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学生德育活动

时间:2023-08-23 16:54:00

导语:在中学生德育活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学生德育活动

第1篇

【论文摘要】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分析了造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以及体育课外活动对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作用,并对丰富课外体育活动提出建议。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体、心理、个性快速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伴随着个性心理的形成,中学生逆反心理表现得异常突出,外在表现为顶撞老师、破坏公物、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为此,学校加大管理力度:装摄像头、请保安、分派值日老师,可是收效甚微。中学生这种逆反心理的长期存在,不但影响其身心健康,而且为教学质量的提高设置了不少的障碍,特别是给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分析造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以及体育课外活动对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作用,并建议通过丰富课外体育课外活动的内容来促进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

1逆反心理的涵义

逆反心理是指个人为了维护自尊、以显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冷漠、拒绝或反感、讨厌并导致背道而驰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仅仅是一种临时性的态度变化,并非个体稳定的心理结构,它并非为某些人所杜撰,也不是青少年的专利,但青少年时期,由于各种特定原因,使其更加具有明显性和阶段性。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中,逆反心理表现为对道德教育的抵制和抗拒,具体表现为是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者产生厌烦,反感、对立,甚至拒绝教育的情绪体验和与此相应的行为倾向,对社会道德要求的背离,即对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使青少年学生容易对道德教育信息产生曲解,形成抵制道德教育信息的行为意向,不易被与自己原有态度不同的道德教育所说服和固化。当逆反意向倾向越积越多,就会产生逆反行为,即出现不道德行为。道德教育中的逆反心理严重阻碍了道德教育信息的有效接受,是当前学校教育实效性不佳的重要原因。因此,分析道德教育中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并有效预防逆反心理的产生对于提高学校道德教育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2. 1心理因素中学阶段正是人们由少年步人青年的过渡阶段,在这人生的特殊阶段,中学生的独立意识日益强烈,迫切希望摆脱成年人的监护。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他们特别渴望具备类似成年人的那种能力;为了表现出自己已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对周围事物常持批判态度。但另一方面他们毕竟尚未成熟,缺乏自我克制与分辨是非能力,求知欲虽旺但易转移兴趣,明知不可为而偏为之。受教育法的限制,学校除了经济上处于经济上赔偿并无很好的对策。

2. 2学校教育因素①教师原因,教师教育方法的失当,空洞的说教和呆板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则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最直接的客观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主要因素。一些教师不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与体验,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学生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还有一些教师过于注重学业分数,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疏远、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②学生原因,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处于迷茫之中,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发泄途径,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或顾及所谓的“面子”跟老师对着干。

2. 3环境因素①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重大,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②学校环境,由于我校刚合并,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学生不免会遇到一些不便之处,又一时又无法解决,学生为表达自己心中的不平,故意向学校挑衅。或顶撞老师、或破坏公物。③社会环境,当代中学生接触社会的时间和机会越来越多,社会上五光十色的事物和各种社会思潮对中学生思想发展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大。同伴及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较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的逆反心理。青少年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有相近的兴趣爱好,他们之间容易相互认同,相互感染。因而青少年同伴及群体中的不良价值观和行为取向有较强的交叉感染力。

3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

3. 1体育课外活动可以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会吸引师生的共同参与,从而为师生的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一方面老师可以体察学生的心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了解学生学习背后的故事,为日后的谈话积累资料;另一方面使学生感觉老师的平易近人,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直接避免往后意见的分歧而导致的师生冲突。

3. 2体育课外活动可以增加教师的可信度学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对老师的话持怀疑态度,当教师灌输给他们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学生会产生很大的疑虑,往往他们的应对方式就是拒绝和反抗。教师在体育课外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性会使学生在心底里产生一种仰慕、崇拜之情。以致教师的可信度增加,不容怀疑,甚至盲从。为教学、德育打下坚定的基础。

3. 3体育课外活动可以提供学生一个发泄的舞台,找到自己的价值部分学生文化成绩较差,老师不予重视,使学生感觉到被冷落,深觉自己可有可无,适时的课外体育活动能让学生找到成功的喜悦,建立信心,为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3,4体育课外活动可以培养业余爱好,部分成绩较差学生还可以通过这个途径升学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避免受微小挫折而产生逆反倾向,进而演变成逆反行为;通过训练,体育课外活动还可以为部分心理困惑的学生解决升学的压力。

