在他看来,上海促使施蛰存这类作家生成“怪诞”体验,颓废美构成了上海现代小说的审美特质,“新感觉派”的刘呐鸥、穆时英和叶灵风的小说表现了都市中的浮纨颓废,张爱玲把人生、历史和艺术对立,其小说被视为“颓废艺术”。王德威的美学视域则表现为抒情美学与怪诞美学的融合,他不仅着力挖掘小说中的怪诞美,还将怪诞美学的现代性与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结合起来。从夏志清、李欧梵到王德威,他们的小说美学观自探求优美美学伊始,经数次转变后回归于追求抒情美学,与之相对应的审美批评也相应表现出从传统到现代,然后又回归传统的发展轨迹。
三是传记维度。如葛浩文在印第安纳大学师从教授传记文学的柳无忌,以《萧红评传》为题撰写博士论文。1976年,这篇论文在美国出版。这是海外第一部用英文出版的从传记角度研究萧红的著作。此后,美国汉学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记研究成果丰硕,如胡志德的《钱钟书》、金介甫的《沈从文传记》、梅仪慈的《丁玲的小说》等。
四是跨文化维度。有的属于性别文化研究。如刘剑梅的《革命与情爱》,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探究革命与情爱之间的关系,认为这一经典主题是不断变化着的,性别角色和权力关系在文学中得以再现。周蕾的《妇女与中国现代性》,从大众文化、电影等多个视角,对女性主义、后殖民批评、心理分析、广义左翼思潮兼容并蓄,考察了女性主体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构建。有的属于地域文化研究。如李欧梵的《上海摩登》,从文化研究和现代性视角对“海派文学”和“上海文化”进行观照。史美书的《现代的诱惑》研究了中国“半殖民主义”的文化政治,将京派与海派置于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双重视野之中,检讨出中国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关联。
6 汉学家翻译与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点
汉学家翻译与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选题对象的经典性。汉学家一般选择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家作品来进行翻译与研究,如鲁迅、茅盾、郭沫若、、萧红、郁达夫、沈从文、张爱玲、丁玲、赵树理、老舍、王蒙、张洁、莫言、北岛、苏童、残雪、余华等。二是研究视角的多样性。除了前面讲到的思想视角、美学视角、传记视角和跨文化视角外,还有其他视角,如哲学视角、史学视角、文本视角等。三是研究的学理性和系统性。有的汉学家专门研究一个对象,如竹内好长期研究鲁迅,葛浩文是萧红研究专家,梅仪慈以研究沈从文见长。有的汉学家对某一命题有深入研究,如王德威对晚清小说的阐发,刘剑梅对革命与情爱这一经典主题的创见,张英进对文学与电影关系的研究等。四是研究成果的代表性。汉学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出现了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高利克的《中西文学关系的里程碑》、普实克的《抒情与史诗》、李欧梵的《上海摩登》和《中国现代作家浪漫的一代》、王德威的《被压抑的现代性》、刘禾的《跨语际实践》、周蕾的《妇女与中国现代性》、奚密的《现代汉诗》等。这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经典性著作深刻地影响了内地文学史的研究方法、观念和视野,使重写文学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7 结 语
汉学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与研究大大推动了中国文学在世界的传播与接受,有利于中外文学交流和中国文学在世界影响力的增强,还使中国文学研究在内地遭遇挫折的情况下,在海外却能继续下去。此外,汉学家的中国文学研究能够对国内的研究起到补救与纠偏的作用,可以为国内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迪,与国内研究形成良好的互动,有力推动中国文学成为世界文学。
注 释
[1]孟泽人. 印在日本的深深的足迹:老舍在日本的地位[J]. 新文学史料, 1982(1):215-224
[2]王建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出版传播及研究方法刍议[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3):15-22
[3]吕敏宏.中国现当代小f在英语世界传播的背景、现状及翻译模式[J]. 小说评论,2011(5):4-12
[4]乔志高.老舍和朋友们[M].上海:三联书店, 1991:9-12
[5]吴S,顾忆青.困境与出路:中国当代文学翻译探讨[J]. 中国外语,2012(5):91
[6]何明星,妮. 文化接近性下的传播典型:中国网络文学在越南的翻译与出版[J].中国出版,2015(12): 56-60
[7]罗屿. 葛浩文:美国人喜欢唱反调的作品[J].新世纪周刊,2008(10):120-122
在实际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没有阅读兴趣的学生,而且这类学生往往还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种情况,不只发现在我国有,外国也有。我对不肯阅读的学生进行过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有的因作业太多,没有时间;有的是认为没有做数理化有意思;有的是没有阅读的习惯和兴趣。没有阅读兴趣,当然不会去阅读,更不会去积极探究。文本学习如不是为了考试,也是会放弃的。为了考试去阅读,肯定是不行的。他们的课外阅读几乎是零。
对同学所说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同学所说的实际上是重理轻文的表现,他们将原因推向客观,却不谈主观努力不够。因此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教师都明白,阅读兴趣是对自身从事阅读活动的主动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内容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常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情绪态度。没有阅读兴趣,就没有主动心理倾向,也不会去阅读,去积极探究。
教师还明白,阅读兴趣的产生,一靠内部萌发,二靠外部诱导。内部为主,外部为辅。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动,构成兴趣的发展变化。阅读兴趣又受阅读者年龄、阅历、知识、爱好及阅读目的的制约,读物本身的内容、形式也会直接影响阅读的兴趣。中学生正处少年时期,正是读书的时候,求知欲强,可塑性强,只要指导得法,改变这种现状是有可能的。
