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16:53:59
导语:在知识产权管理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研究背景
知识产权是技术创新的成果,只有在得到高效、正确的保护情况下才能真正创造出市场竞争中的绝对优势。知识产权管理流程的建立可以避免科研的重复研究和侵权,从而保护相关人员的权益,并节约资本投入。加强对知识产权管理流程的研究和构建,探索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互动机理,一方面可以丰富知识产权管理的理论,另一方面对于促进技术研发、技术创新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研究知识产权管理就不得不谈到知识产权管理流程的构建.如何制定流程的各项指标、各种情况下的可行性以及效益分配的公平合理性,结合现实情况进一步完善流程、优化管理成为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研究的重点。张平等(2004)从各种相关角度对技术标准进行论述,深刻地揭示了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之问的关系。罗晓霞、戴湘波(2006)从利益平衡的角度评析现行知识产权国际制度,以TRIPS协议为中心,以利益为导向,指出构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利益平衡机制首先应该从匡f际公约本身的完善着手,并且描绘了一个有待于诠释和拓展的新的知识产权保护格局的动态框架。张平、马骁(2003)对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战略做了值得借鉴的研究。
总的来说,要建立一系列可行且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就必须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模式、应用转化模式、评价体系有深刻的理解。在这方面,卢海君在《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比较研究》中指出,知识产权制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具有不同特征,这些不同特征的有机结合形成某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范式和模型,这些范式和模型我们称之为知识产权保护模式。该文从不同方面对知识产权制度的特征进行归纳和考察,并总结出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一系列适用环境。李名家、杨俊等(2oo5)比较分析美、日两国不同机构在知识产权转化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二、知识产权管理流程模式的建立
在当今大科学时代,一项技术创新(专利研发)往往是各方通力协作、内外配合支持的结果,于是就涉及到创新成果权益的归属和分享问题。由于科技成果权益归属问题环节多、单位多,经常出现成果权益不清的扯皮现象和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如一项科研成果在实验室里完成,研究人员为进一步得到生产实践证明而暂未申请专利,但实施后,实施单位就会以自己也参加了发明创造过程,并提供了人、财、物的条件为由,而要求理所当然地成为专利共有者.研究单位则认为,申请专利的技术方案完全在实验室里完成,与实施单位无关等等。
因此,对于从研发初期的审核到知识产权生成、保护直至权力清除的一整套流程必须完全清晰,再与之对应的各个资本投入与利润输出的环节上一一对应,从而使研发合作中可能出现的纠纷达到最小化。图l显示了专利研发过程及与之一一对应的中知识产权管理流程。
三、基于微内核模式的知识产权管理流程模式
(一)微内核技术简介
微内核即微核(英文中常译作microkeme1),是操作系统内核的一种。微内核结构是由一个非常简单的硬件抽象层以及一组较为关键的原语或系统调用组成,这些原语仅仅包括了建立一个系统必需的几个部分,如线程管理、地址空间和进程间通信等。
简单地说,微内核技术是指一种把操作系统中更多的成分和功能放到更高的层次(即用户模式)中去运行,而留下一个尽量小的内核,用它来完成操作系统最基本的核心功能的技术。微内核的结构一般主要围绕三个层面构建,分别是引擎内核处理层,即引擎真正的“核心”,在这一层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流程的调度和执行;引擎执行服务层,这一层主要为引擎提供一些公共服务和资源处理;扩展实现层,这是微内核最为繁琐地方,有各种扩展点供外围扩展。微内核模式是一种把最小功能核心同扩展功能和特定客户部分分离开来的模式。它的目标是将系统服务的实现和系统的基本操作规则分离开来。这是一种系统的、可移植的、持续性的、可扩展的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微内核模式包含着持续适应性的管理流程思想,只不过传统上微内核体系结构是作为一项计算机技术系统构建工具而不是管理工具来使用的。
(二)基于微内核模式思想的管理流程的建立
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面向范围广、流程错综的复杂的活动。不同的研发主体根据各自业务、工序、整体环境等等情况的不同,必然在知识产权管理的过程中面临各种不同环境。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固定且单一的知识产权管理流程是无法满足日益繁复的市场研发需求的。流程说到底就是一种引导,是风向标,它可以帮助使用者在特定环境状况下能对症下药。因此,根据各自应用要求设计建立的流程在不同项目间的可重用性非常低。而且研发主体内部结构和要处理的内、外部环境都在不断地变化,要求融入的流程应用也相应增加,这就要求流程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可重用性和适应性。
实践中,研发主体一般都不愿意在流程的建立上花费过多人力、物力与时问,因而各个主体问的知识产权管理流程通常是互相借鉴、反复交替进行的。正因如此,在不同环境下的相同流程难以适应各类复杂活动,从而导致一些不必要的人力、物力与时间的浪费。而引入微内核模式,并不是指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中的微内核模式的体系结构,仅仅是借用了微内核模式的思想,以期能较好地支持各种不同情况下知识产权管理的适应性和可重用性需求。
以专利研发过程为例,基于微内核技术的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如图2所示。
基于微内核技术的适应性知识产权管理流程的模式框架,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引入微内核技术模式的思想,使得该流程能支持良好的可重用性可扩张性和适应性。第二,在流程构建中融入微内核思想,使建立的流程框架可以适应变化的需要在应用环境发生变化时,总体流程不需要重新改动,只需要在微内核中加入新的元素,即以最小最简单、细化的流程适应各类环境,以不变应万变,将所有变化如同插件一般融人一个早已设定的数据库之中。
(三)基于微内核技术的管理流程的应用
流程微内核的存在类似于一个小型数据库,数据库中收纳了各类不可重用、无多重适应性的流程,而引入微内核就是一种明确分工下的调用机制。用微内核模式进行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I/O(输入/输出)层:根据技术创新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突况进入微内核。
2.事件层:进行事件判断,确定事件范围,使用项目管理工具WBS任务分解法(WorkBreakdownStructure)分解。
3.分区层:根据WBS任务分解后,寻找对应区域,获取最佳解决方案。
4.执行层:通过区域数据库中的储备流程,执行事件,形成细化流程。
1.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评估框架设计
本文对SWOT法在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管理中的应用是按照风险管理理论的三大主要步骤,即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来进行的[3]。首先,环境管理风险的识别。尽可能多的罗列与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管理有关的风险因素,并从中筛选出与图书馆实际情况相关的因素,将这些因素加以归类,区分为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然后,知识产权管理风险的评估。对各个因素进行评价打分,并根据重要程度对其赋予权重,然后根据得分和其相应的权重加权平均分别计算出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方面的得分,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管理状况的总体水平;最后,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管理风险的应对。根据坐标图所体现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样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不仅使管理人员掌握了风险,同时也使得被图书馆对自身情况有了清醒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它们制定下一步的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管理战略。
下图为该项目研究框架:
2.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识别
2.1利用德尔菲识别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
德尔菲法识别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因素的步骤包括:制定调查方案――确定调查内容――聘请若干相关专家――发调查表的方式向专家提出问题,专家根据调查表所列问题并参考有关资料提出自己的意见。对征集的专家意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再把这些整理分析的意见再反馈给各位专家,再次征求专家意见,如此反复两到三次,直至得到稳定的意见。
将搜集到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因素划分为三大类:①资源方面。包括购买、使用及自建数字资源存在的有关产权、著作权及版权等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②环境方面。包括是否符合合理使用以及超出合理使用存在的风险,产权认定、风险错误估计产生的风险等;③人员方面。包括图书馆员技术实现能力、知识水平以及用户知识产权认知水平等。如表1所示(因为每个图书馆所处环境以及自身情况不同,所得到的风险因素也会不尽相同):
2.2归类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
专家们针对被评估单位的具体情况,分析所筛选出的要素对被评估单位来说,哪些是优势,哪些是劣势,哪些是机会,哪些是威胁。
3.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的评估
3.1利用专家评分法进行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的评估
专家们对上节确定的每个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要素进行评分。对优势与机会采用1~10的十个正整数进行打分,对劣势与威胁采用-1~-10十个负整数进行打分。优势和机会的得分绝对值越高越好,劣势与威胁的得分绝对值越高则越差。然后将专家们的打分进行综合平均即可得出各个风险因素的分值。
3.2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风险因素的权重
层次分析法[9]所采用的得到权重的方法是两两比较的方法。通过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外部专家需要对这些元素两两比较,即每次取两个因子,然后反复回答:针对前一个的元素,两个元素哪一个更重要,重要多少,根据不同重要性,按照表2所描述的比较标度将表示后一个因素对前一个因素影响大小的aij进行赋值量化。
3.3建立评价矩阵
对于高层次元素(如S),n个被比较元素N个被比较元素完成所有两两比较后,全部比较结果用矩阵A=(aij)m×n表示,称A为比较判断矩阵。然后求出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利用AW=λmaxW,解出λmax对应的W,W即为某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权重。
3.4计算最终的加权代数和
根据评价矩阵中的有关数据计算加权代数和。最终将获得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所对应的四个数据,将它们填入到四维坐标图的各个坐标轴中。如下图:
3.5评估结果的应用
根据坐标图中的四个值分为四种情况评估并应对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中的风险。针对每种不同的情况相应的改进知识产权风险管理。
3.5.1优势>劣势并且机会>威胁
如果分析结果是优势大于劣势并且机会大于威胁,说明被评估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是相对较小的,进而可判断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处于一个相对较安全的状态。
3.5.2优势<劣势并且机会>威胁
如果分析结果是优势小于劣势并且机会大于威胁,说明被评估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外部环境良好,但管理人员在进行数字资源整合时,尽量注意避免触犯侵犯知识产权。
