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16:54:01
导语:在新时期教育方针的内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条例》分为总则、督学、督导的实施、法律责任及附则共5章26条。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督导的性质、范围、实施的主要内容;督学的任用、任职条件及权责;对学校的督导评估、教育督导报告的公布和结果的使用。与1991年颁布实施的《教育督导暂行条例》相比,新的督导条例由国务院颁布实施,制定条例的主体职能上移;对教育督导的性质、教育督导机构的职权、工作内容、督学任职条件等方面的规定,更为具体、明确、系统和规范。
■ 正确认识《条例》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的教育督导法规,《条例》以法规的形式正式确立了教育督导的法律地位,填补了教育督导法规建设的空白,完善了我国教育督导法律法规制度。自此,我国教育督导制度逐步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其次,《条例》明确了新时期的教育督导内容:一是督政,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督导;二是督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以下统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督导。《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决策、执行与监督三位一体相协调的现代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初步形成,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监督与指导相结合的工作体系初步建立。
其三,《条例》首次提出国家实行督学制度,对督学的权利与义务、任务与考核做出了制度化的规定,为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提供了体制保障,对全面提高我国教育督导现代化水平、促进督学队伍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规支持。
《条例》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教育督导内涵式发展的新任务,要保证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落实《教育督导条例》任务艰巨,其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督学队伍是关键。
■ 建立督学研究中心,加强督学队伍建设
[关键词] 高校教师 职业道德 建设
21世纪是以知识技术创新和人才科技竞争为特点的知识经济时代。谁能把握住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而对于人才的培养最传统也最有效的方式当然是通过高等教育选的人才,而高等教育的关键正在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李岚清曾说过:“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室,要保证高质量的教育,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教师。” [1]。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
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时代性,对于新时期教育工作的展开具有长远的重大意义。高等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着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关系着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关系着学生的人格最终成形,也关系着国家的前途与民族的命运。因此要保证党的执政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就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2.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履行高等教育职责和使命的客观要求
新时期学生素质的不断提升和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高校教师自身能够自觉地遵循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道德要求;学习政治知识、加强社会实践、增广见闻,不断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水平和专业水平;在思想水平、道德水平、学识学风上都能以身作则才能更好的为人师表。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能够不断启迪和绑着高校教师明确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使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事业,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3]。
3.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师整体素质的迫切需要
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体。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学能力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等,同时更要具备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更加突出,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加广泛,教书育人的工作标准更加提高。因此,高校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必须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形成良好的校风和严谨的教风,从战略高度重视师德建设,调动广大高校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评估工作,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一批这样德才兼备的高校师资队伍[4]。
4.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社会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走向,而高等教育所处的重要位置,更使高校内的风气对社会风气有着示范性的作用,而教风更是学风、校风的模范。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情操和道德品质都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也使广大人民群众热情的关注高等教育、重视高等教育,这些无疑有利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能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适应和谐社会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促进高校良好的教风和学风的形成,有力的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5]。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缺乏强烈的敬业意识
市场经济对各行业的冲击都是巨大的,事业单位就职人员辞职下海的事件屡见不鲜。部分教师处于对自己当前经济或职位状况的不满,不能树立“终生执教”的正确观念,更多地注重物质利益,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得过且过,连基本的教学质量都很难保证。更为严重的是,有些高校出现“身在学校心在外的”怪象,严重缺乏责任感,只将教育作为自己的后备事业,将教育作为自己最后的不得已而为之的事业,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经商或者能取得更多的物质利益的工作中去。
2.教学科研投入人力财力较少
教师的执教生涯长达数十年,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很多教师过多地注重对某种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传授,这是对中学只注重理论而不重视实践教育的矫枉过正。在自身的科研水平方面,有的教师也忽略了自身科研能力水平与教学能力和质量息息相关,对自身投入精力过少,从而自身的教学水平一直处在原点,没有过多进步和提高,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人才的输出。
3.教育方式方法落伍过时
有的教师觉得只要就业就是端上了铁饭碗,只要遵循旧有的或者已学到的教育方法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有新的问题出现也不积极寻求新的解决方法,不钻研业务技能,对学校组织的继续教育课程也是采取消极方式不予接受。贫乏的知识、陈旧的观念呆板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具有更多自我意识的新时代学生[6]。
三、新时期如何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1.加强领导,完善制度,用严格的管理规范教师行为
首先,高校一定要重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高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成立专门的师德建设工作机构,形成以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的工作机制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其次,高校要有规范的教学管理,严格的考核制度,从教师从教开始直到离开教师岗位制定全方位的师德师风监控制度。通过制定进人制度、教师岗位管理制度、教学工作规范制度、教师行为规范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教师起到全方位的行为规范和引导;同时通过在教师资格认定、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制度中对师德师风实施一票否决等制度,从而达到强调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的目的。