因此教师在解决这些问题上花了大量的心血,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说,给他们讲明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来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文学是一种理想的艺术,文学的目的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故文学可以提升人的文化品位、塑造人的情感世界、净化的人灵魂,具有认识、审美、教育的价值。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使人认识社会生活,开辟一片新的天地;可以吸收文化价值观念,学习民族精英和民族精神;可以对自然、生活、艺术进行审美,培养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陶冶情操,发展个性。这种独特的学科价值,具有无穷魅力,也历来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教师要认真研究方法,积极诱导,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在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时候,不应该忘记学生的互助作用。学生天天生活在一起,都喜欢和自己趣味相投的交往相处,都有自己的小圈子,他们的年龄相仿,有共同语言,甚至可以无话不说。在不肯阅读的学生的圈子里,就有喜欢阅读的朋友。因此要让那些有阅读兴趣的学生来帮助没有阅读兴趣的学生。《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同学的相互帮助,也有利于教师采取迂回出击的策略,让学生帮助,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在明确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生生对话,群体交流,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调动并保持学生的交流积极性。教师应要求阅读水平较高的同学以各种适当的方式,给那些没有阅读兴趣的学生心理上的支持、鼓舞、鞭策。让同组的同学在讨论交流时,有意让这位同学先发言,使那些学生愿意并敢于把自己的感悟体验拿出来交流。只要那些学生愿意并敢于把自己的感悟体验拿出来交流,就是成功。因为他交流的基础和前提是阅读,是思考,他也要通过“感知―感悟―内化―交流”的过程再去发现,去感悟,去升华。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会更细心地听取同学的意见和看法。他们正是在合作互动的学习中,在群体间的交流中,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信息交流网络,让思维在这网络中相互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生生对话是阅读教学对话的扩展。每位读者由于现有的人生经历和知识水平不同,对文本的期待视野也不同,因此,对同一文本必定会形成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学生通过对话,讨论和交流,思维的碰撞,随着问题的不断提出和消除,对文本的解读水平就会不断地提升,就会感受到成功的欢乐。学生在最大限度地感受到阅读过程中的成就感时,就会主动积极地去阅读。
要让喜爱阅读的同学与其他人交朋友,向他们讲述看书的乐趣,最近看了哪些书,以及这些书的内容。当他看到别的同学在享受读书的乐趣时,也会受到感染。还可从他所喜爱的有兴趣的内容着手。有的同学喜爱看电影,就从电视入手,引导阅读,再由此拓展到传记文学作品的阅读,然后拓展到读其他文学作品的阅读。这样逐步进行,不断渐进,当他们不断地从不同程度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身心方面的愉悦,产生审美情趣的时候,他们就会激起学生愉快、积极、广泛的阅读兴趣,也就会成为阅读的主人。这也符合朱志平先生所提倡的“互惠学习”的原则。
P键词:绘本阅读;幼儿语言;作用
在“敏感期”这个重要的幼儿发展研究领域中,尤为重要的一个项目便是幼儿语言敏感期。一般认为幼儿语言敏感期为3~8岁。敏感期的意思就是在这个年龄段中,其语言能力的发展更加迅速,发展效率更高,对培养语言能力更加有利。但可供幼儿有效发展语言能力的渠道或者说“阵地”非常有限,而绘本阅读及其由此形成的幼儿园语言活动是幼儿有效发展语言能力的优质渠道。
一、绘本的定义
对于绘本自然有各种各样的定义,而简单地将绘本定义为“故事书”“图画书”“图画故事书”等都不够准确。这些定义并没有认识到绘本的精髓,仅仅抓住了绘本的特征,以特征去定义其本质。笔者认为绘本是针对儿童的全面发展,以儿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的,以绘画为表现形式,配有文字的儿童读物。图片语言是绘本的表达主体,文字绘本的“龙之睛”。无图称不上绘本,便是书,但有图未必是绘本,因为很多图画书的图片是提示文字所不能表达的部分,是图示作用。而绘本则是以图片为核心,图片语言是根本语言,文字语言可有可无,有则能提升绘本的立体性;无则强调图片语言引起幼儿的思维连贯性。绘本的立体性,图片是思维的载体,文字一般需要第三者阅读。幼儿通过图片来加工信息,构成思维,第三者一般是幼儿教师或者家长阅读文字部分。这个阅读过程形成了形、音的立体结合。
二、绘本在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思五个重要方面,这五个重要的方面缺一不可,综合起来共同发展才能实现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1.绘本是识字和语言发展的桥梁
识字是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文字是语言记录、传播的重要工具。识字越多越容易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但识字不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的规律,无法接受抽象的、“概念性”的事物,而书写出来的文字,恰恰具有抽象性和“概念性”。因此,幼儿在识字和语言能力发展之间存在一个需要架设的桥梁,绘本作为这样的桥梁,无疑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2.绘本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感
审美是靠主体感受实现的,如果欣赏的对象没有可感的客观事物,则主体感受就会失去意义,因此,任何一种形式的优秀绘本都具有艺术性,具有较高的艺术品味。一个好的绘本会贴近幼儿的世界,充满着纯真、烂漫,将成人世界中的物象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继而能够适合幼儿的审美,形成一个使幼儿过目不忘的经典形象。而绘本丰富的色彩让平淡无味的东西瞬间变得美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完善幼儿的性格、气质,带给幼儿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提高幼儿感受美的能力。
3.帮助幼儿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幼儿语言的发展极易被忽略的内容便是思维的发展,但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笔者接触的幼儿中,思维能力较强的幼儿,其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强。这样的幼儿,由于能够更好地使用语言表达而较少出现哭泣行为。相反,思维能力不强,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会用哭泣行为代替各种需要的情况更多,且哭泣的含义更加丰富。通过绘本阅读,使幼儿思维开放、提高幼儿想象力及相应的表达能力,并且绘本的展现内容符合幼儿思维特点,使用图片语言,激发思维变化构建思维与语言的良好关系,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绘本以其科学的育儿理念和儿童思维为前提的形式上的表达成为儿童语言进步的优质桥梁。能够提升幼儿的表达能力,丰富幼儿的思想感情,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这些作用和内容表现在幼儿语言表达上,则体现了对幼儿语言能力提升的全面激发。
