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劳动教育研究现状

时间:2023-08-24 17:14:50

导语:在劳动教育研究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劳动教育研究现状

第1篇

【关键词】劳动;劳动教育;“四育”;“教育化”改造;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1918年-1970年),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被赞誉为“教育思想泰斗”,他一生著有41部多著作600多篇论文,他的著作波称为“教育百科全书”他在巴甫雷什中学工作32年,在他领导下该中学成为世界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他作为苏联教育的集大成者,对于教育工作拥有着丰富的经验,其“公民教育”、“劳动教育”和“个性全面发展”等教育思想早已享誉世界。自上世纪80年代其著作相继传入中国,我国教育界“苏霍姆林斯基热”历久不衰。毋庸置疑,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就受到苏联深刻影响,苏联虽已解体,但作为曾经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之一的苏联教育仍然拥有永恒的价值。当前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已历时十年之久,针对中小学中劳动教育长期被歪曲或着忽视,从而限制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等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苏氏的劳动教育观,“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可为新课改中解决劳动教育的有关问题寻求理论基础。

一、劳动与劳动教育

西方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思想很早就有,16世纪,莫尔就幻想人们从小学习农业,部分时间在学校接受理论,另外时间在田里实习;17世纪,约翰·贝勒斯主张从小教育儿童学习农业和手工业,凭自己双手谋生;18世纪的卢梭主张儿童必须学会一种职业,“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考”,他特别推崇手工业尤其是木工;18至19世纪,裴斯泰洛奇主张学习知识和手工劳动放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结合起来;19世纪的欧文认为人类在劳动中实现体力与脑力相结合是“自然的价值标准”,把劳动教育与建立新社会的任务紧密地联系起来。但这些劳动教育思想还多是停留在理论构想上,缺乏实践经验,往往从抽象的人性出发。

自19世纪诞生以来,劳动教育思想又有新的发展。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列宁进一步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禾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克鲁普斯卡娅等人将劳动教育这一原则贯彻到对旧教育的改造中去,马卡连柯在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中,也将劳动教育作为改造流浪儿童的重要手段。劳动教育并非独创,但将劳动教育提升到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建立新社会的根本途径的思想高度,社会主义国家也将其作为教育的根本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继承和发展了关于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思想,他认为“劳动教育——这是一个含义特别丰盛的、多方面的概念”,“劳动教育并不是要学生从事大量的体力劳动。因为离开智育、德育,离开创造、兴趣和需求,劳动便成为学生的负担和累赘”,“劳动和劳动教育,是不能与学习、与道德的培养和发展相提并论的。劳动,这是渗透一切、贯通一切的东西”。劳动教育不是一般指的只是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劳动与教育的内在统一,是以劳动贯穿全部教育的过程,也是沟通劳动与教育的中介。他所指的劳动教育中的劳动是个广义概念,它不再指一般劳动,而是被“教育化”改造后的劳动,劳动已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和方法,其既有学习、自我服务、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也有美化校园、物质生产等活动,他将劳动教育的活动进行分类:

(一)按社会意义

一些劳动的社会目的性表现得很明显,如直接参加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另一些则不宜使孩子理解,比如自我服务,两者都是社会必要的劳动,但前者对于增加社会福利和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二)按教学目的和教育目的的相互关系

一些劳动的首要目的是掌握知识和技能,另一些劳动则是纯粹的教育目的——形成道德概念、信念和习惯,丰富道德经验。此外,除去与教学直接相关的劳动外,还有一些主要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让学生享受劳动快乐、体验公民自豪感的劳动。

(三)按智力和体力的相互关系

一种是脑力劳动,一种是体力劳动,再者是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劳动。我们决不允许有没有脑力的纯粹体力劳动,体力劳动决不能作为最终目的,而只能是实现创造性意图的一种手段。

(四)按劳动活动的成果

一种情况是劳动能创造出物质成果,或者为创造物质成果做准备,另一种情况是劳动成果仅有精神财富而无物质财富,前者的劳动成果可以在人们之间分配,后者的劳动成果不是消费品,但对于社会也有价值。

(五)按报酬

劳动可以分成无报酬劳动和有报酬劳动,这两者的比列分配是以社会实际发展情况为指导方针的。学生从社会无偿获得的福利越多,他们应为社会提供无偿劳动也要越多,同时付给个人报酬和工资的有偿劳动也有很大的教育作用,可让学生作为家用补贴,养成对家庭的责任感。

此外,按照劳动在实现德、智、体、美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分;还可按劳动工具的性质分成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等。

二、劳动教育是促进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

他认为:“脱离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教育”,“对年青一代进行劳动教育是学校的重要任务”,“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教育是实现人的个性和谐全面发展,其中全面指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出现欠缺;个性指德智体美等素质在个体身上的特殊结合,是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和谐则是把人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并得到平衡,一种职能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是人的内在本质如世界观、信念、意志力等在积极的劳动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获得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应该表现为四个层次,示图如下:

(一)劳育内在地包含有德、智、体、美育,并分别对其深度和广度进行发展

1、劳动教育与德育。劳动教育中的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珍惜劳动成果,热爱人民的情感,反对奢侈浪费等意识,这些也是德育的目标,但劳动教育不仅强化了这些道德认识能力,而且实现了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和习惯的转化,使德育成果得以巩固和升华。

2、劳动教育与智育。“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头上”,劳动向儿童揭示了客观世界的事实、现象、因果关系、规律等情形,激发儿童的大脑和学习兴趣,这些都促进了智育发展,但劳动教育还实现了知识与生活联系,手脑结合,认识向实践的转化,使智育成果得以创造性运用。

3、劳动教育与体育。劳动教育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技能,磨练意志力,培养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愉悦身心方面所起的作用同体育一样。但劳动教育比体育更有优越之处,如栽培花草树木、嫁接、剪枝等不仅需要体力,更多的是细微的操作,这些劳动可显示出体力与技能、技巧的多样多种的结合,还促进机体的所有功能,增强神经系统的发育,此外户外劳动对于那些神经过度兴奋的孩子具有良好的影响。

4、劳动教育与美育。与一般美育中那种静止的、消极的、消费性的审美不同,劳动创造了美,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劳动创造的美不仅指其物质成果具有审美价值,而且指在劳动过程中伴随着精神美,在创造中显示出自己的天赋和能力,在克服困难后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在集体成员相互协调工作中表现出秩序和和谐,劳动还塑造了人的完美外型。

(二)劳育是实现德、智、体、美育整合的平台,克服其各自内在的片面性

德、智、体和美育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其中德、智、美育是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层次,体育则是生理层次;“四育”培养重点也有所不同,德育偏重道德培养,智育重智力,体育重体质,美育重审美,各自都有片面性。劳动教育就成为联系“四育”的纽带,在劳动教育中使手脑并用,脑力和体力相结合,身心和谐发展,实现德、智、体、美育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成为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使得学生素质得到全方位培养。

