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

时间:2023-08-23 16:54:05

导语:在加快发展实体经济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

第1篇

一、“十大体系”思想精髓对加快基础教育发展工作的启迪

1、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十大体系的提出,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强烈的实践特征,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为依据,针对当前体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可以说,十大体系的实施过程。实质就是解决问题、走向完善、加快发展的过程。这种将融理论于实践、进而高屋建瓴提出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的创举,值得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学习借鉴。我们应自觉改进教育管理方法,使管理成为教育理论和先进教育理念与基层教师的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促进教师将教育理论运用于的教学实际操作、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实际行为,在“同质学校”与“异质学校”之间进行优质资源的合理“调度”。以把优秀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经验提升到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性认识层面,加以积极推广,供基层教师学习、借鉴,使区域优质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运用。

2、对接与互动相策应。十大体系围绕如何借鉴珠三角地区先进的理念,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搭建有利于经济快速跟进和超常规发展的平台,创造对接条件,创优发展环境,依托珠三角,融入珠三角,以求在体制机制上对接,在产业上承接和接替,在具体操作上联动,在部门运作上移植。这种对接与互动相策应,积极投身于改革发展之中的行动理念,是指导我们全面开展新课程改革的行动指南。我们应把课程改革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促进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统一领导,加强组织,全力实施,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方案。凡是涉及到课程改革的事,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开绿灯。

3、前瞻性与实效性相统一。十大体系依据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提出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既考虑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的可行性,又注意务求实效、适度超前的前瞻性,既有打基础、赶先进的现实目标,又有上台阶、超先进的中长期目标。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材的改变、理念的更新、方式的变换、模式的重建、评价的革命,是从根本上对应试教育的大变革,既需要光亮照人的理论指引,也需要扎扎实实的埋头苦干,强化“以人为本,重在发展,追求一流,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适应时展要求的现代办学思想,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以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大与全国其他各兄弟实验区的横向联系,走出去请进来,真诚介绍自己做法,虚心学习他人经验,将自己这条舟紧紧地栓在全国性改革的大船之上,形成合力。

二、基于建设十大体系的环境下发展基础教育的思考

1、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应与时代同呼吸。《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学校教育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牢记时代赋予的使命,把自己当作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使者,引领自己的学生从象牙塔中走出,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走出。使学生通过学校教育适应时展要求。

2、必须坚持科研兴校,形成办学特色。组织学校和教师运用“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理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让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学习充满了成长气息,以教育科研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已成为学校的特色。

3、构建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程文化。努力构建学校课程文化,积极开发显性课程,重视孕育隐性课程,充分发挥课程文化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在校园之中,其人文精神、生存环境、学习氛围、师生交流、群体交际等隐性课程,无不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学习生活之外衣食住行之中的任何一项生活体验无不影响学生态度、情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学校要重视让这一切隐性课程文化因此融入学生生命之中。同时创造地实施国家课程,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从而使课程真正从“书本课程”走出来,成为学生的生活课程、实践课程、体验课程,进而成为让学生终身怀念的课程文化。

第2篇

一、科学规划设计,优化基地布局

坚持规划先行,用规划指导园区建设与发展。聘请具有国家专业资质的哈尔滨方舟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规划设计院,对工业园区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全方位、立体式、战略性定位。力争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使布局达到集聚、集群、集约三提高,功能达到商务、政务、服务三配套。一是扩规模。结合绥棱的交通条件、产业基础、传统习惯和城市发展趋势等客观实际,在滨北铁路东侧、鸡讷公路和绥北公路两侧区域范围内,中期规划5平方公里,长期规划10平方公里。2012年末,县财政投入1个亿完成了81公顷土地征地工作,为园区发展留足了空间。二是定区划。围绕着力发展的木材、建材、纺织、服装、粮食加工、畜禽加工、蔬菜加工、文化、商贸物流、旅游十大产业,规划建设了食品、木材、建材、服装纺织、高新技术、综合服务、物流配送7个产业功能区,园区整体功能布局更加合理。三是亮形象。工业基地是绥棱的西大门,是展示绥棱形象的门户和窗口。为此,我们对现有企业和将入驻企业外形、门面等进行统一规划设计,设置天蓝色房盖,白色主体墙,自动伸缩门,厂区绿化、硬化到位,确保整齐、美观、规范、有序、大气。

