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16:54:12
导语:在电影的起源和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电影艺术 电影 译制
引 言
电影诞生于十九世纪末,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地吸取着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摄影等各种艺术的成就与经验。电影又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后的产物。高度的综合性和生产上的高度技术要求,规定着电影艺术不同干其他艺术的许多特点。中国电影所指涉的历史和地理范围非常之广,它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包括海外华人社区。自从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电影工作者们开始大胆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中国电影获得许多国际大奖,而且逐年增多。在文化产业中,电影作为最国际化的媒介产业,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好莱坞从一开始就在向全世界推销着美国。美国电影很早就具有国际视野。20世纪第一个10年,好莱坞制片人就开始在主要的国外市场设立办事处。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美国电影乘欧洲陷于战争的混乱中,逐渐取代法国、英国、德国等传统的欧洲电影基地.形成国际化的电影市场。
1.世界电影的起源与发展
1893年,T.A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被视为美国电影史的开端,也是世界电影史的开端。1896年,维太放映机的推出开始了美国电影的群众性放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工业发展和中下层居民迅速增多,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它起先在歌舞游乐场内,随后进人小剧场,在剧目演出之后放映。1905年在匹兹堡出现的镍币影院(入场券为5美分镍币)很快遍及美国所有城镇,到1910年每周的电影观众多达3600万人次。当时影片都是单本一部的,产量每月400部,主要制片基地在纽约。如爱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维太格拉夫公司。1903年E.S.鲍特的《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和《火车大劫案》,使电影从一种新奇的玩艺儿发展为一门艺术。影片中使用了剪辑技巧,鲍特成为用交叉剪辑手法造成戏剧效果的第一位导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镍币影院逐渐被一些条件较好的电影院所取代,电影专利公司的垄断权势逐渐消失,终于在1915年正式解体。此时以格里菲斯为代表的一批新的电影艺术家已经出现。制片中心也从东海岸移到好莱坞。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程度地破坏和损害了欧洲各国的电影业,却促成了美国电影的勃兴。美国电影源源不断地涌入欧洲市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经建立起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卓别林于1914年拍摄了第一部影片《谋生》。立即吸引了全世界观众。1919年,卓别林、范朋克、壁克馥3位著名演员和格里菲斯一道创办了联美公司,以发行他们独立制作的影片。20年代,美国影片生产的结构从以导演为中心逐步转化为以制片人为中心的体制。“制片人中心”模式形成了20年代的“明星制度”.各大公司均拥有一批明星。
“好莱坞”此时己成为“美国电影”的同义语。由于在明星制度鼎盛时期有些明星的行为不检点招致公众的抨击,美国电影业成立了“美国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在W.H.海斯的主持下这一组织制订了“伦理法典”,以便在审查影片时剔除其中不合乎美国公众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情节、对话和场面。这就是著名的海斯法典,它对美国电影的约束一直延续到1966年。
严格的审查制度使美国无声电影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喜剧片、西部片和历史片3个方面。喜剧片的佳作首推卓别林的《寻子遇仙记=》(1921)、《淘金记》(1925)和《马戏团》(1928)等。
20年代中期,豪华的电影院已基本上取代了镍币影院。20年代末期,好莱坞电影为战胜商业无线电广播这样的竞争对手,在音响方面进行了一次革命,产生了有声电影。
2.中国电影的起源与发展
1905年,任景丰在他的北京的照相馆里拍摄了中国最早的电影《定军山》。他拍摄的是著名演员谭鑫培所表演的京剧。郑正秋于1913年拍摄的家庭短剧《难夫难妻》。被认为是最早的中国故事片。不过,它是由美国人布拉斯基在中国的制片厂、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的。同年,黎民伟与布拉斯基拍摄了香港的第一部电影《庄子试妻》。布拉斯基后来又把这部片子带到美国。因此它成为最早在国外放映的中国电影。
由此可见,中国电影从诞生之初便是跨国资本的产物。在以后的岁月里,中国的民族电影是在引进的西方的电影技术、意识形态、艺术手段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壮大的。程季华等人在1960年代初所写的《中国电影发展史》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在这本代表官方观点的著作中,中国的左翼进步电影的发展是在与外国电影、特别是美国电影霸权的斗争中成长的。中国民族电影工业所作的生死搏斗与作为20世纪民族国家的中国的困境息息相关。除电影的生产制作之外,电影审查、制片厂的所有权、政府干预以及公众舆论等都是建立一个新的、象征性的中国的重要方面。1927年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很快便成立了电影审查委员会,来审查外国片在中国的上映。该委员会一直持续到1937年爆发。
