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16:54:13
导语: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程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设计 课程教学 学习方法 学习体会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所谓“风景”是在一定条件下,以山水景物或某些自然和人文现象所构成的足以引起人们审美与欣赏的景象;“观念中的风景”则是设计者头脑中的风景[1]。因此,设计是设计者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生活的憧憬“投射”到现实世界中的一种营造行为,设计的好坏,取决于设计者如何将客观因素和基本素材进行融合,激发人,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联想以及心理等方面对于设计成果的感悟。
《风景园林设计》就是这样一门传授设计初学者运用生活素材进行景观设计以改造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的课程,对于刚接触风景园林设计的初学者来说,它开启了设计者对于各类风景的理性认识,为之后创造另一番风景埋下伏笔,对其今后的设计生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谓是“设计之匙”。
一、《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概述
(一)课程内容
《风景园林设计》是园林、风景园林相关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其内容涉及城市规划、风景资源的评价、城市风景园林绿地系统、风景园林绿地、景园景点、城市景观环境、风景园林植物、风景园林建筑、风景园林工程等,是较为系统的风景园林设计类课程之一。
(二)课程特色
《风景园林设计》紧紧围绕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各方面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绿化等方面,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实例探讨、项目训练、外业考察等方式,有效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使得设计初学者在浓厚的课堂氛围中感受设计的美妙,激发其设计兴趣,学会紧密合作与学习并从中积累经验,对今后设计之路产生重要影响。
(三)课程目的
《风景园林设计》主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对其他学科基础课和设计专业课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的系统理解,巩固专业知识,初步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风景园林等行业对风景园林专业知识与技能构成要求,拓宽视野,找出不足,补充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亲身参与设计,增强学生对风景园林行业的认识,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对于进一步强化学生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更好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于课程学习经验
(一)课堂学有所得
《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课堂学习内容相对于其他的一些设计课程而言似乎更丰富、有趣,具有启发意义。总结课程课堂学习所得如下:
1)课程涉及的设计知识在所有设计课程中相对较为基础及全面,使笔者全方面系统习了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知识:《风景园林设计》课堂学习涉及风景园林历史与发展、风景园林设计布局、程序、各种类型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技巧;
2)除了《园林设计》教材使用外,老师常讲解其他权威、经典设计书籍和实例来扩展视野,激发笔者对于设计的兴趣;与此同时,老师常介绍较为新颖的国内外设计观点和理念,保证了与时俱进;
3)课堂学习注重理论与动手实践结合,让笔者在实际设计中感受理论知识的重要:课堂上老师经常进行手绘快题设计训练,这对于平面构图、色彩搭配、景观景点设计等方面的提升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大家讨论分享的方式进行优秀作品解析,可以学会如何分析作品的优劣,从而取得进步。
(二)自我提升
1.作业巩固
为了保证理论知识的吸收,设计课程设计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这些绘图设计作业中,常常可以收获很多:
1)在根据命题进行方案构思的时候,一方面学会找出满足设计要求的硬性规定,再者则是通过几个方案的比较,找到最优解决途径和方案,学会比对和分析。此外,资料收集过程,也能通过观摩优秀设计师的作品,让自己有所收获和感悟;
2)在作业绘制过程对耐心、审美的培养有很大影响,可以通过作业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成就个人风格;
3)此外,作业可以让理论知识融进设计,产生潜意识作用,这样在面对实际场地的时候,会养成合理尺度、遵照规范的好习惯,从而提升设计作品的质量。
2.关于课下知识扩展
为了满足课程需要,比如作业绘制、考试、设计素养的培养,笔者常在课下自我提升:
1)图书馆是设计初学者必须挖掘的宝藏,其内有大量园林设计相关实例、论文、图集、设计师手册等,对于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扩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2)针对自己喜欢的方面,如手绘、计算机作图等进行自我发展,一方面能增强设计信心,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专长,对于今后的工作、学习很有意义。
(三)建议
结合《风景园林设计》课程课堂学习及课下实践应用,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1)关于一些规范方面的知识,课堂学习确实相对较少,以至于很多时候感觉设计只是纸上谈兵,有些不切实际,课堂上可以考虑适当介绍一些较为常用的设计规范,让学生在课堂、课下作业中应用自如;
2)关于一些国内外优秀设计流派及其发展历史介绍过少,可以适当结合课堂进行一些讲解,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设计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了解园林景观设计的思路诞生和个人风格的形成。
3)为学生多提供些实际设计参与平台。课程中的一些课堂内外作业可以考虑用老师实际参与的项目来进行,不要只是单纯的空白场地,应让学生学会如何结合实际地形地貌、场地情况、文化背景来综合考虑,有利于与今后与社会的接轨。
相信有指导老师的渊博知识和悉心培养,以及学生的努力,《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结语
通过对风景园林设计学习及实践过程中相关心得和经验的总结,笔者对园林景观设计学习和实践有了进一步了解和体会。文中提出的相关感受和见解,不仅增加了笔者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喜爱,也为今后相关设计学习和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指导,收获颇多。同时,希望通过笔者的一些课程建议和心得,为《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优化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2010年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风景园林设计》(西大教字〔2010〕43号)和广西大学2011年度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风景园林设计》(西大教字〔2012〕1号)共同资助
[参考文献]
[1]王昀.从风景到风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唐世斌: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徐 婧(1989―),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大学林学院园林200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唐世斌(1963―),男,重庆梁平人,研究生,广西大学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建筑工程与规划设计
郭 松(1979―),男,重庆双桥人,硕士,广西大学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园林植物应用
关键词: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技术;途径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伴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化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在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方面有了新的发展思路和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城市规划也开始融入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过去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显然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发展要求,城市居民对生态环境、绿化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城市建设也开始更加注重城市整体形象。通过建设生态风景园林的方式,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绿化环境改善居民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对进一步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然而,我国在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方面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施工技术的提高,本文接下来简要分析影响施工技术的几点原因,并提出相应对对策建议。