3, 5体育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名誉感良好的集体凝聚力是班级良好班风、学风建立的重要保证,而集体凝聚力的形成需要不断激起每个同学的集体名誉感。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无疑会使几十颗心无数次的碰撞,依靠集体的力量,同龄人的心理特点也势必会减少逆反心理倾向的形成、逆反行为的发生。

3. 6体育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课外生活中学生的课外时间较为充裕,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变化较频繁,大部分时间过得单调而乏味,这也是导致逆反行为的一重要原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使学生过得心情舒畅、充实而有意义,从而减少逆反心理倾向的形成。

4结论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普遍存在,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中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体育课外活动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和消除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作用,不仅对中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对教师的教学也是很好的促进,体育课外活动使得教学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同时也促进了中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和和谐校园的建设。

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行为参与;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13-01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程度,它是学生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三个方面的有机组合。学生参与的三个方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对教学发生作用。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学生行为参与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行为参与的概念及内涵

行为参与是指学生在教学中的行为努力程度,具体包括听课的专心度、作业的完成情况等。行为参与是学生参与的基本表现形态,学生参与是以行为参与为载体的。行为参与相对于情感、认知参与有较强的外显性,我们往往通过对行为参与的观察来实现对学生参与情况的初步把握。行为参与是学生参与行为的外在表现,也是教师调控教学过程、调整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自主性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参与一般表现在:1、质疑――动脑。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我们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质疑,随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2、讨论――动口。讨论是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好形式,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讨论是要把握时机,于学生获得一些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进行讨论;讨论时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共同协作,自由争论。讨论作到围绕中心、判别正误、师生交流、合作解决。3、操作――动手。课堂教学中我们让学生作到动口动手,加强感性认识,使课本知识经念化、直观化,有助于学生记忆理解。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行为参与的因素

学生行为参与对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使得我们迫切希望找到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行为参与的有效策略,但这要求我们首先应该对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行为参与的因素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事实上,影响学生行为参与的因素十分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行为参与意识和行为参与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学生在教学中的行为参与水平。行为参与意识是行为参与的前提,没有行为参与意识就不可能有参与行为,参与意识越强,参与行为越主动。然而,学生较强的参与意识并不一定能导致教学中高水平的参与,因为参与能力也是影响学生行为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与行为参与意识是相对独立的。学生只有同时具备较强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才有可能保证数学教学中有高水平的参与。

2、教学环境因素

课堂教学是一个课堂环境和学生个体参与的交互作用的过程。牛顿认为,影响学生的因素来自于“学校人际关系”和“真实工作”两个方面。此外,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教师的教学风格等也对学生参与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总之,教学环境是影响学生行为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可以通过改善教学环境来促进学生的行为参与。

三、促进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行为参与的策略

由于影响学生行为参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非常复杂,尤其是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很难在短期之内得到解决,而且很多问题的解决也是我们高中学子力所难及的,所以下面我们仅对教学实践环节进行思考和探讨,寻找促进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行为参与的有效策略。

1、创设一个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传统的数学课堂气氛紧张而沉闷,教师是教室里的权威,是真理的化身,学生只能被动地紧跟教师的步伐而学习,把教师的话当成圣旨,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更不用说去质疑学习内容,和教师、同学就某些问题进行交流、协商了,这显然是与新课程的精神相对立的。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以教材为中介实现互动的交往过程。创造一个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师生敞开心扉,围绕教学内容畅所欲言,让思维的火花得以碰撞,这必然能促进学生情感、认知和行为的积极参与。

2、讲究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创造性

讲究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创造性能大大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具体说就是:教学目标要尽可能的清晰、全面、合理;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过程要适度开放;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他们该干什么,能干什么,怎么样干,并提供机会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干,最后能评价他们干得怎么样。

3、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

新的数学课程希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意义的,有用的,学习数学是有意思的事情,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激发,这些都是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表现。那么,怎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情感参与呢?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是最好的方法。学生获得了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兴趣越来越浓厚,必然会主动增加认知、行为方面的投人,从而形成情感、行为、认知三方面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4、设置讨论课,让学生积极行为参与、充分思考,自主地获取知识

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这种沟通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而数学学科又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等特点,所以数学学习更需要积极思考,深入理解。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愉快;活动;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024-01