3.5.3优势<劣势并且机会<威胁
如果分析结果是优势小于劣势并且机会小于威胁,说明被评估图书馆数字资源知识产权风险较高,且外部威胁形式严峻,管理人员应当尽快调整管理制度和模式,以应对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建委(建设厅)、侨办:
近年来,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外籍华人以及外国人来国内(中国)办理房产确权登记、转移和继承等事项不断增多。为统一制度,现将如何确认上述人员办理在我国境内房屋产权事宜中,所提供的赠与、转让、委托等有关公证文书的效力规定如下:
一、居住在与我国有外交关系国家的华侨、外籍华人,在我国驻该国使领馆办理的公证或认证证明,房地产管理机关应予采证;如果当事人提交的是当地公证人出具的公证文书,须经该国外交部或其授权的机构和中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根据领事条约,两国互免认证的除外),其内容只要不违反我国法律和政策的规定,房地产管理机关应予采证。
二、居住在与我国有外交关系国家的外国人提供的当地公证人出具的公证文书,须经该国外交部或其授权的机构和中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根据领事条约,两国互免认证的除外),其内容只要不违反我国法律和政策的规定,房地产管理机关应予采证。
三、华侨、外籍华人以及外国人在与我国无外交关系的国家办理的公证文书,原则上需经该国外交部及与该国和我国均有外交关系的第三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如果华侨、外籍华人办理这些认证手续确有困难,可请求房产所在地的县以上的侨务部门根据本部门所掌握的情况,出具确认是该国公证人出具的公证文书的证明,如果该公证文书的内容不违反我国法律和政策的规定,房地产管理机关可视该项房产的具体情况予以采证。
四、香港同胞提供的经司法部委托的二十六位律师之一办理的公证文书应予采证。
五、澳门南光公司、澳门南光(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及澳门工会联合总会、澳门中华教育会、澳门中华总商会、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等机构、社团为本机构、社团工作人员和会员出具的证明文书,房地产管理机关应予采证。
关键词:知识产权;价值链;维度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2
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我们发现对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理解,比如从资源观、资产管理和战略管理等角度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知识产权管理活动与企业价值创造和增值的过程密不可分,知识产权管理的过程就是将知识产权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传递给消费者。知识产权管理就是通过对知识产权实施动态管理、法制管理和市场管理,从而提高企业运营知识产权的水平,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发挥市场竞争优势。知识产权的开发、运营、利用、保护等都是属于知识产权价值链上的环节,因此本文从价值链的角度,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分为知识产权取得管理、开发管理、运营管理、维护管理和组织管理五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企业价值链
价值链的概念是迈克尔.波特在他1985年出版的著作《竞争优势:创造和保持卓越绩效》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企业就是一个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产品生产过程中进行种种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分离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来表示。企业的价值创造和增值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它涵盖了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经历的从原料到最终消费品的所有阶段,由5项基本活动(内部物流、生产经营、外部物流、市场销售和服务)和4项辅助活动(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组成。这些活动互不相同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即价值链。
二、知识产权管理价值链模型构建
向子梦(2005)构建了知识产权管理系统,提出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利用和知识产权保护是构成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最主要的三个子系统。柴金艳(2008)提出了知识产权价值链的概念,将知识产权管理与价值链的概念有机结合,它是知识产权管理的全过程,包括辅助活动:知识产权结构和制度、知识产权人员队伍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基本活动:知识产权信息收集、知识产权开发、知识产权产品化、知识产权市场化和知识产权服务。
因此综合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以及已有学者对知识产权价值链的研究,本文提出,企业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分为:知识产权取得知识产权开发知识产权运营知识产权维护。成功的知识产权管理不仅在于对资产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而且在于认清各环节在整个价值链中的地位与作用,厘清环节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不断优化环节之间的联系,加快知识产权的生产与流动,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源源不断地提供能源与动力。因此,我们建立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模型,如图1所示:
知识产权管理的价值链包括知识产权取得管理、开发管理、运营管理和维护管理者四项基本活动,这四项活动构成了知识产权管理价值链模型的主体。而知识产权的组织管理为整个价值链系统提供支持与辅助。知识产权价值链是一个知识产权管理的全过程,存在着上下游的互动关系,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性。从整体上将知识产权体系内的各种机构和制度有效组合起来,以增强整体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是实现知识产权价值的重要途径。同时,知识产权价值链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强调分工协作与系统的优化和整合,它将相关的知识产权环节连接起来并将各相关要素组织起来,通过协调互补、沟通合作,协同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的整体效益,从而实现将知识转化为有价值的商品。
三、基于价值链的知识产权管理维度分析
基于上述模型,我们知道,基于价值链的知识产权管理包括5个维度,分别是知识产权取得管理维度,知识产权开发管理维度,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维度,知识产权维护管理维度和知识产权组织管理维度,下面分别阐述各个维度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维度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1)知识产权取得管理
知识产权的取得方式多种多样。企业可以通过创造,购买、收购与兼并、合作开发,风险投资等途径获取知识产权。但总体来说,知识产权的取得途径可以概括为两种方式,一个是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创新获得,一个是企业通过市场交易获得,包括购买、收购与兼并、合作开发,风险投资等。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也分为自主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和基于市场交易获得的知识产权管理。
(2)知识产权开发管理
知识产权开发管理也叫知识产权生产管理,是知识产权的产品化过程。这是产品从研制到形成批量生产投放市场所必需的过程,因此,存在着一个“时间差”,由此导致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创新产品被仿制和假冒。从维护创新者利益出发,企业在知识创新的开发阶段,需要对创新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进行知识产权的开发管理。
产品或者服务是知识产权的载体,在知识产权的开发管理阶段,首先要重视的是知识产权产品化的效率问题。技术或产品创新从研发阶段到生产阶段存在着实际的操作问题,知识产权的开发管理就是要将这一操作过程效率化、平稳化,保证所有的创新都落实到实处,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摩擦。其次,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还应协调研发部门及生产部门,以实现两部门之间的无缝对接,以利于知识产权的快速应用,减少知识产权闲置的成本。
(3)知识产权运营管理
知识产权运营,是指知识产权的所有者或依法有权处分的组织和个人应用知识产权,谋求或取得相应的竞争优势或收益的过程。知识产权运营的主要途径包括产品的制造和营销,还包括防止竞争对手产品进入市场、发放知识产权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合作开发、共建研发平台,利用知识产权改善商业伙伴关系、提高利润分享等。本文根据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的具体模式建立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的运营机制。如图2所示,将知识产权运营管理分为三个维度,分别为知识产权转移管理、知识产权扩散管理和知识产权自营管理。知识产权转移管理主要是指在通过授权、许可、连锁和转让等方式进行知识产权运营过程中的管理。知识产权扩散管理主要表现在合作生产、建立知识产权联盟过程中的管理。知识产权自营管理则为企业自行销售或建立全资子公司或利用知识产权进行投融资过程中的管理。当然整个知识产权运营管理还包括选择何种运营方式的决策。
(4)知识产权维护管理
知识产权的维护管理是主要针对知识产权开发管理、运营管理而进行的技术服务、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冲突管理。提供技术服务主要是对知识产权的运营进行巩固,进一步扩大知识产权运行的效率(如签订长期合作合同等);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是指企业通过法律和管理途径,对自己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冲突管理是对已经发生的知识产权纠纷进行处理,以保护自身合法的知识产权,其中知识产权保护是知识产权维护管理的主要方面。同时,企业要不断监控知识产权情况,防止被侵权。这项工作不是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就能够完成的,应与对侵权行为具有有效对策和对打击侵权有经验的专业律师事务所和公司广泛合作。当侵权行为已发生时,企业应运用法律手段,打击侵权行为,进行知识产权维权,维护企业利益。
(5)知识产权组织管理
知识产权组织管理是指权利人为了激励知识产权创造、促进知识产权开发、利用和维护而进行的组织构造、人员设置、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是企业知识产权价值链管理的载体。
①知识产权管理组织建设
管理组织建设包括企业组织机构设计、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的安排等。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直接表现了知识产权在企业经营战略框架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在企业技术研发、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中的渗透能力,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
②知识产权人员的配置和培养
知识产权工作是比较专业而又综合的管理活动,需要配备一定专业的知识产权人员,并辅之以兼职的从业人员,才能起到良好的管理效果。还要对管理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职能划分、职责规定等,为不同的管理岗位配备适合的人才,同时实施必要的培训计划。
③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