一、制约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技术提高的原因
(一)施工管理缺乏制度规范
施工管理是整个生态园林建造的宏观管理过程,它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或者内容,一是施工前的规划和施工安排;二是施工过程的具体管理;三是施工完毕之后的后期维护管理。这三部分内容共同构成了整个生态风景园林规划建造的宏观管理过程。施工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因为整个园林从构思到规划到建造到后期维护中间需要涉及到的单位、部门、人员、工序等都是十分复杂的,由于在建设之初就缺乏一个宏观有序的管理,导致后期施工很难顺利进行。
(二)施工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园林施工虽然是一项对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但我国并没有专门的园林施工技术研究部门,更多的时候是依靠劳动者的经验积累。而我国从事施工类工作的工人往往并不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理论素养,在工作中随意性较强,不服从管理的情况普遍存在,而且他们大多数缺乏专业的技术培训和从业教育经历,因此在工作中也常常存在着施工不规范的问题。施工队伍的素质问题直接影响着职工质量,这也是影响园林建设施工技术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施工工序安排缺乏秩序
前文提到,现代生态风景园林建造是一项工序复杂内容繁多任务繁重的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多部门多团队的有效配合,中间任何一项工作或者程序出现偏差都会对整个施工进度和施工效果产生影响。然而在现实中,由于缺乏宏观的施工规划和管理,施工队伍之间配合相对松散,交叉施工等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施工队伍为了干工期盲目施工,不按规范要求施工等都会给整个的园林建设工程引起混乱,最终会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效果。
(四)园林建造的后期维护不到位
生态风景园林的建造与其他工程有着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后期维护上,其他工程建设竣工往往意味着整个工程的结束,后期维护工作非常小。而园林建造则恰恰相反,其建造竣工仅仅意味着整个工程的刚刚开始,因为其中涉及到的花草树木以及水源等都需要长期有效维护,比如必要的施肥、浇水、施药、除草等工作。这每一项工作都对这个园林的健康状况产生直接影响,任何一项工作不到位,都会给园林整体健康和风景造成难以预料的破坏。所以,很多园林后期维护工作不到位也是影响园林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提升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技术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系统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障工作规范化流程化,促进生态园林建造过程有序进行的重要堡垒,要有效的提高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技术,搞好管理是必要的。这就要求负责施工管理的相关部门,根据生态风景园林的施工特点和内容作出全面的系统规划,并制定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包括材料采购、各方面的协调、施工工序、施工队伍安排和流程安排等,以及到后期的园林维护工作等,都应当作出详尽的规划,并在实际中严格执行。这样才能确保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按部就班的推进园林建造。
(二)加强施工队伍素养和技术培训
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技术直接关乎工程建造的顺利推进和工程质量安全。提升施工队专业素养和技能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在工人招募过程中就应当选取德才兼备技术优越的工人;二是要组织施工人员进行经常性的理论教育和技能培训,强化其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三是在施工中强调合作意识和相互学习意识。努力让工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可以得到不断的成长和锻炼,不断提升生态园林建设的施工技术。
(三)做好施工沟通协调合理安排工序
首先是在生态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管理部门应当组织规划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并合理的做出园林规划方案,之后再根据规划方案制定可行的施工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评估。然后管理部门要根据施工方案组织建设队伍,并做出明确的分工安排和施工顺序安排,务必让每一只队伍都明白自己的工作内容和重要性,同时还要清楚如何配合好其他施工队的施工。最后管理部门要进行全程监督,积极协调中间出现的各种意外事件,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四)全面提升施工技能加强后期维护
生态园林的后期维护工作不仅技术要求高而且十分重要,工作中稍有差错即有可能给园林带来严重破坏。尤其是植被的管理维护,新植入的植被适应性和生命力较弱,需要维护工人精心的维护,及时的灌溉、施肥、施药、除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同时还要及时观察植被的生长,避免出现病害或者病害扩散,以保证建成的园林能够健康的存活。
三、结语
生态风景园林是一项工序及其复杂的工程,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需要的是各方面积极的配合和协调,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者衔接不到位都会给工程整体质量带来影响。在现代城市建设的需求之下,生态风景园林规划将越加受欢迎,积极培养高素质施工队伍,构建程序化管理制度,做好工程规划建设各方面的协调与沟通将是今后提高生态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倪艳璇.刍议如何有效提升风景园林施工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7).
关键词:景观设计;学科;介入;途径
1.引言
过去的三十年间景观设计在中国正在迅速被认可,和西方百年发展相比,中国的景观设计行业正在向多学科、多专业、多领域、多角度融合介入。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景观人才?在景观教学中值得我们冷静下来思考,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景观多学科专业的并列发展
景观设计(Langdscape Architecture)为1857年现代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在监督纽约中央公园时创造的专有名词。[1]从1900年美国哈佛大学有了第一个景观设计课程至今,景观设计的发展已有了百年的历史。国内的发展仅仅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景观设计专业一直是依附于传统园林设计专业基础上,业内、业外理解的景观设计即园林设计。1999年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名称取消,随着新兴环境艺术与旅游景观规划等专业的迅速发展,与传统的农林园艺专业下的园林设计和城市规划专业下景观规划设计形成了并行发展的态势。
国内开设景观设计相关的专业有源于建筑学、城市规划背景下的景观规划设计,由于建筑学科发展时间久,具备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着重于在城市规划下大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在传统林业、农学背景下的风景园林设计以植物的综合运用、环境绿化、水土整治最为擅长;[2]而在另一学科,随着人们对于旅游、游憩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具有旅游、游憩性质的户外游憩地的规划设计,与旅游结合,重于大众行为心理以及景观策划。新兴崛起是基于美术专业背景下的环境艺术专业,在景观设计教育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设计表现能力、美感、细节的塑造,是景观感受层面的视觉美学的设计。以上学科的教学,培养的目标不一致,偏重性较强,导致在景观专业实践上鱼目混珠,抄袭、模仿成风,设计难以达到一定的水平高度。对此需要对专业学科做一个融入调整,转换思维、勇于转型,从单一学科教学变为交叉的现代综合专业相互融入,提高专业的发展层次。
3.学科教育的资源整合与扩展
首先是对于现有专业知识的一个融合扩充,其次是引入其它相关专业领域的内容,提高专业发展的生命力。从国际上看美国如加里福利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景观设计专业开设了《生态学分析》课程,对景观设计涉及到了环境保护层面上的研究,在后工业时代,突出对环境的理解和修复。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开设《乡村景观规划》课程则更多是基于乡土农业发展的自然景观,更多关注城市之外的景观设计,大大拓宽了景观设计的施展范围。国内如北京大学开设《景观与城市管理》课程,提高景观教学上的领导决策能力。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也开设了《景观实务》课程,学生在景观规划设计的整体运作、设计协调方面有了初步了认识,提高今后实践操控能力。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设计,需要有一个学科自省的过程,而随着高水平景观项目的不断在国内出现,新的设计操作方法、设计观念深入人心,必然需要在现今景观学科教育中作学科的资源整合与扩展,才能适应远景景观教学的需要,可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整合:
(1)保持传统建筑学科的空间设计能力、工程营造技能的培养
(2)引入环境艺术方面空间美感、细部的手法,以及空间表现能力
(3)农林园艺专业对植物选择、种植、环境绿化的综合运用
(4)旅游专业旅游管理、策划、营销、游憩学等方面知识的培养
(5)引入园林设计专业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加强人文素养的提高
(6)对城市规划专业领域城市空间规划与城市设计等相关知识的理解
另外,在此基础上还需引进以下相关学科专业知识,以适应学科发展的时代要求:
(1)人居环境学科对人类聚居环境的认识和反思
