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消费金融行业市场

时间:2023-08-23 16:54:12

导语:在消费金融行业市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消费金融行业市场

第1篇

【摘要】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是大数据的时代,许多行业都利用互联网得到了新的发展,金融业也不例外。互联网金融创建了一种新型的充满活力与竞争的融资市场,在这种融资市场中,消费者是唯一的中心点,但这种特点给金融消费者带来方便与自由的同时,也让他们承担着更大的风险。为了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成长壮大,必须要对风险进行规制,风险规制的主要手段就是保障消费者的利益,这也是维护互联网金融公平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文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规制路径展开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 金融风险 规制路径

由于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和电子商务的不断壮大,互联网金融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互联网金融的强大极大的限制了传统金融业的发展,逐渐成为了金融行业的中坚力量。但是飞速发展的背后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互联网金融这个新兴产业也没能免俗。传统金融行业的风险问题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被无限扩大,现今,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主要问题就是探究如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进而规制金融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虽然互联网金融L险主要体现的现实领域里,但是风险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技术越是强硬对互联网的使用能力就越强,在互联网金融行业,线上的保护手段常常是设置防火墙,无法做出其他的保护措施,这就给网络罪犯以可乘之机,黑客们可以利用过硬的技术来破坏金融机构的防火墙,或者对互联网金融计算机系统植入病毒木马,这样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破坏大批量的互联网金融交易,给消费者和整个行业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在我国,网络的发展时间比较短,技术还比较落后,很难抵御金融黑客的破坏,想要规制互联网金融风险还需要努力提升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金融的虚拟特征也给也是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传统金融行业中,交易双方要有足够的身份证明才能够达成交易,但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里,交易双方很难确认对方的真实身份,很容易产生欺骗性的交易,以此,风险就比较大。除此之外,互联网环境中也不利于监管部门对金融企业进行有效实时的监管,许多不合格的企业就钻漏洞提高品质低下的金融产品,使消费者的财产产生巨大损失,直接导致消费者不信任互联网金融业。还有就是,一些新手金融消费者因为对行业不够了解,很容易盲目跟风选择质量低下的金融产品,而质量上乘的金融产品却被挤出市场,如此循环下去,会导致互联网金融行业畸形发展。

二、如何利用法律来规制风险

(一)注意提高行政监管质量

从行政方面进行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工作,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其一,要提高市场的准入门槛,对于还未进入市场的想要进入市场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要对其资产状况、经营实力、企业信誉、产品质量等问题进行严格的检测,决不让不合格的企业混入互联网金融市场。对于已经在市场内的企业,也要对其资产状况、经营实力、企业信誉、产品质量等问题进行严格的审核,审核不达标的企业,要勒令其退出市场。其二,要根据行业的不同设立不同的审核标准,依据行业的实际情况,做出一套符合实际和市场要求的,全面的市场准入审核准则。其三,设立互联网金融市场联合体系,凡是通过市场准入审核的企业都要纳入体系中,这一方面可以让消费者了解企业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利于对企业进行实时监测。

(二)利用民事责任体系规制风险

从法律层面来规制风险,首要的就是要建立民事责任体系。通过民事责任体系对企业和消费者的责任、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形式以及侵权的处罚行为都做出相应的规定。对危害互联网金融安全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才有利于规制风险。在民事责任体系中,要对投诉的权利加以保障,在危害互联网金融安全的事情发生时,消费者要能通过投诉渠道畅通无阻的反映情况,并且消费者的投诉有关部门要及时予以回应处理。在处理消费者投诉事件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学习他们的方式,建立必要的投诉管理机制,保障消费者投诉权力的正常使用。

(三)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从法律层面上来规制互联网金融风险,不仅仅是要建立民事责任体系和提升行政监管质量,更主要的是要发挥出法律的实际作用,不让法律成为摆设。因此,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一旦发生违反法律的行为,一定要根据法律规定进行严厉的处罚,让违法的人员或者企业受到应得的惩罚,才能使他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加以改正,这样才能发挥法律的监管作用,维护互联网金融市场稳定,降低风险。在当今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层出不穷的时代,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对新产品进行盘查,根据新产品的特征来补充完善法律,避免新产品钻法律的漏洞,做到互联网金融市场上的每个产品、每种行为都有法律来进行管理。因此,每种违法行为都要相对应的罪名和不同的惩罚,不同的罪名惩罚力度也不同,从法律上来保证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公平公正。对于危害性不大的违法行为,进行民事警告,对于危害性很大的违法行为,一应要进行刑事处罚,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法律的作用,维护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最后,法律要严厉执行,但是也要注意“度”的问题,任何事情一旦过界就会受到反效果,在这里,法律过多的干预可能会影响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活力

三、结束语

总的言说,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壮大是必然的,做好风险规制才能保证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首先要认真探究分析互联网的特点以及互联网金融交易的特点,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努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其次,也要注意发挥法律监管的作用,制定完善的法律条文和民事责任体系,根据规定对违法行为做出处罚,来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和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但同时也要合理把握监管的“度”,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既受到了法律的监管,也不失活力地继续进行创新发展,这才是最好的风险规制。

参考文献:

[1]曹义.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制路径[J]. 经济, 2016,(8).

第2篇

一、网络发展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了金融行业界的高度重视。其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对金融交易渠道的拓展。网络的广泛运用,使得金融从业者能够采取网络进行金融交易,从事金融活动,如网络借贷、网络融资、第三方中介担保等形式,从而突破了传统金融行业的交易方式。现在,通过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消费者能够及时地获取信息,实现金融产品的交易。

2.金融产品营销网络革命。传统的营销需要营销员与潜在消费者面对面的介绍,展示产品的优势,对营销员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金融产品的营销也逐渐网络化,通过产品介绍信息的电子化,人们比较及时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产品介绍。金融行业者通过推送等形式,将产品营销深入到更为广泛的潜在消费者。这种优势是此前其他的营销手段所不能达到的。

3.金融服务的个性化。网络背景下,人们的金融产品的选择无疑是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就必然对自身金融产品需求产生更高的要求,符合自身的个性化的需求。实际上,诸多的金融从业者也及时地适应了这种需要,纷纷从产品的个性化角度来提升金融产品服务的针对性,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4.网络金融竞争市场的激烈化。在网络时代,市场的竞争显得更为直接和激烈。类似金融产品在网络推广和营销上,时常出现直接的交锋,纷纷拿出自身绝对优势来赢获更多的消费者。

5.网络与金融的整合创新空间巨大,潜力无穷。在新的业态下,互联网给金融带来的机遇是极大的,金融从业者可以立足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现更大的创新,进一步细化金融产品、提升金融产品的服务,将金融产品通过网络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发生更为密切的关联。

二、金融市场的新生态发展

随着网络与金融之间关系的密切,金融市场呈现出新的发展生态,这是当前以及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或特点。把握这些趋势,对于理解金融市场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其中主要新生态有如下的几方面:

1.搭建并整合网络服务平台,实现金融模式从B2C到C2B变革。随着网络的开放性进一步的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生态必须实现新的变革。其中较为重要就是从B2C到C2B的转变。前者是传统的金融模式,就是金融行业者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这种模式下,消费者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就是被动地接受金融企业提供的金融产品。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消费者自身的地位逐渐提升,个性化的需求逐渐凸显,由此就使得消费者向金融企业定制金融产品的现象逐渐出现。但这需要金融企业搭建起相关的网络平台,消费者可以较为便利地通过网络提交金融的需求,而金融企业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反馈,并最终实现网络金融活动。

