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校交通安全教育

时间:2023-08-24 17:14:45

导语:在高校交通安全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校交通安全教育

第1篇

东宁口岸交警中队

巩伟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同学们!当你走出家门踏上道路时,你是否注意到你已经与交通打交道了,交通已成为你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断发展的现代交通既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舒适和享受,也给我们带了烦恼和忧愁,并随时可能给我们制造不幸的痛苦。也许,你曾听人讲过骇人听闻的交通事故,或者亲眼目睹过那一幕幕血淋淋的车轮制造的悲剧,感到十分可怕吧!“车祸猛于虎”,已越来越成为现实。

那么怎样才能保障外出和乘车的安全,预防和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呢?下面我就交通信号灯,以及乘车、行走、骑车时应注意的问题跟同学们谈谈。如果有时间的话,我想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一下几个常用的交通标志。

一、违反交通管理行为是违法吗?

在一些人眼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非常神圣,那才是法,不可违反,违反了要受法律制裁。其它的法,像《道路交通安全法》等这些法律,算不上是法,认为“违反了,也算不上违法”。因此“超速行驶”“不按规定让行”、“闯红灯”等时有发生。“骑自行车靠右通行”、“红灯停、绿灯行”这都是最基本的交通法律法规,早已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然而,有的人偏偏不按照交通法律法规里的这些规定去做。自以为警察没看见占了便宜,一旦事故发生,后悔晚矣。法律意识,是在日常点滴处耳濡目染中形成的,要从点滴做起。《道路交通安全法》也是法,违反了,不仅仅是受行政处罚,严重的也要根据《刑法》以犯罪论处的,更主要的是行为人有可能要付出血和生命代价的。

二、为什么选用绿、黄、红三种光色作为交通信号灯的颜色,绿、黄、红三种光色作为交通信号灯的颜色,是根据光学原理;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而定下来的。在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中以红色光波最长,穿透周围介质的能力最大。因此,在光度相同的条件下,红色显示得最远。此外,红色能使人联想到“火”和“血”等危险信息。所以,选用红色灯光作为“停止信号”。黄色光波长仅次于红色,在七色中居第二位,也会使人感到危险,但没有红色那么强烈,因此被用作“缓冲信号”,而且我们知道黄色光穿透介质雾的能力最强(如研制的钠灯)。绿色光波的波长是七色中除红、橙、黄色以外较长的一种色光,由于它与红色区别很大,易于辨认,也因它使人联想起了“树木”、“水面”,给人以宁静、安全的感觉。因此,被用来作为“允许通行信号”。

三、行人必须遵守哪些规定?

①行人须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须靠路边行走。

②行人横过车行道,须走人行横道。通过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须遵守信号的规定,准许通行时,须迅速通过,通过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须注意来往车辆,不准追逐、猛跑。在没有人行横道的道路上,须直行通过,不准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横穿道路“左右左”意识:示范…横穿马路,先向左看,再向右看,并做说明。而且个人认为“左右左”意识比斑马线意识更加重要,即使在斑马线上行走,也要树立“左右左”意识!!!(实例,白楼下斑马线行走的两个行人,被宝马车碰撞,瞬间丧命)

③行人不准穿越、倚坐人行道、车行道和铁路道口的护栏。

④行人不准在道路上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

⑤学龄前儿童在街道或公路上行走、须有成年人带领。

⑥不能边走路边看书。

⑦不准在马路上追逐、嬉戏,也不准在马路上踢球、溜旱冰、表演、跳绳等。更不要突然改变行走路线或突然猛跑,突然往后退。行路中会出现各种复杂和意想不到的情况,同学们一定要牢记乱穿马路和在道路上玩耍的危险,更不能把冲过马路当作一种勇敢的行为,发现别人有这种行为,同学们要及时劝阻。

是啊,横穿道路是很危险的,在去年发生在我们中小学生中的重特大交通事故中,有85%以上都是横穿惹得祸。所以,接下去,我想和同学们谈一谈有关过马路的安全常识。

四、行人横过道路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①行人横过道路时,应站在路边,看清来往车辆后,选择离自己最近的人行横道通过。

②行人横过道路时,不要突然改变行走路线,突然猛跑,突然往后退,以防驾驶员措施不及发生危险。

③横过同方向有两条以上机动车道路上,要十分注意驶近或停下的车辆旁是否还有车辆驶来,没有看清时,不要冒然行走,以免发生危险。

④横过车行道时,要先看左后看右,不要在车辆临近时通行。

⑤行人横过人行横道灯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时,即使信号已经变成绿色,也应看清左右的车辆,然后再穿越道路,在信号灯将要变更时,绝对不要抢行,应等待下一个绿灯信号。(可结合本地实际,选择典型事故案例剖析)

五、乘车时要遵守哪些规定?

为保障乘车人候车、乘车安全,乘车人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①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和长途汽车须在站台或指定地点候车,待车停稳后,先下后上。

②不准在车行道上招呼出租汽车。(示例:发生追尾碰撞连锁反应,四车碰撞,乘车人受伤)

③不准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出租汽车和长途汽车等。

④机动车行驶中,不准将身体任何部分伸出车外,不准跳车。(示例:手伸出车身,在两车交会时,手被折断!)