(2)设计心理学、环境行为学上的心理、行为暗示作用
(3)景观生态学对生存区域土地合理利用、生态的修复知识
(4)在遗产保护方面的保护程序
(5)信息地理学科GIS的应用
(6)人文学科艺术素养的提高
(7)景观实务及管理
4.产学研结合新途径
专业教育的融合、实践领域获得扩展,景观教学培养的人才是具备操作能力的实践人才,在教学中探索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新途径,通过对以上学科的整合、培养的人才具有市场性,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综合,利于专业的发展和扩展。在教学中敢于接受多元化的学科的重构、培养多层次的设计人才注重学科的定位与整合。
5.结论
学科的交叉互补,更加符合时代的特征,从传统单一、相互独立的学科教学观念转变为现代景观教学,提高以人居环境为核心的中国景观实践能力,推进中国景观教育的学科发展,确立其行业地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园林设计;依据;原则
Abstract: Urbanization drives the prosperous situation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in nationwide city. With the gradually perfection of urban functions, public gardens, greened squares, ecological corridors, suburb scenic spots have became the city modern signs, and the necessary way to improve the city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 life level and satisfy the culture pursuit. Thus, the concept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s gradually deepen and perfected, and the fields are broaden. As the city midium-term and long-term c construction base and aim, it is a highly improve system planning. How to achieve the the planned green area in the project plan, apart from the indispensable procedures, putting the specific programme of gardens and greenbelt and detail design into practice is the main work.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base;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园林设计在我国应该说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我们的造园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有一批在世界上堪称绝佳的传统园林范例和理论说它年轻,是由于这门学科在实践中发展、演变和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接轨,又是近几十年的事20世纪80年代之前,园林规划设计业内人士很少,加上国力有限,除了出现过个别优秀作品外,总体上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受传统园林和前苏、联城市与居民区绿化以及文化休息公园理沦的影响,一般地讲,轴线、景区、山水绿地加上传统的或革新式的园林建筑符号,成为园林设计的普遍模式人们心目中的公园形象,基本上是绿荫下的亭台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了,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全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繁荣随着城市功能的逐步健全,以公园、绿化广场、生态廊道、市郊风景区等为骨卜的城市绿地愈加成为城市的现代标志,成为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生活品质和满足文化追求的必然城市园林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和减灾避险的功能定位逐步被业内认同从传统园林到城市绿化,再到城郊一体化的大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观念在逐步深化和完善,领域也在拓宽设计人员在实践中小断结合国情,在继续从传统文脉中吸取营养的基础上,吸纳国外的一些新思潮、新理念,顺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创造了一批较好的作品小少风景园林师小仅主导着园林规划设计,还参与城市总体规划,介入城市设计,从更大更宽的层面上发挥着作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是在小断探索、创新并与时俱进的这些实践反过来又丰富完善着现代园林的设计理沦专业人员在社会思潮、学术动向和决策者的好恶夹缝中苦苦地摸索、追逐、捕捉,以求适者生存总体上讲,规划设计主流是好的但是要找到既能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和专家认同的,又能成为城市传世经典之作的还小多。
一、园林设计的依据依据园林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出景色如画,环境舒适,健康文明的游憩境遇。一方面,园林是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空间艺术,园林要满足人们精神文明的需要;另一方面,园林又是社会的福利事业,是现实生活的实境,所以,还要满足人们良好休息、娱乐的物质文明的需要。 1、科学依据任何园林艺术创造的过程中,要依据有关工程项目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要求进行。 2、社会需要园林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要反应社会的意识形态。 3、功能要求园林设计者要根据广大群众的审美要求、活动规律、功能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创造出景色优美、环境卫生、情趣健康、舒适方便的园林空间,满足游人的游览、休息和开展健身娱乐活动的功能要求。 4、经济条件任何一项园林工程,都和经济是紧密联系的,因此经济条件是园林设计的重要依据。 二、园林设计的原则
原则适用、经济、美观是园林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园林形式尽管世界造园艺术具有世界文化的一般内容与特征,有着园林艺术的统一性,但由于世界各民族之间存在着自然隔离、社会隔离和历史心理隔离等,因此,各民族的园林艺术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即园林形式。 ㈠、规则式(整形式、几何式、对称式、建筑式) 1、规则式园林的基本特征地形、地貌 (1)、在平原地区,由不同标高的平地和缓坡组成; (2)、在山地、丘陵地区,由阶梯台地、倾斜地面与石级组成。 2、中轴线全园在平面规划上有明显的中轴线,并大体依据中轴线的前后左右对称或拟对称布置,园地的划分大多为几何形体。 3、水体(水景) 其外形轮廓均为几何形,主要是圆形和长方形。水体的驳岸多整形、垂直,有时加以雕塑;水景的类型有整形水池、整形瀑布、喷泉、壁泉及水渠运河等。 4、建筑强调建筑控制轴线。主体建筑组群和单体建筑多采用中轴对称均衡设计,多以主体建筑群和次要建筑群形成与广场、道路相组合的主轴、副轴系统,形成控制全园的总格局。 5、道路广场广场多呈规则对称的几何形,主轴和副轴上的广场形成主次分明的空间;道路均为直线形、折线形或几何曲线形。广场与道路构成方格形式、环状放射形,中轴对称或不对称的几何布局,它的曲线部分有圆心,是一段圆弧。建筑主轴线和广场轴线常常合二为一。
6、种植设计配合中轴对称的总格局,全园树木配置以等距离行列式、对称式为主,树木修剪整形多模拟建筑形体、动物造型、绿篱、绿墙、绿门、绿柱等为规则式园林较突出的特点。 规则式园林常运用大量的绿篱、绿墙和丛林划分和组织空间;花卉布置常以图案为主要内容的花坛和花带,有时布置成大规模的花坛群。 7、园林小品雕塑、瓶饰、园灯、栏杆等装饰,点缀了园景。雕塑常设于轴线的起点、交点、终点上。西方传统园林的雕塑主要以人物雕像布置于室外,常与喷泉、水池构成水体的主景总之,规则式园林强调人工美、理性整齐美、秩序美。人严整、庄重、雄伟、开朗的景观效果。由于它过于严整,对人产生一种威慑力量,使人拘谨,空间变化少,一览无余。 ㈡自然式园林(风景式、不规则式、山水派) 1、地形、地貌:自然式园林讲究“因高堆山”、“就低挖湖”,追求因地制宜,以利用为主,改造为辅,力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水体自然式园林中的水体是独立的空间,自成一景,形式多样,人可接近。水体轮廓为自然的曲线,水岸为自然曲线的斜坡,如设驳岸亦为自然山石堆砌。自然式园林水景的主要类型有:河、湖、池、潭、沼、汀、溪、涧、洲、渚、港、湾、瀑布、跌水等。在建筑附近或根据造景需要也部分采用条石砌成直线或折线驳岸。 3、建筑单体建筑多为对称或不对称的均衡布局;建筑群或大规模建筑组群,多采用不对称均衡的布局。全园不以轴线控制,但局部仍有轴线处理。 4、道路广场以不对称的建筑群、山石、树丛、林带组成自然形空间,道路的平面与竖向剖面均为自然曲线。除有些建筑前广场为规则式外,园林中的空旷地和广场的外形轮廓为自然式的。 5、种植自然式园林种植要求反映自然界植物群落之美,不成行成排栽植,树木不修剪。以孤植、丛植、群植、林植为主要形式,花卉的布置以花丛、花群为主要形式。庭院内也有花台的应用。 6、园林小品多采用自然峰石、假山、桩景、盆景、雕像,并多置于风景视线的焦点上。碑文、石刻、崖刻、匾额、楹联等对中国园林独有的“意境”的形成至关重要。追求自然而高于自然。 三、园林设计的可更改性
经过充分论证的设计,并非十全十美,或无可辩驳不可更改的,应该留有选择余地,同时尽管原理相同,不同人的风格也不同,形式也有差异,都有可行之处。自己的设计尽管经过论证,亦难免有忽视或不当之处,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论证拿出来供建设单位及同行研究,对其进行修改、补充、删除,吸收别人合理的意见,最后尽可能地完善设计方案,在实施中还能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效果。这既给别人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使用单位能一目了然各项指标要求,也使自己的设计水平得到提高。
【关键词】英国;城市;公共景观
1.背景概述
历史上,在欧洲,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出现,是景观艺术的巨变,带来西方园林发展继意大利园林和法国园林之后的第三个高峰。它们都对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进入现代主义后,与相关学科相比较,英国建筑和规划发展水平要高于园林发展的水平,在世界范围,建筑界和规划界的影响力也大于现代景观园林界。