在同一时期,人们都自觉地努力阻止外国人在中国拥有电影制片厂。知识分子、民众以及政府经常组成“统一战线”来保护弱小的中国电影TA,抵制外国的“文化入侵”。整个20世纪的中国,电影审查和对民族电影业的保护一直都维持和继承下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民族电影变成为国有企业。民族电影是时代中国培育大众民族文化的一个关键要素。中国竭力利用电影来建立一幅民族认同的单一化图画。不论是从电影工业还是从电影文本或电影美学的层次都可以看到这一点。电影制片厂不再为私人所有。它们经过重新组合之后形成一个新的国家电影工业。整顿调整后形成的一些大制片厂有: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它们都受到文化部和宣传部的监控和领导。国家对于电影的生产与销售拥有绝对的权利。电影常常成为政治宣传与灌输意识形态的工具。国内外影片都受到严格的审查。允许中国观众观看的外国电影主要都来自于社会主义国家。好莱坞电影实际上已从中国消失。
1988年,张艺谋的第一部电影《红高梁》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在西方电影节上荣获大奖,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与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9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 期,因而要求有新的理论描述。它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国际化过程,并且在全球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条件下逐渐成为跨国电影。尽管中国电影起初主要的目标是国内观众,但是今天它已成为世界电影市场整体的组成部分。许多起源于中国文化中心(大陆、台湾、香港)的电影已为海外公众所欣赏和接受。中国电影也被卷入电影工业全球化的潮流之中,加入了世界电影市场的跨国生产、放映、销售和消费的网络。若要使电影面向国际消费而非国内观众,那么著名的第五代导演张艺谋与陈凯歌等人就有必要对他们的艺术风格与电影主题有所改变。
二、电影艺术
电影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步发展成为20世纪最广泛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它通过摄影机以每秒拍摄若干格画幅的运转速度,将被摄物体运动的时空转换过程记录在条状胶片上,然后将不同的胶片衔接起来,经过显影、定影、干燥、加工成电影拷贝的过程,制成可以放映供许多人同时观看的影片。影片从最初拍摄一些活动的日常生活景象片断,发展到现在已能够拍摄丰富多彩、复杂变化的现实世界.具体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生动的艺术感染力。由于电影的样式和片种繁多.有注重完整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故事片:有报道某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或历史事件活动的记录片:也有运用各种美术手段和材料制作的美术片:还有记录舞台艺术表演的戏曲片等等。在这些种类中又包含若干片种。如故事片中有喜剧片、西部片、爱情片、科幻片等,美术片中有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记录片中有传记记录片、文献记录片、新闻记录片等。它包括文学、戏剧、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成分。所以被称为综合艺术。
所谓综合艺术,是指综合几种艺术成分而构成的艺术样式。其表现特征是:集体创作。包括编剧、导演、演员、美术、摄影、录音多个创作部门艺术创造的有机配合。电影有含文学成分的描写和结构:有含戏剧成分的对话、内心独白、形体动作、面部表情;有含音乐成分的歌曲和与画面融合的视觉形象。电影的构成是用活动着的画面和各种音响表达、表现世界各国的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水平,且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是,电影的综合性并不是指各种艺术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将各种艺术形式包含的艺术成分融会贯通变成新的东西加以表现。它除具有一般文学艺术的共性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这在于电影艺术的表现工具与别的艺术表现工具不同。电影是用摄影机来反映的。摄影机具有真实记录反映对象及其运动的时空转换这一特点,由此形成特殊的电影表现手法和电影叙述语言。将各种艺术成分有机统一组合成新的艺术表现形象。正因为如此,作为艺术的电影.虽然是诞生于众多古老传统艺术如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摄影……之后的最新最年轻的艺术,但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可以让我们知道它的诞生日期的艺术。自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正式公映自己制作的世界最早的影片获得成功至今仅百年的历史。而古老传统的艺术,其中有的已经历了上千或数千年的沧桑,它们问世的时日,就连专门研究艺术史的专家学者们也无从稽考。电影和古老传统的艺术相比。它只能算个小弟弟。但是它后来居上,后生可畏,最年轻的艺术――电影,以其无可比拟的艺术魅力,闯进了世界艺术之林.一跃而成为最富群众性、最具影响力的、与世纪同龄的艺术巨人。其所以能如此,恰恰是由于它年轻,有它自己的优势。
早期的电影研究家们从电影像谁这一命题出发,探讨电影艺术的基本持性和电影美的奥秘。他们所持的观点和所得的结论各不相同,大相径庭。有人认为电影像文学.有人认为电影像戏剧。也有的认为电影像绘画,还有的说像音乐等等。不一而足。于是便有“可见的文学”、“电影诗”、“视觉交响乐”、“沉默的旋律”诸如此类的说法,试图从电影美学的层次上对电影美的本质做出界说。这些见解虽有其相对的合理性依据,但在今天看来,其各执一端的片面性。则是显而易见的。电影既像谁也不像谁。电影就是电影,因为电影是吸取、包容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摄影……多种艺术的因素、集它们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凡此种种,说明电影吸取了多种艺术门类,并不是各门艺术简单地相加拼凑在一起,而是经过了化合的有机的综合整体。电影吸取了多种艺术门类而形成综合性的审美特性,就其实质来说,乃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有机综合。正因为如此,作为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相结合的新型艺术――电影,它克服了传统的纯时间艺术难以充分表现空间和传统的纯空间艺术难以表现时间的局限与不足,既可以充分表现时间又可以充分表现空间,因而具有巨大的表现潜力和艺术可能性。由此也不难看出,包容了多种艺术门类的电影的综合性实质,还在于它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综合,它克服了纯视觉艺术难以满足人们对听觉形象的审美需求和纯听觉艺术难以满足人们对视觉形象的审美需求的局限,而具有可以融合视听两者之长的优势。成为一门最富群众性的艺术形式。
