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16:54:10
导语:在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土桥镇农经站坐落于镇政府一排普通的办公用房中,仅有四间办公室,总共不过120平方米的面积。办公环境简陋,最高级的办公设备就是两台电脑。就是在这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办公条件下,全站职工凭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和对农经工作的满腔热爱,为土桥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农民增产增收而殚精竭虑的工作着。
减轻农民负担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农经工作的难点所在。2009年,在站长葛庆生的带领下,农经站将全镇农户各种补贴全部发放到户,杜绝了截留和挪用,确保了政府对农民的各项补贴措施落到实处。同时在各村设立公开栏、意见箱,各村结账后,向农户公布资金往来,每个村每年两次公开财务。规范的公示制度既堵住了财务混乱的漏洞,又保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
科学的管理、周到的服务让农经站变成了农民离不开的增收“服务站”、负担“减压站”。各村民主理财小组的成立,健全了民主理财制度,保证了广大群众对农村财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村民中的民主风气和意识逐渐加强。站里严格执行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坚决执行规定的议事程序,议事范围和标准。不准超范围、超限额强行筹资筹劳;不准提前预收“一事一议”筹资款;不准将“一事一议”变成固定的收费项目;不准强制农民以资代劳;不准乡里使用“一事一议”筹资款的“五不准”承诺密切了干群关系,真正成为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
如今的土桥镇由三个乡镇合并而成,面积广、农户多、工作量大,以葛庆生为首的土桥镇农经站全体职工怀着朴素的服务意识,心系农经、情系乡亲,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对农业保险、土地纠纷、农民负担等群众反映的问题,热情接待、详细解答,认真调查核实,按有关规定处理,并及时反馈结果,真正做到了为党和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因为出色的工作成绩土桥镇农经站2007、2008年度连续被评为农业局系统先进单位称号,站长葛庆生于2009年获得先进个人的殊荣。
乘风破浪正当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土桥镇农经站在基层改革的大浪中赶海弄潮,度过了不平凡的时光。成就属于历史,辉煌更在明天。他们将在今后的改革发展中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践行为“三农”服务精神,不断书写农经事业更壮美、更豪迈的华章!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32.3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7.017
“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点,切实做好推进“三农”工作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与现代农业进程的关键。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而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分析农村金融现状,总结农村金融发展困难,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对于提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现实意义。我国广大农村金融工作者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要努力发现和总结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反思,积极总结,以便更好地促进农村金融工作的健康发展。
1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1.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保证我国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当前我国部分地区仍存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一是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不多,个别地区的农民要想办理金融业务需要奔波很远的路途,不能保证业务办理和咨询等一系列业务的时效性;二是农村信用社的金融产品有待丰富,其服务手段和方式有待提高,同时服务内容也有待完善,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民的需求;三是农村的经济环境决定的农村金融市场机制有待完善,农民融资困难是普遍现象。
1.2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农村贷款的利率有待进一步调整,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而言,利率还是偏高,极容易出现“惜贷”现象。同时还存在一些“民间贷款”的现象,影响了农村金融发展的大环境。其次对于农村金融发展的辅助行业发展缓慢,例如与农村金融相关的咨询、法律、服务等,不但影响农村金融健康发展,还影响整个农村市场环境。
1.3支持农业信贷的资金投入有待提高
导致农业信贷资金投入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近年来农业贷款质量普遍不高,农村信用社及其他银行不敢大力投入;二是部分地区对于农业金融重视程度不高,影响了农村信贷比例;三是金融机构对于农业信贷的投资热情不高。
2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建议
2.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服务产品
部分地区已经成立了农村村镇银行,让更多的百姓享受农村金融服务,其他地区要加快村镇银行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其服务农村金融发展的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银行的支农作用,科学合理的扩大放贷权限,拓宽农业信贷范围。同时还要努力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切实满足农村金融发展所需。更要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质量,强化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
2.2多措并举,积极解决农村融资难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财政对于农业发展的支持,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比如可以适当降低税收,或者通过一些农业补贴,通过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共同解决农村融资难题;二是可以适当制定奖励和补贴政策,提高金融机构的收益,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三是积极制定和完善农村金融信贷法律法规,规范农村金融信贷行为,尤其是对于民间贷款的约束十分关键,以免出现民间信贷纠纷,不仅容易使人们财产受到侵害,还会影响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2.3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营造诚信环境空间
随着治理水平的提高,要加大农村金融环境的治理力度,对于银行信用体系,担保机制,以及风险的降低,支农力度的增加都具有显著意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放贷权,从行政区域上来说基本集中在h级及其以上的分支机构,在乡(镇)的分支银行基本没有放贷权。然而在乡(镇)的分支银行对农户的状况比较了解,相比能够较为准确地甄别出农户的资信状况。治理水平的提高,放贷权的下放,有利于银行甄别并接收信用好的农户所传递的信号。
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农业发展和使自身经营效益受到影响的金融部门给予适当的政策性补贴,以激励其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入,有效减少“惜贷”的情况。加快信用担保体系、法律、会计和咨询等金融辅助行业的发展,以有效规范金融市场的发展。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促进金融环境诚信化。一是加强诚信宣传教育,普及法律和金融知识;二是农村金融机构要建立贷款用户信用指数数据库,定期审查企业和农户的信用情况,将其与贷款利率、贷款规模、贷款抵押比例挂钩;三是制定逃避债款的惩罚办法,严厉打击恶意逃避银行债务的行为,促使人人诚信,营造一个诚信的环境。
3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解决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瓶颈问题,必须立足于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难题,克难攻坚,迎难而上,同时通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多措并举,积极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营造诚信环境空间等举措来解决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难题,提高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明,安秀梅,李茜.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创新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06).