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景观行业有了新的变化,园林景观日益受到大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景观建筑师地位不断上升。大型项目必须有景观师参与,甚至一开始就由景观设计师领导全局。1997年,英国皇家管理的颁布赋予风景园林学会作为政府的风景园林顾问的职责,确保学会从战略角度影响政府思路和政策,与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皇家市镇规划师学会(RTPD) 并驾齐驱,并将会员资格扩展为包括那些专业领域是景观管理和景观科学的人士。
随着环境品质的重要性被各国政府所认识,一系列的措施被用来促进高品质环境可以被更多人使用。高质量的公共空间也是国家庞大计划的核心之一并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新工党在1997年当选之后,针对其主要的城市选民,推行以大众为核心的政策,与保守党大异其趣。其主要目的之一是让人们返回城市以挽救其衰败,即所谓的城市复兴,并带来了大量的公共景观建设项目,如曼城中心区域的重建,产生了许多作品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性的带头作用。
正是基于以上讨论,加上目前学界集中于英国古典自然风景园的分析,而较少关注近20年来的新变化。本文希望通过从英国城市公共景观这一视角的研究,并通过1990年代以来设计实践的分析,以反映出在千年之交英国景观的特点。并希望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景观发展起到启示作用。
2.城市公共空间定义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建筑之间的,向大众开放的并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客厅 展示面。他既是城市生态和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各种功能要素之间的关系的载体。而且它还是动态发展变化的。城市居民社会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和城市的多种功能,导致形成各种类型的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公共空间。
3.当代英国景观设计实践――案例研究
3.1伦敦泰晤士河坝公园
背景: 伦敦泰晤士河坝公园是二战伦敦兴建的第一个公园也是伦敦第一个最大的后现代风格公园。基地原为化学工厂,自1984年以后成为仓储用地。其后伦敦码头发展公司买下这块土地并举行了一场国际竞赛。超过200个方案被提交,并且由景观设计公司Group Signs of Paris和建筑设计公司 Patel Taylor组成的联合团队中标。
设计思想:设计思想是公共城市公园投资需要成为周边土地开发的催化剂,并且公园对城市的影响范围应该是超越公园自身的范围。设计是想创作一处独特的文化意义空间而非单纯的创造一处绿肺。
整体布局:整体设计创造了公园和周边的城市结构之间整体结构关系。“绿码头”视觉上连接了北部浮桥码头和皇家码头与南部泰晤士河水闸。“绿码头”引导游客从入口处的喷泉广场,直至南部的纪念碑。通过各种带植物具有相同的方向,绿色码头,这对提高布局的完整性游客散步。除了以上航线,另一对角连接未来的发展区域和海滨。
整个公园从北到南,林地的密度不断减小――公园北部地区条带状树木与灌木混合布置围合出私密的空间,而在公园的南部,是由草坪为主,并能看到泰晤士河的壮丽景色。通过一年土壤毒素治理和2年的公园建设,公园于2000年建成。
结论: 伦敦泰晤士河坝公园不是传统的英式风景式公园,而是有现代视觉体验的当代公园,这表明人们的美学标准已经发生转变。设计本身简介而大胆但是细节的设计很到位。
除了公园设计用到的园艺传统,这个公园探索了公园作为城市发展的催化剂这一思想。
3.2 Piccadilly广场
背景: Piccadilly 广场是曼彻斯特市中心最大的公共空间,坐落于曼彻斯特的商业金融中心地带。
特征:广场上的大部分地区都覆盖着草皮,而不是铺装。这些草皮是高强度使用的,特别是在夏季。比如,人们用来享用午餐或踢球。草皮被几条道路划分开,有利于在广场中进行人流。道路的边界也布置了座位
一个27X50m的椭圆形水景占主导地位位于皮卡迪利花园的中央。不断变化的喷泉创建动态的景观,成为广场最吸引人的地方。
结论:相比老皮卡迪利广场和新建的皮卡迪利广场,有众多显著的变化可以被发现。在以前,空间布局为规则式,景观空间被封闭不与周围城市发生关系。在新的皮卡迪利花园的空间布局是抽象的,是流动的空间,广场是开放作为全市行人的人行枢纽,广场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散步、停留、嬉水、观景草坪上晒日光浴等,但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安藤忠雄设计的建筑混凝土的质量不是很好,从而降低了视觉上的愉悦性;草坪维护也不是很理想。总体而言,新的皮卡迪利广场的设计代表新的美学标准,并且是在新世纪里人们使用公共空间的方式。
3.3 Cluny Mews口袋公园
口袋公园特别指小尺度公园。面状的公园,线状的街道和点状的口袋公园都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必要组成部分,并且提供了不同的功能。
比如坐落于伦敦的Adshel 总部的Cluny Mews公园就是一个典型的口袋公园。在这个项目中,一棵悬铃木大树被保留下来,并且围绕这课大树设计了一个小的铺装场地。玻璃屏风用于场地边界用以围合,不仅仅是屏蔽噪音,也形成一处围合空间以形成放松的停留空间。铺装是圆形图案的树脂复合材料,以形成有活力的氛围。树脂复合材料和玻璃等新材料都被用于公园设计中。这个口袋公园在小尺度中创造了又活力的氛围。
结论:口袋公园常位于高密度的城市建成区,利于小的常被人遗忘的空地。尽管这些公园因为尺度小难有大的生态效应,但因易于当地居民到达常常有很高的使用率而受到市民喜爱。
4.总结
在本文过程中,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英国公共景观项目的实地调查,观察,以及相关文献研究,使我从整体上对英国公共景观近20年的实践活动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并且英国景观尽管在设计过程、材料选择、色彩倾向等与中国有不同地方,但这些是与当地的文化及审美习俗密切相关。不能直接照搬。然而在一些制度方面,的确有值得借鉴之处,并总结出英国当代景观以下特征:
4.1 公共参与
英国许多景观项目设计过程中,公共参与非常普遍,规划设计者将方案公示或以传单的形式发放于周围居民的家中,大型景观项目更是通过建立网站等方式方便市民参与发表意见,公众意见反馈及时有效,直接影响项目方案的修改和实施。而我国公共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我国的建设项目大都没有实施实际意义上的公众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就是为人服务的,所以设计一定要有公众的参与,这样设计才会更完善、更合理、更科学和更客观。借鉴英国的方法,采取公众代表参与到规划设计方案讨论,网上或网下公示设计方案和模型,组织公共咨询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法鼓励公众参与。
4.2 成熟的景观注册制度
英 国 景 观协会(The Landscape lnstitute)前身为风景园林师协会,成立于1929年。随着景观建筑师职业范围的不断扩大,于1978年更名为现在的“景观协会会”。英国有成熟的注册景观系统,职业准则考试采用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程序上选择了在导师指导下的学习,在工作中坚持经常性作评估,所有项目达到一定的积累和认可后,最后成功通过景观学会组织地口试的申请者将成为英国景观协会的正式会员即职业注册景观师。现在 ,英国景观协会的注册会员约有500人,其中50%左右在私人事务所工作,另外50%左右在公共部门工作如政府机关、学校等。这对于保证景观规划设计的高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作为英国景观学会和英国注册景观师考试系统的介绍,可以看到以英国为例的西方发达国家景观行业的发展己经达到一个比较成熟的程度。相比较,中国虽然有悠久的造园历史,然而至今没有注册景观制度, 而建筑师,规划师都有注册制度,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景观设计项目,面对大好的市场需求,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人,都在尝试园林景观的创作,造成行业内鱼龙混杂,设计水平参差不齐。中国应该学习英国,尽快建立注册景观系统,以提高行业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Alan, B and James, C. (1999). Recovering landscape : essays in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arks, NV :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Christophe, G. (2001). The search for a garden. Garten + Landschaft,111 (7), p. 33.
[3]Christophe, G. (2004). Development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Europe. Topos: European landscape magazine, 49 (Dec), p. 40.
[4]Christopher, T. (1998). Parks and gardens of Britain: a landscape history from the air. Edinburgh :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5]Ellen, F. (2005). Landschaft als politisches Ziel. Garten + Landschaft, 115, (9), p. 9.
[6]Gehl, J. and Gemzoe, L. (1996). Public Spaces Public Life. Copenhagen: The Danish Architectural Press and The Royal Danish Academy of Fine Arts School of Architecture Publishers.
[7]Holden, R. (2006).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the United Kingdom. Topos, 56, p. 99-105.
[8]Hugh, P. (2010). Root and Branch Rethink. RIBA Journal, 117(4), p. 42- 48.
[9]Ian, C. L. et al. (1987). Reflections on landscape : the lives and work of six British landscape architects. Aldershot : Gower Technical.
