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时间:2023-08-24 17:14:44

导语:在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第1篇

摘 要 足球竞技能力是依据足球运动项目的制胜规律和比赛要求通过专门训练形成的参赛能力,是以足球战术意识为核心的多要素协同、支撑构成的系统。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各个要素在战术意识的引领下通过战术行为发挥着特定的作用,同时又对战术意识的发展起着强化和支撑的作用。

关键词 足球 要素 系统 战术意识

一、足球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特征

根据一般训练学有关竞技能力结构理论,按照足球运动的制胜规律的要求,我们认为:足球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按照足球运动项目的制胜规律和足球比赛要求通过专门训练形成的参赛能力。足球竞技能力应该按照足球制胜规律的要求构建。因此,足球竞技能力结构是一个多因素所组成的复杂系统,是一个以足球战术意识为核心的多要素协同支撑的整体结构。在足球竞技能力结构中,战术意识处于核心位置。在比赛中,战术意识控制着体能、技术和战术,使其完成预定的战术行动。

二、战术意识是足球竞技能力的核心要素

足球竞技能力结构核心要素是战术意识。战术意识是一个集合能力,从它的结构上看,是对足球项目的认知所形成的足球战术经验与足球战术知识组成的一个心智过程,它在比赛中的具体体现是感知理解场景,与同伴进行交流沟通,进行思维决策。足球意识控制着足球场上所有的行为,所以它是足球竞技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

三、足球竞技能力协同要素

足球技战术行为表现是足球战术意识实现的载体,没有它们战术意识无法表达。在运动员战术意识统领下的技战术行为表现,是战术意识的外部形态。在足球场上,脱离了战术意识的技术、战术和体能是无效的行为。运动员水平高低的关键,取决于技术训练要结合场上的判断和战术意识。在训练中不仅要提高技术,更要结合对手和时间地点,有针对性地提高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运动员的水平。

四、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思路

(一)重视对战术意识的理论认识和实战训练

在足球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经常听到教练员要求运动员用脑子踢球,这就充分说明广大教练员从感性上意识到战术意识的重要性。为了能让运动员能做到教练的这项要求,关键在于运动员能训练运动员有“用脑子踢球”的能力。战术意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专门化心智能力,战术意识训练必须是一个在理性认识指导下的过程。因此要加强研究,进一步分析战术意识的结构和形成机制,使战术意识的训练建立在科学高效的平台上。在训练实践中,要使教练员明确战术意识的核心作用,要把发展战术意识放在足球训练的首位,使其融入到每项训练内容。

(二)重视战术行为的整体发展

当今的足球理论中,运用一般训练的原理,我们通常将足球竞技能力在理论上分为体能、技术、战术、心理、智能五个子系统。这种认识导致我们在训练实践中,将足球竞技能力的发展过程机械地分开训练,破坏了足球竞技能力的整体结构。在足球竞技能力的训练发展中,除了初学者需要在相对独立的条件下进行必要的控球技术能力训练外,脱离比赛情况下的技战术训练是难以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因此,发展足球技战术、体能等能力的训练,应根据比赛的需求作为一个整体的战术行为来发展。

(三)加强心理训练的针对性

近年来我国足球运动员在一些国际大赛中未能发挥正常水平,足球运动员的心理问题开始受到管理人员和教练的重视,心理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依靠赛前调节和矫正提高改善,但更要是需要长期进行的针对性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水平。心理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认知系统和动力系统构成。认知系统是战术意识形成的重要基础,动力系统影响和调节运动员和运动队的行为。因为,要加强足球运动员心理能力的形成发展机制研究,对不同类别的心理能力,采取行之有效的训练措施和手段,移动战术意识的发展,提高整体的心理素质,使足球竞技能力具有强有力的支持体系。

(四)建立足球场上的“沟通交流语言”

足球场上的交流影响到比赛相关的问题,而且它凭借的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信号,这种语言信号需要训练和学习掌握。足球场上的沟通和交流要求运动员要有统一的思想和共同的目标,要有对比赛场上情况的共识。所以,足球训练要提高运动员对基本战术阵型的认识和理解,使队员把握足球比赛的一般规律,加强运动员对比赛阅读能力的培养。

五、结论

在对足球竞技能力结构的认识上,是在一个相对宏观的层面进行的,仅对足球竞技能力的要素及其组合形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只能解决对足球竞技能力的认识问题,为足球竞技能力的训练提供基本思路。对足球竞技能力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一是需要对足球战术意识这一核心要素的组成、结构、形成机制、训练策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二是需要对足球战术意识与战术行为的关系和训练方法手段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只有从微观到宏观,从认识到训练方法手段的整体研究,才能真正解决足球竞技能力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使我国足球运动的科学训练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