在技术能力特定的情况下,制度的作用往往大于技术,恰当而有效的制度本身也能释放出强大的制度效应。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产权的归属、奖励机制、知识产权的运用、知识产权纠纷的处理以及知识产权教育、激励知识产权创造的制度、促进知识产权利用的制度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等方面。由于知识产权的产生、运用、转让等都有着不同于有形财产的特殊性,要使知识产权真正发挥作用,知识产权工作应贯穿于企业技术创新、生产、经营全过程。因此,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必须要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④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企业知识产权文化,是企业及其成员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形成、积累和提炼而成的对于企业知识产权现象的一种态度、价值、信念和制度等。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知识产权文化缺失,导致“有制造无创造、有知识无产权、有产权无保护,有保护无利用”的现象十分普遍,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官司不断,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的生成与运转,因此,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形成一种尊重知识、重视学习、鼓励创造、积极维权的良好环境,推动企业知识产权资产建设显得十分重要。
综上分析,知识产权取得、开发、利用、维护和组织管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知识产权取得是知识产权开发和利用的不竭源泉,也是知识产权组织管理和保护的基础;知识产权组织管理为知识产权取得、利用和保护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平台;知识产权利用是知识产权取得、组织管理和保护的目的和动力;知识产权保护为知识产权取得和利用提供制度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直接影响到知识产权创造、组织管理和开发、利用的效率。总而言之,知识产权管理是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一项工作,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使得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向子梦.基于创新绩效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D].电子科技大学,2005.
[2]柴金艳.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培育——以华为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54-56.
[3]张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中的组织设计要素与原则[J].现代管理科学,2007(02).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已从资源和资本竞争转向知识和核心科技竞争,企业作为国家的主要经济体,肩负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任,在推动知识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社会地位。本文以知识产权管理绩效突出的美、日、德三国为例,分析其在知识产权战略、组织体系、创造、运用和保护五方面的具体做法,以期借鉴其先进理念和经验,提升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
一、知识产权战略
德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过程中,大企业成为主要推进者。如德国1/6左右的专利均由西门子、奔驰等大企业申请;而在欧洲申请专利和PCT的67%以上集中在德国前十大公司。第二,德国企业会根据公司总体发展战略来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第三,德国企业在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时会区分行业,不同行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点会有所不同。例如,汽车销售行业的专利战略会将重点放在研发制动系统和申请专利上,而应用化学领域的汉高公司则更重视注册和保护商标。
美国和日本企业为了巩固其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都非常重视专利战略。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保持技术上的垄断地位,美国把专利战略放在重要位置,在知识产权转让方面规定在美国当地生产的美国公司可以优先转让,从而通过垄断技术获取高额利润。日本的专利战略则是通过制度规定专利申请的步骤、应遵循的原则,以及专利是独占使用还是技术转让。从申请步骤来看,一项技术研发成功后,是否申请专利需要先征求发明单位的意见,再通过专利策划机构联系发明人商讨确定。此外,申请专利要依次严格审查专利申请范围、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权利稳定性。最后还要分析专利是适合独占使用还是技术转让。对开发自由度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基础专利一般选择独占使用,其他情况可考虑技术转让。在选择时还会考虑收益和技术发展趋向等因素。
德国、美国、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虽然特点不同,但企业均已意识到将知识产权管理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的重要性,且在实践中见证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所带来的技术和经济的垄断效应或独占效应。
二、知识产权组织体系
国外先进企业的知识产权组织体系虽不尽相同,但都建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这些机构均作为核心管理层参与企业的战略制定和实施,且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均与研发部门、法务部门和市场部门联系密切。
德国企业在管理知识产权方面主要构建了三种组织体系:一是由法律部管理知识产权。如奔驰公司由总部法律部管理知识产权,而研发部则设在各子公司和分公司。二是由研发部管理知识产权。如先正达的研发部下设知识产权部,派专人在瑞士总部、美国和英国分公司管理专利事务和商标事务,工作人员的聘用和考核由知识产权部统一进行。三是由企业法律部和研发部共同管理知识产权。如汉高公司将知识产权工作集中在总部,总部的法律部下设商标域名部,研发部下设专利部,分别管理公司的商标域名和专利。
美国知识产权管理组织体系一般为集权式管理。如IBM公司将知识产权的管理权集中在美国当地总部,通过总部设置的研究所来管理所有的知识产权事务;总部下面又设有法务部门和专利部门,负责处理相关事宜;专利部门还划分了六个技术领域,每个领域的专利经理由1名专利律师承担。此外,该公司在亚洲、非洲、欧洲、中东等地均设有子公司,由总部统一领导和管理,执行总部的知识产权政策,定期向总部提交业务报告。
日本知识产权管理组织体系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分散管理制,主要以东芝公司为代表。东芝公司的知识产权组织架构由知识产权总部、研究所和事业部构成,各研究所和事业部下设专利部、科和组。本部包括七个部门:策划部门、技术法务部门、软件保护部门、专利一部、专利二部、专利申请部门、专利信息中心和商标设计部门。每个研究所和事业部下设知识产权部,由承担技术工作的副所长或者总工程师负责其行政、产品研发之初的专利挖掘、专利调查和专利关系图的制作等工作。二是行列管理制,主要以佳能公司为代表。该公司把知识产权法务部按照行列管理分成产品类和技术类,前者包括四个部门,分别负责知识产权法务、知识产权策划、专利业务和专利信息相关事宜;后者包括七个部门,通过技术分类来管理专利。
三、知识产权创造管理
在知识产权创造环节,德国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的投入。美国和日本企业则通过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员工发明创造。美国的IBM公司设有一套累积计点制度。该制度对专利申请人进行计点,发明专利计3点,能在公司技术公报上刊载的发明计1点。当点数累积到12点时,公司会奖励3600美元的发明业绩奖。另外,发明人如果第一次申请专利就被采纳,还会额外获得首次申请奖1500美元,之后如申请的专利被授权,还可再得到500美元的发明申请奖。
日本公司为了鼓励员工发明创造,也会设置多种奖项。包括:发明申请奖、首次申请奖、特别功劳奖和申请补偿奖等,只要发明或知识产权被采纳,发明人就可以获得奖金,已经去世和离职的员工也不例外。
这些制度和举措使得德国、美国和日本的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排名居高不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知识产权创造环节的制度设计和投入是必要的。
四、知识产权运用管理
国外企业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商业化应用。德国在运用知识产权方面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在知识产权创造上,通过雇用高校和科研机构人员作研究员或提供科研经费,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实验室,专门展开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对科研院所已经开发出来并且已经取得专利的成果进行多方面评估,只要具有潜在市场价值,就果断购买该成果,并利用自身优势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产业化运用。如此便能通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互补形成基础研究和商业化运用的良性循环。二是由国立科研机构来推动知识产权的运行。如德国的马普学会,在1970年成立之初只是个专利办公室,后转为公司,配有管理、技术、法律和专利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负责企业的技术转移工作。专利运行费用由学会承担,但如果许可成功,专利许可收益也要按比例分配一部分给学会,一般为学会、研究所和发明者各得1/3收益。
美国的知识产权运用则体现为知识产权许可战略的实施。21世纪初,美国建立了以创造利润为核心的动态的知识产权许可模式,该模式从研发投资开始,依次经过知识产权、许可收入再回到研发投资。美国大部分企业通过将自身拥有的高质量的知识产权资产许可给其他企业使用,从而获得大量许可费,并可牢固控制被许可企业的产品和研发成本。这种许可交易模式让美国技术和市场优势型企业通过优势互补提高了技术扩散速度,缩短盈利周期。
日本的知识产权运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将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为产品,通过生产和销售差异化产品来保证企业获利。二是通过知识产权许可或转让,获得高额许可收入。三是融资时以知识产权作为担保。在知识产权运用过程中,企业会通过定期核查知识产权的数量和权利期限、正确评估知识产权资产的价值、对知识产权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等多种方式,提高知识产权的运用效率,以增加企业利润。
由此可以看出,知识产权只有通过产业化或商业化运用,才能转化为企业的利润。因此,我们不仅要从意识上重视知识产权的商业化运用,更要结合多种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商业化运用。
五、知识产权保护管理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三个国家通过多种方式相结合来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德国通过对研究成果价值进行评估来选择如何保护知识产权。企业在申请专利前,先进行价值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公开、自用、许可他人使用、申请专利或作为商业秘密。专利获得授权后,对每项专利的价值再进行评估,有价值就缴费维持,无价值则选择放弃,价值巨大甚至触及企业核心利益、技术公开后容易被模仿而企业维权难度较大的,选择作为商业秘密进行保护。当然,对无法很好保密的发明创造则会选择及时申请专利。
美国主要通过制度规范来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美国很多企业在专利发明制度“先发明制”下,为了保护知识产权、稳定创新成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对技术发明进行文字记录的制度。另外,在对实验进行记录的基础上,还建立了完善的发明呈报制度。这些做法不仅能够让企业有效控制和利用技术发明成果,还能提供技术发明过程中的证据,在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时能够有效获得法律保护。
日本则通过取得专利、侵权管理和构筑专利池三部分内容来保护知识产权。一是在涉及电子、机械等跨行业的交叉产业中,通过申请专利来保护产品,尤其对某些知识产权耗费较高的领域,更会集中力量确保成功申请专利。二是正确处理第三方知识产权,防止侵权诉讼。对可能涉及第三方的知识产权,一般通过本企业专利交叉许可或支付专利使用费的方式进行解决。如果专利使用费太高,则直接买断专利或通过资本参与、并购等方法进行处理。三是通过构筑专利池取得战略性专利,包括:摸清企业专利申请、专利取得情况;预测技术开发动向并加以把握;收集并整理专利技术领域的典型案例;摸清企业专利应用状况;建立放弃某些专利的标准等。通过构建和管理专利池,可以节约专利申请和维持成本,提高知识产权经营效率。