关键词:园林 设计 绿化 原则
前言
人们心目中的园林形象,基本上是绿荫下的亭台。90年代以来,发展化的进程带动了全国 园林设计的繁荣随着功能的逐步健全,以园林、绿化广场、生态廊道、市郊风景区等愈加成为 的现代标志,成为提升质量、改善生活品质和满足追求的必然途径,园林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和减灾避险的功能定位逐步被业内认同,从传统园林到绿化,再到城郊一体化的大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观念在逐步深化和完善,领域也在拓宽。设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结合国情,在继续从传统文脉中吸取营养的基础上,吸纳国外的一些新思潮、新理念,顺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创造了一批较好的作品,风景园林师不仅主导着园林规划设计,还参与总体规划,介入设计,从更大更宽的层面上发挥着作用。
1、园林设计的前提工作
1.1、掌握自然条件、环境状况及历史沿革
(1)甲方对设计任务的要求及历史状况。
(2) 绿地总体规划与园林的关系,以及对园林设计上的要求, 绿地总体规划图,比例尺为1:5000~1:10000。
(3)园林周围的环境关系,环境的特点,未来发展情况。如周围有无名胜古迹、人文资源等。
(4)园林周围 景观。建筑形式、体量、色彩等与周围市政的交通联系,人流集散方向,周围居民的类型与社会结构,如,属于厂矿区,文教区或商业区等的情况。
(5)该地段的能源情况。电源、水源以及排污,排水,周围是否有污染源,如有毒有害的厂矿企业,传染病医院等情况。
(6)规划用地的水文、地质、地形、气象等方面的资料。了解地下水位,年与月降雨量。年最高最低温度的分布时间,年最高最低湿度及其分布时间。年季风风向、最大风力、风速以及冰冻线深度等。重要大型园林建筑规划位置尤其需要地质勘察资料。
(7)植物状况。了解和掌握地区内原有的植物种类、生态、群落组成,还有树木的年龄,观赏特点等。
(8)建园所需主要材料的来源与施工情况,如苗木、山石、建材等情况。
(9)甲方要求的园林设计标准及投资额度。
1.2、图纸资料
除了上述要求具备 总体规划以外,还要求甲方提供以下图纸资料:
(1)地形图。根据面积大小,提供1:2000,1:1000,1:500园址范围内总平面地形图。图纸应明确显示以下内容:设计范围(红线范围、坐标数字)。园址范围内的地形、标高及现状物(现有建筑物、构筑物、山体、水系、植物、道路、水井,还有水系的进、出口位置、电源等)的位置。现状物中,要求保留利用、改造和拆迁等情况要分别注明。四周环境情况:与市政交通联系的主要道路名称、宽度、标高点数字以及走向和道路、排水方向;周围机关、单位、居住区的名称、范围,以及今后发展状况。
(2)局部放大图。1:200图纸主要提供为局部详细设计用。该图纸要满足建筑单位设计及其周围山体、水系、植被、园林小品及园路的详细布局。
(3)要保留使用的主要建筑物的平、立面图。平面位置注明室内、外标高;立面图要标明建筑物的尺寸、颜色等内容。
(4)现状树木分布位置图(1:200,1:500)。主要标明要保留树木的位置,并注明品种、胸径、生长状况和观赏价值等。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树木最好附以彩色照片。
(5)地下管线图(1:500,1:200)。一般要求与施工图比例相同。图内应包括要保留的上水、雨水、污水、化粪池、电信、电力、暖气沟、煤气、热力等管线位置及井位等。除平面图外,还要有剖面图,并需要注明管径的大小,管底或管顶标高,压力、坡度等。
1.3、现场踏查
无论面积大小,设计项目的难易,设计者都必须认真到现场进行踏查。一方面,核对、补充所收集的图纸资料。如:现状的建筑、树木等情况,水文、地质、地形等自然条件。另一方面,设计者到现场,可以根据周围环境条件,进入艺术构思阶段。“佳者收之,俗者屏之”。发现可利用、可借景的景物和不利或影响景观的物体,在规划过程中分别加以适当处理。根据情况,如面积较大,情况较复杂,有必要的时候,踏查工作要进行多次。
1.4、编制总体设计任务文件
设计者将所收集到的资料,经过分析、研究,定出总体设计原则和目标,编制出进行园林设计的要求和说明。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园林在 绿地系统中的关系。
(2)园林所处地段的特征及四周环境。
(3)园林的面积和游人容量。
(4)园林总体设计的艺术特色和风格要求。
(5)园林地形设计,包括山体水系等要求。
(6)园林的分期建设实施的程序。
(7)园林建设的投资框算。
2 目前我国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 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2.1 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 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 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 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2.2 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 的做法。
2.3 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
3、园林设计的可更改性
经过充分论证的设计,并非十全十美,或无可辩驳不可更改的,应该留有选择余地,同时尽管原理相同,不同人的风格也不同,形式也有差异,都有可行之处。自己的设计尽管经过论证,亦难免有忽视或不当之处,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论证拿出来供建设单位及同行研究,对其进行修改、补充、删除,吸收别人合理的意见,最后尽可能地完善设计方案,在实施中还能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效果。这既给别人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使用单位能一目了然各项指标要求,也使自己的设计水平得到提高。
总之,对园林设计论证应加强其管理,规范其内容,使其制度化,与设计一同受到重视,相互结合,有效地对设计形成补充,完善设计工作,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最后,需要说明园林设计不同于其他非生物性建设的设计。园林道路、土方、休息之外绝大部分是活的植物世界,植物受自然环境因素的主使而生存,因此方案的论证对于许多不可知的自然界变化是难以预估的,所以论证后的规划在实施中也会发生变化,不可不加以注意。
4 结语
园林设计作为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美化市容市貌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充分利用园林绿化植物,以及科学、合理的艺术手段,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构建层次多元、结构复杂、生态多样、功能最优的绿地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Abstract: For the built environment status of regional greenway network of Pearl River Delta,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related research progres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ntroduces the Man-Land Relationship system dynamics model from the concept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related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in greenway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Man-Land Relationship evaluation system that centers on the "user(people)-greenway(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about the built environment of regional greenway network, and further elaborates the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on this system to the optimization of regional greenway network of Pearl River Delta.