二、加大投入力度,提升载体功能

五年内,计划投入3亿元,完善基础建设,强化承载能力,使企业一入驻即可建厂投产。主要是通过“三个一块”的办法来解决建设资金问题。一是对上争一块。借助省级工业示范基地政策支持和省委“七位一体”帮扶等优势,组织发动交通、电业等部门,积极对上争取政策性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00多万元的城南变电所增容改造项目已经获得省电力公司批准报省发改委待批。此外,今年我县还对上争取了省工业示范基地建设、省重点县域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资金1300多万元。二是财政投一块。将工业基地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及时足额拨付。实行税收反哺政策,基地内企业实现的税收全部用来完善基础设施。从新项目建设的土地出让金中预留一部分。今年,县财政又预算安排1000万元用于经济开发区建设,继续完善承载功能。三是企业筹一块。切实增强企业主人翁意识,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建设家园。2012年,组织企业绿化4000平方米,铺设排水管线500延长米。同时,坚持以市场化手段搞建设,对必须由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项目,进行成本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尽可能降低建设成本,节约一块。

三、注重招商质效,强化项目支撑

园区经济要大发展,必须大力度招商,引进大的、好的项目来支撑。一方面,要提高准入门槛。要牢固树立选商思想,按照高效生态、低碳环保的要求,重点引进科技型、环保型、创税型、富民型项目,把工业示范基地建设成为产业型、效益型、功能型、环保型园区。投(下转39页)(上接9页)低于5000万元和“两高一低”的项目坚决不要。到2016年,计划新引进固定资产投资超5亿元企业10户、超亿元企业50户,5000万元以上项目超百个,打造“百亿元”园区。另一方面,要严格筛选把关。围绕项目进入前、建设中、投产后三个环节,严格审查监督,确保项目质量最佳,确保土地集约率最高,确保财政收益最大。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主管领导任副组长的项目建设审查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审查工作。对签约落地项目进行考察备案,投资超亿元项目由县处级领导牵头考察,投资5000万元项目由招商局、基地办共同考察。合同由县法制办把关,领导小组议定。从政府鼓励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资金中预留一部分,作为项目建设保证金。项目建设期,由住建局、安监局、劳动局负责监督建设质量,基地办、招商局负责监督工程进度。基本建设竣工后,组织财政局、监察局、审计局等部门,对投资额度、容积率、建设内容等进行审查,达到合同约定投资额度的全额返还保证金,没有达到合同要求的项目,取消优惠政策,最终收回土地。制定基地企业绩效考核办法,督促激励企业尽快发挥效益。

第3篇

一、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金融是虚拟经济的代表,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随着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其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的运行状况。实体经济状况良好,虚拟经济运行就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如果实体经济出了问题,虚拟经济的运行也必将受到影响。随着实体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社会对虚拟经济的要求也将提高。所以,实体经济是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当虚拟经济大幅度偏离或完全脱离实体经济时,就会导致经济泡沫的生成,巨大的经济泡沫一旦被刺破,将导致经济的崩溃。

美国的金融泡沫实质是金融衍生品的价格虚高于其基础资产的价值所引起的。金融创新使金融市场上出现极为繁杂的衍生品,这些衍生品的收益来源于房地产及其抵押贷款,即它们的收益都须通过分割基础资产的价值产生。金融衍生品的价格必须与其收益率相匹配,而衍生品的收益率源于对基础资产(房屋信贷资产)收益的分割。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不匹配且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时,金融市场的泡沫就离破灭不远了。

金融泡沫的破裂有两种方式:一是缓慢释放;二是瞬间破裂。美国金融危机的泡沫急剧破灭,是金融衍生品的非均匀分布、金融机构通过衍生品连为一体形成连带风险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弱有效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特征都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极端错位的表现。

二、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

金融危机犹如一面镜子,可以从中发现各经济体制的缺陷,并照亮经济前行的方向。走出金融危机不止是意味着经济复苏,更多的应是探索经济稳健发展的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

1.正确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

第一,着重考虑发展的侧重点问题。以我国实际来看,与美国相比,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并非过度问题,而是比较落后,尚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现有经济条件下,我国发展虚拟经济时需考虑产业选择、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资本虚拟化战略、上市公司的规范化机制、虚拟资本新形势和交易新技术的运用。

第二,确定虚拟经济发展的边界,即要避免虚拟经济发展脱离实体经济。并非所有的金融创新都有利于市场,此次金融危机证明,一旦创新脱离监管,将危害市场稳定。因此,国家的监管体制必须与其经济金融的发展与开放的阶段相适应,必须做到风险的全覆盖,在整个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创新链条上,不能出现监管缺失问题。还要建立严密的监控体系,防范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及时制止市场出现的过度投机行为。

第三,改变实体经济的增长方式,加快发展,有效化解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般泡沫,防止泡沫膨胀,主要是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在经济发展中,消费、投资和出口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总结此次金融危机的教训,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靠出口的弊端,应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加消费和投资,即通过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实体经济抵抗外部经济冲击的能力。相对于投资,消费更应该作为经济增长考虑的重点。