⑤乘坐货运机动车时,不准站立,不准坐车厢拦板上。

⑥集体旅游时要由老师带队,不准超员乘车。

⑦乘坐摩托车时,一辆二轮摩托车只准搭乘一人(满十二岁以上的儿童),要戴头盔,不要侧坐在摩托车上。

另外,下车后不要从车道车后突然走出或猛跑过道路。在乘车时,不要催驾驶员开快车,不准与驾驶员闲谈或作其他妨碍驾驶员安全驾驶的活动。

六、骑自行车、三轮车必须遵守哪些规定?

1、没有满12岁的儿童,或年龄过大、行动不便的人不准骑自行车外出。

2、遵守各行其道的原则,严禁在机动车道骑自行车、三轮车。

3、转弯前须减速慢行、向后了望,伸手示意,不准突然猛拐。

4、超越前车时,不准妨碍被超车辆行驶。

5、通过陡坡、横穿四条以上机动车道或途中车闸失效时,须下车推行。下车前须伸手上下摆动示意,不准妨碍后面车辆行驶。

6、不准双手离把、攀扶其他车辆或手中持物。

7、不准牵引车辆或被其他车辆牵引。

8、不准并行骑车交谈、互相追逐或曲折竞驶、骑自行车不准带人。

9、驾驶三轮车不准并行。

10、下雨天骑车,应穿专用的车用雨披。

11、自行车应停放在指定停车地点或不影响交通的地点。

七、骑自行车转弯应注意哪些事项?

①右转弯时,必须看清车后是否安全,及早打出右转弯手势,尽量沿着道路右侧前进。

②左转弯时,必须看清车后是否安全,及早打出左转弯手势。如果有自行车禁驶区,应从禁驶区外侧左转弯,没有禁驶区时,要大转弯。

③自行车在路段行进当中不准突然猛拐。因为这时的机动车驾驶员对自行车突然猛拐事先无思想准备,最容易发生事故。

第2篇

1.1公安高校大学生非传统安全认知现状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公安高校大学生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认知现状,笔者于2014年6月在中国刑警学院开展了非传统安全意识网络调查,共156人填写调查问卷。15%的学生认为我国周边威胁因素增多,形势不容乐观。12%的学生认为当今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正在逐渐步强,而高达86%的学生则认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在逐渐减弱。此外,还有83%的学生对我国所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并不关心。因此,高校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国家安全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我国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增强非传统安全意识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1.2对公安高校大学生开展非传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公安大学生思想活跃,他们对非传统安全的认知反映出他们对国内外社会的了解状况,体现出他们解决危机或协助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但同时也存在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更强调个体价值等不足。因此,公安高校要针对这些个体因素,积极开展非传统安全教育,努力培养和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安全机器”队伍。

2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公安高校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

2.1实现公安高校非传统安全教育纵深发展

将新媒体技术与公安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相结合,既借助新媒体,挖掘大量、丰富的资源;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为非传统安全教育工作提供广阔、先进的平台。更重要地是将该技术与现有的信息系统相结合,提供崭新的、空前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实现对以往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的根本性跨越。

2.2更新公安高校非传统安全教育模式

公安院校具有较强专业特色和职业特点,大多通过军事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等少数传统安全课程来获取信息。如今手机等通讯工具的普及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无论从解决问题的数量上,还是在平等沟通的氛围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利用网络新技术制作符合当前形势,体现与时俱进的教学视频、教育网站,把他们通过“微信”和“微博”等新传媒传播出去,拓展了教育形式。

2.3抢占网络和舆论等新传媒非传统安全教育阵地

公安院校宣传部门、团委以及从事非传统安全教育工作的教师要密切配合,建立符合公安院校特色的非传统安全教育网站,并紧密结合时事开展非传统安全形势政策教育,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增强学生对非传统安全形势的判断和理解。

2.4提高公安院校非传统安全教育水平

第3篇

关键词:高职;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目标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以下简称交控专业)是适应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趋势,融合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信息工程、交通电子、自动控制技术等多学科的综合性跨领域专业,因此,宽口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是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据调查,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开设交控专业的高职院校都以当地的智能交通系统(ITS)产业为依托,面向高速公路或城市道路企事业单位培养急需的各类ITS应用的专门人才。根据对ITS产业的调查分析,对人的认知规律的基本认识以及高职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笔者拟对交控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进行探讨。

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可综述如下:(1)按照专业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进行设计;(2)按照专业的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进行设计;(3)按照专业的工程和实践特点进行设计;(4)按照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认知特点进行设计。

根据上述思路,学生的培养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修养。要求学生掌握交通控制、交通工程基本理论、交通系统优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知识修养。要求学生熟悉主要交通运输设备安装调试、维护和运营要求;掌握从事交通运输规划、建设、经营、管理所必需的知识(包括经济管理、交通工程、交通控制、信息技术等);熟悉国家关于交通安全的方针、政策和法规。(3)技术和技能修养。主要是掌握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的基本能力,具备现代化交通运输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能力,熟悉计算机在交通行业中应用的基本技术。(4)创新思维和能力修养。得到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初步培养和训练。

上述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必须将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及社会实践几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推进,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条件。根据我国高职教育的要求,交控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由职业岗位能力、基本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部分组成的“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交控专业职业岗位及技能需求分析

为配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笔者对本专业所依托的ITS产业进行过深入调查,现就该专业所面对的职业岗位及各类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进行分析,以深圳市ITS企事业单位为例,总体上ITS职业岗位涵盖了设计、研发、生产、营销、客服、技术支持、采编、制图、工程、项目管理等十大类,。