(三)劳育挖掘出学生自身的天赋和才能,实现个性的发挥、显露和发展

劳动教育是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的使命就在于要使劳动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兴趣,都有一些情有独钟的劳动活动,在劳动中展示和发现个性。“我们的劳动教育的理想是,要使每一个人早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找到这样一种劳动,在这种劳动中能够最充分、最鲜明地展示他的天赋才能,并给他带来精神创造性的幸福”。

(四)劳育是沟通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的桥梁,克服教育因脱离生产而限制人的发展

他痛斥传统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学校是为培养统治者服务,极力灌输鄙视体力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这一方面使劳动成为单调而繁重的体力活,“劳动也使人受到奴役,劳动分工剥削了人的自由”,劳动者沦为愚昧无知的会说话的牲畜;另一方面,知识丧失了实践的源泉,“变为奴役和压迫人的工具”,教育“窒息、摧残和扼杀创造性的禀赋和才能”,这种脑力与体力相分离教育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就是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活动相联系的重要途径,使得知识联系实践,学校联系社会,学生得以将自身的个性、才能等“内在本质”在创造性劳动中展现出来,在劳动成果凝结出人的主体本质,这也是最高层次的人的个性全面发展。

三、劳动教育的原则

(一)全面性发展原则

首先,劳动教育与德、智、美、体育结合,“没有单独的‘智育’,也没有单独的‘德育’,也没有单独的‘劳动教育’”,“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这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其次,劳动同多方面的精神活动结合,不能仅有劳动,只有当孩子同时享受到其他的快乐,接触文化珍品和精神财富时,劳动的快乐才能展现出来;最后,脑力和体力结合,手脑并用,使劳动具有创造性,在劳动中掌握技能,进行试验研究和运用科学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二)个性化发展原则

劳动教育中个性的发挥、显露和发展,劳动不仅是为获得物质资料,更在于精神创造及自身才能和天资的发挥,使每个人早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能领悟到劳动能使他的自然天赋更全面、更明显地发挥出来,劳动会带给他精神创造的幸福。

(三)崇高道德性及公益目的性原则

要用为社会带来利益的愿望激励孩子,不宜过早地让他们参与有报酬的劳动,而是首先去做创造全民财富的事,让他们经历大量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而无报酬劳动的精神体验,学生集体劳动报酬都按本集体意愿,用于满足集体成员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培养学生对社会的义务感和荣誉感。同时,还应在劳动的物质成果中体现他的智慧、技艺和敬业乐群,让他为自己的成果而自豪。

(四)量力性原则

劳动中产生正常的疲劳是允许的,但不许导致体力和精神系统的过度疲劳。儿童劳动适度不光决定于负担量要符合孩子的体力,而且还决定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恰当交替,以及劳动活动种类的多样化。同时,孩子们的劳动不是进行一些零散的操作,而是基于一种有趣的计划进行,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

此外,还要遵循以下原则:1)劳动活动内容、技能和技巧的衔接;2)尽早参加生产劳动;3)生产劳动的普遍性;4)儿童劳动中要带有成年人生产劳动的特征;5)劳动的经常性的和连续性;6)劳动的多样性等。

四、劳动教育的实施

(一)首先,劳动教育实施需要准备好如下条件:

1、一定的物质基础。建立物质基础,才能保证孩子们早日投入劳动,劳动活动的多样性以及劳动与工农业生产相联系。

2、师资条件。教师的素质应该包括:首先热爱孩子,了解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愿意参与到学生们的劳动活动中去;其次,要有一定的劳动的素养,拥有丰富的劳动经验和知识,精通某些劳动技能,能够担当学生劳动活动的指导者;再次,掌握劳动教育的技能和方法,“不是以教师的身份,而是以本门业务内行的资格参加的”。

3、劳动教育大纲。劳动教育有两套教学大纲,一是必修课程,即低年级班有手工劳动;五至七年级在教学实验园地和车间里劳动;八至十年级进行与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的学习相结合的劳动,这些课程是根据学生年龄发展阶段特点设计的,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二是非必修课程,是学生自愿选择适合自己天赋、兴趣、倾向的劳动,以小组形式进行的,每个工种在自愿选择的基础上,按年龄或兴趣组成小组,主管人一般都由最有才华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另由教师负责个别小组的指导工作。

4、劳动制度。劳动制度是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的各类不同劳动活动在教育上合理的秩序,它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和交替;由学生根据自己选择最适合个人天资和兴趣的那些劳动项目;拥有空余时间等。

(二)其次,劳动教育实施有以下方法

1、树立榜样。孩子具有模仿所喜爱的一切的天性,因而在劳动教育中要经常树立颇具吸引力的劳动榜样。首先,教师的劳动榜样,这不仅指教师亲手做事,而且指教师整个精神生活的构成状态,也指其精神从与孩子们相处中所受到的鼓舞程度,同时,教师的劳动素养与本学科紧密联系的那一面以及教师见识的广度和知识的深度及多面性也极具教育作用;其次,高年级以及已毕业的同学爱劳动的榜样,以高年级同学的娴熟技艺和精巧劳动激励低年级同学,让高年级生的劳动和精神生活成为低年级同学的理想和向往目标,这些学生榜样就是学生集体中自我教育的源泉。

2、复习。复习的性质取决于劳动的目的,它具有教学和教育两方面的因素。从教学因素讲,通过劳过程或操作方式的多次重复可以练出扎实的技能和技巧;从教育因素讲,当学生把获得的技能和技巧成功地应用到公益性的创造活动中时会提高自身的道德尊严和自豪感,“复习的教育意义在于培养习惯去完成同一种劳动的作业或过程,以达到劳动的社会目的、创造目的和审美目的”。

3、竞赛。对同一种劳动表现有良好才能的学生在完成劳动任务时可以比赛谁做得更好,比赛内容包括劳动的创造性、劳动技艺和劳动在美学上的完善。每次劳动结束后举行劳动成果全校性展览,选出最好的那件,而这也作为下次竞赛超越的样板,这种方法给学生开辟了取得相当大成就、争取冠军并在最符合他个人素质、能力和干的那个创造性劳动领域里成为优胜者的前景。

4、培养劳动兴趣。学生的劳动兴趣是激发学生参加劳动教育的内在动力,劳动的吸引力来源于各种各样的动机,如追求因实现自己的意图而带来的满足,意识到对集体的劳动义务和感觉到完成必要的劳动的责任,期望得到明显的物质成果,希望把某种新东西带人劳动过程等等,“我们在教育的实际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强化所有这些动机,同时力争使意图成为其中最有力的动机”。