第2篇

【关键词】新医改 卫生资源配置 效率 问题 措施

近年来我国的卫生事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之后,正式实施新一轮的医改方案。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一、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第一,资源投入方面的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不过在卫生资金、卫生人员以及服务机构建设等领域的投入还存在比较大的缺口,特别是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医疗机构的卫生服务无法有效满足人们要求。部分医疗机构的人力缺乏、设备陈旧并且房屋匮乏。尤其是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虽然数量众多,但是卫生技术人员匮乏,特别是缺少有着高级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边远地区部分卫生院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设备,并且医疗环境也无法满足就诊的需求。

第二,卫生组织体系方面的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以及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医学服务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服务人群的需求也不断改变,从而导致卫生组织机制的问题不断暴露出来,严重影响到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研究人员认为已有的管理机制以及运行体制束缚我国卫生医疗机构健康发展,导致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责任机制、投入机制以及补偿机制等都没能顺利建立起来,使得卫生机构的业务量降低,效率低下甚至出现卫生工作人员的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卫生资源浪费问题。

第三,卫生资源结构方面的问题。我国卫生资源的投入结构不够合理,也是资源配置效率重要的影响因素。部分医疗卫生机构的固定资产投入较快,从而出现设备以及房屋闲置的问题,病床的使用率比较低,未能达到理想的产出规模。除此之外,卫生资源投入的结构不合理,同样反映在卫生人员专业结构方面。部分卫生机构医护人员以及保健人员的比例失衡,甚至缺乏专业保健人员,从而导致预防保健服务的产出低下并加剧重医轻防问题。

二、新医改环境下提高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措施

第一,规划调整医院布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镇地区的居民聚集密度越来越高,同时伴随区域的扩张发展,区域内部的卫生规划也需要适应新的发展趋势,调整医院卫生资源,重点协调医院的类别以及数量,从而方便人们就医,改善卫生资源利用的效率,进一步减轻患者的负担,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除此之外,在城市区域的规划当中,也需要包含卫生规划的内容。卫生行政部门需要主动摸清家底,从而有效进行预测,并且协同有关的部门,制定区域的卫生服务发展计划,严格根据计划内容执行落实。根据当前医院的布局情况,尤其是部分地区医院布局过多摈弃给类别不够合理的问题,相关部门要重视区域卫生规划工作,从而在改善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第二,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在医疗改革引入市场机制的初期,因为缺乏政府监管以及合理监督,导致各级医院间互相协作分工的关系破裂,最终陷入到了无序竞争的境地当中。国外相关经验表明,要想有效利用医疗资源,需要构建完善的医疗服务梯队,同时各级医疗服务间需要明确分工并且相互合作,从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补偿的杠杆调节作用,主动引导不同的医院主体确定自身的定位,努力培育发展竞争有序的医疗服务市场。各个行政区需要根据医院的布局情况,来实施相应的引导战略。一方面需要在综合医院布局密集的地带,改变财政支持的领域,重点引导中小医院想着特色医院以及专科医院发展,综合医院则着重发展内涵。有条件的医院则可以考虑跨地区发展,建立连锁医院。在综合医院匮乏的地区,则需要强化扶持的力度,并培植发展专科医院,从而构建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力度引导中小医院并开发细分市场,鼓励它们向着特色医院以及专科医院的方向发展,摆正自身的位置,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除此之外,政府也要引导各个专科医院以及中医医院不断改善技术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在理顺医院主体关系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医疗保险机制、医疗服务价格机制以及医院级别的考核评价机制,从而更好培育医疗市场,为各种医院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创新投资融资机制。公立医院应当建立资产经营公司,这也是我国公立医院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医疗卫生系统可以借助于资产经营公司,明确公立医院产权关系以及投资主体地位,规范划分医院经营权与所有权。通过hey举措,有利于医院活用产权交易、资本运作、兼并剥离以及资产重组等投融资的手段,从而盘活不良资产,增加优质资产,筹措社会闲散资金。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医院可以借鉴相关经验,由国资办组建资产经营公司,财政局、卫生局、人事局以及审计局等部门广泛参与。公司的所有权属于国资办,公司的经营运作则应当进行社会招聘。这样一来医院的集团化机会迈上新的台阶,同时卫生资源配置也会进一步优化,并且推动新型卫生投资融资机制的形成。医院的资产经营公司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清产核资,确定医院的资产存量,并且分清产权归属。其次是要推动医院建立现代管理制度,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再次是进行有序的资产运作。最后是建立健全资产退出机制,最大限度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保健意识的改善,人们对卫生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虽然我国的卫生服务事业持续发展,但是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等问题的影响,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提高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卫生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文辉、黄小平.基于DEA方法我国各省市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4,12(3):44-46.

[2]韦英婷、覃家盟.运用RSR和DEA法评价广西卫生资源配置效率[J].中国卫生统计,2013,10(4):277-280.

[3]陈小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卫生资源配置的若干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11(6):404-406.

[4]韩曦.我国基层医疗卫生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12(7):106.