关键词:跨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7-0095-08
①收稿日期:2008-05-24
作者简介:宋亚非(1955-),男,山东定陶人,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跨国公司管理方面的研究。E-mai:l syafei@dufe.省略
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使知识产权真正成为利润之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的财富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跨国企业正在将其技术独占优势转化为市场垄断优势和国际竞争优势,通过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来控制国内外市场。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适应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抢占未来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我国企业迫切需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研究,也成为我国知识产权研究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一、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分类及管理目标
国内外通常采用列举知识产权主要内容的方法来表述知识产权的概念,即专利权、商标权与著作权结合在一起称之为知识产权。比较权威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编写的《知识产权法教程》认为,知识产权的对象是指人的脑力、智力的创造物。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是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运用专利及其他知识产权制度的特性和功能,从法律、经济和科技的角度,对有关知识产权的获得、保护、实施和管理等所做的总体安排和统一谋划,以及为实现创新目标而采取的有关知识产权的根本对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具体包括专利战略、商标战略和商业秘密战略等。详细分类见表1:
专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专利战略是跨国公司知识产权管理战略规划的重点,其实质是:运用专利保护作为屏障,通过对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市场供求情况以及专利信息的动态分析所确定的旨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的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和实施方案。
提高市场占有率以至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是跨国公司知识产权管理的主要目标。跨国公司一般都设有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主要通过宣传教育、激励发明人等制度手段、技术手段以及购买等商业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知识产权管理目标。对于采取动态高科技战略的跨国企业来说,技术领先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没有知识产权管理,东道国没有知识产权制度是不可想象的,可见,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是其经营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跨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比较及其体制特点
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开拓新的市场时,会提前进行专利部署,以建立网状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专利部署在性质上是专利战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跨国公司为了抢占中国市场,提高其垄断地位,往往在其产品还未进入中国之前就抢先部署。在与其产品相关的领域申请专利,挤压中国企业的创新空间。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跑马圈地”。近几年外国公司在中国的专利申请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在信息产业、生物工程、高清晰度彩电以及西药制造方面,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专利申请已占国内专利申请的80%以上。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量申请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与国内企业争夺庞大的相关产品市场。
美国是专利战略的创始国,运用专利战略已有90多年历史。为了维护、巩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主要采取基本专利战略加专利网战略,同时辅以政治、经济、外交等手段,以维护其技术优势和谋取经济利益。因此,美国的专利战略呈现进攻性特点。日本在二战后遭遇美国专利战略攻势而奋起直追,最终形成与美国相抗衡的局面。日本运用专利战略的基本模式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工、技、贸、法律密切配合,以企业为单位,将专利战略作为其发展、振兴经济的工具之一,在具体实施上主要采取专利网战略。
美、日专利战略差异有如下几点: (1)专利战略实施侧重不同,美国按照“科学―技术―生产”的模式,更加注重基础研究;日本“重应用,轻基础”,更注重生产。(2)专利技术市场化方面,美国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先导,再拓展生产销售,市场需求又促进企业产品创新和设计;日本采取技术引进、吸收、创新,企业发明和成果商品化在企业内部进行,面向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因此能加快专利技术市场化; (3)企业专利管理机构方面,美、日两国均视专利为经营资源加以重点保护,美国面向社会的经营性律师事务所承担企业和个人专利保护工作,但一般企业内部也有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日本大企业都有管理专利的机构(特许部),有的在董事会下设立,有的在科技开发部下设立,或与法律部门合并设立。
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大致分为三类:即集中管理体制、分散管理体制和按行列管理的体制。其共性是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都是处于总公司管理层的核心位置,与技术部门、经营部门联系密切,将授权后的知识产权工作全部汇集在此统一管理,成为总公司的智囊部门。三种管理体制又各具特点: (1)集中管理体制的特点:全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按照统一的知识产权政策进行运作,最大限度地保护总公司的整体利益,在开发、制造、买卖产品的活动中保证工作顺畅。在知识产权的移转、授权、再授权的管理方式上,由总公司将研发费用预付给子公司,专利权与授权后的所有事宜全部由总公司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统筹负责,如IBM公司。(2)分散管理体制的特点:在知识产权本部统一管理下充分授权。分散管理是针对各研究所和委员会而言,其优点是各事业部及研究所根据产品特性决定专利申请件数及知识产权的预算。但取得专利权后,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处理纠纷、对外谈判、提出异议等事务则由知识产权本部统一管理,如东芝公司。(3)行列式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的特点:按照技术类别、产品类别管理知识产权,实行按技术类别管理专利,避免重复开发技术。配合各事业部的产品策略对专利进行管理,知识产权部门集中管理授权后的所有事宜,包括权利的运用、谈判、争讼等。通过派本部门人员参加公司内各事业部组成的产品事务会,或根据各项问题组成的作业会议,了解技术开发至产品销售的相关情况,利用知识产权的法规,提高解决问题的效力。
三、跨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选择
(一)在华跨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SWOT分析
1・优势
(1)跨国企业在所在行业或领域的技术水平一般都处于领先地位、研发投入也远大于国内企业,企
业竞争力强于国内企业。(2)跨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强于中国企业,企业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运用知识产权来维持其垄断地位方面更具有经验。(3)跨国企业专利申请质量和专利价值高于国内企业,国内企业真正代表技术水平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也大大低于跨国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国内企业主要集中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上。(4)国外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及其附属的研发中心,由于其效益最大化导向,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比率更高,国内技术创新的主体更多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发明创造转化为专利申请的比率低,而且这些创新主体缺乏配套的知识产权保护机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相对薄弱。
2・劣势
(1)由于企业规模大,虽然在政策上进行统一管理能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但是由于部分子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权限有限,总部与各地分支机构沟通不顺畅,国内的信息反馈到总部的时间会有一定的滞后。(2)跨国企业对中国国情不熟悉,由于外方管理者在文化、语言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很难完全熟悉中国市场。
3・机会
(1)中国知识产权制度日益完善,并逐渐和国际接轨,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专利、著作权、商标、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在内的较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国专利法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简化了专利审批和维护程序,加大了保护力度。在知识产权执法方面,也形成了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相结合的综合体系。(2)中国政府积极普及公民和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把专利工作作为战略高度来认识,制定了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政策。200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始积极实施专利战略,对科技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及经营人员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使公民和企业都深切体会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全面树立知识产权法律意识。
4・威胁
(1)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经济活动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利于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负面因素,对知识产权的忽视和侵犯使得企业侵权式模仿现象层出不穷,尤其体现在计算机软件等行业。(2)中国政府和企业都开始注重自主研发,跨国企业在一些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受到了威胁。产品更新换代更快,专利产品的经济寿命开始缩短;专利维持的平均费用越来越高。(3)国内企业逐步增强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开始逐渐利用知识产权作为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