各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或技能从表面上看非常杂乱、宽泛,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交控专业人才的核心技能可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交通电子技能,另一类是信息管理技能。围绕交通电子与信息管理技能的培养,基本可以使学生满足上述岗位的知识与技能需求,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交控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的课程体系完全遵循“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高职教学模式,给出了本专业的层次结构课程体系模型,由文化基本素质类课程、职业技能类教育课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教育课程三个体系构成。

文化基本素质类课程体系文化基本素质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应当是统一的工科高职教育基础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由综合基础(包括“两课”、形势教育、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艺术、国防建设等课程)、基本技能(计算机、外语基础技能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组成,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进一步发展和接受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职业技能类教育课程体系职业技能类教育课程体系是根据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设置的,应由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方向(专门化方向)三部分课程组成。(1)专业基础课程侧重对学生数理知识的培养和训练。(2)专业核心课程是针对交通专业的特性和一般工程技术专业的共性,由交通工程类、电子、信息与控制类和交通安全类组成,目的是加强最基本的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培养,有效拓宽交通专业的工程技术基础,强调“工程技术”意识的培养。(3)专业方向(专门化方向)课程是针对专业就业岗位的具体理论知识内容,目的是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和训练。具体内容有专业主修、专业特色和专业拓展三部分,应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上述三部分课程都涉及实训课程,构建实训课程的关键是基于“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实训项目及实训资源库建设,涵盖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实习两种模式。实训项目的开发至少应包括立项、设计、开发、维护、使用与评估六大环节,贯穿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最好由校企合作兼职教师团队实施。

可持续发展能力教育课程体系为提高学生的自主教育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设立自主教育课程,主要通过全校选修课、院选修课、专业限选课、技能大赛及创新工程加以实现。

根据高职教育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宗旨,本专业培养具有大专水平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能解决智能交通相关企事业现场技术问题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经营管理型人才。经实际调查和分析预测,交控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布。

交控专业教材建设思路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系列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立体化、精品化、系列化。通过总结高职教学经验,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形成具有原创性教材的编写思路,按照交控专业教学中的共性、规律性内容进行归类整理,积极与国内同类高职院校联合,创新性地开展交控专业教材的建设工作。

立体化建设主要包括教材建设、电子教案建设、网络课件和专业资源库建设。教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印刷品,教案不再局限于板书,电子教案和网络课件的建设,可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生动的教义阐析和语境表达,也可为学校成人培训和网络教学提供更为科学、方便的手段。

精品化建设每门教材都按照大纲要求,精心设计教材知识体系和篇章结构,克服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充分体现专业教学热点。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除严格实行教材主编和主审制度外,还要由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对教材进行审议和把关,对教材的编写、出版和使用期限做出明确要求,统一规划、同步建设,改变教材建设各自为战的局面,使各门教材建设遵循和体现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思想和精品意识。

系列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程的系列化,各主干课程形成系列,系统、全面地涵盖整个专业知识体系;二是课程本身的系列化建设,除教材以外,还包括教学实训指导书、习题库、考工培训、现场实纲、专业资源库等配套建设。

教材建设绝不能急于求成,要避免因急功近利导致教材粗制滥造,应在尽量能够满足专业课程发展的基础上,建设一门,成熟一门,先建设好适应本课程的教学讲义,而且每一门课程都要经得起几个学期严格的实践教学考验,再考虑出版发行及推广。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其关键是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职业岗位及技能需求,在此基础上厘清建设思路与操作策略。

参考文献:

[1]袁媛,向怀坤,等.深圳市智能交通行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08,(5).

第4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交通;安全

1提高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水平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汽车消费潜力不断释放,社会汽车保有量快速上升。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截至2016年3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83亿辆,其中汽车1.79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3.35亿人。全国有42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北京、成都、深圳、重庆等15个城市汽车保有量已超过200万辆。随着社会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高校教师购置车辆的数量也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社会车辆和人员进校数量也不断增加,开放式管理的高校校园交通事故发案率呈上升趋势。2010年10月,李刚之子李启铭酒后在河北大学内飞车接女友,将两名女生撞飞致一死一重伤,就是一个最典型的校园交通安全事故。据报道,2013年10月8日,鲁东大学也发生一起校内交通事故,该校北校区院内一交叉路口处,市民于某驾驶出租车与王某驾驶轿车相撞,造成轿车失控,撞倒正在路边步行的鲁东大学三位女生,致三人受伤。面对社会交通环境和校园交通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目前的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突出的校园交通矛盾。笔者认为高校应当从规范校园道路规划、完善校园交通安全设施、加强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等方面着手,提升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维护校园交通安全秩序,确保师生人身安全。

2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现状

(1)校园道路规划不科学,交通设施缺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由于没有明确校园道路属于道路交通法范畴内的“道路”,高校校园交通规划没有纳入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标线也没有纳入公安部门的管理范围。高校校园大多存在道路狭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在一条道路上混行的情况。在对成都、西安、太原、昆明等20个高校的调查中发现,校园主干道大多6-10米,建有机动车、非机动车分离设施的仅有37%。校园交通设施也是学校根据自己的管理经验进行设置。部分学校对于学生集中出行频率高的路段,没有采用人车分流手段,对于道路狭窄的路段,没有设置单线行驶标志,在急转弯处没有凸面镜,在下坡路段没有装置减速带,十字路口没有装置必要的监控摄像头。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增加,出入校园车辆的骤增,交通安全隐患日益显现。(2)高校管理权限和管理人员素质与实际需求有差距。目前,我国公安交警并没有参与管理高校校园交通的日常管理,只有在学校承办大型活动或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况下,交警才参与维护交通秩序和处理事故,日常管理一直以学校的保卫部门为主。高校大多没有设置交通管理科室,或交通管理专干,而交通管理需要一定的交通安全管理专业知识、具备相应的素质。从2004年内保制度出台后,高校不再具有执法权,对于在校内超速行驶、乱停乱靠的车辆,保卫部门只能进行劝告,规章制度很难落实到位,面对日益严峻的校园交通矛盾,学校保卫部门显得力不从心。(3)学生交通安全意识薄弱。高校校园以学生群体为主,学生刚刚离开父母的双翼,社会经验不足,对《道路交通安全法》不了解,道路交通知识匮乏。部分高校学生认为,学校就像是自己的家,道路环境熟悉,不用特别在意过往车辆。也有的学生认为校园道路就是给学生步行的,车辆过路应当主动避让。还有的学生在校内溜旱冰、骑双人自行车,随意穿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3提高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途径和手段