第3篇

论文摘要:医生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患者的医疗消费状况。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医生处于信息优势地位,极易引发道德风险。医生行为扭曲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医生存在诱导需求、患者自身对医生行为的约束作用不够以及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时医生行为约束不足。控制医生的诊疗行为,是从根本上建立医生声誉机制、建立医患长期的合作制度和建立有效的第三方激励与约束机制。

医患关系是基于医生诊疗行为和患者就医行为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医患关系受到经济、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医疗卫生事业自身的特殊性,医生和患者之间拥有不对等的信息,双方掌握的医疗技术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一致,存在天然的信息不对称。本文基于北京市医生与患者对医生职业行为特征的认识差异,探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医生行为的激励与约束问题。

一、医生职业行为与信息不对称

(一)医患双方时医生职业行为的认识

医疗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服务的职业性行为。医生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存在,它首先是一种职业。那么,与其他职业相比较,医生职业究竟具有哪些特点?2007年“医患关系的经济学研究”课题组在北京市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向医生和患者做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医患双方都认为医生职业具有高技术的特点,但是他们在医生职业的风险、压力、收人等方面的认识差距比较大(如图1所示)。

与其他行业不同,医疗行业具有进人壁垒高、专业知识要求高、人才培养周期长等特点。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医疗技术,而且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经验积累。从图1可以看出,患者对医生职业具有“高技术”性也是非常认同的,甚至比医生的认同度还要高,患者医疗需求只能通过医生的诊疗来得到满足,所以,患者也非常期待通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然而,患者对医生职业高风险、高压力的认识明显不足,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医疗行业存在高风险以及由此给医生带来的压力。调查数据显示,医患比例平均相差大约40个百分点。由于疾病千变万化,不同患者身体素质存在差异,即便是对已经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疾病,在治疗手段上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的结果。此外,医生职业是否具有高收人也是医患双方之间认识差距最大的一个特征。在社会现实中,患者就医成本高、医院药品收费高以及红包、回扣等问题都会使患者认为医生属于高收人群体。

(二)医疗体系中的信息不对称

医疗职业的特殊性、疾病的复杂性、不可预见性、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医学技术的局限性,必然造成医疗职业具有其他职业所没有的高风险性,也造成医患双方对于病情和诊疗方案的信息不对称,医生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患者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医患双方对医生职业行为的认识差距以及信息不对称,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尤其是社会浮躁、利益导向严重、缺乏信任的状况下,医生职业行为可能发生扭曲,患者也会怀疑医生玩忽职守,激化医患矛盾。

在医疗体系中的三方主体中,除了医患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外,医疗保险机构作为医疗费用的筹集和支付主体,它与医生和患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当医疗保险机构介入医疗服务市场后,相对保险机构而言,患者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更加了解,患者相对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保险机构处于信息劣势地位;患者参加医疗保险之后,保险机构就会充当人的角色代表患者向医生购买医疗服务。在这两者之间医生同样处于相对信息优势地位,而医疗保险机构相对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二、医生职业行为发生扭曲的原因分析

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医生处于信息优势地位,极易引发道德风险。在医患关系中,医生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患者的人,又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患病治疗时,首先由患者选择医生,然后由医生代替患者选择治疗方法。然而,人的利益与委托人的利益往往不一致。当两者利益不一致时,在一定的激励和约束条件下,人可能利用信息优势,采用对自己有利的行为进行诊疗活动,如重复检查、乱开大处方、延长住院时间和防御性医疗等。

(一)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医生诱导需求

诱导需求理论认为,医疗服务市场有需方被动而供方垄断的特殊性,供方医生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具有决定作用,能左右消费者的选择。在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医生可以创造需求,于是就出现这样一种现象:随着医疗供给的增加,医疗需求也呈上升的趋势。一项研究表明,平均每人受诊数与一定人口拥有的医生成正相关的关系。国内外的很多研究也都证明医生具有诱导需求的动机。

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客观的人口因素、医生供给量(人口比例)、医疗供给价格等方面来证明引致需求的,即医疗服务量的增加会引起医疗需求的增加,在医疗这一特殊的市场上,供给决定需求。从理论上讲,这些现象在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也可能存在,但在我国现实中,供给诱导需求更多地是由激励与约束机制扭曲和医疗道德滑坡的因素导致的。

医生的诊疗方式和诊疗行为是医疗费用产生的根源。由于医生具有专业技术,掌握着患者没有掌握的健康信息,具有信息优势,而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内容、质量、效果、价格等信息不是很了解,这给医生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方案留有很大的余地,医生就有可能产生道德风险,从而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行为。