(二)基于SWOT分析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选择
根据扬长避短和取长补短的原则,战略选择要运用外部机会和内部有利条件,避免外部威胁和改进内部不足,因而有四种不同的战略供选择: SO战略是利用企业内部的优势去抓住外部机会;WO战略是运用外部机会来改进内部劣势; ST战略是利用内部优势去避免或减轻外在威胁:WT战略是直接克服内部劣势以避免外在威胁的打击。
根据企业专利战略内部条件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的机会与威胁,企业的竞争能力可分为强、较强、一般和弱几种状况。根据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表2列出跨国企业专利战略选择的SWOT矩阵。
(三)企业专利战略选择的波士顿矩阵
图1是根据企业竞争能力和专利价值建立的专利战略选择的波士顿矩阵。
1・企业的竞争能力
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企业战略重要的可控变量,包括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外部机会的利用能力、企业内部资源和条件及对其的利用能力。
2・专利价值
专利价值涉及到专利的技术领域活跃程度、技术的成熟程度、技术的先进程度、技术的适用性、专利获权是否容易、专利权是否明确、专利竞争和发展态势、实施成功率、专利实施的风险和成本等诸多因素。专利实施的风险与成本因素主要涉及到专利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专利价值变动的风险性、企业经营活动中专利权属问题和专利实施的成本等方面。(1)专利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开发的不确定性;二是技术开发后的市场前景难以估计;三是技术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这种不确定性就是专利技术的风险性。(2)专利价值变动的风险因素有很多,如取得成本、保护期限、生命周期、科学价值、发展前景、市场变动等。即使同样的专利技术,其所覆盖的保护范围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专利的实质价值也会相差很大,需要对专利做出多方面的评价和权衡。(3)专利风险因素包括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会侵犯他人专利权,企业的专利权是否没有争议以及法律优势是否存在,还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经营管理是否充分考虑了与专利有关的制度规则。
3・企业专利战略方案
位于象限I的企业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拥有或拟实施的专利价值高,可以选择采取以下战略:(1)基本专利战略。企业基于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为保持自己的新技术、新产品竞争优势,将其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或基础研究申请专利进行保护。这是最常用的一种进攻型专利战略。(2)专利网战略又称专利战略。是围绕基本专利构筑严密的技术屏蔽网,在某一领域或若干领域形成在一国或多国的专利保护系统,也是常见的专利进攻战略。专利网战略围绕着基本专利,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开发与基本技术和产品相关的技术、设备、方法、局部的改进、实施技术所需要的配套技术、相关技术等,并及时申请专利,形成该技术和产品领域的专利保护网,进而形成本企业专利壁垒。(3)专利转让与许可战略又称专利出售战略,包括专利有偿转让战略和专利有偿许可使用战略。专利转让战略是企业将自行开发、不能或不愿实施专利的所有权转让、出售,获得经济效益。专利许可战略是指企业为实现利益最大化,或者为了获得被许可企业的市场、销售渠道、辅助设施以及研究人员或成果等而允许其他企业有偿实施其专利技术。(4)专利收买战略是购买他人的专利权加以开发利用,增强自身技术实力,达到独占市场优势的目的。这是企业高起点、跨越式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5)专利回输战略是企业在引进原输出国专利技术后,对其进行研究、消化、吸收和创新,再将创新了的技术以专利的形式卖给原输出国。(6)专利储备战略是企业为持续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储备具有潜在市场前景的技术。(7)主动提讼战略是分析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情况,对其中可能阻止本企业取得专利权或者给本企业带来不利影响的专利申请和实施技术,及时搜集侵权证据,主动向有关权力机关提讼。(8)专利与技术秘密结合战略是为了避免专利说明书公开后造成的损失,在说明书中只列出符合专利法规定的体现发明技术主题的最基本的技术内容,而将影响技术效果的工艺、最佳条件、优选配方等作为技术秘密保留下来。企业在许可他人使用其专利时,往往以附带许多技术秘密为由,索取较高的价格。(9)专利与品牌结合战略。主要有:引进专利和品牌、专利和品牌搭配、专利和品牌交换、专利和品牌共同实施、利用商标承接专利垄断权等。(10)专利和标准结合战略。企业的基本专利被接受为工业标准,企业在该技术领域的垄断地位将十分稳固,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都力求将专利转变为标准,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位于象限II的企业竞争能力弱,但拥有的专利价值高,可采用专利网战略、专利与产品结合战略、
专利转让与许可战略、交叉许可战略。
专利与产品结合战略是指专利权人许可他人使用本企业的专利时,要求他人必须同时购买自己的专利产品。专利交叉许可战略则是以专利技术作为合同标的进行对等交换,是企业之间为避免专利侵权而采用的一种防御型战略。当竞争对手的专利对本企业技术实施构成障碍时,或本企业技术与其它企业的技术十分接近,不可能对其独占,以至于权利归属十分复杂时,可采用此战略,以达到避免双方纠纷、诉讼与相互侵权、降低研制和竞争成本、促进共同发展和互惠互利的目的。位于象限Ⅲ的企业竞争能力弱,专利价值低,可采用技术公开战略、利用失效专利、放弃企业专利战略。
技术公开战略是利用专利具有新颖性的特点,以先行公开的方式破坏某项技术的新颖性,使竞争对手无法获得专利。失效专利是专利权已过保护期或因故提前终止。对于失效专利技术,可以充分利用专利保护的时间性和地域性特点,进行合理仿制,以节省研发经费,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此外,对于没有在我国申请专利的国外专利技术,企业只要不将产品销售到该产品有专利保护的国家,也可以实施使用。放弃专利是指企业对于确不需要维持的专利,如在不打算进入的领域、受知识产权保护而不能实施的领域、专利保护不力的领域及已经没有商业价值的专利,可考虑自动放弃。
位于象限IV的企业竞争能力强,专利价值低,可采用绕过障碍专利、取消对方专利、技术公开、失效专利利用等战略。
绕过障碍专利战略是设法绕开有碍本企业技术实施的专利,方法有绕过对方的专利权项,开发不抵触的技术,使用替代技术,主张先用权,在不受专利地域保护的范围内利用他人的专利技术。取消对方专利是一种防御型战略,是指利用专利法规定的撤销程序或无效宣告程序,将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撤销或宜告无效。这种战略可以在企业遇到专利纠纷,受到专利侵权指控时作为防御策略运用。
四、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及原因分析
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已日益受到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的高度重视,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巨额资金研究、开发、推广和维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但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比较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意识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真正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在内部建立知识产权制度、运用制度为自己的技术开发和企业发展服务的还不多。(2)专利的申请数量少,质量不高。据调查,中国有70%以上国有大中型企业、95%以上小型企业没有专利申请。200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在专利部类中,国外来华申请发明专利已有五个部类,超过半数,而我国为数不多的专利申请中,技术含量和水平远不及外国专利,更谈不上向国外申请专利,有意识地建立专利网和专利壁垒来保护这些成果。“863”计划仅20%的成果申请了专利,多数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公布于众,有些成果是国外还没有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为没有申请专利而拱手让人。
(二)缺乏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机构,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加强
随着知识产权在经济技术竞争中日益升值,跨国公司和众多外国企业都设有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机构,配备有知识产权专家、律师、资产评估师、市场分析员等专职管理人员。然而我国企业在这方面的情况却差强人意。2003年10月―2004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北京、吉林、山东等八省及市知识产权局,联合调查了1 245家工业企业的知识产权状况。结果显示,在被调查企业中,设有专门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机构的企业有152家,占有效样本的13%;设有兼职机构的企业676家,占57%;专、兼职机构都没有的企业350家,占30%。配备知识产权工作专职人员的企业只有157家,占13%;配备兼职人员的企业766家,占65%;专兼职工作人员都没有的企业262家,占22%。可见,大多数企业只设置兼职机构和配备兼职人员管理知识产权事务。实践中,大部分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是由企业的科技开发部门甚至行政管理部门兼任。由于企业知识产权涉及复杂的科技、工程、经济、市场和法律的理论和实践,非专业人员往往对有关法律、技术贸易的理解不全面、不透彻、甚至不正确,因而最终也起不到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作用。
对科技开发人员进行激励与约束也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环节。科技发明创造需要大的投入和艰苦的努力,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科技人员对科技创新既无动力也无压力。另外,很多企业由于疏于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缺乏对科技开发人员的有效激励和约束,导致企业的商业秘密、专有技术被科技人员“跳槽”带走的事例屡屡发生,造成企业知识产权的流失。
(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乏战略规划
国内除了像海尔、北大方正等极少数企业对知识产权有比较系统规范的管理外,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重要性,更谈不上从战略上进行规划,企业关注的仍是有形资产的管理。北京大学刘剑文博士组织的调查表明,北京市仅有21.6%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制定或正在考虑制定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大部分企业都处于未制定的状态。许多企业不知道对专利文献的利用,很少进行专利文献检索,造成低水平重复研究。由于缺乏战略高度的规划,专利申请后的利用率很低,产业化、商品化程度也低。此外,还很容易陷入专利“陷井”与“雷区”,侵犯了别人的专利权,支付高额赔偿。
(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乏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规章制度
我国企业涉及知识产权问题时大多是通过聘请律师帮助解决,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设置专业机构和配置专业人员,相关的规章制度也不健全。例如北京大学的调查表明,在企业与雇员是否签订保密协议的问题上,有7.8%的企业无任何保密规定, 29.4%的企业仅在企业内部规章中规定,无专门协议。许多企业商标档案的管理与企业的其他档案合并管理,没有专门的商标档案制度和商标申请、印制、保管及续展的规定。
上述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多而且复杂,有些问题恰恰又是其它问题存在的原因,综合起来可归纳为企业行为和制度缺陷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企业行为方面