数学是一种工具,也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它是提高人们思维能力的推进器,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遵循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让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中。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恰当的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社会生活的鲜活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去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用数学知识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

一、教具演示活动

低年级的孩子,虽然抽象思维能力差,但是好奇心强,对于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能引起他们的强烈的注意和很大的兴趣。为了他们的注意和兴趣能有效地集中到学习方面来,教学中,我常常利用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形象的教具来吸引他们,运用这些图片和教具,引导他们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如:10以内数的加减法,教材上有两幅图,第一幅表示“6+1=7而第二幅图则表示“7-1=6。我考虑到课本上的图是静止的,于是我把教材上的马图做成了活动教具。先出示6匹白马在草地上吃草,接着边讲故事,边把从远处跑过来的1匹黑马慢慢地向6匹白马合并在一起。问学生:“现在这里一共有几匹马?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一眼就看出6+1=7,一共有7匹马。然后把从远处跑过来的1匹黑马翻转方向,变成离开6匹马的样子,慢慢地走了,这时学生们高兴地叫起来:“黑马走啦!还剩6匹马,7-1=6。”这种活动的教具演示,便于揭示数量的增减,学生演示中不知不觉地知道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二、实际操作活动

让学生在课堂上善于动脑、动口、动手,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如:教科书数学第四册的千克的初步认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量单位千克的认识,我要求每个学生自己把带好的东西在课堂上亲自称一称,称的结果告诉大家,从中知道鸡蛋20个约重1千克, 2袋食盐重1千克,一个乒乓球重3克,一袋洗衣粉重500克等。通过实际操作使学到的新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三、游戏练习活动

第4篇

一、创造活动,在快乐体验中成就学习

活动是学生学习的初始,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化教材内容为讲故事、猜谜语、诵诗歌、做游戏、角色表演等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做到“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开展活动化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动”起来,从而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活动中激感,在活动中感悟。《田园事情》一课中,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虽然知道荷兰是多么的美,多么的诗情画意!但是让学生们自己讲讲:“在你们眼中荷兰美在什么地方?”学生有的说“花美”,有的说“水美”,还有的说“牧场很大也很美”等。学生寥寥数语,没有把荷兰美的根本说出来。教师启发道:“同学们刚才所说的荷兰美还没有具体地体现出来,我们大家也没有感觉到,现在我们来个读书比赛,看谁把作者笔下的荷兰读得最美。”教师把要求展示出来。要求如下: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或几个自然段朗读。2.读完后,请加上适当的讲解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要求中没有一个美字。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一个个都读得很美。在他们所谈的喜欢的理由中,也用上了平时所学的优美词汇,如诗情画意、身临其境、世外桃源、人间仙境等,有的还自编了诗句:“春来河水绿如蓝,能不忆荷兰?”逗得大家哄堂大笑。因为孩子们喜欢,快乐,所以他们能展现出教师想不到的智慧,想不到的精彩。

二、表演活动,在真切感受中激活情感

根据儿童易于动情和易受感染的特点,在教学中,通过活动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或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想他所想,感他所感,设身处地地移情感悟体验,获得关于实际的真实感受,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促成一种学生能够探索发现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教学《集体力量大》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折断一根小木棒,学生轻而易举就完成了。教师又让学生折断一小捆木棒,学生用力折,脸涨得通红,也没有动摇丝毫。教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由于有了非常直观的情境模拟,学生很快就知道集体力量大的道理。教师又请3位学生分别扮演天鹅、梭子鱼和虾。让他们分别朝各自的方向用劲拉小车,3个孩子虽然都铆足了劲儿,可小车仍然停在原地不动。引导学生思考:3个小动物一起拉小车,应该拉得更轻松才对,为什么小车不动呢?生动的画面学生一目了然,很快找出了原因:天鹅使劲儿往上向天空直提,虾一步步向后倒拖,梭子鱼又朝着池塘拉去。车子当然不会动了。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怎样才能拉动小车。再让三个学生表演。至此,学生明白了只有同心协力,劲往一处使,才能办好事情的道理。

三、实践活动,在亲身经历中内化情感

马卡连柯曾说: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实践活动是学生孕育种种体验的源头活水,只有在实践中,学生通过亲历亲为,才能获得真切的感受和感悟,把获得的知识经验应用于实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因此,我们要打破教室才是课堂的观念,开放课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在大自然中,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究、大胆实践。

