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数学科学技术法

时间:2023-08-23 16:54:15

导语:在数学科学技术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数学科学技术法

第1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 生活情境 问题情境 小组教学法

数学是一门实用的课程,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好,尤其是进入高中之后,数学教学内容的难度加深,数学知识变得更加抽象、复杂,加之高考的压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以高考为蓝本进行数学教学工作,使得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枯燥、乏味,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弱,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越来越差。

面对数学教学的现状,以及新课标对高中数学提出的新要求,数学教师们都陷入了沉思当中。在当今时代,教师要怎样组织课堂教学,才能够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呢?

在新课改下进行数学教学,教师要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要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魅力。面对众多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懂得结合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笔者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在新课改实施之后,对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就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课堂更具趣味性

数学是一门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课程,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之一就是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只有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才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当中。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把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把数学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知识,激发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坚定数学学习的信念。

为了给学生更好地创设数学学习生活情境,在进行数学教学之前,教师要深入研究数学教学大纲和数学教材,从知识中找到和生活之间的结合点。同时,教师还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阅历等入手和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所创设出的教学情境,才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精神饱满的、更快地融入到情境当中进行学习。

例如,函数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是,函数知识比较枯燥、难学,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函数性质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知识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教师先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节日期间燃放烟花的片段,其中一朵“”盛开时的场景分外引入注目。观看之后,教师设问:“在制造烟花时,都期望其达到最高达时爆炸,那么,烟花距地面的高度h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如何确定的呢?如果烟花距地面的高度h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是h(t)=-4.9t2+14.7t+18。那么,烟花冲出时,什么时候是它爆裂的最佳时刻?这时距地面的高度又是多少呢?”通过前面情境的创设,学生们对此问题都产生了兴趣,自然在数学学习上更加主动,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问题得以解决。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问题是思维的起源,有了问题就会引发思考和探究,因此,使用问题进行课堂教学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数学知识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一定不要忽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也不要忽视问题创设的原则。在创设数学问题之前,教师同样需要考虑实际情况。教师既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问题的创设,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等。为了更好地让学生都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教师就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需求,创设出不同梯度的教学问题。只有教师能够创设不同梯度的教学问题,才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因此,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时,教师同样要考虑这样的原则。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做到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做好引导,引发学生逐步进行探究。简易的数学问题,教师要多提问数学水平较差的学生,以让他们重树数学学习的自信;复杂的数学问题,教师要留给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只要教师合理安排,一定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问题情境教学法的优势作用。

三、运用小组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改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新时期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只有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气氛更加轻松、活跃,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在高中阶段,班上的学生人数多,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让每位学生都回答问题,难免会使一部分学生受忽视。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要发挥出小组教学法的优势作用。

第2篇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合理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课堂上合理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度参与,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实践表明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优化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37-02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灵活选择与呈现;能为学生从事数学探究提供重要的工具,可以使得相距千里的个体展开面对面的交流。信息技术是从根本上改变数学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必须充分加以应用。”

信息技术集文字、符号、图像、动画、声音、视频于一体,图文并茂,视听交融,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等优势,能够解决许多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够解决或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使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得形象有趣。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多媒体动态变化中感受学习数学的美妙,从而达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例如,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原来有6只鸡,又来了8只鸡。学生在观察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表示的意义,引出“合并”。多媒体课件用丰富多彩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展示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形象生动,低年级学生在这个具体形象的动画情境中,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由被动地接收过程,而变成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过程。

二、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反映,它是构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石,是数学学习的基本核心内容。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数学概念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正确地揭示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既抽象又拗口,学生辛辛苦苦地背下来,又往往不会应用。而借助于多媒体就能很好解决这一难题。

例如,教学“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时,如何让学生理解“同底等高”呢?由于同底等高的三角形形状不同,无法采用重合的操作方法来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动手用尺子测量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长度进行比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测量的过程既浪费时间,又没有什么实在的操作意义,但不这样做又无法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能通过“闪烁”、“平移”手段,有效地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两个三角形的底完全重合,两条高也完全重合,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中理解“同底等高”,从而建立清晰的数学定义。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学习难点

几何图形的教学,主要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的形成,有赖于想象。但由于学生的年龄小,一些动态的想象无法完成,操作起来则费时费力,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演示,能突出实际操作过程,使学生在观察中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从而正确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例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直接利用教具割、拼,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圆柱进行多次的切割、分解,一次次地合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图形。圆柱体的多次划分,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把学生理解的难点――近似的长方体的长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逐步呈现出来,逐步渗透转化和极限的思想,从而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知材料,让学生学会变通,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利用信息技术,巧设课堂练习

