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发展实体经济措施

时间:2023-08-23 16:54:15

导语:在发展实体经济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发展实体经济措施

第1篇

关键词:水利经济发展;问题;解决措施

水利项目关系着人民的切身利益,水利工作者要做好水利工程项目工作,必须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把工作的中心任务放在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方面。与此同时,水利工作人员还要采取更多的水利经济管理手段,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强化企业的服务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稳定。

一、水利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水利工程项目一直是关系民生的重要工程。水利工程项目的主体就是水利经济。水利经济工作主要包括对水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和经营等方面。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用水、农田灌溉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生态环境美化都需要水利经济为基础,同时,水利经济还为防灾减灾提供必要的手段。水利经济创造经济利润,增加我国的财政收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利经济部门提供成千上万工作岗位,解决了大量群众就业问题;水利经济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脱贫致富至关重要,成为好多地区的民心工程和脱贫致富项目。总之,通过有效调配,水利经济能够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和利用,为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等等提供合理用水,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时一刻都不能缺少。以三峡工程为例,就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三峡工程有效地避免了在长江中下游发生洪水的危险,使得华中等地区的能源紧张情况得到缓解,大大减少了向长江排放废气和废水等的情况,有效地改善了长江的航运条件,从而使得三峡工程沿线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三峡工程的显著收效,使得三峡工程成为人们在建设其他水利工程和水利经济的参考标准。

二、现阶段水利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地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在水利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水利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如:

1、水利经济主体弱小

现阶段,我国很多水利经济产业的规模较小,经济主体经常出现小、散、乱的情况。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在农业方面,很难实现高水平的农业经济规模化,因此,我国绝大多数水利经济的主体为小机井、小水库等,并且这些水利企业的规模都不大。这造成水利经济主体视野狭小,思路不宽,治理结构落后,市场竞争力弱,无法承担水利资源合理利用的重任,不仅造成市场主体本身发展不足,而且影响国家水利资源的合理配置,严重影响国家的水利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2、产业经济规模不大,经营分散,缺乏市场竞争力

在个别省份,水利系统中的企业有几千家,企业资产过亿的却非常少,可以在水利市场中做为主打产品的更少,一些以水资源为经营重点的产品,如供水等,并不能具有强势。水资源利用程度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产业化程度低,开发力度不大,也缺乏完整的、科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3、管理体制不顺,发展机制欠活

在社会公益支出方面,如防洪保安和排涝抗旱等方面,一些水利管理单位缺乏合理的补偿机制。一些水利管理单位对水电的定价不合理,使得水电费很难收取,从而使得支出缺口越来越大,使得负债越来越重。水利工程的管养分离,虽然已作政策规定,由于各级财政资金紧张,进展缓慢。其次是中小水电、乡镇水管站的管理体制复杂,问题也较多。

4、财务管理能力不足

很多水利企业的管理者缺乏现代财务管理理念,在进行企业管理时,不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健全地内部财务管理体系。在对资金进行管理时,管理者对财务控制比较薄弱,使得在企业运营时出现资金闲置和不足情况。在成本支出方面,容易出现支出过高。成本核算差,总收入数额很大,但利润低,甚至亏损;四是在应收账款管理中,坏账损失的计提、坏账注销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

5、政策不配套

我国政府对水利经济发展的建设工作非常重视,在对水利经济管理方面出台了很多的政策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法规政策与水利经济的发展需求不能适应,会出现实际工作与政策矛盾的情况,使得现行政策不能满足水利经济发展需要。比如围绕水价不合理、水利工程旅游开发等问题,仍然需要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其次,水利部门下发的政策文件,具体贯彻执行难度较大。发展水利经济要靠政策支持。要加大水利经济发展政策的出台和配套的力度,要为发展水利经济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现阶段加快水利经济发展的措施

1、用大数据推进水利经济发展

对水利经济的发展情况有全面的掌握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实现。通过建立数据库,将每个水利项目的信息进行整理,对其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通过大数据采集和整理,了解全国各地水利经济发展需求,引领水利工程发展规划,满足水利经济主体投资投向需求,优化水利经济资金配置,促使水利产业科学、良性发展。

2、加强水利企业财务管理

对于水利企业的财务和会计管理,要加强其基础工作的建设,如做好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特别是对于财务报告制度的确立要更加重视;成本管理,对于水利企业的产生经营、监督和控制来说,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如对于成本费用的利润率进行提高,或者对于成本核算进行加强都是比较普遍的手段;如果想要加强水利企业的财务管理,就要加强企业资产的运营能力,这就要对企业债权与负债比例进行控制,并有效的管理资金运作;想要使资金周转速度加快,就要对收账款的管理进行及时准确的核算,对于收账款的限额和回收时间也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以免出现坏账的情况。同时,水利统计报告的完善、审计人员工作能力的加强以及透明的财务制度,都是加强企业水利财务管理的重要途径。

3、水利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实行发展水利经济与水利建设有机结合

首先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并尽量科学的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尤其是对水利经济工程的中长期的开发和规划,此外,还要注意将水利发展规划与水利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在水利建设的总体规划中融入水利经济发展规划,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因此,想要为水利经济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就必须在城镇建设规划、用地和资金等方面加大水利建设的投入。