四、外延活动,在多彩生活中拓宽视野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要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去了解家乡,领略大千世界,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增长才干,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旅行、游览等活动中,学生能广泛地与大自然接触,尽情地欣赏祖国壮丽的河山,接受自然美的陶冶和滋养,增强爱国主义的精神。我们以每学期一次的春游或秋游活动为契机,使之和语文学习结合起来。

第5篇

一、课前学生准备的参与

从心理学角度看,有意注意往往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率,集中思想,专注注意点,效率一般比较高。为此,在教学某一节课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好导学提纲,有时要进行资料的收集,有时要进行小品的演练等;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纲可依,有事可做,有的放矢,从而提高预习的效果;还要有目的地设计问题,问题要有针对性,要能体现学生的理解能力,既启发思维又达到通读全文的目的。否则学生在预习时只能浏览一下课文,不作深入,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个环节比较重要,它往往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速度和深度,老师除了要做好指导外,还要花时间强化行为训练,使学生知行统一。例如在自尊自信的教学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导学提纲:1.什么是自尊、自信?2.收集有关自尊自信的名言并背下来。3.阅读课文“心灵导航”思考探究“人的尊严”的思考题:①智者让少年做的三件事有什么寓意?②智者提出的事情,你愿意去做吗?为什么?③少年得到答案了吗?你想怎么样回答他的问题?4.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自尊?这些预习题的答案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但又不是现成的,需要转一个弯或动一番脑筋,这样就迫使学生认真地去阅读课文,这样既熟悉了课文,又钻研了课文,为课堂教学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课堂教学中顺利展开。

二、学生在活动中合作探究

课堂活动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学是关键,教师的引导是契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动起来,要授之于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这一方面一定要强化。“政治的参与式的活动教学法”可以说体现了这一点,在课堂活动教学中注重了三个层面的对话关系: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多重对话,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以学生个体为主体与文本直接对话为中心的关系,其他的对话都只是为了给学生的个体“动”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对话中注意师生共评,合作探究,双向互动。当然教师的设计(预设)也尤其重要,要设计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了解课文的知识,进行探究、认知、践行。从而理解全文的要旨,展示自我,明辨是非,提高智慧,达到政治课的目的。

三、课后学生延伸拓展

课堂教学中往往也要注意延伸拓展,但是课后的作业也要注意这一方面,许多老师的作业都是机械性的,而“政治课堂参与式教学法”的课后作业,一面让学生参与作业的设计,一面要体现思维性,要把作业看作既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功过,又要把它当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践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政治课学生参与式的活动教学法”体现了“教”和“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的环节,实质就是体现了“教师是学习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尤其是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凸显了“以生为本”的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一切依靠学生。”

当然“政治参与式的活动教学法”也有其实践的经验积累,从我们教师自身的经历来说,你的宝贵的教学经验不就是你自身参与的结果吗?从我们的一些优秀的学生来讲,他们成功不就是靠自主、探究学习的吗?所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这样说:接受间接经验要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做基础,如果知识传授得不到个体经验的认同,便不能在个体的心理生根、开花、结果。因此,对于参与式的活动教学,我们必须进一步地学习、研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拓展。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三个观念:

1.主体观: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实施都要本着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开放观:课堂教学要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要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要蹲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地对话沟通,要真正做“课程的设计者,情景的创造者和学习的促进者”。

第6篇

一、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生学好品德与生活课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是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诱因,只有学生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他才有可能去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教师要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不仅教材上的知识要系统地掌握,更重要的还要知道教材外的拓展知识,这样教师才不会停留在教材层面上照本宣科。自己弄清楚了,才能讲明白,才能对学生素养的提升提供积极有效的帮助。幽默风趣的教师往往能使课堂充满笑容,能活跃课堂氛围,同时也最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中自觉领悟教学内容的思想。

二、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强化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掘情感的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课产生强烈的兴趣。

1.营造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课堂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需要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漠不关心。

2.正确评价学生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当他们答对问题被教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中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都要重视,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3.成功是最好的激励

学习成功得到的快乐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传统文化课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传统文化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课前搜集资料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拾级而上;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三、学玩结合,寓教于乐

教学“北京”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这一课,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制作相关课件时,笔者就将其设计成在北京旅游,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及课件内容,穿插相关的传说和小故事,这样学生当完导游后个个兴致勃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创设情境,其目的是把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氛围之中,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要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就要寓知识教学于活动之中。