利用多媒体设计练习题,可以巩固新知识。练习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练习才能把学到的新知识真正掌握。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利用多媒体信息传播效率高等优势,巧妙设计练习,激发学生“乐学乐做”的情感非常重要。练习题配合游戏和数学故事等多种形式,既富有趣味性,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应广泛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素材,更多的练习和表现自己能力与成就的机会。同时,教师提供及时获得学生准确、真实的学习成效即反馈信息的方法和途径。数学课的练习一般都处于一节课的末尾,学生们的注意力在这时一般不太集中。因此,在练习时使用多媒体,其立体的画面,丰富的色彩,可以使学生重新集中起注意力,引起学生对练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状态,诱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发学生强烈的复习欲望,自发的巩固所学的知识。利用多媒体进行多层次练习,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练习题,由易到难,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了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数学训练。

例如,在都“20以内的加减法”时,要促使学生对计算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就必须进行大量的口算练习,我们利用电脑编写算式等技术制作计算游戏,课件可以实现根据要求无限量地供给题目,当学生输入答案后,电脑可以判定输入答案的正误,如果超过答案时间,电脑自动告诉你答案,当学生出错后会发出鼓励“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通过这样的练习,使枯燥的口算练习添加趣味色彩,学生在与电脑比速度时巩固计算方法、提高了计算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培养思维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一个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伸拓展,创新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是学生的动手操作,毕竟是十分有限的。有时还由于没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展示所有的答案,造成对个别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打击。而多媒体教学恰好具备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不但可以把所有的答案给出来,使学生对号入座,而且还能展示一些学生未想到的方法,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无疑是十分有效的。

例如,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中,在杯架上放着11个杯子,有客人到家作客,需要拿下6个,这时杯架上还有多少个杯子?

多媒体课件出示情景图:第一行摆10个杯子,第二行摆1个杯子。引导学生列出相应的算式,如果都从第一行(从上往下数)取,这样的“取法”所对应的计算方法是:10-6=4,4+1=5。另一种方法是先从第二行取1个,再从第一行取5个,这种取法对应着方法是11-1=10,10-5=5。利用课件,就能充分展示不同“取法”对应着不同的算法,便于学生直观感知,并可对应不同的方法。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具体、生动、直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在数学的世界里自由遨游。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学生;新技法

Abstract: The new class chan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the teacher to establish one in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o be advantageous in makes widely known the student inpiduality “the place”, lets student’s inpiduality in loose, natural, the joyful atmosphere obtain the release, the development life vigor. This article discusses several activation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in light of the new technique.

Key words: new class changes; teacher; student; new technique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口、手、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1真诚面对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1.1平等、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要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1.2倾听、赏识、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变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名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

2课堂还给学生,用心灵怦击思维火花

2.1“爱意”充满课堂

没有“爱意”的课堂不是理想的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

2.2“创意”引领课堂

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

3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证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挖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3.1生活实例融入数学

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活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素材源。如教学《两步应用题》时,结合学校运动会场景设置“三年级三个班各有六位运动员,以及有两位裁判”的场景,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一步计算的问题直接口答解决,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两步应用题,从而导入新课的教学。

3.2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第4篇

一、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学生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就适时的表扬。如,“姚金旺听讲多认真呀,有的小朋友真应该向她学习。”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用目光加以暗示。一年级学生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一些。

二、积极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去想知识。如在学习“10的分与合”时,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问:“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学生一边分计算棒一边思考,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

另外,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在进行十几减9的减法学习时,我才刚开讲,有的学生就叫起来:11-9=2、12-9=3、13-9=4……千万不要以为学生都会了,知道答案的学生都是上过幼儿园的学生,而那些没上过幼儿园的学生则一无所知。另外,即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理解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则仅是形式上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具体的思考过程、计算方法等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问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你们是怎么算出来11-9=2、12-9=3、13-9=4……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这就促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从而重新思考关于十几减9的相关知识。而对那些还不会计算十几减9的学生我则引导:“同学们,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么多减法算式,我们可不能输给他们,赶紧想办法试试看。”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就几乎能全部调动起来了。之后,我再请小老师说说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学进行验证、补充,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三、大胆发言的习惯