第5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交通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同样受到交通安全的困扰。而大学生交通道德缺失是影响大学生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当代大学生交通道德缺失现象、原因作分析,阐明交通道德对于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交通道德缺失;交通安全

2010 年3 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A/RES/64/255号决议,将2011-2020年定为道路安全行动10年。全世界几十个国家于2011 年5 月11 日开始实施第一个2011-2020 年道路安全行动十年全球计划。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约有124万人死在全世界道路上,有2000 万至5000万人一直带有非致命性损伤。年龄在15至44岁之间的年轻成人占到全球道路交通死亡数的59%。道路交通伤害是10-24 岁以下的年轻人的主要死亡原因。青少年的交通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时下大学生交通道德缺失严重,显然是影响交通安全的最大隐患。

一、当代大学生交通道德缺失的表现

交通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道德普遍原则在道路交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道路交通参与者在道路交通中的行为规范。它应该包括驾驶道德、骑车道德、行路道德等。目前,大学生交通道德缺失主要表现为:

1.大学生驾驶道德不高

⑴大学生学车道德认知出现偏差。近年来,报考驾照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据零点市场调查公司2012年大学生消费调查显示:14.9%的在校大学生表示目前已拿到驾照,10.2%的大学生称目前正在考驾照,31.6%的大学生计划在毕业前拿到驾照,这就意味着将有过半大学生毕业时不仅拥有学位证、毕业证,还有机动车驾驶证。①对许多大学生来说,拥有驾照,不但是一种必要的生活技能,而且是一种“现代人”的身份标志。然而不少大学生表示,去驾培机构学习只是为了拿到驾照,真正的开车技术还是等自己有车上路后才能慢慢摸索,“重考试、轻培训”造成学生驾驶道德从学车开始就出现失衡。

⑵由于在学车过程中片面追求考试通过,不重视对安全行车知识的掌握和安全意识、规范操作、文明行车理念的学习。许多大学生驾驶本一旦到手,认为学车目的已经达到,立刻就会产生革命已经成功的心理,很少有人再把练车、学习交通法规当回事;加上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是无车可开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驾驶技术不但不能得到不断强化和提高,相反,已经掌握的本领还会与日俱“退”。不文明驾车行为较多。比如说,驾车不系安全带、不按规定车道行驶、闯信号灯、不知文明礼让行人和其他车辆。还有部分学生存在“飙车”,开“斗气车”的现象。这些违反交通道德规范的习惯和行为是造成交通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

2.大学生缺少骑车道德

一般来讲,大学生中的“有车”族,车是自行车。大部分高校校园面积都比较大,宿舍与教学楼、图书馆等之间的距离比较远,自行车就成了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代步工具。课间或下课时骑自行车在人海中穿行是大学的一道风景线。但部分学生骑车中很少注意交通道德。比如说:牵引、攀扶其他车辆,扶身并行、双手离把骑行、骑车带人还有部分学生骑“飞车”,严重影响了道路安全。

3.行路道德急待提高

2007年,某高校200份调查问卷显示仅有两成学生认为无论何种情况都应当遵守交通规则,超过五成学生会视具体情况而定。大多数学生在没车经过或者赶时间的前提下都会闯红灯。在行路中,大学生很少会考虑到行路道德。不走人行道、闯红灯、在道路上打闹情况时有发生。上海一位大学校长说:“少数大学生书读得越多,越不会走路,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越淡薄,不仅在校园里乱骑车、乱停车,在马路上违反交通规则也时有发生。

二、当代大学生交通道德缺失的原因

1.社会道德滑坡和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影响

社会道德就是主体为非个体的社会群体所具有的道德,是以一定目的和方式有机结合的群体为了维护共同体的利益所具有的一切道德属性的总和。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社会道德的发展却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出现了严重的滑坡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2006 年发生于南京的“彭宇案”,曾一度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从那时起,“老人摔倒后扶还是不扶”这个原本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已成为令很多人纠结不止的二难命题。甚至有人说,自“彭宇案”发生后,中国社会道德滑坡30年,中国社会道德生态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国内各高校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教育以及引导监督的减少,造成当代大学生出现一定程度的道德失范和思想混乱的状态。交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非孤立于社会道德而独立存在,而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一个缩影。因此,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直接关系到交通道德水平。

2.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形式化

目前,大学生接受交通安全教育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学校教育,一是社会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③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大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像美国、日本及欧洲国家就十分注重对大学生交通安全的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已列入了教学课程。