三、电影的翻译与欣赏
作为我国电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电影翻译事业已走过了五十多年辉煌的历程。在这半个世纪中.电影翻译工作者给广大观众奉献出了许多优秀的译制片,观众从这些优秀的译制片中不仅领略、了解到了异国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感受到了语言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许多优秀译制片中的精彩对白已成为中国观众争相传诵的佳句。由此可见,电影作为大众传媒.其社会效应是无可估量的。
译制片又称翻译片,顾名思义,一些国外优秀的影片必须通过翻译方能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电影翻译与其它文学作品翻译具有共同性,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形象思维中高超的艺术意境。但电影翻译又有区别于其它翻译的特殊性,即其译文要做到能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观众。
电影译制是一种文化事业,一种经济产业:译制片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一种大众娱乐方式。经过译制配音的外国电影变成了中国的译制片,这是一个不小的变化,它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电影的性质.使它不再是纯粹的外国产品,而是一定程度上的中国电影产品。译制片是中外两种文化交相辉映而幻化出的一个奇妙世界。作为外国电影的中国观众.我们怀着一颗中国心通过我们亲切的母语倾听着外国人的心声,感受着遥远国度的风土人情,离奇怪异却又似曾相识。大众传媒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使文化可以打破民族、国家、疆域的限制,在尽可能广泛的程度上得到传播,使人们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电影所发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表现出的魅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关键词] 《恋恋三季》;歌谣;三轮车夫;抗美战争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3.020
引言
1999年越裔美国人包东尼从越南南部的双季节特点:雨季,旱季中得到灵感(越南南方分为两个季节:雨季和旱季;越南北方为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加上他对祖国越南的心念展望的季节——希望之季,拍摄了他的处女作《恋恋三季》。此片曾获得过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最佳摄影和最受观众欢迎奖。
《恋恋三季》,也称作《忘情季节》(《Three Seasons》)。电影描绘了三组截然不同的人物故事,三段内容互不相干,但主题却有内在的联系。它们恰好代表了20世纪末越南经过连年战火取得民族独立,并进行了10年革新开放后,人民的生存状态与社会发展进程。这部电影的重要性在于越南人开始问自己一些问题,问他们对传统文化,生存现状以及曾经的战争带来的创伤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态度。
影片第一个故事讲述少女欣帮助一位因麻风病而毁容的诗人走出心灵的黑暗,重拾创作诗歌的信心,并帮他记录了大量优美诗歌,两人因而成了忘年交。第二个故事讲述了三轮车夫阿海与一位风尘女子之间的爱情故事,经过一连串的事件,风尘女子终于认清了生活的本质,在阿海的帮助下重新走上了光明的道路。第三个故事讲述了一位重返越南寻找女儿的美国越战老兵与背着箱子卖杂货的小男孩之间的故事,两人最后都找到了自己丢失的东西。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影片《恋恋三季》每位观众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与体会。笔者通过这部影片不仅读到了触动心灵的故事,欣赏了唯美的画面,还看到了20世纪末越南社会或隐藏或凸显的三大现象在电影中的显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历史遗留问题。导演对这三大问题分别选择了对应的三种典型元素巧妙地衔接起来,通过艺术手法完美地表现:经久不衰的歌谣代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三轮车夫是表现越南底层人民生活状况的典型代表;抗美战争则是越南近现代史上最近结束的反侵略战争。
这部电影表现了越裔美籍导演包东尼对20世纪末祖国越南发展现状的态度,及对新世纪即将开始的祖国未来的无限期望。
一、经久不衰的歌谣
越南人对歌谣的情感之深决不亚于áo dài(越南长袍)、鱼露和水煮空心菜。越南人有这样一句话:“Nh?ng v?i chúng ta là ng??i Vi?t Nam, chúng ta c?m th?y và th??ng th?c m?t cách t? nhiên cái ??p c?a ti?ng n??c ta, ti?ng nói c?a qu?n chúng nh?n d?n trong ca dao,l?i v?n c?a các nhà v?n l?n.”[1] ——因为我们是越南人,所以我们很自然的从人民群众的歌谣和大文学家的文学语言中感受到我们语言的美。可见,越南人民已经把歌谣看成了他们美丽语言的象征,并为之自豪。
1.越南歌谣的起源及其定义
关于歌谣的起源,目前我国学者一致认为歌谣是艺术的一种。艺术起源于原始劳动生活,自然,歌谣也同样起源于劳动生活。笔者认为越南歌谣的起源也不例外。至今我们仍能在越南的田野中看到劳动人民边干活边歌唱,你唱一句他对一句,或者一个领唱,大家跟着唱,类似中国的唱山歌。歌谣给单调辛勤的劳作生活增添了一抹娱乐色彩。
歌谣在中文中的定义为民歌、民谣、儿歌和童谣的统称。这既是一种定义,也是歌谣的分类。“东南亚地区的民谣根据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大致分为劳动歌谣和仪式歌谣两大类。”[2]而越南的歌谣以劳动歌谣为主,有其独特的背景与形式。创作来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最为古老也最为常见的传统劳动歌谣。这类歌谣通常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发明的,主要抒发热爱大自然,表达对生活的感恩以及求爱之情等。另一种是由诗人作诗,劳动人民传唱的歌谣。抒发的情感与上一种类似,但情感更为细腻。越南歌谣的内容多取自日常生活,且多为六八体诗歌形式,歌调跟越南语言相互配合,因而贴近人民大众且易懂好学。因此,越南官方字典这样定义歌谣:“Ca dao là th? ca d?n gian ???c truy?n mi?ng d??i d?ng nh?ng c?u hát kh?ng theo m?t ?i?u nh?t ??nh, th??ng ph? bi?n theo th? th? l?c bát cho d? nh?, d? thu?c.”[3]——歌谣,指用口传唱不根据特定乐调的歌词,通常为易记易熟的六八体形式的民间诗歌。简言之,歌谣就是传唱的诗歌。