此外,还有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育相结合,劳动中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劳动与多方面的精神活动相结合,从取得小成绩开始,形成学校——家庭教育体系等方法。

五、对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启示

(一)一般劳动并不具有教育的功能,劳动教育中的劳动活动是对一般劳动的“教育化”改造,它在目的要求、活动对象、组织形式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即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其劳动的对象一般不是原始的自然,而主要是被人改造后的自然,是学生在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和帮助下进行的,劳动的产品中虽然也会伴随有物质产品,但更关键的是精神产品,即对学生的精神改造和天赋的发挥,这些变化的实质是对一般劳动的再改造,集中、发扬和利用它本质的积极的方面,即自觉自由的创造这一方面,扬弃它非本质的消极的方面,使它脱开那种为生活所迫、强制和奴役人的外观。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凡是有参加劳动就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了,教育者必须对学生参加的劳动活动进行“教育化”改造,使得学生参加劳动不再是纯粹的劳动,而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和手段。

(二)劳动教育不是一般指的只是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劳动与教育的内在统一,是以劳动贯穿全部教育的过程,“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它与德、智、体和美育的关系不是并列,而是内在地含有“四育”,也是实现“四育”的基础。我国教育界长期误以为劳动教育是教育的五个组成部分之一,事实上德、智、体、美和劳动教育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对前“四育”而言,劳动教育是另一个类型也是最高层次的教育,因此在当前“应试教育”环境下,忽视劳动教育,甚至将劳动与教育对立起来,认为参加劳动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习的看法是极为错误的。

第2篇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有许多中小学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加强了心理教育的探索,并当作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我们认为,中小学心理教育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班集体建设、团队活动、课外活动、专门的心理辅导与咨询、以及学校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立体教育”等途径,在心理科学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防治心理异常,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学习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一系列活动。为什么要加强学校心理教育?怎样实施心理教育?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基储原则、内容、途径、方法是什么?心理教育效果如何评价?等等,都需要具体深入地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探讨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分析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加强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必然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加强学生心理教育是现代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纵观近百年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历程,中小学教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偏重于传授系统的知识;第二阶段,重视加强“双基”教学,培养智能;第三阶段,既重视“双基”教学和发展智能,又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

从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到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和凯洛夫教育学,再到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再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的教育”、阿莫纳什维利等倡导的“合作教育学”、上海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等等,比较清晰地反映出了这三个阶段的历程。

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阶段。各国都把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目的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首先着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且特别强调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1972年,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偏重强调使整个人类的各民族掌握生存的技能和能力,因而提出“学会生存”的教育主题,到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又一致提出了“学会关心”的教育主题,让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关心环境、关心科学。其实质是强调未来21世纪的人要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创造性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中小学,成立了从事心理教育的专门组织,如日本中学里设“生活指导部”,台湾、香港的中小学普遍设立“辅导处”,制订有关心理教育的实施纲要并组织实施。人们对健康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正如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界定:“不仅是指躯体没有疾病或缺损,而是指完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学校的健康教育也由偏重于生理卫生教育而发展为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教育在内的全面健康教育。

8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面向21世纪,在调整中小学培养目标时,进一步明确了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如日本强调学生现阶段应具有“宽广胸怀、健康体魄、丰富创造力”,具有“自律精神与公共精神”。1988年《美国的潜力---人》研究报告中指出:“面向21世纪去开发人的才能,意味着应培养人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在变化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技能的高度适应性;有创造意识,并能不断获得新知识,而且有能力不断克服自身局限。”法国的教育目标中提出:“要使每个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基本的潜在能力,并能创造自己的未来。”澳大利亚未来教育委员会的埃利亚德博士认为:“21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首先是创造,应重视发展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应善于和别人搞好关系。”

与此同时,对学生心理教育研究的国际合作也进一步加强。如1989年1月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合作召开了“亚太地区小学生情感教育研究会”,会上提出了情感教育的内容、方法,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健康的情感品质:理解情理、体谅他人、互助合作的精神;独立自主、不依赖他人;有责任心、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困难,能自控、自信、自爱。

二、心理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的素质可以分为遗传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也可以进一 步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可以有更具体的分类。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来说,遗传生理素质是基础,心理素质是关键,社会文化素质则是体现。社会文化素质是建立在一定的遗传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因此,社会文化素质水平主要取决于心理素质,而且健康的心理素质还可以弥补遗传生理的缺陷,改善生理机能,促进身体健康。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就是在学生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通过教育影响使学生的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并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品质,人们通常把学校的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几个方面,但从素质教育的内涵来看,还应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即心理教育)。当然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劳各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1.心理教育与德育

德育是学校借助一定的手段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和准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确立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与学生的心理品质是密不可分的。在目前实施的《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培养心理品质的目标要求。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具有初步的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心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格,这里的人格包括:人格的基础---体格;人格的价值---品格;人格的特征---性格。

由此可见,通过心理教育可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社会性发展,提高学生品德水平。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一定也具有良好的品德心理结构和心理机制,因此,可以有效地把教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品德。

2.心理教育与智育

智育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智育的首要任务。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一 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智力心理因素和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综合活动,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心理活动结果。因此,智育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上,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意志、良好的思维力和记忆力等都能提高学习效果,提高认知结构水平。而认知结构则是衡量智力水平的标志,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

3.心理教育与美育、劳动教育

学生的审美活动伴随着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最终形成审美个性和审美能力。劳动教育是进行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及劳动习惯的培养。美育和劳动教育都必须建立在学生一定心理水平基础上,通过心理的内化和外化活动来进行,并且整个教育过程始终渗透着心理品质的培养,如激趣、陶冶情感、锻炼意志以及塑造个性。

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教育可以为美育和劳动教育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提高美育和劳动教育效果;还可以增强美育和劳动教育渗透心理教育的目的性,发挥其心理教育的功能。

4.心理教育与体育

健康的心理可以提高人的机体活力,调动神经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内分泌活动,协调骨胳肌肉运动,健康的身体可以使人情力充沛,提高活动效率。身心健康具有内在联系。因此,现代学校卫生保健已经由单一的生理卫生保健发展为生理心理卫生综合保剑心理素质对体育活动的影响引起体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体育活动,尤其是竞技性体育活动别重视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促进体育运动成绩的提高。

体育对心理教育的作用也已被教育工作者所认识。通过适当的体育活动放松紧张心理,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通过运动中的空间知觉、时间知觉、速度知觉的训练提高观察力;通过技巧动作的训练培养注意力;通过长跑运动培养意志的坚韧性;通过球类运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及团结协作的心理品质,等等。

总之,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素质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通过心理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心理活动的能动性,开发心理潜能,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心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措施