我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医疗供方扮演着提供医疗服务和完成医疗消费的双重角色,而医疗卫生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使得医疗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其在信息资源上的优势改变病人的偏好,诱导病人需求,创造消费和提供过度医疗服务。在现有的“以药养医”医生激励体制下,医生提供高质量、高价格的治疗方法或提高患者的医疗消费量会增加医生的收人,而且采用先进设备进行检查有利于降低医疗诉讼风险。在我国某些医院,医生诱导需求的程度还取决于医院承包经营情况,因为医院与科室、科室与个人都签订了承包合同。在承包合同中经济指标多为硬指标,并且科室和个人的收人往往又同这些“硬指标”直接挂钩,谁创造的“经济效益”越高,谁的奖金就越多,谁的“收益”也就越大。在这种经营机制下,医疗过程中医生在众多诊断和治疗方案中常会选择较复杂、档次较高的办法,甚至产生乱收费、扩大住院标准等清况。

(二)患者自身对医生行为的约束不够

在当前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下,患者虽然是医疗服务的接受者或者消费者,但是对医生行为的监督和控制作用并不明显。在医疗保险制度的作用下,患者对医生行为的激励与约束主要是通过医疗保险机构和医院来实现,而这个过程包含患者对医疗保险机构、保险机构对医院、医院对医生等多重委托关系,而委托问题本身存在一定的效率损失,这样就极易减弱患者对医生的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作用,合理的医生激励机制很难形成。另外,我国医疗资源普遍分布不均,社区医疗卫生水平低,真正意义上的“守门人”制度还未建立,医患之间基本上是一次性的随机配对的短期关系,这给医生道德风险的发生提供了契机,医生不能很好地代表病人的利益,许多医生想做的仅仅是,在避免医疗事故的前提下,为病人消除或控制病情,而不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患病情况努力寻找在医学和经济意义上的最佳治疗方案。

(三)费用支付方式对医生行为约束不足

医生行为扭曲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医疗费用的支付手段不健全,医疗保险机构谈判能力较低。目前,医疗保险机构向医疗机构支付医疗费用支付手段,依然采用以按服务项目支付和按服务单元支付为主要内容的后付制,尽管这种方式操作比较简单,适应性和灵活性强,而且医疗机构的管理成本低,有利于医疗机构因病因人施治,有利于医学科技成果的及时应用和服务项目的不断更新,但是这种方式对医疗费用开支的约束力最弱。

约束力较低的后付制往往会引发医生采取分解住院、二次住院等手段,增加就诊人次,获取更多单元;或采取降低医疗服务、超“单元标准”停止治疗的手段,节约单元费用留作己用。而且,医生往往也不会严格执行“三个目录”。以药品目录执行情况为例,因医生治疗过程涉及复杂的医学知识,医疗保险机构无法对其进行干预,该用哪种药,不该用哪种药,主治医生才有最终的决定权。因此,医生往往会增加自费药、乙类药的使用比重,甚至在同等药效的情况下,也不会选择使用甲类药。这种做法,一方面会增加患者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会降低保方在调整费用结构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的效果。

三、医生职业行为激励与约束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医生声誉机制

良好的声誉和形象是医生巨大的无形资产,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潜在的经济效益,对医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声誉能起到激励与约束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医生为了赢得声誉必须不断在医疗技术和医德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起到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医生为了不败坏自己声誉或保留其既得声誉,必然会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减少败德行为的发生。所以,在当前整个社会比较重视经济因素的社会氛围中,只有将医生的职业行为与其声誉这一对其有长远利益的因素相挂钩,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激励和约束效果。

进行声誉机制建设,需要社会、政府、媒体和医院等多方的共同努力。首先应该在医院内部得到足够的重视,医院管理者应把声誉建设制度化作为一项重大的工程来抓。给医院和医生各项荣誉,并扩大其社会知名度,可以给优秀医生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对医院的荣誉来说,当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定点医疗制度,医院取得医疗定点资格就是对其各项工作能力的充分证明和肯定。其次,要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对于优秀的医院和医生要树立榜样,并在媒体进行宣传,将其作为同行业学习的典型。对于医疗事故频发的医院或医生也要在一定范围内对其进行披露,从职业道德和医疗技术这些根本层面约束其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建立医患长期合作制度

在医生和病人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以使医患之间的信息更透明,相互更了解,医生的诊疗方案也更迅速,更有针对性,使医生的优质服务能够在未来得到可以预见的回报,从而促使医生产生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改善服务质量的动机,有利于医生行为的约束与激励,最终形成医生、病人和社会“三赢”的局面。

建立医患长期合作制度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全科医生制度以及双向转诊制度等。建立医患长期合作关系需要医患长期的相互沟通和相互了解,这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疑会为医患沟通提供一个天然的平台。通过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功能,使广大群众小病不出社区即可得到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有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患者患病后首先找社区全科医生,小病尽量在社区解决,大病再逐级转诊到大医院,确诊后再转回社区医院慢病治疗和康复。这样,患者与社区医生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医患之间的合作将是长期的,患者可以通过对医生诊疗行为的多次观察来推断医生的努力水平,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医生道德风险的产生。

医患之间长期建立关系实质上是通过合约的形式来约束双方行为,尽管这种合约关系在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基于声誉等方面的考虑,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促使医患双方各尽所能。这样,医生与患者之间,在患者对医生的信赖和对生命健康的渴望基础上,才能建立配合与合作的关系,共同完成对疾病的诊疗过程。