企业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体现于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方面的行为方式及结果。例如,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缺少主动性,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缺少战略等。原因之一是过去体制的惯性影响。我国过去实行计划经济下的成果管理体制,转向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制的时间较短,人们还受过去管理体制的惯性影响,从而对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缺乏了解和认识,取得的研究成果往往不是申请知识产权保护,而是以等方式处理。原因之二是企业缺乏知识产权管理的积极性。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行为动机是受行为变迁所带来的利益驱动。企业的行为变迁分为两种: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诱致性变迁是行为主体受巨大利益的诱导而产生的自发变迁;强制性变迁是政府制定法律,强制企业发生行为改变。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完善,削弱了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取得的收益,导致
企业缺少积极性。因此,必须通过政府制定适当的法律规定,强制企业的行为发生变迁。原因之三是实施知识产权管理战略人才匮乏,导致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知识供给不足。由于我国过去科研与生产相脱节,大量科研人员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科研力量不足,导致企业知识产权的形成来源不足。同时我国实施市场经济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时间较短,通晓知识产权法律和知识产权资本化运作的人员短缺。
(二)制度缺陷方面
制度缺陷是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方面存在问题的更深层次原因。因为制度是决定人们相互关系的、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性规则,制度的缺陷会增大人们在知识产权活动中的交易费用,缺少激励人们实施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利益动因。没有法律制度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收益,还会因侵害他人的知识产权不受处罚而产生仿造、假冒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等。制度的形成与完善是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其变迁的路径也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我国企业当前正面临着加入WTO带来的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依靠缓慢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不能适应当前需要,必须通过政府完善知识产权法令,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实现强制性制度变迁。
五、我国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对策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要提高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水平,首先是要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相关制度,形成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行为变迁;其次是加大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知识供给。同时,企业自身也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行动。
(一)政府应发挥的作用
从国家层面上考虑,我国应加快制定和实施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大环境,参考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致力于对策性研究。应从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及法律知识入手,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的制度设计。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为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动与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法律和社会环境。同时应集中国力重点开发基础性的自主知识产权,尽快摆脱对国外专利技术的依赖。
政府应当尽快完善体现科技创新价值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完成科技成果并创造知识产权的人员,包括为企业取得专利权、计算机软件版权和研发重要专有技术的人员,切实落实国家法律规定和企业章程确定的奖酬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可申请股权期权激励政策试点,给予其奖励股权、价格股权或技术入股。同时,对窃取企业技术秘密,造成企业无形资产重大流失的个人应予相应处罚。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与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方面的交流,了解世界知识产权法律、政策方面的新进展,从而加强和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制定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和法律。
第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执法涉及的法律法规较多,知识产权本身的专业性很强,我国执法人员的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司法、执法部门应注意加强与技术专家、知识产权法律专家的沟通,聘请他们担任咨询顾问并协助解决疑难案件。
第三,引导和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建设。在初期,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对中介市场加强管理和指导,并逐渐放开。通过行业自律和市场化运作,促进知识产权中介市场的完善。
(二)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对策
从企业层面上考虑,中国企业应借鉴发达国家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做法,把争夺和保护知识产权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形成一整套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的策略,制定出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发挥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作用:
第一,企业领导要增强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意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研究,针对企业知识产权形成、保护、发展和价值运作而制定长远的战略性规划。要把知识产权管理战略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战略和无形资产资本化运作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部门,配备专门的人员,并受企业决策层的直接领导。这一部门的职能是制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及各项规章制度,并监督其实施情况;负责企业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工作,开展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策略研究;负责企业员工的知识产权知识培训;建立企业内部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等。
第三,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加强对员工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把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意识贯彻到企业各项工作中去;另一方面,企业还要学习和引进国外企业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利用专利文献,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与运作提供指导。
(三)官、产、学应加强合作,形成互补与互动
首先,要充分利用高校专业研究人员资源,广泛开展对政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部门人员的培训,以解决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管理战略人员不足和素质不高状况。其次,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及企业要联合起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战略与运作后备人才的培养。在大学设置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相关专业,该专业应是一个涉及法律、国际贸易及企业经营管理的综合性专业,培养既懂法律又熟知国际贸易规则和企业经营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再次,可以由政府引导,加强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高校、科研院所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商品化,促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张昌廷,田宝玉・美日企业专利战略差异及其启示[J]・经济与管理, 2004, (10)・
[2] 赵伟晶・跨国公司在华专利战略及中国企业的对策[J]・经济与管理, 2006, (2)・
[3] 王新华・跨国公司专利战略分析与应对策略构建[J]・对外经贸实务, 2004, (7)・
[4] 谢光亚,王之惠,王宇・跨国公司在华专利战略的变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6, (10)・
[5] 韩雪,等・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缺陷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3)・
[6] 范德成,等・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商业研究, 2004, (5)・
[7] 纪玉山,常忠诚・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趋势及发展中国家的对策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7, (3)・
[8] 阿瑟・R・米勒・知识产权概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4・
[关键词]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模型
[分类号]D923
在市场经济中,知识产权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而显得日益重要,它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要素。企业资产的构成比例将发生变化,企业的关键资产将不再是固定资产和金融资产,而是知识产权资产。当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知识产权管理逐渐取代知识管理成为学者和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关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宏观上集中于战略思考,微观上分散于体系建设、制度完善、手段丰富以及具体权利管理等方面,而对知识产权作为一种资产自身的形成过程缺乏一种系统的流程式思考,基于此,借助价值链理论,本文构建了一个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模型,借助该模型对知识产权流动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寻求更加有效率的企业知识产权运行机制,不断创造和维持企业竞争优势。
1 文献回顾