4、建立多元投资体系,不断增加资金投入

想要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对于水利经济发展中的掣肘,主要做法如下:固定的水利投资金额不变,其他政府政府用于发展水利的资金除了要符合政策文件规定外,也一定要到位,如果资金不足,可以抽取10%的费用用于水资源投资建设;招商引资也是加大力度考虑的问题;此外,民间资金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国内的中小水电建设筹资已有成功的先例,可见,引导和引进民间资金是非常可行的;银行贷款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水利建设部门可以通过银行来获取一定的信贷资金。以上都是解决水利经济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

5、提高资本运营能力,放宽融资渠道

想要使水利产业资本营运走向科学、良性循环,就要全面深化和开放水利产业市场的改革,改革的方式可以并购、租赁、BOT、TOT项目融资、托管等来实现。另外,企业的上市融资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优势企业来说,要做大做强,整合整个水利产业的资产,可以提高水利企业的资本运营能力。

6、重视管理人才培养和引进

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是如今水利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他可以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特别是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具有创新产业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是水利企业在未来人才培养以及引进的方向。当然,如果对于网络信息、多种语言以及熟悉法律条规的相关人才更是水利企业所不能错过的。

7、水利产业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各级政府部门都要对水利的经济发展给予便利的条件和有效的支持;实行管理责任制,目的是为了将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管理人员吸纳进水利经济的管理机构;对于水利产业相关部门也要加强检查与监督,可适当实行奖惩制度,这可以为水利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结语

水利企业的管理者应站在时展的前沿,及时发现在水利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解决,引领带动水利相关企业的发展。本文对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简单地分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潘中华,刘万军.乡镇水利站存在的困境问题及发展思路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管理,2010,(4).

第2篇

力争实现新突破:抓住一个重点,镇认真制定新一年经济工作思路。即以狠抓现有骨干企业服务、促进骨干企业改造升级为重点,实现经济形势好转。打造两个增长点,即民营经济生长示范基地和创意中心,通过强化招商工作,形成多业并举、多点支撑格局。发挥一个优势,即充分发挥“地处滨海新区的区位、交通、产业以及政策”优势。实现三个突破,即老企业改造提升有突破,招入企业数量和质量以及引进外资有突破,实现税收总量有突破。具体工作措施如下:

一)加快民营经济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明年6月底完成二期路网、排水泵站、供热站、天燃气、自来水、通讯入园及绿化等配套工程,年内完成一期主干道路修建及二期造湖、土地平整。使起步区具备示范园区形象。

二)抓好重点项目落地

使之尽快投产。一是积极推进在建项目如荣钢集团第二条高线、链篦机回转窑、转底炉直接还原装置、立林集团汽车动力系统零部件机加工项目建设。

对签约项目倒排工期,二是对在谈幼稚项目抓紧签约及后续工作。完善用地、建设手续,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争取明年3月份4个项目同时开工。

三)继续强化招商引资工作

打造招商主力军。采取以局部机关精干为班底,一是抓队伍建设。同时向社会公开招聘有志之士的方式组成招商团队。完善《招商办考核管理方法》明确责任分工和年度目标,实行绩效考核,优胜劣汰。同时强化培训,增强技能。

扩大招商影响。完善葛沽招商网,二是抓宣传推介。精编滨海民营经济生长示范基地和创意中心招商手册,增设创意中心和示范基地大型户外广告牌;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中介咨询服务公司的接触,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外省市项目洽谈会等各类推介会,主动上门宣传政策。

第3篇

[关键词] 西咸经济一体化 产业发展 优势互补 错位发展

西安、咸阳两市无论是在陕西,还是在我国的西部地区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两市经济发展对陕西和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两市的经济一体化所形成的经济增长极,能够带动陕西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短陕西和西部地区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两市的经济发展很快,对陕西和西部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两市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产业布局趋同、产业规模偏小的现象,严重限制了两市资源的有效利用,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因此,两市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应按照优势互补、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思路来进行产业聚集,做大做强产业规模,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两市经济在融合中快速发展。

一、西咸经济一体化中两市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中的障碍

1.产业趋同现象严重,资源利用效益不高

西安咸阳两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计划经济时期所形成的产业基础来发展的。在计划经济时期,这种产业发展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当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两市所形成的产业发展格局,很难适应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要求。由于两市在经济发展中,受行政体制、经济体制以及财力等原因所限,很难从根本上对原有的产业格局进行根本性的调整,只是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进行延续式的发展。从目前来看,两市产业趋同现象严重。如西安咸阳两市的纺织产业、电子产业、机械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医药产业、化工产业、电力产业都是如此。严重地限制了两市的产业做大做强。

2.两市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优势难以互补

由于产业趋同化严重,两市在同一产业方面难以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各个国家依据本国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并进行贸易,从而在贸易中获益。同理,一省的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布局的前提依据也应是比较优势。各地区只有依据本地区的比较优势来配置产业,才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充分发展,进而使两市的经济得到协调发展。而西安、咸阳两地产业结构的趋同,违背了按照比较优势来进行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不仅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会扭曲产业结构,使两市的产业结构的优化难以实现。优势难以发挥,资源难以有效利用。

3.产业规模化不够充分,规模经济难以发挥

根据规模经济理论,产业规模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获得最佳经济收益。没有适当的数量规模,也就没有最佳的经济收益。规模经济要求一定程度的产业集中,企业的规模要达到一定的产出数量水平。而西安、咸阳两地产业结构的趋同则意味着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撒胡椒面”,把各地有限的资源用来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摊子铺得太大,财力过于分散,不能形成规模经济。