2.广泛运用网络数据,加强对网络风险的监管。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对于金融行业而言,网络的利弊也是如此。实现价值的创造和数据创造大价值,在推动业务创新的同时加强风险管理。网络是互联网金融服务生态赖以生存的土壤。网络数据为网络金融的开展提供了诸多的数据基础,可以比较便利地获得金融服务的信息,但是。网络金融活动中,对金融活动的信息审核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必然使金融服务者不能及时地对信息真实性进行审核,可能存在着欺诈的风险,为此就需要金融从业者加强对信息的审核。同时,其他相关部门,也需要高度重视对网络金融的监管,打击非法金融行为,如非集资等。监管是行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没有监管的发展,无疑是放任的无序化,必然不利于金融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相关部门、金融从业者、金融产品的消费者,都需要高度重视网络环境下金融交易活动的合法性。

第3篇

在西方,汽车、房地产、家电、通信甚至家具等厂商,都已深度介入消费金融,金融资产则以信用卡公司、普惠金融、小微金融和财富管理等方式,不同程度地切入这一市场。而在中国市场,消费金融的参与者既包括金融机构体系内的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还包括互联网金融机构体系内的电商消费金融、P2P平台、互联网分期平台。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政策趋严后,越来越多的网贷平台宣布转型为消费金融平台,导致互联网个人征信和场景化消费信贷急剧膨胀,良莠不齐。随之而来的产品同质化也成了消费金融行业普遍面临的难题。

线上产品成发展方向

为提升消费金融产品的便捷性和改善客户体验,各消费金融机构都在积极探索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如中银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等银行类消费金融公司都有专门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客户可在线申请贷款。

相比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类金融机构在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上具有先天优势。2016年上半年,南京银行的研究报告《中国消费金融市场――机遇与挑战》披露了互联网类金融机构的消费金融市场份额:2015年末,电商消费金融占57.7%,网络分期平台占22.8%,P2P平台占17.9%。

在渠道、场景双向渗透方面,电商具有先天优势,而且还有海量客户、大数据风控等,不过只能做一些小额度的业务。马上消费金融最新调研报告显示,目前除银行外,很多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也推出循环额度产品,即客户在最高限额内分次、循环使用贷款,到期后一并归还或提前分次归还。报告称,有94.21%的消费者愿意使用这种产品,而在没有信用卡的人群中,90后占52.79%,超过半数。这种产品类似虚拟信用卡,将对实体信用卡形成冲击。

市场分析认为,全线上、无纸化、快速审批、及时放款、随借随还、循环额度的产品将受到客户青睐,必须要推进,也是消费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这要求机构具有完善的风控技术,技术到位是基本前提,如果牺牲风控,即使流程再快,体验再好,也不能算是成功的模式。

产品同质化严重

任何行业的发展,总是遵循着相似的规律,即明星企业开辟市场,追随者进入市场共谋发展,沉淀之后,便是同质化竞争的存量市场。于是,除了垄断行业之外,同质化几乎成了所有行业的顽疾。

线上产品具有多种优势,可是大家都看到了这一点,于是纷纷相互借鉴,争相开发“近乎完美”的产品,这更加剧了消费金融产品的同质化。市场调研发现,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产品以信用卡、无抵押无担保贷款为主,消费金融公司等则以现金贷(包括无抵押无担保贷款、抵押消费贷款)和消费分期为主,各家消费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探索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总体来说,同质化现象颇为明显。

现金贷和消费分期是最常见的两种消费金融产品。现金贷额度最高达20万元,消费分期是指客户在消费金融机构合作商户购买商品或服务时,通过申请个人贷款、办理消费分期,由消费金融机构替客户将费用支付给商户,客户直接享受商品或服务的产品。也有一些创新的产品,如消费信托、消费信用保险等,但占比很小。

虽然同质化严重,但各机构的消费金融产品依然有自己的机会和潜力,需要时间检验。从机构角度来看,要综合看客户体验、风险技术和盈利模式。可根据定价、额度、时效、便捷性、目标客群和宣传推广等因素分析和评价一款消费金融产品。总体来说,定价和便捷性是最主要的因素。

如何判定同|化成难点

本来,任何一个难题,只要边界清晰,便总有法子治。同质化之所以成为顽疾,也是因为边界的不清晰。产品之间究竟是不是同质化,只有用户说了算,而用户与用户之间存在差异,使得同质化与否的清晰界定成为不可能。举例来说,对于一些用户而言,饮料与水并没有太大差异;对另一些用户而言,饮料之间并没有太大差异;当然,还有一些用户,敏感性要高得多,对于他们,换个包装便是一种新体验。所以,对于一家饮料制造商,如何判断其产品的同质化竞争程度呢?这并没有清晰的边界,没有硬性的标准。

另外,虽然消费金融也具有互联网化特征,但并不存在类似社交产品的规模效应,所以也不会随着规模的发展形成自然垄断。毕竟规模再大,也依然要参与竞争。

消费金融产品的上述特征,使得行业更容易陷入同质化的泥潭。

只不过,在市场飞速发展的阶段,产品某种程度上供不应求,似乎不必在“售”前体验上花费太多功夫。尤其是很多针对次级用户群体的产品,这类客户还停留在产品可得性的阶段,能获得借款额度就已经很开心,还没到对产品体验“指手画脚”的阶段。也正因为如此,很多所谓的消费金融产品,年利率100%或50%以上,照样有很多人愿意买单。

消费金融既是蓝海也是红海

沈忱(化名)是一家正在布局消费金融3C市场公司的高管。他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工作了近5年时间,对于消费金融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我不看好现在布局3C市场,很多公司都在做,难度相当大,现在入局已经晚了。”在沈忱看来,现在布局3C场景的难点不在于如何寻找合作伙伴,而是在于一家线下门店接入多家消费金融公司的情况下,如何才能让自家平台在众多接入平台中脱颖而出。

据调查,很多线下3C场景已经接入捷信、佰仟等多家消费金融机构。一位华为手机门店的负责人表示:“我们只接入了佰仟分期。”而随后该负责人又称:“其他平台的我们也可以做,不过没有佰仟便宜。”

“要想在线下的3C场景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让线下业务员跟门店‘搞好关系’。”沈忱认为3C场景的消费金融业务已经难以入局了。

近日的《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显示,中国当前消费金融市场规模接近6万亿元。而易观数据预计,今年中国整体的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将会增长到8933.3亿元。

“我认为,消费金融业务,既是蓝海,也是红海。”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指出,“从整体场景上看,消费借贷需求还未得到满足,从局部场景上看,参与者众,竞争激烈,新进入者已经没有太多机会。之所以大家不去拓展到其他领域,主要原因大概是其他的场景不够优质,业务发展的逻辑总是先吃容易吃到的,再去吃比较难的。”薛洪言直言。平台在不断地拓宽市场寻找新的场景。每当一个新的消费金融场景被发现,总会有大量的消费金融公司随之跟进。

优质客群成生存关键

看得见未来的人,才能走得更远。整体层面同质化红海的到来还有段时间,但局部市场或局部客群的同质化已经非常严重,尤其是大家都看重的优质客群。信用卡持卡群体就是典型的代表。他们有央行征信信贷记录,每个人都有多家银行的信用卡,所有的互金巨头都抢着给他们授信额度,去任何一家消费金融公司申请贷款都是秒批。

这个群体有多大呢?截至2015年末,有央行征信信贷记录的人数达到3.8亿人;截至2016年末,中国在用信用卡数量达到4.65亿张,人均持卡0.31张。面对这个优质群体,破局同质化便成为战略性布局,毕竟,失去了这类优质客群,任何消费金融业务都不可能做大。