当然,建立医患长期合作制度并不是说把医患双方固定地捆绑在一起,患者在就医时仍拥有充分的选择权,只有患者具有充分的选择权,才能促进医院之间、医生之间的竞争,有利于从整体上降低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三)建立有效的第三方激励与约束机制

在医患关系中,医生的主导地位决定着病人的医疗消费,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医疗机构很可能在利益驱动下提供过度服务,达到增收的目的,由此引起医疗资源的浪费和医疗费用的增加。而且当前预付制的缺陷使医疗保险机构并没有发挥出其作为购买第三方的真正作用。所以要从医疗保险机构的角度,加强与医方行为的博弈。

第4篇

安格拉·默克尔,在2005年成为德国历史上首位女性联邦总理。这位出身东德的物理学博士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为她赢得了“铁娘子”的称号,在欧债危机中,她领导下的德国率先从衰退中复苏,并成为欧洲其他国家学习和效仿的对象。

Q:经济危机对德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吗?

A:我认为危机动摇了我们的经济基础。对某些特定的经济部门产生了影响,很多民众都非常担忧,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Q:尽管德国经济复苏迹象明显,但世界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你认为德国经济会再次探底吗?

A:我不认为会发生这样的情况,目前德国经济运行平稳。我相信只要谨慎地监管市场,正确处理那些刺激方案带来的后续问题,德国就有望实现全面复苏。

Q:现在欧盟整体经济依然非常疲弱,希腊等债务国家的经济都存在结构性问题,你认为有长期的解决方案吗?

A:只有团结能帮助欧盟取得胜利。现在欧盟内部的协商,虽然还不够畅通,但在环境保护、金融稳定、原材料和能源市场等全球问题上,欧盟依然坚挺。

Q:希腊债务危机是否说明欧洲需要达成联合财政?

A: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平衡所有欧洲国家的竞争力水平;当然了,这并不是要求绝对平均,而是让欧盟成员国朝最好的国家看齐。如此一来,我们就能达成联合财政带来的实际功能,从而防止类似的债务危机再次发生。

Q:你认为希腊的未来会如何?

A:希腊已经多次表达了要留在欧元区的意愿,而且希腊正努力克服困难。我们也很清楚地向希腊表达了我们的立场:“想要留在欧元区,就要认真承担责任,而我们也会帮助你。”

Q:有一些欧洲人担忧欧盟会启动新一轮紧急救助,你认为这有可能吗?

A:目前我们不太可能启动新一轮紧急救助。欧洲各国都在反思自己的财政政策,并在试着平衡收支。

Q:您是否希望英国在欧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A:虽然最终在何种程度上参与欧盟事务,将是英国自己决定,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德国都希望英国在欧盟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Q:德法已经就财政紧缩政策达成了协议,但法国新上任的奥朗德总统明确表示要实行刺激经济的方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A:我祝贺奥朗德先生当选,德法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但我必须提醒奥朗德先生,财政紧缩方案是正确且可行的,法国必须坚持执行已经达成的协议,不能因为政治选举而一再修改。

Q:你是否会从政治对手身上学习他们的处事方式?

A:我觉得我已经活到了一个能与自己和解的年纪。年轻时,我希望把所有不擅长的事做好,比如平衡木或者滑冰。现在,我只做我想做的事。我很高兴有人以我为对手,也祝他们好运。

第5篇

危机面前的中国机会

美国金融危机不仅波及金融体系,还开始波及实体经济。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首当其冲的是中小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防止资金链断裂,有些企业需要通过股权转让解决资金问题。这正好与我国企业投资需求形成互补,我国许多企业手里有资金,但缺少技术、管理、品牌和市场,通过股权投资,参股或并购世界一流企业,可以使我国企业有机会分享其技术品牌和市场带来的利益,也可以从中学到管理经验和其他有益的东西。

对于会展业而言,危机也影响到国外的展览公司。未来新一轮世界会展业的发展,可能由于经济危机的出现而产生新的格局。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会展业,一些小型的展览企业将会淘汰出局,整个行业将面临一个洗牌的过程。这对于中国会展业来讲,无疑也是个良好的发展机遇。问题在于,我们的会展企业如何把握这难得的“投资机会”?中国的会展企业是否具备这样的实力?

羽翼未丰 待展翅高飞

“国际化”是目前中国会展业喊的最多的一个口号。抢占先机适时并购海外企业,是中国企业实行国际化战略的第一步。那么,当前情况下,中国的会展业准备好了吗?

面对经济危机,会展企业的发展战略仅仅定位于准备好过冬的“粮食”与“棉被”?还是学会“冬泳”,主动出击,等到“春暖花开”之际,抢得市场先机,站稳新一轮经济发展脚跟?抑或登高望远,化“危”为“机”,就在当前形势下出手,看准机遇走出国门?