发言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因此自己内部的思维必须清晰才行,所以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在课上尽量创造更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注意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但一节课让学生们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有的学生按捺不住,提意见:“老师,怎么不喊我呢?”我向孩子们解释:“一节课老师不可能让全班所有的小朋友都起来回答问题,但敢于举手的小朋友都是爱学习的勇敢的孩子,老师都看见了,这节课老师喊不到你,以后的课老师会尽量喊你。上课的时候如果你来不及跟老师说你的想法,下课还可以告诉老师呀。”于是,一些课上没有来得及回答问题的学生会在下课以后跑到我跟前说自己的想法,适时的表扬仍让他们心满意足。另外我也注意利用“同桌互相说说”、“小组内大家讨论讨论”、“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四、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做中想,想中学”。我深信:只有学生确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

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例如,在教学“分与合”时,教师让学生借助学具,将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一盘放1个,另一盘放3个;一盘放2个,另一盘也放2个;一盘放3个,另一盘放1个。有了这一操作的过程,再抽象成数的分与合就有了清晰的表象,实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五、“认真作业”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数学大纲明确指出:“对作业要严格要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强调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

(1)认真审题。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我们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读题方法,要求学生边指边读,强调他们多读,弄懂题目具体有几个已知条件和问题,读中画重点字、词,养成用符号标记习惯,同时指导分析对比的方法。

(2)规范书写。教给学生写作业方法,从写数字清楚,书写整齐、美观到格式正确,都有规范要求。要求学生在限时内完成作业。有了时间限制,学生不敢随意浪费时间。和时间比赛的结果会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细心演算。演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我们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计算必须慎重,切勿草率从事。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对认真演算有进步的同学给予鼓励表扬,树榜样。

第5篇

从普及的方面看,计算机又具有普遍性,因为当今社会的人民生活中,计算机技术已经处在普遍应用的基础上。人们的各种家用电器都蕴含着计算机技术力量。不仅如此,计算机技术在社会、文化、商业、经济等方面都被广泛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专门性和综合性。在计算机技术被普遍应用的今天,它的专门性和综合性也得到了激发。比如现在很多家庭的装备都趋于智能化,用计算机的高智能技术取缔了以往单一的控制技术,利用植入芯片的方法,将空间智能化,开灯、关灯、播放电视、订餐甚至查询事物都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来执行,这样大大顺应了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节省了人们的时间,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专门性强化它的综合性,更好的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便利。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突破性和深入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促使它的定位愈加明确,实现更快速的突破发展,并更加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计算机技术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它的发展历程中,由电子管的产生到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中间的技术发展经历了42年,紧随其后的半导体晶体管、半导体计算机消耗了10年时间,微电子到集成电路的发展,用时不过2年,从集成电路到第四代计算机的诞生,经历的时间更短。由此可见,计算机技术每一次的大踏步都在缩短时间,这样突飞猛进的发展历程不但体现了技术人员、研发人员的进步,更体现了当今社会发展的进步。而现在,计算机技术更是依照社会的需求创造出各种类型的电脑,并仍在不断改进中,计算机技术将会深入到人们切实的工作生活中,创造出相对应的计算机产品,让大家更加方便使用。

二、未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技术正在向信息智能化的更深层次迈进中,在某种程度而言,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关键,它在普及计算机功能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宽带、光线等高速上网服务已成为当前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未来将会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技术在社会中得到应有的体现。于此同时,人们通过网络了解到所需的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求知欲、提升了人们的视野。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普及,促进了其向不同领域发展的历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也由过去的使用局限性到现在的广泛应用。人们过去查询事情若想借助计算机网络可能会非常困难,但发展到现在,不论是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以随处进行查阅,工具也广泛到可以随身携带,例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等。这样不仅方便使用,还提高了效率,更适应了当今快节奏的生活趋向。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效率及性能愈发提高。现在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实属平常,一段时间内如果不关注计算机领域,恐怕你都要对推陈出新的产品叹为观止。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计算机中越来越多的问题被曝露出来,这也使技术人员要更快的对这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弊端进行改良换代,这样才能使高性能、高品质的产品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可以更快的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三、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在与合作伙伴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够深入,依然沿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本文通过探索启发式教学创新策略和方法,为提高教师的新课程认识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一、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所谓启发式教学,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孔子曾经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总结孔子的教育思想,不难发现如果不经过“启发”,学生很难获取前进的动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仅是几千年前我国传统的古老教育思想的内涵,也是今天新课程改革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现代教育提倡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启发方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以“导”作为现代启发式教学的特点,从而打破传统的教师越俎代庖式的学习方式。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把握其内涵,避免以下几个误区:一,教师不相信学生,扶着学生走而不肯放手,教师具备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理念,但是在具体实施上,还是不放心学生自己来完成,从而阻碍了学生的能力的形成;二是无法将方法渗透给学生,有些教师教学中就题目讲题目,不能有效的将教材的思路转化为自己的思路,为教育思想铺路,因此,需要教师深入解读教材,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运用教材,教给学生方法,启发学生利用方法探索更多自己需求的知识。