2. 金融创新必须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

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金融与实体经济基本上是脱离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相脱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金融业有自我服务的倾向,到了衍生品阶段的金融创新已找不到和实体经济的关联面;二是金融活动干扰了实体经济的活动,典型的例子是石油价格、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以及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更多被投机力量所支配,并不是供给与需求的真实反映;三是模糊了正常的风险管理模型;四是金融业脱离实体经济发展,在市场中主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发生了行为扭曲。因此,发展金融业,实现金融创新,首先要为普通大众服务,同时也要为中小企业服务。除此之外,金融业必须为科技创新服务,将服务主体确定之后,金融创新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就会更加密切。

3.寻找新的实体产业,强化实体经济

具体而言,应着眼于调整经济结构、扶持困境产业、扩大内需,从而为实体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首先,要将产业升级转型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项长期举措。对于“三农”、节能环保、高科技领域的投资适度倾斜,而对于“两高一资”行业的投资要加大限制力度。要加大农村改革发展力度,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时,要通过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加速推进能源价格改革和完善产业政策等积极措施,加速推进节约型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其次,应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拉动内需,保障对外贸易平稳运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通过适度扩大政府的投资性支出,增加对一些部门的转移性支出和政府补贴,支持一些急需发展的部门、行业、产业,财政可通过各种措施如补贴、减税、增加投资等支持其发展。

4. 正确认识金融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联系加强,开放成为世界潮流,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可能完全置身于世界金融体系之外。开放有利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借鉴别国经验,加快本国发展。但是,世界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是充满风险的,别国发生的金融危机有可能通过开放的金融体系传递到国内,国际投机资本也可能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国内金融危机。所以,在金融对外开放的同时,一定要增强金融发展的独立自主和风险防范意识,把对外开放与金融自主结合起来。坚持自主是基础,要在自主的基础上利用对外开放的机遇,趋利避害。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应与国内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政府的监管能力相匹配。

面对危机和挑战,制定什么样的国家政策,化危机为机遇,变机遇为繁荣,既对我国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构成挑战,又提供了乘势而起的机遇。我们国家应在吸取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充分发展好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4篇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大意义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下简称合作组织)是在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前提下,以农民为主,按照自愿互利、民主管理的原则,依据共同章程建立的对外参与竞争、对内提供服务的,以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综合服务社及其行业协会(联合会、联合社)为主要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组织是联结农户、企业和市场的有效组织载体和纽带。加快发展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实施农业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之有利于促进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把发展合作组织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来抓,纳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尽快抓出成效。

二、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发(20*)1号文件精神为指针,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重点,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遵循经济规律,加快发展步伐,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牢固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改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不改变成员的财产所有权,确保产权关系明晰。

2、坚持群众自愿和民主管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民办、民有、民受益”的原则。合作组织成员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参与决策权和监督权,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3、坚持积极发展和规范运作。在大力发展的同时,按照合作制的要求规范运作,在章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

4、坚持因地制宜和形式多样。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讲求实效。兴办主体可以是农村重专大户、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有技术专长的农民或专业技术干部;也可是龙头企业或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或村级社区性合作组织、基层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和供销社。其参加成员一般不得少于30户。可以在村、也可跨村和乡镇兴办。可以兴办生产合作型、销售合作型,也可以兴办中介服务型、科技服务型,或以技术、信息等服务为主的非实体型。

5、坚持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要紧紧围绕全区十大农业产业化的实施,通过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轨道,使产业化链条更加完整、更加紧密。

三、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点

(一)加快发展生产经营型合作组织。结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十大农业产业化项目,重点兴办、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急需的贡桃、柑桔(水果)、蔬菜、花卉、药材、香料、生猪、牛羊、兔等专业化生产程度较高、产品在村或乡镇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型合作组织。以城镇、农村中的农产品购销(贩运)大户和农民经纪人为依托,联结产地农户,建立一批农产品流通型的合作组织,逐步成为农产品营销主体,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合作组织应积极争取农产品加工或营销企业的原料订单,与城区农产品配送中心、超市、宾馆、学校等单位建立直销关系,健全销售网络,开拓区内外市场。

(三)积极发展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合作组织》在区域特色产业明显、产品有一定规模、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引导农民出钱、出物、出技术,通过股份合作等形式,建立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酌合作组织。支持有能力的合作组织直接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分户生产、合作加工、统一销售,延长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提高综合收益。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户以土地、资产等相互参股,组成规模较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集团。

(四)各级供销合作社要按照*府发正20*)100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有效利用其资产、场所、设施、购销网络等,大力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和综合服务社。

四、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措施

所有合作组织都享受《*市*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依托供销合作社大力发展两社两化的通知》(*府发(20*)100号)出台的扶持政策。同时采取以下政策措施,扶持合作组织的发展。

(一)合作组织建立所需资金,可以通过成员入股、收会费、接受捐赠、政府资助、经营服务收入、利息及其它合法收入取得。参与合作的成员一般以现金入股,也可以土地、技术、设备等经营要素折股或以自行商定的方式筹集经费。