四、巧妙设疑,增强学生对品德与生活课的兴趣

第7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活动;学生;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64-01

人格对一个人来说属于道德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内容,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格,便谈不上做人做事,因为人格是一个人生存的根本,是一个人的灵魂。高中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高中教学要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语文是培养学生的最关键的一门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融合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一步。人格是陪伴人一生的品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所在,对于高中生未来的成人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当前信息潮流化和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中,高中生的思想极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如果没有良好的辨别能力,学生容易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所以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情况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的渗透和影响,通过进行德育活动,推动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1]。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良好的人格的途径

1、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格

高中语文课本里字里行间都带有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或者是强烈的民族情怀,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能够被这些优秀的文化和民族情怀所感染,在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又能够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自身的情操。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利用这些优秀的课文来融合德育。同时,在引导学生时不能只是看重喜剧的结局,悲剧的故事更能够刺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感受到悲剧带给心灵的冲击,就像《纪念刘和珍君》《窦娥冤》等文章,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而思考的过程就是人格培养的过程,因为所有的悲剧最终都会讲述一个道理,参照这些故事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学生就像找到了一面镜子。所以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怎样在阅读时读出文章要表达的内涵,使学生能够在阅读课文时建立正确的、健康的人格[2]。

2、带领学生多读古诗词,从古人的诗词中读取能够建完善人格的有益内容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不仅需要讲明白诗词的意思和个别字词的用法,更重要的是要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明白讲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感悟诗人的伟大情怀。例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要感受诗人的豁达的情怀和想要报效国家的心情;学习杜甫的《蜀相》中“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时,让学生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的惆怅等。不同时期的诗人,不同境遇的诗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情怀,就如读的诗词就会被他的伟大的胸襟感染,不知不觉地就会崇拜老一辈的革命家,同时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古诗词中包含的许多坚忍不拔、报效国家的高尚品格一定会对当代的高中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都对学生的人格完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并且读好书

读书的过程也是人格建立的过程。在高中语文德育活动中,学生仅仅依靠课本中的课文是不能够开阔视野的,一定要增加课外书的阅读量,在读课外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高中生有着比较强的理解力,又处在渴求知识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比较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如果高中生不能够甄别书籍的好坏,也容易误入歧途。所以,语文教师要重点对学生课外书的阅读进行引导,推荐给学生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尤其是一些能够帮助高中生完善人格的课外书。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就具有坚韧不拔、积极向上、乐观的品质,是高中生学习的榜样。另外,学生所读的课外书可以涉及多个方面,比如除了文学类书籍外,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科技类的图书,这样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最终让学生在优秀书籍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完善人格,在阅读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3]。

三、总结

综上所述,人格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人的灵魂所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不成熟,需要有益的、健康的、优秀的、正确的思想来促使其思想走向成熟。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格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进一步的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高中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有着强烈的关联,教师可以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同时进行德育,以培养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借助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位学生,为学生树立优秀的榜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丽颖.如何在高中语文德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格[J].新校园(中旬),2015,06:22.

第8篇

关键词 体育活动 运动损伤 中职学生

何谓运动损伤?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统称为运动损伤。运动损伤与一般的工伤或日常生活中的损伤有所不同它的发生与运动项目,运动训练、安排,运动员训练水平、运动环境,运动者的自身条件以及技术动作有密切的关系。

运动损伤对运动员所造成的影响是严重的,不仅影响正常的训练、比赛,妨碍运动成绩提高,减少运动寿命,严重的还可能引起残废,甚至丧失生命。对体育健身参加者来说,也将影响其健康、学习和工作,也对体育健身者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妨碍体育健身的正常开展。

随着五天工作制的实行。体育活动是中职学生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娱乐身心的主要内容。但是,在余暇体育活动中的损伤,是学生碰到的又一实际问题,学生在运动中受了伤,不仅损害学生健康,挫伤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影响学生正常的生活、学习。因此,为了维护学生身体健康,保证余暇体育活动在中职学校顺利开展,本文对福建铁路机电学校部分中职学生运动损伤的特点与发生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福建铁路机电学校2006级机械、机电、电子专业的部分在校生。调查时间:2006年9月至2007年7月。