而在当前的消费金融市场,不管是企业的发展模式、运营模式还是使用过程中的操作模式,基本都很相似。首先是基于场景。消费金融是典型的场景化金融,基于对场景的把控变相实现对消费金融产品的“垄断”行为成为可能。淘宝、苏宁等电商平台,背后的花呗、任性付都是这个路子。其他基于家装、教育、旅游、租房等场景的消费金融产品也是这个路子,只不过它们是与第三方场景合作,并不能做到独占罢了。

其次是基于费率。现金贷之类的产品脱离了消费场景本身的壁垒保护,各个产品只能赤膊上阵,此时最好的竞争武器便是费率。此外,还款的灵活性也是一个主要因素,但还款方式之所以重要,也是因为提前还款可能带来的违约金问题。从费率水平上看,基本上银行的现金贷(非信用卡)最低,行业巨头的消费金融产品和银行信用卡次之,P2P和部分分期公司通常收费较高,市场上流传的“高利贷”指责,基本上便是针对此类产品。

再就是基于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用户体验。就目前的申请体验看,除了银行还有部分产品需要线下申请外,消费金融企业基本实现了线上自助申请,用户体验的流程差异很小。但是从用户的期待心理来看,实行预授信额度策略的巨头们无疑占据了上风,他们会提前做好风控,在存量客户中筛选优质客户,让这部分优质客户只需进行实名认证便可提款;而实行用户申请策略,尤其是内嵌在消费过程中临时申请的消费金融产品,由于需要进行实时风控,用户需要额外提供一些证明材料,体验上便略逊一筹。

不过,以上三种情况并不是基于“差异化”策略的有意为之,更多地只是一种附带效果。比如场景,很多企业不过是有什么场景便做什么场景,想的并不是差异化;比如费率,更多地不过是基于覆盖成本的需要,尤其是对于那些年化100%以上的高息产品,更是短视的一锤子买卖,甚至都称不上策略;再比如申请流程,也不过是在把握基本风控的前提下,互联网企业注重产品体验的惯性使然。

如何破解产品同质化

关于小米的快速崛起,雷军曾总结了经典的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只是这两年风停了、猪死了,七字诀便也没人提了。其实,七字诀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创业型企业快速崛起的口诀指南,现下并未过时。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还在,用户的行为习惯也并未发生大的变化。反思很多所谓互联网思维创业企业的失败,恰恰是没有做到这七个字。对于消费金融产品的同质化突围,苏宁金融研究院互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指出,其实只要稍微修改一下,七字诀仍是适用的,那便是“生态低息口碑快”。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使业务形成完整的生态体系。不要大而全,只要其中一个点,其他的都可以通过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完成。所谓生态,便是要强调多元化服务,产品线集体作战,而非靠消费金融产品本身取胜。

之所以强调生态,是因为消费金融产品本身已无太多进化的空间,要想差异化,唯有改变产品形态。就像当年苹果打败诺基亚,不在于苹果造出了更好的通话手机,而是造出了“能打电话的互联网终端”,此“手机”已非彼“手机”,产品形态有了本质变化。

同样,传统金融机构的消费金融产品虽然有很多槽点,但从产品本身看,已经是一款非常成熟的产品,唯有打造具有消费金融功能的一体化服务生态,才能在本质上实现差异化。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商平台将消费金融内嵌于购物场景,便可视作一种生态化探索,也正是靠着这种生态化竞争,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未来,可沿着类似的方向进行更多的探索,而不仅仅局限于场景。

低息,指的是一个相对低息的区间,不是“价格战”层面的一味降息,也不是利率越低越好,底线在于不能给市场留下“高息”的印象标签,毕竟费率是消费金融产品最核心的用户体验。

口碑,指的是要注重与用户情感层面的交流和互动,用户既然很难通过产品本身产生情感上的好感,便需要运营部门下更大的功夫,通过运营来强化用户的情感纽带。强调口碑,不仅在于口碑是免费的广告,更在于如果没有口碑,花钱的广告没有杠杆介入,也会效果寥寥,因为任何一项营销计划都必须依赖一些持续发生的连锁反应――也就是口碑,来实现所谓杠杆效应。

第4篇

当前经济运行中一个显而易见的发展现状是,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中,前两者近年来日渐乏力,而消费的作用则在迅速上升。2017年1-4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万亿元,同步增长10.2%,远超GDP增长幅度。这一趋势映射到金融领域就是,消费金融市场开始蓬勃发展且在未来会呈现进一步增长态势。

在传统信贷增速放缓背景下,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电商等机构纷纷凭借各自的优势介入消费金融领域,消费的快速增长及需求升级与发展中的消费金融相互促进。但是相较后两者,银行距离市场远、重视晚、灵活度不足,如何披荆斩棘、破局成功,当下似乎仍没有特别完整可借鉴的模式。业务要做,但要怎么做?尤其是面对来自市场敢于刺刀见红的产业系、电商系和互金系的挑战,银行系消费金融该怎么破局?

好在日渐清晰的政策在释放积极的信号,从“校园贷”整顿、要求网贷公司银行存管到“现金贷”清理,银行的主动作为意识在被市场和监管放大。而经历三年多的野蛮生长,有观点认为,当下的消费金融正如前几年爆发的P2P迎来了发展窗口期,只是产品同质化、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如何在发展业务的同时权衡好内外部关系,成为银行系破局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银行业内的消费数据近两年也在发生剧烈变化。2016年末,我国银行业消费金融规模为5.92万亿元,同比增速23.8%,最近四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6.7%。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消费金融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2016年末人均余额仅为美国的5%,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

而不论是向内“活客”,还是向外“获客”,银行业已在纷纷“抢滩”消费金融。采访中,交通银行保守预计5年内,银行业消费金融余额将接近20万亿元。而杭州银行预计中国消费信贷规模2019年将达到41.1万亿,是2010年的5倍以上。尽管测算角度和结果不同,但多家受访银行均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随着消费金融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决策层信心坚定,消费杠杆处于相对低位,中国消费金融市场都将是一个增量市场,而目前市场远远没有饱和,仍存在大量的发展空间。

持牌多为银行系

但市场辨识度有限

根据2016年年底的“中国消费金融口碑指数”显示,银行系消费金融品牌普遍持牌,但消费者对银行系的认知度和服务满意度目前比较有限,南京银行参股但以产业资本主导的苏宁消费金融排名第二,而较纯正银行系中,兴业、中银和招联三家做得相对较好。但是由于整体数据不全,多数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成立时间并不长,发展不一,无法从财务或数据上进行全面纵向、横向的比较判断,仅能从股东结构、资源禀赋、产品特点来一探究竟。

从银监会官网看,截至2017年6月底,监管层共计发放消费金融牌照21块,其中18家为商业银行控股或参股,而除了苏宁消费金融和马上消费金融分别为本土的产业资本苏宁云商和重庆百货控股,南京银行和重庆银行仅以参股形式,其余均以银行控股为主。

与产业系寻求新业绩增长点,通过提供信贷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以降低本身及经销商的库存压力,并提升营业利润等意愿不同,业内认为,银行系涉足消费金融领域的目的主要是完善自身消费信贷层次建设,扩大市场份额。例如2016年小额信贷余额占全行贷款总额83%的哈尔滨银行也在消费金融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为什么单独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包银消费金融董事长刘鑫认为,虽然不同银行业务的侧重点不同,但估值差距不大,原因是不同特性的业务在一个大池子中没有体现出独立价值。而消费金融公司的成立有助于在银行把细分领域做细做优,并做大做强。