起源
2009年,一个名叫RunPee(跑去尿尿)的美国电影网站瞬间在世界走红,被誉为史上最实用电影网站。它不是凭借新片介绍、剧情揭秘和影星访谈制胜,而是采取一种匪夷所思的另类创意取悦影迷:给观众们带来了一条网络尿不湿,它会提前告诉你在某部影片的几分几秒有尿点,你可以放心去厕所而不用担心错过重头戏。
跑去尿尿网出现后,最先被豆瓣网、电影时光网的铁杆影迷介绍到了中国国内。
发展经过
[关键词] 《2001:太空奥德赛》 新时代运动 天启 回归 介入演化论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6.001
影评界曾经流传着这样的佳话:“在电影神殿的最高处,在上帝的下面,坐着——斯坦利?库布里克。” [1]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奥德赛》亦如张若虚以一首《春江花月夜》便“孤篇压全唐”,这也终将证明这位世纪电影大师是孤独的王者,他的这部作品达到了科幻电影的巅峰。这部长达139分钟的电影涵盖了人类的全部发展史,影片以黑石的多次出现和隐没为界限,可分为四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第一部分“人类的黎明”《The Dawn Of Man》,以写实的方式拍摄了一群猿猴的生活,第二部分是“月球之旅”《The Travel To The Moon》,第三部分是“木星计划的十八个月后”《Jupiter Mission,18 Months Later》,第四部分是“木星以及无限苍穹”《Jupiter and Beyond the Infinite》,特别描述了在多维时空中宇航员Dave异常和诡异的经历。电影所讨论的主题是人类进化的历史,生命的起源与归宿,以及无比壮观的宇宙太空景象。黑石的每一次出现都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变革。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黑石是帮助人类进行自我认知的镜子,是宇宙造物主设计的天启力量,催生了望月人猿的灵感,使其突然获得了使用工具的能力。它代表的不仅是生命起源之力量,而且是生命归宿的答案。库布里克意图通过黑石与人类关系的叙述,以达到对人类进化史的俯瞰,并预言人类未来的命运。同名小说和电影的共同创作者约瑟?克拉克在接受BBC专访时,库布里克发去贺词:“你,给了我们一种新视野,让我们看到人类从地球摇篮朝自己在星海间的未来伸出双手,而在那片浩瀚星海间,异星智慧体或许会扮演神般的父亲角色,或甚至像‘教父’一样地对待我们。”[2]半个世纪的光景过去了,电影中的库式隐喻与符号化语言的象征性表达所暗示的诸多预设信息尚未完全解开,重新对其进行全面解读,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由于电影本身已经超出了科幻电影的范畴,因此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解读这部电影需要克服的诸多文化与思维的难题。首先,库式电影经常有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广泛的哲学意蕴,我们只有站在某种接近库布里克思想的哲学角度或者是具有一定的与之比肩的哲学高度,才能接近库布里克的答案。其次,我们还要注意电影文本和电影创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电影文本反映的是它那个时代的文化内涵与反思,电影创作者所表达的是他那个时代的文化经历与预设。因此,把这两者放到更为宏大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中去考察,有助于我们揭示电影和创作者本身所受时代文化的影响。1968年前后的美国是各种文化思潮和新的社会运动开始蓬勃兴起的时候,例如反主流文化的嬉皮士运动,人性潜能运动、“意识革命”和新时代运动。作者本人和作品创作同样受到这些前卫文化思潮的影响。再者,我们需要拉近文本解读上的文化距离。“It occurred to us", he said, "that for the Greeks the vast stretches of the sea must have had the same sort of mystery and remoteness that space has for our generation".[1]《2001:A Space Odyssey》,直译为《2001:宇宙空间奥德赛》,片名源自希腊神话《Odyssey》(奥德赛),它叙述了奥德修斯战后浪迹天涯,历尽千辛万苦回归家乡的故事。库布里克想表达的也正是在宇宙中漫游、探索终极意义的期望,这不仅是一个平铺直叙的探险故事,而是如神话般庄严的主题。
新时代运动(New Age Movement)对美国文化影响深远,在这部作品中亦有所体现。那么,库布里克与新时代运动哲学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请看下面一段话:
——杉本博司
杉本博司于194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30多年以来,他一直被定义为跨学科的当代艺术家。他模糊了许多艺术形式的边界,比如:摄影、绘画、装置,最近他又开始对建筑进行探讨。他的摄影代表作品一路追溯着时间的起源与社会进步,在东西方的不同意识形态间搭建了一座桥梁。1975年,杉本博司开始摸索戴维·艾略特在他的散文《无穷的表面》所描述的“艺术家作品发展源头的三元基础流派”。杉本博司的摄影作品也基于三个基础系列:立体模型、剧院和海景,它们被时间的力量启动并相互连接在一起。不管是转瞬即逝、深邃凝重,还是遁空无形,杉本博司作品的主题终究离不开时间这一基本概念。
凭借对银版印刷制作的敏锐理解,杉本博司成功地诠释了黑、白、灰三种色调所蕴含的全部潜能。他的摄影作品在东方和西方意识形态中架起了一座桥梁,一路探寻时间起源和社会发展的脚步。杉本博司通过自己对明胶卤化银媒介的理解与应用,将这种材质的特有属性融入艺术的表现过程中,最终在这种媒介上仅通过黑、白、灰三种基本色系就呈现出了自然色调所蕴含的全部潜能。
杉本博司的最新系列作品《闪电原野》以有机物的组合结构以及原始形态为主题,流淌着奔放的动态和能量,影射着生命起源之时迸发出的第一个火花。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以摄影为载体寄托了杉本博司对科学研究和实验的热情。他并未使用照相机,而是在暗房里将未曝光的胶片放到预先设计好的、能够产生不同电压电流的设备上,以创造出特殊的效果。