然而在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没有专门将交通安全方面的课程列入正常教学计划中,大学生只能被动地从保卫部门的提醒中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有些高校会通过交通安全知识讲座或者请交通民警来学校讲课这种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然而,这种方式没有形成制度,难以做到持之以恒。社会交通安全教育方面,针对大学生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较少,大学生甚少被组织起来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于道路交通安全规范和交通道德规范知之甚少。

3.大学生自身原因

当代大学生交通道德意识淡薄,在安全隐患中,大学生比较注重的是卫生、财产和人身,很少学生会注意到交通安全。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较小,车祸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因此交通安全意识比较淡薄。侥幸、从众心理严重。不懂交通安全规则,缺乏交通安全常识。交通规则是总结大量交通事故血的教训才产生的。它是人们交通安全的基本保障。大学生作为道路交通的参与者必须要遵守交通规则,掌握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但在学习生活中,许多大学生只重视学校规定的需要考试的几门课程的学习,很少主动学习和关心交通安全规则知识,甚至有同学连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识都不甚了解。交通管理实践和交通事故统计资料表明,交通参与者较低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薄弱的交通法制观念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在全国发生的交通事故中,因不遵守交通规范和缺乏交通安全常识而引发的占8 5 %以上。④交通道德意识的淡薄加上缺乏交通安全常识,造成大学生交通行为中的道德因素被忽视,对于自身和身边发生的交通违章行为采取一种漠视的态度。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交通道德失范行为是对他人和社会道路通行利益的影响同时也错误地人为别人的违章行为与自己无关,放任违章行为。使得包括自己在内的公共利益收到侵害。

大学生的交通安全直接维系着学生的生命安全,校园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要保证大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必须在大力倡导交通道德。鉴于目前大学生交通道德的缺失,高校和社会应该加大对于大学生交通道德的培育,保证大学生安全、健康、全面地发展。

引文注释

①张媛.驾照将成大学毕业“第三证”[J].数据,2012(8):25.

②胡永兴,韩伽伽.浅析当前社会道德缺失的原因和对策—基于2014春晚小品《扶不扶》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4(6下).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章:总则,第六条.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 安全教育 途径

从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的案件震惊全国开始,涉及大学生的重大安全事故及刑事案件无一不引起人们的叹息、痛惜和思考。如2010年3月30日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曾世杰在校内,杀死一名女学生,杀伤2名男学生,而此后仅8天,2010年4月7日19时许该校又出命案,经济学院本科学生陈某在寝室内持刀将同班同学王某刺伤,王某经抢救无效死亡……同时,随着中国高校的发展,校园周边环境日趋复杂,大学生被盗、被骗和被抢劫、被伤害的事件也时常发生,给学生本人及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重大的创伤。造成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学生自身的安全危机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缺乏应有的法律常识等则是其中很重要原因。所以,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和对策无疑是一重要的课题。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1.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依法治校的要求

依法治校是在学校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学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而高等院校及其大学生的安全问题则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加以了明确。

2.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树立国民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和道德素养的需要。

在现代高校教育中,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是培养大学生树立国民意识、提高国民素质和公民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激发大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确立正确的安全观,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掌握安全防范知识和主动增强安全防范能力。

3.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确保高校安全稳定的现实需要。

学校的安全是高校稳定的重要因素,而高校的稳定又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帮助大学生自觉树立安全防范意思,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能力,是维护学生安全稳定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学校安全稳定的基础工作。因此,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养成教育,沿着德育为首、技能为重、素质为本的思路,为学生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1.安全意识层面

通过安全教育,大学生应当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安全观,把安全问题与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为构筑平安人生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2.安全知识层面

通过安全教育,大学生应当了解安全基本知识,掌握与安全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安全问题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安全问题的社会、校园环境;了解安全信息、相关的安全问题分类知识以及安全保障的基本知识,包括应急、物品保管、财产安全、防火消防、交通安全、食品卫生等。

3.安全技能层面

长期以来,安全技能的学习及演练在高校课堂中显得比较薄弱。求其是在近年的大学校园突发事故中,火灾事故占了不小的比例,且对财产和人身的损害极大。因此,在安全教育中,应使大学生了解火灾的巨大危害性,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消防法律法规。掌握正确使用明火和用电、用气的安全知识。掌握在各种场所的消防逃生知识,了解消防报警、消防处置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通过安全教育,大学生应当掌握安全防范技能、安全信息搜索与安全管理技能。掌握以安全为前提的自我保护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等。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

1.重视新生入学时的安全教育

新生刚跨入大学校门时,由于对校园及周边环境情况不熟悉,缺乏安全防范知识,不懂得如何自我保护,最容易发生各类安全事故。因此,切实加强新生入学安全教育,增强新生的自我防范意识,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大学生活,乃至以后人生道路上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新生刚入校,校园及周边环境相对陌生,大部分新生少有集体宿舍生活的经历,生活自理、自立能力相对较弱,自身安全防范意识不强。要对新生进行人身、财产、交通、消防、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在进行安全教育时,结合学校自身的地理位置、学校周围交通安全隐患的情况,重点抓好交通安全教育,让学生明白行人交通安全常识,提高交通安全防范意识。各班级可以通过学生轮流值勤、现场教育等方式,加强教育和管理,确保学生通行安全。