[2]李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金融创新[J].学习论坛, 2007,(04).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本文主要探析了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为相关人员的工作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农村;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新农村建设要有效推进,必须由农业经济发展作为基本物质保证。简单来说,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新农村建设的动态发展视角来看,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则又会反过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1.基础设施不完善。当前农村地区还有很多地方存在农田水利、供电供水、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落后问题。具体而言,现有配套水利设备和设施存在实际抗灾能力较弱的问题,水库、沟渠、塘堰等设施抗灾能力较弱,部分农村地区的水利设备还存在失修和老化问题,排水沟渠堵塞,水库出现病险状况,整体呈现出较弱的抗灾能力。我国农村实行农田标准化的地块占比较低,难以形成高的综合收益,无法形成规模农业生产。尤其是农村山区,那里的村镇几乎没有规范的公路,现有公路多是断头路和泥泞难走的土路,当地的山货资源无法便捷地转化成经济利益。配套的农村供水供电设施医疗服务网点、宽带信息网刚刚起步建设。整体而言,这些农村居民生活条件艰苦,农业发展条件落后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造成较为严重的阻碍。
2.土地流转严重滞后。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低效率的土地流转机制成为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土地流转机制效率低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附加值较低、承包关系不稳定、短期掠夺性种植。附加值低,农业生产盈利不高,无法为土地流转提供高附加值,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土地流动需求不旺,最终导致土地流转效率低下。承包关系不稳定,主要是因为农田水利设备老化,抗旱防灾水平差,农民耕种信心差。承包关系不稳定,造成土地流转行为发生难度大。短期土地承包关系下,当前承包人为了获取更大的土地价值会不顾土地的后续肥力进行过度生产,最终导致土地肥力下降,甚至土地质量长时间难以恢复,最终严重影响土地流转效率的提升。
3.农业结构不科学,经济效益差。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农产品需求现状发生极大转变,市场需求日趋高品质化和多样化,当前单一死板的农业结构则显得极不合理。农村地区的农业结构问题主要是农产品种植缺少准确市场定位,农业生产存在严重盲目性,农产品存在较大销售风险,最终影响农业稳定发展与农民收入增加。
4.人才匮乏。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还应该依靠新型农业人才。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通政策的高素质农业人才,也只有这样的高素质农业人才才能够推动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然而,我国农村地区的常态是,农民子弟毕业后更加愿意在城市发展,还乡高材生人数较少。更多的青壮年劳力进城打工,农村实际上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孩子,新农村建设缺少踏实肯干的青壮年劳动力。
5.农业科技的应用转化成果差。科技是农业的第一生产力,要发展农业必须依靠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上的投资金额占比较少,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存在基础设施差和推广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这也实际造成了农业科技发展和农民生产需求不协调,导致了农业科技应用转化成果差的现状。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应对策略分析
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农业的政策方面,县乡政府应进一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将农田水利、网电、道路设施建设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优化调整农业发展支出结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重视投资项目的建设,而且要重视这些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和使用价值,项目审批和施工都必须由专门的技术人员或专家坐镇监督指导,确保农业基础设施的功能切实有效,真正帮助农民搞好生产,为农民生产提供便利。例如水渠的建设,则必须详细论证水渠覆盖的面积和供水量的关系。灌溉水渠供水通常采用河水引流的方式,临近河水流量是相对稳定的,不能无限制地满足水渠覆盖区域,这就需要科学测算河水引流能够有效灌溉的土地面积。河水无法覆盖的农田,则可以通过蓄水井引水,或另寻水源引水的方式解决灌溉问题。河水能够覆盖的灌溉区域,也应该考虑河流丰水期和枯水期中水渠引流总量变化,适当增设蓄水井补充水渠供水,确保灌溉质量。
2.推动土地高效流转。要实现土地流转的高效率,必须要完成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增强土地承包人对土地长期盈利增长的预期。县乡各基层政府要积极牵头和相关农牧企业接洽,鼓励集体承包和长期承包行为。推广先进种植方式,给按照该种植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户提供政策优惠或现金补贴,并对破坏耕地的行为给予严惩。总之,要想方设法增加土地的价值预期,切实有效地提高土地流转效率。
3.优化农业结构,推行产业化农业经营。转变过去粗放型农业结构,在重视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加工、销售,将农产品经营形成生产、销售的产业化,最终实现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例如水果种植方面,可以借助农村电商渠道,实现农户到买家的一对一供应。农户为最终客户提供水果等农产品时,要获取更高的附加值,则必须增加水果包装和外送的模式。实际操作中,可以在村镇自建农村电商公司,每个农户成为电商公司的供货商,农户根据消费者需求情况调整自己的农产品生产结构,多生产需求不饱和产品,增加消费者购买满意度,并提高农户的农产品销售营收水平,最终形成农业生产和销售的产业化经营。
4.积极培养和吸纳人才。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要积极吸纳和培养人才。当前农村人口外出务工较为普遍,在农闲时应鼓励年轻农户去农业发达区域参观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农业思维。当地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吸引本地大学生毕业后还乡务农,让他们把学习的先进知识和文化重新投入到家乡农业建设上去。还应给外来农业人才在本地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鼓励他们进行技术推广和来本地创业。总之,要让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多走出去长见识,要让走出去的高素质人才积极返乡,让外来的人才愿意依靠本地农业资源发展自己的农业事业。
5.强化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增加本地农业科技研究的资金投入和教育资源投入,创造更多便利条件方便相关农业院校来从事农业实验研究,在用地、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配合支持。构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体制,明确研究者和推广者的利益分配,确保各方利益,保证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形成高效流转,确保研究成果快速得到应用。各县乡农机站要积极配合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的推广,推动农业生产更快更好的发展,还应该尊重外地农产品企业在本地进行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的行为,积极借助外来企业的竞争压力刺激本地农产品企业的发展,积极和外地农产品企业开展更为广泛的技术交流。