《投资者报》记者发现,已有持牌公司的控股银行里有着明显的分化:一类是全国性大银行,如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兴业银行,包括隐身在全资子公司永隆银行背后的招商银行;一类是地方性的中小银行,如张家口银行、长沙银行、中原银行、长安银行、晋商银行、包商银行、湖北银行、成都银行;还有一批先行上市的城商行,如北京银行、杭州银行、哈尔滨银行和盛京银行。

从开业速度来看,银行系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队伍增速近两年也在扩大,从2010年的3家,到2014年新增1家,2015年新增6家,2016年新增5家,再到今年上半年新增3家。据了解,一方面,江苏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上海银行、江苏吴江农商行等传统银行的消费金融公司仍在积极筹备中;另一方面,除了华夏银行未公布其他股东,海澜之家、携程旅游、海航旅游等紧贴消费场景的零售服务商也趁机参股进入消费金融行业。

“目前的情况是体量足够大的银行在积极尝试,急于占领市场,做市场的先行者,而互联网和电商企业拥有大量数据,也在往金融方向发展做渗透。此外,消费金融公司作为全国性的金融牌照,可以突破旧有银行发展的诸多限制,对区域性的银行具有一定吸引力,但步子迈得太大也有风险,且股东合作、业务模式尚无成熟验证,多数银行还在观望,大家也是边走边看。”某位资深银行人士对《投资者报》记者说。

做大消费金融业务

“获客”、“活客”两手抓

不过,不管是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目前的商业银行“@客”与“活客”两手抓,不论是向内巩固加强原有的业务实力,还是向外延展寻求合作共赢,皆为消费金融而来。

可以看到,随着房贷政策收紧、资金价格上涨,曾依赖房贷的银行开始转向消费信贷领域,抢占零售业务的新市场。而不论有无成立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今年以来,不少银行也在不断推出新产品或对原有的消费贷款产品升级,无抵押、无担保、极速放款成为标配,并积极培育新兴的信贷增长点。

在银监会联合教育部、人社部全面叫停未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设立机构的“校园贷”服务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相继推出“校园贷”产品,与此同时,兴业银行针对零售客户推出全流程线上自助信用消费贷“兴闪贷”;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也相继做好了“信用卡”重返校园的准备。

与现有互联网校园贷相比,建设银行人士向记者表示,广东省分行“金蜜蜂校园快贷”主要根据贷款条件、费用透明程度、经营方式与其区别开,主打利率低、期限灵活、可全额提现、且随借随还按天计息,还将依托“金蜜蜂”校园金融服务平台打造校园e银行,充分发挥校园e银行行长团队作用,培养校内金融专家,带动年轻客户在金融安全、防诈骗、诚信意识、契约精神和征信风险方面提升财商。

而尽管没有成立专门的消费金融公司,采访中的多家银行都表达了对消费金融业务的重视和积极的准备。按照统一管理、各负其责的思路,工商银行向记者介绍,早在2015年6月,公司已在银行卡业务部挂牌成立行业内首家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而今年1月推出个人信用消费贷款品牌“工银融e借”不仅价格更低,期限更长,PC、手机端操作方便而且还款灵活。而交通银行答复本报称,在加快消费信贷产品的创新,目前主要有专项分期好享贷、无抵押无担保的天使贷和小额现金分期的产品。

“消费金融公司自设立之初就被定位为银行的补充,目的是为了促进银行尚没有动力发展,因此进程缓慢的C端消费金融业务。这种业务按定义来说,就是向借款人发放以消费为目的、不包括购买房屋和汽车、上限为20万元的贷款,同时,规定消费金融公司向个人发放消费贷款的余额不得超过借款人月收入的5倍。某种程度上,二者也有错位竞争。”上述银行人士表示。

从业务模式看,消费金融公司提品和服务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代付模式,即与商户开展合作,贷款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家,消费者获得商品或服务,并分期付款;二是现金借贷业务,即消费金融公司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现金借贷服务,资金直接发放到消费者账户。

采访中,除招联金融明确为纯线上模式,多数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表示,在重点打造线上渠道的同时,仍采取O2O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消费分期贷、综合消费贷以线下商业模式为主,线下引流、结合线上操作开展业务;数字微贷以线上商业模式为主,线上引流、结合系统自动化审批开展业务。”杭银消费金融方面表示。

摸索之路充满艰辛。2016年苏宁消费金融由于发展客户、提高品牌知名度阶段的加大促销推广投入支出而净亏损1.89亿元,亏损额同比增长207%。但付出总会有收获,据记者了解,随着用户黏性增加,使用场景丰富,大数据支撑营收有望在2017年形成初步反转。根据最新的半年报,今年上半年苏宁消费金融营业收入达1.02亿元,同比增长超136%;半年度利润总额4286.9万元,同比增长129.26%,拨备前利润同比增长超过3198%。

开放、共享、合作

场景化、数字化、移动化

有人f:消费金融领域,场景为王。18家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多数由占据明确场景的公司作为重要股东,如中银消费金融中的百联集团、马上消费金融中的重庆百货和物美控股,苏宁消费金融中的苏宁云商,招联消费金融中的中国联通、兴业消费金融中的福建泉州市商业总公司,湖北消费金融中的TCL集团、武汉商联和鄂武商等。

但也有无绑定场景的公司,如包银消费金融,股东仅“三人成行”,分别是包商银行、深圳萨摩耶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百中恒投资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却无线上线下场景供应商。

不过包银消费金融董事长刘鑫对此较为乐观,“天然没场景也是特点,适用各种场景也是需要核心构建的能力。”在刘鑫看来,近年来线上线下场景转换迅速,背靠巨型线上线下企业固然能够获得核心信贷资源,但也可能遭到其他同业企业的合作屏障,而金融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做好自己的事,不在场景里,也可能获得与更多场景的合作机会。“一个电商涉足金融业务,其他电商不会和你合作,因为是竞争关系;所以电商做消费金融可能被限于自己的客户。但我们是独立第三方,业务视角和输出能力,与合作方形成互补。”

为此,包银金融将自己定位为“在线生活的消费金融服务商”,力争在线上线下的融合中无缝衔接,从而实现业务的场景化、数字化和移动化。而从这个意义讲,多数未成立消费金融公司的银行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

第5篇

[关键词]汽车金融;汽车金融公司;现状;发展建议

一、我国汽车金融现状

汽车金融服务是在汽车的生产、流通与消费环节中融通资金的金融活动,主要指与汽车有关的金融服务,包括为最终用户提供的零售性消费贷款,为经销商提供的批发性贷款,以及为汽车维修服务的硬件设施投资建厂等,它是汽车业与金融业相互渗透的必然结果。我国的汽车金融公司,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为中国境内的汽车购买者及销售者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汽车金融公司是近几年来进入我国金融组织体系的新一类金融机构,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金融公司的诞生改变了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业务主体单一的现状,促进了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也将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发达国家,通过信贷和租赁买车,是汽车销售的主要方式。欧美国家的汽车消费贷款比例普遍在70%~80%,甚至更高。大量使用贷款买车的不仅是发达国家,实际上,消费能力有限的发展中国家才是贷款购车的主力。目前我国汽车贷款比例低于20%,在低潮期,贷款比例甚至在10%以下(2006年3.8%,2007年7.4%),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中国汽车金融市场的逐步成熟,中国消费者选择贷款购车的比例在10年后会增加到40%至50%,按此保守估计到2025年,我国汽车金融行业会有5500亿元左右的市场。通过汽车金融服务来普及汽车消费,对国民经济意义不可小觑。