2.注重宣传,树立典型,用先进的文化塑造教师品德
首先,高校要通过对师德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形成师德建设的良好环境。通过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文化精神,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树立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其次,高校还要积极组织教师学习孟二冬、谭千秋等先进人物的事迹,培养教师坚定信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高尚品德,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同时还要注重发掘校内的先进典型,让教师向自己身边的榜样学习,通过庆祝教师节活动评选表彰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活动,集中在校内对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进行全方位宣传,褒扬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3.以人为本,注重关爱,以和谐的理念重视教师需求
高等学校贯彻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教职工为本,努力形成尊师重教、服务教师的良好风尚;加强师德建设,不但要对教师提出要求,而且要帮助教师创造达到这些要求所必备的条件;把加强师德建设与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实施人文关怀,切实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畅通学校与教师的沟通渠道,认真听取并尊重教师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为广大教师提高素质、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切实提高和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使教师能够定期得到业务进修和学术交流的机会,努力建设团结协作、干事创业、充满活力、文明有序的和谐校园,为高校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7]。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也是一项漫长没有终点的学习和培训。只有不断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教师在不断地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律人必先自律,育人必先为表。才能更好的完成教育的神圣职责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超.社会转型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思考.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2]毕万利,李玉春.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层次分析.辽宁高职学报.2007.
[3]王清风.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河北大学学报.2008.
[4]徐晶.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
[5]李乙平.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当代教育论坛.2006.
[6]刘晓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2010.
[7]向华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
【关键词】“立德树人” 思想政治教育 自身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011-01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育承载着传递创新文化思想的使命,这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自觉地肩负起“立德树人”的社会职责,始终以“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为根本,探索其教学思想在高校实施的有效途径,创新教学机制,实现党的十布置的教育任务。
一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1.“立德树人”回归解读我国教育原本的内涵
我国教育一直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首要内容,十报告提出的“立德树人”已经被视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其强调的宗旨是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想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首先要注重“德”的培养,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师德建设,必须遵守教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也使我国教育的原本内涵得到了回归解读。
2.“立德树人”推动落实育人为本的教育核心要求
育人为本这一思想的全面提出昭示着我国教育事业在思想方面的一次全新的飞跃,是我国教育理念的一次全面的创新,这项教学实践行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就是落实育人为本的教育要求。对教育而言,其本质活动是以人为教育对象的一种社会活动,所以培育人才是教育活动首要的任务,“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是以育人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理念,它关注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唤起学生心灵的活力,是将学生的发展由知识层面提升至生命发展层面的保障。
二 “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对高校教师教学创新的启示
十召开之后,我国已经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创新改革的立足根本,在新时期高校要想进行教育创新,就必须要从高校教师的素质培养入手。
1.需要强化教师的笃学意识
古语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造力的源头是学习,也是教师获取知识的必要途径。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文化多元化和科技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高校教师就必须通过刻苦钻研、强化笃学意识,才能在高校教学创新中做好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才能引领学生进行新知识探索,拓宽视野,创新教学思维。
2.需要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优先的教学理念为新的教学方向,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完善教育制度、发展教育理论、更新教学手段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以深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制订具有科学性的教育方案,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
三 教学创新中“立德树人”的实现途径
1.“实践育人”是实现教学创新中“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
实践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也是“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实施的基本途径之一。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和其他一切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学生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其自身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弥补理论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欠缺带来的不足。在实际教学创新中,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及发展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文化育人”是实现教学创新中“立德树人”的隐性途径
与“实践育人”不同的是,“文化育人”具有环境育人的渗透性特点。“文化育人”的途径主要体现在高校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育人等方面,高校通过努力加强学风、校风和教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等从隐性方面感染学生,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把德育与体育、美育、智育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创新理念寓于文化活动之中。所以说,“文化育人”始终将校园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寄托在促进学生人格的升华和思想道德的提升上,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隐性途径。