当前中小学生素质现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心理素质欠佳,而且心理素质教育又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心理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对3000名学龄儿童的抽样调查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占20%多(而有生理问题的仅占1.3%)。即使被称为学之骄子的重点中学的学生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心理健康问题。据上海市的一项调查,上海市重点中学的学生中属心理不健康或不够健康者占25%。近些年,升入大学的学生中因承受不了学习、生活、感情上的挫折,或因人际关系不和谐、孤独、忧郁而导致失眠症、偏头痛症、人格异常甚至自杀者的比例有所上升。据有关资料表明,大学生中因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人数占休学、退学人数的64.4%。

众所周知,“后进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难题。许多研究认为:绝大部分“后进生”的智力是正常的,但绝大部分的学生在社交、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适应性水平明显较低,对社会和环境适应不良,社会技能和学习技能落后。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热情,学习意志薄弱,性格偏执等,这些心理问题抑制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发展,导致学习困难和情绪消极。

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比较复杂的,但就教育因素而言,不能不说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应试教育”的思想及其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使学生的素质发展走向片面或畸形,片面的知识传授、机械的技能训练等智育活动是以“应试”为目的的,并以牺牲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为代价的。“应试教育”中谈不上真正意义的德育、审美、劳动教育,更谈不上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教育。

所谓的重视智育,也只不过是重视升学考试学科的知识传授,强化那些直接影响考试分数的能力因素,比如抽象逻辑的思维力、比较机械的记忆力和“纸上谈兵式”的解题能力,对形象性、直觉的智力因素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比较薄弱。这种教育脱离了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多种多样的需要,抑制了学生潜能的开发。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中,各种矛盾冲击着学生还不健全不成熟的心理,常常引起他们的心理困惑、冲突和挫折,在无力克服的情况下,脆弱的心理承受力一 旦被压垮,便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劳技教育;学生;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161-01

一、当前城镇初中劳技教育的现状

本人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通过走访调查本人所在城镇及周边城镇初中劳技教育的现状,发现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轻视劳技教育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忽视了劳动技术教育对学生智慧的发展,忽视了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许多学校和教师认为劳技教育与升学率没有直接联系,上不上无所谓。许多学校的劳技课虽然排进了日课表,却是形同虚设,“纸上谈兵”。有的学校七年级按规定才上,八、九年级则不上,改成了其他科目。许多学校领导的观点是劳技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最好是不要。

(二)片面劳技教育

由于社会环境和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许多学校往往将劳技课同劳动改造联系起来。许多教师带着“有色眼睛”看问题,把学生视为劳动改造的对象,视劳动为“没出息”“低智商”,把老师视为“不会教书的”“教不好的才去上劳技课”,把不爱劳动、不会劳动视为正常现象。学校虽然也有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劳动习惯等方面教育,但许多学生认为这是老师或者家长布置的任务和要求,没办法只有去做。甚至有的班主任将打扫卫生的简单劳动归为劳动实践,错误地、局限性地认为,劳技课就是让学生们多参加劳动。

(三)单一劳技教育

由于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劳技教师,也没有正常的教研和培训,许多学校劳技课的开设确实也存在困难。上面要求开设,教务处只有安排有一定专长和兴趣爱好的教师或者由从某个学科将近退休的老师来上,他们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也是不在行的。同时也存在短期行为和浅薄意识。具体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一切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教材中能上的内容上一下,不能上的就不上,甚至有的学校采用因噎废食的做法。

二、城镇初中劳技教育策略

根据以上出现的问题,本人总结出几下几点策略:

(一)建立有实际意义劳技教育目标体系

1、认识劳动的意义。通过初中三年的劳技教育,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爱护劳动工具、保证劳动质量、端正劳动态度,形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2、学会生活自理。教育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和维修最常用的基本劳动工具,教会学生学会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树立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和职业意识,形成勤劳、坚强、认真负责,服务社会的品质,具有初步适应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二)建立动手动脑结合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劳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必须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可与多家企业联系,建立学生实践基地。还可配备一定的劳动工具和物资,为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提供保障,将课堂知识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还可以建立多功能的劳技教学实践基地,置办各种型号的自行车及零配件、机械工具、缝纫机设备等,开展自行车简易维修操作、缝纫机的使用实践教育。劳动实践基地和实验操作室的建立,可以为实施劳技教育创造条件,为学生更好地开展劳动实践提供较好的实物场景。

(三)建设一支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劳技教学师

资队伍学校劳技教育得以保证和顺利开展,教师是关键。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成果。本人认为针对劳技课的教学,可采取内挖和外聘的办法。一方面,在科学教师队伍中,挖掘具有实际教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师担任劳技教师。另一方面,根据教材内容实际,就近聘请农业、工厂、企业等技术人员为本校授课教师来校讲课,还派教师参加技术学习和培训。有了专兼职教师,对学生的劳技教育就有了师资保障、智力支持。教师根据教材和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落实教学内容,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劳技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三、结论

本研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对有些问题的分析还不够全面、深入,有些对策也值得进一步推敲,敬请各位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以利于我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严燕,加快普及农村初中基础教育势在必行[J].云南农业,2005(12).

第4篇

一、留守儿童家庭劳动现状的调查

受数千年旧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深刻影响,在家长、教师和学生中还存在着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他们认为受教育不是为了更好地劳动,而是把受教育当作脱离劳动的特权。“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一般都是缺乏学习激情、学习毅力、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学校常发生的学生逃课、上课睡觉、碰到难题就躲、不愿意动笔瞪着眼睛呆看等情况或多或少与他们缺乏劳动教育有关。

二、指导留守儿童参加家庭劳动的策略

1、重视家庭教育,打工父母最好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证家庭教育的完整性。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以便于教育。同时要给孩子留有一定量的劳动项目,如打扫房间、洗锅刷碗、育花浇水等。根据年龄的特点,可安排在周末休息日进行洗衣、做饭等,培养其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如果条件不允许带孩子,则要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还要同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联系,共同商量教育的策略和办法。在生活等细节上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如引导孩子喂猪、喂牛、喂鸡、养花、种菜等,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孩子的道德行为加以正确的引导。家长在沟通方面,不能只谈学习、考试的事,还要关心他们的生理、心理与情感,更要关注他们的想法、做法及一切行为习惯。

2、加强学校与留守儿童、监护人、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定期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的心理。要开拓思维,要求他们牢固树立以劳动为荣的优秀品格,关心同学,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珍惜劳动人民的血汗,从节约粮食开始,认真理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讲座,帮助监护人掌握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要加强挫折教育和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可定期举办文艺、体育、科技劳做等社会实践活动,充实学生生活,让留守儿童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3、政府同各部门联合施教。各级政府应把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大局中,筹建“农村少儿活动中心”,为留守儿童提供看护、兴趣学习等服务,引导这些孩子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可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组建由妇联、共青团、工会等相关部门参与的组织。学校应建立学生学农实习基地,定期进行劳动教育,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监护体系。如我们学校在进行留守儿童的教育中积极探索,在政府与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建议社会各界也积极与学校、社会、家庭及孩子多方面沟通,搭建教育孩子的优秀平台。