4.统一市场体系没有形成,地区间的市场分割严重

统一的市场依赖于社会化的合理分工,而在产业结构趋同的条件下,对于原材料的需求和产品的销售都很容易形成地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其结果是区域间的经济要素无法自由流动,一方面保护了区域内的落后产业,另一方面使全省范围内产业结构不能优化,导致整体经济效益下降,两市一体化进程推进缓慢,整体经济优势没有形成。

二、西咸经济一体化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理论和实施

1.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理论

两市经济发展优势互补就是要发挥西安文化密集、科技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行政地位、国家区域政治中心地位的优势,以及咸阳市在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煤炭资源、交通便利资源、电子产业制造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使两市的优势加厚、延伸、扩展,充分溢出和吸收,实现培增效应,推动两市经济总规模的快速增长。错位发展就是两市要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突出特色,避免互相恶性竞争,在同一产业、同一项目上,两个或多个主体各自规划,跟风发展,重复建设。如西安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招商引资、高科技方面具有优势,在西安咸阳的整体发展方面,应由西安作为主体,在两市范围内进行城市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咸阳在纺织产业方面具有发展优势,两市的纺织产业发展重心应放在咸阳,这样两市才能实现避其所短,扬其所长,实现两市的错位发展。

2.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在西咸经济一体化中的实施

根据优势互补、突出特色和错位发展理论,西安咸阳两市应在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纺织产业、医药保健产业、农业等方面充分实现产业整合,推动两市经济一体化建设。

(1)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西安与咸阳两市应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优势,通过加快行业重组和企业联合,积极推进输变电成套设备、通讯设备、大型工业风机、纺织机械设备、制冷设备、通用机床和矿山、冶金、筑路、农业机械及节水灌溉等专用机械装备的技术进步。西安应当积极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电脑集成控制技术,重点发展新型输变电机检测设备、智能化数控机床、自动缝制设备、新型制冷设备、模糊变频、新型数显装置、先进扫描成像系统、高灵敏传感器、电子防爆装置系统、智能化仪器仪表、机器人等产品,促进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着眼于我省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做大,可规划考虑在西安―咸阳都市圈内,将六村堡绕城高速公路西段以西沿咸阳世纪大道布局,在世纪大道路以南划定200平方公里,作为我省未来20年装备制造业的预留发展空间。二环路以内及附近和城内大中型企业的扩建和合资搬迁、市区中小工业企业的改造搬迁、新的招商项目落户、开发区产业存量的调整、对国家限制和淘汰产品的劣势企业的改造、转产和搬迁等,必须与装备制造业的重新整合相结合,要按照全省统一规划的总盘子、行业和专业化产业积聚的原则,分别统一迁入配置在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2)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咸阳应以信息产品和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作为重点,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计算机硬件产品。重点发展锂电池、片式元器件、光传输设备、光电子器件、敏感元器件、传感器、偏转线圈等新型元器件为主的基础电子产品和通讯电子产品,以电视广播发射机、彩色显像管等设备为主的数字视听产品,促进彩虹、康佳、偏转等优势企业规模扩张,打造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制造基地。电子工业已成为实力较强,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的新兴产业,全国最大的彩管厂――陕西彩色显像管总厂等13家大中型电子企业集中于市区西部,其年产值占全省电子工业的进一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子城。咸阳是国家级制造业信息化50个重点城市之一,为了紧紧抓住机遇,咸阳政府应当积极打造国家级显示器件产业园,并加快建设超大屏幕彩管玻屏生产线,加快液晶显示器生产线、电感器军品生产线和数字化彩片磁心生产线的技术改造进程,做强四达公司客车生产线,陕西华兴公司黑色铸造生产、汽车零部件生产线等一批机械工业项目。

(3)纺织产业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咸阳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城市,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方棉纺、毛纺、化纤、印染、服装、纺织机械及纺织科研门类齐全,相互配套的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年产值占全省纺织业的1/3,已成为全市出口创汇的主导产业。根据区域优势理论,由于各地区之间在社会、经济、文化和地理环境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所以地区之间在社会、经济、文化和地理环境方面的发展速度也常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相对优势就产生在这种差异之中,一个地区的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越优越,这种相对优势在经济发展中表现得就越明显。因此咸阳应在具有区域相对优势的条件下,可利用其在纺织、电子等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获得相应的经济规模和发展空间。

(4)医药保健业的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咸阳以现代中成药和生物制药为重点,加强医药康复保健品和医疗器械的开发生产。重点抓好步长制药公司、505药业公司、摩美德制药公司、西北医疗器械集团、白鹿制药公司等10个制药和医疗设备项目建设,开发生产生化医药、医疗保健品、中成药和医疗器械4大类28个主导产品。形成医药生产基地和科研开发中心,壮大医药工业实力,争取医药工业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通过全面推进医药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武功博瑞中药生产,等医药产业项目,整合医药产业资源,壮大医药产业规模,打造全国医药保健品生产基地。

(5)农业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咸阳是陕西主要粮、棉生产基地,有耕地41.54万公顷,全市有9个省级优质商品粮基地县和6个国家级优质商品粮基地县,人均产量居陕西之首。杨凌示范区成立7年多来,依托区内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丰富的人力资源,紧紧围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为资本与知识的对接、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搭建稳固的支撑平台,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农林牧、良种繁育、生物制药、环保农资、绿色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已经落户杨凌。外商投资企业从1999年的3家,发展到目前的18家。区内有21家企业取得了外贸自营进出口权。咸阳应当立足这些基础,发挥优势,以新型方便食品、乳制品、果汁饮料为重点,发展食品工业,建成陕西食品工业基地;依托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深、精加工基地。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把杨凌建成第一个国家级绿色产业基地。