进一步强化依法治教的观念,深入贯彻执行幼教两个法规和国家各项教育方针政策,全面实施对幼儿的素质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幼儿的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工素质,充分展示“敬业、团结、勤奋、争优”的园风,营造求实、创新的教科研气氛,力争在本学期使幼儿园顺利通过验收,并成为先进单位。
二、基本情况:
东孔壁村是一个中等的行政村,总人口约1500人。0——5周岁人口总数为107人,3——5周岁幼儿总数为53人,目前我校学前班共有2个班,其中大班20人,小班27人,5周岁已升入一年级的1人。3——5周岁入园人数占3——5周岁幼儿总数的90。5%。
学校原来只有附设幼儿班,由于师资缺,只安排了一名老教师任教。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幼教工作的重要性,调整和加强了人员。安排教导主任直接主抓幼教工作,成立了两个教学班,一个单式班,即学前大班,共有幼儿20名。一个复式班,即学前中、小班,现有幼儿27名。学前大班安排具有大专学历,有十几年教龄和丰富教学经验的女教师任班主任和学科教学。复式班安排老教师任教。
三、办园宗旨:
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四、办园目标:
开创一流管理水平,建设一流师资队伍,达到一流保教质量,办成一流幼儿园所。
五、育人目标:
健康又自信,礼貌会交往,好奇爱探索,独立能合作。
六、园训:
团结向上,拚搏奉献,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七、工作措施:
1、加强学习,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用科学的理念来指导工作。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陈至立部长关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通过学习充分领会其精神实质,并把思想统一到实际工作中来,使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强调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把师生关系转变为朋友关系,朋友之间是平等的,是相互尊重的关系。去掉“师道尊严”的架子,尽快摆正自己的位置,任何时候都应该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要尊重一切孩子,并尊重孩子的一切,杜绝训斥、推拉,讽刺,嘲笑,歧视等体罚与变相体罚。
如有家长投诉,园方一定要严肃处理。加强师德教育,重温师德规范,树立全心全意为幼儿、为家长服务的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使工作更细致,服务更热情,作风更严谨。本学期可以由行政与工会携手,要求每位教师制定爱生公约;每月的教养笔记中要求围绕“怎样成为好老师”来展开讨论,讨论的内容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如:工作纪律、仪表服饰、对幼儿的态度、对家长的态度等,让教师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期中时让班主任谈谈关心、热爱幼儿的事例;期末时进行师德专题总结,并树立园内的爱生典范。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业务培训,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
2、树立全新的保教观念:
1、教学活动中要树立老师讲得少,幼儿讲的多;老师动的少,幼儿动的多;老师在后,幼儿在前等新观念。
2、教育工作中要继续树立“可持续发展”及“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重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竞争能力等。
3、强化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幼儿园根据工作需要,将重新调整每月考核条例,使考核标准更加细化、量化,激活竞争机制,真正体现奖勤罚懒。
4、全园上下团结一致,力争在本学期顺利通过一类幼儿园的验收,每位教师必须十分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出色完成好各项任务,发扬“敬业、团结、勤奋、争优”的园风,刻苦努力,奋力拼搏,使幼儿园走上一个新台阶。
5、全面落实教育方针,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提出“思路更清晰,途径更灵活,方法更科学,内容更科学”的教改目标。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新纲要,根据新纲要精神,重新调整作息时间、课务及教学内容。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及新时期培养人的目标,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多渠道地让幼儿感知事物,如参观工厂、走访敬老院等。拓宽教学内容,重视环保教育,教学主题体现时代感。加强对幼儿日常生活的管理。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规则(排队、安静等待、不影响他人)树立集体观念和纪律观念,加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这不仅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增加幼儿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重视对幼儿的德育教育,增强现代德育教育观念。开展遵循幼儿年龄特点的德育活动,强化三种习惯的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拥有强壮体魄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品德习惯是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学习活动习惯是高度发展智力的重要保证。由此可见,培养良好习惯是培养孩子成材的起点,是幼儿园工作的核心,一定要抓早、抓好、抓准、抓强、抓小。继续做好家长工作,办好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教学计划另定)强化家园教育合力,要深入发掘家长教育资源,主动密切家园联系,争取家长参与园内的一切活动,了解幼儿园的一切事务,经常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多渠道地让家长了解幼儿园。重视幼儿的保育工作,克服重教轻保思想。
A、为幼儿创设优美舒适的学习游戏环境,密切注意环境的卫生与安全。
B、科学合理安排好一日活动,注意活动的持续时间、方式方法和强度、难度,给幼儿创设充足的自由活动时间。
C、培养幼儿良好的用餐、午睡习惯,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加强随机教育,使生活内容教育化。
D、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孩子拥有强健的体魄。
6、每月品德教育、常规教育重点。
九月份:我爱幼儿园,我爱老师主题活动。
十月份:爱祖国,遵守规则。
十一月份:爱家乡,自控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高职学院;思想政治教学;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31
1.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院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必要性
(1)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涵盖内容颇多,其中中国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展示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充分利用的宝贵资源。在新时期高职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方针政策的迫切需要。
(2)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因为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高职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世界观和价值观扭曲。虽然从整体上看,他们的政治意识有所增强,但其政治取向仍然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入党动机和入党态度不够端正。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怀,端正人生态度。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重大任务和伟大使命,更需要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和沐浴。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可以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2.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第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当前本科院校中,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主要集中在大学语文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单一的课程上,而且绝大部分没有列为必修课程,上课时间短,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有限,不能提起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达不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教育的目的。