参考文献:
[1]罗阳.儿童绘本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作用[J].神州,2012(20):53-54.
关键词:高中生物;有效教学;自主学习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传统的生物教学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老师满堂灌输知识点,课堂教学较枯燥。新课改理念下,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实现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总结如下几点。
一、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要求老师把握学科的内涵,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高中学习时间紧张,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提问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来验证相关理论,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从根本上改善生物学科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教学以提问等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为什么跑步后会出现肌肉酸疼的感觉?以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共鸣、思考。不以单纯的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情况的反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实验,通过小组表现和学生的课堂表现、积极程度等方面来综合评价每一个学生,开阔学生的视野,不再只注重学习成绩,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生物这一学科。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设备在各高校普及,老师要适当地结合多媒体等设备进行教学,其具有形象直观、集成性、控制性等优点,比如,在学习“遗传的分子基础”这一章节时,首先通过相关纪录片来从整体上说明遗传的现象,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随着纪录片进一步了解DNA的发现、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及如何对人产生影响。通过观看纪录片学生对遗传物质有了一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进一步地按照教案内容进行学习,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而且本章节相对学习难度较大,所以,奠定好基础对学生很重要。比如,在学习“人与自然”这一章节时笔者布置给学生任务,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课前预习,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让学生进行PPT展示,表达小组的主题思想,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了解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发展过程中对自然造成的破坏,使学生树立节约环保意识,从自己做起。
三、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生物学科的特点涉及的范围很广,知识较多、较复杂,需要学生理解记忆的内容较多。老师要尽量多地组织学生进行试验,在实验前将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熟悉相关设备的使用并观察实验现象,注意实验过程中的细节,总结实验结果,从中对问题进行回答,自己的实验就结果与科学的结果是否冲突,若不一致为什么,从而加深自己的理解,并实现有效记忆。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另一方面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比如,在学习“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时,通过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用高倍镜探究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利用细胞内的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特征进行标记,根据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的变化情况,识别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记录各个时期的特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合作实验中,学生学会了有效地分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对设备仪器的使用操作能力,在合作实验过程中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相互沟通,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自信心。有的学生会提出想利用设备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实验教学虽然没有涉及,但经批准在老师的配合下完成了实验验证,学生在对设备功能使用掌握后,开始积极进行探索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高中生物有效教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有效结合教学方式,充分体现生物学科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实验逻辑上的细心、耐心等素质,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注意在实践过程中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方式,使其能更好地激励学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