二、我国汽车金融业发展分析

(一)汽车金融市场潜力巨大

2009年6月份汽车产销延续了3月以来的良好发展态势,连续4个月产销超过百万辆。其中乘用车产销近90万,增幅近五成,创历史新高。上半年,全国汽车累计销量已超过600万辆。2009年6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5.32万辆和114.21万辆,比上月分别增长4.18%和2.0%。6月乘用车产销创出历史新高,分别完成89.86万辆和87.29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7.49%和48.36%。这意味着,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无论是销量还是盈利的增长都使中国的汽车市场炙手可热,以致国外汽车巨头都把我国视为“香饽饽”。我国在汽车产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汽车需求的增长和关联性会引发市场对汽车金融服务的强烈需求,汽车金融服务市场的潜力巨大。

(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2007年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了2,456美元。2009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3677美元,同年中国汽车销量已突破千万大关。按照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当一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便开始进入消费信贷时代,当人均GDP达到5,000~6,000美元时,居民汽车消费将出现高峰。目前,我国有购车能力的人口在5,000万左右,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有七成以上的居民考虑将在今后几年购买汽车。收入的提高提供了汽车消费的基础。随着社会观念、生活方式的变迁,为改善生活品质的适度超前消费深入人心,35岁以下的消费者购买能力较强,且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汽车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将是汽车金融服务的主体,为汽车金融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享有相关政策、制度的支持

2008年出台的《汽车金融管理办法》放宽了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推动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迅速发展;新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的,为我国设立专业的汽车金融公司提供了制度基础,为外资进入我国市场打开了大门,意味着我国汽车消费信贷从此迈入了多元化、专业化,金融与非金融公司并存竞争的新时代,推动了汽车金融产业的发展。在业务范围方面的不断扩大,使得汽车金融公司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能为我国汽车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

(四)汽车金融公司发展势头良好

在经历了多年的起伏之后,从2007年起,汽车金融市场开始回暖。来自中国银监会的消息称,截至2008年底,中国汽车金融公司总资产达到381,15亿元,首次实现全行业整体扭亏为盈。截至2008年底,我国各金融机构发放的汽车消费贷款余额1583亿元中,汽车金融公司已占比达20%,发展势头良好。虽然目前专业的汽车金融公司的力量还比较薄弱,但其与汽车厂商关系密切、具有风险专业化控制和管理技术,汽车金融公司将成为汽车金融市场一股强大的力量。

三、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和不完善

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起步较晚,还未形成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尽管《贷款通则》、《担保法》针对消费信贷有一些介绍,但还没有形成汽车消费信贷的相关立法、司法、执法成套的法规。此外,虽然在新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渤中增加了提供汽车融资租赁业务,但是受部分法规和政策制约,汽车融资租赁业务难以开展。由于业务受限较多,跨国汽车金融公司在欧美市场成熟的商业模式一直不能在国内复制。

(二)投融资问题依然突出

在我国,汽车金融公司成立的相关法规规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5亿元人民币,高额的注册资本阻碍了我国国内汽车公司的进入。目前我国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主要依靠股东存款、转让汽车贷款和银行借款。股东存款虽然有着很高的可行性,但数额有限,而且主要是短期资金,很难长期有效;我国没有汽车贷款的转让市场,无法进行该渠道的融资;银行贷款的再贷款难度更大。虽然新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拓宽了融资渠道,允许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并且在2009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9)14号,对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开闸,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家汽车金融公司获准发行金融债。目前国内汽车金融公司还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融资:一是接受境外股东及其所在集团在华全资子公司和境内股东3个月以上定期存款:二是向金融机构借款。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依靠银行贷款的汽车金融公司,面对高企的资金成本,只能将车贷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且商业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存在竞争关系,融资能否畅通也存在不确定性。此外,融资担保过程比较复杂,造成了很多不便。

(三)缺乏完善的信用征信体系

目前我国个人信用等级评定办法标准和体系尚在探索阶段,汽车金融公司防范风险的能力比较弱。汽车金融公司无法及时了解贷款客户的基本经济变化情况,对客户、担保人等在

贷款期间经营状况、经济情况的变化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对出现的贷款风险不能及时采取保全措施。信用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增加了汽车金融公司的风险,一些汽车金融公司主要针对经销商开展信贷业务,致使消费信贷市场未能迅速发展的现状。

四、我国汽车金融发展建议

(一)制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虽然新《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等法律颁布填补了我国汽车金融服务领域的法律空白。我国汽车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仍然不健全:一方面需要出台一些新法规,填补法规缺失的空白;另一方面对不适应汽车金融公司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逐步完善和制定汽车信贷管理办法、抵押登记办法、经营审批管理办法、规范汽车信贷方式等。从有利于促进汽车金融行业发展和提高监管有效性的角度,从机构准入、业务界定及风险管理等方面对汽车金融公司做出一般性的原则规定,着重体现监管机构监管理念和规制监管与原则性监管相结合的监管要求,尽快使汽车信贷市场趋于成熟。

(二)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汽车金融公司在当前利润来源单一的情况下,仅靠贷款利差和有限的中间服务是不足以支撑自己发展的,必须寻求其他的利润来源。国家应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允许汽车金融公司尝试扩大业务范围,给予更多的经营自;鼓励和支持各商业银行与汽车金融公司开展多领域的业务合作;可以将尝试将保险资金车金融信贷市场:合理引导国外资金进入汽车金融信贷市场。允许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扩大吸收存款范围,通过发行债券、票据、抵押融资等渠道筹集资金,探索和创新融资渠道,扩大汽车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规模,扩大汽车消费信贷利率的浮动范围,多方面增加资金来源。

(三)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在我国建立完善的信用环境还需要一个漫长过程。在目前条件下,汽车金融公司不能被动接受现状,应与银行、经销商、加油站等加强合作,实现专业化分工来加快信用购车服务体系的建设。详细说来,就是由汽车金融公司负责建立专业的汽车消费信用评估部门,并对汽车购买者进行信用考察与评估,制定相关的风险防治预案,银行向汽车金融公司发放贷款时,只需要对汽车金融公司的资金管理进行一般的监督即可,经销商主要负责汽车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与此同时注重与加油站等合作,共同协助汽车金融公司获得汽车消费者的信息,从而更好的进行风险跟踪管理。

(四)加强与商业银行合作

商业银行对于汽车金融公司来说极其重要,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不能离开商业银行的支持。具体合作可以通过以下两点开展:第一,汽车金融公司可以利用自身的汽车消费客户群体广泛的优势与商业银行的信用优势相结合,进而提供金融服务;第二,汽车金融公司通过把银行密集的网络优势、充足的资金优势引入到业务开展过程中,更好的进行汽车金融服务,同时通过自己掌握的客户个人信用信息与银行进行共享,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

(五)加大业务领域的延伸和创新

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发展受到制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业务服务单一,业务领域过于狭窄导致的。汽车金融公司在做好上文中提到的相关事项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大业务领域的延伸,不断进行业务创新。例如汽车金融公司不能只局限在新车市场,在二手车和汽车租赁市场依然有很大的业务空间。我国二手车和汽车租赁的金融服务基本上处于空白,急需相关的汽车金融公司将其业务延伸到该领域,同时二手车和租赁车市场的售后也需要相关的金融服务予以支持。业务领域的创新与延伸是市场的需求更是自身发展的必要准备。