第二,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了解不够,授课方式有待改进。教师是高职学生接受知识和教育的直接桥梁,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着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接受程度。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对教师专业要求严格,而且大多是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很熟悉,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多,这将使他们很难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第三,校园内中国传统文化阵地缺失。校园文化从字面上看虽然是一种意识形态,但是它通过物质状态表现出来。作为任何一所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影响一届届的学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里随处可见各种小广告,对校园文化的宣传很少,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宣传更少,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无法很好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
3.运用传统文化有效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策略
(1)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必修课程,或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模块教学。为了使课堂教学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高职院校可根据学校教师专业、教学条件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必修课。高职院校也可聘请熟悉中华传统文化的教授或专家讲授一些诸如《道德经》《论语》等中华古典精品;同时也可以进行课程改革,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设置教学模块,为学生讲授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2)充实文化课程教师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学生一般自学能力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过于依赖,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高职学院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对教师进行传统文化培训,做好中国传统文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要对课程进行分类和改革,使教师了解自身能力,提升自身道德品质。在教学过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为大学生做好表率。
(3)加强图书馆资源和校园文化建设。有调查发现,图书馆资源中专业书籍较多,中国传统文化书籍较少,而真正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生,不满足于课堂学习,渴望课外知识的补充,因此增加图书馆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藏书量可以为学生提供便利。此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生 思想品德 教育现状对策
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对中学生的思想和品德两方面的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合格公民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家庭、学校、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问题。针对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我从主观上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一、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含义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是保护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依法治国的需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给新时期中学生的成长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总的来看,我国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好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当代中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新时期未成年思想道德状况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有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防患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形成的原因
1.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培养的目标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然而,在如今的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失衡状况却一直未有实质性的改变。德育失衡危害之深,影响之大。若不改德育失衡之顽疾,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从何推行。
2.家庭因素。当前,许多家庭的父母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教育子女方法上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分溺爱。另一种是动辄打骂。一些家庭的父母外出打工或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放任自流。
3.社会因素。新时期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已刻不容缓。中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并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采取各种有力的措施,开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局。
四、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
中学生还带有儿童那种天真、单纯、幼稚、有依赖性、缺乏自觉性,他们对人际关系、男女交往、社会问题日益感兴趣,他们的思想情感,具有冲动性,血气方刚、好胜要强、敢说敢干,富有热情与正义感,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遇事急躁而不沉着,对人对事往往只看一点,未弄清楚便轻率下结论。他们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但缺乏组织纪律观念。青少年认识有时片面,生活经验不足,组织纪律观念薄弱,缺乏自制力,有时冲动起来往往固执己见,与集体对立,不接受教师的指导,我行我素。
五、加强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1.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制教育教育必须加强。
加强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使他们知道怎样才是爱国的行为,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教育,注意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可使同学们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犯罪。所以必须提倡“我为人人”的崇高风尚,在教学中应认真落实“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2.从学校、家庭、社会方面来加强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转变观念、建立机制 。要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引导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主渠道。要把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品位作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家庭是子女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的作用,家庭和谐相处的氛围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可忽视。要注重家庭生活文化建设,以便给子女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 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教育行政机构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高度重视,建立机制,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大众传媒机构要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正面宣传报道社会的主流和积极进步的东西,要坚决抵制消极落后、腐朽内容的传播。综合运用各种执法手段,加大执法力度,采取集中整治和日常管理相结合,严厉查处和打击网吧违法接纳未成年学生、超时经营、网上传播有害文化信息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互动,形成合力,才能更好促进中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六、加强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要时刻认识到自己肩头的重任,不断探索适应中学生特点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从总体上推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培养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发放行2008年8月第一版