面对问题,如何选择,除了胆量还需要实力。应该承认,目前中国的展览企业还不具备较强的实力基础,知名的展会相对较少;管理、服务水平还不到位;国际化运作还相对欠缺;也不具备完善的客户数据库。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除了企业具备的眼光外,政府的支持也可为其提供必要的后盾支持。

其中,还不得不提到企业的创新意识问题。在经济危机面前,更多的企业选择沉默,不敢轻易出手,这种保守经营的方式,可以为企业避开必要的风险,但是这也就意味着失去一些机会。是什么原因,让企业失去了必要的冒险精神?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国内也有一些实力较强的展览组织机构,在硬件上他们具备海外并购的实力,摆在他们面前更多的“瓶颈”在于,软件资源上的储备,比如管理、服务、人才等方面。

未来世界经济中的“中国元素”

可以预测,未来的世界经济,将逐步向中国转移。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越来越受到全球企业的青睐,随之而来的,中国市场也将成为全球企业“逐鹿”的主战场。对此,会展企业是否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是否还希望停留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原始资本积累阶段?还是选择在机遇到来前,迅速提升自己的软硬件水平?对于这一问题,相信大多数有远见的企业,心里自会有答案。

当大家都把眼光聚焦中国市场,这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也是一个实现快速成长、壮大的机会,因为我们的企业不仅可以学到对手更多国际化的运作模式,而且更重要的是,作为本土的中国企业,本地作战比异地作战有着太多的优势。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熟悉的当地政府、市场资源、法律法规、风俗文化。

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对会展人来讲,如何把握这一机会?目前最为关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软件条件。而海外并购,被看作是最快捷、有效、低成本的投资模式。在激烈竞争中企业必须最合理地利用世界资源,最大程度地利用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迅速适应市场变化,对外投资并购海外企业是一条重要途径。同时,并购带有强烈的资本运作的性质,是锻炼中国企业融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机会和平台。

可以看到,许多欧美强国企业正在以收购兼并方式实现品牌跨国化。中国企业随着实力加强,也在尝试运营该种模式。收购和控股是中国企业参与世界产业分工协作和迅速把自己做大做强的现实选择。

不要为并购而并购

海外并购,最吸引人目光的是展会背后其品牌、技术、管理团队、国际通道等,品牌影响力是并购的战略着眼点。

目前,中国实体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经历了兴奋、失败、焦虑、怀疑,一路曲折。它们的行动,可谓是尚处于资本运作襁褓期的中国企业向成熟国际资本市场的一个迈进。而对于中国的会展企业来讲,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正如柳传志所说:“为中国企业向海外走出去摸索到更坚实的道路。假如联想不以并购方式直接做的话,就不知水深水浅。”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他们的经历都向我们传递着国际资本市场的规则以及并购经验和学问,甚至留下思考。

问题在于,对于成熟的国际资本市场,中国实体企业家的资本运作还处于入门级水平。怎样发挥并购的优势,怎么在并购中赚钱?并购中的程序、规则、有意无意的成败细节都值得深思。对于相对还稚嫩的会展企业来讲,可能性显得更为遥远。

但机率低并不代表没有可能。“虽然当前中国对外合作战略仍以产品输出为主,但是资本、品牌、技术输出正成为新的投资趋势。”有专家分析。

博鳌亚洲论坛高级总监姚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并购还难说,但是参股到国外的展会中,是有可能的。”目前很多国外展非常看好中国市场,而对于中国展览业来讲,国际合作也是个机会。

合作的形式有很多,包括共同举办展会,也包括资本方面的合作,“一些国际企业收购中国一些好的会展,中国实力较强的会展企业,也可能进军到国际的一些会展公司或会展项目中,这些都是比较好的机会。”姚望说。

第6篇

【关键词】珠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意义

1.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

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 世界范围内的多数发达国家正在积极地进行着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逐步将此项调整提到日程上来。事实证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可以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必然趋势和方向。 近年来,各个国家也纷纷出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顺利发展和壮大提供政策引导和支持。我国也正陆续出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而且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在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强调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中央统筹国内外局势,既着眼于现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策略,又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历史经验表明,科学技术在应对经济危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走出危机、实现新一轮经济繁荣的根本途径。

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

发改委张平主任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具体意义如下:

2.1 国家层面

2.1.1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应对危机、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率先走出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

2.1.2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升国家竞争力、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科技创新将深刻影响或改变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竞争格局。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可以对当前调整产业结构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可以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2珠海层面

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珠海被定位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 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促进本市经济的稳定、 快速与可持续性的发展。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珠海市传统的六大支柱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增长压力,珠海的经济增长面临前所未有的强大压力。同时随着能源的日趋枯竭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一种新兴的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共进为目标的产业发展模式也随之逐步形成,在此背景下,珠海传统的产业模式发展道路已难以为继。为此,珠海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而其突破口就是积极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当今国际和国内大力倡导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期,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将有助于推动珠海市经济的腾飞,在新一轮大发展中赢得先机、占据优势。