三、结语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比如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流转严重滞后、农业结构不科学、人才匮乏、农业科技的应用转化成果差等五个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针对这五个方面的问题提出的应对策略仅供参考研究,具体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还应根据本地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作者:郭建平 单位: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吕华宙,王景信,朱淑梅.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6):12-13,121
发展农村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关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果不能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深远目标就根本不可能实现。因此,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促进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也是在实践中履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一、新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是,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仍然很大,农村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速度较慢也是不容争辩的事实,这对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
二、新农村经济发展受阻的原因
1、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业资金大量外流的势头很猛,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非农产业和城市,使得农村大量土地流失、闲置与劳动力老龄化加剧。并且农业生产的成本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而大幅上升,使得农业生产效益有下滑的趋势。
2、农业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落后。我国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目前仍以小农户为主。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规模小,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低,而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完善,交易方式落后,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极易导致农产品产销难对接,从而容易过度刺激或抑制生产,并引起相关价格较大涨落。
3、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灌溉方式(人工灌溉)落后等问题。耕地数量逐年减少,质量下降。
4、长期以来,农村医疗制度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虽然已经实行“农村医疗合作社”,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并没有得到质的改变;而相对于大城市充足的教育资源,农村的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贫乏、课外创新拓展不足;而较之企业职工、城镇居民的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在农村则基本由农民自己承担。农村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极其不健全,不公平待遇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
5、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土地分散与集约化、分户经营与商品化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由于缺少必要的政策保护,城乡发展、工农发展等不协调状况未得以根本上的改变。农民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在一些方面还很突出,特别是滥征乱战农村土地、拖欠农民工工资、污染农村环境等问题引发的矛盾在局部地区相当突出。
6、我国农产品生产粗放,没有自己的特色品牌,且加工程度低,科技含量小,附加值低,使得农产品价格低,影响农民增收。
7、我国农村的金融体制不健全,信贷等资金来源狭窄,直接制约着我国农业的经济发展。
三、鉴于对新农村经济建设思考,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农业的发展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核心内容作为农村收入来源的支柱———农业的发展几乎决定着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成败,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冲击,将人们的视线又重新吸引到未来农业发展上来。农业面临着一波波巨大的挑战:伴随着农业生产中现代要素投入的大量增加,对农业劳动力的能力和素质的高要求;为适应更新速度快而需要的农业劳动力的高受教育程度;进口农产品的市场竞争……
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好的加快农业的发展,我认为可以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所谓“农业产业化”即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龙头、以基地为依托,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社会化生产组织形式、经营方式、运行机制和生产方式,是以多元参与者主体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经济共同体。这就意味着,把农业发展成为面向市场、按照市场规律来安排的农业;成为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的有规模的农业;成为内涵式发展的农业。
为实现“农业产业化”,还需要各方面相互协调作用。
1.加快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为农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自由化的贸易要求配套有灵活的农业管理体制,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对国内的生产政策、价格政策、市场政策、储备政策等一系列做出及时的应急调整。
2. 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新型农民。针对从事农业的主体的变化,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已成为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然选择。对于部分未能进入更高阶段学习的农村学生应加大职业教育,使其具备一定的职业知识,实现教育和就业之间的衔接。而对于已投身于农业的农民来说,应定期组织关于农业方面的技能知识培训,使其具有更专业的素质。并且,可以通过吸引大学毕业生乃至更高学历的人才,来提升整体的水平,调动积极性。或者定期组织参观比较成功的农业发展基地,“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
3.对于政府来讲,其主要职责并不是对农产品的市场进行调控,而是提供服务。其具体服务的内容包括:一是政府应充分发挥在农业发展规划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引导、示范等途径,将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的农村农业产业政策推广出去,进而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政府的调整与经营者的积极配合下,形成真正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促进经营者之间、村落之间相互协作的形成和资本的合理流动。
二是提供农村农业生产必须的农业基础设施和服务,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推广的公共投入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诸如兴修水利,加强改土、水肥、良种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推广等方面的公共投入,属于WTO规则的“绿箱政策”,具有提高农业科技进步长期效果。