《剧院》是杉本博司最著名的系列作品之一,整组照片每一张画面的正中心都是一块曝光过度的屏幕,这块规整的屏幕是一部完整电影的痕迹,是某段时间一种有形的记录,然而这些痕迹这些时间,它们出现,存在,消失,最终化为一片空白。曾经热闹非凡的电影院,在一部电影终结时,当观众陆陆续续的散去,谈话声消失了,哭笑声消失了,脚步声消失了。静静的,唯一依然存在的是那播放过无数电影的屏幕,仍然残存一丝人体温度的座位和属于影院建筑中的一切,它们见证了时间的流逝。每一件事物当他经历了时间的侵蚀,岁月的洗礼,它的身上就会承载无数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会或明显或不明显地改变着事物的本身。而影院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无数故事的地方,屏幕上或喜悦或凄美的故事,屏幕下鸡毛蒜皮喜怒哀乐的平凡故事,当你静静地坐在散场后的影院时,你是否也听到了它们低声细语地诉说着那些故事。在谈到创作这组作品的最初灵感时,杉本博司说到:“一个晚上,当我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拍照片的时候,忽然有一个想法,我问我自己,如果把一整部电影在一张照片上拍摄出来会是什么样?我心里回答说,你会得到一张发光的帆布。为了能实现这个想法,我马上开始实验。一个下午我带着一架大画幅相机来到东部一个很便宜的电影院,电影一开始,我就打开大光圈按下快门。两个小时后电影结束时我闭上光圈并在当天晚上把这张底片冲洗出来,我想像中的画面猛地呈现在我眼前。”
关键词:影视 音乐 钢琴
在当下的社会,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娱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活动形式,随着影视行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音乐逐渐成为了影视背景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元素。
在众多的音乐背景中,钢琴无疑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它在影片的故事结构、氛围烘托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钢琴音乐的艺术魅力
钢琴音乐之所以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关键在于它具有丰富的情感蕴含和艺术表现。它以丰富多彩的音色和音调演绎了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使自然界的事物通过音乐这一媒介表现出了它们各自独特的魅力。
钢琴音乐可以描绘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也可以诠释人们心灵深处的复杂情感,当然也可以用写实的方法来表现抽象的画面。它用特有的方式指引人们走入梦想的世界,带给人们一次次美妙的情感体验。人们可以将自己置身于画面当中,感受音乐中包含的喜怒哀乐等等丰富的情感,使自身的心理反应和音乐的真实效果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自身的心境紧随着音乐的变化和发展。
二、 钢琴音乐的文化底蕴
钢琴起源于欧洲,被人们视为欧洲古典音乐。钢琴音乐作为欧洲古典音乐的主体,吸取了欧洲历史和文化艺术的内涵。
钢琴音乐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是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溯源以及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它能为电影艺术的视觉和听觉提供了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理想助推器。音乐对电影而言不仅仅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还能够延伸到电影的剧情当中,以独特的形式深化人物形象,它用本身特有的音符、旋律、声音、节奏及色彩等元素,为电影提供了隽永的意蕴和深厚的文化韵律。
钢琴音乐的发展历史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有着和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性,在电影艺术的动态构成中,将电影艺术的内涵与现实情境融为一体,呈现出审美情趣上的美感。他能够唤起人们对朦胧现实美景的想象。
钢琴音乐的表现力是极为丰富的,这与演奏者的艺术魅力不可分割,钢琴音乐侧重在情感的宣泄,在表现情感、意图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和作用。正因为如此,钢琴音乐才被广泛用于电影电视作品中。
三、钢琴音乐与电影的融合
钢琴音乐主要是根据影片的剧情来叙述发展的,受影片的限制。为了配合剧情的需要,在恰当的时间内用来深化剧情。视听的综合感受主要是把电影画面和音乐的音响相结合形成统一的整体,把画面和音乐同时展现给观众。
电影音乐并不是单纯的时间艺术,它把画面与音乐结合起来共同塑造一个具有综合性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观众的审美观念构成一个完整的思维形象。
现代电影是画面与音乐的有机统一体。画面主要是表露生活内涵的艺术,电影音乐则是以音乐的形式渲染人物的性格,主要用来深化剧情。
电影艺术和钢琴艺术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两者选择同一个主题时,会出现音画合一的、音画平行、音画对立的局面。然而,钢琴具有独特的魅力,很自然的就会与电影融合在一起,并且可以为其塑造其所需要的艺术形式。
四、钢琴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美学表现
随着影视作品的不断发展,钢琴音乐成为了很多影视作品的主要题材,在美学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它从抒发故事情感、营造背景氛围和提升艺术品位的方面充分表现出了它的美学作用。
抒感是音乐本来都具备的功能,特别是在电影中钢琴音乐可以起到深化情感的作用,提升电影的审美感受,根据电影自身的需要钢琴音乐类型也有不同的界定,如紧张情节配以急速的音乐,优雅的场面配以舒缓的音乐,无论什么场景,钢琴音乐在抒感方面都是尤为重要的。
总之,钢琴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被应用到电影艺术中去,不仅为电影艺术增添了蕴涵,而且也为钢琴音乐本身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钢琴音乐与电影艺术的结合必然是当代电影艺术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胡水欣.论舒曼钢琴音乐中的浪漫主义特色[J].作家,2011,(08).