总之,推进西咸一体化是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内容。西安、咸阳两市要有清醒地认识,抛弃两市联合合作的观念,建立两市融合共赢得发展新理念,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一体化,提高两市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经济地位,推动两市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广信 刘总理 李慧著:陕西关中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2]咸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西咸一体化有关情况的汇报[R],2008年3月

第4篇

关键词:经济社会;大幅提升;采取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2016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原州区人民政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转作风各项工作,全区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局面。2016年下半年,原州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照区委的决策部署,针对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财政收入困难等问题,坚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切实巩固我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

一、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预计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8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1.5倍、1.3倍、2.3倍和1.5倍。

1.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高标准建成4个万亩、6个千亩示范基地,带动全区种植蔬菜26万亩,通过农超对接、冷链保鲜、设立外销窗口等措施,产品打进广州、成都、香港及中东等国内外市场。建成西北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繁育中心,原原种年生产能力达到1亿粒,马铃薯育、繁、推一体化产业体系趋于完善。培育发展规模养殖园区56个、养殖专业村123个,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65万亩,全区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22万头、83万只,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20%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全区流转土地总面积29万亩,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分别达到469家和72家。预计2016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4.1亿元,较2012年增长31%。

2.工业经济稳步增长

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支持力度,实施“筑巢引凤”工程,依托清水河和圆德两个省级园区,先后引进招商项目105个,投资103亿元,25家企业跻身规上企业,打造了“亚雪”“金糜子”“庆原春”等一批宁夏著名商标,入园企业累计达到116家,实现产值17亿元。预计2016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6.4亿元,是2012年的1.3倍。

3.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高起点规划发展全域旅游,加大旅游硬件设施投入,须弥山景区晋升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4A级旅游景区,着力打造沈家河水库湿地公园、姚磨休闲生态观光农业园等旅游重点工程。引进红宝宾馆、新华百货等大型企业9家,石嘴山银行、津汇银行落户我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建成1个县级、11个乡级、140个村级电商服务中心(站),扶持润农电子商务等40家电商企业线上运行。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三营物流市场基本建成。预计2016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59.6亿元,是2012年的1.5倍。

二、采取的措施

1.加快推进扶贫攻坚,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认真落实“1+21+153”脱贫规划,着力抓好金融扶贫,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确保全面完成28个整村推进村脱贫“销号”,全年减少贫困人口2.4万人的重要任务。

2.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效

紧盯国家和自治区政策导向与资金投向,大力发展新型工业,优化投资置业环境,狠抓项目引进、落地建设、投a达效。不断健全城乡流通网络,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和新兴服务业,全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提速。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力促马铃薯、冷凉蔬菜、草畜等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升级。

3.以统筹发展为导向,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政府投入与社会投资互补、基础设施改造与产业培育同步推进,建设三营、黄铎堡2个小城镇和张易大店、开城和泉、彭堡姚磨3个美丽村庄,进一步提升小城镇和中心村的辐射带动功能。强化“市区共建共管”意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4.重民生抓统筹,确保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全面落实民生计划,扎实推进创业带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好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提高卫计服务质量,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设,全面推行“134”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模式,促进我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5.坚持改革发展,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全面落实“两个清单”制度,推行“一门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服务机制,打造“两优”发展环境。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规范的政府融资平台,通过争取中央专项基金、债券、PPP等模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旧城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化养老服务等,激活民间投资,最大限度满足融资需求。落实去杠杆政策,试点开展“三权”抵押业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农村综合改革,在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的基础上,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扩大农村土地股权分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范围,完成供销社改革、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积极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现代农庄等市场经营主体,探索土地托管、代耕代收等方式,盘活农村撂荒土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进一步理顺市、区共建共管体制和卫生、旅游、工业园区等管理体制。

6.加快产业升级为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提供物质支撑

按照“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的发展思路,紧密结合固原市“3+x”产业发展模式和原州区现有产业基础,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增量,优化存量,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以生态高效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特色产业体系,抓好项目建设,增加有效投资,助推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全面提升全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5篇

关键词:低碳农业;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001-1

低碳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 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效益的绿色生产模式,它是低碳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 我国江苏、上海、福建等省市都在探索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各地区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 应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 积极探索和建设具有各地区特色的低碳农业新路子。尽管我国在低碳农业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在低碳农业方面发展存在问题,探讨低碳农业发展策略,为我国各地区在低碳农业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1 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低碳农业是最近在我国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兴农业发展方式,这种低碳农业主要是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应运而生的,对于我国环境发展以及生态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第一,观念尚未建立。低碳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很多人对于低碳农业缺乏必要的认知,对于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性以及意义缺乏必要的了解,很多农民认为低碳农业离自己很遥远,而往往过于注重眼前利益。这就直接导致低碳农业发展不完善,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问题严重。第二,缺乏政策和法规支持。低碳农业在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中还是很新颖,我国在低碳农业政策和法规制定上还不是很完善,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支持,这使得低碳农业的发展缺乏政策和法规的约束,也就不能够形成基本的政策激励以及保障机制。第三,缺乏技术标准和规范。低碳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基础上的,低碳农业对于科学技术的要求极高,可以说科学技术是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支柱。目前来看,我国在低碳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存在着科学技术缺乏的问题,导致低碳农业发展阻碍重重,使得低碳农业的经济效益无法得到有效地施展。