三是改善农业领域公共投资不足。对于财政支农资金,重点用于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人才引进和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对于农业补贴,应减少对生产的直接补贴,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将其转化为对农业技术推广及创新的补贴。通过深化改革农业科研体制和技术推广体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四是保证农产品的流通渠道畅通。由于农产品生产存在季节性,农村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和规模化,必定会造成农产品要在较大地域范围内流通和进行长距离的运销。所以,流通渠道的畅通对于保障生产者利益极为关键。应争取在全国范围内开辟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对鲜活农产品产品运输的公路收费适当给以减免;要把龙头企业原料采购、农产品运销纳入特别通行的管理范围,保证城市之间、区域之间、龙头企业与基地之间的物流畅通。
五是帮助建立和发展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施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制定与全国乃至国际统一的农产品标准。大力发展农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的专业化合作。根据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鼓励农户之间的联合、合作、学习、研究,以此为基础,发展村落之间的农业行业协会,规范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价格协调、纠纷处理、市场拓展和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使之成为连接农民、市场和政府之间的纽带。
4.注重对于对农产品品牌的建立。经济全球化下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已经不再只是农产品的竞争,更是农产品品牌的竞争。现如今的农产品,大多没有自己的品牌,只是以品种归类,如:番茄、葡萄,充其量以地区划分,如:东北的大米,没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品牌,因而在市场中竞争力弱。企业品牌可以迅速开拓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其代表着一种文化,一旦被接受,则会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
(二)加强农村金融建设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保障
农村金融创新是发展农村金融市场进而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相适应的金融支持为支撑点,因而应根据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制定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政策,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由于农户的资金需求数量规模小,且农户非常分散,正规金融机构在信贷方面往往面临着较高的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如果允许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如成立乡村银行、农村合作基金会等,提供小额信贷服务,不仅可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供给,而且由于更多的金融机构的参与,有助于形成多元竞争的局面,改善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的质量。
另外应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构建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组织体系,加大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以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与担保机制为前提,努力拓宽农业融资渠道,并加大对农信社政策的扶持力度,加快解决农村资金外流问题,改革传统储蓄的管理体制,建立农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机制。
(三)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是农村经济建设的条件。
农村税费制度是一套向农民征税或收费的体系,它反映了国家、集体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就农业税收而言,因为近几年的减免政策,农民负担并不高,负担最重的是来自各种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以及积累工和义务工投入,这些巧立名目的收费多达数百项。要想彻底解决诸如此类问题,应找到根源所在,明确责任,防止各单位之间推卸,奖励揭发检举行为,并对严惩恶劣行为,真正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另外,对于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应降低其税负,优先保证出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退税,并提高出口退税率。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蔡昉,王德文,都阳著,格致出版社
[2]《中国经济改革30 年,农村经济卷》,韩俊著,重庆大学出版社
[3]《县域经济发展及其贫家研究》,高宏彬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思考》,陈钰《现代商业》2011年24期
作者简介:陈岩(1992-),女,河北承德人,就读于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萝岗区;经济发展;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034-02
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农村建设与萝岗区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如何找准新农村建设与萝岗区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一、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涵
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1.“创新”是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内涵。根据时展的要求,必须将“创新”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力求实现农村现代化、农村市场化、农业工业化。离开了“创新”,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2.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内涵。生产不发展,建设新农村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必须使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二、三产业逐步扩大。同时正确处理保持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内涵。在农村,文明之风若不能愉悦人们的身心,腐朽的东西就会侵蚀人们的心灵。乡风文明主要是指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的需求,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4.民主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内涵。落实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机制,实现农民自己当家做主。使广大农民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是政治文明的体现。
二、新农村建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政治原则。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加强新农村建设。