[2]黄向阳:《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张红燕:《思想品德课对健全人格培养的教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张慧玲:《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4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应用
一、概述
在教育制度的改革中,各大高校的发展可谓是百家争鸣,民办高校在其中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学生管理工作也是在摸索中逐渐完善。“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在教育制度的改革中是一个过渡,对教育思想的完善具有极大意义,新的理念往往伴随着一批批改革热潮。“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缺失的状况,也是当今教育理念的主旨之一,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和发展,引导着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以人为本的根本目标是以“人”为出发点,从人的利益着手展开教育工作,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中心。
二、“以人为本”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实施意义
1.体现了教学的初衷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以人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教学的初衷,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体现其人生价值,该管理理念关系着国家未来的根本。民办高校在执行教育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管理工作需要具备了解、尊重和关心等条件,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的发展打造一批批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人才。
2.国内研究现状
根据多年高校教育体制的研究,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已经落实了“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并且也已经有了初步的落实,但是仍旧伴随着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少部分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以人为本的内涵,仍旧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主体,以学校的根本利益为中心,忽略了学生这个核心群体,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虑和培养。
3.改善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不足
民办高校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上难度比公办高校大,其招收的学生良莠不齐,在管理上难免显得力不从心,其对突况的承担能力也比较弱。因此,只能强化学生的管理力度,通过权威性对学生各方面进行约束,从而导致学生的不满,对教育制度的实行加大了难度。随着大学生心理的逐渐成熟和完善,抗压能力越来越好,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希望独立的特点,民办高校需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状况,落实“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方针,以学生为教育中心,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改善民办高校学生中的心理缺陷
“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能改善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缺陷,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民办高校的学费比公办高校要高很多,学生的家境大都比较优越,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伴随着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特点,比如说娇生惯养、自尊心强、依赖心强等。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高考发挥失常或是志愿填表失误等原因,而与公立高校失之交臂,在心理上带着挫败感。此时此刻,民办高校需要通过“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改善学生呈现的心理缺陷。
三、“以人为本”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实施途径
1.与学生多加沟通,优化师生关系
老师跟学生缺乏沟通是教育遇到挫折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师不擅长或不愿意与学生有过多的交往,造成教育过程中很多冲突现象的产生。老师需要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从自己开始改善,充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秉持对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的教学原则,将教育工作做深做透,让学生从心底上接受教师的教学方法,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完善自己。
2.建立完善的民办高校学生管理队伍
在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需要民办高校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队伍,从而更好的应对各种挑战。一个高素质、高涵养的学生管理队伍对学生学习和人格修养有很好的带动作用,需要管理队伍的人员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管理能力,这样才能在学生的管理上取得高成就。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了很多新的问题,民办高校学生管理队伍需要与学生建立共同语言,改善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实施管理工作。
3.激发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所谓育人,就是希望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民办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需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的主动性,避免很多被动管理的冲突。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当今教育制度的主题,在进行教育的同时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增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四、结语
“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人类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教育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民办高校的教育制度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管理工作有深远影响。民办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需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切实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做考虑,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管理,秉持对学生宽容、理解、关心的原则来引导学生进一步发展。民办高校通过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打算,培养一批批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秀琴.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理念[J].大学时代,2006年04期.