价值链概念是1985年由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夏忠华译,1988年)中首次提出的。波特认为,企业就是一个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产品生产过程中进行种种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分离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来表示。
波特的价值链通常被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价值链,起初主要是为了分析企业自身的各种价值活动提出的,使用范围也主要局限于企业内部实物价值的转换。随着社会的发展,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和实践有了新的发展。新的价值链观点把价值链看成是一些群体共同工作的一系列工艺过程,以某一方式不断地创新,为顾客创造价值。它认为企业的发展不只是增加价值,而是要重新创造价值。在新价值链系统中,不同的经济活动参与者(供应商、企业合作者和顾客)通过协作共同创造价值;而且,价值已不再受限于产品本身的物质转换。
在传统的价值链中,企业的基本增值活动主要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经营环节,其他相对于实体产品比较虚化的且无法加入到生产经营环节的要素,被波特统称为辅的增值活动。在价值链的分析过程中,基本增值活动往往都是关注重点。当信息技术的发展展示了获得竞争优势的新领域,价值链被看成包括信息的创造和利用。在波特的价值链中信息只是被看作是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中的支持元素,信息技术只是产生的辅助因素,而其本身不是价值的来源,然而在新的企业价值链中,价值链环节的划分摆脱了实体的价值,转向信息、知识的价值,研发设计和配送等以知识、信息、速度等为衡量标准的环节也进入了企业的核心价值环节,甚至专门有学者提出了“知识价值链”的概念。
知识链的观点最早出现在企业资源计划实施中,其目的是试图通过对企业知识流的有效管理来促进资金流和物流的顺畅流通,并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知识链概念为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指名了方向、具化了内容。国内外关于知识链的主要研究如下: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仿照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在2001年提出c・w・Holsap,pie知识链模型;Ching Chyi Lee等也模仿波特的价值链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价值链模型;陈永龙构建的知识链整合模型由知识投入、知识活动和产出价值三部分构成,该模型表明了知识的增值过程。Daniela Carlucci等运用知识过程论和知识资产地图来描述知识管理。国内的清华大学刘翼生教授在c・w・Holsapple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知识链模型;徐建锁、王正欧针对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应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前人的知识链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还有何柳、聂规划将知识链与企业日常业务流程相结合起来,并根据基于工作流程的知识管理思想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知识链模型。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不难发现,知识链模型的研究起点均源于C・w・Holsapple知识链模型。而国内知识链的研究思想几乎都没有脱离其知识链的基本思想,只是从过程特性、流动特性、价值特性、网络特性、动态性等视角加以改进。
2 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模型
然而,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全球化的浪潮,传统价值链方法局限于企业内部的实体分析,已经无法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价值链理论重心开始不断转移,信息革命、知识经济、全球一体化等趋势使价值链的分析重心呈现出从有形到无形,从内部到外部,从微观到宏观等诸多变化。
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不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概念,它基于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成为企业最为重要的资产要素这样一种认识,关注企业知识产权生长环境,引用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思想,对企业知识产权生产环境、关键环节、影响因素以及生产流程等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其成长规律,指导企业知识产权生产。
从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知识产权资产的生产与流动也存在一条价值链。企业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分为:技术设想一检验论证一风险投资一产权保护一商业化开发。知识产权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它的生产、使用和流动伴随着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实质就是对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进行管理,降低企业知识产权风险,创造更多企业价值。成功的知识产权管理不仅在于对资产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而且在于认清各环节在整个价值链中的地位与作用,厘清环节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不断优化环节之间的联系,加快知识产权的生产与流动,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源源不断地提供能源与动力。根据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建立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模型,如图2所示:
3 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分析
3.1 基本活动
基本活动分析包括各阶段的参与者、主要活动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等。
3.1.1 技术设想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是从技术设想开始。在此阶段,各种可能的创新主体,包括企业内部的研发实验室、投资者、管理者以及企业外部的某些教学或研究机构受各种创新因素的驱使,对有关科学前景、生产方法、技术方案、商业方法等进行的一种初步的新设想与新构思。这种创新的火花可能来自研发人员大量反复试验,投资者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也可能来自管理者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以及大学或研究机构大量知识和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与提炼。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构思、新发明可能还很粗糙,需要进一步检验论证、丰富完善,但却是弥足珍贵的,它是知识产权产生的源泉。
3.1.2 检验论证 对于第一阶段产生的种种创新思想火花,是否具有科学和市场价值,有无进一步研究开发的必要,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分析、检验、论证,主要包括技术实现的可能性、产权获得的可能性、技术商业化前景等,具体工作涵盖技术产品化试验、相关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比对以及相关产品市场调研与预测,排除那些没落技术、公知技术以及不可能实现的技术。这一阶段主要参与人员多为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技术研发人员和战略顾问。经过系列检验论证后,可能会形成各种技术秘密、商业秘密或其他具有商业价值的文献等。技术设想和检验论证是知识产权产生的前提与基础。
3.1.3 风险投资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所有的投资都是有风险的,而知识产权的风险显著高于物质资产。一项新技术或新工艺等在获得知识产权及实现商品化前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试验,试验成功之后进行大规模的正式生产之前一般还要进行试产,这是由于技术的成熟过程和生产实现的客观过程所决定的,而这一切都有待于大笔资金投入来得以实现,并且能否实现预期目标充满变数,因此,技术的价值评估与风险资金的筹措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其中价值评估是风险资金筹措的前提。这个阶段的主要参与者包括风险资本家、战略合作伙伴、无形资产评估公司等。风险投资是企业知识产权资产得以实现的重要物质保证。
3.1.4 产权保护经过技术设想、检验论证、投资试制之后,产品方案、技术方案、商业方法等已经比较成熟和稳定,应当积极申请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获得专利权、版权、商标等授权或登记,(不包括商业秘密,因为其不必经过该程序)。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是保证技术创新成果权利化、资本化、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基本前提之一。技术创新成果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反过来又大大激励和推动了技术创新。在产权保护阶段,主要的参与者包括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企业外部的专利机构、专利律师等。产权授权与登记是大多数知识产权正式形成的标志(商业秘密等除外),但不是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的终点。
3.1.5 商业化开发保护知识产权不仅在于鼓励发明创造、技术创新,更在于推动发明创造的运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智力成果一旦获得授权,就应在企业总体战略的统领下,在有效时间内充分和有策略地利用,努力将各种知识产权资产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资产的延伸、融资和扩张等功能,在自身使用生产知识产权商品的同时,还可以考虑许可、投资、合资、参股、控股、兼并以及战略联盟甚至于转让等多种形式来为企业谋求竞争优势和更多利益。但由于竞争性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缺失,严重影响知识产权资产的市场流动,因此还应当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规避知识产权资产的经营风险。此阶段的参与者包括企业高层决策者、知识产权管理者、知识产权服务中介机构等。根据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模型,一条价值链始于技术设想,终于商业化开发,但这仅仅只是一个阶段性循环的结束,竞争的压力,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产权商业化带来的巨额利润都会促使企业进行新一轮的知识产权生产,于是,新的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又将展开,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3.2 辅助活动
辅助活动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产权文化、信息技术以及组织构架等。
3.2.1 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各类人才的参与和贡献,这其中除了技术研发人员以外,还包括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及知识产权事务性人才。他们不仅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内为知识产权的产生、管理、保护和运用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聪明才干,而且更多的时候,需要他们组合成工作团队,从战略、技术、市场、法律、财务等综合视角来做出行动判断。因此,各种知识产权人才的引进、使用、培养和激励对知识产权价值链的生产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某种程度上说,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就是对各种知识产权人才的管理。
