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产品发展趋势

时间:2023-08-24 17:14:43

导语:在农产品发展趋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产品发展趋势

第1篇

关键词:国内农产品企业 营销模式 发展趋势 发展建议

农产品企业中,有发展全产业链的中粮集团,建设强势终端的膳博士,构建直销系统的优菜网,建立高标准的有机生态农业有机农庄等,这些商业模式的出发点,都来源于传统模式和电商模式。传统模式是指生产+加工+直销的经营模式,农产品企业通过生产建立基地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并派放技术人员指导农户生产,将农户收获的产品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销往农贸批发市场、大型超市、机关学校等机构,以及企业自己创建的生鲜超市等,规模扩大后产品可销往全国甚至海外市场。电子商务模式则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订单销售产品,减少流通环节及店铺、员工费用,直面零售端的营销模式。

一、传统模式的发展趋势

农产品企业传统模式相对于电商模式发展更成熟,消费群体更稳定,简单地以传统配送的方式扩大消费群体打开市场并不现实。这种模式的发展必须依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创立品牌。现在早已不是打价格战的恶性竞争的时代了,企业必须建立品牌效应,才能更富竞争力。品牌首先来源于品质。“伊都菜彩”是日本九州规模最大的农产品直销店,它最大的卖点就是绝对保证产品的安全、新鲜,采用食品安全责任制,定期对产品品质安全进行检验,通过生产者设立对消费者负责的统一保险,并且各家农户的产品都上印有他们的姓名、电话,以此来加强农户对产品的生产责任心。这些措施使消费者更加认可其品质和新鲜度,因此也打响了“伊都菜彩”这个品牌。除了产品品质,安全的运输保管,准确快速的派送,丰富的产品品种等都是企业品质建设的途径。因而,农产品企业需要狠抓品质为发展根本,此后再从品牌的名称、标志、包装等方面进行品牌的外在形象塑造。

2.技术水平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将直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物流环节,成熟的冷物链技术不仅能降低损耗,节省成本,还可大幅延长农产品的保存期,便于企业把控市场价格,获得更高利润。据统计,我国的果蔬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率高达25%-35%,每年的损耗量超过8000万吨,而发达国家的果蔬产品的损耗率平均仅为5%左右,这背后靠的就是技术水平的支撑。以美国为例,美国的蔬菜物流形成了一条冷链,从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自选商场冷柜消费者冰箱,始终保证处于采后生理需求的低温条件。由于处理及时得当,美国蔬菜在加工运输环节中的损耗率仅为1-2%。在生产环节,山东寿光在蔬菜棚里使用物联网技术,利用遥感设备采集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土壤温度及含水率等信息,通过移动设备把这些信息传输到工作台,实时分析大棚的状况指导种植。这套技术在为企业节省劳动力的同时,也为企业更精准地把控产品数量、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

3.信息化管理。企业的生存靠管理,信息化管理是农产品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农产品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并不高,而国外企业已经普遍建立了先进的管理信息平台。这类企业运用大量的高科技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连锁超市的库存安全报警系统,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上第一时间获得各种产品的准确订单,企业根据订单数,通知每天需要多少流水线工人,确定在什么时间段需要从生产点运送多少产品,需要多少时间生产,需要多少部配送车辆才能按时按点配送等。这种信息化管理不仅节省人力物力,而且配送精准,企业也不会出现生产浪费的情况,消费者也能在24小时内可以将新鲜的食品端上自己的餐桌。有需求就有市场,消费者有快速获取商品的需求,企业就有必要去改善管理满足这种需求。

二、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趋势

1.渠道拓展。在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产品本身保存期短、易损耗变质,加上建立电子商务系统的成本很高,要发展下去,必须依靠市场规模取胜。据武汉家事易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从该公司目前的电商资金投入来看,每天订单达到8000单的时候才能达到盈亏平衡,而目前家事易每天的成交量平均仅约为5500单,根本无法达到盈利状态。所以发展电商的农产品企业必须拓展渠道,扩大市场,才可能获取更高利润。

“千岛湖渔业”特供餐饮店,“阳澄湖大闸蟹”建立了机场零售终端,都是成功拓展渠道的例子,但并不适合农产品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直面零售终端的消费对象,因而渠道拓展必须偏重于网络零售。除了广告宣传,配套设施的配置也是重点。例如,武汉新辰食品公司除了与公共自行车亭合作进行广告宣传,还在社区建立了便利服务站和社区实体店,为网络消费者提供固定的取货点;家事易公司受超市存物柜启发创造性地开展电子菜箱配送系统,与小区物业协商,上缴物业费在小区安装电子菜箱,形成终端网络,小区居民可在在网站上拣菜下订单后,利用会员卡或短信收到的密码直接去电子菜箱取货,很大程度地简化了快递人员与消费者之间的对接过程。这些配套设施就在消费者身边,消费者能更直接地感受电商的优势。

渠道拓展也要考虑拓展对象。农产品电商的产品相对来说更适合喜欢“宅生活”的年轻人、上班族,他们很少有时间买菜,即便去了超市也很难买到新鲜菜,企业要考虑到拓展渠道的成本,就必须从这类特殊的消费对象入手进行。除了本地市场,企业还可以发展异地市场,当拓展到全国和国外的市场时,企业不定只能自己去打开异地市场,也可以通过输出、扩散先进的商业模式、专卖技术使用权、寻找加盟商等途径,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更大幅度地开拓市场。

2.产品聚焦。产品必须有对应的消费群才能生存,也就是产品聚焦。很多企业认为,生产的产品越多,销量就越多。阿尔·里斯说过“市场是不讲逻辑的,你要做的是如何控制消费者的心智,不能什么东西都卖,而应该让消费者聚焦到某一个点上去吸收”。一般的烟草公司会把男女消费者都作为消费对象来开发产品,而万宝路的产品只针对男性,除一般男性外还包括牛仔。现在,万宝路成为了美国市场上最大的烟草销售公司,它所做的就是把消费对象聚焦到某一类人,聚焦生产符合这一类人“胃口”的产品。同样,农产品网络销售的消费对象很明显,集中在生活节奏较快的年轻人,农产品企业推出的网上销售产品要符合这类特殊人群的“胃口”才有市场。目前,市场上针对年轻人推出的可直接烹饪的盒装速冻菜肴,针对发胖人群推出的瘦身菜肴,针对孕妇的营养菜肴等,都是针对特定消费者进行产品聚焦的发展趋势。

3.结合现代化物流。相对于传统模式,电子商务模式对物流的要求更高,其特定的消费人群需要有品质的农产品配送,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紧密结合的农产品速递平台,发展现代化物流,将商品采购、加工,库存管理、分拣、配送和客户自行提取等各个环节高度信息化,并随时与中央数据库交换信息,从采购到配送,使整个物流链都完成信息覆盖,实现从田间到餐桌高效率配送。由于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中的推广,现代化物流不再遥不可及,它成为快速发展农产品电商必不可少的支撑。目前已经有大量的信息系统在企业物流操作中推行应用,包括电商平台系统,仓储系统,电子标签分拣系统,物流系统,ERP系统等等。

结束语:农产品企业的传统模式和电商模式在国外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了,并随之滋生出一系列高效率的新型模式,方便了消费者购物,也确保了企业的利润。当然,并不是国外所有的模式都适合我们,我们要做的是结合自己市场的特点,分析前景,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然后奋勇直追。

参考文献:

[1]郭永宏,文化传播与营销[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出版

[2]刘真真,电子菜箱:生鲜电商突围的法宝[J],支点,2013年2月

[3]杨萍,聚焦是营销成功的关键[J],支点,2013年4月

[4]史贤龙,农产品企业如何走出商业模式的战略误区?[J],价值中国,2010年12月

[5]欧阳斌,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成功案例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月

[6]李学工,生鲜农产品进入超市的前提及物流模式选择——以山东寿光蔬菜业为主要分析视角[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