2 低碳农业发展策略探析

为了进一步做好低碳农业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宣传引导, 提高思想认识。为此,国家农业部门以及农村地区首先应该电视、报纸、杂志、广播、宣传车的形式进行宣传,增强农民对于低碳农业的认知,让农民深刻的认识到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对于农民的思想培训,让他们对于低碳农业的含义、目标、意义、机制以及政策有较为深刻的认知。其次,完善政策法规, 确立激励机制。国家农业部门必须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低碳农特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体系,对于发展低碳农业中的各种经济问题进行严格的规范。同时,加大对于低碳农业的研发力度,建立相应的低碳农业研发机构,加大对于低碳农业的人力、物力支持,从而促进低碳农业的健康顺利开展。再次,加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撑。科技创新是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环节,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于低碳农业的科技投入,尤其是在低碳技术方面进行创新,突破循环农业技术,最大限度的降低低碳农业发展成本,提高低碳农业的环境以及生态效益。最后,完善后续服务,建立长效机制。低碳农业对于社会化服务的要求极高,为此,国家应该把社会化服务纳入到低碳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切实做好对于低碳农业的后续发展工作。另外,国家有关部门还应该加大低碳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模式以及机制构建,针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各个重点环节,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牵头组建专业化服务组织,逐步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低碳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3 总结

发展低碳农业并不是在玩弄时尚的概念,而是一种可以增益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中国正在走出一条低碳农业的发展之路, 这将是国家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创新。目前各地低碳农业从整体上讲,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关键是要有持续的科技扶持以及加大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最终形成带动农业增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我国在低碳农业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低碳农业在全国的普及与推广。国家农业部门应该深入研究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现状,创新低碳农业发展策略,为我国各地区在低碳农业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徐延熙,马建国,卢俊英,徐晓琳.济南市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0,(12).

[2] 翟玉建,张东洁,王晓江.地方政府在推进低碳农业发展方面的措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01).

第6篇

[关键词]现阶段环境监测;存在问题;发展措施;环境保护

1.我国现阶段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1.1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快速发展

(1)随着我国环境自动检测技术的发展,环境自动监测能力得到进步的提升,这也归功于我国多年一直以来对自动监测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我国针对七十个城市建立了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并对三十一个省份和十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开展了全国环保系统环境监测信息卫星通讯系统的建设;在淮河流域及部分省市开展了污染源废水和废气在线自动监测试点工作并已取得了重要成果。

(2)环境监测科研工作迅速发展

全国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和业务骨十,开展了涉及环境容量、排污许可、空气污染预测预报技术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方面重要的研究课题,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3)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形成

我国已有各类方法标准400余项,多数污染因子均已有控制标准和监测方法标准,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和环境质量报告制度。在一些区域进行的预计污染物调查研究及部分城市开展的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在群众中产生强烈的反响,极大的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

1.2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1)环境监测队伍建设尚存问题

环境监测队伍素质与紧迫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发展不协调。环境监测人才的引进、管理、培养等缺少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导致我国多数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结构不合理,出现监测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特别是缺乏复合型高级监测人才。一些新的科学技术被逐渐应用到环境保护工作中,监测技术与方法的不断更新、完善,对监测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要求我们的监测人员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业务知识。

(2)资源配置不合理

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如果缺乏,那么监测工作只能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不到发展,即使业务水平再强的监测人员,不能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也难以完成高质量的监测任务。

我国环境监测在资源配置上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而另一方面,又存在资源配置手续、制度上的不健全,造成资源上的浪费。特别是一些基层监测站的仪器。

(3)监测技术能力不足,未能有效控制监测质量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的技术设备相对落后、自动化程度低,大多数仍以人工现场采样、实验室仪器分析为主要的监测手段,各级环境监测站普遍存在重视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忽视环境监测的全过程质量管理,监管力度不够, 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薄弱,使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得不到有效的运行。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地位、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环保机构及主管环保工作的领导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地位、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上我国环境管理工作偏于末端治理,即只有哪里出现了污染,才到哪里调查监测,因而造成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一直处于被动的污染监测阶段,没能切实做到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提供全方位的超前服务。

2.2监测经费投入不足,监测设备陈旧

环境监测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必须配备先进的监测和化验设备,监测仪器设备既要反映仪器本身的性能,又要反映监测和污染治理效果数据的可靠性。经费投入不足,导致监测站的设备不能得到更新、更换、添置,大多数仪器设备处于淘汰半淘汰的状态,缺乏与形势要求相配套的设备,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污染物种类的增加、浓度的变化,原始的监测设备远远适应不了现有监测任务的需要,更谈不上为环境管理提供及时、准确、高效的决策依据。

2.3监测人员配置不当,影响监测工作

环境监测工作对监测人员要求很高,具备以下条件,懂技术、业务精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但由于我国部分地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把各级环境监测站看成了“执法的二线”,把环境监测工作当成了软任务,在人员配备上重视程度不够,随意降低监测人员选择标准,甚至把专业不对口、年龄偏大的人员安排在监测部门,致使环境监测站无法完成繁重的监测任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监测工作不被人重视。