3.2.2 知识产权文化 企业知识产权文化,是企业及其成员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形成、积累和提炼而成的对于企业知识产权现象的一种态度、价值、信念和制度等,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知识产权文化缺失,导致“有制造无创造、有知识无产权、有产权无保护,有保护无利用”的现象十分普遍,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官司不断,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的生成与运转,因此,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健全和规范各种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这种“软”力量的作用,形成一种尊重知识、重视学习、鼓励创造、积极维权的良好环境,推动企业知识产权资产建设显得十分重要。
3.2.3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关于信息的产生、存储、传递及信息载体的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数据的处理与传输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管理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分类、信息指引、信息存储、信息检索、信息咨询、信息传播、信息开发利用等环节。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知识产权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的业务手段。企业通过网站建设技术、搜索引擎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还有各种专利统计和分析软件等手段或工具,为研究开发人员、管理者以及全体员工收集、整理、加工、处理、分析、共享、利用各种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便捷,提高了效率。
3.2.4 组织构架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采用的是直线职能制,这种组织构架,过分拘泥于部门利益,本位主义思想严重,不利于横向沟通与合作,不利于知识与信息的传递与共享。与此同时,在传统的组织结构中,既没有知识产权管理这样的部门设置,又没有相关的人员配备,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常常处于无人管,无部门管的状况。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传统的组织结构正逐步发生改变,部分企业开始设置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并配备一定的人员,但这种部门在组织构架中的地位仍然很低,从业人员也多由技术人员兼任,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钳制了企业知识产权的建设,知识产权价值链的有效流转。
在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主要的辅助活动中,人才是根本,组织是保证,技术是手段,他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4 结语
>> 民营企业与知识产权保护 民营企业构建知识产权战略探析 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分析 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及其对策 煤炭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对策 浅谈民营企业应了解的知识产权知识 民营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我国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及其战略选择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习惯战略研究 我国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选择论析 浅谈我国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云关秋:对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硬保护”迫在眉睫 浙江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现状 高职院校知识产权创造现状与对策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知识产权文化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江苏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贵州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现状及其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顾宁.2013年上半年全省技术市场统计简报[J].江苏科技创业,2013(4):6.
[5]2010年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年度报告[EB/OL].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2012-8-27[2013-09-21]..
[6]2011年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年度报告[EB/OL].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2012-8-27[2013-09-21]..
作者简介:
【关键词】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管理方法
科研机构主要指,由国家或是政府建立和用经费资助的各类科学研发机构,其中根据2014年科研机构的分类改革来看,目前我国的科研机构主要有四种类型: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和特色研究所。科研机构作为科学知识创新和科学技术更新的有效手段,对我国的科学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开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加强科研机构中知识产权的管理,是现阶段科学领域中急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我国科研机构在知识产权上进行管理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对加强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提出具体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科研机构进行知识产权管理的模式及存在问题
现阶段我国科研机构进行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主要是设置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并实行了两种管理模式,即挂靠式和独立式。在挂靠管理模式中,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没有以一个独立的部门或者机构存在,而是依靠在科技主管部门中,且没有设置专门的知识产权办公室及科研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主要的管理内容是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及鉴定,同时兼顾知识产权的管理。而独立管理模式,是对知识产权设立一个专职的管理机构,并挑选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通过开展一定的知识产权管理培训才能持证上岗,在机构内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必需的经费。
在这两种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中,虽然能够有效地对科研领域中的技术成果和智力成果进行统一管理,但同时也产生了较多的问题。第一,我国科研机构在知识产权管理中的意识不够,并呈现出要求重量、轻视质量,重视申请、忽略利用的趋势。因为科学论文和专利数量的多少是评定科研人员是否能够升职、加薪和评选的基本点,也是查看科研机构实力的重要参考资料,所以产生了一部分科研人员将市场中没有太大科学价值、没有科学性的成果申报也揽入到机构专利中的情况。第二,缺乏相应的专业管理人才,因为我国现阶段的知识产权管理从属于科技处,而科技处的工作内容繁重又复杂,往往忽略了知识产权的管理,造成了知识产权管理仅仅局限在成果管理工作的层面,难以实现整体与全过程的管理。除此之外,我国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缺失,也影响了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二、加强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策略
针对以上我国科研机构在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多方面问题,下文将做出以下对策:
(一)提高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的管理意识。提高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的管理意识,首先要加强科研机构领导阶层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并能够把知识产权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放在科研机构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好各个方面的运行工作,才能使得知识产权机构的所有管理人员合理管理、严格保护及充分创造知识产权,有效地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与知识产权形成一体化,为提升科研机构的创造、革新与竞争能力提供最有效的保障。其次,知识产权管理的成本经费要挂科研机构的经费支出成本之下,科研机构也可以适当地举办一些形式丰富的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培训及管理活动,并安排一定数量的财会人员对知识产权管理经费的支出与收纳作具体统计,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为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知识产权管理的科学体系。要想科研机构在知识产权管理上真正取得实效,必须要健全并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把其视为一项专门的政策、机制运行在整个科研机构的管理体系中。科研机构还可以创建知识产权的管理政策,以此进一步巩固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的运行,还可以相应的制定并实施知识产权奖励、评价及鉴定机制。与此同时,还可以逐步建立知识产权管理的科学体系,通过不断研究与实践,真正地将其推广到国家所有的科研机构中,只有如此,才能推动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全方位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和研发质量。
(三)贯彻落实知识产权战略。在逐步建立好知识产权管理的科学体系后,科研机构必须要把知识产权战略贯彻落实在科学体系中,以利于知识产权管理能够依据相应的方针政策。除此之外,知识产权战略还得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及特点进行不断变化与创新,提高科研机构在市场竞争中各方面的能力等,才能使科研机构对知识产权的管理达到最高层次和最佳状态。
三、结束语
根据我国现阶段科研机构在知识产权管理上的存在问题,即知识产权管理中的意识不够、缺乏相应的专业管理人才及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缺失,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如提高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的管理意识、建立知识产权管理的科学体系和贯彻落实知识产权战略,还需加强科研机构内部人员的合作意识、责任心及科学理念,如此才能真正提高科研技术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才可以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领域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琴,陈雅.基于共享理念的科研机构网络知识产权管理研究[J].图书馆,2014(03):28-30.
[2]张熠.欧盟联合研究中心(JRC)知识产权管理概况及对中国农业科研机构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5(10):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