第2篇

【关键词】农产品 市场营销 现状 发展趋势

一、引言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农产品的营销也成为了现代营销中最具有生命力的营销方式。当前的农业生产体系中,提高农产品市场营销已成为农业市场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产品营销是农产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个体和群体之间的流通过程,实现农产品创造和产品交易的一系列活动。从事农产品市场营销工作的企业一方面依据国家的宏观政策和市场变化趋势来调节整体业务;另一方面可以将农民从生产经营的身份中解脱出来,可以使不善于经营的农民有组织地去生产,解决了微观生产决策与宏观经济之间的不协调问题,形成分工合作,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我县农产品生产发展,保障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也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当前我县农产品市场营销的现状

(一)农产品市场体系已逐步建立,并引起了人们对农产品市场营销的重视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现阶段,我县农产品市场体系已逐步建立并得到迅速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年成交额50多亿元。鲜活农产品经由农产品批发市场提供给各大中城市,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发展,使我县农产品渐渐由数量向质量方面提高,通过扩大市场规模,加强规范管理,提高市场硬件设备,使农产品市场运营日趋变好。

(二)建立了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现阶段农产品市场覆盖了几乎大中小城市,形成了具有规模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产生了一条农产品流通的大动脉。目前我县已拥有肉、蛋、蔬菜、水果等6个大型农产品市场。城镇居民所需的农产品45%以上是通过批发市场提供,这促进了农产品市场的大力发展,也满足了居民生活的需求。

(三)逐渐给各城市的超市、卖场配送,并发展迅猛

超市逐步出现在农产品销售领域,是一种新型现代营销业态,是目前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新成员,并与传统的农贸市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农业部门充分认识到“农超对接”的重要作用,积极倡导和推动了“农超对接”工作。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超市链接千家万户农民的纽带,也充分认识到了“农超对接”对减少农产品销售环节,提高农产品价值给农民带来的实惠。目前,我县有6个专业合作社为西安等53家超市提供鲜活农产品。

(四)农产品市场营销中介逐渐壮大

目前,农产品购销主体逐渐壮大,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户、专业户等的发展,逐渐使农产品生产与大市场相连接,打破了过去产销脱节的局面,缓解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这些中介带动了生产基地发展,让农产品生产走上规模化,促进了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农产品市场营销发展趋势分析

(一)农产品市场营销渠道采用多元化管理

采用一体化管理方式,可以使农业生产和营销活动具有协调性和统一性。营销渠道主要分为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管理组成,所谓的垂直一体化是由生产者和中介商组成。根据以生产或者中介商为中心又可以分为向上垂直一体化和向下垂直一体化。所谓的水平一体化是由两个以上渠道成员利用各自优势联合开拓农产品市场。

(二)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和行业协会

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和农民合社可以促进生产、加工、贸易各个环节的企业和农民联合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具有统一性的农产品市场营销渠道。当然我国的农民合作组织缺乏具体的功能和主导地位,造成管理不到位,并缺乏相关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打击了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因此应该在农产品市场营销领域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充分发挥组织机构的作用,采用规模化、集约化的协作方式,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

(三)发展规模化经营的现代批发商

新时期批发市场建设的发展趋势就是往现代批发商发展,提升批发市场的组织化水平。一方面,政府和相关组织及批发市场管理者要引导现有的流通方式,朝着现代企业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农民合作社或行业协会要有计划的引进批发商、生产商,尤其是具有知名品牌,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他们,规范农产品市场营销经营,带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素质。

(四)推动农产品网络营销

农产品网上营销较之于传统交易方式具有增加交易机会、容易获取市场信息、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有利于打造农产品品牌、有利于客户关系管理等众多优势。未来的农产品营销将渐渐走向网络营销方式,目前的有形市场营销也要建立,但是随着科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适应新形势,将建立无形市场网络。顺应网络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式,积极发展网上农产品营销,搭建网上营销平台,实施电子商务,努力推动农产品更多地走出本地区,面向全国和世界。

(五)对农产品质量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深入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已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潮流,人们更加重视生活保健,回归自然是人类发展的必经之路。未来几年内,谁能做好安全无公害农产品营销,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主动地位。另外近年来,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变化,对果蔬也越来越挑剔,不但要营养丰富,还要美观。满足了人们食用、观赏、保健等需求,市场前景具有很大优势。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国家不断推出利好政策的前提下,尽快完善农产品营销体制,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营销机构,只有这样才能大力发展我县农业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第3篇

去年局地苹果、梨等农产品去库存大战还未结束,今年新一轮的果品销售已拉开帷幕。受这两年来频频出现的农产品滞销影响,不少农户对农业种植到底该怎样搞存在严重的盲目情绪,未来农业之路如何走才能取得好成效也成为种植户们关心的问题。

回顾2015年的农产品销售市场,我们发现,同样面对市场洪流,和多数普通种植户陷入农产品低价、滞销的窘境当中无法自拔的情况不同,一些种植大户、合作社、农业庄园和涉农企业在市场上仍呈现出如鱼得水的态势,农产品销售火爆依旧。缘何如此,我们深入了解后不难发现,“高品质+打品牌+优渠道”的组合拳成为农产品得以优价畅销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农产品在行情不佳的市场中激流勇进的坚实保障。在这当中,高规格的品质筑成了农产品畅销的根基,优渠道加盖起农产品畅销的屋脊,而打品牌则似连接地基和屋脊之间的承重墙,打通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梗结,为扩展好的销售渠道提供依靠。依靠好的销售渠道,农产品的销售和附加值抬升也有了保障。农产品畅销了、价高了,农户的种植效益自然就跟着趋高。

纵观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品质和销售渠道是整个农产品产销环节里被提及最多的要点,但农产品品牌打造却长时间不为人们重视。当众多工业制成品品牌被人们熟知且能有效指引消费时,农产品却因为品牌缺失,消费群体难以稳定等问题,饱受多变市场的冲击。同样是产品销售,工业制成品的消费行为当中不乏“我想买一部‘三星’手机”,“张三新买了一辆‘大众’汽车”,“这款‘西凤’酒评价不错”等类似有品牌的言辞,但在农产品的购买当中,却充满因缺少品牌指引,消费者难以买到质量统一、口味相同的农产品而来的苦恼。

但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购买符合自己口味和心意的农产品的期盼越来越高,这就对未来农业向品牌化迈进提出迫切要求。农产品品牌化不但让农产品对外有了自己特定的形象,能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嗜好外,还能让不同收入群体按照不同档次的价位完成采购。不但如此,在农业供给侧改革正于全国各地发力的当下,面对缺乏稳定消费群体,农户在多变的市场中保障乏力的农业发展现状,品牌化建设不但有助于农产品的去库存、提高农民的种植效益,也能补上我国较发达国家农业发展过程中品牌缺失这一短板,让农业发展更为规范和稳健。

而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除了家庭农场、农业庄园、合作社、涉农公司这些便于使用统一技术进行生产的农业经营主体可以参与其中外,普通农户也不妨通过多户的联合协作,合力塑造出一个属于自身的农产品品牌,以此来应对多变的农业市场。

第4篇

关键词: 十堰山区;褚橙;农产品电商

中图分类号: F127;F71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3-0040-04

2016年初山西吕梁山区的贫困县临县红枣大丰收却遭遇销售难,一些枣农面临绝收的情况得到全国关注,而类似案例却屡见不鲜,尤其是偏远山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开发销售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约,限制了地区优势农产品的销售;另外,在“精准扶贫”政策引导下,要实现山区由“输血”向地区“造血”功能的转变,实现山区可持续化发展,就需要通过电商平台这一发展方向,促进地区农产品营销,以实现山区真正脱贫致富目标。

一、农产品电商研究综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农产品网络营销业已成为继图书、服装、3C电商之后的又一新热点,亦成为电子商务营销的新“蓝海”。而农产品营销对于偏远山区而言,在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同时也改善地区贫困状态,实现“精准扶贫”目标。

国外研究方面,Solanki S(2016)主要针对印度农产品市场网络化进行研究,发现一方面受监管市场网络促进了地区农产品有组织化进行营销,小型和边缘农民由于参与网络化组织而改善了他们的经济状况[1];另一方面,实现农产品营销的冷链基础设施缺乏造成成本上升,这也限制了地区农产品持续化发展。同时,Ramaulu M(2014)对农业营销调研发现农村基础设施与市场信息滞后是阻碍农产品营销的主因,需要农村营销设施建设、提供分级、标准化和安全检查、市场信息服务等以实现农产品营销网络化[2];另外,Hingley M(2002)在对比英国与新西兰的新鲜农产品营销发现,网络关系营销利于促进地区农产品销售[3]。