2.开设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

近年来,在很多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渠道是报纸、电视、广播、安全知识讲座以及上级有关文件、通知精神等。当然,这些教育是很重要的,也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毕竟是有局限性的,其深度和系统性也受到限制。因此,为了使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应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一门公共选修课“大学生安全教育”,以专业知识和典型事例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由拥有丰富学生安全教育经验的教师、管理人员采取讲座方式授课,内容包括社会安全、校园生活安全、个人修养等方面。除了介绍交通、消防、食品、卫生安全常识,教给学生防盗、防意外伤害的技能外,还涉及防诈骗、防性骚扰以及社交安全、网络安全等容易被学生忽略的方面。应指出的是,大学生安全教育授课时间不能局限于新生进校时间,应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每年适当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使安全教育始终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收到较好的效果。开设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旨在使大学生安全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进而达到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防范能力的目的,同时也为今后大学生走向社会,成为一名正直守法公民打下基础。

3.安全教育要突出重点,不能流于形式,要注重教育效果

第7篇

按照省效能办《关于开展优惠政策执行情况自查活动的通知》和厅办公室、效能办的通知要求,根据厅办公室整理的《2012年省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及我厅工作的相关文件汇总表》,涉及我处的工作主要是加强校车安全管理责任、强化校车动态监管和普及中小学安全基础教育。现将我处贯彻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严格落实校车安全管理责任,强化校车安全监管方面

一是狠抓校车安全规范化管理。今年以来,召开了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会议、校车更换专题会议、校车安全管理工作联席会议,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建立了校车安全管理工作基础数据信息季报制度。全面掌握校车基础数据,进一步提高校车安全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校车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安全管理台帐,规范校车档案,强化校车的日常安全监管与考核。严格落实校车运行安全管理措,排查清理在用学校校车,坚持校车“六定”(定人:固定驾驶员、随车管理教师或人员、定车:固定班次、定座位:固定学生座位、定检:定时对校车进行检测维护、定线路:固定接送线路、定时间:固定接送时间)管理模式和落实日常管理“三个严禁”(严禁无证<校车许可证、驾驶证、行驶证>的车辆运送学生、严禁超载超速、严禁违规运营)。健全落实校车及其驾驶人、照管人员管理制度和应急措施,签订交通安全责任书,明确各自的安全管理责任施。严格落实校车使用、保养和校车驾驶人及照管人员日常管理各项制度。对校车的日常运行维护与检验、驾驶人及照管人员遵章守纪及其审验、交通事故与安全教育等情况进行跟踪记录。规范校车使用许可,严格驾驶人的资格审查与聘用管理。加强学生上放学交通安全管理,教育引导学生不乘坐无牌无证车辆、不坐超员、超速车辆,不坐“摩的”、货车、拖拉机等非营运车辆,自觉抵制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对农村学生确实难以保障就近入学,且校车和客运车辆不能满足乘车需求或受公路交通条件限制,车辆不能开行的地方,实行学生集体上下学路队管理,形成学生每天按路队上放学制度,并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学生要佩戴小黄帽,保证学生步行安全。二是开展校车和学生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年初,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学生接送车辆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厅会同公安、交警、安监等部门组织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学生接送车辆专项整治工作,建立了校车安全举报监督制度,设立了举报监督电话,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为贯彻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和省政府《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实施意见主要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5月份,我厅又联合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下发了《关于持续深入开展校车及学生接送车辆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决定从5月至12月,在全省范围内持续深入开展以强化宣传教育、规范安全管理、实施校车安全工程、加强路面执法为重点的校车及学生集中接送车辆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据统计,专项整治开展以来,全省各地各学校签订交通安全责任书17.6万份,召开主题班会6.8万次,主题家长会2.5万次。秋季开学前,我厅又按照省政府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及集中整治大会战工作要求,及时制定下发了《校车和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及集中整治大会战实施方案》,成立以厅长鞠维强担任组长,分管领导和相关处室组成的省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三年行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决定通过三年努力,达到全省校车和学生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下降30%,力争不发生较大以上校车和学生道路交通事故,师生交通安全受教育率达100%,交通安全知识知晓率达100%,三年整治学校覆盖率达100%,全省校车合格卫星定位装置安装率达100%,实现全省教育系统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三是强化校车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健全和完善校车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校车的日常安全监管与考核。建立健全校车管理台账,规范校车档案,严格落实校车使用、保养和校车驾驶人及照管人员日常管理各项制度。对校车的日常运行维护与检验、驾驶人及照管人员遵章守纪及其审验、交通事故与安全教育等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切实加强校车的日常监管。同时,创新校车监管手段,督促各地各学校抓好校车安装使用带有卫星定位装置和视频监控功能的行驶记录仪工作。目前,全省已有1830辆国标校车和非专用校车安装了卫星定位装置,并接入当地公安交通管理监控平台,实行动态管理、实时监控。