2.点面原则。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系统性工程,需要立足实际,统筹谋划。既不能均衡用力,更不能盲干蛮干,应不断探索经验,实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3.统筹兼顾原则。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来谋划,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政策限制,着力培育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以人为本原则。农民是生产发展的第一要素,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三、新农村建设与萝岗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个国家或地区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缺一不可。经济学家把新农村建设当做扩大内需的策略;社会学家把新农村建设当做缩小城乡差别的机遇。经济发展的含义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实质,是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和社会财富的增殖过程。二是结构变迁。广义的产业结构变化包括分配结构、职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各个层次上的经济结构的变化。三是福利的改善。即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缩小地区、行业间的贫富差距。四是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必须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新农村建设与萝岗区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对此,必须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合萝岗区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九届六次全会和区委一届八次全会部署,坚持以“三促进一保持”为主线,以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载体,寻求新农村建设与萝岗区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1.明确定位,科学规划。如果说广州的西关代表过去,珠江新城代表现在,科学城则代表了广州的未来。萝岗区2008年GDP 1 003.9亿元,同比增长18.3%,增速居全市第一。萝岗区是2005年广州市区划调整后新成立的一个区,地处广州市东翼,面积389平方公里,人口约31万,下辖五街一镇,人文自然资源丰富。根据《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广州市萝岗区区域发展规划的通告》,萝岗区的发展定位是:华南现代制造业与高新科技产业基地、创新基地,保税加工与现代物流中心,发达的现代服务产业与适宜居住的城市居住生活区,现代高新农业研发与种植基地。同时,对萝岗区进行科学规划,形成“一城”(萝岗中心城区)、“三心”(水西南行政体育中心、元贝高尚休闲商业中心、萝岗文教商业中心)、“五片”(岭头居住片区、元贝居住片区、二环西居住片区、萝岗西居住片区、萝岗东居住片区)、“七区”(科学城、东区、西区、永和、黄陂、镇龙镇、九佛镇等发展区)的空间结构布局。
2.以十大重点工程建设为着力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聚焦十项重点工程。包括萝岗新城建设工程、科学城北区建设工程、广州国际生物岛建设工程、交通设施工程、现代服务业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工程、先进制造业工程、家居环境工程、社会发展工程、城乡一体化工程等,也是全面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体现。尤其是要大力推进科学城北区规划和建设,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做好征地拆迁等相关工作,以提升广州科学城的集聚与辐射扩散功能。
以十大重点工程建设为着力点,推动国际化生态型新城区、网球中心、国羽中心、中心区路网、NBA体育馆项目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永龙隧道、科学大道大观路隧道工程、天鹿北路改造工程、广汕公路改造工程等一批主干路网建设。协调市有关部门推进地铁6号线二期建设。进一步完善天鹿湖省级森林公园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天鹿湖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值得一提的是,广东新加坡合建的“知识城”“选址广州科学城北区,是一座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知识城”。“知识城”项目对于提升经济整体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有着积极作用,成为广东产业升级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3.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加快农业科技试点项目建设,形成一批都市型农业产业化基地。统筹规划农村住宅建设,妥善解决农民依法建设房问题。同时,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贯彻落实我市《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实施意见》。发挥好区农村经济发展扶持专项资金的作用,鼓励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整合盘活现有集体经济发展用地,提高集体经济收益和土地的利用效益。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集约化程度,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
近些年来,国内政府强调重视完善惠农政策,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农业投入,切实推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确保新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与之相比的欠发达地区,在推进地方经济发展中任有待更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文章就制约重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针对性提出可发展战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2制约重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2.1劳动者素质低
在贫困地区很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工作不是很重视。慢慢的,就形成了农村人口素质低,整体劳动力综合素质低下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目前国内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很多农户认为即使有再高的文化水平、再高的学历水平,没有很好地人脉关系,在城市找到工作也是很难的。在这种思想的作祟下,不少孩子提前缀学,提早加入了外出务工的队伍。有的甚至举家迁移,外出务工或做买卖,将耕地直接外包给别人。另一方面,留守农村的农民,不是妇女,就是老年人。这些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限,也没有很好的机会去农职院校学习和深造。长久以来,他们更喜欢沿袭传统的种养模式,采用传统落后的技术。由此,想要通过他们肩负起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尚且存在很大的难度。
2.2传统农业出资高、成本低
比较而言,贫困地区农业经济相对比较薄弱,水利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滞后,再加上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如农药、化肥、柴油等采购成本不断上升,使农作物的种植成本增加,导致贫困地区规模化、机械化农业生产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实现,许多落后的农机具仍在使用,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速度较慢,生产效率低下。落后的农业技术和老化的种植模式很难支撑起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投入高、收成低的对比关系极大地阻碍了重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2.3小生产和大市场不适应
近年来,差不多每年都有因某种蔬菜价格偏低而烂在地里的情况,这与农民跟风种植有很大的关系,某种蔬菜贵了大家都跟着种,结果因种植过多,价格偏低不够力气钱运费钱而烂在地里没人管。市场组织不力,市场信息不顺畅和缺乏市场应对机制,特别是贫困农村经济还没有真正进入市场,农户对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弱,成无情的市场风险的牺牲品和承担者,从而制约贫困农村经济的发展。
3重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新思路