(二)各级财政部门要安排专门资金扶持合作组织的发展。按照中发(20*)1号“从20*年起,中央和地方要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文件要求,从20*年起我区各级财政部门每年安排专门资金,大力支持合作组织的发展及开展服务。

(三)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凡国家、*市、*区对农民个人生产、经营农牧渔产品所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合作组织同样享受并落实;*府发[20*]100号中“两社两化”的税收优惠政策适用于所有合作组织。

(四)开通农畜渔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按照中发[20*]1号“支持鲜活农产品运销,在全国建立高效率的绿色通道,各地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改善农产品的流通环境”文件要求,对合作组织及其成员运销自产的农畜渔产品,享受*府[20*]186号文件为柑桔运销出台的8条优惠政策。对整车装运农产品的运输车辆,在全区范围内免收包括高速公路通行费在内的路桥费。严肃查处对农产品流通设置障碍和乱收费的行为。

(五)加强资金信贷扶持。有关金融机构要按照中发(20*)1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购置农产品运销设备,财政可适当给予贴息”文件要求,做好信贷资金扶持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可以享受扶贫低贴息贷款。

(六)依法取得从业地位。鼓励合作组织办成实体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的实体型合作组织原则上按照出资规模、社员人数、经济责任方式、

利润分配方式的不同自主选择所有制实现形式,向工商管理部门登记,名称叫XX专业合作社或XX农村综合服务社;以技术、信息等中介服务型、科技服务型的合作组织原则上在民政部门登记,名称叫XX专业协会。注册资本金或活动经费数额执行低限,由当地人民政府出具资金证明。放宽生产、经营范围限制,凡国家没有明文禁止或限制生产和经营的品种项目均允许各类合作组织生产、加工、经营。为降低生产成本,允许合作组织在内部为社(会)员开展化肥、农药、农膜、种子、饲料等农用生产资料的统一代购服务,免办有关证照;未经工商登记,不得从事经营活动。工商、民政、质监等部门要简化手续,放宽条件,及时办理合作组织登记,登记费减半收取,工商注册验资收费执行最低限且减半收取,免收公告费,年检只收取工本费。经登记注册的合作组织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七)乡、村、社集体经济组织要在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对合作组织给予积极支持。做到“支持而不包办,监督而不干预”,但不得将合作组织作为乡、村的经济实体。

(八)合作组织因生产、加工、销售农副产品需要用电、用地、用水的,电力、国土、水利等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

(九)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不得向合作组织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

五、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领导

(一)强化工作职责。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工作领导小组应加强对合作组织工作的宏观指导、统一协调;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指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工作,制订政策措施,并进行审核和监督检查;区供销社依照其职能职责,指导合作组织搞好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的制度建设、调查统计汇总等规范化建设,并及时向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工作;农行、农村信用社、工商、民政、科委、质监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为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帮助。

(二)抓好促进发展的基础工作。

1、抓好示范引导。兴办合作组织,不能一哄而上,要在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区、开发区财政力所能及地挤出专款用于扶持示范点建设。各地要因地制宜抓好3—5个示范点,努力建设成为运作比较规范、组织比较健全、制度比较完善、机制比较灵活的示范组织。

2、加大宣传力度。宣传部、广电局、报社、电视台、电台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宣传报道合作组织,大力予以舆论支持。

3、加强培训工作。各级农业、供销社要针对不同对象开展培训工作,消除各种疑虑,提高运作技能,促进健康发展。

第5篇

关键词:金融稳定;融资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4(7)-0046-03

从世界金融业的发展历史来看,没有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没有金融业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而当金融体系整体或局部受到破坏导致金融服务中断,就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潜在负面影响1。2013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因此,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的背景下,进一步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金融资源,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和效率显得尤为迫切。

一、新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现状

目前,国内还没有确定的衡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和质量的通行标准。但从金融稳定的角度,同时考虑到宏观审慎管理目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和质量可以从总量、结构、效率、可持续性等几个维度进行描述。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适应,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从发展趋势看,2006-2013年新疆经济年均增长11%。与经济增长相适应,新疆地区全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迅猛,从2006年的167.78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3199.9亿元。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相比,2013年新疆社会融资总量与GDP之比为37.6%,较2006年提高了32.1个百分点,较全国同期多提高16.9个百分点,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二)融资结构日趋多元化,金融对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近年来,新疆金融机构类别日益丰富,尤其是地方法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迅速,新疆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势头。一是直接融资在配置资金中的作用继续加大。2013年新疆非金融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筹措资金202亿元,是2006年的5.4倍。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增长较快。2013年末,新疆全辖共有270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金15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41.08元,较2009年2增长11.93倍、14.27倍和20.4倍。三是实体经济通过金融表外融资规模增加。2013年金融机构通过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及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方式新增表外融资合计329.2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0.28%,较2006年提高17.1个百分点。