二、大力普及安全基础教育,加强应急疏散演练

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学校安全管理条例》、《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有关法律法规。一是坚持安全教育进课堂。大力实施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列入地方课程和地方教材,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根据不同时期和季节特点,增强学科渗透,推进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今年以来,我厅先后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5.12防震日等6次全省性的系列宣传活动。特别是1月份,组织开展了“关注校车、关爱学生”为主题的中小学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周活动;3月份组织开展了“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避险能力”为主题的第十七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和福建省第五个学校安全教育周主题教育;9月份组织开展了“关注安全,关爱生命”为主题的学生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周活动,3次主题活动教育面广、宣传力度大,效果明显。据不完全统计,仅学生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周期间,全省各地各学校召开各类动员会、举办启动仪式5000多场次,开展专题讲座6348场次,制作专题展板、板报、专栏8173期/条,张贴横幅标语6240条/幅,媒体报道859篇次,发送手机交通安全短信89万条,发放致家长一封信241万封,邀请交警进课堂3816节,制作发放宣传材料102万份,组织观看安全宣传片3668场,开展安全进家庭156万余户。三是举办了安全知识网络竞赛活动。今年5月至11月,我厅联合中国习网,组织全省中小学开展以“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关注安全、关爱生命”为主题的全省中小学生安全知识网络竞赛活动。为推动竞赛活动的深入开展,我厅专门下发文件、召开会议强调部署,并3次通报竞赛进展情况。同时,把安全知识竞赛与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考评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师生及家长的参赛热情高涨。全省336万多名中小学师生及家长参赛,取得良好的效果。四是强化应急疏散演练。指导推动各地各学校全面开展防灾减灾安全教育。每年都要求各地各学校组织2次以上应急疏散演练。省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都组织地震专家、消防官兵、公安民警等专业人员到学校指导师生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切实提升师生的避险能力和应急逃生能力。同时,我厅还继续会同消防、地震部门开展了全国“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示范校”和“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及评选活动,今年共评选出12所中小学校推荐为全国“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示范校”。五是重视安全社会宣传。编发《学校安全工作简报》18期,有关安全工作经验做法多次被省委、省政府作为信息专报。同时,充分发挥媒体作用,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通过制作播放专题片、公益广告、滚动字幕等多种形式,多次在省电视台、教育电视台、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法制今报等新闻媒体,播放、刊登学校安全教育管理以及学生防溺水、防火、防灾和校车、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等新闻和学生安全公益广告、滚动字幕。通过张挂横幅、标语,开展大家访、校讯通等途径,面向社会宣传普及安全知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和《福建省学校安全管理条例》颁布后,我厅及时发出通知,组织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广泛深入地面向学生、家长及社会开展系列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同时,编印了《福建省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挂图》(2万套)、《幼儿安全教育动画片》(1.4万盒),向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免费赠送,广为张贴宣传。为加强校车安全和校园综治新闻宣传,我厅于10月中旬组织部分中央和省的新闻单位记者深入部分市、县开展采访活动,及时总结推广校车安全和校园综治典型经验做法。

 

 

                         2012年11月22日

 

相关文件目录

 

1.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关于持续深入开展校车及学生接送车辆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闽教安〔2012〕14号)

2.省教育厅《关于深入开展学生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周活动的通知》(闽教安〔2012〕18号)

3.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和福建省学校安全教育周主题教育的通知》(闽教安〔2012〕6号)

第8篇

关键词:安全意识;大学生;影响因素;教育对策

作者简介:吴玥(1992-),女,江苏南京人,江苏大学财经学院本科生;荆珊珊(1990-),女,江苏丹阳人,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本科生。(江苏 镇江 21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2-0137-02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使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大幅增加,高校社会化现象日趋明显。随之而来,高校各种安全事故也层出不穷,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有关青少年学生意外伤害及相关危险行为现状进行的调查表明,发生在城市的总的伤害报告率为46.9%,[1]而农村所占的比例则高达72.32%。[2]教育部在2007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开展创建和谐校园活动,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建立安全机制,切实做好校园保卫工作,努力建设平安、健康、文明的校园,让学生放心,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放心”。[3]由此可见,安全意识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探索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对策,我们以“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分析及其对策的研究”为课题申报了江苏大学大学生百项创新计划项目,并通过评审立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二、大学生安全意识与教育的现状调查

1.研究目的

本项目组旨在通过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的分析,了解其存在的问题,为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提供依据并提出一些对策,促进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完满发展。

2.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江苏省10所大学,分别为:江苏大学、扬州大学、苏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南京三江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苏州科技学院、无锡太湖学院。其中综合类大学2所、普通本科类大学3所、独立学院5所,调查对象包括文科类、理工科类、艺体类专业的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年级的大学生(见表1)。

(2)研究工具。设计调查问卷。运用德尔菲法设计问卷,问卷的抽样框包括高校的各层次、各类专业和全部四个年级等(见表1)。问卷内容设计包括交友安全意识、学习安全意识、交通安全意识、宿舍安全意识、食品安全意识、金融安全意识、网络安全意识、体育安全意识、生活安全意识共九大类问题,采用封闭方式选项回答。

(3)研究方法。一是访谈法:我们针对江苏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学专业、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大三学生的宿舍安全、交通安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访谈,他们纷纷都提出了对宿舍楼栋安全隐患的看法以及防火、防盗安全问题等。二是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通过与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教授以及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的教授进行座谈,前者认为大学生安全意识主要包括交通安全意识、食品安全意识、体育安全意识以及学习安全意识,而后者又补充了金融安全意识、网络安全意识等,根据这些观点,总结设置出九大类安全意识。三是文献法:通过网络、书籍等资源渠道,本项目成员分工查阅搜集了国内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背景以及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的有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归类整理,作为本项目实施的理论依据。四是问卷调查法:对10所不同类型高校的文科类、理工科类、艺体类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四个年级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834份。

3.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接受的安全教育分析。被调查的大学生大部分接受过一些安全教育,但是仍有28.9%的学生未接受过,说明当前我国安全教育的普及性还不够;而在这之中,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安全教育的比例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高出10%,反映了乡村学校在安全教育上的关注还比较少,城乡差距较大。同时,接受过安全教育的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比文科类的学生要少了19.7%。