1.2研究方法

1.2.1访谈法

通过在体育课间休息、运动队训练时与学生进行交谈,了解运动损伤的部位、性质、原因以及专项特点。

1.2.2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调查表200份,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2.3数理统计分析法

汇总各项调查情况,200名学生中发生过运动损伤的人数为191人,其中以足球项目受伤人数最多,共有43人,占受伤人数的22.5%;其次是篮球受伤人数为37人,占受伤人数的19.4%;排球受伤人数为30人,占受伤人数的15.7%。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191名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受伤的调查可以发现,对抗性越强的项目,损伤的人数越多,主要集中在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损伤人数共有110人,占总人数的57.6%。损伤的部位主要以软组织损伤为主,损伤的性质主要以软组织拉伤、挫伤及皮肤的擦裂伤最多。

2.1中职学生运动损伤的专项特点分析

为了总结分析运动损伤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根据调查,从表1看,对抗性越强的项目,损伤的人数越多,这跟项目的运动特点有很大的关系。如足球项目,学生需要进行身体的合理冲撞、技术上的需要对抗,造成的损伤也就较多;而篮球项目对抗性强、娱乐性强,参加人数较多,加上场上变化快、身体接触较多、空中动作与落地较频繁,造成损伤也就多;如排球项目,损伤人数30人,占总人数15.7%;竞技性较强的田径项目,由于参加人数相对较少,而且受场地、器材的限制,所以损伤人数也较少,个人项目如乒乓球、健身、羽毛球等,虽然娱乐性较强,学生也很喜欢,参加人数也较多,但没有身体的直接对抗,且运动量容易控制,损伤几乎没有。

2.2中职学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与性质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按运动损伤的部位分析。其中以踝关节损伤人数最多;膝关节损伤人数次之;指关节损伤人数位列第三。在损伤者中,下肢与上肢发生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这是由于下肢特别是踝关节担负着全身重量,同时踝关节的关节囊前后松驰。这时维持关节稳定的机能也相对减弱。两侧副韧带牵拉过紧,当是受到内翻或外翻强大暴力时,即会发生损伤。

由表3可看出,按运动损伤性质分类,所有的运动项目。特别是三大球,以软组织的拉伤、挫伤发生率最高,皮肤擦伤、裂伤发生率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2.3中职学生体育活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分析

由表4可知,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包括:首先是因学生技术动作不正确;其次是学生准备活动不充分、不遵守运动规则、场地设备不好、思想上不够重视、注意力不集中、运动参加者身体状况不良和其他因素等。

从调查中发现,损伤中因技术动作小正确,造成的运动损伤占第一位,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在学习一些新难度的动作技术或是体育锻炼时间不长的学生,他们在对动作技术掌握不熟练的情况下往往急于求成,违反了身体结构的功能特点和运动时的力学原理,这样就容易发生损伤。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重视基本技术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规范、正确的专项技术。

场地设备不良引起的伤害事故。在调查中,运动场地不平整而导致的损伤17例,占损伤的25%。运动场地不平坦、场地布局不合理、设备器材不良、学生不穿运动服、运动鞋或穿皮鞋、塑料底鞋等也是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

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时进行体育活动引起的伤害事故。因学校场地少(特别是三大球,而参加人又多,学生往往利用课后、饭后、中午午休时间占领场地进行体育活动。由于当睡眠不足、休息不好、身体疲劳或受伤初愈时身体功能处于不良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剧烈运动或比赛。其力量、动作的协调准确性都会下降,这时如果再不注意生理卫生,就易导致运动损伤。

准备活动不足或没有进行准备活动,由于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机能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微循环状态不良,肌肉伸缩能力、弹性以及关节灵活性均较差,动作不协调,这样就容易损伤,尤其是冬季与夏初季节,肌肉活动能力降低。关节活动能力下降造成损伤。

3 结论

3.1各种损伤中,以软组织拉伤、挫伤发生率最高,皮肤擦裂伤次之。

3.2损伤发生在学生体育活动中,其中无教师组织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学生自发组织的三大球最易发生伤害事故。