国内研究方面,在融合国外营销模式上,敬(2016)归纳了发达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互联网营销模式,并提出我国创新式农产品营销策略[4]。在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建立上,陈孝强(2016)综合目前国内农产品营销模式,诸如阿里巴巴系列、京东系列、农产品网络供应链营销模式与平台模式等[5]。在优化农产品网络渠道上,葛继宏等(2016)以“褚橙”为例证,重点对传统农产品营销体系进行再造,重构了农产品营销商业生态系统;并基于解决老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问题出发,着重分析了网络营销作为农产品销售渠道不可取代的优势,提出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创新策略[6]。

二、十堰山区农产品电商发展现状分析

十堰市地处秦巴山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着农产品发展,尤其是特色农产品的营销;其次全市农村劳动力132.58万人,剩余劳动力65万人,其中一半以上属于普通体力劳动者,大量剩余劳动力无法有效转移与安置,造成地区农产品资源、劳动力资源长期处于闲置浪费状态。

面对十堰山区农产品发展困境,十堰市委、市政府在“一统三分”、“一城两带”的战略指导下提出“内修人文、外修生态”的长期发展战略,并努力促成“汉江经济带”产业链的形成。目前十堰地区农产品电商发展现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优质电商农产品培育方面,目前十堰市依托山区特殊环境,农产品主要以柑橘、茶叶、魔芋、核桃、中药材等,产品品种较多,消费者选择性较强,但目前农产品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传统批发零售为主,网络营销渠道单一,而农产品深加工更多以简单加工包装,缺乏对农产品内在品牌价值挖掘,电商平台推广较少;另外重点反映十堰地域特色农产品较少,尤其是地理标志产品开发较少,无法最大程度上吸引网上用户关注,致使地区农产品电商发展受阻[7]。

其次,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方面,由于网上消费者消费需求变化,目前十堰山区以生态农业为主,侧重发展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全市生态品牌130多种,其中有25个产品荣获湖北省知名品牌,“武当道茶”更被誉为“湖北第一文化名茶”。然而仅仅局限湖北省范围,十堰农产品在全国范围、网络平台影响较小,无法与电商平台中其他同类产品形成竞争力[8]。

最后,在农产品产业园建设方面,截止到2015年10月,十堰市级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入驻企业总数达到17家,其中已建成投产4家,目前已成功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丹江口市和竹山县两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在政府扶持下,企业增多、项目投资加大、产值规模增加。但在农产品销售渠道选择上仅有线下传统销售为主,经经销商层层分销模式,导致价格虚高、市场混乱,而线上渠道营销仅以淘宝店为主,模式单一,优质高效产品无法获得网络消费群体认可,农产品电商发展仍不充分。

三、基于“褚橙”营销经验分析十堰山区农产品电商发展路径

2012年以来,褚橙引入互联网营销,借助本来生活网与王石、柳传志等微博接力传播,使得其已经上线就获得广泛关注,甚至出现“褚橙难求”的局面;2016年褚橙上市销售总量达到8000多吨的壮举。因而,本文通过对褚橙案例M行深入讨论分析以期探究适合十堰农产品电商发展路径。

(一)褚橙运销生态体系再造

褚橙整体的营销生态体系是建立在优质产品品质与产品文化基础之上,通过网络传播途径为更多消费群体所认可,并在产品推广过程中传递产品价值。具体包括:

1. 虚拟化用户体验――买手制。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使得消费者无法真实了解与感受产品,尤其是农产品,品质无法得到有效保证。而本来生活网借助“买手”代替消费者筛选、发掘、体验优质农产品,并以“买手笔记”的形式呈现给消费者,以此实现在虚拟环境中获得真实体验感。此外,也可方便通过买手的视角真实记录产品所处的生长环境、地区风土人情等,为消费者提品背后的价值追求。

2. 重塑产品品牌价值――构建产品“文化”。每个优质的农产品一定蕴含其独特的差异性。而线上营销区别于线下销售的主要区别在于替用户挖掘到其个性化的地方。褚橙通过提炼褚时健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以“励志橙”为营销卖点,获得消费者广泛好评;其后的“柳桃”“潘苹果”更是借助柳传志与潘石屹的传奇人生为自己家乡农产品代言而热销。因而,注重开发产品自身的“文化”特色本身就是提升其竞争实力的一把利刃。

3. 颠覆传统营销渠道――新媒体营销。新媒体营销与传统营销区别在于注重线上宣传推广,并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消费者消费行为,主要通过手机、网络媒体等终端实现与消费者的交互式沟通,内容侧重社交化、个性化。而褚橙正是借助网站、微博、微信等工具进行价值传播,并通过各领域企业家、行业模范达人等进行推广,最终使其目标消费群体从线下老年人市场向线上年轻人转移,获得大部分消费者认可与好评。

(二)褚橙经验对十堰电商发展路径借鉴

1. 产销直供生态营销模式。如图1所示,借鉴褚橙营销中对渠道管理与控制经验,一方面依托订单联结农户的方式,保证农产品销售渠道源头的单一性,如实行农业合作社统一控制,缩短农产品渠道长度,不仅可以促进十堰地区新鲜农产品销售,也可以增进消费者对农产品本身的质量、安全方面信任,以提升十堰山区农产品市场销量,带动地区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发展地区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鼓励地区农业创新发展方式,既使得消费者体验产品文化又能强化农产品本身的品牌影响力[9],这也与十堰地区“内修人文、外修生态”的发展目标相一致。

2. 全产业链营销模式。十堰山区农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可借鉴褚橙优质优价的品牌营销策略,注重农产品原产地产品品质与安全的追求,建立农产品安全溯源机制,并进行优质资源整合,将电商、加工、物流与地区专业合作社进行对接,降低农产品开发成本,并进行地区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其附加价值,追求农产品开发长期可持续发展。如表1中反映的十堰地区的优秀农特产品与专业合作社等,需要强化合作社与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深度合作,注重发掘农产品独特“卖点”,提升十堰地区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

3. 电商平台化营销。褚橙经验的最大亮点在于引入互联网营销思维,针对产品目标消费群及时调整营销重心,专注“好产品”,注重用户体验,坚持用户思维进行营销活动。而十堰电商也可借助地区电商平台如小蜜蜂电商等与淘宝村建设相结合,一方面筛选优质农产品进行网络推广,如十堰黄酒、丹江口翘嘴等,以互联网极致思维打造其为地区地理标志产品,并通过对农产品进行产品品质提炼、文化内涵挖掘等进行营销主题迭代,持续引发消费者对其产品的关注;另一方面,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宣传推广,以增加农产品电商平台消费者流量,扩大地区农产品本身的市场影响力。最后,要处理好线上与线下营销关系,注重线上线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地区农产品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

四、结语

在互联网生态系统中改善农产品营销体系以提升其运营效率,不仅需要借鉴褚橙经验,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发掘产品价值,还需要强化农产品本身的品质与隐性文化的塑造,以此才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互联网营销方式本身是产品运营的一种方法,而要真正实现地区农产品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关键开发优质好产品,并融入互联网思维,最终实现协同促进、多方共赢目标。

[参考文献]

[1]Solanki S,Attari S. Agricultural Marketing in India: Problems and Prospects[J]. Imperial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2016,2(5).

[2]Ramaulu M,Ramakrishna G,Lalitha P. Agricultural marketing and inclusive growth in India-what does the survey data suggest The case of two villages in Medak district of Telangana state[J]. Ame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2014,2(4): 113-120.

[3]Hingley M,Lindgreen A. Market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ase findings[J]. British food journal,2002,104(10): 806-827.

[4]敬.论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4(07):92.

[5]陈孝强.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70-74.

[6]葛^红,周曙东,王文昊.互联网时代农产品运销再造――来自“褚橙”的例证[J].农业经济问题,2016(10):51-59.

[7]陈孝强.“精准扶贫”视域下山区农村电商发展研究――以十堰地区为例[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53-57.