3.珠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珠海具有如下优势:

3.1珠海市位于广东省南部,坐落于珠江口西岸,背靠粤西南,毗接港澳,地处珠三角核心区;方便快捷的“一桥双港、五纵三横、两铁一网”交通网络,独一无二交通优势。

3.2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对于新能源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装备制造业、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高端文化休闲娱乐业等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充分的发展条件。

3.3珠海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具有高效灵活的政策体制和政府管理机制优势。

在珠海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与规律,结合技术发展和未来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立足珠海市的现实基础条件和特色优势,选择符合我市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合理安排新兴产业间的布局,探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政策措施,努力把珠海市打造成为中国主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参考文献】

[1]王忠宏,石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发展观察,2010,(1).

[2]任晓.“十一五”温州新兴产业兴起之路径[J].市县走笔,2005,(11).

[3]陈刚.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机理探析[J].探讨说争鸣,2004,(2).

第7篇

危机造成了生产力的倒退、大批工人失业、社会动荡等。但危机对资本主义的影响是双重的,即一方面它们在某种意义上威胁着资本主义的生存,特别是1929-1933年的大萧条;另一方面,它们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即经济危机也是资本主义实现发展的方式之一,舍此它就无法达到除旧布新的目的。就当时的西方各国来说,它们走出危机的方式值得我们注意。大体上讲,有这么几种:

1.政府为稳定社会而在一定程度上照顾穷苦百姓的基本生活,启动内需,增加就业。这是西方国家发展史上常用的解除危机的办法。早在1848年革命中,法国的临时政府就曾成立国立工厂,当时巴黎加入国立工厂的失业或无业的劳动群众曾多达12万人。不管他们原来的职业如何,他们都参加修桥铺路、扫街种树等工作。法国临时政府还通过一些规定,如不超过10法郎的典当物品均归还主人,废除中间包工,劳动时间减少一小时等。此外,还规定取消零售酒税,废除旧日因无力付清债务而产生的民事拘禁。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尽可能使普通劳动人民和小有产者能够生活下去。此类措施在以后的危机中日趋成熟。

2.通过改善管理和提高科技水平,促使产业升级来渡过危机。同时,在保证资本对劳动的统治的前提下,适当调整生产关系,缓和社会矛盾。19世纪下半叶,危机频繁袭击西方各国,但这并不妨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全面展开。汽车工业、石油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以及托拉斯、康采恩等许多新的企业组织和管理方法都是这个时候兴起的。在某种程度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可以看成是对危机作出的积极反应。股份公司的大规模扩张和普及、现代企业制度等,也都在这时开始全面形成。可以说,这是一个大发展和大动荡的时代。

3.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上面的一些措施也可归结为寻找新的增长点。这种新的增长点有时通过政府干预来实现,有时通过企业或发明家有意无意的创造来实现,但也有偶然发生的。1848年,整个欧洲似乎都陷入了革命的漩涡当中,马克思曾分析最先进国家的工人有可能通过革命取得政权。但不久后,他们就发现,资本主义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浪潮。其主要原因,竟然是1848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的金矿“旧金山”和1850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发现的金矿“新金山”。正是这两个金矿的发现,使1848年的革命迅速衰退,因为大批失业工人和谋求发财的人涌向这两座金山,欧洲变得“安全”起来了。同时,受到黄金的推动,资本主义进入了长达十来年的新一轮的繁荣。马克思曾就此说到,184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使“世界贸易第二次获得了新的方向”。他还认为其意义比法国二月革命还要大,其带来的成果比发现美洲大陆还要多。

第8篇

西方“重新发现”马克思述评

资本积累、阶级斗争与空间生产

基于SSA新进展的SSSA和CSSA理论创新

基本定理的一般证明

为什么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中国化的过程与机理探讨

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纳什讨价还价解”及其改进

从学术规范的角度审视凯恩斯对待马克思的态度

西方经济学者视角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及其启示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与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实质与特征

冯·维塞尔的社会经济学与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

关于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两大思潮的再研究

为什么要创建中国的新李斯特主义经济学流派?

“新常态”下“微刺激”政策的理论意义

达龙·阿塞莫格鲁的制度增长理论评述

财政赤字与国家公债——凯恩斯主义视角的考察

科学知识社会学视角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方经济学者论恩格斯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贡献

西方经济学者视角中科斯经济思想与马克思的关系

关于存在固定资本时价值量的计算与价值转形

韦斯科普夫对利润率动态的研究及其局限

基于席勒资产价格分析重新界定通货膨胀

斯密“无形之手”思想发展及其影响再探讨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经济学发展趋势与中国经济学的新建构