4、社会各界多关注留守儿童。要宣传普及有关知识,教育进城务工的农民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可组织他们参加家长会或家长学校学习,引导他们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让远离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要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教师可志愿与留守儿童结对子,担任留守儿童的爸爸、妈妈,帮助他们学习、生活、掌握一些劳动技能,并保持经常性的交流与沟通。还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活动,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自己创作,在开发智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劳动技能水平,努力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做人、学会自爱、学会求知、学会创造。

三、工作成效与启发

经过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施教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能融入社会大家庭,并在相关劳动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毕业后能担当起一定的重担服务于社会。

第5篇

首先,我国是农业大国,有着近九亿农民。其次,目前我国农民素质整体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村迈进小康水平的根本因素。农村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教育的首要问题,尤其是农村的家庭道德教育问题更是直接关系到农村个人素质的提高、农村风尚的好转、农村社会的稳定。目前我国农民的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其不良影响甚为担忧,而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是与家庭道德教育质量息息相关的。因此,本文是在笔者着手调查研究目前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现状并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思考,结合前人的研究,提出相关对策,以加强农村家庭道德教育,改善其不良现状。

一、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现状的总结

结合调查问卷以及走访情况我认为,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现状是和当前的时代特征,农村社会背景紧密相关的。现代中国人生活在新旧道德观的历史嬗变时期,承受着新旧道德冲突,一方面被新生活所诱惑,一方面又被旧心态所禁忌,陷入了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而制约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亿万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我国农村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变化,如农村劳动力过剩;农副产品、粮食价格不高;生产资料价格偏高;贫富差距拉大等等,从而导致了道德教育与时代脱节。

二、改变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现状的对策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教育本来就处于我国教育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而农村的道德教育领域中,家庭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以上实际情况,我认为在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中,以下几方面问题急需认识并有待解决。

1.加深对农村家庭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解决当前农村家庭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加深对农村家庭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调查结果中我发现,目前农村家庭中对于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都缺乏相应的认识,这是导致许多农村家长忽视家庭道德教育的根本所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父母的抚养和家庭成员的影响之中度过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就要做好宣传工作,学校、社区、村委会要利用创办家长学校和家长会等形式来贯彻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靠学校教育,还有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才能让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2.改变当前不利于家庭道德教育的观念。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个人主义、个人奋斗、权利、金钱、腐败、开放、竞争、平等、博爱……五光十色的新观念,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古老的长河上泛起粼粼波光,映进了中国新一代纯净的心灵,西方实用主义价值观、金钱万能价值观已大举注入东方文明的肌体。中国的家长自身也面临最大的困惑与混乱,加上农村家长一般不具备对客观存在的社会道德现实作出冷静的判断,例如,诚实正直与投机取巧,先人后己与先己后人,人不犯我和我不犯人等等,他们既希望自己的孩子诚实正直、乐于助人,但又害怕孩子长大后上当受骗。这一点是社会的问题,这要求全体人民积极为孩子创造一个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社会大环境。作为教师或一个有良知的人,我们所能做到就是向家长宣传如今的道德趋向。告诉他们既然已为人父、为人母,就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创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完成社会赋予自己的责任,给孩子创造一条健康的成长之路。纵然家长生意上赚到了很多钱,如果家长毁掉了孩子,家庭也就失去了未来,国家、民族也就失去了希望。

第6篇

一、农牧区小学校的现状

相对于县城学校来说,农牧区学校管理的难度要大得多,这是被其特殊性所决定的。一是学校规模相对的小,尤其是偏远的地区。学校规模小,教师数量也肯定少,这样也就不利于教师在学识和业务上的发展。另外,学校规模小,校长与教师的接触面就相对大得多,在管理的时候往往事无巨细,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二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功能在农村难以体现,农民感受不到教育的重要性,因而缺乏追求教育的动机。再加上各级政府对学校投入不足,学校难以发展,教学质量较差,引起了部分学生及家长的强烈不满,辍学、转学、转校现象频频出现。此种现象往往造成教师的敬业精神不足,追求新思想、获取新知识的兴趣锐减;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下降;为人师表观念淡化等问题。三是经费、办学条件要比县城学校的差得多,同时在进行学校考核的时候,农牧区学校与县城学校是同样的要求,这就注定了校长在进行学校管理时候面临的困难要大得多。四是农牧区小学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受到限制,部分优秀教师外流,新教师又得不到及时补充,造成了学校综合资源严重匮乏的局面。此外,还有许多诸如家长、生源素质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校长对于教师的管理。

二、农牧区小学校长的定位

苏霍姆林斯基把校长称为教师的教师,校长是教师,但他又区别于教师,有他自身的特点。校长是一个管理者,是一个教育管理者。所谓管理,那就是把学校里的各种资源加以整合,包括的人、财、物,还有信息、时间和空间等各种要素。整合起来以后,形成一个合力向着学校发展的目标而努力。

校长是一校之主,担负着全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重任。荷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一个令人满意的校长应该是在业务上出类拔萃,与本校老师关系融洽,能打成一片,平时能理解老师,关心老师,待人公平,与他们能乐于交流,取长补短,这样的校长就会受到老师的好评。一是要领导和组织德育工作,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工作方针。二是要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坚持学校工作的教学为主,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开齐各门课程,不要偏科。遵循教学规律组织教学,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搞好教学常规管理。深入教学第一线,正确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三是要领导和组织体育、卫生、劳动教育工作及课外教育活动。确保学校体育、卫生、美育、劳动教育及课外教育活动生动活泼,有成效的开展。

三、用好制度,兼顾人性化管理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管理者应该以身作则管理者是制度的执行者和监督者,一个好的制度如果没有认真执行,没有认真的监督贯彻,那就形同虚设。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工作,那么学校制度就是主要用来考核和评价教师教学业绩和工作作风的。执行者和监督者要顶住一切压力使制度必须贯彻执行,才可能维护制度的威严,“赏罚分明”是制度的公平所在,该罚的不罚,就是吃大锅饭,该奖励的不奖励,就会削弱教师的积极性。学校的领导干部在接受“罚”的时候一定要有“愿赌服输”的高姿态,自觉维护制度的威严性。制度要适合自己的校情,制定适合自己校情的制度,是至关重要的。制度针对的对象是全体成员,而不是只个别群体,学校的管理者必须让全体成员都明白这一点。根据自己的校情,特别是农村的学校在标准上有一个自己的尺码,别人的制度在某些方面可能要求得很严格,而自己又不可能达到,那么可以降低尺码。别人在某些方面要求得不够而又是自己必须克服或要求的,也可以适当升高尺码,只要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制度的贯彻执行也要讲究艺术性,所谓的“法外施情”就是这一艺术性的描述。学校的人性化管理就是管理者在制度管理以外的空间对员工的关心、帮助和照顾,促进学校的和谐。