二、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探析

(一)利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年龄偏小的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在认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数学学习也是如此,当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感兴趣,愿意学习的时候,便会很快产生兴奋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探索。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启发性教学非常有效,例如结合数学内容,讲一个与数学有关的故事,或者做一道具有趣味性的数学题,在教师饶有趣味的引领中,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例如:在学习“分数的认识”这一个数学板块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一个故事导入新课,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大家饥渴难耐,正好路过一个桃园,猪八戒就想吃几个桃子解解渴,唐僧说:“谁回答对两个问题就让谁吃,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有两个桃子,分给你们二人,一个人分多少?”八戒轻松回答出来,悟空也喊简单,答案是“1”,唐僧接着问:“如果只有一个桃子,那么分给你们两个人,要怎么分呢?”这时候猪八戒傻眼了,悟空也抓耳挠腮,老师接着说:“请大家来帮帮他们。”学生听了之后,兴奋的举手:“一人一半。”教师通过这样的启发,激发学生对于分数的认识,从而能够活跃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二)利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

马克思曾经说“激情是一种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光靠一时的兴趣是无法实现长久的持续。真正的数学学习更应该以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主,让学生在思维的发展中感受收获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最终归宿。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教师设置问题:“6个苹果,每一盘放三个,可以放几盘?”学生利用剪切好的纸片进行区分,可以获得结果。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有7个苹果,一盘分三个,需要分成几盘?能分完吗?”学生经过尝试,发现会剩下一个,这时候教师提出,那么这一个苹果放在哪里呢?进而引导学生对于有余数除法的理解。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首先采用启发式思维引导方式,引导学生对于没有余数除法的复习,接下来再引入有余数的除法探索,这样前后衔接,深入启发,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更加深刻,而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发展。

(三)利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和年龄较大的初中生比较起来,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灵活,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优势,利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就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搭建思维发展的平台,在启发式提问设计环节之中设计具有梯度问题。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当其走上第一个阶梯的时候,就给学生提供第二个阶梯,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就很容易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例如:在应用题的解题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一种思维方式为主进行讲解,当有学生提出其他的解题思路的时候,教师予以充分的鼓励,并不断将这种思维优势扩大化,其他学生也会在做题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让学生的主动思维带动学生的主动思维,而教师的启发式引导就像一个导火索一样,会将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次次引导提升。

(四)利用启发式教学,搭建思维衔接的桥梁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过程,需要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把学生在多阶段的学习内容联系在一起,就会实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利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复习之前的知识,并与将要学习的知识建立衔接的纽带,搭建衔接的桥梁,就能提高学生数学理解的高度和深度。例如:在“分数化成小数”的教学中,有的分数能够化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够化成小数,学生在演绎过程中,有的地方实在过不去的时候,教师利用启发式教学进行点播,“大家尝试把分母分解质因数,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峰回路转,很快就从困境中走出了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7篇

一、以“需”引趣

兴趣是建立在认识和需要的基础上的. 学生进行学是受一定的学习动机的支配. 在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或叫求知欲. 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对他们有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只有建立在正确求知欲的基础上的兴趣才能为进一步发展到建立在创新欲上的兴趣奠定基础.

二、以“疑”引趣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若善于把握学生的好奇心,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知识的认识过程中,要善于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进取状态,这时学生的思维最活跃. 如学习“角的度量”时,教师可以出示以下问题:(1)你在量角器上看到了什么?(2)角的度量单位是“度”,1°是怎样确定的?(3)角的度量步骤是怎样的?(4)试量出书角的度数是多少?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主体地位上来.

三、以“得”引趣

作为一名学生,出于好奇的心理,他会对一些学科产生一定的兴趣,当他产生了这样的兴趣,在心理上就会萌生学习动力,从而获得自我心理预期达到的目的和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讲好,使学生每课都学有所得,所得愈多,兴趣愈大. 反馈越强,知识雪球就会越滚越大. 正像古语所说:“兴趣产生于知,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四、以“新”引趣

求新是正常人的心理. 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 直接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和知识内容焕发的特点直接引起的,新颖的教学内容和不落俗套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直接兴趣.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之前,先要求学生用长为6 cm,8 cm,10 cm,长为4 cm,6 cm,10 cm,长为4 cm,5 cm,16 cm的三根细铁丝分别组成三角形模型,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二、三组铁丝不能构成三角形,并产生疑问,这时学生会迫切地想知道原因,这一教学方法就非常新颖,教师就此因势利导,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以“乐”引趣