3.3因技术动作不正确、场地和设备不良、准备活动不充分或没有进行准备活动等而造成的损伤,占据了很大比例。

3.4因人体某些部位的解剖生理弱点和某些项目或动作技术对人体的特殊要求而造成的损伤,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总之,因部分中专生对运动损伤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运动规则与动作技术要领掌握不当、运动负荷过大及运动组织工作不到位等原因,导致中专生运动损伤的发生率较高。运动损伤不仅影响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率和体育锻炼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甚至危及学生的生命安全。因此,学校和教师应从加强安全防护意识、传授预防创伤技能和强化体育活动组织等方面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4 建议

4.1加强监督教育。学校体育教学部门和医务部门,应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医务监督方面知识的教育,教会学生进行自我保护、自我监督的方法,随时注意身体功能状况的变

化,及时向教师反映情况,采取必要的保健措施,保证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并将这些内容纳入理论教材。同时还须加强安全防护意识教育。在平时体育教学中,通过“健康专题讲座”等途径对学生开展“健康第一,安全至上”方面的教育,提高体育锻炼的理性认识,树立安全防护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

4.2注重讲授运动规则和技术要领,体育教师在三大球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掌握规范的专项技术,切实了解并掌握运动规则、技术要领。教师应加强体育项目技术动作要领和规则的讲授,特别是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等,提高学生对规则的认识,减少在体育活动中因不了解动作的要求和规则致使技术不规范,造成不必要的身体碰撞和出现不合理的动作,引起运动损伤的发生。还应及时传授运动损伤的防护技能,针对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部位和种类,开展一些防护知识讲座。例如:为了预防“运动性腹痛”的发生,学生应懂得在饭后或空腹时不能从事剧烈运动和运动前不能吃冷饮等卫生知识,还要掌握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运动中维持良好的呼吸频率、出汗后及时补充盐分和运动后做好整理活动等技能等。

4.3定期检查场地和设备情况,应定期组织检查、检修场地、器材、设备安全程度,不断完善运动场地建设,更新运动器材、合理安排器材与场地的使用等措施,教育学生不穿皮鞋或塑料底鞋参加体育运动。

4.4教会学生应对损伤的方法,教会学生处理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方法,因为其手法简单,疗程短,恢复快,可减少学生的痛苦和预防并发症。

4.5加强学生的全面训练,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训练和基本技术的训练,以提高机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对不同的运动项目要注意加强易伤及相对薄弱部位的训练,注意加强改善肌肉结构,增加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素质练习,提高抗运动损伤的能力。

4.6教会学生如何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内容要根据训练项目和比赛内容而定,既有一般性准备活动又要有专项性准备活动,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的部位,要特别注意做好准备活动,适当地做一些力量性、伸展性练习。对已伤部位的准备活动要谨慎小心,全套准备活动要循序渐进,准备活动的量,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宜。准备活动结束距正式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以1―4分钟为宜。

4.7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关心他人、爱护集体、遵守体育道德和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良好道德品质。

第9篇

一、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思想

传统理念的教育教学是“传承”,是“传道、授业、解惑”,甚至把教师的职业简单化为“教书”,“教书匠”成了教师的代名词。实施素质教育,教师首先要认识到:科学知识的价值不只是体现在它的结论之中,更在于它的发现和发展的过程之中。无论是探索真理的态度或是发现真理的方法获得,仅靠接受和记忆学习都是不够的,更多的只有通过对科学发现过程的亲身体验才能获得。

二、素质教育要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素质教育要求以知识的传授为载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品格。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动脑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教师应紧密联系教学实际,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以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启动思维的激活状态,进而引发探求的欲望和动机,并不断变换设疑的方式和策略,使这种个体的动机得以维持和强化。

(2)通过让学生参与问题思考,培养学生深钻的精神和思维的发散性。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启迪思维,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重要手段。好的提问“一石激起千层浪”,而有的却毫无反应。教师提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尽可能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不同方法去分析、评价想象型的问题。

(3)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志趣。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头脑中的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知识体系在发生重组和除旧布局时必然发生许多联想、疑问、猜测,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异观念、行为,教师若对这样的创造性学习给予充分的重视、鼓励和引导,使学生养成不拘泥、不守旧、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起敢于突破现有知识框框、敢于创新的精神,日后一旦条件具备,他们便会将当年处于萌芽状态的创新想法变成现实。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修改、完善及现象分析和总结的过程,一步步地使学生在充分自由和宽松的气氛中走过,在这样的过程中,使创造性思维得以成长,使知识得以丰富,经验得以积累,才干得以增长,智慧得以提高。

三、让素质教育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得到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