关键词:珠三角区域绿道网;建成环境;人地关系;评价体系
Key words: regional greenway network of Pearl River Delta;built environment;Man-Land Relationship;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S7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296-03
1 研究背景
为了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近年来广东省大力开展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网络的规划与建设工作,结合珠三角城乡空间布局、地域景观特色、自然生态与人文资源的特点,由广东省建设厅审定并通过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要求:“从2010年开始,用3年时间在珠三角将率先建成6条区域绿道,串联200多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滨水公园和历史文化遗迹,连接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区,实现珠三角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市郊、市郊与农村以及山林、滨水等生态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等相连接的城际绿色网络。”截止到2011年1月底,珠三角地区建成的2372公里绿道网全线贯通,实现区域18个城际交界面省立绿道的相互联通。绿道网缓冲区总面积达4410平方公里,约占珠三角地区总面积的8%,服务人口超过2500万。绿道建设在珠三角地区发展地位的不断提升成为了近来学术界讨论的热点:李敏(2010)介绍了国外绿道研究现状与珠三角地区的实践[1];何昉等(2010)探索如何将绿道理论应用到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建设实践中,主张编制生态休闲绿道网,搭建绿色宜居城乡[2];庄荣等(2010)提出对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引的思考;王绍增在给广东省委书记同志的信函中反映珠三角绿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①注意生态化,不要一刀切;②注意节约,因地制宜;③标识系统,省要统筹。学者专家围绕珠三角区域绿道建设所进行的探讨,对泛珠三角区域与发展提出了较有价值的意见与建议。随着珠三角区域绿道网建设工作的继续推进和完善,城乡景观水平的逐步提高和人们对环境质量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于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区域绿道网建成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已迫在眉睫,成为了绿道完整建设程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为绿道规划设计与远期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信息,使政府部门及设计师等专业人员能更全面地考虑所面临的问题,并促使使用者参与设计。
建立区域绿道网建成环境评价体系是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分析评估绿道与使用者需求间的价值关系的反馈研究。它不仅仅是绿道建成环境质量检验的一部分,而且是检验绿道设计目标实现程度的科学程序。其研究意义有:①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从主观、客观两方面检验评价区域绿道网的建成环境质量,使评价为设计实践、环境管理和景观规划理论研究服务,从根本上提高设计质量和综合效益;②为使用者更好地适应设计环境提出使用上的意见;③为最终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水平,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以及为建设更为人性化的绿道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引导绿道的生态性、游憩性、文化性三大功能在生命周期内的良性发展。
2 绿道网建成环境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区域绿道网建成环境进行系统评估,需解决评估标准、评估模型和评估指标等问题,目前在国外,特别是在欧美地区也有相关的研究(Gobster,2004;Lusk,2002;Ryan和Fábos,2004)[3-5],但尚未形成一套普适的评价标准。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国外学者针对不同类型的绿道建成环境质量评价进行了多元的不同层面上的研究,例如,Dawson(1995)对美国乔治亚州绿道网络的研究,总结出一套比较系统的绿道优先权评价方法,评价的内容包括绿道的内在价值(包括自然资源、环境质量和美学价值)、外在价值(包括人类使用、可达性、市场需求与土地利用)和受胁迫程度三个方面[6];Shafer等(2000)则基于人类生态学思想,对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三条绿道的公众感知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其目的在于确定绿道是否以及怎样促进地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分析公众如何基于使用情况来评价绿道[7]。在亚洲,日本与新加坡两国对于绿道建成环境的评价研究相对较为完善,例如Asakawa(2004)以日本Sapporo绿道系统为例,从游憩用途、参与、自然与风景、卫生状况、安全性五个方面探讨了当地居民对绿道的感知[8]。在其研究中,提及了绿道安全问题,处理好绿道生态保护与公众使用安全性之间的矛盾是绿道建成后面临的问题之一。上述有关绿道建成环境综合评价的研究为国内绿道的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评价标准与指标。但通过对国外绿道建成环境评价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研究中依然存在某些问题,主要体现为:①研究大多侧重于某些单要素的评价研究,而忽略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②对于建成环境的评价所选取的研究区域未能对其进行宏观层面上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致评价结果相对失真。
在国内,与绿道相关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近年来有较大的发展。相关的研究从最初的对国外绿道概念的介绍与综述(朱强等,2006)[9]逐渐延伸并扩展到绿道的生态、游憩以及文化遗产功能研究,如生物多样性保护(李开然,2010)[10]、城市水系与河流廊道绿道(俞孔坚,2006)[11]、绿地生态网络规划(刘滨谊等,2010)[12]以及遗产廊道的保护与利用。然而上述的研究成果当中,大多是对国外绿道理论的综述与介绍,着重从景观生态学等方面强调绿道的生态、游憩等功能。到目前为止,国内并没有开展对现有绿道建成环境评价体系与方法的相关研究工作。鉴于目前珠江三角洲已建成的长达2372公里的绿道网建设,仍然属于建立廊道连接的初期阶段,对于实现完整的生态、游憩、文化遗产等功能的区域绿道网络系统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无论从规划、建设以及管理的角度上看,都亟待研究出一套全面完备的绿道网建成环境评估体系,为区域绿道网建设和管理的深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简而言之,探讨一种新的区域绿道网建成环境评估体系与方法,一方面可以为制定未来的区域绿道网规划建设与管控标准提供有力的理论与实证依据,对区域绿道网规划建设的规范化起着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紧迫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引入人地关系理论对绿道网建成环境评估体系研究对象进行地域性研究,可以将建成环境评价研究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并提出合理科学的优化人居环境的对策措施。
3 人地关系理论的引入
人地关系(Man-Land Relationship简称MLR)理论是近代人文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系统研究理论。它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定量分析地域中变量识别指标的系统研究,通常可采用MLR系统动力学模型为其具体的定量指标。近年来逐渐有相关学者将人地关系理论作为其他相关研究的基础,尤其在旅游开发研究方面。然而基于人地关系理论的绿色基础设施建成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目前在学术界鲜有提及。它是研究宏观区域范围内的多层级绿道网建成环境人地关系评价的一种新思路。其研究目的是通过量化分析得出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游憩资源与人口、经济、自然、社会等结构性指标的非线性层级关系,为研究课题的典型区域选样提供了人文地理学方面的理论与技术支持。
4 珠三角区域绿道网建成环境人地关系评价研究框架
4.1 人地关系(Man-Land Relationship,简称MLR)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引入 在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国土资源面临诸多问题,城市用地规模不断向郊区扩展,对区域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人类活动对土地作用的结果使环境资源原始自然特征不断降低。因此通过引入珠三角地区人地关系系统动力学模型(主要由自然、人口、经济、社会四个子系统构成,如图2所示),确定珠三角地区各行政区划单元不同的人地关系评价指标集。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法对珠三角地区MLR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定量化分析。根据不同地区的MLR系统动力学模型综合数值,通过权重法得出以下四种典型区域类型,为区域绿道网建成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样本选取提供科学依据。
①经济发达且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②经济发达但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③经济相对落后但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④经济相对落后且自然资源贫瘠的地区。
4.2 构建“使用者(人)-绿道(环境)”为中心的区域绿道网建成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一般而言,对于公共空间建成环境的评价体系研究中主要涉及到三个研究因素:即技术、功能、行为。上述的三个因素涵盖了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两个方面。其中技术因素主要从专业(或专家)的角度出发,研究客观环境的各种技术指标;功能与行为因素则主要从使用者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需求角度出发,研究正在使用的客观环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使用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发现使用过程与决策、设计中的预期目的的差异,以修正未来的决策与设计。因此,本研究从“使用者需求”与“绿道环境”主客观要素出发,构建以“使用者(人)-绿道(环境)”为中心的区域绿道网建成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体系框架共分为绿道(客观要素)评价体系与使用者(主观要素)评价体系两大部分。以绿道环境为主体的客观要素评价主要包括绿道总体环境品质、绿道基础设施质量、景观建筑环境、绿化环境、水域环境、物理环境等六大准则层(共21个指标层);以使用者为主体的主观要素评价主要包括行为环境要素和心理环境要素两大准则层(共18个指标层)。根据上述评价体系框架设计标准化结构问卷,对珠江三角洲四个典型区域的绿道研究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采集数据,运用平均值分析、独立性分析、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因子分析法等对问卷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法等逻辑分析法对珠三角区域绿道网建成环境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定量化评价模型。
4.3 评估“使用者(人)-绿道(环境)”为中心的区域绿道网建成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当评价体系框架构建工作完成后,需要对评价框架进行全面的评估和验证,例如,通过专家评估法、实测评估法以及方案评估法,从评价对象、指标类型(定量指标、定性指标)、评价方法与理论基础等方面对区域绿道网建成环境评价体系进行评估,建立不同层次与尺度的各类型绿道建成环境的优化调控模型。参与评估的人群分为专家组、公众、项目组工作人员,通过多角度评价,达到评价体系相对完备并真实反映区域绿道网建成环境评价体系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上述评估过程是将技术分析与整合到外联推广和公众参与之中。这种整合目的是为了提高评估分析的合理性、公平性与可操作性。
5 结论
综上所述,本课题旨在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网的建成环境人地关系评价体系进行探讨与研究。该课题定位于全球绿色基础设施战略规划下所响应的热点问题,瞄准基于人地关系理论的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网建成环境评价体系研究的前沿,利用数理逻辑分析方法建构不同类型和尺度的绿道建成环境优化调控模型,最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区域绿道网建成环境评价体系。研究成果为制定未来《珠三角区域绿道网规划建设标准》提供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依据,对区域绿道网规划建设的规范化起推动作用。本研究期望促进人文地理学、风景园林规划理论、环境行为学以及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基础研究以及绿道规划与技术的进步。研究所得的成果同样为中国其他区域的同类型绿道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敏,国外绿道研究现状与我国珠三角地区的实践[J].中国城市林业,2010,8(3):7-10.