3.环境监测的发展对策

3.1提高对环境监测地位、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人们既关注化学物质的污染,又同样注意到辐射等各种物理因素所带来的危害;不仅关注环境污染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而且也逐渐意识到环境污染给生态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不仅关注常规的污染物质,也越来越关注痕量污染物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法制建设,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实施行之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收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等制度,而这些制度的建立,首先就需要我们加强环境监测工作,才能及时、准确的掌握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为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3.2资金投入增加,完善监测设备

环境监测工作必须配备精良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相应的测试手段,这就要求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保障。各级环保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部门和各级环保部门的支持,力争将监测站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科研经费和专项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年度经费预算,并做到逐年有所增加,有条件的还要积极开辟新的经费来源,充分利用各种援助资金、民间资金等。

要根据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需要,完善环境监测购置仪器的调研、审批手续,有计划、有组织的配备、更新、更换环境监测设备,加强环境监测的技术装备保证环境监测工作向测试手段多样化、技术规范化、信息资料计算机化的方面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3.3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建设

环境监测是准确地测取数据、科学地解析数据和合理地综合运用数据的过程,准确、可靠、可比的监测数据是环境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是环境管理的依据。要求环境监测队伍必须是一支素质过硬的队伍,有较宽的知识面,同时要求监测人员熟悉国家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熟悉监测技术,掌握监测质量保证的内容、程序和方法,并且要善于分析总结数据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3.4加强制度建设,督促监测部门履行职责

首先:要落实环境监测责任制。各个有关部门要切实完善和落实责任措施,对未履行职责、措施不到位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各级环保部门要积极督促环境监测站做好环境监测工作。

其次,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为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客观,维护环境监测数据的法定权威性,必须严厉打击监测工作中出现的失职渎职的行为。

第7篇

【关键词】金融体系 实体经济 关系

从理论上说,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是一对既互为依存又互有矛盾的综合体,实体经济犹如树根,金融体系犹如树干和树枝,没有实体经济为根基的金融体系无法生存,实体经济又需要金融体系给予支持,在一个相对长期稳定的金融体系下健康发展。然而,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又存在着相互排斥的矛盾性,二者由于有着对政策、人才、生产要素、利润等相同元素的需求,彼此往往存在着此消彼长式的竞争性。因此,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既存在着合作,又互有竞争。

一、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现状

整体而言,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至2008年间,中国金融体系还保持着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当的速度。然而,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却打破了这种良好的平衡状态。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拖累,为了维持中国及世界经济稳定,中国提出了包括四万亿投资在内的若干拯救政策。从此刻开始,中国金融体系开始与实体经济渐行渐远,脱节现象日益严重。截止2014年,银行业的资产较同期理论GDP值超出四分之一。相较于对国企等大型企业的过度投入,金融体系对新兴的小、微型企业却始终忽视,当前中国小、微型企业经济量已经占国内经济总量三分之二,吸纳就业人口四分之三,利润缴纳比率占总缴纳量的五分之二,然而其从银行获得可贷贷款量仅为银行贷款总量不足五分之一。另一方面,中国金融体系中理财业务规模却急速膨胀了近十四倍,而理论GDP增长不过两倍,如此畸形增长的债务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不定时炸弹,随时有泡沫破灭的危险。美国一家进行资产管理的“桥水”公司曾有统计称,中国债务总量(含政府、企业、个人)与理论GDP相比,其占比已高达225%,正在接近全球平均值。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已经成熟,增长率自然放缓之下,其负债会呈现慢速增长的正常状态,而中国尚未达到成熟经济阶段,债务比率却已位居发展中经济体前列,可见中国已经透支了经济潜在的增长量,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

二、引发问题的原因

造成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脱节的原因是综合性的。首先是利润追逐的原因。虽然理论上金融机构应当为实体经济服务并不断实现各类生产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但现实中金融机构却更偏向于追逐本单位、本集团的利润,导致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与实体经济需求相悖,反而影响了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其次,融资贷款“劫贫济富”。由于欠缺成熟的信用、信息体系,金融机构在融资贷款过程中过于重视安全、稳定性,对于较难取得经营信息和信用资料的小、微型企业设置过高的“门槛”,却将规模大却产能过剩且耗能、污染严重的企业视作优质客户而对其融资贷款要求有求必应。第三,金融交易的非理性。生产要素的交易通过货币制约着实物,具有相当的可控性。金融交易本身即为货币交易,无法被调节和掌控,且金融交易成本随着技术升级越来越低,参与交易者对利益的疯狂追逐又使金融交易多数情况下无法保持足够的理性,导致金融交易更易失控。

三、应对措施

作为国家经济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解决当前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脱节的宏观措施自然是国家加强监管,比如加快立法、完善执法等,其次还可以利用多种措施同步解决问题。