[2]杜恩云.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美学特征[J].艺术研究,2006,(01).
[3]刘琉.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和魅力[J].教育艺术,2010,(02).
[4]袁科.论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3).
[5]赵娟.钢琴演奏中的音乐想象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黑手党是个秘密团体,致力发展“我们的事业”。在这个团体中,规矩森严,如果你泄露帮派的秘密,你会跟手中圣人像一样在地狱被火烧。这个神秘团体制造了大量骇人听闻的事件,美国政府一直想取缔这个非法组织,但是几十年来双方过招后各有胜负。2007年,意大利警方在对黑手党老大的别墅进行搜查时,惊人地发现了黑手党最神圣的法律清单。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帮派行为准则!现在,前黑手党成员第一次说出支配他们的“黑手党十大戒律”。
《戛纳国际电影节历程》
本片摄制于2009年戛纳电影节60华诞之时。60年中,戛纳电影节一直充满着精彩、竞争、争议,当然还有一部部伟大的电影。然而,有多少人知道戛纳电影节的诞生与战争有关?1939年,法国为了对抗当时受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控制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决定创办法国自己的国际电影节。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使筹备工作停顿下来。大战结束后,1946年9月20日在法国南部旅游胜地戛纳举办了首届电影节。自创办以来,除1948年、1950年停办和1968年中途停办外,每年举行一次,为期两周左右。头几届都在每年9月举行,1951年起,为了在时间上争取早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改在每年5月举行。该片是一部真正的历史纪录片,全面记录了戛纳电影节的起源、内涵和影响,不但知识性强,而且从始至终观众能看到各个时代自己所钟爱的电影明星。
《生于妓院》
1998年,纽约新闻记者布里斯基来到加尔各答红灯区,打算拍摄一些关于的东西,但她发现红灯区里的孩子属于更需要人们关注的对象。孩子们对她和她的相机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她组织了一个以孩子为主的摄影班,发给他们一些相机,并对孩子们进行了培训。虽然这些孩子们生活的环境恶劣,但却仍旧内心充满阳光和希望,片中8个小主角拿着相机去记录他们身边的世界。无论是街区的角落,还是孩子们的打闹,都那么地自然真实。如果不加以说明,任何人都不会想到这些真实有冲击力的照片是出自红灯区少年之手,而他们也通过摄影慢慢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福利院的孩子们》
[关键词]招贴,平面设计;电影招贴
招贴在近代拥有广泛的影响并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平面设计用它作为创作和交流的媒介,在很大程度上更接近于个人的设计思想的展现。而发展最快的就是电影类招贴,因为每部电影的背后都有专门的设计团对这部电影在平面设计中去体现男、女主人公或者精彩的电影环节,已达到提示和宣传的作用。当今的电影招贴大多画面精美,即使是同一部电影的招贴,各国的版本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也可能突出不同的主题。一部普通的电影招贴只有一两个版面,而一部畅销的大片就可能有数十种版面,《TiTanic》电影的招贴应该是目前版面最多的招贴了。
一、电影招贴的起源
1,电影招贴起源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兄弟在巴黎的一间餐厅里向35位观众放映了《火车到站》等短片,当时那张题为《卢米埃电影》的招贴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张电影招贴。
早期的电影招贴是纯粹为了电影的上片做宣传广告用途,就如现在卖场中的大多数促销招贴,是用手工绘制的,又称手绘电影招贴,其真迹已较少见,好莱坞早期著名影片《飘》、《第凡那的早餐》、《卡萨布兰卡》当初的招贴都是手绘的,画面精美细致,至今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随着电影的普及,电影招贴制作技术的进步,电影招贴本身也因其画面精美、表现手法独特、文化内涵丰富,成为一种艺术品,具有欣赏和收藏价值。但国外的招贴收藏家一般只收藏原版电影招贴,当然其头版及前几版更因其数量稀少升值潜力巨大而备受宠爱。