(三)资金运用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从贷款产出比3看,2006年以来新疆贷款产出比走势基本与全国一致,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以前均在1.0以上,即经济增加值大于单位贷款投入;2013年新疆贷款产出比为0.86,仍然超过全国水平,资金运用效率较高。从宏观角度看,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是信贷结构调整根本性因素,大批新型工业化重点项目以及重要基础设施加快开工建设,以及房地产刚性需求带动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2013年固定资产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合计新增800.5亿元,占全部新增中长期贷款的73.5%。同时,对“三农”、中小微企业、民生领域等支持力度明显增强,2013年农户贷款、微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为28.3%和61.6%。

二、新疆金融业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存在不适应方面

2006年以来,新疆金融业在资产总量、金融结构等方面均优化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反过来促进新疆金融业自身的健康发展。但同时,金融业自身发展依然存在着与实体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

(一)金融业发展的步伐相对缓慢和滞后。从戈德史密斯1969年提出的金融相关率(FIR)4看,新疆2006年至2013年的平均值仅为3.71,北京、上海等地区的FIR值是该值的2至3倍。2013年末,新疆金融业产值占GDP比率仅为5.2%,而同期沿海发达地区的同一比例已达到10%至20%。

(二)储蓄投资转化率较低。数据显示,新疆金融机构2006年以来存贷差以年均18.5%的速度增长,至2013年末新疆机构存贷差达到4248.3亿元,是2006年的2.73倍。存差率52008年以来呈下降趋势,至2012年末达30.1%,较2006年下降10.2个百分点;贷存比较2006年末提高10.1个百分点,储蓄被转化为投资的比率略有提高。与全国相比,这两项指标仍有近5个百分点的差距。

(三)金融资源配置结构与实体经济的产出结构不匹配。主要表现为非国有经济贡献率与获得的金融支持不相匹配。2013年1-11月新疆非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27%,较2006年增加16个百分点。但由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相对滞后,银行仍然主要面向大型国有控股有企业,而非国有控股经济获得的信贷比重一直很低,出现了金融资源的错误配置。以小微企业为例,其获得的贷款在整体贷款中所占比例依然较小,2013年末仅为15%。这说明新疆现行的金融结构不具有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6的机制,也不适应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经济增长过度依赖间接融资,金融运行潜在风险加大。新疆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总体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2013年为121.9%,较2006年水平上升了40.7个百分点。这既表明新疆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信贷投放,融资渠道亟需进一步拓宽;也表明新疆经济运行的杠杆率相对较高,国民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潜藏较大风险。2013年民间融资调查数据显示,民间借贷平均利率约为正规金融机构贷款3倍,个别利率突破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4倍。其潜在的风险是,不仅高利率下借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增多,而且这些贷款组织的风险有可能向正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传染扩散。

三、进一步提升新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建议

作为金融宏观调控部门的中央银行,尤其是作为从事具体金融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进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更多地要从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做起。就要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三个途径出发,按照当前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各种理解,综合起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既包括提供银行贷款这样的间接融资,也包括帮助实体经济到金融市场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二是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交易支付便利、金融信息支持,比如支付结算、货币发行、征信服务等。三是通过金融交易的价格发现功能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在维护辖区金融稳定的前提下,拓展和深化“两管理两综合”工作,加强对金融机构的业务监管,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使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确保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长期可持续。

(一)继续加强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有效提升。在当前货币环境下,积极运用稳中趋紧的政策走向,通过倒逼机制,促使金融机构将加快经营转型内化为自身经营的需要,用好增量,积极盘活存量,更加精细、科学统筹安排信贷增量,主动加快信贷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有效提升。这就要求继续加强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按照新疆“十二五”发展规划,围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衔接配合,努力保持货币信贷增量和社会融资总量合理增长。

(二)继续引导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多方需求。引导金融机构推出创新产品与服务,将产业与企业的发展优势,与金融的各个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与安排,实现从被动融资提供者向主动融资推进方转变。首先,围绕实体经济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积极研发适销对路的金融创新产品。其次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创新信贷经营方式,结合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抵(质)押方式、业务模式、贷款手续等方面不断提高对企业、农户需求的满足能力。

(三)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金融资源,提升薄弱环节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风险补助机制、信用风险分担机制,使金融创新收益与风险之间形成动态平衡,推动民生金融逐步由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向实现商业可持续转变,对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从“增量”向“扩面”转变。例如,可以对部分地区小微型企业贷款贴息,按同期贷款基准利率利息金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资金支持。同时,对中小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集合票据等债券进行费用补贴和建立风险缓释基金进行风险代偿。

参考文献

[1]唐岫立,韦琬.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的压力[J].中国金融, 2012,(11):82-83。

[2]殷兴山.构建符合实体经济需要的金融业态[J].中国金融, 2012,(11):20-21。

[3]周晓强.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实体经济[J].中国金融, 2012,(11):23-24。