“琼·罗宾逊的遗产”和经济学的批判与回归

金融发展过度:最新研究进展评述

市场和政府的功能强弱性及其互补作用

公共债务扩张的机理与效应研究述评

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从李嘉图到马克思

经济危机背景下的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的比较研究

财富观的演进及对构建科学财富观的启示

斯拉法的计算错误与价值的历史转型过程

稳定配置与市场设计:合作博弈理论的扩展与应用

论凯恩斯对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贡献

资本主义主流经济学发展观简析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恩格斯及其启示

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中的静态最高与最低增长率

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与诠释:马克思和明斯基

关于经济中不同发展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的探索

经济发展的实践、增长理论的进展与文献的转向

理性疏忽:内涵、模型及其对经济分析的意义

主观预期与客观约束——一个利益“最大化”的现实路径

公私利益选择与公共品供给动态有效性:经济思想史的视角

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微观机制——货币政策失效

论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特质

第9篇

2009年二季度以来,全球经济逐步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后危机时代”。产能过剩、重复投资、资产市场泡沫、金融体系资产安全、通货膨胀等热门关键词依然存在于正在复苏的中国经济中。中国经济无疑面临着更为急迫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同时给予了中国对外贸易新一轮强势成长的机遇。所有有识之士在面对这一轮重大战略机遇的同时也在思考:中国对外贸易未来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在哪里?中国对外贸易如何才能更好地应对下一次危机的来袭?

一、后危机时代

后危机时代就是指随着危机的缓和,而进入相对平稳期。但是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或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而使世界经济等方面仍存在这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是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状态。就这次经济危机来看,世界经济已趋于好转,有些国家已经实现了经济的正增长,但是经济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也不可能消除。因此有可能出现再次的经济衰退。

二、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变化的趋势

(一)对外贸易总体增速将趋缓。预计从2010年到“十二五”末期的2015年,我国外贸总量将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速逐渐回落。在这段时间,以美元计算的贸易额,将以平均每年接近10%的速度增长,也就是贸易年增速将略高于国内GDP增速,也将高于全球贸易增速4个百分点左右。据此计算,2015年,我国外贸规模将达到约4万亿的规模。

(二)出口产品结构将加快升级。从中期看,我国出口产品向高端升级的能力将大大提高,有利于推动我国出口结构向高端的资本密集型、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

(三)加工贸易比重持续下降。加工贸易曾经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未来由于各项成本的增加和政策的调整,不利于加工贸易发展的因素将不断增加,专家预计,到2015年左右,加工贸易出口占我国全部出口的比重将下降到40%以下。

(四)顺差规模将明显缩小,贸易差额趋于平衡。下一阶段,受国际市场需求增速减缓、国内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出口增速将显著放慢;受国内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影响,进口增速将有所提高。

(五)我国与新兴市场和“金砖四国”的贸易将增加。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我国贸易多元化战略取得很大进展,但发达国家仍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占我国出口市场70%以上。未来我国一般贸易出口地区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对发达国家出口比重将逐步下降,对新兴市场和俄、印、巴出口比重将上升。在进口方面,我国将加大从非洲、澳洲、拉美、俄罗斯等资源大国进口资源类产品。

(六)贸易条件将得到一定改善。由于我国出口产品需求收入弹性较大,加之逐渐进入技术、研发、品牌、渠道等具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环节,以及影响国际价格的话语权增强,预计我国出口平均价格将会出现较大上升。另一方面,我国对资源品进口虽然总量还会增加,但国内政策调整等因素将提高国内资源的使用效率,我国对资源品进口增速将可能趋缓,此外全球资源品价格在经过前一时期的大幅上涨之后,难以出现新一轮快速上涨。

三、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的对策

中国的对外贸易在后危机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具体分析后危机时代给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据此提出中国对外贸易应对后危机时代的措施。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需要采取的对策是:

(1)调整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权结构、企业的组织形态结构的调整等。使中国由“身体国家”转变为“大脑国家”,为我国的对外贸易提供绝对优势。

(2)继续支持产业升级。产业升级不放弃资本的集中化、密集化,但是要特别注意里边的技术内涵,应更多地转向技术的投入,而这个技术也应该包括人本身,即人力资本的投入。

(3)制度支持技术创新。改革既不能懈怠也不能动摇,而是需要深化。制度改革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供制度保障,进一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4)扩大内需、以进促出。利用充足的外汇储备进口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科学的管理,并注重消化、吸收和创新,增强本国产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可以“以进促出”,保持适度的国际贸易收支顺差作为促进中国外贸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支撑条件。

(5)建立开放经济下的内外统一的贸易综合管理体系。政府在管理形式上,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等间接管理手段为主,为我国企业平等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创造条件;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国内外商品流通;培育我国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形成具有世界“品牌”的生产型跨国公司。

(6)发挥竞争优势,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大力发展那些能够充分发挥国内产业的比较优势,而同时在国际贸易中又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比较优势是基础,而竞争优势才是在国际社会立足的真正优势。

(7)我国商务部等部门应重视协调我国与各国贸易伙伴的关系。中国要推进出口贸易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全方位的对外贸易关系,积极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要协调多个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利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