第5篇

[关键词]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 竞争战略 防御 进攻 农业产业安全

一、农产品国际贸易中主要竞争战略的理论分析

从理论上讲,WTO自由贸易体制可以使本国获得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但在实践上,市场份额的增加依靠贸易伙伴的同类产品之间竞争实现,而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取决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由价格竞争力和质量竞争力构成。

加入WTO以后,中国具有相对生产成本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屡屡因遭到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呈现持续下滑趋势。从竞争战略的角度分析,发达国家对中国农产品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质,是发达国家主要凭借其在农产品有毒有害成分检验检测技术方面的先进性而掌握了农产品质量竞争力判断标准的话语权,对中国利用低成本优势创造的高水平价格竞争力进行竞争,从而有效地抵消了中国农产品的价格优势。

本文认为,标准贸易壁垒竞争战略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防御性战略,即通过采取提高检验检疫标准和增加检测项目等方法来控制本国农产品市场准入机会,以保护本国农产品销售和本国农业产业安全免受进口农产品竞争的不利影响;其次是进攻性战略,即通过谋求以本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性标准对农产品出口国的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实际控制,最后实现对农产品出口国的农业产业进行控制的目的。发达国家近年来已经实现了技术性贸易壁垒从防御性战略过度到进攻性战略的转变。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使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获利能力被严重削弱

中国加入WTO以来,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盈利能力持续下降。其中,贸易顺差自2000年的55.7亿美元下降至2003年的25亿美元;2004年首次出现逆差,贸易逆差自2004年的46.4亿美元逆差上升至2008年1月~5月的75.7亿美元。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与中国农产品遭受越来越严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有直接关系。据统计,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遭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累计达到1000项以上,有90%的农业和食品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造成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有关资料表明,对中国实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家最多的是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占到95%以上。因此,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标准贸易壁垒是使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盈利能力被严重削弱的主要原因。

三、发达国家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从防御性战略向进攻性战略的转变进程分析

1.发达国家对与中国农产品进口采取技术性贸易壁垒竞争战略具有长期准备的明显迹象

在加入WTO以前,一些传统上一直进口中国主要农产品的发达国家,利用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中国农产品进口、压缩中国出口农产品市场份额的倾向就已现端倪。

1993年,欧盟以中国茶叶农药残留超过限量标准为由,增加检测项目,大幅度提高标准,使中国茶叶出口持续下降。1997年,欧盟又以中国海洋环境不断恶化为由,决定不再进口中国贝类产品,造成中国直接出口损失2750亿元。1997年12月,日本重新颁布大米标准,规定对进口大米必须检测91项安全、卫生指标,造成中国出口日本的大米数量严重下滑。 1999年9月,美国规定必须对所有来自中国的木质包装物采取严厉的检验,要求所有纯木材都经过指定工艺流程处理,涉及到每年从中国进口的大约100万个集装箱,显著提高了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经营成本。2000年欧盟提高茶叶的农药残余限量标准,禁用的农药品种从过去的29种增加到62种,部分农药标准提高100倍以上,当年即造成中国茶叶出口大幅度下降。

2.中国加入WTO以后,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农产品标准贸易壁垒的防御,对本国农产品市场进行高水平保护

在中国加入WTO最初几年,发达国家针对中国农产品进口采取的主要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大幅度提高特定农产品的检测标准,以及增加检测项目,通过有选择地减少特定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机会来达到保护国内农产品市场的目的。如2002年欧盟提高蜂产品中氯霉素、抗生素和重金属残留量的限量标准,美国和日本也采取了相同措施,从而使当年中国蜂产品出口下降近50%。2004年,日本以中国进口的鸭肉中检出禽流感病毒为由,禁止从中国进口禽肉及其制品,已经达到日本港口但尚未通关的相关产品全部运回,使得全国上千家肉禽企业遭受巨额损失。2005年8月,欧盟启动新的进口茶叶农残检验标准,其中硫丹的残留限量从30毫克/公斤提高到0.01毫克/公斤,比原来标准提高了3000倍。

自2006年以来,发达国家开始对所有进口农产品及食品制定和实施全面提高检验检疫标准和增加检测项目的新的法规制度,即通过建立高水平、永久性和普遍性的市场进入门槛来全面压缩进口农产品的市场进入机会。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新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是发达国家相互间参照各国检验检疫标准和方法制定的,因此这种新标准本身意味着对发达国家的优惠和对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的苛刻。典型的事例是日本自2006年5月29日起实施《食品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肯定列表”制度规定的农业化学品几乎涉及到中国对日出口的全部食品和农产品。“肯定列表”制度所设定的新标准与此前执行的旧标准相比提高很多,如对734种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264种食品和农产品中设立53862个限量标准,分别是过去全部规定的3倍、1.4倍和5.6倍。中国大部分农产品和食品的残留限量标准比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标准要超出上百倍。根据“肯定列表”制度,中国每种输日农产品平均检测项目达到200项,不少大宗农产品在日本港口每批检测费用比过去增加了近20倍,在中国港口出检的检测费用比过去增加了10倍。“肯定列表”制度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使中国大部分主要经营对日出口农产品的涉农企业的利润普遍下降20%~30%左右,中国实际上已经成为“肯定列表”制度的最大受害国。

此外,自2007年3月1日起,欧盟开始实施关于食品污染物最高限量的新法规(EC1881/2006号条例),对各类进口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新法规事实上要求对绝大部分的欧盟各种进口食品都要实施全面严格的检验检疫,从而使出口国的食品生产成本和技术成本相应增加,显著地提高了进口农产品的市场进入门槛。例如在2007年,欧盟进口的中国苹果要经过360项药残项目检测,其检测费用增加之巨可想而知。

上述情况表明,中国加入WTO以后,发达国家迅速从限制特定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机会的应急性技术性贸易壁垒战略过度到全面限制所有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机会的永久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战略,从而将技术性贸易壁垒竞争战略对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的防御发挥到最高水平,基本上达到了对进口农产品实施可控制的市场准入的目的。

3.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标准贸易壁垒由防御战略转变为进攻战略,谋求控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产业发展

中国加入WTO以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出现一种新的趋势,即从过去的防御性战略发展到进攻性战略。传统的标准贸易壁垒是发达国家在农产品出口国生产经营链条终端针对出口农产品本身实施市场准入机会限制性措施,现在的标准贸易壁垒发展到将本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性的标准要求延伸到对出口国生产者的生产经营行为和生产过程本身的要求上,并根据一系列所谓的国际标准认证体系逐步实施对出口国农产品生产者和生产过程的监督管理。

2003年,美国农业部决定建立“家畜追溯体系”;2005年,美国又对进口水产品实施“原产地标签”制度,欧盟同年也对进口水产品实施“可追溯标签制度”。上述关于农产品原产地的标签制度实际上对生产者可能形成有力控制,它通过将终端销售市场的准入要求和原产地的生产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实际上是将进口国的单方面的对产品的质量安全性标准要求加诸于出口国生产者,要求生产者必须严格按照进口国的要求进行生产,这样一来不但显著地增加了生产成本,也使得事实上出口国的生产行为置于进口国的监管之下,其实质是使外国标准代替本国标准,最终使得本国失去自主技术标准制定与实施方面的主导权。

此外,欧盟于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食品卫生法规体系,其内容除了进一步强调对食品生产实施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和食品生产的可追溯性以外,突出特征是将食品生产过程中动物福利水平纳入到食品的质量安全性标准和要求进口国政府在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性方面负有更大责任。美国在2007年试行对进口产品的SA8000认证标准体系,其特征是将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劳工利益保障水平都纳入到进口产品的质量安全性标准。上述要求实际上是一方面谋求通过对食品出口国政府施加压力而加强发达国家食品质量安全性标准对出口国生产者的控制,另一方面通过动物福利、劳工利益等道德标准而在出口国设置了更高的生产者准入门槛,实际上是以本国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性标准为依据来谋求实施对出口国农业产业的全面控制。很显然,这种反映发达国家根本利益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程度已经达到了威胁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安全的地步。