[2]何昉,锁秀,高阳,黄志楠,探索中国绿道的规划建设途径——以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为例[J].风景园林,2010,(2):70-73.
[3]P. H. Gobster, L. M. Westphal, The human dimension of urban greenways: planning for recreation and related experienc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4, 68: 147-165.
[4]A. Lusk, Guidelines for Greenways: Determining the Distance to, Features of, and Human Needs Met by Destinations on Multi-Use Corridors, Ph.D. Dissertation of Taubman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02.
[5]J. G. Fábos. Greenwa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 studi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4, 68: 321-342.
[6]K. Dawson. A comprehensive conservation strategy for Georgia’s greenway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 33: 27-43.
[7]C. S. Shafer, B. K. Lee, S. Turner, A tale of three greenway trails: user perceptions related to quality of life[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0, 49: 163-178.
[8]S. Asakawa, K. Yoshida, K. Yabe, Perceptions of urban stream corridors within the greenway system of Sapporo, Japan[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4, 68: 167-182.
[9]朱强,刘海龙.绿色通道规划研究进展评述[J].城市科学,2006 (5):11-15.
[10]李开然.绿道网络的生态廊道功能及其规划原则[J] .中国园林,2010,(26)3:24-27.
园林规划设计步骤
1、接受设计任务、基地实地踏勘,同时收集有关资料
作为一个建设项目的业主(俗称"甲方")会邀请一家或几家设计单位进行方案设计。
作为设计方(俗称"乙方")在与业主初步接触时,要了解整个项目的概况,包括建设规模、投资规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特别要了解业主对这个项目的总体框架方向和基本实施内容。总体框架方向确定了这个项目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绿地,基本实施内容确定了绿地的服务对象。这两点把握住了,规划总原则就可以正确制定了。
另外,业主会选派熟悉基地情况的人员,陪同总体规划师至基地现场踏勘,收集规划设计前必须掌握的原始资料。
这些资料包括①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气温、光照、季风风向、水文、地质土壤(酸碱性、地下水位)。②周围环境,主要道路,车流人流方向。③基地内环境,湖泊、河流、水渠分布状况,各处地形标高、走向等。
总体规划师结合业主提供的基地现状图(又称"红线图"),对基地进行总体了解,对较大的影响因素做到心中有底,今后作总体构思时,针对不利因素加以克服和避让;有利因素充分地合理利用。此外,还要在总体和一些特殊的基地地块内进行摄影,将实地现状的情况带回去,以便加深对基地的感性认识。
2、初步的总体构思及修改
基地现场收集资料后,就必须立即进行整理,归纳,以防遗忘那些较细小的却有较大影响因素的环节。
在着手进行总体规划构思之前,必须认真阅读业主提供的"设计任务书"(或"设计招标书")。在设计任务书中详细列出了业主对建设项目的各方面要求:总体定位性质、内容、投资规模、,技术经济相符控制及设计周期等。在这里,还要提醒刚入门的设计人员一句话:要特别重视对设计任务书的阅读和理解,一遍不够,多看几遍,充分理解,"吃透"设计任务书最基本的"精髓".
在进行总体规划构思时,要将业主提出的项目总体定位作一个构想,并与抽象的文化内涵以及深层的警世寓意相结合,同时必须考虑将设计任务书中的规划内容融合到有形的规划构图中去。
构思草图只是一个初步的规划轮廓,接下去要将草图结合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补充,修改。逐步明确总图中的入口、广场、道路、湖面、绿地、建筑小品、管理用房等各元素的具置。经过这次修改,会使整个规划在功能上趋于合理,在构图形式上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美观、舒适(视觉上)。
3、方案的第二次修改 文本的制作包装
经过了初次修改后的规划构思,还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方案。设计人员此时应该虚心好学、集思广益,多渠道、多层次、多次数地听取各方面的建议。不但要向老设计师们请教方案的修改意见,而且还要虚心向中青年设计师们讨教,往往多请教讨教别人的设计经验,并与之交流、沟通,更能提高整个方案的新意与活力。
由于大多数规划方案,甲方在时间要求上往往比较紧迫,因此设计人员特别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只顾进度,一味求快,最后导致设计内容简单枯燥、无新意,甚至完全搬抄其他方案,图面质量粗糙,不符合设计任务书要求。
第二,过多地更改设计方案构思,花过多时间、精力去追求图面的精美包装,而忽视对规划方案本身质量的重视。这里所说的方案质量是指:规划原则是否正确,立意是否具有新意,构图是否合理、简洁、美观,是否具可*作性等。
整个方案全都定下来后,图文的包装必不可少。现在,它正越来越受到业主与设计单位的重视。
最后,将规划方案的说明、投资框(估)算、水电设计的一些主要节点,汇编成文字部分;将规划平面图、功能分区图、绿化种植图、小品设计图,全景透视图、局部景点透视图,汇编成图纸部分。文字部分与图纸部分的结合,就形成一套完整的规划方案文本。
4、业主的信息反馈
业主拿到方案文本后,一般会在较短时间内给予一个答复。答复中会提出一些调整意见:包括修改、添删项目内容,投资规模的增减,用地范围的变动等。针对这些反馈信息,设计人员要在短时间内对方案进行调整、修改和补充。
现在各设计单位电脑出图率已相当普及,因此局部的平面调整还是能较顺利按时完成的。而对于一些较大的变动,或者总体规划方向的大调整,则要化费较长一段时间进行方案调整,甚至推倒重做。
对于业主的信息反馈,设计人员如能认真听取反馈意见,积极主动地完成调整方案,则会赢得业主的信赖,对今后的设计工作能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反,设计人员如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或拖拖拉拉,不按规定日期提交调整方案,则会失去业主的信任,甚至失去这个项目的设计任务。
一般调整方案的工作量没有前面的工作量大,大致需要一张调整后的规划总图和一些必要的方案调整说明、框(估)算调整说明等,但它的作用却横重要,以后的方案评审会,以及施工图设计等,都是以调整方案为基础进行的。
5、方案设计评审会
由有关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组,会集中一天或几天时间,进行一个专家评审(论证)会。出席会议的人员,除了各方面专家外,还有建设方领导,市、区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项目设计负责人和主要设计人员。
作为设计方,项目负责人一定要结合项目的总体设计情况,在有限的一段时间内,将项目概况、总体设计定位、设计原则、设计内容、技术经济指标、总投资估算等诸多方面内容,向领导和专家们作一个全方位汇报。汇报人必须清楚,自己心里了解的项目情况,专家们不一定都了解,因而,在某些环节上,要尽量介绍得透彻一点、直观化一点,并且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在方案评审会上,宜先将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阐述清楚,然后再介绍设计布局和内容。设计内容的介绍,必须紧密结合先前阐述的设计原则,将设计指导思想及原则作为设计布局和内容的理论基础,而后者又是前者的具象化体现。两者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切不可造成设计原则和设计内容南辕北辙。