课堂应该是快乐的场所.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选用一些精彩动人的实例资料、趣闻轶事来进行教学,也可穿插一些小故事、智力竞赛等游戏活动,来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如在讲解“统计初步”这一部分内容时,引入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吝啬的财主,让儿子去买一包火柴,临走时叮嘱儿子,火柴要根根点着火,儿子买回了火柴. 财主问:“儿子,火柴是否根根点得着”?儿子响亮地说:“我把每一根火柴都点过了,根根点得着. ”在同学们哄堂大笑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让你去办这件事,你应该怎么办?”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以“难”引趣

俗话说“乐趣寓于疑难之中”,学习要有一定的难度,形成一种可望而经过努力又可及的状态,使多数学生既不感到高不可攀,但又不是轻易地可以学懂它,非经过一番动脑筋不可. 如果将数学知识比作果子,学习数学喻为“摘果子”,就应该是“跳一跳,摘得到”. 要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的乐趣,体会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并在克服困难中磨砺思维,提高智力水平.

第8篇

一、注重“教学方式”,启迪学生的智慧

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要看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根据不同学习阶段,不同课型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

1. 启发式探讨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一章中学习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更适合自主个人探讨,教师要精心设计,环环相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教师可事先设计好问题再由每一个学生去进行自主学习,达到先行独立思考,个人探究的目的。问题可以这样设计:①什么是配方法?如何描述?②配方法的关键一步是什么?③配方法的一般步骤是什么?④通过配方之后,实际上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解一元二次方程?你会吗?⑤比较当二次项系数为1和不为1时,配方步骤有何不同?有何联系?

这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就这样,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且让学生去发现更多的问题,避免了以往“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局面。

2. 小组合作式探讨

新课标特别强调“重视学生启发式、探讨式教学”,而小组合作则是体现这一要求的很好形式。当然,这里所指的合作不是为了追求表面形式的合作,而是追求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让学生的探讨不是表象上的轰轰烈烈,而是学生思维的碰撞。因此,教师在编小组时要注意好、中、差的搭配,学生小组(小组中已事先安排了小组长、记录员、发言员、纪律维持员)只要以合作学习为主,共同探寻研讨,交流合作,归纳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写好小组合作报告。并对组长就如何组织小组发言进行培训,让每次讨论做到小组人人参与。教师对小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激发他们竟争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如《概率》、《旗杆高度的测量》、《特殊四边形的性质》、《抽样调查》等很多很多的数学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式探讨。

二、注重“语言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

首先,教师语言要幽默。美国保罗·韦地博士曾向九万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这些都充分地说明幽默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它的恰当使用,可以创设出一种风趣动人的情境,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学生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经常出错,如对于“-3-5”,部分学生的答案是-2,于是我问:“你借别人3元又借5元,结果你只还2元,你真聪明呀。”学生在大笑中就记住了这一知识。教师幽默的语言,远远胜过正面批评,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其次,教师语言要有激情。激情也是数学的魅力,对缺少激情的数学课堂,学生缺乏兴趣,听着不过瘾,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实效不高。教师的激情能感染学生,让学生沉浸在知识的海洋。教师语言声调应随着内容而变化,有时是低沉抑郁的;有时是激情高昂的;有时是平静如水的……有时急促,有时平缓,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此外,教师的表情、肢体语言要能表情达意,传情传神,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始终集中在课堂。

第9篇

高中生无论从生理、心里来说,都比初中生成熟。因此,自制力较强,学习相对主动、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求教师对高中数学知识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得交和学生的学得关系。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以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三、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的45分钟的内容在40分钟内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多媒体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得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的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学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四、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是指教学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授新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发放。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五、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得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六、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自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伟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七、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尽管教师对每一堂课都做了精心的准备,但有时也可能遇到一些预料不到的事情。如一次我在讲授《复数的概念》第二课时,有“两复数不全是实数时,不能比较大小”这一结论,但没有证明,教学计划中也没有证明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当带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一位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求我写出解答。我就因势利导,向学生介绍了数的大小比较的原则,并利用这一原则说明了“i>0”不能成立的原因,然后我话锋一转对那位同学说,关于详细的证明过程我在课后再跟你面谈。这样,虽然增加了课时的内容,但也保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八、要精讲例题,多做课堂练习,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实践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可以按照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解答过程视具体情况可以由教师完完整整写出,也可部分写出,或者请学生写出。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而不是有教师一个人承包,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教师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做准备。

九、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