四、对策建议

1.充分认识标准贸易壁垒竞争战略的科学内涵,始终保持维护国家农业产业安全的警觉和意识

采取有效措施限制发达国家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战略的进一步发展,并坚持本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性标准的自主性发展方向,防范外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性标准对本国农业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2.提高国家对农产品的检疫检测技术水平

对农产品的精密检验检疫技术及其技术装备技术是农产品质量竞争力的核心竞争优势形成的物质基础,因此应当大力增加专项资金投入,以尽快全面增加和更新自主研发的农产品检疫检测设备,培训足够专业技术人员,以提高对农产品的检疫检测水平。

4.建立全面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合理、科学的生产方式

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和价格竞争力共同构成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缺少足够质量水平保证的价格水平即使再低也不能形成竞争优势,而产品质量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因此必须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注意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水平,这种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是创造真正的国际竞争力的源泉。

5.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降低质量管理成本

充分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是提高农产品总体质量安全性水平和有效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全体,而实现中国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近期应当尽快制定较为全面的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技术标准,加大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对农业生产过程的技术指导,尽力将国家对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水平的标准要求和农业生产过程衔接起来。

6.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长抓不懈

农业生态环境是重要的农业生产条件,也是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性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力进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重要保证。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进行的投资属于受WTO规则保护的“绿箱政策”,因此,应当充分利用“绿箱政策”的有利规定,重点对具有比较优势的重要农产品主产区进行环境治理,近期治理重点应当是减轻土壤污染,以逐步降低农产品的有害物质残留。

参考文献:

[1]李红梅:企业执行食品安全措施的成本-效益分析.农业质量标准,2007(3)

第6篇

【关键词】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

目前,世界农业生产已进入全球性配置阶段。在2001年12月11日我国成功加入WTO之后,对农产品的有效保护逐步削弱,农产品贸易面临巨大挑战。

一、浙江省农产品的生产状况

图1反映了2002~2009年间浙江省农、林、牧、渔的总产值以及各个子行业的产值变化状情况。从总体上看,2009年底浙江省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了1873.4亿元,相对于2002年的1040.5亿元净增长了80%还要多。从各个子行业方面来看,农业一直是这些子行业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个,遥遥领先于其他各个子行业,并且总产值一直保持增长趋势;渔业产值虽然超过畜牧业产值和林业产值,成为第二大子行业,但是从发展变化趋势来看,渔业产值的增长并不明显;畜牧业的产值在子行业中占据了第三的位置,且从发展趋势上看,处于一种上升状态,很有可能超过渔业产值成为第二大子行业;林业是这几个子行业中总产值最低的一个,但是林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却非常明显,尤其是在“林业三定”之后,林业发展进一步加快。

二、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状况

表1反映了2002年-2009年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情况。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自2002年以来浙江省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例如2008年浙江省的农产品贸易总额达到161.0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3.4%,其中农产品出口总额为118.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1.6%。在农产品贸易顺差方面,2002年-2009年期间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顺差分别达到32.92亿美元,39.81亿美元,42.89亿美元,54.41亿美元,65.17亿美元,67.34亿美元,75.20亿美元。但是从表中们还可以看出,2009年浙江省的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明显比2008年要少的多,出口总额比2008年减少了24.55%,贸易顺差额也比2008年减少了11.80%,这主要是受到2009年金融危机、粮食安全等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

浙江省的农产品对外贸易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增加迅速,但是增长速度却在减缓,这表明了浙江省的农产品对外贸易虽然在持续增长,但是出口增长率以却有一种下降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浙江省经济结构的调整,浙江省在经济发展之期,一直把农产品的出口当做出口创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出口优势地位越来越弱;另一方是由于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比较容易受到整个外贸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浙江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是指在自由贸易的前提下,一国以更高的生产率水平生产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的能力,进而向国际市场提供优质低价的农产品并持续获得赢利的能力。因此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是相比较而言的,本文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两项指标对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

(一)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某国某产业的出口额减去其进口额所得的差额(即顺差额)与该国该产业出口额加其进口额之和的比值,该指标主要从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上分析该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表示j产品的出口额,表示j产品的进口额。从公式中们可以看出TC指数取值范围为[-1,l],如若TC值大于0则说明该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且TC值越接近1竞争力水平越强;反之,如果TC值小于0则说明该产品不具备竞争力,且TC值越接近-1竞争劣势越明显。

表2反应的是浙江省2003-2009年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化。

根据表2浙江省2003-2009年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化,可以总结出浙江省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若干特点:

1.从农产品总额上看,2003-2009浙江省农产品总额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都在0.45-0.55之间波动,均值为0.51,由此可见,浙江省农产品这整体上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水平。从变化趋势上看,浙江省农产品的的贸竞争力指数值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这说明,浙江省农产品总体的贸易竞争力水平相对稳定。

2.畜禽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其均值达到0.62,高于浙江省农产品整体的贸易竞争力水平,由此可见,浙江省的畜禽产品具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且这种竞争优势地位比整体的农产品竞争优势地位还要明显。从变化趋势上看,畜禽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波动在0.52-0.70之间,相对稳定。

3.粮油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是最低的,均值为-0.78,这表明浙江省的粮油产品不具备国际竞争力,表现出明显的竞争劣势。从发展趋势上看,粮油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一直在0值以下,并没有得到改善。

4.花果蔬菜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值达到0.86,是所有这些类农产品中贸易竞争力指数值最高的一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从发展趋势上看,花果蔬菜类产品贸易竞争力值一直保持在0.8以上,表现出既稳定又强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5.烟酒饮料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值达到0.62,这表明浙江省的烟酒饮料类产品同样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从变化趋势上来看,烟酒饮料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值呈现出一种下滑的趋势,到2009年已经下滑到了0.28,这表明浙江省烟酒饮料的国际竞争优势虽然存在,但是正在逐步削弱。

6.木制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值达到了0.53,高于浙江省农产品整体的贸易竞争力水平,同样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从其发展趋势上看,木制品的贸易竞争力值表现出一种快速增长的状态,到2009年其值已经增长到了0.62,这说明木制品的对外贸易竞争力水平在持续上升。

7.水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均值达到0.84,仅次于花果蔬菜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表现出相当强的贸易竞争力。从发展趋势上看,水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值一直较高,呈现出相对稳定且很强的对外贸易竞争力。

8.其他农副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33,低于江省农产品整体的贸易竞争力水平,这说明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并不明显。从发展趋势上看,其贸易竞争力水平有所起伏,但整体相对稳定,波动幅度不明显。

(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 Advantage,RCA)是由巴拉萨提出的,它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某商品出口额占某国总出口额的比重与世界该商品出口额占世界总出口额的比重之间的比值。一般认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能够更好的反应一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这是由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剔除了地区总量波动与全国总量波动的影响。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表示S地区i产品的出口额,表示S地区同期全部产品出口总额,为i产品的全国出口总额,为全国同期所有产品出口总额。RCA指数值越大说明竞争优势越大,一般认为:若RCA≥2.5,则具有强竞争力;若1.25≤RCA

表3反应的是2003-2009年浙江省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

根据表3浙江省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可以总结出浙江省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若干特点:

1.从农产品总额上看,浙江省农产品整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在大部分年份都处在1以上,其均值为1.57,这表明浙江省农产品在整体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变化趋势上看,浙江省农产品的RCA指数在整体上呈现一种稳定、持续上升的趋势,这表明浙江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正在持续加强。

2.畜禽产品的RCA值都在2.20以上,处于较高水平,其均值为2.40,高于整体的农产品RCA值,表明浙江省的畜禽类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变化趋势上看,畜禽类产品的RCA值也呈现出一种稳定上升的趋势,这表明浙江省的畜禽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得到进一步加强。

3.粮油产品的RCA值除了在2006年以外,其余大部分年份都处在1以下,均值为0.74,表现出弱竞争力。并且从变化趋势上看,其RCA值整体上也趋于一种下滑状态,到2009年已经下滑到0.39,这说明浙江省的粮油产品的竞争劣势越来越明显,且再持续恶化。

4.花果蔬菜类的RCA值基本都处在1以上,只有在2005年的时候其值在1以下,其均值为1.22,这说明浙江省的花果蔬菜类产品还是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的。从发展趋势上看,花果蔬菜类产品的RCA值在整体上也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并且自2005年以后,其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