第6篇

  ■总理表态:纠正“重工业轻服务业”发展思路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发达程度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志。目前,服务业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接近70%,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0%以上。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更加重视工业产业发展的政策,2011年中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43.1%,对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而言,这种政策显然不可持续。在经合组织(OECD)、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官员及多国贸易部长看来,与中国全球第二的经济体量相比,中国的服务业占比及促进就业的比例都显得过低,即使不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同类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也相差较远,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5月28日,总理在第一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下称“京交会”)上明确表示,要纠正“重工业、轻服务业”的发展思路,加快实施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实行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与工业同价。扩大服务业用地供给,工业企业退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拓宽服务业企业融资渠道,支持有实力的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取消针对服务业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对合理的收费要依法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在税收方面,上海市正在实行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中国将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范围,完善服务业税收制度。

事实上,刚刚闭幕的首届京交会就是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货物贸易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打造的国际性平台,也是我国服务贸易新战略的一部分。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未来五年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比重要从43%提升至47%。近期公布的《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要达到6000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11%。此外,商务部、中国进出口银行3月26日还联合发出关于“十二五”期间金融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意见,将加大对我国服务贸易的金融支持力度,扶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重点企业和项目,带动全国服务贸易健康快速发展。

■专家支招:把握三个重点鼓励以实体经济为导向的服务业优先发展

专家指出,201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质上是给出了未来服务产业的发展方向。重视实体经济,必须要提高服务业占GDP比重。中国社会科学院夏杰长研究员认为,要从产业政策等方面,鼓励以实体经济为导向的服务业优先发展。在“稳增长、调结构”背景下,我国要通过发展服务业来引领实体经济在升级中转型,当前最重要的是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是金融服务业与实体经济相伴成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都强调金融业要服务实体经济。如何拓宽服务业的融资渠道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当前应鼓励多层次拓宽服务业融资渠道,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等方式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

二是生产业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国务院副总理在首届京交会上明确表示“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并强调服务业大多是实体经济,具有带动就业、降低消耗和污染、促进创新等优势,是一个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经济学家认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深层意义在于推动内部经济结构转型。当前,要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通过生产业的大发展来壮大实体经济实力,调整实体经济结构,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量。

三是农业服务业为实体经济夯实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产前、产后问题基本属于服务业范畴。专家建议,要建立起强大、高效、高附加值的现代化农业,必须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通过发展包括农村金融、农业科技、涉农物流等为农服务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此外,应加大对现代工业服务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实在在发展实体经济。

■地方行动: “真金白银+政策支持”力促服务业发展

继4月5日组团参加博鳌亚洲论坛之后,本次京交会期间,河南再度北上。5月28日,河南省长郭庚茂出席省市长与跨国公司CEO高峰会并发表了题为《共享机遇 合作共赢》的主题演讲,表示河南希望在建设全国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建设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开展合作等六大领域与各方特别是跨国公司携手合作。当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主题推介会在京举行。

同样,山西省也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举措。6月5日,山西省出台9项措施支持服务业发展,包括资金、价格、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今后,山西还将从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中拿出不低于30%的资金用于支持服务业发展。此前的5月28日,甘肃省出台《关于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50条具体措施。《意见》提出,加快发展生产业,力争生产业增加值年增长20%。尽快制订出台甘肃省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进一步发挥文化旅游在现代服务业中的龙头作用,加快推进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5月9日,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服务业加强准入管理促进业态调整等工作。会议强调,要通过提高精细化管理和组织化程度,促进服务行业的品牌连锁经营和规模化发展,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那些人

吴斌:最美司机

5月29日,杭州司机吴斌在高速路上遭铁块袭击,肝脏破裂忍剧痛安全停车,24名乘客无一受伤,吴斌经抢救无效6月1日去世。5日,万名杭州市民为他送行。中青报6日发表评论文章说,中国社会道德的重建,并不是从“路人的道德”做起,而是坚守职业精神。拯救社会道德,从唤醒职业精神开始。

那些事

近日有报道称,380余万人口的安徽省芜湖市竟配备了11名副市长,大大超出一般职数。此事引起网民热议和质疑。6月7日,芜湖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孔令才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报道中所称的11名副市长中,有1位已辞去副市长职务,有5位是挂职,其中有2名挂职期满已离开芜湖。芜湖市政府网站已更改了有关信息。

WORDS

第7篇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要搞好经济、搞好企业,把实体经济抓上去,最先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把国有企业搞好,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作为我国经济的主要基础和主导力量,国有企业的整体实力和水准直接决定我国的经济实力,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也将直接决定着我们的实体经济能不能稳中求进、平稳过渡。