参考文献

[1]王再祥,汽车金融,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赵玉峰,中国汽车金融现状及策略思考,市场研究,2007(1)

[3]刘清涛,汽车金融服务业的比较研究及借鉴,北京汽车,2006

[4]汤清,基于不同收入水平的汽车消费信贷行为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5(4)

[6]iZn~,我国汽车消费贷款发展与完善的对策,农村金融研究[J],2004(6)

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消费金融 商业银行 冲击

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与国外发达国家消费者“寅吃卯粮”的消费习惯不同,呈现出一定的“中国特色”,即:我国消费者更多的是“低消费,高储蓄”的消费习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群体或是刚刚参加工作的上班族虽然消费需求旺盛,但由于现有资金能力不足,其消费能力被抑制。消费金融为消费者的消费提供金融支持,以提供消费分期的方式降低了消费门槛,对打破消费者流动性束缚和刺激消费需求意义重大。在“互联网+”环境下消费金融与互联网深度结合,消费金融服务因此具备了高效便捷、开放亲民的互联网化特点;另外,在互联网环境下消费金融的创新速度加快,许多创新型的消费金融服务应运而生。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的时候,要对未来发展优势和发展方向有清晰的认识,不能消极地应对,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去主动应对。只有主动的积极面对,才能使商业银行在冲击之中找到合理的应对方式,获得竞争力的提升。

1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1.1互联网消费金融挤占传统消费金融的市场份额

互联网消费金融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高端汽车金融公司业务尚未形成很明显的竞争。但对于消费金融公司业务、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和部分支付业务而言,则形成了较为直接的竞争。由于传统消费金融机构在监管方面受限制,所以,它们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较为欠缺,导致了互联网金融挤占了传统消费金融相当一部分的中低端客户市场份额。

1.2互联网消费金融野蛮生长,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

网贷消费金融平台野蛮生长,虽然拓宽了消费金融市场,但是由于此类平台场景端的用户基础比较薄弱、平台风险控制能力不足、资金来源不稳定和债权转让的高风险,都会给互联网消费金融体系带来风险。如果网贷平台出现大规模信用违约欺诈风险,将给此类消费金融平台及其用户带来很大的冲击,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社会问题。

1.3互联网消费金融给金融业信息安全带来隐患

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高度依赖技术和网络,风险传f快,外部性感染强,信息安全问题较多,。例如2013年3月,仅谷歌搜索引擎就抓取了支付宝泄露的大量用户账户隐私信息,包括付款账户、收款账户、付款金额、收款人姓名及联系方式。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信息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业务系统安全风险较高、业务连续性不够、信息数据安全风险较高、客户端认证风险较高、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水平较低、信息标准规范欠缺等方面。

2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冲击的对策

2.1进行产品创新

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产品创新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为商业银行吸引更多的客户。互联网消费金融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给商业银行的运营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在根本上是因为互联网消费金融在产品创新上走在了商业银行的前面。为了应对互联网消费金融带来的冲击,商业银行应该在产品创新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商业银行的要以客户的需求为创新的动力,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客户对理财产品的满意程度,有效地化解互联网消费金融带来的冲击。

2.2建设网络银行

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在应对冲击的时候商业银行不能抵制互联网消费金融,应该采取合理的方式把自己融入到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过程当中。为了适应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应该认识到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的优势所在,在银行业务范围之内推进网络银行的建设。尤其是在安全性上要确保网络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安全保障,在体验性上要确保客户能够简单地操作网络银行。

2.3搞好客户关系

互联网消费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冲击的实质内容主要是互联网消费金融把大量属于商业银行的客户吸引走,使商业银行因为客户资源下降遭受损失。为了应对互联网消费金融纷扰冲击,商业银行要处理好和客户的关系,只要能够获得客户的忠诚,商业银行就能够在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竞争中胜出。此外,为了搞好和客户的关系,要针对客户需求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服务态度,重视维护和客户之间的情感关系,让客户感受到自身的贴心服务,从而使客户对商业银行的认同感增强。

2.4转变理念,追求融合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金融行业的互联网化与互联网行业的金融化需要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善用互联网思维做金融,谋求共同发展。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一方面要深入研究,付诸实施,建立本行互联网金融的相关部门,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行研究,并尽快建立基于客户的适应商业银行发展的新型金融模式。另一方面,要积极学习,顺势转型。商业银行要学习互联网企业的网络营销方法和策略,提高对客户交易数据的分析能力,以获得信用体系评价和信用数据库。商业银行应通过自身实力的不断提升吸引优势资源与合作盟友的加入,即便是竞争对手,只要合作得当同样可以共同开辟新市场。

3结语

当今社会,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与传统消费金融相比,互联网消费金融在业务模式、运营体系、市场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虽然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体量较小,但是客户群体数量较多,未来发展潜力较大。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互联网消费金融带来的冲击,根据自身发展中的不足和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的时代性要求来制定科学的措施应对冲击,才能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使商业银行在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竞争中胜出。否则,如果商业银行不重视互联网消费金融带来的冲击或者是商业银行没有制定科学的措施应对冲击,就会使商业银行的发展遇到很大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张吉光.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北方金融,2015(2).

第7篇

关键词:网络金融;经济市场;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金融市场的活动都需要借助于网络才能够全面的开展,而网络金融也成为了经济市场中重要的发展条件。网络金融的存在不仅加快了经济的发展速度,还能够优化整体的经济结构,这使现代经济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一、网络金融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网络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容易受到因素限制的,所以在网络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网络的运行提高经济市场的发展速度。所以网络金融的发挥能够加速经济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金融的加速发展能够加快融资的进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融资的效率。第二,网络金融的提速减少了相应的流程,加大了资金的运转情况。第三,网络金融的发展有效的提高了资金的周转速度。第四,网络金融能够让行业市场交易更加频繁,有效的提高了商业产品的活跃程度。第五,网络金融的发展能够让人们的消费更加的便利,也刺激了整体的消费市场。第六,因为网络金融是以电子商务为发展背景,其不仅加快了行业的发展进度,也提高了电子商务的运行。第七,网络金融的发展提高了国际消费和国际贸易,国家与国家之间因为网络而拉近了关系,同时也让市场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以上条款不难看出,网络金融的加速发展是完全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1]。

二、网络金融优化了经济的结构

网络金融的发展能够完善经济的整体结构,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金融的发展能够促进行业产业的服务发展,并通过网络提高服务的质量,让服务行业在经济市场总的占有量逐渐增加。第二,网络金融主要依靠的是网络的运行,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信息产业和电子商务的配合,这些高新技术产业为了能够满足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的创新和改进,所以不言而喻,网络金融也促进了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第三,在针对行业生产环节上来讲,网络金融能够改变商品的交换方式,也改变了零售行业商品的交换方式,让零售行业中的产品种类不断的增加。第四,网络金融改变了人们消费的结构,因为网络的盛行,人们减少了户外购物的次数,而是选择在家中直接买东西。所以说网络金融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不断的提高着人们的生活。