5.饮料烟酒类的RCA值都处在1以下的水平,其均值为0.66,处于一种竞争劣势地位;从变化趋势上看,至2003年其值就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到2009年其值已经下滑到0.43,这表明浙江省的饮料烟酒类产品已经不具备竞争优势,处于一种劣势地位,而且这种劣势越来越明显。

6.木制品的RCA值基本都在0.7-1之间,均值为0.79,没有太大的波动,这表明浙江省木制品不具有竞争优势,而且这种贸易局面也没有得到改善,还会持续下去。

7.水产品的RCA值至2003年以来一直处于大于1的水平,均值为1.86,这表明浙江省的水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且从变化趋势上看,水产品的RCA值波动较大,虽然竞争优势比较明显,但是也比较容易受到国际市场、自然因素等的影响。

8.其它农副产品的RCA值呈现出一种波动的状态,但其波动范围保持在1.7和2.29间,均值为1.96,这表明浙江省其他类农副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且这种竞争优势虽然比较明显,但是比较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国际因素、自然灾害等),波动稍大。

(三)影响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1.农产品质量价格因素

农产品的质量、价格会直接影响到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水平。目前,浙江省许多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上同类农产品价格,而且浙江省农产品的质量认证体系还不够健全,缺少有效的行业标准,严重影响到了浙江省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给浙江省的农民和农产品外贸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出口企业因素

浙江省的农产品外贸企业较多,但是缺乏统一的管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虽然同业竞争在一方面可以促进产业的发展,但是过渡竞争同样会带来许多的负面影响。浙江省农产品外贸企业的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

(1)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供给主体较多,过于分散;

(2)农产品已经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供给过剩;

(3)农业退出成本较高。

此外,浙江省农产品大多是以贴牌的方式销售到国际市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浙江省农产品的品牌、信誉,还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

3.政府因素

尽管浙江省近年来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但是,政府的职能转变远远没有到位,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发挥的还远远不够,这主要体现在:市场规范管理与市场信息服务不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技研究、推广与培训还远远不够等方面。除此之外,政府的一些政策和体制因素也制约了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开展,例如:政府对农业的补贴不够、运费过高等因素。

四、提升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1.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产品价格。浙江省虽然早已取消了农业税,但是在种子、农药、化肥等基本生产资料的价格上却一直居高不下,因此,降低农产品生产资料的价格将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价格竞争力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扩大“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的生产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

2.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往往拥有充足的资金,先进的生产技术,一流的管理经验,可以更快的与国际接轨,采取国际上的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进行全方位的控制,以确保产品质量,突破国外的种种贸易壁垒,还可以综合利用技术优势,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和深度的加工发展,从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由此可见,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农产品出口品牌建设,发展有浙江省特色的优势农产品,是提高浙江省农产品国际知名的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会提升农产品档次和形象。

3.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浙江省农业要改变过去那种分散式管理经营的体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综合管理作用,统筹安排,采取一系列得措施,具体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服务职能、制定完善的农业政策、以功能性贸易政策为主导,构建新型政府服务平台等。

近年来浙江省农产品的生产总值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而且贸易额也基本呈上升势态(2009年除外)。从整体上看,虽然浙江省农产品的出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是浙江省农产品整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值基本都在1以上(2004年除外),贸易竞争力值都在0以上,这都充分表明浙江省的农产品在整体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而土地、技术、资金密集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处于竞争劣势地位。

参考文献

[1]Buckley et parative Advantage in Agrieulture・Agricultural Eeonomies.August,1998.

[2]Williaxn parative Advantage in Agrieulture.Agricultural Eeonomies.August 2004.

[3]Yuichiro Uchida,Paul Cook.Centre on Regulation and Competition University of Machester.University of Machester Party,Brazil 18-20 November,2006.

[4]丁珏,朱颖.浙江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9,1.

[5]蒲文彬.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6(15).

[6]翁克瑞.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4.

[7]吴杨.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评价及实证分析[J].经济学研究,2007,1.

[8]应远闻.浙江优势农产品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04(4).

[9]郑莹.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投入因素分析及对策[J].上海经济研究,2008(5).

第7篇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逆差的趋势已呈不可逆转之势,农产品进出口形势十分严峻。分析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发展状况的影响因素,探索各种有效解决方法,已成为农产品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增强,不仅对国内农产品市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状况。笔者立足于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就此轮通货膨胀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状况的影响展开研究,并相应提出应对措施,以期为农产品进出口实践指导有所裨益。

一、我国通货膨胀与主要农产品进出口状况的发展趋势分析

1、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走势

近年以食品价格上升为龙头,我国整体物价指数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增强。2011年3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达5·4%,同年4月CPI上涨5·3%(如图1所示),表明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增加,通货膨胀已成为影响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此轮通货膨胀由最初的“结构性通胀”演变为“全面通胀”,距离通胀权力中心最远的农产品价格高速上涨是确认“全面通胀”形成的标志[1]。

一般而言,CPI指数超过3%就可视为通货膨胀,超过5%就是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纵观2008年至2011年CPI指数的走势,可以得出,2008年我国正处于严重通货膨胀时期;2009年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货紧缩;2010年随着宏观刺激经济政策的大力推行,消费价格水平处于合理区间,但上涨趋势十分明显,至2010年11月,CPI同比增长5·1%,创28个月新高,通货膨胀预期不断增强;2011年初,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加大,专家预测2011年我国CPI将达6·5%,5%的通胀水平将成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常态,可见通货膨胀已成为未来经济生活的主要趋势。

2、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现状分析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体趋势保持双增长,且进口增幅超过出口增幅,逆差趋势明显扩大。这与我国同时期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大力扶持农产品有关。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对农产品高附加值的需求具有刺激作用,导致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双增长,且增速较快[2]。

2008年至2011年1-2月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情况波动较大,进口增幅明显大于出口增幅,农产品贸易逆差迅速扩大,这主要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诸多影响。200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放缓,进口高速增长,贸易逆差快速扩大。而在2008年1-5月,金融危机尚未波及实体经济之时,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呈现双增长的态势。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21·3亿美元,同比下降7·1%。其中,出口395·9亿美元,同比下降2·3%;进口525·5亿美元,同比下降10·4%[3]。2010年至2011年1-2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继续呈逐年双增长的状态,贸易逆差走势仍然强劲。

从表1可以看出,自2008年起,谷物出口量逐年下降,进口上升趋势比较明显;食用油出口不断回落,棉花进口量呈上升趋势;我国食糖基本上进口量远远高于出口量,净出口额大幅下降;果蔬出口基本持平,进口量有所增长;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水产品贸易顺差不断增长。

总之,受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大体上趋于上升。出口量增减幅度不大,比较平稳,进口量均不断上涨且涨幅较大,农产品贸易逆差仍继续扩大。其中,谷物、食用油、棉花、食糖等农产品主要依靠进口,进口量较大而出口较少;蔬菜、水果为出口型农产品,但净出口额已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与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农产品需求急剧增加以及国内外物价水平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3、未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发展趋势预测

如图2所示,2007年至2010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在曲折中稳步上升。其中,以2008年和2009年为拐点,进出口额均不同程度地呈现“N”型变化趋势。然而通过比较发现,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发展趋势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农产品进口增幅显著大于出口增幅,贸易逆差趋势不断扩大;二是农产品进口额波动幅度明显大于出口额波动幅度,出口量基本持平,进口额则大幅波动;三是农产品进出口变化方向相同,2007-2008年、2009-2010年农产品进出口均呈上升趋势,2008-2009年农产品进出口均不断下降。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1年1-2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215·3亿美元,同比增长34·3%。其中,出口85·8亿美元,同比增长27·4%;进口129·5亿美元,同比增长39·3%。贸易逆差为43·7亿美元,同比扩大70·6%。可见,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继续好转,未来几年内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量和结构都将不断调整。农产品进出口额将持续保持增长的态势,贸易逆差额度将继续逐年扩大。