[2]林正游.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李宁.谈高校辅导员的学生工作创新[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丁睿.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由于高中的语文教学现状使然,人文教育也必须在这方面得到加强,对于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重建的工作势在必行,这从我国的教育方针当中也能够得到了解,在十七大的报告中对于重视人文教育有着明文规定,同时新课程改革对于高中语文课程的关注也比较密切。人文教育在高中的语文教育中不仅能够起到教育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对人文精神进行传播以及弘扬,它所涵盖的不只是单一的人文精神,其中还有探寻知识以及追求科学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精神,在文化内涵上表现的较为深刻。
2.新时期高中语文中人文教育的教学实践分析
在新的发展时期,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能够使人文关怀得到体现,并且要能够对个性化的发展以及培养加以重视,这对于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对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的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时期对于高中的语文中人文教育的教学实践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要从教学的理念上进行转变,传统的教学基本都是以灌输式的方法,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人文教育的教学实践就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使得教师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加以重视。在当前的阶段,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仍有以讲授为主的现象,对人文教育的实践能够对人文性加以体现,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调动。只有将教育和生活有机的集合,才能够使人文的精神在教育当中得以体现出来,对于高中的语文教学,在对人文教育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要能够将生活中的实例和人物有机结合,在对文本进行分析的时候,要能够在此基础上具有情感化,还要能够结合时机、学生的自身发展的情况以及高中的语文教学规律,创建人文性的课堂环境。例如:在讲述《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这一人物的时候,要能够对其人性的特点进行把握,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作品的一个中心的课题,老师要能够阐述人性的多样性以及性格的多重性。人文教育对于学生的内心情感很容易产生共鸣,从而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教学当中的作品的理解以及提高审美的情趣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另外要能够挖掘高中语文教材当中的人文意蕴,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于高中的语文教师要能够对语文教材当中的育人点进行把握,例如在杜甫的诗歌《三吏》《三别》的学习过程中,就要将杜甫对于劳动人民的强烈人文情怀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体会这种情怀和胸襟。由于时代的关系,对于这种情怀,学生可能不会轻易就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努力研究,对文章的深层思想进行挖掘。就像屈原的《离骚》所表达的那种壮志难酬的忧愤,在文章的理解上会比较困难,但是其传统的文化底蕴非常的丰厚,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引导点拨,进行情感上的陶冶,和学生能够平等的对话,以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作为基础,使高中的语文教学和人文教育的实践得到有机的结合。在内省体察方面是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的必经之路,这是心理的活动,针对语文文学作品领域的教学,要身临其境的去感受作品中所体现的真情实感,例如在白居易的《琵琶行》文章的讲述过程中,其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进行讲述的时候,要能推己及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考虑。
3结语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推动大学生良性就业具有重要意义,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一直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旋律,着力促进此二者之间的融合对于有效提升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显著意义,如何在当前双创背景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是高校辅导员等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命题。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存在着天然的有机联系,这就为二者之间的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可能性。
1.1二者目标的一致性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尽管在具体目标上有所差异,但在根本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1]。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等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团组织等为载体和手段,对高校学生在政治素质、思想品德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的一种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创新创业教育则着眼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能力,二者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2二者内容的共通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素养,因此其内容相对来说十分丰富,具体主要包括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等等,而创新创业教育则着眼于大学生的发展实际,主要包括了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心理教育、创新创业的知识与技能包括营销、管理、法律、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与实务,以及相应的团队协作的素质教育、人际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内容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内容具有极强的共通性。
1.3二者方法的相似性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总体上来看主要包括理论讲授法以及实践锻炼两大类方法,而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中开设的时间并不长,目前来看也在主要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方式和方法,同样强调理论讲授法与各种实践方法的相互结合,因此不难得出二者在方法上也十分接近和相似。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路径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着天然联系,为了在新形势下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教育者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来加强此二者之间的整合及融合力度,有效开拓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新局面。
2.1教育理念和内容上相互借鉴和融合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2]。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融合,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实现教育理念上的相互借鉴和融合,这是二者之间实现真正融合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有益经验,但在新时期也面临着学科发展基础薄弱、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模式逐渐滞后亟待创新、实践探索不足等问题,而创新创业教育恰好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方面的不足;而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开展的时间较短,相比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显滞后,思想政治教育正好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价值引领,因此高校要努力创造积极条件,促进此二者在教育理念和内容方面实现相互借鉴和融合,达到“强强联合”,提升高校育人质量。
2.2实际工作部门、教师队伍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的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负责此二者的实际工作部门和相应的教育者应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就促进此二者之间的融合,提升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效通力合作,但在实践中,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分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部门,负责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多为辅导员,他们与负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广大任课教师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并不紧密,由此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产生了脱节,不利于此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因此未来高校应着力通过构建实际工作部门以及教师队伍之间的沟通衔接机制等措施,加强实际工作部门、教师队伍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力度,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