三、网络金融推进了现代化发展

网络金融在推动现代化发展主要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金融自身就是一种信息化、数字化的传递方式,在很多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金融方式不断的消耗着人力和物力,但是自从网络金融加入到金融市场之后,不仅让信息流通的更加快速,还节省了工作的时间,节省了人力。第二,网络金融的出现让更多的环节变得透明,让更多的信息公开,这些也是网络金融运行的主要条件之一。第三,网络金融的出现让经济市场掀起了环保、节能的,因为网络金融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在减少物力运行的过程中,也起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而且网络金融不涉及到物流、废气、污水的存在,所以也对环境起到了一定的环保作用。第四,我国在实行网络金融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科技成果,这样就让我国的经济市场发展水平不断的接近国际市场[2]。在过去,我国一直都是传统经济市场,在管理和技术方面非常的落后,这样经济市场很难往前走一步,但是网络金融的出现,不断推动了经济的脚步,还让经济市场与国际市场距离不断拉近。

四、网络金融加大了企业的整体素质

网络金融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市场的发展,也提高了经济市场中金融企业自身素质。首先,网络金融能够加大企业对自身企业的业务的发展和创新,因为在覆盖式的网络面前,企业只有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才能够在市场中赢得一份业绩;第二,企业为了能够迎合网络金融的发展,就需要改进自身的传统理念和体制,这样才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而且网络金融还能够促使企业去对自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并加大刺激企业财务部门的调整。将原有的繁琐程序变得更加的简单人性化,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适应能力。第三,网络金融能够提高企业的运行能力,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这个优点在金融行业企业显得非常明显。例如:银行在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就是现金的流动和保管,在传统的管理过程中,主要是以人工方式对现金进行清点和保管,但是自从网络金融进入到市场管理中之后,人员可以通过对系统的操作让电子货币进行虚拟的流通,这样让就改变了现金的流通方式,也降低了现金流通的风险,所以这样的网络金融业务不降低了银行的运作成本,同时也降低了资金运行的风险[3]。

五、网络金融成就了经济市场宏观调控

在经济市场中的传统宏观调控就是针对财务、金融、计划方面的调整和管理,而在网络金融进入到经济市场之后,宏观调控的方式得到了完善。其主要就是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经济市场通过网络金融对市场中的虚拟市场进行实质的管制,而网络技术的完善也让经济市场中的金融活动得到了保障。第二,在现在的经济市场中,很多人员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支付方式,也对金融市场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网络金融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概念,也推动了社会的需求。第三,网络金融利用的是电子货币进行沟通和交易,这样就让经济市场中的电子货币的数量不断的上升,这种方式非常有效的抑制了经济市场中的通货膨胀。而且对电子货币的供给进行适当的控制,还能够让人们在消费的时候进行相应的储蓄调节。

结语:

网络金融的存在是经济市场发展的必要存在,现在很多的金融活动都能够通过互联网达到宣传和传播的目的。因为网络传播的速度比较快,所以网络金融的发展速度也非常的快,这样就很大的程度上推动经济市场的发展,从而也降低了企业运行中的成本,并确保了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所以网络金融在经济市场中的作用非常的显著。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描述,让经济市场中的企业更加了解网络金融。

参考文献:

[1]王敏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4年25期

第8篇

关键词:汽车 金融 资金链

20世纪初期,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和用户可以分期付款买汽车的实现,汽车金融服务行业也随之产生。其不但实现了长期分次付款的买卖方式,而且打破了传统的汽车买卖方式。这样的变革,虽然提高了汽车行业的销售量以及调动了汽车制造商的积极性,但在汽车制造商的资金周转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无形中给制造商增加了资金压力。面对这种压力,汽车生产厂家不得不想尽一切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想要刺激市场购买力,就必须生产出让顾客愿意购买的产品,所以汽车生产厂家就从产品服务的创新方面去寻找机遇和解决资金周转的困境,所以汽车金融服务行业就随之产生,形成了一个“融集资金―银行信贷―信用管理”的完整的体系。

一、我国汽车金融资金供需现状

我国汽车金融的资金链,主要包括了资金的筹集和运用两方面。一方面,资金的管理模式和筹集是汽车金融的资金链的关键。另一方面,其关键是进行资金的投资外放,把汽车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作为载体,以汽车的销售促进汽车的生产,推动汽车行业的发展。

(一)我国汽车金融信贷主要的资金来源

目前,针对我国的国情,金融行业的主导是银行,国家对汽车金融服务进行宏观调控是首先从银行开始的。我国汽车金融服务和其他经营汽车金融的非银行机构投放的资金也都是源自银行的,可见银行在我国汽车金融行业是非常重要的。在汽车产业和服务市场的背景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开始允许外资汽车厂成立汽车金融公司,有利于引进国外汽车融资业务的先进经验,使我国消费者接受金融服务时有更多的选择。我国本土的汽车金融正在逐渐探索和完善着汽车厂商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建立汽车金融公司的模式。

运作汽车金融机构,不但可以创新汽车金融服务产品,发展壮大汽车金融服务市场,而且汽车金融服务市场和专业化机构的运作是相铺相成的关系,其为专业化机构的运作提供更大的赚足利益的空间,使汽车金融服务得到了发展壮大,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我国汽车金融要把汽车金融公司作为主体,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厂商的汽车金融公司本身具有的优势,还可以使金融机构能参与汽车金融业务的竞争和创新产品,从而建立健全汽车金融市场结构体系。目前国内汽车金融公司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融资:一是接受境内股东单位3个月以上期限的存款;二是向金融机构借款。2009年8月31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制定并公告,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并明确规定了申请发行金融债券的具体条件。允许汽车金融公司发债,有利于拓宽其融资渠道。但是汽车金融公司的资金的主要来源仍然是股东存款和商业银行贷款,这是由于我国的债券市场还有很多的弊端,还有待发展。

(二)我国面向消费者的汽车金融产品

目前,我国汽车金融服务的机构主要有专业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商业银行和汽车租赁公司。其中,我国汽车金融服务的大部分是商业银行。国内所有的汽车贷款和金融服务业务几乎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垄断了。另一方面,国外的资金和汽车产品已经融入到我国汽车金融业中来,给我国的汽车金融行业造成了极大冲击,增加了竞争的激烈。我国的汽车金融还有很多问题,如其产品的设计单一,资金运用十分有限。汽车金融服务产品基本上还只是停留在辅助汽车销售的环节,基本没有涉及销售之后的服务。

二、我国汽车金融的资金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机构主要有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两种机构。汽车金融已经开始蓬勃发展,我国汽车金融市场还是以商业银行为主。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各金融机构共发放汽车消费贷款余额1583亿元,而截至2011年年底,汽车金融消费金融市场余额已突破3000亿元。据专业在线贷款交易平台统计,2012年上半年汽车贷款市场业务额增长超过30%。其中各类商业银行余额总计达65%以上,汽车金融公司勉强达到20%的市场份额,而其他机构更不用多说,所占市场份额比例更少。这种相对单一的汽车消费信贷的机构模式不但阻碍汽车业与金融业的发展,而且也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各种各样的服务需求。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共同竞争的完整体系是一个健全的汽车金融市场所必须拥有的。

我国目前汽车消费信贷状况对于汽车金融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其局限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性不足。祝文华在其著作《商业银行对于汽车金融产业的影响》中提到:“由于商业银行在汽车方面有很多问题,缺乏专业性,在与消费者进行沟通的时候无法深入,市场产品创新的灵活度不够,所以汽车金融服务不是只有银行就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的金融机构的参与。”二是发展的动力不够。银行的信贷服务是有一定的宽度的,对汽车信贷来说是没有专业性的,银行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利润率不高,这就使得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成本逐渐增加,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

三、对策

国外的汽车金融市场的发展是非常好的,这值得借鉴,而中国的汽车金融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美国、欧洲与日本在汽车金融方面各具特色。