四、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管理,让他们更具活力

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师又是知识群体,更应当强调人文管理。随着社会的增长需求,青年教师的学历越来越高,知识越来越丰富,因此对他们的培养,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既要对其严格要求,更要百般呵护,彼此交流,沟通与他们的感情渠道。

第7篇

热爱劳动国旗下演讲稿范文1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

  同学们,每年的五月一日是国际劳动节。这里我要说,劳动教育是人生必修课,良好的劳动习惯对于我们少年儿童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如果一个孩子,如果不爱劳动,自然就缺乏劳动的体验。说实话,同学们之中谁能真正理解和感受到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涵义?你们能体会到爸爸妈妈赚钱的不容易吗?要知道我们每天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爸爸和妈妈用劳动换来的呀!其次,劳动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用和创造。如果我们没有好的劳动习惯,我们学到的知识就难以运用到生活中去。更谈不上应用和创造了。第三,劳动对于培养每个人的健康人格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第一、儿童劳动时间越长,独立性越强;第二,儿童从事劳动的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形成勤劳节俭的好品德。专家们分析说,让孩子从小干家务,可以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等品质,我们长大以后自然比那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更有出息。这一调查结果证实了,家务劳动与孩子成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我们要热爱劳动,就需要把劳动变成一种习惯,如果养成了这种好习惯,劳动就成了一个愉快而自然的过程。经过老师们的了解与调查,不少同学经常在家帮助父母干家务,做一些象洗衣服、刷碗、摘菜、买东西、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等一些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也不排除有些同学吃饭用叫、吃完撂下碗筷抹嘴就走现象,不排除晚上让父母铺床,早晨让父母叠被现象,不排除父母偶尔支使点活、马上小嘴撅起老高现象。

  同学们,上帝为我们创造大脑,是要我们靠自己的本事生存;上帝赋予我们双手,是要我们靠自己的双手劳动。劳动增长见识,劳动是快乐的。我们要时刻牢记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我们要持之以恒,真正从内心把劳动当做自己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来看待。

  相信,只要大家愿意去做,一定能从劳动中获得许多快乐,同时也获得许多做人的道理。请同学们记住: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让我们都来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吧!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热爱劳动国旗下演讲稿范文2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你劳动的样子,很美”。有同学说,别给我们喝鸡汤了,不用你讲,我道理都懂,但平时学习已经很累了,我们哪有时间劳动?那么,亲爱的同学们,有谁规定,学习的姿态,只有伏案苦读这一种?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被无数的中国人开辟了精神家园的陶渊明,在很早以前就把日常的劳作演绎成了一首首诗,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国人的灵魂。有同学可能会说,校园不是田园,我怎么能够欣赏得到大自然的美。那么我想问,值日时,清扫路旁的落花时,你可曾留意过笤帚的细纹在泥土上留下的痕迹,落红的凋零又可曾让你让你有过生命的触动?

  生活的诗意无处不在,而这种诗意,也完全可以在劳动中得来,你看这个“劳”,多像是一个人和土地亲近,和花草对话的样子?用力的姿态,原本是美丽的样子,你再看着个“动”,天上有白云,人在白云下劳动,人和自然多么和谐融洽!

  退一步讲,在校园里宿舍教室,都是你的领地,也是其他同学的天地,试想一下你的下铺,不喜欢洗脚,也不愿意换洗衣服,你所在的空间,散发出异味时,你是选择关闭呼吸,还是期望,劳驾他动一动?试想一下,你的同桌,随手将擦鼻涕的纸,扔在你的脚底下,你作何感想?试想一下,值日的同学,不愿意清扫教室里的垃圾,教室的玻璃整日蒙尘,校园里垃圾遍地,其时你想做怎样的选择?

  是的,你说的没错,除了自己劳动之外,条件允许,你还可以请专门的人为你服务,那么带给你清洁体验的他们,你就没有资格再看轻他们的存在;你还可以选择人工智能为你服务,只是,倘若研发人工智能的人不曾注意到人们有这种需求,他那天才的灵感又从哪里迸发?你不曾注意到灵感往往来源于你和这个世界亲密的接触中,那么你学习的意义又在哪里?

  再退一步来讲,回到家中,我们是希望和家人团坐,一起包个饺子聊聊天,感受“家人在旁,灯火”可亲的温馨,然后带上家人的心意继续伏案,还是希望未来的自己,变成一个笤帚倒了都不扶的巨婴?倘若如此,当我们的父母垂垂老矣,我们又能否给予他们一丝温暖?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是高科技替代不了的。

  “时间永远分叉,通向无数的未来。”亲爱的同学们,劳动是一词汇,但是它更是行动;这个行动里,有我们对生命的思考,有我们对世界的审美,劳动的我们很美,劳动的我们能让世界变得更美,未来,有更好的世界在前面等待着我们,我们要享用时代的福利,更要用自己智慧的结晶,劳动的汗水,为这个时代增添更多的光彩!

  谢谢大家!

  热爱劳动国旗下演讲稿范文3

  大家好!

  我是___,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扬劳动精神,谱青春赞歌》。

  美国哲学家弗兰克林曾说过:“劳动是幸福之父。”校园里盛开的花朵,如果没有同学们的细心呵护,必不会如此娇艳。食堂里的就餐环境,若没有同学们自觉清理,必不会干净整洁。除了园丁的修剪与清洁工人的打扫,我们在其中付出的小小劳动同样不可忽视。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用双手创造价值,用自己的劳动给他人带来幸福与快乐。

  “人生在勤,不劳何获”,张衡的名言发人深思。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我们在享受优质生活条件的同时,对高科技甚至是对身边人的依赖度不断加大,对自主劳动十分懈怠。青年一代缺乏劳动激情的现状同样能够影射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家中家务,父母一手包揽,却少有孩子主动帮忙;校园中组织打扫卫生,同学之间踊跃报名者寥寥无几……这些种种,无一不暗示着青少年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缺失。

  劳动是幸福之源,劳动是时代之光。真正的美好生活应由劳动来成就。作为最具活力的青年一代,我们应热爱劳动,欣赏劳动的独特之美,尊重劳动。苏霍姆林斯基有言:“一个人能在劳动的物质成果中体现他的智慧、技术,对事业的无私热爱和自己的荣誉、自尊,能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自豪。”作为新时代的劳动者,我们首先应树立劳动意识,培养对劳动的热爱。著名大学教授,林学家李保国在教书之余,扎根山林之间,研究林业栽培,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农产品品牌,以自己对劳动的热爱探索生态扶贫新路,并带动自己的学生,共同用劳动创造价值。

  其次,作为新时代的劳动者,我们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劳动中实现自身价值,收获别样的风景。针对当前青年人劳动意识淡薄的现状,政府及相关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分别对学生在初中、高中应掌握的劳动技能作了具体规定,并倡议在中小学每周开设劳动实践课程,从小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近年来,许多大学也将劳动课作为必修课程,并计入学分。政府政策实施,社会倡议推动,热爱劳动的精神必将蔚然成风。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积极响应学校老师号召,参与社会实践,在劳动中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自身素质。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同学们,新时代的壮丽画卷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徐徐展开。让我们做好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继承先辈优良传统,弘扬劳动精神,谱写出属于我们的青春赞歌,开创出属于我们的新时代!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热爱劳动国旗下演讲稿范文4   同学们:

  大家好!