(2)宿舍安全意识类。宿舍安全是校园安全的重点,每年全国各高校由于学生不注意安全隐患导致的灾难多之又多,大学生会在宿舍使用一些安全系数较低的产品,调查显示,有20.11%的学生在宿舍用过违章电器,有21.74%的学生用过蚊香、蜡烛等易燃物品,约有25%的学生不知道放假回家时切断宿舍电源,而这些行为极有可能会危及到自身以及宿舍集体安全;调查显示,了解宿舍和教学楼安全通道的学生和不了解的学生的百分比持平。大学生在离开宿舍时,大多数学生还是记得关上门的,但也有17.63%的学生忘记随手关上门窗,这对于宿舍防盗很不利。

第9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安全意识 安全技能 安全教育

随着高职院校持续扩招,由于土地稀缺及发展空间的限制,近年来,高职院校郊区化趋势明显。随着校园规模扩大、学生跨校区上课、流动、校园内部环境与校园周边环境复杂等问题而来的,各种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治安案件、危及学生人身财产案件等时有发生,给高职院校客观上造成了诸多不安全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在综合教学区、各宿舍片区、食堂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8份,有效率93.8%。同时随机访谈了47位学生,采集了大量素材。问卷和访谈主要涉及安全意识、安全防范技能、对安全问题的关注度等方面。

二、研究内容及分析

(一)学生安全意识调查

根据调查,自评较有安全意识的仅有9.8%的,其他的“稍有”、“一般”和“较差”的分别占12.2%、43.5%、34.5%,有此可知,缺乏较强安全意识的学生高达91.2%,说明高职学生的安全意识普遍较差。见表1。

表1 安全意识自评调查数据

(二)学生安全防范技能调查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学生对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学习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心理健康等方面基本知识较匮乏,防范能力较差。从对掌握基本防范技能人数来看,学生在人身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方面的防范技能掌握情况较好,反之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心理健康和学习安全等方面,学生的防范技能较差,特别是文化安全,78.1%的学生表示了解极少。见图1.

图1

(三)学生对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看,学生对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一般,随着安全教育课在高职院校的普及,95%的学生表示参加过安全教育理论课学习,同时,仅有69.7%的学生表示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安全实践演习,表现出理论和实践有脱节的现象。见表2.

表2 关注安全问题调查数据统计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安全意识淡薄。根据调查发现,高职学生意识比较薄弱,主要表现为存在侥幸心理,思想麻痹大意,掉以轻心,贪图方便,容易轻信他人,极易误入骗局等状况。比如,在访谈过程中,73%的受访者表示,由于学校四塘校区地处郊区,校周边交通还不是十分便利,多数学生乘坐过毫无安全保障的“摩的”。又如,校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学区环境相当复杂,校园周边存在许多无证经营饮食的摊点,少数学生由于贪图方便和便宜,经常在这些无证摊点消费,曾引发多起由于食物卫生问题带来的呕吐、腹泻问题,也是学生人身安全隐患之一。

2.新时期安全防范技能相对缺失。根据调查,高职学生在安全防范技能方面,掌握的知识内容涉及面较窄,对传统的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实验安全等知识掌握较多,但对于新时期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文化安全、心理健康等领域知识掌握很少,令人堪忧。比如,63%的学生表示存在各类心理问题,包括生活适应、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就业问题等,其中最为严重的是人际关系问题和学习压力,而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感觉无法应对,也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又如,因为安全防范意识较弱,少数同学曾在网络、身份证、银行卡等方面泄露过身份信息,导致发生过网络交易受骗、账号被盗的情况。

3.理论及实践有脱节现象。根据调查,在受调查学生中,虽然大部分学生表示都接受过安全理论课的教育,但是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教师讲授和视频观看上,实践不足,大多数同学的安全意识没有得到内化,自救知识技能掌握不扎实。比如多数同学都不会使用消防工具,也未留意过安全出口、安全通道。又如,多数同学甚至连学校保卫处电话、报警点等基本情况都不了解,说明理论和实践脱节较严重。

(二)建议

1.将安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体系。建议在安全教育课进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以全面普及安全常识为目标,跟随人才培养方案,遵循针对性、阶段性、倾向性的原则,充分考虑新时期和城乡结合的地域特点,每年定期调整高职学生安全教育课,明确课程教学标准,使用规范教材,走安全教育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避免安全教育的随意性。

2.开展特色活动进行安全防范能力训练。学校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联合党、工、学、团组织等各个部门力量,进行阶段性安全防范能力训练。第一步,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电视、院校报刊、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开展基础知识普及;第二步,利用法规及案例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技能知识培训;第三步,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事)件、事故,对学生进行防火、防盗、防骗、防毒、防抢劫、防侵害、防自然灾害事故等常规安全防范训练,提高防范安全事故的自觉性和实际应对能力。

3.加强安全教育实践环节。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必须是实践锻炼。对此,学校定期聘请公安民警、消防官兵及相关专业人士对学生开展现场演示、实战模拟等活动,使学生掌握各种临灾应急及防护措施,能在意外灾害事故发生时镇定自若、主动采取自救和互救措施。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安全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升安全意识,将头脑中的安全概念转化为能动的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梁珊珊.大学生安全教育缺失及高校安全管理体系的构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35.37.

[2]骆懿玲.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J1.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12):105―107.

[3]赵玉发.浅谈高校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工作[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2009(2):27―28.

[4]刘学泳.低年级大学生安全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会科学家,2008(9):128―131.

[5]孙晔.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3(8):39.40.

作者简介:

陆芸,1981年11月13日出生,理学学士,法学学士,公共事业管理在职研究生班毕业,研究方向是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

伍建军,1958年8月8日出生,广西师范大学体育系本科毕业,研究方向是教育学、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