电影招贴及其他电影衍生产品,从功能上分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供广告促销用的,其产品上常标有“ForPromotion”(促销用)的字样,主要用做电影公司的广告、影院招贴、观众的赠品。第一类产品是不能用于销售的,第二类是可供销售的。大家在上海看到的电影招贴、明信片,钥匙圈、纪念卡、马克杯、T恤等都属于电影的衍生产品。电影和电影的衍生产品早已成为一种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走进千千万万人的生活。
2,电影招贴从版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原版电影招贴。所谓原版电影招贴,即是由电影发行公司发行的电影招贴,对招贴发行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严格的规定。原版电影招贴又可以分为头版和再版,一般来说,头版招贴都采用双面印透的方法来区别于其他招贴,并且所有的原版招贴的尺寸基本上都是99×69cm,再版招贴的尺寸也是99×69cm,但都是单面印刷的。每版招贴都是限量印刷的,作为一种收藏品其价值是不可限估的,国外的电影招贴收藏者是专收原版电影招贴的。
第二类是授权的电影招贴,一般尺寸为88×59cm、42×30cm,但以88×59cm尺寸为主流,授权版的招贴由于价格较为低廉,发行量又远远大于原版电影招贴,而升值潜力不大,在市场上较为多见。
二、电影招贴的特性和设计法则
1,招贴的基本概念
所谓招贴。英文名称为poster,中文又名“海报”或“宣传画”,属于户外广告,分布于各处街道、影(剧)院、展览会、商业区、机场、码头、车站、公园等公共场所,在国外被称为“瞬间”的街头艺术。虽然如今电影业各种宣传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理论、新的观念、新的制作技术、新的传播手段、新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但招贴始终无法代替,仍然在特定的领域里施展着活力,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广告宣传作用,这主要是由它的特征所决定的。
2,电影招贴的特性
文字限制:招贴是给远距离、行动的人们观看,所以文字宜少不宜多。如:《别惹蚂蚁》故事根据童话作家约翰・尼科尔(John Nickle)创作的同名儿童小说改编,讲述刚搬家的卢卡斯,在学校没朋友,又被邻居恶霸欺负,只好把怒气出在蚂蚁上,破坏他们的巢穴,不料蚂蚁起来报复,用一把神奇缩小枪,将卢卡斯变成蚂蚁般大小,并把他带回巢穴一同生活,经过这次,卢卡斯学会了宽容与同情,友情的真谛和欣赏、敬畏自然本身。以图片占据整个版面,整个招贴只是点到了电影的片名,但是非常的醒目。
色彩限制:招贴的色彩宜少不宜多。如:2006年加拿大出品的《僵尸人》电影海报只用了一个红色代表了整个招贴的色彩,使影片的情节和影片定位对观众都有了很好的示意:招贴的形象一般不宜过分细致周详,要概括。张贴限制:公共场所不宜随意张贴,必须在指定的场所内张贴,各个电影院在介绍新电影时都是把招贴和电影放映时间相配合,以告之观众。
3,电影招贴的设计法则
在电影招贴设计的过程中,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设计前翻阅各类资料,挑选合适的形式、手法进行移植,改头换面地套用设计的内容。另一种是不找任何资料,凭借自己所学的知识、激情、力量,再结合电影招贴设计的法则进行构思和构图。其结果,前一种显得拘泥而少灵气,模仿因素多,后一种创意明确,视觉流畅、饱满、生动、个性化强。
色彩的刺激无论在人的心理或生理上都有重要的影响,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为使忙碌的人们能在瞬间了解电影招贴内容,电影招贴色彩应多使用较为强烈的对比色调。所以,色彩对比是电影招贴设计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其目的在于尽可能使主题形象鲜明夺目,在瞬间快速传递给广大观众,并留下深刻印象。通常在电影招贴有以下几种对比方法:色相对比、明度对比、冷暖对比、补色对比、面积对比。色彩是电影招贴的“魂”,要象征化、联想化。如白色能联想到纯洁、神圣、优质、和平,如:2006年10月上映的电影《硫磺岛来信》的招贴设计,以白色为主题色,加上一个充满生机的绿色小岛,使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对那场战争的回忆与反思,黑色能联想到严肃、触目;黄色能联想到快活、温暖、尊严等,如:1994年《狮子王》的电影招贴整体采用黄色它象征着王者的身份的同时也让观众充分对非洲大地的一个遐想的体验。蓝色能联想到和平、安宁、科技等,如:2008年最新电影《WALL-E》的招贴基本上是以蓝色调为主体,充满了科技与太空的味道。总之,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了色彩运用的基础上,才能使设计的用色起到内外呼应的作用,达到电影招贴理想的宣传效应。
电影招贴的色彩,包括色和彩两层含义。色,通常指的是:黑、白、灰,或称“五色彩”。彩,通常指的是:红、橙、黄、绿,青、蓝、紫,以及掺有黑、白、灰成分的中间色,或称“有色彩”。按生理学家的研究,触及人类五官最敏感的莫过于色彩。正如人们购买食品,首先进入视线的是上面的色彩,其次是嗅觉,再其次是味觉。色彩是市场信息和产品竞争的首要条件,因此,在广告上有着极强的诉求力。特别是远距离传达的电影招贴,更莫过于色彩。