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赖以提升的物质基础,其稳定运行对于维护经济社会秩序至关重要。今年上半年上演的新一轮股市震荡再次警醒我们,超脱于实体经济发展之外的繁荣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味地把资本市场“脱实入虚”,极有可能导致经济的“心悸”。一个国家的良性发展,必须依托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当前国内资本市场稳定后,亟须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国企改革由“设计图”转入“施工图”,已刻不容缓。

衡量国企改革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必须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三个有利于”标准为国企改革提供了目标指向和检验标准,有了这一标准,国企改革就有了价值判断框架和依据,国企改革具体实践就有了向上向好的评判原则,从而使国企改革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今后一段时间,激活实体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稳增长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从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巩固国家经济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等哪个方面考虑,作为实体经济的排头兵,国有企业都承担着重要职责。如何让“排头兵”这个角色扮演得更精准、更细致、更有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无疑给出了最为中肯的答案,给喧嚣的经济改革和发展重塑了理性的信仰。

发展资本市场的落脚点是实体经济,检验资本市场成败的关键也在于实体经济,在于能不能增强国企的控制力,使国企做大、做强、做优。在国企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如果没有参照系,就容易迷失方向,甚至走上歪路邪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就是要使国有企业积极变革,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把握定与变、稳与进的辩证关系。努力做好当前经济工作,迫切需要国有企业尽快走出一条主动适应新方向、新机会、新配置的新路子来。

第8篇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起源。都匀市以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契机,勇于承认问题,敢于直面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切实解决影响都匀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奋力推进都匀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

树立问题意识

坚持问题导向

一些领导干部缺乏问题意识,导致小问题变成大问题,甚至成为顽症,不仅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而且削弱了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因此,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对都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是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推动都匀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做好各项工作的有效途径。

教育实践活动每个环节都要围绕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开展,并将“”问题作为核心贯穿始终。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能否围绕问题做文章,决定着活动能否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列问题清单 找主要问题

都匀市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一定优势,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短板。这些问题,既有改革还没有触动的深层次原因,也有由于发展而衍生的新问题。

“后”的问题,观念落后、发展滞后。一些干部的思想观念落后,解放思想的力度不够、程度不深,习惯思维定势,常常墨守陈规,自我感觉良好。2013年,都匀增比进位全省排76位,相对于州府所在地地位极不相称,与经济强县称谓名不副实,这种发展的严重滞后是都匀目前最大的问题。

“小”的问题,经济总量小、城区面积小。2013年,都匀生产总值完成126.83亿元,财政总收入21.66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24.21亿元,纵比有进步,横比有差距。目前,都匀城市建成区面积24.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5万,城市建成区面积较小,城市经济的总量仍然较小。

“少”的问题,实体经济少、土地资源少和重大项目少。实体经济总量少、工业企业少,一、二、三产普遍缺乏大中型龙头企业,对区域经济的支撑和带动能力不足,导致财政税收少。经过长期的开发利用,再加上一些闲置及供而不用的土地较多,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便越来越少。

“弱”的问题,辐射带动能力弱、基层设施建设十分薄弱。作为州府应有的优质人居、优质物流、优质商贸、优质教育、优质医疗资源的培育和打造尚未完全成型,对周边县市吸附能力弱、辐射带动能力弱。

“旧”的问题,城市面貌旧、城市形象旧。都匀城区存在大量的城中村及棚户区,比重约占32%,这是制约城市建设的重大“瓶颈”。目前,城市面貌仍然陈旧、城市形象仍需改变,人民群众对城市发展的愿望强烈、期待很高。

“慢”的问题,发展速度慢、行动办事慢、效果体现慢。近年来,都匀的发展明显慢了下来,各项指标的增速不高导致全市增比进位排名靠后。一些干部职工行动慢、节奏慢,办事拖沓,精神萎靡,做事慢慢吞吞,没有激情和热情,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不强。

“堵”的问题,城区交通拥“堵”、工作受“堵”,运转不畅。交通建设配套滞后,车流过度集中,造成了上下班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城市管理面临挑战。工作中存在“中梗阻”现象,有些部门与部门、上级与下级之间,不沟通、不配合,工作常常打折扣、搞变通,选择性执行。

“茫”的问题,工作茫然、左顾右盼。有些部门领导思路不清、目标不明、定位不准。有些干部看似很忙,但忙而无功,忙无所获。有些干部职工不知要做什么,怎么去做,心中无目标、无方向、无办法。

“虚”的问题,指的作风虚夸、工作虚浮、心态虚荣。有些干部心浮气躁,热衷于做表面文章,不务实、不踏实。有些干部遇事绕着走、推着看、拖着干,服务意识不强,宗旨意识不够,吃拿卡要依然存在。有的干部拈轻怕重,挑三拣四,遇到急难险重任务就“躲”,有困难就“跑”,有功劳就“揽”,有荣誉就“争”。