二、通货膨胀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分析

1、对农产品进出口价格的影响

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是通货膨胀的表现之一。国内农产品价格的过度上扬,将带动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及工业品价格的上涨,进而加剧物价上涨幅度,形成通货膨胀预期。此次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食品类商品价格的持续非理性上涨,加之社会游资的肆意炒作,出现“蒜你狠”、“豆你玩”、“棉花掌”等现象,从而直接导致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反之,通货膨胀的爆发,将进一步加剧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增长幅度。在通货膨胀时期,社会物价水平持续上升,农产品加工、运输成本将不断提高,从而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的继续上涨。

对于农产品出口而言,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升,将直接导致农产品出口价格的提高,削弱我国出口农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目前我国出口农产品类型为劳动密集型,大部分属低价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农产品出口的传统优势即为价格优势。通胀环境下,出口农产品的价格优势显然将被吞噬。对于农产品进口而言,在国际农产品价格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将相对降低农产品的进口价格,从而促进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增长。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量不断增长,农产品贸易逆差持续扩大,除了国内农产品需求旺盛、人民币升值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外,通货膨胀压力的不断强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在分析国内通货膨胀对农产品进出口价格影响的同时,必须全面考虑农产品的国际价格,从而明确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价格的相对变化趋势。比如,4月19日农业部公布的2011年第14周主要农产品国际价格中,谷物(主要为大米、小麦、大豆、玉米)、豆油、食糖和棉花的价格环比小幅下跌,若此期间我国谷物、豆油、食糖和棉花的国内价格保持不变,则其相对出口价格上升,相对进口价格将有所下降。可见,影响农产品进出口价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单一而论。

2、对农产品进出口数量的影响

此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就是旺盛投资需求的推动。从2003年到2008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GDP持续保持8%以上的高位增长。这种经济的迅速发展激励了企业投资的增长,对能源、原材料、燃料等的需求增加不断增加,从而拉动了包括农产品在内的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并逐步传导至CPI,引发通货膨胀危险。因此,通货膨胀条件下,国内农产品的总需求量不断增加,农产品供应量和需求量的缺口将持续扩大。

如2008年我国CPI指数同比增长达5·9%,同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约为10000亿斤,2008年我国粮食总需求约为10530亿斤,故国内粮食供应存在530亿斤的缺口。为此,必须通过增加谷物等进口数量并极力控制粮食出口等政策,来调整粮食进出口总量和结构,以补充国内粮食供需缺口。因此,200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为405亿美元,同比增幅由上年的17·9%下滑到9·4%;进口额为586·6亿美元,同比增长42·8%。贸易逆差为181·6亿美元,同比增长3·4倍[4]。可见,通货膨胀下的经济环境可以通过影响国内农产品需求,从而间接影响农产品进出口数量,实现对农产品进出口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影响。

3、对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影响

农产品出口价格的上升,会不同程度的抑制出口;同样农产品进口价格的相对下降,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农产品进口。但在研究对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影响时,除单独分析对进出口价格和数量的影响外,还需分析对农产品进出口价格和数量的共同影响变化,即还需要考虑农产品价格需求弹性因素。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系数小于1,故当通货膨胀迫使农产品出口价格上升时,出口需求量必然下降,但其下降幅度将小于价格上涨幅度,农产品出口总额可能会上升,因此我国近年来的农产品出口总额呈稳中有升的趋势。对农产品进口总额的影响亦然,在此不再一一作解。

4、对农产品进出口结构的影响

近20年来,国际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变化的最重要特征,即原料和初级农产品的贸易比重下降,加工和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贸易比重不断上升[5]。如前所述,通货膨胀对目前我国初级农产品出口的成本价格竞争优势带来负面作用,并通过影响国内农产品需求结构来间接影响农产品进口结构。因此,通货膨胀在抑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可能以此为契机,调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促使我国提高农产品进出口质量,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出口,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和绿色食品的出口比重。

需要指出的是,农产品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料,其进出口总额和结构受到我国农业政策的影响比较大。同时,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进出口对国际绿色壁垒的敏感性较强,并极易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因此,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波动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货膨胀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三、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措施建议

通货膨胀压力的持续增强,将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产生可持续影响。随着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逆差不断扩大,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形势已不容乐观,急需采取有效措施以缓解我国农产品出口压力。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首先,[6]应积极改变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片面追求产量增长的惯性,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绿色优质农业生产道路;其次,加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抓紧实施地区布局结构、农林牧等行业结构以及农产品品种结构的战略调整;最后,增加农业生产要素和基础设施的投入规模,改善农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单位产量,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并逐步推行农业机械化,发挥规模优势,以此来确立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成本价格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

2、建立农产品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地大物博,农业经济基础扎实,农业文化底蕴浓厚。因此,应充分树立农产品品牌意识,并扩大农产品的宣传力度,建立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国际化。具体而言,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南北横跨六个季节带的地域优势,充分发挥各地在农业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广泛种植优势特色农产品,并实现农产品差异化经营,努力开发国内外新市场;另一方面,在做强主业的同时,朝精深加工和保鲜方向发展,提高农产品进出口附加值。

3、实施惠农政策,扩大国内供给,抑制农产品进口需求

增加农产品的国内供给,可以有效降低其进口率,有效控制农产品贸易逆差。因此,应通过提高农业生产补贴、减免税费、扩大公共产品投入等多种惠农政策促进农产品的增产增收,扩大国内农产品市场供给水平,从而有效抑制农产品进口需求,改善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趋势。

4、完善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机制

第8篇

一 2007年农产品市场运行分析

2007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夏粮产量达到11534万吨,比上年增长1.3%;秋粮可望继续增产,粮食生产将连续第四年获得丰收。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生猪生产有序恢复;猪、牛、羊、禽肉总产量继续增长。目前,全国秋冬种已由北向南全面展开。农业部近日提出了2007年秋冬种工作的具体目标:力争秋冬种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亿亩。1~8月,我国农产品出口额231.3亿美元,同比增长20.6%,进口254.8亿美元,同比增长16.6%,出口增速高于同期进口增速,贸易逆差同比小幅下降。

在农产品生产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的情况下,由于国际市场涨价、国内市场需求增强、自然灾害和疫病的影响,2007年以来,我国粮食价格呈持续上涨态势:油菜籽价格高开高走,食油价格明显上涨;生猪、家禽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从消费领域看,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2%,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5%,油脂价格上涨34.5%,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3.0%,鲜蛋价格上涨17.7%,水产品价格上涨7.5%,鲜菜价格上涨12.0%,鲜果价格上涨4.5%,调味品价格上涨4.1%。从生产领域看,前三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7.4%,其中,粮食生产价格同比上涨7.7%。第一、二、三季度同比分别上涨7.3%、7.6%、8%;棉花生产价格下降1.6%,第一、二季度分别下降3.5%、0.9%,第三季度上涨4.9%;油料生产价格上涨24.3%,第一、二、三季度分别上涨13%、28.5%、23.7%;糖料生产价格下降0.3%;蔬菜生产价格上涨4.0%,水果生产价格下降2.1%;生猪价格上涨40.2%,第一、二、三季度分别上涨18%、25.7%、64.8%。肉牛生产价格上涨11.4%,活羊生产价格上涨13.8%,家禽生产价格上涨15.7%,禽蛋生产价格上涨14.9%;海水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1.1%,淡水产品上涨3.2%。从国际市场价格看,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编制的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指数显示,1~9月农产品现货、期货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10.18%、25.97%。其中粮食、大豆等价格涨幅较大,食糖价格下降。主要农产品市场运行态势如下。

1.稻米市场价格稳定增长

2007年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我国稻米产量连续增长,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07年我国稻谷产量将达到18650万吨,较上年增长2.15%。尽管市场供给充裕,但2006年底以来,国内稻米市场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也出现了持续上扬态势,在稻米消费持续有所回暖的影响下,当前部分地区稻米价格已经接近历史高位。1~9月份,全国大宗集贸市场籼稻价格同比涨10.56%;粳稻价格同比上涨4.47%。籼米与粳米价格同比分别上涨8.86%、8.61%。从发展趋势看,随着国内稻米季节性品种特点开始逐步明显,以及国家采取措施保证后期粮油市场供应稳定,总体来说,2007年后期国内稻米价格将延续前期稳中有涨的态势。