新时期,缩小贫富差距,仍然任重而道远。在全面实现小康化这个问题上,我们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实现区域开发与扶贫相结合,加快脱贫步伐。而对待这个问题上,重庆本地更应该抓住机遇,实现地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3.1重视并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
重视并加大对贫困地区经济的扶持力度,本着金融和财政分工协作的原则,争取做到金融投入有序,财政支撑到位,切实发挥政府财政的宏观调控力度,实现市场融资与政府调控的协调配合,逐渐改善贫困地区落后的设施基础,提升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硬件配置水平。同时,重视科技投入,提升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重庆政府注意对贫困地区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多措并举推广融资政策,支撑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繁荣和昌盛,共同发展地区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项目,为今后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硬实力支撑。
3.2加大并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综合素质水平
农民综合素质水平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持续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民的基础教育,扩展农业技术培训项目,提升农户从事劳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将有效提升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水平。实际上,贫困地区农民的综合素质水平,普遍是不高的,在以往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一软肋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其经济收入水平的提升。由此,履行“本年大吉,教育为本”的基本国策,地方政府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教师充实基层师资队伍。动员一切可动员的力量,支持和提升贫困地区的综合教育水平。同时,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不能脱离本地特色种植产业及支柱产业的项目,围绕着这些关键点组织丰富多彩的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提升民众的综合素质水平,为农户增收增产提供可行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3.3提高并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
就贫困地区农村实情而言,劳动力过剩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安置这些劳动力,建议切实发挥好跨区域流动中介机构的作用,多鼓励组织形成劳工服务中介组织,有效保护用工单位、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消除不同区域间的就业制度障碍,形成一个开发的、有序的、统一的、城乡结合的劳动力市场,切实保证劳动力间的有序转移和流动。
3.4调整三大产业结构
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农村只有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来考虑,以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行战略的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新形势 农村经济 发展问题
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的农村改革发展与稳定,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探析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如何科学发展,以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构建是适应市场化要求的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参与的立体模式。主要组织形式有两种,一是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系统,二是市场力量主导的经营性推广系统。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系统主要由农业主管部门、科技主管系统、财政部门、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部分广播电视传媒等组成。经营性农业科技推广系统在服务主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另一类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公司为主体,表现比较明显的是农业产业化中的各种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公益性部门、中介组织、涉农企业3类主体在农技推广体系中的作用。政府及公共部门应将精力集中在公益性的职能上,将经营逐步剥离出来,让给中介组织与涉农企业来承担。并对其在银行贷款、担保等方面进行扶持;对涉农企业应在银行贷款、税收等方面提供政策性优惠。
二、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1.转变观念,正确引导。各级政府要提高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积极引导广大干部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应对入世挑战、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合作事业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到扶持合作组织就是扶持农民,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一重要部署,对于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明确地位,优惠政策。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尽快确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和合法身份,使其合法权益得到法律保护。要根据其“以合作为基础,以服务为宗旨,兼顾公平与效益,促进社会稳定”的特点,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税费征收、金融支持、工商登记、市场准入、创业辅导等方面给予扶持。政府也要将合作组织纳入执行政府农村经济政策目标的组织体系中,在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组织农业科技推广、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方面,优选合作组织作为重要实施载体,创造机会发展壮大合作组织。
3.坚持民办,加强监管。合作经济组织不能走政府包办,政企不分的老路,但也不能放任不管。要坚持合作制的性质,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坚持市场竞争的原则,把新阶段的农村合作经济真正办成农民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合作性质的经济组织。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和合作组织的要求,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政府引导,政企分开,民主管理,利益共享”的原则,强化对合作组织的有效监管,促进合作组织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真正做到民办、民营、民管、民享。