美国的汽车金融行业在100多年的发展创新下,汽车消费信贷种类繁多,业务发展模式众多,除了传统的长期分次付款和储存货物融集资金模式之外,融集资金和租赁、购买汽车作为储蓄的一种方式、在汽车的所有消费上购买保险以及信用卡、汽车应收账款保理等汽车消费过程中的金融服务全部都有。目前,美国汽车金融市场信贷是消费者最主要的购买方式之一,信贷渗透率也已达到80%。日本的服务非常便捷。日本的汽车金融已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时期。而这么多年的金融服务经验和其品牌资产的积累,已经走在了整个市场中的前沿。其独特的创新服务,给了汽车金融服务行业更加便捷的发展很大的启迪,这其中包括:客户可在日本国内很多的大城市,申请和办理专业汽车金融服务的信贷业务、使客户体验到最方便最便捷的金融服务,最有效率用时最少的申请审批程序,从客户申请开始到得到贷款有时最快只要1个小时左右,甚至差不多两天就可以提车。这都是非常好的精华,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中国汽车金融想要发展起来,就必须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在此提出以下几点,虽不是很成熟,但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1、建立竞争合作关系,向汽车制造和规模小和没有建立汽车金融公司的商用车品牌经销商发放贷款。应当对于运转资金不足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建立竞争机制,吸引规模小的汽车公司投资合作。2、以建立互补联盟或者竞争联盟,联盟的加入,既提高了资本的数量,又增加了业务的数量,一举多得。例如,通用金融公司为了实现对通用乘用车与福田商用车的全系列贷款覆盖,邀请了福田汽车公司入股,这是互补联盟。通用金融公司为了实现对抗大众、丰田等公司的目的,邀请奇瑞汽车公司合作,这是竞争联盟。不断的强化经销商的贷款业务份额,支持优秀经销商增加周转车辆、库存配件、4S店建设等,这样不但增强了汽车厂商的网络经销竞争力,同时建立了经销商为汽车金融公司服务的开始。3、建立融资母公司,设立股东制,这和北汽投资公司很相似。可以通过股东的各种融资手段,实现持续的资本输入,解决资金运行周转的问题。4、可以建立合作机制,打破区域性的限制。可以几家金融公司之间建立联合作业解决不能够建立异地分支机构的问题,达到实现互为分支机构的操作的目的,这是互惠互利的。

参考文献:

[1]刘许明.对中国建立汽车金融公司的思考[J].北京汽车,2010

第9篇

随着中国消费需求的升级以及支付手段的创新,作为非现金支付的预付卡已经迅速渗透到不少消费者的生活中。凭借便利支付、非现金使用以及增值功能的扩展,预付卡已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消费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预付卡已不再是“礼品卡”的代名词,其广阔的发展“钱景”让这个领域硝烟四起。

10月24日,腾讯旗下第三方支付财付通了针对微信平台的“微乐付”,成为开拓预付卡市场的承载。而在这之前,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宝也推出了名为“享卡”的预付卡品牌。

自2011年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发放两年后,这个还未被充分开发的庞大金融领域,正发生剧烈的变化。“在预付卡市场,企业的转型、支付形式的创新、线上线下的整合已提上日程。只有创新业务模式、为商户和持卡人创造价值,才能赢得这个时代。”面对激烈的竞争,预付卡的蓝海在何方,预付卡企业未来如何布局?本刊记者专访了金源信董事长魏中平。

从“垒大户”到抢占个人市场

《支点》:作为第三方支付的一种形式,预付卡与银行卡的区别是什么?预付卡在消费金融体系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魏中平:预付卡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商业预付卡,基于商户自身的商品和服务,是种单用途预付卡,只能在商户自己的店内消费商品和服务,常见的发卡商家包括零售商超、百货、美容美发、娱乐健身等;第二种是金融预付卡,是基于货币的一种卡,具有更接近银行储蓄卡的支付功能,由专业的第三方发卡机构发行,可以在众多加盟的特约商户中支付使用,合作商户多、覆盖面广,更被市场接受。比如汉购通,消费者可以在更大更广泛的商业场所内使用,可以说它具备真正的金融支付功能,没有区域和商品类型的限制,比如你去商场买衣服、看电影、餐饮娱乐、美容健身、旅游会议等都能使用。

如今,随着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作为消费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预付卡的引进进一步优化了市场配置,商家和消费者都将由此获利,其本身也已成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

《支点》: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发放已经两年,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预付卡企业在寻求转型和获取增量的渠道方面有哪些尝试?

魏中平:预付卡目前有两个主要服务对象,一是面对企业的,用于解决企业福利问题;二是面对个人消费的。以前,预付卡公司提供的产品单一同质,并且以“对公消费”为主,争抢有实力的企业资源。如今,随着消费在经济转型中地位和作用的凸显,个人消费占到越来越大的比重,大家纷纷掉头转战个人市场,发卡方都想方设法地创新产品,谋求业务转型,开展各种金融增值服务,将其培育为未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个人消费者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汉购通以前着重开拓B2B业务,现在也开始发力B2C业务。比如最近我们在研究一种与汽车消费相关的预付卡,目前武汉市的汽车保有量有130万辆,这就注定了与汽车相关行业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针对企业,这种预付卡可以帮助公司在交通营运和物流等方面的油品管理,降低企业成本;而对于个人,我们可以提供周边增值服务,如洗车、保险、维修、救援等优惠服务,将与汽车服务的商户资源整合起来,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综合性的便利服务。

从线下走向线上

《支点》:您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给第三方支付带来哪些机遇?

魏中平:无论是网络支付还是预付卡支付,都是基于网络与金融的对接,在短期内还是无法取代银行所具有的功能。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衍生出了很多新的市场和商业模式,但在有些方面传统金融机构看不上新的服务需求,于是就给了我们第三方支付“吃螃蟹”的机会。比如,我们熟知的支付宝旗下理财产品余额宝,日前就宣布其用户数已经超过1600万,累计转入金额突破1300亿。

《支点》:您认为预付卡如何寻求创新支付形式,与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创新服务趋势融合?

魏中平:移动支付将是下一个支付的方向,对于移动支付和预付卡支付而言,合作肯定大于竞争。预付卡提供的是资金账户,移动支付提供的是一个支付通道,同时还需要pos收单机构的共同协作,才能最终完成一次移动支付。

快速增长的移动互联网行业也在带动预付卡市场,以线下为主的预付卡企业也在积极寻求线上支付形式,在做大线下资源的基础上,预付卡企业开始从线下走向线上,比如目前以手机“电子券”为代表的“新形态预付卡”开始成为市场的新宠。汉购通预付卡也开始尝试做网络消费,我们与京东商城、一号店等的网络合作模式,也是在探索为消费者提供网上支付的模式。

“把天平的两端托起来”

《支点》:国内预付卡企业的生存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魏中平:一方面多用途预付卡是一个新兴行业,用户对预付卡的认知不够充分,预付卡几乎成为“礼品卡”的代名词,事实上,在美国,预付卡产品已经是一种成熟的、并且具有旺盛市场需求的新兴支付工具。

另一方面是资金监管。截至目前,约有150余家非金融机构从事多用途预付卡业务,在央行发放支付牌照之前,由于监管缺位,行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店面发卡后关门消失等。为了规范预付卡的发行和购买,2011年5月,《非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出台,首次明确了多用途预付卡的地位、作用,明确了监管的思路,预付卡行业进入监管时代。随着预付卡行业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市场进入良性发展阶段,整个市场将迎来一个高速增长期。

《支点》:您认为预付卡企业未来的发展着力点是什么?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