方案评审会结束后几天,设计方会收到打印成文的专家组评审意见。设计负责人必须认真阅读,对每条意见,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答复,对于特别有意义的专家意见,要积极听取,立即落实到方案修改稿中。
6、扩初设计评审会
设计者结合专家组方案评审意见,进行深入一步的扩大初步设计(简称"扩初设计")。 在扩初文本中,应该有更详细、更深入的总体规划平面、总体竖向设计平面、总体绿化设计平面、建筑小品的平、立、剖面(标注主要尺寸)。在地形特别复杂的地段,应该绘制详细的剖面图。在剖面图中,必须标明几个主要空间地面的标高(路面标高、地坪标高、室内地坪标高)、湖面标高(水面标高、池底标高)。
在扩初文本中,还应该有详细的水、电气设计说明,如有较大用电、用水设施,要绘制给排水、电气设计平面图。
扩初设计评审会上,专家们的意见不会象方案评审会那样分散,而是比较集中,也更有针对性。设计负责人的发言要言简意赅,对症下药。根据方案评审会上专家们的意见,我们要介绍扩初文本中修改过的内容和措施。未能修改的意见,要充分说明理由,争取能得到专家评委们的理解。
在方案评审会和扩初评审会上,如条件允许,设计方应尽可能运用多媒体电脑技术进行讲解,这样,能使整个方案的规划理念和精细的局部设计效果完美结合,使设计方案更具有形象性和表现力。
一般情况下,经过方案设计评审会和扩初设计评审会后,总体规划平面和具体设计内容都能顺利通过评审,这就为施工图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总的说,扩初设计越详细,施工图设计越省力。
7、基地的再次踏勘 施工图的设计(上)
在园林规划设计步骤(一)中,我们谈到过基地的踏勘。这次所谈的基地的再次踏勘,至少有3点与前一次不同:1、参加人员范围的扩大。前一次是设计项目负责人和主要设计人,这一次必须增加建筑、结构、水、电等各专业的设计人员;2、踏勘深度的不同。前一次是粗勘,这一次是精勘;3、掌握最新、变化了的基地情况。前一次与这一次踏勘相隔较长一段时间,现场情况必定有了变化,我们必须找出对今后设计影响较大的变化因素,加以研究,然后调整随后进行的施工图设计。
现在,很多大工程,市、区重点工程,施工周期都相当紧促。往往最后竣工期先确定,然后从后向前倒排施工进度。这就要求我们设计人员打破常规的出图程序,实行"先要先出图"的出图方式。一般来讲,在大型园林景观绿地的施工图设计中,施工方急需的图纸是:1、总平面放样定位图(俗称方格网图);2、竖向设计图(俗称土方地形图);3、一些主要的大剖面图;4、土方平衡表(包含总进、出土方量);5、水的总体上水、下水、管网布置图,主要材料表;6、电的总平面布置图、系统图等。
同时,这些较早完成的图纸要做到两个结合:1各专业图纸之间要相互一致,自圆其说。2、每一种专业图纸与今后陆续完成的图纸之间,要有准确的衔接和连续关系。总的说,每一专业各自有特点,在这里就不赘述。
8、施工图的设计(下)
社会的发展伴随着大项目、大工程的产生,它们自身的特点使得设计与施工各自周期的划分已变得模糊不清。特别是由于施工周期的紧迫性,我们只得先出一部分急需施工的图纸,从而使整个工程项目处于边设计边施工的状态。
前一期所提到的先期完成一部分施工图,以便进行即时开工。紧接着就要进行各个单体建筑小品的设计,这其中包括建筑、结构、水、电的各专业施工图设计。
另外,作为整个工程项目设计总负责人,往往同时承担着总体定位、竖向设计、道路广场、水体,以及绿化种植的施工图设计任务。他不但要按时,甚至提早完成各项设计任务,而且要把很多时间、精力花费在开会、协调、组织、平衡等工作…上。尤其是甲方与设计方之间、设计方与施工方之间、设计各专业之间的协调工作更不可避免。往往工程规模越大,工程影响力越深远,组织协调工作就越繁重。
从这方面看,作为项目设计负责人,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设计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要具有极强的工作责任心和优良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更好地担当起这一重任。
9、施工图预算编制
严格来讲,施工图预算编制并不算是设计步骤之一,但它与工程项目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有必要简述一下。
施工图预算是以扩初设计中的概算为基础的。该预算涵盖了施工图中所有设计项目的工程费用。其中包括:土方地形工程总造价,建筑小品工程纵总价,道路、广场工程总造价,绿化工程总造价,水、电安装工程总造价等。
根据笔者的设计项目所得经验,施工图预算与最终工程决算往往有较大出入。其中的原因各种各样,影响较大的是: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的增减,工程建设周期的调整,工程范围内地质情况的变化,材料选用的变化等。施工图预算编制属于造价工程师的工作,但项目负责人脑中应该时刻有一个工程预算控制度,必要时及时与造价工程师联系,协商,尽量使施工预算能较准确反映整个工程项目的投资状况。
应该承认,某个工程的最终效果很大程度上有投资控制所决定。近几年本市街头绿地建设中出现了单位单位面积造价节节攀升的现象,在这里我们不讨论此现象的孰是孰非。笔者认为项目负责人有责任为业主着想,客观上因地制宜,主观上发挥各专业设计人员的聪明才智,平衡协调在设计着一环节中,做到投资控制。
我们相信,整个工程项目建成后良好的景观效果,是在一定资金保证下,优良设计与科学合理施工结合的体现。
10、施工图的交底
业主拿到施工设计图纸后,会联系监理方、施工方对施工图进行看图和读图。看图属于总体上的把握,读图属于具体设计节点、详图的理解。
之后,由业主牵头,组织设计方、监理方、施工方进行施工图设计交底会。在交底会上,业主,监理,施工各方提出看图后所发现的各专业方面的问题,各专业设计人员将对口进行答疑,一般情况下,业主方的问题多涉及总体上的协调、衔接;监理方、施工方的问题常提及设计节点、大样的具体实施。双方侧重点不同。由于上述三方是有备而来,并且有写问题往往是施工中关键节点。因而设计方在交底会前要充分准备,会上要尽量结合设计图纸当场答复,现场不能回答的,回去考虑后尽快做出答复。
园林规划设计步骤写到这期应该是到此为止了。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设计人员的现场施工配合又是必不可少的。
11、设计师的施工配合(一)
设计的施工配合工作往往会被人们所忽略。其实,这一环节对设计师、对工程项目本身恰恰是相当重要的。
业主对工程项目质量的精益求精、,对施工周期的一再缩短,都要求设计师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经常踏勘建设中的工地,解决施工现场暴露出来的设计问题、设计与施工相配合的问题。如有些重大工程项目,整个建设周期就已经相当紧迫,业主普遍采用"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针对这种工程,设计师更要勤下工地,结合现场客观地形、地质、地表情况,做出最合理、最迅捷的设计。
如果建设中的工地位于设计师所在的同一城市中,该设计项目负责人必须结合工程建设指挥的工作规律,对自己及各专业设计人员制定一项规定:每周必须下工地一至两次(可根据客观情况适当增减),每次至工地,参加指挥部召开的每周工程例会,会后至现场解决会上各施工单位提出的问题。能解决的,现场解决;无法解决的,回去协调各专业设计后出设计变更图解决,时间控制在2~3天。如遇上非设计师下工地日,而工地上恰好发生影响工程进度的较重大设计施工问题,设计师应在工作条件允许下,尽快赶到工地,协调业主、监理、施工方解决问题。上面所指的设计师往往是项目负责人,但其他各专业设计人员应该配合总体设计师,做好本职专业的施工配合。
12、设计师的施工配合(二)
如果建设中的工地位于与设计师不同城市,俗称"外地设计项目"而工程项目又相当重要(影响深远,规模庞大)。设计院所就必须根据该工程的性质、特点,派遣一位总体设计协调人员赴外地施工现场进行施工配合。
笔者从1999年11月参加昆明世博园二期工程的 "设计方案全国招投标"工作起,至2000年12月工程施工结束,经历了一个园林工程的方案设计、方案修改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图修改设计、施工现场配合等一整套过程,历时一年零两个月,其间无任何一个其他设计项目穿插设计。现工程即将竣工,本人感触颇多,获益匪浅。
在此项目中,我学到了风景园林工程的各方面知识,其中包括:规划设计知识施工图设计心得;施工现场配合经验教训等。尤其要提的是,云南是个多民族地区,这座园子如何利用中华各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园中各景点有机、有形的结合成了一个至要的关键。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将就这一内容另出拙章,与同行及读者共同学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