4.立足特色,兴办组织。一是兴办专业合作社,以特色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为依托,把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等专业生产的广大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上连市场,下连农户,形成专业化生产实体。二是发展各类服务型合作经济组织,以服务手段为依托,为农户进入市场提供重要的载体,为农民参与生产、流通提供各种服务,开拓农产品的营销市场,扩大农产品的销售。三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利益机制为纽带,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把广大农民组织到产业化经营上来。四是发挥“订单农业”的中介作用,协调和促进“订单农业”的履约和兑现,为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5.创新机制,发展壮大。实践中,要充分整合资源优势,大胆进行组织创新、服务创新和机制创新。一是在发展合作组织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农村各类生产大户、运销大户和中介人在生产、经营上的优势,利用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在资本、信息、管理上的优势,利用供销社、农科站、科协等部门在人员、场地、技术上的优势,通过组织创新,建立各具特色,符合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股份合作型、中介带动型和科技服务型合作组织。二是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扩大经营领域,由单一的种养业向二三产业扩展,由单向服务向综合服务发展,由地域向跨区服务发展,通过服务创新,引导和组织农民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合作与竞争。三是创新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健全财务公开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促进合作组织规范发展,自我壮大,发挥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巨大作用。
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目前,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矛盾突出,优质产品、高档产品、专利产品、深加工产品生产不足,低档产品、初级产品的生产相对过剩,促进农产品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任务特别紧迫。从农业内部结构看,土地密集型的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已经逐渐让位于劳动密集型的经济作物,在此条件下要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向更高水平发展。要建立专门用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专项资金,促使农民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发展优质高效的种植业、畜牧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贴息的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村经济 必由之路
一、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问题
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是2006年,从总体上看,全国新农村建设进展良好。这里先以开局以来几年做以简要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形势良好
全国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进展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组织领导有力。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强了组织领导,全国有一半左右省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地普遍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协调。
二是政策落实比较好。国务院和相关部委还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比如在粮食主产区对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考虑到石油价格上涨对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连带影响,及时出台了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政策。
三是划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不少地区和部门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着手制定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并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试点。全国有22个省区市编制了新农村建设规划,26个省份已确定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方案。各地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也取得新进展,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障有所加强,村容村貌取得新变化,村庄建设规划开始起步,生活环境改善得到重视。
(二)值得注意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也有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值得重视。
一是思想认识上还不完全一致。对于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性大家认识是一致的。但对于怎样建设新农村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其别要引起注意的是,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村庄建设,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村庄建设上,而应当抓住重点,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存在着一些急于求成的现象。比如有些地方提出用多少年建成新农村,有的甚至与干部任期挂钩,在任期内就要使新农村建设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目标。
三是相当一部分地方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有些同志认为地方财力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现在搞新农村建设农民投资投劳的工作发动起来比较困难,所以等待上级政府增加投入的现象仍然存在,主观努力和积极探索不够。
四是有的地方存在追求形式和表面文章的情况,缺乏长远的考虑和安排,在提高实效上下工夫不足。
五是个别地方存在不顾客观条件地并村和大拆大建的现象。
(三)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问题
面对新农村建设开局阶段出现的问题,应当确立以下基本判断。
一是很多问题是原来就存在的。“三农”工作搞了这么多年,自然会存在和积累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新农村建设提出后才出现的,硬把过去存在的问题归咎为新农村建设是不符合实际的。
二是开始出现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也是很正常的,是前进中、发展中的问题,经过努力是可以遂步克服的。
三是要正确认识,加强引导。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不出现任何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态度,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穿于整个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长期的、宏大的历史任务,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确保新农村建设在每个阶段都能健康发展,始终沿着中央提出的正确方向不断向前推进。
(一)进一步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第一,发挥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切实发挥好党委的领导作用和政府的导向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政策措施的制定、舆论宣传和组织动员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资金投入上。
第二,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目前,我们实行“市管县”体制有利于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第三,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应当承担应有的投入,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和建房,村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事一议”方法来决策。国家财政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和支持。要教育干部和群众学会运用“一事一议”等民主决策机制,尤其是基层干部要学会与群众商量办事,按民主决策程序办事。 转贴于