破解难题 解决问题

问题找出来并认真分析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立查立改,以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问题的真正解决,体现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成效。当前,解决都匀市的问题着重要在“快、进、改、学、转、敢、动、争、廉、变”十个字上下功夫。

“快”就是要“快马加鞭”、“快人一步”。都匀要在项目推动、城市建设、工业发展、产业培育、改革创新等方面全速推进、加速前进,谋加快发展之策,立加快发展之功,求加快发展之效,确保完成今年固投任务200亿元以上,完成市委十届三次全会确定的经济增长速度16%以上目标。

“进”就是要重点在优结构、提质量上求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培育成为都匀重要的支柱产业。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抓好“菜篮子”工程和毛尖茶等特色产业。坚持把提质增效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调整经济结构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上的主动,扭转增比进位的被动。

“改”就是要全力推进深化改革,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今年,都匀要在区划调整、招商引资、财税体制、融资平台、中介管理、政务服务、考核机制等方面有新的突破。通过改革理顺机制体制,激发内力合力,真正“改”出动力,“改”出效益。

“学”就是要通过学习使干部上进、发展前进、做法先进。当我们工作的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时,就需要多一点学习,多一点思考,少一点应酬,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努力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生活方式,自觉做认真学习实践的表率,努力在全市形成大兴学习之风的浓厚氛围。

“转”就是既要做好“转型”,又要搞好职能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好产业结构调整,逐步从资源高消耗、资本高投入、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向依靠科技进步、生态环保、附加值高的精细化方向发展。城市管理要由粗放低效向精细高效管理科学转型,由运动突击式管理向法制化、常态化管理转型。同时要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力争用最短时间最快时限最大限度满足基层一线群众的需求,以更高的办事效率,更优的服务水平,更好的发展环境,推动都匀赶超跨越。

“敢”就是要敢于担当、敢于突破、敢于胜利。敢于担当,就是敢承担别人不敢承担的事,就是在难题面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在风险面前敢于作为、敢于承担。今天都匀的发展,必须有逢山开路的闯劲、甩开膀子的干劲、久久为功的韧劲、勇毅笃行的稳劲、众人拾柴的心劲,把困难抓在手上,把目标抓在手中,把责任装在心里,用硬朗的作风打赢城市建设和增比进位攻坚战。

“动”就是动心动情动真来实。动心,就是要全心全意服务群众,对群众的冷暖疾苦动心,满腔热情干事业,解放思想谋发展;动情,就是要用亲情走近群众,以友情团结协作,拿真情为民服务;动真来实,就是要真抓实干,求真务实抓成效,身先士卒、靠前指挥,雷厉风行、抓紧抓实,督促检查、一抓到底。

“争”就是争速争效争先进位。争速,就是要以只争朝夕、奋力赶超的精神和意志抢抓机遇,大干快干,弯道超车,加快发展;争效,就是要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转变作风,提高效率;争先进位,就是要埋头苦干,凝心聚力谋发展,争先有为,务实奋进,促进都匀发展提质提速、综合实力增比进位。

“廉”就是廉政廉洁。廉政,就是既要以加快都匀发展为已任,用心谋事、激情工作、全力作为;又要防止为利所惑、为财所动,做到清白从政、勤勉尽责。廉洁,就是既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各项纪律规定,筑牢思想防线和法纪防线;又要克服攀比心态、侥幸心理,不能糊里糊涂犯错误。

第9篇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物流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物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 我国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

2 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8年的18.3%,物流费用成本呈下降趋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3 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截至200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8.0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3万公里,港口泊位3.64万个,其中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1167个,拥有民用机场160个。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物流技术设备加快更新换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4 我国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物流统计核算和标准化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不过,与国外物流业高度发达相比,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一些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一是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二是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三是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四是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五是物流技术、人才培养和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加深,物流行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物流市场需求急剧萎缩,运输和仓储等收费价格及利润大幅度下跌,一大批中小物流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提供运输、仓储等单一服务的传统物流企业受到严重冲击。整体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不但造成物流产业自身发展的剧烈波动,而且对其他产业的物流服务供给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当前中国物流业面临的形势

我们应该能够看到,实施中国物流业的调整和振兴、实现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不仅是物流业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及时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一是要解决当前物流企业面临的困难,需要加快企业重组步伐,做强做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保持产业的平稳发展;二是物流业自身需要转变发展模式,向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业发展,通过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提高自身竞争力;三是物流业对其他产业的调整具有服务和支撑作用,发展第三方物流可以促进制造业和商贸业优化内部分工、专注核心业务、降低物流费用,提高这些产业的竞争力,增强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

2 及时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和全球销售的发展模式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产品供给时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增强国民经济的竞争力。二是为了适应国际产业分工的变化,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改善投资环境,抓住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机遇,吸引国际投资,促进我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三是随着全球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国内现代物流服务企业,提高物流服务能力,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物流企业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