新奇:虽然所有媒体都需要“新奇”,但电影招贴要求更高,因为它只是在“瞬间”发挥传达作用,特别需要视觉传达的异质点。简洁:虽然所有媒体都需“简洁”,但电影招贴要求更高。如:第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海报用过去老的胶片盒作为主题,没有用明星和片名等,表现出简洁的一面,同时用中国的书法表明了自己的文化地域特点。因为电影招贴是户外广告,越是“简洁”的电影招贴,主题越突出,焦点越集中,内容越丰富。夸张:因为电影招贴是在远处发挥强烈的传达作用,所以必须调动夸张、幽默,特写等表现手段来揭示主题,明确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冲突:“冲突”也是对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式节奏上的“冲突”;二是内容矛盾上的“加突”。直率:艺术要求含蓄,电影招贴则要求直率。
三、结语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近20年来好莱坞电影的主流配色,始终围绕在橙蓝两大色系上,有的是橙色和蓝绿色,有的是琥珀色和蓝绿色。电影色调一直是影迷和评论家关注的焦点,这种铺天盖地的橙蓝色调好像要“一统江湖”,以致于有的评论家批评色调越来越单一,好像使电影进入了“黑暗时代”。
不管怎样批评,事实终归是事实。本文将向你揭示电影后期制作中关于配色的更多奥秘,本页上面四部电影的剧照,你可以仔细体会下。
剧照是整部电影配色方案的整体反映,另外,电影海报作为宣传工具,也有颜色搭配的奥秘。许多电影海报无一例外,都属于橙蓝色调,它们颜色亮丽饱满,视觉效果明显,紧紧抓住了人们的眼球。
人类拍摄电影何其多,每一部电影里每一个画面,不可能全部是橙蓝色调。而且有的制片人个性鲜明,喜欢标新立异。比如《绿野仙踪》之《翡翠城》,给人感觉应该是处处可见翡翠般的绿色,然而奇才导演竟然“屏蔽”了绿色,代之以橙蓝之外的任何其他颜色呈现在荧屏上。
除个别人外,大部分制片人都倾向橙蓝色调。以橙蓝为主的配色方案已经是大势所趋,科学家从众多电影主色调中取样,画了一张分析图。这张图显示出电影色调橙蓝为王的潮流。
渲染配色的技术
电影刚诞生时,根本谈不上色调,更没有渲染配色,因为色调完全取决于拍摄实际,人物、场景是什么颜色,拍出来就是什么颜色。后来,为取得更好的观影体验,制片人才煞费苦心,开始为每一幕电影渲染主色调。
现在,除少数制片人坚持实地拍摄外,绝大部分电影拍摄都采用了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电影后期制作更轻松,渲染色彩更容易,主题色调更统一,因为电脑软件功能强大,它能同时渲染不同画面,使电影不同场景的色调更紧凑一致,同时也使电影所表达的主题更严密连贯,有利于观众理解接受。
《逃狱三王》上映于2000年,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三个犯人逃狱的经历。这部电影是应用数字技术大量渲染画面的早期代表。导演科恩兄弟宣称,为使电影显得更“复古”,他们大量渲染暖褐色,使其成为电影主色调,并调整画面场景、人物肤色等众多电影元素的色彩紧密度,使各种颜色都随主色调的变化而变化,让电影看起来仿佛经历了岁月磨砺,变得古旧而沧桑。
效果最好的对比
电影制作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橙蓝色呢?原来,世界上所有颜色中,橙蓝色系是对比最明显、效果最好的配色方案。
一部电影最主要的场景中,最主要的元素是什么?自然是电影人物的刻画。演员是电影的中心,他们饰演的角色,也是籍以表达电影主旨的中心载体。演员是人,而世界上不论哪一类人种,肤色都介于浅桃红色和黑色、深棕色之间。从色谱盘上看,这部分刚好属于橙色系,与之相对的就是蓝色、青色。
色谱盘上相对的颜色就是相对色,又叫互补色。互补色的对比效果比任何其他颜色都明显。平时我们选取某种颜色,常常是因为这种颜色的对比效果最明显。
橙蓝色调的电影配色,就来源于这种互补色的对比效果。屏幕上人物肤色越来越倾向于橙黄色,画面背景越来越倾向于蓝青色;橙黄色给人一种暖暖的感觉,蓝青色则带来冷冷的效果。这样两相搭配,让人有一种强烈的冷暖对比,使电影画面更生动活泼。
从电影配色方案的历史来看,橙蓝主色调起源最早,因为较之其他颜色,橙蓝色视觉效果更鲜明,给人更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给观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而且橙蓝色调与很多日常概念一一相对,比如火与冰,大地与天空,陆地与海洋,白天与黑夜,关怀与冷漠,老式火药爆炸与未来科幻武器等等。
《变形金钢》系列电影,数年来一直深深吸引着观众,它就是橙蓝主色调引起强烈视觉震撼效果的典型。当然了,动作片特别适合橙蓝色调,毕竟一旦发生“爆炸”,它通常是橙黄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