(一)建立全面信用体系、培育中小企业投资公司

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尽快建立健全基于大数据与网络的全面信用系统,开展最大范围的小、微型企业经营状况和信用情况调查,辨识和复查其中的优质企业,在融资贷款时为其提供最大支持力度,帮助这些优质小、微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同时在此基础上培育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建立中小企业长期持股公司与风司是两条较可行的道路。长期持股公司主要由相同或近似的产业(产品)类中小企业共同组成,由于这些中小企业即是组成单位也是发起单位,具有较高的风险防范意识与激励意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融资效率。作为组成这类投资公司的中小企业而言,它们不仅能够及时参与融资行动,又能通过投资取得收益,且因其所有成员均需共同承担投融资风险,可形成较高的风险制约机制,其诚信程度更高。培育中小企业风司能够规避当前国内风司普遍存在的两个弊端。其一是避免普通风投缺乏行业特点的缺陷,中小企业风司由于其隶属于同一类行业,投融资的目标更加明确,行业特点显著。其二能够避免只追逐资本利得而忽略财务利润的问题。中小企业风司的自主集合模式使其关注的焦点不至于产生重大偏差,从而遵循真正的风投机制运行和管理公司。

(二)增加环境成本考核,推广“绿色”金融

当前金融体系对优质客户的定位是经营时间长、规模大、产业稳定性高的企业。然而,这些企业中不少是建国初就成立,并较强依赖资源和能源开发与消耗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金融机构融资贷款考核过程中只注意到了显性的物资、货币等利益情况,却忽略了隐性的环境成本。近年来新成立的大量高新技术小、微企业以低污染、低能耗、技术密集等优势开拓市场,却由于规模小、时间短,难以被金融机构认定经营和信用情况频频陷入融资难的境地。这种矛盾局面显然不利于我国产业升级转型,有关部门应当增加金融机构在融资贷款过程中考核环境成本的环节,大力推广以扶持高新科技、环境友好型企业为主的“绿色”金融体系,既帮助优质小、微企业迅速成长,又助推了国家产业转型升级,使金融体系真正实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根本职能。

四、结束语

被美国次贷危机所累,中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这是为拯救全球经济的历史遗留问题,需要现今的中国金融体系及时调整予以修正。改变脱节现象的根本措施在于回归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初衷,这需要金融界大力改革既有运行模式,以创新手法充分利用网络与大数据技术,通过加强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促使金融体系回到正确轨道并推动国家各产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瞿强.王磊.由金融危机反思货币信用理论[J].2014(12):1-10.

[2]李晓西.杨琳.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J].财贸经济,2014(6):5-11.

[3]秦晓.金融业的“异化”与金融市场中的虚拟经济[J].改革,2014(1):74-90.

第8篇

关键词:农信社;金融支持;小微型实体经济

小型微型企业要成长、壮大,需要土壤、阳光和雨露。如何给予小微型企业信贷支持,帮助小型微型企业解“钱荒”?人行永州市中支通过对市农信社进行“窗口指导”,促使其着力推进信贷结构调整、改善业务经营,积极支持小微型实体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永州市农信社支持小微型实体经济成效显著

2011年,市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为137.97亿元,比年初净增加19.92亿元,增幅为16.87%,存、贷款总量和增量均居全市金融机构之首。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28.07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0.35%,比年初增加5.2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平均贷款增速4.7个百分点,同比增加2.1亿元,实现了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和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的目标。

二、永州市农信社支持小微型实体经济的举措

(一)及时出台政策,将有限的信贷资源用在支持小微型实体经济的“刀刃”上

2011年以来,在永州随着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升,特别是资金供给紧张和融资成本的快速上涨,使许多小微企业经营举步维艰,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为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小微企业摆脱困境,该社把支持小微型实体经济作为推进信贷结构调整、改善业务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下发了《关于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信贷支持力度的通知》,要求辖内各县级行社以转变经营理念入手带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克服存贷比普遍较高的困难(如农商行2011年末存贷比已达72.37%),将有限的信贷资源用在“刀刃”上,积极支持小微型实体经济,缓解其融资难的困境。

(二)制定具体措施,为小微型实体经济融资提供便利“通道”

在人行永州市中支的指导和帮助下,该社组织人员对辖内能大量吸纳就业、技术含量高、产品有市场、节能降耗等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小微企业在广泛调查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了授信,并确保了有信贷需求、符合信贷基本条件的小微企业的评级授信达到100%。同时,该社建立起专营机构、专业人员、专享办法、专属产品、专用流程的“五专”服务模式,对小微企业给予优先受理、优先审核、优先安排资金等融资便利。

(三)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方式,满足小微型实体经济多层次的信贷需求

在金融产品上,该社针对小微型实体经济行业特点、经营现状量身定做,先后推出了“中小企业联保贷款”、动产抵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创业贷款等信贷品种,满足小微型实体经济多层次的信贷需求。同时,尽可能简化操作流程,缩短办理时间,为他们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三、支持小微型实体经济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服务”惠农如甘露,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及时为小微型实体经济排忧解难

“信用社对我们的信贷支持实打实,每逢关键时好比甘露、及时雨。”湖南湘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伍永成提起信用社对他们的支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据伍老板介绍,去年该公司因通货膨胀大环境影响,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飞涨,新扩建的生产线因为缺资金运行举步维艰。此时,在面临资金链断裂危险时刻,伍老板找到了农信社请求信贷支持。当黎家坪信用社信贷人员了解情况后,马上向县联社领导作了汇报,没过几天,该县联社理事长就亲自到公司来到调研,经过评估分析当即表示同意该公司用机械设备作抵押贷款500万元。令伍老板意想不到的是,仅仅半个月时间不到,500万元贷款就到了公司账上。如今3万平方米现代化生产车间运转繁忙,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上缴利税近千万元。伍老板说,如果没有那500万元,他们可能早回到小作坊的模式去了。