  高尔基曾说: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双手创造出来的。其实我们生来就是一群劳动者,是劳动让我们创造出了这个七彩世界。是劳动,让田野瓜果处处飘香,是劳动,让红领巾喜悦地飘进知识的海洋。

  许多同学认为劳动就是指体力劳动。那错了。它包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它赠予人类许多骄傲,许多辉煌,也给中国历史留下不少闪光的华章铭文,如司马迁多年努力编成了《史记》,李时珍寻寻觅觅终得《本草纲目》……再如神州五号、六号的成功发射是经过许多科学家几年的努力才换来的。可见劳动价值之大。

  无穷的知识都是劳动的结晶,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我们应付诸行动,相信只要肯刻苦劳动,那所得到的将是更宝贵的财富。对于我们小学生而言,现在正是学习阶段,学习也是一种劳动,在这段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诱惑,许多困难。请不要畏惧,不要退缩,把目光放长远,那样,在求学路上,你就不会那么轻易地被困难所打败。要时刻铭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所获得的知识都是老师诲人不倦的教育和自己刻苦学习的成果。

第8篇

关键词:学校教育 体育 层次

长期以来,如何在学校教育目标中摆正体育和德育、智育、美育及劳动技术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从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当前迫切需要从时代的高度对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技术的相互关系作一个教育哲学层次的深入研究。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制订学校体育方针的重要理论依据,是确定课程改革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是教育教学实践中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为此,如何理解与处理好体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着社会、学校对体育工作的具体态度,而且还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与改革。本文运用哲学的方法论,谈谈应该如何理解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与关系问题。

一、教育的构成

这里的教育构成通常是指教育目标中所包含的德、智、体、美、劳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现代,随着社会生活和人生需求复杂化及教育技术的进步,教育领域日趋拓宽,过去的那种过分倾斜一育或二育的现象早已不合时宜了,现代的教育即使涵盖德、智、体、美、劳仍然不意味着把应实施的教育包容在内。此外还有各育交叉衍生的,如心理卫生、青春期咨询与指导,以及作为各育共同基础的劳动教育等。因此,当前我们如何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育目标中德、智、体、美、劳五育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身心和谐发展的体育新思维

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脱离生理发展谈心理发展,这是理论研究中的一种科学抽象;而在现实教育中,必须把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忽视甚至损害生理健康的知识传授和训练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反之,不注重心理素质而孤立发展体质、体力和身体技能的体育也同样是片面的。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看,对体育的传统理解和解释必须扩展。现代学校体育的内涵是指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因此,体育不仅内在地包含着德、智、美三育,而且从体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来看,应该是营养、保健、身体技能、技巧和身心健康发育这四方面的有机统一。

身体活动对大脑和心理发展的影响,这是当代心理学、生理学、人类学研究前沿的重大课题。揭示了身心发展的内在统一与不可分割性,并提出一系列通过身体活动来开发智力的新途径。这些阐述发展体育与智育的新见解和新成果应该成为体育教师密切关注和积极参与的研究课题。

体育与德育的关系是当前学校体育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体育是培养个体意志极为有效的手段,体育不仅能培养竞争意识,而且能培养合作意识,并能求得二者内在的统一;体育不仅能培养竞争胜利者的良好心态,而且能锻炼对竞争失败后果的承受力;体育能培养学生严密的组织纪律性、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培养对规范的服从和在客观规范的制约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品质。这一切不仅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而且是现代人和未来人所不可缺少的身心素质。

从以上对体育与智、德、美育内在联系的剖析中不难看出,体育是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之基础和重要途径。用这样的观念和眼光来反思当前的学校体育模式,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当前学校体育存在的一系列严重问题,明确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有助于我们树立未来的体育价值观,并在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认识理解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的新观念

从对体育与智育、德育和美育的关系分析可以看到,他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又分属不同层次,体育还担负着前三育所没有的特殊使命。因此,在制订当前与未来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目标分类时,必须确立身心和谐发展的现代体育观,认清体育在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按照未来社会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终身体育的原则调整当前体育的目标模式,并将其与各科教育目标及课内外教育目标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教育。未来的学校体育的功能除了它的基本内容和任务外,还应在保障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方式和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还有,学校体育应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校内外建立一套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生活,为全面改善和提高我国新一代的国民素质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桑新民 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第9篇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指的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因各种原因而不在儿童身边,导致儿童只能跟父母中的一方或者是祖辈或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的统称。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教育缺位,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监督和教育,他们往往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不够,因此会采取一些叛逆行为来引起父母对他们的关注。加上由于年纪小对事情的本质和是非对错缺乏深刻认识,成长期的好奇心理使他们喜欢模仿一些不良的行为,群体中不良习惯的互相传染等,这些都加剧他们的叛逆心理使得他们想尽办法摆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监管和教育。在外界不良因素和自身叛逆心理的双重作用下,这些叛逆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纠正,就会使他们的思想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而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薄问题的产生,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长辈的不尊重、责任感不强、说谎、冷漠缺乏同情心。

(一)对长辈的不尊重。

表现为喜欢与长辈争执,逃避劳动,不懂得体会父母及其他长辈对自己的艰辛养育,缺乏感恩之心。尤其是当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祖辈时,监护人因为知识的匮乏加上年老力衰,对儿童的监管和教育不是很到位,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没有时间来教导自己的小孩如何尊重和孝敬长辈,加上一些监护人对这些留守儿童过于溺爱,对他们平时的不良行为和习惯没有及时纠正而是任其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就会助长他们欺老欺弱的心理。对长辈的尊敬和敬畏之情就会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抗衡能力的增强而不断减弱。