(二)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试点与推广的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典型。总结以往在典型选择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应注重在经济发展处于当地中等状况的乡村中选择典型。中等状况的典型比较接近多数乡村的实际,较容易在面上推车。同时,注意选择不同类型的典型,分别加强示范引导。应当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只是面上的工作先走一步,政府主要在规划制定、政策指导等方面给予帮助,在财政资金支持上应当实行普惠制,不能搞特殊化,这样的典型才有生命力。
第二,正确处理分散与集中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是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在村庄整治过程中,对目前看不准的项目暂时不要匆忙建设。对那些长远规划要求拆并的自然村,可以有选择地推进某些建设项目。应注意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特别要防止现在花费很多人力才力物力投入建设、没过几年就要拆除的事情发生。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先从整治村容村貌做起,这项工作既是农民急切期盼的,又花钱少、见效快。拆并村庄是一个逐步推进、水到渠成的过程,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
第三,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远奋斗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使阶段性目标与长期性目标结合起来。新农村建设必须分阶段推进,每个阶段集中解决某个方面的紧迫问题,每个阶段的建设和发展项目,都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根据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和意愿办事,发动广大群众广泛参与。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第一,稳定和完善基本经营制度,保持政策效力的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之所以能保持稳定就是因为稳定了家庭承包经济制度。因此,要继续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只要不是居家迁到城市居住,其承包经营权应当保留。对于举家外出打工的承包地,应当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实现合理流转,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以利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保持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传统农业效益比较低,现代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意发展现代农业,把现代农业发展与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与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连接在一起,促进农业产业不断拓展、农民收入和就业较快增加。
一、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在新时期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从长远的发展眼光看,传统的农业生产属于“弱质产业”,农民的生产只能是具有“微利性”,维持温饱生活;而工业生产属于“竞争产业”,工业生产具有“赢利性”;同时,农村又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虽然在改革初期,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如何在农村,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新时期就显得亟待解决。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但同时,在新时期,农村经济在发展中,又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在农村,为了经济发展投入的资源消耗过大,农村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利润不高,给农村环境的破坏又比较严重等。这些问题,在新时期都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战略。走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我国农业经济在新时期面临的问题
1、在新时期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户籍制度,是采用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分级管理制度,这种户籍管理制度,在相当的历史时期,是城乡差距的基本因素,在农村虽然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由于户籍制度的约束,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流动到城市的生产之中,这也导致劳动力流动的阻断。同时,我国农业和工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差较大,农产品价格非常低,工业产品价格非常高,使农业经济利益受到打击,因此,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非常缓慢。农民所获得的收益,根本无法同城市中的剧名相比,又难以进入城市,这样就减少了很多就业机会,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又无处安置,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差距。
2、在新时期利用外资的问题
农业投资和外资利用也存在不足的情况,算然,农产品的初加工获得的利益较高,审批比较简单,投入和产出的时间周期比较短,因此能够吸引较多的投资,市场前景比较广阔,而一些荒山、荒地和未养殖水面等项目其收益不高或者是初期需要非常大的投入,产出周期又非常的长,加上投资风险程度非常的大,所以受到的投资数额就比较少,这样的局面也是导致我国对外资的利用集中于初加工的项目,一些科研和改良性项目无人问津的主要原因,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偏差,很不合理。
3、在新时期农村金融信贷环境问题
由于农民缺少必要的生产资金,他们需要短期小额的贷款,这种贷款,不仅频率高,还存在很大的风险,贷款一般都是拿物质进行抵押,而农民个人的信用等级很难去评定,所以贷款所需的担保物质就会非常的多,手续也是非常复杂,这样,就使农村金融信贷的环境很不理想,很多农民都不愿贷款或者是贷不到款,只能利用民间贷款,对农民带来更大的压力。
三、在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1、在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在新时期,要进一步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循环农业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科技投入的比重;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粮食生产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2、在新时期全方位促进农民增收
在新时期,要适量提高粮食的直补标准,加大农资综合的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以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增加,来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大力支持农业向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发展,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鼓励农民开展多种要素、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的程度,积极建立合作社的形式。
3、在新时期加快完善农业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