2.小麦市场价格平稳略升

2007年以来,我国小麦产量呈现增长态势。9个小麦主产区夏粮播种面积增长2.5%;小麦单产提高1.1%,亩产达到764斤的历史最好水平,品质也有较大提高。受国家托市政策的支撑、市场多元主体积极收购以及山东、河北等地农民惜售等因素影响,小麦价格6月份以来逐步走高,前9个月,全国大宗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每公斤1.58元,比上年同期提高8.5%。国际市场价格受澳大利亚主要产区产量预期不断下调的影响,9月份小麦期现货价格继续大幅上涨,且环比涨幅、同比涨幅均创历史最高。从发展趋势看,为保证后期粮油市场供应和稳定,9月下旬以来国家增加了储备粮油投放数量,并在不低于最低收购价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了小麦和稻谷拍卖底价,将促进2007年后期国内小麦市场整体仍将平稳运行。

3.玉米市场价格高位增长

从2007年我国玉米供需面来看,虽然玉米主产区受天气影响,单产有所下降,但由于国内玉米播种面积的增加,全年玉米总产比上年仍能有所提高;虽然上年玉米市场备受工业题材炒作,价格有所上涨,但政府开始对玉米工业消费进行限制,导致玉米需求有所减少,玉米供需呈现紧平衡态势。从市场价格来看,自2006年以来玉米价格升势强劲,2007年以来价格涨势有所趋缓,但仍实现高位增长。前9个月,全国大宗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每公斤1.53元,比上年同期提高15.19%。同时,国际玉米价格保持小幅回升。从发展趋势看,2007年后期随着玉米收获期的到来,国内生猪养殖业恢复缓慢,玉米深加工受到政策限制,加之东北地区玉米出库的压力,预计国内外市场价格将震荡下行。

4.大豆市场价格一路走高

最近两年由于大豆种植收益不断减少,农户种植大豆积极性持续下降,大豆单产普遍降低,国内大豆产量呈现快速下降的局面。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07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为880万公顷,减幅为5.2%;全年大豆的产量为1440万吨,较上年下降9.81%。从市场价格看,在美国大豆减产、全球生物柴油需求增加等因素的推动下,国际大豆及制品在震荡中不断走高,逐步接近2004年3月22日387元/吨的历史最高价。随着我国大豆的大量进口。国产大豆价格一方面与国际大豆价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另一方面,在大豆产量减少以及养殖业快速恢复的情况下,国内大豆和豆粕价格出现持续加快上涨态势。截至9月21日,黑龙江油用大豆收购价同比提高49.7%,山东四级豆油出厂价同比提高52.6%;山东中等豆粕出厂价同比提高57.7%。从发展趋势看,2007年后期国内大豆价格将保持高位,但随着国产新豆大量上市以及大豆进口关税下调,国内大豆价格将出现高位震荡。

5.棉花市场价格冲高回落

从供给来看,2006年度(2006年9月1日~2007年8月31日)棉花种植面积8113万亩,产量673万吨,增产102万吨。考虑到新疆棉花实际产量比统计公布产量多出101万吨,这样国内棉花实际产量约为774万吨。从需求来看,2006年度棉花需求量112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170万吨。从进出口来看,我国是世界第一纺织生产大国,棉花消费需求占全球45%左右,棉花进口是长期的。但2007年出现国内和国际棉花市场价格倒挂,导致1~9月我国进口棉花190万吨,同比下降40.0%,影响了棉花供给的增加。

从市场价格来看,国际棉花市场2007年以来价格走牛,9月国际棉价CotlookA指数平均为68.15美分/磅,较上年同期上涨15.78%。而2006年新棉大量上市时,国内棉花价格一度回落,国家及时收储后,促进了市场价格的回升。2007年6月份之后受国内资源偏紧等因素影响,国内市场棉花价格上升较快。进入9月,受国家抛售储备棉、纺纱量放缓及预计棉花丰收、新棉上市等因素影响,国内棉花价格由升转降。前9个月全国大宗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每公斤5.71元,比上年同期提高2.2%。从发展趋势看,全球棉花产不足需的情况依然存在,国内棉花产量虽有所增加,但产需缺口仍然较大,2007年后期棉花市场价格将保持稳定增长。

6.油料市场价格持续坚挺

2007年全球油料产量出现减少,库存大幅下降,而需求形势依然强劲,导致国际油料价格继续攀升。而近年来我国油料种植面积下滑,产量持续减少,而消费需求迅速增长,导致产需矛盾不断加剧,长期需要进口弥补,也使得国内油料价格涨幅持续加大。前9个月,全国大宗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中,普通油菜籽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8.47%;花生仁价格上涨16.41%;豆油价格上涨26.1%;菜油价格上涨31.36%;花生油价格上涨21.42%。食用油方面,随着国际豆油、棕榈油以及其他农产品期货价格全面上扬,国内食油价格大幅上涨。从发展趋势看,2007年后期我国油料市场价格仍将保持坚挺。

7.糖料市场价格处于低位

2006/2007年制糖期,我国制糖行业创造了产糖量、销糖量、食糖消费量的历史最好水平。其中,截止8月末全国共产糖1199.41万吨,为历史以来最好水平;9月末全国累计食糖消费量为1286.58万吨,累计同比增长19%。在进口糖方面,至2007年8月末,全国累计进口食糖82.68万吨,出口食糖9.54万吨。不仅国内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国际糖业组织(ISO)估计2006/2007制糖年全球的食糖供给过剩量将达到900万吨的水平,使国内外糖价、食糖价格总体呈下降走势。到9月末,2006/2007年制糖期国内累计平均食糖售价为3776.88元/吨,同比减少582.29元/吨;9月国际糖价、食糖价格均价为9.47美分/磅,比上年同期下降17.4%。从发展趋势看,糖料市场价格的回升有待时日。

第9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

1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

1.1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科技的发展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在这样的过程中,其技术创新体现出了以此几种特点:首先是投入成本较高,目前的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主要是以高科技为依托,在实际的技术创新中需要大量的投入,以此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另外是开放性,与传统的农业发展不同,现代农业与各个行业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相互渗透。差异性,在对农业信息化技术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实际的要求和需求之间具有一定的矛盾,这就体现出了农业技术创新的差异性[1]。最后,科技的不断发展,使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具有鲜明的移动互联特征,体现出了集成化、网络化和系统化的发展模式。针对其主要发展趋势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新型技术的支持下,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将重点从基础建设逐渐转移到了资源整合方面,希望以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另外针对产业的信息化发展,逐渐将传统的单一环节信息化科技创新,转变为全产业链的信息化科技创新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的服务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1.2主要发展策略

在对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进行利用中可发现,对其技术进行创新的主要策略主要包括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农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进行开发和研究,并且对配套技术进行研发,这一阶段的资金主要由政府来进行投入。第二个阶段是通过政府、相关院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来对农业信息技术进行建设,这个阶段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引导。在最后一个阶段中,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新型技术和产业,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企业作为信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在其中发挥了主体地位的作用。

2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

2.1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在目前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中,其整体精细化程度不高,常常会出现农业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情况,针对农业种类的不同,需要对全球定位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监测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农业生产精准作业体系,进一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2]。

2.2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主要指的是提高农产品加工运输方面的自动化程度。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和储存成为了目前农业发展中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的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对农产品智能加工设备的开发、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自动化控制、对其冷链的运输控制。这样的数字农业技术能够进一步对农产品进行开发。

2.3农产品电子商务

农产品电子商务主要指的是农产品的交易信息化,针对目前农产品交易过程中信息流通不通畅等情况,需要在相应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立符合当地农业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产品交易系统,以此来提高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通过对农产品数据库的建立,对农产品交易的各个环节进行开发和创新,并且与相应的提供商和金融服务机构进行协作开发,将手机和电脑等移动终端接入到农产品的交易过程当中,以此来对农业电子商务创新体系进行完善[3]。

3结束语

结合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需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针对数字农业、精准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信息化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峥,张鹏飞,黄志文.省域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研究[J].软件导刊,2014(12):7-9.

[2]刘世洪.生产经营信息化是农业科技创新方向[J].农经,2012(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