(二)责任感不强。

主要是指家庭责任。经济的贫困是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留守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长年在外使得这些留守儿童很早就背负起家庭的责任。但是一些留守儿童因长辈溺爱和父母基于对孩子的亏欠心理也不想自己的子女在家受太多的苦等方面的原因,使他们变得放纵而不是承担起在家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三)说谎。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的相对落后,留守儿童受群体间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感染,在为了逃避责罚和为了实现自己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时学会了说谎,而且当说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且没有因此而受到惩罚时,他们就会更加相信谎言的作用。比如为了能够有钱上网会骗自己在外打工的父母说要交资料费,为了不用干家务活骗家人说要写作业,为了出去玩骗老师说家里有事等。说谎就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对自己不负责的一个好的借口,也成为其道德意识淡薄的一个表现。

(四)冷漠缺乏同情心。

包括对弱小的同情,对父母及其他长辈的关心。由于缺乏长期有效的监管,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形成了欺老欺弱的心理,容易养成欺负弱小的习惯。同时由于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家庭背景都基本相同, 对于他人的一些困难,在经过与自己对比后感到自己的情况也差不多,就会感得很平常而无动于衷,久之就会变得麻木而缺乏同情心。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年不在身边,性格会比较孤僻,思想上很容易走向极端。在自己面临困境而一时无法解决时就有可能会抱怨父母和监护人,而不是体谅他们。这些都会导致他们变得冷漠而没有同情心,最后成为他们道德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成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的。少数民族地区因为经济的原因,很多年轻的家长在小孩出生不久就把小孩交给老人照顾而长年在多打工。因此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大多都是跟祖辈生活在一起。由于留守儿童长年见不到父母,而监护他们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由于年龄偏大,对孩子的管教常常失控。即使有一部分的留守儿童是跟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但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父母双方共同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另一方面是受经济以及观念落后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无论是父母还是其他监护人都没有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给予正确、足够的重视。在儿童表现出不良行为时没有能够引起重视,认为这种行为对于小孩的危害性不是很大,还有的可能是因为父母长年在外忙于工作根本没有时间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总之家庭教育的缺失助长了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加剧了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薄问题。

(二)学校教育的不到位。

学校教育在弥补家庭教育缺失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除了在家里,其余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学校里渡过。但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因素制约,学校教育没有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学校教育的不到位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学校管理的不到位;二是老师素质能力低下。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要求学校不得不承担一部分可能属于家庭的责任。如小学住宿问题,在很多农村小学是不提供住宿的,但在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那些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交通的不便利,学校应该承担起提供住宿的责任。但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学校管理不到位,管理不科学合理,有可能导致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会利用管理中的漏洞从而导致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的加剧,可能会出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导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问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低下,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没有能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对学生不负责。这些都会造成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道德问题进一步加剧。

(三)地方政府的重视不够。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政府对教育的影响举足轻重。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地方政府不但要从财政上给予支持,还要时刻关心学生的健康发展。政府应该引导和支持社会各种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有效支持与服务,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 。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山高皇帝远,上级监督不到位,使得一些地方政府有机可乘,助长了他们的惰性,对学校的教育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是学校的问题,还是政府的问题。针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薄问题,如果政府重视不够,不及时管理教育,就有可能导致他们成为失足青少年,影响到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从而影响地方的稳定。更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地方政府把用于教育的经费挪作它用,这种行为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社会的不良影响。

社会的不良影响对留守儿童的侵害很大,小孩好奇的心理,让他们很渴望也很容易去模仿。社会的不良影响一方面来而于他们所在的群体,一方面来自于他们平时所看到的社会不良现象,还有一方面则可能来自于他们的父母及监护人的不良行为习惯。留守儿童在群体生活中很容易染上群体中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吸烟、喝酒、聚众闹事等。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和学校监管的不到位,有可能接触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分子,经常跟他们混在一起,因此容易染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特别是一些进入初中的留守儿童,在少数民族地区初中一般上都是在乡镇上,他们开始摆脱了家长的约束,加上学校管理的不到位,容易使他们成为社会上的不良分子。家长对于留守儿童的影响也很大,虽然说家长长年在外与留守儿童呆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但是每到过年大多数家长都要回来过年,因此也会把一些在外面的不良风气带回来。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每到过年大家从外面打工回来都喜欢聚在一起打打麻将或者是赌博。这些不良风气都会对留守儿童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措施

(一)加强对家长和监护人的教育培训。

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家长或者是其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尤其是祖辈更是如此。面对他们的孩子出现道德意识淡薄问题时,多数的家长都是把小孩打骂一顿就完事了,没有深入分析小孩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除了用打骂来教育外没有其他更好的教育方法。一些常年在外的家长认为离家太远有心无力,有的干脆放任自流,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亲子教育缺失、家庭环境恶化、亲密度较低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导致留守儿童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离,导致留守儿童越轨和犯罪现象严重。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家长和监护人教育意识淡薄的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教育培训,让他们掌握一些教育小孩的方法和技巧,改善他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其目的就是使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父母能够因势利导地教育好孩子,减少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薄的问题出现。

(二)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素质。

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素质对于防止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薄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在校的管理,减少学生外出的次数,在外出日要及时检查晚归的情况,对于晚归的同学要查明原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帮助留守儿童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分清是非曲直。在学校教育中增设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关的课程,学校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更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作为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关心学生,特别是有问题的留守儿童而不只是把注意力放在成绩好的同学身上。加强对少数民族教师的培训,加强父母、孩子、教师之间的交流。对于一些长期以来缺乏父母关心的留守儿童而言,老师的关爱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的关爱可以让他们感到温暖,可以减少他们的心理障碍。

(三)政府对民族教育的重视。

政府应加大对学校的投资,积极关心留守儿童的情况,同时应实施积极的政策引导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心和帮助。建立“家长制”,由当地学校、教师、政府工作人员或社会人士自愿担任1-2名留守儿童的“家长”,平时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节假日将他们带到家里,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还要帮助学校开展好道德教育的宣传工作,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水平。加强对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减少犯罪。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薄从某种方面来说就是因为他们不懂法,分不清是非对错而造成的。

(四)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劳动教育。

劳动在儿童的成长阶段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还能够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苦。通过要求留守儿童劳动,并及时地对其进行教育可以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体会父母养育的艰辛,并在劳动过程中学会吃苦耐劳,懂得承担责任。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大多数的小孩都因为其父母不再从事农业而脱离了农事劳动,只帮家里做一些轻松的活。有的留守儿童由于受到监护人的宠爱,连日常的自理都是由监护人一手操劳,让他们过早地学会了享受,从而形成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造成他们思想道德水平偏低。因此有必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劳动教育。

四、小结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薄问题,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则有可能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需要家庭、学校、政府还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梁子兰.广西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以广西天等县民族小学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3).

[2]贾娅玲.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以青海省海东地区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07,(6).

[3]卢国良.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的构建[J].中国民族教育,2011,(1).

[4]高慧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J].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09,(4).

[5]姚霖.广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与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