(二)案例二:“一对一”跟踪服务,“量身定制”信贷产品,为小微型实体经济提供便捷金融服务

“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我们向来看根据企业生产项目和发展前景,实行‘一对一’的跟踪服务。”该社完善金融服务的做法是:对企业发展遇到的问题、需要的帮助在第一时间知晓,同时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

“旺达运输”公司的股东承包公司经营权后,想贷款却无固定资产抵押,零陵区联社得知情况后,主动与当地工商部门联系,在认定股权真实合法的基础上,为其量身定制了“股权质押贷款”并发放贷款500万元。该公司老总说,“把公司经营股权质押在信用社贷款这项金融产品服务,不但把我的‘死资产’变活了,更是把我的企业搞活了。”

(三)案例三:“重点”把持明方向,坚持“涉农”宗旨,支持“涉农”等小微型实体经济做大做强

“永州市是农业大市,农信社姓‘农’, 信贷资源重点理应向涉农实体经济倾斜。”近年来该社围绕永州市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产业发展规划,对大米、果蔬、竹木、油脂、禽畜、烟草、药材等行业的小微企业给予强有力的信贷支持。据不完全统计,累计发放涉农小微企业贷款12亿多元,惠及小微企业近2000家。

“通化养殖公司”是永州市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之一,去年由于受病情等诸多因素影响,损失较大,导致资金周转困难,生猪存栏数急剧下降。为了稳住“菜篮子”工程,该社及时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在信用社的信贷支持下,该公司全年出栏生猪2万头,现存栏母猪900头,肉猪数千头,有效增加了市场供给。公司董事长蒋士金十分感激,他说:“对我们涉农企业而言,农信社真是好亲家,每当困难时给我们雪中送炭,而且贷款利率也给以最大的优惠,既减轻了我们的贷款成本,又从不给企业添麻烦,我们永远甘当农信社最忠诚的客户!”

“湘城食品公司”是祁阳县10余个优质红薯种植基地之一,这里农民每年种植红薯10万余亩。2011年,在农信社的信贷支持下,户均增收1500多元,且辐射效应不断得到了扩大。该公司负责人称赞当地信用社“立足‘三农’,把信贷重点倾斜‘涉农’企业,加大对小微型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大大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民增收。

四、相关启示

(一)金融机构支持小微型实体经济不能“干等”,要主动“走出去”

该社支持小微型实体经济之所以成效显著,很关键的一步是主动去了解、关心需要金融支持的小微型实体经济,及时了解他们所需、所想,为该社“有的放矢”的支持小微型实体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建议金融机构要主动与小微型实体经济联系,真正做到为他们“雪中送炭”。

(二)金融机构应针对小微型企业的特点,制定一套合适的操作措施

该社针对小微型实体经济对资金需求“频、急、短”的特点,建立了“五专”服务模式,使得支持“小微型实体经济”不再是一句书面的口号,而是成为具体行动措施。因此,建议金融机构在关注小微型实体经济高呼口号的同时,应赶快行动起来,做到“行动高于一切”。

(三)金融机构应“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创新现有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

该社依据小微型实体经济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创新金融产品,开拓了一套特殊的服务方式,实现自身与企业的双赢。因此,建议金融机构应根据当地小微型实体经济的实际情况,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保证金融产品“实用、好用”,小微型实体经济用得上。

第9篇

相对来说,一些大中型企业在融资方面显得较为简单,银行支持大中型企业的融资,主要还是来源于对大中型企业的信任,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是由于银行信贷对小型企业制定的约束较多,大中型企业的频繁融资也占用了大部分的金融资源。在当前的形势下,银行的金融资源大都投入到重复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中,不仅与当前的经济发展轨迹背道而驰,也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这样一来,由于银行借贷结构的不完善,就造成了金融资源被大中型企业占据,使得其他产业的发展规模受到了限制。

二、改善金融扶持经济发展的建议

1.强化金融市场机制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要想抓住机遇,实现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必须强化金融市场机制,保证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市场的协调与适应,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依赖银行部门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制定相关的政策,以政策杠杆强化金融市场机制,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另外,还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有效调节金融市场机制的措施和政策,建设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市场机制。

2.优化金融信贷政策

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专业分析,优化调整现行的金融信贷政策,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为主要目标,逐步出台具有多样性差异化的金融信贷政策,以适应社会各类企业的需要,在金融信贷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中实施差异化的要求,另外,在优化金融信贷政策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资金周期性的监管和风险的评估,减少信贷风险,保证每一分钱都流向正确的经济发展轨道。

3.加大金融产品创新的力度

金融行业在做好原有的金融产品推广的同时,应该不断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根据实体经济市场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客户的需要,创新出新的金融产品,并且确定合适的收费价格和应力空间,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投资的方式,从而扩宽融资的渠道,不断满足各类企业的融资需求,推进基础资产的金融化,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4.规范民间信贷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银行业缺乏的是内部之间的市场性和竞争性,在加上政府对利率的调控较为严格,这样的政策就造成了民间信贷的疯狂,较高的利率吸引了拥有资金的群众走向了高利贷的道路,然而简易的借贷手续又吸引了大量融资难的企业,这样民间信贷就显得没有那么正规,反而处于较大的市场风险中。因此,规范民间信贷,也是推进金融扶持实体经济的一种有效的措施,民间信贷规范以后,大量的社会资金可以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较大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较为可观的力量支撑。

三、结语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